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实施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实施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会上李世厅长重点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
第一,必须把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放到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来抓。
矿业开发,首先要考虑地质环境治理,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环境保护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要一条龙监管。
近几年,自治区国各级人民政府对勘查和开采工作非常重视,累计投入勘查基金80多亿元,找矿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矿产资源开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去年我区煤炭开采达到了9.7亿吨,占全国开采量的27.5%,居全国第一位;鄂尔多斯市去年开采达5.88亿吨,占全国开采量的17%。还有我区天然气等资源开发,在全国也占有较高的市场比重。
目前我区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矿山环境保护三大环节中,矿山环境保护还是薄弱环节,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面,重视还是不够。目前全区有约790平方公里,5个集中区的88处矿山需要集中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大多数企业矿山环境治理还可以,有些企业做的较差,因为环境治理如土地复垦、绿化等要增加成本,在治理方面打了折扣。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要遵循“谁开采,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要开发和保护并重。我们要吸取其他煤炭大省过去只重视开采,不重视环境治理造成的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的教训,管理好我区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我区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区,一定要把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抓好。目前,企业更注重矿产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在政府监管方面,措施和制度更要完善,如果重视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具体工作不到位,将来势必造成资源开发后满目疮痍,这样对子孙后代,“地球家园”是最大的失职和渎职。
今天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地质环境治理,同时还要把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一同重视起来。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点,要把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这个薄弱环节补上来,切忌出现企业老板把矿开走了,留下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让政府买单。今后矿山开采不仅要认真抓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写、审查,而且要看企业能否实实在在落实到位,需要我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真检查落实,只有实实在在地将这方面工作做好了,才能开展下步工作。内蒙古矿山地质环境工作能否做好,就在于诸位做得好不好,在于思想、方法和措施和管理是否到位。
目前,我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要看到还存在治理规划滞后、监管缺位、责任缺位和企业缺乏主动性以及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不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矿山环境治理要坚持“科学规划、远近结合、科学实施、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实实在在落实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山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尽快形成谁开发谁治理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在落实“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时,还要有一些制度来保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没有一些强硬的制度是不行的,一定要研究和完善这方面的制度。以后要推动限期治理制度,如局部治理不合格,就不给整个矿区临时供地,如治理工作跟不上,临时供地坚决不批。这项工作要和将来考核工作挂起钩来。在落实保证金缴纳制度方面,要提高认识,把保证金全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国土资源执法局、执法总队,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执法力度,这也是盟市执法检查工作的重点。如果我们把开发与治理问题处理得非常好,拿出许多样板工程来,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顾虑将会减少。如果矿山开采把林地和草原都毁坏了,水土流失了,没有治理措施和恢复措施,谁也有顾虑。希望同志们对开发和治理工作抓好,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多管齐下的原则,把环境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处理进行综合考虑。环境治理工作,监管不力就是政府的责任,治理和监管是两个主体,一是责任主体和治理主体,另一个就是监管主体,开发者是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二,要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向深加工方面转化。
如何推动矿产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是自治区国土资源工作研究的重要问题,鄂尔多斯煤炭加工转化已经趟出一条成功的路子。自治区有色金属资源优势在全国非常明显,现在铅探明储量达2000多万吨,锌探明储量达1000多万吨,铜探明储量达500多万吨,黄金探明储量达300多万吨,位居全国前列,但深加工滞后。我们一定要把矿产资源的深加工产业链延长作为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工作来研究,要牢牢把握这一工作重点,要研究哪些矿产资源能用于深加工,最好是就近深加工。有深加工项目的企业申请矿权应优先。目前,有关单位在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分别建立了三大加工基地,将来在资源配置方面,一定要使我们的开发主体与三大加工基地形成紧密型的一体化关系,让我区真正成为中国北方有色金属的生产基地。
李世厅长还强调:把内蒙古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切忌低门槛,让小规模的加工企业进入。
二是在政策导向方面,尽可能让资源开发企业和加工企业在“产权上、股权上”形成一体化相互参股模式。
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将来矿产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方式进行,通过招牌挂方式进行,这个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让社会感到我们国土资源系统有公信力。
四是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矿业权管理工作。
今年需要自治区处理的矿产资源纠风案件有50多起,我们要对这50多个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妥善处理解决。今后,要用好授予我们国土资源部门的权力,将矿权设置方面的基础工作做细、做好,避免让问题变得复杂化。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矿产资源开发方面没有体现大矿大开,整矿整开的格局,而是切的零七碎八。今后要继续加强整合力度,整合工作是长期的,只有整合才能实现矿产开发的最大效益。2009年,国家七个部门发了整合、规范的文件,我们要贯彻好文件精神。资源整合的首要问题是把规划做好,要进行科学规划。对自治区打造 “双百亿工程”的一些大企业,在政策方面给予优先。资源配置应该支持一些大企业,但要配置一些附加值条件,带动转化项目。要向有利于提高产业一体化,有利于提升矿业开发集中度,有利于向“双百亿”的方面倾斜。针对这些方面,探索中一些新的模式和政策办法,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细。
第三,要建立地质找矿质量的把关机制。
地质勘查工作一定要把好质量关,要从制度和法规方面强化,在组织保障上强化。现在地质调查院正在组建质量监控中心,要抓紧实施。
内蒙古近几年投入80多个亿,今后还要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但必须要有良好的投资效益,发挥投资作用。自治区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好多地质工作还没有做,未来找矿的潜力非常大,一定要严格规范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监控、储量评审等各个环节。
地质勘查工作质量管理一是要落实管理责任。二是要形成地质勘查质量检查制度。将来勘查方面也要讲法和执法。三是要建立质量责任倒查机制。
篇2
1.1 促进标准化管理
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持续化健康发展,在矿山工程中一些工程设计标准实际上就是对管理的标准化体现,即在工程中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就可以引导施工的标准化、成本管理的标准化、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同时在设计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技术措施和保证措施也可引入到项目中,从而促进了技术、安全、质量、管理的全面先进化和标准化。
1.2 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是矿山工程的重要管理对象,在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中必须利用合理的标准对其进行检查,才能有效的起到监督作用,并提高其效果。如果没有标准,检查的手段将是一纸空文,不能起到约束和提高的作用。因此,设计标准化是施工阶段对图纸审查、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的重要依据,实现设计标准化可以保证全面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检查的效率。
1.3 对技术的影响
设计的标准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技术的提高。因为设计的标准化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改进和发展的。标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有利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在项目中进行创新和新技术引入,这当然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标准提高。
1.4 提高施工效率
设计标准化就意味着施工的标准化,此种标准化的施工模式设定将有利于施工企业按部就班的进行施工组织,当然就容易形成一个模式化的施工流程,在施工中体现出来的当然就是效率的提高。
2矿山工程设计标准管理现状
2.1 矿山工程设计标准涉及的法律法规
矿山工程设计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较多且复杂。我国现行有效的矿山安全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矿产资源法》、《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等法律;国务院的《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矿山安全监查条例》等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办法、《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管理的通知》等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劳动部令》、《国家经贸委令》、《安全监管总局令》等安全生产部门规章;《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等国家标准、《煤矿瓦斯等级鉴定规范》(AQ1025-2006)、《矿山救护规程》(AQ1008-2007)等行业标准;最新出台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10]178号)等;还包括各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这些法规但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更新较快,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造成了较大的设计压力。
2.2 矿山设计标准管理存在问题
矿山工程设计标准涉及到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外,还涉及到行业的相关标准。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些标准实际上从某个角度看有着一定的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各种标准的内容有交叉和重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界定不够清晰和明显;行业标准的额定存在重复和雷同之处;设计标准修订和出版的周期过长,导致技术标准滞后;标准到具体实施的时限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缺乏放宽限期,没有保留适应的过程;设计手册是设计的参谋,却迟迟未上升到标准的层面上;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规范缺乏,标准制定中对“四新”的规范明显滞后,不能与技术更新同步。
3加快标准的适用性、有针对性
3.1 统一标准
针对目前标准重复和混乱的状况,应当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将现行的国标和行业标准统一到国际化的标准上,即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将矿山工程设计标准统一起来,以此完善现有标准的不足之处,提高矿山工程的建设标准。
3.2 实现快速修订
针对标准中技术标准滞后的情况,应对国际主流技术措施快速采纳并调整设计标准,提高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保证新技术可以快速应用,同时也有相应的标准进行检查和规范。
3.3 建立标准网络
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其国家标准的检索平台,即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让各种标准在统一的数据库中汇总和更新,设计人员只需从对应的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和调用即可,这样提高了更新速度也降低的查询和应用耗时。
4矿山工程设计与企业标准管理探讨
4.1 计划
在工程设计管理中,应注重对计划的制定和审核,即在项目实施前应当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估,以此设计完善的项目规划。利用计划的前瞻性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进行模拟和推演。并完善计划,以此实行对设计的规范化管理。帮助设计标准化得到实施,并取得相应的效果。
4.2 实施
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应当按照计划进行按部就班的实施。即按照设计计划将工作分配和执行,通过设定目标的方式对每个设计步骤进行分解和目标确立,并更加目标的达成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
4.3 检查
在此阶段,就是利用结果与计划的比对完成对设计实施工作的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针对计划执行的效果进行检查,从设计标准的角度看,就是检查设计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出现问题则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反馈。
4.4 整改
此阶段就是针对检查阶段所总结的问题进行修正,此过程是设计标准化管理中的重点,通过此过程可以对计划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设计标准化管理的角度看,就是对设计中产生的不良结果进行改正,以此提高设计标准的实施效果。
5结语
全面实现设计标准化管理是提纲挈领的工程管理模式,需要多方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采用PDCA的管理流程更可以增加其管理的灵活性,形成柔性的标准化管理。这对矿山工程保证质量,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未来矿山工程构建科学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亢新华.对工程建设标准管理的应用分析[J].铁道技术监督,2010(6).
[2] 裴在柱.关于贯彻《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加强矿山工程管理的研究[J].中外建筑,2009(6).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依法行政、疏堵结合、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标本兼治”的原则,依法查处非法占地、非法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经营粗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建立规范、有序、和谐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二、工作目标
以整治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严厉打击国土资源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省矿产资源管理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确保自查和排查无死角、无漏洞,处理问题不迁就、不留尾巴,坚决遏制住非法开采行为,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整治任务
(一)对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要责令限期拆除非法建筑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并处以罚款。
(二)对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或治理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对擅自将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建设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四)对无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对不具备条件的而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有关证照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要依法吊销有关证照,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对证照不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由有关职能部门分类提出处理意见。对在限定时间内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须依据安全生产规定予以处理。
(六)对越层越界开采、以探代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进行施工或未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必须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并采取关闭矿山、暂扣机械设备、吊销证照等方式,依法从严处理。
(七)对矿业权人不能依法履行勘查、开采义务,不按经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生产,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整顿;对拒不整顿、不按期整改或整改后验收扔不合格的,依法暂扣机械设备,吊销证照,直至关闭矿山。
(八)对于关闭或停产整顿的矿山,擅自恢复生产的,必须立即关停,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九)对各类不成规模的无序开采行为,要发现一处打击一处,处理一批人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一开始就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十)对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参与办矿、违法采矿等违法违纪案件,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手软,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全区整顿和规范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区集中整顿和规范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工作领导小组。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广泛宣传动员,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人员。针对本辖区内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实际,对各种乱占滥建违法违规开采行为进行详细摸底排查,对正在实施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各镇办要将工作方案和调查摸底情况于4月10日前报区集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国土资源分局)。
第二阶段:集中整顿阶段。按照集中整治方案,全面查处乱占滥建和纠正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以探代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和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并依法严肃查处到位。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各镇办、区直有关部门要巩固提高对本年度整顿和规范土地、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凡是整顿没有彻底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处理到位。今后对此项工作区政府不再发文,各镇办、区直各相关部门按此文件抓好落实,巩固整顿成果,逐步提高整顿效果,保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健康发展。
六、工作职责
各镇办及区级有关部门要把整顿和规范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乱占滥建、无证勘查开采和越界采矿的监督管理工作,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从严从重予以查处和打击。对持勘查许可证探矿并进行大量开采出售矿产品的或者采矿与采矿许可证矿种不符的,责令其停止开采,并按非法开采行为进行处罚,对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同时,要对非法占地、采砂、采金、建房办企业的要及时摸清底子,重大事件要及时提请集中整顿。要健全日常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和国土资源执法信息协管员制度。
发改部门自本方案公布之日起,对辖区内的国土资源项目一律暂停核准。对未纳入开发开采规划的国土资源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对已经核准但不按要求条件实施开发开采的,立即注销核准手续,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财政部门要做好耕地占用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取、使用等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非法开采矿产资源使用民爆物品的查处力度。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一律收回其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停止供应民爆物品;对被取缔和关闭的矿山,依法注销或吊销爆炸物品的使用许可证,停止民爆物品的供给;对违法占地采矿、破坏性采矿构成犯罪或暴力抗法的人员,应依法严肃查处,予以打击,确保整顿和规范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各镇办贯彻整顿规范国土资源开发秩序执行情况,查处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在整顿和规范国土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对参与土地买卖入股办矿、不认真履行职责、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甚至纵容、包庇不法矿主的国家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依法依纪严肃追究党纪政纪责任,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商部门负责矿山企业的登记管理和对无照经营的查处及取缔工作,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经限期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而被关闭的矿山和被注销或吊销相关许可证的矿山,依法吊销其工商营业执照。
环保部门要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吊销相关证照。对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以及环评验收达不到要求的,一律停产进行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予以关闭。
安监部门要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整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非煤矿山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行重点督查,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或随意倾倒废弃矿渣存在安全隐患的,一律责令其停产停业,立即整顿。
海事部门要加强水上运输船只的管理,严肃查处船只运输非法矿产品,规范运输秩序。
经贸部门负责石煤矿安全生产整治工作,对石煤矿生产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石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对不按安全生产规程或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石煤矿,或随意倾倒废弃矿渣存在安全隐患的,责令其停产整顿,限期整改;对安全实施验收不合格和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石煤矿,依法吊销其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并予以关闭。
电力部门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被停产整顿的矿山,一律停止生产供电;对非法开采和被关闭的矿山,一律停止供电;对各类证照不全的新建矿山,不得供应生产用电。
各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是这次整顿和规范非法占地和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秩序的关键,要树立全局观念,从讲政治高度认识本次整治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应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加大对辖区矿产资源监管和巡查力度,要及时发现和制止国土资源的违法行为。对村组干部或机关党员干部参与非法占地及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应及时报告纪检监察机关,依法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今后,凡辖区再出现违法开采矿产资源和非法占地在3亩以上的,一律追究镇办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各镇办要落实包抓领导和包抓部门,以及国土资源执法信息协管员,形成监管合力,确保今后辖区没有国土资源违法现象的发生。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立足本职,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互通信息,形成合力,联合执法,共同推进,全力确保整治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七、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区国土和各镇办要开通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对于举报案件,要登记建档,及时移交有关部门核查处理。
(二)建立重大案件督办制度。对于重大案件的查处,纪检监察部门要进行督查督办,要求限期结案。对有案不查或查处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镇办确定的信息联络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动态巡查,加强横向联络和纵向沟通。及时掌握和报告重要信息和重要情况,以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篇4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和矿山设计、建设、生产、闭坑等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及矿山安全监督和管理,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本办法。
第三条 矿山安全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体制。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矿山安全工作的领导,及时处理矿山安全工作重大事项,并督促有关部门和矿山企业执行矿山安全法律、法规。
第五条 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安全工作实施监督,行使监察职责。
县级以上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各级工会组织应对矿山安全工作实行群众监督。
第六条 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根据矿山安全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矿山安全监察员。矿山安全监察员必须熟悉矿山安全技术知识,具有矿山安全工作经验,能胜任矿山安全检查工作,并经省劳动行政部门组织考核,合格的发给矿山安全监察员证。
第七条 矿山企业应按国家和行业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矿长(含矿务局局长、矿山公司经理,下同)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八条 担任矿长和分管安全工作的副矿长,必须依法取得矿长安全资格证。
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会同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矿长和分管安全工作的副矿长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发给矿长安全资格证。
第九条 矿山企业安全工作人员应经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培训合格,具备必要的矿山安全专业知识和矿山安全工作经验,胜任现场安全检查工作。
第十条 出具矿山安全检测公正数据的检测检验机构,应经省劳动行政部门审查合理。
第十一条 矿山企业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中的合法权益,并依照下列规定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
(一)发现矿山企业违反矿山安全法律、法规时,有权要求企业行政方面认真处理;
(二)矿山企业研究安全生产时,有权派员参加;
(三)发现矿山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出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或职业危害时,有权要求企业行政方面及时处理;
(四)发现矿山企业出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要求企业行政方面立即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
(五)参与企业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六)督促企业行政方面依法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矿山企业应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并将教育、培训情况报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矿山企业不得安排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职工上岗作业。
第十三条 矿山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专门技术培训,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矿山企业特种作业人员中,爆破工由公安机关考核发给操作资格证书;电工、金属焊接(切割)工、主提升机操作工、绞车操作工、矿内机动车司机、起重机械操作工等,由劳动行政部门依照国家规定考核并发给操作资格证书;其他特种作业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后发给操作资格证书。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矿山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条件进行生产,并安排资金用于下列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
(一)预防矿山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二)预防职业危害的劳动卫生技术措施;
(三)职工的安全培训;
(四)其他措施。
前款所需资金,由矿山企业按不低于矿山维简费的20%的比例具实列支;没有单列矿山维简费的矿山企业,按不低于固定资产折旧费的20%的比例具实列支,并将执行情况于年终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矿山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和矿山企业主管部门经省政府批准收取的有关矿山安全生产的费用,必须全部用于矿山安全生产工作,不得挪作他用。
审计部门应当对前款费用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审计。
第十六条 矿山建设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总体设计时,应对矿山开采的安全条件进行论证。
第十七条 矿山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应按国家规定编制安全专篇。
矿山建设单位在向矿山企业主管部门报送矿山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同时报送劳动行政部门。未经劳动行政部门就安全事项审查同意,矿山企业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矿山建设工程初步设计。
经批准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需要修改时,必须征得劳动行政部门的同意。
第十八条 矿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按经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在验收前60日内向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劳动行政部门报送包括下列内容的综合报告:
(一)矿山安全设施完成情况;
(二)矿山建设工程施工和试生产期间对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噪声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检测数据;
(三)矿山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发现的地质变化资料;
(四)对安全设施质量和可靠性的综合评价。
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综合报告30日内组织验收。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参加对安全设施的检查验收。
第十九条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情况未经劳动行政部门检查,或经检查发现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矿山安全规程、行业技术规范的,矿山企业主管部门不得验收,矿山企业不得使用或投入生产。
劳动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可根据情况指定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检测检验机构对有关矿山安全项目进行抽查。
第二十条 从事矿山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单位应取得建设行政部门核发的资质等级证书,从事矿山建设井下工程施工的单位还应取得劳动行政部门核发的矿井建设安全资格证书,但井下改建、扩建工程由矿山企业自行施工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矿山开采应执行行业安全规程和技术规范。采掘(剥)作业必须编制和实施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第二十二条 矿山企业应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的保障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安全设施。
第二十三条 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安全检测仪器,以及矿山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和井下风量、风质、风速、温度等,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行业安全标准。
矿山企业对前款规定事项应定期检查、检测,将检查、检测情况记录存档,并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对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矿山企业应采取措施整改。
劳动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指定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的检测检验机构对本条第一款规定事项进行抽检。对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由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矿山企业应按处理意见进行整改。
第二十四条 矿山企业应对下列情况采取预防措施:
(一)冒顶、片帮、边坡滑落和地表塌陷;
(二)瓦斯爆炸、煤尘爆炸;
(三)冲击地压、瓦斯突出、井喷;
(四)地面和井下的火灾、水害;
(五)爆破器材和爆破作业发生的危害;
(六)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危害;
(七)矿山闭坑后可能引起的危害;
(八)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下面开采;
(九)在水体下面开采;
(十)在地温异常或者有热水、热气涌出的地区开采;
(十一)其他危害。
第二十五条 矿山伤亡事故的报告、抢险、调查和处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矿山企业应当为职工办理工伤保险,具体办法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未依法取得矿长安全资格证担任矿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矿长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对工人违章作业不加制止的,对重大事故预兆和已发现的事故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吊销矿长安全资格证;造成事故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未取得矿井建设安全资格证书的单位从事矿山井下工程施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施工,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违法行使职权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四川省劳动安全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对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篇5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小企业;管理费用
费用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规范的内容之一。费用是指小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小企业的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本文拟对小企业管理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以期对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管理费用的会计核算有所帮助。
(一)管理费用定义
管理费用核算小企业发生的除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外的其他费用,包括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行政管理部门在经营管理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办公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排污费等。小企业(商品流通)管理费用不多的,可不设置“管理费用”科目,本科目的核算内容可并入“销售费用”科目核算。
(二)、性质:损益类账户。
(三)、结构:“管理费用”账户借方登记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发生的修理费、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排污费等、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薪酬、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管理费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应交税费”等账户。
(四)案例分析
1.开办费
小企业在筹建期间内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薪酬、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1】某企业筹建期间发生办公费、差旅费等开办费100000存款支付。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开办费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2.人员的职工薪酬及其他职工薪酬(包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3.行政管理部门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发生的修理费,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2】某企业当月行政管理部门发生固定资产折旧费用3800元,行政管理部门发生设备日常修理费用1 000元(以现金支付),均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3900
贷:累计折旧 3800
库存现金 1 000
4.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业务招待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诉讼费、技术转让费、排污费等,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例3】某企业行政部9月份共发生费用224 000元,其中:行政人员薪酬150 000元,行政部专用办公设备折旧费45 000元,报销行政人员差旅费21 000元(假定报销人均未预借差旅费),其他办公、水电费8 000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224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50 000
累计折旧 45 000
库存现金 21 000
银行存款 8 000
5.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交税费”科目。企业缴纳的印花税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例4】某企业当月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房产税为3400元、应交车船税为2 600元、应交土地使用税为4 300元。假设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 103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房产税 3 400
――应交车船税 2 600
――应交土地使用税 4 300
6.应收及预付款项实际发生坏账时,应当作为损失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同时冲销应收及预付款项。
7.盘亏存货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管理费用,但属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非常损失,应当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5】:A企业以现金支付业务招待费15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15000
贷:库存现金15000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企业业务招待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假设该小企业取得销售收入250万元,则该企业年终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如下:
250×5‰=1.25(万元)>1.5×60%=0.9(万元)
则业务招待费调增所得额=1.5-1.5×60%=1.5-0.9=0.6(万元)
期(月)末,A企业可本账户的余额26600元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26600
贷:管理费用26600
期(月)末,将本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制度;物权变动;实质审核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187
在我国物权法中不动产登记制度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指的是通过权利人或与其有紧密关系的人申请之后,然后再把不动产权变更事宜由相关的职能部门记载到登记簿上。就其本质而言,不动产登记就是物权公示。如果不动产权有变动就应该将变动的信息资料公开,从而充分地发挥不动产的排他作用。现阶段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积极完善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存在的不足
11机构缺乏整合力度
尽管我国制定的不定产有明确的规定,即不动产登记工作不管是国家还是省级的都应该由国土资源部来监督和指导,而对于市级或县级的不动产登记工作应该由当地政府指定相关部门来负责,基于这样的情况就很难将机构统一。据调查,部分区域的国土资源部门并没有积极地设立负责不动产登记的机构,而且他们认为在没有明确划分各部门的登记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前提下,很难协调好各部门,开展工作也具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各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非常繁杂,所以他们也更愿意把登记不动产的机构隶属于当地政府,然后通过国土资源部门指导。不仅如此,把各地区市级和县级登记不动产的机构设置于当地的国土资源部门也是非常困难的。
12技术标准和信息未实现统一
随着我国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及其正式施行,制定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不动产登记的登记依据、登记簿册、信息平台以及登记机构应该要实现“四统一”,同时还必须要逐步地规范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权籍调查、信息平台建设、操作规范等。但是现阶段部分地区在登记不动产的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根据“四统一”的要求进行,反而更多的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动产登记。这就造成国家制定的关于不定产登记的相关规范也不能顺利彻底地执行,相关数据也得不到兼容。这就导致在统一登记不动产之后还必须重新整理相关数据,这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工作量。
13不动产登记制度缺乏公信力
在进行不动产登记的过程中,信息交易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登记制度的公信力来保护和决定的。基于我国目前施行的关于不动产登记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动产登记制度公信力方面的法规还比较缺乏。这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关于推定权利正当性制度没有;其二,信赖登记制度缺乏明确的规定来确保买受人可以安全交易。像这样缺乏公信力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那些从事不动产登记信息交易的人员。如果登记不动产的名义人在将其真实权利隐瞒的前提下出卖了不动产,而在不动产交易的时候则是根据登记的信息进行的,等完成交易之后,不动产真实的权利人却展开抗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买受人的财产。
14相关的法律十分混乱
现阶段,我国在不动产登记方面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及其法律法规等没有统一标准且内容十分混乱,更有甚者有的法律法规还互相矛盾。诸如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以及物权法等法律主要是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和出让条例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则主要是关于不动产登记的行政法规的。此外,还有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和土地登记规则等是涉及不动产登记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尽管这些政策和法规详细地规定了不动产登记的相关问题,但是相对比较分散。像这样杂乱不堪的不动产登记,相关的政策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地方财政支出和申请不动产登记相关人员的负担,同时还对不动产登记工作的效率起到阻碍作用,很有可能出现很多错误的登记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不动产信息的查阅。尽管我国制定的关于不动产登记条例已经开始施行,但是它还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辅助和保障,该条例还存在与矿产资源法、草原法、城市管理法以及土地管理法等不匹配的现象。
2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建议
21专门制定规范不动产登记程序的政策法规
要想规范不动产登记的程序,首先要在国家制定的物权法中统一不动产的登记规范、登记模式及其物权模式。同时不仅要严格实施不动产登记条例,而且还必须要对不动产登记的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积极的完善。尽管现存的关于不动产的法律法规也有很多,但是部分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互相矛盾、不协调以及重复的现象。因为不动产登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修改和完善不定产登记相关的政策法规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要明确不动产登记的程序、效力以及性质,构建完善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另一方面还必须要制定一些关于不定产统一登记配套的制度和政策。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能够支持不动产统一登记相关的金融财政政策,同时国家还需要制定不定产登记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不动产登记法律体系的逻辑性、科学性以及统一性。
22尽快制定不动产的技术规程及其统一登记标准体系
为了确保我国各地区的不动产登记工作能够更好地_展,使各个部门之间尽量不会出现不定产登记数据信息不兼容的现象,应该尽快制定不动产的技术规程及其统一登记的标准体系。通过统一建立不定产登记的平台使不定产登记信息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但是因为不动产登记的信息是由各个部门分别负责管理的,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不动产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不动产档案信息查询的管理和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系统,从而有效地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共享和整合。通过有效运用GIS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构建完整的不动产登记管理系统,从而使不动产的管理实现内外联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所登记信息资料的准确性。
23专门制定不动产登记的审查制度
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信效力对其交易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不动产登记的信息是否真实则决定了不动产登记的公信效力,检验不动产登记信息是否真实的前提是实质审查制度的实施。但是考虑到物权法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实质审查仍然需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作为保障。虽然物权法没有对不动产登记时是否进行实质审查做强制性要求,但是基于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进行不动产登记的时候并没有全面落实实质审查工作,这就造成不动产登记出现很多错误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损害了不动产登记人的利益。由此可见,专门制定不动产登记的审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开展实质审查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不动产登记资料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避免在进行不动产交易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交易风险;其次,开展实质审查工作还可以督促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动产登记制度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我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机构缺乏整合力度、技术标准与信息没有统一、缺乏公信力、相关法律比较混乱等问题,我国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不断努力,积极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向明我国不动产登记薄制度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1(2):152-160
篇7
一、两种模式误餐补质的判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同时《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第二条规定,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根据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不得再为职工购建住房。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通过上述文件规定,可知企业按月按标准随工资固定发放给职工的误餐补助,实际是企业支付给职工一定金额的货币补贴,是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普惠制”定期按标准补偿的机制,具有工资性质,属于职工工资总额范畴。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规定,管理费用,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日常会计核算中,差旅费是指出差期间因办理公务而产生的各项费用,包括购买车、船、火车、飞机的票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及其他方面的支出。一般情况下,单位补助出差伙食费就不再报销外地餐费,或者报销餐费就不再补助出差伙食费。可见第二种模式即对因异地出差、特殊工作等原因而影响正常就餐时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计算发放给职工的的误餐补助则属于差旅费的核算内容,在会计科目上属于管理费用中的公司经费。
二、两种模式误餐补助的企业所得税政策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 上述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所称合理的支出, 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从企业所得税角度分析,不管是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误餐补助,还是属于管理费用差旅费核算内容的误餐费,只要是真实、合理的支出都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两种模式误餐补助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089号)第二条第二项规定,下列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征税:独生子女补贴;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误餐补助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财税[1995]82号)补充规定:国税发[1994]89号文件规定不征税的误餐补助,是指按财政部门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一些单位以误餐补助名义发给职工的补贴、津贴,应当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可见,对于第一种模式发放给职工的误餐补助,应并入职工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由企业单位代扣代缴;而对于第二种模式发放给职工的误餐补助则不计征职工个人所得税。
四、两种模式误餐补助的会计核算
关于误餐费补助标准,各地、企业和事业单位有不同的计算标准,要按有关规定标准执行,企业单位在税务机关有备案登记的,要按备案限额标准执行。
对于第一种模式发放的误餐补助,在会计核算上属于职工工资总额内容,企业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将应付的误餐补助确认为负债,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是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误餐补助,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二是由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误餐补助,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借记“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三是其他误餐补助,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误餐补助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
对于第二种模式发放的误餐补助,在会计核算上属于职工差旅费内容,隶属于管理费用中的公司经费,在实际工作中由有关人员填制差旅费报销单,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记“管理费用――公司经费(差旅费)”科目,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等科目。
篇8
第一季度,局在省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围绕省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税收工作宗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强化税收征管,加强税法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促进各项税收工作顺利开展。
一、第一季度工作情况。
(一)落实责任,保质保量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调控继续加强、经济税源结构单一等不利因素,我局发扬“五加二、白加黑”和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强化收入预测分析,通过利用征管数据平台和实地调研跟踪等方式,了解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全面把握经济税源态势,摸清税源底数,切实把握好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班子成员到挂钩分局定点指导工作,科学制定、合理分解税收任务,确保组织收入工作任务、措施、目标全面落实到位。1-3月份,全县地税组织收入25763万元,比上年同期收入20569万元增收5194万元,增长25.3%,实现了第一季度开门红。其中:组织税收收入22861万元,比上年同期收入16638万元增收6223万元,增长37.4%。组织教育费附加收入234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140万元,社保基金收入2496万元,工会经费收入31万元。
(二)强化征管,着力推进信息管税。
完成旧版发票核销工作。采取“两级审核”和“双向查对”的方法,并对收回的发票实施专人保管,专人保存,专车运送,定点销毁。据统计,截至1月16日我局共销毁35箱旧版发票和用票人缴销存根联,凡属政策性调整和改版后停止使用的旧版发票已全部清理并销毁,避免其流入市场。
实施重点税源监控报表制度。对海口鹏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国信(海南)龙沐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10个纳入监控的企业,实施重点税源监控报表制度,及时报送重点税源企业报表,在数据采集环节严格把关,确保表中数据准确。
进一步加强欠税管理工作。根据省局工作要求,对纳税人欠税数据进行确认,已将第一批经核实确认的纳税人欠税数据填报《纳税人欠缴税款统计表》上报省局(征管处),促进清理欠税工作的有效开展。
抓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年所得13万元以上个税自行申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严格把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审核关,确保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顺利完成。对年所得13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做好宣传提醒、辅导和受理申报工作,督促、帮助纳税人办理自行纳税申报,并结合各分局经济发展、个人所得税税源规模和税源结构、加强高收入者征管情况及自行申报人数等综合因素,确定工作目标人数,要求各分局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做好第一季度个体工商户重新核定工作。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发票使用情况,做好信息采集。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了解辖区内新开业户情况,对新开业户按规定程序认真进行核定。以此次核定工作为契机,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管辖区的管户及税源情况,并通过系统登记情况进行比对,避免已登记未核定的现象发生,防止出现漏征漏管户,做到管户清、税源明。
推进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成立土地增值税清算协调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土地增值税清算小组的监督、管理、协调,做好土地增值税清算的监测和分析判断,加大清算力度,提高清算效率,稳步有序地推进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
认真部署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培训制定具体打击活动工作方案,布置打击活动,展开调查摸底,掌握我县发票违法犯罪行为情况,为全面展开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奠定基础。对检查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检查工作规程、注意事项及如何鉴别发票真假等业务知识。
(三)加强税法宣传,优化纳税服务。
大力宣传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贯彻落实车船税法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公告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相关事宜,方便广大纳税人了解和掌握新税法的有关内容,使纳税人交“明白税”、“便捷税”、“公平税”,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四)丰富税务文化,加强队伍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贯彻十精神。我局邀请了省委党校教授来我局作题为《学习贯彻十精神,加快地税工作跨越发展》专题讲座。。。。。。
深入基层下访慰问。
春节期间,局领导深入“联村进企”驻点村委会黄流镇铺村,对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慰问,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及米、油等慰问品。同时,县局成立4个下访慰问工作组,由县局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下访慰问地税系统离退休老同志、困难职工、重大疾病人员,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植树造林绿化宝岛。积极响应省局“千人植树” 活动和全省“绿化宝岛”大行动的号召, 组织干部职工到抱由镇南美村植树造林, 并与教育局、林业局携手开展 “绿化校园 美化心灵”植树造林大活动,共投入资金10万余元,栽种200多棵树苗,为建设文明、和谐的国际旅游岛挥锄添绿。
启动雷锋活动月。召开全县地税系统学习雷锋动员大会,要求全局干部职工统一思想和行动,争做“雷锋式干部”、争创“雷锋式团队”,自觉把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同税收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强化工作纪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树立依法治税、爱岗敬业、诚信服务、廉洁高效、奉献社会的地税形象。组织观看了学习雷锋专题电影《最后的讲座》。组织税务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深入县大安敬老院开展“学雷锋 送温暖”活动,为孤寡老人送去家人般的温暖,也展示了文明税干的风采。
妇委会工作卓有成效。我局在纪念“三八”妇女节102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海南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纳税服务分局被授予“县三八红旗集体”,我局干部职工还荣获 “县三八红旗手”、“平安家庭”和“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团购商品房进展顺利。我局在县吉祥路实行团购的商品住房工程基础设施已完成,于月中旬二层楼封顶,已组织干部职工按时交付房款,并与房地产商和银行订立合同,确保团购商品房工作顺利进行。
二、第二季度工作安排。
(一)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成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我县地税系统依法行政工作。研究审议我县地税系统推进依法行政中长期规划,确定年度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好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积极推进税源管理,对重点税源行业及税源大户进行认真的调研、督查,提高征管质效,促进收入增长。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建筑安装企业自开票资格认定及发票管理。对辖区内所有房地产及建筑安装企业纳税人开票资格逐一进行重新审核和认定,不符合条件的一律取消其自开资格,停售自开发票;具备自开票纳税人资格的房地产、建筑安装企业,严格按照审批流程在房地产一体化子系统中进行建安自开票纳税人资格认定操作。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建筑安装业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三)强化信息管税。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信息,通过分析比对,加强税源管理。一是做好第二季度工商业户核定定额工作。按照县局个体工商户重新核定工作要求,做好工商业户下季度重新核定和报送核定审批工作,加强税务登记信息和工商部门登记信息比对,清查漏征漏管户;二是加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矿产资源税信息比对。对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中纳税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申报征收及财产登记信息进行分析比对,进一步加强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征管,从源头上实现税源控管,有效防止税收流失。同时,对省局海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数据,认真进行信息比对分析,摸清矿产资源税税源。
篇9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深入贯彻实施和扩大实施范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近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财会[2009]8号),其中对第三条涉及“高危行业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做出新的解释,能够较好地解决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会计处理的实际问题。
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计提范围和标准
安全生产费用,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以及道路交通运输的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费用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
高危行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以及道路交通运输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地热、温泉、矿泉水、卤盐开采矿山和河道采砂、采金船作业、小型砖瓦粘土矿等危险性较小的非煤矿山。国家对煤炭开采企业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矿山开采是指石油和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和生产、闭坑及有关活动。建筑施工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井巷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以及矿山建设等。危险品是指列入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的物品,包括军工生产危险品和民用爆炸物品等。道路交通运输是指以机动车为交通工具的旅客和货物运输。
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根据财企〔2006〕478号文件规定:1、矿山企业安全费用依据开采的原矿产量按月提取;2、建筑施工企业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为计提依据;3、危险品生产企业以本年度实际销售收入为计提依据,采取超额累退方式按照标准逐月提取。
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管理规定沿革
2004年5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下发财建[2004]119号文,要求煤矿按原煤实际产量从成本中提取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专门用于煤矿安全生产设施投入;2006年3月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财建[2006]180号文,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按照年度销售收入提取,列入成本,专门用于安全生产投入;2006年12月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又联合下发财企[2006]478号文,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以及道路交通运输的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煤炭开采企业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不执行此规定。
《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第十条规定:煤炭生产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安全费用时,应将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计算的提取金额,借记“制造费用(提取安全费用)”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费用)”科目。同时又规定,费用性支出直接冲减安全费余额;形成资产的,在转资时一次性提足折旧。
为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相衔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又对安全生产费的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再从成本中列支,而是做为利润分配的一种形式。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则对安全生产费会计处理做出了最新的规定: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企业提取的维简费和其他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比照上述规定处理。
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
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意义和作用众所周知。如果改在“利润分配”列支,除与《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有悖外,也与制定这项支持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政策的初衷相背离。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解决了这一问题。基本和原会计处理一致,只是计提时,在原规定安全生产费应在计入生产成本的同时,确认为负债(长期应付款);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改为,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为专项储备。
(一)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计提时借方记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贷方记入“专项储备”科目。不同于新准则讲解要求,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以及具有类似性质的各项费用,应当在所有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反映,即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旧规中要求安全生产费用在提取时直接计入负债,即借记制造费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贷记长期应付款――应付安全生产费用。新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贷方应记入“专项储备”科目,“专项储备”不再为二级科目。
(二)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方面。首先,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不同于新准则讲解要求,企业按照安全生产费用实际使用的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二是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形成固定资产时,不同于前规定要求企业应当按正常购建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有关成本费用;在形成费用性支出时,计入当期损益。
具体会计处理分录为:
(1) 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借: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贷:专项储备
(2) 动用安全储备支付费用性支出
借:专项储备
贷:银行存款等
(3) 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2009年开始进项税可以抵扣)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
贷:银行存款等
(4)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贷:专项储备
累计折旧
(三)注意执行时间。在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前,高危企业按照《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等执行的,要按照《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进行追溯调整。
高危企业安全生产费的税务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进一步明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有关的支出,是指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产经营活动常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只有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合理的并实际发生的”支出才能准予税前列支。高危行业企业按国家规定标准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虽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合理,但并未实际发生支出。在实际中,发生的安全生产支出,属于费用性的支出,直接冲减安全生产费余额;属于资本性的支出,转资时,固定资产要一次性提足折旧。
企业在处理税务事项时,通常的做法是,将本年度提取的安全生产费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对于费用性支出,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对于资本性支出,要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计算各年度应计提的折旧额,分年度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篇10
1.1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政府一般靠命令(如市场准入、产品标准等)和市场化工具(如排放权交易、补贴、税收等)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命令带有行政色彩,易出现寻租腐败,市场化工具需要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3]。审计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尘肇[4]、郑石桥[5]等研究了国家审计的建设及实现路径。宫军[6]研究表明,审计机关在国土空间开发、节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起,很多国家审计机关转向绩效审计并开始关注资源环境绩效,1992年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成立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2004年以来,WGEA先后了水、生物多样性、废物管理、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可持续能源、气候变化应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审计等9个审计指南。1998年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成立后,全国范围内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增多,仅“十一五”期间就安排了26个资源环境审计(调查)项目[7]。《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重要审计类型之一予以强化。2009年我国审计署的《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逐步将审计范围从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审计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的定位由“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发展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了资源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和课题招标方面,现有研究突出了美学、法学、哲学视角,忽视了审计工具视角。
1.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揭示相关风险,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人类活动为起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人类活动可能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其次,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带来生态危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损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图2所示。首先,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面貌和运行规律,对其中的各个要素都带来了影响,影响最广泛、最直接的便是土地、空气和水。这三个方面的威胁形成环境风险。其次,环境问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不当行为发生的同时,人类自己也成为受害者,几乎每一类环境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威胁着公众健康,形成健康风险。另外,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健康风险以及资源滥采乱伐和不当利用还会导致经济社会文化风险。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地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上述问题及相关风险,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平衡,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8]。国家安全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权力运行安全、信息安全、民生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资源环境生态安全。“有风则险,无风则安”,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首先要揭示风险,其次是管理风险。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因此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风险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非人为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利益相关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国家审计可以鉴证机会主义行为[5],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风险,促进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保障生态平衡,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2.1揭示机制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发现和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政策执行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问题,能否揭示这些问题和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有关。高超的业务能力能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概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如果发现了问题不报告或不能客观地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审计准则的先进程度有关,先进的审计准则蕴含的审计模式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揭示机制主要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和结果公布权。因此,发挥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为保证揭示机制的实现,审计机关应该建立科学的资源环境相关人才培训和引进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相关准则或指南。
2.2威慑机制威慑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够使得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有足够的敬畏,这种敬畏除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权威信任外,还来源于审计法授予审计机关的账户查询权、违规行为制止权、违规资料资产的封存权、处理处罚权、暂停拨付使用权、建议纠正权、提请协助权等,威慑机制会带来被审计对象成本的提升,能够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免疫”一方的目的。国家审计是高层次的监督,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行政执法权,可以对被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直接作出处理处罚决定,也可以建议主管部门、监察部门给予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或者对相关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相关部门应将处理处罚决定、建议执行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这些规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强化了审计威慑机制。通过审计威慑机制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降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寻租动机。
2.3预警机制预警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切断风险源。一般来说,预警机制由审计方式决定[5]。能较好实现预警作用的审计方式有三种:一是跟踪审计,二是持续审计,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是指对审计事项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与非跟踪审计相比,跟踪审计强调过程性、时效性和预防性,能够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资源环境政策跟踪审计、重大环境治理项目跟踪审计。持续审计通过实时在线审计实现动态跟踪,具有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等特征,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及时跟踪,从而为预警机制奠定基础。专项审计调查是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式,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屡审屡犯的问题,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体制、机制性建议。
2.4抵御机制抵御机制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资源环境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完善治理机制,“强身壮体”,增加其抵御“病毒”的能力,最终实现善治[5]。审计建议及其实施是抵御机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审计建议,也就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二是审计建议实现机制,也就是委托人人和审计方如何联动以采纳和实施审计建议(例如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后续审计制度,也就是在审计建议提出之后,审计方自己要验证审计建议是如何被实施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建议,找不出生态治理机制的缺陷,当然无法改进治理机制,进而也就无法抑制问题再度发生。另外,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抵御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很多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制度建设和相关改革(如资源税改革)需要的信息,避免制度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待新的制度建设完成后,开展资源环境政策制度执行审计,可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结合INTOSAI环境审计小组的环境审计相关指南,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管理审计、环境治理审计、生态系统审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1资源管理审计
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趋紧状况;终极目标是帮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资源管理审计应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管理审计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能源审计等领域。重点关注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及侵占、围垦河湖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需关注: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结合情况;清洁生产的推行情况;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情况;“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关注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项目的专项投入、专项收费,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3.1.1矿产资源审计矿产资源的采掘一般包括勘探、开发、采掘、加工、关闭和复垦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同时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矿产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审计主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协议法规和政策的遵守情况及其效果、相关部门的管理绩效是否可计量、职责权限是否明晰。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不同环节审计的关注点也不同:资源开采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资源的社会消费环节应关注绿色消费情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应关注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完善情况,资源税改革情况等。
3.1.2国土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审计和海洋资源审计,其中海洋资源审计具体表现为渔业资源审计。土地资源审计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可持续经营。土地资源审计应重点关注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土地管理的职责履行情况、土地整治情况、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其中土地政策重点关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障性住房和产业性供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等,土地管理职责应围绕土地的征收、储备、供应、使用等管理职责;土地整治情况应关注项目的立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耕地补充的数量和质量等;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应关注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国土资源审计还需[6]:审查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机制的运行效果,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进度;关注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推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1.3渔业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捕捞。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渔业工程项目中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如资金是否违规?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是否能满足渔业管理要求?协定、法律的遵循,如政府部门是否遵循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相关法规公约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遵循?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如政策是否能应对渔业的主要威胁?相关政策目标和措施是否清晰明确?执行效果如何衡量?政府处理渔业威胁的绩效,如是否设定了绩效目标?绩效结果是否可靠?管理和监督渔业的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数据和信息能否公开透明?渔业的研究与监督包括关于渔业保护的公众教育,如是否划拨了专项教育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向其他机构和公众的报告,如报告需求是否满足?是否准确并经过第三方确认等等[9]。
3.1.4林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森林保护、环境改善和实现生物多样性。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相关法规是否有效地促进森林保护活动的开展?是否存在妨碍森林保护活动的风险因素?森林保护活动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土地重叠覆盖和林地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林业部门开展工作是否有具体清晰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森林保护的效率效果性如何?森林火灾防御是否合规?在降低火灾发生频率上是否有效?国家公园、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森林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地区是否存在非法砍伐树木的现象?在森林区域是否有植树计划?生态林建设对于改善周边气候环境和下游水环境是否有效?生态林对于护林部门收入的影响程度如何?审计人员还要评价政府、企业和护林部门对森林保护的职责履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林业部门的伐木计划及其是否能有效地管理森林,使之具备多种经济价值。
3.1.5可持续能源审计可持续能源审计旨在审查能源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和能源政策的执行情况,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对其在使用可持续能源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有关发展和使用可持续能源的建议,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健康发展。在进行可持续能源审计过程中,可以重点审计以下能源管理工具[10]:直接财务支持,如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投资激励、节能奖励等;间接支持,如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对能源部门的监管,如制定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等。
3.2环境治理审计
环境治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终极目标是促进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环境治理审计具体包括水环境审计、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等领域。审计将重点关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管理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城乡土壤严重污染、规划环评不到位、工业企业废气、废水、固废违法排污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3.2.1水环境审计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最早关注的领域。水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水环境的改善。水环境审计主要关注水环境资金、水环境法规政策、水环境管理、水环境项目等四个方面。其中:水环境资金要关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减排专项资金、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的征收、分配和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水环境法规政策落实情况要关注相关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废水环境政策的环境影响;水环境管理要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排污许可等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水环境建设项目运行情况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项目、生活污染防治项目、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绩效方面。另外,水环境审计还包括海洋倾废审计和海域使用情况审计。广义的水环境审计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该包括水资源审计,水资源审计关注淡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属于前述资源管理审计范畴。
3.2.2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和气候变化应对审计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和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民健康,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大气污染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环境审计,前者主要是看治理资金投入后,是否建设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排放能否达标,其审计目标是促进大气排放达标;后者主要是审查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是否使影响区域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其目标是促进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气候变化应对审计包括气候变化减缓审计和气候变化适应审计[11]。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是指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审计;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针对为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损失而制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
3.2.3废物管理审计废物一般包括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不恰当的废物处理或排放会造成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公众健康(如中毒、传染病、致癌等)。废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和有效利用,降低公众健康风险。不同类型废物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审计人员在立项时应优先关注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废物管理审计应重点关注:废物管理相关政策是否存在?这些政策的遵循情况,废物风险管理情况、废物管理系统运行和效果,政府履行废物管理国际责任情况,废物管理的监督情况等等。在废物管理审计中应考虑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回收等环节,分析各环节废物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而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应熟知各行业企业可能产生的废物及其管理流程,采用行业为导向的废物管理审计模式。
3.2.4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审计既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更是环境治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土壤污染属于隐性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土壤污染一般源于工矿业的高危废物、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地膜、畜牧养殖等,另外,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核工业的放射性物质等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源头。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修复效果。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重点应结合相关行业、区域产业规划,关注高危土壤污染源的防治,如钢铁行业中的酸洗污泥污染,有色冶金行业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效果性等。
3.3生态系统审计
生态系统审计将重点关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是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审计主要关注森林、湿地和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保证,可以给人类提供海鲜、野味等食物,提供木材、草药,净化空气和水,降解固体废物,减缓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审计是开展生态系统审计的主要表现形式。生物多样性审计的目标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审计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时应充分识别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因素如栖息地的退化、外来物种的入侵、资源(包括森林、生物、渔业、能源等)的过度采伐和捕捞、水污染、气候变化、非法交易、生物技术等,了解政府的应对措施如建立公园、保护区,制定相关政策、利用财政工具、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等。生物多样性审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保护区,濒危和入侵物种,生物栖息地,基因资源,国际合约履行情况等方面。生物多样性审计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与水资源审计、森林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等结合进行。上述审计业务是相互联系的,譬如,开展矿产资源采掘活动时可能会带来森林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温室气体和重金属的排放、同时带来废弃物处理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展矿产资源审计时可以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等业务。
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风险导向资源环境审计
4.1明确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之后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资源审计的目标不外乎资源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的目标就是天蓝、地绿、水净;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就是生态平衡。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构成各种威胁,这些威胁形成相关环境风险,进而产生公众健康风险,还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4.2识别和评估人类行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相关风险首先,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和现状,并从中识别潜在的威胁。其次,分析这些威胁对短期、长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会带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构成相关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发生后损害的可恢复性,还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重要的一步。相关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于整个资源环境审计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审计工作的切入口。
4.3了解政府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不是对资源环境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政府的环境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因此,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了解政府缓解、预防和控制上述风险的机理;了解政府应对威胁的法规、政策和财政工具有哪些?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是怎样的?相应的公共开支的情况如何?以帮助审计人员识别、选择审计评价标准,初步确定相关审计范围。
4.4评估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选择审计主题或审计范围确定审计主题或重点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工作。基于以上几个步骤所获得的信息,审计人员应进一步评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的能力,针对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主题或重点。这一步骤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分析法完成,下述关键问题值得考虑:相关政策和财政工具是否存在,是否可行?是否遵守国家法律、符合国际环境公约?风险管理情况如何?风险管理系统的实施质量,行政内部控制情况如何?政府是否进行了有效监督?内部审计是否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这些问题是否可审,是否有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