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创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创业的意见和建议

篇1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篇2

一、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结合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土建类学生培养模式的定位,我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土建类大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那部分能力,它是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凝练出的、独有的,并且能够使个体在就业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促成个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包含三个层次(见图1)。最低层次是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中间层次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最高层次是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基本能力包括个性品质、沟通表达、鉴别是非、身体素质等,它是土建类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必备前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土建类相关职业应具备的识图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其专业素养,该部分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土建类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导向;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又常被认为是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土建类大学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养成。只有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可能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

将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在塑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实际就业工作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测性。一般来说,个体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是难以衡量和测评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参加诸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等具有创新特征活动的统计,从而认定土建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第二,独特性。就业核心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优势,不能轻易地被模仿。对于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中,其所呈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往往会成为应聘和升迁的关键因素。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创新意识可通过培养在短期内形成,但它也只能作为衡量就业核心能力的一个信号,而非全部。因为后者的培育要靠长期的积淀和提升,其一旦形成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

二、具备创新意识土建类学生的就业实证

本文以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院系2009—2012年的“毕业生参与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参与者为例)与“当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为研究切入点,进行了以下举例与分析,以此证实“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信号”的现实存在,并以期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1.数据对比与分析

2.数据举例

(1)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就业相关数据

(2)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科研立项情况

从图2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2012年期间,某高校土建类“全体学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两项指标并不能找出一定的规律;并且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存在(如国内房地产经济低迷、建筑工程市场萎缩、基础设施投资放缓、高铁建设安全隐患等),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处在两项指标的最低点。但针对“具备创新意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指标而言,则是逐年递增的;从实证数据来看,该类学生成功克服以上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种种负外部因素,其主要原因可以被看作是“自身拥有的创新意识经培训和锻炼从而固化、形成为一种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综合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其就业的核心能力信号,在素质培养和就业实践环节,可充分提升土建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把创新意识养成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提升信号的举措

1.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四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构,普通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充分具有前瞻性、国际性和创新性,面向基层、注重实践,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打破高等教育以往的常规定式,准确预测土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土建经济的增长规模,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作为提升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开拓型、创造型和应用型的“良才”。主要途径:一是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使观念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体认;二是创新意识培养常态化,要使相关活动纳入、融进教育教学环节并持之以恒;三是创新意识培养全程化,从意识养成、实践锻炼到创业精神几个方面实施全过程培养;四是创新意识培养特色化,在“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要突现土建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2.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也都处在“零敲碎打”和“盲目徘徊”的阶段。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应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是否提升的信号,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锻炼,并依托建筑行业和企业,提倡土建类大学生开展实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主要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导师制,并纳入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考核范围,通过利益机制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土建专业重视技术应用的特点,鼓励并吸纳一部分企业高级人才指导毕业生开展实题设计;三是在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形成方面,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利益关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土建类人才培养道路。

3.深化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

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突出两个特点,即科研起点要“准”,课题设计要“实”。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亟须尝试以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主要途径:一是科研立项和毕业设计要找准定位,要契合生产一线的需求情况,避免从事“空中楼阁”式的项目和题目;二是探索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保证作品的原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杨磊,邬承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12(1):113-114,116.

篇3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34―02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治疗方式,许多患者因对疾病治愈不抱希望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拒绝继续治疗[1]。因此,恰当的心理引导及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对于患者的治疗顺利进行及疗效显效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有明确的肾脏疾病诊断且符合血液透析治疗指征。根据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接受针对性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者,每组各49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出现意外事件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健康讲座,组织患者和家属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使其了解血液透析的重要价值,积极主动配合治疗[2]。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所出现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绪,运用专业的护理知识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使其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

1.3 观察指标

1.3.1治疗依从性

自行设计《血液透析治疗依从性调查研究问卷》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按不擅自停止治疗、不随意调整治疗和滥用药物、饮食合理、控制水分摄入、规律作息、戒烟戒酒、保持积极心态,家庭成员支持八个方面,能够执行7项或以上者为完全依从,执行6项或以下者为不完全依从。

1.3.2 负面情绪评分

采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得结果按P

2 结果

2.1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其透析治疗完全依从率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2.2 负面情绪评分

观察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后HAMD评分(26.31±3.57)分,HAMA评分(18.09±2.3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临床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最常见治疗方法,其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由于血液透析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许多患者在此期间会出现情绪的波动,逐渐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甚至对治疗过程产生厌恶、抗拒等消极情绪,拒绝配合治疗,造成临床治疗中断率的上升[3]。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其日常生活的某些习惯对透析过程不利,损害其总体治疗效果。

以上存在的这些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均提示我们,恰当的护理干预在这一长期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针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不良情绪及对治疗相关知识的匮乏,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及基本的健康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及重要的[4]。有效的心理沟通可以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并引导其走向乐观积极的方向,给患者及时的鼓励使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基础的健康教育可以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树立何种习惯,如何妥善保护内瘘以延长其寿命等等,均有益于血液透析的有效开展[5]。

为了明确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后发现,其治疗过程中的完全依从率大幅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在良好的心理沟通及对健康常识的了解后,患者更加愿意配合临床治疗,且具有更大的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在我们后续对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负面情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心理沟通对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且降低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厉淑荣,肖合存,林兴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081-1083.

[2] 陈金霄,施素华,梁萌.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液体摄入依从性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0,8(9):2353-2354.

[3] 郭泽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423-425.

篇4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评价高职院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10

收稿日期:2015-02-15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日益凸显并受到关注,许多院校实施各种举措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就业率只能从数量上而不能从质量上体现就业工作的果效。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质量,要在提高就业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拟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一高职学院为视角,对经济管理系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新思路。

1 建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试图从毕业生反馈意见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这两个维度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维度一:毕业生反馈意见维度。评价指标包括:毕业生去向、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对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需求、对就业工作的建议。维度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维度。评价指标包括:用人单位的性质、用人单位所在地区、调查单位的规模、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对本系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4年11月,笔者对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4届毕业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核算、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投资与理财、食品贮运与营销共六个专业共名610名同学及其所工作的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两部分。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部分由学生本人填写;用人单位调查问卷部分由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填写。在此次调查中,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共发放610份,收回523份,其中有效问卷452份。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表共发放289份,收回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97.8%。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希望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合理路径。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毕业生反馈意见

在此次调查中,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为48.01%,占比最高,连锁经营管理紧随其后16.15%,物流管理占11.28%。其中女生344人,占总人数的76.11%;男生108人,占23.89%。

3.1.1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452名应届毕业生中,选择“直接就业”的最多,有43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6.23%;选择“升学”的有13人,还有4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占比为0.89%。

3.1.2 对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最为青睐的就业指导形式为“就业实习实训”,其次是“个人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调查”和“就业指导系列报告、讲座”。

3.1.3 对就业工作的改进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学生最希望本系加强“求职技巧的传授”和“就业信息的”工作,选择比例分别为65.48%和63.69%。同时,“职业能力提升方法的指导”和“就业市场的拓展”也有较高的选择率,分别为48.25%和43.17%。此外,学生对本系的就业工作改进主要提出了如下建议:①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联系更多知名企业来校招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②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及时更新就业信息;③多组织一些求职应聘技巧方面的培训和讲座。

3.2 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3.2.1 用人单位的性质、所在地区、规模及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需求

此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数量最多的是民营企业,有220家,国有企业2家,事业单位1家,外企独资或合资企业7家。其中福州地区企业数量最多,共174家,占比为78.03%;其次是泉州地区企业,共 17家,占比为7.62%;此外还有厦门地区企业14家,占比为6.28%;莆田地区企业11家,占比为4.93%;闽北地区企业7家,占比为3.14%。由此可见,来本校招聘企业多集中在闽东、闽南地区,其他地区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就业市场开拓潜力较大。

3.2.2 用人单位对本系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此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本系就业工作“非常满意”的占比为 50.34%,“比较满意”的为45.64%;表示“一般”的为3.69%;表示“非常不满意”的有2家,所占比例为 0.93%,其意见主要集中在场地环境、设备条件等方面,希望学院能予改善。

4 工作建议

4.1 开展多样就业指导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人员要认真学习贯彻院领导所传达的教育厅、人事厅等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就业工作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关心毕业生,跟踪掌握毕业生实习情况、就业意向,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信息,并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综合考量毕业生的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并派学生代表参加。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进行教授,并聘请外校优秀老师和社会名人来校给毕业生做就业规划等讲座,同时利用课堂、咨询等方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并定期在校园内宣传栏上开设“就业指导专栏”。

4.2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不仅仅将自己的视野关注于专业对口的单位,而且还应扩展至其他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相关单位,真正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实现就业。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本校专业的宣传力度,让外界加深对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的了解程度。积极与校外各实习单位紧密联系,定期安排未毕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4.3 丰富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综合素质。本次调查发现,用人单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需求方面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活动及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需求呼声很高。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应发挥课外活动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身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牛晓艳,李辉.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J].学园,2012(11)

2 于海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篇5

【关键词】众创空间 运营效率 对策建议

自2015年初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作为“双创”主阵地,高校借助其科研和人才优势,校团委、科研与学生管理机构等部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主题的校园众创空间蓬勃发展。搭建众创空间、参与众创空间、分享众创空间已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分析校园众创空间的运营思路,研究相应对策措施,对促进校园众创空间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在数量上,高校众创空间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552所,其中普通高校945所,高校自主或合作设立的各类众创空间估计多达千余家。高校利用校园科技园、专业孵化器、试验与实训基地、图书馆及其他非教学空间建设众创空间,仅重庆地区,根据重庆市教委2016年1月公示的结果,重庆高校已建成并认定合格的众创空间77家,建设培育中的众创空间19家。但是,众创空间数量的快递增长并没有同步带动创新成果和成功企业数量的增长。据报道,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仅为30%,低于全社会创业企业的约50%。

(2)政策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3月11日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地方政府、各级教育主管机构、院校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如重庆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众创空间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双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和《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科委出台的的《重庆市众创空间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大学出台的《重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从相关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看,高校一般成立了相组织领导机构,多采取校内组织机构按职能分级管理的方式,涉及创新创业竞赛类的管理职能一般由团委负责,科研技术及成果转化类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职能一般由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应用实践类的创新创业工作一般由学生工作机构或就业管理机构负责。一些综合类的高校,还明确了二级学院直接负责管理本学科的创新创业管理。

这种按学科专业或按行政职能区分的分工负责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多头领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行政管理资源,一个创业团队要协调多个管理主体,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现行的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大都是大方向层面的指导性政策,没有形成结合高校自身管理实际,适应学生能力水平和社会创业就业需要的实用性政策体系。

(3)运营效果。总体上,受创新创业主体自身素质和校园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和运营成效,普遍不及社会众创空间。作为高校的创新主体,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较弱,工作和生活经验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时间和精力有限,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创新创业实践不连续,加上辅导团队、创业资金和创业项目等资源配置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效果。高校在众创空间的建立方面行动很快,但对众创空间建设运营管理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对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实施的配套支持不够,创新创业项目与学校的学科优势,特别是与学生的专业背景脱节,部分众创空间演变成了学生创业活动和部分创业项目的对外宣传与展示平台,一部分众创空间甚至并未实质性运营起来。

二、对策建议

(一)明晰功能定位

根据国务院《意见》的有关要求,明确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主要是发挥学校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搭建众创空间载体,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可见,创建高校众创空间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的众创空间,其服务的主体应是大学生,应紧密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众创空间的主要功能,既要看入驻了多少创业团队,“孵化”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科技成果,更要看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效果与作用,即是否通过众创空间的实践和锻炼,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启蒙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树立了创新创业意识,积累了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了创新创业乐趣。高校应调整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理顺相关管理关系

为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和多层级运作的现象,可通过组建统一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校内各部门工作的有机融合。据调查,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由校团委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了校园创业服务平台;这种建立校级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综合了团委、科研、就业、资产等管理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各类实训基地等教学机构的职能,将学校部门间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创新创业政策、项目合作等信息,统一扶持资源支持,集中专业孵化指导,分类操作实施。

篇6

下乡访问。嘎鲁图镇要求干部以及嘎查村(社区)主要领导带头下访,每人至少下访100户群众,通过真心真诚、灵活多样的访谈勾通方式,使广大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全方位排查矛盾隐患、了解社情民意,并分类归纳、梳理建档,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整改措施。2011年以来,全镇干部累计访谈560多次,排查出矛盾纠纷27件,就地调处22件。

问计于民。为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嘎鲁图镇建立了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以及听证、公示等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热线电话、设立公开网站等多种途径,广泛征求党内党外、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和城乡群众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以来,共收集到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类86条,为镇党委、政府在谋划今后发展愿景中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问需于民。“人民群众需要的,就是党委、政府要做的。”嘎鲁图镇充分了解基层单位、服务对象和人民群众所急所盼所愿,特别是关注群众在“五有”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意见、建议和诉求,对收集到的情况及时梳理归纳,镇党委政府通过项目、资金等多种渠道统筹解决。

送温暖。嘎鲁图镇通过助老、助弱、助少、助残、助急“五助”服务,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服务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向急需帮助的孤寡伤病残、失学、下岗失业等人员提供援助。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157人次,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咨询142人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0人次。2011年,投入资金42万元,扶贫济困400多人次。

送信息。针对信息不畅的问题,嘎鲁图镇努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比如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暖、就业、住房、物业、土地承包、民工工资、法律援助等政策咨询和企业用工、农畜产品销售、投资理财等生产信息服务,累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1200余次,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篇7

今年以来,我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依法治区2016年工作要点》、依法治区“十大行动”、深度普法暨法治宣传“一月一主题”、“法律七进”和法治示范创建等工作部署,着力推进人社系统依法治理工作。

(一)加强学习宣传,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升。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坚持党委会、局务会会前学法制度,定期组织干部职工研学《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行业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促使全系统党员干部真正用法律法规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根据全区法制宣传“一月一主题”活动安排,4月初,联合法院、公安、住建等10多个部门的力量,采取搭台宣传、流动宣传、走访调查、联合整治等方式,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各用工单位开展了“保障劳动者权益”法制宣传治理活动。

(二)加强教育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切实提高。在日常管理中,我能够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坚决做到用法律法规管理人和事、用法律约束引导干部职工,在全系统积极倡导法律大于人情、办事不可逾法的工作思想,切实推动全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健康步入法治化轨道。结合管干职能,着力落实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年度法治工作能力和水平考核办法。深入挂包村(社区),实施党员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四大活动”,加强对服务对象和基层群众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树立文明健康、科学依法的生活方式与办事规则。

(三)加强依法治理,依法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今年来,我主动联系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农民工欠薪治理“、“保障劳动者权益法制宣传治理”、“行政许可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情况”等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了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各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施工单位劳动用工关系,建立完善了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制度,切实加强了对服务窗口和基层中心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正确引导,确保服务对象依法享有的基本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今年来,我主动接受区人大的依法监督,自觉将人社系统的各项工作置于人大代表的监督之下,认真贯彻执行区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办理落实常委会审议意见及其他交办事项,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方面:主动接受人大对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评议。 今年,区人大对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民主评议,在评议中,各位领导充分肯定了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的成效,客观公正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我们以后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高度重视人大对人社工作

的评议,组织专人,成立专班,针对各位代表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按时限完成了整改。通过评议,促进了全系统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质量,医疗保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2016年,城镇职工参(续)保34000余人,城乡居民实际参保62.5万余人,征收职工医保基金9200万元,征收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5188万元,均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另一方面:及时办理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坚持把办理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工作落实的大事来抓。今年,我局具体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4件,主要涉及就业创业、拖欠工资、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为把代表建议办实办好,专门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6年度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的通知》文件,健全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责任及时限要求,确保了办理实效与质量。承办的14件建议,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面商率、回复率、反馈率、满意率均达100%。

(一)着力创业型城市创建,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向好。一是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590人,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530人,其中帮扶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570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6个,品牌培训160人,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1850人。二是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截止目前,收集创业项目40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80万元,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6个,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50人,发放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50万元;创业培训830人,成功创业493人,带动就业1125人。以盘兴物流为依托,创业孵化园建设稳步推进,规划面积6000平米,目前1000平米精品馆已投入使用。园区现有孵化企业24家,其中正在孵化的大学生创办企业13家,涉及通讯信息、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生活服务、文化创意、设计策划等产业,成功孵化的企业有巴中民安商贸有限公司、巴中A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四川易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3家。三是支持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工作。2016年,全区登记返乡创业人数590人,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余家,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68个,其中回引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62个(无空白乡镇),计划总投资17.24亿元,完成投资7.7989亿元。

(二)深入推进社保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五大”社会保险参保达94.9万人次,征收社会保险基金约5.15亿元,待遇支出约12亿元。今年来,追回死亡冒领、重复领取养老金分别为5万余元和204万元;查出死亡退休人员42人,及时停发了养老金;异地外伤申报270人次,经核查其中77人次的受伤医疗费用不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涉及金额100余万元;暂停了2家定点医疗机构收治参保患者住院,处违约金57万元,查处2笔虚假费用,上报公安立案调查,涉嫌金额10余万元。

(三)稳慎推进工资人事制度改革,全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公务员制度建设,稳慎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持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先后赴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现场考核招聘2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24名音乐、体育教师;考核招聘18名硕士研究生、5名省属免费幼儿师范生、3名“三支一扶”项目志愿者和3名“一村一大”项目志愿者;选聘36名教师充实到棠湖学校任教;面向社会公开考调21名优秀教师到巴师附小兴合国际学校;完成了21名专业士官安置聘用工作;完成了2016年首批27名市委人才办引进人才聘用手续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48名;办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更改工龄165人;提高享受省部级劳模、先进工作者待遇工资2人。

(四)狠抓劳动维权维稳,劳动关系总体和谐平稳。今年来

篇8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 教育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扩招给我们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造成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基于此,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将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①可见,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压力之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通过《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较低。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意义重大。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偏差,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认为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认为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创业能力,本质上来讲,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人才培养战略,其目的是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即具备积极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能力和强烈的企业家精神。②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对于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处于“副科”的地位,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创业教育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是新兴学科,课程开设数量有限,一般作为选修课和公共课开设,课程设置大多不合理,体系单一。大多数高校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指导意义不大。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设置相互脱节,缺乏学科的渗透性与衔接性。

(三)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创业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多种能力、学科和较强的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即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我国,创业教育教师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兼职教师,虽然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时,虽然部分高校会聘请成功企业家来校演讲,但是聘请的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充分显示应有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使得创业教育存在力不从心的状况。

(四)创业教育方式单一,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环节。

由于高校自身条件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高校创业教育方式是单一化,在课堂上,多为讲授式教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小组合作、讨论环节,缺少与课下实践环节的相互衔接,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解决高校创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

从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为出发点,建立高校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市场、驾驭市场、经营管理的能力。去除创业教育功利化倾向,将创业教育的思想纳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之中。

(二)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实现。学校要将创业教育课程上升到重要的课程层次;对于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共同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对于课程性质,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情况设置。例如,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对全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对经济类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开设,做到依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因此教师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员,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培养符合高校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的培养可以分为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对于理论性师资,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将教师安排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进修学习,让教师掌握最新的理论水平;对于实践性教师的培养,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创业成功的经验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同时,为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促进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的课程研讨,满足学生对综合性、全面性创业教师的需求。

(四)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

要打破单一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创业教育刚性和弹性的相互结合,促进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相互结合。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要采取一对一专业教师辅导,注重创业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创指导;针对教学方法,除了讲授式教学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创业实践课,做到学有所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真正地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EB/OL].新职业.http://.cn.2012-08-20.

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2012-04-2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EB/OL].新业.http://.cn.2012-08-2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2012-04-20.

[3]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1).

篇9

考核评估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时制定印发《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绩效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并转发人社部函[]121号,要求各创建城市对照考评容及标准条件逐项自查、评分。为切实做好考核评估工作,确保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一是认真准备,专题研究部署考核评估工作。6月4日,考核评估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考核评估工作,并围绕五大体系建设,对照23项考核项目和61条评估标准认真学习领会,进一步明确了考核评估的目的意义、考核评估的重点、方法和要求。二是明确责任,认真组织自查自评。各创建城市认真落实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自查自评方案,从6月初开始,围绕“五大体系”建设,开展以“五查五看”为主要容的自查活动,即“查标准,看各项考评容是否落实;查资料,看佐证材料是否准确可靠;查制度,看创建推进机制是否规范健全;查责任,看组织领导是否坚强有力;查效果,看创建工作成效是否明显”。结合年和年上半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对照检查,查漏补缺,逐项整改,力争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整改不到位不停止,通过1个多月的自查活动,各创建城市对自身创建工作有了客观认识和评价,进一步理清了突破创建活动重点和难点的工作思路,保证了自查活动的高、严标准。三是严格标准,认真实施考核评估。考核评估小组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讲究考核评估方法,注重考核评估效果,抓住创建工作的重心和主方向,把反映创建工作水平的“五大体系”建设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有机结合,作为绩效考评的核心容。期间,重点听取了各创建城市的工作汇报;召开有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工作人员和各类创业代表、创业成功人士和SIYB学员参加的座谈会;与相关部门业务工作人员交流;现场查验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和培训机构;查阅各相关档案资料,在进行综合汇总,评估打分的基础上,召开有创建城市市政府、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部门领导参加的交换意见会,通报评估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对4个创建城市的实地考核评估结束后,考核评估小组集中汇总考核情况,起草考核评估报告。四个创建城市的考核评估得分分别为:市88分、市91分、市95分、89分。8月10日,由考核评估小组负责起草的考核评估报告提请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审议通过并上报。

二、五大体系建设情况

各创建城市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的通知》(人社部发[]87号)要求,以“五大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深层次发展。4个创建城市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参加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和开展自主创业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创业规模不断扩大,政府鼓励创业、企业引领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全社会协力扶持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从年到年6月末,市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67万户,新登记各类企业2177户,个体工商户13786户;市新增个体工商户2.72万户,非公有制企业5096户;市、新增创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2.82万户、1.86万户。创业培训后新创造就业岗位市14314个、市21733个、市11443个、7509个,分别是年以前各市累计创造岗位数的4.58倍、5.31倍、3.7倍、3.55倍,创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主渠道。

(一)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各创建城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把创建创业型城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一是按照国家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下发《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二是成立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副市长任组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发改委、财政局、工商局、税务局等2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落实。三是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强化工作落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明确各部门职责,以责任状形式层层分解下达,强化责任意识,促进工作落实,形成了市委布局、政府促进、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职责明确的创建工作格局。

(二)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各创建城市立足市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扶持效应,拓宽创业空间。在政府出台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意见的基础上,相关部门按照《创建工作方案》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完善操作办法,出台促进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具体操作性文件,通过明确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拓宽投资领域、完善登记注册、强化创业培训、提升服务功能等具体办法,大幅降低创业成本,营造创业环境,培植创业主体,扩大创业范围,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扶持政策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以[]111号和政发[]120号文件为龙头,各城市创建办法与措施为补充的鼓励全民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体系。一是清理和消除了阻碍创业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在放宽市场准入、注册条件和场所安排等方面实现了非禁即入。市推出“一降、三放、四支持”措施;允许出资设立1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农区经纪人盘活闲置资产和设备创办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企业;对申请设立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不受出资额的限制。二是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发放额度,扩大发放范围,放宽反担保条件,提高放贷比例,实施奖励措施。从年1月到年6月末市、市、市、分别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652.8万元、31505.5万元、14305.2万元、6720.88万元,是年以前各市累计发放总额的1.15倍、1.41倍、0.68倍、1.01倍;投放担保基金额,市1866万元、市1300万元、市3860万元、612万元,分别是年以前各市累计投放额的1.06倍、0.8倍、1.18倍、0.55倍;三是减免税费,改善环境。工商部门免收登记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税务部门提高税收起征点,发改委取消和停止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其他各有关单位也各负其责,改善行政管理,优化创业环境,共同扶持劳动者就业和创业,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创建平台。四是建立创业发展资金。要求设立、、(市、区)三级创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项安排。市年投入扶持创业的各类资金近2000万元,年全市计划投入创建工作资金将达到4000万元;市从年起,市政府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创建工作宣传、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就业困难人员创业补助;市每年由地方财政预算安排1000万元作为创业发展资金,每年滚动增长10%,并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创业培训体系已经形成。一是扩大培训范围。4个创建城市将创业培训的范围扩大到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年1月到年6月末、、、创业培训分别培训1780人、3028人、229人、732人,分别是年以前累计创业培训总数的1.77倍、3.3倍、0.34倍、0.16倍;二是健全培训网络。形成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认定,院校、部门、社团组织和社会培训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创业培训,并享受统一培训补贴标准的培训机制。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创业模式和创业群体,提供不同形式的创业培训。市在进行SYB、IYB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年开始实施“产生你的绿色创业想法”培训,广泛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屯”活动;市拓展创业培训平台,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牧民工创业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强化培训管理。各创建城市加大培训管理的科技含量,市引进并开发“创业培训管理系统”,从学员筛选、开办备案、学员考勤到教师管理、教学日志、满意度测评、培训合格率、创业成功率等全面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市依托“金保工程”用学员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录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规范对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提升了管理水平。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创业师资培养,积极选送参加国家和举办的各类创业师资培训(提高)班,4个创建城市共培养创业讲师140人,国家级培训师8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创业师资队伍,在创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创业服务体系得到加强。一是“两个中心、一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4个创建城市,除依托地方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外,全部建立了小额担保中心,为创业者开展服务。市增编7人,成立实体性创业指导中心,占地300平方米的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正在新建,市整合资源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4个创建城市均聘请由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及熟悉创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服务团,对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评估、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二是精心打造信息平台。4个创建城市不断充实和完善创业项目库,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和媒体免费向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开展推介服务。市已正式链入全国创业网站索引;市开发了创业项目数据库软件,广泛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并进行筛选。市连续举办四届大型创业项目推介展示会,累计有3万多名失业人员参加了展示会,有4000多人最终选择到合适的创业项目实现了成功创业。三是加强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4个创建城市加大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的建设力度,并明确优惠政策,为创业者和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和孵化场所。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市直及所属区实施“一园一区”建设,市直批发城创业园区、科尔沁区正开美食城创业园区等一批园区初见规模,仅经济开发区创业园区投入达1.8亿元;市在建立科技创业园和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础上,市本级正在筹备建设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同时要求各区也要分别建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创业园区;市依托科技园、软件园等平台,形成大学生创业综合孵化基地,并制定出台《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的认定管理办法》,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建立适合创业需要的各类不同形式的创业孵化器。采取政府出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入股等多种形式,规划建设9个创业孵化基地。优先吸纳下岗失业、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搬迁居民,农区居民和高校毕业生等创业人员入场经营。目前,已挂牌投入运行的7个孵化市场,初步入驻小企业(商户)达150余家,带动就业近800多人,为各类创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提供了创业和孵化场所。

(五)工作考核体系已经建立。一是将全民创业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把创业促就业和创建工作任务,按照职能部门所承担的职责,分解细化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以推动创建创业型城市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二是将创建工作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督办事项,定期督查、随时抽查,促进创建工作。三是建立反映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绩效的统计制度。为及时、准确掌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情况,市制定了“创业实体情况统计表”、“创业实体存活情况统计表”和“税收减免情况统计表”,专门召开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按月报送。其他创建城市也结合实际制定协调机制,以使创建工作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和调度。

三、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创建创业型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部署急,创建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参与部门多,创建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是创业扶持政策的力度需继续加大。目前,国家和已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范围广、力度大,但部分政策还不能完全满足地区创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建议国家出台针对大学生、农牧民工和城镇困难失业人员初始创业3-5年“零税费”政策;创业者创业带动就业效果突出奖励政策和对创建城市的奖励及扶持政策,以形成长效机制。

篇10

【关键词】创业环境 大学生 经济发展

创业环境的优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越快,环境要求越高。环境优势是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优化环境是促进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优良环境已成为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筹码。近几年,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天津的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密切相关。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创业热潮不断涌现,环境的推动力和竞争力日益明显。但是,相对天津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其创业环境仍然显现出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认真研究和不断改进优化。

所谓创业环境,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和范围,一般来说,创业环境是指人们创业所需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创业者所处的地域、资源、气候等自然状况。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国情,它们作为创业活动的宏观背景,对创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二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创业组织外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对创业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创业者要适应的正是这种环境。内部环境是指创业组织内部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总和,它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的基础;三是融资环境与投资环境。融资环境是创业者为了扩大创业实力的需要聚集资金的社会条件。投资环境特指创业者资金投向的项目、行业及地区的情况。

天津创业环境的现状分析

创业环境建设的举措与成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方针。天津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推动创业、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和民心工程,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的“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相应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创办中小企业”的要求,出台配套政策,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培育壮大创业主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政策促进创业。2008年底天津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天津市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政策规定》,明确指出要“鼓励各类人员创业”。市劳动保障局在2009年《关于落实天津市2009~2012年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又特别提出要“加强创业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做好职工、青年、妇女等特定群体的创业培训服务工作”,并在开展创业实训、引进先进创业培训技术、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目标。2012年初下发的《天津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中,提出鼓励自主创业,放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及学籍管理等。

二是部门推动创业。共青团天津市委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拿出了许多好的、务实的举措。近年来,全市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建立了“青年创业中心”、“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等机构和实体,构建了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素质拓展、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实践锻炼、创业过程跟踪服务为一体的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工作体系。

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本课题组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创业环境、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最重要,其次是创业精神、社会关系、创业经验等。创业初期成本过高、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风险过大、创业成功率偏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创业环境不优的问题,其原因在于:

一是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整体创业气氛不浓。在经济发达国家,创业被认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是一个公民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受到社会的尊重,甚至被认为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英雄。而我国全社会整体创业氛围淡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缺乏对创业人群的普遍赞同和理解,尤其对创业中遭受挫折者缺少同情和帮助;另一方面劳动者本身也缺乏创业的韧性和勇气,惧怕风险,创新和进取精神不足。

二是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初创企业门槛过多。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创办企业多是采用注册制和备案制,往往是象征性地缴纳很少费用就可以注册一个企业。比如在美国注册一个小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只需几分钟。在我国,创办企业需审批,即使小微企业也要由各个部门层层审批,同时要有各种限制和繁杂的程序,加之部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诚信不足,致使人们创办企业困难重重。

三是创业激励体系不完备,激励政策难落实。发达国家为了鼓励人们创业,在政策激励方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企业准入、财政补贴、税收等优惠措施。在我国,国家及地方鼓励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也相继出台了不少,但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缺乏有效监督和宣传等原因,知晓者甚少;各项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对创业群体的关注不全面,缺乏普惠性;“执行难”比较突出,不同的管理部门过分强调各自利益,好的政策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创业服务体系欠完善,服务措施不到位。目前我国创业服务主要靠政府行为。一方面政府对创业活动的公共服务起步较晚,配套措施欠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政府的服务大多“重硬环境建设,轻软环境建设”。对各类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统筹规划,政策不连贯,与创业者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第三方面,创业舆论宣传力度不够,有利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人们对创业的政策了解甚少;创业导师队伍太小,覆盖面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中介机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创业者大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五是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课题组对天津市不同类型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11.2%的学生所在高校几乎没有创业教育;有17%的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具体情况;有39.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创业教育“太笼统”;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较好的仅占12.5%。

对策和建议

建设和优化天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环境,是推动天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此,课题组建议:

第一,积极优化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一要适当放宽初创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做到“只设路标不设路障”,努力实现“无障碍创业”。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市场限制。二要进一步放宽小微企业信贷政策。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重点支持大学毕业生等特定人群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小额贷款与创业项目联动机制,提高贷款利用实效;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提高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信贷的积极性。三要真正将税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财政支出中安排创业扶持资金,实行税费减免;落实创业补贴、创业孵化及创业奖励等扶持政策。

第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首先要建设创业政务服务体系。政府应成立由人力社保、高等教育、金融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协调机构负责创业发展工作,特别要根据大学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制定相应政策,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研究制定小微企业经济发展规划,落实推动创业发展的各项帮扶措施;完善创业信息服务系统,推动信息共享。其次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制定适应初创企业融资的政策规定,共同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最后要不断规范和完善创业中介服务。要形成机构健全、形式多样、服务到位的创业中介服务体系,对创业者实行挂牌服务,使创业者在信用担保、项目开发与评估、技术支持等方面能够得到全方位“保姆式”呵护。

第三,推动各类创业园区和实训基地建设。创业园区是创业行为的载体。政府应根据不同创业人群需求,积极培育包括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孵化基地在内的各类创业园区和实训基地,努力构建一个多类型、重创新、利发展、促就业的形式多样的创业园区发展新模式。

第四,完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除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外,根据大学生创业素质所包含的要素,从规范标准、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和改进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和创业培训的实际效果。其次要着重加强创业实战培训,提高创业经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