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讨交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研讨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研讨交流

篇1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不等同于协作学习的发生,且易于出现如下一些情况:学习者并不会关注他人贡献,也难以进行有充分依据的论证;学习者之间不会关联彼此的工作,讨论、对话流于形式,仅止于闲聊或者快速得出浅显的结论。[1]协作学习是以交互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其成效源自小组成员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丰富而集中的交互,以及交互过程中详细解释的出现、意义协商、论证结构的质量以及认知过程的相互管理———即生产性互动(productiveinteraction)。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旨在明确界定学习活动总任务、总任务的子任务、子任务的序列、学习者的角色、任务的相关限制条件以及各种支持工具。通过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化描述,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过程序列完成协作学习任务,降低协作学习组织的复杂性,避免协作学习活动“跑题”现象发生。

一、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流程

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是对协作学习过程的一种设计、规划和描述。教师通过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对协作学习过程实现隐性控制,促成协作学习有效发生。我们认为,协作学习设计主要环节包括初始分析、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以及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与评价,如图1所示。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是协作学习设计的中间环节,也是其核心环节。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起始于协作学习设计的初始分析之后,止于协作学习活动实施之前。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是在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和学习内容特征分析之后。至此,教师已经明确学习的主题、学习目标要求,确定了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学习风格等特征,辨析了学习内容的属性(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认知技能、合作技能和操作技能)。接下来,教师依据上述分析结果,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可以从四个要素考虑:(1)任务分析。即考虑总任务的属性,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几人共同完成。是否需要拆分,以及如何拆分?如果拆分成子任务,那么子任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落实到具体小组成员身上?任务分析是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必备环节,但是否通过任务结构化建立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2)时序排列。时序排列一般和其他三个要素结构化综合考虑,它是三个要素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过程中,时序排列主要和任务分析相结合,体现在子任务的次序安排上,即子任务呈现的先后顺序。(3)角色定义。教师为引导个体行为,管理小组交互,提升小组凝聚力,增强成员的责任感,结合活动的情境而定义各种角色。通过角色定义,可以建立人际关系结构。在角色定义时,需考虑任务实施的情境而设定角色,以及角色与子任务的对应关系。(4)资源分配。资源分配即是教师设定小组成员在协作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学习资料。资源分配使得小组成员的学习资料存在差异,并产生不同的资源结构,也必然触发不同交互行为。教师在分配资源时,需考虑学习活动需要哪些材料,哪些材料是每个小组成员必备的,哪些是可以存在差异的,利用这种差异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资源分配结构,进而引发不同的交互行为。教师可从以上四个要素中选取一个或多个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并评估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是否存在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化不足,或者结构化过度的问题。如果结构不尽合理,则继续调整要素的结构化程度。在调整的过程中,需兼顾其他要素的变化,往往要素之一发生变化,又引发其他要素的结构化,特别是在考虑多要素结构化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的情况。如果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合理,则进入下一环节———协作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二、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原则

(一)目标双重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既要达成知识建构目标,也应实现合作技能习得目标。协作学习一方面能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有效训练学习者的合作技能,培养合作意识。正如协作学习倡导者所喊出“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交往中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学会交往”的口号。因此,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过程中,任务、时序、角色和资源四个要素的结构化,均应评估其对知识建构和合作技能习得的影响,尽可能实现二者兼顾,使得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达到知识建构和合作技能习得的双重目标。

(二)简略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结构的设计力求简略、明了,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协作学习活动结构预先设定协作学习活动流程。学习者遵循此流程开展活动,需首先掌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关于任务、时序、角色和资源等要素的相关描述和要求。如果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过于复杂,学习者难以掌握,那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将注意力放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构上,而转移了对协作学习活动内容的关注。这样,协作学习活动结构便成为学习者参与协作学习活动的外部负担,使学习者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协作学习活动中,无法实现知识建构和合作技能双重目标的达成。因此,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设计应该力求简略、明了,让学习者易于理解、执行。

(三)综合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应综合任务、时序、角色和资源四个要素的结构化考虑。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时,可以选取某一个或者几个要素结构化协作学习过程。但是,四个要素整体构成协作学习活动,缺一不可。尤其是对某一要素结构化,势必影响到其他要素。因此,在选择要素结构化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切不可将其割裂开来,应将四个要素综合起来考虑,设计较为合理的协作学习活动结构。

(四)适度性原则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应适度结构化协作学习过程。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固化协作学习活动,可以紧致,也可以松散。过于紧致,限制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者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者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影响协作学习效果;过于松散,则没有降低组织协作学习过程的难度,依然会导致协作过程散漫,偏离主题,致使无效协作情况发生。因此,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需考虑学习者合作技能的现状和学习者现有的认识水平,适度结构化协作学习活动,既给学习者组织、实施协作学习活动提供支持,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策略

协作学习活动由任务、时序、角色和资源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必然是对此四要素进行结构化设计,以下详细阐述各要素结构化的策略。

(一)任务分析1.任务分析概述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重要步骤之一。任务分析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和工业人员培训。“任务分析”这一术语,最早由心理学家米勒(MillerR.B.,1962)在其文Taskdescriptionandanalysis中首次提出。[2]其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R.M)将任务分析方法引入教学设计领域,使得任务分析开始成为教学设计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关于任务分析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作了如下描述:(1)详细描述完成某一任务所需的行为技能成分,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成分在整个任务中的功能。[3](2)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先行知识与技能层次过程,首先描述为学习者设定的教学目标,然后用逆推的方式将目标逐步分解,直到列出必需先行条件。[4](3)将任务或目标分解成构成它们的简单子成分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确定先行技能,即学习者在上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确定子技能,在完成终点目标前,学习者应习得哪些子技能;对子技能如何形成终点技能做出计划和安排。[5](4)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子目标或步骤,以指导学习者达到所设定的终点目标的程序。[6](5)把复杂的目标分成一些简单的、容易处理的成分的过程。[7](6)我国学者皮连生教授在总结国内外任务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任务分析的工作包括确定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使能目标是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之间应掌握的先决知识技能;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8]上述学者主要从教学设计的视角界定和描述任务分析,其内容包括分解教学目标,将其转换成子任务,结合学习者的起始水平,排定子任务序列。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的一个子范畴,以上各种观点可作为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任务分析界定的参考依据。按照美国教育技术专家乔纳森(D.H.Jonassen)观点,任务分析的界定可依据任务分析的目的,任务分析的情境以及由谁来进行分析。[9]我们认为,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的任务分析,系指针对协作学习的目标(知识建构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采用任务分析方法,将协作学任务进行分解,划分成子任务,使得子任务之间构成互赖关系。2.任务分析方法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的任务分析,主要达到如下两个目的:其一,分析任务协作的适切性,即总的学习任务是否适合开展协作学习;其二,建立任务的互赖性,确保子任务之间构成互赖关系,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在此,我们从乔纳森关于任务分析分类的五大类,21种分析方法中借鉴两种方法,并结合协作学习任务的特性进行了修改,以指导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的任务分析。(1)层级分析法———分析适切性。协作学习中的任务,其难度应大于个人能力,而小于小组合作能力。按照加涅的观点,当学习者在使用概念、应用规则或解决问题时,且教学目标已经确定,层级分析法可以精确地分析出完成这些所需的先决条件。[10]学习层级将这些先决条件以一种有序的层级关系描述出来。在图表中最先学习最低级的技能,然后一步步学习更高一级的技能,直到完成最终目标。这些低级别的技能是更高层次技能的先决条件,所以学习层级分析又称为先决条件分析(prerequisitesanalysis)。采用层级分析法,可以明确总任务中所包含的认知和合作技能,且总技能分解之后,包含哪些子技能以及子技能之间的层级关系,也可借由目标技能逐次推导出先决技能,以及技能之间构成树状的层级关系,每一子技能都和具体的任务相对应。通过对技能的层级关系分析,教师能把握协作任务的难度,判断该任务是否适合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假设学习者甲要完成任务A,那么必须先掌握任务B和任务C,而任务D又是任务B的低级技能任务,所以学习者甲得从任务D开始,由下及上,依次完成,如图2所示。Gagne和Medsker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从属于他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只有掌握了先决技能,才能掌握当前智力技能。[11]层级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如下:①理解任务主题。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文本、手册、训练视频和计算机程序,列出任务背后所隐含的技能概要。②描述学习成果。学习层级分析是一个自顶向下的过程,顶端即是最终学习成果,一般包含知识建构目标和所需培养的合作技能。③明确学习者已具有与学习成果相关的技能。分析、明确学习者已经具备与学习成果有关的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一般通过技能测评工具或问卷调查来确定。④确定第一层次先决技能。根据最终学习成果,思考学习者如果掌握该学习成果,需要学习哪些较为简单的技能,这些技能即是第一层次先决技能。⑤确定第二层次及以下的先决技能。如果掌握第一层次先决技能,需掌握哪些更为简单的技能,即是第二层先决技能。如此反复分析,得到第三、第四等层次的先决技能,随着层次的增加,技能也越来越简单,当发现该层次先决技能与学习者已有的技能相一致时,则停止进一步分析。⑥建构学习层级。通过以上逐层分析,已经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各层次先决技能的树状结构图,顶点为最终学习目标,先决技能由下至上,由简单到复杂。⑦验证层级分析。验证先决技能的正确性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而言,有两种方法进行验证:逻辑验证和实证验证。逻辑验证用来考察学习层级是否包含了所有必须涉及的技能,而摒弃了非必须技能。对于层次分析结构图中的每一个先决技能,考察为了掌握该技能,下一层级的先决技能是否全面,如有遗漏,则需补充。同时,如果删除掉其中一个,也不影响上一层先决技能的掌握,则该技能为非必须技能,可以删除。实证验证则是编制测试项目(每一项目对应一个先决技能),对学习者进行测试实验,验证先决技能之间的相依关系。由于先决技能之间存在着层次之分,当前层次先决技能的掌握依赖于其下一层次先决技能的学习,那么测试结果应该表明,当前层次先决技能没有掌握,那么其上一层次先决技能也应未能掌握。通过对总任务的层级分析,了解其包含的技能层次,从而把握任务的复杂程度,由此判断此学习任务是否适合采用协作学习方式。(2)依赖分析法———建立互赖性。依赖分析法也是一种任务分析方法,旨在标志出任务所包含的子任务成分,并确定这些子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便是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基本依据。依赖分析法有助于教师明确子任务的关系。通过依赖分析法,可以了解子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为子任务的分配,设定小组成员间互赖关系提供依据。依赖性分析的核心在于确定子任务之间的关系。假定有子任务X和子任务Y,其可能存在的关系如下:①上位/下位关系———这是一种层级关系。子任务X是子任务Y的组成部分或低级技能,所以在学习子任务Y之前必须先学习子任务X。②并列关系———子任务X与子任务Y不存在层级关系,它们在同一级,但仍有可能要求其中某一子任务必须放在另一子任务之前,比如子任务X的输出正好是子任务Y的输入,那么必须把子任务X的学习放在子任务Y的前面。③共享关系———子任务X和子任务Y有着共同的成分。如它们都以相同的概念为基础或涉及同一概念Z,那么在完成子任务X和子任务Y时,必须先完成子任务Z。④没有关系———子任务X和子任务Y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那么,子任务X和子任务Y可以任一在前。依赖性分析的步骤:①确定任务。根据学习目标,准确描述总体任务。②确定总任务的构成,将其划分为子任务。③确定子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子任务,需明确其与其他子任务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上位/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共享关系还是没有关系。④子任务序列。根据子任务之间的关系,提出参考序列。通过任务的依赖性分析,了解总任务所包含的子任务之间构成的依赖关系,为协作学习活动的任务分工打下基础。

(二)时序排列时序排列往往和任务分析相结合,时序排列是任务在时间维度上的描述。排列的紧致程度,也反映了协作学习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时序排列也是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者管理协作学习时间的一种方式。时序排列结构类似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顺序、循环和分支三种基本结构形式,如图3所示。时序排列往往和任务分析相结合,通过任务分析,明确了各子任务之间的关系,时序排列一般应遵循此关系,并建立子任务的时间序列。(1)顺序结构,子任务的时序排列呈线性结构,子任务之间构成前驱后继关系。顺序结构是一种高度依赖子任务关系的时序排列形式,一旦子任务的线性关系确立,那么顺序结构的时序排列也即确立。由于顺序结构在任一时刻只有一个子任务在实施,所以小组成员的活动焦点势必集中在此任务上,必然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对于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有所助益。(2)分支结构,子任务之间的时序排列并不完全是先后关系,个别任务存在并列关系,如任务2和任务3,任务4和任务3。分支结构相较于顺序结构,时序排列的灵活度增加,教师可针对实际学习情境设计子任务的并行关系。由于子任务之间存在的并行关系,使得子任务自身的互赖关系降低,由此,教师在设计分支结构时,既可借用资源、角色建立互赖关系,也可由评价方式来设立。(3)循环结构,部分子任务的时序排列呈现环状,如任务2、任务3、任务4和任务5,这4个子任务会循环实施若干次,然后跳出循环,实施任务6。子任务的循环,并非只是简单重复,而是为使每一个学习者能体验到各种子任务,利用资源要素和角色要素的多重性,而构造时序排列的循环结构。一般而言,资源采用切换模式,而角色采用轮换模式。资源的切换模式,是指有多套支持协作小组完成循环子任务的资源,协作小组在完成一套资源支持下的一轮循环子任务之后,更换为另一套资源,再次完成一轮循环子任务,两轮活动子任务一致,但资源有所差异,目的在于实现小组分工变化,即让同一小组成员两轮完成不同的子任务,因每一轮循环对应不同的资源,故称之为“切换模式”。角色的轮换模式,目的也是实现协作小组成员尽可能体验不同子任务的实施活动。由于每一种角色对应若干个子任务,每一轮循环中,每一名成员只能体验一种角色,也就只完成某一个或几个子任务。因此,为使小组成员能体验到每一种角色,那么活动中有几种角色,协作小组就需要完成几轮的循环子任务。由于小组成员是逐轮体验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子任务,故称其为“轮换模式”。在时序排列实施过程中,切换模式和轮换模式往往结合使用,在资源切换的同时,也进行角色轮换。如MURDER脚本,提供两套文本资料,供每轮协作学习活动的资源切换,设定了两种角色回忆者和听众,在资源切换的同时,角色也进行轮换。[12]循环结构要求每一名成员都参与所有子任务,耗时较长。然而,课堂中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或教学设计者设定循环结构时,尽可能使得子任务粒度小,耗时短。如果子任务粒度不可减小,则将课上和课后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三)角色定义角色设定可以引导个体行为,管理小组交互,提升小组凝聚力,增强成员的责任感。个体责任感和小组凝聚力与协作学习中的“个体责任”和“正向互赖”相对应。个体责任系指小组成员为提高集体业绩,承担一定任务,完成一定工作,发挥某一功能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正向互赖则是小组成员功能的发挥,学习成果的达成依赖于其他成员良好的表现,即“他好我才好”。按照约翰逊兄弟的观点,个体责任和正向互赖都是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角色设定能有效激励个体责任感,建立小组成员间的正向互赖,因而有助于协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实现学习目标。[13]角色可以分成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角色指定单一任务,要求完成协作制品或参与活动过程。例如,在讨论活动中,有发起者和总述人两种角色,发起者负责引发话题,并收集与话题相关的资料,而总述人则在讨论结束后,总结、概述讨论活动的各种观点。中观角色指定包含多任务的模式,要求完成协作制品、参与活动过程或两者的综合。比如,在历史学习课程项目中,教师为了让学习者了解19世纪不列颠帝国主义下印度的社会生活状况,设定了各种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系列任务,学习者选择了一种角色,就要参加角色所属的活动,完成一系列任务。宏观角色是一种生成角色,反映了学习者的立场,包括学习者对小组任务的态度、观点及所体会到的价值和意义。宏观角色提供了对于中观角色和微观角色的一种情境化理解。Strijbos等人认为课堂协作学习活动中有4个典型的宏观角色:头领、先锋、搭便车者和隐客。[14]这4个角色可从努力度、目标导向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如图4所示。努力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劳力的程度,左侧箭头指向低努力度,右侧箭头指向高努力度。目标导向即学习者是以个体目标为导向,还是以集体目标为导向,向上的箭头指向群体目标,而向下箭头指向个体目标。搭便车者认同群体目标,但较少参与小组活动,努力度较低;头领以群体目标为导向,积极组织开展集体任务,引导小组协作,营造氛围,努力程度较高;先锋尽管努力度较高,但其以个体目标为导向,试图控制小组其他成员,朝向他所设定的计划实施;隐客努力程度低,且个体目标较强烈,其会严重影响小组任务的实施,对小组协作的绩效负面效应最大。分辨上述典型的4种宏观角色,对于设计中观和微观角色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尽管这些角色是生成角色,无法事先预知,但可以在定义角色时,尽可能地合理引导或规避。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引入角色,目的在于激励学习者的责任意识和建立学习者之间的互赖关系,有效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定义协作学习活动结构的角色,可以参考如下策略。1.激励角色个体责任意识,规范先锋角色行为先锋角色尽管努力度较高,但其以个体目标为导向,试图控制小组其他成员,按照他所设定的计划实施,其集体意识相对淡漠,未能将集体目标转化为个体的责任意识,并与个体目标相整合。该角色的出现,一方面与其固有的性格有关,有些学习者乐于控制他人,过于重视个人感受;另一方面也与角色定义有关,角色关系模糊化,责权不明晰,也易于导致先锋角色出现。先锋角色欠缺的正是个体责任意识,但可以通过角色合理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先锋角色,增强个体责任意识。同时,通过角色参与协作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其个体责任意识。为激励先锋角色,教师在定义角色时,尽可能界定异质性角色,使得角色之间的责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让小组成员明确自身在小组活动中的位置,使得小组成员要干涉他人的任务,并不容易。另外,清晰界定小组成员角色的功能边界,责权明晰,一旦某一小组成员试图控制其他成员,便招致其他成员的有力反驳和阻止,使其回到自身角色活动,从而避免角色互串。2.建构角色互赖,防止搭便车者角色搭便车者角色认同群体目标,但较少参与小组活动,努力度较低,试图付出较少的劳力,却获取与其它小组成员同样的成绩。该角色虽个体责任意识较强,但是不愿付出劳力,期待能坐享其成。搭便车者角色出现,尽管与学习者的惰性有关,但实质上是角色的互赖性不够,使得学习者不论是否履行角色,对整体任务完成影响有限,进而为其逃避任务创造了条件。因此,通过建构角色互赖,可以防止搭便车角色出现。建构角色互赖,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建构角色的功能互赖,角色之间功能形成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如有某一角色缺位,将影响整体任务完成,比如朗读者与记录者,二者相互依赖,缺少一种角色,活动无法进行;其二,建构角色的时序依赖,一种角色是另一种角色的前驱或后继,当前一角色没有履行职责,后一角色的活动则无法进行。3.设定检查者,避免隐客角色隐客角色,努力程度低,且个体目标较强烈,其行为会严重影响小组任务的实施,对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负面效应最大。隐客角色既缺乏个体责任意识,也不愿付出努力,他的出现对于小组活动开展和合作气氛营造,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定义协作学习活动的角色时,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隐客角色出现。隐客角色一般出现在初次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小组,由于学习者没有协作学习的经历,加之教师没有明确定义角色任务和责权,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隐客角色,影响小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致使任务无法顺利开展。为避免隐客角色出现,教师在定义角色时,除了考虑激励学习者个体责任,建构角色互赖两种策略外,还应设定检查者角色。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不定期检查小组成员的进展情况,并给予反馈。此角色一般由教师担任,或由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小组成员(小组长)兼任。4.激发小组自加工,发挥头领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头领角色将个体目标和小组目标统一起来,积极寻求集体共识,注重团队氛围的营造,组织和管理协作任务,能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小组自加工是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的成绩和现状的一种省思。小组自加工一般包括这些环节:总结有益的经验,并通过交流使之明确化,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理解这些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并明确小组今后的活动方案和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措施和步骤。[15]小组自加工,使得小组成员了解小组任务的整体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的活动开展方向,便于凝聚小组合力。同时也让成员间相互了解参与情况及对小组的贡献度,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掌握合作技能。在定义角色时,可设置小组互评、自我检查、成果汇报等激发小组自加工的任务,使得头领角色的成绩为其他小组成员所识别和认可,进而学习与内化。此外,头领角色也因为被认可,更能促进其积极表现,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四)资源分配资源是学习者为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利用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要素的总和,包括学习资料、学习工具和中介符号等。资源是协作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资源分配,是指按照协作学习目标,在小组范围内合理组织、分发资源,以建立学习者之间互赖关系。通过分配资源能促成不同程度的交互,引发学习者辩论、解释和相互管理,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和合作技能目标达成。1.典型案例———ConceptGridConceptGrid是一种典型以资源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协作脚本,它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创新学习研究中心的PierreDillenbourg教授等人(2002)设计,并应用于硕士生专业课程《学习技术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几种典型的学习技术:基于帧的课件、虚拟技术、微型世界等。[16]每种学习技术都有关键的领域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要求学习者掌握。ConceptGrid脚本是Jigsaw(切块拼接法)的一种变式,即每一名学习者只掌握了整体任务的部分资源,要完成整体任务,小组成员必须通力合作,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部分传授给其他成员,以共同完成任务。ConceptGrid脚本实施步骤如下:步骤一,小组分配资源。4名学习者自愿组成一个小组,要求界定一系列概念。小组要求每名学习者定义2个概念,并负责研习概念的相关材料。每名学习者所分配的概念和材料都不一样。步骤二,学习者界定概念。学习者研习所分配概念的相关资料,用5到10行文字描述每一概念的内涵。步骤三,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者相互协商、讨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概念排列成如图5所示格状(显示概念的方格灰底,没有显示概念的方格为白底,并以“目标X”显示,相邻关系为不确定,用“?”表示)。概念间关系表现为相关(用“=”表示)或不相关(用“≠”表示)关系。步骤四,小组总结讨论。小组讨论并明确每一对概念的相互关系,并试图将概念的关系整合到理论框架体系中。2.资源分配结构及应用策略资源分配,其目的在于根据学习目标建构学习者之间的互赖关系,搭建支持协作学习的物质支撑环境,确保协作学习活动有效开展。我们认为,资源分配有如下4种典型结构,如图6所示。为简化形式便于表达,我们假定有一个由学习者A、学习者B和学习者C三人组成的协作小组,每一个圆代表一名学习者所分配的学习资源,阴影部分为学习资源重合的部分。图6资源分配结构(1)独立结构。在协作小组中,学习者A、学习者B和学习者C所分配的资源完全一样,各自独立占有学习资源,相互间不构成资源依赖关系。独立结构在课堂讲授教学活动中最为常见,学习者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完全一样,主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即便有合作和讨论,也是学习者的自发行为。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时,教师可采用此种资源分配结构,一般基于如下两点:其一,已经通过其他形式建立了学习者之间的互赖关系,比如角色互赖和任务互赖;其二,学习者已有协作学习的多次经历,教师有意将资源分配权下放,留给学习者处理和分配资源,以培养学习者自主合作的能力。独立结构属于简便而又经济的资源分配结构,教师前期工作量较小,成本较低,适用面广。(2)汇聚结构。学习者A、学习者B和学习者C各自分配总资源的一部分,相互之间没有重合关系,但汇聚在一起则构成总体。学习者要完成整体任务,必须相互配合,有效合作。Jigsaw是汇聚结构的典型案例。汇聚结构是通过资源分配建构学习者互赖关系的一种典型结构,在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中较为常用。在分配资源时,常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即资源和学习内容融为一体,学习者得到学习资源后,则必须掌握资源所承载的学习内容。汇聚结构要求学习者各自承担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然后小组整合学习内容,完成整体任务,所以学习者必须深刻理解、熟练掌握所分配的学习内容,并将其传授给其他学习者。每位学习者的工作都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汇聚结构制造的分离和整合,促使学习者深度交互和相互管理,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协调技能,也有助于学习者形成积极的合作态度。教师在选用汇聚结构时,需考虑如下情况:其一,汇聚结构要求学习者独立承担学习内容,学习并传授知识,因而对其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都有较高要求,适用于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较好的学习者。其二,汇聚结构一般均分学习材料,每位学习者的难度相当,要求学习者能力水平比较一致。因此,该结构适用于同质小组(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其三,汇聚结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资源分配结构,适用于对于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较为熟练的老师选用。(3)并列重合结构。三名学习者分配独立的学习资源,相互之间有重合的部分,但也有差异的部分,可并列开展学习活动。并列重合结构介于独立结构和汇聚结构之间,学习者之间的资源互赖关系强于独立结构,但弱于汇聚结构。学习者A、学习者B和学习者C有部分相同的学习资源(学习目标),但学习资料呈现形式有所差异。例如,教师要求学习者掌握《高等数学》课程中“函数的极限”内容,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时,教师提供的例题和解题方法材料一样,但每位学习者自己要解的题(材料)则不一样。教师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时,采用并列重合结构,并没有通过资源分配建立学习者之间的互赖关系,一般与其他方式相结合,如评价、角色、任务等建立互赖关系。并列重合结构,既考虑了目标的同一性,即协作小组的目标一致,掌握某一学习内容,又兼顾了学习的独立性,即每名学习者独立掌握学习资料,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能防止搭便车现象出现,因为各自材料有所差异,所以无法复制他人的成果。并列重合结构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小组,包括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对于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合作技能要求不高,可用于学习者初期开展协作学习活动。但需要教师精心组织资源,既要保证部分资源的一致性,也要有所差异。(4)顺序重合结构。顺序重合结构相对于并列重合结构而提出来,三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呈线性序列,学习者A学习活动结束,学习者B继续,学习者B活动结束,学习者C继续,三名学习者拥有部分共同的学习资源(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设计》课程中,教师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让学习者研习“提问排序”内容并完成问题集排序,教师给出提问排序技巧(公共资料)和3个问题集资料,首先学习者A排序问题集1,然后学习者B排序问题集2,最后学习者C排序问题集3。三名学习者依次完成,后面的学习者可以参考前面学习者的学习成果。顺序重合结构与并列重合结构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学习资源的序列性,也必然使得学习活动构成序列。因此,在小组协作学习活动的进程中,任一阶段只有一名学习者在开展学习活动,另外两名学习者自然成了旁观者,可以监督或讨论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并适时给予提示。教师在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时,如果采用顺序重合结构,并没有通过资源分配建立学习者之间的互赖关系,一般应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如评价、角色、任务等。顺序重合结构,主要提供了线性序列,使得学习者能示范自身学习过程,讨论和评价他人学习作品,并促成学习者分享和反思。教师选用顺序重合结构时,需考虑如下几点:其一,此结构使得小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序列,因而耗时较长,必须权衡资料的难度和课堂的容量,使得有限时间内学习活动能顺利完成;其二,学习活动有先后次序,为了起到示范效应,将学业较为优秀的学习者放在前面,所以,该结构适用于异质小组(认知技能);其三,由于活动过程中,每次只有一名学习者开展活动,另外两名学习者有较大自由空间,教师可以设置任务,与此相结合,激发有效讨论和监督。

四、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化的局限

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设定任务结构、时序结构、角色结构和资源结构,从而支持教师对协作学习过程的隐性控制,引导有效协作发生,避免出现自由散漫、偏离主题的现象,能有效促进其认知技能与合作技能习得。但是,协作学习活动结构是教师人为对协作学习活动进程的预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

(一)缺乏适应性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已预先设定协作学习活动过程,协作小组据此设定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尽管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可以降低协作学习过程组织的复杂性,促进有效协作发生。但是,协作学习活动是一种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必然有不可预知、无法事先确定的一面。因此,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固有的结构化特性,无法完全适应协作学习活动变化,而缺乏适应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难以适应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变化。协作小组在开展协作学习活动时,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定义的子任务序列可能与学习活动行进状况并不一致。比如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定执行A后,执行B,再执行C,而协作小组在执行完B后,为确认A的执行情况,拟再次执行A,但是线性的子任务序列并不支持回溯。所以,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并不能适应协作学习过程的突发变化。其二,无法适应学习者的差异。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属协作学习活动前的预设,不可能考虑到学习者的各种差异。尽管预先定义不同角色及角色的子任务,设计了角色的子任务差异,但是,角色的差异不等同于学习者的差异,其产生于角色的社会定位,并不涉及协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差异。协作学习活动结构对于不同学习者所产生的引导效应并不相同,合作技能较低的学习者感觉引导不足,而合作技能高的学习者可能感觉引导过度。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自身无法捕获这些差异,进行自我调整,故难以适应学习者的差异。

篇2

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召开

文/特约通讯员 赵启文

近日,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在山西交通技师学院隆重召开。山西省技能人才培训教育研究室薛睿心主任,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徐利民院长、卫申蔚副院长、教务系统中层干部以及来自全省11所技工院校的40余名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参加会议。

会上,徐利民首先介绍了山西交通技师学院的基本情况,并以技工院校如何突破招生困境、毕业生如何体面就业等为题阐述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希望全省技工院校抱团发展,以转变教师观念为先导,把目标盯在育人上、眼界放到市场上、心思用在教学上、功夫下在教改上、本领显在课堂上,认真开展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确保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

薛睿心主任在肯定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建设成绩的基础上,要求山西交通技师学院把“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室”的牌子挂好,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专业品牌,要求全体参会人员认真学习、观摩一体化教学示范课,把好的建议留给学院,把好的做法带回学校,应用到课堂上。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山西省技工教育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室”揭牌仪式。

会议结束后,山西交通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卫云贵主任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近年来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情况。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分为两组,分别在广汽本田实训中心和红岩重汽实训中心为与会人员展现了一堂富有特色的一体化教学示范课。

本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交流研讨会的召开,拉开了山西省汽车维修专业省级教研活动的序幕。相信在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的坚强支持下,在全省技工院校教师的通力配合下,山西省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水平必定会有大的提升,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必定会跃上新的台阶。

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暨

“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举行

文/本刊记者 敖 夏

订单的生产成本应该控制在多少,采购原材料需要多少资金,广告如何投放……走进位于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体育馆大厅的赛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人一组的参赛选手正在有条不紊地核算、制作着财务报表。

日前,2014年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暨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职组)全国总决赛,在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举行,来自15个省(市)的59支代表队近200名参赛选手参与了此次比赛。

沙盘模拟经营是针对企业ERP沙盘模拟游戏而研发的一种企业培训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经营管理类实战演练课程。主要利用沙盘的各种应用工具,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演练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来培养学员团队精神和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此次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学员分组成立若干“企业”,在模拟市场环境下进行模拟经营活动,在主导各自“企业”的系统经营管理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本届大赛采用新道新创业者电子沙盘与手工沙盘相结合作为竞赛平台,通过模拟企业管理信息化经营的形式,掌握企业生产运营业务和管理软件工具,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大赛期间,来自全国59所参赛院校的校长们参加了2014年国家中职示范校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共同围绕院校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校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金融财经类特色专业建设解决方案等主题展开讨论,并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分享、实验教学经验分享和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体验等活动。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教授应邀作了题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基本问题辨析》的专题讲座,并与各与会校长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命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框架设想、人的可持续发展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

教研大组理事会议举行

文/本刊记者 吴家宏

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新时代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10月初,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会议在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市职教教研室建筑专业的教研员及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教研组长共46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介绍了全省建筑专业课程改革的成果及单考单招考试的改革情况,宣读了浙江省新一届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各理事学校名单。会议要求各校深化改革、细化课程,各理事学校要充分发挥职责,调动全省教师的智慧,推动全省建筑专业教学教科研工作的发展。

从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到遴选试点单位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从一体化课本教材开发,到全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单位学校铺开应用;从配套教学资源开发,到仿真3D软件的2.0升级……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已经在改变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道路上走过7个春秋,为缩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局限性,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开放性、可控性、延展性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而不断创新。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的教学难点在于,一是配套教学数据库的开发,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串联与调用;二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当前采用的新教材还缺少匹配的联系手册、教学文案,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前置和课程的巩固;三是实训方式的调整与优化,尤其是实训模型的建造和数字化模拟软件如何与现实工程项目的结合。”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许宝良老师在会议上说,“教中学、做中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地,需要继续做实项目课程教学。这与临海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朱景川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学校正在进行探索,以技能要点为突破口,让传统的学科性课程设置向工程项目转变,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数字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一种全新的项目教学模式。”

在现场的公开课上,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建筑专业的余阳斌老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一堂比较有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上课前,学生们就已经通过学案完成“筏板基础施工理论知识”的自主预习。课上,学生们则主要在余阳斌老师的引导下,借助电脑情境,“漫游”施工场地,通过体验和游戏完成筏板基础施工。“角色带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大大提高课程效率。”余阳斌老师认为,建筑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技能教学不同,施工现场难以1:1还原到校内,依托新兴技术是把真实工程项目“嵌入”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的课程是以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来对知识进行分模块的教学,而新的课改教材更多的是依据范例教学理论,课程需要执行的是项目式教学,教学实施中可以把原先的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个项目中,这样更贴近建筑行业的实践操作和规范。”作为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教研大组理事长学校――东阳市技术学校校长韦跃忠在课程观摩后的研讨会上大胆建议,“建筑专业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接下来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课堂的教学上。同时,为了匹配甚至领跑行业标准,必须提升现有教材的质量,融入更多的行业信息;必须着重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养,让教师走进行业,走到生产一线。这不仅是浙江省中职建筑专业深化改革的内在要义,也是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无缝接轨产业经济的重要抓手。

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

国家人社部汤涛副部长来学院调研

文/通讯员 李毓红

10月30日上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等一行来到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就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调研,省、市有关领导,校班子成员陪同调研。

汤涛副部长一行走进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咸宁市公共实训基地,观摩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汤涛听取了市委书记任振鹤、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小强关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社工作、技能人才工作情况的汇报以及学院杨金焱院长对近两年学院发展情况的汇报。

汤涛副部长对咸宁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给予充分肯定。同时 他提出要进一步总结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加强公共实训、技能人才培训、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市场主体。要整合要素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把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学子勇夺东风日产TIIDA杯

房车大师挑战赛第九、第十回合冠军

文/特约通讯员 谢 劢

近日,2014东风日产TIIDA杯房车大师挑战赛年度第九回合、第十回合分别于广东国际赛车场落下帷幕。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沙太汽车工程系叶俊辉同学勇夺两个回合的冠军,并以77分的积分暂居年度车手第二名。

在赛事临近收官时,车手们斗智斗勇,合力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攻防大战。在第九回合中,7号叶俊辉同学率先冲线,稳扎稳打,一路领跑。第十回合中,他沉着冷静,以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经过16圈的激战过后,再一次收获冠军,其年度积分榜排位也上升到第二。

东风日产TIIDA杯房车大师挑战赛2014赛季赛程分为12个回合,其中第一、第二回合于4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国际赛车场开赛,每个赛场举办两个回合的比赛。然后依次在珠海国际赛车场、上海国际赛车场、台湾大鹏湾国际赛车场举行了六个回合的比赛,最后的收官大决赛将于10月25日至26日在江苏盐城举行。

第三届文化活动周暨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文/特约通讯员 石 丽

日前,阜康市职业中专、市高级技工学校隆重举行第三届文化活动周暨自治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本次文化活动周为期三天。自治区第五督导组组长、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国梁,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毛力提・满苏尔,自治区第五督导组副组长、自治区人社厅副厅长艾尔肯江・牙生等各级领导及31家企业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本届文化活动周既是对学校实践性教学水平的一次展示,也是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检验,对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推动全员技能大练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道德品质、思想作风和综合素质的大展示。

湖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拉开序幕

文/特约通讯员 邓志忠

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师资培训班日前在襄阳技师学院开班,拉开了湖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训的序幕。

篇3

【关键词】流行歌曲;演唱;美声教学;体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88-02

通常情况下,流行歌曲演唱的多元化曲风都是建立在多样性流行音乐风格基础上的。其与古典传统唱法和民间唱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古典传统唱法与民间唱法都是以固定演唱模式为主,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流行音乐则不同,其社会性质和文化特点都是以娱乐性、普遍性、通俗性、时代性为主,而且其演唱曲风也是多元化、丰富化的,并没有固定的演唱模式。现如今,流行歌曲的演唱也被纳入到声乐教学当中,成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改善了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同时也通过美声的教学观念将自身演唱模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流行歌曲与美声唱法概述

(一)流行歌曲唱法

流行歌曲的唱法最早是从欧美国家起步发展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其大众化、时尚化、娱乐化艺术特色也是十分明显。流行唱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将个人的内心情感抒发出来,并倡导以自然声音演唱为主的一种演唱方法,即普通话演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嗓子要始终处于最自然、最质朴、最生活化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作品情感完全发挥出来,同时流行唱法对于演唱技巧的要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随性发挥,有着多样化、丰富化的演唱技巧。音色即指一个人声音的特色,在演唱流行歌曲过程中,如果音色个性突出、辨识度高,则这个歌手在演唱时的歌曲表现力也是十分明显。而流行唱法多数都是利用音响设备来扩大音色效果,其还会用绚丽多彩的舞台美术灯光来营造演唱气氛,并采用伴舞、伴唱、舞蹈表演、电子流行音乐器伴奏等演唱方法,有的还会与说唱技术结合,形成一种以说唱方式为主的演唱艺术[1]。

(二)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经常被人们称作为“最动听的音乐”,也就是说美声唱法格外重视演唱者声音,可以用各种演唱技巧使演唱者声音变得深沉高昂、轻快悦耳。在整个发声方法中,要采用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演唱者达到最完美的演唱效果,从而给观众带来极高的视听享受。美声唱法综合了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和意大利声乐技术的演唱风格,其音色十分优美、圆润,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特质,并且注重声音的松、通、圆、亮,及音质的高亢和华丽,在对待声部区分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规定各音区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发声方法也要科学合理、音量要具备极高的可塑性、气声要均匀,音与音的连接也要平滑、沉稳。由此可见,当下音乐艺术中,只有美声唱法才是最科学、最具持久魅力的唱法[2]。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美声唱法最早来源于意大利,其主要强调的是共鸣与音质,与我国本土音乐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在民族大众审美观方面还存在诸多偏颇,并没有完全得到群众的喜爱和认同,属于一种阳春白雪的声乐表演形式,但在近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对美声演唱的推崇,其演唱方法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和欣赏。而流行唱法则注重音色的直与平,需要演唱者保持自然的发声状态,倡导口语化演唱技巧,对声音的表达偏于情感化,是一种极为亲民的表演方式,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一种深受大众所喜爱的演唱方式,下面,本文也会对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异同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同点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要属美声唱法与流行歌曲唱法两种音乐形式,两者在风格呈现上都对歌曲、演唱者等各组成部分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而演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求演唱者能对整首歌曲的曲艺风格全面地理解和表现出来。同时,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也比较注重情感与歌曲的结合,要求在音乐表演中,要充分地将歌曲情感表达出来,以便于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魅力,深入歌曲主题。此外,两种演唱技巧都能将音乐节奏、作品的情感及连贯的曲调等因素很好地利用起来,使之形成良好的音乐氛围,并能利用音乐效果来呈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3]。

(二)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不同点

美声唱法与流行歌曲唱法有着很大的本质上区别,主要体现在起源地、发声方法及对作品的艺术处理等方面。首先,美声起源于意大利,讲究音色的优美和高昂,在对作品处理上,规定各音区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发声方法也要科学合理、音量要具备极高的可塑性、气声要均匀,音与音的连接也要平滑、沉稳。其次,流行歌曲唱法起源自欧美国家,讲究自然发声,在对作品处理上,主要是利用音响设备来扩大音色效果,并用绚丽多彩的舞台美术灯光来营造演唱气氛,同时还会采用伴舞、伴唱、舞蹈表演、电子流行音乐器伴奏等演唱方法,有的还会与说唱技术结合。

三、流行歌曲唱法与美声教学结合体系探讨

(一)流行唱法融合美声教学的具体原因

由于流行歌曲唱法有着极大的多元化内容,所以其也影响到流行歌曲的表演形式,使之形成多N多样的表演特色,其演唱方法没有任何的固定模式,演唱声音也十分自然。因此要想将流行唱法演变成大众唱法,首先就要让流行唱法的技巧和方法能够像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那样,形成专属的演唱模式,这就应该将其与美声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得以实现。

(二)美声教学与流行歌曲演唱相结合的特征分析

要想将流行唱法形成固定式的演唱规律,就需要将其与像美声唱法这种模式固定的演唱形式相结合。因为美声唱法最大的演唱特点就是可以使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唱法产生共鸣,所以相关院校可以在美声教学中引入流行唱法,并将美声唱法中胸腹式呼吸、讲究头腔共鸣、气息下沉等发声特点融入到流行音乐唱法中。同时美声唱法还具有优美的音色、灵动的花腔、绝妙的半声技巧、圆润的连音以及较强的弱音控制能力,所以完全可以借用美声唱法中的技巧来引导流行歌曲演唱,再加上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原理相同,因此在进行流行歌曲演唱时,演唱者完全可以结合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术来提升流行演唱的技巧,从而使流行唱法更具科学性和规律性[4]。

(三)流行歌曲的演唱与美声教学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流行歌曲唱法与美声教学的有效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使其更具完美性和规律性。不过为了达到长期、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对发声技术进行全面改善,提高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和处理歌曲情感的能力,并对其开展长期的训练和舞台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使流行音乐的演唱更加完美。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流行歌曲唱法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认可,同时各音乐艺术院校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由于大部分音乐院校都设有现代音乐系,所以通过在美声教学中融入流行唱法,有效地帮助流行音乐改善了演唱技巧和演唱规律,并借助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术,使流行唱法更具科学性和完美性,从而为我国演唱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流行歌曲的演唱与美声教学结合的研究[J]音乐时空,2016,(02):27-28.

[2]李妮娜.中国传统声乐语音理论视野下当代美声教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2016,(03):30-31.

[3]杜献.声乐美声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亚太教育,2016,(02):24-25.

[4]陈岳琴.简析声乐演唱艺术中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12):19-20.

篇4

【关键词】研讨式;履带车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25-1.5

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讨论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向科学研究方向进行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其宗旨是为了引导﹑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散其思维,提高其研究问题的深入程度,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在我单位履带车辆使用课教学中进行3年5个班次的试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具体做法进行梳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研讨式教学法的本质是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研究讨论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活动,其教学过程是一个探讨、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补充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寻求最佳方案或方法的过程,在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应用研讨式教学法要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和能力出发,指明要研究的方向和领域,以及概要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寻,唤起他们积极研究问题的热情,养成务实的研究问题的习惯。

突出提高学生能力原则。在设计组织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交流权,放手让学生参与实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要突出培养他们的调研能力,信息归纳整理能力,实验的设计组织与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最终达到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在研讨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主要按照确定题目、研讨准备、研讨交流和总结讲评四个步骤来进行。

确定题目。确定题目是研讨式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它直接影响研讨式学习成果的水平和价值。一般来说,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重点,至于确立什么样的选题,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需要,也要考虑其专业基础、工作经历、工作环境、完成能力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方法和手段问题应作为研讨式教学中应确立为讨论问题的重点内容。例如,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工作状况的检查方法,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且和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涉及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学习难度大,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就应是研讨的重点内容。

研讨准备。研讨准备是根据所确定的研讨内容进行的相应的准备活动。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研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若研讨的内容较单一,准备时间短,利用教材内的资料和积累的相关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可以先通读教材内的相关内容,了解该资料对讨论的支持程度,同时结合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例如,发动机狂转故障的讨论,该部分内容通过对教材资料分析理解,基本能满足学习要求,有些学生有这方面的处置经验,对讨论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该故障属危害性较大的故障,处置不当易造成发动机损坏甚至报废,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发动机停止工作是关键,在这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若研讨的内容较复杂,需要很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则要进行精心的准备。需要查阅资料、装备调研和相关人员座谈、讨论,还有的需要试验和实验。例如,装载机的液压系统换向控制阀的工作状况的检查与常见故障的处置,会涉及到换向阀的结构、原理、工作过程和过载保护等相关知识,研讨前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走访,了解使用和常见故障的第一手资料,并要准备研讨文档和资料片等。

研讨交流。研讨交流是根据研讨准备的内容和教学的时间安排,进行的交流讨论活动。它是实施交流、纠正偏差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在老师或班干部的组织下进行。讨论交流可以集团研讨或分组研讨的形式进行。分组时人数通常限定在8-12人之间。交流时通常先由主持人引导发言,成员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言可以采用轮流发言,也可指定代表发言,具体的形式根据内容、时间和场地的安排灵活掌握,一般不作统一的要求。发言主要围绕先期开展的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进行。在讨论中针对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发言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己的经验做法,也可以是他人的错误分析等。目的是加深对讨论内容的理解,开阔大家的思路和视野。就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提交给老师,以得到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总结讲评。研讨结束后,老师应在尊重、鼓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清晰、明了的讲评。对研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指导,并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三、实施研讨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选题难易要适当。研讨的选题要让学生有能力进行研究,并通过研究能够领悟到所学的知识,研究的周期不能太长,研究所需的耗材和经费不能太多。另外选题要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题目既不能太小,让学生感到不值得研究;又不能太大,让学生无从下手。

研讨准备和交流时间要充裕。在研讨开始之前要有一定的准备时间,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老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往往不是很充裕,在准备中还会受到考试等其他事件的冲击,会导致准备不充分。交流时,由于需要发言的人相对较多,每个课时的时间又相对较短,又不能挤占其他课时的时间,往往会造成交流时间的不充分,影响效果。所以,交流时间的选择和调整很重要。

研讨方式要灵活。研讨的方式不要局限于教室内组织的小组或个人发言,老师讲评的程序化的讨论方式。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可以利用学生实习或实验的时间,结合车辆、实物等进行具体讨论,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可以由部分学生先准备、先示范、再普及的方式在所在的课程内铺开。

老师准备要精心。研讨式教学实施繁杂冗长,耗时长,组织难度大,教学准备工作量大,对老师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所以研讨前老师要精心设计准备,在实施中,可与案例式、讲授式等教学法交替使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道雷等.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2]张仲林等.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一、注重交流对象的全面性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当努力创设交流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学习中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并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他的学习伙伴。

1.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

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氛围,能让同桌、同一个学习小组乃至全班学生之间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突现时与同伴分享,并给同学以启发,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如认识减法时,学生根据情景图“5位小朋友正在浇花,离开了2位小朋友”,列出算式5-2=3。有位小朋友对同桌小声嘀咕,他说:“我看到图中有5朵花,其中3朵红花和2朵黄花,也是5-2=3。”受他的启发,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看,也是5-2=3?”小朋友们唧唧喳喳一番,居然说出了:“图中有5位小朋友,离开了2位女同学,剩下的就是3位男同学。”没有自由的交流,能有这样的发现吗?

2.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在学习中教师应是学生最忠实的学习伙伴。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关系中来,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双向交流

教材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范例,它能提供给学生很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也是双向的。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学习“年、月、日”时,关于平年、闰年的规律,学生希望知道的远不止教材介绍的内容,比如: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的变化?为什么公历年份数是4的倍数一般是闰年?而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通过进一步阅读课外资料,学生明白以上问题之后,又有新的问题:公历年份数是400的倍数的年份一定是闰年吗?这是对教材和课外资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与教材双向交流后的成果,应该承认这也是一种创新。

二、加强交流形式的针对性

不同的问题就像不同的锁,不同的交流形式就像不同的钥匙。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切实地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

1.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若干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全班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研讨主题:分数和除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是什么?你能举一些例子来验证吗?围绕这一主题,学生开展的研讨活动非常成功,不仅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也举了许多的例子加以说明或验证,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项丰收。这种灵活应变的、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展示成果,共同评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使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中,学完例1:264+98后尝试解决例2:361-197,出现了两种方法:①361-197=361-200-3=158 ②361-197=361-200+3=164。教师将两种方法都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评议,在评议中领悟正确的思考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疑问难,辩论实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中合作交流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学生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开拓智力。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探索、自学后交流,一位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的理解是:把一个长方体摆在面前,竖的那条棱是高,水平左右方向的那条棱是长,水平前后方向的那条棱是宽。当即有学生质疑:照这样说法,如果将长方体斜着放置,该怎么确定长、宽、高呢?在教师的引导下,辩论开始了:支持前者的认为这样理解便于记忆,反对者认为长、宽、高与长方体的放置方法及棱的方向都没有关系,只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看做是长、宽、高。两相对比,使学生的理解更能把握数学知识的实质。

三、实现交流过程的完整性

篇6

我们中班年级组12位教师经过了一年的相处和磨合,大家都是比较的熟悉,有很强的凝聚力。其中原有的一位教师因个人原因离职,从而进来了一位新教师。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位园级骨干教师、五位中年教师、六位新岗教师。教师的性格都是比较外向活泼,因此,我们年级组是一个年轻活动青春的团队。

上学期,小班年级组以常规培养为基准,班级的一日生活常规有了一定的进步。幼儿园以美术为园本特色,加强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与观察,针对不同层级的教师的备课进行了统整和研讨,教师基本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是个别教师由于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语言还不够规范和严谨,在教研活动中缺少主人翁意识,依赖性强,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研水平至关重要。

二、指导思想

加强学习和研究《3—6学习发展指南》,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规范教研组活动。以幼儿园的实践研究为指引,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反思能力,改进教育实践。加强日常教育工作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扎实教研,一日生活常态化。

1.随机进班,加强个别化指导能力。通过随时随地的老教师进班听课形式,逐步提高教师的日常游戏活动、户外体育锻炼的指导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日常观察指导能力是本学期的重点,立足于教师的的日常常规带班能力,特别是个别化学习的指导能力。加强日常工作检查,将工作做到细致化。

2、定期教研,提高教师教研主动性。召开年级组教研活动,每周两次小教研活动,由两个教研组长轮流组织,在年级组中形成交流分享,互动反思的良好氛围。遇到日常带班中出现的任何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一起交流分享各自班级工作所取得经验和成绩;互相观摩平行班的常规,帮助带课的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

(二)互动学习,游戏活动个性化

1、继续深化以游戏教学为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根据班级环境的改进,加强活动的游戏化形式,不限定孩子的发展。

2、重视班级的户外体育活动,满足每日幼儿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重视幼儿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加强球操的练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手眼协调能力。

(三)海洋之旅,美工创意独特化

1、海洋之旅主题课程的尝试开展。根据中班年龄特点,我们首次开展园本课程“海洋之旅”,以班级为单位,各班凸显个性。在每次主题结束了各班进行交流总结,能够真正做好主题活动内容。

2、加强家园互助,推进家园合作。以“家长会”“秋游”活动为平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

3、做好美工区自主化。园本课程在艺术领域中体现就是创作和表现,各班做好美工区的创意,根据班级的“海洋之旅”做好美工区活动。美工区材料自主化,和幼儿一起做好美工区材料的分类,自主拿取,不断做好自主化。

五、各月份具体内容安排

月份

教研内容

教研形式

负责人

9月

第一周

新学期工作安排

各班环境创设

集体备课

互动研讨

观摩学习

教研组长

第二周

球操研讨

教师节献花环活动安排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一日生活活动流程、

自助餐

一日生活的开放性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能干的我“主题活动小结”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前期准备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0月

第一周

国庆放假

第二周

海洋之旅主题活动的制定、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自主学习、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集体备课

各班主题的制定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重阳节方案制定

主题案例的研讨

汇操的流程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1月

第一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户外大型健体活动

游戏课程观摩交流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海洋之旅》主题延伸活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12月

第一周

《迎新年》主题学习

教师研讨活动内容

互动研讨 、案例分析

教研组长

第二周

主题案例资料交流分享

迎新年家园同乐会活动安排研讨

互动研讨、

经验分享

教研组长

第三周

环境创设分享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经验分享、

互动研讨

教研组长

第四周

集体备课,计划内容研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互动研讨、

篇7

根据新课标精神,根据我校工作计划,制定体育组工作计划。严格按照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实施细则;以课程改革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学生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研讨,从而不断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教学观,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目标

1、集体备课怎样开展:体育组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的程序进行。首先,备课组长确定好集体备课计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在后面的一周里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下次集体备课时集体交流,集体交流后形成集体备课教案,

(1)个人初备时,一定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备课提纲。(2)集体交流,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3)修正教案,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4)形成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主备人在形成的教案应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5)课后交流,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2、开展好教研活动:

(1)根据课程改革精神,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全面了解领悟课改精神,实行新课程标准,组织上好体育课。

(2)积极的向学生宣传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里都能动起来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处在有张有弛的学习与工作状态中。

(3)组织研讨学校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促进校运动队制度的完善与训练的高效性。

(4)继续加强小学校园舞的开展,抓好校广播操的训练质量。严抓进退场队列队形,加强全校师生对广播操的认识态度。

(5)继续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习惯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6)组织教师开展优质课达标活动及听课评课活动。

(7)充分做好各项运动队工作,制定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作好比赛前的训练工作。

三、开展好业务学习和网上教研活动。

本学期体育组业务学习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在专业性学习、主题性学习、研讨性学习三个方面着手学习。

体育专业性学习由谭延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体育专业方面理论和最新专业信息。

主题性学习由徐世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二课堂活动效果。

研讨性学习由体育组教学能手谭延伟和邓伟老师负责,主要学习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

开展好网上教研活动,成立网上教研小组,定期登陆教师论坛平台,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九月份完成训练队的选拔和组建工作(乒乓球队和速滑队),制定好各项体育计划。

2、十月份协助政教处和大队部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

篇8

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应用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实践及体会,以探索高专《预防医学》更好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研讨式教学法;高专;预防医学

1.高专《预防医学》课程应用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内容丰富,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论文撰写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科目[1]。目前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性思维等。研讨式教学法最早由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弗兰克提出,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开始关注并不断地应用研讨式教学法[2]。研讨式教学是指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3],主要包括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具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字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4]。故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应用研讨式教学十分必要。

2.《预防医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

2.1选取研讨专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重难点问题作为研讨专题,也可以讨论预防医学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或案例,如在环境卫生章节中研讨雾霾是如何形成的及如何预防雾霾的危害、中国“癌症村”产生的原因及防制措施;职业与健康章节中可讨论工作人员怎样预防常见的职业病以及职业病病人如何维权;疾病预防与控制章节可讨论近期流行的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三环节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我国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最新数据及如何预防;医学统计学章节中要求学生查找医学论文学会分析其中的统计图表和假设检验方法的应用等。教师在选择研讨专题,要考虑其难易程度与课堂研讨的安排,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进行精心设计。

2.2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及查找资料:由于研讨式教学的课堂研讨时间会压缩原本的讲授时间,所以教师只有把一些易理解的知识部分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如我校教师可在世界大学城空间里上传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及布置研讨问题,并在空间里讨论区查看学生的讨论及查阅学生提交的作业等。每个班的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要交流讨论、分工协作完成专题的资料准备,并轮流发言。

2.3课堂上专题研讨:每节研讨课组织3个小组发言,各小组发言代表主要以PPT形式汇报5~7分钟,由其他组同学提问,发言组同学派代表回答,问答时间约3~5分钟。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束后,教师作简要点评。课堂研讨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评。

2.4课后交流探讨及写总结报告:课后,学生还可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QQ、微信等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也可向教师提问及进一步探讨。每个小组就讨论的专题写出总结报告,作为平时作业交给教师批改评分。

3.研讨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3.1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2.6%的学生认为研讨式教学法形式新颖,教学氛围更好,学习兴趣提高;专题研讨能启发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习惯,并增强了师生的沟通,师生共同进步。

3.2发现的问题:

3.2.1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较重,查找资料及小组交流讨论的准备时间不够充分;

3.2.2有的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习惯抄笔记或害羞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适应学习方式转变;

3.2.3由于学校网络及学生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的问题,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在网上发言或查资料;

3.2.4研讨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提高:在研讨式教学中的教师引导非常重要,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思考,还要教学生如何去查找资料或文献;在课堂的研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主题,协调好讨论的度,既要避免争论过于激烈又要避免冷场;课后还要及时参与学生的交流及答疑解惑。这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量都是挑战,并且研讨式教学比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工作量增大数倍。

3.3研讨式教学与传统讲授的关系:研讨式教学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等优点,但研讨过程需要花费师生大量时间与精力,故在预防医学中很多内容如医学统计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知识仍采用传统讲授式。因此可以把研讨式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4.结论

研讨式教学在高专《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知识面,促进师生及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但由于在现阶段高专《预防医学》研讨式教学模式尚在摸索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应结合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士杰.预防医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68-69.

[2]朱喜群.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科教文汇,2015,334:26-27.

[3]刘毅敏,张定林,周勉等.医学检验专业基础化学研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5):640-641.

篇9

第一个关键词“主题”

1.主题确定

“十一五”,我们确定的教师研训主题是领域教学;“十二五”主题是区域活动。

“十一五”主题的确定,是在做幼小衔接课题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的。当时,学校申报的幼小衔接课题获得立项后,幼儿园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教师们对集体教学活动,从目标、内容到组织都存在很多问题。于是我们从最初只研究语言与数学学科,逐步扩展到所有领域,幼小衔接课题成了抓手和推手。

“十二五”主题的确定是十分明确的。领域教学的一轮研训结束后,我们深感游戏的薄弱和重要,于是,把教师的研训重点自然转移到区域活动上,并同步申报了省级课题《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借课题研究将教研和科研融为一体来解决实践难题,区域活动课题成为了“十二五”教师研训的重要抓手和推手。在主题确定方面,我们努力做到“准”,做到紧扣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指向发展的需要。

2.整体推进

“十一五”,在领域教学研训方面,我们的做法是:一个学期一个领域或学科研讨推进,从语言、数学到健康、科学、美术、音乐、社会,进行系列推进。

每个学科研训的流程为:理论学习――目标回顾――课堂教学――各园听评――集团展评――公开教学(专家指导)――总结反思。以美术学科为例,我们首先组织所有老师学习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等理论书籍,解读美术活动各年龄段的目标,然后各园园内进行美术活动说评。在此基础上评荐出部分教师参加集团的展评,集团安排园长骨干教师深入各园听评指导,在展评的基础上选出典型课例进行公开教学,邀请同行园长、师院学前系教授进行指导,最后进行集中反思。

“十二五”期间,结合区域活动课题研究,我们解决了一个研究重点。从区域内容安排――空间设置――材料投放――组织指导――观察记录。

每一个重点内容又以学习、观摩研讨、评比来推动日常活动的落实与深入。每学期重点阅读一本理论书籍,开展一次读书论坛,组织一次大型研讨观摩活动,接受一次工作室调研、一次专家指导、一次评比活动。

在整体推进研训的过程中,努力做到“实”。一步一个脚印,追求实效。

教师研训突出“主题”引领,让集团五所园做到了方向一致,理念清晰和力量整合。

第二个关键词“层次”

教师研训有针对性的分层可以提高研训效果。在分层研训方面,我们重点抓了队伍的顶层:管理层与骨干层。

1.管理层主题研讨

管理层又分为园长层、业务园长层和后勤主任层,每两周活动一次。开学初,根据各人业务专长、园所情况经过讨论形成安排表,每学期每人牵头1-2个主题。园长层面研讨学习内容,突出管理,兼顾研训主题;业务园长层面上,主要针对研训主题,兼顾管理。

各人对照专题提前进行准备,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筛选,以及结合实践的思考,形成专题探讨的引领稿。在主题研讨活动中,主讲人围绕主题,结合本园情况进行充分阐述,其他人员进行参与性的讨论,最后,牵头人进行归纳、提升,或留下继续研究的后续话题。管理层后期的研讨,我们调整为针对一个实践问题,确立一下话题,依据一本书来进行。把读书学习与话题研究结合起来,提升研讨的质量。

管理层的主题研讨,促进学习,促进实践,促进思考。每学期每位管理者至少对一个话题进行较全面的资料收集、筛选和学习思考,对自身、对幼儿园来说都是一次从认识到实践的深刻梳理。成员间的交流碰撞、带动,让话题的内容更加生动,更有思辨性,对这个话题理解把握也更加深透。

2.骨干教师工作室推进

两年一次评比。从2007年起,已连续评了四批,做到动态激励。

激励管理跟进。对骨干教师的管理激励,一是依据《集团骨干教师的职责权利与奖励考核办法》,对骨干教师的专业进步、引领示范作用有明确的规定;二是骨干教师要精心制定专业成长规划(后期每人一本成长手册);三是定期召开骨干教师专项会议;四是组织骨干教师赛课活动;五是每学期对骨干教师进行等第考核,作为调资依据;六是调资中设有骨干教师增资专项。

管理层和骨干教师层是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引领者,他们的素质、状态决定着教师整体的素质与状态,抓住他们一定程度上就是抓住了教师整体。

第三个关键词“整合”

1.“点、块、面”融合

点。以园为单位进行。在集团计划框架下,各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等教研活动,自主实施园本教研。如我们各园都有自己的特色节庆,清河园的阅读节、机关园的礼仪节、深圳园的艺术节等。以节点推进特色凸显指导思想是统一的,但内容与做法是个性的。每个园所进行的园本教研活动通过周工作总结表汇报上来,在每周的园长或业务园长会议上有选择地安排交流分享,或问题讨论,好的做法会在集团内进行推广。(如深圳园的读书活动做法、淮海园的教师思维挑战秀等。)

块。以园所牵头进行主题研讨活动。每学期集团计划中,都会安排幼儿园开展面向集团的教研活动。有每学期一所幼儿园的“特色园行”展示,如上半年淮海园开展的思维游戏特色的展示研讨;一所幼儿园对全区或市进行教科研研讨交流活动,如机关幼儿园对全区进行的“区域游戏观察与评价研讨交流活动”。这样的活动,也是系列性的。

面。集团集中进行。一学期中,集团集中进行5-6次研训大活动:有读书论坛、素质展台、公开教学、游戏观摩、专家讲座、基本功考核等。寒暑假会安排2天左右的“寒假添餐”、10天左右的“暑期加油”研训活动。

2.传统、网络携手

现代社会,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2012年,基于幼儿游戏工作室、指向骨干教师的“相约成长”交流群建立,群员36人。在这个群里,每两周会有一个牵头人放送话题,话题通过征集梳理安排成表。群里成员自由参与讨论发表观点,牵头人最后做交流汇总和观点提升,工作室大组再进行交流,我们还通过评选最佳网络研讨员进行激励。之外,群里不定期分享一些好文章、视频等。今年,我们还成立了“边走边唱”集团大学习交流群,113名教师都在其中,定时发放一些读书指导要点、精彩文章推荐等,扩大网络研讨面。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级、2010级护理硕士研究生共19人,均为女性,年龄23~36岁,平均(26.63±3.83)岁。其中,应届毕业生入学者11人,有工作经历者8人;研一学生10人,研二学生9人;专业学位5人,科学学位14人。

1.2实施方法

围绕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按照课程开发程序,首先进行情景分析,进一步明确学院研究生教育理念、学生需求和定位、师资资源和条件;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实施方案,确定应用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大纲和资料讲义的编写;经过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等环节,最终应用和实践。

1.2.1教学目标

本专业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首次课程则由一二年级共同参与。通过学生讲课、集体讨论和教师指导紧密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核心能力。完成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描述和分析临床护理相关主题的主要进展和动态;(2)应用循证实践的方法,获取和评判相关主题的最佳证据;(3)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和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提供最佳护理实践。

1.2.2教学内容和安排

结合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本专业课程特点进行Seminar主题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以各专科共性的护理专题并侧重临床实践案例为原则,确定的主要专题内容包括:护理理论、高级护理实践、循证护理、危重症护理、皮肤护理、患者安全目标与安全管理、静脉治疗、疼痛护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终关怀和姑息照顾。每一主题3学时,总计30学时;每周一次课(3学时),学生有至少一周时间进行相关资料研习。

1.2.3教学过程

Seminar过程的组织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效果[3]。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是确保Seminar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了QQ群,便于课余交流和资料共享;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指导老师作为促进者、组织者角色;学生分组,每2~3人为一组,完成一个主题内容的主讲报告;外请临床护理专家参与部分主题研讨。每一主题内容的研讨中,Seminar教学模式的结构设计为:(1)预先作业:报告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研习主题内容、分工准备多媒体幻灯,交由老师指导和修改,其余学生根据提供的参考书目和资料自学主题相关内容;(2)课堂开场(2~3min):指导老师结合主题内容及其临床特点介绍和引出研讨主题、主讲同学或主讲嘉宾,不作学理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判断;(3)主题报告宣讲(40~50min):报告小组成员分别以幻灯、PPT形式进行主题报告,一般包括该主题的概念及理论发展、临床应用及进展、案例分析或病例分析三部分内容;(4)简要点评(2min):指导老师和同学点评报告人的讲解、幻灯制作、引用文献等;(5)分组研讨与交流(60~70min):指导老师提出3~4个研讨问题,同学分4个小组(每组5人)先进行组内交流研讨,各小组再将汇总意见在课堂集中发言,与其余同学交流。指导老师在此期间参与小组发言、组织课堂集中讨论、剖析研讨问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表达;(6)总结、点评:下一次内容布置和安排(3~5min);(7)网上交流:将相关幻灯和资料上传QQ群共享。1.2.4课程考核和成绩测评考核方式为案例研究(casestudy)。重新分组,每组3~4人,各组自选本课程中任一主题,以案例或病例查房形式进行演示,要求围绕临床病例确立问题,应用循证思维和方法,寻找理论依据应用于临床情境以解决问题。从案例选择、问题思考、理论依据、理论应用、概念图和汇报过程六方面进行评分,指导老师和同学参与测评(本组演示时本组同学不评分)。课程的成绩评定:主题报告30%,课堂研讨及参与20%,案例研究50%,总分为其课程成绩。

1.2.5课程评价

自行设计研讨课程的评价反馈表,学生的反馈意见按Linkert5分评分法表达,以1~5分分别表示“强烈反对”、“反对”、“一般”、“同意”、“非常同意”;对研讨学习的自我评价以5分表示“优秀”,4分表示“良好”,3分表示“中等”,2分表示“及格”,1分表示“差”;另设开放性问题收集意见和建议。每次课堂研讨结束,学生填写课程反馈表,指导老师汇总意见后阶段性反馈给学生,并结合开放性问题反馈的结果进行跟进和改进。

2结果

2.1课程成绩

课程考核中学生完成6个案例研究,分别以角色扮演、焦点访谈、循证查房等形式汇报演示,总的案例评分为(87.01±4.54)分。结合主题报告及课堂研讨的评价,课程总成绩评分为(89.81±2.58)分。

2.2课程评价

学生对研讨课程的总体评价反馈是积极的,各条目评分均在4分以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为(3.89±0.12)分,介于中等和良好之间(表1)

3讨论

3.1专业课程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应具有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的能力,有沟通表达的技巧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由对象资料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生源不一,入学时专业水平不齐,很有必要进行系统划一的专业学习,提高其专业认识和能力,为后继研究课题的确立打好专业基础。为此,《临床护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循证护理为主线,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以学生的能力为本(com-petence-based),结合临床关注的共性问题和热点,进行内容整合,分若干专题介绍临床护理进展。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文献资料目录进行预先自主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课堂报告、主题讨论和综述总结,让学生既了解学科前沿、熟悉最新实证、掌握临床动态,也拓展视野,培养分析、思考、评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掌握护理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案例研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统一。应用实践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是积极的,各条目评分均在4分以上;课程成绩显示较好的集中度,取得较为一致的优良水平(89.81±2.58)分,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3.2Seminar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中占据主流和核心地位的依然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依然主导着今天的大学课堂,包括研究生教学[1]。如何不断地探索和创造生动、活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Seminar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以学术交流互动为特征,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为动力的课堂交流模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相比:(1)Semi-nar教学具有突出的互动性,其交流方式呈现双向甚至多向的走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入了一个平等的互动空间,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研讨中常常为一个论点、一种临床现象而热烈交流,充分运用到脑筋激荡、头脑风暴,促成了发散性思维的现实转换。在学术争鸣中,师生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愉悦,更密切了师生关系;(2)平等的交流讨论,可以触及学生思想深处的一些东西,尤其是研一初学者的专业认识,在价值判断陈述、批评和共享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对心灵的再塑造过程,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解析中体会到护理专业的作用,发展专业的内涵建设成为共识,“为学”与“为人”在Seminar过程中得到和谐、自然的统一;(3)Seminar教学还为学生提供了互助、互学的合作平台,相互激励、竞争的学习空间,人人参与,势必形成一种情境压力,促使每组成员积极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思考中。本次研讨中,研一、研二学生共同参与,分组时新老搭配,研二学生的专业认识和方法对研一学生起到一定的传帮带作用;(4)Seminar教学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和组织者,研讨中不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随时关注捕捉到学生的观点言论,而且要有全面而深入的护理专业知识,要能灵活地掌控研讨局面、适时推进,对于指导老师也是一种挑战,主持完一次研讨,老师常有“被掏空”的感觉,然而学生的争论和思考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观念提出反诘,激发了教师的自我创造潜能。

3.3不足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