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护理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在不同的年龄时期,心理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老年人因其各器官功能减退,造成生活及诊疗护理工作上的不便,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特殊关怀,同时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护理工作中通过我们的体态语言、安慰性语言、治疗性语言和较好的人际关系去影响、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在二十余年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变态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并提出了护理对策,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患者易产生孤僻、暴躁的心理,要注意语言艺术
有的老年人在家是长辈,在单位曾是领导,有的还在战争年代立过功,往往以功臣自居,行为不愿受别人支配,不习惯入院后的“被领导”,感到约束,对有害于自己身体健康的不良做法也不肯改,好发脾气。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特别要注意举止文雅,语言规范,态度和蔼、诚恳,注意讲话方式及语言的艺术性。要尊重他们,从感官上给他们良性刺激,耐心听取他们的要求和意见,能做的尽量予以满足,做不到的要予以耐心、诚恳的解释,使他们产生信任感,以消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不是去教育和改变患者,而是去启发他们与疾病做斗争的积极性。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我们还尽量做到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宣教疾病的发生机理、治疗原则、注意事项等,这样就容易赢得老年患者的信赖。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我们经常宣传食盐过量与高血压的利害关系,帮助老年患者改变嗜盐过度的不良生活习惯,介绍长寿老人生活经验和防衰老的措施。
2 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低落、孤独、悲伤的心理,要注意关心体贴
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体弱多病,往往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缺乏朝气,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自卑感很强。有的老年人感到自己患病给社会、子女都带来了负担,情绪低落、沉默不语,加上住院后对自己的病情考虑过多,产生恐惧和猜疑情绪,对未来没有兴趣,也没有寄托。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体贴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寻找生活的乐趣,减轻疾病的折磨,生活上多照顾,饮食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3 老年患者易产生情绪改变、喜怒无常的心理,要注意心理疏导
有的老年人性情变化多端,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希望儿女及亲朋好友多加探望,能听到良好的消息,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时而又感到烦躁,喜欢清静,不希望过多的人探望,如果儿女亲友日久不来,又感到孤独寂寞,怨儿“不孝”,亲友不关心。有的老年人长年不愿离开病房,有怕死感,总感到在家生活不安全等。这些表现都是脑动脉硬化的征象。所以,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了解患者这些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要与他们的家属密切合作,同时做好同病室患者的工作,让他们互相关心。我们还经常巡视病房与老年患者谈心,征求意见,并且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帮助照顾,使患者从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对其疾病的恢复产生促进作用。
4 老年患者易产生过度谦让、冷漠的心理,要注意情感的交流
人们住院一般都会感到陌生,老年患者更是如此,人入暮年,已历经人生沧桑,世间风雨,他们的忍受力是惊人的。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年患者对环境、对疾病淡然处之,宁愿忍受也不提什么要求,表现出过分谦让与冷漠。护士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每一细小变化,善于调节他们的生活,把必需物品放在易取的地方,使他们感到方便,不必经常求助别人。另外,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多活动。我们要以诚相待,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加强心理咨询,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解除患者的冷漠情绪,并说服家属理解患者的心理,多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唤起患者的热烈情感,使心情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5 老年患者健忘、爱唠叨,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篇2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人已达到总人口10%以上,达到了WTO规定的老年龄化国家标准,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笔者在老年病房工作10年时间,总结了一些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了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1 临床常见心理特点
1.1 恐惧、焦虑、抑郁 由于身体的老化、疾病的痛苦、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能力,老年人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变化。
1.2 敏感、多疑 敏感多疑,富于恶性联想,常把一些无关的病情与自己联系起来,怀疑和猜测医护人员及亲友对自己隐瞒病情,从而导致精神恍惚,身体疲惫,影响治疗[1]。
1.3 孤单、寂寞 抱病在身,子女自立而纷纷离开家庭,老伴年迈体弱或去世,使老人倍感孤独、寂寞,有被抛弃感。
1.4 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 多疑或有绝望心理老年病人,情绪多不稳定、幼稚,心胸较狭窄,好猜疑,好妒忌,自尊心强,易激惹。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因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甚至蛮不讲理。受到不良刺激立即情绪激动,跟人大吵大闹。
1.5 自卑、自弃 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这类病人常较悲观,不愿与人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有的病人甚至有自杀念头。
1.6 偏执、暴燥、自持心理 个性较强的老人常表现为:顺从性差、固执己见、不听从治疗和护理安排;心胸狭窄、好妒忌、脾气暴燥;过强自信心,认为自己年岁大、阅历深,不愿接受医护人员特别是年轻护理人员的指导。
1.7 过强依赖心理 情感变得脆弱、敏感,顺从依赖,喜欢周围人对他尊敬,希望子女朋友来探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对医护人员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
2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为基础,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以及采用有关心理学的手段,从而影响或者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2]。
2.1 护理措施
2.1.1 收集资料 全面评估患者,详细收集资料,特别是患者的经历、生活时代背景、文化程度、对健康的理解程度,深刻理解老年患者的心态,才能与老人进行沟通,从而找出个体的心理问题。
2.1.2 环境要求 洁净、清新的物理环境;舒适、优美的人文环境;轻松、愉快的恢复环境,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
2.1.3 帮助老人适应角色转变 老年人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特别那种往日是工作单位的决策者,具有一定“权力”的老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举止言谈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凡事多征求老人自身的意见,听听他们的说法,关注他们的想法;鼓励老人之间互相交流,并创造一些交流的条件:书报角、休闲亭、康复室等,彼此之间能互相倾诉。
2.1.4 尊重、体贴老年人 尊重与被尊重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一部分。尊重老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老人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使老人感到舒适、温暖和体贴,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尽量满足老人的需要。
2.1.5 争取亲友的支持与配合 帮助患者建立和谐的家庭及良好的社会关系,鼓励亲友勤探视,力求同老人共进餐、共娱乐,使老人能常以愉悦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与护理。
2.1.6 控制老年人身心疾病的发展 恶劣的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许多身心疾病,身心疾病的发生又能导致心理状态的变化,两者关系密切,如果控制不当,将会出现恶性循环。调动老年人对应激反应的能力,学会保持良好心态的技巧。家庭成员也要尽量保证老人的心态处于一个良好、稳定的状态。将某些对老人心理刺激较大的问题尽可能地淡化,或者用简捷的语言、平淡的心态向老人解释和描述,缓冲对老人的心理压力,并给予老人身心方面的支持。而对于对疾病敏感、多疑的患者,尽量提供医学相关的信息,鼓励查阅资料,让他们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4]。
篇3
【关键词】老年护理病房患者;心理特点;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81-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维、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老年人对护理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抓住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好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住院时间长,住院期间易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 ,本科是老年护理病房,日常家属探望时间较少,老人每天面对的是医生、护士和护工,因此通过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通过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 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心理特点的调查与分析,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取得显著成效。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老年护理病房2012年 1月至7月住院的4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3.4岁;全部为意识清醒且对答切题的老年患者。
2 方法
在患者住院期间通过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护理、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途径来了解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并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3 结果
40例老年住院患者出现的心理特点可归纳为五种类型:焦虑、恐惧型13例,占32.5%;孤独、抑郁型11例,占27.5%;自卑、自弃型8例,占20%;失落、多疑占6例,占15%;偏执、暴躁型2例,占5%。针对不同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和有效沟通,我科40例老年患者中87.5%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提高了患者治疗的积极性,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老年生活。
4讨论
4.1针对老年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4.1.1焦虑、恐惧 焦虑、恐惧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人到老年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经济窘迫、慢性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些常是老年人焦虑、恐惧的主要原因。他们会对自己的疾病过分担心,怀疑是否得了不治之症,同时由于住院时间长,疗效不甚满意,会出现情绪波动,造成不必要的恐惧感,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等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护理:主管医生和床位护士应在患者入院时热情介绍自己,耐心、细致地做好入院宣教,介绍一个病房的病友,尽快让病人熟悉病房环境。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健康状况,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可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依赖感,使护患关系和谐发展[4]。帮助老人分析焦虑、恐惧的原因,热情回答老人的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指导老人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恐惧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思想,真正从身心去关心老年人。
4.1.2孤独、抑郁 老年人离退休后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下来,一时失去了生活目标,精神上减少寄托,容易导致孤独、空虚、寂寞,无价值感等空巢综合征,加快老化过程[5]。老年人由于患有各类慢性病以及退行性病变,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子女不在身边,有的丧偶独居,有的虽然和子女住在一起,但是由于子女忙于工作而对老人照顾不周,种种原因使老年人产生了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老年抑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老年人抑郁护理工作刻不容缓。护理:医护人员要经常关心体贴老年人,利用一切机会与老年人多交流,可以聊聊家常,谈谈过去的生活与工作,使老年人尽量忘记自己是在医院。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充实精神生活,消除孤独失落感,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6]。在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如读书、看报、下棋、散步、听音乐等,可以解除无聊乏味的医院生活,如果患者病情不允许需卧床休息,我们可以与患者做床边交流,及时发现心理变化,通知家属多探视,消除孤独心理。
4.1.3 自卑、自弃 多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佳或病情反复者,老年人会怯于与人交往,孤独地自我封闭,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由于自身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降低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了,生病的同时给子女带来生活上和经济上负担,而出现自卑、自弃的失望情绪[7]。常常表现为悲观,不愿意与人交往或交谈,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帮助老年人认识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锻炼其应对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建立良好地人际关系,使他们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和良好地自然状态[8]。鼓励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挖掘潜能,得到一些自我实现,增加生活的价值感和自尊。对于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出现的悲观和自弃要予以抚慰和劝导,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9]。在工作中克服交流的障碍,对易健忘、唠叨的老年人不能嘲笑,应像自己的亲人般照顾他们,原谅他们的健忘、唠叨,经常陪伴老人,安抚患者情绪。
4.1.4 失落、多疑 退休后权威性和影响力随之下降甚至消失,开始产生失落心理,认为自己进入了风烛残年[10]。怀疑医务人员刻意隐瞒病情,极为关注医护人员的讲话内容,同时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的控制减弱,在行为上出现改变,多疑、依赖、易激动等老小孩行为改变。老年患者对病情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病情反复或迁延便会产生"恶兆感",自觉症状加重,心理高度紧张,对亲友探视,以及医护人员的正常言行、神情都当做是对自己的不祥暗示[11]。护理:医务人员经常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效果不佳时,护士应避免流露出忧虑、紧张的心理,以免给患者留下病情重的暗示,对失落、多疑的患者应主动关心,多谅解。部分患者对自己患的什么病、病情严重程度心存疑虑,怀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护士护理水平[12]。因此护士应加强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掌握全面的护理技能,护理操作时应动作熟练、技术精湛,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对护士的尊重、理解。
4.1.5 偏执、暴躁 多见于个性较强的老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己见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其通常只相信和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比较顽固[13]。在日常的治疗和护理中,不听从医生护士的安排,自尊心强,易激惹,很难沟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很高,遇事缺乏耐心,态度生硬、粗暴。护理:医护人员要尊重老年人,称呼要适当,可以用"老李、李伯伯、王阿婆"等称呼,可以拉近与病人之间的距离。患者提出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一般无太大原则要求时要尽量迁就,适当尊重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14]。对于违反医疗护理原则的时候,要耐心合理的解释直至患者欣然接受,避免与患者发生不必要冲突。在不影响治疗的同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如一时办不到,应做到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消除不良情绪,配合医护人员。
5 小结
根据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施行心理护理,从而让老年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早日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同时有效地帮助老年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孤独、抑郁、自卑、自弃、失落、多疑、偏执、暴躁等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护士在工作中要真正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视患者为亲人、和谐护患关系、促进医疗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 - 961.
[2]向明华.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9,22(9):69-70.
[3]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霍平,玲. 恰当回应患者的方法与技巧[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 5):379.
[5]贺丽春,陶新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7,34(13):3389-3390
[6]孟庆杰.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181-182
[7]陆燕.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A:136-137
[8]于梅香.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 (1):47-48
[9]王玉林,隋海红.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17(22):154-155
[10]宋丽丽.浅谈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 (20):4427
[11]于艳春,佐建华.老年病人住院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9,17( 2) : 120.
[12]王香云,卢言红,李昌雨.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5(7):114- 115.
篇4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特点 护理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生活质量。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1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0岁,连续三日非同日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排除假性和继发性高血压者。该病分2型:(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2)混合性高血压收缩压》≥40mmHg,舒张压≥90mmHg。
1.1血压波动大,主要是收缩压波动范围大,表现为血压忽高忽低。
1.2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大多数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常常大于160mmHg,舒张压正常或下降,常小于90mmHg,同时常伴有运动后头晕及心前区不适表现。
1.3容易发生性低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而出现头晕眼花时,有直立位低血压表现,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药期间活动应缓慢。
1.4合并症及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肥胖症等,这些疾病的存在降低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疾病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高血压治疗效果。
2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有头晕、耳鸣、眼花、失眠、乏力等。严重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
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要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要做好护理工作。
2.1 高血压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因此家人要给予照顾体贴,减少其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与清洁,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并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2.2 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起居非常重要。对于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但血压保持一般水平、重要脏器功能尚好的病人应适当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2.3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主要是坚持低钠饮食,这样能使血压下降,一般食盐量为每天5—6g,对于肥胖者还应限制食物的总热量和脂肪饮食,每日脂肪不超过30—40g,并适当增加活动,以减轻体重,减少心脏负荷;还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辛辣和过甜食物,进食宜少量多餐,不要过饱。平时还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2.4 高血压患者平时要注意避免血压剧变的因素,如不要参加易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在冬天要注意保暖;戒烟;预防便秘;节制性生活等。
2.5 预防性低血压。要避免久站不动,突然下蹲或头部朝下的动作,改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淋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如果一旦发生低血压要立即平卧,抬高足部,就可以缓解。
2.6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不良反应要调整药物的使用,血压不要降得过快、过低。监督病人遵医嘱服药,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增减药物,服药要准时,也不可忘记服药或下次服药补上次的剂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换药物。
3 小结
我国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是25%~35%,对于老年高血压,一是降低血压,控制症状,二是防止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提倡人人养成合理的卫生生活习惯,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保持乐观情绪。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今的老年痴呆患者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63~84岁。
1.2 方法。通过查阅病历、文献、问卷调查及与患者交谈,对32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发病特点,并进行相应护理。
2 结果
50例65岁以上的老年痴呆患者,其中16例为Alzheimer氏痴呆,24例为血管性痴呆,10例为混合性痴呆。
3 讨论
3.1 老年痴呆的发病特点
3.1.1 Alzheimer氏痴呆。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以近事记忆力障碍为最常见表现,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对往事也会遗忘,严重时出现完全性遗忘。其次以猜疑为其最先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精神显著衰退,有心胸狭隘、反应迟钝、爱闹情绪和易发怒、睡眠颠倒的倾向。病情进一步发展时,计算能力减退,有认识障碍,逐渐发展到对日常生活和常识的理解、判断也发生障碍,如把裤子当上衣穿。可出现语言障碍,词汇减少,言语单调,喃喃自语,或不能叫出物体名称或完全失语。大多数患者还对时间、人物和地点的定向力产生障碍,不认家门,四处游走等。在痴呆晚期还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口面部不自主动作、厌食或贪食、大小便沾身等。神经系统检查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和腱反射亢进。晚期患者完全卧床,生活全靠别人照顾,病程维持5~10年左右而死亡。
3.1.2 血管性痴呆。起病较迅速,病史中有反复多次的小卒中发作,多见于60岁左右,半数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病情呈阶梯样进展,即每发作一次卒中痴呆症状加重一次。患者情绪易激动,记忆力减退,或有头痛、头昏、心悸、食欲不振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明显痴呆、粗暴、定向力障碍。检查时可见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表现,脑CT或MRI检查可查到脑梗死或脑出血灶。
3.1.3 混合性痴呆。同时存在有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症状,有时鉴别较困难。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以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大脑代谢为主要途径。对于老年性痴呆至今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3.2 护理对策
3.2.1 一般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常用物品置于显眼和易触及的地方,以利患者随时使用。卧室要保持整齐、安静,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防治各种感染,特别是慢性肺部及尿路感染,保持皮肤清洁,以防褥疮的发生。
3.2.2 饮食护理。调理起居饮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失眠者可给予小剂量的安眠药。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尽量保持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要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品,荤素搭配,食物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对少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忌烟酒、咖啡、浓茶。
3.2.3 心理护理。患者一旦确诊,由于情绪不佳很容易产生恐惧、懊丧、焦虑、失望等不良心理,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首先要尊重病人,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释,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病人自尊心的语言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不能因为病人固执、摔打东西而对其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消除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
3.2.4 病情观察与特别护理。老年痴呆病人早期除了一般精神衰老的表现以外,个性改变是最常见和最引人注目的症状,如病人变得孤僻、自私、冷淡、情绪不稳、活动减少、睡眠障碍等。通过发现这些早期精神异常现象,及时进行医治,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范,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其对立情绪。
3.2.5 加强语言、功能训练。培养和训练痴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其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生活上的需求,延缓智能衰退。对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如买菜做饭、收拾房间、清理个人卫生,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使患者与周围环境有一定接触,培养对生活的兴趣,减缓精神衰退。对中、重度痴呆老人,家属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和训练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如梳洗、进食、叠衣被、入厕,陪伴患者外出认路、认家门,带领患者干些家务活,如擦桌子、扫地等。老年痴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家属要有足够的耐心,主动与患者交流。早期用单词或短语加视觉信号来进行训练,如:卡片、图片等,同时分辨失语类型。鼓励病人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通过交谈,病人的言语、思维等能力得到训练,对于防止智力进一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也应注意掌握用脑的艺术,比如劝病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到室外活动一下,以转换兴奋中心,经常用手按摩头部的穴位,以提神醒脑。
3.2.6 注意安全。对中、重度痴呆患者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走失,衣袋中最好放一张写有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便于寻找。行走时应有人扶持或关照,以防跌倒、摔伤、骨折。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进食时必须有人照看,以免呛入气管而窒息死亡,吃鱼时不要被鱼刺卡住。病人所服药品要代为妥善保管,送服到口。不要让患者单独承担家务,以免发生煤气中毒、火灾等意外。老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其看得见、找得到的地方。家里的药品、化学日用品、热水瓶、电源、刀剪等危险品应放在安全、不容易摸到的地方,防止病人自杀或者意外事故发生。
篇6
【摘要】通过对60例不同年龄、性别、疾病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总结出老年病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对促进老年病人身心的早日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心理护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保障其安度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重视和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不仅能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而且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笔者于2004年10月~2005年11月共护理老年病人60例,其中女38例,年龄60~94岁;男22例,年龄60~75岁;病种涉及内、外、妇科。护理工作除常规护理外,加强了心理卫生宣教、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卫生咨询及简单心理咨询等心理护理工作。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病人虽因个体差异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但有其共同的心理特征,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针对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焦虑、恐惧心理及护理:老年病人由于遭受疾病打击、环境变化、生活规律被打乱、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等因素影响,普遍易产生焦虑心理,少数病人会产生恐惧心理。病人表现为心事重重、情绪不高、食欲减退、失眠等。部分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再次发作患者及大出血休克病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濒临死亡”的恐惧感。我们在护理这类具有焦虑恐惧心理患者时,首先态度和蔼可亲、沉着镇静,从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好心理疏导,同时告诫病人,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是导致发病和促使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对少数有恐惧心理的患者,注意随时给予其安全暗示和保证,并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消除或减轻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使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抚,保持心理平衡,促进病情恢复。
2.2 固执、急躁心理及护理: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固执,不愿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较难适应新的环境。表现为顺从性差、固执己见;再则由于疾病的影响和疑虑心理等,显得心情烦躁,易激惹。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对于某些有特殊习惯的老年病人,只要无碍于健康及治疗,一般都给予满足,而不强行改变,使其保持心理舒畅。对于那些情绪激动、暴躁的病人,我们则保持冷静、平和、理解的心情,给予耐心的解释,使其情绪稳定,便于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
2.3 孤独、抑郁心理及护理:部分老年病人由于退休和社会职能的变化、家庭生活事件(如丧偶、家庭不和睦等)、衰老、疾病、经济困窘等易产生孤独、抑郁心理。护理这类病人时,我们应站在病人的角度上体谅其心态,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说话或耐心地倾听他(她)们诉说,工作中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能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自己在家庭、生活、疾病方面的烦恼和顾虑,解除他(她)们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
2.4 需要受尊敬心理及护理: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赞扬和陪伴,需要被人了解。在护理工作中,除了对老年病人表现出热情与同情,乐意帮助他(她)们外,对其称呼也须有尊敬之称,如“张老,您好”等。此外,还要让他(她)们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情况,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对于其治疗、护理的有效实施中,满足老年病人自尊与被尊重的心理需要。
2.5 需要安静心理及护理:老年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生理机能的衰退,一般都比较喜欢安静,怕吵怕乱。工作中,我们尽可能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以利其休养的环境,为病人心理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使他(她)们能够安下心来,接受为其安排的医疗和护理。
3 体会
篇7
老年人心理特点是感觉迟钝,接受外界的信息比青年要少,人每到了一个年龄,心里也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老年人心里总是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也是非常大的。随着老龄化的进展,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储备消退十分明显,而在我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社会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分析了近年来住院的老年人主要疾病,并存疾病等情况,以探讨老年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我们科入院的病人不同于其他科室,老年人的主要疾病分别为老年性痴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癌症手术后等等,并存疾病为1-5种,平均为3种左右。由于患病多而使病情复杂,极易突变,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加之有些老年人因久病而对一些疾病自觉症状已不在乎。老年病人的特点及护理与年轻疗养员有很大差别。我们分析了近年来住院的老年病人的主要疾病并在疾病和服药种类等情况,以探讨老年病人的特点及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就近5年来入院住院的老年病人8500例左右,其中男性5400例左右,女性31例左右,平均年龄7.5±3.6(70-83)岁。
1.2 方法 统计两组入院时的主要疾病(因该病而入院疗养),疗养期间需同时治疗或体检-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新发现的疾病种类,疗养期间长期服用药物的种类,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
2 结 果
多数老年病人的主要疾病分别为老年性痴呆、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癌症术后、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
85例老年病人的并存疾病为1-8种,平均4.6±1.0中,服药种类1-10种,平均4.6±2.1种。
3 讨 论
我们医院的住院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室,其中许多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者,这些疗养者的常见疾病依次为老年性痴呆、冠心病、高血压病、癌症术后、慢性支气管炎及糖尿病等,可见老年性痴呆是老年疗养员的主要疾病,另外,这些疗养员常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本组中并存疾病多者达8种。由于患病多而使疾病复杂且易突变,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加之有些老年病人因久病而对一些疾病的自觉,症状已不在乎。
例如老年性痴呆病人,主要临床表现是精神系统的慢性变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的记忆力、智力减退,语言表达失常,生理机能、思维、判断力、时间、空间、定向力发生障碍,部分患者尚有幻觉、焦虑、攻击,给临床护理观察和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护理痴呆老人关键是做好早期诊断,凡是老年性痴呆的患者,大都有记忆力、智力、语言、表达、判断力方面的某种障碍,因此临床上要及早与医生合作,早期做出诊断,重点是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老年性痴呆患者,由于智力减退,认识能力减退和丧失理智和铤而走险,因而在日常生活里,会出现各种意外和危险。如走失、烫伤、触电、摔伤、骨折、意外死亡等等,因此,凡是有一定危险因素的患者,都是实行名单公布上墙,分门别类加以防患,通常在护士办公室黑板上注明“xxx防走失”、“xxx防跌倒”、“xxx禁止吸烟”等等字样,针对个别情况,还采取专人看管,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等进行护理,最大限度地限制和杜绝各类意外和危险事故的发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人认为,痴呆病人由于思维能力的障碍,他们已经失去自知力、缺乏情感,因而对待他们只像修理机器一样就行了,其实不然,他们当中大多数依然渴望获得尊重和感情的交流因此,照顾他们,关系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了解病人,懂得病人的需求和兴趣及爱好,切实关心病人的生活、疾苦,懂得赞扬,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就等于掌握了护理工作的技巧,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技巧有“说话的技巧”、“感情沟通的技巧”、“劝阻的技巧”、“防止攻击的技巧”等等。、
例如,有位78岁的冠心病患者,因其心绞痛频频发作,医师让他卧床休息,但他经常偷偷地往外跑。如有位76岁的高血压患者,早期症状有头痛、头晕、头胀、眼花、注意力不集中,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明显而持久地升高,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我们就按病情二定让其休息,可以活动,但不要过劳,当症状较多,血压较高或心、脑、肾等脏器出现病变症状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上给予低盐、低脂肪和低热量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进含胆固醇多的食物。
另有一些老年病人虽然症状很轻或者根本无症状,在多种疾病并存时,一种疾病可被另一种疾病所掩盖,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肌缺血或发生心肌梗塞时常无胸痛表现。对糖尿病病人,认真做好病情的解释工作是非常重要,必须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使病人了解本病为可以控制的终生慢性疾病,协助病人掌握饮食,分段留尿法等治疗措施。并指导病人动静结合的休息。避免过劳。糖尿病病人皮肤常干燥发痒,易于感染,应勤沐浴,更衣经常保持皮肤卫生,防止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重症者应特别注意头皮和会阴的清洁,瘙痒可用温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衰竭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协助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在饮食上,如吃规定膳食倍感饥饿,不能忍受时,可用煮过多次的菜来充饥,嘱咐病人勿进现定以外的食物以避免影响疗效。
脑卒中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病,血压升高,脉搏浅缓、偏瘫,常有呕吐及消化道出血,重者可在数小时或1-2日内死亡,加强护理工作,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可降低死亡率。
有位65岁的老人,平时血压190/160mmhg,晨起4:00左右同病房的老年人告诉护士,其突然呕吐,一侧身体不好使,说话不清楚。我们立即去病房侧血压210/180mmhg、脉搏也异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双侧瞳孔度缩小、高热、呼吸不规则,标志病情危重,护士及时通知医师,采取抢救措施,降脑压。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纤维素及流质饮食,预防呛咳,易少量多餐,每日空腔护理三次,保持空腔清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泌尿系统的护理,尿道通畅,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恢复期加强患肢功能锻炼,由小量到大量逐渐增加,每日2-3次,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对失语者加强语言训练。
应验告诉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掌握老年养老员疾病的病理机理,善于观察某些细微的变化及时发现突发性病变,为及时抢救赢得时间。
例如,有一恶性肿瘤中期患者,男性、75岁,存有肿瘤热,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避免高热给病人造成危害,需要细心护理。若体温39-40℃,我们让其病人绝对卧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室内空气应保持新鲜,若通风换气时,要注意病人勿受凉,防止感冒,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鼓励病人多饮水,补充体内水份以免产生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一次。根据病情可随时测量,直到高热降至正常水平。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临床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4-01每一位老年人走进医院住院时,都是思虑万千,心情不定,忐忑不安。我们依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其生理特点,对这些住院的老年患者,都进行了良好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和用药护理。其服务效果得到了老年患者和患者家人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满意和赞誉。在临床护理中选用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产生满意的护理效果,为临床老年住院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最佳的疗效,使老年患者心理宽松安然。消除住院的一切疑虑,给治疗效果打开了一条阳光通道。小面将我们近年来了解掌握的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对其的护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老年人的听力和视力都有明显的下降的减低,其下降的减低的原因,有生理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疾病的病理原因。如脑血栓小脑萎缩等。时常造成老人不能与其他人共享各种信息。如脑卒中患者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有的也影响面部表情及感情交流。老人讲话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张冠李戴,不能正确使用语言交流信息。其主要表现:反应能力较慢,考虑问题时间延长,眼花耳聋,视力及记忆力下降或明显减退,个性较强、孤僻、任性、唯我正确等。2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2.1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心里不安思虑万千,每位住院治病的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这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住院的头几天,自己总在想,总在琢磨,我得了什么病,重不重呀,好不好治呀,什么时候能治好呀,有没有危险呀,什么时候出院回家呀等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老人不明确住院的原因和病情如何,因此,在思想上产生焦虑和心里不安。从而表现出烦躁、心情烦闷、不思饮食、睡不好觉等。
2.2老人住院时间长,缺少家人和亲人的陪伴,使老人在思想上产生孤独和寂寞。这样的老人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和沟通,很少于他人聊天,在老人住院期间很少有人前来看望他,儿女们工作忙,不能整天陪护。然而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经常表现为情绪低沉,天天闷卧病床上。
2.3悲观和消极这些老人总认为自己老了,无所作为了,前程是日落黄昏。心理脆弱,患病后产生了悲观和失望的心理,不愿去看病,怕给家庭造成困难,故要回家养病,产生了悲观和消极。
2.4恐惧和紧张有些重病和癌症的老人,总认为自己的生命快到终点。治疗是无用的,同时自己害怕死,因此在思想上产生恐惧和紧张。
2.5焦虑和多虑有些老年患者性格固执,有钱舍不得治病,整天心事重重。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好都对,对别人总是半信半疑。整天都在关注自己的健康,身体有一点不适,马上就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了,所以天天都是疑病。
2.6情绪不稳这些老人如同小孩一样,情绪十分不稳定,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就激动,发怒、急躁、成天鸡蛋里挑骨头,对家人和医护人员总是急头摆脸,有的还爱蹦、爱喝、对人还嬉皮笑脸的,情绪难以稳定。
2.7过分依赖别人有些老年患者为自己清闲自在,总有依靠别人照顾的心理,事事想让别人帮助,自己能做的事都不愿去做。适应了在别人照顾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这对战胜疾病和早日康复都是不利的。3临床心理护理
3.1在老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和这些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向他们说明住院治疗的好处,时常向他们汇报疾病的治疗情况及好转情况。使这些住院老人,心中有底,安心、放心、高兴。我们随时都嘱咐他们治疗疾病时,要有耐心和信心,要开心,心情要舒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重要作用。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①据统计,45岁以上患者占同期鼻出血住院患者的52%。这40例老年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5~59岁29例,60岁以上11例。②病发时间:1~3月份15例,4~6月份8例,7~9月份5例,10~12月份12例,秋冬季较春夏季多。③出血原因:血管因素,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19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8例,局部因素5例,原因不明4例,劳累过度、上感发热4例。④出血部位:鼻一鼻咽血管丝丛出血16例,鼻中隔中部4例,鼻中隔顶部7例,鼻中隔易出血区9例,部位不明4例。⑤出血次数:3次以上者29例,失血量500ml以上者14例,血红蛋白
1.2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全部患者均不同次数的行前鼻孔细纱条填塞,其中并用后鼻孔填塞者21例,行鼻中隔粘膜分离术5例,血管结扎2例,腭大也注射利用卡因4例,输血2例。老年人严重鼻出血多伴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全身疾病引起,不可忽视病因治疗及相应的全身治疗,④对高血压鼻出血患者.降低血压是和防止再出血的最好有效方法;[1] ⑤合理应用止血药,大多数老年鼻出血是由于高血压血管脆性大所致,而不是凝血和机制障碍,因此,止血剂应用只能作为辅助治疗[2] ;根据患者失血量给补充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液、输盘;应用抗生素特别对后鼻孔栓塞者,预防感染尤为重要。(2)局部治疗:前后鼻孔检塞是控制活动性鼻出血的最有效方法,本组38例严重活动性出血患者均进行前或后鼻孔栓塞,最多达3次。笔者的体会是,看清楚出血点,做定点栓塞效果最好。对鼻腔血管实出粘膜表面的出血点,待压迫止血后行烧灼治疗可防止再出血。后鼻孔栓塞对患者痛苦大,最好先用卡因加少许肾上腺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粘膜,后再塞,栓塞时动作要轻、快,以减少患者痛苦及鼻腔粘膜机械损伤。对予鼻腔栓塞后仍有出血倾向者可行腭大孔或翼腭窝注射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局封,加强止血效果。[3]镇静对鼻出血者甚为重要,可阻止出血的恶性循环,减少出血量,稳定患者情绪,制止和防止再出血。但对肺实质性病变者要谨慎用静剂,常用鲁米那、安定、吗啡。本文患者治疗效果均满意,无死亡病例。
2 护理措施
2.1 老年人鼻出血特点:①随着老年人机体组织器官的进行性衰退,血管壁的弹性减少、脆性增加,鼻腔黏膜也逐渐萎缩变薄,而且鼻黏膜是人体最表浅、最薄、脆性大、最易破裂出血的血管,常因干燥、皲裂、外伤以及血管压力突增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老年人患慢性全身疾病多、对疾病的抵抗力低、组织修复能力差,因而老年人鼻出血不易自止,且出血量大,多表现为重度或顽固性出血,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而危及生命。②老年人鼻出血来势汹涌,不易制止,老年人高血压、动脉硬化加上血管脆性大,增性差,静脉管壁薄,周围又无肌组织,因丽缺乏收缩力,再则出血部位多来自鼻一鼻咽血管丛,从解剖学上讲,鼻腔后端蝶腭动脉出蝶腭孔后进人鼻区分支部位,是急聚转变处,血管压力高,故出血较猛,不易止住,危险性大。③节季:秋冬季轻春夏季多,冬季气温和湿度低,空气干燥,使粘膜脱水,降低纤毛运动功能,增加血管和粘膜萎缩,采细胞分泌功能降低,故大多数鼻出发生在天气寒冷和温度降低时。④性别,本组男多于女为1.8 :1,男性嗜烟、酒较女性多;并体力劳动强度大,情绪多激动。
2.2 护理措施: 当患者治疗完毕回病房后,首先让患者采取舒适,即半坐位,要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态度要和蔼。保持病房安静、清洁。若患者口中有渗出的血液,嘱患者将血液吐出,以免引起呕吐。对前后鼻孔填塞的患者应注意其口腔卫生,必要时给予0.9%NaCl溶液漱口,每天三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填塞时间不宜少于48小时,最好72小时或更晚些时间。过早抽除,往往再出血。若要重填塞,更增加患者痛苦。在抗生素应用上未发生鼻腔内栓塞物时间过长引起继发感染。观察出血情况,并记录出血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与休克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对症处理。如果患者感到头部胀痛,心烦时,护士应耐心的告知患者不要紧张,这一症状与鼻腔填塞物有关,如果有恶心或呕吐与血液咽下有关。[4]鼻腔填塞物拔出后症状都会缓解。做好出院后的健康宣教,老年患者体质较差,应该嘱患者出院后注意房间的温度不宜过高,湿度要保持在70%~75%,多吃营养、纤维素含量高的饮食,避免剧烈运动,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挖鼻孔等。有条件者应每天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治疗原发病,使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系统的治疗。执行医嘱给予镇静、降压、止血、抗感染及补充血容量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全面的护理,使鼻出血患者在拔出填塞物后早日康复出院。[5]
参考文献
[1] 龚正鹏,林尚泽.综合医院耳鼻咽喉科老年住院患者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6:420.
[2] 边艳芬,边小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严重鼻衄11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8(5):239.
[3] 赵铭辉.中老年人鼻出血48例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912.
篇10
关键词 老年 血液病 心理特点 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37例均为我科2004年5~12月住院患者。男70例(51.09%),女67例(48.91%);平均年龄62.64岁(50~86岁),其中 50~59岁63例(45.99%),60~69岁52例(37.96%),70~86岁22例(16.06%)。
本组血液病患者中白血病38例(27.74%),多发性骨髓瘤27例(19.71%),恶性淋巴瘤29例(21.17%),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13例(9.49%),再生障碍性贫血9例(6.57%),过敏性紫癜10例(7.30%),其他11例(8.03%)。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表现:①焦虑和恐惧:一经初诊为恶性血液病,往往给患者和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由于缺乏医学知识,患者初期表现为焦虑紧张、惊恐不安、行为失控等恐惧心理状态。以至于患者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良、血压波动、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等。同时由于输血、化疗的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以及病友的痛苦或死亡等影响造成心理负担,将自己陷入“死神”即将来临和极度恐惧状态。②怀疑和侥幸:患者常因发热、反复鼻出血,或者严重的贫血入院。因此,在焦虑和恐惧的同时,患者不相信会患如此绝症,对诊断持怀疑态度,甚至抱有侥幸心理,而希望仅仅是感冒、劳累等原因。③悲观和绝望: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这一诊断,但一经确诊,其心理上的支撑和期望彻底破灭,就背上了“不治之症”的思想包袱。表现为情绪低落,整日抑郁寡欢,沉默少语,不愿与正常人接触。加之治疗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会产生强烈的忧伤和悲观厌世甚至绝望心理。这一时期的患者往往拒绝接受治疗和易于发生意外事件。对于病情反复、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数次化疗、放疗,效果仍不明显,其心理状况尤为令人担忧。伴随着病程和身体免疫力的下降,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发热、低蛋白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达到极限,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此时患者往往对家属和医务人员语言行为产生敌对心理,临床表现为不与医务人员合作,拒绝治疗,因此也是意外频发时期。④坦然和求生:部分患者性格豁达开朗,心理素质好,加之与身边病友的交流,对所患疾病有了进一步了解,因此有坦然面对,并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更具信心,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讨 论
由于老年人阅历丰富,易于沟通,因此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基本心理护理:①保持良好的情绪:情绪的好坏能影响病情的发展。焦虑、紧张、恐惧、绝望等情绪能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促使癌细胞快速增殖,从而使病情恶化。相反,积极快乐的情绪能使机体免疫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发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对于疑似病例,不可轻易做出诊断,不能向患者透露病情,或者流露出暗示的表情。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应适当确切,避免引起或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对已确诊的患者应以热情、体贴、和蔼、充满信心的语言和态度接待患者,给患者以深切的同情和安慰,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唤起患者对未来生活的希望。②开展病情知识护理教育:由于患者对血液病缺乏了解甚至有片面认识,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要。应向患者讲解血液病特点、治疗过程和方法,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了解,从而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其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个体心理护理:①突出个体心理护理: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护理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物质等方面的需求,尊重患者的信仰、习惯和个性,正视人生价值观和自然规律。②制定治疗计划时的心理调适:处于不同病程中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病情不了解的患者(如刚患病不久),不应把病情全盘向患者说出,应给患者一定的时间,使他们看到同室的患者缓解、康复,从而认定此病是可治愈的;对较了解病情的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及死亡的威胁而精神抑郁,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情的好转,患者感到了希望,恐惧感逐渐消失。所以应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③实施治疗计划时的心理支持:因为白血病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要对患者说明各种治疗手段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如期完成治疗计划。另外,考虑到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即使患者对治疗有充分准备,但若化疗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并超过了患者的预期和忍受能力,就应及时给予心
理支持和对症治疗。
心理护理与临床其他护理相结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病痛,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通过患者、患者家属与医护密切配合,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处理,使患者能得到系统完整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