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道德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职业道德条例

篇1

其实,“教师即道德家”这种观点是受实体思维或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实体思维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本质,这种本质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脱离现象的存在。这种思维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也存在着一种本质,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善”的,应该是完美的。而道德家是“完美”和“善”的持有者,因此“教师即道德家”。在现当代,这种观点受到越来越多批评。人们认为,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情感。“学校不是庙堂,教师不是圣人,也不必装作圣人”[3],这一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相反,人们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应该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向善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累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4]。

生成性视阈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嬗变

“教师不是道德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生成论认为,道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是向“善”的过程,是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的过程;一个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向“道德自由”发展的过程。

(一)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其他认知活动一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发展经历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层次)[5]。在服从阶段,教师主要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并以此作为判定自己和他人可以作为和不可作为的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是道德的下限,是所有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恪守的。然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对教师道德外在规定的,是建立在外在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的,因而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体的认知未必能内化为教师个体自身的感受。在此阶段,教师还处于他律阶段[6]。在同化层次,教师对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内心深处能够比较多的接受一些认同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在的监督,在许多情况下的遵守是出于主体的自觉。此时的教师处于他律和自律交接阶段。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内化阶段,教师对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已经有了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并将其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教师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已经完全不需要外部的监督,而是出于教师个体主体的自觉。在此阶段,教师已经完全道德自律,完全获得道德自由。

(二)由“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识”道德认识作为对客观伦理的认识,同所有认识形式一样,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道德感性认识和道德理性认识[7]。阿尔汉格尔斯基指出,伦理意识产生于经验过的道德认识转变为伦理的道德认识的过程中[8]。教师的道德感性认识以教师的道德实践为基础,是对教师客观道德现象的反映和对道德之间外部联系的把握。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客观环境(如教育事业、学生、教师群体等)都有着种种感受和不同的体验。这些反映到朴素的日常经验式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中,同时也由此产生了一些简单的道德规范、道德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构建起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朴素的道德关系。国内学者许纪霖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都未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9]简单性、自明性,以及阶段的概括性,都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一般而言,大部分教师都是在感性认识阶段和水平上从事道德实践的。但对于道德更深层次的认知,从更好培养下一代的角度来说,仅停留在此阶段是不够的。因为教师道德感性认知和一般感性认知具有同样的局限性,它会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因此对于教师道德的本源、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深入到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教师的理性道德认识是一个形成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过程。教师只有进行理性道德认知,才能认识教师道德为何物;只有进行道德理性认知,才有可能更为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内化为内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由“道德他律”、“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由”“道德”是由“道”和“德”组成。孟子认为,“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下》),可见,“道”的语义学本义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规范”、“规矩”,是“人所共由”的规范;“德”与“得”相通,古人称“德者,得也”(《管子•心术上》)。这也就是说“德”事实上被理解为一个人内心对“道”的心得,是对“人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一般来说,“人所共由的规范”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规范(制度规范),一种是内在的规范(即良心);“心得”也可分为形式上的心得(表面服从)和内心体验的心得(内心接受)。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对教师职业所共由规范理解的心得。而这一心得是由“他律”向“自律”,并将两者相结合呈现“自由”的过程。在他律层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和条款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道德法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着朴素的单方面的尊重,此阶段的教师还处于服从即成规范和履行道德义务的水平。教师职业道德往往以“必须履行”的形式来实现。虽然教师个体在一定程度上遵守教师条例,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意,未能从心灵上真正的认同道德规范,因而教师个体道德行为具有被动性,往往因为来自外界的舆论和现有的道德规范的压力而不得不服从。在自律层次,教师个体的良心发挥主导作用,良心对道德主体起监督作用,对于那些符合道德义务要求的道德意识及行为给予鼓励,否则便给予纠正和弱化。如果说义务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具有强迫性,那么教师良心则是教师个体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第一次的升华。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体表现出来的意识状态,具有主观性和个体性,而难以满足社会普适性的要求,难免会走向道德唯意志论。自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层次[10]。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法则存在的理由”[11]。如果说教师职业道德的他律层次具有消极的被动性,自律层次具有某种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自由层次则扬弃了前两个层次所具有的片面性,把被动性与主动性融为一体。在这一层次,教师将道德本身作为自己的追求对象,为道德而道德,从而形成将自身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的道德绝对律令。

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策略

教师不是道德家,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性的道德。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道德,可以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教师是应该有道德的,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要求教师个体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是否幸福。这也就是说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树立生成式教师职业道德信念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然生就的,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本质主义(实体)思维支配下的道德观关注的是教师个体以外的客观世界、抽象本质,是一个“目中无人”的道德,是工具论的道德,而生成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以教师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善”为目标,是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他律”向“自由”的发展过程,它不断引导教师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超越“预成论”、树立“生成”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成长,为自己设立好目标,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容易导致挫败情绪增加,太低不利于道德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来说,也要正确认识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现象和职业道德问题。对社会来说,人们往往对教师的个人道德持高标准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每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前所述,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个人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之间的内在差异,泛化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种底线道德,是对所有教师的最低要求,没有必要对教师私德提出高度理想化的要求,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道德家。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要降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而是应该理性对待。

(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自觉意识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教师个体自我生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道德自觉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道德自觉试图摆脱外在奴役,成为自我;同时把个体的道德和外在情景联系起来,试图把自己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行动融为一体进行反思。教师职业道德自觉,首先意味着教师对自身道德生活的体验,倡导教师通过职业道德自觉不断地研究所面对的学生、环境和自我在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挑战和变革。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职业道德的自我认识,对“我们的职业道德是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将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等等给予思考和解答。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应树立高远的职业道德理想。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就是教师主体为自己设立的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模式所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还意味着教师对现有道德的反思和批判。唯有职业道德自觉被唤醒之后,教师才有可能觉察到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认识到自身在教师事业中的责任担当,唤醒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2

本文作者:单新梅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目前,我国对学校教师的评价中重学生学科成绩和科研成果,并以此作为岗位竞聘、绩效工资和晋升职称的主要指标。在教师道德评价中只要教师不违背基本的的道德原则和规则,基本可以忽略。这种评价方式既弱化了教师道德的“他律”标准,也降低了了教师道德的“自律”要求,忽视了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即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师德具有很强的内省性和内律性,在对教师的督学体系中因为过多地强调运用规则约束教师职业行为,督促教师尽职尽责的外在手段,势必使教师这一道德行为主体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道德的认知并非完全为个人所认同而内化为情感和意志,不利于教师道德理想的建立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因而师德建设收效甚微[2]。

1.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师德教育。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良好的情感交往技巧与能力。师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经历长期的学习和反复多次的亲身经验才能最终形成。因此,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要专门设置师德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上既要对照新课程改革和专业化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又要突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强调师范教育的意义,培养师范专业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意识水准上,教师道德较之其它职业有更高的要求[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突出师范生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理解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师德要求,明白师德在完成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师德信念。其次注重职前教师师德情感的培养,只有建立稳定的积极健康的师德情感才会有实践师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行为;在方法上可多用案例法、讨论法,亲身到中小学体验,与一线的教师座谈等形式让师范生获得职业认同感,树立爱国爱教,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职业理想。师德教育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还应贯穿于教师在职培训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在师德实践活动中的自觉性,将师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师德行为。在职教师培训中,内容应与时俱进,侧重于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各级各类学校要创立学习型组织,使教师依法执教、敬业爱岗,坚于职守,敬业奉献;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从情感上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2.合理构建师德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教育领域,很多不合规范的事情并非当事人有意所为,而是因为制度不明确,评价体系不合理。在管理层面,制度创新非常重要,必须完善师德监督机制。首先,在学校应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委员会,认真贯彻各类教育法规,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坚持道德底线要求,使得教师有所遵循,通过可操作的、具体化的要求,逐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提高促进教师的师德水平。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职能和惩处职能,通过校园网络、师德师风意见箱和学生座谈会等途径,为各方人士就师德问题献计献策,督促教师完善道德修养。对违反师德规范的,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规范条例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4]。此外,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估考核标准应综合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态度和育人的效果,加大师德指标的比重,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规范和善恶标准。同时在教师群体中应树立师德典型,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倡导教师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也可选用恰当的师德激励法,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发挥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长效的师德约束机制促使教师自省、自重、自律,始终保持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辞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保证师德建设不断趋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3.营造良好的校园师德伦理文化,使教师在自律和他律的约束中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内省性和内律性。而在师德实践中内律是决定因素,因此在师德建设中除了他律的道德规范规则之外,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个性修养,使自身的价值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承认和尊重,妥善处理好诸如名誉、地位,晋级、提升等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使教师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达到主动、自觉、自立、自主、自省、自律的更高境界。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学校组织层面,行政发挥管理优势,工会发挥文化活动优势,团委发挥组织优势和思想教育优势采取措施,形成合力,组织教师参加健康有益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调节教师情绪、活跃校园生活,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团队精神,同时还能创造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在管理层面,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团结教师,关心教师,集思广益,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对教师政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体贴、生活上的帮扶与能力上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舆论层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校园网络、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园橱窗和板报等传播媒介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让被表彰的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大多数教师在本质上是仰慕、向往和追求道德的理想人格的,所以,恰当地运用榜样的力量,并通过校园舆论,形成一种褒扬好的、贬抑坏的、鞭策后进的力量,促使教师扬善抑恶,追求教师应有的人格和品质。因为,一个教师或教育群体只有得到社会和民众的褒贬和认同,才能真正使道德情感升华,指引着教师职业道德向着积极、进步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3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之重要及教师要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是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大家的普遍认识。社会要实现对教师这个特殊要求,要从四个方面去努力。其一,要从师范教育入手,使爱教育、爱学生深入人心;其二,对教师进行持续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舆论引导;其三,社会要给教师充分的尊重,在政策上给这种观念以具体的支持;其四,教师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中表现出若干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是否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天地君亲师”一说,显然把“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同等的位置上。教育家陶行知说:“农而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而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不能强;人类不重师,则人类不能太平。”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除了有社会功能外,还有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叶澜指出,教育实践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的传承、教育使命,决定了教师绝不能仅仅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挖掘、启迪学生的真、善、美应是教师的责任,而“育人”“启迪”却不是一般的体力、脑力劳动,它离不开一个“爱”字。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爱”工作对象绝不像热爱一个工作那么简单,这当中有太大的工作弹性,太难描述的工作状态。这都要靠教师自身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去自我权衡、实现。这便是“德”,是它在决定着一切。“德”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百行德为首”,强调各行业中“德”的重要位置。从古到今,对用人都坚持“德才兼备’‘,“德”是放在首位的。来自外部的种种规范、规则往往只能形成框架、目标,实现的程度也全在一个“德”字上。谁能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定义出全部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决定意义。社会对这种职业能不提出更高的职业规范吗?因其重要,所以要求才更高。教师也是人,教师不过是一种社会职业,不应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使之神圣化。这些说法看似客观、中庸,实际_L没有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巨大功能,至少是混淆了“职业”“事业”的概念。

教师职业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职业本身决定的,它也来自社会一般要求。“还是个老师呢!”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显然,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积淀,从“德”的意义上来说,较常人,社会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教师是较高道德的化身。教师是教人的。教人的学问,更要教人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更多的是“德”的要求。

对教师职业更高的道德要求也来自广大教师。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自觉响应。笔者在一个有三千多名教师的地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持认同观点的高达95 %,尽管从目前看其中也有并不十分热爱这项工作的。《中国教师报》第270期刊登的张亚同志的文章更能代表千万普通教师的心声。“教师的职业特殊,因此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特别高”,这是理解的说法;“我是老师,就必须为人师表;我是老师,就必须敬业奉献”,这是“爱”的自觉。

那么,如何实现对教师工作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呢?

一、从师范教育入手,努力使师范毕业生初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看似陈旧的话题,却因有关教育的缺失、弱化或受到现实某些因素的冲击而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就像不是所有知识丰富的人都能当教师一样,不是每一人都适合读师范而成为教师的。政府应让真正有志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进人师范学习。这当中有“智”的考虑,更有“志”的考虑。“让一流的学生去读师范”应成为政府的远见卓识,并需努力践行,至少,也应是兼顾—我们也有一流的学生在读师范,他们将肩负文明传承的重任。在这一点上,刚恢复中高考制度时的做法就比较成功。

优秀的人员进人师范院校后,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师范毕业生,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师范院校要落实相关课程,其中,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重要的课程着力落实。专业课加教育学、心理学是不够的,因为这还只是知识、能力层面上的教育。情感方面的教育,即使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的教育也是亚待研究开发或进一步深化的课程。从个体发展、社会进步角度出发,师范院校理应承担此重任。近期某些地方在选聘教师时,要求一般院校的学生拿到《教育学》、《心理学》的合格证便予录用是不成熟的做法,是对师范教育的矮化。当某个人站在三尺讲台上时,他已开始影响他的教育对象了。笔者没有低看非师范生的意思,只是想说,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是不可替代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合适的用武之地。

教育中,“爱”比专业知识、能力更为重要。如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教师所教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一名学生更是在国际上获奖。他爱着他的事业,他的学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引自《中国教育报》)。

当然能有两全的人更是个体与社会的大福。大学之大,是因为有大师。高校中大师同时也做老师,一定是学生的幸运。笔者参加教育管理专业学习时,学校所请教授多为著名学者。听他们讲课,从知识、能力上来说有提高,个人品质土也得到升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常有这样的感受。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走向教师岗位的应具备高尚师德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强有力的社会制度规范与舆论引导

一个意识到教育有如此巨大功效的社会更应持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条例在制定后,贯彻落实的重任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出相应更具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很有必要。比如制定若于细则,让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具有良好师德的所有从业人员都知道在具体环境中的行为规范。这一点,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都很容易做到,问题在长期坚持与落实。《论教育的职业道德》一文说:一个好教师应具备以下十几种素质:1.友善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3.耐心;4.广泛的爱好;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行;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宽容;12.遇事颇有办法。其中若干项是与师“德”密切相关的。

笔者所在主管局制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更具可操作性。该办法在若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师德标准。

这是一个对教育者的再教育过程,是师德规范的延伸。叶澜教授在《教育管理学》中指出,在对教育者的再教育中可采用多种方式使教育具体化。多种方式的激励,典型的树立,强调榜样的引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所在主管局每年都举行以“爱岗、敬业、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活动,效果显著。可见,主管部门、学校的坚持,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这当中也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引导。汉川大地震是对师德的考验。如谭千秋那样,当灾难袭来,表现出的心里只有学生安危的忘我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师爱”。这已是超出一般师德要求的大爱。看着一排排加了黑框的名字,许多人震惊了,因我们良知还在。

三、实现更高的师德规范需杜会多方面的支持

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教育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决定着他们能充分地表现出工作热情,对教师来说,这种热情就是工作中焕发的责任意识、“爱”的意识。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政府引导下的全社会对教育的敬畏,对教师的尊重,进而真正形成从制度层面上到社会个体尊师重教的氛围。社会理应给这样的群体充分的尊敬。在我们强调“重要”、“伟大”时,市场经济背景下,更要给这种社会职业充分关爱。“让教师成为人们最羡慕的职业”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外成功的经验更是应该参考。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及递增有法律规定。距离是存在的,何况连续的对教育投人的增加比较多地用在了硬件建设上。如果教师们从心底感受到从业的幸福,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与社会个体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韩国教师的富且贵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值得参考。很难想象如果一名教师的工资还不到一名小工的水平,事业的崇高、从业的幸福从何谈起?热情会降温、责任会淡化也是自然的事。不可否认,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全是一群无私的奉献者,否则那真将是一种神化。眼下,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所谓种种师德滑坡与经济待遇不无关系。解决这样的问题应是比较简单的。对公务员,人们想到过“高薪养廉”,对广大的教师,是否也可以从待遇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甚至职称评定制度中的突出问题也应一并考虑,那也是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处理好来自外部、内部的不公,解决有关制度中的突出问题应是研究师德建设问题的重要一环。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投人也在不断增加。在有重大贡献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得到重奖的同时,关注庞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同等重要。群体激励理论在这里也可以借鉴。2008年11月17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小学校长大会上指出,“整个基础教育战线具有战略意义”,“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在这样的社会“支撑”中,学校的作用应表现得更为具体。让教师在学校内部也时刻感受到幸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师爱,是每一所学校的管理人员应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的常规工作。

我们不把教师工作神圣化,却要对教育事业心怀敬畏。

四、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水准

篇4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要达到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为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端正价值观,增强敬业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落实创建积极向上的和谐校校。制定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重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十项准则》要求,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整体水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提升校的形象。本次师德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以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第二,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三,坚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目标培养,建构一支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人格魅力,具备教育影响力的新型教师队伍。

二、实施步骤

(一)动员学习阶段

1.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坚持把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政策法规,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校教育指导纲要》、《校管理条例》、《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国幼教系统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材料,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共识。

(二)研讨阶段

1.讨论校存在的不文明现象。

2.深刻的自检、反思,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分析其危害。

3.拟定“个人师德承诺书”。

4.在广泛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共识,制定出教职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5.讨论如何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核。

(三)实施阶段

1、组建专班,加强领导。

(1)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小组每月研究一次师德师风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完善有关措施,制定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方案。将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并将此工作的各项任务列入教师工作的职责范围内,与年终考核挂起钩来。

(2)主动接受家长的监督,虚心听取意见,为行风监督员提供各种机会和方便,使他们随时可进入学校、班级、幼儿家长中了解情况,及时反馈,以便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2.强化规范,教育为本,加强自律

(1)加大加快宣传力度,利用政治学习在全校教师中传达各级领导“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报告和精神,提高认识,自觉地置身此活动中去,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

(2)进一步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规,使每个教师自觉执行“师德规范”。严禁变相体罚学生,轻视、歧视学生的违法行为,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为维护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做出自己“教书育人”的应尽责任。

(3)按上级规定收费,严格执行市、县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健全和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费制”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坚决杜绝一切违纪行为。

(4)加强监督手段,向家长宣传我校师德活动计划。

3.激励约束,用好典型,硬化考核

(1)密切配合,以人为本,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根据师德师风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人文关怀,创设和谐校校。

篇5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著”的占4.7%,选择“较显著”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篇6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维护教师形象,树立文明育人的风气,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了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新,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精神,根据市教育局工作安排,我院从今年十月下旬开始至明年1月上旬,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法》、《教师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重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

二、时间和参加人员。

(一)、活动时间:2003年10月下旬至2004年1月上旬

(二)、参加对象:全院在职教职工

三、教育活动目标。

(一)、提高认识让教职工通过认真学习,深刻反思,结合实际,查摆问题等形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整改立制。

(二)、优化师德。加强师德修养,坚持道德自律,提高全体教工的师德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把教师职业新要求的道德规范转为内在素质,使全体教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关心热爱幼儿用高尚人格影响幼儿,成为幼儿的慈母益友,成为社会尊敬的人。

(三)、端正师风。大力弘扬和倡导热爱事业、锐意进取、合作共事、廉洁从教的思想作风,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学风,关爱幼儿、诲人不倦、善于创新、勤于教改的教风。

四、方法与步骤

(一)、方法:采用学习、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二)、步骤:

1、学习提高认识阶段(2003年10月下旬至11月20日)

(1)、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全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利用政治学习和日常教学时间。

(2)、学习的内容:除市教育局规定的篇目外,增加《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做学习笔记,书写学习体会。

(4)、分部门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体会。

2、对照检查阶段(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此阶段采用自下而上的自查、民主评议、家长问卷等方式,查摆疏理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因素和思想根源,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转变教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3、整改提高阶段(12月上旬至12月底)

院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家长及教工的意见基础上,针对查摆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完善师德师风评估体系。组织教工签署并执行《抚州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从而规范教工的育人行为,提高教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幼儿、家长乃至社会面前树立“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

4、总结表彰阶段(2004年1月上旬)

(1)、组织教工总结交流活动经验和成绩。

(2)召开家长会,听取意见和评价。

(3)、根据教育局评比活动要求,鼓励教工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相关项目的评比活动,做好自评和推荐工作。

(4)、评出院师德师风标兵若干名,张榜表彰。

篇7

首先,爱岗敬业上做得不够突出。近年来,狭隘地认为自身素质还可以,考试考核我都能应付,逐渐放松了对专业的钻研。

其次,工作皮沓,主动意识不强。有时对待一些中心工作抱着保持原有的态度,不愿深入,存在求稳怕乱思想,不愿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遇事不愿多想,心想反正上有领导,领导咋说我咋办,肯定错不了。许多工作到推不掉时才仓促动手做。

第三,要求学生过于严厉。偶尔对学生小施惩戒,还认为是对学生的关爱,有歧视后进生的言行。

第四,关心、帮助他人做得不够,与他人的谈心交流、沟通较少,做了许多自认为是不错却得不到别人理解的事。

第五,情绪易激动,言行有时过激,自控能力不强。

以上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事多多批评指正。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动力,加强学习,振奋精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首先是加强理论学习,其次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从严治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努力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祖国的花朵;三是振奋精神,以百倍的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差生和后进生。

2、树立几个意识:

(1)牢固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意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要做到。

(2)牢固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作学生、教师的表率。

(3)牢固树立“宁守清贫,不损师德”的意识,发扬教师高风亮节、“红烛”精神,廉洁从教,维护自身“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探索创新”的美好形象。

(4)牢固树立“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服人”意识。

(5)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6)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以校为家,以教为业,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篇8

本文作者:李冬娜工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秉承我国优良师德传统,并融合时代特征,形成了许多开放时代优秀的师德风范"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愈加突出,从而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广泛,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而高校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个别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不够高尚、治学态度不够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职业责任方面:职责意识不强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重要内容"爱岗就是对教师工作充满热爱之情;敬业就是对教师职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然而,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有些高校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或是赚钱工具,而未将其看作是自己实现理想抱负、成就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上课赚取课酬,下课甩手走人,把自己当作匠而不是师"一些高校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看重物质利益,热衷于开辟第二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还有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职称问题,重科研轻教学,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副业;甚至一些高校教师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些高校教师没有谨记自身的职业要求,缺乏事业心、责任感,这样既造成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又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2.职业道德方面:师表意识淡薄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格来培养人格的劳动"教育过程始终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以自身的表率精神去实现教书育人、培养四有新人的神圣使命"与一般的职业劳动者相比,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更高,在道德行为上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和更鲜明的示范性,即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思想、品格、境界、学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冲击着大学校园,也很大地影响着高校教师"一些高校教师从重理想转向重实惠,从追求精神价值转向追求物质享受,从重视集体利益到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功利思想膨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引起了行为上的失范,以致于对工作热情不再,对学生关心不够,对利益斤斤计较"这些高校教师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危害性,更谈不上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了"3.职业对象方面:育人意识不足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德行优劣的最基本标准"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的引领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师的神圣使命,每个高校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书只是育人的手段和过程,育人才是教书的方向和最终目的"只教书不育人,就等于缺失了方向,没有了目的"因此,教书和育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当前,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一些高校教师片面理解教师的职责,认为只要把课讲好、把科研做好就行,其他一概与己无关"他们没有认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也是自己的责任,在育人上没真正地下功夫,导致目前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等现象"社会要求高校培养出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以培养出的人才来作为高校工作检验的一个标准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那就是危险品了"那种以传授知识为名义所产生的偏见,不仅有损教师的形象,甚至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向进行误导,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潜在的威胁"

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存在问题是我们不容回避的一个客观事实"深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进行师德建设"究其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制度建设方面:缺乏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对教师最根本的职业要求,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教师要严格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但是,目前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而且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广东省在1997年制定了5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6,这成为广大教师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却缺乏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不能够规范、科学、公正地评价一个教师的师德水平"即便是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估中有涉及师德考评的部分,因所采取的是科学量化标准,相比较于科研而言,师德却是最难以被量化的一项,无法计算,难以斗量,所以,师德考评显得主观性较强"这种情况又进一步造成了在教学质量评选、职称评审等工作上,一般只注重科研、职称、学历,而难以在政治素质、师德方面进行比较"现有的机制还缺少监督,例如对教师同行评价意见、学生评价没有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看重教师自身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和部门领导的意见,使师德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保障"这也是出现师德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2.思想观念方面:缺乏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日新月异,高校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考驴"要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适应时展需要,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但往往偏重于学历层次的提高、专业知识的更新,认为这是实,一定要落实;而师德建设被认为是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对师德建设的认识和宣传不够,所以在师德建设上存在着认识误区,师德教育工作经常被视为政治教育,师德的德字常被归结为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于是,师德教育被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其主要内容就是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而不是对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理想、师德态度、师德法纪、师德作风、师德技能、师德良心、师德行为等一系列师德规范的培养"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可能受到教师的重视,更谈不上对人产生心灵的触动,慢慢地就使人有了惰性,不再思变,思想也就固化了"师德建设的观念、方法相对滞后,缺乏长期性、针对性、系统性,也缺乏有效的载体和保障体系"3.客观环境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疏导机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中西方文化也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我们引进了发达国家许多先进的东西,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而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借助与我国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通过影视、摇滚音乐、快餐店、时装等方式,大力传播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有害的文化垃圾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领域,从而导致一些人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减弱,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滋生膨胀"在高校教师中也存在这方面的道德失范现象,实际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队伍中的再现"4.主体自身方面:缺乏有力的职后继续教育自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在持续增长,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也吸引着许多其他行业的人员加人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些新人职教师学历高,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是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但有的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有的却不是"他们来源复杂、动机多样,必然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一定的压力"为进一步确保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我国相继颁布了(教师法6、5教师资格条例6和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6,逐步形成了高校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针对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人职教师,还规定了职前上岗培训,需获得通过才能真正执教"但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大,相应的师德教育没有跟上,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

篇9

关键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职业道德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综述

6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勒(Fuller)以其编制的著名的《教师关注问卷》揭开了教师教育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她提出了教师教学关注阶段论。她认为,师范生在成为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关注事项可分以下四阶段来说明。(1)任教前关注阶段。此阶段是专业养成时期,师范生仍是扮演学生角色,没有教学经验,只关注自己。(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此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他们关注班级管理、教学内容以及指导者的评价。在此阶段具有相当的压力。(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此阶段所关注的是教学情境的限制和挫折,以及对他们不同的教学要求。在此阶段,较重视自己的教学,关注自己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4)关注学生阶段。虽然许多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表达了对学生学习、社会和情绪需求的关注,但直到亲身体验到必须面对和克服较繁重的工作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规律,开创了教师发展阶段理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为后继研究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伯顿(Boton)提出了教师生涯发展三阶段的理论。(1)生存阶段,指教学的第一年。在此阶段,教师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再加上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所面临的各种事物都在适应之中。教师所关心的是班级管理经验,学科教学、改进教学技巧、教具的使用,以及尽快地了解教学内容,做好课程和单元计划及组织好教材,做好教学工作。(2)适应阶段,指教学第二至四年。教师开始了解到儿童的复杂性,并寻求新的技能以适合教学的各种需要。(3)成熟阶段。指教学的第五年。这时教师对教学驾轻就熟,对教学环境了如指掌,能从容地处理教学工作,并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使其科学性增强了,但他理论的缺点与凯兹一样,把教师任教后五年归为成熟期,而教师的专业生涯可能长达30~40年,忽略了在漫长的生涯发展过程,教师可能也会遭受挫折、产生倦怠,而需要加以调适的特点。

80年代,费斯勒(Fessler)提出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整体探讨了教师生涯发展,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了解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参考架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追求新的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多元化的格局。教师教育也从只重视职前,到既从事职前,又重视人职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是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仍未形成共识。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从专门职业的特征来看,“教师职业是一个行程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将教师有职业变为专业,确立专业标准,取得专业地位的发展过程,是增加教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形式专业情意的过程活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特性对小学教师的必然要求,她能够激发和坚定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有助于实现小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自主发展,即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职业认同感与遵守职业道德

1.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成长方式和对待教育的态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识、对自己承担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能使自己产生光荣感、责任感,同时也促使自己思考以什么样的素质来完成好工作,怎样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快自己的成长等问题。

2.遵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

(二)拓展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

(三)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包括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等技能。

2.教学语言能力,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不可替代,是讲究教学语言能力的真谛所在。一般而言,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言(有声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和身体语言(无声语言)表达三种类型。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社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以及积极投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是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氛围则是根本。

5.教育研究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创新能力,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

(四)建构专业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专业人格的建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对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对学生生命与特征、对自我生命与生活的深切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职业道德和教育理想自觉追求的结果与内化,是教师专业发展心智成熟的表现。

(五)形成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教师在深人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所以,每位教师都必须通过广泛学习教育理论与总结反思自我教育实践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使其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21世纪教育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更加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因此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正确而明晰的专业理想。

(六)专业自我发展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活个性化的过程,也是良好教师形象形成的过程。就当前教师专业自我方面而言,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和感悟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及其对社会发展与自我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所在,也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是师范生成长为优秀小学教师的必要途经。

参考文献:

庞国彬著:《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理论与培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始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注意为人师表,廉洁从表,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时时处处以一个人民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教书育人,关心集体,团结、尊重同事,恪尽职守,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文化业务素质及教育管理水平,自我认为认为是一名思想定、思想健康、品德优良、作风正派、业务过硬的教育工作者,教师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了目前加强学校行业作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整改报告《教师作风建设自我剖析材料》。·

通过学习县局有关行风建设文件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条例法规,我认真剖析,概括起来,我以及学校教师存在以下一些欠缺的地方:

一、爱岗敬业上做得不够。

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错误思想,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以致群众对学校工作满意度不高。

二、工作拖沓,主动意识不强。

有时对待一些中心工作抱着糊弄的态度,不愿深入,存在求稳怕乱思想,不愿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墨守成规,遇事不愿多想,心想反正上有领导,领导咋说我咋办,肯定错不了。许多工作到推不掉时才仓促动手做。

三、工作协调性差。

总认为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不必劳驾他人,一人受累一人顶,到头来吃的苦多,犯的错多,弄得自己受屈,他人埋怨,没注意到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

四、平时不注意自身形象,不拘小节。

说话随口无心,想说就说,不分场合、对象,谈话不注意方式方法,易与同事造成一些隔阂。

五、关心、帮助他人做得不够,与他人的谈心交流、沟通较少,做了许多自认为是不错却得不到别人理解的事。

六、情绪易激动,言行有时过激,自控能力不强。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有以下几点打算: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不要让学生认为老师是法西斯,不能让学生见了老师就害怕。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后进生,以情感化人,让学生真正的热爱学习,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

2、树立几个意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