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人才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项工作所具备的才能。而核心能力(competence)则强调个体深层次的潜在特质和工作属性,它涵盖了满足岗位需求的个人特质,如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等。护士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护理职责基础之上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优势,是提供安全、优质、合乎伦理道德的护理服务上的反映。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综合业务素质的反映。各专科护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应体现专科特色。因此,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国际化护理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伦理道德法规的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2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
2.1专业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专业能力关系到护士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关系到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中应处于首要地位。关于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确定专业能力应包括日常护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态度、技能等。知识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是从事护理工作关键的条件,应包括护理评估技能、护理问题的确定及优先次序的排列、各项操作技能等;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同样关系到护理工作完成的质量。
2.2语言能力是桥梁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要掌握服务对象的病情及需求,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桥梁。因为国际化护理人才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员,掌握和灵活运用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尤为重要。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不仅需要使用公共语言,更多的涉及专业术语,需要使用专业语言。因此,语言能力应包括公共语言能力及专业语言能力。要求能听懂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并用相应的语言给予应答,可以读懂外文文献和病历,并可以正确书写外文病历。
2.3其他综合能力是补充为了更好地完成国际化护理工作,除了需要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作为补充,如遵循护理伦理与法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护理工作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知情同意及自主选择的权利;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他们因为生理和(或)心理的痛苦,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需要具备极强的爱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尊重服务对象信仰与习俗,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先进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日益更新,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服务。
3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3.1立足于课程建设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合理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种类及比重的设置。首先在课程种类的设置上,应使课程种类与核心能力对接,使课程种类设置体现出对核心能力各要素的培养,如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设置语言课程,包括公共语言课程及专业语言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突出与国际接轨的特点,设置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等相关课程,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设置相关课程,包括《护理人文》、《伦理与法规》等;其次,在课程比重的设置上,应体现出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较重要的条目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重,其他相关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轻。根据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要求,应体现涉外特色,侧重专业课程、兼顾语言课程、补充其他课程;加大实验课及实践课的比重,调低理论课比重,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部分相关理论知识。
3.2注重师资建设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师资,尤其是国际化护理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应着重引进和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师资。在政策上支持现有专业教师通过海外学习取得学历学位,或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3.3改革教学方法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语言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已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语言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国人语言学习的普遍现状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增加学生口语练习时间,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可以设计案例场景让学生进行全英文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地“要讲”,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应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4小结
篇2
抓好护士长的培养。在医院,护士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层、最直接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整体实力的体现,而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是具备较强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在人才竞争、向管理要效益的21世纪,建立系统化的护士长人才培养制度显得很重要[2]。通过各种形式对护士长进行基本素质、职责、工作程序及工作重点、管理理论及方法、业务水平、沟通能力与协调技巧、文件管理等综合能力培训,使护士长成为基层优秀领导者、组织者、联络者、监督者、计划者和教育者。强化护士岗位技能操作培训工作。
重点加强护理操作常规及流程的规范化培训。通过组建医院护理操作技能小组,先在各科室选择1~2名优秀护士作为骨干培训,再通过骨干带一般,实现全体进步。还通过技术大比武的形式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和目标,做好护理人才储备。
注重五年内护士规范化培训。一直以来,由于很多医院对护士培训不到位从而造成了护士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衰退,专业思想动摇和职业倦怠[3]。护理管理者应注重对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予以不同培养,着重培养高学历人才,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专科护士培训。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和专门化发展的一个标志,给临床护士在专业上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根据卫计委相关要求,专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为此,本院自2011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外派进修或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学习,取得相应资质,占全院专科护士91.28%,今年将继续加强专科护士外出进修培训工作。
坚持实行三年内护士科室轮转制度。护士科室轮转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特点,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室轮转可促进护理技术的传播、更新、推广和应用,开阔思路,增强护士的创新意识,提高业务综合能力。新护士进入医院通过岗前培训后,留出三分之一人员作为机动人员,方便全院调配。其他人员统一安排全院重点科室轮转,变“科室人”为“医院人”[4]。以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护理人员结构及特点,采取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分层继续教育。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三基”,“三严”培训及外派培训工作,注意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必须按需培训,不搞无效培训。把工作与培训融为一体。在工作中落实“传、帮、带”的培训目标,实现全员学习,终生学习,持续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需要,医院护理人员储备和提供合适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各级护理人员采取整体和分层次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思想和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
二、讨论
篇3
关键词:养老护理人才;养老行业;人才紧缺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老龄事业改革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窗口期,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0%[1];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人将增加到2.55亿,约占总人口的17.8%;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28.00%,老年人口将达到4.80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庞大的老年人口带来了养老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然而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尤其是专业护理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护理从业人员年龄多为40~50岁,文化水平偏低,且缺乏专业的医护知识和技术。我国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才不到30万,其中持有执业证书的只有4万多人,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老人需要一名专业护理人才的比例,我国老年护理人才需求量在一千万左右,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状态[3]。
1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基础薄弱,绝对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开设养老护理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约三十余所,中职院校25所,总计划年招生两千五百人左右[4]。据了解,大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招生情况不太乐观,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专业,但报名的学生很少,有的学生被分到该专业,入学后却要求转专业。老年护理专业虽然发展潜力很大,但是目前吸引力却不大。养老行业的“热”,与人才短缺的“冷”形成鲜明对比。
1.2养老护理人才职业认同感低,人才流失严重
社会普遍认为养老护理职业“轻技术、重体力、待遇差、通道窄,上升空间小”,相对于医院护士,社会地位不高,这些因素影响着护理学生的就职意愿,成为制约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重要因素。此外,养老护理人才流失严重、各机构之间抢挖人才、人才市场竞争无序混乱等是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
1.3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健全,高级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不多,研究生层次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成熟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不管是业务运营还是专业护理高级人才都比较缺乏。由于内部培养耗时耗力,大多数养老机构倾向从国内医疗、康复机构以及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养老照护机构引进人才。
2医学院校的对策探索
2.1医学院校要抓住政策机遇,加强养老护理人才继续教育培训
一是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抓住国家将在“十三五”期间实施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机遇,依托医学院校办学资源全面开展和承担各级医疗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人才等的培训;二是主动适应行业需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根据养老机构的需求开办一系列培训班,加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三是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养老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慕课、微课等网络学习资源,构建优质网络学习平台,方便有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的从业人员通过完成一定的网络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顺利通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
2.2医学院校要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困难的现状
目前许多医院已经开设老年病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35%以上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设立老年病科,鼓励加强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护理等机构。针对目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困难的现状,部分院校应及时调整招生策略,在护理专业中开设老年护理方向,培养养老护理人才,这样学生能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书,既能在医院工作从事普通护理,又能在养老机构工作从事老年专科护理,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2.3医学院校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积极引导相关专业学生从事养老护理
通过积极宣传国家对养老行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普通护理、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学生进入老年护理行业。一是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在护理、康复治疗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开设老年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具备进入养老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5];二是注重培养职业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职业道德修养课程、道德讲堂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孝道、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养老事业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三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也融入相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是通过宣传政策,如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在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培养选拔优秀护理员,在居住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就业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使学生深入了解目前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入养老行业就业[6]。
2.4政府要搭好平台、优化政策,促进校企之间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一是鼓励校企之间加强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开发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同步的实训指导方案,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二是鼓励高校与医疗机构开展医疗业务合作,共同建设集医疗、教学、康复、养老及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既能有效缓解群众养老难的问题,又能给学生实习、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还能解决养老医疗机构“用工难”的难题;三是积极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通过签署联合办学协议,为养老机构定向培养专业养老人才,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型养老人才教育体系。
2.5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积极申请成立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依托师资优势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通过常年开展养老护理员、保健按摩师等职业技能鉴定,基本实现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此外,《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提出,对于已经取得养老服务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且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可由职业院校按相关规定择优免试录取,经考核合格后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各相关院校可以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方面的学历认证,为养老护理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盛蕾.中国的人口危机与化解对策[J].卷宗,2016,6(1):754-757.
[2]谢虔.南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5):87-91.
[3]杜源,班晓娜.我国老年护理人员从业现状及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2014(22):19-21.
[4]孟凡华.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27):48-50.
[5]叶宝华.在卫生职业院校设置独立养老护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3(3):142-143.
篇4
1现状分析
我国最早的护理人才培养以中职和高职培养为主,本科培养较少,使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显得比较薄弱。首先,我国在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上还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大部分高校仍旧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工作,缺乏对护理人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对护理人才的职业性塑造。这导致我国护理人才角色单一,地位低下,职业空间狭窄,并形成了强烈的刻板印象,从而阻碍了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误区。认为护理工作隶属医疗工作,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遵循着医学教育的模式———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临床实习。所以课程设置上注重医学基础知识,淡化了护理自身的能力结构,人文教育和关怀教育则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一直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的限制,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知识传输仍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面上。最后,本科护理生在进入医院实习的过程中缺少衔接,缺少系统的实习计划和考核方案;同时,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在实习岗位上问题凸显,比如语言沟通及非语言沟通能力差,影响了实习的效果[3]。从以上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本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积极创新,设计出完善而高效的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社会需要。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师资队伍、考核办法等方面来探讨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培养目标
培养护理人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现代医学已经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英美等发达国家均以专业角色为基础,强调护理伦理、护理道德、职业个性、职业角色适应[4],并注重对其跨文化和在高新技术条件下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所以我国高校也要改变过去单纯重知识、重技术的培养倾向,设置综合全面的培养目标,使护理人才具有良好的通用能力和深厚的医学人文素质。根据国际护理协会的标准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可以将我国护理人才的通用能力分解为临床护理、专业发展、基本操作能力、人际关系、批判性思维、法律伦理实践、教育咨询7个维度[5];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医学人文素质则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视患者为复杂的“社会人”,使患者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心灵上得到关怀和抚慰。另外,在培养方向上,应该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养有所侧重和区别,比如侧重医学治疗的护理人员培养目标,侧重老年社区的护理人员培养目标等。
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培养目标都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实现。首先,课程设置要与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专业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并重,突出护理专业课程自己的特色。每一门课程之间不能孤立存在,要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发挥各个课程的优势,长足发展。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符合学生需要的课程,只有学生喜欢的课程才是好课程。最后,护理教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良好的课时分配,良好的课程衔接都非常重要。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主要讨论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在备课期间,做好课前准备,比如更新知识,完善教学框架等。在课堂授课期间,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起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好教学效果的反馈工作。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推动者,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摒弃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和单纯的师徒式教学。首先,教师需要改变直述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适时从推动者变成参与者,甚至局外者,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大量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精神,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第二,要随时根据课堂环境以及教学时医疗界护理大环境的现状调整教学步调,例如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引入当下护理界的热点话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第三,在课堂上加强互动,因材施教。比如课堂情景演练、模拟医疗,鲜活的视频、图片等有利于教学的素材,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等。第四,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样有利于护理学生脱离课堂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继续学习和进步,为护理医学做贡献。综上所述,在每堂课中,教师不仅需要配合学生扮演多种角色,还必须要有发掘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被激发,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5师资队伍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协会(IIME)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6],对护理学教师的能力要求提供了依据。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二是要有良好的医学和社会人文素养;三是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建立完善的护理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培养和人文熏陶,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科研教育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
6考核办法
篇5
关键词:三真一融合;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C-0050-04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03年开办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以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吸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学交替”、澳大利亚的“TAFE”等典型模式的本质与精髓,加强校企合作,依靠企业开发专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充分体现职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真一融合 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自2007年起经过不断地开展探索与研究,初步构建了以“真实的病人资源”、“真实的学习情境”和“真实的职业岗位”为核心要素的院校双元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开展这一模式下特色护士的定向培养,主要有中医护理、妇儿护理、危急症护理特色方向,为连云港市乃至江苏省培养了一大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护理人才。
一、“三真一融合 校院双元”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真一融合”,即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面对真实的病人,在真实的岗位上,将课堂与病房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医院护理及医疗工作的特点,采用“半天病房半天课堂”的半工半读学习形式。学生上午在病房接触岗位实践,医院选派带教老师,实训内容根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相关教学案例;下午在已有岗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医院选拔临床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及熟悉带教老师实施整体护理程序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基础性生活护理。在医院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做一体,发现和解决问题,使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积累和提升。
“校院双元”体现在校院双方人才培养的“三高”特色,即合作融合度高、资源共享度高及优势互补度高。[2]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后3年在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骨干医师作为授课教师,校院双方教师“一对一”构思教学环节,集体备课不少于总课时的二分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临床案例、教学情景作为教学资源,实现行业骨干的经验优势、医院专业实践环境优势和学校教师多年的理论教学优势融合共享与互补,在教学方法及校本教材建设方面进行改革。针对校院合作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医院的需求,加入医院文化、特色专科、护理文书资料的书写、各种电子档案处理等教学内容,从而丰富人文课程的内涵,体现医院的特色。教学的组织由校院双方共同承担,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行业特点、医院特色。校院双方同时为管理和质量控制的主体,校院形成紧密而非松散型的合作关系,双方优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思路
“三真一融合 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护理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遵循五年制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实训)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和“证书培训考核模块”四大学习模块。为满足校院合作班学生对职业能力的需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学校提出了“以高素质的人为体,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为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思路。在真正的岗位上、真实病人中、真切的情境下实现了课堂与病房融合的“三真一融合 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3]
(二)构建“三真”教学情境
1.真实的学习情境。从知识培养的角度,构建真实的临床护理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渴望,产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工学交替,学生半天病房半天课堂,围绕病人病情发展、治疗变化中问题的出现与解决,知识不再是抽象空洞,而是具体真实,因而知识理解是深刻的,知识的记忆是牢固的,知识的迁移必然也是好的。
2.真实的病人。从技能培养的角度,真实的病人有利于学生护理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每天安排的病房实践,和病人零距离接触,面对面进行交流,观察操作时病人伴有的真实身体反应、心理变化等,因而技能学习时学会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操作,同时有安全意识、爱岗敬业精神等的内化与养成;并且同一操作在不同病人身上的不同体验与感受,也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养成,这也是与在校生在没有表情变化,没有病情变化,没有操作后反应或反应单一固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3.真实的职业岗位。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在真实的职业岗位中,病人及家属的痛苦,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职业的价值,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亲情的可贵;药品经过自己手服到病人口中、进入到病人体内,学生知道自己工作正确与否、严谨与否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理解作为一个护理人员为什么必须要有慎独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医护人员为了病人的健康,加班加点,甚至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及家庭,从她们身上懂得了什么是奉献精神。病人健康的恢复常常是医生、护士、治疗师、营养师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耳濡目染下,潜移默化中,这些最终化作学生的爱伤观念、慎独精神、奉献精神、严谨求实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病房与课堂相融合
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思想,根据医院护理操作、诊疗技术上午相对集中的特点,安排学生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到病房进行实践,下午和晚上学习专业理论,每天上午的实践课程由校院双方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及知识基础分成若干小组,根据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的病区病房进行实践,病房所见与课堂所学相联系,病房所见成为课堂所学的基础,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融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螺旋式上升。
(四)搭建“三全”立体监控与评价体系
“三真一融合 校院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形成由学校、医院、学生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成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学校、医院四方共同组成的人才培养决策指挥系统。一方面,定期召开研讨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证调整[4];另一方面,对日常教学过程及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在每一届校院合作班开办之前,校院双方都会对任课教师进行面试,选拔优秀任课教师。每学期开学前召集校内及医院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对接,开展集体备课;成立教学质量检查与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学情况,反馈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考试课程校院合作班和校内班均采用教考分离,科学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促进了校院双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三真一融合 校院双元”
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参加全国执业护士考试成绩比较
传统观念认为,行业有真实的学习情境、真实的病人、真实的职业岗位,但在考试上学校教师在教学的系统性和重难点把握上似乎更有优势,在考试成绩上校内班好于校院合作班;结果三年成绩比较,校院合作班不仅不低于校内班,且明显校院合作班成绩高于校内班(见表1)。
(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比较
以2008级高职护理校内班和2008级高职护理中医院班(五年制高职护理在校班和校院合作班)为例,研究比较两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护生综合职业能力[5],包括10个方面:专业能力,如重症护理能力、计划和评价能力等;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协作精神等;生涯发展能力,如领导能力、科研能力等。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记分。根据对所列条目的履行程度分“差”、“中”、“良”、“优”,分别用1、2、3、4表示。两类班级的比较(见表2)。
结果显示,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在重症护理能力、计划和评价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学习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三)对校院合作班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
校院合作班学生在岗位中认识专业、学习技能因职业认同感好、岗位适应力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而有优势,在校院共同组织的活动如征文、演讲、技能比赛等活动中成绩突出,入职后工作单位普遍反映知识掌握活、临床思维好,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护理工作。归因分析,工学交替,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学场所从学校到医院,真情、真人、真练,是真正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和临床工作零距离对接,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的动态变化;真实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学习动机转变,在岗位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深刻而牢固,学生较早接触临床工作环境,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最终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信念的全面提升。
在医院学习,由行业专家骨干教学,教学场所有迁移,教学主体有变更,这一改变更贴近职业教育的本质,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本模式,首先,需要更多的医院有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驱力,医院要有“职业教育是行业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的理念,把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看作是现代化医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校院双方都有互为不可分割的共鸣,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持久健康发展;其次,本模式的深度发展,教学资源还需开发,如配套的教材及进一步特色化的“半天病房半天课堂”实训指导;再次,本模式的外部运行环境也亟需政府相应的政策制度,政府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调节和导向,吸引行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为“工学结合”提供成熟的市场环境。唯有这样,校院合作办学才能持久,才能培养高素质、行业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敏,冯维希,张海云,胡玉涛.院校合作下学习情景建构与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3).
[2]吴晓莲.“校企(院)合作,无缝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新机制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4).
[3]邓荆云,贲亚P,马慧芳,余薇,周咏等.学校与医院“定岗双元”合作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课程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2(18).
[4]徐敏,傅育红,邵阿末,王立文,邱东民.院校合作中高职护理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3).
[5]张渝成,雷宁,刘春江,王炎峰,吴正吉.高职护理专业“1+2”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1).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ree Authenticities and One Integration
School and Hospital Dual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CHEN Min & GU Jiao & ZHANG Ling
(Jiangsu Lianyunga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Lianyungang 222006, Jiangsu Province)
篇6
【关键词】医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护理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中等护理教学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医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的研究,以期明确的中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特色的中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医学专业护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等护理教学中,护理教学发展迟缓,护理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1、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医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由于医学专业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护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护理人才。
三、提高护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素质教育。进校后开设素质教育课程,请护理前辈现身说法,端正学习态度,达到学生热爱护理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目标。
2、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如对子女,关心她们的思想、生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采用鼓励方式,移情性理解,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达到学生信任老师、学习积极性提高的目标。
3、设立教学督导组。内、外科护理学各设组长一名,负责每门课程的整体计划,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定期召开小组成员讨论会,相互交流经验,达到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学具有连贯性的目标。同时督导组长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组织学生讨论会,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4、重视语言、非语言行为的教学中的效应。教师着装整洁、庄重、化淡妆、面带微笑、举止大方、动作自如,声音 清脆洪亮且普通话标准。
5、批评学生讲究方式,不能讥讽、嘲笑、轻视学生。如有一个班课堂纪律一向不好,特别是上课时有人随意地进出教室后门,通过观察发现总是有一个同学首先这样做了,随后就有几个陆续跟随;老师上课时用眼睛多次注视她,告诉她这样不好,后来老师边讲课边走到她跟前在课桌上轻轻敲了一下书本(未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结果再也没有这种事情出现。
6、变革教学方法:①“问题式”教学,每堂课首先提出这节课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最后由学生回答,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互动式”教学,每篇章学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上讲台来总结这篇章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③“人文式”教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接受他们具有个体差异,让学生代表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法的探讨,对学习效率低的个别辅导。④电化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兴趣。⑤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循环式”实践教学,理论讲授D录象演示或模拟实习D临床实习问题反馈D讲解见习体会或书写护理病历D复习理论。⑥个别咨询,每位老师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分配咨询内容,达到学生可咨询生活、心理、学习等多方面知识。⑦活跃课堂气氛,讲授10~15min后让学生深呼吸、伸展双手、扮个酷脸,或教师讲一句经典的笑话、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超过2min,以免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⑧提高教师素质,采用自培自学、相互听课、专家指点,外出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篇7
关键词:适应市场需求;重内涵,提层次;优化护理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编号:JXZJJG-11-031
如何适应卫生市场人才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中高等卫生人才是中等职业卫校面临的挑战。本校对近两年本地卫生系统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考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的调研以及医院对护士角色期望和要求的收集,提出为适应卫生市场需求,学校近期以“提层次,重内涵,抓安全,谋发展”十二字为出发点。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注重学生内涵建设,强化教学研究和各方面常规管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团结协作,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学校办学的新局面,以适应现代护理需求人才的培养,现介绍如下。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工作作风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注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逐层签订责任书;二是落实一岗双职;三是建立问责制。学校把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任务分解到分管领导和各科室;领导班子认真听取各科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年底由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工作落实情况检查考核。做到决策规范化、监督制度化、管理痕迹化。切实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校务公开。
(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在管理中实现服务,自觉接受学生监督。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服务意识。教师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学校要提升,教育要发展,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每一位教职员工从本岗位做起,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力求做到“三个一点”,即看到学生多笑一点,联系学生勤快一点,服务学生周到一点。学校及教职员工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安心学习,寓教育于服务中。
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学的常态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认真抓好教学的常规工作,强化教学常规监控力度,加强教学巡视,教学督导,学生评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常态管理由单一的量化管理向内涵管理转变,切实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强化以考治学观念,完善考务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端正“教书育人”的教学态度,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引进、培养、补充的原则,打造一支稳定高效的教师队伍。一是有计划的引进硕士研究生,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二是通过教学实践、外出进修学习、教研教改、学术研讨会等途径对现有教师实行在岗培养和提升;三是对流失专业教师进行定量补充,才得以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完善教师业务档案,健全教师信息管理。为对教师的评价、培养、考核和奖励,提供客观依据。
(三)重视教师学术水平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从管理制度上规定教师的定量制,课题实行激励制。中专护理专业教育教学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其关键之一是要多方面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开发,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中职学校要注重多方面、多途径优化卫生人才培养
(一)提高办学层次,优化卫生人才培养。学校积极参与打造江西省卫生职业教育品牌,形成涵盖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新型联合体,即江西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以提高学校卫生人才培养层次。在思想、组织、师资、教学诸方面做好“小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准备工作。今年已经与江西某高职学校合作办学,确保提层次,扩规模,使我校的办学再跃新台阶。
(二)学校建立教学活动长效机制,优化卫生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护理技术大比武的集训长效机制,突出能力,强化技能,确保在全省护理技术大比武中取得较好成绩;每年学校举办毕业实习岗前护理技能大比武活动,已为教学常态课目,力求每位学生在常规技能操作上人人过关,体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
(三)学校建立健全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长效机制。护考辅导实行“三统一、一提高”,即统一报名、统一资料、统一辅导,提高学生辅导到课率。重视教学质量核心指标护考通过率,2013年的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本校应届生通过率达高84%以上。
(四)完善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卫生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快学校实训楼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在临床见习教学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课间见习教学机制,解决学校无直属教学医院,课间见习教学难以开展的窘况。还计划招聘有一定声誉的专家学者,担任我校的实践教学顾问,利用他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医院、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以满足我校的实践教学尤其是护理、农村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需要。
(五)完善毕业实习全程管理机制,优化卫生人才培养。在做好护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药剂、检验乃至农村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管理,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实习全程管理,进一步完善毕业实习的管理机制,确保院、校、组管理畅通。保证实习质量,优化人才培养。
四、加强安全管理,创平安和谐校园
(一)实行以班为单元的班主任负责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科加强对班级指导、督查力度,确保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到细微处。努力拓展素质展示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实施学生心理安全干预,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业务水平。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班会课教育的实效性。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如何适应卫生市场人才的需求,培养合格的中高等卫生人才,是中职教育者需要探索的课题。我校教育工作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提升教育质量上,积极创新:通过联合办学、提高层次;重视内涵建设、优化护理人才培养。以务实的行动,齐心协力,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培养适应现代护理需求的人才。
篇8
专职教师按专业方向与兼职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到临床(社区)参加实践,互相听课,或通过电话、E-mail等方式保持联系,定期交流,及时了解临床(社区)新动向、新进展、新方法。专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临床科室,安排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到医院进修、参加临床(社区)实践,收集典型案例、照片或图片,建立典型案例库,既丰富了临床经验,又能在今后的护理教学中结合案例讲解,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专兼职教师根据各自优势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共享资源,合作研究,达到互相指导、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内课堂由专兼职教师联合授课;课后实验实训室开放练习,由专业课教师或实验课教师辅导;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兼职教授的参与,学生到临床见习更加便利,实践教学与临床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实施“院校结合”的培养管理模式,打造“双师型”护理教学团队,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2]。在学生见习、教师临床进修过程中,鼓励教师、学生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并可据此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科学研究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模拟医院,完善实训基地
该院建立了“模拟医院”式的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开设了模拟和仿真教学病房、康复护理室、护理心理室、婴儿保健泳疗中心等,使实践教学与专科护理发展相匹配,使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需求“零距离”,使学生尽早熟悉医院环境、进入护士角色。
4院校结合的优势
篇9
关键词:校企共建;老年护理办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目前,国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条例,明确指出了老年人生活和疾病照顾质量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在现代的社会阶段中,我国的养老服务人才出现培训规模小、结构简单、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老服务的发展和进步,致使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改革与完善。
1建设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心是思想指导、学术为主、育人为本、校企共赢。校企合作,一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的有效培养,以企业对人才的数量需求、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为中心,其培养基础就是高校的办学条件,以校企合作作为契合点;另一方面实现了企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和高等院校学生完成就业,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目的。校企共建的实际教学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创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育的主要平台,以高校的教学实验基地作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作为指导。在两方的洽谈中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方案,安排适宜的课程制度和教学内容,定期聘请资深专家进行讲座,逐渐形成校企统一的实践教学系统。
1.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1.2.1成立老年护理实践基地高校需要与当地的养老机构、养老院、养老组织和地区医院等具有互动的原则与合作协议,共同制定适宜的培养目标和建设实践基地,作为全部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起始点与基础。1.2.2建设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的老年护理队伍高等学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方面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需要体现校企共建的专有特点。聘请养老机构的专家学者作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实习培训教师,与高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组成特有的师资团队。其中,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要负责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部分。将这种师资团队加入到本科老年护理实践的教学体制中,真正达到校企两个方面的资源相互补充的目的。校内、校外都有教师的指导和教学,这种制度可以取长补短,经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实践中的案例和教材之间融会贯通,一方面提升老年护理实际训练教学阶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拉近了教学和生活的距离,创设出良好的职业气氛,让知识学习、技术能力、专业素养这三者共同进步。
2在培养教育课程中不断创新
2.1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校企共建中,实行“三位一体,四加强”的特殊老年护理理论教学课程制度。“三位一体”包含归纳有关课程形成老年临床护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中医特征这三个方面为一体的护理教学体制;“四加强”指的是加强在基础医学课程和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老年人文化与社会科学、中医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2.2以生态学的角度对课程安排进行改革与创新
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实际的实施,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2.2.1整体性和共生性老年护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具有较高的本身特性,一方面要求具有严格的理学特性,另一方面要求具有宽广的人文文化特点。老年护理专业的关注点在于老年人的细心护理方面,不断加强人才的塑造和培养。不仅要在基础的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加强教学,还要在实际的课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模式,不断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在老年护理专业中,增减课程是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不能影响整体知识的宽度和研究深度;在课程之间找到共生性,以点带面,组成良好的教学链。2.2.2互不影响与互相帮助互不影响指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行为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或造成影响,在群体的相互竞争中让每一个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互相帮助与互不影响是对立又统一的,让每个人在独立完成操作的同时与他人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发展。2.2.3动态平衡生态学认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各个构造和功能将会处于平衡的动态中。在老年护理专业的课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在教学内容、分配、选择、课时长短等方面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此外,增设了老年人文化社会科学和实际培训时间的课程后,展现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医学课程和科学文化课程之间的动态发展过程,突显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
3镶嵌和集中相结合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
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信息、思维模式、思想价值及表达形式。老年护理实际培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对老年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加强实践技术技能的培训,发挥高校人才的优势和行业资源的优势,让校企共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趋于互惠互利的局面。在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建设中,有效实行镶嵌式和集中式共同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实践教学和养老组织的需求达到统一。
3.1在理论课程中镶嵌见习实践
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镶嵌见习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最好手段。见习内容包含妇幼保护站的基础服务、健康档案整理、预产期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等方面,让学生在新鲜好奇的心理和环境中学习到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
3.2在临床实习中采取集中方式
在临床实习中应用集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达到培养目标中对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和标准,另一方面能够完成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4结语
总之,结合目前我国养老失业发展研究人才培养的制度,对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实现了高校和企业的信任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燕,孟繁洁,胡燕,等.校企共建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6):65-66.
[2]王冬梅.由日本养老护理浅谈我国老年[J].卫生职业教育,2012(4):25-27.
篇10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