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发展;协同

一、引言

企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规范文化等;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一种企业意识形态,其中这个意识形态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都是企业员工所认可的,而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一定是有一定凝聚力作用的,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现代的管理模式,能够高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弗兰西斯曾经说过:“钱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和劳动,但是钱不能买到人的热情,更不能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积极追求,但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都可以实现。”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文化是人们心里默认的观念、意识或者规则,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过程,了解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了解不同企业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非常重要。实质上,企业文化与经济是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证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社会的某个阶段能否取得成功与文化有很大的联系,这在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1.企业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戴维兰德斯曾经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那么文化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因素。”从这可以看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历史的演变过程证明,企业能够长远持续的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战略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稳定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真正成功的企业其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在努力服务社会、增收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企业员工,平衡企业和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员工的创新性思想,这样,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就体现出了其核心位置。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

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促进发展阶段协同

企业经济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社会背景、市场情况和企业资金实力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相应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从生存型全面向发展型转变,促进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企业员工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也得到满足,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持续,企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促进发展体制协同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不能总是局限于与企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上,还需要融合时代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社会领域,企业文化建设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同,如果员工不能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不会强大,整个企业就像一盘散沙。推动经济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深化改革,逐渐形成经济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曹世潮.文化战略[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篇2

(一)热爱草原文化。热爱草原人民,热爱草原人民的辉煌历史、文化传统和科技成果,热爱反映、赞美和讴歌草原人民生产、生活、历史的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戏剧、电影、电视、美术作品等等。通过激扬和释放这些热情,就能产生强大的草原文化建设内驱力。草原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对草原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故乡情和民族情。他们创造了草原文化,并世世代代传递、发展和维护着草原文化。这种对草原和草原文化的热爱之情是深厚的、强烈的,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使其充分地释放和表现出来。

草原文化建设者和工作者也要培养自己对草原和草原文化的热爱之情,才能激发出建设草原文化的内在动力。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庞大根系。我们要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来珍爱每一文化根系。特别是在自己所从事的文化事业领域,更要投入最大的热情和精力来做好这一工作。如果缺少对该文化的热情,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要坚决反对和抵制打着文化建设的旗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各种极端功利主义思潮和做法。

(二)珍惜、保护、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要做到珍惜、保护、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首先要珍惜和保护草原本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草原文化与草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如果自然的草原因得不到珍惜、保护(例如因过度的开发建设和矿产开采造成沙漠化、荒漠化)而消失了,草原文化也就失去了生长和发展的基础,也失去了鲜活的内容,只能作为文化遗迹而存进历史博物馆。因此,必须严格依法保护草原自然环境和生态不遭受破坏。不仅要做好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作,也要维护草原生物的多样性,防止农业和工业对草原的进一步侵蚀。

其次要珍惜、保护、继承和弘扬草原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传统的游牧文化、畜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还是传统的风俗习惯、、故事传说、诗歌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竞技、建筑风格等,都应该从历史文化成果的角度予以高度的重视,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存档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珍惜、保护、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精华部分,让其本有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深度在当代草原文化建设事业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同时,要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共识,反对和抵制各种破坏草原与草原文化的行为和现象。

(三)享受草原文化。要在广大草原人民和广大草原文化建设者中大力提倡享受草原文化。享受草原文化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从呼吸草原清新的空气,沐浴草原的阳光雨露,欣赏草原的美丽风景,到品尝各种草原特产和优良产品;从感受草原文化气氛,接受草原文化熏陶,欣赏草原各种文化节目,到享受草原文化带来的各种经济收益,等等,都是享受草原文化的直接体现。同时,热爱草原文化,并进而从事各种珍惜、保护、传承和发展草原文化的具体活动,也都是一个满足文化心理诉求的文化活动享受过程。所以,享受草原文化对于广大草原人民和草原文化建设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奢望。

二、当代草原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一)人本理念。当代草原文化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草原文化建设应以培植文化亲和力为要务,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整体草原文化工程规划要以草原人民的长远和根本福祉为出发点。各个文化项目建设都要能体现出和谐气氛和人文关怀。要使草原文化建设过程同时又成为构筑草原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过程。第二,草原文化建设应该充分继承和发扬草原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许多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草原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故事传说、诗歌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竞技、建筑风格等,至今仍具有活力和社会积极影响力,都应得到积极保护、继承和发扬。第三,草原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维护大团结、大统一是中华各个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此,草原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平等精神,让草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家园中茁壮成长。第四,应让草原人民成为草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现在学者们对草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草原文化建设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要营造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氛,就必须让广大草原人民成为草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理论研究成果应积极传播到广大草原人民心目中去,转化为草原人民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才能获得最大的实际成果。

(二)科学理念。当代草原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首先,草原文化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科学发展之路。其次,对草原的认识要突破“经验论”,人类对草原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近代以前,草原人民对草原的认识主要是以经验为内容。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草原文化。当代人类对草原土质、草原气候、草原水文、草原物种、草原生态、草原环保等等领域,都有了科学认识的条件和手段,并且也积累了许多相关的基本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成熟的和高水平的应用于草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如关于草场分类、草原评价和合理利用、草原维护和更新改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所以,对草原的认识要突破原有的经验范围,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认知。这是建设草原文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其三,对草原文化的认识、理解、应用和发挥,也要上升到综合当代文化学成果的高度。当代社会,人类对文化的认识已经有了综合性的提高,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学理论成果,如文化层次论、文化多元论、文化软实力论、文化产业论等。这些理论成果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草原文化的认识、理解,帮助我们更合理地发展和创新当代草原文化,更高效地应用和发挥草原文化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三)环保和生态理念。在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还不足以改变自然秩序之前,自然界的环保和生态完全是由自然界本身的运作来调节和实现的。人类则主要是以适应自然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以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界环保和生态的自然调节过程相一致。这种适应自然环境和条件的思维及行为方式,就反映了当时人类朴素的环保和生态理念。但当人类在进入工业时代以后,有了足以改变自然秩序的强大的科技和工业手段,原来的自然环保和生态调节过程完全能够被人为地打破。这时,环保和生态的调节过程主要靠人类自觉来维护,人类就必须自觉树立起新的现代环保和生态的理念。

就草原地区来说,工业时代以前,草原人民主要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他们必须顺应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而逐水草放牧或适时务农,基本上是“靠天得食”。与此相应,他们所创造和传承的草原文化包含和体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生存理念,如蒙古族人民游牧文化中的 “逐草放牧”“围封转移”“轮牧休牧”“生态移民”等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典型的顺应草原自然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体现的是当时草原人民朴素的环保和生态理念。当工业生产力在草原发展起来后,原来的顺应草原自然生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被完全打破了。工业生产力在发展之后也给草原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时,以前的顺应式环保和生态理念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所以,草原人民必须树立起新的自觉能动的环保和生态理念。科学环保、法律环保、生态文明、生态产业等,都是现代环保和生态理念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就是为了保护草原环境与生态而制定的,它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体现了草原各项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执行的各种环保和生态要求,是为落实环保和生态理念提供的法律依据。现在草原人民开展的各种“退耕还草”“退牧还草”“草畜平衡”等活动,则是落实现代环保和生态理念的实际行动。

草原人民的环保和生态理念不仅关系到草原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草原人民子孙后代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当代草原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环保和生态的建设原则,并以宣传现代环保和生态理念为己任;还要不断探索、丰富、加深和提升关于草原环保和生态方面具体内容。

篇3

关键词:商业景观;自然设计;文化概念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商业景观项目并非仅仅shoppingmall或者大型商圈等的景观设计,而是展现了具有娱乐性、标志性、纪念性等等丰富多元特征的项目案例。这些隐性的文化特质犹如项目的灵魂吸引着大批的人流,最终带来商业收益。可取的商业景观项目主题有很多――绿色低碳、科技人文、社会责任感等等。在硬件设施上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为休闲娱乐的消费过程提供多样的空间环境。这样的方式能够使消费者在互动和交流时有一个轻松的平台,从单纯的以购物为目的转变为体验过程,从而弥补现代都市生活的缺陷,让人们不再觉得都市生活单调、枯燥,反而轻松愉快,让人心情愉悦。商业景观空间可以包括商业广场景观设计,商业街景景观设计,商业中心景观设计,商业办公景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在商业设计中将多重体验和多重空间感受融入到商业空间之中的设计理念,该理念主要为了形成具有多样化、层次化和复合化特点的交融空间。文中结合着闻名遐迩的相关商业空间实例,来分析商业空间的美观与丰富性多样性并存的创新设计与文化融合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1商业景观的空间设计理念

对于商业景观的设计而言,空间的安排是很重要的方面,如何将空间进行巧妙的组织,使得商业区与城市区成为整体是商业景观空间设计的一大主题。空间的完美融合能够使得商业空间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将过渡空间进行巧妙的运用,可以使得人们在购物之余拥有休闲娱乐的平台。因此,在商业景观进行空间上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将商业空间做到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方面的需求。

1.1合理衔接商业区和城市区,将中介过渡空间做到组织合理

处于商业区与城市区中间的过渡空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开放优势,如果这些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能够得到合理的组织和利用,那么这样的过渡空间对引入城市活动和人流而言大有裨益。合理的利用能够让商业区与城市区得到很好的衔接。Solana蓝色港湾是北京首屈一指的时尚购物娱乐新地标。它的优势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北京最大城市公园――朝阳公园的西北角,以及它所倡导的开放式购物体验。虽然在典型的中国北方城市,Solana蓝色港湾大胆沿袭了传统欧式生活中举行户外庆典的文化传统。通过一系列松弛有序的空间,营造“街巷”般的感觉。中心广场――作为Solana蓝色港湾会面、互动和娱乐休闲的重要枢纽,中心广场的设计模仿欧洲“城镇广场”的概念。为展览 、演出创造了有利场所。同时。喷泉、音乐和多样性的主题活动为这里带来了大量人气,形成了人流的聚集点。融合滨河区和朝阳公园――朝阳公园的前湖被延伸到地块内,为蓝色港湾创造了入画的天然背景。运用多样的颜色和材质,从小尺度的铺装,到马赛克和丰富多彩的材料变化,来打造极具视觉效果兼具趣味性的景观。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边用餐、喝茶,一边欣赏北京城市的“绿色心脏”。

1.2为形成商业空间的整体化,可用人行流线将室内室外连接

大型的商业项目景观可以当作公园来设计,让购物者感觉是在公园漫步,同时室内景观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需要相呼应和配合,实现景观的最大延伸。

对于商业建筑而言,人流量一般较为密集,因此采光和通风是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除了建筑设计时考虑该因素以后,在商业建筑外部也可以加以空间利用从而有利于商业建筑引入自然的光线和通风。一般大型的商业建筑内部会形成步行街,使得人们在购物时能够自然通行于室内和室外。就将上海宝山祥腾生活广场作为例子,它的景观设计是将流淌的水流纹样作为整体铺装的理念,在广场内街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构造和装饰,这样的铺装使得建筑的硬朗现代风格被柔化,将内街空间的限定感进行弱化,从而使得建筑内部与外部进行流畅的贯穿。水流式的铺装能够将室内和室外进行巧妙的衔接,从而形成商业空间的整体化,增强了室内和室外的连续性和互动性,让购物空间能够体现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2商业景观的内容设计理念

2.1利用自然元素的引入形成商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融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和渴求,因此在商业空间的景观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利用各种自然元素例如广场树阵、草坪、灌木、花卉、自然水景等对商业空间进行装饰,能够将自然文化与商业文化进行交融,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例如上海南京西路的园艺设计中,将灌木修剪成熊猫的形状,在花坛中间栩栩如生,周围配以粉色的花朵,为城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创意设计使得植物与动物相结合,在绿色植物的天地中感受到动物的生动活泼,从而突显景观设计的特点。

2.2通过自然式体验的引入形成商业休闲空间的舒适体验

在对商业景观进行设计时,设计师通过将自然的体验移植到商业空间之中,将自然元素在商业空间中进行独特的布置,从而形成休闲的娱乐空间。悉尼达令港南部,也就是今天被人们熟知的Darling Quarter,是澳大利亚最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达令港成功地打造了南北向、东西向两条人行走廊,连接起市中心、唐人街和海扇湾。城市居民和游客可以沿街购物、观光、品尝美食,尽情享受休闲生活。达令港改造的另一关键点是让城市公共绿地空间更好地为家庭活动服务,促进城市居民间的交流互动,进而使整个社会更为和谐,更有凝聚力。本项目广泛使用了从德国引进的儿童水上游乐器材,水闸、水泵、螺旋水斗,这些最先进的器具可以让小朋友们全程控制水的流动。水流通过水渠注入一个个游戏空间,这些空间都是由混凝土打造的,极具雕塑感。同步喷泉、水闸门、水轮、光滑的大石头,所有的设施都是为了小朋友们能尽情的探索与享受这个精彩的水世界,并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游戏。游乐园四周设有各种功能设施,以及阳光露台咖啡座、遮阴廊架、户外剧场大台阶休息区,让父母亲、照顾小朋友的阿姨们都可以参与到这个不设围栏的欢乐园中。

2.3将文化概念合理引入,形成商业与文化的相互交融

2.3.1将商业空间塑造文化特色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它具有横向与纵向的多元性,不管是从当代文化来看还是从历史文化来看,文化一直都是人们心灵层面不变的重要内容。在商业空间中引入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能够让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新三里屯时尚文化创意街区,北区设计为高端消费人群营造出舒适独立的购物环境。在建筑上,北区也显示出典雅高贵,北区北座命名为“时尚前线”,该建筑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北区东座命名为“水晶立面”,其设计采用玻璃的华贵剔透与金属的坚硬前卫相结合。对比北区,南区消费水平更接民化,是一个汇聚书籍音像、艺术画廊、酒吧等的时尚文化休闲消费中心,包括“尊贵品位区”、“艺术文化酒吧区”、“潮流区”、文化广场和时尚大道等,市民可在此购物、泡吧、健身、看电影、垂钓。闲暇时,市民可去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散步。在建设上,南区注重的是时尚。

2.3.2.将商业空间赋予文化内涵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故事,独特的地域文化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一种充实、悠久的感觉,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将文化内容融入到商业空间能够提升整体的涵养,让商业空间具有自身的特色和魅力,不再只是作为盈利的场所,也可以是文化交流的平台,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三坊七巷”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现与挖掘,将建筑整体构造成江南小镇的古典风韵,充分突出了唐宋建筑的特色,利用青砖灰瓦石库门等古典建筑材料进行现代建筑的构造,将古代建筑元素充分融入到现代的商业空间之中,从而将商业空间做到具有特色和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为商业化的改造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3 结语

商业景观空间兼具易达性、舒适性以及文化性,能够实现空间的交融。通过对城市空间的优化改造,或者自然元素的融入,也或者文化内涵的赋予,都能够将商业景观空间做到具有自己的特色,变得与众不同,将商业景观空间不再局限于商业化一个主题,而是真正实现多元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商业建筑室内环境对购物心理的影响[J]. 山西建筑. 2009(04)

[2] 刘廷杰.后现代的商业空间――体验一种非"短暂"的时尚[J]. 时代建筑. 2005(02)

篇4

关键词:军营文化;警营文化;契合点;借鉴启示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70-04

现阶段,我国正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迈进,为了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激发全民族文化细胞活力,促进不同主体间文化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文化理念的相互流通。”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产生的背景和服务的群体不同,但是它们“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核心价值和“政治坚定,敢于牺牲”的奋斗目标具有内在的相似。它们二者在长期积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质,通过汲取军营文化中先进的理念,交流沟通进而吸收渗透,点燃警营文化的内在发展引擎,发展时代警察特色。

一、现阶段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构成

(一)现阶段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的内涵

军营文化,是反映军队群体和军营生态,在长期的军队实践活动中和共同的目标导向的指引下,随着时展不断调整创新,汇聚而成的具有军旅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包含着军队的使命、宗旨、意识形态和理想追求[1]。

警营文化,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和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人民警察特有风格的行业文化,包含道德规范、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和职业文化。

(二)现阶段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的基本构成

1.军营文化的基本构成

军营文化现阶段主要由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要素构成。

军营的政治文化主要就是指的军队的民主文化,关键是把民主精神贯穿于军队的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中。从“三湾改编”士兵委员会的设立到《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军内民主”地位的确立,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渐完善和丰富了军营的政治文化[2]。

军营的制度文化是指要求每一个士兵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标准,是军人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特定军营环境中的固定化。军营的制度文化是一种从自律到他律逐渐转换的过程,通过既定的制度力量来凸显军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军营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军队的团队精神,是整个军队精神风貌和作战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提升军队“精气神”和战斗力的精神食粮,是军队整体优良传统的发扬传承。精神文化在整个军队的价值观链条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引导着军队在一次次考验中走向胜利。

军营的科技文化是官兵在实际战斗和演练中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军事科技力量所产生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理念。科技文化是落实科技强军的思想先导,是军队无穷的战斗力,可以促成人机的对接和整合,达到科技练兵的卓越成效。

2.警营文化的基本构成

警营文化现阶段主要由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要素构成。

警营的制度文化是警队内部在整合物质和行为文化的前提下,与精神文化相匹配,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制定出的约束警察具体行为的制度体系。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刚性体现,起到框架的约束作用,具体的体现形式是以《人民警察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3]。

警营的精神文化是长期的警务践中不自觉形成的集体意识和精神寄托,它是警营文化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警营文化的本质,具体包括警营的价值取向、纪律作风、道德情操、思维导向,精神文化是警队的灵魂所在,起到凝神聚气的作用。

警营的行为文化是警察工作和生活中具体动态反应,包括警察的执法、管束行为,以及警察日常的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行为文化最直接反映出一个警队的外在形象,对警察公共关系的维护和形象的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警察的物质文化是警营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包括警察的整体办公环境、警务装备和公安网络等虚拟的空间,它是警营精神文化仪式载体。

二、现阶段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基本特征契合点

(一)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文化是每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缩影,文化的推陈出新和革故鼎新的过程就映照着一个时代摸索前进的曲折历程。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作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己,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紧紧跟随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二者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动态文化,没有固步自封,扬起时代风帆,始终保持创新性和跨越性,把跨界的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入各自的队伍,保证了与时代同步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

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精髓,是结合长期的实践斗争创造提炼出来的,是无数的革命前辈用鲜血和青春熔铸的。它们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土壤,以军队和警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精华,具有鲜明的中国味道和中国特色,二者文化中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都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里找到渊源。

(二)人民性和战斗性的统一

文化的本质是阶级的产物,是在政治的引领下为特定的人群服务的。军营文化和警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所表达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强调说:“人民军队是国家的枪杆子,人民警察是国家的刀把子。”“人民”二字说明了他们都是人民的武器,是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强制力,为人民服务是他们亘古不变的追求,这就是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中人民性的体现。

战斗性是军营文化和警营文化区别与其他团体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他们时刻都在准备着为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战斗,文化血液里处处流淌着战斗的基因,职业和使命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和文化都离不开战斗性。军队和警队的战斗经验、战斗技巧、战斗作风就是他们在无数次的对敌斗争中所凝结成的战斗文化[4]。“为人民服务”是战斗胜利的目的和意义,人民为军队和警察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也恰好把“人民性”和“战斗性”相统一,从侧面看出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

(三)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军营和警营文化也逐渐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休闲娱乐精神,并聚合体育形式和艺术元素,把传统严肃的军营和警营文化引入娱乐细胞,使得传统形态的阵地文化焕发青春和活力。娱乐性的融入不仅可以为传统军营和警营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也可以环缓解队伍的紧张气氛,把修心和修身同步进行,正确引导战士和警察在文化中汲取娱乐精神,激励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军营和警营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文化的核心功能,把知识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合在一起。首先,二者文化的主要教育功能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军人和警察科学文化素质,保证新旧知识的交替,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利用军营和警营文化传播价值观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实现轻松愉快的文化育人和文化熏陶,达到人格和心里的双重健康标准。

(四)集体性和纪律性的统一

军队和警队是人民民主强有力的保证,是国家的武器,他们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军营和警营是秩序井然、令行禁止、精诚团结的文化环境。他们的特殊使命决定了日常的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危险和挑战,需要团队协同作战,才能完成艰巨的任务。协同作战的培养就要求个体之间与团队之间互相磨合、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二者在集体团结一致的内部环境下所孕育出的团队文化,处处凸显着荣辱与共的集体荣誉感[5]。

军人和警察要绝对令行禁止、服从命令,严格执行各自内部的纪律要求,这是保证团队战斗力最基本的要求。“纪律动作”造就了军人和警察的规范化行动和严格性执法,抑制了自行其是和个人英雄主义,把军营和警营的文化风格打上了严谨的标签。纪律性为集体性提出了要求,集体的荣誉感又为纪律性提供了保障,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共同融入到军营和警营文化中。

三、现阶段军营文化在警营文化建设中的启示

(一)忠诚信念――发展警营赤诚文化

军营文化中的忠诚是军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忠诚铸就了军人的“金刚不坏之身”,军人在忠诚文化的熏陶下,秉持“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理念,始终坚持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在泥沙俱下的复杂环境下丝毫没有产生动摇,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坚守军营文化的信仰高地和精神家园。

警营文化中忠诚度的教育相对于军营文化,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态势,这是警营文化需要弥补一项课题。警察队伍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刺向敌人心脏的尖刀,绝对的忠诚是保证刀刃锋利的首要条件。此外,警察队伍始终处在同罪恶势力战斗的第一线,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复杂形势时要保证鉴别力和定力,始终做到立场不变,信仰不偏。忠诚来源于内心的信仰,信仰是支撑一个集体奋斗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应把发展警营赤诚文化做为警营文化恒久的主题。警队的文化建设中既要不断加强对党的热爱教育,又要加强对警察职业荣誉感的教育,增强警察的自我认同情感,培养赤诚之心,坚定理想信念。

(二)规范理念――发展警营严谨文化

军营文化中的规范理念是我国军队的历史传统,自决议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军队的纪律约束定下了严格的基调以来,硬性的约束已潜移默化转化为自我的内在规范,规范意识已经在军营文化中生根发芽,从棱角分明的被褥到整齐划一的队列,处处都透漏着严格的规范性。

军营文化中的规范文化对与警察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警察作为一支执法队伍,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关系到每一宗案件的事实和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任何纰漏和草率、随意和任性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精益求情的规范文化对于警营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对警察队伍形象的维护和法律尊严的捍卫,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负责。加强培育警营文化中的严谨文化,把严谨的工作作风作为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把严谨的作风文化作为警营文化发展的常态。

(三)团结意识――发展警营和谐文化

军营通过制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在统一文化模式中培养相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进而在集体的日常生活和训练中不断的实践认知,在军人之间形成稳固的团结意识和认同感,保证了军队内部强大的凝聚力,构建了稳定和谐的军营氛围。

当下社会立体化防控要求不同部门、不同警种之间更加注重跨区域、多维度的团结协作,实战工作的需要对团结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跨区域、跨警种的宏观警营范围下,更要注重培育警营团结和谐文化,促进信息的及时共享和行动的连贯性;其次在在微观基层警队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团结配合也不容忽视,往往案件的契机就在分秒之间,不同部门间的及时分享和沟通可能会影响到全局的发展。警营虽然同军营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缺乏长期的集体生活,但是军营文化中构建共同意识的凝聚功能值得我们借鉴[6]。警营文化应该根据警察队伍里年龄和层次差异开展区别对待的向心力文化培育,最大限度的缩小警察个人之间的认识缝隙,将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将其同整个队伍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奉献精神――发展警营服务文化

奉献精神是军人价值观的实质所在,是连接党心、军心、民心的纽带,军营文化中把每个官兵的前途命运同民族的未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军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铸就了军人深沉伟大的奉献情怀。

军营文化中的奉献精神正是警营服务文化的灵魂所在,人民的群众与人民警察血浓于水的感情都涵盖在警营的服务文化中。警察的权力源于人民,人民警察就应该做到权为民所用,态度上尊重群,行动上爱护群众,把服务精神贯穿于警营文化的始终[7]。警营文化要围绕着绝对尊重、信赖民警的原点,着重培育民警热情、积极、主动的服务心态循序渐进的引导警察把警营服务文化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在与群众交往中从点滴的小事坐起,培养公仆意识,切实提升警营的服务文化品味。

当下我们要积极采取“引进来,跨出去”的方式,促进二者相互贯通,彼此借鉴,把军营文化的优秀基因和价值观应用于警营文化,为警营文化的建设提供全新的内在精神动力。

――――――――――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工作条例[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3-5.

〔2〕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8-79.

〔3〕张跃进.基层警营文化建设思考[J].公安研究,2013(1):62-63.

〔4〕蒋均时,马常亮.大力提升军营文化软实力[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3):47-50.

〔5〕王刚.加强基层所队警营文化建设的思考[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5(3):88-90.

篇5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为了确保自身的发展,无数企业无不在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联系。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概述

关于企业文化,国内外学者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描述。美国学者约翰・P・科特和詹姆斯・L・赫斯科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 1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2威廉・大内则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 3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大中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韩岫岚认为,“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3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功能只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集体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像纽带,把员工与企业的追求仅仅的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企业文化内涵的经营宗旨、经营使命,带有很强的精神性和理想性的凝聚作用,能诱发企业员工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面貌。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可以将企业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和同一方向,并为这个目标和方向协同合作,从而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约束功能。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员工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或者说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表现出来的东西,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是经过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激励功能。组织文化对人的推动是一种内在引导,能够使组织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发奋进取的精神,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从而可以激励员工可以从内心深处为组织拼搏和献身。

4.塑造企业形象的功能。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现象,也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印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

5.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目标、经营哲学以及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企业目标代表企业的发展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以科学的态度去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时员工在科学的企业目标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哲学指导员工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能够形成一致的价值判断,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会为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创新价值观的建设,提高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设企业的文化,首先必须要健全创新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构建创新价值观,其关键在于把创新价值观及其各项因素渗透于平时的经营管理之中,将其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规范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企业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特征以及企业发展目标方向。创新企业价值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必须创新企业文化内容。对企业文化做深入剖析,发现企业文化不适宜自身企业发展的方面,积极进行变革,适应环境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内容要包含创新、诚信合作、共赢等内容。其二,对企业文化的传播媒介进行创新。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广泛传播。创新企业文化传播媒介,企业必须开展多样性的凸显企业文化的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宣传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使员工改变过去的价值观,形成新的信念。

2.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企业中“人”的作用

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企业文化的促进,都离不开“人”这个最核心的因素。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要建立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只有建立了“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企业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努力拼搏。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是管理者的模范带头作用。管理者在企业中起到领导作用,其形象和行为对企业员工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作为管理者要提高自身各项素质和能力,包括职业能力素养、道德情操等。只有这样,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员工的行为和表现,保证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3.建设学习型组织

一个企业能否有持续的发展能力,关键在这个企业是否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够使企业员工自发地学习,努力改进,提高自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向上的企业文化,形成具有良好的竞争氛围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首先要评估组织的学习文化程度,可以依据一下几个维度:共同的愿景、创造性的个体、不断学习的能力等。其次就要描述组织愿景,运用学习能力到工作上,使员工将组织的愿景融入生活中。只有这样,企业的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注释:

1.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转引自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姜学敏等,山东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陈向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2]陈春花.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吕新雷.基于核心竞争力下企业文化构建策略分析[J].经济视角,2011(1).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9 ― 03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

1.思想文化建设仍处于主体地位

(1)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方面

对于物质文化是指饮食、服饰和住宿等方面的文化内容,由于当前的高校往往每个地方环境不同,还有一些信息因素的影响,对物质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以及每所学校全体师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是在制度定制时所要考虑到的方面,例如大学设施的内部结构,一些装饰功能的名人雕像和名言警句作出设施安排,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学术的氛围特点,并从中获得灵感。物质文化以营造独特的与外面的世界不同的学术氛围,让学校师生可以更实际的感受到教育水平,从这方面可以体现出的实践导向功能。

(2)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方面

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对学校进行管理的系统文化,包括对学生的课内课外、生活行为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并以学分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这种制度文化具有强制性,调整也较为自由方便,在校园人才培养方面较为协调发展。在制度文化这方面,不仅要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还要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对现代先进的文化加以学习,并发扬创新精神。

(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方面

行为文化是学生在校园不同场合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面对、分析、处理表现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对于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学生家长早期就较为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者以社会教育为基层,因此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更深入和广泛培养高校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实际行为,这样就会在毕业踏入社会实践的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适应作用,同时,在目前高校工作人员大多数年龄较大,心智方面会比较成熟,对于高校行为文化建设将做好广泛推广,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4)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方面

学风首先要建立学生的学习目的,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明确指定一个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在个人定制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班级或系院为单位的整体提高,以集体的进步来促进个人的进步,使得个人与集体相连,与社会相连;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时要能够做到独立研究,要求踏实每一步,落实每一个问题,真诚受教,切勿空想主义;再次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正确培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思考,避免考虑存在欠缺;最后,学校应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让大学生在公平的平台中相互竞争,以良性竞争来产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教学风格,主要以对教师的素质培养,不仅仅每位教师要对自身提出高要求,在专业和道德上都要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治学上自我要求严格,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严格,争做具备高素养的教师,以提升个人人文素质,注重个人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最后,对于学校的职业素质应加强交流机会,完善教师的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学风、教风的形成。

2.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协调

如今高校学生的自身发展往往都是经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学习,伴随着社会、家庭、学校这三方面的教育因素,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抱有极大的渴望实现自我的愿望,希望在学业上可以有所成就,在大学毕业后希望会如愿进入自己的工作,来展现个人的才华。由于学生在中国传统式家庭的教育模式下,对社会的认识不足,造成社会经验不足,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对学生内心的自我认识带来一定的打击,从而出现负思维甚至出现消极回避行为,这种想法和实际脱轨现象多见于各大高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寄予过高的厚望

目前的中国社会,家庭与社会多方面的对学生过多的期望,凝聚着长期的付出,每个学生都是经历了16年左右的学年教育,可见无论是物资还是精神对于学生都是一种很长时间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想不断变化,不断积累知识,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月中,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促使学生对学业有成的期望很大。

(2)缺乏社会经验,实践能力较差

大学就是一座象牙塔,里面的学生往往与社会交流不多,因此在学校上课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仅只是与周围的室友同学要保持好良好的关系,也要多参与一些组织活动,来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现实中大学生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到社会工作中,由于一些在学校没有接触到,在开始往往环境不熟,工作难以胜任造成内心产生自卑,从而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难以完成,在工作场所变得脆弱。高校大学生往往注重涉及看到、听到或学到什么东西,而忽视经验和做法是什么。还有的学生由于过于依赖父母,在实践中过于懒惰,遇到挫折就懦弱,无法正视问题现状,导致很多啃老族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这方面要以正确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来面对工作,敢于正视自己,承担错误,并努力改正,让自己变得优秀,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做出一番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所在,这样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更好的未来。

(3)校园文化出现“速食化”、“娱乐化”趋势

随着国外文化不断融入中国,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价值观涌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着巨大影响。在高校教育方面,会面临到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一些国外西方的文化教育等,会出现一些奢侈、享乐的不良现象,由于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在一些是非辨别之间能力尚未成熟,对外来文化好奇心很强,很容易接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而且面对国外价值观很容易造成盲目推崇,缺乏主观意识导致大学生生活的混乱和信仰的丧失。另一方面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校园文化不断趋向“速食化”发展,很多大学生对于学习只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修完学分,这些证件、分数为目的性的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很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杂志这些快速简便的方法来取得零碎信息,而不是通过专业性书籍做出更系统的学习。这种速食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戴着“大学生”的帽子,却没有以知识真正具备为主,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社会的休闲文化的普及,校园文化出现“娱乐化”的趋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放松,然而过于放松会变成放纵,没有束缚,以自我中心、目的的,忘记大学生自身的历史使命。例如,近年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使用PS图片、视频剪辑和其他技术,有的大学生利用所会的技能恶搞一些正面人物和故事,通过微博、博客散播,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从以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大学出来的文化现象却如此萎靡,使得高校学生在精神文化方面逐渐脱离正确的方向,丧失个人意志。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加强宣传的指导思想,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

我国立党立国坚持以为根本指导思想,统一和整合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党和人民相互团结,以马克思指导思想带领社会进步,是对基本思想方向的一种有力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于当前我国于大学生的培养要以正确的思想为重点培养,这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当前状态,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需要学通过学习哲学,对事物的发展有个清楚认识,以最佳的心态面对遭受的困难,以坚强的意识来克服困难,以积极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这样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就可以及时调整好心态,对陌生的工作会进入最佳的状态,来实现个人的才能。

2.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建民主社会,树立文明和谐的文化素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让这个共同的愿景得以实现,这就要依靠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完成,还应依靠以振兴国家为己任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强化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理想从小的方面来看,是每个人发展自我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就像是海上的一艘船没有一盏明灯,它会迷失在狂风暴雨之中。所以只有理想主义的人,对自己会确定一个目标,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对于如今的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相结合,来为社会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在大学校园,高校辅导员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员意识和奉献精神,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理想信念教育,在生活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注重与学生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坚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理想和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让理想一步一步得以实现。

3.弘扬大学精神,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让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新精神传承下去,其本质特征有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根据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来发挥在大学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不断促进高校的发展,让大学生树立社会关怀的精神,让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为一体来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的主要精神,其实质是帮助学生继承马克思思想、血液、行动和共同发展,继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养成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根据实际的指导思想,学习和理解的精髓,不断开发的关键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关怀。可见构建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方向。

4.提升文化品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广泛,首先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文化建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解,然后对文化内容做出宣传,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来改善,例如文明的行为习惯、文明用语、绿色环保标志等,开展这些主题活动,具有针对性,这样实施出的效果也会更明显,让教师和学生都选择参加。根据活动规模性、重要性、交融性可以分为院校外部联合、院系内部举办、班级自发活动这三个层次。应该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出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应用,高校在针对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给予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在物资方面给予相应的帮助,来确保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其次关于高校宿舍的文化活动,以宿舍为单位,强化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以制造出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以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进行课外的学习、生活,养成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实践行为。最后,可以开展一些网络文化活动,现如今大学寝室都有网络设备,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来了解学校相关的活动动态,如相关社团开展网络设计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各大高校师生都参与到其中,在有限的位置、时间上作出设计,促进各大高校设计文化的交流,相互竞争,可见网络有其确实可行的方式对高校文化做出积极性的传播。

5.优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人文设施建设

思想教育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最关键,但人文设施对于高校内部也是非常必要的。人文设施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尊重、关心、爱护而做出的设施,学校的文化设施有两个方面可以概括,首先,校园人文设施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对于改革开放,在党的政策下,现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对于子女往往过于娇惯,在学校由于生活条件简单,朴素,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自身的健康。体质是学生学习的支撑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建立体育场、操场等一些体育活动场所,对全体师生开放,添置健身设备,让运动根深蒂固,以此学生就有场合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构建强壮的体魄。其次,为了以体现校训、该校办学特色,对高校名人、名史、名师做出相应的宣传,及时更新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消息,让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学校一些专栏张贴出名人事迹等些标语类的海报或雕塑,在学校设立较为人文意境的楼亭、道路、木桥,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以励志性的文化让学生在观赏中能感受到人生真谛,提升个人人文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保障条件。对文化知道的宣传要注重对内容和目标的明确指出,让学生以直观性来学习掌握,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来强化高校整体学生的发展,来强化大学生树立个人的人生目标。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坚持以为指导思想,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理想,高校作为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促进时代进步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个人一番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成果辑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述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郑传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

〔3〕 唐小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化、大众化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0,(02).

〔4〕 万美容,明月.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5〕 王晓荣,杨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党的思想理论建设〔J〕.社会科学家,2010,(01).

〔6〕 徐德荣,王琰,邓铁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10,(08).

〔7〕 张开江,屠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思想研究,2011,(04).

篇7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校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培育和践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打造网络文化精品,发挥网络文化育人优势,树立和掌控高校网络舆论正确导向,创新和推进网络文化的有序管理必须做好网络文化的平台建设、内容建设、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

一、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是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培育和践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树立和掌控高校网络舆论正确导向,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首先要建设好网络文化教育的阵地。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呈现出更新速度快、数量大等特点,网络信息的直观性、丰富性和传递的快捷性,易于导致大学生看得多,思考得少,对事物的认知肤浅化、感性化,以及重要信息时常被淹没等现象的出现。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搭建必须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借助新时代媒体,贴合学生的需求,整合现有的平台资源,确保平台的权威性、唯一性和正面性。

据统计显示,目前高校学生最长使用和最容易接受的网络传播媒体是“两微”:微博、微信。微博和微信两种媒介各具特色,同时使用,互相补充。微博字数受限,但特点鲜明,可作为官方通知公告的主要阵地;微信的形式多样、可及时通信且互动性强,微信公众订阅号可作为高校学生思想引导、官方线上线下活动推广的主要媒介。

此外,增强学生对网络文化平台的认可度是关键,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广大在校学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去了解这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然后接受引导的内容,最后内化为自身的能量是整个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部分。要提高学生认同感,必须挖掘学生需求,丰富网络信息平台的形式,定期举行线上线下活动,以真正让学生有所进步和收获为目的,让学生对学校网络文化教育阵地有归属感。加强底蕴与特色,提升网络文化平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将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有效结合,实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

二、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是关键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当不同的文化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大数据时代下,学生的学习、家庭、需求、行为、甚至是思想都是数据,可以被记录下来,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数据都是可以被量化的。传统的文化传播内容是基于传播者的思考和意向,传播者主观的把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的传递被传播者,而这些信息不一定是被转播者乐意接受的。而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普及式的传播方式不再受到追捧,由于被传播者的需求可被量化,文化传播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针对刚入学的学生和急需就业学生的思想引导是有区别的。改变传统的教育引导理念,融入大数据的思维,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于切入点,高校的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以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服务于文化育人工作、服务于人才培养过程为目标,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引导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服务中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传播正能量。

三、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是支撑

良好的管理团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做好队伍建设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支撑,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定位学生的需求至关重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汇集学校各方面的人才,建立一支网络媒体、网络管理、网络专业技术和网络运营的强大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吸引专业教师广泛参与,把教书育人的领域延伸到网络平台上来;鼓励学生工作队伍积极运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热情,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高、网上行为活跃、具有较强执行力的学生骨干队伍。依托学校的专业研发团队,组建大数据方向的学生研发队伍,利用数据优势,切实掌握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引导的针对性。

四、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建设是保障

建设与管理并重,没有制度谈不上管理,没有管理谈不上制度,管理机制的建设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尤为关键,合理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的调动广大师生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的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确保广大高校师生吸收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知识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高校全面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做好网络文化的四个建设,开拓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网络文化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J].青年记者,2009(32).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及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在校的理论学习通过校内实训以及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径,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文管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艺术品鉴定基础、市场营销分析、文化市场管理、艺术品经营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文化艺术品经营、管理、拍卖行业第一线从事文化艺术品经营、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它关乎学生的就业以及学生对于未来岗位的适应程度,而实训基地则是实现就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最重要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如何进一步改革优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掌握职业技能,胜任岗位工作,是工学结合的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提出的另一缘由。本文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学结合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作了探讨。

一、工学结合的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构想

(一)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强化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院素质教育平台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否提高,新的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否推广,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实训基地的硬件装备水平和软件先进程度及教学环境的优越程度。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目前本校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已建成5个专业实训室:陶瓷、书画艺术品鉴定实训室、杂项艺术品鉴定实训室、书画摹写实训室、书画装裱实训室、艺术品经营与管理模拟实训室,占地面积约714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人进行教学。实训室内有陶瓷、书画、金银器、玉石等专业资料和教学设施共计千余件,总价值约28万元。为进一步拓展专业群建设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实训基地将新建人文艺术实训室、陶艺实训室,扩建艺术品鉴定实训室。

1.新建人文艺术实训室。新建的人文艺术实训室,将购置一批先进的设计专用设备,满足新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实训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就业岗位展开实训,重点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电脑设计能力和动手绘制能力,使学生掌握最新的设计技术,拓展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可以全面满足教学、培训、社会生产、技术开发等需要,实训设备达到企业现场设备中等以上水平,实习实训项目开出率保持在100%,同一项目能同时一次满足30-60人实习实训,可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180名学生实训教学需要。

2.新建陶艺实训室。陶瓷品鉴教学和实训是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陶瓷品鉴课程的主讲教师为省内古陶瓷专家任世龙老师。陶艺设计实训室的建成将发挥我院陶瓷艺术教学原有的优势,形成我院职业教育富有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亦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特点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产项目和产品研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扩建艺术品鉴定实训室。艺术品鉴定实训室将继续购置一批古代和当代艺术品作为教学资源。这是对原来书画、陶瓷、杂项艺术品实训基地教学资料的有力补充。校内实训基地的改革,不仅满足本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而且面向全院师生开放,新建设备中将购置多媒体触摸机多台,分别放置于校园人文部、办公楼、信息搂等场所,师生可以随时点击上网,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学院素质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艺术品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进一步凸显本院人文兴学的办学特色。

(二)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训练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它能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了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作,而且积累了从业经验,提高了综合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方面:

1.巩固与已建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为了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本专业现已与杭州诚信拍卖有限公司、杭州收藏品市场、浙江嘉诚拍卖有限公司、六和文化会馆、文物商店、浙江省博物馆等多个不同类型的企业签订了校外合作协议,我们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

2.积极拓展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们注重追踪与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相吻合的文化单位,不断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如已与浙江省拍卖协会取得合作,与上海古今通宝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这些均充实了文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严格的训练,熟悉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情况,全方位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3.积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条件,使学生真实体会艺术品拍卖的整个过程。我们充分利用与多家拍卖公司合作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拍卖会的全过程,包括前期艺术品的收集、整理,预展以及拍卖,并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为学生现场讲解有关的流程。学生通过参与真正地感受到了拍卖过程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技巧性,普遍反映受益良多,这样的实践机会,是校内实训无法提供的。

(三)坚持围绕“工学结合”模式,打造教学团队:校企师资人才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求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但在目前学校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必须要有企业的鼎力支持,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互为补充。

1.专职教师深入实践进行学习。对专职教师而言需经常化、制度化地到企业对口实践,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对于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企业兼职教师本身有自己的工作,很难一学期都在学校上课。可以采取在学校上几节实践课的方式。这样既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又能使学生接受具体实践的指导。

3.企业的专家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我们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邀请浙江嘉泰拍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金少俊以及杭州二百大市场部经理蔡秋声等人来为学生做相关主题的讲座,学生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二、工学结合的文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所需实践教学实物多为艺术品,其价格一般较高,特别是高质量的艺术藏品价格更是不菲。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实训基地已相继购买了一批包括玉石、金银器、陶瓷、书画在内的藏品,但是在目前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此类藏品的价格和质量多半不高,特别是对于书画艺术品,我们还只能购入高质量的仿品。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学生创造更多近距离接触真品的机会,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实训基地建设实施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校外合作企业的积极性问题

篇9

围绕什么是农村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理论界就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面临的困境与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文章通过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对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但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村文化建设好。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什么是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经济条件的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首先,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村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精神文明活动、道德水平和科学教育等。其次,农村地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最后,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生活方式不同等方面影响,决定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区别。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为基础,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培育和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形态建设。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物质经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方面,对政治、经济建设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好,能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广大百姓共同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优势,用好文化资源,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充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走上利用科技和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的发展也对文化的建设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实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有不协调的地方,主要是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不高和文化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哲学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经济的发展能推动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文化的建设也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总体来说,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的发展受物质文明发展的制约。如今,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在收入、建设、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村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农村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从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来看,许多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不足,与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相适应。一是,场地狭小,房屋简陋。由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使得部分乡镇文化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甚至有的文化站和图书馆连单独的房子都没有。即使有房子的文化站,面积也表较狭小,文化设施不足。二是乡镇图书馆资料陈旧。全国有的乡镇建立起了图书馆,除了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大部分乡镇图书馆的设立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里面的图书很有没有更新,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要求。许多农村的学校,也缺少自己的图书室。三是文化设施陈旧。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许多设备不齐全而且存在老化现象,缺少管理。

(三)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是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大了对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民的素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农村地区,辍学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许多从农村地区走出的大学生,很多存在考上大学就是“鲤鱼跃龙门”的错误思想,努力学习就为了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毕业后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很少,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生活在农民地区的群众,与城市居民相比,缺少受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因此,他们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本来就有限,也就很难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很难意识到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四、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农村文化建设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的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重视,只有将文化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那么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将齐头并进,跨入一个新阶段。政府应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农民对报纸、电视、电影等资源的需要,保障农村文化资源到位,加大对农村问题的报道力度,这些都对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资金到位是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资金不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项目就显得有心无力,文件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政府在加大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应该实施有效的政策,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用于文化建设的拨款保证了,也能提高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个别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偏见。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可以联系起来,把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经济项目结合起来,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地方投资在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自立更生,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从而保障文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效性。

(三)提高农村受教育水平

篇10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善还比较落后,抓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众的文化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特别是因建设需要土地被征用后的失地农民,他们不仅有娱乐欲望和精力,而且有充足时间。建议当地政府应重点引导、培训、组织他们参加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他们,培养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信心。参与文化活动是团结群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方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抑制一切社会不良现象的有力武器,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活跃农村文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重点是做好县级文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恢复组建工作,才能切切实实发展好农村文化哑,才能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落实,才能明显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才能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才能命名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的问题逐步解决,才能命名农民群众的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面貌得到改善。

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业务建设、设施建设、理论建设、法制建设和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建设构成了文化事业的总体建设,文化总体建设又可分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大部分。如果说队伍、理论、管理等“软件”建设是文化大厦的框架和支柱,文化大厦如果没有内容,就会成为一个丧失灵魂的躯壳,如果没有框架和物质支持,就形不成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发展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