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手术是骨科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包括了四肢与躯干的骨、关节、肌肉、肌腱以及脊髓、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各种手术,还有部分整形手术,基本涉及到整个运动系统。手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手术本身的成功,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并且在手术后给予妥善的护理,可增加手术中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使功能得到更理想的恢复[1]。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手术的范围和规模大小不等。大型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明显,对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的护理要求较高[2]。小型手术对患者生理功能干扰较小,即使耐力较差患者,经一般性处理即能接受。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9.7±5.3)岁,手术类型上颌骨手术22例,下颌骨手术24例,颈椎手术32例,颅骨手术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及指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动其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通过规劝和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减少陪护人员的重要性。同时指导陪护人员正确接取粪、尿的方法,不可使粪、尿外溢污染手术切口。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及保暖,防止感冒、受凉、劳累等,以免诱发感染急性发作或新的感染。告诫患者不可擅自对伤口进行不妥当的处理,如挤压、按摩。
2.2护理观察 手术切口疼痛一般发生在术后3 d左右,因此,术后3 d应常规测体温3次/d,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切口持续疼痛或加重,伴有体温升高、脉搏频速、白细胞计数升高,则应警惕切口感染。怀疑切口感染时,可打开伤口外层敷料检查,可发现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压痛等典型症状。如果有脓肿形成,则表面局部张力增高,并伴有波动感。为进一步确诊时,常规取切口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及细菌培养,根据其结果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可为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2.3预防护理 告诫患者戒烟、戒酒的重要性。根据患者个人喜好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嘱其多饮水,保证充分的休息、睡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并进行支持疗法增强患者体质。定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督促医师换药,敷料被渗湿时,及时更换。
2.4感染的护理 炎症早期阶段可拆除部分缝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并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局部用抗生素封闭及物理疗法。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室,进行各项操作时均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3 结果
98例患者中有9例发生SSI,发生率为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其中Ⅰ类切口1例(1.02%)、Ⅱ类切口3例(3.06%)、Ⅲ类切口5例(5.10%),平均住院 32 d,均治愈出院。
4 讨论
骨科是治疗运动系统急慢性损伤、畸型与疾病的学科。骨科手术治疗无菌操作要求十分严格。同时,术前治疗方案必须周密考虑全身和局部不能存在任何隐性的感染病灶。一旦患者手术出现感染,就会造成终生残废[3]。切口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手术操作,导致较长r间的暴露,污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长时间的暴露使切口干燥及长时间牵拉、摸弄而损伤了组织;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手术者因疲劳而疏于无菌手术原则,也会使感染机会增加[4]。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骨科感染的原则,一旦诊断伤口感染,除全身联合运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外,重点应放在局部伤口的处理上[5]。若局部肿胀明显,即早期间断拆线引流,送标本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便准确运用抗生素。深层感染内固定物的处理目前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内固定物不必移去,过早的移去坚强的内固定会使骨变形。若经治疗后伤口仍不愈者,待有纤维骨痂形成后,再去除内固定,换置外固定为妥。软组织损伤后感染长期不愈的处理,①消除异物和坏死组织,切除窦道,②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伤口愈合[6]。高标准严格无菌操作,准确彻底清创,正确、彻底止血,避免损伤过多的正常组织;正确、稳妥使用电刀;准确掌握穿针技术;加强术后的护理,保护好针眼;无张力、无空隙闭合伤口。这些都是预防骨科感染,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措施[7]。
配合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就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术后恢复过程、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等交代清楚,尤其是致残手术之前,更应向患者讲清伤后假肢的安装使用,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程度,宣传有关成功的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患者对即将实施的手术充满信心,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和科普宣传应是鼓励性质的[8]。对那些无法根治的姑息性手术,其真实的预后情况只能向家属说清楚,以免患者对以后的治疗护理和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本组资料显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媛慧.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34:222-223.
[2]陈庆华.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03:99-100.
[3]吾里旦古丽・铁了汗.骨科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97-198.
[4]暴艳江.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1:219-220.
[5]张孝丽.胃肠外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02:103-104.
[6]单廷芝.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10-211.
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所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二组应用不同护理模式护理的效果。对照组43例患者,男21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55.33±10.31)岁。观察组43例患者,男20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56.13±10.34)岁。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的选择
采用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实施调查与统计。以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对于治疗的态度、精神状态和疼痛不适等症状,每项10分,其中,疼痛得分越低则疼痛程度越低,其余各项均为得分越高越好;以科室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评价指标,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以美国特种外科(HSS)评分标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级评价;于护理前及护理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
1.2.2调查方法
在骨科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一对一式的问卷调查,其中满意度评定表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独立完成[1]。对资料、数据等进行整理研究,通过数据录入、数据分析等工作提高本研究的质量。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调查,时间定为出院后4周、8周以及12周,应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观察患者骨折处恢复情况[2,3],探究康复治疗后的反应等。
1.3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本研究所收治骨科患者均为意外伤害患者;将国际骨科诊断标准作为研究纳入标准。所选取患者须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且为本地定期居住者(大于半年)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实施手术前均在家属陪同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研究。
1.3.2排除标准
中途转院患者不在病例选择范围内;中途停止治疗患者不在病例选择范围之内。
1.4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24h实时监测以及尿常规、血常规测量等相关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具体护理路径流程表述如下。
1.4.1护理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在为骨科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性操作,包括手术前穿戴无菌手术衣以及无菌手套、对器械以及仪器进行灭菌、用无菌手套拿取相应器材、固定螺钉等步骤。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重视螺钉的固定工作[4,5],防止螺钉脱落对患者切口造成污染。
1.4.2正确摆放手术
护理人员需在实施临床手术之前根据患者骨折病情正确摆放患者,以便在临床手术实施的过程中保证C臂X线透视机旋转对患者远端骨折段进行全面透视,进而实现正确的复位工作,强化患者手术效果。
1.4.3压疮的预防
骨科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患肢疼痛不能自主翻身等原因,较易形成压疮。入院后护士使用Braden压疮评分表评估压疮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气垫床、每2h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处皮肤、在皮肤受压处垫气圈等。平时要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1.4.4术后不安全因素的预防
骨科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常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安全措施不到位,发生跌倒、坠床;功能锻炼指导不到位影响骨折愈合等。因此护士需经常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时排解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向患者讲解防跌倒、坠床的相关知识,正确使用床护栏,患者下床时应有人搀扶,保持病房地面干燥,防止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摆放合适,使患肢抬高处于功能位,并确保患者感觉舒适。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及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骨折部位及手术方式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1.4.5疼痛护理
患者手术实施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疼痛评估方法,根据患者疼痛评分,采取必要的镇痛措施。轻度疼痛者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痛,如与患者交谈、听舒缓的音乐、看电视等。中度以上疼痛应汇报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用药后及时评估镇痛效果,观察不良反应。
1.4.6并发症护理
术后按骨科护理常规,麻醉未清醒时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直至生命体征平稳。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当引流液>100ml/h时,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定期为患者更换床褥、身体按摩、翻身拍背、保持会清洁等,防止患者发生压疮、呼吸泌尿系统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二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二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二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获得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2.4二组患者生理情绪状态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疼痛不适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患者对于疾病认知、治疗的态度以及精神状态的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入院接受治疗时不仅会对医院的医疗技术进行考核,也会考虑此医院的护理质量,尤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而言,因为其多是在突发性严重外伤下而就诊,由于对创伤毫无准备,加之对疾病及治疗手段缺乏正确认识,生理及心理均经历了严重的伤害。患者常存在负性情绪甚至不愿配合治疗,影响临床治疗的及时性与有效性[6]。对于这类患者,在实施及时有效的诊疗措施的同时,配合高质量、全方位的人性化护理干预,考虑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能动性以及疾病特殊性尤为重要。
3.1入院时
骨折患者在入院以后往往会因骨折部位疼痛而存在不配合以及情绪激动等症状,因此医生在为患者打石膏或者固定骨折部位的过程中,患者会因疼痛感而产生心理阴影[7,8]。此时,护理人员的安慰与呵护以及心理开导便能够成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在了解疾病治疗情况、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中提高钢板固定术的配合率。
3.2手术期
骨折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以及之后均存在情绪不稳定状况,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便是平复患者心情,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然后再通过介绍手术详情提高患者术中的配合率,通过为患者注射适量的镇痛药进而缓解患者疼痛感[9,10]。在手术准备期间,护理人员要保证不触碰患者身体,且一切采取轻缓的动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疼痛感。
3.3康复期
篇3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性病症,有研究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骨科手术后的发生率为40%-60%,进而导致肺栓塞的产生,严重的情况甚至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对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探讨骨科手术后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临床上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的方式将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76例,对照组患者74例。试验组例76患者中,51例患者为男性,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50.6岁;对照组74例患者中,48例患者为男性,2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2.7岁。试验组76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3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19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34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例;对照组74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1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26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29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对应的疾病护理进行常规护理和预防。对试验组患者采取护理预防。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的鼓励,多做扩胸等有益活动;为消除患者的肿胀现象,可要求患者将患病下肢抬高30°左右,从而进行肢体末端的关节锻炼活动,并且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肢体按摩,以促进患病肢体的血液流通,坚持指导患者每天做3次以上的踝关节背伸运动,每次尽量维持在15—20 min,以达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目的;为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同流,患者住院所吃食物要能够保持大便通畅。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及预防后,临床效果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布对比{n(%)}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试验组中,疗效效果显著的患者有12例,占15.79%,大于对照组的4.05%,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试验组的98.68%也要高于对照组的77.03%。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之一,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骨折患者接受手术后卧床制动,血管壁出现损伤以及血液流速度缓慢等都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住哟病发原因。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早期进行患处的功能锻炼,密切地观察和临床护理,并适当地通过给药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以上对于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从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统计资料来看,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和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证明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154.
[2] 郑秀红,成染兰,朱晓彤.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83.
篇4
【关键词】 骨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53-01
临床上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员,在骨科大手术中的预防已经越来越引起了骨科医生的重视[1]。下肢静脉血栓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发生率在40%-70%,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血液在深静脉中非正常的凝结[2]。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轻者早期会造成肢体的肿胀、疼痛以及功能障碍,晚期则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深静脉血栓后遗症[3]。正确认识并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需要做好护理工作,这对于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4]。为探讨和分析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00例,采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骨科手术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3岁。受伤原因暴力外伤的患者有10例,车祸外伤的患者有40例,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有30例,跌倒伤的患者有20例。手术治疗的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40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40例,腰椎内固定的患者有10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有10例。
1.2 护理措施
1.2.1 术前护理
1.2.1.1 心理护理
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介绍手术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手术的注意事项,并给与患者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对于手术的治疗充满信心,并积极配合手术的治疗。详细讲解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反复讲解功能锻炼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其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1.2.1.2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术前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手术的指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查体,着重检查凝血四项。
1.2.1.3 肢体护理
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应避免下肢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同一静脉也不应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发生静脉炎。
1.2.2 术中护理
术中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应规范使用止血带,减少对血管的挤压和挫伤,从而避免静脉内膜出现损伤。术中进行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以及肢体的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如出现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后加重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积极处理,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定期测量患者下肢的周径,并与健侧进行比较。对于疼痛的患者应减少患者的疼痛,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可采用分散患者注意力的方法让患者减轻疼痛症。
1.3 预防措施
1.3.1 患肢护理和锻炼
患者术后应注意患肢的保暖,防止静脉痉挛导致血流瘀滞,平常可采用抬高患肢的方法,禁止小腿下单独垫枕,防止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在术后的不同阶段,可进行足踝部被动、主动运动以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角度可从小到大进,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股静脉的血流速度,改善血液的淤滞状态,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必要时,可以适当进行尽早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蹲、久站。活动时可穿适宜的弹力袜或绑弹力绷带,以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
1.3.2 饮食护理
患者注意平衡膳食,进食时应清淡、低脂,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因尼古丁可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可可以导致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强,血液粘稠度增加,因此,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应戒烟。
1.3.3 合理使用药物
遵照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向患者说明维持用药的重要性,防止病情复发,血栓再通后坚持用药。抗凝溶栓治疗时,应确保溶栓药物的浓度和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如果发现皮肤、牙龈、鼻子等部位出血情时,及时调整用药。对于出现血栓的患者可采用50%的硫酸镁用纱布蘸湿后放在患肢肿胀处,反复多次。因为硫酸镁具有扩张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有利消肿和促进建立侧支循环。
2 结果
经过积极预防和精心护理,100例骨科手术患者,有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深静脉血栓,经积极治疗后,4例治愈出院,1例转科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当,治疗不够及时,将影响手术的疗效和功能的恢复,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在手术过程中加强护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明确其潜在的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做到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本研究证实,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起琴. 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J]. 中国药业,2013, 23(21): 60-61.
[2] 付丽萍.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 稿床和实验医学毒, 2009,10(8): 156-157.
篇5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早期临床护理;干预;静脉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95-01
人工髋关节置换、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人工膝关节置换等骨科大手术后,容易使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更有甚者可造成肺栓塞,从而导致患者死亡。深静脉血栓形成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重者则导致静脉坏疽。随着临床普遍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及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追求,深静脉血栓形成已经严重危害了患者的机体。探讨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护理干预,为今后的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为38~79岁,平均年龄为50.2岁。深静脉血栓形成部位为右下肢的11例,为左下肢的12例。分型:4例周围型、15例混合型、4例中央型。23例患者均在12h~48d内发生,其平均发生时间为15.3d。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对所有患者均行静脉造影或超声波检查确诊。
1.2早期护理干预:对所有患者给予早期循证护理措施,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制定循证护理方案,其重点内容是骨科大手术前护理、心理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1.2.1术前护理:首先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手术目的,对患者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尽量减轻患者恐惧、不安等负面心理;其次给予患者膳食平衡,指导患者选择清淡饮食,选择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然后给予及时补液,嘱咐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足够液体的补充,每天保持1500ml以上的饮水量,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最后做好输血准备,在骨科大手术中,常常会使得失血较多,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应当做好输血的准备,从而保证术中及时用血。
1.2.2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在骨科大手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临床上发现患者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疼痛、有沉重感等症状,临床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以帮助医生作出早期诊断;②功能锻炼,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其锻炼时间可从患者麻醉清醒开始,主要进行下肢肌肉、足踝被动、主动活动等长收缩锻炼,每天锻炼4次,每次锻炼20min左右。如果患者年龄比较大,则要帮助其叩背、翻身,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和排痰、减少血栓形成;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嘱咐患者多饮水,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防止便秘;④皮肤护理,每日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进行评估,预防压疮,观察有无肿、红、痛等表现,且详细记录;⑤抗凝药物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痰液及粪便是否带血、肉眼血尿、穿刺针孔是否渗血等。对血小板、凝血酶原、出凝血时间等进行定期复查。引流保持通畅,术后24~48h的引流管放置,对引流液的性质和量进行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进行处理;⑥出院指导,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一般均有较长时间的卧床,特别是老年患者,其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多活动,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在患者出现症状的时候应及时就诊,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2结果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早期临床循证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3讨论
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血流缓慢、静脉损伤、高凝状态等,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骨科大手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治愈困难,患者痛苦大,更可产生肺栓塞等严重后果[1]。根据临床体征和症状,随着骨科手术的发展,深静脉血栓形成结合静脉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即可准确诊断。但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因此比较难实现早期发现,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预防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探索,大多数医护人员已经认识到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预防优于治疗,而预防过程中又往往仅重视术后预防,而忽略了术前预防,所以临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仍然比较高[2]。通过对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还提高了患者的健康自护能力,增强了患者配合治疗的主观能动性[3]。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就要建立循证护理方案,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功能锻炼的认识,以及医护人员对功能锻炼的认识,促进了护患、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和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4]。只要能够有效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就能够减少患者的病痛,还能够为社会和患者节约后续治疗费用[5]。
通过本组研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采用科学的循证方法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实现了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目的,为广大患者病痛的减轻提供了帮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梅,陈秀花,刘冬梅.循证护理在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104~105
[2]廖淑梅.孙瑛.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9):930~931
[3]袁训芝,吴新民,袁家颖.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12(02):1003~1004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2009年7月~2011年3月收治的骨科大手术患者632例为观察组;2008年1月~2009年6月行同类手术的患者613例为对照组,并参照“指南”回顾评估对照组患者的术前VTE危险分度。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①对照组:按疾病诊疗护理常规[3-4],以全身支持和功能重建恢复为重点,术后围绕功能锻炼和术后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压疮等并发症预防开展诊疗和护理。②观察组:除按疾病诊疗护理常规[3-4]外,术前开展前瞻性VTE危险分度评估,针对性落实预防性抗凝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并配合医疗改进护理方法。
1.2.2术前前瞻性VTE评估和宣教术前排查VTE危险因素,对有高风险因素患者,均进行详细护理评估,采取合理护理措施。对创伤、制动、老龄、肥胖、既往VTE病史、预计手术时间>45min的患者,给予静脉血栓知识宣教,让患者掌握脚踝背伸、跖屈、内旋、外旋等踝泵运动方法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技巧等。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等[1]。
1.2.3术后VTE综合性防范①肢体摆放:适度抬高患肢,不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②早期功能锻炼:麻醉复苏即开始足趾主动活动,每间隔30min活动5min;术后6h开始踝泵运动,10~15组/次,2~3次/d;腓肠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肌群收缩保持10s/次,10次/组,4~5组/d;鼓励患者勤翻身,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病情允许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③物理干预:弹力绑带包扎;在功能锻炼间隔期内,患者家属配合对患肢肌肉进行挤压,每次挤压持续1min,1次/2h,每次10min[5];手术次日开始,足底动静脉泵30min/次,2次/d。④预防性抗凝:术后12~24h或手术次日拔引流管后,按医嘱皮下注射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口服利伐沙班10mg,qd。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观察有无出血倾向。⑤适度补液: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需>1500ml,对不愿饮水的患者适当增加静脉输液量,保证每日尿量1500~2000ml。
1.3统计学处理应用C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无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发生,对照组发生PTE2例,其中1例无DVT前兆。两组VT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术后VTE发生率与患者术前VTE危险分度成正相关,即术前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越高术后VTE发生率越高(P<0.05),见表3。
3体会
3.1前瞻性干预的临床意义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h内,术后VTE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本研究显示患者术前VTE危险分度越高术后VTE发生率越高,与文献[1-2]描述一致。预防VTE应尽早进行,且应针对患者个体因素采取综合性防范。对照组诊疗期间尚没有一部完全明确的科学的防范骨科大手术VTE诊疗规范,基本是执行经验性诊疗和护理,术前评估和宣教以治疗常规和功能恢复为主,虽然术后以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的锻炼对防范VTE起到部分作用,但不能有效控制VTE发生率。观察组是参照“指南”,在既往诊疗和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术前执行科学全面的前瞻性VTE危险分度评估,结合病例实际灵活应用开展教育干预,落实基本预防措施;术后通过合理的摆放、麻醉复苏即开始早期功能锻炼、预防性抗凝、适度补液及应用弹力绑带、足底动静脉泵等综合性防范措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存在的静脉血流停滞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通过综合防范,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前瞻性干预具有科学性,对防治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具有积极作用。
3.2防范VTE应注意个体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VTE发生率与患者术前VTE危险分度正相关,即使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骨科大手术患者VTE风险仍旧存在,与患者个体差异、原有基础疾病、严重外伤史、年老耐受力差等因素有一定相关性。邵松等[6]突破常规,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满意效果。结合文献及对照组的护理教训,笔者体会,诊疗护理过程中对高度和极高度VTE危险患者尤其应高度警惕,应加强以下几点护理观察和应对。
3.2.1细观察早诊断下肢DVT典型表现为小腿疼痛不适、水肿、静脉扩张和Homan征阳性,但实际上有典型表现的不足1/3,若下肢有创伤则会掩盖血栓的表现[7]。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难以判断的肢体肿胀,可用皮尺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双侧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之差>1cm则有临床意义[8]。
3.2.2加强DVT患者护理对照组1例术后DVT形成患者继发PTE,应重视该类患者的护理。正确给药;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高于肺平面20~30cm;禁止患肢按摩,禁止血栓形成的肢体进行静脉输液;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当DVT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要警惕PTE。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骨科住院的骨折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186例,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初诊糖尿病患者,均诊断Ⅱ型糖尿病,且需择期手术。其中男132例,女54例,年龄35~87岁,平均(62.31±10.21)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患者糖尿病病程1个月~32年,院前饮食治疗或药物治疗164例,血糖控制均较稳定。初诊糖尿病24例。诊断标准:入院后空腹血糖≥7.8mmol/L,骨折1周后复查空腹血糖≥7.8mmol/L,可确诊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空腹血糖7.8~27.5mmol/L,平均空腹血糖(15.26±2.34)mmol/L,尿酮体阳性32例。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88例,股骨颈骨折42例,股骨髁上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16例,腰椎爆裂性骨折10例,多发性骨折8例,肱骨骨折6例,骨盆骨折6例,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症:高血压72例,冠心病50例,慢阻肺20例,脑血管疾病16例。
1.2护理方法
采用“一护一患”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一个护理人员专门护理一例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骨折感染的相关知识及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应激能力,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提高抵抗能力。
1.2.2血糖控制
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并定期监测血糖波动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定时注射胰岛素,使患者血糖维持在5.0~8.0mmol/L,当患者出现低血糖时应立即通知主管医师,轻者口服糖水,重者静注50%葡萄糖液20ml。
1.2.3围术期护理
术前指导患者保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肌肉与关节锻炼,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营养,定时定量进食,禁止进食高糖食物,有效控制血糖。术后观察患者心率、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避免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发生,观察患肢温度、肿胀、血液循环情况。密切监测患者三餐前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有效控制血糖药物治疗。
1.2.4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渗血情况,保证敷料的干洁,定期进行伤口换药,换药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出现伤口感染。注意会的清洁,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翻身拍背1次/2小时,保持床单清洁,预防压疮的出现。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的方法,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对于排痰无力的患者给予吸痰治疗,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骨科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调查
1.3.1调查内容
包括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等。
1.3.2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20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分),糖尿病饮食及运动(20分),降糖药的种类及注射部位(20分),口服降糖药物的种类及时间(20分)等5大项100分。每项内容有5小项,每小项为4分,完全了解为满分。
1.3.3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调查前先培训调查员,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发放问卷,独立完成,调查共发放186份,回收186份。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并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学历、护龄、职称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186份调查问卷平均分为(72.18±3.97)分,不同学历护理人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本科及其以上护理人员的平均分显著高于中专学历护理人员(P<0.05),而护理人员调查问卷平均分在不同护龄、职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知识考核结果,136名护理人员及格,50名护理人员不及格,及格率达73.12%(136/186例),及格组术后感染率为2.21%(3/136例),不及格组术后感染率为12%(6/5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5)。
2.2及格组与不及格组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及格组护理的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乙、丙级愈合率明显低于不及格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人员护理后的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者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患者对及格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不及格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慢性终身性内分泌疾病,可引起脂肪、蛋白和糖代谢功能紊乱,降低了骨骼Ⅰ型胶原、糖蛋白和肾脏1,2,5-(OH)2-D3合成功能,降低磷的肾小管重吸收、肠钙吸收程度,引起负钙平衡后导致继发骨质疏松。糖尿病患者出现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高血糖造成供血血管减少,降低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白细胞的趋化性和蛋白合成能力,引起免疫功能减弱,同时抑制胶原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使骨折手术患者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或不愈合。糖尿病伴发的周围神经、心肌功能损伤,增加了心血管、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伤口的愈合。相关研究表明,骨科护理人员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偏差,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骨折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在手术时,常由于紧张、恐惧及创伤引起应激性高血糖,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后诱发酮症酸中毒并发症,从而增加麻醉意外的风险。因此,骨科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骨科手术专科知识,更需要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护理质量,降低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护龄、职称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学历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显著,表现在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者掌握程度明显优于中专学历者。在对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调查中发现,与不及格护理人员相比,及格者所护理患者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甲级愈合率明显升高,乙、丙级愈合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亦显著增高。对于糖尿病手术患者围术期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纠正代谢紊乱,积极治疗合并症,预防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强术后伤口的愈合功能,避免出现术后感染,其次,护理人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对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发生及伤口愈合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临床骨科护理中,要求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人员提高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4结论
篇8
关键词:骨外科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
为了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保健水平不断提高,而患者与医生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指标,患者开始更多的考虑护理质量,对护士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骨外科临床护理不安全存在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与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保健水平是很重要的。现在选择我们医院的骨科疾病在其分析中的不安全因素存在回顾性分析,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我们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选择了46医院中的骨科患者,其中男性25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为36 岁;女21例,年龄在21~63岁,平均年龄37岁,所有患者在进行临床诊断中。选择所有经历过骨科疾病的临床护理实践护士,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的记录如下。
1.2方法 选择的骨科医院,在骨病临床护理患者对护士满意度比较高时,统计所有患者的医疗保健背景和患者接受护理不安全过程中发生的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实施一段时间患者的护理,然后实现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工作态度,护理经验,掌握他们的健康情况,分析患者满意度,照顾者的态度等。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文中,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分析比较时,对实验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差别不大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分析,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通过实施2个月所有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大多数患者恢复健康,但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抽样的55例患者中,有 31例患者更加满意的护理,一般的患者对护理护理情况满意, 18例患者6例患者对护理不满意,因为护士经常忽略了患者的情绪,调查结果发现,患者普遍满意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治疗情况,目前情绪十分低落,对治疗也失去了大部分的信心。患者对护士的做法失去了信心,对治疗病情并没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护士的现状却是盲目乐观,导致患者的情绪极度失控。有 6例患者均为不满意的调查发现,他们对护士的护理技能,护理经验产生严重的不满,从而对改善他们的疾病没有任何帮助,患者病情的痊愈也需要一个异常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从而使他们缺乏信心康复治疗。因此,在患者护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护士对于护理知识的缺乏,对于护理经验的缺乏,对于护理技能的缺乏等,应对这些领域进行提高。
3讨论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在矫形外科临床护理的情况下,由于护士和护理专业经验不同的效果有安全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患者的满意度是一个关键的原因。这些原因还有一定的差距。正常情况下,导致骨外科临床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护患沟通,护理背景,护理仪器,以及护理管理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从策略来应对这些不安全因素来看,包括以下内容。
3.1关注对护理中核心环节的管理 对于骨科手术的临床护理,护理不安全应对策略的核心是医疗质量,既提高了护理质量,以促进保健和安全管理水平,从而避免了护理过程中,在一个特定的事故或出现纠纷。这就要求临床护理中,护士应严格执行的规则和流程的护理,在执行操作前应仔细检查的各类信息,并应要求告诉患者自身意识清楚相关数据。虽然写规范护理记录,并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
3.2 提高护理风险意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我们也必须骨外科护理护士在改进患者的关心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提高患者的风险意识,医院和护理人员应该关心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法律知识,学习法律背景,积极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照顾和风险意识能力,尤其是对低年资和低学历护士应加强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就会将因护理操作等原因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完全去除。
3.3完善规章制度 应根据临床骨科手术在医院护理工作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措施,来应对不安全的因素,要实施这些措施,应该从系统中加以注意。要求通过实施该系统,以限制和规范自己会出现在护理工作中的行为,预防保健和护理纠纷错误,骨外科护士应熟悉这些系统。值得注意的是,医院应结合实际情况,护理人力资源,避免护理人员的超负荷工作。在医院保护患者的护士进行的工作,通过教育患者,让患者信任和依靠自己,而本身也需要一些休息。护理工作和被服务患者也成为亲密的朋友。这就决定了医院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出现护理太累不安全问题,就要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
最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护士进行护理临床骨科疾病的过程中,应提交1份详细的分析对的患者的不安全实际情况进行说明,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应对,为了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他们的家人沟通以更好地促进患者病情好转,减轻患者们在医院接受护理时的顾虑,不用担心花了多少钱,这样就会安心治疗。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骨科;压疮;危险评估;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3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67-01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并发症,近些年来,随着护理质量的提高,防治措施的改善,压疮在医院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骨科患者多因牵引和纵向的骨骼损伤,需要长期卧床,在骨科的护理管理中怎样避免患者压疮的发生,成为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就我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压疮高危患者120例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骨科压疮高危病人。男8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2±17岁。其中腰椎骨折26例,股骨投骨折38例,枕骨骨折16例,膝关节骨折21例,坐骨结节骨折19例,卧床时间均>2个月,其中存在Ⅰ期压疮6例。
1.2 压疮发生的相关因素
1.2.1 内源性因素 ①感觉。机体因感觉丧失,对伤害性刺激不能察觉,同时因神经系统对肌肉和血管的控制能力减弱,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易导致循环系统障碍,使末端组织因缺血而坏死和血栓形成。②营养。血清白蛋白具有维持和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据报道(ALB)每降低每1克压疮的发生率上升2倍;当人体白蛋白(ALB)74kg或腰围>29cm的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局部压力过大,易导致组织灌注不良。同时体重17cm的患者,因消瘦皮下脂肪减少,保护性减弱也易产生压疮。⑤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压抑、情绪打击可引起淋巴管阻塞,导致无氧代谢产物聚集而诱发组织损伤。
1.2.2 外源性因素 ①压力。正常的毛细血管内压力为12-30mmHg当局部压力>16mmHg,即可阻断毛细血管对组织的灌流。当局部压力>30-35mmHg,持续2-4h,即可引起压疮。常见于双下肢损伤、半身不遂的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骶尾部的压疮[3]。②剪切力:是施加于相邻物体的表面,引起相反方向的进行性平行滑动的力量。剪切力能切断较大区域的小血液供应,导致组织氧张力下降。如在麻醉患者过程中进行强行移动和搬运的患者。③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或有作相对运动趋势时,在两个接触面上就会产生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常见于臀部与床单、被褥、垫子之类表面较粗糙的物品之间的摩擦。
1.3 护理方法
1.3.1 评估压疮易发的高危人群 国际护理学界一致认为,入院后积极的评估高危人群是预防压疮的首要任务,对于骨科而言,老年人、瘦弱者、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患者、限制活动:石膏固定、手术、牵引患者都是高危人群。
1.3.2 危险因素的评估 我院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评分(Braden评分法)标准,对危险性进行评估[4]。
评分标准:评分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中度危险;10-12分重度危险;≤9分极度危险。18分为预测有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18分应采取预防压疮的措施,见表1。以下评估量表可以作为筛选入院压疮高危人群的依据,以便尽早预防。
1.3.3 严格执行护理制度 ①严格执行入院评估制度。林菊英[5]在医院护理管理学中提出发生压疮的标准为0%时,尚有附加说明:除特殊病人不许翻身外一律不得发生压疮,带压疮入院者不准扩大。入院患者要以患侧为中心检查周围皮肤情况,并做详细记录。并根据Braden评分表对患者做全面细致的评估。②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护士必须床头交班,接班护士必须认真检查患者局部皮肤和骨隆突部位有无出现红、肿、热、痛、麻等反应,认真记录上一班的护理情况。③建立床头翻身记录卡。每隔6h检查患者受压皮肤是否清洁干燥,并作详细记录,并签名。对易受压部位,要嘱咐其家属勤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以防压疮的发生。
1.3.4 正确使用预防压疮的工具 ①气垫、软垫、海绵垫、水褥垫等,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因按评估患者的情况,对于需长期卧床、皮肤及充盈较差的患者,准备气垫床垫,带患者卧床后嘱3-4h翻身一次,以防垂直压力引起的皮肤损害。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此类患者有使用气垫圈至于患者压疮部位的错误做法,因气垫圈使局部血循环受阻,造成静脉充血与水肿同时妨碍汗液蒸发而刺激皮肤,特别是水肿和肥胖者更不宜使用。②泡沫敷料和透明贴,该胶贴能快速大量吸收渗液,减少皮肤浸渍;原位保留渗液,保持伤口湿润;向内膨胀,更服帖伤口表面,患后皮肤感觉舒适,在临床中广泛使用。③水垫和糜子垫,都是利用水和糜子在垫内的流动和柔软性,同时能减小对局部皮肤的压力,缩短压迫时间。
1.3.5 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 营养不良的病人,因皮肤对压力损伤的耐受力下降,容易发生压疮,而且愈合困难。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膳食,保证正氮平衡,促进疮面愈合,维生素C及锌在伤口的愈合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应给予补充。对于原发病伴有压疮的患者都因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告知正确预防和治疗压疮的方法,希望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1.3.6 压疮的皮肤护理 ①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②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分泌物及出汗多的病人及时擦洗干净;床铺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被服污染时要及时更换;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2次。对瘫痪的肢体部位禁忌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同时不可用力擦拭,防止损伤皮肤。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于易发生压疮的部位,护理人员应实践操作教会其家属“手法按摩法”,对其患者全背及局部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1.3.7 压疮的护理 瘀血红润期,可用皮肤保护贴、透明贴等敷料,增加翻身次数,避免局部过度受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采用湿热敷、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以归芪黄连软膏、湿润烧伤膏和生肌粉或胰岛素联合莫匹罗星软膏对局部受压部位进行涂擦,中西医方法的联合运用,对I期的压疮治疗有明显的效果,阻止压疮的发展。
2 结 果
对于我院收治120例压疮患者,其中6例入院时伴I期压疮,经过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出院时已全部愈合,3例出现难免压疮,其余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压疮。
3 讨 论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在护理领域仍是难题,压疮的预防一直是骨科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评价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因提高对压疮形成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因素、临床表现、预防和护理的要点了解和掌握,严格执行高危人员入院筛查和评估制度,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压疮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我科2012年开展对压疮的预防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针对难免性压疮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还要积极的去寻找自身的不足,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使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爱香.分析骨科患者压疮形成原因与护理对策[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10):162.
[2] 罗冬芳.循证护理在压疮高危患者中的预防作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19(1):158-159.
[3] 郭玲,钱月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5):37-38.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1月,共计68例骨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中药护理组34例,平均年龄(56.2±11.3)岁,其中男性17人,女性17人,其中上肢骨折14例,下肢骨折6例,肋骨骨折6例,盆骨骨折4例,腰椎骨折2例,胸椎骨折2例。对照组34例,平均年龄(53.6±10.5)岁,其中男性16人,女性18人,其中上肢骨折13例,下肢骨折7例,肋骨骨折4例,盆骨骨折4例,腰椎骨折3例,胸椎骨折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1)就诊时生命体征平稳。(2)每个研究能配合护理人员者。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或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内毒素、体液培养以及腹部B超、CT等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感染者。(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孕妇。(4)有尿路感染,尿道狭窄,多囊肾、肾结石、肾囊肿、先天性或后天性肾缺如。(5)有器质性和中枢性排尿困难者。
1.3护理方法中医护理组:(1)每日早晨7:00~8:00点,将毛巾浸入30℃左右的温水,擦拭患者的外阴周围皮肤,沿顺时针方向按摩患者膀胱上区域皮肤,患者需要排尿时用特制防透光的窗帘遮挡患者病床,让房间内其他患者家属及异性回避,教导患者排尿时先深呼吸2min,然后听优美音乐放松心情。其次伸直患者左腿,左手放在神阙穴上,用中指、食指、无名指三指旋转,同时再用右手三指放在会阴穴部旋转按摩,一共100次,完毕换手做同样动作。(2)有些患者因手术刀口的疼痛,不愿配合时,可加大止疼药物剂量,降低疼痛阈值,并且主动与其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3)请中医科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诊断,有肾阳虚患者,在患者食物中加薏苡仁、大红枣,肾阴虚症者,食物中加山茱萸、粳米;实证者,每次水果中进食柑橘、红萝卜;气淋者,建议食用新鲜水果。在患者利尿穴按摩,按摩先轻后重,速度先慢后快,方向为顺时针。一开始以20min/周期,每隔40min进行一次,待患者无不适感觉,以10min/周期,每隔20min进行一次,一天共进行4次。肾阳虚者的针灸治疗,三阴极肾俞足三里交中阴陵泉;气淋患者,极膀胱俞肾俞交中太冲气海三阴。虚症者,补其益气,实证者,泄利导气。对照组:按参照中华医学会护理分会骨科患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不进行排尿中医护理。
1.4评价方法评价中医护理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排尿困难次数、导尿管插入次数、尿路感染次数以及平均住院时间。
1.5统计学方法将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t检验,计数资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护理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排尿困难次数、导尿管插入次数、尿路感染次数比较,见表1。
2.2中医护理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