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农村信用 农村信用体系 信用建设

一、农村信用体系的涵义

随后人类根据时代、背景以及学科的不同,赋予了信用多种多样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对信用做出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贷双方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而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即为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笔者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大体是指金融机构,借贷者以及农村基层政府三者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金融环境,其中农村中小企业为主要借贷者。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我国城镇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显然有许多更不完善的地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体系的建设缺少法律的保障和制约

主要集中体现在立法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低两个方面,我国不仅缺少关于农村信用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各项失信行为的详细惩罚措施,而且对失信行为的制裁不足,不仅使失信行为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滋长了一些个人和企业的恶意失信,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

(二)缺少信用综合管理机构和信用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覆盖到了全国,总体而言农村地区已纳入到征信体系当中。但是在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信用信息等方面难度较大。这是由于目前农民的经营形式多,许多农户存在多种经营,半数的农户存在人口临时流动。最终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且信息多变而且真伪较难辨别。

(三)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建设的不完善

虽然在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较为多样,类型更为丰富,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只设有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的金融机构来作为信用中介。农户贷款渠道选择性单一,只能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发生异地贷款的可能性很少。除此之外,一些社会中介机构的自身信用就较差,经常提供虚假错位信息和不真实的评估审计等等,往往会误导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加大信贷风险。

(四)农户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根据农业普查结果,我国大多数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甚少甚至一些农户缺乏基本金融常识。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仅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农户对于网上、电话、手机银行等存在了解,但大部分都未操作过;约一半的农民不会使用ATM机;72%左右的农民不知道信用卡的功能,甚至有一部分农户不知信用卡为何物,更别提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信贷款种类和政策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农民自身根本没有学习和了解的欲望。

(五)农村金融信息提供服务滞后

农村现有的信息提供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民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但是仍然无法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同步。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现有的金融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资源配置不完善,信息网络化进程较慢。笔者在进行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农户不会去当地金融机构或者上网主动了解金融知识,而金融机构也很少有主动为农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完善其建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为农村信用体系提供直接依据的法律法规基础,而征信立法可以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农户、乡镇企业,政府等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为信用参与者提供透明、统一、稳定的指导标准,保障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社会信用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提高信息整体质量

以人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征信系统为依托,加快农村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一套完善的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采集模式,建立独立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包括金融信贷信息、税务、司法判决、交通、电信、水电费等一切与企业及个人有关的信用交易信息,构建起涵盖农牧户全部信息的共享系统。把征集范围扩展到每一个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使每个公民都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并且农户信用档案要符合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建立符合农户特点的评价体系

农户信用评价就是在农户信用档案的基础之上,运用数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定量分析工具,加入专家分析判断,提炼信用评价标准,以简明的符号或分值标识农户偿债能力和意愿。农户信用评价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农村信贷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其的全面推广,才能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达到在信贷风险的前提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一方面我国农村的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担保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尚不完全,担保机构和担保组织发展缓慢,担保的方式范围和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我国的乡镇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收到资金流动不足、资产状况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广大农户的收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推动担保机构的市场化公司化。成立农户联保协会,推动农户自保联保的形式。扩大担保机构的服务范围,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市场。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建设。

(五)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

因为目前,与我国农村现状相适应的农村信用体系还没有建设起来,我国农村市场仍处于计划经济的阴影之下,所以政府在此时必须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基层政府必须做好自身信用的建设工作,取得农民对于基层政府的信任,以便进一步展开工作;此外,基层政府要加强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于农村信用体系的认识,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政府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经验,又要结合国情,引进培养专业人才,研究制定出符合自身地区状况的的农村信用体系,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措施细则等等。

(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养,加强其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拓宽金融知识传播渠道。创新金融知识传播载体。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加快培养农村金融知识宣传队伍。加强督促检查,制定奖惩措施。

四、建设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一)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结构大调整时期,由小农经济向集约经济过渡,由自然繁育向现代生物技术转变,但是农村经济的转型和调整受农村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制约较大。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能够引进社会资金,保证农业生产的资金供给,帮助农户和乡镇企业发展技术,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收入,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有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但是当前由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较低,金融知识薄弱,信用观念淡薄,并且法律法规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大,农户失信成本较小,导致农村市场经济中恶意违约失信逃债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严重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阻碍其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利于通过规范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其顺利运行。

(三)有利于农村精神建设

中国有悠久的信用文化,而现代农村中长期存在的失信行为不仅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悖,而且会滋长不良风气,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对经济和政治建设起到有益作用。因此,推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诚信观,在农村普及信用、征信、失信知识教育,对净化农村风气,提高农户知识素养,具有大力的推动作用。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 问题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版纳州勐海县是中国普洱茶故乡,是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接壤,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县辖11个乡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9万人。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是粮、蔗、茶,为辖区产粮大县。辖内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2年,勐海县实现生产总值52亿元,同比增长16.6%,人均生产总值1.75万元,同比增长21.69%。自2011年11月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农户信息采集为切入点,落实工作经费,探索采集模式,统一采集标准,创新科技手段,建立考核机制,举全县之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农民增收、金融机构增效、政府满意的多赢格局。

(一)主要做法

1.落实工作经费。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商定农村信用社承担50%、农业银行承担35%、邮政储蓄银行承担15%的比例分担农户信息采集费用。2012年落实工作经费46.79万元,其中:省财政拨付3万元,县政府拨付14.6万元;县涉农金融机构共拨付29.19万元。

2.探索采集模式。推出“人行指导、信用社采集录入、相关部门监督”农户信息采集模式,即由农村信用社承担信息采集主体任务,其他金融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开展信息采集工作,确保信息采集效率和质量。

3.统一采集标准。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程度、区位优势差异,出台了《勐海县农户家庭资产评价标准》,按照海拔、地域、年限等的不同,对农户资产进行评估计价,实行了“四个统一”,即统一全县农户信息采集流程,统一农户家庭资产采集指标,统一资产计价标准,统一信息采集组成人员及职责分工,开展农户信息采集、初评、数据录入等工作。

4.创新科技手段。针对性的开发了“农户信息录入程序”,通过指标自动校验、农户家庭资产自动换算、数据自动合并等功能,实现信息采集工作电子化,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同时,通过新开发的“农户信用评级公示和信用证打印辅助程序模块”,实现了农户信用评级公示名单与信用证的直接、快速查询与打印。

5.建立考核机制。积极推动勐海县政府建立针对金融系统的考核奖励机制,将“金融业支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列为专项考核奖励项目,2012年勐海县政府对辖内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给予专项奖励20多万元,考核激励机制的形成,有效促进了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二)取得成效

勐海县依托《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统一全县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平台,实现了数据采集、信息查询、信用评价、统计分析、异议处理等管理电子化。目前,勐海县人民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四家金融机构的系统进行了横向联网,基本实现农户信息资源共享。截至2013年8月,系统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5.62万户,占全县农户数的96.13%。全县共评出信用农户34,928户,信用村33个。

1.政府、银行、农户共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效应显现,政府、银行、农户共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勐海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2亿元,农业总产值连续两年均增长超过15%。社会治安事件逐年下降,乡镇民风有效好转;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两年来,勐海县金融机构共发放农户贷款10.96亿元,较2010年提高27.03%,农户贷款面45.97%;共清收不良贷款22770万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7.27%下降到5.24%,下降了2.03个百分点。以该县农村信用社为例,截至2013年7月末,20,020户农户取得银行贷款,占农户总数的59.03%,贷款余额82,557万元,较2010年增长58.7%。通过调整农户授信额度和利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20%至40%,上浮幅度比原来降低20%,农户取得贷款的成本降低,农户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推动辖区粮、糖、茶、橡胶等特色产业增产增收。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60元,同比增长18.5%;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46元,同比增长21.6%,居全州第二位。

2.信贷支持“三农”力度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先后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贷免扶补、大学生村官创业等一批创新金融产品,涉及贷款余额6.74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20.16%。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34亿元,实现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覆盖;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92笔、金额1.26亿元,带动就业人数5,329人;发放首批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5笔、金额25万元;支持农垦职工危房改造贷款余额312万元,受益职工家庭67户。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农村信贷市场,2012年全县新开办小额贷款公司2家,覆盖全县97%的行政村,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3.县域农村信用环境显著改善。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征信宣传和诚信教育,使多年的欠款农户主动归还贷款,要求参与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及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农户信用信息成果被纳入涉农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流程,涉农金融机构对已评级农户普遍给予“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的激励措施,群众守信意识、创争意识明显增强,营造了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氛围。

二、存在问题

三年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户信用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一是由于地域差异、经济状况、资源气候、对采集标准认识不一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采集人员对资产、负债、收支状况等相似的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差异性大,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户实际信用状况。二是在整个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过程中,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信用状况、还款来源等情况调查了解不深不细,片面追求速度和评定面,应付了事,降低了信用评价条件和标准,忽视了信用评价质量。三是农户信用评分普遍偏低。原因主要是农户对自己的信用记录不关心,部分农户在填报家庭资产、收入时故意隐瞒,造成收入、存款及资产质量不高,系统信用评分偏低。

(二)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亟待完善

一是信用评级上评分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以户主作为贷款评定对象,导致在评分上拉不开差距,评级结果难以反映被评对象将来的现金流量状况和真实的偿债能力,农户信用评级不被金融机构普遍认可,农户想要成为某行(社)信贷客户必须通过该行(社)的信用等级评定。二是系统部分查询打印功能缺失,不利于信息源的追溯和信息共享。三是系统“分析报表”模块不能植入系统,运行不了,形同虚设。四是系统运行速度过慢,甚至出现“假死机”现象。五是系统查询平台重复交叉。目前,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信贷管理系统”,且系统植有评级功能,审贷需查询“个人征信系统”,现在又上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经办人员普遍觉得办理一笔农户贷款需查询多个系统,工作量大。

(三)信息采集导入及更新问题

一是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的部分有贷农户借款信息和担保信息无法导入系统,数据导入成功率低。二是非贷农户更新时限长,更新成本高,信用农户达不到一定量,会影响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三是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系统联网运行后,随着农户资产、收入、信贷等指标的变化,农户信用信息需要不断更新,而目前,农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数据更新长效工作机制和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对农户信息数据实行更新维护,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持续开展缺少必要的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与支持。

(四)配套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各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制定相应的贷款优惠政策,但实际工作中相关政策的落实未完全到位。一是信用评级授信与获取贷款不对称,信用评级和《信用证》发放起步难。对农户评级授信,发放《贷款证》,就意味着农户到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应“一路绿灯”给予贷款,但法人金融机构普遍反映由于受贷款规模的限制,满足不了评级授信农户的需求,因此,及时进行了评级也没有向农户发放《信用证》。二是缺乏支农贷款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农户贷款具有小额、分散、贷款成本高、管理难、费用大等特点,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而信用贷款的高风险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各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员产生了“慎贷”、“惧贷”的思想意识。

三、对策和建议

(一)升级完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平台

针对系统平台存在的问题,应成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小组,由征信、科技、货币信贷、调查统计等职能部门组成,抽调专人,提出《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升级业务需求书》,实施系统升级改造,统一解决系统运行中存在各类问题,使系统平台的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推动设立专业信用评级和担保评估中介机构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应鼓励成立由政府出资、个私独资或股份制等形式的县域融资担保、评估公司。按照“自愿参与、金融机构推荐”的原则,推荐融资性担保、评估公司参加试点。探索推进承包地、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等的抵押、担保、转让,促进银保共享评估结果,疏通农户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渠道,有效解决融资障碍。推进县域引进、设立信用评级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征求银行对评级机构实力、评级指标体系、评级等级确定等方面的意见,统一评级标准、严格作业,确保评级和信用报告质量,实现评级结果在金融机构的共同认可。

(三)对农户信用信息和信用等级评定实行动态管理

一是农户的家庭基本信息、资产负债信息、收支信息、贷款信息、担保信息等发生变动的,由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按照人民银行统一的指标要求,采集、完善农户信息,做到实时更新,确保系统中农户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二是在日常信息更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镇)、村的组织作用,农户的基本信息、房产信息、种养殖信息以及其他社会信息发生重大变化的,由各行政村干部适时采集审核后,送当地涉农金融机构进行信息更新。

(四)大力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

加强与财政、保险公司、卫生局、人社局、工商、税务、法院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将农户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出现的各类不良信息及时采集到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对出现严重违约的农户制定出相应的制裁措施。

(五)充分发挥政策的扶持效应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 问题 措施 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注意,如何才能够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才是当前农村建设当中需要注意以及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失信导致惩戒机制不健全

我国已经步入了经济转轨的阶段,在这一时段很容易忽视建设信用有关制度,并且法制体系建立还有待欠缺,导致没有强烈的执法力度与之配合,也使得在市场经济当中有软约束的出现,而违约的收益已经超过了成本收益。在如今的新农村建设中,还没有太多的法律、法规来支撑信用体系的建设,使得个别失信的情况出现,却得不到惩罚(如没有按期偿还),有关人员按照相关的程序收取时,反而会增加相应的成本支出。

(二)征信体系建设中的有效载体不足

在当前社会中,对于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当中,大多数时候还是依靠信用社中农户的小额货款这一载体,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支撑,管理体系的缺失导致难以及时地了解到农户的基本情况,从而也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指标评级、口径采集等相关的监测。在农村,信用社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征信任务,所以也会有大量的成本使用。当在政策不能够得到相应保障的时候,征信也难以保证其主动性、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农村信用社也会尴尬的面对多征、少征、征与不征这一局面。

(三)农民欠缺征信意识,宣传工作难以进行

根据笔者对1000家农户的随机调查来看,大部分农民缺少征信认知,其中:45%的农民不了解征信含义、48%的农民对于信用社要求的提供的个人隐私以及企业的商机表示反对。并且,农村中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较少,也缺乏必要的管理机构,有限的几个人需要完成农户调查、进行核实、填写表格、建立档案、发放证件等一系列的工作,使得信用社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宣传,使得宣传工作严重滞后。

(四)征集难,难以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在现在的农村,企业领导以及农民普遍受到了素质、思维等多方面的影响,脱离不下传统的“衣衫” ,对于市场当中对征信的特征与要求的认识程度都处于表层,导致农村征信缺少客体来加以支撑。此外,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资金积累不足、农民平均收入增长趋势偏低,也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尽快地加以改善。

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加快系统程序开发与征信网络的建设

其一,由省级信用联社牵头,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数据接口的相应规范作为建设依托,科学的组织、调配基层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加快数据库系统软件程序的开发,为之后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对接做好准备;其二,当开发系统推进之后,建立中心城市与省级数据库网络系统,然后推广到农村金融机构当中。

(二)发挥政府职能整体合力

其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拓宽整体建设活动渠道以及收集、核实原始信息,大力推行以及培育存“两委”、农民以及农村企业良好的信用意识;其二,在信用建设当中,政府部门做好带头作用;其三,作为政府部门的领导需要尤为的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及亲身参与到建设工作当中;其四,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确保信用制度的相关建设;最后,积极配合司法部门,采用新闻媒介的表光、停贷、吊销营业执照等来处理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以及个人。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其一,国家应当尽快颁布相关的征信制度以及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采取合理的法律手段保证征信制度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其二,制订出相应的《信用法》、《货款法》来约束农村企业、当地政府以及个人等参与到金融市场的行为,对于违法犯罪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保障货款人的相应义务以及权力。

(四) 加快配套机制建设

针对农村的特殊条件,考虑到对原始信息数据收集难度高、核算难度高的问题,可以建立出《农村信用数据库原始信用采集核算办法》,并且需要明确采集者以及有关核算部门相关的权利以及义务,采取统一的方式,建立出信息失真能够快速反映以及储存保密的有关机制等。只有建立出一套适合农村金融机构的配套机制才是当务之急,建立岗位征信制度,严格规定对原始的资源数据的收集、调查等,并且针对农信信用体系建立出相应的评估体系。

(五)做好信用户评定和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

在农村乡镇政府的有效组织之下,对于农村信用用户的评定、信用村建设以及体系建设都需要纳入到本乡镇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当中,也需要作为政绩的相关考核的标准。积极发挥出领导以及代表的作用,因为他们对于农户的实际状况最为熟悉,也有相应的人缘和地缘优势,对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当前的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当中,还存在其他方面问题,笔者只是针对自身遇见的情况做出了分析。在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必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这还需要有关专业人士的不断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和谐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陈前鹏,江山.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J].知识经济,2011,(07) .

[2]张瑞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解决好五个问题[J].中国金融,2008,(15).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体系建设;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加快推进征信服务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得了显著提升。

1.农村信用社信用体系不完善的现状

1.1思想观念陈旧,竞争意识偏弱

多年来,大多数乡镇信用社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上面怎样要求,下面就怎样做、上面要求完成百分百,决不多完成一个点的被动发展层面上。而且大部分员工尤其是老员工缺少竞争观念、危机意识,偏于一隅,满足现状,造成员工得过且过,服务意识僵化的现状,从而导致出现“员工靠信用社,信用社靠自己”的怪状,这种盲目的满足使信用社乡镇网点市场份额逐渐被瓜分。

1.2对三农的信贷营销意识落后

多年来,信用社尤其是乡镇网点在农村金融市场一直是一家独大,养成了等客上门、守株待兔的错误营销理念。在三农问题上虽然作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农行、邮政储蓄逐步进入或返回农村信贷市场,原本竞争的平衡被打破,乡镇信用社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必然会处于劣势。但大部分信用社的乡镇对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仍缺乏充分的认识,无动于衷。尤其是一些网点信贷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转变观念,缺乏基本的信贷营销意识。营销意识的落后,一方面使乡镇信用条件较好、发展前景明朗、地方政府扶植的优质客户被其他金融机构抢走;另一方面,使农村市场普遍认为信用社信贷门槛依然太高。

1.3信用环境、法律环境较差

多年来的旧习,使很多农村贷户认为债可抗、贷可逃,有贷户在无法还款或还款稍有困难时选择离家出走逃债,甚至有的以逃债成功为荣,形成了一股攀比逃债的不良风气。同时,由于农村实际问题的存在,即便信用社依法,法院也只是形式上的判决,执行起来相当困难,这就使赖贷户更加猖獗,信用环境堪忧。另外,当信用社与贷款户以签订合同方式形成借贷关系,借款人到期不归还贷款只能履行合同相关条款,借款人如违约,应承担法律责任。但农村大部分贷户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不得以还贷只是由于道德的约束。而且,正常贷款违约,不能视同贷款诈骗,即使金额巨大也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信用环境、法律环境建设的孱弱仿佛掉入一个怪圈,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关于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目前已经探索实践了一些工作思路,实现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实施了包括乡(镇)、村、农户三级的“三信工程”,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2.1信息资源渠道分割,征信协调机制建设滞后

目前农户信用数据所需的基础信息资源分布在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这些信息通常都是分割的、垄断的、静止的、不公开的,造成信息共享困难,另外农户存在多种经营,人口临时流动频繁,信用基础信息多变,真伪不易鉴别。这些因素导致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无法正常进行。

2.2信用制度本身约束力不强,失信惩戒机制建设滞后

由于信用信息流通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缺少失信惩戒功能。一是社会和法律的惩戒力不强;二是信贷部门的联合惩戒力弱,对失信行为不能有效惩戒,守信者的守信行为也不能得到更好的激励。在农村,由于农户整体信用观念仍然偏低,法律意识不强,许多人注重的是相邻之间亲情、友情,这是造成近年来顶、冒名贷款等诸多违规贷款增高的原因。

2.3失信的受益远远大于其成本,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缺失

在传统的信用文化中,人们并没有将信用看作是一种商品,而仅仅把信用作为一种观念用道德去约束。一个人不讲信用,只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经济利益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失。

2.4广大农村缺乏诚信教育制度和信用观念培养机制

现阶段,广大农村已有的诚信教育和信用观念的培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淳朴民风形成的诚实守信传统;二是人民银行征信管理主体在农村开展的征信知识宣传;三是农村信用社在实施“三信工程”过程中开展的深入乡村,深入农户大张旗鼓地信用宣传。以上三方面的诚信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信用意识,但大部分工作仍局限在表面上,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尚不能称之为完善的农村诚信教育体系。

3.构建良好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举措

3.1改善服务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分布广泛,深入农村与各社区,但各网点设施参差不齐,与其他银行相比有一定差距,各信用社应该规范和统一内外部形象。营业大厅里便民设施应齐全,增加人性化服务,如为客户提供座椅、饮水机、老花镜、各种单据填写样本等等,特别是叫号机和自助柜员机的普及。

3.2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农村信用社出现人力资源“断层”现象,虽然已经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吸收了大量年轻化、学历高的“新鲜血液”,但普遍缺乏实际业务操作经验,这就要求在员工上岗前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工作过程中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并加强老员工的“传帮带”作用。

业务素质提高了,还要加强员工服务礼仪的培训。农村信用社要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从内而外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大堂经理及柜员、信贷员这些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人员,首先要做好服务礼仪,尊重信用社的每一位客户,不划分等级,不做区别对待;真诚地为客户着想,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时刻保持微笑,与客户交谈,多用“请、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3.3优化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品种

现今社会,人们对投资渠道的要求越来越多,所以农信社也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优化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品种。

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折、卡服务,但网络业务的发展还显滞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未全面开办,这就使农信社失去了很多潜在的客户。另外,各大银行都蓬勃发展的银保业务,在农信社的发展也不是很快,所以农信社应加强与保险业的合作,满足客户养老、意外伤害、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拓展中间业务。

农信社的主战场在农村,应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信社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农村企业和农民生活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信贷种类和优惠政策,给予多种资金支持模式,使自己的服务品种多样化。

3.4加强宣传,塑造品牌

农信社完成了自身一系列的提高完善后,还应大力开发信息传播最快的网络资源,通过论坛、新闻和搜索引擎等宣传方式把自己展示出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形象。

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农信社能够做到不畏困难、勇于进取、锐意改革,必将迎来出更加辉煌的明天。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当前,虽然在人民银行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信用意识薄弱、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手段控制信用风险等问题,因此,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改善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前鹏,江山.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知识经济,2011(07).

篇5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田东县金融改革试点前后的时间序列,利用协整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采用农户入户率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指标,研究田东县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贷款利率定价的因果方向性问题。结论表明:田东县纳入征信体系农户入库率与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表明农户入库率的上升是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的原因,但反过来不存在因果关系。在田东县涉农贷款中,农村合作银行(后简称农合行)是支农贷款的主力军,故以田东县农合行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银行贷款关系中,由于授信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交易双方的信息数量和品质不相同,会衍生出所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无法区分贷款者的风险程度,从而给予适当的贷款利率,因此,容易吸引高风险的贷款者前来借款,导致银行的风险大增。要消除这样的问题,可以与借款者建立良好的往来关系,降低银行信息收集和审核成本,而这些成本的降低都有可能反映在给借款者的借款契约条件上。

    对银行来讲,一个借款者对其所产生的信息既有意会信息,也有数码信息。但是不同的借款者产生的信息类型是有偏重的,部分借款者主要产生的是意会信息,而部分借款者主要产生的是数码信息。农户就是主要产生意会信息的借款者,由于意会信息具有难以量化、传递和强烈的人格化特征,获得此类信息就必须接近信息源(农户),否则有价值的信息就会被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可以理解为主要是意会信息没有生产出来,意会信息的缺乏和利用不当则是信贷配给的实质性原因,这正是关系型借贷的关键特征。kane和malkiel ( 1998 ) ,  diamond ( 2000)以及boot, thakor (1992)都认为,当银行与借款者有良好的往来关系时,贷款利率会下降。petersen与ra-jan (1995)将银行与借款者往来的期限长短当作银行与企业关系强度的衡量工具。发现交易双方有教长的往来时间,贷款额度会上升。

    农户信贷信息收集工作是农户与银行建立“关系型借贷”关系的“信息处理技术”。一方面,银行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个人通过与银行分享信息,解决了个人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融资难题。

    二、田东县实证

    2008年10月,吴邦国委员长到田东县视察,并对田东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调研,重点对新农村建设情况做了深人了解,提出“以田东县为试点,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重要建议,据此人民银行总行将田东县列人2009年全国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试点县,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依据人民银行的职责,人民银行百色市中心支行制定《田东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方案》,田东县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中。通过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人行征信系统数据信息。截止2009年10月末,完成了10个信用村和百色辖区内首个信用镇,共评定信用户11186户。利用农户信用评分结果为农户发放了贷款证,并按其信用等级给予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的优惠。实现了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的优惠,已完成28191农户的信用信息的采集录人及信用评分工作,占全县农户的37.34%,共为22321户农户发放贷款证,授信金额45526万元,通过“贷款证”发放贷款4004户,金额7686万元,贷款手续简化后,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季节性生产资金需求。

    我们通过对田东县农户入库率与农合行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数据的观察,采用因果分析法,找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证实了收集农户信贷信息,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降低农户贷款成本。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标

    我们选取农户人库率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的指标。人库率描述的是田东县纳入征信体系的农户户数与农户总户数的比值。这一指标反映了田东县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规模,由于信用体系建设数据库的金融数据资料相对缺乏,故此指标可以较好的作为衡量的标准。

    2.农户贷款利率定价指标

    选取农户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作为贷款定价的指标,此指标将不同贷款期限的农户贷款,以贷款的份额为权重,加权得到的贷款利率。此指标将不同贷款期限的利率加权,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农户贷款的实际贷款利率水平。

    本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标来白人民银行百色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农户贷款定价指标来自田东县农合行,样本期为2008年11月到2009年10月,我们采用eviews5.1软件处理数据。

    (二)实证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

    因为儿乎所有的表示绝对量指标的宏观经济学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所以在作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前,通常要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只有变量在t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做因果分析,本文采用常用的检验统计量adf来检验人库率和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平稳性,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对x序列进行了二阶差分处理后则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对y序列进行了一阶差分处理后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对这些非平稳的经济变量不能采用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它们的之间的相关性,而采用协整方法进行检验分析。

    2.协整检验

    如果一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一个非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线性方程,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johnsen协整检验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即无论如何组合,人库率和农户贷款定价利率之间都存在长期的相关关系二但是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至少有单向的因果关系,但是不能判断因果方向,所以我们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检验。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于田东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贷款定价的因果方向检验,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分析检验。在时间序列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两个经济变量x与y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由以下的定义确定:在包含了x与y的过去信息条件下,若加上x的滞后变量对y的预测效果要好于单独由y的过去信息对y的预测,即变量x有助于提高对y的预测精度。设人库率为x,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y,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原假设“x不是y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而原假设“y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被接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人库率与加权平均利率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田东县农合行纳入征信体系的人库率的变化是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与已有的只考虑信用体系与贷款定价的定性分析研究不同,本文深人研究因果方向性问题,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检验的结果显示,人库率与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相关关系,表明田东县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贷款利率定价之间的密切关系。

篇6

Abstract: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teaching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to take off, is the basic symbol of China achieved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Research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sues, improve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tegrate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shortening the gap between cities and towns, reflecting social justice,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paper made a number of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 for reference.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

Key words: rural;basic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27-02

0 引言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比例为53.1%。经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有26万所农村小学,5.5万所农村初中,占全国中小学总数逾50%。如果所有的农村中小学都能够实现信息化教育,我国就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时代,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薄弱。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加快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作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1 加强信息化观念建设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充分协调本地农村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通过到比较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旁听公开课等方式,使他们增长新见识,感受新技术,借鉴先进教学理念。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各学校分别组织全体教师开会学习,展览观摩拍摄的图文视频资料,给其灌输新的教育理念,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变革。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当中,全体教职工都会意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腾飞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关键作用。应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步伐,努力缩小同优秀学校之间的差距。

要把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到个人考核制度当中。根据各个乡镇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在对各乡镇的主要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农村中小学校长,进行个人年终考核时,应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纳入考核制度当中,没有达到要求的要给予批评指正、通报批评等处罚。教师评选优质课、做示范课,凡是课堂教学中没有使用课件,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对发展教育信息化加以引导。

2 加强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包含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等组成的综合系统,缺一不可。除了硬件和软件之外,还包括教学实践环境,如电子图书阅览室、教师计算机备课/教研室、一般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实践基地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课室。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尤其重要。

各学校应根据各自情况,合理制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在制定规划时,必须遵循“软硬件协调发展”这一首要原则,即所谓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加快信息化软件资源的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硬件通过软件来体现它的价值,软件通过硬件来展现它的丰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农村学校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因此,在硬件基础建设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筹措建设资金。应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本着适度超前、方便升级的原则,不追新,不求贵,合理配置各种信息化设施设备。

3 稳步推进校园网络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为学校办公管理、教育教学、教改科研、系统管理提供了网络平台,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基础。目前,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我国的农村学校校园网建设距离城市学校依然还有较大差距。一项调查数字显示,城市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达到86.2%,而农村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还不及城市学校的一半,还远远达不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不少省市已经拿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有的已经在具体实施当中。

4 加强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对于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笔者提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组织专业的培训机构,配置专职的培训人员。二是组织培训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农村教师现有的应用水平,选择适合的培训科目,制定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培训时应注意简单易懂,贴近实际,培训重点应放在如开、关机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办公教学软件上。对个别参训较为优秀的年轻教师,还可专门组织对其培训简单的软、硬件维护维修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软硬件维护、维修能力。三是培训形式要避免单一化。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基础知识的培训,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应用技能的培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培训规划。不要只拘泥于集中面授,还可采取邀请专家、优秀教师讲座、远程教育、教师自学等多种形式。还可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使其具备指导和带动其他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培养其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学术、科研带头人。四是组织培训一定要循序渐进,要“少食多餐”,“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要不得。五是制定培训内容要与时俱进,避免某些软件已经落后淘汰了,而我们还在用于培训的情况出现。

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是个艰巨、复杂的综合工作,也是我国近一阶段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大力提高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农村学校教职工的学习参与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必将结出累累硕果,绽放绚丽光芒。

参考文献:

[1]央视网.教育部:全国小学校数量10年减少50%;2011.12.30 http:///china/20111230/115728.shtml.

篇7

金融信息化是一个热点话题,关系金融行业的稳定性和发展。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信息全球化,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金融信息化进程加快,因特网在信息全球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信、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银行业广泛运用,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网络银行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犯罪也在迅速增长。曾几何时,银行存折和信用卡明明在自己手里,银行支票和印章明明锁在保险柜里,计算机操作密码慎之又慎,账户上的存款却不翼而飞。

安全是金融信息系统的生命。在金融信息系统日益发展,信息越来越向上集中,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业对它的依赖性不断增加的同时,金融信息化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它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和经营的成败,所以,应把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视同资金的安全一样作是金融机构的生命。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是金融行业本身的问题,它与我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紧密相连,是保障金融业稳定发展、增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

鉴于金融信息化安全的重要性,对阳泉市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安全问题:

(1)内网与外网没有安全隔离。

目前,我们的业务网络与外网没有完全隔离,并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运行业务系统的计算机在没有相应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与外网进行连接。

(2)一些拓展服务没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我们的一些拓展服务,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网上对账系统,服务器运行于外网环境中,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那么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对账系统运行于HTTP协议下,此协议不具备数据加密等要求,同样在数据传输中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密。

(3)员工信息化安全意识淡薄。

员工对业务系统、计算机密码的设置、保管、更换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很多人的密码较简单,还有很多人的密码为系统预设密码。

(4)计算机外设的使用没有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大多数的计算机外设的使用,我们没有相应的安全制度和措施。外设的随意使用,可能造成我们信息的泄密,如:移动硬盘。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分析研究,觉得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可以有力的保障信息安全:

(1) 内网与外网进行有效隔离。

针对内网与外网有效隔离,可以采取运行内网业务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扫描系统及应用漏洞;避免安装未知软件,软件均由内网FTP服务器下载;外网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并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防止计算机被攻击、下马。

(2) 拓展业务采取安全保障措施。

对于拓展业务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接入外网的服务器,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进行定期扫描系统及应用漏洞;禁止安装非业务相关软件;外网出口架设硬件防火墙,并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除业务应用外所有端口封闭;WEB应用采用安全的传输模式,如HTTPS,制作访问证书,并对相应客户颁发相应的访问证书,否则无法访问到业务服务器,并对证书进行定期撤销、更新;修改应用及数据库常用端口、避免端口被扫描及攻击;WEB应用的用户名密码采取MD5方式加密,该加密方式为不可逆,防止客户用户名与密码被窃取;

(3)加强员工信息安全培训。

分批、分级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加强员工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

篇8

一、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央行参谋、部门联动”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为保障,以优化升级“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农户+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村产业链条为依托,以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和农村信用宣传力度,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扩大农村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促进我市农村经繁荣和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和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

主要目标是:力争到年底,实现四个目标:一是建立各级组织领导机制并切实发挥作用,政策、资金、人力、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二是建成全市统一、功能完备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科学有效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等农村经组织的信用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三是组织建成与各地农村特色产业链条相配套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扶持模式,有效加快涉农贷款发放;四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努力争取将我市列为“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并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系统化、特色化、长效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由政府组织领导,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配合,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组织积极参与,做到组织到位、推动有力、管理有序、各负其责。

(二)统一标准。制订统一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主体为信息主体的信用信息档案标准,建设统一的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启动信用信息共享。

(三)重点突破。本着多方受益,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又有利于缓解“三农”融资难的原则,着重推进信用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户创建活动,切实使农户得到实惠,农村及农村各类经组织得到发展,确保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三、组织机构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发改局局长、人民银行市支行行长任副组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团市委、涉农各金融机构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

(一)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创建规划;审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和决策;对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进行安排和部署;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将经主体信用状况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推动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

(二)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1、人民银行市支行:组织、指导涉农金融机构,设计信用信息指标和评分标准,并将信用档案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对接,推进电子化信用档案和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和现有设施情况,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

2、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团市委:协同人民银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拓展工作,积极支持和协调金融机构做好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采集工作,组织协调全市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逐步实现各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的信用信息共享;引导和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中资金紧缺的问题;协调解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配套问题。积极出台技术服务、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支持信用户、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发展,建立信用正向激励机制。

3、涉农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业务系统优势,负责全面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企业等农村经主体的信用档案,确保将所有农户及各类农村经组织信贷信息及时纳入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并保证信贷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三)各镇(街道、经开发区)的主要职责:负责全面组织和推动本辖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辖区内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详细规划,分步实施。

四、时间安排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于份启动,年底进行试点总结,具体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如下:

(一)宣传启动阶段。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市有关部门、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探讨、设计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企业的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和评价参考标准。

(二)组织实施阶段。人民银行具体组织涉农金融机构征集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涉农金融机构按照“先增量、后存量、锁定有贷户、挖掘潜力户、最终实现全采集”的思路统筹安排,首先将全部新增贷款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档案纳入农村信用共享平台。对存量贷款户要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录入,逐步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各镇(街道、经开发区)协助辖区金融机构网点开展对所有符合标准农户的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全覆盖。推广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制定配套办法和措施,依托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贷款;建立信用村、信用镇的信用档案。

(三)总结考评阶段。涉农金融机构为信用户授牌,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为信用村、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镇授牌,团市委和人民银行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授牌。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和评分系统,拓展农村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和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内涵,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效应。

五、保障措施

(一)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紧密结合“三农”特点,以普及信用知识、提高信用意识为重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开展农村信用创建的意义、重要性及目标要求,提高全市各方面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与公示力度,对信用创建活动中产生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和“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宣传表彰;选择3—5个具有代表性的信用镇和信用户,作为全市信用建设示范样板予以大力宣传,对“失信典型”向社会公示,引导农村经主体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二)大力推进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依托网点、人员和业务管理系统,突出抓好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和电子信用档案建设;要针对农户贷款率不高、农户信息收集难等情况,积极组织人员开展“走村进户”下基层活动,力争掌握第一手农户信用资料;要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实行数据动态管理,确保数据质量。人民银行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对各涉农金融机构电子信用档案建设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各镇(街道、经开发区)、村要安排人员协助涉农金融机构开展走访活动,加大信用信息收集力度,确保年底辖区内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要求。

(三)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人民银行要加强征信业务指导,联合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建立健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完善信用评分系统,规范评定流程,提高其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组织的特点,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组织信用评级机制。要充分依托农户信用电子档案和农村征信服务平台,结合产业政策、相关部门工作意见和内部授信规定对农户信用进行评分,进一步发挥信用评价结果在信贷决策中的作用。

(四)全面开展信用示范创建工作。制定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办法,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评定工作。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构建镇、村、户三级信用评级评价体系。重点培养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发挥示范户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逐步提高农村和农户的整体信用意识。加大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和财务制度,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对信用好、有市场、有效益的农村中小企业,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

(五)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要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针对农户,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信用等级,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在贷款额度、期限上满足生产周期和农户的需求,实行利率优惠等激励手段,使信用客户享有信贷倾斜政策和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同市农业局联合召开“银社对接·金融支农”联席会议,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采集和信用评级,并对参加合作社的广大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开展信用评分,大力推动农村信用评价工作。涉农金融机构要建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相适应的信用培植、信用评价和金融扶持模式,并据此实施信贷业务创新,使信用等级较高的链条参与者享受信贷便利,进而支持农业产业链条做大做强。

篇9

一、原则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善服务、支农惠农”为原则,进一步整合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信用电子档案,完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信息征集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培育并提高农村信用意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和城乡统筹的信贷投入,形成集“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服务便农”为一体的支农惠农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一)夯实农村信用基础,健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加快推进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信用电子档案建设。人行县支行要组织各涉农金融机构,依托全省统一的农村企业和农户信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农户信用档案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逐步拓展信用信息采集面,加快信息共享进程。县农办、县农经局等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做好农村经济主体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工作。团县委要牵头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支持农村青年创业。从2012年起,利用3年时间力争实现对全县有信贷关系和潜在信贷需求的农村经济主体建立规范化电子信用档案;实现农户信用档案建设的全覆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街道)评定工作全覆盖。

(二)构建农村信用框架,完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机制。人行县支行要牵头制定农户信用评价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和规范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评级,不断提高信用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完善“信用户、信用村(社区)、信用镇(街道)”的评定机制和办法,全面推进信用镇、村、户建设。

(三)应用信用评价结果,强化农村地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人行县支行、县财政局等部门在制定出台各类惠农支农政策时,要充分利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结果。涉农金融机构要在信贷管理中广泛应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结果,建立健全农村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并依据信用等级给予政策倾斜。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积极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领域普及应用,将银行信贷约束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有机结合,使重视信用的企业和农户切实得到优惠与便利,使失信者处处受到制约。切实加强对守信典范和失信典型的宣传或公示,引导农村经济主体增强守信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四)提高农村信用意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用宣传教育力度。要联合各方力量,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农村金融基础知识,提高农户对现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识,不断增强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和改善农村地区整体信用环境。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体现,对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有关部门、涉农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人行县支行行长任组长,县农办主任、县农经局局长、人行县支行分管副行长、农村合作银行行长任副组长,辖内各涉农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人行县支行),人行县支行分管副行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县级有关部门在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职责为:

人行县支行牵头负责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具体工作,协助做好督促工作。同时,加强对全县农户信用信息数据管理,提供金融机构查询使用,并按照审慎原则,逐步为有关部门提供服务;制定农村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和信用户、村、镇(街道)创建管理办法,对农户信用等级、信用村、镇(街道)实行统一管理;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县农办、县农经局等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对信用农户、信用镇、村的扶持政策;及时提供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的相关信息,协助金融机构建立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结合本部门职责,注重对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价结果的开发与利用,推动评价结果在支农资金、农业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县农村合作银行要认真做好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等基础工作,完善农村企业信用档案,按照数据接口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地录入全省统一的农村企业和农户信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信用助推、支农惠农”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进以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为基础,以整合共享农村信用信息为平台,以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创建信用示范县为载体,以改善县域金融环境为目标,着力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这一矛盾,从而有效促进“金融资源与农业发展”、“信用环境与信贷投入”的对接,逐步建立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和农村金融机构“和谐共赢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创建当年农户信用和农企信用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50%和70%以上,农户和农村工商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分别占到建档户数的30%和50%;3年内农户建档率、农企建档率分别实现80%、70%;信用等级评定分别占到建档户数的85%和90%以上。

(二)涉农贷款显著增长,年创建县涉农贷款增量占到全县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总量的60%以上,以后各年度要保持在不低于65%的占比。

(三)继续规范和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选工作,其评选标准是:信用户占到全村农户总数的60%以上方可评为信用村;信用村占到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方可评为信用乡(镇);创建当年信用乡(镇)要占到全县乡(镇)总数量的10%,三年内力争达到50%。

(四)围绕“一村一品”规划,积极扶持专业村“五个一”创建活动(即:做强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优良品牌、建成一个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创建一个示范带动模式),力争在3年内配合、推动全县完成“一村一品”农业村建设工作。

(五)农民人均收入每年以20%幅度增长。

(六)全县不良贷款率低于5%。

三、主要内容

(一)大力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

充分利用农商银行现有的信息资源,按照征信系统对农户信息的征集要求和标准,组织涉农银行机构,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计涵盖农户基本信息、生产经营、主要收入来源、住房结构等信息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从信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入手,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借助“惠农卡村村通”工程,构建“惠农卡+信息采集”、“支付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互动、互促工作格局;依托市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网络化管理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征信系统实现向农村地区覆盖做好前期准备。

(二)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

以农户电子信用档案为基础,以农商银行现有评价办法为主导,积极引导、推动涉农银行机构不断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方法体系,不断提高农户信用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一是充分发挥数据库“发现客户”的功能,将系统信用评定结果作为评定信用户、信用农企、农商的重要依据;二是推动信用评价结果与贷款授信的有效对接,逐步形成“农村各类信用主体+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并与“阳光信贷”工程有机结合,形成创建与成果运用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农村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针对农村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力度,引导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信用档案,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推动地方政府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指导银行机构延伸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信用好、有市场、有效益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四)提高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

在电子化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托其所提供的征信服务,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供科学、便捷、有效的参考依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放效率,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主体培育和示范体系,切实深化专项信用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由地方政府、团委、妇联、涉农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参与的诚信宣传及信用评定组织,推动和深化“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信贷工程”、“大学生创业信贷工程”、“妇女创业信贷工程”和“弱势群体民生金融信贷工程”等专项信用建设工作。全面拓展“四项工程”建设,即信用乡镇工程、信用市场工程、信用社区工程及信用企业工程的建设,并对诚信者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金融上的扶持,通过信用主体培育和示范效应,营造“信用是金字招牌”和“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农村诚信氛围。

(六)引导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

促进征信管理与金融稳定、支付清算、支农再贷款等货币信贷政策相结合,以信用为切入点,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引导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企业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发挥信用引导信贷资金配置的正向激励作用。联合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特殊环境开展动产抵押、权利质押、第三方担保等保证创新方式,积极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四、实施步骤

我县农村信用示范县年度创建工作共分宣传推动、具体实施、总结表彰三个阶段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把农村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宣传推动阶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创建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县的信用优势和重要意义,并组织召开全县农村信用体系示范县创建动员大会,大造声势,让社会各界、广大农户、各类信用主体认识到创建“信用示范县”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信用工程品质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对于争取金融业支持,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实施阶段

一是以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户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二是以信用农户(商户)、社区、村、乡镇评选及“四项工程”建设为载体,形成创建主体示范效应。三是建立相关考核及政策激励机制,选取创业效果明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各类信用主体、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拓展信用示范县创建的广度与深度。

(三)总结表彰阶段

以农户、农企电子档案建档率、信用等级评定率、涉农贷款增长率、优惠政策兑现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具体指标为重点考核标准,对参与农村信用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各机构进行考核表彰,促进创建工作做到“四个加强”:一是建立农村信用保障体系,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引导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三是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加强信用信息产品使用;四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加强信用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和协调,特成立寿阳县农村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组,具体负责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各乡镇及丹凤城区管委会书记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主任:潘林森(兼),具体负责制定方案、措施和相关制度,督促检查各涉农金融机构工作的落实情况,定期向县政府、人行中心支行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

(二)搞好沟通协调,形成共同合力

以农村信用示范县建设领导组为核心,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相互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信息,分析难疑问题,有效部署具体工作。同时,各成员也要定期向领导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报告信用示范县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组办公室将定期汇总情况,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建立催办查办制度,认真抓好对领导组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的督促落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