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创新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力 自主创新 创新模式
一、引言
创新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提升创新能力,无疑成为了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和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则。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后,国家把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定为基本国策,使得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量的29.2%;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出现了海尔、华为、宝钢、联想等一大批用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
虽然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必须迎头赶上。
二、创新力研究文献综述
1.创新力及自主创新定义
现今学术界有关创新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企业和大学这三大领域。
1912年,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创始人J.A.schumpeter(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并在《商业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对其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熊彼特把创新界定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
李金明认为创新力是一种能力、一种制度、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艾米顿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一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对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
谢教授理解自主创新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2.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国内很多学者一般把其分为三种模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本文观点
本文认为企业的创新力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并且把这些思想和观念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最终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结合过程活动论和能力论,认为自主创新应该是企业独立组织利用外部和内部的资源,以提升企业生产力为目的进行创新活动,并且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
4.企业自主创新模型选择
在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方面,国内学者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较为完善,主要有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卢佳(2007)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石,在全面、深入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梯级模型,指出了中小企业各个成长阶段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创新模式。
(2)基于企业实力和环境的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赵红梅(2008)认为应该在考虑宏观环境、企业规模、充分认识技术轨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创新优势四个条件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向刚(2008)提出应基于企业所在行业和企业能力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罗赳赳(2007)认为应考虑国家国情国力、企业性质和规模、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速度、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作为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考虑的因素。
(3)基于企业分析下创新模式选择。黄芳(2008)孙岚(2007)等人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进行SWOT分析,了解了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其面临的威胁,找到了发展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三、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企业如何提高其创新力,如何自主的组织创新活动是企业创新战略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企业采取的创新模式是否正确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一种维度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模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内外部的环境等条件选择自主创新的路径。本文认为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结合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内部分析、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来对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进行研究。
企业
经济
实力
初始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图中,横轴代表企业的四个生命周期,纵轴是企业的经济实力,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成熟期前图中曲线呈向上趋势,到了企业衰退期,企业经济实力开始下降,这个时期,若企业能采取正确的创新模式,开发新技术则企业能继续保持市场地位,但若企业无法跟上市场步伐,不能及时更改企业的创新战略,则企业经济实力会开始下降。坐标以外的四个箭头,是企业内外部的影响因素。
1.初始时期
现状分析:处在初始时期的企业一般经济实力比较弱,资本不足,处于行业的劣势地位,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核心的技术。
企业目标:掌握一定的技术、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和制度。
创新模式选择: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
此时,企业最容易成功的创新模式就是模仿创新,利用行业中占优势的企业的已有的成熟的技术、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合理地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在吸收市场上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改进技术,加入自己企业的创新技术,挖掘已有技术的潜力,进行二次创新。若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为大型企业垄断,无法获得已有技术,也可以采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形式,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在企业拥有自己的新的技术以后,就可以利用新技术在生产出新的产品,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成长时期
现状分析: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经济实力相对充实,也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企业目标:加强自身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
创新模式选择:集成创新为主,原始创新为辅。
在这个阶段,由于企业此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应该不断进行技术改进,积累技术经验和技术力量,采取集成创新或者原始创新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资金、建立的研发队伍和已有的技术进行自主的研发,形成自身垄断技术。另外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采取集成创新模式利用自身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对已有的创新要素进行选择、优化和整合,形成更有效率、更优的能适应更大目标的自主创新过程。
3.成熟时期
现状分析:企业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资源,集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在行业中占有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目标:扩大市场份额,改进组织模式。
创新模式选择:原始创新为主,集成创新为辅。
企业由于自身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可以捉住机会,不失时机的开展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创新活动,开发新技术、改进新方法、开拓新市场,同时改进组织形式使得企业更有效率的运作,降低成本,获取巨额垄断利润。
4.衰退期
现状分析:企业旧的技术开始被淘汰,强大的竞争者出现,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企业地位动摇。
企业目标:保持企业地位、市场份额,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模式选择:集成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
这个阶段,企业出现危机,强大的竞争者的出现抢占了市场资源,企业开始出现需求降低,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况,此时,企业应该及时调整企业创新的路径,中断不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和技术,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新的技术上,开始研发新的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不过若此时,企业由于前一期的战略错误导致资源不足,资金不够,可以采取模仿创新的形式,跟随市场的新领导企业,或者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创新,尽快开发新的产品,挽回失去的优势和市场。
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
从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模型和泰山玻纤的案例可以得知,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应该选择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在正确的选择了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后,还应通过改善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来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8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升为基本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到“创新驱动”,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根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转型发展就是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这也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外部保证。
2.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为促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弘扬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和创新文化,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要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环境。在这方面,要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的组织建设,为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如咨询、投融资、交易场所、定价评估、仲裁、网络中心、牵线搭桥、信息收集与传播、人力资源培训等。另外,还要加强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政府指导下的行业自律性管理体制,切实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加大政策投入力度。除了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也应该改善政策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引导和支持,给予企业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的支出,采用税收优惠、间接补贴、给予一定了资金投入等措施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能够,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执行的力度,加大惩罚机制,提高企业创新的收益。
(3)鼓励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只有有了创新人才才会可能有创新活动的产生,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各类科技人才到企业搞创新。现在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困境,政府应该建立起这两者只讲的纽带,让大学生把知识和创新才能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创新活动之中。同时要建立起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让人才能打破体制性的障碍,自主选择工作,提高用人效率。
(4)建立企业间网络创新的联系。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但是也由于这个原因,创新也有了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建立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网络创新联系,做到既能保障创新企业的收益,也能让其他企业享受到这一创新活动的外部效益。因此,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或者建立起企业创新合作的平台,让企业共同开发,共同研发,降低创新研发成本,风险,也能最大化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益。
3.企业内部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1)培养企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尽心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创新人员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提升企业创新活动的密度及成功率。因此在企业管理组织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创新人员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的源泉。同时,对于非研究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让企业整体创新意识提高,提高创新的基数,加大成功率。所以,企业应加大对于这方面的投入,引起员工重视,可以采取让员工申请创新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给以创新奖励等措施,提高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能保留住人才,使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得以保障。
(2)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资金的投入无疑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资金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投资,创新一般具有比较高的风险,特别是原始创新,没有相当量的资金投入与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就无法正常的进行。因此,企业的创新投入比例一定要加大,由于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企业应对创新研发活动做好长期的规划,定好远期目标,规划好研发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资金投入,有效率的组织研发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提高创新的收益。
(3)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员工高效率地完成自主创新活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成功率;与此同时,企业的创新人才所具有的智力知识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宝贵财富,创新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企业关键性研发人员的流失,造成技术缺口,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因而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保障,也是创新成败的关键。
(4)建立和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效率是一个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能否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创新研发部门能与企业部门有效的整理联合,不仅能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也能充分的运用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是研发部门制定其研发计划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企业的其他部门若能有效及时的提高相关的信息和支持给创新部门,可以使得创新成果更有效,更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从整体提高企业的利润、收益。
总之,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重视创新,有强烈的创新冲动。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还要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的政策,让创新带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让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让创新驱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迈向中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著.何畏,罗家祥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5-48
[2]卢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
[3]赵红梅.基于技术能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理论探讨,2008(8)
[4]向刚,宋婷婷,屈晓娟,王正刚.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基本准则探讨[J].科学与管理,2008(5)
[5]罗赳赳,田新民,康力.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与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
篇2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48-02
一、目前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1.企业管理研究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总体来说,企业管理是一个相对综合、宽泛地概念,企业管理的范畴很广泛,主要分为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两大类。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各种资源的管理,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企业管理的方向是组织精简化、管理规则化、目的驱动化、沟通开放化、数据云端化。可以看出,随着企业管理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囊括的内容越来越多,在管理的时候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2.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分为六类: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系统化管理模式。通过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加侧重于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也在迈向新的台阶。从本质上讲,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管理体系的成熟与否,也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要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二、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粗放
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粗放。在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很多管理者管理观念落后,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管理可有可无,忽视了管理与绩效之间的必然联系。另外,还存在经验管理、家庭式管理等形式,管理模式粗放,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一味地依靠管理者的经验进行管理,就很容易让管理者产生懈怠的心理,他们也很难向其他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这种不成熟的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缺乏有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很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决策机制,影响了企业的工作部署,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这些企业对于长期发展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缺乏总体发展目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做战略规划、编写可行性报告等,很容易让企业的各项工作处于盲目的状态。由于没有严格、明确的目标意识,企业的各项工作都难以充分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这就很难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和业绩的上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3.缺少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企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才会在竞争中获胜。因此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缺少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也是阻碍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很多企业中,由于管理者管理知识短缺、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水平较低,使得企业管理长期处于盲目、落后的阶段。由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知识储备有限,他们就很难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养,长此已久公司的管理体系必定无法得到改善,更不必说完善了。可以说,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一机制的完善和成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通过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三、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探讨
在社会转型的环境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势必会较为陈旧,在运行实施过程中定会产生与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不协调的因素。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转效率,从根本上激发企业的活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创造必备的条件。
1.增强管理意识、完善管理体制
要想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求管理者提升管理意识。在这个基础之上,要构建内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的制度和监督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制度保证,同时也为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就企业的管理体制的构建而言,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成熟。完善的管理体制必须要具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对于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具体的细节、步骤、方案等都有具体、清晰的指导和规划,按照科学的章程和规划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不断地提高工作效果,促进企业不断进步。
2.强化对于制度的监督及执行力
强化企业制度的监督及执行也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路。在具体的企业工作过程中,要对各项业务进行严格的要求,必须要按照既定的章程和规定来执行,增强监督力度和执行力。对那些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坚决抵制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的现象。同时,还要对正在进行的工作和业务进行有效地监督,不断地提升工作效果。此外,还要对管理工作进行细分,让不同的管理部门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从而形成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企业的进步。
3.培养人才,实现信息化管理
培养人才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给予重视的方面,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就必须要依靠优秀的人才进行支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活力。随着企业管理改革的逐渐推进,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很多先进企业的管理方式,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持。管理信息化是信息的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借助于信息系统来进行企业管理,不仅仅节约了不必要的劳动力成本,同时还大大地增进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
4.实行竞争机制,激发员工潜能
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中,要实行有效的竞争机制,不断地挖掘员工的潜能。不断地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可以在企业中采取分小组讨论、分部门实践的活动,最后将工作结果向上汇报,评出名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等。同时,还要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一些,将本企业与社会上其他企业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竞争目标,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找到本企业在竞争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不断地完善自己,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竞争能力。就企业的发展来说,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只有提升了员工的竞争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够不断地让自己的企业进一步壮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5.注重人本管理,塑造企业文化
注重人本管理、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尊重人权、注重人本精神塑造的企业,它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要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沟通和交互作用,着眼于企业人的集体意识的培育和对企业及团队重大决策的参与,以及根据企业人的工作绩效和企业内外环境,对企业人进行激励和实行权变领导。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的条件和手段,不断地提拔有能力、有想法、有智慧的员工,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自我认同感。如此,才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企业也建立起来,那么企业管理在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关系到企业管理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日后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鉴于企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改进,比如增强管理意识、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对制度的监督及执行;加强人才培养,实现信息化管理;实行竞争机制;注重人本管理等。只有从企业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激活企业的活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张海兵:社会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03).
[2]李建峰:基于社会转型背景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
[3]苏敬勤; 崔淼; 张竟浩: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科学》,2011,(01).
篇3
关键词:众包;企业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知识经济下,快速的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然而,市场和商务环境的全球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基于此,苹果、IBM、宝洁等企业纷纷开始通过“众包”寻求创意,解决技术难题。“众包”使得企业的创新不再仅仅依赖于企业内部的研发团队,它在利用大众参与者创新能力的同时也给企业传统创新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而,研究基于“众包”的创新模式对企业有效利用“众包”加强自身创新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众包”的概念与特征
2006年美国《连线》杂志记者Jeff Howe首次在该杂志上使用crowd sourcing(众包)一词,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他认为“众包”是一场商业变革,任何参与者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来提供创意、解决问题并获取相应酬金。“众包”有三个基本特征:(1)基于互联网。“众包”是企业利用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获取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众参与者则通过网络获取任务。(2)开放式生产。“众包”开放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给外部资源,任何人都可以依靠开源生产的形式参与“众包”[1]。它通过网络的有机互联汇集公众的知识、技能、信息和技巧来进行创新,是网络社会的开放式生产。(3)自主参与,自主协作。“众包”是基于个人的选择, 其参与者具有自主性,体现出一种公众的参与式文化。
2 企业创新模式的变迁
2.1 封闭式的企业创新模式
传统的企业创新模式是封闭式的,它将创新活动严格限制在企业边界之内,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没有明显的知识交流现象。封闭式创新的一般过程为:企业首先对市场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找出消费者的需求,最后企业的研发团队根据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组织为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往往会对内部研发活动投入巨额资金,为了实现对创新成果的占有,组织会采取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限制核心创新成果在产业间的扩散。由此可见,封闭式企业创新模式效率低、成本高、周期长。此外,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是该模式面临的最大风险。
2.2 半开放式的企业创新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为维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开始从外部研究所、大学等专门机构获取知识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或者将一些任务委托给他们,逐渐形成一种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即半开放式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其本质上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合作创新方式。它的出现表明企业开始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内部创新活动。然而,这种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半开放式创新模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种挑战,因为高等院校从事的是基础性研究,它们无法向企业提供现成的新产品技术,再加上中小企业吸收研究机构开发的知识的能力有限,使得产学研合作更多地集中于拥有充足研发资源的大企业。
2.3 开放式的企业创新模式
21世纪知识的增长和扩散速度加快、企业创新周期缩短,这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和半开放式创新模式渐渐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开放式创新逐渐为企业所接受。开放式创新是均衡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来产生新思想,通过多种方式为创新活动服务的一种创新范式,其强调外部知识资源的重要性[2]。开放式创新模式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创新主体多样性。开放式创新模式中涉及多种创新参与主体,包括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者,以及企业外部的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中介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二是创新要素动态性。开放式创新模式是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其中包括在技术、学习、生产、政策等要素之间进行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此时,企业需在其它主体的影响下进行创新活动。
3 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
3.1 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下,“众包”凭借其自由性、开放性和融合性正在影响全球主要企业的研发行为和商业模式,它通过改变企业传统的研发路径使原有的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半开放创新模式深化到基于“众包”的完全开放创新模式[3]。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聚集网络大众,获取大众参与者的知识与创意来进行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
3.2 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征
3.2.1 以企业为主导的网络大众参与的创新方式
基于“众包”的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创新来源可能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但这种参与是基于企业战略导向的创新参与,即“众包”任务、参与方式和参与阶段等都基于企业的战略安排。如,苹果公司的虚拟软件商店主要依赖大量的外部研发者为其货架添置产品,但苹果为了防止技术外泄等问题,对软件准入流程是坚决不公开的。
3.2.2 资源内向整合的开放式创新活动
基于“众包”创新模式是一种资源内向整合的开放式创新活动。Chesbrough和Crowther认为开放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活动是资源的内向整合,即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寻找、吸引外部创新资源流入企业,与企业内部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来服务于企业[4]。“众包”就是企业通过获取外部创意—筛选创意—提炼创意来进行产品创新或服务创新。以思科(Cisco)的I-Prize为例,思科系统在2007年秋宣布了一项名为“I-Prize”的外部创新竞赛,目标是寻求未来能为思科带来10亿美元收入的创意。这个基于“众包”的创意产生过程历经征集创意、筛选创意、提炼创意三个阶段。最终,思科从104个国家的2 500名创新者提交的约1 200条不同创意中确定“基于感应器的智能电网”为最佳创意。
3.2.3 风险性较大的创新模式
基于“众包”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具有较大的风险。该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这种动态变化变得更加不可控;其次,开放式创新模糊了企业的边界,给企业组织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管理人员面临着如何引导和激励大众参与者与内部员工的协作创新的挑战;最后,当大众参与者参与企业产品创新时,企业的关键技术既可能从参与过程中流失,也可能从创新成果中流失,而一旦企业的相关技术外泄被竞争者利用,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3.3 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运作流程
“众包”参与主体有三个,任务申请者、“众包”中介以及贡献者[5],如图1所示。
“众包”过程中,发包方既可以自建众包社区直接与接包方形成委托—关系,也可以先与“众包”中介形成委托—关系后,间接与接包方形成委托—关系。由此可知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运作流程为:第一步选择适合“众包”的任务;第二步选择“众包”策略,即是否引入“众包”中介;第三步筛选接包方提供的方案;第四步完善方案并实施;最后评估“众包”绩效并不断完善企业利用“众包”的经验与范围。
3.4 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
3.4.1 “开放与创新”的企业文化的培养
基于“众包”的企业创新模式下,创新参与者来自网络大众,其规模十分庞大,管理工作之艰巨可以想象。因而要使该模式有效实施,“众包”企业需要培养一种“创新与开放”的文化,要让“参与创新”的理念深入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中,并深远影响着大众参与者。基于此,首先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培养开放创新的战略意识;其次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实验来激励利益相关者对创新的参与,营造企业良好的开放式创新氛围与文化环境;最后建立共享平台,鼓励企业内部对大众参与者的信息、经验和知识的分享。
3.4.2 有效创新工具箱的开发
“众包”体现的是大众参与式文化,而基于“众包”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不是聚焦于大众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提供给大众合适的开发工具,让他们参与创新或者成为创新的主体,因而要想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作用,企业需要提供一个创新工具箱或者标准化的平台,使得用户使用标准的工具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设计、改进和创新。基于此,首先企业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或创新以适应应用创新工具箱的新商业模式;其次企业要注重创新工具箱用户界面设计的友好性,即用户不需额外的培训就能胜任操作用户创新工具箱;最后在创新工具箱中,企业要为网络大众设计一个合适的问题求解空间,以便大众参与者创建自己所需要的设计方案。
3.4.3 “众包”式科学激励机制的建立
基于“众包”的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其原因有三:一是该模式基于互联网平台,其大众参与主体来自不同背景。二是目前大多网络“众包”采用的悬赏模式造成了柠檬市场效应。悬赏模式下,参与者面临着过度竞争、收入不确定性等问题,因而他们不会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高水平的创新,企业也因此不愿投入太多的奖金,长此以往使得知识型人才逐渐远离市场。三是“众包”模式下,企业内部员工可能过分依赖网络大众而削弱自身的创新主动性。因此,为了充分调动不同背景下的大众参与者创新参与的积极性,防止过度竞争造成的柠檬市场效应,保持企业内部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建立“众包”式科学激励机制来进行创新激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外部激励机制来发动和鼓励网络大众参与企业创新;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与网络大众的协作创新。
3.4.4 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在基于“众包”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专利权的归属、信息安全、诚信问题等。因而,对该模式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其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企业应针对“众包”建立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首先,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企业的创新活动带来一些不确定影响。因此,需要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加以准确评估。其次,对各种风险进行控制。在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的基础上,按风险出现的机率大小和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进行排序。设置风险控制重点,采取各种措施对高概率和重大风险因素进行重点控制。最后,对风险进行提前防范。即针对该模式下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前防范和化解各种可能的风险。
4 结束语
“众包”的出现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其中所呈现的参与式文化和所体现的集体智慧正在加速创意的产生,“众包”正在使创新活动成为一种社会化行为,基于“众包”的开放式创新将发展成为未来企业的主要研究与开发模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众包”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内涵、特征、运作流程和关键成功因素,以期为我国企业利用“众包”模式挖掘创意、深化企业开放式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NAMBISAN S. The global brain your roadmap for innovating faster and smarter in a networked world[M]. NY: 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 2007:22-67.
[2] Chesbrough 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 from technology[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3] 肖岚,高长春. “众包”改变企业创新模式[J]. 上海经济研究,2010(3):35-38.
[4] Chesbrough H, Crowther A K. Beyond high tech: early adopters of open innovation in other industries[J]. R & D Management, 2006,36(3):229-236.
[5] 谭婷婷,蔡淑琴,胡慕海. 众包国外研究现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33(2):263-265.
[6] Jeff Howe. 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J]. Wired, 2006(6):1-2.
[7] 韦铁,鲁若愚. 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创新模式管理研究——基于IBM的案例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4):27-29.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改革措施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优势大不如前,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要想一直持续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快企业转型步伐,特别是管理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势在必行。尽管很多国有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危机,逐渐开始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但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管理创新的内涵,对国外管理创新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导致创新目标和创新客体不够明确,难以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使得管理创新之路困难重重,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带动管理创新,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创新理论”
最早是由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并在其作品《经济发展理论》中详细描述和表达了他对创新的观点和想法。之后,很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对创新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管理创新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制度创新,并需要技术创新予以支持和协助。所谓管理创新,主要指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大效益但一直未被企业采用并需要引入的一种管理方式。为了将不适应甚至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去除,需要采取新型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对原来管理模式进行替代和创新。不仅需要重新组合和引入管理要素,而且还需要在管理理念、方法、工具、生产、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多样化和全面性,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优质管理系统。
二、目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纵观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模式。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将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而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所考虑的方面也不尽相同,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情况,这便造成现有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多样化的局面,缺乏统一性。根据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种管理模式是以亲情血缘为主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家庭亲情和血缘关系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和运转。第二种管理模式是以友情为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朋友在企业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各种关系主要依靠友情来处理。第三种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化为主的管理模式。以人情味为核心的情义管理是企业处理各种关系的主要方式,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第四种管理模式是以随机化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十分随意,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流程规范,经常会按照领导意思来处理和解决各种事项和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较为常见。第五种管理模式是以制度为主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和发展均需根据制度进行,便于企业的科学管理。通过对这五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若企业处于创业初期,第一、二种管理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但是企业一旦经过了发展初期,这两种管理模式起的作用便会大大降低。尽管第三种管理模式更注重人性化,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前两种没有太大差别。市场经济竞争中充满了诱惑和各种利益,良心很难抵挡并完全靠得住。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随意化管理模式曾经使用过,属于特殊的管理模式。而制度型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
三、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二十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肯定,但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无论是普通职工,还是管理人员,都具有强烈的官本意识,很多思维和想法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职业习惯很难改变,严重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者,缺乏对管理创新内涵的正确认识,难以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即使进行管理创新,也多是停留在表面上,无论是用人管理和资源分配,还是奖惩机制和制度约束改革都十分缓慢,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
(二)盲目照搬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和自主意识
很多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既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水平,也没有考虑到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对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盲目照搬和模仿,导致企业难以及时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造成“邯郸学步”的不良后果。再加上在实际管理创新中,基本上也是对有利于管理人员但会影响甚至损害广大员工利益的方面进行改革,导致很多改革创新措施仅符合了少数人利益,广大员工的利益受到损害,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负面情绪进一步加大,给企业营造出不好的工作氛围。
(三)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
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国有企业中,因为过去传统体制带来的影响较深,人们普遍对创新缺乏兴趣,思想仍然较为保守,导致管理创新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较低的创新热情和能力极大的影响和阻碍了管理创新前进的脚步。并且与国外相比,我国法律法规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阶段,部分政策仍然不稳定,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政企并没有完全做到分开,国有企业运营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干预太多。在政府的保护和干预下,国有企业长时间徘徊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并不参与市场竞争之间的游戏和规则,没有主动参与市场的意思,使得国有企业的服务体系出现衰退和弱化。另外,再加上企业缺乏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对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人员的不合理约束和激励,导致企业的创新环境缺失,企业管理创新难以取得良好进展。
(四)缺乏明确的创新目标和客体
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人员和决策者,由于其中一部分人员缺乏严谨的创新知识体系,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政策,都没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没有事先制定和明确创新目标和客体,导致管理创新没有目的性,没有对象性,创新流于形式,惨遭失败。另外,部分国有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是基于政府的要求和推动,企业本身没有强烈的创新主动意识,这也导致管理创新难以真正取得进展。
四、改善和提升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管理创新观念,提高管理创新意识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开展管理创新行动的前提和必要思想基础。传统陈旧的管理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国有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时,要敢于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落后思维的束缚,勇于打破常规,加强管理创新建设。管理创新应该重视观念创新。首先,国有企业需要转变自身经营观念。过去以来,国有企业长期按照政府的指令做事,现在需要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去,积极主动面对市场和客户,实现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过渡和转型。打破传统经营重视数量、销售规模和利润的局面,转而开始重视产品质量、客户服务满意度以及管理战略方面。其次,管理创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的人性化建设和发展。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员工,以便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管理也需要重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通过主动关怀和理解员工,能够更好地激励和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促进管理创新的良性发展。另外,管理创新还需要重视知识资产的管理,在现代经济环境下,人才、知识产权等软实力的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重要力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二)加强制度创新,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法律依据,其中运作机制是企业创新的重中之重。目前在我国法律法规环境下,国有企业的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政企不分,利益边界不明确,很多管理人员也不是特别职业化,对创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管理创新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制度创新,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改革产权制度,并从宏观上强化经济法律建设,加快政治制度创新,以便激发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力和动力,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
(三)加强企业科技文化创新,提升管理创新特色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文化管理是管理创新的必经阶段,也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加快企业的文化创新实质上便会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来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先进化。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在开展管理创新工作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在充分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现状的情况下,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引进和采购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聘请专业一流的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及时转型,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扩大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份额,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忠东 单位:上海自来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飏.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2)
篇5
【关键词】家族企业 低成本创新模式 关系契约
一、中国家族企业技术的低成本创新模式特征及其经济学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供中国家族企业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有独自创新和联合创新、引进模仿创新和原始创新等等。根据中国家族企业特点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本文认为中国家族企业比较现实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低成本创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有以下方面。
1、确立以市场创新为主要动力源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技术创新动力源分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分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和两者的混合模式。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低下,原因不仅仅在技术投入不足方面,还在于技术推动模式下科研和市场结合的严重脱离。研究与开发活动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必然造成创新的无效投入和无效劳动现象。此外,技术推动模式存在着科研投入高、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国有企业和大型非国有企业可以运用这种模式,但是大多数中国家族企业是耗不起这种长线作战的。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凡是成功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是把是否能为消费者带来立竿见影的利益点作为创新的至关重要的原则,这种利益点直接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回报周期和绩效、市场启蒙教育周期的长短与投入的启蒙教育资金的多少。因此,以市场创新为主动力源的技术创新模式,避开家族企业资金相对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设备有限的弱点,发挥家族企业经营灵活、适应性强、与用户接触密切的优势,及时开发市场急需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可以减少家族企业的创新成本。
2、确立以模仿创新为主要创新方法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技术创新方法分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分为模仿创新模式、原始创新和两者的混合模式。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理想模式应该是原始创新,减少被动性和依附性。但是不顾条件盲目推进原始创新模式,则是欲速而不达。创新资金和人才短缺是中国家族企业的实施原始创新模式的最大障碍。模仿创新战略属于投入少、风险低、见效快的创新战略,有效缓解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模仿创新强调在创新链的中后环节投入技术力量,在工艺、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方法建立企业竞争力,有效缓解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
3、确立以独立创新和联合创新兼顾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模式
按照创新的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可分为独立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和两者的混合模式三种。尽管联合创新是世界创新领域的低成本创新普遍做法, 但对于中国家族企业来讲,并不见得是一种低成本的创新模式。这是因为中国家族企业比较注重独占创新成果,获取绝对垄断优势;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而中国家族企业一般集中传统产业。这些行业创新风险不大、创新投入不高;中国产、学、研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很不完善,合作的交易成本比较大。
中国家族企业低成本创新模式的经济学分析如图1、图2所示。图1显示不同技术创新模式的收益时间轨迹。R表示收益,T表示时间,L表示模仿创新和市场推动的创新模式,H代表原始创新和技术推动创新模式。L方案的属于投入少、风险低、针对性强、见效快的温和型方案,收益曲线比较平稳,在T0其收益高于H方案(其中C为H方案初期付出的代价),但在T1收益曲线变化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H方案存在强劲的技术、市场垄断特征和具备相应的后续针对性市场开发能力,L的收益曲线低于H的收益曲线H0,另一种情况是,由于H方案存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相脱离或者无力开发市场,导致无法收回前期投资和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L的收益曲线低于H的收益曲线H1。因此,针对中国家族企业资金少、技术力量有限的特征,合理安排创新资源的现实技术创新模式应该是模仿创新和市场导向创新为主。
图2是技术创新成本的变迁时间轨迹。纵坐标表示成本,技术创新成本分为两类:技术成本(T)和管理成本(M)。T是发起或消化此创新所需的科技知识的成本,而M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为操纵技术并成功地把它带进市场所需要的获得经验的成本;克服任何与厂商周围一般基础和其他经济与体制条件有关的“区位劣势”的成本。横坐标表示然后对应生产周期和生产活动阶段。分为产品的导入、成长、成熟三个生产周期和原始创新、模仿创新、大规模生产三个生产活动阶段。在导入阶段,由于是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和科技投入,T最高,而固定成本投入较少,产品较少,不存在剧烈的竞争,只需适当地表现其功能就能成功地打入市场,需要的相关技能和经验也最少,需要的地方优势水平可能相对以后的进入者来说较高,整体而言M最低。在成长阶段,出现的模仿创新对产品的不断改进、推广,使产品进入成长阶段,此时T相对原始创新阶段要低。而生产的增加,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投入,产品基本定型,市场受到考验,重点转移到生产工艺方面,需要的相关技能和经验增大,同时对地方优势的需要水平开始减弱,就总体来说M开始增大。产品成熟阶段,技术基本公开,进入了大规模生产的阶段,H变得最低,而大规模生产要求大量的固定资本,产品大量增多,竞争激烈,企业经营的关键转为抓住市场占有率,需要的相关技能和经验最大,同时对地方优势的需要进一步降低到最小,总体而言M变得最大。因此H曲线呈递减趋势,M则呈递增趋势,作为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之和的总成本(C)是一条U型曲线,总成本线的最低点是经济单位盈利最大的点。就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中国家族企业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少数实力比较强的高科技企业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产业开始原始创新,大多数科技、资金实力比弱的企业应该采用模仿创新,并且利用中国家族企业的体制优势降低M(M)降低表现为图中M曲线右移,使得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阶段为模仿创新阶段)。
二、关系契约对中国家族企业低成本技术创新模式的作用分析
1、关系契约为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活动成果提供了比较安全的保护途径
一般而言,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途径是:第一,从外部强化保护,基本措施是加强法规法律的建设;第二,从内部强化保护,基本措施是企业加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自我保护措施。给定外部保护水平,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成果的保护取决于内部保护的契约安排水平。强化内部技术保密管理无疑是重要的措施,但是技术创新成果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无形资产,不同于企业其他有形的资产,再严密的内部技术保密管理也无法完全杜绝技术泄密。因此保护的重点必须着眼于解决专用性人才的机会主义问题上。其主要做法,一是签订正式契约,例如签订保密合同,规定职工对本单位保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约定对本单位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有重要影响的有关行政人员、科技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职期间不得在竞争单位兼职;约定有关人员在离开单位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内任职,或者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从目前来看,这种签订正式契约所起的作用不大。二是签订关系契约。例如实行家族制度。中国的老字号,在企业模式中最为常见的父业子承的家族式。这种模式以特有的血缘关系为核心,企业的核心技术多半是保密性极强的“祖传秘方”一类,需要依靠血缘关系来加以维护,核心技术都只传长子长孙,不传外人。此外可以对有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行终身员工制;对一些涉及商业秘密的关键技术、营销渠道、原料采购等要害部门安排自己人或者可靠人员;允许商业秘密的发明人,接触、掌握商业秘密的人拥有部分股权,使之与企业形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这些关系契约是目前法制环境和社会道德环境不良情况下防止商业秘密外泄有效方法。
2、关系契约为中国家族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较为现实的支持系统
从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外部支持条件来看,虽然国家逐步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当前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不仅在行业准入、信贷、税收政策等方面仍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国家的科技资金投入、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人才管理等方面也处于不平等地位,这大大压抑了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创新的空间;我国各地虽已建立了不少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但普遍规模小、能力弱、管理差,对企业的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作用很小。行业商会或同业公会在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提出与建立产品技术的行业新标准、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维护行业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利用外部条件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家族企业目前比较现实的创新之路是从企业内部寻求突破口。从契约角度看,在企业内部寻求突破口可供选择的契约有正式契约和关系契约两种。本文认为是关系契约而不是正式契约更有利于中国家族企业在内部寻求资金、技术和相关知识的支持,促进中国家族企业从低成本生产向低成本创新的跨越。因为关系契约由于存在相对与正式契约更强的关系密度和封闭性,更有利于创造信任和促进创新知识的快速、有效的传播。一般来说,信任与关系强度成正比关系,而信息与关系强度成反比关系。与其他的契约相比,家族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同宗、同姓、同乡、同学等强关系的紧密连带,人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信任”与“承诺”,各企业成员、部门之间容易形成有效率的合作关系,能使企业在当今世界生产、技术和市场三重结构都不稳定的大环境里及时把握市场行情,掌握商机,迅速做出应变决策,降低风险;能提高企业成员关于技术创新的专用性知识的投资回报预期,大胆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能够使得家族企业在遭遇经营困难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能够使得家族企业在外部融资和吸纳人才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通过关系契约内部成员的自愿承担的义务这一环节低成本地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能够使得家族企业在一个关系比较密切的环境中,获得技术创新所需的最重要知识――隐性知识;能够在重复性接触中促进技术创新的前提――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当然,过度强调企业的契约关系密度和封闭性不利于家族企业的创新。因此,家族企业关系契约应该在强关系契约和弱关系契约之间进行权衡,防止因为关系契约的封闭性带来的信息方面的损失。总体来说,权衡的主要原则一是综合考虑维持关系契约成本和信息、信任收益的比较。二是考虑家族企业创新任务的力度。如果创新力度很大,不同的价值观和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方法相对重要,从而要求契约开放性相对更多一些。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6
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特点是其知识与技术的产品密度大于原材料与劳动力的产品密度,一般提到高新技术企业都是指在当代高端技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知识经济实体,“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制、生产与服务”。正因为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密不可分,因此新产品、新市场、新组织形式的开拓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赖以生存的价值所在,“自主创新模式”的构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外在压力。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对自身技术领域产品的完整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模式是促使相关技术成果最终成为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产品的前提保障,符合高新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其次,高新技术的商品化过程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探索过程,还需要后续的推动环节,自主创新模式并不单单是创新问题,还是集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在内的系统性活动,因此它是技术创新、技术商品化以及获得预期商业利润的完整承载主体,缺一不可。再次,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构建除了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选择与优化,还包括对外部有利资源的引进与整合,是企业原始创新与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封闭式创新不可能为企业带来商业成功,自主创新模式旨在打破封闭式创新模式的边界,强调研发活动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包括外部科研院、社会风险投资、政府机构、中高级人才市场等等,基于开放式的创新组织活动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构建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构建受到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竞争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的主要作用力来自于政策环境和技术市场,政策环境涉及到金融政策、贸易政策以及知识产权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政策的作用是为企业创造风险投资的引导力度,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对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但效果都不够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相关信贷体系滞后,而在技术市场方面,尽管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还需要通过技术市场的辅技术支持来规避风险,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能促使高新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更为顺畅。内部因素的影响作用除了企业自身的运行机制、研发能力外,还有赖于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提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我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着重研发、轻文化的现象,须知企业的创新价值观才是推动员工不断参与创新,敢于创新的土壤,营造宽容的有利于交流沟通的文化氛围可以让高新技术企业长久的保持市场敏感性。最后是竞争因素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与竞争对手展开的较量是创新的较量,因此拥有研发能力的原始创新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在前期的竞争中,技术的垄断占有主导地位,但随着技术研发进入成熟期以后,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进一步选择集成创新,即技术的整合创新,它考虑的不仅是企业对资源的占有,还是企业互动关系的综合,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因素并不局限于创新本身,创新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是否能长久的占领市场意义重大。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思维与传统 企业创新模式
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对传统的工业思维进行颠覆,消费者已经反客为主,拥有了消费。过去2000多年作为人类文明基石的思想体系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正要迎来消费平等、消费民主和消费自由的消费者时代,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各大狠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在衰退甚至终结。在消费者的大时代下,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出来到了消费者手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未来全球消费者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开放架构正在形成。这一权力重心的变化,赋予每个消费者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必须主动邀请我们的顾客参与到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创造中来。
快速便捷。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其中最明显的一种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快速和便捷。例如,人们若想学习,不必再去学校,可以通过考拉网在线学习知识。
交互参与。过去,无论是哪种方式的传播,都带有一种片面的单向性,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自由的发表个人的评论,对媒体等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更能够展现更多人的思想和看法。
免费。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络巨头和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争相提供免费的产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免费只是相对来说,对客户而言,要想获得进一步的“权益”,客户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例如,腾讯的一些付费装扮和游戏等。
人性化。如今的社会,一般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产品中会选择那些更加个性化的、更加符合人们体验的产品,将客户的体验放在营销的首位要素。
数据驱动运营。所谓的数据驱动运营是商家不再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通过一些免费或是其他的一些有利于客户的活动来搜集客户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实现营销的目的。
掐架。所谓的“掐架”不过是互联网大佬们通过一些矛盾来制造焦点和话题,进而增加品牌知名度,对掐架的双方来说不用花广告费就能起到比做广告还会好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创新。创新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如果缺乏创新,不论曾经多么辉煌,没落只在朝夕。接二连三的并购,收购等都可以用事实有力的证明这个问题。而传播的行业,例如出版行业若不及时的进行调整,必将被时代所淹没。
我们观察过去20年,PC互联网时代,那些锐意转型、积极投资创新活动、管理良好的、认真倾听顾客意见的企业,仍然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因为他们依然是停留在“术”的层面,远远没有建立互联网思维。
不是他们的能力不到位,不是他们的资金不够雄厚,而是来自企业整个组织,从创始人、董事长、高管一直到所有一线员工,是否具备完整的互联网思维。我们很多企业,现在缺乏互联网基因,高管缺乏互联网思维。只有整个公司全体上下都从传统的工业思维转向互联网思维,并开始付诸迅速的行动,组织的互联网基因才可能真正具备。
互联网经济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性的社群经济,因此,传统企业要转变的思维是,如何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社群化的产品创新和营销体系,但是这并不代表对于传统营销体系的全盘否定。例如,小米是从推出MIUI系统,运营用户社区,然后基于用户的不断反馈来改善产品体验,最后在庞大的粉丝支撑的平台上推出小米手机的。传统企业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与用户的距离过远,接触用户的通路不够实时化,交互体验做得不够,没有真正的思考如何运营用户和构建粉丝经济,因此,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基于社群的创新和营销才是值得关注的,然而,洞悉消费需求,基于消费者生活场景的创新本质并没改变。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一夜之间引爆品牌,但是并不能保证持久流行,品牌是消费者数字化的虚拟认知和实体感知的结合体。很多传统企业常常期望在互联网上如何通过一个引爆点来迅速提升知名度,甚至迷信一个事件的引爆,一种流行的创造,就能让品牌家喻户晓,却往往忽视了,品牌的资产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刚刚诞生的品牌,就想依靠一个小小的战术就完成引爆并打开销量,这是一种侥幸的心理。品牌是一个从消费者认知到品牌内涵、文化的沉淀的过程,线上线下的品牌资产的积累和建设才能让品牌真正产生价值。社会化营销等等方式的确可以在品牌建设中充当助推器的角色,但是这并非品牌的全部。
要思考的是消费者,而不是仅思考互联网。有很多传统企业一想到互联网营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发个微博、做个微信、开个电商平台,很多时候却不去研究,到底自己的消费者在哪些互联网空间中出没,在这些平台上的行为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越来越透明,“闭门造车”的风险更大,在传统媒体时代,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成本较高,今天,每个消费者在自己的朋友圈就能了解很多信息,因此,依靠拍拍脑袋就做经营决策最终得到的谬误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很多方式来思考用户,例如发起社区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的讨论,或者是开设电商平台来看消费者如何选择产品,但是,这一切的根本是用户,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微信的成功点在于用户思维层面的共振已经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的思维领域的愉。
好产品依然是一切营销的根本。很多传统企业认为,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好创意,再平庸的产品都可以流行,只要有眼球,用户不会去计较产品,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一个产品可以利用互联网不断制造吸引眼球的东西,甚至可以365天都制造噱头。但是,没有好的产品作为支撑,再吹破天的牛皮营销都没用。思考下,互联网上的产品经理为什么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是否能够流行起到关键的作用呢?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夯实的地基,只有空中的炒作,很难支撑持续的消费者,互联网上,昙花一现和虚假繁荣的东西很多,对于企业的经营要擦亮双眼。
虚拟与实体不是替代,而是相互融合,打动消费者也要虚实结合。品牌打造要虚实结合,品牌故事、品牌想象力,这是虚,品牌的定位、品牌的人格化、品牌的格调,品牌的体验,品牌接触消费者的渠道,这是实,只务虚是不行的,这两年很多纯电商品牌都在设立线下的体验,阿里和腾讯目前的竞争从线上转向移动和O2O,为什么?说明虚拟经济正在走向实体化,打通融合是趋势。
品牌资产的本质是让消费者愿意和你在一起,而不是因为你某个时间说了好听的才跟你在一起。品牌建立的是和消费者长期的关系,因此,品牌资产是长期累加和经营和在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累加和记录,企业在所有的渠道中与消费者见面的方式,都是在为品牌形象积累消费者认知和记忆,品牌塑造人格化的特征变得更加重要,这种人格化的特征就如同一个人一样,经常吹牛不做事,大家就会远离他,就是酒肉朋友,品牌单纯靠互联网上的一招两式影响消费者,与消费者就是酒肉朋友,而不是长期的关系。
消费者和族群的形态变化,需要被企业重新认识和定义。过去我们对于用户的定义,通常是用人口学社会学的泛化的方式来定义的,但是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聚合,已经变成了了人格认同、兴趣相投或者消费行为一致的族群、圈子、社群的时代,“强关系、小圈子”是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因此,产品和品牌,要更加注重垂直化、细分化、传媒和传播的方式,也要更加精细化、空间化和社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消费空间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传统渠道中的消费体验以及面对面的消费者互动,品牌真实感的强化是在于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而不仅仅是数字化的虚拟方式。
篇8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一、引言
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进步的源动力,技术创新主导着企业的创新活动。新技术的开发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了产品的寿命周期和复杂程度。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作为后盾,因此,企业独立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是很难实现的。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同时要利用外部资源作为互补,提高研发的成功率,降低创新风险。开放式创新的既可以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又可以借助外部突进使得企业自身的技术商业化,激活某些封闭创新环境下无法实现的技术模式。
二十多年来,宝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建立了领先的大品牌,业务保持了强劲的增长。然而,在从前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宝洁公司只强调单独强化研发,对公司外的创意闭门拒之,一直沿用 “靠企业内部出创意”的旧模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巨人”的倾斜折射出公司必须寻求一种开放式的创新研发模式,如何在新的创新环境下,寻求外部创新源,采取各种方式与外部主体开展交流与合作,进而获取创新资源,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已是迫在眉睫。
二、理论基础
(一)封闭式创新
封闭式创新是指企业从技术概念的萌生、创造科学知识、产品研发到最后的产品推广的全过程都是在企业内部,通过企业自身的资源所完成的。企业的任何创意都是源自于企业内部,和外界环境是灭有任何交流合作的,也就意味着封闭式创新只能是在原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与重组。
(二)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是相对于封闭式创新而言的。开放式创新的显著特点就是将企业内部的资源与企业外部的资源相结合,通过技术合作、风险投资以及联盟等形式实现技术商业化,进而产业化。这种创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创造方式,通过互动交流,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而弥补自身不足,节约创新成本,降低开发风险。
(三)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建立高效节约的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产生新工艺、新市场、新原料的过程,是建立新组织、新秩序的过程,是将技术、商业、经济和组织融为一体的过程。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程序、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体系,旨在实现企业的技术开发目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技术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能够促使企业在资源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宝洁公司研发新模式―开放式“联发”效应
随着产品中技术多样性增强、系统复杂性变大以及现代科学和技术融合的日趋紧密,保洁公司开始意识到封闭式创新的局限性。认为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活动过于强调强有力的控制,这不再适用于新的经营环境,而在开放环境下企业的边界变得可以渗透,企业因此能有机地整合和利用来自企业内外部有意义的创新源。宝洁创新模式正在经历一个从封闭到初步开放再到全面开放的过程,且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大众协作的特点。
保洁公司通过Innocentive网站的“创新中心”平台将企业内部的部分研发任务到该网站,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智囊团提供解决方案,并提供丰厚的报酬,近年来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研发成本。Web2.0的信息共享优势,使企业和大众真正获得了学习创新知识、寻找创新灵感、交流创新思想、改进创新产品、分享创新成果的大舞台。
除了新品推出失败让宝洁变得谨小慎微之外,来自宝洁的传统创新机制也抑制了自有创新功能的发挥。宝洁现任董事长兼CEO阿兰・乔治・雷富礼10年前就推出了产品研发的“CD模式”, 即所谓的“联发”(connect and develop)模式,要求宝洁的创新项目必须有50%来自公司外部。“联发”模式由于重新定义了宝洁与消费者、供应商的关系,使得宝洁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外部创新源泉。资料显示,如今宝洁在市场上的新产品有35% 以上包含有外部原创成分,正在开发的产品中有45% 左右含有外部发现的主要成分。作为组织结构的创新成果,宝洁的“联发”模式也被写进了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材中。
四、结论
伴随着消费巨人面临的一系列内外难题,宝洁公司采取的急速“瘦身“活动,能否让其重新赢回市场份额,众人拭目以待,虽然宝洁固有的一些保守因素导致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稍逊,但是最为拥有巨大规模的一个庞大公司来说,宝洁以其庞大的品牌群和早巳深入人心的低价形象,还有它“功效合一”的实惠形象,依然极受欢迎,或许这就是宝洁继续生存下去的超长的尾巴。但是,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宝洁也不得不放弃单一的传统的创新模式,而是采取了开放式的,可持续式的,颠覆性式的创新模式,在Web 2.0的潮流下,借助众创平台创立虚拟创新社区,开启万众创新的新篇章。宝洁这一开放式创新的联发效应无不体现了宝洁高超的管理能力,然而,“联发”模式近年越来越多地引起了行业专家的诟病,主要是这种模式严重阻碍和压制了宝洁重量级产品的推出,同时,人们比较发现,与前10年相比,宝洁自我创新项目缩减了50%。因此,宝洁能否重新站在巨人的高度上还有待于考究。(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盛济川,吉敏,朱晓东.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3,31(8):1269-1273.
[2] 董洁林,李晶.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3):4-11.
[3] 杨志强. 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一个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角[D].天津:南开大学,2009:5-31.
[4] 杜晓静,耿亚青,沈占波.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背景、特点和组成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8):11-15.
[5] 倪自银,刘强. 开放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J].软科学,2013,27(10):59-63.
[6] 葛秋萍,辜胜祖. 开放式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研管理,2011.32(5):44-48.
[7] 夏恩君,张明,朱怀佳. 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8):15-19.
[8] 张峰. 开放式创新实证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5):53-58.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
1引言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特殊资源,其主要通过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等多方面组成。企业在整合自身资源的过程中,对其相关的点或面进行有效放大,形成优势资源。比如资源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稀缺资源;技术优势是指企业自主研发科技优势;管理优势是指企业革新管理模式,使内部凝聚力与战斗力提升;营销优势是指企业复制或创造契合自身特点的营销模式。企业通过对一个或多个领域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情况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与创新而产生的,但是在现代商业模式中,也有因核心竞争力而发展壮大的企业。上述两种方式都是企业依托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的,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唯一路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与发展中,均有决定性的作用。财务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革,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否则,财务管理非但不能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更会是企业发展的阻碍,甚至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由此,在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也成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环节。
2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定位分析
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与竞争优势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财务管理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管理行为,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获得长期发展的战略保障。依据企业所需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方向,适当调整财务管理战略。在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如资源、技术、管理、营销等,其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得到财务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财务战略管理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方向,因此,财务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直观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笔者认为,从财务战略管理角度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选择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的选择对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十分重要,是保证企业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从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成因入手,其一,有稀缺资源优势的一定要选择深度发掘资源优势,使稀缺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武器,并能够综合考量资源开发的成本负担、开发时限等多方面因素,在制定长期战略的时候兼顾短期与长期发展策略,并予以最大财务支持,保证资源优势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二,现代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确定核心能力的时候,一般会以技术研发为主,这也是现阶段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向。以技术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以核心技术促进企业发展,在同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优势同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有利的因素,其具备开发门槛高、开发周期长的特点。以核心技术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企业就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快车道,技术转化为产品再变成盈利数据,以盈利资金持续进行技术研发投资,从而形成牢固的技术领先优势,且这种核心竞争力一旦建立起来,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稳固。以核心技术为主导的核心竞争力在前期需要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大力支持与资金倾斜,在前期尚未有资金回报的投入时期,财务战略管理能保障以技术为主导核心竞争力的产生并发展。其三,依托于营销优势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今天,优秀的营销模式也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又一战略。在商品品类丰富,同质化企业扎堆的现代经济模式下,既能符合企业定位,又能适合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是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发展壮大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契机。比如小米手机,其产品推出之时,正值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期,小米以期独特的饥饿营销模式迅速占领市场,使得小米手机成为我国智能手机新贵,并使高质低价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小米的飞速崛起从一个侧面说明,好的营销模式一样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类案例还有很多,但是其先决条件都是在营销模式确定后,财务战略管理的大力支持,广告投入等的巨额资金注入使得营销策略得以贯彻、实现。由此可见,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择之初,财务战略管理能起到辅助决策的重要作用,在核心竞争力选择之后,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2.2明确成本动因
成本核算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形成与发展中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认阶段。企业因其自身特点与外部市场环境因素,一般都具备在几个方面同时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一过程的财务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准确的市场调查、企业自身的各项能力评估、企业的现有资金状况等都需要财务管理部门作出准确判断,如稀缺资源型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可以从资源、技术、营销等多方面考虑,通过准确评估与成本核算,财务战略管理能够给予企业在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利意见。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阶段。通过成本核算确定企业所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在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成本核算。比如技术研发型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投入及研发周期。这一时期的成本核算主要依据企业的资金状况与技术的适用周期,研发周期是新技术是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主因。许多技术的升级换代决定了其生命力周期,如果研发周期过长,很容易导致技术过时,形成无效投资。财务战略管理在此时要依据市场需求调节产品研发周期,使所研发科技出现在产品有效科技周期内,形成源于科技研发的核心竞争力,并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此项科技研发的更新、升级、后续研发活动,使基于科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具备长期性与可持续成长性。
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财务管理工作是所有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其具有与其他管理工作不同的性质,主要特征为财务管理的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单从财务管理表面意义而言,其管理对象为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因此,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模式。资金作为企业的命脉,其良性周转与有效循环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项目甚至企业自身的成败兴亡,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有效管理资金的工具,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均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全程参与及支持,在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模式方面,应从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两个方面进行。
3.1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几乎涵盖了财务管理的所有方面,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统计,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的高效与迅速管理,使得企业财务信息能够以最快速度表现出来,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好、更准确地为企业服务。其缺陷是电子化数据易修改、易丢失,要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提升财务硬件设施方面着手,并建立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同时实施网络版财务报表,在提升财务报表准确性的同时,大力提高财务管理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统计的现代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极大影响。通过及时准确的财务数据,使企业决策层能够清晰、直观地看到所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实施进度及市场反馈,方便决策层做出适当调整,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有更为顺畅的渠道,同时也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其次,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依据准确财务数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外部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对现在和以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实行,使企业面对风险的时候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能及时、有效地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就是创新过程,创新过程伴随着许多未知风险,全面预算基础上的风险管理能将这种创新风险降到最低,其最终目的是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
3.2方法创新
方法创新主要包括费用指标分解、建立资金管理体制、有效财务分析等几方面。首先,费用指标分解。简言之,费用指标分解就是费用控制的细化,将费用指标由总体到部门,再由部门到个人,这样费用控制可以直接由原先的总体计算到现在的追溯源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实施过程中,详尽的费用分解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也会使核心竞争力的实施能够落实到每个细节。其次,建立资金管理体制。财务管理的表面意思就是对资金的有效管理,资金作为企业生存的命脉,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与资金息息相关。因此,适合企业发展的资金管理体制,会成为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力量源泉。资金管理体制建立的根本原则是适度与安全。在这种理念下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在各个发展周期中的平稳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资金管理中,要适当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资金投入,使企业具备长期发展的可能。最后,有效财务分析。要把财务分析贯穿到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始终,事前分析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事中分析可以矫正错误方向,事后分析可以总结成败经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与持续发展方面,有效的财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屹立于激烈竞争中不败的有力武器,其财务分析要更加全面与具备战略高度。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生与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过程,其跟企业财务管理关系密切。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要素,战略性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长期发展的双刃剑。在新经济模式下,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财务管理要从制度、方法等深层次创新,做到适应于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出最大贡献。
作者:王永红 单位:青海大学计财处
参考文献
[1]汤永君.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3).
[2]孙邱华.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路径探讨[J].商,2015(25).
[3]范静晖.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4]高燕.基于新会计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5).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创新;制度;激励机制;考核
Abstract: the moder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hanges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 of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ion activities of the enterprise growing, as the enterprise operators and managers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level to a new level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cannot leave th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as the first resource of the enterprise has to play its proper role,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to gain a foothold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first, must b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esources issues, and in this understanding to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t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for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n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final details from six aspects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mode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words: human resources; Innovation; System; Incentive mechanism; Assessment of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世界中,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充分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提高竞争力,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合理的管理,企业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快速。在采用一定的措施中,可以充分的调动着企业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着员工的潜力。同时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可以尽最大力量来为企业招揽各种各样的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文化层次结构,并实现求得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和科学的管理和开发人才,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多数企业还没有分离出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才的招聘与绩效的考评大权都由总经理一人独揽,这样一方面不仅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工作,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的员工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独立性;并且,公司的人事管理多限定在人员招聘、员工选拔、绩效考评、工资发放、奖酬制度、档案保管等的管理阶段,仅仅以“事”为核心,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的可开发性,也没有从企业战略决策的高度来认识。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企业人员流动频繁给公司带来了许多困难。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导致人才流失现象加剧,进而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而酿成了恶性循环。因此,企业如何留得住人才关乎到他们为公司增加经济效益所作出的贡献及公司的发展前途。
(三)缺乏有效人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一定的、合理的激励才能激发其效用。但很多企业忽视了这一点,导致的结果是人才的流失与人员的不断流动。在企业所制定的激励机制中,奖惩制度是影响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性的主因。如果企业不能科学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就会使员工的绩效出现脱节情况,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将会受到很大伤害,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就会不断丧失。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竞争、考核、监督措施缺位
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不能很好地营造良性的企业员工竞争机制与氛围,从而使得员工在企业中要么消极怠工、偷奸耍滑,要么利用各种不正当竞争迎合企业领导以获升迁。在员工考核中,很多企业过多的注重个人政治素质的考核(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往往对员工经营和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需要。此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中,普遍的表现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体系,不能收到应有的监督效果。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创新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企业才能真正的采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企业要认识到“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人”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能力“,人”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与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使知识型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一个“整体增长”型的组织,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直接参与公司决策的制定,并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合理进行人力调动。
(二)管理方法创新
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企业中招聘人才,是为了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聘用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结合本企业的环境和发展来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人力发展规划,并且随着企业环境和发展规划而变化,这样对于拓宽人才的引进渠道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要给予新聘用的人才进行完整的培训计划也是比不可少的。科学合理有效的用人机制利于充分的挖掘人才的潜能,争取做到人尽其才,让合适的人在适合的岗位上做出巨大的贡献。
沟通方式的创新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高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技术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话、电脑、电视等的普及,现代的沟通已经由过去的只是一方说另一方听的单向通道转化为双方互动的形势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来多渠道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团结员工,凝聚员工,另一方面可以时刻了解员工的困难及热点事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其解决困难。
(三)绩效考核创新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公开公正以及实效性对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很多企业绩效考核中员工的参与度较低,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要对绩效考核进行创新首先就需要对绩效考核的内容创新,不仅要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而且对员工的工作态度等都应该有涉及。
其次,要制定量化的考核指标,企业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要,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定合理的指标,并且尽量保证绩效考核指标的量化,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绩效考核工作的公正性。
最后,在制定绩效考核标准的过程中考核人员与被考核人员之间要相互沟通,确保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性。
另外,在绩效考核中还需要注意绩效考核的评价,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
(四)组织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市场中的信息瞬息万变,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进行相应的创新。传统的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人员过于庞大,而且企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存在障碍。知识经济时代,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进行创新就是要发展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在管理中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沟通,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对企业信息的管理和利用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企业实力的增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五)管理手段创新
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也应该使用先进的技术。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和集中化,在企业中建立相应的沟通平台,为企业全体人员之间的沟通提供条件,从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另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可以利用网站加强与人才网站等的联系,实现电子化的人才资源交易,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持的物质基础。
(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一个企业中十分重要的部门,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率也需要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为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聘用知识结构结构层次比较高和知识面比较广泛的人员,并且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此岗位上工作,更好的为企业网络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自身的工作也要不断加以创新。
结语
综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就要求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努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必须把人力资源工作摆在首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参考文献
[1]蔡立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9.
- 上一篇:教师职业认知
- 下一篇:普法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