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安全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安全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安全护理

篇1

1 防跌倒

老年人骨骼肌系统功能下降,导致肌肉关节移动功能减退和骨质疏松、反应迟钝、灵活性降低、速度慢、动态平衡控制能力降低,易引起跌倒。这是老年人常发生的意外事故,可能造成严重骨折和其他损伤。

1.1 了解老人的心理,做好疏导工作。一般有两种心理状态能危及老人的安全,一是不服老,二是不愿麻烦他人,尤其是个人生活上的小事,愿意自己动手。

1.2 环境设施。由于大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帮助老人熟悉环境,加深对方位、布局和设施的记忆,以协助其感觉器官的作用。在老人走动的的范围内,应有足够的采光,地面或地毯保持平整、无障碍物,水泥地面应避免受湿,如有条件铺塑胶地板,光而不滑,平而有弹性。使用坐式马桶,并设有扶手。澡盆不宜过高,盆口离地不应超过50cm,以便于进出,盆底垫胶毡,以防老人滑到 。

1.3 衣、裤、鞋不宜过于长大,尤其是裤腿太长会直接影响行走,走动时应穿合脚的布鞋,尽量不穿拖鞋。应坐着穿、脱袜子、鞋、裤子。

1.4嘱老人在行动前应先站稳、站直后再起步。小步态老人行走时应有人搀扶或拄拐杖。对反应迟钝,有位置性低血压,服用冬眠灵类药物以及用降压药的老人,尽量夜间不去厕所,如夜尿较频,应在睡前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必须下床或上厕所时,一定要有人陪伴。便后起身上下床低头弯腰捡东西等动作应缓慢,避免猛回头和急转身的动作。

2 防坠床

因老年人视力、平衡能力下降,易发生坠床。 意识障碍的老人应加床档;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人,应在床旁用椅子护挡;如果发现老人睡近床边缘时,要及时护挡,必要时把老人推向床中央,以防老人坠床摔伤。对于个别老人床边应加护拦。

3防烫伤

老年人怕冷而又感觉迟钝,在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热水袋的温度一般不超过50℃。电热毯临睡前应关掉,有的老人想自己倒水,但提起暖瓶后,就没有力量将瓶里的水倒进杯子,对此护士要定时为老人倒水,将工作做在前面。

4误咽

老年人吞咽能力下降,在进食和服药时速度要慢,不要边吃边谈,要求注意力集中,进食时适当,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每口食物量不宜过多,防止假牙脱落。食物少而精,软而易消化,保证足够的营养,吃干食发噎者,进食时准备水或饮料,每口食物不宜过多,喝稀食易呛者,应把食物加工成糊状。夜间睡眠以侧卧为好。

5 注意给药安全

一般来说,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且所患的慢性病还具有病史较长不易治愈的特点,因此,许多老人不仅常年反复用药,而且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夜间或睡眠中给老人服药,一定要把老人叫醒后再服药,以防似醒非醒服药误入气管造成呛咳,粉剂应装胶囊或加水混成糊状再服。

5.1 明确用药指征,可用可不用的药物最好不用。

5.2 应用最少种类的药物,必须合用时最好不超过3~4种[1]。

6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老人活动减少,故常有四肢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状况,因此要坚持让老人早睡早起,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但应注意不宜过度劳累。

7 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老人由于身体的机能衰退,疲劳后恢复较慢,故应适当增加睡眠。一般情况下,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每天睡眠时间达到7~10小时不等,以精力充沛、不出现瞌睡为宜。

总之,医院应做好住院老年人安全的护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住院环境,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老年病人 安全隐患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0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9-0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老年住院病人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老年病人的住院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的有效预防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管理质量及医院的信誉度。

1 安全隐患原因分析

1.1 病人及家属原因。

1.1.1 年龄大,生理功能退化,多科疾病共存。

1.1.2 直立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1]。

1.1.3 药物治疗因素。

1.1.4 心理因素,由于社会角色改变,使老年病人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表现为孤独、悲观、绝望、忧虑、急躁、易怒,一些老年人不服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不愿意给家人添麻烦,事事愿意自己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估计不足,而造成活动中发生跌倒,个别病人对治疗抱失望的态度,采取自伤的行为。

1.1.5 老年患者的违医行为。

1.1.6 家属不重视,无陪护或陪护理不到位,或缺乏顾病人的科学方法。贴于中国论文下。

1.2 管理及护理人员因素。

1.2.1 规章制度不健全,乡镇卫生院无专责护理管理人员,管理不力、要求不严,缺乏安全管理措施。

1.2.2 护理人员缺编严重或者护理人员安排不合理。目前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使护理人员忙于治疗而疏于对患者及家属的各种宣教工作。

1.2.3 各种医疗仪器设备陈旧或维护不佳,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常使用的抢救仪器,疏于管理,造成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故障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1.2.4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违反操作规程。

1.2.5 护患关系不够融洽,相互缺乏有效沟通。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在做解释工作时,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容易失去了信任感[2]

1.2.6 健康教育不到位。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以治疗为主,不重视健康教育。

1.3 环境因素。

1.3.1 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及格局不合理,如病床无护栏、病床过高,不易上下床,病房无单独的卫生设施或厕所设门槛,没有扶手,走廊两边无扶栏等。

1.3.2 后勤支持系统不到位,如病房地面湿滑、高低不平,病房灯光亮度不足,病室内物品堆放过多、拥挤、不够宽敞,污物桶放置不当造成病室环境污染等。

1.3.3 危险物品的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筒、氧气管道等检查不及时或操作不当,造成管道泄漏或火灾等潜在的安全问题国论文下载中心。

2 对策

2.1 设置专责护理管理人员,加强护理管理职能,护理管理者要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常使用的抢救仪器的调试和维护,以备急需之用,结合护理安全危险因素与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的实例对护士进行安全护理教育,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2.2 合理配备护士人力资源,保障和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士人力配置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密切相关。故应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间段(如中夜班)的护理力量,动态安排人力资源,确保患者安全。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护理工作中,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规范工作流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3]。

2.4 加强对老年患者和家属的安全防范教育,在病人住院时,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启老年患者健康教育。通过直接询问病人或间接询问家属方式,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躯体功能状态,改变不服老、不麻烦人的心理,对高危险病人予以更多的照顾,在病历和床前做标记,以引起医护人员、家属和陪护人员的警惕,以确保老年病人的安全。

2.5 加强病房巡视工作,给予老年患者多关心,多问候,多观察了解和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主动帮助有需要的患者,如上下床、坐立、进餐、如厕予以搀扶,信号铃及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夜间在床边放置便器等做。

2.6 改建病房及住院环境的安全设施。①病区的走廊、楼梯口要设椅凳,以备行走时短暂休息;走廊、楼梯、厕所及浴室要设扶手,老年人的卫生间,最好是坐式位置。床单元设置合理、病床高度适宜并配有护栏。②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床边灯及洗手间夜灯等。③与后勤部门通力合作,保持地面的干净和干燥。病室内物品放置有序、病区走廊安装醒目的安全提示牌,以保障老年患者在病室、楼道内活动的安全。

2.7 重视陪护管理,与病人家属及护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重视家属或护工对病人病情的反应,同时要观察他们护理病人的方法是否存在潜在危险性,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提高他们护理老年病人的能力。

2.8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对于有轻生念头的老年患者应及时疏导患者情绪,避免意外伤害。护理人员要做好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对容易引起并发症的注意事项要采取口头、书面教育方式,并且要反复多次的讲解,体现其个性化。

总之,通过对乡镇卫生院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危险因素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增强了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防范意识,减少了危险因素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桂程丽.老年病人住院期间护理不安全原因分析与对策.FANILY NURSE September,2008 Vol.6 No.9B

篇3

【关键词】 认知功能;老年认知障碍;安全护理;老年痴呆

AD, 即老年性痴呆, 是现阶段全球老龄化的一种现象。老年痴呆所导致的功能缺陷会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而逐渐明显, 其病死率极高。目前还缺乏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的特异手段, 但是, 安全护理能够使老年痴呆病程得以延缓, 同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50名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认知障碍患者, 其中有36名男性, 14名女性, 平均年龄为(71.3±6.9)岁, 通过CDR(痴呆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有23名患者为轻度老年痴呆, 18名患者为中度老年痴呆, 9名患者为重度老年痴呆。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加强患者管理, 避免患者迷路走失 所选取的50名患者中, 有23名患者为轻度老年性痴呆, 具体表现为轻度定向力障碍与记忆力衰退。18名中度老年痴呆患者具体表现为判断力与定向力障碍, 记忆力减退。为此,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限制轻度老年痴呆患者单独外出, 若患者必须要外出, 则必须在其口袋中装写有联系方式与疾病的卡片。将陪护卡发给中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家属, 让其了解患者必须要由专人陪护。

1. 2. 2 病区内设防滑标记 护理人员应随时保持患者活动区域地面干燥平坦, 并于卫生间设置防滑垫, 保证走廊与浴室设有扶手。保证患者衣裤合身舒适, 鞋子合脚轻便。对于尿频与反应迟钝的患者, 在其入睡前, 为其将夜间需要使用的便器与物品准备好[1]。在本组患者中有6名患者长期卧床, 所以护理人员给予其全天安全护理服务。1名患者存在焦躁不安的情况, 时常会担心氧气瓶会爆炸, 为此, 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耐心、认真解释, 并在氧气瓶上罩绿色布罩。

1. 2. 3 确保患者安全服药, 避免患者漏服或者误服药物 对患者进食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提醒轻度痴呆患者要细嚼慢咽, 防止患者液体与固体食物同时吞食, 避免患者出现窒息情况, 告知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进食糊状食物, 不能进食干硬或者汤类流质性食物[2]。对于吞咽比较困难的患者, 要实施鼻饲流质, 对患者给予鼻饲流质前, 需要摇高床头35°左右, 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进食指导。

1. 2. 4 饮食安全护理, 避免患者出现误吸、呛噎 所选取的50名患者中, 有一名中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藏药, 而且有两次出现漏服药物现象。所以之后规定由临床护理人员对所有认知障碍患者口服药实施按顿送服, 并做到发药到口, 对于存在自杀倾向、幻觉以及抑郁症的认知障碍患者和不配合服药的患者, 不仅要督促患者服药, 同时还要让患者张开嘴, 确定患者是否真的咽下药物。

1. 2. 5 加强皮肤护理 在重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中, 经常会发生皮肤受损的情况, 因为患者感觉比较迟缓, 而且无法对自身受压多导致的不适进行正确表达, 所以极易出现擦伤或者压疮情况, 所以在患者入院时, 护理人员要对其作相应的压疮风险评估, 针对风险程度的差异性, 制定有效安全护理措施。定时对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拍背, 而且在翻身过程中不能硬拉、硬推、硬扯, 避免擦伤患者皮肤。确保患者所摄入营养充足, 以加强患者机体抵抗力。

2 结果

对患者实施安全护理后, 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分下降比较明显, 与护理前相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老年痴呆属于一种精神衰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行为异常的进行性慢性疾病, 如果不能对次病情实施悉心护理, 就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缩短患者生存期限。所以, 掌握好老年痴呆及时性、个体化以及有效性护理原则, 联合患者家属积极做好老年痴呆患者安全护理, 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 使患者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提高患者的日常社会适应能力[3]。很多家属不重视老年痴呆病情, 决定导致此疾病的主要因素是衰老, 所以, 忽略了患者日常功能训练与治疗, 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为目前我国的老年福利与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要让老年痴呆患者长期住院几乎不可能, 所以, 多数时间老年痴呆患者都是由家属护理。本研究中, 临床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做好认知障碍患者的安全护理,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社会与家庭功能的发挥, 为老年痴呆患者营造一个安全、积极而且温馨的治疗环境, 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日常自理能力进行培养, 鼓励患者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确保患者能够在自我照顾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医院还要积极联系社区居委会, 在社区定期举办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联谊会, 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讲座, 保证社会提高对老年痴呆障碍的认识与了解。通过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努力, 可以为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实施有效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 确保积极康复全面照顾替代以生活护理为基础的日常护理模式, 以有效延缓老年痴呆患者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 吴宝勤.42例老年痴呆病人住院安全的护理体会.贵州医药, 2011(07):152-153.

篇4

关键词:老年人 用药安全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22-02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逐渐增长,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对医疗护理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老年护理也越来越热门。老年护理从业人员不仅要认识疾病还要学会识别潜在的护理风险,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护理,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

1 老年病人的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出现衰退,听力、视觉、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逐渐降低;加上精神活动能力减弱、人格的改变等多重因素,老年人在患病时会非常痛苦。老年护理从业人员不光要照顾老年人生理,还要重视老人心理问题,对可能发生的事做出正确判断。

2 老年病房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风险

在老年病房里最常出现的安全风险有“跌倒、压疮、突发病情变化、老年病人因感受性降低,疾病发生变化时常无自觉症状、自杀”等。老年护理人员在照顾老人安全用药的同时还应注意老年人的这一系列风险。

2.1 安全风险。

2.1.1 跌倒。跌倒是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风险,欧美等国每年有35%以上的老年人跌倒1次或多次,跌倒在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死因排序中,位列第6位。对北京市10个城区2895名老年人的安全调查显示,跌到的发生率为31.26%,居所有安全问题之首。

2.1.2 压疮。调查显示70%的压疮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老年病人的压疮比较隐蔽、易继发感染、愈合困难,加之老年病人全身反应不明显,常常会贻误治疗时机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发生压疮的老年人的死亡率与未发生者比较增加了4倍,如果压疮长期不愈合,其死亡率增加6陪。

2.1.3 突发病情变化。老年病人因感受性降低,疾病发生变化时常无自觉症状。据统计35%~80%的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无疼痛;49%的老年人患腹膜炎时疼痛反应不明显,往往会延误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导致严重后果。

2.2 影响老年人用药的相关因素。老年人在用药方面也应时刻注意。老人因胃粘膜逐渐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使PH值升高,胃血流量减少,肠蠕动减弱,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一些亲脂性的药物如巴比妥、地西泮等,容易在脂肪组织内蓄积,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毒性反应,护理人员在给老人用药时应注意。

2.2.1 老年人的药物动力学特点。药物的吸收:老年人因胃粘膜逐渐萎缩,胃液分泌减少,使PH值升高,胃血流量减少,肠蠕动减弱,这些改变都能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流分布于全身,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有身体结构的组成成分(水、肌肉、脂肪)。老年人随着老龄化,在结构成分上,水及肌肉成分减少,而脂肪成分增多,也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变化。尤其是老年女性,脂肪成分的增加较男性明显。

2.2.2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进入人体后经肝脏代谢,由肠或肾脏排出体外。肝脏作为主要代谢器官,在此主要通过各种酶类的活性,促进药物的生物转化,通过肝脏血流等决定药物代谢、排泄率。但老年人的肝脏体积和重量随老龄化而减少,功能性肝细胞和肝血流量也逐年减少,因而对在肝内代谢和排泄的药物会有一定的影响。

2.2.3 多种药物相互干扰的影响。年老病多,联合用药在老年病人中十分常见。几种药物先后或同时应用,往往会使药效加强或削弱,可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至诱发中毒,有时甚至属于配伍禁忌者,却误以为原发疾病的病情发展,导致生命危害。

3 老年病护理风险防范

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尤其是身为老年病房管理者的护士长,在工作中应充分评估老年病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做好人员培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风险预案,积极介入病房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老年病人安全知识的宣教,做到防患于未然。

4 按分级护理规定时间巡视病房

三级护理的患者没有明确的规定时间,夜间一般要求每小时1次。但老年人睡眠浅,频繁的巡视容易惊醒患者,造成患者不满。除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取得谅解外,要求护士在夜间巡视过程中,注意动作轻,关门轻。在观察患者呼吸情况时,切忌把光直照到患者脸上,可用手挡一下光源。

5 夜间主要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

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充分评估老年病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做好培训,建立起健全的风险预案,加强对老年病人安全知识的教导,做到防范于未然。护理人员应时常对患者做好宣传教育,按规定时间巡视病房。在夜晚时分应注意的一些安全问题有“坠床、猝死、外出”。

5.1 坠床。我科通过调查,建议使用使用日本进口的八乐梦电控护理床,床两侧同时具有扶栏,升降便捷。夜间护士在患者睡前检查病床的护栏是否升起,并调整合理的床高,一般为47cm,便于患者安全地起身和躺下。

5.2 猝死。研究表明6~12点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的高发时间,此时血压最高,容易猝死。所以需要提醒患者这一期间避免体育锻炼。对白天有诱因发生的患者,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夜间也应加强对病情的观察。猝死发病急、病情凶,因此,应加强护士责任心,提高对猝死的认识,掌握其发病诱因、规律、临床先兆,避免情绪激动、劳累、饱餐、饮酒过量等因素。

5.3 外出。大多数老人有清晨锻炼的习惯,一旦病情稳定,往往恢复晨练,选择的地点、方式因人而异。而此时正是晨间护理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当班护士无法顾及每一个患者的行踪。为防意外,平时除做好宣教,严格请假制度外,还需要了解患者晨练方式、持续时间、愿意选择的地点。鼓励在院内、病区内活动,避免选择过于僻静的地点。鼓励与病友同行,尽量不要单独活动。如患者超出平时活动的正常时间,没有按时返回病房,应提高警惕,组织寻找。

参考文献

[1]老年医学委员会.实现健康老龄化迎接21世纪人口老龄化挑战.北京:中华医学会,2007:259

[2]王晓湘,张琳华,张莹,等.浅析危重患者救治中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西南军医,2006,8(2):93-94

篇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21-01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逐渐增加,占总人口数的19%,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住院病人人数也不断上升,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患病以慢性病居多、病程长、对药物敏感性的不同,使得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所以做好老年人护理安全的防护已成为医院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再者随着《护士条例》的出台,对我们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对老年住院病人安全原因进行分析及对策研究并通过临床护理教育确保护理安全,进而减少医疗纠纷已成为医护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导致老年病人安全问题的因素

1.1病人因素

1.1.1生理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逐渐出现生理性老化,各脏器功能减退,平衡功能出现失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功能减退,皮肤形态的改变,再加上老年人体质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跌倒、压疮、烫伤、误吸、药物反应、输液反应。

1.1.2病理因素因长期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动脉硬化症等因素,老年人易患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足疾病、营养失调等导致感觉迟钝,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骨髓肌肉的疾病造成运动不协调,活动受阻,某些急性发作如颈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和心源性晕厥等都易引起病人跌伤、摔倒。老年痴呆患者自理能力丧失,也极易导致意外损伤;病情重、病程长、长时间卧床的老年患者易致压疮、坠积性肺炎。

1.1.3药物治疗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加之患病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生物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药物本身的副作用,致使老年患者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也是不安全的显著危险因素。这些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铁剂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静药,被公认为摔倒的显著危险因素。抗高血压药和阻滞剂等分别在单个研究中被发现有增加老年病人摔跌的危险。

1.1.4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反应是老年人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约见于20%老年病人。病人从平卧位改成直立位时,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老年病人因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容易发生摔倒。王晶等[1]的研究显示,跌倒与餐后血压下降有关,是高领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原因。

1.1.5病人社会心理因素老年人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其表现为孤独、悲观、绝望、忧虑、急躁易怒;一些老年人不服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护士或他人的心态个别病人对治疗抱失望态度,为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而采取自伤行为。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所滑坡,表现为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尤其是无菌观念不强。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未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液体外渗坠床,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影响护理安全。

1.2.2老年护理专科知识欠缺目前我院从事内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中专、大专为主,且普遍年轻,在学校很少学过《老年护理学》,工作中由于对老年人生理、病理变化、特殊心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且工作年限短,临床经验不足而导致被动执行医嘱,不能做到及时发现老年病人的病情变化,用药的不良反应,给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1.2.3护理安全意识淡漠护理人员除完成病人一般治疗,不能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而采取防范措施,管理人员未制定老年病人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老年人出现的任何症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等。

1.3环境因素当个体功能下降时,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2]。由于老年人常有视力模糊、躯体平衡能力差、活动不协调,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病区环境因素就常常极易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损伤,如病室、走廊障碍物过多,地面积水,病床过高,床脚刹车未固定,门槛过高,缺乏夜灯,厕所蹲位没有扶手等均易引起病人摔倒。

2护理对策

2.1患者安全评估评估老年住院病人摔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摔倒有效和必要的对策。对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病人,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的照顾,在病历和病人床前做标记,引起医护人员的警惕,使每一个与病人接触的人必须分担减少摔倒危险的责任。

2.2加强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慎独精神,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了解护理人员思想动态。科室护士长发现不良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慎独精神,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3老年病人的护理专科培训包括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心理变化、饮食护理、运动、排泄等生活护理,掌握老人安全护理和并发症护理,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4认真做好住院环境的安全评估对潜在的伤害性因素进行及时整改,使病区环境安全。如重视床旁呼叫铃的设置并教会病人使用,配备的夜间照明应使病人看清楚病室,注意走廊的障碍物及路面的高低不平,保持地面干燥,对于神志模糊或定向障碍的病人应加床栏。适当使用约束带或有专人看护,将病人经常需要之物品放于随手可得处。

2.5科室建立护理安全提示本护理人员将需要重点观察的患者或容易出事的患者记录在提示本上进行交班。护理提示本每周、每月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2.6做好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向老年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病人掌握预见性自我护理方法,预防摔倒主要有:①一些药物会使病人摔倒危险性增加,使用前向老年人作好宣教,如使用脱水剂、安眠、精神药物出现头晕无力或走路摇晃及时报告。②有高血压病史应及时监测血压,严禁擅自增减降压药,晨醒后先躺再坐,然后再起立,服药后要卧床或坐位休息30分钟,餐后避免剧烈运动。③对糖尿病老年人要严格控制摄入量,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注射前应备有食物,以防低血糖反应。④视力障碍或平衡障碍的病人嘱其上厕所时有家人陪护。

2.7强化护理管理职能护理管理者要善于以差错事故的实例及时教育护士,加强工作责任心,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建立老年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在的隐患及护理缺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安全制度和操作流程,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常规,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护理质量。

3小结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和患病后机体的总体功能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成为当今老年住院患者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加重社会负担,同时也极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老年疾病的特殊性,探讨干预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问题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医疗缺陷和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护理美学;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临床及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

2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3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高质量生活要求的欲望更加强烈,因此,临床及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充分体现护理的美学,具体措施如因此临床护理审美应做到: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已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已老。因此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我们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心理状态和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程序[2]。通过护士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与患者沟通,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

3.1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 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3.2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感 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患者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患者,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患者,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谈使患者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3热情周到的护理 马克思说"热情体贴和蔼可亲的举止,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固执,爱发脾气。对老人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严密注视病情发展 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3.5饮食护理 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

3.6为患者创造舒适优美的环境 病房宽敞,光线柔和,安静,安全。病床要低,被褥要轻、保暖,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因此,住院环境要逐步家庭化,以减轻患者的不适应性。要创造条件,种植花草,在病室的墙壁上可挂贴优美的字画,以美化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病室的设备要维持患者的独立性,如准备轮椅、手杖等。走廊、厕所等处要设扶手,便于行走,保证安全。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病情的恢复。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是日复一日的基础护理,它体现了护理职业道德美、技艺美、人体美和人性美,是专心致志的临床护理,是充满着智慧的健康教育,是争分夺秒的危重患者护理,是充满爱心的临终关怀。护理美学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更体现了护士是关爱与健康的"白衣天使",护理事业也将因此而发展得更为美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老年病;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老年病的护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操作、处理、抢救等环节中,所导致的老年患者发生伤残等不良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包括护理事故、意外伤亡、并发症及因护理不当而产生的医疗纠纷等。老年病护理风险具有几率大、复杂性及危险性的特点,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对老年病护理风险进行正确评估,重视老年患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变化,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

1老年病常见护理风险

1.1安全风险 ①跌倒。跌倒在护理风险中最为常见,老年人跌倒发生几率相对较高,居安全问题的首位。相关研究表明,老年人跌倒分为内外因,近乎50%的跌倒由用药不当导致。②压疮。压疮多发于70岁以上患者,部位较为隐蔽,容易导致继发性感染,愈合困难。压疮若长期不愈,致死率会比正常患者高出6倍以上[1]。③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对服药的依从性较差,难以完全遵医嘱准确用药。本身又复合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在体内相互作用,易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引发的后果较为严重,具有致死率高的特点。④病情变化。老年人往往在疾病出现变化时无感受,研究显示,约有35%~80%老年人在出现心肌梗死、腹膜炎的时候没有疼痛感或疼痛反应微弱,易致严重后果产生。因此,在老年病护理中,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常见并发症的基本知识,护理过程中对病情变化认真观察,防范老年病情突然恶化产生严重后果[2]。⑤自杀。老年人由于躯体疾病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严重抑郁不利于病症的治疗,患者有自杀倾向或轻生行为,因此,注重老年人心理防护,是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内容。

1.2护理操作风险 ①静脉炎。老年患者产生静脉炎主要有血管老化、药物刺激、机械刺激等原因。②皮肤撕脱伤。水肿导致的皮肤撕脱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临床护理中要注意采取适当措施,避免老年人皮肤撕脱伤的产生。③导管脱落。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置入在老年人补液长期补给中已经被广泛应用;由于老年人的吞咽功能逐渐丧失,采用鼻饲法的人也越来越多;尿失禁也是老年病的常见症状,因此导尿管的长期保留在老年患者中也较为常见[3]。④沟通交流不当。老年人与护理人员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有猜疑心理。而护理人员没有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感受,护理时身体语言使用不当,产生交流障碍。

2老年病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2.1人员培训 ①专业技能培训。过硬的专业技术是做好护理工作的根本,我国护理人员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之部分医院为降低成本,招聘学历较低的护士,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护理风险。因此,应加大培训力度,进行定期的业务学习、护士会、读书会等活动,固定时间培训一次,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加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训。②沟通技巧培训。护理人员要打破与老年患者之间的交流障碍,熟知患者病情及心理特点。加强礼仪知识、人文知识、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工作。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要使用敬语,对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如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格脾气、离休前职务、主要的照顾者等详细了解,对常见问题采用列表方式归纳熟记,不定期检查以加深护理人员印象[4]。③相关制度培训。医院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使每个护理人员都能明确职责,实行精细化管理,将问题分解细化,责任到人。要求护理人员学习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并且考核,根据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情况逐步修正、完善制度。建立风险预案,最大限度降低老年病护理风险。

2.2加强病房基础设施管理 病房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如卫生间内马桶为座便式,旁边安装扶手,淋浴椅具有折叠性,设置呼叫铃;防滑地板,走廊设有扶手;病床边设有护栏,屋内家具不要有棱角,病区有足够空间可供患者活动,房门宽度略大,方便患者轮椅出入,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及时检查修缮设施,降低意外风险。

2.3加强安全知识宣教 将老年患者集中在一起,定期统一进行健康知识及预防措施的宣教,或对患者进行单独辅导,结合影像资料,进行保健知识灌输。同时对其家属也要普及相关知识,帮助其更好的照顾患者。

3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及病理原因,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比青年患者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老年病护理中,要加强识别护理风险,有效评估风险所带来的伤害,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从而降低护理的风险性,让护理更加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丁福.老年病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0).

[2]霍世英.老年患者入院评估存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11(09).

篇8

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行人文关怀,旨在使老人接受眼科手术的同时,心理、精神上的需求也得到满足。通过身、心愉悦的刺激,提高老人的生命质量,同时完善和丰富眼科护理内容,在此我从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出发,就如何将人文关怀体现于老年患者护理中作一浅述。

1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焦虑、不安:由于患者因病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给生活带来不便和伴随着眼疾带来的痛苦,老人可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1.2 自信、固执:老年人自尊心特别强,住院后希望得到尊重,对护理要求也比一般人高,稍不称心就产生急躁情绪,失去原有的涵养,进而导致心情压抑、情绪低落等。

1.3 恐惧、疑虑:老年人常急于了解自己眼疾的具体情况,并希望能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但当手术日期确定后,考虑到在眼球上施行手术,即恐惧不安,对手术能否成功,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否适应等均很忧虑,因此表现为失眠、饮食差、情绪不稳定、疑虑不安。

1.4 孤独、失落:老年人在心理上易产生老而无用的失落孤独感,处处力不从心,深感给家人和社会带来麻烦,尤其是孤老病人由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等问题,易产生自卑感,一般较少与人主动交流情感。

1.5 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觉得自己的眼疾没办法医治,甚至会失明,担心误诊、误治。

2 人文关怀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体现

2.1 人文关怀在温馨化护理中的体现:护理人员应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爱老、护老的新风尚。老人入院时主动、热情地上前搀扶引导、亲切的问候,使老人感到被关爱、被尊重。在老人住院期间要对老人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努力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老人出院时主动送出门,并给予祝福。

2.2 人文关怀在人性化护理中的体现

2.2.1 针对老年人自尊心强、失落感重,希望给予尊重和照顾的特点,推出人性化尊称制度,要改变以往的生硬称呼(如:X床),代之以温馨、亲切的称呼。

2.2.2 加强老年人病房环境的护理:大多数老人喜欢安静,并且老年人睡眠很少,应尽量安排在2~3人的病房。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注意上下床和行走、锻炼时的保护,必要时给予拐杖或使用轮椅。由于老年人夜间易惊醒而入睡困难,因此夜班巡视应合理安排时间,巡视病房视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脚步轻、开关门动作轻。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多有视力障碍,因此室内物品固定放置,多巡视、关心老人。

2.2.3 加强老年患者的饮食指导,做好生活护理:关心老年患者的饮食冷暖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特别是孤寡老人,要求每班护士轮流到老人病床边做好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对能自理的患者,指导进行适度运动和体能锻炼,减少依赖心理,利于身心康复。

2.2.4 通过关爱行为,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老年患者一般比较固执,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常不易与医护人员合作。而信任感的建立是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护士要耐心、细致地解说各种治疗的意义、方法及步骤,尽量减少护理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心理护理,不可强制或斥责。

2.2.5 做到细心、谨慎,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影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有:病情变化的复杂性、用药不正确、院内感染的可能性以及老年人突然发生的意外(如摔倒、误食、坠床、外出迷路、丢失等)。因此护士应掌握老年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做好病情观察、及时采取措施。同时护士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经常进行安全健康教育指导,向他们传授必要的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1]。

2.3 人文关怀在个性化护理中的体现:每一位老年患者的性格和主观需求不同,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心理、社会状态与需求都不同。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有效的交流、沟通,了解其个性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同时为患者及家属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实行以患者个性化需求和服务满意度达标的柔性工作制[2]。

2.4 人文关怀在非人性化规范管理中的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必须以“非人性化”的规范管理为基础,护士必须在严格执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护理服务。病区护士长要定期开展岗位练兵,抓好护士专科技能训练,以患者的满意度为护理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赵洪雯,周利军,全采梅,等.新世纪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J].医学文选,2005,24(2):242.

篇9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健康素养;影响

健康素养[1]是个体获取、理解及处理基本保健知识与服务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及服务学会正确判断,不断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的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2],我国居民总健康素养水平为6.48%左右,而老年人占据的比例最低。由此可见,老年人是欠缺健康素养的脆弱人群。本文就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社区122例老年人采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社区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居住的老年人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男,62例女,年龄在59~76岁,平均年龄为(67.0±0.5)岁,文化水平:20例高中学历,52例初中学历,50例小学以下学历。纳入标准:①在本社区居住满6个月或6个月以上;②认知能力良好,可以自主完成本次干预;③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准备工作 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共同完成问卷调查工作。对于健康素养水平得分不在Mean±SD范围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重点人群访谈,以健康促进管理模式为指导,访谈老年人感觉行为益处、感觉行为障碍、行为相关情况及状况影响、行为结果中的允诺行为计划及即刻竞争需求与爱好等方面内容,为干预措施开展提供更具针对性信息。

1.2.2健康教育宣传 定期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以讲座的形式为主,横幅、标语等形式为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时,应以提高与加强老年人对健康观念的认识与理解为目标,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同时讲授相关疾病的知识,如疾病特点、传播途径、治疗药物名称及作用等内容,以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积累一些基本治疗与预防经验。

1.2.3健康行为指导 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以现场演示为主要方式教会老年人识别疾病,并指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提高老年人学会常见疾病发作信号的识别能力,叮嘱老年人一旦发现相关疾病发作信号应立即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院联系以获得及时治疗或救治。同时通过现场演示血压、体温、血糖等测量,以教会老年人懂得自己进行常规测量方法,并耐心、细心教会老年人看各项指标结果。同时让老年人重视1次/年体检,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安全。对进行服药的老年患者,应帮助其做好相关药物标记,以防其忘记服用方式,同时应叮嘱老年患者遵医服药,若发现身体不舒服应立即到院就诊。

1.2.4安全教育指导 在社区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及指导,向社区老年人宣传基本用电及防火常识,指导老年人掌握相关家庭安全防范措施,如防滑,在浴室、卫生间、厨房等容易滑倒的地方要谨慎小心,有必要应采取防滑措施,如浴室、卫生间按照扶手;穿的鞋子要具有防滑性能。同时告知老年人要经常开窗保持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环境干净。另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老年人家中的电气设备等,若发现需要更新或维修的用电用火设备应及时告知其家人。另一方面,还应指导老年人急救常识,培养老年人应对常规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学会自救与救护,如疾病突然发作、火灾等,同时还应教会老年人掌握相关危险或高危标志的认识,如高压标志、易燃易爆标志等。

1.2.5传染病预防指导 加强对社区老年人传染疾病的认识宣传,提高老年人对传染病的重视度,定期宣传和讲授应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教会老年人做好相关预防措施。

1.3评价标准 以"中国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根据自行开发的老年人健康素质评估工具对干预后的老年人健康素养进行评估,该评估工具经由专业人士及专家予以修改。评估工具主要内容有基本医疗知识素养、传染病预防素养、安全素养、健康理念素养及健康行为素养[3]。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4]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显著(P

2 结果

122例社区老年人经干预后,其基本医疗知识素养、传染病预防素养、健康理念素养及健康行为素养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健康促进管理模式[5]是一种主要以健康教育为主导开展一系列健康指导的教育策略,但其在我国老年人群体健康素养的干预研究不多,通过本文研究可知,予以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其健康素养水平。因而有利于今后研究更科学的健康素养干预对策,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娟.社区老年人护理工作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13):119-120.

[2]刘金厚,王晶晶,陈静静,等.社区健康老年人健康促进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3,11(25):2384-2385.

[3]陆霞,王丽霞,陈菡.社区老年健康促进新模式中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36):3398-3399.

篇10

【关键词】股骨骨折 老年人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177-02

老年人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据统计,9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五分之一的患者发生髋部骨折,其中股骨骨折患者多见。股骨骨折包括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等。在临床中发生再次骨折的病例也不断增多。为防止老年人再次发生骨折,根据其危险因素找出护理措施并给以恰当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股骨骨折住院患者中发生再次骨折的病人有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骨折发生的年龄平均为76岁,其中发生再次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其次是上下楼梯摔倒,由床上或椅子上跌落;病人发生跌倒易骨折的主要因素是骨质疏松。

2 原因分析

老年人股骨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及骨质疏松。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初次骨折后的手术打击及各关节功能恢复的限制,病人的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身体素质下降,也可促进骨质疏松,再次发生骨折。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1],是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薄弱,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也使得患者在生活中易发生跌倒。如果老年人有老年痴呆,精神障碍等认知能力下降的疾病,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及合理动作以及偏瘫,小脑萎缩等肢体活动障碍的病人,行动不便易发生骨折,同时如果病人有严重听觉及视觉障碍时也易多次发生骨折。

3 预见性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

3.1 跌倒的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跌倒是老年人股骨骨折的主要原因,如果有其他的疾病或合并症时,更是存在着重要的危险因素,可以大大的增加骨折的发生率,因此,预防患者跌倒尤其重要。首先向患者讲解防止跌倒的重要性,尽量取得病人的合作,不去做危险性的动作。同时对发生过跌倒的患者,应耐心询问跌倒的细节,及时给予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向老年人做好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了解自己的跌倒危险因素,对老年人的活动方法进行预见性指导宣教。尽量减少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限制对老年人造成的潜在威胁,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安全,舒适,有良好的照明,夜间随手可触及灯的开关,同时室内应布局合理,无障碍物,地面平坦有防滑措施,并且经常保持地面干燥,防止滑倒。老年人下地时不要穿拖鞋,要穿布底或胶底鞋子。在老年人出入的地方设有把手,对保持身体平衡起到必要的支持作用。在厕所及洗浴间要有防滑设置,取消门槛,在老年人外出上下楼梯,应用拐杖时应有人陪同。对有其他疾病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加强陪护,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2 骨质疏松的预防及护理

老年性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发生骨折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骨质疏松,增加和保持骨量是预防骨折的重要措施[2]。①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应用骨吸收抑制剂、股形成促进剂和骨矿化药物。对于有初次骨折的病人应给予正规的抗骨质疏松的治疗。②适量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可以延缓骨量丢失的速度,有效的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鼓励老年人到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接受紫外线照射,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的吸收。③多吃含钙及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及豆制品含钙较多,鱼、鸡、牛肉蛋白质含量丰富,以利于骨组织的恢复。同时忌烟、酒及不食高盐饮食,不喝大量的咖啡尽量避免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3.3 重视手术后的护理及关节功能锻炼康复指导

初次骨折的治疗护理对患者的身体及关节功能的康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协助病人进行早期功能锻练及下地活动,以达到术后良好的关节功能[3],拐杖是骨折病人离床活动的支撑工具,要教会患者使用拐杖的正确方法,保证病人使用拐杖的安全。以防患者应用拐杖时滑倒而再次发生骨折。

参考文献

[1]朱月妹,袁浩斌,陈雷,等.老年人预防跌倒意识与行为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