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责任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困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熏陶知识价值;开掘知识内涵
面对现实社会的市场化,信息传播的日益深化,语文教师已有的知识已经完全被揭去了那份为历史尘封下的经典性与神秘性而进入不同人群的共享空间。现有和将有的知识以几何级数值的方式爆炸的同时,赢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变。相比于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的知识实在是九牛一毛,还能为拥有一桶的知识而沾沾自喜吗?因此,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的大容量且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窘境,如何教给学生一碗水的问题就摆在了以传播传统文化为职业使命的语文教师面前。孔子能体悟大道,所以历代学子尊称他为至圣先师;我们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明白传统精义,却并不能保证学生完全信服,脸上不会露出那份随意的表情。
实话实说,社会的巨变、知识的爆炸、传媒的火爆,导致知识的治世立身的恒久指导性已变得十分苍白,毫不讳言知识已在逐渐的失去人文内涵,走上工具价值的道路。现代社会新旧的转换仅是转瞬间的事情,谁能保证自己的知识积累是一棵常青树而不会老化呢?难道只有让学生在教室的狭小空间中听你令人头疼的讲解?确实,现实社会中已遍布着师一级的东西,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并且它们日益占据着“师”的主角化位置。因为只就知识的容量与“新”的分量上说,学生已从它们那儿接受了比课堂上多得多的知识。
在这种困境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与时俱进以迎接挑战呢?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原点上积累起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知识的变迁又是必然的,一个时代又有一个时代的知识兴奋点。但是,当今的互联网又怎能抹杀昔日的古埃及、华夏文明的辉煌呢?虽然近代前的知识积累更多的是围绕一个核心轴的释道与传道的缓慢过程;现代社会的知识爆炸更多的是几何数级的加速裂变行为,但我想这只是一个速度的问题,而不是价值取舍的问题。因为知识的工具性永远不能取代它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师是有必然的历史意义的,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进步跟上历史发展的脚步的。
首先,语文教师有其他一切媒体不能代替的实的一面。虽然知识的新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一味地追求新的知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知识的全部。因为社会的向前飞奔也许更多的要靠每个社会成员新的知识,但社会的治衡与稳定却需要每个成员对原有的知识的有效开掘,况且新旧知识原本就有密切的联系,谁又能说孔子的治世之道对现在的社会改革没有借鉴意义呢?同样,人的心智空间除了接受新的信息以掌握新的技能外,还需要一个哲学的审美的空间,尤其是后者将给人提供一个平和的内心给养地。浮躁、厌世,完全没有受人类崇高精神熏陶的人又如何应对知识爆炸后形成的精神黑洞呢?因此,古代的知识精义与审美精华,虽然失去了知识至尊的地位,但对它的解释与感悟又是现代人超脱物质获得心灵安宁的凭藉。由此推断:1、语文教师教给了学生许多用现代的知识观点去看旧的东西,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必须的历史感和时间意识,使学生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熏陶传统的知识价值,从而获得解决自己人生等问题的最佳办法。2、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传统审美情趣、文化精义的捍卫与传授实现学生心灵的美化柔和,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时事与人生。3、语文教师还可以以自己的知识品位,在以获取更大的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知识技能观点流行的时代,开掘当代知识的价值内涵,为学生赢得更大的知识实践的成功提供精神意义上的动力。
篇2
徐南平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担任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苏州市挂职副市长,是我们国家某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前不久在安庆市召开的安徽省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上,他讲了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7岁时,他因为某些原因要离开班级。当时,班主任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举动――紧紧地抱住他,并说真舍不得他离开。当时,他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感动了。第二个故事:四年级的时候,他因为调皮而一度成为全班最差的学生,父母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老师比他还着急,一次一次地家访,告诉他的父母:“这个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一定要让他读书。他一定会变好,他不是差生。”在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下,父母让他回到课堂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初一的时候,有一天,在课堂上,他津津有味地看着《三国演义》。那个时代,得到一本《三国演义》是非常难的。他正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发现了,随即把书收走了。他当时非常着急,生怕老师把书撕掉,因为那是借来的。结果,上完课以后,老师说:“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篇章。”老师讲了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徐南平说,那简直就是他一生听到的最好听的故事。下课后,老师把书还给了他,并且说了一句:“读书很好,但不要上课的时候看,否则的话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第四个故事:高三的时候,他们每天晚上都学习到12点钟,而老师一直陪伴着他们。最后,徐南平先生总结了四句话:教育是一种关爱,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是一种宽容,教育是一种付出。他的讲话非常简短,但还是激起了热烈的掌声。
是的,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心中总是有教育的故事,不管他后来从事什么职业,身上总是会有老师的影子――那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教育就是一种责任,没有责任就搞不好教育。我们老师至少需要有三种责任:一种责任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我们职业的本质属性;第二种是社会责任,家长把孩子送到你班上来,就是把一家的希望交给了你,托付给你,这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社会责任;还有国家的责任,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靠我们去造就。所以教师必须认清自己肩上的重大使命,具有博大的教育情怀,能够对教育对象进行关注和审视,能对教育的常规进行批判和反思,更能对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倾注真挚的爱。
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责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是加强师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实践证明,一个受到良好责任教育并有责任意识的教师,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既能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用真心、真情、真爱去实践自己所肩负的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新世纪中学,山东邹平,256209】
篇3
一、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强化责任意识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都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要求公民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里所说的义务,实际上就是责任。青少年以后将担负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合格公民,思想品德课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教育。
(2)加强责任意识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在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中,具有责任感,是作为社会人成熟的基本标志。责任感和负责任的态度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安全事故、渎职行为、以及假冒伪劣等丑恶现象,都和当事人缺乏甚至丧失责任心有关。思想品德课应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今后能顺利地融入社会,明确自己的职责,承担起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责任意识教育的内涵
责任是对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它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他就必须承担个人应承担的责任或义务。每个人又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同时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人们由于身份不同而负有的责任也不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人都有责任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责任是大人的事,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没有责任,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责任包括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诚然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小还缺乏责任能力,但这并不等于说未成年人没有责任,因为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某种角色,在家庭中是子女,就有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等责任;在学校中是学生,就有遵守校纪、尊敬老师、认真学习等责任;在社会生活中是小公民,就有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法规、关爱他人等责任。责任始于生而终于死,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没有责任。只不过不同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责任也不同罢了。
(2)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各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但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作为政府意志执行者的各级干部,只要时时处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同时会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如果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想方设法,那么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学生也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行动,有各种行为表现,如果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相符合,就会受到赞扬;反之就要受到批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关爱他人的意识。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我们不能离开社会上的其他人而生活,其实这就是“人人为我”。但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能只有回报而没有付出,因此,未成年人在受到他人关爱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地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尽管未成年人年龄很小,但在自己的头脑中要确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责任意识教育的途径
(1)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对未成年人强化责任意识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应承担什么责任以及如何承担责任等道理。思想品德课就是要让未成年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把他们培养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培养负责任公民,这也是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选择并提供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引导学生去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使他们真正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负责任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负责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们未成年学生应该怎样做,而不应该么做,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责任意识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指一个人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学生的责任应是在校认真学习,课后完成作业,在校期间不旷课、不逃学,考试不作弊等。一个有责任的人会很清楚自己需要去做什么,会认真自觉地付诸行动。有强烈责任感的人,遇到再大困难都会去解决,反之,责任感较弱或毫无责任感的人,面对很小的问题也会退缩。因此,注重初中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当代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缺失
经调查统计加以结合,总结出初中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几个表现:
1.纪律上放任自己。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亦是如此,如今的中学生守纪律的大大降低,他们课堂上,东张西望,不能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课下,沉迷在网络中无法自拔,有的是迷恋网上聊天,有的是沉迷于网上游戏;同学之间打群架;经过调查中学生中80%都有手机,20%的学生离开了手机就无心思做其他事情,对老师的禁带手机怀敌意。
2.思想上“自我”为中心。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存在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而且对班集体缺少合作互助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自己从来没有责任意识,到了社会,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3.生活上追求享乐。部分初中生不懂得生活来之不易,用父母的辛勤汗水去买自己喜欢的,追求流行,喜欢品牌,互相请客、买贵重生日礼物,互相攀比,虚荣心强,而他们却忽视了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观念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提高专业能力
有一些初中教师很愿意与初中生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很愿意与初中生进行沟通,但是由于诸如代沟问题、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教师始终没有办法真正成为初中生的心灵导师。所以初中教师想要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中的责任意识教育,首先就要学会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前提,则是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知识,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真正有能力的时候,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充分的指导,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与学生适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也更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了初中学生的想法,就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责任意识的指导。
2.家长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家长与初中生进行沟通,可以拉近家长与学生的距离。一个初中生自己不喜欢学习,她想放弃学业,想去学习跳舞,但是一直以来都得不到家长的同意。直到有一次这位家长在广场看到自己的孩子跟着音乐翩翩起舞,那一刹那,家长就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沟通并不一定要利用语言完成,也可以是行动。父母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更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就如这位学生,父母在思想品德教育时,就可以告诉她,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要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责任。生活的姿态有千百万种,但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一种,那就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的责任将其做到做好,这就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对初中生终身受用。
3.丰富教育活动,增强责任意识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按照联系实际、突出主题、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课开展辩论赛、演讲会、时事报告会等课内活动,以及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课外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进行教科版七年级思品课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的教学中,我曾布置过“请为我们自己设计一条关于责任的标语”这样一道作业题。我看到学生设计出:“对自己负责,对朋友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为父母分忧,是子女的责任”“学校兴衰,我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等标语。我还倡议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在教学中营造了一种正能量,让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又如,在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九课教学活动中,我布置学生调查收集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学生的诱惑。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黄、赌、毒以及等不良诱惑及其危害。这一调查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再如,在九年级,我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既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又通过对这一现象剖析,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认识到自己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改善评价标准,落实责任意识评价内容
《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的总体说明是:“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而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
初中阶段是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最重要的阶段。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书本所要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多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让学生成长为具有责任感的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民族会更加有凝聚力,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责任意识 培养
前言
责任意识淡漠是现在不少学生的缺点之一。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表现为:重个人权利轻个人责任;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对金钱的崇拜,轻对事业的追求;自我责任意识强,社会责任意识弱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淡漠呢?这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有家庭、有学校、有社会方面的。有句话对联说得好,学生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是做人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尽义务、负责任的一部延展史。因此,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渗透,将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变得尤为重要。以下对高中历史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探索:
一、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作为教育者,老师对学生各方面的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总是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老师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念,课堂教学老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学生面前做一个模范作用,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学生受过一定阶段的教育了,作为青少年的他们,总是很容易受很多东西的影响,因此,就应该好好发挥一线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人才。
二、全面认识责任,树立责任意识
有些学生对责任的认识不够准确或者全面,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知道责任始于生而终于死,涵盖了人们生命历程的全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但每个阶段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承担责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人们不能因此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时,承担责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也有好处,而不承担责任则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都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从而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责任意识。
三、老师通过情感调动责任意识
情感教育的实质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自身富有特殊情感的言语及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对于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惑问题加以解释,从而保证学生在知识传送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了解知识周边信息,增强情感表达的形象性。教学过程中,情感调动的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通过情感来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热情,更是能够直接的引导学生增进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教师实际授课过程中,应该重点从课内知识点出发,以点带面,充分挖掘课本内蕴含的责任意识思想,利用直接的画面表达形式,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自主思维养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以树立正面光辉的英雄形象为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在讲解日本时期的相关历史内容,可以展示部分日本侵华罪证,让同学直观的认识到曾经的屈辱历史,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情绪,在形成高尚的责任感的同时,还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问题,结合我国目前的外交政策加以讲解。
四、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可以在历史情景的讲授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在讲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按照笔者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各派所处的情境,要求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群众的身份,也可以以一个林则徐的身份,还可以以英国侵略者的身份,还可以以道光皇帝的身份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学生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五、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如公益活动、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保护环境等,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对集体和国家的爱心和自然感。在学校充分利用班团活动,如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发挥班集体优势,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加强班团工作的管理,发挥班干部、团员的核心作用,教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完成任务与执行任务的矛盾,在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行动服从团队行动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很多东西,只学而没有付诸行动,学生也是很难体会到这种责任意识的真正含义的,历史课里,有很多历史人物爱家、爱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社会,强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推广,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活动,将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责任意识的理解。
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历史事实看到其内涵,从而领悟历史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样就会收到好的育人效果。责任是为人的根基,纵观历史,人类学习历史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尽义务负责任高中是学生们树立自己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们进行责任意识的渗透,将我们的高中生培养成敢于担当责任的新时代的新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琦河.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2]、张 涛.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分析,新课程学习,2011,(12);
[3]、白新欢. 教育改革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自主精神,现代大学教育,2007,(3);
篇6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责任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依托课程本身的特性,肩负起责任意识教育的历史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责任意识培养的意义
责任意识是当代社会中公民最应该具备的素质,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责任意识需要靠教育来引导,当教育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受教育者的思想才会成熟,之后才会导致行为的产生。初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肩负着时代的重担,只有当他们认识到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思品课对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
常言:“认识有多高,行动就有多自觉”。那么责任意识并非与生俱来,只有知道、了解、深知什么是责任意识,才能将之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教育的点播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初中思想品德蕴涵着丰富的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其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是有目的的。
1.教育学生对自己负责。教育学生要自尊、自信、自强。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向前发展的动力,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每个学生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我们自尊是前提,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不要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更不要向别人卑躬屈膝。对自己负责,能够做一个脚踏实地,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学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眼前的事,就让你成功了一半。
2.教育学生对他人负责。教育学生尊重他人。首先就是尊重父母,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做事情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从小到大,都是在温室里和父母的鼓励下长大的,所以不懂得知恩、感恩,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拨动情感的道德课,首先要教育学生知恩、感恩。当然也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负责。
3.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人在履行社会责任,从来不言代价与回报,例如: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许本禹;最难忘也不丢掉良知的季羡林;世上最亲邮递员的王顺友等等,正因为他们在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才是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因此教师要从现在教育学生努力勤奋学习,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爱护环境,让学生知道中学生也是一个社会公民,而且学生作为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这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对社会负责,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三、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路径
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品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1.利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责任,然后勇于承担责任,对于初中教师来说,首先应该熟悉教材内容,明确编写者的写作意图。与此同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应结合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中找到契合点,将教材内容充分展现,使自己的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教学实践解决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明确不同时期的不同责任。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的主要课程时,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对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规范好自身的行为;在学习八年级的课程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仅要严格规范自身,更要学会对他人、集体负责;在学习九年级的课程时,学生有了一定的责任意识,教师则要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要求学生自觉承担其对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2.应用合理方式,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责任
教师应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思想品德课程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了解思想品德的建设存在的根本意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特定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寻知识重点,由内到外地深刻认识责任,从“要我负责任”到“我要负责任”这一方向转变。例如,在八年级第一单元中,讲的是学生对于家庭的认识。教师在开展这一课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其次,在讨论到与父母的关系时,可以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场,让学生与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辩论等各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深刻的道理,这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实践中自觉地履行责任。
3.整合教学途径,督促学生践行责任
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合,让多种途径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确怎样承担责任。每一种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它既有系统的知识,又必须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教师应注意把思想品德课内容中的核心部分提炼出来,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例如,《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赡养人要经常去看望或者问候空巢老人”,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新举措,结合课本中“我爱我父母”这一节内容让学生懂得为人子女就要孝顺父母,明确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以及通过哪些方式来孝顺父母,把孝顺父母落实到行动上。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我们要培养W生的责任感,教会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更有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张露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分析[D].无锡:江南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赞扬;责任;健康成长
现代汉语词典对“赞扬”一词的解释是:称赞表扬;“责任”的意思是:分内应做的事与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写下“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时,我就不由得想起自己儿时在小学读书的情景。在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胡老师特别喜欢夸奖表扬我们,并且用本子记录好,取名叫“好人好事”,挂在教室墙壁的一角。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人的天性就渴望被别人肯定和赞赏吧!
现在,我也做了老师,对赞扬学生有着更鲜明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绝不能随意加以训斥,教育不是“叫育”!
新一轮课改已有十年了,教育的先进评价理念也已经深入师心。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赞扬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并且运用好这种思想和方法,形成一种可再生的能够释放能量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赞扬作为一种评价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符合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没有激励的教育是有缺陷的,也是不成功的。
赞扬是一种方向。赞扬反映了是非标准,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学生某种现象或行为的倡导。作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得到适度的赞扬,便会得到激励鼓舞,就可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赞扬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赞扬是一种客观需要。作为一个人,我们一定受到过别人的肯定,也需要被别人肯定;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适度赞扬学生,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教学中的一种客观需要。
赞扬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赞扬学生,首先表明的就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赞扬是一种教育方法。赞扬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上进,从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赞扬强调导向,改进和激励学生。
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就是要求教师大力营造“让赞扬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潜力的80%~90%。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运用激励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是在教师的赞扬中改变的。
让赞扬成为一种教育氛围,就是积极发挥赞扬潜在的巨大教育力量,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作为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应该摒弃旧的不合教学规律和人成长规律的观念。不管校内校外,课上课下,让赞扬深入到每一个角落,让赞扬如和煦的阳光、春风沐浴学生的健康成长。
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就是要求教师大力创造“让赞扬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要求教师思想里有意识,行动上有落实,效果上有实效。总之,让赞扬学生成为有理性的教育手段。在生活和课堂教学中,要正确、科学地运用赞扬手段,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赞扬学生,达到在愉快中生活和学习的目的。
篇8
因此,我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求老师要从书本中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还要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责任意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生产之中。自觉的成为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为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是基于这一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地理教学应把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教学重要地位,这也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这种责任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民族不是一个好民族,尤其是今天世界及中国各种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资源、能源的短缺,生态平衡受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粮食紧缺,经济运转遭重大障碍……这些都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加之人们意识形态的淡漠,这就更突出了我们地理老师对学生环境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篇幅阐述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突出责任意识。
在强调责任意识时,我们要注意过去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教学中,我们往往重点突出正面教育,肯定成就。困境、问题总那么乐观,而解决问题总那么高瞻远瞩,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去树立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总让学生有一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而在今天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地理教学中,问题、发展一直贯穿整个教材之中,问题就是危机,问题、疑难、困境,让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回避这些危机,尤其是意识形态未健全的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危机,树立责任,尤为重要。否则,我们的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面临社会的问题和危机,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悲观心态。而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因此,我们要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正确认识问题、危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责任意识教育 渗透途径
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当前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下,责任意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其道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分数弱化甚至忽视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其结果是学生尽管成绩突出,但很可能个人主义严重,没有责任意识,做事不计后果。
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课堂教学和其它各种渠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其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高中政治课上,我们可以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渗透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责任专题综合探究中,对话责任;
在高中政治课的单元综合探究中,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责任意识做一些专题探索和思考。这主要包括自我责任意识即个人修养提升、家庭责任意识即孝悌之心常在、他人责任意识即人际关系和谐、集体责任意识即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即爱国之情永恒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学生对自己的品德、做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关心他人,及时给予帮助;主动地为集体服务,认真地为集体做事,负责地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
以上五个方面的专题教育的内容,在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在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综合探究,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责任意识教育话题,如“正确对等待金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些话题的积极参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公民观、权力观等,进而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我在组织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性活动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家里的钱都是怎么获取的,然后问:“假如你有一百万,你会怎么办?”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什么答案都有,其中就有一个同学说:“如果我有了,我就什么都不干,每天吃香的喝辣的,就是享受。”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学生当中很有市场。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让其他同学对他的说法加以评论,然后通过播放一些正反面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既让他认识到钱财获取必须取之有道,又让他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让他们理解在挣钱和用钱的同时,都要做到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
二、在课堂教学细节体验中,认知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生活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调动和相应的变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积极创设情境,紧扣教材知识和责任意识的“结合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采用自主探究、讨论、辩论、演讲、体验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过程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责任认知。
在讲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有学生提到“忠孝节义”的思想,我捕捉这一细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继承,最后学生达成共识:忠古言为国君尽忠,今说忠于祖国、忠于职守;孝古言为父母尽孝,今说敬老养老、尊长爱幼;节古言为丈夫尽节,今说人格气节、节操品行;义古言为朋友尽义,今说以诚待友、见义勇为。学生由此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对责任的认知更为明确、清晰。
三、在研究性学习和课题中,亲历责任;
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自由创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为此,教师应积极结合教材,找准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学校食堂涨价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食堂没有诚信,恶意抬高价格,影响到他们的生活。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联系学校政教处指导学生开展主题为“镇农贸市场价格的变化与我校食堂价格调整的关系”的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到市场上进行深入调查,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学生写到“学校食堂进行的价格调整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表现与结果,并不存在欺诈行为,我们表示理解。并对我们的鲁莽表示歉意和自责”。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与诚信相关的课题的调查与研究,使学生对违背诚信的行为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从而自己作出对诚信道德的理性认识与选择,促使学生敢于担当,这比教师的说教更有影响力。
四、在讲时政和写小论文中,升华责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开讲座、讲时政、撰写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教学,还可结合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实际,指导学生写日记、办报纸,不定期地举办时事演讲会等,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活动等,创设条件,创造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责任意识教育
篇10
关键词: 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101-03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及原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点是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倾向,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社会,更多的是关注自己方方面面的得失。主要表现:(1)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重视个人价值与利益实现,轻视集体与社会价值利益。(2)在个人理想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轻理想追求,重物质实惠,个人成才意识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比如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首先看工资待遇高低,再看地理位置好坏 (偏爱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还要看单位知名度和岗位好坏,较少考虑自己能力胜任情况和特长发挥,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3)由于大学生个人意识增强,以个人意识取代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对国家责任、社会责任持“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态度。
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是深层次、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家庭教育来说,当代大学生作为95后一代,基本上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以及家庭比较明确而强烈的责任意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逐渐强化,但是这种责任意识并没有随着进入大学而得到深化和扩展,并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没有实现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第二,从社会教育来说,社会和时展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社会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但在同时它又使大学生产生利己主义、个人本位和金钱万能等思想,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责任观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行其道,腐蚀着人的思想,误导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第三,从学校教育来说,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上做了不少工作,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上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思想意识不到位、导向有偏差以及教育方法简单等等。
二、社会实践是培养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基本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履行社会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它的本质特征告V我们,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培养和深化对个人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服务和贡献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可以从中体验到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崇高感,从而更加坚定履行社会责任意志,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有效渠道。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社会调查研究、岗前实习实训等,这些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理论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不竭动力。通过社会实践,一方面,大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社会服务,创造出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总结和反思,可以习得新知识,提高了自己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能力,加深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亲身获得了履行社会责任带给自己的崇高感和愉悦感,从而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改造,更快地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社会责任增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使学生在更加准确地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贡献社会,服务社会;但在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理想、知识储备与能力储备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差距,在实践中通过磨练提高,取长补短,大学生可以更快地缩小这些差距,更好地实现自我的社会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今学校和老师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越来越灵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总体来讲挺高,而且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认知也较为全面。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因为社会实践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学校或者老师的教学安排就能解决好所有的问题,而且有些社会实践本身也缺乏系统设计与研究,所以存在着社会实践走走过场的情况,学生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明确的角色,没有合适的任务,从而产生无责任的体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就是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实质认识不够清晰、全面,对社会责任重视不够。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依次为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岗前预演、勤工助学和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所占比重最低,只有20%。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是为了服务社会,有的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图个新鲜”、“觉得好玩”,有的甚至是“大家参加也跟着凑数”。
三、充分挖掘和实现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越来越重要,其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学校和教师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中的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其重点有三:
第一,做好社会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做到系统设计,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有针对性的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具体要求是实践教学目标明确,选择载体可靠,学生责任清晰,实践过程可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担当合适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承担明确的责任。比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企业或者公司员工,他必须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他必须对他的岗位、工作和产品负责,他必须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等。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既能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又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创新载体,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领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三下乡、进社区、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顶岗实习(实践)、认知实习(实践)等等。要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和应景之作,关键是实践载体的选择。载体选择的第一原则是就近原则,比如社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时空限制相对较少,体验性和学习性也很强,涵盖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社区帮扶、社区文化、医疗、卫生、科技、法律等方方面面,可以结合社区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系统性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应当高度重视的领域。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社会实践固然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增长技能,但服务社会理念更要贯穿始终。有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大多是慈善公益行为,是爱心奉献,理应得到社会赞许和褒扬。这实际上是学生对自我公民角色和责任认知不清导致的片面看法,它与当代大学生公民主体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弱化有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履行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奉献个人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最终实现的是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种双赢的公共利益,它从来不是大学生单方面的奉献与付出,所以社会实践在本质上又是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小结
马卡连柯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在心灵深处蕴含着较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社实践就是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一把钥匙。大学生本身也对社会实践具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所以只要高校和老师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科学设计,认真组织,不断丰富其内涵,挖掘其社会责任价值,就能够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平台。
- 上一篇:普法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 下一篇:养老可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