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廉洁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廉洁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 廉洁从教 教师职业道德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社会中开始有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存在,教师行业这块净土也随之受到了污染。不过在当今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保持廉洁从教。但或多或少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为师不廉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不热心本职工作,在校外办班搞“创收”;向学生强行销售各种所谓练习册、试题指南等参考资料;变相向学生索要礼品;搞有偿家教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严重地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有外在客观因素,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有些部门存在以权谋私、以职谋私的不正当收入等。另一方面从主观因素分析,也有三个原因:一是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有的教师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产生错位,错误地认为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的富有,认为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把知识的传授当成像商品一样销售,用商品的等价交换来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因此职业道德沦丧,忘记了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二是心理失衡所致。有的教师看到其他一些行业能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便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认为人家都能富了,我们教师的工作比他们要辛苦得多,能多挣一点补偿一下也未尝不可;现在这个社会,许多人都这样,法不责众。在这些错误观念的支配下,这些教师才逐步陷入了为教不廉的泥淖之中。三是道德水平滑坡,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没有限度,贪得无厌,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掉进了钱眼中,没有自己的精神目标和精神追求,空虚得只剩下追求金钱的欲望了。针对以上现状的分析,如果上述现象在教师队伍蔓延开来,那么,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将会成什么样?后果真是不可想象。所以,我们必须有效遏制教师队伍中从教不廉的腐败现象,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应如何抵制各种诱惑,树立高尚师德,做到廉洁从教呢?这里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认识,树立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操
廉洁从教的根本是要保持廉洁自律,要廉洁自律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工作的性质是教书育人,而不是重利的商人,应该是甘于清贫和淡泊名利。当然我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要报酬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无私奉献”与“无报酬”并不是同一概念,我们要讲教师要廉洁,并不是说就是让教师过苦行僧一样清苦的日子,教师同样也需要在物质上过优越的生活,生活条件好了,才能更有利于搞好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各级教师的待遇明显提高,教师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职业。
虽然现在教师的工资水平比起有些行业来还有些差距,但我们教师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种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为世人做出表率。
二、 加强自律性,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廉洁自律看起来是无形的东西,但是一旦深入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它将起到法律制度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来自于各方面的非正当利益的诱惑不断出现,有些人在这些利益面前认为“别人都能去享受,而我却为什么不能?”甚至有些人认为不取得非正当利益的人是“白痴”等。岂不知,接受的非正当利益越多,教师的形象、人格就越低,当家长和学生貌似恭敬地给教师一些钱物的同时,他的内心深处是不是发自真心的对教师的敬仰?他的目光和心里有着多少不满和无奈?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廉洁自律,摒弃非正当利益的诱惑,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被来自各方面的不良风气蒙住了双眼,做到不是自己通过合法劳动所得的报酬,就坚决不能接受。此外,我们教师要不断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只有意志力强大起来才能抵制各种不廉的诱惑,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信仰。总之,教师只要具备了辨析是非的能力,有顽强的抵制能力,并能够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一定能保持自己廉洁从教的道德行为。
三、 健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树立良好榜样
教师要保持廉洁从教,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严格自律外,还离不开外在的监督作用。主动把教师的从教行为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有力地保证教师能模范地敬业奉献,献身于教育事业之中。每位教师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因为外在监督犹如警钟醒世,能经常促使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促进教师廉洁从教意识的形成,纠正从教中的不正之风。这也是最可执行性,对廉洁从教行为的约束性最强、最直接。同时,注重宣传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反面案例,总结并推广自律经验,汲取案件教训,发挥示范作用和警示作用。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四、 积极开展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
篇2
关键词:廉洁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廉洁教育工作能否积极、健康发展关系到应用型专业人才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提升,关系到今后的社会中坚力量、国家建设者能否在工作岗位上敬廉崇洁,恪尽职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廉洁教育需要结合培养特色,讲求实际效果,因此在企业实践视野下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廉洁教育,既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特色,又保证了廉洁教育的实效性,是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廉洁教育工作的一大创新。
1 企业实践视野下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廉洁教育的意义
廉洁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它主要侧重于规范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职业行为,职业性是学生廉洁教育的显著特性[1]。企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平台,更是廉洁教育得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企业实践视野下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廉洁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廉洁教育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竞争力,增加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有重要作用。能否在工作岗位上敬廉崇洁是反映个体综合素质的主要指标,廉洁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廉洁节约的好习惯,形成奉公守法的良好职业道德,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人成才[2]。
(二)廉洁教育是培养研究生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的需要。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包含了敬廉崇洁的基本内涵。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既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系统指导,也是丰富社会道德教育体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的有力措施。在企业环境中实施廉洁教育,研究生切身感受企业中的身边人身边事,聆听廉洁模范的道德讲堂,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具象化、实践化,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逐步成长为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
(三)廉洁教育是增强研究生科学道德,抵制学术腐败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短、任务重,为及时毕业、获得学位,部分研究生不惜铤而走险,采取抄袭、编造数据等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滋生了学术腐败,破坏校园和谐,而且对研究生今后的廉洁尽职会产生深远影响,导致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廉洁教育从增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开始,以企业实践为抓手,培养研究生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学术道德,抵制各种学术腐败,从而坚定廉洁信念,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判断,将学术道德规范上升为敬廉崇洁的职业观、价值观,从而将廉洁尽职内化为人格修养和自身素质[3]。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廉洁教育的现状
(一)廉洁教育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一方面廉洁教育未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育并未形成常态,教育意义也未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廉洁教育的师资力量未得到重视,大多高校安排辅导员、班主任兼职廉洁教育工作,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影响了廉洁教育的质量与发展。最后,研究生的受教意识有待提高,多数研究生认为廉洁教育的开展浮于表面、作用不大,不愿浪费时间在与专业学习无关的课程上,自愿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下降,动力不足。
(二)廉洁教育缺乏系统性。由于廉洁教育不属必修环节,师生普遍重视不足,课程教育的课时很少、时间段分散,往往是在刚入学后集中教育两三课时后便不再开展,直到毕业求职时才略有开展,缺乏有效的系统教育。首先,在学生科研、学生干部选拔、企业实践、毕业离校等关键点缺乏相应的廉洁教育,研究生预防学术腐败、职务腐败工作不到位。其次,教育层次单一,缺少学校、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联动教育机制,人才交流系统化建设不足。最后,教学内容同样缺乏系统性,与研究生自身特点结合度不够,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三)廉洁教育未建立长效机制。一是缺乏教育引导机制。师生对廉洁教育的重要性认识需要有效的引导机制引领,当前相关机制的缺位是廉洁教育得不到重视、教育内容形式化的重要原因。二是缺乏相应教育监督机制。廉洁教育过程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是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需要有效监督的保证,建立监督机制有利于廉洁教育按章施行,有章可循。三是缺乏教育评价机制。廉洁教育的效果好坏需要完善的评价机制衡量,若缺少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教师进行廉洁教育的积极性就难以提高。
3 企业实践视野下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一)增强廉洁教育意识。首先要将廉洁教育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在企业实践中加强廉洁教育的渗透力度,提高廉洁教育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性。高校和实践企业要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廉洁教育充分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增加教育内容吸引力,把师生对廉洁教育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其次要加强廉洁教育的师资力量专业化培训,统一编写和选择廉洁教育系列教材,组织一批有资质、有能力的教师集中学习、集中备课、集中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企业实践廉洁教育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既有专业实践教学又有廉洁教育能力的企业教师,使廉洁教育师资队伍走上专业化、团队化、实践化和科研化的道路。最后,要增强研究生主动接受廉洁教育意识,提高研究生受教积极性。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要增加廉洁教育的频度和受教面,加深研究生对廉洁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度;在企业实践期间,要结合企业文化、职业特点,创新廉洁教育载体,增加教育的新颖性和吸引力,逐步提高研究生参加廉洁教育的积极性。
(二)加强廉洁教育系统建设。廉洁教育的系统建设应该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引导廉洁教育向程序化、专业化发展。要在研究生入学、专业学习、企业实践以及求职等环节有计划的开展,在学校和企业间实现教育全覆盖。在新生入学时,要结合科学道德宣讲进行廉洁观念的引导,从思想源头遏制学术腐败、职场腐败的苗头。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廉洁教育的资源,把廉洁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在企业实践阶段,学校和企业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现场教学、案例讨论、道德讲堂等形式,将廉洁教育与实践教学、技能培训、问题解决相融合,形成模式新颖、方法灵活、环境宽松的廉洁教育新特色。在毕业生求职阶段,要将廉洁教育与职业道德与技能教育相衔接,提高以敬廉崇洁为核心的职业素养,使研究生廉洁教育在"学校---实践---就业"三个时间段、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域空间上实现无缝对接。
(三)建立廉洁教育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廉洁教育引导机制,把提高广大师生对廉洁教育的重视程度纳入制度建设。制定廉洁教育的教学计划,科学编排相关教材,将廉洁教育环节以文本形式进行统一规范,使教育引导工作逐步向正规化、模式化和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引导的有效性。尤其是要加强企业实践期间廉洁教育的引导工作,以制度约束学校、企业导师,要求导师在传授专业技能时,将廉洁尽职的理念灌输给研究生,在实践操作中谨记廉洁的重要性。二是要完善教育监督制度,使廉洁教育接受全程监督。包括教学教材的编写与选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的结合等,都要严格依照相关管理细则和办法,有序开展,以保证教育的效果。三是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与考核机制,从制度层面形成对廉洁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估。一方面,要将廉洁教育纳入导师考核范畴,提高导师积极性,督促导师无论在学校还是在企业,时刻不放松对研究生进行深入、有效的廉洁教育,以保证研究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学院-企业、领导-部分主管、双导师-辅导员(班主任)沟通联络机制,加紧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使各教育主体及时掌握研究生廉洁教育的情况,实现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和全方位教育。
参考文献:
[1] 夏云强.基于职业视角的大学生廉洁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55-57.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连接式教学;连接;实现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35―03
一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浪潮逐步向前推进,教育的观念、思想、模式都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教育领域的各界人士都将眼光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1]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依靠技术的力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而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有关技术研究及关注却甚少,忽视了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良好环境的创建。
21世纪的教育必须依靠“信息化高速公路”才能驰骋得又快又远又好。我们可以透过教育信息化的视野,依靠技术的力量,寻找出一种既可提高教师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模式,即“连接式教学模式”。就如利用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改善评价方式一样,21世纪呼吁利用技术提高教师的能力,使得“孤立教学逐渐转变为连接式教学”[5]。在这样的连接式教学中,教师是一个整体的团队,而不再是独立的教学者或教室管理者。
在引进“连接式教学”概念之前,先讲述一下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及策略,正因为教育信息化不断的发展,才使得连接式教学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 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简述
最近十年,国家以重大项目和工程牵头,从示范试点抓起,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使得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的信息化[2]:
1 E-learning
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必须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核心。E-learning即实施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共享工程,以互联网、卫星网、数字网和光盘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度共享。
2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免费师范生培养支持服务平台;
(2)建设教师技能培训和服务体系。
3 E-teaching(实施教室数字化建设促进工程)
(1)建设互动教室;
(2)研发新媒体支持下的互动学习环境;
(3)建设“家―校―户外”[2]一体化学习支撑环境。
4 E-research
(1)研发重点学科科研支持系统;
(2)建设开放性虚拟科研实验支撑系统。
5 E-service
构建遍及城乡的终身学习平台,逐步满足全国学习者随时、随地、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三 连接式教学的简介
“连接式教学”一词是笔者通过研究美国2010教育新计划报告的文献中提到的“connected teaching” [5]翻译而来。连接式教学是指将现代技术运用于课堂及课外教学中,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学习资源、专业知识、模范教学及其他专业学者始终联系在一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的合作式、协调且连续的教学模式[5]。在连接式教学中,连接取代了孤立,教学是一种团队活动,可利用网上学习社区等作为团队活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有教师、学生、学生的同伴、在校其他教育研究者、校图书馆人员、校外的一些教育工作者、世界上其他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学生人员以及希望参加到孩子教育中的家长们等各类人员参与。
四 连接式教学中的“连接”
连接式教学强调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是一个团队,与各方面建立连接。连接式教学模式中的各种“连接”如图1:
1 与学生建立连接
连接式教学为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多种机会。现在有很多科学、历史和其他一些学科都建立了虚拟模型,包括虚拟社区、扩大化的真实环境,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究复杂的虚拟情境。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理想和兴趣,了解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由此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符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计划。
多媒体教学中的各种数字化工具以及在线社区可为学生提供社会性的且富有情感性的与教师、社区成员和世界的连接。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讨论。
2 与资源、专业知识建立连接
目前,许多以技术为支撑的可用学习资源可促使学习者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在线学习社区平台建立与资源、专业知识的连接,并且学生也可方便利用这些资源。
在线学习社区打破了传统教师孤立的状况,可促使教师与他们的同伴及不同阶层的专家合作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线学习社区还可以允许同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以及学校、博物馆、社团和其他社会环境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教学如今不用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比如,通过学习社区,教师可将处在任何位置的外国人员带到学习社区中来。当某外国教师授课、演示科学实验或是表演音乐技术时,可让学生观看并与之互动。另外,学习者可以浏览或下载免费资源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源。
3 与模范教学实践建立连接
教师可在技术力量的支撑下观摩并学习优秀模范教师的教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例如,可以利用目前的视频共享技术捕获优秀的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观看并分析他们的教学,来激发自己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也可以利用教师电视频道资源,使教师更好地仿效和理解优秀的教学。
4 与其他专业领域专家建立连接
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都将自己的工作成果公开,彼此之间互相借鉴,这样教师们的整体教学实践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将有很大提高。社区网络技术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共享彼此的教学经验和工作成果,并进行交流且共享资源。
团体教学实践交流平台使得新教师的职前培训方便快速,并为广大的非正式教育的教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PBS教师在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一个在线系统,构建了一个专业学习社区,教师可以在其中互相合作与交流。PBS教师在线系统致力于建设交互性的在线课程,教师可以自己创设教学实践讨论社区。
5 为教师提供职前职后培训,开展专业学习
当今,对教师职前的培养内容与职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虽然职前培养了教师应该如何使用技术,但是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将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为连接式教学培养合格教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亲身体验。所有教师培训机构都应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体验通过技术提高学习,进行评价以及教学的感受。教师培训另一个重要的要点就是开展专业学习。专业教育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先进技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具备社会意识的专业知识。教师不仅可在参加工作研讨会或其他活动的同时研究专业知识,还可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为其自身专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五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助推连接式教学的实现
连接式教学模式中最大的特点是依靠技术来改善教学,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必须依靠技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必将为连接式教学的实现创造硬件和软件支持,营造有力的模式运行环境。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几种建设策略,正以一股不可阻挡之势推进连接式教学的实现与发展。
1 E-learning工程助推教师、学生与资源的“连接”
E-learning工程主要是建设全国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借助该平台将教学延续到“课下”,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因为有教师及同伴的参与和指导,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时不会感受到孤独和无助。在这种大家都参与的且具有优质学习资源的平台中,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师也可利用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2 E-teaching工程助推教师与学生、社会环境的“连接”
E-teaching工程涵盖建设互动教室、研发新媒体支持下的互动学习环境、建设“家-校-户外”一体化学习支撑环境三方面均可大力推进教师与学生、社会环境之间的连接。在互动教室,教师可利用先进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如学生特点分析工具、电子白板和学生智能评价工具等。另外,通过“家―校―户外”SOF一体化学习支撑环境,可以轻松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各界之间的连接。
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助推教师与培训的“连接”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中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支持服务子平台和教师技能培训与服务子平台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可通过这两个服务平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断提升自己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使自己符合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能力需求。
4 E-research助推教师与科研、其他领域专家的“连接”
在连接式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对于科研能力的提升,E-research工程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国家大量投入资金,建设重点学科科研支持系统和虚拟科研实验环境,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而提高全国整体的科研水平。教师还可通过这些系统及平台与其他领域专家之间建立起连接,拓宽视野,从而使自己专业研究水平得到突破性的提升。
5 E-service助推教师与模范教学实践等服务的“连接”
E-service工程主要是建设可让人们随时、随地、个性化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可自主学习,教师也可通过观看平台上共享的模范教学实践视频取长补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 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快步发展,利用现有技术,可以架起教师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资源、模范教学和其他专业学者之间的多条桥梁,使得之前孤立的、不连贯的教学变为连接式、合作式、协调且连续的教学。在这样的连接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都能够得到较大提高,并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需求式学习机会。同时,连接式教学的形成,可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及缩小城镇教育差距提供巨大的支持,因此,对于连接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1-241.
[2]杨宗凯,刘清堂,张屹,曹青林.关于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Z].2010.
[3]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新视野[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8,(2).
[4] 柳卫民.试析E-learning&E-teaching的运作[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5]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 (Draft)”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 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Z], 2010.
Realization of Connecting Teaching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ZHANG YiCHEN Hui HUANG BoZHANG Qian-n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Center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ast progres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pace,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technology can set the bridge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we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resources, exemplary teach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 scholars. The bridge can make incoherent isolated teaching into connective, cooperative, coordinative and continuous teaching, named "connecting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ode named “connecting teaching”, and analys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nnecting teaching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necting teaching; connect; realization
篇4
我们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的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艺术。”根据数学教学规律和语言艺术的性质,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有如下特点。
1 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严密的学科,应把科学性放在首位。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学”,“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扩大”与“扩大到”等。因此,数学教师的数学语言错误,会误导教学的失败。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准确、精炼,“像敲钉子——声声入耳”。
数学教师要保证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必须提高数学专业知识水平,特别是数学概念要分辨清楚,不能有一点含糊。这是数学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2 数学教学语言的教育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语言要文雅、纯洁、礼貌,决不能说粗话、脏话。不讲哗众取宠的大话和违背事实的假话,不能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去伤害学生,不要总以教训的口吻说话。
课堂教学中,注意不要脱离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去片面追求教育性,空洞说教是无力的。把科学性与教学性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才是语言艺术的高境界,正如有人总结的:“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3 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算?”“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多。”等等。
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火候,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时机启发,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4 数学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语言,不但要有科学性,还必须有逻辑性。数学语言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要准确、简练;二是语言条理清晰,前后一致,层次清楚。
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性。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非常简练,逻辑性强,正像鲁迅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教材,紧扣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讲话要特别注意避免言不及意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尽量不带“口头禅”,比如“这个”、“那个”、“也就是说”、“嗯”、“啊”等。
5 数学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学生,必须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开始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够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更短。
教学语言要求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有位教师经常去听相声、评弹,他是为了学习演员的语言。他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去听他们说话,而学生不愿意听自己讲课。经过学习,揣摩,不断训练自己,要求自己,后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教学语言还需要有幽默感,这更会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从而是教学妙趣横生,欲罢不能。
但是,任何事情要讲一个“度”字,不能为趣味而趣味,不要搞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要将趣味性与科学性、教育性结合起来。
6 数学教学语言的灵活性
教学语言的对象感很强的,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教师要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
由于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具有机智灵活性,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及时调节教学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等,这是能显示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
篇5
摘 要:本文是对David Howe教授所著的《Attachment Theory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书中文译本的评论。本文归纳了该书的中心思想,即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必须理解与评估案主混乱的社会关系的起源和本质,而依恋理论是一个有效的理解的工具。本文从知识观的转向、实践的关系取向回归深入讨论了该书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启示与意义,进而提出在理解案主童年一成年发展路径时应超越依恋理论,考虑社会结构因素。
关键词 :社会工作依恋理论理解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2-0120-05
DOI: 10.3969/j.issn.1 672-4828.2015.02.013
章淼榕,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何雪松,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7)。
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专业化与行政化,越来越正式的惯例、指引压制了专业人员对案主的兴趣、觉察和敏感,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直线思维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扭曲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对人感兴趣”的本质。《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Attachment Theory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一书源于对这一现象的忧思。借助于依恋理论与发展视角,作者David Howe教授提醒一线社会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儿童家庭服务的工作者,重视社会关系中非理性的情感因素,探究关系史与关系现状之间的连续性,从而洞悉案主混乱或者失调的情感关系的性质与起源。全书分为十六个章节。前六章为理论基础,重点介绍Ainsworth的经典依恋分类系统:安全型、不安全一回避型、不安全一矛盾型或反抗型、不安全一混乱型、无依恋。后十章关于依恋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其中作者特别花费了七章笔墨,详尽透彻地阐明童年不安全依恋经验与成年期混乱的社会关系(与父母和家庭、同伴、自我、社会、伴侣、子女)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因为作者坚信,只有对服务对象理解和评估到位,才能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本文将从知识观的转向、关系取向实践的回归探讨本书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启示,进而提出应超越依恋理论,从宏观的视野理解童年一成年发展路径的连续与改变。
一、知识观的转向
早期的社会工作知识观深受实证主义的影响,强调客观理性与科学化。然而,在真实的社会工作实务现场,对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厘清问题情境为前提,而具体的问题情境又总是复杂的、多变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实证主义知识观提供的客观知识无力解决社会工作者现场的情境性问题(安秋玲,2013: 96)。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知识观日益兴起,无论建构主义还是诠释主义都一致强调知识的差异性与多元化。美国学者Michael Polanyi创造了“个人知识”这一术语,认为“证明我们并不由关于我们自己的个人主张构成的主张”(波兰尼,2000: 391)是徒劳的。他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称为“默会知识”( Tacit Knowledge)。默会知识与实践的智慧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而理解和实践的智慧具有相同的对象领域,它们之间的差异只在于:实践的智慧与作为行动者的我相关,它告诉我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而理解是对他人的行动做出道德判断(郁振华,2003: 24)。换句话说,默会知识有利于“理解”。知识观的转向撼动了以“科学”标榜的客观性知识在指导社会工作实践方面的唯一性地位。社会工作者开始专注于探索以海纳百川的方式形成更具综合性的解释框架,并用之进行复杂的理解与有效的实践(Brian Rasmussen,Dan-iel Salhani,2010: 222)。David Howe教授主张社会工作者应当学习并精通依恋理论与其他发展心理学理论,知晓童年经验对生命周期的影响,以及因个人关系史而产生的不同的人格与行为表现。那么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就能自然而然地以发展的眼光理解并接纳案主当前混乱的关系和失常的行为。随着专业性容忍的养成,他们将越来越善于把握实践的方向。David Howe教授说“也许我们最易低估的社会工作技巧就是理解”、“持续的理解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在一起’,不放弃”(David Howe,2013: 222)。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依恋、精神动力学等发展性理论均视为影响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默会知识。
二、关系取向实践的回归
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在任务中心式( Task-Focused)助人实践日益盛行的今天,作者在积极倡导关系取向(Relationship-Based)实践的回归。他甚至下了如下结论:既然自我及其主要属性(包括人格、自尊、效能、信念、情感状态和行为)都根植于关系内部,假如所有企图处理那些源自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情感(Hollis称之为“人在情境中”,1964)的尝试,没能嵌固于这样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即关系取向的思考与实践应成为专业活动的主要方面,那么它们充其量只是荒谬可笑并有严重疏忽的(David Howe,1998: 50)。毫不夸张地说,关系取向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传统之一,比如个案工作中最早提出的“真诚、共情、无条件接纳”原则正是对专业关系的描述。从心理社会理论视角看,关系取向目前已扩展至社会工作实践的八个层面:1.评估;2.作为开展未来工作的基础;3.帮助那些遭遇与自我、他人及社会环境相关困难的人;4.帮助、支持和关心那些脆弱的、依赖特殊服务的人,为他们谋取福利;5.为那些在评估服务与资源时遭遇歧视或困难的人倡导及调停;6.在过渡或危机时刻作为一种方法去接受、容纳焦虑情绪;7.作为资产建设的基础;8.见证并报告社会弊病( Social Ills)对服务使用者生活的影响(Pamela Trevithick,2003: 166-167)。这意味着,工作者不但应擅长用关系取向的理论框架去理解案主,还应善于将这种理解与服务结合起来。
显然,本书正是围绕“关系取向的思考如何在社会工作评估中得以践行”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完成了第一步骤——“理解”案主。在接下去的介入过程当中,关系取向的核心便是建构专业关系。作者在对专业关系有限的论述中,摆明了观点——专业关系的质量与状况,对于那些长期缺乏优质社会资源与积极关系网络的案主而言,发挥着独特重要的支持作用。书中最后一章谈到,在以“将脆弱儿童置于公共照顾之外”为目标的项目中,一些用心但不合格的工作者提供了最为成功的家庭服务。他们取胜的关键并不在于技巧高超,而在于高度的支持性。换句话说,他们担当案主的“安全基地”角色,开展了“普通而足够好的社会工作(Ordinary Good-enough Social Work)”( Gillian Schofield&Kate Brown,1999: 31)。除了支持性之外,作者也意识到专业关系的反身性特点,“社会工作者带着自己的关系史,与案主形成专业关系。他们的这些关系影响着评估与实践,对此进行反思是正确并合理的”(David Howe,2013: 222)。精神分析学派创造了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这一术语说明案主对工作者的潜意识产生影响的效应。一般来说,案主越混乱,则越倾向于采用心理防御机制(否认或摒弃引起巨大痛苦的部分自我),工作者就越可能因不堪重负而无法实施有效的援助(Dick Agass.2002:129)。因而关系取向的社会工作同时也必须是一种“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反思性实践涉及在自我层面对反移情加以处理,通过发展自我理解,更好地提供关系取向的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脱胎于心理社会理论的关系取向实践逐渐与反压迫、建构主义、赋权等现代思潮整合在一起,更加推崇专业关系中双方的平等地位,必将引发对助人活动更为深入透彻的反思。
三、关于童年——成年发展路径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案主,我们有必要循着David Howe教授的足迹,深入分析童年一成年的发展路径。显然,对发展路径连续性问题的讨论建立在毕生发展观之上。依恋理论揭示:生命早期所遭遇的不利处境更可能延续至成年。假如成长环境,特别是关系环境保持固定,“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这一概念显示婴儿的早期依恋经验最终转变为内部表征”,“尽管这一模型可能被后来的关系所修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模型通常变得更为固化、不易改变”(David Howe,2013: 73-74),因而个人在生命历程中更可能呈现出情感、行为和成就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甚至可能跨代,“当父母在子女身上再造自己的童年关系经验时,就会发生表征模型、依恋经验和关系模式的代际传递”(David Howe,2013: 183)。其实发展轨迹是连续的还是会发生改变取决于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若后期出现转折性事件,并且个体善于把握机会的话,拥有相似童年遭遇的个体的发展路径将会在某一时间点上出现分岔。通常而言,分析童年一成人发展路径采用三大类模型:直线模型、偶发事件模型、相互作用模型。直线模型多应用于透视童年剥夺或创伤的长期后果,它假设无论后期发生什么正向事件,都无法改变早期不利的消极影响。相反,偶发事件模型重视个体希望改变的意愿与行动,认为这种能动性足以修正原本的人生轨迹。相互作用模型则是直线模型与偶发事件模型的中和,它充分认可固有的先天因素导致了人生轨迹趋向稳定,同时强调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应该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开展研究(Jane D.McLeod&Elbert P,2003: 396-397)。依恋理论与发展路径模型有助于我们大致理解:早期处境不利为何通常导致后期混乱的社会关系、糟糕的生活,以及“例外”产生的可能性。然而这一模型尚不够详细深入,并且停留在个体特征、关系等微、中观层面,忽视宏观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推动或制约作用。David Howe教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一“贫困、社会孤立以及冲突造成的压力也进入了关系的方程式。儿童期受到虐待与之后的贫困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加了个人成为施虐父母的可能性”(David Howe,2013: 178)。可见,除了依恋理论之外,我们需要借鉴更为牢固、深厚且广阔的理论框架。
Mills的“社会学想象力”为深入研究童年一成年发展路径的连续与改变提供了不小的启示。所谓社会学想象力,“它是这样一种能力,涵盖从最不个人化、最间接的社会变迁到人类自我最个人化的方面,并观察二者间的联系”(米尔斯,2012:5-6)。由此,我们引入生命历程理论。该理论源于Elder《大萧条的孩子们》-书,强调个体发展与历史中的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联,阐明了几大基本观点,其中包括历史与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及其发生的时间性,以及个体的选择与行动在建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个体的选择与行动逐渐发展为能动性(Agency)概念。近年来,生命历程理论越来愈热衷于研究社会结构与能动性的交互作用如何形塑个体生活,特别是人生劣势/优势积累(不平等)机制的形成,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并解释童年一成年发展路径的连续与改变。对人生劣势/优势积累(不平等)现象的察觉来自Merton对科学界马太效应,即科学成果荣誉的不平等分配现象的阐述。Blau和Duncan在《美国的职业结构》中所提出的劣势/优势积累指的是受到社会地位这一“顽固变量”直接或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意味着经济社会资源不同导致了群体间的差异(Thomas A.DiPrete,Gregory M. Eirich,2006:293)。同样地,Peggy在研究应急状态下个体能动性时发现:精神健康良好的人通常具有更优质的应对资源,因而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能动性。而应对资源的多寡、优劣与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可见,对劣势/优势积累(不平等)的分析和理解必须置于包括社会地位在内的宏观背景下加以考量。
毫无疑问,劣势积累进程从早期处境不利(如健康状况不良、贫困、家庭不稳定)开始,开端不良以及导致开端不良的环境因素维持不变,带来人生轨迹持续低迷的连锁反应:受教育程度低、职业地位低、家庭收入低….,最终导致各种身心疾病高发、生活困窘。然而,劣势积累效应未必是一种宿命,比如有研究证明,向上的社会流动消除了童年困苦对成年健康的影响。在机遇与转折面前,个体能动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Gecas将自我效能,即我们对自己的效能与控制能力的信念,作为能动性的核心因素。那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更有效地朝着预期的方向去塑造环境与人生( Viktor Gecas,2003,384)。事实上,对那些早期不利的个体而言,能动性先是影响着他们如何解释与评价这种不利的经验,而解释的基调乐观与否是维持成年期的健康、优化后期的生活机遇的关键所在。据此,Markus等提出了“生平结构化”(Biographical Structuration)的概念,即个体的过往经历对其现在和将来的生活机会的限制性影响。Hitlin和Elder将对人生轨迹施加影响的努力称为“生命历程能动性”( Life ICourse Agency)。这一能动性往往体现在那些“大的”,决定新发展路径的时间和顺序的人生选择当中(Steven Hitlin&Glen H. El-der,Jr.,2007:184)。那么,能动性如何在结构性限制的机会空间内影响个体的人生轨迹呢?Hitlin和Elder利用社会心理概念建构了右图所示的能动性测量模型(Steven Hitlin&Glen H.Elder,Jr.,2006: 47)。模型表明:善于计划的能力影响能动性的发挥,而能动性由自我效能及乐观精神两大面向构成。可见,支撑这一模型的理念与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能动与结构的二重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篇6
关键词历史 教学 现实 链接
现实与历史结合是新课标下历史课改的时代需求。适时、恰当地把历史教学与现实链接,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那么,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呢?
一、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的必要性
1、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是时代课程改革的呼唤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做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挑战。确立注重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这已是一致的共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需要开辟多条途径的,如果仅仅抱着课堂传授一条途径,到头来只会在历史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市场经济、法制社会、多元文化、信息网络、机遇挑战,日新月异的发展,眼花缭乱的变化,要求人的素质中具有更多的现实因子。因而,历史教学不仅需要“历史视角”,更应该具有“现实视角”;不仅要着眼于“过去性”,更要具有“现实性”;不仅要吸取“传统的营养”,更应该补充“现实的钙质”。
3、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承文明、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驿站。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或老师、同学提供的各种现实主题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相联系的问题,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种求异性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但是为了解决课本里提到的过去的历史知识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参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历史中吸取各种各样的经验教训,给现实提供各种各样的启示。学生在从现实到历史,又从历史到现实,把认识的具体知识和概念融进历史与现实,使原有的知识重新建构成新的知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中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中,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辐合性等多种思维方式。并且学生由于经历和知识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往往对现实和历史问题的解决都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二、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的链接的策略
1、将历史与国际国内时事相结合,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认识现实问题。
创设历史与现实链接的教学情境就是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将历史与时事相结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将历史与现实链接,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史教育功能的最终体现。
2、“谈古论今”,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实行“谈古论今”,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更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当前,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习“商鞅变法”时,学生了解了变法背景以及变法使秦强大,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触及旧贵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情况,从而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艰巨性。改革是向旧时代、旧制度的挑战,必然会遇到阻力;改革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的过程。随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在探求中学生加深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谈古论今”,在教学中除了“以古鉴今”的内容外,还包括“就古评古”、“据往知来”、“以古证今”、“中外相鉴”等涵义。在教学实践中“谈古论今”也具有某种社会实践的意义,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形成一个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3、在教学中把历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知能并重,学以致用。
篇7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进行知识点教学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化学知识点的教学应该更加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这不仅是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对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培养。
例如,可以对学生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引发其进行思考,生活中食物的腐败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那么玻璃的破碎呢?先对问题进行分析,注意其细节,食物腐败之后就变得不能食用了,可能是生成了某种物质才会有异味等出现。而玻璃破碎之后,玻璃依然是玻璃只不过是由完整的变成了碎片,形状发生了变化。可见,前者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后者是外形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应该是属于物理变化。强调化学变化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是这一知识点的核心细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具有这种特性就可以认定是化学变化。
二、注重实验,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
在教学中,实验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它直观地将化学物品的一些性质表现出来,学生的记忆就得到了加强。实验中的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强的记忆引导。
在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教师需要对两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区别,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进行两个实验的演示,一是剪碎小纸片,二是点燃纸片。在演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注意在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是在变的?什么又是不变的?这样的变化有着怎样的不同?注意留意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剪纸后纸还是纸,而烧纸后纸就已经是灰烬了。第一种变化没有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白纸变黑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这样既能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又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注重细节的辨析
化学知识点中一个很小的细节就可以造成概念的不同,所以在进行知识点掌握的时候需要严格地注意关键词的辨析,这样才能体现化学概念的严谨,在概念上才能够表现得更加充分和严密。
例如,在讲解化合物和单质的时候,要注意强调概念,明确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不同点。单质和化合物首先应该是一种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按照其化学组成的元素来判断其是否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在进行分类的时候学生就会有误解,将石墨、金刚石等化合物当做是单质,或者是将食盐水这样的混合物当做是化合物。
四、进行解剖,深化知识点
化学知识点不仅严谨,而且非常精炼,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对深刻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读,只有抓住概念表达的细节,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知识点一般是初中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有着一定的难度,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细节进行分析,将其解剖为四个方面:一定的温度条件、溶剂的量是100g、达到饱和状态、以上条件下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四个细节抓住了就掌握了溶解度的一般概念。
五、注重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紧扣知识点的细节,注意加强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具有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视野的一种拓宽。
例如,进行盐的概念讲解时,定义是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化合物,但是根据这一概念无法判断一些物质是否是盐,如NH4NO3、NH4Cl。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其进行一定的外延,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或者是铵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属于盐类。其内涵是不变的,但是得到了外延,再遇到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的理解。
六、知识点分类和整理
化学知识点繁多,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注意其间的细节区别,注意重点问题的关注。例如,对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的学习,就需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一定的归纳分析,注意其区别和联系,在进行辨析的时候从其细节入手,注意发现问题的关键。在归纳中注意区别其主从关系和平行关系,分析其宏观、微观的关系。
七、强化知识点细节的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加强巩固理解。具体的方式可以通过问题辨析和创新解答等来实现,其目的就是通过对一些细节的辨析,着重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实验方法等,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全面的理解。
八、小结
总之,化学教学是一项需要结合细节才能做好的工作,其涉及的知识点是零碎的,需要细致地进行整理、分析和记忆才能够很好的掌握。在进行知识点教学的时候,着重从细节入手,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中将知识点进行渗透,达到运用自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广明.细节决定成败:浅谈规范化学教学过程的必要性[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10):10.
篇8
本人能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在工作中遵守教育法规,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为人真诚,团结同志,不计个人得失,为困难学生义务送教。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进行循环教育,多年在初三毕业班任教,常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条件服从学校布置的任何工作任务,常年超负荷工作,满腔热情地奋斗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起早带晚,乐于奉献,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因此,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全体师生的好评。
二、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业绩
1、英语教学工作:
在英语教学中,我能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能为整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我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积极听课,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我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注重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我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更注重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我常教学生如何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如动词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是has;child,sheep的复数分别是children,sheep;lie,die的现在分词分别是lying,dying;go,be的过去式分别是went,was/were等。由于我平时较注重钻研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很浓。所教学班级英语成绩都位年级之前列。我的公开课一直得到大家的好评,曾多次获奖。
2 、班主任工作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班级的一员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在学生中起良好表率作用。在工作中,我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讽刺,我坚持以踏实、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入手,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赏识、表扬、鼓励,使他充满自信,让表扬和鼓励成为走向成功的催化剂。事实证明,有时表扬、鼓励比批评教育更有效。由于我的不断鼓励与赞赏,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所带班级学习气氛浓厚,加之科学的班级管理,及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班级凝聚力强、健康向上,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年级前茅,如20xx届的初三(3)班,在我的努力及家长的配合、同事的帮助下,在20xx年中考中获得了总分第二的好成绩。得到家长于同事的一致好评。在班主任工作中也能重视对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平时和任课老师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力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最佳指导。工作之余,经常采用电话联系、家庭走访、家校联系本等方式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担任班主任以来,曾被授予校优秀班主任称号,分别被授予校和市优秀辅导员称号,所带的班级也于 20xx年被评为市先进团支部。
3、指导青年教师工作 教研成果情况
我在对青年教师和实习生的帮教中,做到政治上关心,业务上帮助,以诚相待,我的帮教对象袁晶老师,在我的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她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并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现已是校骨干教师之一。同时我还能积极参与指导实习生的工作。尽心尽力,不计报酬。本人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还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重视教育、教学的研究。经常到校外参加一些观摩活动,和同行们探讨教学方法,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撰写的论文《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表在《初中教学研究》2003年第八期;《重视说的训练,培养交际意识》发表在《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06年第2期。
篇9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要素 教学形式
一、讲解
讲解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向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动作名称、方法、要领和要求等,以指导学生掌握动作的基本技术、技能和进行练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1.教师讲解要抓住教材关键,突出重点、难点
讲解时,首先,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内容和要求,抓住动作关键所在。其次,要紧扣重点,对技术动作的重点环节,要力求讲透,使学生明确技术的关键并牢固掌握。如在讲“巩固和提高耐力跑的能力”时,教师要紧扣跑动技术的正确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等重点进行讲解。第三,对难点部分,应有步骤地分别讲解,各个突破,必要时要引用图表、数据、事例,也可用形象的比喻等,加深学生对难点部分的理解。
2.教师讲解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
用精炼的语言,在短时间,把技术动作的概念、要领,直观形象地讲明白,把活动办法交代清楚,使学生一听就懂,印象深刻。如在弯道跑的教学中,将技术动作归纳成口诀:“身体倾向内,摆臂右大左,靠过内沿跑,脚趾均偏左”,使学生易记,易掌握。同时,采用“三体会”教学方法,即先让学生从直道跑进入弯道跑,从中体会弯道跑与直道中,自己身体有何变化。学生通过练习后,能体会到身体由于向心力的作用向内倾、摆臂右大于左、两脚的着地部位左脚用前脚掌的外侧,右脚用前脚掌的内侧,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学生有了体会后,再结合口诀进行理解,就能很快掌握弯道跑的技术。
3.教师讲解形式要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选用不同的形式讲解。简单动作,可用直陈法讲解;复杂技术动作可用分段法讲解。讲解时不但要讲正确的动作要领,也要讲易犯的错误动作,并分析造成错误动作的原因,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的理解。如在篮球传接球的教学中,可先讲传球和接球的技术动作,再讲传球易犯的错误动作是肘关节外展。用正、误动作对比讲解,能加深学生对正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印象。此外,应多采用提问、对比法教学,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动作的正确与错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不少学生的“起跳过杆”技术是“冲过去”,对此现象,教师应先找掌握动作较好与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示范,让学生来观察、分析、比较,后让学生发言,经过分析、对比,学生对“过杆”的正确动作能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二、示范
正确的示范动作,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所以示范有着重要作用。
1.示范目的要明确
示范什么,怎样示范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步骤,以及学生可能接受的具体情况确定。如教新教材时,为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可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先观察,了解整个动作的形象,结构和过程,再结合教学要求,把动作分解,用慢速或常速做重点示范。示范动作要能准确地显示出动作的技术结构和过程,做到动作规范、姿态优美、幅度大、节奏强。
2.示范动作要正确
示范动作要过硬,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轻快、优美、大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能受到示范动作的感染,在欣赏示范动作的同时受到一种力的鼓舞,美的熏陶。
3.示范的位置和方向要正确
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队形、动作性质以及安全的要求来选择最佳位置进行示范。如在武术教学中,教授基本动作时,采用横队队形,教师应站在横队的等边三角顶点方位示范。如果是复习套路,采用横队集体练习,教师应站在队伍的左前方带领学生练习。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学生观察动作的部位而定。教师应尽量把示范动作的方向、路线与学生跟做的方向、路线相致,可采用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的方法。
三、练习
练习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并把知识转化为动作技能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优良体育作风的基本手段。其方法主要有: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重复练习法等。
1.完整练习法
完整练习法是在教学较简单的学生易掌握的动作、不宜分解教学的动作、对动作分解教学后又连接起来完整掌握时采用。采用完整练习法时,应有区别地采用以下做法:一是在教学较复杂、困难的动作时,可先突出重点。如先注意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或某些主要环节,然后再逐步掌握动作技术的细节部分;或先注意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等要素,然后再掌握动作幅度、节奏、速度等要素。二是根据掌握动作的需要,选用辅助练习或诱导性练习逐步过度。如为掌握跨栏跑的动作技术,可选用压拉肌肉韧带、过侧栏、过假栏、过低栏等辅助和诱导性练习,这既可发展相应的肌肉群,提高跨栏跑的体能,也利于逐步过度,较顺利地掌握跨栏跑的动作。
2.分解练习法(分段练习法)
分解练习法是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段或几部分,逐段或按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适用于教学较复杂而又可分解,用完整法又不易掌握的动作的教学,通常有分段依次练习法、分段递进练习法、分段顺进练习法、分段逆进练习法和分段中起练习法等形式,教师可据讲授内容进行选择。如在侧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笔者有针对性选择“分段依次练习法”,将该动作分为:侧向准备姿势、滑步动作和用力推掷动作三段,并按此顺序依次逐段进行练习。即先教练第一段(侧向准备姿势);再教练第二段(滑步动作);然后教练第三段(用力推掷动作);最后把第一、二、三段连接起来完整地进行练习。通过分段依次练习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动作。
3.重复练习法
重复练习法是指根据完成动作的要求,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通常可分为单一重复、连续重复和间歇重复三种形式。一般来说,单一重复练习法适用于动作的初学阶段,它利于教师观察,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较少消耗体力去改进、掌握动作技术;连续重复练习法既适用于周期性动作的教学,也适用于非周期性动作教学的巩固和提高阶段,及为了加大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需要。它不仅利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也有加强身体锻炼、发展耐力素质和培养意志的作用;间歇重复练习法则对发展与速度、耐力和力量相关的身体素质,及提高身体负荷力,培养意志有显著作用,但运用此方法时,应安排好间歇时间,加强医务监督,避免出现不正常的反应。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练习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三要素,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环节中去,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有实效的体育课,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一、 链接生活——缩短教学的时空距离
语文课程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力。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教学才会有“灵魂”。因此,走进文本,链接生活情境、生命体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内涵,真正学会语文。
(一) 化文为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唯有走近、走进课文情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感应,化文为画是引领学生入境的最佳路径之一。理性往往是灰色的,只有与生活实践结合才会鲜亮起来。如《长相思》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以文本语言为原点,链接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象,在师生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把重点稳稳落在让学生“借助文本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上,然后把画面转换为描述性言语。这时候,学生脑中有画,心中有情,自然也就有言语表达的冲动。这时候的表达往往异彩纷呈,它是学生原生态童心世界的展现与敞亮,是学生心灵之泉的淙淙流淌。
(二) 化静为动
文字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定格住生活中流动的镜头;文字能用静态的语言展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对于这类动态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准确感受每一个动作,把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片段。在教学《搭石》一文时,可以运用情境演示法。课文中“紧走搭石慢过桥、走搭石不能抢路、不能突然止步、一行人走搭石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内容,对于没见过搭石,更没走过搭石的城里孩子来说,是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在课中请学生走一走搭石,然后问:“你为什么要走得这么快?”学生回答:“保持平衡,不会摔倒。”无需多讲解,看到眼前的情境,孩子自然理解了“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意思;再请两个学生一起走搭石,让后面的学生想办法超过前面的学生,教师问:“你为什么不超过他?”生答:“搭石太小,我没处落脚。”教师引导道:“所以走搭石……”生齐答:“不能抢路。”学生对为什么不能突然止步自然理解了;最后让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这就叫协调有序。在情境展示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乡村人们走搭石的人性之美自然深入学生们的心田。
(三) 化虚为实
优秀的文学作品高度凝练地表现生活,有许多“留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链接自身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入情入境。在阅读中有了入境体察,学生就觉得自己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还是一个参与者。
如《慈母情深》一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这位平凡、辛劳、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因为文本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年代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当时的生活状况是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难以想象的,这样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的情感很难融入到文本中去,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如何消除这样的差距呢?生活在变,但母爱是不会变的。基于此,笔者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拍下了一组题为《母亲》的照片,都是班里同学自己的母亲:有拖着一身疲惫在寒风中等待孩子放学的;有为了生活顶着烈日工作的;有下班回家烧饭做菜的;也有在孩子取得成绩后热情拥抱以示鼓励的。这些学生所熟悉的一个个镜头自然而然地唤起了他们对母亲的印象,唤起了学生们心灵深处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之情,有的甚至为之落泪,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呼唤使学生融入了文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现实生活是学生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经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结合生活实际,激发类似的情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 链接思辨——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链接旧知,链接同形不同质的内容进行比较,用比较促思考。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精确把握文本的表现特点和规律。
(一) 梳理脉络
阅读教学需要摸清文本原有的文路,理清“文脉”,学起来效率会更高。如在《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中,通过浏览来总体感悟园子的特点后,快速默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哪些情境,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用圈关键词的方法进行梳理,交流后把相关的词分类写在黑板上,学生归类整理成两大类(景、事),文章的脉络马上理清了。
(二) 品味要义
文学作品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的语言精练,无烦冗拖沓。例如《搭石》一文中的“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横着”等词,看似平淡,其实每一个词都是构成“介绍翔实准确”的重要元素,教师引导对比品味,学生就可体会到字字珠玑。
(三) 欣赏魅力
同一民族的作家虽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但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使语言的变化无穷无尽,尽显文章独特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在比较中欣赏,从欣赏中体认作品的魅力。如《火烧云》一课中用“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来表现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多变。教师就应该在与原文已描写的火烧云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充分领略作者那“无招胜有招”的表现手法。
三、 链接拓展——丰富阅读的文化营养
在实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文本中的某些有价值的链接点,从中挖掘出有意义的课外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印证,可以为拓展阅读创造条件。
(一) 由篇及书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原著或节选,让学生配合课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担心他们读不懂原著,其实不然。像《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传》等许多原著学生都能读懂。读整本的书有利于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笔者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学完了《三顾茅庐》后,笔者带领学生拓展阅读原著《三国演义》。通过阅读原著,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链接原著的放大式延伸阅读,不仅对解读课文有很大帮助,而且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成为课内外结合阅读的纽带。
(二) 由此及彼
追溯知识的源流,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中相机出示《史记》原文“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不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又可以使学生与遥远的历史对话,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又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学生会质疑:作者只看见了一夜的工作,怎么说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出示阅读材料《的一天》,学生阅读后,体会到这是从工作表中随意抽出的一天,每天都是这样辛勤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拓展材料来化解难点。用浅显、生动的阅读材料进行阐释、说明,帮助学生理解疑难,解决问题。当学生再读“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这一句时,他们脑海中浮现的便不再是一个夜晚的情境,他们“看”到的是一位工作始终繁忙的总理,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 由文及人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不乏名家名篇。学生正是在品味语文魅力的同时,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母鸡》中认识作家老舍,从《穷人》中初识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鸟的天堂》中熟识巴金爷爷……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家奠定了基础。每一个作家成功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催人奋进。如人教版六上第五组课文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对鲁迅本人的介绍教材仅安排了一个短小的资料袋,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等,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学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以及作者其他的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
四、 链接运用——把握语文的教学真谛
运用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学时可把课文中各种类型的语言进行链接,或相互转换,构成“语言群”“语言链”,教师紧紧把握文本特点、学生学习特点来组织教学,开展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既使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 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人教版教材一至六年级共安排了近20种体裁的课文。教学中,应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进行语言转换。例如寓言的特点是以简洁夸张的语言打动人心,寓意深刻给人启示。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体裁特点安排语言转换,利用寓意的相似性进行链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 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用文本中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还可以聚焦文本中典型语段的表达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转换。如《大瀑布的葬礼》一文运用“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等词语,以写实手法描绘昔日胜景,又运用“奄奄一息”“形容枯槁”“生命垂危”等词,以拟人手法展现今天瀑布的“年老”景象。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两次语言转换。一是写实展现,二是拟人描绘。两段话间的语言转换,使学生及时地掌握了文本中两个典型语段的表达特点,更被鲜明的今昔对比激荡起内心的涟漪。三是文本重组。课文末段简洁地描写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在葬礼上饱含深情地发表演讲。借助文本空白,教师要求学生重组文本内容,把文本描绘的瀑布的不同景象和变化原因等内容写进这份特殊的演讲稿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掌握文本倒叙、对比的写作手法。
(三) 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善于比较、归类,长于模仿、创新。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学习之长开展以语言转换为核心的体验、思辨、运用等活动。“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