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的创新精神

篇1

[关键词]创新精神;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式创新

教师创新精神是指教师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墨守成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新时期教师。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表现

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到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背得很牢,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高。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创新呢?首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全放在教材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内在需要的培养与激发,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对科学和事物充满好奇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其次,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需要。

2.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就是教师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也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学内容改革是时展的需要,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已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个学生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教师应在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改革上发挥作用,清楚地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是社会需要的。

3.教育方式的创新。新时期的教育方式也要创新,要培养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以人为本。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尊严,但现在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和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保证。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赏识学生。教师要有一定的尊严,但不等于学生就没有尊严。某些老师认为自己是老师就高学生一等,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正确面对,这样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二、教师创新精神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1.提高认识,与时代同步。教师对教学要富有激情,“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可以说,对教育事业爱得越深,为之献身的动力就越强,从而表现的创造才能也就越充分。选择教师职业意味着奉献,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教师发挥创新性的前提。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

2. 完善自我,不断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知识、经验、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学习就很难使自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当务之急必须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首先,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其次,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断学习。在任何科目教学中,牢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所准备,并帮助、指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停止创新,只要教师对教学用心,就一定会有创新!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创新精神;教学方法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总书记的讲话,为以后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方法如下:

1 依托中职历史教材探求创新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技能加素养(2S)的职业教育模式下,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有效地激励学生,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讲唐代农具曲辕犁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思考当时人们改造曲辕犁的原因:直辕犁犁臂太长,操作起来笨重不灵活,既不利于深耕,又浪费畜力。然后再启发学生对这些缺点加以克服,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规律:善于观察,发现事物的缺陷,并找出克服事物缺陷的方法,进而萌发创新意识。

2 优化中职历史教学活动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大教育学家跨美纽斯曾说:"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而我更多的是关注同学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以外,我认为还要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更多的口语表达和探究的机会以及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第三章《夏、商、周》中,我找数控专业的学生制作了不同时期的农用生产工具的模型,进行探究式教学,假如你从事某一项生产活动,你会选择什么生产工具?如此这样,学生们动脑思考问题,动手选择生产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激活中职历史教学活动过程,巧妙提出问题,敢质疑,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用波利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在职业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同时不断地鼓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敢去探索,敢于质疑。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时要让学生有思考价值,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探索、交流。如在讲授《》时,有人认为:中,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查办,或者有许多像林则徐似的民族英雄奋起抵抗,中国可以打败英国侵略者,能获得胜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请阐明你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并积极的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利用小组教学让大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老师设置的层层问题中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这一难点知识,而且通过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反复的训练并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不断地养成了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学生每当遇到问题时,突破一贯的思维常规性,用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能做到举一反三,不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改革中职历史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多赏识,多表扬,挖掘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能使人进步,使人快乐,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充满活力,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个有心人,全面的了解学生,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回答和交流,及时地捕获准确的信息,抓住"闪光点"开展教学活动。还有,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应当及时做出准确的评价,正确引导学生思维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积极性。教师针对学生鼓励、表扬能做到恰到好处,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思维活动变得更活跃;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更强,即使学生回答的不全面,不是十份贴切,教师也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予正确充分肯定,对于判定有误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促进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思考最准确、合理的结果。

5 激发中职学生的创新品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创造的路途会遇到很多的坎坷,难免受到别人讥讽与嘲笑,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并且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意志。创新是现今人类社会研究的主要课题。创新道路具有一定风险性。而今,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创新路途依然布满荆棘,我们始终相信只要有不屈不挠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不断地坚持创新,成功将属于我们。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还有更多的好方法。我们要把中职历史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思想,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会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一)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进发创新因素,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二)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于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地引导。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创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篇4

论文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顺应这一形势,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征,人才已成为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谁拥有人才,谁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顺应这一形势,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富于创新精神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善于应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愿意接受和善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4)尊重知识,注重实践,不断探索未知领域;(5)重视专门技术,善于实践应用,敢于向传统理论、方法、技术质疑并挑战;(6)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1]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东西或运用它去设计新实验、解决工程新问题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独到见地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创造性思维除了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体上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其中,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试验研究技能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准备和酝酿的先决条件;而深入思考、质疑以至于瞬间产生新知识火花则属于顿悟的阶段。如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是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而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的启发而顿悟的。验证(试验)则是对假设通过实验或理论推证来使假设得以证明或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从而完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全过程,使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化学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教师必须改进方法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可从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在实验绪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大都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有理想抱负,期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应该注意部分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教学则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既然结论和现象都已经知道,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对此,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绪言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实验意义和作用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

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得以证明,工程设计和生产应用实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其次,简述化学实验是人们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法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溶液蒸发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是靠神秘的生命力在活体内才能创造”的谬论。[2]这一事实表明,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真理。第三,强调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如日本学者白川教授通过实验开发出导电塑料而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说明了“人人能创造、事事能创造、时时能创造”的深刻哲理。这样,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中,就逐步渗透“积极主动,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创造的思想和意识”,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实验到主动参与实验,在活跃实验课的创造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必备实验技能的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种种原因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实验规范及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很差;相当数量的同学满足于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要求;很少有人对实验及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或质疑。对此,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机会去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引发其积极思考是每个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发掘素材,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比色分析概念时,可提出无色溶液是否可以进行比色分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将知识拓宽拓深,也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拓展思维的空间。其次,有意识地改动部分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们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有色溶液浓度时,可有意识地增加对比实验,用厚度比相同和厚度比不同的比色皿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测出的吸光度不同,使学生对朗柏比尔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对比实验中提示学生思考采用厚度比相同和不同比色皿测定法哪种方法使浓度计算更加简便的问题。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思维成果的乐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第三,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中适当增加专业背景(工程实际)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对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设立金属银回收的综合性实验。安排学生将金相分析实验中冲洗金相照片的废定影液收集起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金属银回收综合实验的回收路线,确定相应的实验条件,并规定每个实验应提取2克银以上。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载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意)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成绩评定中体现创新(创意)的价值是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尚待解决和研讨的问题之一。按照传统的做法,实验成绩评定主要考虑学生出勤率、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三个方面。显然,仅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尚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创新精神及表现方面考核内容,使其占实验教学成绩的1/4,为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成绩评定方法向学生公开,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细化创新精神及表现考核的具体内容,将其具体转化为辨别能力、质疑能力和钻研能力。所谓辨别能力是指学生明辨是非的程度和水平,如教师有意识地将试剂的浓度提高或降低时学生的反映及表现;质疑能力是体现学生有否冲破常规意识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意识和表现,特别是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作为;而专研能力则是反映学生“刨底问根”和“执着”的精神,如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未能成功时,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的全貌,是否从实验失败中系统全面地找出了根本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3]第三,强化创新精神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两种措施以突出创新精神的权重。其一是假如创新精神方面得分达不到良好以上,不管其他三个方面如何优秀总成绩也不能给优秀;其二是创新精神方面得了优秀时,即使另三个方面成绩一般化其总成绩也打到良好以上。通过改进成绩评定办法,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作好每个实验,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对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尚待深入研讨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循善诱、不断深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们的协调、统一配合和默契才能够完成。而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我们尚需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进一步作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同步,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知识面、知识域”,减少重叠和交叉,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第二,进一步优选实验教学项目,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精简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实验项目,引进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项目,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增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尤其是工程背景明确的项目及富有前沿性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高中政治;高考复习;教学;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高三政治备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怎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我们具体做法有:

1、讲大势,明方向。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高三学生要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要成为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从现在起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

2、讲改革,明目标。从我国高考改革看,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近两年来政治考试说明中都强调政治科高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打好高考这一仗,就必须明确高考改革的目标,树立创新意识,适应高考要求。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看,用人制度也在大改革,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学以致用会动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具有创新意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跟上时展步伐,我们就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自我加压,学会创新。

二、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

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在教学中注意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在整个高三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已的大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

1、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马上记下来,用传递纸条的方法和老师共同探讨,老师收到纸条马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如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就在全班讨论,如是个别性的问题就与学生个别交流讨论。一年来我们收到学生的纸条六十多张,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教师总是坚持鼓励、宽容的原则,平等、友好、虚心的倾听,当学生有好的合理的见解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夸奖他比老师想得更好。使学生感觉到有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真理的奥秘,其乐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开阔思路,明辨是非,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与教材、高考有关的课外时政资料。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收集与高考有关的时政资料,并定期将收集本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处理信息、归纳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比过去教师收集资料学生背资料的做法难以收到的良好效果。

3、鼓励学生自出高考模拟试题。在寒假期间,我们没有布置成套成套的练习题,而是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认真学习高考说明,重点体会“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样题,认真研读09年、10年高考题及参考答案,并试着按高考要求命一套高考模拟题及参考答案。开学以后,不少同学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命题质量还比较高。通过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在练习命题中尽量设置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考查题

1、高三备考练习命题的设置中,我们注意设置材料新颖,时代感强的题目,题目设置不拘泥于教材,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我们以2011年4月5日《廊坊日报》头版头条的一则新闻设置一道练习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多年的廊坊市,经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如今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能源、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

材料二:在谈到这一根本性变化时,市委书记说,这种转变对我们廊坊的发展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改革之初,我们引进的都是毛纺、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没有给国家创造多少外汇,而现在引进的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连续三年,廊坊每年都取得飞跃发展。

问:⑴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⑵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设置这样的练习题,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灵活性,能够养成学生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看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选题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 兴趣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敏锐地感知客观事物及现象、把握机会,敢于挑战并敢于进行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创设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英语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学习的一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教师只有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有待加工的零件,才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健康的兴趣,掌握良好的学习规律与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作了一些尝试。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 ,让学生猜并说出来,说的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为了调节气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体部位在空中“书写”字母。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趣味性。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多讲英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动作、语音、语速的变化来推测揣摩教师的意思。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诱趣”“歌曲导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长此以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迅速形成。这无疑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 敢说 、敢做的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伤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没有创新意识学生就无法进入创造性思维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就是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展学生的新知识并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以丰富的知识积淀做保证的。教师应让学生感知到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规律给予学生,让其记忆并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复习旧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开拓学生创新精神的有力保障。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以班级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恰当地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二者有机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事先教师按教学内容,在软件里设置相应的情景,在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营造对话气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加深知识理解认识的同时又加深记忆。又如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课文内容提问时,在屏幕上设置一个显示题目的窗口,一个图示窗口,图示窗上画一个孙悟空,并设置一段短少而轻快的诙谐音乐。若学生回答正确时孙悟空会树起大拇指并配有音乐说:“Right”“A good job!”等表扬鼓励的话;若错时则说:“Sorry,please try once more!”再答错时则孙悟空摇摇头说:“很抱歉,你又错了”。在伴有音乐时屏幕上出示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气氛下,令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有期望表扬的心理,那么练起来干劲就十足了。在明快的动画和音乐中给学生增添了趣味,也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维妙维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来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语言思维的能力。通常根据教材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动手制作卡片或者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衣物、食品等。如在教学了颜色white,pink,black,orange和brown后,让学生制作彩球,然后进行练习:教师播放录音“pink ball”“black ball”“orange ball”……学生则根据录音的内容边说边出示彩球,还可以加快练习的速度,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灵敏性和注意力得到加强。又如在学习juice,water等这些单词前,事先让学生把这些实物拿到课堂上,教到water时,教师和学生一起pour;教到juice时,大家一起drink。这样通过实物教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说的欲望,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外练习。如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包装盒子或包装袋,找找生活中的英语,学生通过努力会找到: milk,nice,dog,notebook,pen …… 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英文情景对话或者向家长用英语做一下自我介绍等。通过上述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 创新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英语教学则更应该围绕这样的过程进行不断的创新。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与创新精神,做到“活学英语,学活英语”。

1.英语教学中突出人文性与民主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的人文气息,肯定学生作为社会中人的存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依据现有的文本知识来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让学生以特定的角色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学生感悟角色意识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仿文本的人物进行对话、利用语言环境进行现场表演等。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合等不同,课文题材、体裁等差异,学生角色变换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也各有不同。

如在教学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如Where is the hospital?一课是一个短剧,述说了一个女学生通过向警察问路,陪伴一位外国妇女去医院探望她丈夫的故事,就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教学人物传记性质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记者和主人公,开展面对面的采访活动,如Bill Gates,Henry Norman Bethune,The man who never gave up等;写景类的文章,如Hainan Island,可以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介绍当地的风光和特点。体验不同的角色,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透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氛围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的意识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鼓励学生敢于创新,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尊重、关心、赏识每一个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学生的创造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1 淡化已知性提问,激发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如“What is this/that?Yes或No”之类的问题,这一类操练型的已知性的提问往往问的是课文里现成的答案,属表层信息,不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组词造句,发挥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等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应尽量多采用未知性的提问,如“Have you noticed that...? Why? ” “What can we infer from...?”“What lesson do you learn from the text?”等诸如此类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义情景,辨析词汇含义和句型特点,以及理解中外语言表达和文化习俗上的异同,给学生创造较好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机会,使凝固的文字表象转化为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这种形式的提问方式更能够激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联想发挥。

2.2 注意活化、深化教材内容,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教师要匠心独具地设计一些延伸性问题,让学生围绕所学,联系实际,进行逼真的思想感情和信息交流,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语言的教学和教育功能。如Fun with English 9B第9课中,我们可这样补充设问:①Do you want to be a person like Bill Gates? Why or why not?②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are 30 years old?此类有效提问来自课文又不拘泥于课文,充分扩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受益匪浅。我们在深化文本的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这种拓展延伸的过程便是学生思维的想象创新的体现。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都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4.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丰富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新天地

课堂内外相结合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课内是搞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内的教学就是为了课外的运用,而课外的实践又促进课内的教学。所以,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使课内外相得益彰。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实践;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形成自主能力的过程。”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观念

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思想、目标和内容,把握语言教学的具体规律。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不能一味走老路,因循守旧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如Prabhu所说的:“Students may learn more effectively when their mind are focused on the task, rather than on the language they are using.”除了更新教学方法,还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客观评价自己,扬长补短,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之间既是知识传授上的授受关系,又是道德成长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喜欢,相互信任。在这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萌发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二、创设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离不开听、说、读、写。当学生沉浸在和谐的语言表达氛围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英语组织教学,加强对学生语言信息的刺激,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可以借助形体语言及实物、图片、影像、网络手段,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消除畏难情绪。使其从不敢开口说,开口不能说到想开口说,开口能说。如教学JEFC Grade Eight(上)Unit 6 SectionA 时,可让学生把他们过去旅游时所拍的照片找出来,然后联系他们的旅游经历,谈论经验体会,再导入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学生很容易理解和

掌握。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指定专题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运用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性思维;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巧妙设疑、创设思考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实践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方法单一,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以一张试卷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学习过程,不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应试,学生忙于题海之中,花大量的时间做单项选择题及单纯语法练习,而对口语表达及听力训练极不重视。考试是必要的,主要在于考试的内容、形式、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要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个体差异,评价的角度也应逐步转向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发展成长。

篇9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50-01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其内涵是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高层次的,可以覆盖、带动其他素质的一项综合素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化学实验提供,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不单纯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直观手段,更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只有不断深化化学实验改革,尤其从化学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装置的改进、创新角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实验情景,增强好奇心、诱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喜欢创新、注意创新。创新意识的形成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开始的。演示实验对象中所涉及的实验问题,虽是被人们早已认识了的科学事实,但是作为实验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事实。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按方抓药”去“表演”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索,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演示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住对实验的兴趣感,创设实验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当学生对实验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为此,在演示实验中,应把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事实化为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议的问题,诱发创新意识。

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用氢氧化钠溶液在白纸上写上字晾干后看不清字迹,然后喷上无色酚酞溶液红色的字跃然纸上。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往往是在先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再通过实验验证某一结论是否正确。而探究性实验是指在不知晓实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出结论,它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活跃思维,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有利于创新品质的培养。

如在探究制取二氧化碳后残留的废液溶质的成分实验,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首先让同学们做出猜想,然后进行探究性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有部分学生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有部分学生认为除了CaCL外还有HCL,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然后老师分别取少量该废液和CaCL溶液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这一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并说出其理由。有的学生认为废液中如果还有HCL,滴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同样也是无色的,老师进一步提问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往废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看颜色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果变红那么废液中一定含有HCL。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还有那些方法证明废液中含有HCL,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往废液中加入铁,镁、铝、锌看有无气泡产生,有同学认为往废液中加入碳酸盐看是否有气泡产生,有同学认为往废液中加入氧化铜或氧化铁看是否溶解,溶液颜色是否改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实验而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而且还使学生领略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真谛。

三、科学记录,加强反思培养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探寻结果,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详细地整理记录将探究过程和结果,养成求实的态度。实践过程中落实对于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记录,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还能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学习“中和反应”时,做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实验中,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详实的记录。在实际操作中,刚开始滴入盐酸时一段时间内溶液没有出现明显颜色变化,部分同学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于是不再遵守“慢慢的、逐滴滴加”的操作要求,一滴管的稀盐酸一次性的快速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于是出现了溶液颜色迅速变为无色的结果。并且自己意识不到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实际上有可能是盐酸过量了。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对反应后所得溶液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以确定酸碱是否恰好完全中和。通过对后续试验的进一步探究,学生更容易对实验进行反思,反思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反思实验严谨性等,从而养成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培养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是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课题。但从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美术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孩子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美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美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美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让学生多思快想,体验创造的乐趣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初中美术教学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学到的美术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师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