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订单式培养的成败在于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探索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规律和方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订单式培养的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尚在探索之中,没有出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成功经验,难以为其他职业院校借鉴与运用。因此,需要对订单式培养框架下高职教育课程与教育内容体系的改革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特殊性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体现职业性、体现能力本位。要围绕订单协议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这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毕业后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订单”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和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订单”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依据。
2.体现企业、高职院校和学生三方利益。订单式培养要理清三方关系,整合课程与教育内容体系,在体现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工作过程的同时,满足企业强调的专业性和实训性、学校强调的教育性和基础性、学生强调的拓展性和情感性。
3.体现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由于市场的变化、战略的调整及自身业务发展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对后续人才的要求表现出很大的不定期性和变化性。因此,订单式培养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订单企业的需求不断地动态调整,使学生“生存有技能,发展有潜力”。
二、订单式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理念和原则
订单式培养的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需要在正确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功。
1.订单式培养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理念。(1)改革的合作化。是一种校企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合作。(2)课程目标的岗位化。要瞄准“订单”所确定的就业岗位设置课程、实施教育教学。(3)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根据“订单”所确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将所需要的知识按内在逻辑关系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统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4)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将原来按学科体系分设的课程转换为按特定课程目标要求而设置的课程。(5)课程实施的多样化。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课程实施应由单一的学校主体向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课程实施的任务转变,教学的场所由传统的功能单一的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转换,课程的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转换。(6)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订单”评价,以便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保证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要求。
2.订单式培养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原则。除应遵循高职教育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定向性原则。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订单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零间隙、专业技能与岗位规范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2)可持续发展原则。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不能只关注当前企业的需要,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变换,做到定向性与发展性相结合,以适应未来职业不断变化的专业要求。(3)能力本位原则。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4)主体性原则。在保证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最新知识和能力。(5)一般技能教学与核心技能教学相结合原则。围绕订单岗位确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教育、培养和提高。然后,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其他非核心技能、非核心能力,并据其要求培养学生的一般技能。
三、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比例与时间分配
1.课程体系的结构。从订单式职业需求分析出发,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可设置四类课程模块:(1)基本素质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强调学生宽基础。基本素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及文化修养;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基本能力、实际交流能力以及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也叫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3)订单课程模块。旨在根据订单企业需要,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4)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2.课程体系的内容。根据订单式培养的课程结构建立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导向,制定突出岗位能力的教学大纲,确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基本素质和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订单课程以及选修课程。
3.课程体系的内容比例与时间分配。(1)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比例。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必修模块课程:订单模块课程:选修模块课程=30%:30%:30%:10%。(2)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时间分配。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订单课程:选修课程=3:3:5:1。
四、改革的评价机制与提升机制
(1)效果评价机制。在改革方案论证修改之后,予以实施,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大纲、课件与教材、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效果等进行评价。一是成立评价小组,成员由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同时吸收少量学生参与。二是定期开展评价,包括:每门课开展单项评价,每学期开展综合评价等。三是多样方法评价,主要有:课堂理论测试、实训动手比赛、毕业设计综合评价、实战业绩排行榜等。(2)效果提升机制。校企工作小组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各环节进行总结、完善,不断提升改革效果,提高订单班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张智,张美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65~66
[2]刘雪松,李盛聪.谨慎看待高职院校订单式教育[J].职教论坛.
2010(6):23~25
[3]张朝兵.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7~18
篇2
一、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课堂合作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优化整合识字教学内容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变枯燥为生动、变单一为多样、变呆板为活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要优化识字教学内容环节,先明确要学习哪几个生字,再由四人小组合作学习:(1)组内互相拼读生字,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指定一名组员领读。(3)组内互相分析字形,了解字义。(4)学完之后,每个小组汇报学会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学会的。例如学“峻”,学生在汇报时说:“我们用学会了‘峻’,我们是用换偏旁的方法记牢它,把‘峻’字的山字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俊’。”又如学“胖”字,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我们知道‘胖’的反义词是‘瘦’。”本组的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还有补充,我们还会用‘胖’字说一句话――我家养了一只胖胖的小猪。”
课堂教学中这样把合作方式与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学生就能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善于表达,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2.优化整合朗读教学内容
教师在指导课文朗读的时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例如像《穷人》这样对话式的课文,我们抓住课文里渔夫和妻子桑娜的对话,先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然后再选择部分小组在全班的同学面前表演。在非对话课文的朗读中,我们可以采用两人一组的办法,一个朗读,一个倾听,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停顿错的句子及时纠正,然后再互换角色,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3.优化整合阅读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合作学习教学实验课,我们在第一课时要求完成:(1)四人小组互相拼读生字,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讨论:课文如何分段?几分钟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实验观察后,我们发现连平时上课提不起精神的个别男同学也学得很认真,他认真地拼读了课文中的生字,也很认真地听别人读生字,并会提出一点建议,如:这个字是翘舌音,不要把它读成平舌音,最后他们一起核对第二题。第二课时,要求完成:(1)四人小组读一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地读。(2)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3)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学习任务一明确,每个孩子就能有序地展开学习。先读读课文,很多小组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一个读父亲的话,一个读母亲的话,另外一个读旁白。组内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课堂教学这样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4.优化整合作文教学内容
作文合作是指在指导写作文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审题,再根据要求进行合作作文。这样做,可以克服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提高作文水平。比如第十册习作三《我的理想》的作文,首先让学生轻声读题目,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总结出作文的要求,再由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老师通过总结学生发言,得出这次作文的要求。即:想象作文,写一件未来自己想做的事。学生明白了作文要求以后,就可以自己在头脑中进行筛选,选择一件事,然后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由一个人先说,其他三个同学认真地听。说完以后,由三个学生针对作文的要求进行评说,接下来互换角色进行评说,最后各自打草稿写文章。
5.优化整合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在教学口语交际中,把有争议的学习内容或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并把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赛。在别开生面的辩论中,学生之间既会有紧张激烈的辩论,又会有相互间的尊重与理解,课堂气氛会紧张而又其乐融融。如我们在第十二册口语交际《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先自由组成两组,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为了在辩论会上赢得对方,会想方设法收集相关的资料,这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自然的分工过程,也为课堂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上学生个个胸有成竹地参与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会深刻地明白: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这就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在这辩论活动中,他们从课外补充了不少资料,汲取了丰富而健康的营养,在观点的碰撞中实现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精神。
6.优化整合古诗教学内容
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让学生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当我们讲完有关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故事再配以音乐范读后,让学生读、划、说、记,展开学习。十分钟后,各组相继亮出组牌,告知学习完毕,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有的组提出疑问“如何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显而易见,学生对本诗重点、难点都把握得较正确。顺势而导,我们便出示讨论题:(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仔细读读,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马上投入了第二轮分组练习中。这样一步步让学生合作学习,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既培养了合作学习精神,又提高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二、拓展教学内容,重视课外阅读,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简单地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因此,在生活中展开多层面、丰富多彩的语文合作学习活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课外阅读的合作,可以使学生更多地获得课外阅读资料。我校开展了以“点燃读书激情,书香溢满校园”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要求每班设立图书角。各班就采用了学生捐赠、班级购买等方式,组建班级图书角,同学之间相互借阅图书,班级之间交换、借阅课外书……这样一合作,一人有一本就等于拥有好几本以至几十本课外书。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每天看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作简单的读书笔记……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和量大大地增加了,拓展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习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
2.在课外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学习方式 培养模式 学习内容
当前,随着新一轮企业重组的不断深化,我国已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必须适应不断升级的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应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环境意识,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文明,推动社会改革,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新的教育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做事、共处和生存。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致性。高等职业院校应适时进行培养目标调整和人才规格定位。比如,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调整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适应外资企业及国内企业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应该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应该培养熟悉经济、贸易、管理、法律、信息等知识,多学科交错的复合性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应该采取以下途径与手段,即: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其适应能力。
一、从学习方式上采用“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由教师组织指导,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学生自发的、随意地学。首先由教师给定一个范围,学生在自选课题后,面对该课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搜集各种信息,汲取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在此期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质疑、答辩等形式,提高学习研究的效率,而教师则可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学生作积极的引导。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来,其根本意义在于:从关注教师主体的教授行为,转向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使传统的师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师生的平等关系;从在既定的知识框架中打转转的面向过去的教育,转向创新知识的面向未来的教育,使教学打破知识的桎梏,走向思维的自由释放;从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转向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中的求是、质疑、批判、验证等科学精神,以形成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的关注;从注重结果的以社会功利为标准的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各学校对素质教育虽非常重视,而且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措施,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根深蒂固,致使各种新的教学思想的贯彻落实总是扰和扭曲。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从而使教学实践的终端成为先进教学思想的助燃器而不是干扰机。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需要。目前,分科教学仍在高等职业教育占主导地位。学科分化和分科教学固然是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授的进步,但它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和思考问题的局限与片面。研究性学习不但是一种研究式的学习,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它通过各个研究主题将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的是知识的整体。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真正体现了学校传承人类文明,铸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功能。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自然和社会是五彩缤纷的,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的过程也是具有无穷魅力和情趣的。可是,传统的呆板单项的知识传授,异化了知识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使其变得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厌。研究性学习恢复了学习的本来面貌,使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下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它以特有的开放性、自主性、综合性、过程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以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主”的现代教育观念,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二、从实践技能上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培训的教育。“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在“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企业培训又分为企业内部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这是企业内部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大都在生产车间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主要在中小型服务企业和办公室进行,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跨企业培训是一个企业不能解决的培训内容可以通过其他企业解决。“双元制”主要特点为:
1.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可通过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直接参与学生技能培训;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大纲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互联的教育形式。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接受“双元制”教育后,可以转入高等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双元制”教育后,可以转入普通高等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继续深造。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搭起了一座立交桥。
三、从学习内容上加强“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培养的同时,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情情感等等,使得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生存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对个体的培训与教育,也是对社会的培训与教育,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开来,从这个角度讲,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通过职业教育使社会向更文明、更和谐、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使学生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忍不拔、知难勇进的勃勃向上的精神,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技能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由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和贡献。
当今社会价值体系呈多元化态势。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观念起主导作用,从而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理念及实践活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及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影响,在这个人生重要时期,提高毕业生生存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精神的范围很大,其主干是指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社会是健康的产品、成果和健康的人的共有体和统一体,而一切健康的产品、成果和人的生产和培养都来自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良好的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培训的真正和终极的目的,也是对技能、事务、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人文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学会行使权利与义务,发展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辨别价值标准的能力,了解文化传统,适应并改进所处环境,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理解事物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目前,由于职业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形成了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上述现象充分暴露出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人文教育力度不够,当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及应变能力等等,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教学 内容选择 问题意识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在师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问题,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去谋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同时必须选择适当的内容或问题进行探究。
(一)高中数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问题解决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些数学问题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研究性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和导演者。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有学生探究而无教师引导,则容易放任自流;仅有教师传授,而无学生探究,将会违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的终极目标。因此,研究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2.问题解决的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用问题教学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和调动探究意识,展现思维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阶梯式的问题系列,创设一定的思维环境,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象、探索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问题解决,对学生进行认知开发,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并促进其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动机、兴趣、信念、意志等)同步和谐发展。
3.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提出方式等必须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研究性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能太过简单,否则学生容易失去探究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通过对他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取和综合,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进行探究并能得到结果。
4.民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现有科学结论的基础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对此进行科学性和批判性反思。因此,研究性教学更需要一种民主的气氛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问难。对于正确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见解也不要直接批评,可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对一定内容或一定问题的探究,而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采用研究性教学。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时机,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教学活动中来。
1.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本知识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与核心。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产生性概念,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如大家熟悉的导数概念可以看作是求每一点上函数的微分,然后将结果合并而形成的一种新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定理、公式的同时,还应重视展示定理、公式的发现形成过程,以及其中反映的思想方法,并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2.对教材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作推广或拓宽加深的探究。解数学题的本质是找到并且规范而简明地表述出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到题目的目标要求的一系列命题转化的一条通路。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巩固方法、培养能力、积淀素养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对它们进行特殊的联想、类比、对其结论作推广或拓宽的引申,这些题目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材料。
3.选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的,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将这一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得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探究充满激情,能够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说,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一些应用背景下的开放性数学问题和往年高考真题中的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
(三)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数学探究的起点与焦点,数学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提出问题对于数学研究性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研究性教学中应首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进行培养。
1.创设数学问题发现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数学问题情境,而通常所说的“问题情境”可分为“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问题发现情境”是指:既能使学生产生安全的、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希望发现问题的心理倾向,又具有数学问题产生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材料,能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起帮助或促进作用。数学问题发现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源于数学自身,还可以从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2.利用“否定假设法”,改变问题的条件和限定,提出新的问题。1990年布朗及瓦尔特(Brown & Walter)合著《提出问题的艺术》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否定假设法:①确定出发点,这可以是已知的命题、问题或概念等;②对所确定的对象进行分析,列举出它的各个“属性”;③就所列举的属性进行思考:如果这一属性不是这样的话,那它可能是什么呢;④依据上述对于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提出新的问题;⑤对所提出的新问题进行选择。这一过程其实是把一个数学问题情境变成另外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情境的过程。这是一个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借用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例:在抛物线y2=2px (p>0)上(如图5),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OB且OAOB(O为坐标原点),则AB 必过定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此问题的条件,得到不少新的问题。问题的限定条件有:抛物线;从O点出发引两条弦OA 与OB;OAOB。可以采用“否定假设法”来产生新问题:①如果不是抛物线,而是椭圆或双曲线,结论仍然成立吗?②不是从O点出发,而是从曲线上任意一点Q出发引两条互相垂直的弦QA与QB,即:从抛物线y2=2px (p>0)(或椭圆或双曲线)上任意一点Q引两条弦QA与QB,且QAQB,则AB过定点。③如果两条弦不垂直,怎么样呢?
可以看到对原问题部分条件的改变得到的新问题可谓是原问题的引申,学生如果能通过这种方法产生新的问题,其探究的热情必然大大提高,产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欲望,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在相同或相似中发现规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利用逆向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对于一个数学定理,我们常常考虑其逆命题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则可产生逆定理,为人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同样的,对于某个数学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对原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进行互换,或对已解决了的问题作逆向考虑,能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提出新的问题。特别是可以从某些高考题入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原问题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减轻学生对高考题的天生恐惧心理。
例:如(图6)所示,AB为抛物线 y2=2px (p>0)中过焦点F的一条弦,BC平行于x轴并交准线 l 于点C,求证:A、O、C三点共线。
若:(1)A、F、B共线;(2)BC∥x 轴;(3)A、O、C 共线,则上题的主体结构是由(1)、(2)成立推出(3)亦成立。由此很自然的联想到其逆命题成立吗?经过逆向思考可产生两个新的问题:①AB为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C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BC 平行于x轴,F 为抛物线的焦点,那么A、F、B 三点共线吗?②Ab为抛物线y2=2px 中过焦点 F 的一条弦,C 为准线 l 上的一点,A、O、C 三点共线,那么 BC平行于x轴吗?
4.通过类比联想来产生新的问题。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其逻辑结构是:已知甲具有属性 A、B、C、D,而乙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 A1、B1、C1,因而乙也可能具有与甲相似(或相同)的属性D1。
类比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如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函数 f(x)对任意实数 x,y 满足:
,且 f (0) ≠ 0, (c为正常数),试判断 f(x)的 奇 偶 性 和 周 期 性 。 因 为 f(x) 所 满 足 等 式 的 结 构 类 似 于 公 式,因此
联想到函数y = f (x) 和 y = cosωx(易求 ),可能有相同的奇偶性和周期性,故提出猜想:f(x)为偶函数且周期为2c。
教师应充分从数学问题本身出发,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提出更多、更深刻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比较、归纳等各种思维方法大胆猜想,也是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关于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途径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上述的认知因素之外,还应该留意影响学生问题提出的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外界的肯定时,其行为会得到固化和积极的迁移;当其行为得到否定或轻视时,往往会削弱相应的行为倾向。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首先应对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与胆量做出积极的肯定,然后师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鼓励其进一步进行探索。
总之,研究性教学过程从讨论问题开始,课程学习本身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还在于掌握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限于研究性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的思维习惯和探究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庄桂辉.浅论中学数学的研究性教学[J].科技咨询导报,2007,(4).
[2]尤小平.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2006,(6).
[3]李明照.问题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2005,(8).
篇5
关键词:片上系统 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1研究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发有文件《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重视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的学生,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获得的能力与将来社会工作有好的衔接。
国内外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的处理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高清电视(HDTV)、智能家电、汽车电子、医疗仪器、航天航空设备等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市场在中国预计每年将直接创造千亿元的效益,无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应用领域之一[1,2]。
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产业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片上电子信息系统的课程定位不够清晰、完整,对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学生实践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较为缺乏,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嵌入式产业发展需要[1]。
我们身处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当代学生与他们的前辈相比,需要学的东西更多,压力更大,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各个层次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多数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被削弱,自学、研究、创新能力难以进一步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他们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关注他们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对如何进行益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片上电子信息系统》教学内容设计展开了探索研究。
2研究原则及相关理论
我们运用学习理论、学习迁移、学习动机等理论,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教材的内容,并进行梳理和分析,在了解内容之间的层次、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阶段的展示给学生,控制自主学习的信息量,以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容易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易扩展、牢固的知识结构。这些是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内容时总的研究原则。
布鲁纳提出的相关学习原理可以为我们进行益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片上系统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不论我们选用什么教材,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 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即知识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一个人越具有学科结构的观念,就越能毫不疲乏的经历内容密致和时间较长的学习项目。”
②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理解结构就是要通晓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发展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等的态度[3]。
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为最佳的理解提供最佳的知识结构[3,4]。那么[3]:
③ 从教材理解方面,懂得基本原理会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从教材迁移方面,掌握了较基本的原理或结构,就可以把事情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从而有助于增进学习中的迁移。
④ 从教材记忆方面来看,“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式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⑤ 从学习动力方面来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得这门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运用。
⑥ 布鲁纳还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3教学内容设计方法
结合上述理论,具体的实施方法我们以片上系统体系结构的讲解为例作如下说明:
例如,在片上电子信息系统的构成体系的教学中,嵌入Microblaze核FPGA芯片中的部件及他们之间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属于布鲁纳③中所述的较为基本的原理或结构,因此是重点内容。根据布鲁纳③,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片上系统体系中的部件根据功能、组织结构的特点分为几类进行讲解,包括Microblaze核、片上总线(PLB、OPB)、片上外设(GPIO、UART、中断控制器)、片上存储器(BRAM)。而各类部件的讲解结构可分为功能、特点、基本原理与部件间的联系几部分。部件基本原理的讲解结构经笔者分析后应包括内部结构、工作机制、编程实现方法几部分;编程实现方法的讲解结构又包括文件结构、命令结构(参数来源、意义、头文件自定义)、命令的组织等。这样,我们将学习内容分解到统一的基本结构或框架中(布鲁纳③),使得学生在片上系统体系结构中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嵌套在框架中进行学习,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时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
再如讲解片上外设(包括UART,EMC、GPIO、INTC等)时[5],我们以一种典型外设为例(如UART),按照我们前面设计的关于功能、内部结构、工作机制、编程实现方法等构成的知识框架进行讲解。这样,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我们就建立了一种较为基础的、易扩展的、牢固的知识结构(布鲁纳①③⑤)。其他片上外设亦可参照这个典型外设进行学习。由于片上外设的种类很多,功能也非常丰富,学生可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相关外设并进行相关的实验,这样就是带着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带着任务或问题学习。根据布鲁纳⑥的理论,学生学习知识本身的动机非常强烈,又有由教师讲授的UART外设所建立的易扩展的基础知识结构做基础,那么完成自主学习就有了非常好的条件。在这种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迁移能力、独立探索完成任务的能力更容易得到提高,随之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等也会较依赖老师单一又有限的一一讲解而机械接受的学习过程有所加强,从而打破老师了讲了什么会什么,不讲的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学习的尴尬局面。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会得到提高。
4内容设计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益处
在益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必要。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分解,才有可能了解哪些知识是基础性或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才有可能将抽象知识转换为具体的例子、将具体的例子转化为抽象的线索或者模式来展示给学生;教师只有将内容的层次、深度分析清楚、把握准确,才能得知进行学习迁移的条件和内容,才能拥有控制自主学习难度的主动权,进而为准备学生自主学习材料,设计思考题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等打下基础,使教师主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互为依托,有机结合,使理论和实践教学构成完整体系,实现已有知识引导自主学习。
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教学内容设计方法,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加强探索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即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会一直延续到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中,使学生终身受益。
5小结
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决定了片上电子信息系统在本科生实践教学中的非常重要地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环境的多样、开发工具的大量涌现决定了对这种应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作者所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打造具有信息学科特点的实践课程,作者根据国内实践教学和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课程的现状,进行了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探索研究。
本文所述的设计方法理论依据充分,是作者在近年的“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等多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探索出来的,应该还需在未来的教学反馈中进一步改进。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结合,能够使教学的知识性、启发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有限的学习基础上,扎实掌握片上电子信息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建立起易拓展的知识结构,培养出较强的片上系统的设计、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未来嵌入式系统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斌,任克强,钟文涛.嵌入式系统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31(2):93-95.
[2] 刘溯奇.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可行性研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2010,27(5):119-122.
[3]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篇6
1.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需要
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必须建立一支科技素质高的队伍。新生代农民工分布在第二、三产业中,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有利于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实现。
1.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
城镇化不是物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镇化意味着人的素质提高,进入到文明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中靠得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在城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农村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工作、生活上基本城镇化,而思想上尚未真正实现城镇化。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观念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其适应和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
1.3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要加强学习。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实现全员学习不仅是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还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社会成员终生学习、持续学习。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较轻,受教育水平有限,原有专业训练已难以适应当前科学发展要求、技术革新的速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终身学习体系,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要求,也符合建设学习社会的要求。
2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2.1培养群体扩大化和年轻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吸纳了2.6亿从农业生产中分离的劳动力,他们是维持城市生活正常运转及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教育学得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工作现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普遍偏小,智力水平处于高峰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学习精力旺盛,他们具备学习的基本条件。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增加、培养群体扩大、培养对象年轻化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大规模规范的培养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
2.2培养目标高移化
新生代农民工为自己制订了较高的工作目标。老一辈农民工多数从事建筑业、制造业,主要靠出苦力,不排斥脏活累活。他们多把建筑业、制造业等艰苦工作作为进入城市的跳板,他们趋向于做网络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机械维修师及从事新兴行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从生活目标的设定来看,老一辈的农民工是“生存型”,将生存视为第一目标,养家糊口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而新生代农民工是“发展型”的,发展是他们的第一目标。他们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希望在城市定居,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过着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实践。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都接受过义务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比父辈拥有更高的文化水平,这也是他们敢于追求更高层次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学习型社会建设应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需求而提高培养目标。
2.3培养教育行政化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培养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工作。现阶段农民工培训机构是通过政府指令的方式确定,缺乏竞争机制。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和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完全不符合培训要求。同时,政府对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估制度,使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培训而培训,倾向短期利益的获得,忽视了学习者发展的长远要求。虽然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有稳定的供给,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资金的使用,造成资金分配不当,使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发展后劲不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内容多由政府设定好,理论性较强,缺少实际操作性,不能与时俱进。政府在制订培训计划时,未正确分析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研,培训内容与促进农民工就业脱节,培训效果不佳,得不到农民工的支持和广泛参与。
3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科学体系的构建
3.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终身学习观念教育
学习型社会以社会学习者为主,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保障和满足每位社会成员的学习权利和学习需求,形成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教育体系。首先,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义务阶段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身学习的结束,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城镇人,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把终身学习变成自觉行为和一种内在需求。其次,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依托,开展终生学习理念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的社区和工地,举办大型讲座,成人教育是保障他们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径。最后,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邀请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成功人士,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向往[5]。
3.2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内容
3.2.1增加权益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法律知识,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难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难以有效避免伤害的发生。因此,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普法教育,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扩大和居住分散的特点,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权益教育。建设学习型单位,每个企业都有法律顾问,企业应协助法律顾问开展覆盖农民工群体的法律讲座,详细讲解企业和农民工建立雇佣关系的条件和程序,针对工作岗位上容易出现的纠纷矛盾,提出合理的应对解决策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工会是企业员工自愿、共同选举出来的组织机构,农民工通过工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工会的法律教育功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质。3.2.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农民工犯罪也成为城市的安全隐患。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扩大犯罪案件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贫困与心理扭曲是造成犯罪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内容中,主要侧重职业技能教育,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而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建立农民工心理档案,重点关注有潜在心理问题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正确引导。定期举办团体活动,增进在职员工与临时员工之间的联系,拓展农民工的交际范围,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歧视的障碍。政府应组织成立专门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招募志愿者深入基层,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答疑解惑,正确引导他们适应城市社会。3.2.3引入创业指导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有很多人多才多艺。他们不甘平庸,勇于创新。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门槛又高,使他们心中过高的期望与现实的就业情况形成巨大反差。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应引入创业指导教育。首先,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接受过初级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多分布在操作实践性较强的岗位,这为开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深化创业理念。其次,培训机构应完善农民工职业资格培训政策,增强创业资本。职业资格可以直观反映农民工技术水平,增强创业的自信心、说服力和竞争优势。
3.3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资源建设
篇7
构建创新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思考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是专业划分过细,设置过于专业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划分过细结果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特色很难体现,造成课程内容重复。一些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多年来,许多高校按照过多、过窄、过细的专业设置,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了统一的教材,造成基础课过窄、专业课过专、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的状况,这些都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是大学生学习内容和教育模式落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大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第三是课堂教学时数多,大学生自学时间少,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重点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任何时期的经济理论都是为现阶段的经济建设服务并指导现阶段的经济活动的,由于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致使很多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
2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型课程的思考
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认为把知识都记在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这种教育观念在高校里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在知识经济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频率越来越高,传统知识就像电脑一样“贬值”很快,很难适应未来,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教育手段,尤其是高校教师和学生。
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构建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为保证,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教育创新系统工程和复杂的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高校不能只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如运用这些知识的创造能力,以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开展创新教育,应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人才创新适应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同时要注重学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协调发展,并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发展创新教育,培B高素质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造型人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改革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首先,应改变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
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是全新的领域,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现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少课程仍采用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促使大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点突出“创新”。高校应努力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适应能力强、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以便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培养,其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途径与创新的举措,才能推进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
3结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不仅与人们的基本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科技、信息、机械等更高的领域也离不开这一专业知识的应用。只有它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其它专业才能有所突破,时代离不开数学,也呼唤着有应用数学能力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素质拓展 渗透原则 渗透渠道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新变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企业文化是为一个企业所信奉的主要价值观,是一种含义深远的价值观、神话、英雄人物标志的凝聚。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他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企业文化是传统氛围构成的公司文化,代表着公司的价值观,诸如进取、守势或是灵活――这些价值观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规范。管理人员身体力行,把这些规范灌输给员工并代代相传。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企业文化是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混合,即在企业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产生文化的影响。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润,而是对利润的心理;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之中的东西,是企业的美德所在。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基本价值观核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高职院校是高校的一个类型,注重推行企合作、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
一是学生身份的变化,学生成为公民,即具备社会人、学生、准员工三重身份。公民即社会人,学生是高校学生的共性身份,准员工构成了高职学生的个性身份。与公民即社会人、学生身份相适应,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应当彰显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准员工身份相适应,高职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
二是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新变化。在素质拓展的内容中更注重技能培养,并随之带来素质拓展六大模块内容之间关系的新变化。由于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职业能力的培养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如果六大模块内容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在实践中造成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其他素质拓展模块培养的脱节。
三是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活动的时间保障发生新变化。由于实训室开放的制度化,岗位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形成了实训教学的体系化,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时间即课外教育管理呈现出分散、零碎的特点。在分散、零碎的时间保证下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常态和共性特征。
为适应这些变化,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中融入企业元素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与必然行为。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中渗透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内容上相互关联与时间上层层递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素质拓展活动内容高度精练、层层递进,各个素质拓展模块在企业文化不同层面的内容衔接上相互支撑互动。
2.源于企业,高于企业。
高职固然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素质拓展在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培养职业人的同时,也要看到高职具有培养社会人的功能,这是高校的共性目标。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改革中,许多高职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从而影响高职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可持续发展。
3.可操作性、长效性原则。
三、企业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拓展中渗透的渠道
1.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三大对接渠道,即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技能培养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
2.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六大素质模块的结合点,使之有规可循,提高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针对性、实效性。
3.行为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主题化,技能培养教育核心化,即围绕核心技能组建核心社团、开展核心技能比赛活动展示,通用能力培养教育经常化。
从2009年起,外国语学院在多年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正式开展“读大学诵经典践行校训做文明学生”特色主题教育的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使主题教育准课程化。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并长期坚持,取得显著成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围绕语言、话剧表演与创编、教学技能组织疯狂英语协会、话剧社等核心社团,坚持晨读,开展系列职业技能比赛,发挥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引领作用。
4.坚持校企联动、教务学工联动、学生与企业联动,整合学校、企业资源,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围绕素质拓展关节点、重点内容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活动,建立企业文化与学生素质拓展渗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篇9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篇10
[关键词]教育硕士;案例学习;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01-03
“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较强的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与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是我国教育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这两个特点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也成为他们专业能力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学习是弥补这一“短板”,提升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切入,阐明案例学习对培养教育硕士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专业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针对案例学习筛选、研读、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报告等步骤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
一、案例学习对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
教育硕士进行案例学习的模式就是通过筛选教育案例、研读、分析讨论到撰写案例反思报告等步骤实现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整个流程是以团队为载体逐步推进,教育硕士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教师作为辅助引领的角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有助于观念重新审视,增强自我判断和审视能力
根据上述的概念,我们发现案例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创设一个问题学习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将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联系起来进行反思。教育硕士大多来自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案例学习可以使其与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相连接,并通过教育实践中价值规范的合理性问题展开问题分析。这种对已有的教育理念由表及里,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地重新审视的过程,有助于冲破原有的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增强自我判断和审视的能力。
(二)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实现自我教育能力
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从哲学角度看,案例学习课程作为人文课程的一种形式,内在地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进行案例学习时,教育硕士借助其丰富的实践经历,结合新知识理论的学习,又回到案例提供的问题情境中,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思考并寻找新的问题解决路径,最后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教育硕士实践性知识构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教育硕士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更是重要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有助于分析整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学习最终解决方案和反思成果的得出要以讨论方式为载体,首先教育硕士在案例学习中,要跳出“当局者迷”的处境,用俯瞰的视角、平等的姿态来发现、审视和界定问题,放开手脚,评头论足,通过讨论整合,通过真实、自然的工作过程,探讨出一套有效的解决策略,并加以系统分析,最终实现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专业上的成长的同时,也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从而培养教育硕士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析能力。
(四)有助于理论深化,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一个好的案例能够代表一类事件,一种观点的典型、范例,本身蕴涵了一定意义上的概括性,有助于进行理论分析。案例的理论分析也能促进实践含义的深入开发,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缺少“实例的理论”和缺少“原理借鉴的实践”的状况。只有实现理论分析实践,实践分析后升华理论,理论深化与实践分析同步进行,才能使教育硕士“能够有效地、创造性地实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的目标成为可能。同时,从搜集案例素材、研读案例、提出问题,到讨论整合、反思撰写案例报告等这些环节中,教育硕士合作共享、表达呈现、撰写反思报告等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而这些都是教育硕士亟须提升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教育硕士有效开展案例学习的方法
案例学习对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及效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如何才能使案例学习发挥最大的效用?笔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好案例选择、案例研读、问题提出、查找文献、小组讨论、大组分享与导师点评指导几个基本环节。
(一)紧扣专业学习,案例选择做到“四性”
一是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教育硕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相关专业背景或导师建议的研究方向确定案例学习的主题。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中小学培养优质师资而设置的,显然案例学习中的案例如果选用高等教育中的,诸如高校管理、大学科研、教授治校等方面的案例是不合适的。二是案例选择要有现实性。所选案例内容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相结合,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符合,与新的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如:目前有效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校本教研等都是教育管理类教育硕士专业学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三是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应取材于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杜撰出来的作品。四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案例内容应完整,情节具体详细,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类教育现象的本质属性,囊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
(二)案例研读与问题提出,遵循“三梯度”
案例确定后,如何进行案例的有效研读关系到案例学习的质量,下面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展现案例研读与问题提出的基本环节与相关要求。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提出和案例的研读的梯度是同步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案例研读和提问,不仅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以往的教学经历设身处地地去研读,去提问题,同时寻找案例问题的切入点、关键点更是有助于提高案例学习的质量,强化了教育硕士的理论学习和当下的教学实际的对接,并且通过这样的“剥洋葱式”的问题追问和问题分析,使教育硕士经历了一种由知识到方法,由问题的表象到问题内部本质根源或教育规律探究的过程,是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三)文献查阅与整理,做到“三个环节”
在完成研读案例、提出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查阅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案。文献资源既可以是图书馆中的相关图书资料,也可以是来自于中文的中国知网、中文科技及期刊数据库,外文文献有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EBSCOhost数据库等文献资源。
文献查阅后,还要进行文献的审查、分类和提炼整合三个环节的实践。第一个环节是审查,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和筛选。有些时候我们查找的文献中可能会出现质量比较低、相似度高、理念比较陈旧以及与研究的内容相关度不高等的情况。第二个环节是分类,不同梯度、不同类型的案例问题会有不同的指导文献,教育硕士要养成随时及时地将文献分类“打包”的习惯,从而有助于理清头绪,更为有序地使用文献。第三个环节是提炼整合,把每一类别的文献进行提炼整合,使其融会贯通,有助于成员在下一步的团队研讨中做到有条有理、逻辑严密,提高研讨效率。
(四)小组研讨,须做到“三心”
1.随心。小组交流中,大家应各抒己见,随心畅谈。地点可以是教室中,也可以是宿舍里、餐桌旁、草坪上。小组交流不是为了尽快达到“求同”,意见上不一致和多样性能够激发对问题探讨的热情,从而通过相互交流与讨论,能够促使每个组内成员进一步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
2.重心。每一个小组的研讨都要以抓住问题的关键与重要的事实为重心,否则研讨就会漫无边际,找不到方向和目标。
3.开心。这里指参与研讨的成员必须要有“开放之心”。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哪怕是与你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意见,都要拿出开放的态度,集思广益,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案例学习优势,也是教育硕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全班共享研讨,思维碰撞走好“三步骤”
思维是理论形成的基本所在,倾听、思考、讨论是使思维得以丰富的重要条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文化科学得以繁荣的必要条件。如何使教育硕士在案例学习中实现有效的思维碰撞?要走好以下三个步骤:
1.小组汇报答疑。每一个小组对案例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要对汇报组进行提问,汇报组要进行答疑。在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成员要对汇报组的独特的见解进行记录,为下一步撰写案例报告做资料准备。小组汇报环节重点是培养教育硕士汇报、讲解的能力。
2.全班评析讨论。对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全班评析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培养教育硕士善于倾听、善于快速捕捉有效关键信息的能力,更是让教育硕士学会如何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寻找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教师整合引领。在研讨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讨论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具有专业方面渊博的学识、创新的视角和前瞻的理念,对关键处进行专业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如:有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挑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教师也可以当所有小组汇报完毕,全班思维碰撞形成多种似是而非的问题解决方法时,老师可以快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撑,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现象背后的教育规律,通过这种纵横交互必能极大的促进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六)案例报告撰写,要达到“五个向度”
培养教育硕士具备一定的反思分析、撰写案例报告的能力,不仅可以检测教育硕士案例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硕士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强化其教育理论知识的升华与迁移的基本路径。因此,教育硕士进行案例报告的撰写不仅必要而且很重要。教育硕士写好案例报告,要达到“五个向度”的要求:第一,报告要有案例内容概要;第二,报告要有案例问题分析及对策;第三,报告要有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第四,报告要有实践推论;第五,报告要有案例启示。
综上所述,案例学习不仅可以让教育硕士从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而且通过案例学习中的专业案例收集、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研究、多元化解读、深层次反思、专业引领和反思提升等系列过程,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发挥案例学习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容量大、视角多、专业引领等效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赵蒙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2(2).
[2] 李红,王方.论教师专业标准下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