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认知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元认知能力
作者简介舒亭亭(197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元认知能力培养促进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YB078的部分研究成果。
随着外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发展愈加重要,也越发地受到重视,对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教师的培养在任何教育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功。许多专家都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除具备某个学科的基本功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将这些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的能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需要以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体验、教学方法与策略等的认知为前提,而教师对上述知识的认知就是心理学理论元认知的实质,对教学行为的策划、实施、调整即元认知监控,这些就是其核心所在。元认知是外语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熏满足了教师对条件性知识的需求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转自刘家凤等,2007:308 。鉴于此,本文从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和结构入手,指出?熏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基于教师元认知探究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元认知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元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包括了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方面的能力,其核心是元认知监控能力。它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教师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习惯等知识,关于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水平的知识,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知识。教师元认知体验是指教师对自己具体教学情况的判断与感受,包含感知、记忆、思维、言语等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体验。教师元认知监控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调节、控制和反馈。这三种教师元认知成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其中教师元认知监控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张金桥,2005:154
培养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学术水平,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大学生素质发展。
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迫切性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外语教师教育开始从侧重技术行为的教师培训模式转入侧重认知能力的教师发展模式(Widdowson,1997)。外语教师教育经历了teacher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development 三阶段。Training 多指技术、手艺的培训,强调职前教师要熟悉课堂教学的具体技能和技巧,但忽视了通才教育及教师认知结构的发展。Edu-cation 强调教师不仅要接受课堂技能的培训,还要学习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课程,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但此二者均把教师置于受训者的被动地位,忽视教师本人内在的自觉性和自我进步意识。Teacher development 这一概念表明了认识的加深,强调教师的“自我”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这也是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Teacher development一词的涵义是“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理解教师做决策的本质,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教师本人积极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身的教学发展”(贾爱武,2005/1?押64)。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除教学方法和教材外,教师是理解和提高英语教学的关键,教师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贾爱武,2005),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治和责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及教学反思意识的培养倍受关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他们将拥有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这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长期教授同一课型,产生厌烦情绪;缺乏进修机会;家庭生活压力,使投入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减少;职称晋升压力,带来焦躁不安情绪等等。如何面对挑战,解决自身的各种危机呢?如果高校外语教师不想被淘汰或转行的话,只有一条路,即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使自己不断得以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在科研方面也要提升自己。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途径
有专家提出教师在不脱产情况下自身发展的途径,如充分认识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独立的自我反思,与同事分享成功的经验和问题的解决,参加以研究教学为主题的教师会议共享问题和成功等。笔者认为高校外语教师应增强在教学中利用元认知能力发展自己。元认知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意识(Nunan,1996)。教师可以观察、研究、学习他人的教学,或主动请别人来观察自己的课堂,虚心听取同行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馈,主动收集班级学生的信息反馈,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有目的地系统观察,及时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训,做好自我评估,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笔者认为在职高校外语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利用元认知知识是促进自身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外语教师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这是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外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科研对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地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学习理论,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提高。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教学能指出科研的方向,显示科研的作用。那么,高校外语教师应如何利用元认知实现职业发展呢?
课堂教学应是英语教师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课前的设计,资料查阅,还是课堂上的实施发挥,随机应变,还是课后的反思、小结,都是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一种展示和检验。教师应把每节课看作是自己专业发展的台阶,不能轻视或随便应付。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炼思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教学相长,取得发展效果。
根据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基本理论,教学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对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只有首先澄清问题、界定困难,才能使英语教学更具有明确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为反思和探究作好准备,并开展行动。第三步是对资料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教师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在教学前,运用过去的教学经验?熏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过程。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不应过于依赖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提高教学质量。上课过程中,可以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问题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熏等等。根据课题教学实践情境,作必要和及时的调整。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记录、分析、调整,反思包括注意、参与、思维、情绪等行为。在教学后,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撰写反思日记,观看自己课堂教学录像等方式,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困惑记录下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我课堂教学行为。还可以通过征求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2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设计依据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概念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条例下(无语言障碍,无形体缺陷等),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教师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型教师。
高校教师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未来成材的楷模。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完成国家人才培养这一宏观工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所以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迅速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引发学生尊重和崇敬的心理,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相反,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得不到学生尊重和崇敬,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二、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1.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不断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和了解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要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2.示范性: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举手投足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特点。
3.稳定性:教师直接参与的经常性工作是具有稳定、重复,可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基本职业品质要内化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去操纵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规范的职业品质。
4.创造性:教师本人传授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领域。如何教会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和会学,就要求教师善于科学与艺术地加工有用的信息,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再创性。
三、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及设计依据
(一)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1.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提高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高尚的思想情操,严谨的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掌握深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比较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较强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素质的三个方面,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方向、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的素质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缺少哪一方面都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教师现代化职业素质的设计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给教师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
1.教学能力复合化。从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看,学校育人的信息源的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新课程计划也已经把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所以要对现有学科教师加强其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其从事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发展其从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复合教学能力。
2.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个体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老师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能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知识。
3.教育交往的多样化。教师应加强多向的教育交往,业务研究交往,师生情感交往等多种交往能力。
4.教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全社会的重视教育,加强教育投入,促进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为此“三片、两带、一机”将成为教师的常规手段,通过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一环。
5.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这就不但要求教师要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适应力,还要为21世纪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获取处理使用信息、教育科研等多项发展能力。
四、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造就更多人才型教师
1.广泛深入的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教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必须看到,教师作为文化人,其精神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重要,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进步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
2.建立健全的教师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仅有文化知识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比如下实验室、下厂锻炼等等。
参考文献:
[1]阎增援.论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篇3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2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411201;3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
摘 要:采用教师胜任力问卷、职业认同问卷和专业发展问卷对52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察中小学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职业认同在在胜任力与专业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胜任力与职业认同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向预测变量;(2)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师胜任力、教师专业发展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教师自身胜任力的情况下,可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来改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胜任力;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中小学教师
1 前言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不断促进自身知识技能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教育学科专业性的发展[1]。教师的专业发展着重于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通过不断专门的培养培训从而逐步习得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道德规范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成熟度,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并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过程[2]。教师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职业,不仅仅关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关乎于学生的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学校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3]。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学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将会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促进我国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一个重大而迫切的实践课题。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前人不少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Grundy和Robinson指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个体的影响因素,如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心理动机等;二是来自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学校政策、社会支持等[4]。卢乃桂和钟娅妮也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影响,是教师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空间维度是指教师的工作环境,受到来自于学校、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教师发展的空间维度不仅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1]。时间维度是指教师的成长既受到先前经历的影响,也关注当下并对未来产生期待,主要涉及教师的个人经历与教育实践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受到来自个体特质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1,4]。
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是把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5,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探讨个体特质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影响,而教师胜任力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大量研究支持通过培养教师胜任力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7,8]。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在包含了教师胜任力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指某一学科专业性的发展,更是指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增强和发展教师胜任力的过程[9]。其次,教师胜任力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有实现专业发展的可能,只有拥有专业的态度和价值观才能进行教学反思、认识和提高从而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胜任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胜任力的提高。同时,对于自身胜任力水平的科学评估有利于促进教师合理定位,从而完善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7,10]。最后,运用胜任力理论思考教师建设问题,对于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忠诚度,进而推进教师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8]。由此可见,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胜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专业发展。
教师胜任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向预测作用已经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7,9],但是教师胜任力如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其内在影响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尚未明晰。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决定了教师对职业的看法以及对自我的感知。教师只有拥有积极的职业认同感,才会热爱教师工作从而胜任教师工作,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与工作价值感,真正不断寻求教师的专业发展[11]。胜任力是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一种体现,也是评价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标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以通过影响教师的胜任力来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12,13,14]。此外,张丽萍、陈京军和刘艳辉的研究提出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涉及教师职业角色与教师内在自我的一致性程度,主要包含职业物质我、职业社会我、职业精神我三个因素。职业物质我反映教师职业对物质自我的满足程度,职业社会我反映教师职业对社会自我的满足程度,职业精神我反映教师职业对教师精神自我的满足程度,若教师职业能够很好满足自我各方面的需求,则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高;否则,则职业认同感低[15]。综上所述,教师胜任力可能通过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究竟是职业认同何种因素在教师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形成的对职业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的知觉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受到教师个体因素以及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制度背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6,17,18]。研究者认为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开始探讨教师职业认同对专业发展的影响[19,20,21]。首先,研究者提出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判断教师的专业程度和把教师与其他行业工作者区分开来的依据。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高,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绪愉悦,对自己有着较高的成就动机,会更加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22,23]。其次,教师职业认同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对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其一,职业认同度较高的教师具有更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其二,职业认同度较高的教师也会积极实施更多与专业发展相关的行为[24]。最后,教师积极的职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积极的职业认同感能够有效降低教师的离职率;同时积极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支持的类型提供启示[25,26,27,28]。总之,职业认同感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往研究主要从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或者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但前人的研究并未对三个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一直把教师当做教学任务的完成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而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意愿与需要[24]。随着教师本位观的提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教师本位观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并且教师专业发展作用在于帮助教师完善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尊重教师的自我意愿、主观感受及能力水平,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个人条件相结合,如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29]。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胜任力、职业认同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把教师的发展与教师自身的知识、情感与兴趣相结合。教师职业认同涉及到教师的职业情感,而教师胜任力则涉及到了知识技能[7,9,17,27]。教师要先有知识技能,在对职业有一定的实践的基础上才会形成对职业的看法进而产生职业认同感,因此,胜任力是职业认同感产生的基础。因此,基于教师本位观与社会同一性理论,研究拟探讨教师胜任力、职业认同感与专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持。研究假设,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胜任力,而教师的胜任力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则又依赖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只有教师对职业本身具备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才会一如既往的坚持教师本职工作。具体研究假设如下:(1)教师胜任力、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师胜任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永州地区抽取城市5所,乡镇4所的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24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回收率为81.49 %。其中男性145人(34.0%),女性270人(63.2%),年龄在20-61之间(39.23±7.81);所选取被试中学教师206人(48.2%)、小学教师221人(51.8%);省重点学校教师、市重点学校教师、普通学校教师分别为156人(36.5%)、124人(29.0%)、147人(34.4%);“中专以下”学历者24人(5.6%),“大专”学历者142人(33.6%),“本科”学历者256人(60.0%)。“绩效考核优秀”者80人(18.8%),“绩效考核一般”者334人(78.2%)。
2.2 研究工具
2.2.1 教师胜任力问卷
研究选用的教师胜任力问卷是由徐建平编制,问卷共有50个项目。该问卷有9个维度: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质、人际沟通、建立关系、信息搜寻、职业偏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另加一个测谎量表。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2-4表示符合度递增)。分数越高则表明教师教师某一胜任特质及总体胜任力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3.68, NNFI=0.85, CFI=0.96, RMSEA=0.05,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各维度的α系数均在0.44~0.82之间,全问卷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94[30]。
2.2.2教师职业认同问卷
研究选用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是由张丽萍、陈京军、刘艳辉编制,问卷共有13个项目,其中4 个项目为反向计分。该问卷有3个维度:职业精神我、职业物质我和职业社会我。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2-4表示符合度递增)。分数越高表明教师某一职业认同特质及总体职业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2.97, NNFI=0.94, CFI=0.95, RMSEA=0.06,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同时各维度的α系数均在0.79-0.82之间,全问卷的同质性信度a系数为0.84[15]。
2.2.3教师专业发展问卷
研究选用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卷是由陈京军、刘成伟、王霞等人编制,问卷共有21个项目。问卷共有5个维度:专业情意、专业发展行动、专业化理念、专业问题意识和专业知识技能。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2-4表示符合度递增)。分数越高则表明教师某一专业发展特质及总体专业发展的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3.62, NNFI=0.95, CFI=0.95, RMSEA=0.07,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各维度的α系数均在0.69~0.81之间,全问卷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为0.88[31]。
2.3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由于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同一被试进行重复测量,因此测量中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为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一可能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选取信效度较高的问卷,三份问卷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均在0.84以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份问卷结构效度良好。其次,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统计控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对研究是否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探讨[32,33,34]。首先进行单因素模型拟合,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31.46, NNFI=0.82, CFI=0.82, RMSEA=0.27;之后进行三因素模型拟合,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3.37, NNFI=0.94, CFI=0.95, RMSEA=0.07。结果表明,三因素模型RMSEA<0.08,并且NNFI、CFI各项指标大于0.9,三因素模型可被接受,而单因素模型不可接受,说明单一因子并不能解释大部分的变量变异,而多因子模型更能解释大部分变量的变异,因此测量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
回收完数据,剔除无效被试。将收集的有效样本数据导入spss17.0和LISREL 8.70软件进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积差相关分析以及强迫进入法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为了解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中三个变量的平均数(M)、标准差(SD)以及变量总分之间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矩阵,见表1。
由表1可知,三个变量的得分分别为39.62±3.58、40.76±8.04、87.93±11.08,均高于中数水平;三个变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3.2 教师职业认同感、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为进一步明晰三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进行进一步中介检验,采用Person积差相关计算三个变量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2、表3。
采用相关分析探讨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见表2),结果表明,职业精神我、职业社会我与专业发展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职业物质我除与专业情意呈显著正相关之外,与专业发展行动、专业化理念、专业问题意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维度均相关不显著。
采用相关分析探讨胜任力与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的关系(见表3),结果表明,胜任力各维度与专业发展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中小学教师胜任力与教师职业认同的精神我、社会我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职业物质我除与职业偏好、尊重他人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之外,与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质、人际沟通、建立关系、信息搜寻、理解他人维度均相关不显著。由此可知,三个量表除职业物质我维度之外均正相关关系显著,适合进一步的中介检验[35]。
3.3职业精神我在胜任力与专业发展之间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按照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35],分别使用强迫进入法考察职业精神我、职业社会我在胜任力与专业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是检验职业精神我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见表4。
根据中介变量的定义,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考察教师职业认同的职业社会我维度是否具有中介作用。从表4中可以看出,职业精神我在胜任力和专业发展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显著,也就是说职业精神我对胜任力和专业发展部分中介效应显著。
为了使变量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根据上述回归分析建立路径图如下:
3.4职业社会我在胜任力与专业发展之间的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按照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35],使用强迫进入法考察职业社会我在胜任力与专业发展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见表5。
根据中介变量的定义,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下列回归分析考察教师职业认同的职业社会我维度是否具有中介作用。从表5中可以看出,教师职业认同职业社会我维度对胜任力和专业发展的中介作用显著,也就是说教师职业认同对胜任力和专业发展部分中介效应显著。
为了使变量间的关系更为明确,根据上述回归分析建立路径图如下:
4 讨论
4.1 关于中小学教师胜任力与职业认同、专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从1960年开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开始逐步引起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研究者从多角度使用多种方法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36,37]。教师专业发展是不仅是影响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也在学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前人的研究大量发现,胜任力成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6,7,8,9,10]。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胜任力对专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当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水平越高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越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能够随着胜任力的提高而提高。教师本位观提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个人实际条件,如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内在要求等,不仅仅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体优势,也有利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与内源性动力。李玉华和林崇德提出教师胜任力不仅是教师入职前考察和测评的一项重要指标,更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全程都应该积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0]。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胜任力也会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师的创造性角度划分,可分为合格教师、教育教学能手、专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要求和条件不同,同时教师胜任力也具有发展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为中小学教师制定不同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合理定位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理念,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此外,要积极开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小学教师的胜任力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创造关键事件。如开展听课、观摩授课、研讨会等教学活动,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探究,反思性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的评定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下一步行动的构想,反思性过程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胜任力提升的精髓。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职业认同影响个体对职业的认知,教师只有具有积极的职业认同感,才会体验到职业的价值从而进一步需求专业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前人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教师职业认同感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11, 19,20, 26,28,45,46]。与前人研究一致,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对专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度越高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越好。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教师职业认同感能够影响教师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教师职业认同感越高,对规范的内化程度、职业的投入程度也会越多;他们对于工作的满意感越强,工作积极性也会更高。其次,职业认同感影响教师的效能感。一名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较高,则会忽略由不良工作条件所带来的不快[38.39,40]。然后,职业认同感的程度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教师职业认同感取决于教师的扮演的多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协调性越好,认同程度越高[46]。最后,教师职业认同感能够影响教师工作压力,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感能够显著预测教师离职倾向[41]。总之,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影响个体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42]。通过进一步对各个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职业物质我与中小学教师胜任力以及专业发展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教学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以及外部内化动机构成,工资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构成了外部动机,这说明把教师职业当做赚钱的手段的教师,自身的发展是由外部诱因驱动而不是内在需要。他们仅仅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赚钱的手段,因此要注意引导中小学教师形成外部内化动机,使其认识到教师行业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不仅仅是获得外在的薪酬和奖励的途径[43,44],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中小学教师不断形成自我激励,从而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供内部动力。
4.2 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对专业发展的影响机制问题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发展、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如教师的职业认同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26];可以通过培养教师胜任力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7]。因此基于社会同一性理论与教师本位观,通过实证的中介效应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在胜任力与专业发展直接的中介作用。根据中介效应分析结果,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师胜任力与专业发展之间中介效应显著,教师职业认同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职业认同对胜任力与专业发展的中介效应量为0.152,总效应为2.03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7.50%。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是胜任力对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无法短时间难以提高教师的胜任力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领导和学生以及家长对于教师的尊重以及教师的社会支持度去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随着教师本位观的提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探讨胜任力、认同感等个人特质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影响[1,4],今后的研究应当密切关注教师胜任力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并深入考察职业认同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教师如果能够较好的胜任本职工作,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会更高,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胜任工作却对于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那么则会影响其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积极性;如果胜任力水平欠佳,但是对于教师这份工作充满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积极寻求自我发展来胜任力本职工作,从而积极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鉴于此,可通过如下方式不断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机会的开展不同的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技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的教育规律。同时帮助教师培养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能力,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能力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要放在优先培养的地位。其次,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在教师招聘过程中要加强对职业认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以便于把具有强烈教师职业意向、职业价值观端正的教师引入教师队伍。最后,根据激励理论,要不断引导中小学教师把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让教师体验到教师职业是自我价值的实验途径,从职业本身获得乐趣。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教师塑造良好的工作、人际与学习氛围,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5 结论
5.1 中小学教师胜任力、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中小学教师胜任力与职业认同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向预测变量;
5.2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师胜任力、教师专业发展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短时间难以改变中小学教师自身胜任力的情况下,可以部分通过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来改善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卢乃桂, 钟亚妮. 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 71-76.
2.Evans L. What is teacher development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2, 28(1): 123-137.
3.Little J W.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 climate of educational refor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993, 15(2): 129-151.
4.Day C, Gu Q. Variations in the condition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ustaining commitment and effectiveness over a career.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007, 33(4): 423-443.
5.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1): 1-4.
6.姚恩菊, 陈旭, 韩元亚. 胜任力和应对策略对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 2: 103-108.
7.曹中秋. 胜任力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文教资料, 2013, 13: 105-106.
8.张雷. 胜任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 27: 56-57.
9.何茜, 孙美花.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159-162.
10.李玉华, 林崇德. 国内外教师胜任力研究比较及思考. 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 105-108.
11.罗杰, 周瑗, 陈维, 潘运, 赵守盈. 教师职业认同与情感承诺的关系: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 30(3): 322-328.
12.Joseph D, Heading M.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Moving from Student Identity to Teacher Ident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0, 35(3): 75-87.
13.Merseth K K, Sommer J, Dickstein S. Bridging worlds: Changes 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of pre-service urban teachers.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 35(3): 89-108.
14.Timo t uk I, Ugaste A.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0, 26(8): 1563-1570.
15.张丽萍, 陈京军, 刘艳辉. 农村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的编制. 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版, 2011, 9: 10-12.
16.Allen N J, Meyer J P. The measurement and antecedents of affective, continuance and normative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1990, 63(1): 1-18.
17.Vanden, B. R. Teacher’s meanings regarding educational practi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2, 72(4): 577-625.
18.李永鑫, 李艺敏, 申继亮. 教师的组织认同与职业认同.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52(2): 118-122.
19.Lamote C, Engels 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0, 33(1): 3-18.
20.McNay M, Graham R. Can cooperating teachers help student teachers develop a vision of education? The Teacher Educator, 2007, 42(3): 224-236.
21.Schepens A, Aelterman A, Vlerick P.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between being born as a teacher and becoming one. Educational Studies, 2009, 35(4): 361-378.
22.Walkington J. Becoming a teacher: Encouragi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 identity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5, 33(1): 53-64.
23.王鑫强, 张大均, 曾丽红. 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6): 120-127.
24.魏淑华.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重庆: 西南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5.Beijaard D, Verloop N, Vermunt J 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from a personal knowledge perspective[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0, 16(7): 749-764.
26.Coldron J, Smith R. Active location in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9, 31(6): 711-726.
27.Sachs J.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mpeting discourses, competing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01, 16(2): 149-161.
28.蒲阳. 不同职业认同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特点. 当代教师教育, 2013, 6(4), 36-42.
29.宋广文, 魏淑华. 论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研究, 2005, 26(7): 71-74.
30.徐建平. 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4.
31.陈京军, 刘成伟, 王霞.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卷的编制. 教育测量与评价: 理论版, 2014, 8: 4-8.
32.Malhotra N K, Kim S S, Patil A. Common method variance in IS research: 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a reanalysis of past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12): 1865-1883.
33.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 879-903.
34.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50.
35.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
36.Grogan M, Andrews R. Defining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fu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002, 38(2): 233-256.
37.Rice E H. The collaboration proces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results of a meta-ethnography.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2, 53(1): 55-67.
38.Moore M, Hofman J 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 Higher education, 1988, 17(1): 69-79.
39.Kremer, L., & Hofman, J. 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burn-out.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85, 34, 89-95.
40.魏淑华, 宋广文. 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探新, 2013, 32(6): 564-569.
41.Gaziel H H. Sabbatical leave, job burnou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among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995, 14(4): 331-338.
42.张敏.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述评. 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9(2): 77-81.
43.Harter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mpetence, affect, 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within the classroom: 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A social-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1992, 2: 77-114.
44.衷克定, 申继亮, 辛涛. 小学教师教学动机的结构特征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2(8), 27-32.
45.宋广文, 魏淑华.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22(1): 80-86.
46.王晓春, 甘怡群. 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5): 567-572.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Mediating Rol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Yang Huilan1 Zhan Ningning2
Chen Jingjun3 He Xianyou1
(1 Psychology Appl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2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3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探讨
所谓的职业认同,主要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人会从内心肯定并认为该职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主要牵涉心理学。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师职业认同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的重视,甚至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命题,但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我们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制约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些原因,希望可以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以及管理,另外,希望可以很好地完善对于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研究。
一、制约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原因
1.由于学校类别带来的不同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所处的学校的类别不同会致使他们的职业认同有所差别。我们从大致的水平上可以看出普通中职不如省重点中职,省重点中职比不上国家级重点中职,而国家级重点中职又不及高职学校中职部。调查研究表明,如果可以成功转成高职学校,可以取得国家在经济技术上更多的支持,有了好的学校名声以及好的招生条件,这样就可以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舞台以及更好的待遇福利,进而就会使得教师职业认同在整体上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准,当然也就会明显地超出其他三种中职学校。所以,中职学校的高层领导必须要能够抓住机遇谋求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就道破了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有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名声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学校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认同。
2.由于工资满意度而带来的不同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与工资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都是工资满意度越高的人,他的职业认同度也就越高;相反如果他的工资满意度很低,那么他的职业认同度也就不会太高。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他们也只是普通人,需要不断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在物质上的要求,首先可以将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的薪资福利等提高,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以使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变为受人尊敬羡慕的职业,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自身甚至整个社会对于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其次就是能够有效展开绩效管理方法,将工作的业绩和物质精神奖赏以及前途发展相联系,促使老师可以更加努力地工作。
3.由于性别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会受到性别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致使差异产生。第一就是性别刻板的缘故,大家普通的认知就是男性代表有力刚强、独立又有竞争性,而女性就是温柔弱小的代表,有依附性并重感情。第二就是传统观点文化的制约。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角度,都是男性成就的期望值更高,而且相对于女性,男性要对家庭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与企业家、商人、官员或军人等职业相比较,教师职业本身就很是平淡琐碎,而且就金钱声誉权力等社会资源,教师的占有量很少,所以,很多男性不愿意困在教师职业上,而是要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即使他们做教师很出色,也会转向行政岗等职位。
二、中职计算机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状况
1.缺乏职业认知
据调查分析表明,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表现最不好的方面就是认知,大概情况就是认知处于不认同和一般认同之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的认知包含相关的中职教育功能和培养目标认知,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价值等方面的认知。研究表明,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主要就是因为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角色不清楚。
2.欠缺职业工作的激情
教师职业本身非常高尚的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可以说教师职业的成功必须要教师倾注心血投入到教育的每一个教学活动当中。教育不能没有感情,如果教育没有了爱,就会像是缺少水的池塘,我们已经不可以把它称为池塘了,所以说缺了感情和爱就不能称为教育。
3.欠缺相关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在职业上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是远大,那么他内心就会产生越强大的驱动力,这样也就可以帮助自身有足够的勇气来打败任何的挫折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相反如果一个人追求的目标非常小,或者说就没有很大的目标追求,这样他们就会缺乏内心的驱动力,没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和勇气,而且一旦遭遇挫折、困难都会挫败后退。
三、提高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措施方案
1.努力创造机会,便于青年教师展示自我价值
首先,相关的政府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措施政策,为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提供保障,维护好教师的职业合法地位和权益,保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快速进步,并且深入改善青年教师的发展平台环境。
其次,将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建设的功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好是可以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决策当中。社会职业有一条定律像铁一样存在,就是拥有了专业化才可以拥有社会声望,这也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所强调的。假如有一种职业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那么这种职业就没有什么位置。相关的部门和中职院校要争取创造一种可以帮助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找到自身角色和支持他们专业进步的环境氛围。我相信青年教师一定可以从中理解并感受教书育人的崇高伟大,感受到教师职业所拥有的社会尊重,进而调整好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刺激教师的职业激情,强化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首先要明白心理健康的表现,主要能够表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作为教师可以全身心关注教书育人,尽一切可能来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得到满足感。相关的院校管理人员要做好青年教师的表率,引导帮助青年教师专业职业发展和成长,使他们可以收获到事业上的幸福,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职业认同。中职学校青年教师要跟随当前教育形势,积极转变方式方法,改变思路,降低负面不平衡的情绪,提高教师职业认同。
3.将青年教师的职业境界提高
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的责任和认同感是中职学校的义务,中职学校要帮助青年教师才能发挥,达到优秀的职业境界。教师职业分成四个方面: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对于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是出于职业责任义务的活动,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更是体验幸福的活动。而且从他的角度来说,前边的两种是他律的现象,后面两种则是自律的表现,所以说整个过程就是从他律转变成自律。另外,我们可以把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当成是教师在一定层面上对自律进行内化的结果,可以说是教师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心理感受。因为有了这方面的心理感受,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展示出自我效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这个对于教师职业特点和要领的理解把握,就是青年教师职业形象的树立过程,当然也促使青年教师对于职业境界的深化,这样职业形象的认知也有助于职业认同感的提升。我们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影响,雅致纯洁的校园文化和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提供给教师交流平台,展示自我的社交需求。对于这些高智商的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相关院校要积极应用人才,提供他们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创设良好的职业心理环境。
总而言之,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我们只是做了简单的分析探索,希望有所帮助。
篇5
关键词 职业认同 教学效能感 社会支持 人格 特殊教育
分类号 G760
1 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其职业身份的辨别和确认,“自我认同”是其基础,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我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等系列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个体主动而为,以建立“群体的同一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进而对其职业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中的职业认同是指自我价值与职业所赋予的角色和地位能达成一致,对其专业性、未来发展性方面给予肯定,并且情感上具有积极稳定的联系。职业认同的研究近几年才渐渐兴起,在这之前几乎都是从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等消极意义层面进行的研究。研究者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等因素关系密切。教师的工作特征、学生特征等压力源能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有效预测。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单纯关注职业倦怠、职业压力,而是想从职业认同的角度来关注教师的自我成长。有少数研究曾探讨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比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核心自我评价和组织承诺对职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到其工作满意度。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受到政策、重要他人等因素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以及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前人研究发现,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在教师职业生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在人格、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等因素中表现出了中介作用。由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假设人格、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三个因素同样作用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并且人格经由教学效能感和社会支持作用于职业认同,其假设模型见图1。由于从积极角度探讨职业认同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本研究有益于发现促进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期望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从而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13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的教师为被试,发放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有效回收率83.3%。其中,培智学校教师138人,聋校教师90人,盲校教师53人,康复机构教师34人****;男教师70人,女教师245人;教龄在5年以下的87人,6-10年61人,11―15年50人,16―20年60人,20年以上57人。
2.2研究工具
参考“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的维度,自编“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包括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发展性认同四个分问卷,正式问卷保留42个题项。4个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41.25%,各项目负荷值在0.406―0.730之间,各分问卷及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03-0.874之间。每个项目以自陈方式呈现,采用5级等距记分法。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计1、2、3、4、5分。
“教学效能感量表”由俞国良等编制,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分量表,共27个题项,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84、0.8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94之间,重测信度为0.92。
“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由陈仲庚主持修订并制定常模,分为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四个分量表,共85个题项,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把各分量表的总分转化为标准分。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和AMOS7.0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3.1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人格得分水平
由表1可知,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总均分为3.667,各因子均分在3.170―4.038之间,专业性因子得分最高,发展性因子得分最低;教学效能感总均分为4.514,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分高于一般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总均分为41.206;人格各因子标准分在49.861-51.166之间。
3.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是否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先采用相关分析验证这三个因素与职业认同是否存在相关。由表2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职业认同的得分均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发展性认同得分除与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精神质无显著相关,与其他因子都显著相关。除人格问卷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因子与职业认同及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他各因子之间均为正向相关关系。
3.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准确关系,再分别以职业认同及各因子做因变量,以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各因子做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及人格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预测作用。由表3可知,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其职业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个人效能感对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发展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一般教学效能感对情感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职业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主观支持对情感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客观支持对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对支持的利用度未进入回归方程。人格因素方面,神经质对情感性认同、专业性认同、职业认同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内外向对发展性认同、职业认同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总体而言,各因素对情感性认同、价值性认同、专业性认同、发展性认同回归方程模型的总解释率分别为21.2%、20.6%、35.1%,9%,都达到显著水平;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与人格因素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回归方程的总解释率为28.2%。
3.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路径分析
由于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等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符合进一步进行路径分析的要求。根据图l的假设模型,采用Amos7.0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验证性探索,K―L最佳模式见图2。
该模式的各项指数为:x2/df=1.347,p=0.232,BC(30=0.000,BICO=0.000(见表4),说明该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表明该假设模型是成立的。
由图2可知,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内外向、神经质因子都直接影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其中,神经质因子与其呈负相关作用;社会支持经由教学效能感作用于职业认同;精神质、内外向因子分别经由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作用于职业认同,并且精神质因子与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呈负相关作用;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在神经质因子与职业认同之间没有表现出中介作用。
4 分析与讨论
4.1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
教学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教学效能感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教学才能得到了发挥,专业获得成长,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广阔,情感上愿意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全心投入。反之,教学效能感低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会认为所从事职业不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不具有发展空间,缺乏对该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和稳定程度。个人教学效能感是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最关键因素,它指向教师个体,是对个人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认知和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特点对每位教师的自我意义在职业生涯中的实现程度都会产生影响,比如个人的价值实现、个人的兴趣、个人的职业成熟等。一般教学效能感体现的则是教师对教育和教学问题的一般看法,它主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性认同产生关键影响。由于教育对象具有认知障碍、感官缺陷、行为问题等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可能会怀疑教育对特殊儿童的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成长空间是否可以预期,教师工作成效是否被认可,体验到的教学挫折会不会普遍而频繁,负面情绪会不会较多等等。与普通教师相比,特殊教育教师可能无法体验到与投入成正比的效能感,从而导致他们在情感上相对不易认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甚至对其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出现职业倦怠或离职。此外,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教学效能感除了受自身人格特点和外部社会支持的影响外,更易受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具备的专业能力等因素影响。只有当他们具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时,才可能胜任工作并帮助自己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能也是间接影响其职业认同的重要原因,但本研究未探索这部分影响因素的作用,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行完善。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研究把职业认同视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适应生涯的一个阶段性状态,发现社会支持与职业认同状态具有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越具有充足的社会支持来源和良好的人际网络,就越容易形成和发展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反之,如果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够,便容易遭遇各种困境或阻碍,无法从所从事职业中顺利建立起自我和职业的有效联系,而影响到职业认同体系的构建。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情感性认同的影响作用最大。当他们情感上获得尊重、理解或陪伴,他们可能会更有内在动力去适应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文化,形成对该职业的积极认同。客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性认同影响最大。获得的客观支持越多,资源越充分,越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师把职业价值看作生活意义的实现,承认其价值。要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性认同的发展,提供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缺一不可,既需要给予他们一些实际的物质、信息、专业技术或人员组织的帮助,也需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创造轻松和工作环境,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减少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情绪。特殊教育教师是否主动去利用各种社会支持资源与他们的职业认同状况具有相关关系,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这说明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足够的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对其构建职业认同可能更为关键。
4.3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人格的关系
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认同。神经质、精神质倾向的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不善于情感控制,表现出较为消极、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孤独、感觉迟钝、难以适应环境、不能和他人保持友好关系等特征时,可能不利于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反之,神经质和精神质的特质越少,其职业认同水平可能越高。与内向特质相比,外向特质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更善于积极面对职业困境,灵活处理冲突,创造性和适应性较好,可能更有利于职业认同的构建。总体而言,神经质和内外向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影响最大。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适应过程中要面临社会地位、经济压力、教学挫折、人际冲突等多重冲击,随时需要面对情绪调整和情感适应问题,如果没有采用合理对策,情绪问题很可能会和认知、行为等因素交互影响,并反作用于其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由此可知,稳定的人格特征是特殊教育教师不可忽缺的职业素质之一,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
4.4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的路径模型分析
教学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两个路径关系中都表现出中介作用。相关研究也证实,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呈正相关,并能对其进行预测。中小学教师认为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是影响其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原因。对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社会支持来源越多,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教学效能感就越高,进而促进职业认同的发展;其人格特质越趋向稳定和外向,其可能更容易认知和体验到教学效能感,从而促进职业认同的发展。社会支持在人格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路径关系中也表现出中介作用。人格特质趋向稳定和外向的特殊教育教师可能更容易吸引或更善于为自己拓展社会支持来源,对社会支持的感受性更高,进而更易于建立职业认同。虽然有些研究分析了人格因素的中介作用,但考虑到本研究被试均为成人,人格特质的稳定性是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内在原因,所以把人格作为原因变量考虑。综合而言,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到了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多个因素的影响,教学效能感是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从而使特殊教育教师在某个职业生涯阶段达到某种职业认同状态。
5 结论
5.1教学效能感、社会支持、人格都是影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2相比社会支持和人格因素,教学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更大,社会支持、人格除了直接影响职业认同外,还产生了间接影响。
5.3应该从教学效能感、人格、社会支持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对措施来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发展。
6 建议
6.1增强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
个人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专业性、价值性及发展性方面的认同水平影响较大,需要采取专业培训、资源以及环境支持等措施来促进他们提高对自己工作效果的认同度;而一般效能感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性认同影响较大,可能需要通过改变认知方式或评价视角来促进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水平。总的说来,要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良好职业综合素质,才有利于达成特殊教育教学目标,解决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满足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6.2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持续地提供人力、物力、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的职业认同发展。客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专业性认同以及总体认同水平影响较大,所以应该力求从物质性资源、技术性资源等方面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帮助。主观支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性、价值性认同水平影响较大,所以需要他们的亲戚朋友、同事、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大众都能从精神上给予其理解,认可他们的日常工作价值,认可他们对特殊儿童所付出的心血和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等。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从心理上觉得自己在从事一个真正有意义的,真正受到人们尊重的职业。
6.3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个性的积极塑造
篇6
[关键词]英语师范生 教师职业 认同危机 教育
[作者简介]刘丽平(1966- ),女,四川峨眉山人,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论。(四川 乐山 6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一般项目“英语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1-02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04-03
教师教育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兴旺之大计。从一名师范生到合格教师再到优秀教师需要历经若干阶段,经历无数的考验。其中,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要素。虽然近年来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却鲜有针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笔者旨在从教师职业认同视角探讨当前我国英语师范生职业认同缺失的原因,探析其职业认同教育之路径。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要研究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楚身份、身份认同、专业认同、职业认同和专业身份认同等核心概念。“身份”和“认同”在英文中同为“identity”,指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在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或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身份”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演变中持续和在持续中演变的过程。“身份”或“认同”是一个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可的心理互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范畴概念,可能是恒定的、流动的,也可能是变化的、发展的,融合了制度性的“权利”和心理性的“认同”要素。“身份认同”不仅凸显了个人在社会团体或职场中的“自我反思性”,而且蕴涵着社会对个人在这一团体中的“社会认可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自我对社会所界定的教师内涵的认知与体验,确认自己作为一位教师,允诺和遵从作为教师的规范准则,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将活生生的主体引进课堂,有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情感需要、生活经历,教师始终保持心灵的完整,将教学看成自己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从这层意义上讲,教师身份认同即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指教师个体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则指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
研究教师职业认同离不开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我国《教师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除自我满足和达到“教师资格”的要求外,还必须通过申请、认定等系列过程,最终才能成为教师团体中的“成员”。“教师身份”包括了自我、法律和社会三重身份的认同。可见,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于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是教师自我反思是否成为一位专业教师的历程。它强调教师“个体”基础上的“自我”认同,这也是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内部源动力。这种动力的强弱与教师个人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诸多主观的、个性化的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专业认同”中“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理解差异,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才导致了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效果等有所不同。可见,只有将自己视为一位专业教师,才不会迷失专业成长的方向,才不会去搞追华逐丽的花架子,也才不会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因此,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师范生都要不断地自主选择、认同和建构社会的“自我”,才能将“教师”作为一项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发展的专业化职业,才能将“个体”的自我追求与“社会”的共同要求和“学生”的个性诉求达到完美统一。
二、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
英语师范生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从2005年起,师范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很好地树立从教意识和规划职业目标,导致职业理想的缺失。在“去师范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师范院校不断“异化”师范教育,师范办学特色越来越不鲜明,职前教师培养越来越被弱化。现实中,只要师范生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和具有教育实习鉴定表,他们基本上都能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这从客观上降低了他们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笔者曾对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06级~2011级1158名英语师范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入学时约有1/2的学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到大三时只有1/3左右的学生有当教师的意向,到大四学生教育实习完成时,只有不到1/4的学生还有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这个调查结果与郑志辉的研究“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在所有专业学生中都处于最低程度”结果具有一致性。事实上,很多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的学生在求职教师的职场中败下阵来,正是由于他们缺乏教师职业意识,疏于平时的实践教学锻炼,最终失去了就业的竞争力。
三、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危机的原因
1.缺乏从师任教意识。有诸多原因导致英语师范生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我国的职业教育意识多半在高中毕业之后才有所体现。由于是估分填志愿,更由于招生数、报考数、社会职场、家长意见等不定因素,多数学生并没有如愿地报读自己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他们多半是冲着社会热门、亲朋建议等客观原因走进了大学的校门。英语师范生也是如此,他们并非是冲着教师职业而来,多数学生由于进不了重点院校或外语专业类院校而进入高师类学校。我国自恢复高考后,绝大多数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师教育,而从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英语的情形分析看,真正愿意从事教师职业又喜欢英语的人只占少数,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相当多的英语师范生对英语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由于他们的专业职业信念淡泊,缺乏深刻而稳定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导致他们在校四年学习期间遇到一些社会现象或事件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专业认同感。师范教育是教师成长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师范生职业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其功效有着延时性,许多国外学者把这个时期称为职前教育阶段,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预备生涯或准备阶段。这种从高中生到高师生再到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注定了师范生缺乏教育体验、教学经验、教育认知、职业认同,这也是制约我国高师院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2.缺乏生态培养机制。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缺失首先体现在高师院校、教学院系和学科教学论教师这一层面。相当多的高师院校盲目地由师范向非师范转型,过分强调“学术性”,过分追逐“功利性”。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不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研究各个层次《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基本要求,不探究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求,这就导致高师院校忽视了该校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导致教学院系的教学管理者不会将主要精力运用在教师教育领域,学科教学论教师也就不会主动地去学习、研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高师院校没有很好地构建和整合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及其之间的关系链,尤其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诸多方面没有很好地与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对接,没有将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与管理能力、教育机制与教学机智有机结合。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部门没有构建合作双赢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导致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学科教学论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范生与中小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链,这三个生态链的缺失是制约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第二大瓶颈。
3.缺乏职业评价机制。教师职业评价机制的缺失是影响英语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又一瓶颈。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教师资格认定”通知中提到,“教师资格一经取得,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丧失和撤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的教师资格具有终身性。《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这只在教师资格的学历上有规定,并没有对教师的资格考试和试用规定作出硬性要求。发达国家不仅对申请教师资格者有极为严格的资格审查、知识技能考试和教学实践能力考试和测查的鉴定,而且十分强调教师的试用制度。试想,如果教育者的从师任教意识不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不显著、师范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即使这些师范生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他们今后还是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要求。虽然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了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也出台了《教师专业标准》,但是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教育培养专业标准》,没有独立的《英语师范生教学大纲》,也没有《师范生师德修养》《班主任实习鉴定》《教学能力水平鉴定》等若干具体有效的测定方式和标准,没有这些制度层面的具体要求,师范生自然就不会主动地去践行教师专业职业化实践活动。
三、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教育途径
1.教育叙事的启迪性。教育叙事对于缺乏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的英语师范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它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述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它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教育主体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只给听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听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其特点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去寻觅教育主体的足迹,在倾听中发掘出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教师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本身就有许多丰富的故事、经验和体验。英语师范生唯有将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职业感和责任感、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与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构建、内化和提升职业认同,形成规范的、稳定的教师职业特征。教育叙事恰好能促进英语师范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情感、教育态度有机融合,通过他人的叙事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学科教学论教师可以自己叙事,可以叙他人之事,可以请优秀实习生在试讲试教、微格教学中的词汇、句型、课文等教学方法和技巧或者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述,还可以请对某一教学要点、教学呈现有独创性的学生给同伴讲述其经验,也可以请具有坚定从师任教信念的学生分享过去老师的教育教学成功典范。这些教育叙事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教师职业综合素养。
2.教师职业的社会性。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是高师院校办学的核心和根本。高师院校必须考虑其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必须狠抓教师教育文化建设,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师院校应当举办与教师职业认同有着密切关联、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三字一话(画)”“教学设计”“讲课比赛”“情景教学比赛”以及优秀实习生表彰、实习生报告会、优秀校友讲座、优秀教师论坛、顶岗支教简报等方面的活动。高师院校可以开展对古今中外尤其是学生身边教师教育中典型的、感人至深的如孔子、陶行知、晏阳初、安妮・莎莉文、“最美乡村教师”等事迹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为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师范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树立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荣誉感,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高师院校大学精神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高师院校首先应当与基础教育构建教学、教研、教改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不仅能打破高师院校与地方基础教育的藩篱,而且能够使高师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科教学论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范生与中小学学生成为合作多赢的团体,以利于开展教学、科研、教改、课改等研究活动,这样才能很好地将“为师的我”“为人的我”与“社会的我”“我的社会”融入师范生内心的“教师认同”中。
3.教师资格的规约性。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缺失与教师职业评价机制失范有关,相当多的英语师范生忘记了“我是谁”“我将要做什么”“我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从2012年起,北京、上海等地教育部门正逐步取消“教师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5年一次的注册制度,继京沪之后,教育部将再推动6个省份试点,预计用3年时间将教师注册制变成全国性常态制度。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视角看,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修养、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娴熟的教育教学机智,而且教师职业是一项对教育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它需要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验。在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应对他们就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机制等方面实施考试、考核评价,建立具有权威认定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地,选派有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加强巡视检查和考核制度建设。高师院校应当在师德教育、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四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尤其要注重对师范生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机智、教学情景、教学设计、教学监控、教学管理、教研教改、教学反思、教学创新、教育技术等方面加以强化,有效促进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教育主管部门在提高教师入职标准的同时,高师院校要努力为师范生搭建教师职业认同的平台。英语师范生只有通过自觉地构建与内化教师职业认同感,才能从根本上将个体的“自我”融入教师群体的“自我”,才能从外在的“自我”内化为教师的“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2]张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3]胡美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 彰显教师“个体自我”生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9(20).
[4]魏淑华,山显光.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5]罗明礼.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视角谈英语师范生职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8).
[6]郑志辉.地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篇7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因素分析;特点
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任务,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研究,不仅可以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提升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也有利于规范高校教师行业的职业责任感培养,有利于决策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研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结构及特征,并根据相关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有效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提供借鉴。
责任感(sense of responsibility,conscientiousness)是个体对其应该担负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所持的一种积极的、自觉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内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与一定的行为、事件及其后果密切相关,并对其后续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1]责任感的内涵丰富而多样,但至少具备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及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二是对他人的责任,通常意味着付出一定的努力或者代价。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高校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时社会的要求,是高校教师这一职业所赋予的必须履行的社会义务。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是高校教师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也是高校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动力源泉。
国内外关于责任的研究十分普遍,从伦理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都有深入研究,但是关于职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多数为探讨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对于责任感的结构与测量,众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Costa等从个体内外的角度将责任感分为:自我获得成就和他人可以依赖[2];也有研究者从责任感的功能角度将其分为责任主体、规则和事件,责任感是三者的“心理粘合剂”[3]。我国学者依据责任对象,将责任感分为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我、工作、学业等不同方面。由于众多研究者对责任感结构认识角度的不同,所以关于责任感的测评也不尽相同。国外学者对责任感的测量维度较为单一:Singg等测量了大学生的个人责任感[4],Starrett则测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也有研究测量青少年或者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学业责任感。国内关于责任感的测量工具研究较少而且角度较为单一。张燕燕[6]研制的青少年责任感问卷从社会、家庭、集体和自我的角度进行测量,冯源[7]则从反应性、评论性等九个维度对中学生道德责任感进行测量,此外卢家楣、魏华等在对青少年道德情感、大学生网络游戏依恋等研究中也有部分涉及。
上述研究成果可见,责任感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已有研究测量维度比较单一,对象上没有关于教师职业责任感研究,且对中西方责任文化的差异体现不够,所以有必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编制适合高校教师职业责任感的测量问卷。本研究期望用实证的方法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确定其理论维度和测量指标。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问卷编制
(一)初测问卷的编制
2015年2月对某高校30名青年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并选取其中6名教师进行个人访谈,将开放式问卷及个人访谈所得到的关于职业责任感的认识进行综合,同时征求3位青年教师研究专家的意见,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主要由职业责任认知、职业责任情感、职业责任意志和职业责任行为等方面组成。根据这一理论构想,编制形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初测问卷,包含28个项目,采用Likert 五点量表法,其中“非常符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说不清楚”记3分,“不符合”记2分,“很不符合”记1分。
(二)正式问卷编制
2015年4月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问卷》对陕西、宁夏两地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测试。样本选取中充分考虑性别、学历、职称、专业、教龄等因素,共发放问卷412份,回收问卷36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51份,有效率为95.7%。测试后做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从而筛选条目,形成正式问卷。
1.项目区分度检验
用CR值方法,对题项的区分度进行统计分析,将被试预测量表的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取其总分最高的27%和总分最低的27%分成高低两组,然后对各项目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剔除P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调查得到的351份问卷随机分为两半。一部分样本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n=176),剩余部分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n=175),统计检验显示,两部分问卷在学历、职称、性别、专业、工作年限等因素的分布上没有显著差异。
对参与因素分析的变量数据进行Bartlett球型检验,检验值为560.33,p=0.000,说明项目之间存在共享因素的可能性。取样适当性KMO系数为0.815,表明数据适合作因素分析。
对问卷的题项用主成分法做因素分析,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同时结合因素分析碎石图,共分析得到4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6.424%,结果比较理想。行为科学问卷编制中,一般以因素的负荷量作为删除的标准,有研究者以0.35为项目取舍的临界值,也有研究者以0.50为标准进行项目删除[8],每一个题项,必须对应一个因素,即其负荷量应该接近1.0,其它因素的载荷值应该接近0,若一个题项所对应的负荷量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大于0.5(题项横跨2个因素以上)者,都必须删除。按照此标准,删除3个题项,剩余各题项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5,都很好地负荷在各自的因素上,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题项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和共同度以及每个因素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1。
结合各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对各因子进行如下命名:因素1的题项中有6个项目的负荷量大于0.5,主要表达高校青年教师对职业责任的认识、理解等,因此命名为“职业责任认知”;因素2的题项有6个,主要表达被试履行职业责任或者未尽职业责任后的情绪情感,命名为职业责任情感;因素3有4个题项,主要表达被试在工作中能否克服困难、付出一定的代价以履行工作职责,命名为“职业责任意志”;因素4有4个题项,主要表达被试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命名为“职业责任行为”。
2.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参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被试为175人,采用Lisrel 8.3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指数有3类:x2/df、RMSEA、GFI和AGFI被称为绝对指数,主要用于衡量样本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x2/df值处于5.0-3.0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小于3则表示模型较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处于0.08和0.05之间,说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MSEA小于0.05,说明模型达到非常理想的水平。相对指数有拟合优度指数(GFI)和非正态拟合指数(NNFI),二者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越好。简约指数有PNFI和PGFI,主要反映模型的简约程度,取值为0-1.0,大于0.5,表明模型良好[9]。
从表2可以看出,本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x2/df达到了理想水平,RMSEA为0.066,处于0.05-0.08的较好状态,其它各因子的拟合指标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说明本研究的理论模型结构是合理的,也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的结构假设。
3.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系数为信度指标。测量理论认为,好的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应在0.80以上,处于0.70-0.80也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宜在0.70以上,处于0.60-0.70之间也可以接受[10]。
从表3可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系数都大于0.8,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都大于0.7,说明本研究中所构建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问卷与维度模型是较为稳定可信的。
本研究中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理论建构和项目选取基于开放式问卷、文献综述以及个别访谈的结果,问卷研制中曾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进行审订,确保问卷内容反映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各方面特征,具有代表性,故而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从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问卷的结构符合研究设想所建构的理论框架,说明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特点
2015年7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宁夏、陕西等地部分高校426名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26份,共回收问卷387份,其中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为92.8%。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总体情况
结果发现,359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至少有1个因子得分超过3分者有346人,占96.4%,职业责任感总均分为3.41,超过3分者有271人,占73.5%;各因子平均值的大小依次为:职业责任认知(4.21)>职业责任情感(3.83)>职业责任行为(3.23)>职业责任意志(2.35)。上述结果显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总体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责任感,特别是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有着明确的认知,也有着积极的责任情感;但仍有少数(26.5%)的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平均分未达到3分,职业责任行为和职业责任意志得分较低,这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履行职业责任的行为不够充分,职业责任意志较为薄弱,存在着一定的得过且过、敷衍应付等倾向。
(二)不同统计学特征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状况
1.不同性别被试的职业责任感差异
由表4可知,不同性别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差异显著,表现为女性青年教师责任感更强,女性青年教师不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责任,而且在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中身体力行,充分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在职业责任情感和职业责任意志上并无性别差异。
2.不同职称被试的职业责任感差异
表5显示,不同职称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差异显著,表现为低职称的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更强,职业责任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职业责任意志更加坚定,职称较高的教师,职业责任感相对较低,职业责任情感相对淡漠,职业责任意志较为薄弱;不同职称教师的职业责任认知和职业责任行为并无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的被试职业责任感差异
表6显示,不同教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差异显著,教龄较短的青年教师更有职业责任感,他们的职业责任意志更加坚定,职业责任行为更加充分;不同教龄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认识和职业责任情感并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结构及量表的适用性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是教师对自身应该担负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所持的一种积极的、自觉的态度体验,是青年教师内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其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本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主要由职业责任认知、职业责任情感、职业责任意志和职业责任行为四个因素构成,每个因素所含项目都有很高的负荷值,信度分析发现,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7以上,总量表的α 系数为0.868,充分说明本量表有着良好的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问卷各项指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因素基本上与理论建构的职业责任感结构是一致的,所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总之,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这说明自编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问卷是适宜的,可以使用的。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责任有着明确的认知,对待教师职业也有着积极正面的情感,总体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责任感,但也有部分教师履行职业责任的意志不够坚定,职业责任行为有待加强。这与潘俊宇对湖南五所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感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1]。当前众多高校为青年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都实施了形式多样的人才强校工程,采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的政策;高校教师岗位因为工作较为轻松自由、收入稳定可靠、并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受到广泛关注。所以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有着强烈的归属感;这些都为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高层次的培养,他们大都有博士、硕士的学历层次,部分有海外求学经历,学术见识丰富,职业素养突出,具有一定的国际化特征和水平,当他们走上高校教师的工作岗位,观念新、干劲足、思维敏捷,职业责任意识强烈。所以,高校青年教师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良好的客观环境、强烈的主观责任意识和良好职业素养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当前高校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因素,比如论资排辈、待遇平均化大锅饭、高校行政化严重、行政权力过强而导致学术权力弱化、高校学术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部分青年教师晋升机会渺茫,报酬增长缓慢,导致他们抱负下降,职业倦怠、不满等负面情绪增长,从而出现职业责任的意志不够坚定,职业责任行为减少等现象,理应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
现有众多研究对于性别因素在责任心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着不同的结论。部分研究者认为,男女两性在责任心整体上并无区别,而一些研究则认为男性、女性在责任心上存在着差异。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存在着显著差异,这验证了后一种观点,也支持了刘朝燕的研究结果[12]。可能的原因是女性敏感、细致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其责任行为的产生,而且女性更富有同情心,容易有移情反应,在归因方式上更倾向于“自身责任”的归因,也容易使女性更有责任心,产生更多的责任行为。本研究发现职称较低、教龄较短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显著高于职称较高、教龄较长的教师。职称较低、教龄较短的教师多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他们对待工作充满热情,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有着较高期望,所以能够满怀热情而且积极负责地工作,而职称较高、教龄较长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的历练,对待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日常工作趋于模式化、程序化,工作中多为被动参与,失去创新意识,加之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诸如项目遇挫、待遇、住房等问题,容易产生职业倦态感[13],进而导致其职业责任心降低,职业责任行为较少。此外,职称晋升或者职务提升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主要职业目标,职称较低、教龄较短的教师在入职初期,必然会全心全意投入,尽心尽责教学,以获取日后职称和职务的提升。本研究也证实了邹碧海[14]的研究:服务年限较长高校教师职业忠诚度要低于服务年限较短的教师。
四、结论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由职业责任认知、职业责任情感、职业责任意志和职业责任行为四个方面构成;统计检验表明,本问卷可以作为测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工具。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成长表现出以下特点:(1)总体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但是存在着职业责任意志较为薄弱、职业责任行为不足等问题。(2)女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显著高于男教师;职称较低、教龄较短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明显优于职称较高和教龄较长者。
参考文献:
[1]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09.
[2]Costa PT,McCrae RR.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a six-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reports and spouse ratings on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5):853.
[3]Schlenker BR,Britt TW,Pennington J,etal.The triangle model of responsibility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4,101(4):632.
[4] Singg S,Ader JA.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scale-10.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J].AnInternational Journal,2001,29(4): 331-335.
[5] Starrett RH.Assessment of glob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78(2): 535-554.
[6]张燕燕.青少年责任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7]冯源.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结构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8]Babbie,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M].Belmont,CA: Thomson/Wadsworth,2004.
[9]Browne,M.W,Cudeck,R.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A].In: K.A.Bollen,J.Scott Long,Eds.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C].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1993: 136-162.
[10]Devellis,R.F.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eries,Vol.26)[M].Newbury Park: Sage,1991.
[11]潘俊宇.高校教师职业责任感培育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12]刘朝燕.责任关系视角下的儿童责任行为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英语 职业认同 教师
一、引言
多年以来,关于语言学习者的研究已经数不胜数,但与此同时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却未被o予足够的关注。根据K. E. Johnson的观点来看,过去的四十年内教师教育可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七十年代中期,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上。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中期,研究中心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实习上。最后一个阶段是九十年代中期,教师教育经历了文化的巨变,研究者们对英语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的身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于是研究主要集中在了英语教师的内在自我方面。
二、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1.相关定义。
(1)对“身份认同”的理解。在理解“身份认同”一词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便是为其下一个定义。研究者不仅得弄清楚自我与认同的联系,情感在塑造身份认同上的作用,故事和话语在理解身份认同上的影响,还得弄明白反射在塑造身份认同上的作用,能动性与身份认同的联系,推动或阻碍身份认同构造的语境因素等。除了教育之外,身份认同这一词还被在括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里进行了研究。身份认同的定义横跨了各种不同的领域。Burns和Richards(2009)认为身份认同反映了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下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是如何扮演他们的角色的。要给身份认同一个清晰的定义并不是件易事,但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对身份认同的多面性和动态性都有着共同的认识。
(2)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Sachs(2005)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处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部分。它给教师提供了框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成为”“如何行动”“如何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工作和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职业认同并非固定不变或外部强加的,它会在各种体验经历感受中不断适应改变。教师职业认同可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来看待,在社会学方面,人们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发展他们的身份认同,而经过这种认知心理学类型的互动结果就是人们通过感知“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来表达他们的职业认同。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会被外部因素,如学校,社会,以及内部因素,如教师自身,影响的一个持续性过程。
2.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通过前面的研究,本次调查主要是放在了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及问题方面。本研究试图探索以下问题:1)渝东北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职业认同的水平如何?2)影响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
(2)研究目标和调查方式。本次研究的目标是50名来自渝东北地区4所中学的英语教师,全部来自城区里面的中学,没有农村区域。本次研究采取的是问卷调查法,通过询问研究目标一系列相关问题而得到第一手有关中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材料。本次中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调查研究问卷建立在已有的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之上。
(3)数据分析。本次调查研究采取的随机样本方式,发放50份问卷,收回50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样本中,女性数量为35名,男性数量为15名,女性数量是男性数量的两倍以上。其中30岁以下的教师有16名,30至50岁的教师有28名,50岁以上的教师有10名。教龄5年以下的有10名,5至20年的有29名,20年以上的有11名。84%的教师是大学本科学历,16%的教师是研究生学历。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教师占了28%,而3000至4000元的教师则占了64%的比重,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教师为8%。在职位方面,过半的教师都只是教学英语,只有3名教师是领导职位。
经过对本次收集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调查样本中的教师们的整体性职业认同水平比较一般,但职业行为倾向认同度与其他五个维度相比水平是最高的。这表明了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中学英语教师们还是很在意自身的职业发展并期望能发展得更好。教师们对作为中学英语教师的自身价值有一定认识,但程度不够理想,而且样本中的教师们对职业情感认同普遍不高。最后教师们的职业社会地位认同度也不够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月收入与教师的职称和职位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造成显著影响,而且教师的福利待遇和月收入基本取决于其职位和职称。如果教师觉得所从事的职业让他们入不敷出,则大都会有转职的打算。样本中处于5至20年教龄的教师有着最高的职业认同水平,而年龄越大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也普遍越高。在本次调查数据分析中,女性比男性有着些微更高更积极的职业认同水平和态度,也更有自信。
三、结语
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以及对本次研究调查的数据分析后我们发现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因素主要有教龄,年龄,收入,职称,职位,教师对自身职业水平的要求及对职业发展的期待等。而想要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则需要从教师的福利薪资待遇,学校的职称评定系统和教师培训方面入手。
篇9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人格因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常发生于一些助人性职业中,如护士、教师、警察等。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典型的助人性行业,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更加进一步浮出水面。对于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致因有从各种角度因素去分析。在此,笔者从“人格因素”这一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致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中总结出人格因素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的总体情况与趋势。
1、教师职业倦怠的性质
1.1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基本上都是由国内学者对国外研究现状的一个综合性阐述,基本上是在Maslach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界定。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类型:(1)消极心理表现说。(2)情绪态度行为衰竭说。(3)厌烦冷漠情感及行为说。但这些定义都以下特征:都是在教师不能承受学校工作压力等因素而导致的。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心理上不能承受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消极的应激反应。
1.2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Maslach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可以基本上描述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的几个方面:情绪衰竭教师在刚进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初工作抱极大的期望和热情进一步消失,进而在教学中失去动力。人格分解,具体到教师职业倦怠上可以认为是教师常常以消极麻木的态度去应付工作,个人情感的投入减少。低成就感,由于教师对现实工作失去了兴趣与热情,他们已经逐渐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
2、人格的概念
国外心理学家对人格定义较早也相对较多,Allport(1961)将人格定义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1]。Pervin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1996)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一致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2]。虽然人格的内涵极为丰富且定义也高达数十种,但对于人格的描述都是有其相同点及其共性的:(1)整体性,指人格虽然包括很多因素和特征,但它们一个相互的整体系统,并不是孤立的。(2)稳定性,是人格的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3)独特性,每个个体行为都不一样。(4)社会性,指人格是社会的人所有特有的。
3、教师职业倦怠致因中人格因素分析
“人格”在心理学中的研究较为广泛且深入,但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上,研究并没有很深入与透彻,对它的归因都是将人格因素作为其中的诱发的因素或者进行简单论述,并没有将人格因素与职业倦怠有机系统的进行论述,所以笔者将对下面三个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度较高的人格因素进行系统的论述并发现其研究价值及其趋势。
3.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断与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教师领域的体现,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程度高的教师对自己完成各项教学目标与任务有着较强的自信,觉得自身完全有能力能处理好各项教学任务,它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低则反之。
教师在教学时,教学效能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影响教师的行为:第一,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努力程度。第二,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总结工作与学习。第三,进一步会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情绪状态。而定期的考评,在此种情况下教师的个人自我效能感就可以进一步的下降,而在内部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3.2 A型性格
1959年,美国旧金山哈佛布鲁恩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两位著名心脏病专家M.Friedman和R.H.Rosenmon提出一个重要概念:A型性格。而A型性格以外的性格类型被统称为B型性格,其性格特点与之相反。即人的言行和情感的表现方式可分为A型性格与B型性格。
A型性格,喜欢竞争、有闯劲、容易急躁、比较火爆爱显示自己才华,其人格特征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A型性格与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呈正相关关系。B型性格,个性悠闲自得,不爱紧张,一般无时间紧迫感,不发喜争强,有耐心,能容忍,工作从容不迫,A型性格与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呈负相关关系。由于A型性格的特点,如果在解决教学工作与学生问题时没有遇到阻力,则不大会产生倦怠。而一旦遭遇到挫折,A型性格的教师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反弹,产生失落感等。
3.3自尊水平
自尊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目前对自尊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进一步的深化,大量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职业倦怠存在一定关系,也就是高自尊个体更不容易出现心理疲劳。所以,自尊水平与职业倦怠是呈负相关的关系。
目前,往往出现教师在社会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就会导致教师的实际地位不如周围其它行业工作者,进而引起教师的自尊的下降,最终由于较低的自尊水平引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4、小结
4.1目前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主要还是在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基础上与教师相结合进行定义,在基础研究上主要还是跟随国外的理论。
4.2大量的实证理论,虽然有对实际原因进行分析,但研究主要还是根据Maslach职业倦怠三维度特征进行分析解释,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进行描述。
4.3目前的教师职业倦怠的人格因素研究现状:(1)缺乏充分的论证。(2)实证性的研究还是较少。(3)没有将人格进行系统的分析。
4.4未来的职业倦怠上的人格因素研究趋势:(1)全面性,将对与教师职业倦怠密切相关人格因素进行全面的基础研究。(2)系统性,将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性较高的各项人格因素进行交互式的研究,发现其中的区别与联系。(3)实证性,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将成为研究的主流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Allport,G.W(1961)Personl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2nd ed.).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P.28.
[2]Pervin,L.A.(1996).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New York:Wiley.P.414.
[3]蔡慧君.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2004(1).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师;人格修养;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有着他这一职业的职业素养,小学教师也是如此。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小学教师教师人格素养;二是小学教师教师专业素养。
一、小学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
小学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是指小学教师的性格气质、品行涵养、兴趣爱好、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教师五项职业素质。
1.对待孩子有爱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来说爱心应该是第一位的。小学里的孩子最大不过十几岁。在这里我们要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生存技能。我们首先是母亲然后才是老师,这也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陈鹤琴有一句名言:“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对孩子来说,你只有真正的喜欢他,关心他,爱他,他才会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的孩子,才会喜欢上小学,才能开心快乐的成长。
2.教育孩子要有耐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一个对身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所以他们会不断地探索、发问甚至闯祸。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需要耐心的解答孩子的问题。对于他们的调皮行为,我们更要予以正确的引导。不要因为过度的制止和指责而对孩子身心产生伤害,以免以后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对待家长要热心。小学教师的工作不单单只对孩子,更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对于家长来讲的。只有老师和家长沟通好,才能保证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小学教师在平时对待家长工作时一定要热心积极,做好沟通,及时的反映孩子的情况,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成长。比如有时有些家长会反映自己孩子的个别习惯问题,我们要认真听取,细心观察,制定好方案,与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改正。
4.日常工作要细心。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往往是很琐碎的。尤其是对待孩子一些特殊情况时,比如哪个孩子有些许多动症倾向,哪个孩子这次测试成绩下降,我们都应该详细的备案,并予以及时解决。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智慧把这些琐碎的事制作成备忘录,不要怕麻烦,详细备案之后及时解决。
5.与孩子相处有童心。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更好的和孩子沟通交流,成为孩子的朋友、伙伴。在日常相处中培养感情,让孩子充分相信你。这样更容易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更易于改正。小学教师要永远年轻、拥有朝气这对于我们小学教学是必须具备的。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程度有限容易受他人的情绪影响。平时我们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把我们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去。这样会很容易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影响孩子们的情绪,以致于造成他们焦虑感。相反太过亢奋的情绪也要不得!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小学教师要有良好的仪表风度。
小学教师的待人接物、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应符儿教师的形象,做到端庄大方,从容有礼,适度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审美标准,既不能过分陈旧,显得落伍也不能一味追求奇、艳丽、花哨。因为小学特别喜欢模仿老师,潜移默化,受老师的影响很大。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它包括教师的教育观、专业知识技能等。
(一)正确教育观。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
1.小学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举例:让孩子乐学、会学,终身有益。
2.以小学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自始至终贯穿在中国《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中的一个基本观点。
3.一日生活皆教育。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小学教师不再是看孩子的阿姨,而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它需要专门的知识。我们老师也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在本专业内应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多方面教育学生、启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