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的经济地位

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地位;判定标准;反倾销

    一、研究资料:从“入世”到“入市”:中国考过四级之后又考六级

    中国经济要走向国际化 , 就像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英语考试 , 加入世贸组织只不过是表明中国已经通过了“四级考试”, 而要进一步提升自己 , 还必须再参加“六级考试”——取得“市场经济地位”。

    6 月 3 日 , 美国商务部就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举行了第一场听证会。在此以前 , 新西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已先后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此外 , 中国还加紧了对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的游说工作。中国在通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之路上 , 突然把“市场经济地位”作为一个重要的外交目标 , 展开了一场为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而进行的外交活动。

    按理说 ,WTO 是一个由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组织 , 加入 WTO 本身就意味着成员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但中国为了打破中美入世谈判僵局 , 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做了重大让步 , 在中美入世协议第 15 条的反倾销和补贴方法条款中 , 明确规定“美国和中国同意美方将来碰到反倾销个案时可以维持美方现时的反倾销方法 ( 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 而毋须遭遇法律挑战。这个条款在中国进入世贸之后 15 年内维持有效。”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 15 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时 , 也做了内容大致相同的规定。这使中国从入世一开始便处于应付他国反倾销的不利地位。

    这种不利地位使中国使用仍然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由此给中国外贸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其一 , 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使中国企业在应诉他国反倾销时往往使用“替代国”提供的价格数据 , 从而容易导致较高的败诉率 , 被迫退出或者大大减少在该国的市场份额。2003 年以来 , 美国对中国的家具、彩电、纺织品等一系列产品加征高额反倾销税 , 其判定依据就是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其二 , 恶化了中国外贸企业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 , 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出口遭到众多国家的“围追堵截”, 成为中国外贸由大额顺差开始走向逆差的重要原因 , 给中国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极为严重的阻碍。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 ,2003 年 , 国际上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立案就有 59 起 , 涉案金额约 22 亿美元 , 创历年最高。而到了 2004 年一季度 , 国外又对中国发起了 11 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 同比增幅高达 83.8%, 涉案金额 3.3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5.6 倍。

    其三 , 市场化程度实际上已经很深的中国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 不仅与客观事实不符 , 而且使中国在对美经济关系中处于受歧视地位 , 造成中美双边经济关系中对中国的不公正。

    二、制度分析:为何一定要让别国承认?

    为什么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需要别国的承认?其背后的经济、政治涵义是什么?这种承认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什么影响?

    上文已经提及 , 中国今天的“市场经济地位”之争实际上是当年中国“入世”的遗留问题 , 即为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 中国同意签署了四个附加的条款 , 包括: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 , 期限 15 年;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 , 期限 12 年;纺织品限制措施 , 期限 8 年;还有一个就是过渡性报告审议机制。这些条款的基本思想就是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 , 别国“有权”对中国采用歧视性手段。

    这种歧视性手段最直接的表现方式 , 就是在倾销案中核定成本时 , 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价受政府干预为理由 , 不拿该产品的国内价来衡定 , 而是选取一个他们认为与中国类似的市场经济国家为替代。比如在最近的中国彩电倾销案中 , 美国选取印度为替代国 , 结果最高征税幅度达到 78.45% .而且 , 所有的 WTO 成员国都可能以此为“合法理由”来扼制“中国制造”的浪潮。与中国有着巨额商贸往来的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也频频动用此条款 ,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 , 也开始运用这个武器对付中国。据商务部提供的数字 , 中国成为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 WTO 成员 , 国外反倾销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这四个“不平等条款”为何强加给中国 ?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并非甘愿自缚手脚 , 而是箭在弦上 , 不得不发——当时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攻坚阶段 , 内部动力比较弱了 , 急需引入外来机制增加改革动力;另一方面 , 中国入世谈判一拖十数年悬而不决 , 美国始终坚持在一般保障条款、特殊保障条款和反倾销条款等三方面卡紧中国入世的“咽喉”, 所以 , 从大局考虑 , 中国采取的策略是“先付点代价 , 多争取时间促进发展”。再者 , 中国当时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 要让西方国家一下子全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 也是不现实的。从这一点上看 , 中国在当时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是有必要的。

    实际上 , 早在今年的 4 月份 , 美国国会就开了一个小型论证会 , 不少保守派强烈反对给中国“松绑”, 理由很简单 , 他们认为这是中国应该履行的 WTO 承诺。但中国有理由对此提出异议 , 因为自从入世之后中国已经大大加快了开放改革的步伐 , 市场经济框架已全面建立 , 不该再受到“非市场经济”的歧视性对待。

    三、理论探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

    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很复杂 ,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 , 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 对它的判定不是按照几个指标的衡量就能完成的。

    美国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 其判断依据是美国《 1930 年关税法》规定的六条标准 , 即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可兑换程度;雇员与雇主谈判工资的自由程度;该国对合资企业或其他外国投资的准入程度;政府所有权或对生产资料的控制程度;政府对资源分配的控制程度与决定价格和产量的程度;以及行政当局认为合适的其他因素。

    而中国则认为自己于 2001 年底已正式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社科院的《美国贸易政策评估报告》对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进行了充分论证 , 该报告指出:中国经过了 20 多年改革开放 , 经济和贸易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早在 1999 年 , 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 , 由市场调节和实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已达到 95% 左右;在生产资料的销售总额中 , 市场调节和国家指导价部分占约 85%;在农产品收购总额中 , 市场调节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约占 90% .到了 2001 年底的时候 , 由中央政府控制的价格 ( 包括服务价 格 ) 只剩下约 15 种。据此 , 我国著名经济法专家刘大洪教授指出 , 有充分证据和理由认为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远高于许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 决非“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政府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

    实际上 , 美国并不是不知道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己经远高于世贸组织里的许多其它发展中国家 , 他们担心的是如果轻易就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会有损美国的所谓“国家利益”, 不利于再找合法的借口来扼制中国强劲增长的出口量。所以 , 这场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博弈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 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 更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我国还不是市场经济。

    而对于中国来说 , 让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 除了是基于反倾销等经济考虑外 , 还蕴涵了丰富的政治诉求;这是对我们改革开放多年成绩的认可 ,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四、对策前瞻:决不能使这场“六级考试”一拖 15 年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前 , 中美经贸关系中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美国国会每年都要讨论是否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而现在中国加入 WTO 以后 , 这个“老问题”消失了 , 但“新问题”又出现了: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美两国在入世谈判中 , 中国为了大局考虑 , 曾做出一定的让步 , 同意在中国入世后 15 年内 , 美国可以继续把中国当作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美国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 作为它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际法借口。在历史上 , 中国、越南以及一些前苏联国家都被美国裁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 而根据国际商法 , 当美国公司要求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倾销税时 , 美国商务部往往是根据“第三国”的类似生产标准和价格制定反倾销税率。这种通过参考第三国价格而制定的反倾销税率往往畸高 , 对中国出口企业是不公平的。

    美国认为 , 中国在几乎所有市场经济体系标准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 , 离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 他们坚持有关 15 年的过渡规定是“合理的”, 中国经济在入世后还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完全市场经济标准”。

    ——如果按照美国的观点 , 中国的这场“六级考试”就至少还要再拖 15 年。这是明显不符合中国利益的 , 也是无视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就的。

    但是 , 关键在于:美国对 15 年过渡期的解释是不准确的 , 因为 WTO 协定所规定的是最长期限 , 而不是起码的期限。协定有具体规定 , 要求美国等国家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不再把中国看作非市场经济国家 , 而不是一定要等到 15 年结束的时候。15 年期限是“极限”, 而不是“必须经过的期限”。

    原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孟奇指出,自从中国通过了入世那场“四级考试”之后 , 改革速度就一直在加快 , 在完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国有经济比重、保护私有经济、进一步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早在 1992 年 , 中国就确定了市场经济的目标 , 到 2002 年 ,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生产和物价基本上已经完全受到市场的调节。世界银行最近在其对中国经济的评估报告中指出 , 中国经济已经从对国有和集体经济的完全依赖转移为一种混合经济模式 , 私营经济已经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美国改变对中国的歧视 , 把中国看作是市场经济国家 , 受益的不仅仅是中国 , 还会有美国 , 美国的经济、消费者和工人也将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增长空间、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解决路径:先“小考”, 再“中考”, 最后“大考”

    据悉 , 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表示 ,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要获得美国承认还需要再等几年 , 美国不会轻易就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现在 , 美国只是处在考虑是否缩短这个“15 年期限”的初期阶段。

    也就是说 , 中国要想得到美国的正式承认 , 必须在外汇政策、劳工权利、国有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基础性改革”。在 2004 年 6 月 3 日的听证会上 , 美国称:美国商务部用于确定市场经济地位的六项指标中 , 中国没有一项达标。更有人认为“中国甚至还没有迈入门槛 , 更不要说已经进入 , 以便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可见 , 中国要想通过美国的这场“六级大考”, 在短时间内似乎是难以做到的。这种情况下 , 中国应积极进行一些“小考”和“中考”, 先练练兵。

    实际上 , 中国的“六级小考”在一些国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4月14日 , 新西兰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 从而使“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在发达国家中实现了“零的突破”。 5 月 14 日 , 新加坡也正式宣布 , 成为东盟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在新加坡的示范下 ,5 月 29 日 , 马来西亚也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预计在今后的三年内 , 将有更多的小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除了在这些“小型考试”中顺利过关外 , 中国还加紧了“中型考试”, 即催促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尤其是欧盟有可能成为中国“中型考试”的最早突破口。欧盟在 2003 年就曾应中国的要求 , 向中方索要“中国市场经济状况的基础文件”, 以进行相关的评估。欧盟在对该材料进行审议评估之后 , 再次向中方提出了“一长串”问题清单 , 要求中国对此做出陈述。可以想见 , 欧盟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巨头之一 , 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美国等其他国家有非常重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它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商品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 , 对中国企业的“倾销”调查更加透明、可操作和公平。中国企业的自卫能力将得到相应的加强 , 并由此带动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2

一、创设情境,引感

情境教学讲究的是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在体育活动中创设具有一定情境的活动,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认识客观事物,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基本活动技能等。同时,创设情境还能优化体育课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把单调的“蛙跳”创设成“小青蛙学本领”,在课中我没有一味地教给学生“1、2、3”机械的动作,而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了解、观察到的小青蛙来进行情境模仿,并且在练习过程中,把练习场地划分为练习馆、挑战馆、竞赛馆三个场馆。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练习场馆,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这样由单一运动形式变成有情趣、有激励、有竞争的多种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在一定的角色中,有兴趣地进行练习或比赛,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热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练习。

二、角色模仿、再现情境

通过角色模仿和情境的过程活动,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巧性以及走、跑、跳跃、投掷等基本活动能力。如在教一年级立定跳远时,我微笑着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过青蛙跳吗?”话音刚落,就见学生都学起了青蛙跳,边跳边说:“呱!呱!呱!”我接着又问:“小袋鼠是怎么跳的呢?”学生更加欢蹦着,双手放在胸前边跳边说:“蹦!蹦!蹦!”在原地连续做了几遍。接着我就跟学生一起来模仿青蛙跳,在模仿的同时讲解双脚要同时起跳,手臂摆动与蹬地要协调,落地时要轻巧的道理。另外,我还为学生准备了漂亮的头饰,课堂气氛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一个个欣喜若狂,争相扮演。最后还组织了比赛,小袋鼠、小青蛙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学生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小袋鼠加油!小青蛙加油”,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情境之中。

三、技能训练,体会情境

低年级学生天真好动,静止的时间短,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趣味性的情境教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变有意注意,使他们在快乐的“玩”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一年级投掷――持轻物掷远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架纸飞机,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又高又远。此时,学生的情绪被激起,在操场上自由结伴练习比赛投掷纸飞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肩上屈肘、自然挥臂投掷轻物的动作。接下来,我拿出准备好的小木头、羽毛球、小沙包等轻物,让学生二人一组,自由组合练习投掷活动。在整堂课中,师生用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课堂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持轻物掷远的技能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产生了满足感,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运用游戏,渲染情境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小学低年级体育课中,教师要想把知识讲清并不是件难事,难的是让学生长时间保持一种活动兴趣的状态。

篇3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

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形式改变了教材形式的单一,尤其多媒体技术的图形、文字、声音等融合,以动画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教学范畴,为学生创造自主识字的空间。传统教学中,学生识字都是通过教师将字写在黑板上,借助教师的“教棍”逐字进行朗读、背诵,形成对字的记忆;多媒体出现以后,笔者尝试将字与图形或者字的故事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动画,以播放的形式在视觉上给予学生冲击,再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画面对字进行自主分析、学习、想象、记忆,等等,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这些字对其他字进行创新表达。如:学习“山”字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出示山的图画,让学生观看山的样子,有近的、有远的,当学生对山的图画有初步认知之后,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字,让学生将“山”字与山的图形相对比,感受字体与实物图之间的关系,在识字过程中很容易掌握了象形字。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找出类似的象形字,并做表达,促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发展。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创造了自主识字的空间,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识字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不是唯一的。生活中不乏识字资源,笔者认为,教师应运用高科技整合识字资源,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发现字、记忆字。笔者观察发现学生无论对教学模式还是其他新鲜事物都比较感兴趣,鉴于此,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师教给学生识字技巧,一方面创新了教学方式和模式,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深入学习识字技巧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掌握一定的实际技巧,并鼓励学生开展实际识字实践。如:学习《小小的船儿》教学内容时,笔者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名师的识字技巧。诸如:一些名师在教“蓝”字时,将其分割,让学生掌握这个字体的结构,即运用多媒体将“艹”赋予黄色,之后移入下面部分,最后“皿”运用红色,三个部分整合起来就是一个“蓝”字;之后,名师引导学生将相关字“篮”出示,让学生对比,整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范围的资源,强化学生对字的认知和运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多媒体识字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学生完全进行自主识字,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识字方法。我国汉字本身有着明显的结构特征,诸如:象形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特点的字,等等。信息时代,可以运用这个资源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识字,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和范畴。笔者分以下步骤完成。

第一,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认知互联网,让学生明白互联网的学习功能。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识字途径和方法。诸如:通过互联网的那些网页、网站可以搜索和下载相关识字技巧、识字方法;可以通过互联网识字(网上有专门的识字动画教材)、与相关的识字教学专家或者小伙伴进行交流信息,等等。

第三,让学生就自己掌握的字进行拓展,并运用信息技术对自我识字的正确与否进行认证、检验(网络上有这样的识字检测及矫正资料和平台)。

篇4

[论文关键词]地域性 环境空间设计 专业教学框架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在其著作《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一书中将“建构”(Tectonic)解释为具有文化性的建造或称为“诗意的建造”,其本意是关于木、石材等材料的结合问题。它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包含构造材料的内容和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中国的建筑理论体系很早就认识了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技术与形式的高度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造型全然得益于结构的本体,这原本是完全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极为积极的因素,理应成为我们所继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架构中,体现出将设计的技能训练分成几个独立的知识加以传授,割裂了其中的有机联系,也割裂了空间和建构。我们应当研究中国建筑的空间和建构内涵,发展营造学社和先辈建筑家的追求,将对空间的认知和建构思想贯彻到设计教学中补充和完善以往的教学。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岭南建筑从建构特征与方式上具有建筑与环境空间本质性的特征,从其民居与祠堂的空间构成上和岭南地域的人文、气候、地理、生活方式、当地材料与构造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建构特征,我校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迅速成长,环境空间的设计教学体系也摸索走出地域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一、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目的与方法

与纯艺术不同,建筑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它是真实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符号。建筑与环境空间是与技术、建造方式以及应用的材料密切相关的,在材料的外部表现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追求真实。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是以地域性空间设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岭南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地域化材料和技术,在既定的基地内创造出符合内外使用需求的空间和形式。在一年级空间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中贯穿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构成建筑设计中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二、三年级教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学中强调功能解剖及组织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建构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启动、推进及整合设计的程序方法。

培养岭南地域建构空间建构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岭南建筑空间类型与要素的认知训练、岭南园林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解读训练、岭南地域主义概念设计与功能的构思训练、岭南地域化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的组织训练、岭南地域性技术材料与空间的建构训练和地域性理念构思与设计的综合训练。

二、岭南地域性建构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建构教学的主线是环境的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为场地和场所。在这条线中,四个层次设置了景观限定、街区限定、坡地以及街道限定四个场地条件。

第二条线是空间的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类型简化为单一功能空间、单一功能组合空间、简单综合空间以及复杂综合空间。

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质和建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中强调的应是材质而不是材料,材质强调的质感、形象以及表现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物理性能。设计师的建构活动是通过设计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地域性的空间建构方法与地域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补充验证设计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地域性建构理论研究是研究地域传统的营造体系理论或者说是传统构件的建构关系与建造过程的原理课程,环境空间设计一年级在整个空间设计教学体系中被定位为空间形态设计入门阶段,可以将空间设计形式分为空间与体积、场地与场所和材料与建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解释了建筑和景观环境存在的基本含义,即使用空间的要求、场地的几何特征和场所的肌理感、材质与材质运用的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岭南的建筑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六个层级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设计内在与外延的逻辑关联性,掌握通过设计分析来形成设计成果表达的设计专业工作方法,实现以建构为主线的设计作品的多样性,实现空间建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与反思,将现有的设计教学框架进行调整与完善,以单元教学为组织单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单元分为四个。在一年级时进行功能认知与形式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形态与材料建构单元和空间类型与组织单元,在三年级教授综合设计课题单元。

2.基础课程单元分为五个。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历史理论研究单元,同时在一年级时进行工程制图与模型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计算机设计表达单元。另外,一、二年级时还应进行设计案例分析单元和设计专业英语单元。

3.“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构想。即让环境空间设计回归至最初的解决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等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正如张永和在《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的:“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掌握设计的技能,即分析、综合、组织建造、基地、空间、使用诸方面条件和可能性的能力。”因此,对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应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空间概念的认知,一直到设计构思、真实建构。传统的建筑教育最终成果是图纸和模型,教师根据图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到此为止。空间建构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空间认知到设计到建构的完整训练过程。

篇5

得克萨斯州此前还没有就音乐教育在公立学校的地位作任何研究。它是美国第二人口大州,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为全国之首,但这里对于音乐教育特点的相关信息之缺乏令人吃惊。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得克萨斯州一个面积最大、最具多元化的城镇学区之一的所有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该学区有约八万名学生,其中,少数

民族学生(非洲和西班牙裔学生)占71%,他们中的53%的学生来自需要接受政府免费午餐的贫困家庭。研究旨在评估音乐教育在这一地区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并调查学生因为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两个因素的差异而在获取音乐教育资源上可能存在的不平等性等问题。

问卷搜集的信息主要包括教师、音乐教育情况以及教师对学校音乐教育特点的认知。教师信息包括:全职/兼职、教育和教学资格证、工作经验、擅长的乐器、是否参加音乐和专业活动。教育情况的信启、包括:助理的数量,进度表,教学和规划的时间分配,参与学校音乐教育、特殊教育和私人培训的学生数量、课程、表现、是否参加竞赛或地区及州级剧团,设备和资源,费用和预算。教师认知包括:家长、行政部门和同事的支持、过去三年中音乐教育特点的变化、各学校间的音乐资源分配是否平等。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小学间音乐教育和教师特点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和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在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经验、教师资格征、继续教育的意愿、是否参加校外音乐活动和学校专业活动方面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异就是对实习教师的监管。经济地位高而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75%的教师都带过实习教师,而在其他类别的学校只有不到30%。而且,这里有一种趋势值得一提: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出席过专业会议,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只有6%。前者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没有参加得克萨斯州音乐教育组织的年会,而后者则占到三分之二。

二、音乐教育特点

上述两类学校在教学时间分配、班级规模和表现机遇方面并无差异。主要差异表现在: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少的学校残疾学生的数量是其他学校的两倍,学生参加音乐相关的实地考察的频率更高,实习音乐教师的比率也低。经济地位高和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在设备、教学资源(音乐资料、课本)、乐器质量和软、硬件技术上更占优势,而经济地位低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在这些领域的资源不足或严重不足。

三、音乐教育支持

各学校之间还存在下列明显的差异:经济地位高和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中,70%以上的教师反映学生家长非常支持,而其他学校只有不到25%。家长支持不足尤其表现在筹款、志愿活动和音乐会的参加率上。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学校中,没有一个教师反映缺乏同事的支持,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有近20%的教师有这样的反映。此外,经济地位低和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校很难从外界募集到资金。

四、平等观

研究发现,无论少数民族学生多少和学生家庭经济地位高低的学校,教师对平等的观点却是一致的:80%的教师都反映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少于其他学校。大约一半的教师谈到资源不平等时都谈到了预算问题,如学区给某些音乐教育分配的资金有限等。大约3%的教师谈到了管理者对艺术的价值观和支持不同等行政问题,约20%的教师提到音乐教育中家长的参与度。音乐教师通常深感挫败的是缺乏一个强有力且能提供支持的“家长―教师委员会”来提供资金。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所得到的社区资源的类型和家长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与学校的地理位置有关。此外,不同学校之间,设备、乐器、资源以及音乐教师人数也存在差异。

这一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不同的学校,在家长支持、基础设施、教学资源、预算分配和学生与教师比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教学任务上,两类学校之间没有明显区别。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所存在的差异还表现在生源上。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校可获得优秀的生源,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校的学生成绩表现常常不佳。根据教师的评论,成绩表现不佳的学校由于生源较差,因此分配到的资金常用来聘请语言和数学专家而非艺术教师,以期提高学生的成绩。因为,如果没能在数学和语言等核心学科方面达到学术要求会导致学校被罚款并最终关闭。而学生成绩较好的学校并不需要特别支持核心学科,就有可能把资金用于艺术和特殊教育等教学岗位。

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之间,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经验区别不大,但是教师参与专业会议的频率和程度不尽相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校的教师参与专业会议和州级音乐教师会议比较多。此外,这些学校大部分都有实习教师,也反映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因为把实习教师分配到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中是许多美国大学的普遍做法。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校,学生进行与音乐相关的实地考察的机会不同,显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校提供的机会更多。

所有学校的教师都认同学校和学区管理者应该给予音乐教育一定的支持。超过一半的教师反映学校管理部门非常支持,认为没有给予支持的教师很少。一个微不足道但很有意思的发现是,认为学区非常支持音乐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校,似乎学区在努力为最需要帮助的项目提供支持。

篇6

关键词:乡村教师;义务教育;流失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灵魂,倘若没有优秀的教师,就谈不上教育公平公正,尤其是在教育资源贫乏的乡村学校,更需要大量优质师资的引入。虽然,国家为解决乡村师资缺乏做了很大努力,如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去祖国最需要的乡村学校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但经过深入了解,大量的乡村老师后期却流出了农村教育实践。当前导致乡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教师的薪酬待遇较低

工作报酬偏低、经济地位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乡村教师的流失。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均衡,我国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的投入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乡村教师经济地位每况愈下,而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所获得的收入大大超过教师,乡村教师的特权和地位在市场经济面前开始衰退。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普遍面临财政短缺的困难,财政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乡村教育的困境,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债务偿还、学校基本建设、教师队伍及教育实绩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欠发教师工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难以改善。教师工资无法得到可靠保障,必然导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乡村教育师资力量严重削弱。农村许多优秀教师不满意于这种工资待遇而大量流向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待遇和地位的差异使一些优秀教师纷纷向外流动。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薪酬福利的保障程度较低,乡村教师的生活状况都普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例如,乡村教师的住房问题等,这样的话何谈潜心于乡村教育事业。

二、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

乡村教师流失的社会性原因,不仅在于“乡村教育”本身,而社会变迁、市场经济的力量、城乡二元分化加剧和教育体制等结构性因素也助长了乡村教师的流失行为。薪酬和福利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一个以经济地位为成功标志的时代,较低的薪酬和福利保障导致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是造成乡村教师流失的一大原因,这无疑冲击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另外,“城市取向”的价值观成为乡村教育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城市是成功者的天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样使很多乡村教师很难获得来自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对于到农村支教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到乡村去教学并非是由于热爱乡村教育,而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同时,当前政府加大对乡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从目前看来城市教育重视程度普遍大于乡村,政府的奖励指标大多会优先给予城市学校,使乡村教师的荣誉获得和职称晋升机会少之又少。

三、乡村教师的工作繁重

乡村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不仅要保证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还要尽心尽职地关爱每一位小学生。并且,农村学生在需要、兴趣、成就、动机水平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另外,从事义务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和周期性,再加上乡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乡村教师的工作往往都比较繁重。同时,由于乡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在同教师的配合和互动中往往比较被动,对教育教学和教师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理解,使乡村教师在心理上普遍存在一定的负担。长此以往,乡村义务教育教师必然会在心理上产生倦怠,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1]熊国英.拿什么留住乡村教师[J].江西教育,2014(1).

[2]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篇7

【关键词】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公平正义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扩大的趋势,一些阶层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弱势群体”。民办教育的发展深化了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 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发展格局,也正是因为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 使得一些阻碍民办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凸现了出来。出现一群被“边缘化”的教师群体,他们无论在经济上、心理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明显处于弱势,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群新的弱势群体。因为缺少利益表达渠道和传统教师贡献精神影响,他们羞于“利益争取”,在“人民教师”的光环背后,他们的弱势困境很少为人们所关注。

1 民办高校教师的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制度不建全,民办教育发展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待遇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如:民办高校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支付民办高校教师丰厚的工资薪酬;民办高校教师没有享受到公办教师一样的“五险一金”的待遇;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发表学术成果过程中也受到很多限制与歧视。所以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差,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是新时代的“知识型民工”—民办院校的打工者。

另一方面,从教师队伍结构体系来看,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主要分五种:一种是行政领导层,主要从事学校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这部分教师大部是分从社会行政单位退休下来。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退休养老金、住房医疗保险,对他们来来说,在民办高校工作只是退休后的“夕阳红事业”。第二种是民办兼职教师,他们一般是公办学校的教师,在民办高校兼职只是增加收入的方式。第三种是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他们大部分是高校刚刚毕业的本科生,极少一部分人是研究生。由于刚入社会,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条件要求较低,更不能奢望学校会给予更丰厚的待遇。第四种是民办高校的一般行政人员:如班主任、教学干事、学工干事、实验管理员、招生人员。他们大部是分民办高校的优秀毕业留校生,少部分外聘人员,其学历也一般也不高于本科水平。他们对学校充满感情,做着最繁杂的教学基层管量工作,拿着最低的薪金。第五种是后勤保障人员,这部分人员主要是城镇失业下岗的贫困职工和农民工。从以上教师结构层次上分析、领导层有自己的社会保障,体谅不到基层教学人员的生活的困难;基层的教学工作者逼于工作的压力,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又找不到正确有渠道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综上所述的原因使得民办高校教师在经济上、心理上、社会地位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2 民办高校教师弱势现状解析

2.1 民办高校教师的经济弱势

当前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民办教育不给予经费补助,而社会资金也很少投入到民办教育中来,加上民办高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盲目扩建校舍,这种只靠学生学费来支撑教育经费的方式,使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严重短缺。另外民办高校常常聘请兼职教师、退休教师或减少教师的福利待遇来降低教育成本,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不能享受国家事业编制,学校只能按企业标准为教师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教师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公办教师相差甚远。在高物价、高房价、高消费的经济社会,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生活艰难。民办高校自身的经济困境,和国家对民办院校财政制度的缺失,突显了民办教高校教师在经济上弱势。

2.2 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弱势

民办高校的人事不纳入国家管理,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学术活动等方面没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益,尤其在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许多民办高校的教师享受不到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待遇。民办、公办学校教师的待遇不平等性,让民办高校教师产生极度的心理失衡,产生

了强烈了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民办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是合同聘任制关系,教师时时处于学校、学生淘汰的风险中。除教学的压力以外,民办高校教师还要担负学校招生工作的压力,招生的业绩成为考核民办高校教师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招生成了民办高校教师额外的负担。校园文化的建设缺失,较大的工作压力,不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给教师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最后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没有职业归属感,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弱势。

2.3 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弱势

社会上对民办高校一直缺乏认同感。长期以来,人们受过去政策规定和一些旧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民办教育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非正规的教育,加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声望与历史地位等方面存在差距,造成社会对民办高校的不信任感,进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怀疑,所以民办高校教师得不到家长与学生的认可,近而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民办高校教师觉得自己被排在“国家编制”之外,自己的教育地位也得不到国家的认可,民办高校教师有着明显社会地位弱势。

3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 彰显社会教育的公平正义

“民办教育是国家实现教育民主化和多样化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增加教育供给,满足教育选择,扩大教育投资,推动教育竞争,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民办高校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办高校的教师待遇水平低,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教学管理中去,无法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因经济的压力与心理的弱势,使民办高校教师没有归属感,造成了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大,既不利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和待遇问题,提高民办高材教师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建立他们利益表达机制,真正实现权益平等。  3.1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

一是改善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这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的根本。明确民办院校的产权制度,开放教育资本市场,优化民办高校融资的制度环境以吸引民间资本和多渠道地筹措办学经费,调动社会资本积极的投入民办教育中。二是对民院校必须制定优惠税收政策,同时提高对公益事业捐赠的免税率,对任何组织向民办高校捐赠都可抵所得税,通过税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民办高校。三、让民办高校教师同样享受国家事业编制,把他们各种福利等待遇提高到与公办教师一样的水平上。再次在保证民办高校把充裕的资金用于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最后还要考虑到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住房问题,政府要一方面对教师提供经济适用房,学校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民办高校教师的子女,可以平等就读学校就近的公立学校,不能因户口问题限制教师子女入学。

3.2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是尽快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生存的不良政策环境问题。新闻媒体、文化、宣传部门,为民办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建议党和政府的主流新闻媒体要着重宣传宣民办教育的公益性质,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功能,是解决教育公平与推进社会和谐进程的需要,彻底改变对我国民办教育在观念认识的误区,不得将民办院校发展中的细节问题歪曲报道,多正面宣传民办院校的教育贡献。[2]要为民办教育发展营造规范的行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对民办教育和民办高校教师的隐性歧视。

3.3 增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

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增强自信,彻底消除他们的弱势心理。认识到他们对社会贡献与价值,让他们产生职业幸福感。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找到成就感,从教学过程中找到职业的乐趣,从专业发展过程中找到幸福感。另外民办高校教师应转变自己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伟大的奉献精神,升华自身的职业境界,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归属感,提升职业认同感。

3.4 建立民办高校教师利益表达机制

民办高校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维权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漠,严重缺乏权利意识,面对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大量的是“能忍则忍”,无意抗衡。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对自己作为教师享有哪些法定权利不清楚,当权利受到侵害如何保护自己,也无从下手。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应提高维权

主动性,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法律素质与业务水平,增强维权意识及维权能力。[3]所以应当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工会作用,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民办高校的工会,应当是教职工争取合法利益的发声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会,座谈会了解教师的心声,积极满足教职工利益诉求,维护和争取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总之,要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待遇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三方面的努力。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应当认清我国现实的教育发展现状,充分理解国家与学校的发展困难,耐心的等待。相信总有一天,这些不公正的问题都会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教育贡献会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戴兴峤,阚阅.对民办教育公平待遇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3.

[2]张云林,姚卫国.务实创新的硕果[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高职;统计教师;素质

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教育,而传统的统计教育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部分高职统计教师又是由传统的统计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数理统计、经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欠缺,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统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计划指标的统计数据的规范,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重理论、重公式推导而轻应用的授课方式,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成为“填报表式”的“单一型”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的统计人才,但所需要的绝不是“填报表型”的,而是既懂统计学,又懂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能力“复合型”统计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首先要是“复合型”的教师,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目前高职统计教师素质欠佳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

虽然从1993年开始统计学被正式晋升为一级学科,而且宏观统计依然为国家所重视,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计就是填报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同时《统计法》的约束制约力不够,以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反而被许多人忽视、不了解。有些企业甚至撤掉了统计机构,国民的统计意识淡薄,统计的地位未见实质性的提高,使人耳闻目睹的是“会计热”、“审计热”。这些都无疑给统计教师无形中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一部分人动摇了统计专业教学的信心,对统计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感到迷茫、忧虑。

2.学校小环境

受大环境影响,统计专业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造成了统计专业由开始的“遍地开花”(开设统计专业的学校多且专业方向细),经过中间的“几朵芬芳”(开设的学校减少,专业方向粗),到最后的“几近凋零”(开设的学校少之甚少,而且专业方向走向“混合型”,如会统等混合专业)。由于统计专业减设或停设,统计课也只成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使原有的统计专业教师成为“过剩劳动力”,而在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下,这些“过剩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去“移情”改行搞其他专业。尽管这样可使统计专业教师扩大一点统计以外的知识面,但长此以往,“久违”于统计专业教学,又何尝能保证统计教师的专业素质稳中有升呢?

3.教师自身因素

在高职统计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分配而来的,他们的统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机知识丰富,但很少有机会到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能力欠缺;还有少数统计教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光短浅,对统计教育失去了信心,不热爱统计专业。所有这些业务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原因,都在客观上阻碍了统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统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化的个性品质

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统计人才,要求统计教师的个性品质必须具有现代化。现代化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时间和效率意识等。在当前中等统计教育步入低谷时期,统计教师的这些现代化个性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微观管理越是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否则就无法进行科学决策。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统计人才,作为统计教师,应该明确市场经济给统计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积极参与统计教育改革,坚持统计学方向,抓紧时机以奋发进取的事业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上下功夫,增强统计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2.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

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的培养,要求“生产”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更应是高质量的“复合型”教师。这里的“高质量、复合型”,不仅仅指教师的统计专业教学水平高,而且还包括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质量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教育质量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教师质量的竞争。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统计人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知识和现代化手段参与管理、决策,那么,“生产者”(统计教师)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熟练地掌握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并应用自如,成为懂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有了宽厚广博的知识,就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令人难堪的局面,才可能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既广又精,既博又专,真正使培养出来的统计人才按照“面向世界”的要求,知识结构逐渐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应用科学,所以统计教师除了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统计教师要有善于运用“复合”知识处理统计信息、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可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有用的统计人才。

3.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统计教育也概莫能外。

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劳动者,对于“吃开口饭”的教师来说,仅仅满腹经纶、知识渊博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把统计学等知识生动、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的积极性,达到统计教育预期的目标。

针对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的现象,统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实用易操作为主,摒弃大量的公式推导,重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与《统计上岗证》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达到学生就业导向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模块教学法,补充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分析。

三、怎样提高高职统计教师的素质

1.加强统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校和统计教育部门可通过开办学习班、讲座、实地参观、奖励先进等形式,让统计教师真正认识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忠诚于统计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搞好统计教学、教研和科研,为培养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甘愿作“人梯”。

2.对在职统计教师实行终身教育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在知识爆炸、日异更新的年代,随着统计的创新和改革,统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达到社会前沿水平,并拥有“复合”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统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对在职统计教师进行终身教育,如教师自学、学校自培、教材教法短训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班、函授教育、讨论或报告会等。更新教师知识,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即请专家、教授“传经送宝”,让统计教师及时吸收新思想、新知识;送教师到大学深造,并用制度形式规定教师必须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如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脱产参加进修半年等,这样把长远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进修,促进教学。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报考统计专业研究生,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统计教师经常接受一些有关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知识,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联系实际,成为真正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师

现代统计教师不仅要有“复合型”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如帮助企业开展调查、分析、预测、决策活动,就能“活学活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统计咨询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应用型”的教师才能教出“应用型”的统计人才。统计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统计教师积极参加统计学术、教研、科研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报考统计师,并规定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要到企业实践半年以上,支持他们与部门、企业“挂钩”,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以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使统计教师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4.提高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问题不是哪一个学校的事,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与当前我国国民统计意识淡薄、统计教育未被人们真正认识等有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国家应在社会公众中普及统计知识,强化公民统计意识,提高统计教育地位;另一方面,统计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环境,着力统计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大批真正有用的统计人才,这样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地位和待遇的提高,为统计教师提供了精神的和物质的双重动力,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自觉地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的和思想的等多方面的素质。

篇9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等中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职中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走校企合作之路。我根据中职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职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中职经济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实践教学地位并非得到充分的肯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门专业主干课平均课时较少,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比例普遍偏低。

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教材。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国家经济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增加或调整,但模拟实习教材却跟不上这种变化,许多模拟教材比较老,漏洞也较多,这样即使经济理论与政策变动,教师能通过备课来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习教材却难以及时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实训的政策依据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达不到实习的目标和要求。

3.对实践教学深度的探究不够。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例如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说,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改进中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亮点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在课程体系中突出显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要增加。根据教学实践,每门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占该门课程总学时的比例60%~70%较为恰当,其他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时比例也应相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毫无疑义,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它将带来学校办学模式、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大转变,为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渐进式推进。

(三)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快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关键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学科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使之有机地统一于教学的实践中。

(四)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学生;主体;问题;策略 F20-4;G712.4

经济管理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意在培养管理人才,毕业生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具有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工作。专业特点以及行业性质决定了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经济管理能力,需要过硬的实践技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把学生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现代管理的知识理论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先进管理理念,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在学生的有效行动,才能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人才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重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一切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都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真实践,积极合作,让学生真正获得旅游管理专业以及未来行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但是,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的教学设计不是从学生实际考虑,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备课设计;教学目标不能真正立足学生实际,最后不能完全转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组织也没有突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很多的活动都是教师一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讲解,学生理解不够深刻,甚至不能理解;也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在基础和接受能力,只是教师一人在演独角戏。尤其是设计教学实践,不能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训练基本素质,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示范演示,学生不能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也不能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不能让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尤其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对于基础和自信本来就不足的高职学生来说,渐渐渐渐失去了学习的欲望和实践锻炼的动力,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

2、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进步。很多高职院校采用填鸭式教学,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不能让学生在学习找到自我存在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很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少得可怜,不能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发展空间,尤其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展示,表现自己的能力,暴露自己的不足,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多的高职旅游管理对学生都是进行理论灌输,不能突出学生实践,尤其是教学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意愿,不能让学生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只有被动的跟着教师学习理论。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不能注重养成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树立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很多高职学生到毕业都是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不会主动学习探索,影响学生的未来进步和终身发展。

3、专业实践教学不能突出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培养职业型技能人才的根本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亲自体验,亲自操作获得最为直接的经验,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现在的高职经济管理不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不能突出实践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不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偏重理论,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策划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充分体现且有效保障质量效果。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想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不少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决定了教师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想和思路,把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认识到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目标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才是有效教学。经济管理培养的是人才,而是教师的展示,学生的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决定了教学的价值。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才是有效教学。

2、强化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高职教学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保持师生同步教学与学习。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思考,努力探索,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设置适合学生参与思考与展示的教学问题情境,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应用训练

高职经济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更好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具体感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动手,主动感知,能够真正获取能力。教师注重理论教学与现实的联系,尤其是能够和学生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知识与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把相关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感知经济管理的相关知识,并在分析中培养能力。

4、凝聚更多力量,搭建更多平台

高职院校需要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努力拓展更多的合作企业和项目,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示和应用实践平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改善院校的办学条件,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感知市场环境,适应经济发展变化,获得企业运营的经验,有更多的应用平台,真正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发展的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