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童话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2 03:1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篇童话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短篇童话故事

篇1

我们所熟知的童话故事

小朋友们一定都看过《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睡美人》等著名的童话故事吧?这些童话故事最早都是由法国一位作家夏尔・贝洛改编的。早在1697年,69岁的夏尔・贝洛在巴黎出版了短篇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这个童话集包括8篇童话,都是些民间流行的传说,贝洛用孩子天真的口气把它们写成了美丽的童话。

“鹅妈妈的故事”这一名称是从法国民间故事“母鹅给小鹅讲故事”的说法取来的。贝洛的童话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富有奇幻美妙的情节,大多颂扬善良、智慧、勇敢,鞭挞邪恶、残暴、凶狠。它们不仅唤起孩子们奇妙的想象,而且激发他们正义的情感,使孩子们从中汲取到智慧和理想的力量。

篇2

数字营销红人奥利奥最近推出了一支新的电视广告,名为“Wonderfilled”,主要内容是:如果把一块奥利奥饼干放到广为人知的童话故事人物(或动物)的手中,结果会发生什么。这块饼干会改变我们早已知道的故事剧情的发展吗?

这支广告在《广告狂人》(The Mad Men)的播放季中播出,同时也被上传到了YouTube上。在广告中,人们记忆中那些童话故事的邪恶人物被重新诠释,当它们用手接到奥利奥饼干时,《三只小猪》中的大灰狼会不仅送了礼物给小猪们,还帮它们建造了一座带泳池和跳台的美丽乐园;经典角色吸血鬼在接到饼干后,从此放弃吸血而改喝牛奶了;海洋里,大白鲨与小海豹、章鱼一起晚餐,共享美食??

卡夫(奥利奥所属公司)在广告结束时抛出了一个问题:“Wonder if we gave an Oreo to you. How would the story unfold?”让这块饼干在童话故事中的奇幻旅行后回归现实,同时问人们“如果给你一块奥利奥的话,又会发生些什么?”把在现实世界中观看广告的人们在广告结束后,拉进了各自的童话故事奇幻旅行之中。

数字化来袭

卡夫选择在《广告狂人》播出季推出这支广告或许是有意为之,想要告诉大家《广告狂人》里那种几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一边品名酒一边构思广告方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统广告业的黄金时代行将结束。现而今的营销、广告更多的是依靠数字化--数字化算法、数字化制作工具、数字化传播平台……CMO也正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上――甚至比CTO都多。

越来越多的公司把自己的营销预算向数字化上倾斜。耐克公司在营销上的预算一直让对手望尘莫及,仅在2011年的预算就达24亿美元,但最近三年耐克在美国的电视和印刷广告上的支出降低了40%,把更多的钱投放到数字化上。由Econsultancy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55%的公司CMO计划在2013年增加各自的数字营销预算,其中39%的人打算重新分配数字化渠道现有的预算数额。

几乎任何一家从事过在线销售或营销的公司,都知道在这个已经来临的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做好内容营销,就要讲个好故事给别人听。但其中的多数玩家只是盲目跟风而已,他们在自己的官方网站或者公司Facebook主页上以一个讲故事专家的面孔大谈特谈自己。“如果你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都源于自己是个专家的话,那么你就会有不小的麻烦了。” 数字营销机构Razorfish的董事长克拉克・考克奇说。“在诸如搜索引擎、手机行业等某些领域内的确存在专家,但在营销领域却没有‘专家’这一说。”

什么是好故事

一旦想到一个品牌故事,消费者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恐怕就是贯穿某段时间轴的品牌历史,无论这段历史的呈现形式是Facebook上的文字,亦或是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无论承认与否,现而今的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感官里充斥着各种品牌故事的喧嚣,但能被他们记住的却寥寥无几。

讲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好故事,就意味着品牌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让这些信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要有一个可供分享的、有意义的主题。

奥利奥的那支广告片,除了吸引儿童之外,更吸引成年人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重新编排。“美丽的童话与奇妙的世界不应该只属于孩子,大人们更应该去感受它”。The Martin Agency公司的负责人士说――该公司是奥利奥2012年刚刚签下的广告公司,全权负责“Wonderfilled”的创意工作。“‘Wonderfilled’就是要让大家发现分享的价值,并从中体会奥利奥带来的美好和奇妙。”

一个品牌的好故事,无论它是一段90秒的在线视频,还是一副四格漫画;无论它是一个植入式广告,还是一个电影片头广告,要想被人们铭记不忘并分享、推荐给自己身边的人,还需要有出色的故事角色塑造,由此就可以传达给人们一个难忘的和连贯的信息。如果人们觉察到营销故事的一致性--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公司品牌联系到一起。

在一个专门针对西班牙裔观众的西班牙语在线广告视频系列剧中,美国快餐连锁店运营商Wendy’s介绍了Rojos一家,这是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虚构家庭,孩子的年龄都在少年到青年之间。在每一集中,Wendy’s都会把其中一位家庭成员与Wend’s联系起来,向观众们展示Wendy’s究竟是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在播出几集后,人们自然对Wend’s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认识。

可口可乐曾策划了一个名为“Overseas Foreign Worker’s Project”的营销活动,即“海外务工人员计划”,通过提供机票等形式资助那些常年在海外工作的务工人员回家与家人团圆。可口可乐选择了一名保姆、一名看护、一名X光检验师作为资助对象,他们都已经离家至少5年之久,因为各自的原因无法与亲人团圆。

可口可乐把援助过程拍成了4分27秒的短片,片中身穿可口可乐工服的员工举着“欢迎回家”的接机牌,印有红色可口可乐Logo的专车送这些人回到亲人身边,当这三个人与亲人相聚拥抱、庆祝团圆的时候,可口可乐的瓶子在画面中一闪即过。也正是在此时,每个观看影片的人心中的祝福和温暖油然而生。这段短片在上传到YouTube上后,仅一个月内就获得了超过76万次的点击量。

怎样讲个好故事

讲一个好故事,创意是关键中的关键。

无论品牌CMO手中的数字化营销预算有多少,创意始终是关键,因为它能让你故事中关联到的品牌、消费者、机构都连接在一起。如果故事缺乏足够的创意和感染力,人们并不会在数字化世界中“转述”它,它就只会变成噪音淹没在数字化的喧嚣中。

这个创意最好与人性特点相关,或者是感恩、回忆,或者是欲望、贪婪,无论如何都要让创意带有某种感情,这样才能让听故事的人感同身受。另外,创意还要脚踏实地,要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提升品牌形象来带动销量。一个确立了的创意,就决定了你所要讲的故事究竟会成为一条华而不实的广告,还是一条能提升销量的广告,也决定了公司的营销预算是否打了水漂。

几乎所有的品牌都通过各种数字化智能设备以及社交网络,给别人讲关于自己的产品、服务的迷人故事。但只有很少人知道在不同的地方讲故事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Twitter上适合讲140字以内的短篇故事--最好别考虑连载,故事情节发展在6秒钟内完成;而在YouTube上就可以讲一个90秒钟的充满温情的“回家”故事。

听众也是讲好一个好故事的重要因素。正如负责杜邦全球副总裁、首席营销官高珉斯所言:向农民卖种子与向政府出售为作战士兵研制的防弹凯夫拉纤维装甲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杜邦用一支50人的市场研究小组,帮助公司的销售人员如何与农民互动,如何向他们介绍杜邦杂交种子的特性。

篇3

【关键词】 鹅妈妈的故事;夏尔・佩罗;灰姑娘;另类解读

在17世纪的法国上流社会,十分流行“短篇故事”这一文学形式。夏尔・佩罗将那些在法国和欧洲大陆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搜集起来,经过自己的语言加工,变成了而今的《鹅妈妈的故事》,其中包括:《小红帽》、《灰姑娘》、《蓝胡子》、《驴皮》等名篇。“鹅妈妈”在西方国家就是传说中的童话和儿歌的作者,而法国著名的童话作家佩罗的童话集就起了《鹅妈妈的故事》这样的名字,其实作家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鹅妈妈”讲给孩子们的。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认为,《鹅妈妈的故事》并非是简单的童话故事,它最主要的是起到教化作用。同样地,法国哲学家Marc Soriano曾这样评价佩罗:“他是最被人忽视的伟大古典作家。人们只看到了他的童话,却未留意他的童话版本的不同之处。”尽管在大体故事内容上,佩罗版的《灰姑娘》与中国的《叶限》,德国的《辛德瑞拉》有相似之处:女孩受到后母的虐待,借助神力以及一只鞋的线索,最终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但在夏尔・佩罗《鹅妈妈的故事》中为我们描述的灰姑娘形象,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善良纯真,在某些方面恰恰相反,显得心思缜密,顾虑周全,更加符合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形象。本文将以《灰姑娘》为例,试分析佩罗笔下Cendrillon与众不同的形象。

Cendrillon是灰姑娘的法语名字,由cendre和souillon构成,而“cendre”在法语中是“灰”的意思,这样取名是因为灰姑娘工作后躺在炭灰上休息,总是脏兮兮的;souillon是“”的意思,是两位姐姐对灰姑娘的蔑称。灰姑娘还有另外一个外号,叫Cucendron(cu是cul的意思,即中文的“屁股”;cendron和cendre一样,都是“灰”的意思),也是她俗气的姐姐所取的。无论是“Cendrillon”还是“Cucendron”,我们都可以从中体会出灰姑娘在这个家庭地位的卑微与处境的艰难。

在《鹅妈妈的故事》里,灰姑娘的父亲是一个绅士,前妻过世以后又娶了一个傲慢的女人,但是他却完全听命于那个女人的摆布。即使灰姑娘是他的亲身女儿,父亲也对那个女人施加孩子身上的虐待无动于衷。这明显可以看出法国是一个浪漫而又尊重女性的国度,他们有一种思想就是女人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就出现了父权形象在家庭地位中的缺失。法国的后母性格要复杂一些。“她不能容忍这个女孩子的好品质,因为这样的好品质使她自己的两个女儿显得越发可憎了。”这一句的描写很有深意,这个继母知道自己的女儿不招人喜欢,而靠着折磨灰姑娘来得到自己心理的满足。这说明这个继母还是懂得常理的,只是不想或者无法去改变现实而已。而仙女教母不明缘由的出现,使人相信生活的奇迹会不期然地到来。某种程度上,教母填补了灰姑娘心中一直缺席的母亲的位置,她不仅使灰姑娘赢得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爱情,而且使灰姑娘在她的关爱中获得情感的慰藉。除了主要人物外,还有一系列次要人物,有高级理发师、贵妇人、高级裁缝、试鞋官,公主以及宫廷小姐等。这些人物都在国王的宴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调了这些人物的存在,不难看出法国是一个很重视个人价值实现的民族,各个阶级都是平等存在于社会中的。法国一直主张的就是“自由,平等,博爱”。

灰姑娘并不傻:在《鹅妈妈的故事》中,灰姑娘并非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逆来顺受。相反,灰姑娘很懂得如何在逆境中保护自己。比如,当两位姐姐为了参加王子的舞会而前往理发店时,询问灰姑娘的意见。灰姑娘不仅没有因为自己无法参加而故意使绊,相反她为两位姐姐挑出了世上最好的发型讨姐姐欢心。当姐姐开玩笑似的询问灰姑娘“是否会去参加舞会时”,灰姑娘表现的很识趣“姐姐们别取笑我了,那不是我该待着的地方”。又比如,灰姑娘在仙女教母的帮助下,华丽地出现在舞会上,但她并没有刻意躲避姐姐们。相反,她直接选择挨着姐姐坐,还把王子赠与她珍贵的柠檬和橙子送给两位姐姐。当午夜十二点的钟声敲响,灰姑娘仓促跑回家中,为了不使继母和姐姐们发现,她装作在大树底下乘凉小憩。当继母一家回来时,故意询问一句“舞会好玩不?怎么才回家,我都睡了好一会了……”边说便打着呵欠。当姐姐们兴奋地向灰姑娘描述她们在舞会上认识一个异国公主非常漂亮,还把珍贵的柠檬与橘子赠与她们时,灰姑娘并未表现出丝毫的喜悦,她镇定地询问那位异国公主的名字,表示自己从未认识这样的漂亮公主。灰姑娘甚至还向其中一位姐姐借她的舞会衣服。想试穿感受一下舞会的气氛,结果显而易见当然是拒绝。灰姑娘自己也明白,她一点也不难过,因为她的目的不过是转移话题罢了。灰姑娘的所有举动,无不体现出一个懂得保护自己,努力为自己的未来争取机会的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女性形象。这也反映了法国人对于女性的尊重和赞美。

事实上,17世纪的法国,被誉为“优雅社会摇篮”的沙龙盛行。沙龙大都由贵族妇女主持,这个时期的许多杰出成就都与女性有关,以致于有人说17―18世纪是女性主导法国社会生活的世纪。这些宫廷贵妇们举止讲究,追求风雅。佩罗的故事正迎合了她们的喜好。整个《鹅妈妈故事集》中,每个故事的后面都加上了诗体的“道德劝解”。在《灰姑娘》的末尾,故事的伦理教化意义更是昭然若揭,“美丽的女士们,善良比锦衣华服/更能成功赢得男人的心/总之,如果你想要得到幸福/高尚才是真正来自天国的礼物”。字里行间,可以很明显看出忠告的对象不是小孩子,而是上流社会的少女们,告诫她们如果想像灰姑娘Cendrillon一样得到王子的青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像她那样善良无私。从这个方向上理解,灰姑娘的复杂似乎变得情有可原。

参考文献:

[1]张中载.《灰姑娘》拿女人的脚和鞋做文章[J].外国文学,2003(5):9899

[2]钱淑英.中西“灰姑娘故事型”的叙事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篇4

摘要: 安吉拉 卡特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具独创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文体繁杂,题材多样,书写风格混杂魔幻写实、歌德式、女性主义。她利用自己超凡的想象力,将经典故事进行颠覆和改写,以求达到传统形式和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她尤其擅长将童话故事进行改写,从西方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童话故事大多适应男性统治的社会道德观,因此必然会带有传统男性价值观的烙印。本文通过解读安吉拉 卡特改写的两部童话《血淋淋的房屋》和《老虎的新娘》,分析了卡特小说中新型女性对父权制的反抗,从而论述作品中的所体现的女性主义。作者敢于将传统的童话故事赋予其女权意识,颠覆了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探索了女性话语中的平权和霸权关系,塑造了具有魅力的现代女性。

关键词: 安吉拉 卡特;现代童话;女性主义

安吉拉 卡特是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她以女权意识改写世代流传下来的童话,将传统童话融入当代人的观念和情趣,揉进新的价值,赋予这些童话以新的意义和生命。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挑衅、反叛和颠覆传统的父权制文化。“卡特的女权主义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只不过这份理性伪装在旷野的寓言与辛辣的风格之中” [1]。她由此创作出崭新的寓言故事,成为这种创作方式的大师。在她改写的几部现代童话里,男性主人公外强中干,优势全无。女性则具有强者的风范,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血淋淋的房屋》中的女性具有野性,而《老虎的新娘》中的美女是个刚烈女子。在卡特的笔下,她们的对立面――男性,是被征服者。

一、《血淋淋的房屋》---女性,二元对立的主宰者

在《血淋淋的房屋》中,两个女性都具有野性和男性豪情,而两个男性倒显得优柔寡断和懦弱。侯爵是蓝胡子原型,他貌似强大,却不敢以人的本来面目见人,最后被一个看似柔弱的17岁女子给耍弄了。她与侯爵的两天结合只是出于好奇心理,嫁给他并不是为了他的万贯家私,而是为了揭开他的谜,“要找到他的心……必须了解他,一定要找到一些他的灵魂……要从蛛丝马迹中查出他的真实本性” [2]。她像夏娃一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揭开潘多拉盒子的秘密,干自己想干的事。故事尾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继承了其母亲的野性和意志。当她夜探密室暴露后,便引诱侯爵,然后勒死他,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不过,她的性格成熟是一个渐变过程,由开始的不谙世事、对侯爵的畏惧,到脱去天真的外衣,勇猛地从断头台上跳起来,与爱人一起奋力拔开门闩。就是这种被动变主动的渐变帮助她绝处逢生。而二元对立的另一面则是“僵立在一旁,茫然不知所措,犹如木偶,瞠目结舌,终于瘫痪在地”的蓝胡子[2]。男性人物是如此的软弱无力。小说中的另一女性――母亲更是野性十足,她“白发飘洒,釉光的双腿裸露到根部,裙子撩起围在腰间,一只手拉住直立马的缰,另一只手紧握左轮手枪……好像她是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瞄准蓝胡子的头,射出了一颗万无一失的子弹” [2], 她是典型的二元对立中的主宰者形象。故事中另一男性则是一个奶油小生。他是钢琴调音师,有几分女性柔情,是个瞎子,虽然最后成为丈夫,但绝对是个从属品,用处不大,成为他者。

二、《老虎的新娘》---女性,传统模式的颠覆者

《老虎的新娘》是她改编的一部短篇童话。在这个童话里,既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压迫、摧残和羞辱,又通过文中的女主人公展现了一个新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女性主义认为自从女性传统地位丧失以后,妇女生活便进入父权主义一统天下的漫漫长夜。“女性作为男子的附属物和点缀物,沦为被奴役的对象,女性被当作一个不完整的存在,一件物品而遭到以男性为权力核心的社会的压迫和任意处置” [3]。在《老虎的新娘》中,父亲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代表。他作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俄罗斯贵族只沉溺于赌博,将自己的妻子折磨致死,输掉了所有的家业,最后又把自己惟一的宝贝女儿也输了出去。当老虎以看他的女儿的为条件返还他的赌债时,他除了欣喜若狂地数着一笔笔钞票外,什么感情也没有。在父亲的眼里,妻子和女儿都属于他的私有财产,是他获得财富的工具。女人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早已被男人剥夺殆尽。面对这样的一个父亲,女儿虽说总是处于被动、受控制、任意受处置的劣势,却也表现了她的反叛性一面。女儿对父亲的反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她由起初的完全听任父亲的处置,看着父亲把自己赌给了老虎,满怀屈辱地乖乖地跟老虎走,用自己的身体和自由作代价来替父还债,到自我觉醒地意识到女人无论是跟父亲还是在外都只是男人的财产,其角色早已被定位,其生活早已被安排,容不得自己说不。因此,女儿对父亲的爱也演变成对父亲的厌恶和憎恨。最后,当她还清了父亲的赌债可以回家和父亲团聚时,她却拒绝回到父亲的身边。也许,她认为作这样一个丧失了人性和良知的父亲的女儿是一种耻辱,是一种危险。因此,永远地离开父亲是女主人公对男权制社会的成功的反叛。女人总算有了自己的选择权,体验到作为主体的。

此外,在传统性关系上,男性是主动者,女性是被动者。若女性对性采取积极大胆的态度就被视放荡。而《老虎的新娘》中的女主人公对性的态度却不是羞愧而是大胆地面对,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在老虎提出看女主人公的的要求之后,除了有一丝羞辱感外,女主人公对性的态度是从容面对,毫不回避,慷慨陈词,发表其对灵魂和肉体分离关系的见解。其代言者---跟班也是吞吞吐吐。老虎也居然被女主人公的言辞所感动,流下羞愧的眼泪。文中的女主人公就是那种一改传统而对性采取直白,大胆态度的新女性。在老虎和美女的对立中,卡特呈现给读者的是男性女人化的颠倒格局。老虎是男性的化身。他有七情六欲,但他表现出传统女性的怯懦,不时地还落下几滴羞愧的泪珠。他的管家唯唯诺诺,结结巴巴,好不容易才说出了他主人的愿望。两个男性人物被小姑娘玩弄于股掌之间。而美女对老虎的断然拒绝,对灵与肉的关系的慷慨陈词,超凡脱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的刚烈,传达了作者对女性肉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思索:美女可以不要没有思维的躯体部分,但她绝不放弃代表尊严的脸和出卖代表灵魂的心脏和头部。“身体下部没有理性思维,只是生理上的存在。而人的上半身是心和脑的大本营,是理性思维区,代表人的尊严,不能轻易放弃。即使做,也要维护女性尊严和脸面。男人可以占有她的肉体,但绝不可能控制她的灵魂” 美女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让老虎时时处于被动尴尬局面。她满足老虎的要求,不是屈从于虎威,而是一种胜利者对臣服者的赏赐。老虎在她面前不得不卑躬屈膝,做出让步。男女两性的对立中,显然女性占了上风。

结论

本文通过解读卡特的两部作品《血淋淋的房屋》和《老虎的新娘》,可以看出她已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颠覆了传统的男女二元模式,但颠覆的程度又有所区别。因为在女权主义视野中,女性对二元对立的态度可以分为两大阵营: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希望对立的两方能够在适度的妥协中达成和平共处,男女平等,即“平权”。激进派则不仅反对男性文化的压迫,消解男权思想的束缚,而且还试图建立压倒对方的绝对权威,即“霸权”。卡特在她的现代童话中探索了平权与霸权的关系。《老虎的新娘》中的凶猛野兽对美女的恐惧远胜过美女对他的恐惧,他最后的一博也只是在喉咙深处咆哮一下。不过,最后老虎用舌头舔掉美女的皮肤,变成一身虎皮,模糊了平权与霸权的关系。《血淋淋的房屋》中的男女对立关系的较量,最后以母女的彻底胜利而结束,是典型的女性霸权。女性巍然挺立,男性被踹在了脚下。作者大胆地颠覆了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理想的两性关系并非是男女二元对立,而是超二元对立, 即男女霸权话语均得到消解后两性完美的融合。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不再受难,而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世界。

参考文献:

[1]Day, Aidan.Angela Carter: The Rational Glass[M].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2]Carter, Angela.The Bloody Chamber and Other Stories [M].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Ltd., 1979.

[3]孟桂婷. 男权与女权的对垒――解读安吉拉 卡特的《老虎的新娘》[J]. 学习月刊, 2006,(20):31.

篇5

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榜》、《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要善于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样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再不会因为区区二三百字的阅读小短文而皱眉头,挠笔头,咬笔头了。我们也在教学阅读中不会因提中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老虎吃天,无处着手,总不见大的效果。同时学生由于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足量的文学素材,在作文时也不会没头没尾,流水帐,错字错词乱句子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第一、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篇6

我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导他们完成片段练习后,给学生们讲了《彼得的故事》,结合故事,进一步了解“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及“兴波澜、生变化的几个方法:伏笔、巧合、意外、悬念”等等。

接着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小时候读书回家,和同学横穿机场,被抓住。担心得要命,没想到竟好好地送我们回家。先这样简单地说,然后让学生给它增加些波澜。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

连续讲了几个事例,以为功到自然成了,可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让人大跌眼镜。

其一,故事性不强,不重情节,重结论,所以基本上没什么波澜。其二,都是说道理,谈教训,“思想性”颇强,趣味性欠佳,跟以前一贯写的作文没什么两样,这颇让人禁不住感慨:“梦里想到千条路,醒来还是走老路。”不是说老路不对,其实从小考到大的作文都是:“讲好的道理,抒好的情感。”只是,对于这一单元来讲,我想重在情趣,又想到对于一贯作文“重思想”来讲,这是一次创新,内容上的创新和情感上的“创新”。

学生作文一贯不屑于故事,也就很不会编故事。学生有经历,有见闻,但是一写下来,都是“思想先行”,不在乎过程,不屑于情趣,而孜孜于“经验教训”。

作家方方在高一《语文读本》第一册里说:“以前流行政治散文,以前的作文就都充满着重政治的说教。现在流行小资情调浓郁的‘网文’,现在的作文也几乎都遍布小情趣,小哲理,小感觉。”

又有作家池莉在《语文读本》中说:“……(学生的)作文,都带有浓厚的被灌输色彩。写母亲,写奶奶,写搬家,写青春朦胧感情,写社会现象,写人物关系等几乎都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都是成人思想的灌输和被前人写滥了的感受。”

学生作文的这种现象是怎样造成的呢?

我想,学生已有了思维的定势。一作文,就“上了台面,慎重其事”。这个习惯很难改。造成这个思维习惯的又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总向学生灌输思想,总喜欢学生作文“充满说教的、向上的情感”。以我上小学的儿子为例。写同学,“要写出他(她)的外貌,语言,性格,品质”。儿子请教我“品质”是什么,我很难答,想敷衍,但是他说:“老师说,一定要写出人的品质!”是啊,品质是重要的,“诗言志,文载道”嘛,老师又要负责“塑造学生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要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何况作文?――这样机械的理解和执行,自然就成了一种空洞的灌输,难免会造成思想的生硬。

其次,是我们学生身边的“人文环境”。老师教作文,形成的是作文思维定势。所有的大人教孩子,形成了孩子的“生活思维定势”。李家的孩子跑步摔了一跤,“看,不要跑,跑步就会摔跤噢。”张家的孩子挨了骂,“看,不听话,就会挨骂噢。”王家的孩子这次才考了90分,“看,这就是因为马虎,马虎就会考不好噢。”每个大人反思一下,你不是一直这样教育孩子的吗?我们遇事喜欢立刻得出一个结论,并非常满足地把它作为教训来教育孩子。“好为人师”嘛,尤其那人是个孩子。结果孩子也学会了遇事都得个结论,来个思想教育。

第三,作家方方说的,读什么品位的书,就写什么样的文。现在的孩子,功课紧张,没时间看课外书,更不敢看小说消遣,(这仅仅是消遣吗?)抽空去阅读的只是一些直接有助于作文的快餐式的小品文。我调查了一下高一的学生,他们阅读的课外书大都是什么《智慧背囊》、《心灵鸡汤》、《读者文摘》等一些谈小感触、小哲理的文章。这也就难怪他们写的作文全是这样的了。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激发学生鲜活的感情和自然的兴趣呢?以我的这次作文来讲,我想做下列努力,以期一个月后见点效果。

1.纠正学生偏狭的认识,告诉他们,编故事,塑形象,是作文的一大功,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大师都是推崇故事小说的。通过故事,也能说道理,并且说得更含蓄,如《史记》中的项羽的故事,苏武的故事等,并且记住,“形象大于思想”。

2.向同学推荐故事类书,如《故事会》、《微型小说选》、《短篇小说选》等等(长篇是不能的,学生没时间。)但告诫学生不要看那些不洁的街头杂志,如打着“民间故事”旗号的那类书,不要去看武侠小说,它们有趣但没意思。

篇7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能力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7-0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海量的阅读才能使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材料,提高阅读能力,从整体上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石。然后我们现在的孩子受家庭、社会的影响。没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和读书的爱好,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很少,导致作文能力差,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针对这一现状,要开展课外阅读有效性地训练,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入手。

一、激发学生"乐读"的兴趣

1.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渗透在一切班级活动中,班级文化引导、充实、提高着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班级文化,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无处不在。因此,我和班级的孩子认真布置着教室里所有的一切,尽量做到让孩子喜闻乐见。让班级中每一块黑板,每一块墙壁会说话。以此来激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

2.树立榜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

要帮助那些中段孩子养成读书习惯,老师除了做好监督外,更要以自身的榜样影响着孩子。老师要多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书籍。孩子们为了能与老师有"共同语言",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认真读书。这样读书的热情、读书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孩子的读书兴趣被激发了,自然会自由轻松地阅读,徜徉书海,与名人交流,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排解心中的寂寞和苦闷。

3.好书引导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讲述,孩子们被带入了一个个惊险,奇特,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故事中。学生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二、提高学生"善读"的能力

1.阅读材料的选择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同时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

2.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因此教给学生一定能够的阅读方法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好读"的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量。要按照规定的时间,阅读、熟记规定的学习内容。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要有恒心。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做到勤。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把书中的重要句、段做笔记摘录下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爱读书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孩子们自由学习的一个广阔天地,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愿每个孩子在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培养;英语;阅读能力

农村中学较之城市中学在资源配置上差距很大。城市学校设施齐全、资料丰富、师资强,而农村学校在各条件上正相反,并且农村小学普遍没有条件开设英语课,因此教师反映用标准课时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现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谈一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明确阅读能力,改变观念,注重方法

阅读是一种书面交际形式,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是指获得阅读理解的能力,“手段”是指从阅读入手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当今社会,国际交往频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极其迅速,人们常需要用英语阅读书刊、杂志、信函、电传、电报、报告、使用说明书及广告等。并且,计算机网络使人们获取信息和交往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英语是国际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所以,只有具备用英语获取信息的人,尤其是善于阅读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多的终身受教育机会。

目前农村中学生接触英语材料大都只有课本及练习,英语阅读课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文章作为实体而非载体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去获取信息的能力,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真正养成,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相当有限。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新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初中阶段,阅读能力包括:接受能力,解码能力和创造能力。接受能力:指了解课文提供的事实和创作意图。阅读首先是一个感觉的过程,作者通过语言符号来刺激读者产生感知和理解,读者对语言符号做出区别新的视觉反应,眼睛随着符号移动,同时感知某些符号,产生一个单词辨认过程。解码能力:指对课文内容,包括句子词语的理解。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仅能辨认语言符号而不能理解是不够的。创造能力:运用作者提供的知识和观点去解决问题,或在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发表新的看法。阅读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语言交际的行为,是由阅读者以书面符号线索为基础重新建立意义的推理活动。如果不具备接受能力和解码能力,学生便无法对文章所提供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价和运用,也就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提高绝非一口吃个胖子,一蹴而就,它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至于每节课阅读时间的长短、题型的选择、是否补充习题等,可根据课堂实际,由教师决定,随机安排。

2 通过课外阅读,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目标要求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西方探索语言的方法要早于我们许多年,在西欧各国,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是使用古典拉丁文的,他们的语法,修辞和逻辑甚至是学校传授的主课,而相应的,语言的学习方面也围绕拉丁文编出了多种语法、词典和读本。这就是我们最短缺的一个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国界已经不是那么明显,这种情况给语言交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列宁说过“语言的统一和语言的无阻碍的发展,是保证贸易周转能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而真正自由广泛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市场经济的存在也鼓励我们努力学好语言,初中英语阅读在这个偌大的背景下,要兼顾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教育者要通过发现汉语和英语阅读之间的共性,局部进行概括,以之指导新的研究。同时还要明确初中英语阅读的地位,明确贫困地区初中英语的利弊,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的大前提下,通过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初中英语阅读问题。

一.阅读资源搜集。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中考满分120分,其中的75分以篇章的形式进行考查)。这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又有了一定的提高。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有以下特点:(1) 侧重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的考查,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贯通。(2) 注重语篇分析、合理判断能力及根据语义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 (3) 考题所选篇目紧扣时代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4)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融知识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是在第一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以获取有关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边远地区,由于其地域性的劣势,教育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单一。教师便应该利用一切办法,为学生争取到足够的阅读资源。首先,学校和家长可以发动募捐活动,从社会上搜集一定的图书募捐来源,建立校园专属的爱心图书馆,鼓励家长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阅读情况。其次,利用好广播电台的优势。贫困地区初中生网络普及率必然没城市那么高,电视也未必是人人都有的,在视频学习和网络阅读这个方面无法做到普及,但是广播却是唾手可得的东西,收音机的价格应当的现在的学生能负担得起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集体听VOA和BBC等知名的英语学习广播节目,打开视听之窗。最后,英语类杂志的合理订阅。贫困地区学生可能在先进技术的普遍率上不占上风,但是报刊杂志却是全国都可以订阅的,而且造价十分低廉,这是贫困地区英语教师最乐于推荐给学生的一种阅读工具。

二.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是一种书面交际形式,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目的"是指获得阅读理解的能力,"手段"是指从阅读入手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贫困地区初中生因为其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关键的接触英语的材料还是英语课本以及练习册,而且他们刚脱离小学阶段不久,并未养成固定的阅读习惯,这对于贫困地区初中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习惯;说它是一个挑战是因为教师若采取不当的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地让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改是困难的。首先教会学生第一遍通览全文,阅读不完全都是精读。要求学生在阅读第一遍的时候知会大意,弄清三个W—who,where,when。其次让学生细心地寻找细节问题,细心推理和分析,在第一遍知晓大意的基础上,判断一些生词的意义。最后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真实用意,以便于回答问题。

三.阅读方法训练。古人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贫困地区初中生没有城市学生那么多的练习机会,教师就更该让学生最大地锻炼自己的阅读效率。比如向学生推荐的材料起初是一些幽默故事,词汇量在100左右,生词率不超过2%,然后逐渐向一些短篇的童话故事系列集过渡。在最初训练阅读时,勾画出阅读的基本点,然后带领学生训练慢速阅读。每篇文章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锻炼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一段时间后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也就是速读,教师给出具体的文章,设定好限制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不断练习来估算学生对于阅读能力哪些方面的缺失。最后训练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深层理解,通过请学生复述和带领学生讨论,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

总之,提高阅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贫困地区初中生虽然客观条件上不足,但是只要肯下苦工夫,认真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自己的基础,通过扩展自身阅读资源,搜集各类阅读来源,同时注重阅读习惯养成和阅读方法训练。通过大量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粗读、猜测词义、句意揣摩等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篇10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体验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给予引导。如何让课外阅读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他们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1.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讲《彩色鱼的故事》,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诉学生,后面的可更精彩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创造环境,享受阅读乐趣。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轻松地阅读,让他们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选择的立足点应从孩子出发,以他们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读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呵护着孩子的心灵,滋养着孩子的精神。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奇妙的感情世界,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一旦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阅读经典名著是多么令人陶醉。

2.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英雄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这种校园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我们要亲身体验这种时尚,积极引导这种时尚。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课外阅读的恰当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不动笔墨不读书

A圈点勾画法。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B批注法。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点评原文的纰漏等。

C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3.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从教材拓展延伸。(2)从体裁考虑。低年段可多安排童话故事的阅读,中年段可安排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高年段可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教师要充分重视导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3)从时间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报刊,假期时间要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4)背诵美文。让学生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文章或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做到读后有得。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珍视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说明文学作品可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学生在主体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差异、心理差异等,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主体。

(一)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课外阅读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