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建设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地建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地建设管理

篇1

建设工地消防管理的难点及建议

1建设工地消防监督管理机制和手段不健全

由于建设工地的临时性、流动性,消防监督管理中难以象对待重点单位一样建立固定的监督抽查、排查模式。一些建设道路、桥梁、隧道等工地更远离城市建成区域,难以纳入消防机构监督视线。建设工地随着工程进度推进,施工现场及服务生活区域内一些临时建筑以及务工人员随时间变动较快。一些火灾隐患整改措施还未及落实,施工已经结束,施工队伍已撤离现场。新的施工队伍进场,又会产生新的火灾隐患,消防安全管理手段始终被动滞后。

2建设工地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突出

建设工地设置的员工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临时建筑,大多使用可燃易燃材料搭建,尤以彩钢板活动板房为常见。由于彩钢板芯材多用聚苯乙烯、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发生火灾后蔓延速度快,燃烧产物毒性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2012年10月以来,全国共发生彩钢板房火灾694起,造成26人死亡、2人失踪、4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45万元,过火面积7.8万m2,受灾户数309户。因此建设工地员工集体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状况已非常严峻,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工程建设。2.3建设工地消防管理法规不健全针对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混乱的现状,2011年建设部和公安部颁发了GB50720-20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该规范从施工现场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设计、临时消防设施设计和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技术和管理措施,全面建立了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的标准体系,终于使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得以有章可循。但是该规范仅仅是技术标准,而非法律法规,消防机构在监督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时尚无有效的法律手段强制建设单位予以执行。例如该规范4.2.1条提出了对施工现场人员办公、住宿等临时用房建筑材料必需使用A级材料等硬性要求,这是遏制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火灾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建设单位在搭建临时建筑过程中不需经建设、消防等部门审批即可实施,难以保证临时建筑符合规范要求。如果设置搭建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的行政审批,又将增加建设单位审批程序,不符合政府职能改革和转变趋势,实际上在各级立法机关也难以通过。因此亟需立法创新强制施工单位执行消防技术标准的机制,才能彻底扭转建设工地消防管理的被动局面。

建设工地消防管理的立法实践

当前,立法建立和完善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已成为加强这一领域消防监管,称补法律空白的当务之急。2011年以来,笔者有幸参与了重新制订地方消防法规《贵阳市消防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细化建设工地消防管理的相关条款,初步完善了地方法规机制。该条例已于2012年10月31日贵阳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在此,简单介绍一下该条例中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的条款,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1细化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责任

《贵阳市消防条例》在“消防安全责任”一章第十四条规定:“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责任:(一)建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负责人;(二)对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三)施工现场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四)保持消防通道、水源、器材、安全标志等消防设施完好有效。”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上位法中对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责任以施工单位为责任主体的进一步细化,并结合GB50720-2011《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等消防技术标准要求,将施工现场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等工作要求也纳入施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使这些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在法规体系中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

2明确违反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责任

《贵阳市消防条例》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对施工单位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未建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负责人,未对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或者警告处罚。此外,施工现场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不能保持消防通道、水源、器材、安全标志等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的,责令改正,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这些行政处罚条款中,对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施工现场总平面布局、建筑防火、临时消防设施、防火管理设置了不附前置条件的较大数额罚款处罚,主要是考虑到这些事项涉及施工现场消防管理的硬件基础,其执行消防技术标准的情况将决定建设工地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同时这些事项无法也不必交由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只能由行政强制力进行事后监督。此外,施工单位拥有较多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建设行为本身也是在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国家关于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的技术标准也是其应有义务。设立简便有力的行政处罚,必将有利于消防机构执行及时的事后消防监督,结合上位法赋予的对火灾隐患单位部位查封等行政强制手段,消防机构将取得有力的法律手段,对此类违法行为产生震摄效果。

篇2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建设管理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评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要环节。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对试验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建立一个满足公路工程施工的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对顺利完成试验检测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的设置特点综述

(1)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是为工程服务的,要密切结合施工现场试际,特别是工地试验材料的取样,要严格按照试验规程取样方法。随机取样,对于数量比较大的材料要采取分组取样、整群取样等方法,使所取材料具有代表性,说明问题。用尽量少的试验次数获得最大的试验效果。

(2)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要考虑工地服务的方便,尽量选在离施工地点近,服务面大的地方,靠近施工驻地。要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尽可能选择和装备检测频率特别高的常规试验仪器。比如土基密实度试验,水泥剂量,无机结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路面弯沉试验等。

(3)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要根据不同要求采取灵活机动的检测方式,以保证不同的需要。比如:工地土基密实度试验中的灌砂法和核子密度仪法,前者数据比较真实可靠,但挖坑工作量大.出数据慢,后者检测速度快,但数据误差较大。这就要根据路基结构层次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试验检测方法。

二、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建设分析

1.试验室资质建设

施工单位要成立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首先母体机构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如果母体机构没有资质,就要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来组建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目前各地的建设单位和质监站都对资质这一块要求很严,确保从源头上保证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的管理质量达到要求。

2.试验室环境设施建设

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在筹建时要结合本工程的检测项目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并且要控制好试验室的环境影响。试验检测数据受环境影响比较大(如各个检测室的温湿度、水泥沸煮箱的封闭性、水泥胶砂振试台的防震隔层、标养室的温湿度等),若外部环境条件失控,会导致试验检测数据精度下降,甚至试验检测彻底失败,因此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外部环境都有严格的要求。工地试验室具有流动性、临时性的特点,伴随项目经理部的设立而产生,随着项目的完工而撤销,如果施工单位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在环境方面就很难达标。因此在施工准备阶段,试验室筹建时,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都应进行严格检查、监督和指导,为今后的试验检测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试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建设

设立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的主要目的是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检测工作能够及时进行,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配置的仪器设备应包含工程常规检测的所有仪器。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的仪器设备要严格按照母体机构制定的仪器设备的管理办法执行,包括台账的建立、使用前的检定、使用前的确认、日常管理、期间核查等,确保用于检测工作的仪器全部处于有效工作状态,从而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不能因为工地试验室属于临时性质,就疏于管理。用于本项目的检测仪器不得随意调出。

4.试验室人员配置建设

工地试验室必须配备足够的具有资格证书的试验人员,勤劳踏实,爱岗敬业,熟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标准、规范、规程及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和操作等,并具有一定的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经历和试验检测技术水平,试验室负责人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试验人员在工地试验室现场验收时还要通过专家的现场考核,以确保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工程施工期间要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这样才能发挥试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5.试验室制度建设

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作为控制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部门,应该结合项目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组织与管理结构图;工作程序与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保养维修及管理;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及管理;试验室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安全管理;样品、资料、档案管理;试验室、养护室温湿度管理;外委试验取样、送样及报告传递管理制度等制度。试验室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执行,确保检测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三、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分析

1.仪器设备的管理

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要结合本工地的实际情况和工程建设需要来进行仪器设备的配备,并满足日常检测和常规试验的检测。仪器设备在室内应进行合理布局和放置,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均按时进行检定和校准。省检的、市检的、县检的、自检的全部按规定要求进行检定和校准,所有仪器设备需经计量检测单位的检定及校准合格后方才可投人使用,对于检定合格的仪器设备应在其显著位置贴“绿色”状态标识标签,并设专人加强日常试验检测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以保证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可靠性。

2.检测人员的管理

试验室必须配备足够的试验检测人员,并熟悉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及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和操作等,并具有一定的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经历和试验检测技术水平,试验室负责人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

加强质量安全教育,使员工要在思想上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及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定期考核,并建立长效机制。

只有坚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全体员工具备高质量完成本岗位工作的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所有检验人员以及评价结果和签署报告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确保检测工作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日常工作制度的管理

试验检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求试验人员在日常的试验检测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试验规程及仪器操作规程的要求,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确保试验的完备与精确,为施工现场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试验检测数据来指导生产。

(1)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任务和职责;

(2)设置仪器设备管理员:由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及维护工作;

(3)建立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安全卫生责任制:确保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进行试验检测,确保试验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4)建立工作联系和工作汇报制度:加强与施工现场和质检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将检测数据和结果提供给现场和质检部门,同时定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检测角度分析工程质量控制情况,协助质检部门共同把工程质量控制好。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工地试验室在公路建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公路建设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是确保试验数据客观、准确、可靠的关键,规范、科学管理工地试验室是公路建设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孙丽,胡立昌.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工作浅析[J].山西建筑,2011(14).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 校内实践基地

1 引言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建设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至今,全国己有300 多所普通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我校于2000年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多年来,在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2003)》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办学基础和优势,在工程管理本科教育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考虑社会用人需求和工程建设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我们针对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订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创建了多层面的实践教学环境。

2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初步具有项目评估、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能力;编制招投标文件和投标书评定的相关能力;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标底、报价和决算的能力的,从事项目投融资及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

在培养方案上,工程管理专业贯彻了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思路,突出了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4 个平台的教学,但这个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厚基础的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转化之间的矛盾、宽口径与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化的矛盾等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别于研究型院校,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改进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技术技能实践训练,形成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和较鲜明的特色。本专业紧紧把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一教学特色,不但要丰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更要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力求学生在四年时间里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使学生达到一毕业上岗就能胜任工程招投标、投融资、造价管理、施工管理等工作。

2.2 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着重在技能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等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建设工程管理(包括项目管理、造价管理)学习之前,首先要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的建筑过程,具备熟练的识图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建筑施工图及项目的组织实施能力,进而初步具备工程造价能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能力。以上技术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单纯的依靠课堂讲授是肯定行不通的,培养学生技术应用性能力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离不开实践环节,离不开实践基地。

根据上述的应用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我们可以将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定为:工程计价能力、施工技术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及项目评估能力(见图6)。

图1 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

2.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递给学生,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

构建紧扣核心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根本保证。

图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环境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针对性强,教学(理论、实践)内容必须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满足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应用性工程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来构建,进而指导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环境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部分,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受到气候、项目的不确定性、施工工期等因素的困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将成为实践课程的切实保障,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担当主要角色。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其所承担的实践课程见图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体系”。

图3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体系

4 工程管理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除了要设置合理的实践课程,还必须建设有特色、多层面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便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之一是实践性强。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掌握专业最新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是关键条件之一。并且,在建设部与教育部联合组织对国内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认证中,具备实验室、实训基地是达标必备条件之一,这同时也是本科评估的必要条件。

篇4

关键词:油气田;地面建设;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和能源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人们对目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大有诟病,煤炭利用的比重过高,气候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非常尖锐,因此国家在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不断加强开发扶持力度,伴随着石油、天然气开发投资力度的不断提高,石油行业上游板块的油气田地面建设也突飞猛进,由于油气田地面建设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地域跨度大,气候差异大,施工环境恶劣,工程专业种类多,施工工期紧,因此对于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

1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问题

在油气田的开发建设工程中,其地面建设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只有良好的地面建设工程,油气田的开发与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投运后的油气田安全平稳运行,降低后期运行维护成本,切实提高投入产出比。因此必须确保油气田的地面建设工程质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重视对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和管理。严格的监管有助于提高地面建设的工程质量,为油气田的开发与整体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油气田地面建设较为复杂,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1.1施工方案会审程序不规范

施工方案制定完成后,缺乏一套完整规范的会审程序:首先是建设单位、咨询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使用单位参与度不够,一般就是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审核,其他单位参与较少,对后期施工产生各种矛盾埋下隐患;其次是参加会审的人员不够齐全,单位负责人,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全部参与,会审不够全面;最后是会审要点不够明确,会审目的性不强,达不到预期目的。

1.2项目建设重进度轻质量问题突出

由于目前油气田建设工期较紧,导致多数项目建设出现重视工程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的问题。在施工中无序的追求施工工期,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就会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施工速度赶工期,质量目标难以操控,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和不能返工的问题。在施工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施工工期规划,就无法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合格的工程产品。边施工、边估算,边采取措施是一种盲目的工作方法,是达不到工期控制目标的。

1.3施工资质以及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上不是很成熟,因此会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上出现一定的失误。有些承包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施工的企业,在相关施工资质上有所缺失,并不能够承揽这样的工程,进而导致工程项目的质量大大下降。此外在工程监理方也存在此类问题,资质达不到标准,相关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够。①一些资质不够的施工单位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工程的承包权,施工人员缺乏相关的施工素质,部分临时工更是无法适应工程要求;②工程监理人员缺少必备的专业素质,并且无证上岗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工程监理工作上对施工的监管作用的目的性不高,缺少相应的检测、监督的设置。工程监理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③工程质量检测和验收单位和人员的相关资质不全,在工程项目无第三方参与检测的情况下,使得检测结果可信度不高,并且难以发现工程总的质量问题,为后来的建设留下隐患。

1.4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实行监理行业准入制度以来,监理队伍的相应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从整体素质而言,仍然还不能适应监理市场的需要:一方面现有的监理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是从不同的专业转换而来,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建设管理部门、大专院校或其他下岗单位的转行或退休的监理人员,学历相差悬殊,有研究生,也有初中毕业,且文化水平偏低的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职称差别很大,有高级工程师,也有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导致人员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监理工作开展。

1.5实体质量控制不强

在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中,往往会在关键性实体结构质量上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工程主体和工程的安全性。由于对实体质量控制缺失,往往出现因为施工工艺问题、以及对地基受力测试不规范,导致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工程监理在对相对隐蔽的工程进行检查往往忽略,做不到到实地进行认真检查。质量监管体系有欠缺,对于数据资料的统计保存存在着随意性,导致工程出现问题时,难以找到有效的数据参考[2]。

2加强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施工管理工作是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监管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工程建设中的错误及质量问题,对施工材料、设备的选取、施工工艺及工程验收要严格把关。

2.1工程材料设备质量管理

要保证地面建设工程质量,必须确保施工设备、材料的质量,因此需对设备材料监管采取以下措施。(1)在施工材料的采购阶段,要本着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取价格比较优惠的产品,在确保高质量的同时,节约工程成本。对于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水泥、钢材等,要在比较材料参数的同时对其实际质量情况进行试验测试。如果检测结果与所需材料的性能指标不符,则不能使用该材料,由此来杜绝工程施工中由于材料使用不合理而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2)对施工材料的质量严格把关,在选择正确的施工材料之后,要对进入工地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此外,油气田的施工工作多会涉及到特殊的施工设备、材料等,因此对于特殊的工程环节要严格审查相关建材的各项手续,并做好工程的验收工作,发现工程质量问题,一定要及时指出并对不合要求的相关材料、设备进行更换。由于油气田这样的大型工程,材料的采购都是大批量进行的,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工程质量。

2.2优化工程施工工艺技术质量管理

(1)建设工程施工工艺的主要依据是施工方案的设计,由于施工工艺对于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施工工艺技术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设计方应该与施工方紧密联系,及时交流设计方案中的问题,改正设计中与施工条件不符的内容,做到设计方案满足要求且利于施工。(2)油气田的地面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设,其中涉及的特殊工种较多,并且技术要求更为严格,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施工团队,因此,施工人员的技术素养是否达标很重要。在施工前期的人员准备工作中,要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从中选取考核达标的人才,以确保工程质量。

2.3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在进行油气田地面建设时,对于质量的监管要做到预见性,尽量在问题发生之前将其排除,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预防为主。同时,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中的监督管理应得到强化,做到有效预防,严格检测和及时处理。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时,严格实施质量管理责任制,让每一个质量监管人员分别负责一部分工作内容,明确其自身职责,并对其工作负责,并实施互相监督和互相检查,进一步筛查工程质量问题,保证工程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4辩证的看待制度与质量的关系

单方面的追求工期会产生质量问题,会造成返工,会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到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尽快发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片面的精做细干又会使工期延后,成本增加。只有认真的做出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好的施工方案,把工程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在一个合理的工期内完成一个合格的建设工程。

3结语

油气田工程的发展是以有效的地面建设为依托,地面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油气田工程的开发。做好油气田地面建设质量的管理工作,保证油气田地面建设的工程质量、工程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当下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作者:刘强 单位:中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油气生产支持中心

参考文献:

篇5

公债是国家以还本付息为条件而获取的财政收入,[1]是政府进行财政融资、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我国1994年制定的《预算法》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在这一规定中,首先我们能看到,在我国,公债即政府债券的发行权为中央政府所垄断;其次,我们还能看到,这一财政权力配置格局,其立法考虑或者理由,至少在字面上是出于一种“量入为出”的稳健的理财观念。

但是,从近些年的各地的实践来看,公债发行权完全由中央垄断的财政权力安排在经济飞速发展、各地方政府加大建设投入的背景下逐渐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从需求的层面来看,无论是各地花样百出通过中间机构发行的“准政府债券”,还是前两年北京市奥运债券的提出和最终流产,都表明过于严格的“量入为出”的财政预算模式与实际的经济建设已经显现出脱节,地方政府在银行银根缩紧与责任扩张的张力之下必然要在融资渠道上力图寻找新的突破口。同时,由于公债发行主体过于单一,也使得中央政府潜在的财政风险相对集中。在这一背景之下,修改《预算法》、赋予地方公债发行权的呼声才应运而生。[2]

二、地方公债的难题

然而,至少在中国这种中央高度集权、地方发展不均衡的特殊国情之下,允许地方发行公债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理论和制度设计的问题。虽然有批评认为,在中国目前允许特种行业发行行业债券的情况下,不允许财力比这些行业组织高出很多的地方(特别是省级)政府发行公债显得没有道理,[3]但是地方政府债券显然与行业公债具有重大的不同,因为前者触及更加深刻的层面的问题。比如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资源如何分配;在财力差异悬殊的情况下,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如何实现;等等。正如学者所说,我国在和国家治理模式上采取目前这种中央集权的方式未必完全是从所谓的意识形态因素出发的,而是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关系是非常紧密的。[4]

在作者看来,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关涉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地方公债的信用基础到底应该建立在什么之上?如果授权地方政府自行发行政府债券,那么对于作为债权人的人民群众来说,他们之所以慷慨解囊把钱借给政府,是出于对本地方政府的信用的信心,还是出于对单一制国家体制下一切地方政府背后共同的中央政府的信用的信心呢?换句话,说白了,就是从人民手中借了这么多钱,最终应该由谁来埋单。这一信用机制的问题实际上是授予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权力后法律上将面临的最大难点。有论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产权不清的缘故。[5]这虽然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未必能说明全部。事实上,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必然要以实现人民利益的目的而强调政府的永久存续性,因而不能允许出现政府破产的情况,[6]因此,假设出现地方政府公债到期无力偿付的情况,中央政府不可能不照单全收,但这又很自然地会造成中央政府的巨大财政负担,甚至可能引发财政风险。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财政健全主义的基本要求,尽管面临巨大的现实需要,但地方政府发行公债仍是“兹事体大,不可不察”。如果不能在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上下足功夫,分散公债发行权不但不能分散中央的财政风险,反而可能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信用。

三、地方政府公债的配套制度建设

根据前文的分析,从总的趋势上看,结合我国目前的整体财税体制,在发行公债的权限上,无论是坚持中央政府的绝对垄断还是采取“大撒把”都是不可取的。依照我国的具体国情,继续坚持中央的集中领导、统筹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我国实现财政稳健主义原则的保障。在这一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特别是为解决地方在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建设项目(如具有国际影响的奥运市政建设)时的资金缺口,即使在不修改《预算法》第28条进行修改的情况下,也在该条第二款的前半句“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上做文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设计,公平而有选择性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地方政府公债的发行,以拓宽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更好地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

本文认为,在设计地方政府公债的准入法律制度时,应该着重考虑的有以下几点。

1.募债主体级别

对于可以发行公债的地方政府在资格上应进行严格的限制。为了保证发行主体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必要的财政总量规模是必需的。为了实现这一点,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其一是绝对标准,即规定只有省级地方政府或较大的市政府方可发行公债;其二是相对标准,即不同级别的地方政府可以依其财力发行不同上限规模的公债。相比较而言,后者扩大了主体范围,相对更加灵活而易于因地制宜,但是对于中央来说进行监管却困难极大,考虑到维护政府信用以及确保财政稳健和中央政府在单一制政体下足够有力的宏观调控,采取绝对标准就目前来说可能更具有现实性。

2.投资项目要求

地方政府债券筹集的资金用途应是在决定是否授予发行债券权力时着重考虑的问题。如果允许地方政府靠发行债券维持日常开支,则不利于对其形成增加税收的激励,特别是,这种债券也根本违反了代际公平的原则,还会导致与民争利的问题。同时,参照中央政府发行债券时要求的“建设公债原则”,[8]地方政府发行公债资助的项目,其重要性和公益性都必须达到特定的要求。虽然重要性和公益性的实体标准并不好确定,但是在程序上的控制却是可以事前设计的,如权力机关的审批以及监察部门的项目评估,信息披露等。[9]尤其是,与中央政府发行公债的议会审批程序有所不同的,地方政府发行国债牵扯的不是行政与立法、而是中央与地方的博弈,所以不大会存在行政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造成建设公债原则之虚伪性的情况。[10]因此,中央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都可以在这一问题上很好地发挥把关的作用,所需要防止出现的是由于审批权导致的寻租空间而造成各地方之间的不均衡,而这又要求必须很好地发挥财政监督机制的作用。

3.专项偿债基金

专项偿债基金的制度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所采用,是在发行公债的过程中保证政府信用的重要形式。[11]在发行地方政府公债时,必须考虑到地方毕竟财政规模有限,而中央政府为保持宏观调控能力又不可能临时性地背负过多的由地方转嫁的财政负担,因此,事前设立偿债基金对于减少财政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激励结构的角度讲,地方政府公债的偿债基金应该由申请发行债券的地方政府自行建立,或者可以将此作为授予该地方政府已发行债券权限的前置条件,因为这将有助于促使地方政府更好地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并且也有利于减轻中央财政负担。虽然,这种要求可能造成财力雄厚的地方和财力不足的地方之间形式上的不平等,但是必须认识到,地方政府公债的核心价值是为促成地方特定重大项目的有效实施,而不是为了直接实现财政公平,因此这种不平等是很难避免的,应该由中央政府通过其他措施,如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时期的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权的争议是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权力博弈中浮现出来的又一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在一些重要的资金需求较大的建设项目上,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内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发行公债权限是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预算制度所要求的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的要求的。但是,从财政健全主义的角度出发,政府,特别是中央一级政府又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保障政府公债的信用不因为发行主体范围的扩大而减弱。这就要求有关法律制度特别要在准入制度方面把好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牢记我国在一些基本层面上的特殊国情,才能确保有关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制能够积极稳妥地展开。

【注释】

篇6

关键词:地铁安全、地铁风险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n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management of more important risk on some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

Key words: the subway security, subway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目前地铁的发展概况

截止2010年底,全国拥有地铁运营线路42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1217公里,从目前的各城市地铁开通来看,我国地铁建设将迎来新的热潮。我国已批复建地铁城市达到了28个,分布于4个直辖市及黑龙江、辽宁、浙江、江苏等16个省份。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含地铁、轻轨等)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交通方式,由于大容量、用地集约、能耗低,快捷、绿色、安全、舒适等特点,是未来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由于轨道交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更改异常困难,票房收益低,地下工程高风险和营运安全管理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轨道交通作为新生事物和城市经济的巨大引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异常广阔。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营运线路达260公里,正在建设或申请立项的城市达20多个,总规模达4300多公里。仅北京、上海和广州3地的近期建设规划达578公里,投资估算1800多亿元。

近年来,地铁建设和运营安全问题发生的很多事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上海地铁董家渡施工事故;北京5号线崇文门的施工事故;杭州地铁工地地面坍塌等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故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和警示。

二、地铁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根据科学研究,安全事故都具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国际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认为存在着88:10:2的规律,也就是说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只有2起是难以预防和避免的。

上海地铁董家渡施工事故,经查明事故原因是施工单位在用于冷冻法施工的制冷设备发生故障、险情征兆出现、工程已经停工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施工措施去排除险情,而且现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施工,直接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同时,施工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调整施工方案,且调整后的施工方案存在欠缺。总包单位现场管理失控,监理单位现场监理失职之责。

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营运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工程风险和安全隐患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原因如下:

(1)对大规模、高速度、跨越式、超常规地铁工程建设发展,管理队伍不知如何适应。

(2)对基坑较深、规模较大、施工环境条件困难、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等问题的工程,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跟不上。

(3)对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管理手段不了解,不知如何去适应。

(4)对轨道交通这一高风险工程的管理质量安全控制方式不匹配。

正是由于地铁工程的特殊性,研究地铁工程的安全及风险管理,有助于尽快地降低灾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三、地铁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应重视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1)地下水是轨道交通工程主要敌人。

(2)不仅要重视深层高承压水,还要重视浅层微承压水。

2、周边环境对地铁工程的影响:

(1)工程影响范围内水,电,煤等各类管线。

(2)工程附近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3)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暗河、液化等。

3、地铁施工中监测问题:

(1)施工监测是地下工程的关键。

(2)要建立第三方委托监测制度。

(3)要明确监测单位报警的职责。

4、地下工程相关预控、预防和预警的布置:

(1)工程监控重心从事后验收转变为事先预控。

(2)条件验收为手段,防范各类事故的风险。

四、地铁工程中关键工序验收基本要求

地铁工程重要部位和环节施工前条件验收是指影响地铁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的重要部位和环节(验收节点),在施工前由施工单位对相应的技术、施工周边环境、人员配备、施工设备等相关条件是否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而进行自控自检,监理单位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第三方监测等单位对相关条件进行验收,主要的节点验收节点介绍如下:

1、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节点条件验收前提包括基坑围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基坑开挖、地下墙堵漏施工方案通过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及总监的审批。相应管理实施细则已编制并经审批;围护结构及圈梁已完成,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2、基坑开挖节点条件验收条件包括地基处理已完成,并经检测符合设计要求;降水已满足设计施工工况;施工现场基坑外以相应的排水措施已落实;基坑周围建(构)筑物、管线等的保护措施、以及能承受变形的能力已调查,制订好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按监测方案对周围环境及基坑监测控制点已布置且已测取初始值;各分包单位资质经过审查且符合相关规定;合同中所涉及的相关人员、施工机械、支撑系统都已安排到位;卸土区域落实和途径的手续等办妥;建立了相应的现场管理制度;对工程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辩识和分析,已编制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落实抢险方案;监控管理系统已建立并正常运行,前期的信息已按要求上传;相关质量保证资料齐全;设计及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

3、地铁站端头井结构移交节点条件验收包括端头井结构已完成,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结构尺寸和洞门中心已复核且符合设计要求;结构渗漏情况满足盾构施工要求;相应质量保证资料齐全。

4、盾构进出洞节点条件验收包括施工现场已完成勘察、设计交底;工作井已通过结构条件验收,其各项技术参数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且满足盾构施工各阶段的设计要求;盾构推进、测量、监测施工方案和管理细则已编制且经审批;施工现场各部门的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已按要求完成;设计要求的出洞区域的地基加固完成,且各项加固指标经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对工程潜在的风险进行辩识和分析,编制完成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并落实抢险设备、材料、人员、方案;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已建立并正常运行,前期工程信息已按要求上传;设计及规范规定的其他要求。

5、首推100环节点验收包括推进轴线偏差(高程、平面)汇总及分析;100环拼装纵缝、环缝高差汇总;管片破损、渗漏情况汇总和修补方案;防迷流测试汇总;推进监测成果汇总及分析;相应质量保证资料齐全。

6、联络通道结构开挖节点条件验收包括施工现场已完成勘察及设计交底;设计要求的开挖加固措施已经完成,各项加固指标已经达到设计要求并出具检测报告;联络通道结构开挖、冻融变形控制施组已审批并组织了各方讨论会,相应的管理细则已编制审批;周围环境监测控制点已按监测方案要求布置完成,且已测取初始值;对工程潜在的风险进行辩识和分析,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已编制完成,并落实抢险设备、材料、人员、方案; 相应质量保证资料齐全;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已经实施并正常运行,前期工程信息按要求完成上传。

五、结论与建议

地铁质量安全重于泰山,因此,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预防与完善:

1. 认真总结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针对地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地铁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单位相应的安全职责,保护地铁安全设施,确保地铁系统安全运营。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铁建设、运营等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加强各方的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消除地铁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隐患。

2. 建立起高效、协调的防灾应急机制,制定日常建设、运营事故处置预案,做好各项预警与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和现场的组织实施,定期模拟演练,确保应急协调联动。

3.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各方的责任意识。

篇7

关键词:石油;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技术;问题;措施

石油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所以目前我国在施工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施工管理的质量低下,同时也制约了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石油地面建设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石油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油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范围较广,并且专业性也比较强,从而导致在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施工开始之前,工程项目建设的有关单位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各个有关部门之前交流较少,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影响管理的效果,并且没有做好安全准备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对安全额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并且对工程施工的进度控制不合理,导致施工的质量难以保障。

3.工程竣工之后的质量验收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整个工程的使用性能难以保证[1]。

2石油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在施工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保证整个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并且还可以为之后的施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工程建设的各个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防止出现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不良情况,增加各个部门之间的默契,从而提高施工管理的质量。其次,工程建设的各个有关部门要组织起来对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严格的会审工作,找寻其中设计不够科学的地方以及和实际的施工不相符合的情况,并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同时还要对设计图纸中的施工的难易程度、造价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不断优化设计图纸,提高施工的质量。最后,加强安全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标准化的布置,在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另外,在施工现场布置电路时,要聘请专业的人员,保证电路的科学性,避免出现违规用电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2]。

2.2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工作

一方面,在对设计图纸审核之后,要根据设计图纸的设计意图,并结合其它的各种影响因素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安全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另一方面,加强安全和质量管理。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是重要的管理内容,要想最好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安全和质量教育,使所有人员都树立起安全和质量意识,并在工作中进行全面的贯彻。同时可以考虑实行安全和质量管理的责任制度,对于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的环节还追究具体责任人的责任,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尽量做好安全和质量管理。其次,实行监理制度,聘请专业的监理人员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管理,一旦发现安全和质量问题需要同时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只有整改合格之后才可以继续施工。其次,还需要在施工现场设置一定数量的安全员,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效益。另外,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保证安全投入,为做好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持。最后,对施工的进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符合要求,并将工程建设的成本降到最低。

2.3做好工程竣工之后的质量验收工作

工程竣工阶段的质量验收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做好工程竣工阶段的质量验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施工管理的质量,保证工程在各个方面都符合合同的要求,并且可以顺利的投入使用。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提高工程验收的质量。工程建设单位要根据验收工作的要求建立完善、科学的质量验收体系,并要求验收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工程进行验收,保证验收的质量。其次,工程项目发热建设单位需要派遣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对已经竣工的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对于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绝不姑息,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直到符合要求才可以。

3结束语

和一般工程项目相比,石油地面建设工程具有工程量大、工期长以及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从而对施工管理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进行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相信一定可以为有关单位加强石油地面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蕾.浅谈石油地面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11):202.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基本要求,积极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和支撑。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进一步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计划指标

(一)总量

年土地供应总量在2400亩左右,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800亩,存量建设用地600亩左右。

(二)用途结构

年土地供应计划总量在2400亩左右,其中工业用地1752亩;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用地60亩;集镇公用道路用地89亩;住宅用地354亩,其中安置房用地30亩、普通商品房用地324亩;商服用地145亩。

(三)空间布局

我区主要管辖城区外十一个乡镇及三个工业基地的土地,三个工业基地占总用地总量的75%,土地供应量主要倾向三个工业基地的发展用地;城区核心区划为城市规划范围内,由市政府直接管理,因此住宅及商服用地相对较少,占总用地量的25%。

三、土地供应导向

(一)优化土地供应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淘汰落后和低效能产业,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二)优先安排中心镇建设用地,加快区集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及配套建设项目用地,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供应顺利实施。

四、计划的执行

(一)计划指标

本着“全区统筹、分类指导、保障重点”的原则,年,工业用地供应计划指标1752亩,住宅、商服、集镇道路、公共服务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供应计划指标643亩落实到乡镇及地块。

(二)年度计划实施

各乡镇、工业基地等相关部门按照区年土地供应计划的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实施工作。

一是进一步落实供应计划的地块公布机制,明确土地供应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土地供应计划经区政府批准后,区国土分局、区发改局、区建设局根据各乡镇及工业基地提出的土地供应计划安排建议方案将年内拟供应的住宅、商服、工业仓储地块向社会公布。确因特殊原因需调整计划地块的,各乡镇政府及工业基地应当于每季度末前,依据计划执行和土地供需情况等向国土分局提出计划修订方案,经国土分局、区发改局、区建设局汇总审核后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地块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篇9

关键词: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地铁建设项目快速发展,对于人们的日常交通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现代化城市空间有限,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管道线路,并且土建施工多是地下作业,存在很多的风险因素,再加上土建施工管理不到位,缺乏经验等,使得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中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的风险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确保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的顺利进行。

1地铁建设项目概况

某城市的地铁轨道交通6号线三期进行施工建设,该地铁工程从第一站到最后一站全长约37km,中间过渡路段约1km,地下段36.7km,高架段长18km,整条地铁线路一共有12个站点[1]。该地铁轨道交通线是该城市交通系统的骨干中轴线,贯穿了这个城市主要的干道、河流和桥梁,穿越的路段周围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非常复杂,有地下河床、工业园区、建筑物等,并且地质条件也比较复杂,这对于土建施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分析

2.1土建施工风险

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规划设计阶段,相关设计人员没有对土建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不了解施工场地具体情况盲目地进行规划设计,设计的施工图纸和现场施工条件存在很多矛盾,缺乏切实可行性,甚至土建施工设计存在无证设计、越级设计、私人设计、盲目设计等问题,没有严格按照土建施工设计要求,使得土建工程项目荷载和支护不合理。同时,某些土建施工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专业水平有限,并且设计经验不足,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淡薄,工作态度不严谨,粗心大意,使得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设计水平较低。另外,土建施工单位综合实力较差,施工资质不足,存在着越级承包的问题,施工工艺落后,各道工序之间的施工组织不协调,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不齐全[2],严重影响了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2.2土建结构风险

地铁建设项目土建结构包括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而土建结构施工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土建结构施工设计不符合相关要求,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导致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施工方法不合理,如堆重超载、过早加荷、施工流程错误等[3];其二,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放样测量不准确,使得基础数据失真;其三,土建结构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规格、类型和质量不符合相关要求,甚至某些工程材料出现严重破损或者超出使用期限;其四,土建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到一些恶劣天气因素的影响,如洪水、地震、火灾、冰冻、大风、大雨等。

3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管理策略

3.1构建风险自救系统

为了加强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管理,应积极构建风险自救系统,土建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风险,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施工人员可以利用安全逃生工具或者物资及时进行自救、快速逃离风险现场,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单位应加强日常的安全风险教育,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定期组织自救逃生演习,使施工作业人员了解基本的逃生自救方法,熟练使用各种逃生工具,掌握正确的逃生路线和途径[4]。同时,应加强对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的监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设计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土建施工状态,一旦发现周围的水文、地质等发生变化或者危险的施工操作,及时发出报警信息,加强土建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地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

3.2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

(1)基坑围护管涌。为了避免发生基坑围护管涌事故,基坑围护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地下连续墙的垂直度,加强刷壁质量管理,保障良好的刷壁效果,并且混凝土浇筑施工应保持连续性,防止出现导管拔空、堵管等问题,将扰流混凝土清理干净,详细记录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同时,结合周围地面和管线情况,采用注浆加固、水泥土搅拌桩等形式降低建筑物和管线对于基坑施工的影响[5],做好土建施工监测,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负责现场管理,实时监测地下连续墙渗漏情况和施工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解决。当发生基坑围护管涌事故后,立即将周围建筑物和施工现场的人员撤离到安全距离以后,配合地下管线维护管理单位,结合管线对于基坑围护施工的影响程度做好处置和监护,仔细检查漏点以后,在周围设置临时支撑,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轴力,当基坑围护出现较大变形时,采用双液注浆施工方法,及时填充流失的土体。(2)基坑支撑失稳。为了提高地铁建设项目基坑支撑的稳定性,在开挖基坑施工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支撑变化,当发现钢支撑拱起下沉或者侧弯时,应立即采取有效的补撑或者加固措施。严格把关基坑支撑材料质量,仔细检查其质量合格证明,对支撑材料进行质量抽检,严禁使用质量不达标或者损坏的支撑材料。同时,结合立柱桩实际的沉降情况,科学调整基坑支撑,避免由于立柱桩上抬或者沉降导致支撑偏心。一旦发生基坑支撑失稳情况,应立即组织现场施工作业人员疏散,对于基坑没有坍塌的部位,在钢支撑旁边再加合适的钢支撑,增加基坑支撑的预应力,仔细查找基坑支撑失稳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于已经塌陷的基坑,在塌陷位置进行土方回填施工,将周围的超载物进行清理,若土体发生流失,要及时填充砼或者砂,复查基坑周围的支撑结构,严格控制失稳范围。

3.3优化工程设计

结合地铁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周围环境变化,优化土建施工设计,充分考虑到地铁建设项目的结构变形、工程强度、土建施工稳定性等问题,在设计土建结构时,对比多个设计方案,论证施工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整合施工设计方法,选择最优的土建施工设计方案。同时,选择最佳的基坑支护结构,基坑支护结构必须符合地铁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支护结构的施工造价、适用范围和技术特点,还要考虑到基坑开挖施工中的排水和降水处理,符合当地的环境条件,保障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质量。

4结束语

地铁建设项目对于推动现代化城市经济发展、改善人们交通出行状况等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地铁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加强风险预控,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加强各种事故处理控制,提高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水平,消除风险隐患,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作者:张睿 单位: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工程二处

参考文献

[1]赵雅洁.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2]田军.S地铁建设工程土建施工的监理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伍泽洪.地铁建设项目土建施工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3∶105-106.

篇10

关键词: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学生;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12303[HTSS〗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在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1]。实习教学是提高学生工程素养、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培养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2]。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能力的重要保障,是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3]。当前,各高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建设和管理的效果参差不齐,笔者在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有的建设及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探索

了“高校、实践基地、实践学生”三位一体的建设及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通过实习提高工程素养、提升实践技能和提高创新能力。

一、现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定位与选择应具有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背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才能相互协调。高校在实习基地的定位与选择时,一般将实习基地“工程项目是否具有代表性”,“工程企业和一线工程师是否支持学生的实习教学”,“工程项目所在地与学校之间交通、食宿是否便利”等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通过多年与校外实习基地沟通和协调的经验,笔者总结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的以下6个问题。

(一)工程项目数量少

能作为学生实习的工程项目需具备涉及到的工种多、工序复杂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与理论教学的时间基本同步,因此,能满足实习需要的工程项目比较少。

(二)工程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

利益最大化是工程单位的基本追求,因此要求

专业技术人员一到工程一线便能开展工作,这也是很多工程企业在人才招聘时,提出需要具备工程经验的

原因之一。对于大学生实习,工程企业虽然有培养人才的愿望,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具有一定的抵触,主要体现在:一是实习生并不能为企业创造显性价值,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没有相关性,虽然实习生在实习基地了解了工程一线所需的知识,但并不一定有在实习基地所在企业就业的愿望,对于企业而言招收实习生相当于免费培训;二是人数众多的实习生到工地后,企业需要派出相应的一线工程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还会对正常的生产秩序产生一定的干扰,影响工程正常进度;三是实习生对于工程安全防范措施理解肤浅,工程安全风险加大。因此,实习基地并不愿意接收实习生,特别是在工程需要抢进度或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时,实习基地更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学生实习最需要学习的。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第24卷第4期

胡建春,等 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

(三)一线工程师积极性不高

提高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愿意教”和“愿意学”。一线工程师在指导实习生时,相当于承担了学生在工地实习的教学任务,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一线工程师而言属于额外工作内容,加之工作任务本身较重,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实习基地一线工程师并不愿意指导实习生。

(四)专业教师沟通协调不到位

当前,与实习基地沟通和协调工作主要由专业教师完成,虽然“教书育人”是专业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是为学生寻找优质的实习基地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重,联系实习基地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加之与教学和科研相比,联系实习基地工作体现的绩效工作量较少,因此,专业教师积极性不高,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和协调不到位。

(五)硬件条件不好

当前,工程项目采取的是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项目部一般是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组建,工程一旦完成,项目部即宣告解散。在硬件建设方面中,通常较少考虑实习生的需求。加之,符合实习条件的工地往往离学校较远,交通、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较困难,因此,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难度较大。

(六)建设经费不足

虽然学校重视学生的实习,也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及管理给予了相应的经费保障,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实习经费的使用主要按照“预算―审批―执行―报销”流程执行,实习基地建设经费预算一经审批,便具有刚性,只能按照预算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经费的使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预算时,并不能充分预计,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变更,实习经费便难以为继。

二、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建设及管理模式探讨

所谓“三位一体”,是指在校外实习工作中

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学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提高校外实习质量和效果,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养、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学生实习方案和实习计划的制定者,高校必需在制定方案时认真思考“到什么样的实习基地实习”、“实习什么内容”、“配备什么样的实习指导教师”。作为学生实习方案和实习计划的执行者,实习基地必须要解决“提供什么样的实习工程项目”、“提供的实习内容与理论教学的匹配程度”、“配备什么样的工程一线工程师”等问题。学生主要通过实习,

提升自身工程素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工程实践能力。因此,“三位一体”的建设及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是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探讨

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着决策作用,是提高学生校外实习质量和效果的主要责任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和管理模式的探讨。

首先,转变思路和观念。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和调整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培养的人才在企业“用得上”;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统一,做到学生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不脱节”;三是鼓励专业教师对实习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实习教学的积极性,让专业教师“愿意干”。

其次,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一是高校根据自身优势为企业在人才培训、理论知识提高、试验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创造可以合作的条件,激励企业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让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愿配合”;二是高校应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提高工程一线工程师对参与学生实习工作的积极性,让一线工程师“愿意教”。

最后,拓宽经费渠道,保障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一是高校应提高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在实习模块“有钱用”;二是积极拓宽经费渠道,通过“智力资源换取实习经费”等方式,整合资源,积极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的投入为我所用[4],保证学生实习“钱充足”。

(二)工程企业实习基地管理模式探讨

工程企业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相对于高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管理模式也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转变观念,改变“实习生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观念,要认识到接收实习生虽然不能为企业创造“显性价值”,且存在影响工程进度和增加工程安全的风险,但实习生对企业的“隐形价值”不可估量,一方面可为实习生展示务实的企业形象和工作作风,为企业在行业内埋下“负责任”的形象种子,另一方面可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促进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二是主动参与校企共建,共同培养人才,认识到校企共建是“校企双赢”,并不是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嫁衣”。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做好“产、学、研”的功课,充分利用高校智力优势,解决企业在理论和仪器设备方面的瓶颈。三是积极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

(三)学生实习思路和学习方法探讨

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提升自身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一是要转变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参加专业实习前的所有学习都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实习则主要是学习实践技能,需要动脑,更需要动手。二是带着问题实习,解决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三是多看、多听、多思考,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四是及时总结,与专业教师和一线工程师一道共同,探索、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结语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及管理虽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提高校外实习质量和效果的目标是一致的。西昌学院作为西部地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己任,长期坚持实施“本科学历(学位)+ 职业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土木工程专业提出了“培养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正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与实践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总目标,满足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上得来”的要求。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和实习学生是参与校外实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目标,只有三方共同努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提高实习质量和实习效果的目标。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5):58-60.

[2]杜书廷,王栋.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