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指导意见

篇1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全程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明确地将高职教育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必须客观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引进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科学的全程化工作体系。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就业指导的主体来看,力量明显不足,素质不高。一方面,多数高等学校没有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每500名毕业生配备1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院系还没有设立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另一方面,多数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专业训练,就业指导水平和能力明显不足。

二是从就业指导的机构设置现状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挂靠在学校的其他部门,以招生就业办公室设置为多。只有少数学校设立了独立的机构如“就业指导中心”。

三是从就业指导的内容来看,过于狭窄。现有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择业指导方面,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应对面试等,没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

四是从就业指导的对象来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高年级,大多数学校主要针对毕业年级,在低年级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较少。

五是从就业指导的目标来看,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影响,现阶段的就业指导仍然停留在柏森斯式的“就业安置”阶段,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工作岗位,至于这份工作、这个工作岗位对学生来讲是否合适,是否感兴趣,是否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的就业指导人员则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没有作为就业指导的目标来追求。

六是从就业指导的途径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主要集中于行政事务的处理和就业流程的咨询,而有特色的职业规划服务比较少。从调查数据看,现阶段职业指导讲座与课程教学成为就业指导最普遍的两种途径。有近2/3的高职院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的近1/3,大多为选修课;还有1/3的学校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后的近几年,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已显现弊端。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大多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上,许多学生对学院提供的人才与职业发展服务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很茫然。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是很不完善的,也难以得到高职学生很高的满意度。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强烈的渴望,但同时又对它感到陌生。有不少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更多的同学认为心理测验与职业生涯规划无关。

(二)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识模糊。由于不能清晰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造成了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识模糊。

(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途径较少。高职院校把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与普通大学相比其职业色彩更加浓郁。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非常关注,千方百计要提高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往往会提供相应的人才与职业发展服务,但很多院校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就业给予一定帮助,比如联系实习或工作单位等,缺少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指导,更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络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

(四)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队伍。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除了在软件方面存在不足外,在相关的硬件方面也同样存在问题:缺乏模拟场地、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机构等。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从内容上来讲,全程化就业指导是由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方面构成的完整体系。①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求职择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就业成就的评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利用自我激励法、词语暗示法、迁移法、行为补偿法等引导大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战胜逆境的意识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③升学指导。即为大学生报考专升本提供政策咨询,并参考学生的职业思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指导学生选择升学的院校和专业。④创业指导。我们必须加强创业指导,教育学生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该模式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培养“两个意识,一个能力”。即树立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就业自主能力。帮助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

全程化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的阶段性内容具体为:

一年级:探索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主要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导的内容有:介绍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年级:准备期,转入专业学习阶段,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主要是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指导。指导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

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年级:冲刺期,进入毕业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政策法律、就业技巧等指导。指导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创业知识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全程化就业指导管理层面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统筹规划层: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领导机构,校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职能部门,负有对“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部署、专业支持及考评等具体职责;二是具体操作层:“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必须由基层的院系具体组织实施。基层院系作为具体操作层,其对“体系“的执行能力至关重要,三是辅助层: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可以在“体系”的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另外,校外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和专业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也是很重要的补充。

四、高职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实施对策

就业指导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一项系统的工程。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它应该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素质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创新理念,建立“五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实现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首先,要创新现有的工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形成新的工作模式。要保证全程化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必须转变过去的以管理为主的理念,建立以服务为主的新的工作机制和体系,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使就业指导转变为职业指导,建立集服务、指导、咨询、教学、研究五位一体的新的工作模式,通过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全新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目标。

2、加强对职业指导专职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培训,二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三是建立专业咨询室。

3、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加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力度,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教学效果,是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重要途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将与生涯发展有关的活动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无疑是高校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根据全程化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各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设置阶段性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把就业指导纳入高职教学计划,并加强教材建设,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编写实用的教材。

4、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从学生就业出发,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转变观念,协调好各种关系

一是从就业指导观向职业生涯指导观的转变,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二是从以群体指导为主向个体指导为主的转变,建立健全学生个性生涯档案;三是从讲授型指导向实践型指导的转变,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途径并举。

在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要协调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坚持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二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加强学风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素质相结合;四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相结合;五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六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拓展就业渠道相结合。

(三)全员参与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

全员参与是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基础。必须树立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观念,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从管理机构、活动载体、课程建设、实施目标、途径、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体系,并以就业为导向,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人人参与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保证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有效实施。

(四)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中,从学生入校起组织和规划对学生的生涯辅导,并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从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职业准备、评估反馈五大模块来构建全程化高职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2

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房地产估价规范》,建设部制定了《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现将《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三年十二月一日

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

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行为,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房地产估价规范》,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涉及的房地产估价活动,适用本意见。

第三条 本意见所称城市房屋拆迁估价(以下简称拆迁估价),是指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因素,对其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的评估。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为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不包含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补偿费,以及被拆迁房屋室内自行装修装饰的补偿金额。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拆迁非住宅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补偿费,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被拆迁房屋室内自行装修装饰的补偿金额,由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通过委托评估确定。

第四条 拆迁估价由具有房地产价格评估资格的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承担,估价报告必须由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签字。

第五条 拆迁估价应当坚持独立、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拆迁估价活动和估价结果。

第六条 市、县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示一批资质等级高、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估价机构,供拆迁当事人选择。

拆迁估价机构的确定应当公开、透明,采取被拆迁人投票或拆迁当事人抽签等方式。

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同一拆迁范围内的被拆迁房屋,原则上由一家估价机构评估。需要由两家或者两家以上估价机构评估的,估价机构之间应当就拆迁估价的依据、原则、程序、方法、参数选取等进行协调并执行共同的标准。

第七条 拆迁估价机构确定后,一般由拆迁人委托。委托人应当与估价机构签订书面拆迁估价委托合同。

第八条 受托估价机构不得转让、变相转让受托的估价业务。

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与拆迁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是拆迁当事人的,应当回避。

第九条 拆迁当事人有义务向估价机构如实提供拆迁估价所必需的资料,协助估价机构进行实地查勘。

第十条 受托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需要查阅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权属档案和相关房地产交易信息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允许查阅。

第十一条 拆迁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拆迁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拆迁估价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第十二条 委托拆迁估价的,拆迁当事人应当明确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包括用途,下同)和面积。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一般以房屋权属证书及权属档案的记载为准;各地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或者面积协商一致的,可以按照协商结果进行评估。

对被拆迁房屋的性质不能协商一致的,应当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确认。对被拆迁房屋的面积不能协商一致的,可以向依照《房产测绘管理办法》设立的房屋面积鉴定机构申请鉴定;没有设立房屋面积鉴定机构的,可以委托具有房产测绘资格的房产测绘单位测算。

对拆迁中涉及的被拆迁房屋的性质和面积认定的具体问题,由市、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制定办法予以解决。

第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至少每年定期公布一次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不同建筑结构的各类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十四条 拆迁估价应当参照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和市、县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定期公布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结合被拆迁房屋的房地产状况进行。

第十五条 拆迁估价人员应当对被拆迁房屋进行实地查勘,做好实地查勘记录,拍摄反映被拆迁房屋外观和内部状况的影像资料。

实地查勘记录由实地查勘的估价人员、拆迁人、被拆迁人签字认可。

因被拆迁人的原因不能对被拆迁房屋进行实地查勘、拍摄影像资料或者被拆迁人不同意在实地查勘记录上签字的,应当由除拆迁人和估价机构以外的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见证,并在估价报告中作出相应说明。

第十六条 拆迁估价一般应当采用市场比较法。不具备采用市场比较法条件的,可以采用其他估价方法,并在估价报告中充分说明原因。

第十七条 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第十八条 估价机构应当将分户的初步估价结果向被拆迁人公示7日,并进行现场说明,听取有关意见。

公示期满后,估价机构应当向委托人提供委托范围内被拆迁房屋的整体估价报告和分户估价报告。委托人应当向被拆迁人转交分户估价报告。

第十九条 拆迁人或被拆迁人对估价报告有疑问的,可以向估价机构咨询。估价机构应当向其解释拆迁估价的依据、原则、程序、方法、参数选取和估价结果产生的过程。

第二十条 拆迁当事人对估价结果有异议的,自收到估价报告之日起5日内,可以向原估价机构书面申请复核估价,也可以另行委托估价机构评估。

第二十一条 拆迁当事人向原估价机构申请复核估价的,该估价机构应当自收到书面复核估价申请之日起5日内给予答复。估价结果改变的,应当重新出具估价报告;估价结果没有改变的,出具书面通知。

拆迁当事人另行委托估价机构评估的,受托估价机构应当在10日内出具估价报告。

第二十二条 拆迁当事人对原估价机构的复核结果有异议或者另行委托估价的结果与原估价结果有差异且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自收到复核结果或者另行委托估价机构出具的估价报告之日起5日内,可以向被拆迁房屋所在地的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估价专家委员会)申请技术鉴定。

第二十三条 估价专家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鉴定的估价报告的估价依据、估价技术路线、估价方法选用、参数选取、估价结果确定方式等估价技术问题出具书面鉴定意见。

估价报告不存在技术问题的,应维持估价报告;估价报告存在技术问题的,估价机构应当改正错误,重新出具估价报告。

第二十四条 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城市的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房地产估价行业自律性组织,应当成立由资深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及房地产、城市规划、法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估价专家委员会,对拆迁估价进行技术指导,受理拆迁估价技术鉴定。

第二十五条 受理拆迁估价技术鉴定后,估价专家委员会应当指派3人以上(含3人)单数成员组成鉴定组,处理拆迁估价技术鉴定事宜。

鉴定组成员与原估价机构、拆迁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是拆迁当事人的,应当回避。

原估价机构应当配合估价专家委员会做好鉴定工作。

第二十六条 估价专家委员会成员、估价机构、估价人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其鉴定意见或者估价结果无效。

拆迁当事人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不协助估价机构实地查勘而造成估价失实或者其他后果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七条 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依据《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房地产估价师注册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罚,或记入其信用档案:

(一)出具不实估价报告的;

(二)与拆迁当事人一方串通,损害对方合法权益的;

(三)以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拆迁估价业务的;

(四)允许他人借用自己名义从事拆迁估价活动或者转让、变相转让受托的拆迁估价业务的;

(五)多次被申请鉴定,经查证,确实存在问题的;

(六)违反国家标准《房地产估价规范》和本意见其他规定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以产权调换作为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式的,对所调换房屋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进行的评估,参照本意见执行。

篇3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问题 医养结合 健康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B

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预测,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人,平均每3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未富先老矛盾逐渐凸显,养老成为现实且紧迫的重大民生问题,若处理不好,将影响并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做了重大改革和尝试,全面开放了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以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目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构成了我国养老的三种基本模式,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据《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规划(2014)》调查和分析,我国80%~90%的老年人是慢性病群体、亚健康群体,对医疗的需求是年轻人的3~5倍。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以后,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会保持在1亿人规模。高龄、患病、失能、部分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而供给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在此状况下,2015年11月卫计委、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指导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及管理标准、规范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

《医养结合指导意见》出台时隔近一年,“医养结合”试点范围不断被扩充,“医养结合”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真正的落实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点:

一是“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医养结合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二是尽管部分地区的“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地区对于“医养结合”操作存在误区,普遍存在医院里面建养老院和养老院里面建医务室的行为,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降低了专业性和安全性。具体点讲就是:①在医院里增设养老床位,一是能增设的规模有限,二是往往老年人一旦住进去,就有可能一直待到终老,周转率极低,造成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②养老机构增设医疗功能和医保服务功能的资质准入门槛高,且运营成本高,绝大多数养老机构无力支撑,再就是养老机构担心增设医疗服务后,会产生医疗纠纷或事故,而对增设医疗功能的意愿不强,只能增设简单的医务室,提供一些常规的检查、日常用药等,老年人在此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三是养老床位供给不足是每座城市的现状,再加上多数医院受医疗资源局限,自身床位供给也不足,无法“分身”也成为了制约“医养结合”落实的因素。四是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控制,以及城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养老等社会福利用地供给较少,导致大多数城市市区内的养老设施多为租赁房屋改建而成,新建养老公寓多在市郊,距离医院较远,虽有一些养老机构与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由于距离远,给患病、失能、半失能、80岁以上老年人造成不小的麻烦和困惑,其“医养结合”效果不佳。五是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医养结合”落实的难点主要在于政策壁垒和资源壁垒。解决政策壁垒对于政府来说可能不是难事,相信国家会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捋顺相关政策。然而资源壁垒解决起来往往没那么简单。本文笔者想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谈一谈其助推医养结合的作用和可能性。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居住的社区/小区/组团内或周边都配套有幼托园、医院或社区医疗站、文化体育广场、超市、商场、银行、邮政网点、市政设施等,这些都是居民生活需求的基本设施,也是城市规划所要求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明确指出:居住区用地应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等四类用地,并给出了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见表1)。

《规范》还对公建用地应建设施做了规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并规定了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规范》中居住区用地的构成不包含“社会福利用地”,也未在应建配套服务设施中要求建设养老院、福利院、养老公寓等养老设施。

2010年底住建部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等8大类,又细分了35个中类、43个小类。规定: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其中服务设施用地又细分为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包括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宗教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约5%~8%,规划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不应小于5.5m2/人。《标准》并未对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指标做进一步的要求和控制。笔者查阅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及其他城市的城市规划文本和图纸,规划均未明确城市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的指标,图纸中标注的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也是极少。由于城市规划原因,导致市区内养老用地供给不足,市郊养老公寓距医院较远的现状问题十分突出。这些就是从城市规划角度窥见的养老用地、养老设施供给现状。

试想一下,若加大养老用地的供应,并规划养老用地与医疗卫生用地的邻里位置关系、控制平衡指标,同时加大医疗卫生用地的供应,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控制平衡指标,并辅以相关城市规划规范,对于医养结合的落实会有怎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通过恰当的城市规划指导和控制将有助于推进“医养结合”的落实。

助推“医养结合”落实,城市规划方面可做的改革、改变、方向等相关探索如下:

一是首先要增加社会福利用地(养老用地)的供给规模,解决养老床位不足的问题。二是规划调整社会福利用地和医疗卫生用地的位置关系,使两者为相邻关系,这样养老机构和医院既相互独立,又可实现资源的分享或共享。医院和养老机构各自做自己专业的事,在同一区域内实现为老服务的同一个目的。三是规划增加居住区周边医疗卫生用地的供应,并增加居住用地内医疗服务站等服务用地的指标,这样可以使居家养老的老人在社区内或附近就能享受医疗服务,实现“医养结合”。四是协调城区工业企业外迁,并允许养老机构利用旧工业厂房和设施改造为养老院、养老公寓,或将该工业用地调整为养老用地,以增加养老床位供给。

篇4

随着城市建设向生态、绿色、环保型发展,园林绿化成为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到战略发展新高度。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出台的《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承担着生态环保、休闲游憩、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园林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切实加强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推动园林绿化从重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管养并重转变,实现城乡绿化面积的拓展、绿地质量的提高和管养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园林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发展,量质并举、功能完善,因地制宜、资源节约,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各地市都在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生态环保性和经济节约性谈谈粗浅看法,与业界共同探讨。

一、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环保性给建设设计及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深层次的专业和审美要求。由于园林绿化工程大部分实施对象是具有生命的活本。并通过各种彩叶植物的配置,利用各种苗木的特殊功能,来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营造观光休闲与美化环境空间。 尤其是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更讲究艺术性,其景观效果应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城市绿化不仅是增加绿地面积,还应该对城市具有较强的美化效果,体现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所在。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户外空间,它不仅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因此,园林绿化、美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园林工程的绿化效益有以下几方面:

二、园林绿化建设的经济节约性给设计和施工人员提出高标准。由于园林绿化的建设能有效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质量。特别是随着市中心大型绿地的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建设绿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其绿化生态效益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发展垂直绿化。垂直绿化能充分利用了土地和空间,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美化了环境,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墙面绿化可保护墙体结构和保持室内适宜温度、湿度,增加空气负离子,减少粉尘和噪声。2、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 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只在很有必要的地方如广场等才单独种植 草坪,其他地方应多造乔木混交林和乔、灌、草混交复层林,改善植物空间结构,向立体空间要绿量和效益。3、绿化大环境,发展城郊森林

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生态环保和经济节约性给建设者提出新要求。目前要形成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系统,必须越出城区界,向城郊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地方向迈进。通过绿量实现大规模组合,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谋求人与环境进一步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是做好城镇绿化的根本依据。因此在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时,要保护好城镇的自然面貌,尤其是要保护好有绿化基础和潜力的山体、水体;各类建设要按规划预留足够的绿化用地。并且在规划城镇景观时,应把绿化作为重要内容。很多园林植物有多种用途,既是经济植物,又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兼收不少副产品。因此,把园林绿化和生产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又起到绿化美化的效果,进而实现园林绿化产业价值。园林植物可提供工业原料,也可提供多种经营货源;还可利用园林植物树种的根加工成盆景和根雕等,发展艺术产业。

要按照节地、节水增绿的思路,探索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原则,在道路改扩建或旧居住区改造确需迁移的树木,需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审批许可。实施市政工程建设时,坚持优先考虑保护大树原则,遇到需要占用绿地、移植树木的现象,尽可能地对改造设计进行特殊的改动,保护现有绿化成果。公共绿地上的树木移植统一由县园林绿化管理处进行实施,从而降低了大树移植量和确保移栽后树木的成活率。老城区存在树木遮荫和路灯透光的矛盾,为保护树的自然树冠,使大树免受破坏,对路灯进行升高改造,使路灯和树木景观相互衬托。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力推乡土植物,鼓励建设单位积极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大力推广宿根花卉和繁殖能力较强的地被植物,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

篇5

城市商业是商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导工程。因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10多年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说,规划编制专业化程度不高,编制技术要求不规范,规划执行随意性强,导致了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标准不一,城市网点设施品质不高,商业服务功能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城市资源。建议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以法治化的高度,规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强化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系统性,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不留后遗症,让城市商业真正为城市居民服务,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支撑和载体。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为推进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年来,国务院和主管部门都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从2001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2004年,商务部和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务部还颁布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商务部了《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些文件,推动了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对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成为我国城市网点规划和建设的政策体系。

根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部署,10多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目前,全国省会级城市、大部分地级城市和部分县级市都已经完成了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有的城市并进行了多次修编,这些工作都推动了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多数省级市和部分地级市已经建成了较为系统、较为规范的城市商业网点格局。但是,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不规范,落实不到位。许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专业性差,技术不规范,随意性强。一些城市政府对于已颁布的商业网点规划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随意更改。

2.商业网点建设混乱,造成了资源浪费。由于缺少规划的指导,许多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混乱。一些市政府让投资商牵着鼻子走,按照投资商的意愿任意改变规划,商业设施建设无序,导致许多大型商业设施、大型市场设施和服务设施闲置,造成了投资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3.利益驱动致使商业流通终端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城市政府为照顾房地产投资商的利益,对城市社区、小区和街区的商业设施建设抓的不够好,不少地方放弃了社区商业、社区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生活服务带来了不便。

4.重建设、轻流通,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城市只重视商业网点的硬件建设,对流通体系的建设思考很少;一些城市只注重品牌大型商业的引入,对专业性、中小型商业企业引进和培育重视不足,任其无序发展,使城市中低层收入的消费者得不到安全、便捷的服务,造成了城市商业体系不够完善。

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

法治化进程的建议

为进一步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进城市商业网点建设有序、健康的进行,建议加快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1.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编制,已经有10多年的时间,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编制规范,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全貌,许多城市的规划编制不尽规范,随意性强,甚至概念不清,这些规划非但对城市商业发展指导意义不强,反而有损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建议国家政府指定有关部门,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的经验进行总结,重新修订、编制新的规范,指导各个城市科学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坚持由专业单位编制,资深专家评审的方式。城市党政领导要尊重专业编制单位和专家的意见,不能自行其是,为了政绩或吸引投资,任意违反规划编制规范。

2.《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成为地方法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一经专家评审,即可成为政府规范性文件,若经同级人大通过,即成为区域地方法规。同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都要按照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要求,指导城市商业网点的建设与运营。任何人都不能随意修改法定性文件。如果确实需要修编,要经同级政府或人大通过。只有如此,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才会合理,城市发展和建设才不会留有遗憾。

3.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的落实。城市基础商业设施,如社区商业、小区商业、街区商业和郊区镇乡商业,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商业服务终端,更是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事业。因此,要确保社区等基础商业设施建设的落实。城市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吸收商务主管部门的意见,社区居民代表要参与,重要的大型社区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审批,要举行听证会议,在开发商同意商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和社区居民代表意见后,项目才能够进行开发、销售和验收。

4.坚决杜绝大型商贸设施的无序发展。由于大型商贸设施建设能够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绩形象,能使投资商获取巨额利润,许多城市政府支持开发商无序开发大型商业设施,包括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型购物广场、大型专业市场集群等,造成了许多城市的大型商贸设施的空壳运行。建议国家商务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要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制定全国商业设施发展的基础框架,同国土部门一道,编制全国大型商贸设施的发展用地计划,从根本上遏制商贸设施建设的无序发展。

篇6

为确保松建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维护被征地单位、个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28号)、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2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238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征地补偿管理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通知》(*政〔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统一全省耕地年总产值和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政文〔20*〕592号)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南平市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高指)各成员单位以及*市、*县、*县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以下简称征迁)工作,沿线乡(镇、街道办事处)应主动做好协调工作,各级监察、*、交通、国土、建设、林业、水利、广电、电力、通讯等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征迁工作,确保松建高速公路建设用地需要。

二、松建高速公路征迁工作(含电力、通讯、广电、地下光缆等设施)由*市、*县、*县人民政府实行任务包干、金额包干、责任包干。南平市人民政府和市高指分别与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和县(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签订责任状和包干合同。征迁费用由两级高指按政策测算确定后,各县(市)人民政府实行总额包干,如有不足,由各县(市)负责。

各县(市)包干范围为本项目辖区内的征用土地和拆迁各种地面建筑物、构造物以及个案处理的各种补偿安置(不含施工合同中规定属于施工单位应负责的部分)。县(市)不得再分解转包到乡(镇、街道办事处),不得挤占挪用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费。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依照政策、统一征地、分段负责、限期完成、超支不补、节约用地、急用先征”的原则,在项目业主的配合下,负责做好征地拆迁补偿、耕地调整、妥善安置群众生产、生活后靠等工作,按时完成辖区内的征地拆迁安置任务。

三、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兼顾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之间的平衡关系,确定与当地相适应的补偿标准,制定征迁补偿实施办法。

四、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造物的拆迁补偿安置办法。

第一类:在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按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及《*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类: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构造物的补偿费,按重置价格并结合成新确定。具体标准由各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五、征占林地应按规定办理《林地征占审核同意书》手续,同时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按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六、拆迁户安置用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尽早规划和报批,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手续,应当从简从快。属地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给予免收。拆迁安置应节约使用土地,多利用荒坡地,少占用耕地。凡集中安置的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群众搬迁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拆迁户临时安置主要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解决,按规定发给过渡安置费。自行过渡有困难的拆迁户由其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或单位负责临时安置。

七、松建高速公路建设所需临时用地,按下列规定办理:

1、临时使用国有或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根据《*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按《临时用地合同》约定支付土地补偿费,但具体补偿标准应与当地临时用地补偿标准相适应。临时征占用林地的,还应按《*省林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并按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2、临时用地单位应与县(市)土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林地)复垦整治协议,预缴土地复垦费、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保证金。

3、临时用地使用期满后,由使用单位负责复垦;不履行土地(林地)复垦或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义务的,预缴的土地复垦费、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保证金不予退还,由县(市)土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安排用于土地(林地)复垦和恢复林业生产条件。

4、各县(市)人民政府要负责做好项目建设期间临时用地的协调工作。

八、松建高速公路征地实施程序。

1、用地申请。由项目业主申请建设用地,县(市)国土资源局应根据项目用地范围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项目业主要积极配合县(市)国土资源局,做好报件的组织等有关准备工作。需征占用林地的,项目业主应配合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林地征占审核同意书》。

2、征地预公告(书面公告)。在报批前,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在拟被征地的村(居委会)征地预告。预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立项批准机关和文号、拟征收土地的用途、位置、面积、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申请听证的权利、义务以及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

3、组织征地听证。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要求对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安置方案及社会保障措施组织听证。

4、现状调查确认。根据用地红线图,征地与被征地双方进场核实地类、面积、清点地上附着物等。被征地单位及个人负责指认地上附着物归属。经双方确认后,将调查结果及补偿费用在被征地村(小组)公示栏分别张榜公布7天。

凡持征地范围内的山林权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凭证书经林业部门核实确认后,办理林木采伐及山林权属注销、登记手续。征占林地涉及生态公益林、名木古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由林业部门按规定办理。

5、办理征占用林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各县(市)要按统一要求组织好征占用林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材料,由南平市林业局、国土资源局统一汇总后上报。

6、公示征地批准事项。项目征地经依法批准后,由各县(市)国土资源部门按《征地土地公告办法》规定,公告征地批准事项。

7、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各县(市)应与被征地单位(个人)协商征地事宜,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8、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建设用地批准征收后,项目业主分别向有关县(市)职能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拆迁许可手续。征收农民承包的土地,要按有关规定分别抄送同级农业、林业、财政部门,办理解除或变更土地承包合同等手续。

九、征地补偿支付。

1、确保征地补偿费用落实到位。在申请征地前,南平市高指应将50%的征地补偿资金存入属地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设立的征地资金专户,并出具银行的存款证明。市高指要按照各县(市)征迁工作进度,及时将征地补偿费用拨付到位。征地补偿费用在征地补偿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审计部门要及时进行专项审计。

2、征地补偿费的支付方式。根据*政(2*)2号文件精神,征地补偿费用统一由各县(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的被征地农民名单和征地补偿的分配方案,把应该补偿给被征地农民的部分直接发给被征地农民,其中,青苗和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支付给土地承包经营者或地上附着物产权人;没有条件调整数量与质量相当的土地给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应按不少于70%的比例支付给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助费根据不同的安置途径支付:统一安置的,支付给负责安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支付给被安置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被征地单位和农民的征地补偿费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应积极配合发放征地补偿费。各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应对征地补偿费发放进行全程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交的被征地农民的名单、征地补偿费的分配方案及兑现情况应报各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3、加强对征地补偿费用的监督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留成的土地补偿费要实行专款专用,用于被征农民参加保险、发展二、三产业、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得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债务清欠资金等,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监督、管理。

十、其他有关事项。

1、各县(市)要切实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高速公路重大意义的认识,使征迁工作按计划要求顺利完成。

2、为确保高速公路建设良好的施工环境,各县(市)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危害高速公路建设的非法行为。对煽动群众干扰、破坏高速公路建设的首要分子,*机关要依法严肃处理;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自县(市)人民政府通告之日起,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高速公路拟征土地内任何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4、对土地权属、补偿安置方案提出异议的,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解决。征迁争议不得影响征迁工作的实施,被征地单位和承包经营者应当服从,不得阻挠。

5、在征迁工作中,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纪守法、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凡利用职务的要从严处理,违法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7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国家。易开发的平原、盆地面积少,较难开发的山地、高原面积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张以及城市数量的增多,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导致城市与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继续加速,城市化水平已从1980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47.7%[1]。短短的30多年,提高了两倍有余。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基本持平。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达到27%,即27%的土地养育着占全国一半的人口。城市正作为现代人的居住生活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在21世纪中叶时期,即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将达80%。在未来几十年城市还将容纳五六亿的人口。

1.2 研究意义

规划是实现土地优化配置和引导城市建设管理协调发展的关键,指导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有两个规划,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稀缺,面临人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挑战。而且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经济建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两个规划的依据都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其核心内容都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但研究的对象、范围、实施年限、方法、步骤各有侧重,规划深度悬殊较大。长期以来,两个规划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衔接不到位,难以协调统一,如何协调两个规划关系问题,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

2、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

目前,我国各级行政区范围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1986年实行了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下,依据《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城乡土地进行统一的、全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需要对行政辖区的全部土地利用的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进行综合平衡,在布局上进行合理配置[4]。它即是合理安排各类土地利用的依据,也是各级政府对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1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失调原因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经济建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两个规划的依据都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其核心内容都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但研究的对象、范围、实施年限、方法、步骤各有侧重,规划深度也悬殊较大。长期以来,两个规划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衔接不到位,难以协调统筹。其不协调的具体表现为:

2.1.1 “两规”脱节严重

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县(市、区)和乡(镇)五级,它的任务是: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4],对本辖区范围的土地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基础上,兼顾建设和环境需要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通过规划指标的层层下达和土地利用的分区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土地源的总供需平衡和对用地空间布局的调控,当然包括城市用地安排。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大规模建设开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问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安排。城市和县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当编制包括市或者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和城镇规划的编制。

2.1.2 规划成熟程度不同

在我国,城市规划在长期的规划实践中,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编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规划编制较为成熟,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较强。相比之下,土地利用规划在我国实施不久,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才起步,但未得到深入贯彻,直至1996年才得以全面展开[5]。第一轮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略显匆忙,在实施中暴露出了较多问题,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从业人员素质都不太成熟。

2.1.3 两个规划的规划理念不一致

一是城市规划是综合研究分析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编制,从城市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重在解决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规划从土地供给出发,以上级下达的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为前提,切块用于城市建设,重在“控制”,在各方面都对城市建设用地给予严格限制,不得突破上级下达的指标。二是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往往热衷于建设大城市,迎合各项建设项目的用地要求,有任意扩大城市规模的倾向;城市规划部门为迎合政府意图,加上自身利益观念的驱使,不管是粮田好地还是基本农田,统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区的范围,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强调节约集约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位置时尽量不占粮田好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3 “两规”协调的思路与途径

3.1重视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是点与面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城市总是与相应的区域相联系;与此同时,一定区域内必定有相应的经济中心城市。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在区域规划的基础上,一方面立足于大区域合理规划布局城镇体系;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性质,城市各部分的组成,各城区的用地,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3.2法律和制度上的创新

从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看,《城市规划法》无疑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城市规划实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可施性均优于土地利用规划。相比而言,我国尚无一部“土地规划法”,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界定也只限于《土地管理法》的部分章节,而且对于违法处罚所言甚少。虽说已将土地利用规划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但这种法律效力既不能约束规划编制者的意图,也不能约束规划实施者的意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建议制定相应的“土地规划法”,明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细则,对违法行为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此外,建议借鉴城市规划师制度,建立“土地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健全法律约束机制。

总之,制订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是管好用好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的重要保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各个方面发展迅猛,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 ,如何将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应,就需要城市规划的辅助协调。相对国外,现阶段我们的规划水平还有待提高,由于体制问题,我们的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衔接还有待完善,在当前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很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决策辅助模型等先进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城乡建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Wang Wanmao,Hart Tongkui.Land Use Planning[M].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2.]

[2]沈阳市国土区划办公室,沈阳国土资源航空遥感研究,沈阳出版社,1992

[3]冯广京,严金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02,(2):4.[Feng Guangjing。Yah Jinming.Strategic Conception on Revising the General Planning of Land Utilization[J].China[and Science,2OO2,(2):4.]

篇8

[关键字] 电缆管网 规划 建设

1 概述

城市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而电缆管网则是城市地下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及用电客户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电网的规划、建设改造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进程中重要任务之一。国务院于2013年、2014年分别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2014〕27号)两个指导性文件,明确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国务院总理2013年10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时提出:“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

2 现状与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来焦作市区用电负荷大幅攀升,市区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加之10千伏公用开闭所布点和专线用户的增多,造成市区架空配电线路走廊通道资源日益紧张,实施配电网电缆工程势在必行。此外,随着“美丽焦作”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品位的逐步提升,市区架空配电线路入地工程也将逐步增多。由此可见,电缆管网建设必将成为未来焦作市区配电网发展的一个重点。城市电力电缆的敷设方式一般有电缆隧道、电缆排管、电缆沟等方式,由于受城市道路可用通道的限制及交叉管网的影响,地下电力电缆通道一般采用预埋电缆排管方式。

就电缆工程出资模式,在《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电监办 省电力公司关于印发促进河南电网持续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豫发改能源〔2012〕1663号)中明确提出:“城市新建电缆入地工程由当地政府承担与架空线投资差价”;在《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网建设的意见》(焦政文〔2011〕161号)中明确提出:“新建道路涉及的电力线路入地工程,其土建部分投资由道路建设单位承担,电气部分投资由供电企业承担”。

目前焦作市区电缆管网建设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相关电缆工程出资政策执行不到位,野蛮施工挖断地下电缆造成大面积停电,电缆管网建设缺乏政府性统一规划,各类电缆建设工程各自为政,造成电缆管网建设标准不统一,道路电缆通道反复开挖等,严重制约了焦作市区电缆管网的健康发展。如何促进电缆管网的科学、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3 分析与思考

电缆管网是城市输送电力的“地下血管”,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枢系统。它的好与坏,落后于先进,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被视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焦作市区电缆管网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规划滞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作为龙头的规划工作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工作任务重,部分规划人员缺乏开阔眼界和前卫理念,造成城市地下管网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此外,电缆管网建设缺乏政府性统一规划,在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没有将电缆管网规划纳入其中,规划不能“无缝”衔接,导致电缆管网的布设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城市地上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地下建设却严重滞后,乱象堪忧。

3.2建设混乱。政府性工程、公用电网工程、用户工程等各类电缆管网建设工程各自为政,建设不同步,“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造成电缆管网建设秩序混乱,施工难度增大,建设标准不统一,道路电缆通道反复开挖,甚至出现野蛮施工等,造成事故频发。

3.3管理乏力。政府各相关部门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责任条块分割,管理职能相互交叉,职责不清,导致管理弱化。政府部门、供电企业以及电力客户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各方在电缆管网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权利、责任、义务没有明确界定,致使管理上不能协调一致。

4 相关建议

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城市电缆管网管理机制是适应现代化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提早谋划,高起点、大气魄、宽眼界搞好焦作城市地下电缆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4.1对电缆管网的认识要有战略视野。要把电缆管网建设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工程、基础工程、先期工程,遵循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防患未然,未雨绸缪。市区新建道路时应由道路建设单位同期配套建设隧道、排管等电缆线路通道,并按最终规模一次性建设到位,避免出现因未来电缆线路建设而造成的道路反复开挖。

4.2对电缆管网的规划要有超前理念。政府部门应联合供电企业共同做好电缆管沟的统一规划,并把电缆管沟规划纳入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应针对新建道路及已有道路制定配套电缆管沟的新建、改造计划,确定电缆管沟的建设形式、规模等,多方筹措资金加以实施,保证电缆管网建设的超前性和适应性。

4.3对电缆管网的建设要有控制管理。加强沟通衔接,形成贯穿政府、供电企业和电力用户之间的电缆管网规划建设纵向沟通机制,以地区电网规划为指导,统筹政府性工程、公用电网工程及用户工程等各类电缆管网建设工程,逐步建立责任明确、流程顺畅的工作机制,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

4.4对电缆管网的管理要有制度创新。加强对电力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的征收使用管理,重点用于电缆管网等城市公用电力设施的建设、改造工程。积极推广应用共同沟技术,即“地下综合管廊”,在地下建造集约化隧道,集电力、通讯、燃气、上水等各种市政管线于一体,综合布置城市地下管线,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电缆管网的规划建设工作,促进焦作市区电缆管网的科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工程名称:_________

工程地点:_________

合同编号:_________(由设计人编填)

设计证书等级:_________

委托方:_________

设计方:_________

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担_________规划设计,工程地点为_________,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并共同履行。

第一条 本合同签订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和相关设计收费标准。

1.2 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1.3 规划项目批准文件

1.4 其他:_________

第二条 设计依据

2.1 委托方给设计方的委托书或设计中标文件

2.2 委托方提交的基础资料

2.3 设计方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是: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武汉市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其他:_________

第三条 合同文件的优先次序

构成本合同的文件可视为是能互相说明的,如果合同文件存在歧义或不一致,则根据如下优先次序来判断:

3.1 合同书

3.2 中标函(文件)

3.3 委托方要求及委托书

3.4 投标书

第四条 本合同项目的名称、规模、阶段及设计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填写)

名称:_________

规模:用地_________人口_________其他_________

阶段: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其他

设计内容:_________

第五条 委托方向设计方提交的有关资料、文件及时间

地形图纸_________(比例尺_________)

地形图电子文件(光盘软盘)

其它资料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第六条 设计方向委托方交付的设计文件、份数、时间

蓝图_________套

彩图_________套

说明书或文本_________套

时间_________

第七条 费用

7.1 根据本合同第1.1条款的相应规定,经双方商定,本合同的设计费用预算为_________万元。

7.2 双方在规划设计审查后,按批准的规划设计规模核算设计费。规划设计间如遇规模或内容调整,则设计费也应做相应调整。

第八条 支付方式

8.1 本合同生效后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_________%,计_________万元作为定金(合同结算时,定金抵作设计费)。

8.2 设计方提交_________设计文件后三天内,委托方支付设计费总额的_________%,计_________万元;之后,委托方应按设计方所完成的规划工作量比例,向设计方支付总设计费的_________%,计_________万元,设计成果完成后,委托方结清设计费,不留尾款。

8.3 费用支付方式,经双方协商为:_________。

第九条 双方责任

9.1 委托方责任

9.1.1 委托方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设计方提交基础资料及文件,并对其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效性负责。委托方不得要求设计方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委托方提交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内,设计方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委托方交付上述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5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重新确定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

9.1.2 委托方变更委托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或因提交的资料错误,或所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方设计返工时,双方除另行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或另订合同)、重新明确有关条款外,委托方应按设计方所耗工作量向设计方支付工费。在未签订合同前委托方已同意,设计方为委托方所做的各项设计工作,委托方应支付相应设计费。

9.1.3 在合同履行期间,委托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方未开始设计工作的,不退还委托方所付订金,已开始设计工作的,委托方应根据设计方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支付设计费;不足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一半支付;超过一半时,按该阶段设计费的全部支付。

9.1.4 委托方必须按合同规定支付定金,收到定金作为设计方设计开工的标志。未收到定金,设计方有权推迟设计工作的开工时间,且交付文件的时间顺延。

9.1.5 委托方应按本合同规定的金额和日期向设计方支付设计费,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应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且设计方提交设计文件的时间顺延。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委托方。委托方的上级或设计审批部门对设计文件不审批或本合同项目停缓,委托方均应支付应付的设计费。

9.1.6 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比合同规定时间提前交付设计文件时,须征得设计方同意,不得严重背离合理设计周期,且委托方应支付赶工费。

9.1.7 委托方应为设计方派驻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生活及交通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及必要的劳动保护装备。

9.1.8 设计文件中选用的国家规范、部门及地方规范由委托方负责解决。

9.1.9 承担本项目外国专家来设计方办公室工作的接待费(包括传真、电话、复印、办公等费用)。

9.2 设计方责任

9.2.1 设计方应按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技术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按本合同第六条规定的内容、时间及份数向委托方交付设计文件(出现9.1.1、9.1.2、9.1.4、9.1.5规定有关交付设计文件顺延的情况除外)。并对提交的设计文件的质量负责。

9.2.2 设计合同有效年限为_________年,超期后如仍须执行时,合同双方进行延期确认。

9.2.3 设计方对设计文件出现的遗漏或错误负责修改或补充。设计方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对设计文件进行调整补充。

9.2.5 由于设计方原因,延误了设计文件交付时间,每延误一天,应减收该项目应收设计费的千分之二。

9.2.6 合同生效后,设计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设计方应双倍返还委托方已支付的定金。

9.2.7 设计方交付设计文件后,按规定参加有关上级的设计审查,并根据审查结论负责不超出原定范围的内容做必要调整补充。

第十条 保密

双方均应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对对方的资料及文件擅自修改,复制或向第三人转让或用于本合同项目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泄密方承担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 争议解决方式

11.1 本合同在履行期间,双方发生争议可采取协商解决或向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

11.2 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时,双方同意以第_________种方式解决:向武汉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向_________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二条 合同生效及其他

12.1 委托方要求设计方派专人长期驻项目现场进行配合与解决有关问题时,双方应另行签订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12.2 设计方为本合同项目的服务至规划材料上报为止。

12.3 委托方委托设计方承担本合同内容以外的工作服务,另行签订协议并支付费用。

12.4 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12.5 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一式四份,委托方二份,设计方二份。

12.6 本合同生效后,按规定应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审查部门备案。双方履行完合同规定的义务后,本合同即行终止。

12.7 双方认可的来往传真、电报、会议纪要等,均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2.8 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委托方(盖章):_________ 设计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委托人(签字):_________

项目经理(签字):_________项目经理(签字):_________

住所:_________住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电话: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传真: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开户银行:_________

银行帐号:_________银行帐号: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盖章):_________

备案号:_________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工作

我国的房地产估价从无到有,业务范围从单一的房地产交易所需的评估到如今所涉及到的融资、司法鉴定、拆迁、课税、企业合并、资产重组、房地产作价入股、企业改制等各项经济活动,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广且标的价值量越来越大,估价结果是否客观合理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如何做好房地产的估价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 掌握房地产估价必备的知识

1.1 房地产估价专业知识

房地产估价发展至今成为一门学科、一种职业、一个行业、一种经济行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从事的,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具备扎实的估价理论知识,掌握好各种估价方法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条件以及相应的测算过程,在实际估价工作中能针对不同的估价对象、估价目的和市场环境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进行科学严谨的估价。

1.2 房地产估价相关知识

一宗房地产估价业务的评估,首先要对房地产有准确的认识,这对于评估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是非常的重要。对房地产的认识包括土地和地上建筑物两个方面的内容,准确的认识一宗土地要涉及到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测绘等相关知识;建筑物的认识涉及到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分析环节要用到统计方面知识;估价侧算的过程要运用到财政、金融、会计、预测、房地产开发经营等方面相关知识。房地产价格受制度政策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估价人员必须懂政策;房地产估价要遵循合法原则,在房地产分割、拆迁、拍卖、抵押、司法鉴定等类型的评估中,估价对象权益价值的评估并不是委托人或房地产估价人员可以随意假定的,必须以法律、法规或政策为依据进行。估价人员的估价行为不仅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而且其结果又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因此,只有通晓与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才能正确评估估价对象客观、合理、合法的权益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3 熟悉估价规范及估价相关方面的指导意见

国家为了规范房地产估价行为,统一估价程序和方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房地产估价规范》。作为房地产估价的从业人员必须熟读并理解透彻规范的规定,在执业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操作,才能确保估价结果客观、公正、合理。

熟悉国家出台的有关房地产估价方面的指导意见以及对估价产生影响的法律法规、通知。诸如:为了规范房地产抵押估价行为,保证房地产抵押估价质量,维护房地产抵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国家相关部门发出的房地产抵押估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房地产抵押评估指导意见》;《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及各地方政府相应出台的细则、办法,对拆迁估价主体资格、估价时点、价值标准、估价方法、初步估价结果公示、估价报告答疑、估价结果异议的解决等作了规定,对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行为,维护拆迁当时人的合法权益有了保障。作为一名房地产估价从业人员,如果不了解与估价行业相关的国家指导意见,就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

2 养成良好的估价作业习惯

良好的估价作业习惯,将会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受一宗估价业务,首先,把估价技术路线确定下来,因为估价技术路线是指导整个估价过程的技术思路,有了技术路线的指导,我们在项目估价过程中才不至于束手无策,而是得心应手;其次,制定拟调查收集的资料及其来源渠道,避免工作出现无头绪,盲目性,收集到的资料没用,要用的资料没收集到;第三,做好人员和进度的安排,以保证估价项目按时完成。不管是简单业务还是复杂业务,都应养成这样的估价作业习惯。

3 做好房地产估价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工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具有深厚估价理论知识的人,如果手上没有估价相关房地产信息资料,那么估价工作将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估价的日常信息收集工作和面临具体估价业务时的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工作。日常信息资料的收集包括:影响房地产价格因素的信息收集,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区域因素等方面信息的收集。比如房地产价格走势、租金水平、建造成本、土地市场行情、房地产制度、税收政策、城市规划、物价、居民收入、利率以及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城市里不同城区的房地产价格、土地市场、交通情况、配套设施情况、环境景观、商服繁华度等有充分的了解。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工作主要是根据估价对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估价技术路线,按照所确定估价方法有针对性的收集估价相关的信息资料。比如市场比较法:主要收集类似房地产交易实例;收益法:收集类似房地产租金水平、经营收入、收益率、经营成本支出、收益变化情况;成本法:收集类似房地产开发过程各个环境的费用支出(建安成本、前期工程费、管理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费用)、税费支出和正常利润等;基准地价修正法:收集估价对象所在地的基准地价成果文件。另外,信息收集后,要进行整理、分析,甄别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去伪存真,以保证估价结果的客观合理。为了提高估价工作的效率,还应对各项信息资料按区域、按用途、按结构、按档次、按规模进行分门别类的归档整理,以便在需要时,能信手拈来。

4 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房地产估价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评估出客观、公正、合理的房地产价格。作为房地产估价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所谓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我们每一个职业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

房地产估价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态度、作风和行为去完成房地产估价工作,清楚在房地产估价活动中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诚实守信;保守秘密;公平竞争。房地产估价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有专业能力作为基础,专业能力上的不能胜任本身就对社会公众构成一种欺诈,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才”,作为房地产估价工作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要诚实守信。房地产估价为房地产交易价格、抵押贷款额度、房屋拆迁金额的补偿、司法鉴定等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房地产估价结果的公正性直接影响着有关各方的利益,并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房地产估价从业人员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总之,房地产估价不仅是一门学科、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一门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各领域对房地产估价需求日益广泛,房地产估价人员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将面临更大、更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具有上述基本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估价工作经验,才能做好房地产估价工作,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柴强.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吴楚.论房地产估价职业道德建设中国房地产估价师 2000(3)

[3]王瑞萍.谈房地产估价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