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标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标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工程建设质量跟国家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休戚相关。一旦工程质量不好,就会影响工程使用,也不能发挥投资效益;工程质量不合格,严重的会造成房屋、桥梁垮塌,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而工程建设标准,在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供我们居住的住宅建筑,还是商场、写字楼、医院、影剧院、体育场、博物馆、车站、机场等大型公共建筑,或是供水、燃气、垃圾污水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在其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抗震设防、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室内环境、防火措施、供水水质、燃气管线、防灾减灾、运行管理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标准条文规定,都有统一的安全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工程建设标准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特别是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为建设工程实施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提供统一的技术要求,以确保在现有的技术、管理条件下尽可能地保障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工程的建造者、使用者和所有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人身健康安全。
2、工程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从当前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方式来看,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它能让工程质量监督由政府分部位分阶段核验转移到企业自我控制上来。
现行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三部到位核验,即在基础、主体结构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到位核验,签发核验报告才能继续施工,竣工阶段必须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到位核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签发“建设工程质量等级证书”,合格后方准交付使用。监督机构直接对施工中的工程质量进行主要分部核定和单位工程最终核定的等级证明文本已成为社会工程建筑使用管理的有法律效力的依据文本。而根据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使得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了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在一些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了质量问题,矛头直指“政府机构”,而直接参加工程的建设各方反而“袖手旁观”,从而颠倒了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其次,质量监督机构是政府授权的,质监机构的行为就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从而把政府管理推向了具体操作的陷于事务的误区。随着政府体制的改革,政府管理机制正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进行转变。如果政府质量监督运作方式不改革,客观上就造成了与政府管理体制、方式改革相矛盾与不和谐的状况。再次,建筑工程建设相对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特点的区别在于产品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材料设备多品种。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从而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而正确的核验、评定和控制。因此,亟需将传统的工程质量监督偏重于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转变为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责任行为的全面监控上。
长期实践证明,政府的监督必须舍末就本,抓住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质量行为的龙头,才能促使建设各方发挥自身的素质控制好质量,以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监督来保证实物质量的有效控制。
3、我市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
我市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到底如何?本人立足于单位职能,对多家市政园林企业调研后发现,企业在建设标准化体系提升工程质量的表现不尽人意。一部分企业虽然根据制定了一套适合本企业实际要求的企业标准,但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大部份企业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及“以包代管”等倾向。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不仅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也影响了工程建设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本地企业无法做大、做强。同时,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特别是运用标准化手段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形成竞争优势的意识,以及对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合力推进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亟待加强。此外,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总体水平还不高,标准化优势地位尚未显现,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地方标准缺失老化现象严重,标准的实施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进一步认识标准化体系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措施
企业建立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即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笔者认为,当前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快推进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工作。
企业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修订标准和实施标准的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工程建设企业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将采用高新技术、新工艺生产的产品融入标准,把标准的研制作为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2、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
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程建设质监部门要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实施中的牵头、组织、实施作用,为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战略提供必要的咨询、协调和指导服务。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要有履行标准化职责的管理机制,负责标准化战略的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考核办法和细则,并将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4.3、建立健全标准化法规政策体系。
以贯彻实施工程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强制性标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本市工程建设制定技术标准文件指导规则、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研究制定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标准化自主创新奖励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加大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
4.4、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经费保障。
鼓励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标准化的经费投入。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以及研究开发和检验检测等技术机构,按参与程度分别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或专项补助,对在标准研制、推广应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5、加快标准化战略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企业标准化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对标准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机构和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引进标准化技术人才,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和技术提供人才保障。行业协会及时提供标准化咨询服务。
4.6、建立标准化建设宣传普及机制。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论坛、学术交流、讲座等媒体和手段,加强对实施标准化战略和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在全社会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营造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
篇2
【关键词】标准化;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因此,最近几年公司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挑战,不断转变管理思路以提高管理水平。为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公司主要着力于完善内部管控机制、系统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快经营方式转变,以标准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公司总体竞争实力,在公司内部大力推行管理变革,从而全面获取可持续竞争能力,使公司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一、标准化、信息化与战略任务之间的关系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为达到最佳秩序,由权利机构颁布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标准化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在推动公司标准化建设之初,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标准化是战略任务得以实现的道路和桥梁,是通往公司未来发展蓝图的必经之路,而信息化是标准化工作的强力支撑,是标准化工作效率、效果、优势得以淋漓尽致展现和发挥的技术基础。
二、基于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及实践
在理清楚标准化、信息化与战略任务之间的关系后,公司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就如何以信息化为支撑在以下几个领域做了探讨与实践。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战略任务实现的支撑,是内部运营管理的基础性,是业务流程得以连续运行的根本保障。在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和运用公司现有的信息系y,不仅可以快速的推动标准化工作的落地及应用,并且有利于各项战略任务的实现。公司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被全体员工熟练掌握应用的优势,结合标准化“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理,将标准化中标准的编写、送审、征求意见、报批、、修订、复评、制修订任务下达、修订等环节进行系统的植入,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借助流程梳理等工具,理顺了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流程,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改进升级,从而解决了标准文本管理不规范、制修订过程痕迹难追溯、宣贯培训不到位、日常印刷维护成本高、运行检查难开展、针对出现的不符合无法跟踪等难点问题。借助信息化,在公司范围内固化了标准化作业流程,实现了标准管理的可控、可视,所有过程均能实时跟踪验证,从而保障了标准化体系的顺畅高效,现阶段该系统与各专业系统(如:人力资源、法规、知识管理、风险管理等子系统)进行了集成,目的是通过工作流平台的引入,在支撑标准化工作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分层次的支撑管控,具体成效及表现:
1.标准化与业务活动形成了互动机制。在系统内部定立了标准的所有人、审核人、批准人及标准对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从标准的编写、送审、征求意见、报批、、修订、复评、制修订任务下达、标准修订等全过程的实时可视管理并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当业务流程发生变更,所对应的标准就会被系统提醒进行修订,而标准的修订又会被提醒修订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相互关联和互动的机制。
2.系统自动提醒,实时传输信息,确保业务工作与标准化做到知行合一。标准的使用涉及公司各级员工,要求实时提醒,实时更新并自动提醒。因此,公司为了实现这一功能,为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信息系统内部强化了提醒功能,除了标准的公告、待办任务提醒外,还与手机中的掌上短信平台、邮件系统相集成,从而确保时效性。
3.现有系统内容更加充实,系统性、实用性及知识储量更加多姿多彩。标准化包括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子体系,涵盖了现有的所有业务活动和流程的要求,同时增加了标准化工作动态、标准化知识、体系工作计划、贯标动态、风险管理动态、知识管理动态、体系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支撑,使得整个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内容更加丰富。
4.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际公约、国内法律法规、国外法律法规共同构成标准化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使得标准更加便于查阅、检索,同时各部门可以根据所辖专业法规变化情况实时更新,能够查阅标准的废改立情况及各个不同时期的版本,这样更利于防控风险,增强了全员的法律意识。
5.标准化与信息系统相互促进,为业务工作的开展及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强力支撑。公司的信息系统基于JavaEE环境建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性较好,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扩展、调整,这样保证了各项业务流程的适用性,能够实现新增及变更活动及过程与管理工作实际相互促进和改进提升。
三、用标准化的原理与方法,推动信息资源的标准化
“统一、简化、协调、选优”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公司也高度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其主要核心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产生,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基础数据的重复录入和无效录入。统一标准是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操作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标准化则是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公司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以ERP 项目为依托,规范了信息的分类编码、采集、交换传输标准,从而实现在综合利用环节能够资源共享。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七个环节开展标准化工作,初步形成了公司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四、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实践
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标准化工作紧密结合。信息化是标准化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的有力抓手和核心工具,因此,必须依托信息化开展标准化建设。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确定了信息系统软硬件运维管理的标准,形成了公司网络系统的日常维护技术要求,规范了信息设备的选型论证、购置、安装调试及验收、维护、使用及报废全过程的标准。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实现了全面覆盖信息化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成效:
1.以标准促进信息化项目的规范运行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标准化规范了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过程及准则,信息化则是按照标准的要求,将已经固化的流程及要求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展现变成应用系统,从根本上保证各项标准的严格执行。信息化能够保证标准化系统中的各项业务活动、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从而使得标准规定与业务操作、管理实际高度一致。在确保标准化与信息化一致方面,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如:将标准化建设和ERP项目阶段性同步,从架构策划、流程固化、标准制定等各个环节同步,以标准为引领、信息化来实现这种方式,杜绝了“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相互促进,既落实了标准的要求,又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可用、实用和适用。
2.公司在ERP项目启动时,公司通过会议统一部署确定要依据标准固化的业务流程为依据,构建信息系统。项目的目标是“战略导向、流程最优、标准精细、系统先进、管用实用”的建设目标,通过管理标准中流程的固化、技术标准中技术要求及参数的确定、工作标准中组织机构调整和责权利分配的优化固化,明_了标准化系统中的各子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建立项目实施方案,规定了时间节点及工作要求;同时,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建立了项目进度计划、实施方案及例会沟通报告制度,明确了ERP系统构建与标准化项目之间的沟通时间节点和沟通要求,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双向的沟通机制,从而确保了项目在实施环节的无缝对接。
3.企业标准化的架构、制修订流程及日常维护流程都进行了信息化,实现了实时查阅、检索,减少了管理上的难度,大大提升了标准制修订的工作效率,大大减少了出差错的概率和滞后概率,为标准化体系的动态管理和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标准化实现了各项业务活动、技术要求和责权利分配得到全面系统的固化;通过信息化使得标准化各项业务得以顺畅高效的运行,同时也促进了信息化工作的规范,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使得资源全面共享。由于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同步开展,使得公司数字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全面、系统提升,形成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全面互动和互促,更好的支撑了公司战略任务,相当于修通了通往战略目标的“高速公路”。
参考文献:
[1]孟宪菊.企业标准化与ERP.中国标准化,2007年3月.
篇3
【关键词】物流园区;物流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
一、引言
在我国物流园区快速发展的今天,物流园区对标准化的需求愈加迫切,要求也越来越明确。然而在现有物流园区标准化的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盲目性、不协调性问题,使物流园区标准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其中一项主要任务是“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2015年10月,国家《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正式,进一步表明了国家推进物流标准化的信心和决心。
而对于物流园区而言,物流园区标准化是保证物流园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园区效益中起着巨大作用。本论文希望通过分析盖世物流园区在物流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进园区的物流标准化建设,从而保证园区的科学有序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二、盖世物流园区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
山东盖世物流集团自1998年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一个小型配货中心,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之一。目前拥有济南总部、盖世济北、盖世冠威三个大型物流基地,横跨黄河南北,占地面积7000亩,基本实现了全国各省市无盲点覆盖,形成沿黄河两岸的大型物流产业带。也正是由于盖世起步早,发展模式较为传统,在园区物流标准化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存在很多问题。
(一)盖世物流园区托盘标准化发展落后
据统计,盖世物流园区客户现使用托盘总数为120023个,其中济南园区22578个(仓储中心21960个,货运市场618个);齐河园区12420个:济北园区70300个;水产冷藏中心14725个。其中:木质托盘101020个(其中免熏蒸91785个、已熏蒸4110个、热处理5125个),塑料托盘6200个,合成材料托盘1879个,铁质托盘267个,钢质300个。从统计情况来看,园区各企业根据自己所从事业务属性及装运货物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种类的托盘。有些企业是自己购买,有些则是租用园区的托盘。从托盘材质来看,园区企业大都采用木制托盘,但是木制托盘使用年限短,承载量小。如果企业使用非标准化托盘,不仅不够环保,还会提高货损率,从而大大增加物流成本。
(二)盖世物流园区冷链物流标准化现状
冷链物流本身具有对象产品特殊性、设备专用性、运作流程高度协调性、高成本性等行业特点,使得冷链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盖世物流集F拥有20万吨超大规模冷库群,2009年投入运营以来,目前已经进驻客户1500多家,年货物吞吐量46万吨。定位于打造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服务最优的冷链物流平台。虽然拥有大规模的冷库,但目前盖世主要是进行仓库出租,其他事项都交由企业自行负责。在冷链物流的各项流程,设施设备以及作业技术方面都不够标准。要想为顾客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园区需要在信息采集、货物冷藏、市场交易、物流配送等方面建成标准化体系。
(三)盖世物流园区信息标准化现状
作为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试点示范园区,盖世集团2010年启动了数字化物流园区项目,2012年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大大提升了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信息平台的建立需要有标准化、规范化的物流设施及条形码技术等做支撑。园区信息平台的标准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三、盖世物流园区标准化的对策
(一)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
国家《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中重点工程的第一项就是托盘标准应用推广及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工程。随着托盘在物流运作以及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托盘一贯化运输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广。但是,托盘的应用不是独立的。根据欧洲、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日韩等物流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要使托盘的功用和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借助于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盖世物流园区要想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首先要转变园区企业对于托盘循环共用的态度。根据调查,只有33%的企业支持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大部分企业出于成本的考虑并不支持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其次,关于托盘运营模式的选择。国外托盘运营的主要模式包括交换模式、租赁模式、租赁交换混合模式等几种。根据对目前发达国家托盘运营模式的分析,结合盖世物流园区的特点,认为我国应选择租赁交换模式作为托盘流通的主要模式。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初期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一般需要2~5年才会赢利。因此,园区建立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项目。
(二)推进园区冷链物流标准化及信息标准化建设
目前,园区冷链物流标准化操作程度低。在整个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存储等环节,应该具备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提升园区冷链标准化程度可以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在现代物流的整个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一定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在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物流设施设备、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和管理方法都将随之发生变革。物流园区集合了很多物流服务,每天信息量巨大,必须建立信息标准化体系,使园区信息流通更加便捷高效。
篇4
关键词:旅游服务标准;本土化;策略研究
1 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成长路径和时代意义
1.1 对标准认识的不断厘清
旅游标准建设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对标准相关概念认识不断探索、不断清晰的过程。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多项以规范旅游行业行为、提升旅游市场标准化水平为目的的文件。总的来看,这些文件构成了如表1所示的规章体系:
随着旅游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关于以上基础文件的含义、适用范围的理解也日益清晰。在这里,笔者根据ISO9001:2008和GB/T19001:2008中的相关解释对以下概念做一些区分。
1.2 发展轨道的规范化、国际化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先后编制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16766-1997)、《导游服务质量标准》(GB/T15971-1995)、《游乐园(场)安全和服务质量》(GB/T16767-1997)、《旅行社国内旅游服务质量要求》(LB/T004-1997)、《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LB/T005-2002)、《旅游汽车服务质量》(LB/T002-1995)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服务体系的规范。但是,以上标准还比较分散,相对孤立,综合性的旅游服务标准目前还没有出台。
2001年开始,通过6年的不断推进,受世界旅游组织和中国国家旅游局委托,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编制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评定细则》形成了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并于2007年由中国政府命名了三个最佳旅游试点城市(成都、杭州、大连)。至此,形成了旅游标准化工作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健全旅游标准体系,拓宽旅游标准覆盖范围,提升标准化理论研究水平,加大标准化推行力度,创新标准化运行机制,2009年4月,国家旅游局颁布了《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这是我国首次编制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是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后不久国家旅游局又相继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细则》,鼓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
1.3 对地方旅游服务水平的促进
(1)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化工作是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充分发挥标准化手段的基础性作用,能够促进地方旅游品牌的培育,提升地方旅游服务质量和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它是关系到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标准。同时,某一地方在国内先行先试,参照国际标准组织分类原则,结合当地旅游运行特点,组织此项标准的编制工作,有利于为国家旅游标准化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2)推行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化工作是满足城市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客观需要。
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制定旅游服务标准,科学指导对旅游服务各环节的评价、监测、约束和控制,将有利于统一服务质量的规范,促进服务质量的改进,满足广大旅游者对服务质量的心理预期,提升城市对外旅游整体形象。
(3)推行旅游服务体系标准化工作是主动适应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
以武汉市为例,根据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近期(至2011年)将“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行的旅游客源地”,远期(至2015年)将“把武汉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围绕以上目标,通过标准化提升全行业服务质量,将有利于为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创新工作平台,完善服务保障。
2 探索本土特色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
2.1 地域性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旅游服务标准要实现“地域化”、“本土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国际的、国家的上位标准体系消化为结合本区域实际的一套切实可用的标准。地方标准在做《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的下位标准的同时,必须思考此标准对于自身的意义,即满足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回答地方旅游服务标准要做成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显得尤为关键,笔者认为应遵循两大原则:一是标准要方便当地的服务质量管理,将政府监管的关键控制指标在地方标准中加以突出;二是要以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为最终归宿,将实现游客满意作为行动的根本指南。
而要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则应考虑在旅游评价标准体系上做文章。目前,国内各地都设有假日办,负责对包括“十一”黄金周在内的一些重要旅游节事时期进行游客满意度调查,而此调查的结果却并没有很好的反馈到地方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去。可以考虑在结合已有调查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改进设计一套适用于促进改善地方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旅游服务评价体系,此举将最大限度的体现地方标准的本土化特征,其本身也必将作为整个服务标准体系的一部分而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效能。
篇5
关键词: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03
组织机构代码是在我国国内依法注册、依法登记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这个工作是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管理的。组织机构代码系统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于申领代码的组织机构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对于申领代码范围的资质审核也有专门的档案作为凭证。
一、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提高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质量
质量是组织机构代码的保障,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因此必须要建立标准的组织机构代码体系,将工作标准严格贯穿落实到整个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提高组织机构代码数据的质量。
2、有利于推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用
使用组织机构代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组织代码的不断应用是组织机构代码工作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组织机构代码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组织机构代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代码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要让任何一个环节问题影响到整个代码管理工作的运行。而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的建设,能规范每一个工作环节,明确工作职责,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使组织机构代码工作达到最优化。[1]
3、有利于提升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人员不仅要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及时了解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我国的组织机构代码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可以供我们学习的范例,再加上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差,对组织机构代码的长远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的建设能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工作要求,规定工作范围,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工作,能促进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
二、我国组织机构代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保障效力不足
我国自开始实行组织机构代码制度到现在为止,虽然中间有关保障组织机构代码制度的法律文件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法律效力仍然很低。国家标准是由国务院的标准化管理部门制定的,但是一些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在国务院的相关立法中有所体现,所以从法律上来讲,目前的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依然是由部门国务院的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来开展的,法律效率主要来自于部门的规章制度。
2、法人登记工作存在不足
组织机构代码应该是企业法人的唯一身份证明,但是这一点在目前的代码工作中很难得到体现,,目前的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与法人的法律代表地位还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在顺序上来看,法人依法登记依然在代码赋码之前,在法人依法登记的时候,各个登记部门的主管都会给注册单位颁发一定的证件,然后帮助其注册、登记号码,所以当组织机构再次给注册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的时候就造成了一些工作上的重复,给管理人员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企业每年都需要进行年检,这样年检的时候就要分别进行代码年检和工商管理局的年检,有的还要去当地的职能审批部门进行年检,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耽误的企业的生产。这种多重法人身份管理制度给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完成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的建设,突出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
三、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建设的措施
1、优化组织机构代码赋码业务的流程
组织代码目前在我们国家的很多部门和企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家日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但是目前的代码与各部门或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还不是很密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设施,给组织机构代码的应用和推广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所以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合作,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这样才有利于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的建设。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完善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各部门之间提供一个业务协作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是要与各个登记注册机构紧密联系,共同建立一个信息流转网络,实现登记信息的共享。再次是完善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对数据交换的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好代码的电子身份认证工作和有关的网络安全工作,切实建立一个电子政务业务共享的网络平台,提高数据库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2]
2、发挥代码的社会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组织机构代码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资源库,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管理信息,只要稍加开发和利用就能带来非常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成了整个时展的主流,所以代码信息资源社会价值的开发和可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当成是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进行。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社会信息的服务功能是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对组织机构代码本身的应用和推广也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代码的信息服务功能可以扩大代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代码工作的理解,使代码的唯一性与权威性更加突出。另外还能优化代码的年检程序,提高年检的效率,增强代码数据库的信息资源的质量,提高代码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3、提高组织机构代码的法律保障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应该是组织机构代码应用推广最重要的保障,还能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新形势下国家应该加强组织机构代码的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相关法律依据,切实保证组织机构代码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进行。特别是有关组织机构的法人登记注册上,一定要对相关法律进行完善或者修改,改变当前依法注册登记在前,赋码在后的情况,切实将登记注册与赋码相联系,这样才能增强组织机构代码的唯一性,优化登记注册和赋码的程序,提高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的效率。[3]
结束语:
新形势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主流,组织机构代码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实现组织机构代码的广泛应用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构代码标准体系,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张景坡. 应加强组织机构代码管理[J].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11(12):11-13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标准体系 架构 航海保障 业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003-03
航海保障信息化作为航海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在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和航海保障工作机制完善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在航海保障相关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中,关于海上服务信息的提供,客观上需要更加高效协调的通信链路与更加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2]。同时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了《深化标准工作改革方案》,就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3]。在此大背景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对航海保障实际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1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背景
1.1 航海保障中心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有航标、测绘、通信3大核心业务,主要承担辖区范围内航标建设养护、港口航道测量绘图、水上安全通信以及航海保障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职责。目前,已推广应用上级管理系统20余个,涵盖人事、财务、党务等工作;自主建设使用的航标、测绘、通信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有17个,覆盖航海保障的关键业务,有效支撑业务发展。
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数量繁多,且各个业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技术与建设方式不统一,各系统均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规范”与“标准”,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系统产生的数据,格式与标准均不同,如果没有标准进行统一,很难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共享。此外,各单位在各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如:网络机房,这种资源建设重复性高、利用率低。以上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调研与分析得出,要解决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难以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不一致、运行维护要求不明确等问题,需要首先进行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标准来统一现有系统,并进一步规范未来信息化的建设。
1.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1)建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航海保障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应用系统30多个,覆盖了航标、测绘、通信等各主要业务,涉及航海保障数据资源共9大类,20余个子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系统之间是孤立的,且数据是不能互通的;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也面临挑战。只有建设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才能为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依据,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复用,才能对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打破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
(2)建立航海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是为了使工作人员从繁重或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但目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局限性。信息化的建设是基于本单位或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全局意识。因此,站在宏观信息化层面,如何指导各业务部门按照既定的整体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才是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与数据的整合,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著名模型,即诺兰模型的描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分为6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5]目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处于从第四阶段(集成阶段)向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迈进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便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且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资源与数据的整合是这个过程的重点,而促进整合的基础是信息化标准体系。因此,只有在现阶段做好标准体系的建设,才能够进行资源与数据整合的工作,才能够促使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迈进。
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
2.1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涉及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全部内容(如图1所示),共分为7个分体系,分别是:(1)总体标准。它为国家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指南和框架;(2)基础环境与设施标准。它为网络的组织、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以及软硬件设备生产、引进提供了主要技术依据,确保网络基础设施间能互联互通;(3)信息与数据标准。用于规范化描述各类航海保障信息化(包括数据元、代码集、统计指标等)以及对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管理;(4)应用支撑标准。它为各项航海保障信息化业务提供独立于网络与应用的支撑和服务,确保各类业务资源之间可互联、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以及可整合;(5)应用标准。它为航海保障信息化系统提供应用方面的标准与规范;(6)信息安全标准。它是确保航海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体系,为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的技g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7)信息化运维管理。它为航海保障信息化提供项目管理、运维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以确保航海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建设和管理维护。这7个分体系从信息化的建设角度是自下而上的设计策略,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每个大类又可再划分成多个二级类目。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包括业务功能规范、系统划分规范、数据模型规范、技术规范、集成规范、接口规范、基础设施规范、安全架构规范等规范的内容组成要求和适用对象与适用场景,而各个标准规范的具体内容从各自不同视角详细描述航海保障信息化总体架构目标。
2.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逻辑结构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总体标准为其他6个标准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编制实施原则,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贯穿于基础环境及设施、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和应用标准之中。
2.3 航海保障信息化俗继逑涤胝体标准的关系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共有三大业务,分别为航标、测绘、通信。这三大业务是航海保障的具体业务,每一项业务还包括管理、制度、业务、技术、信息化等方面。其中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被纳定为航海保障信息化的范畴。因此,北航航海保障中心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关于航海保障信息化相关业务的标准规范,其定位是以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业务为主体,同时包含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中所涉及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各个业务有一定的交集,是整体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一部分。
3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建设思路探索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建设是在充分研究现有国家标准、相关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的,研究过程中结合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中心现有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以下建设思路。
3.1 编制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总体思路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专业性强,需要专业团队较长期的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等工作。
标准编制前期,需确定研究目标及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大纲、调研提纲和标准编写提纲。通过广泛开展有关资料收集、业务需求调研、专家技术咨询、业务部门走访、座谈等调研工作,结合研究目标和要求,对调研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汇总出制定标准体系的基础素材,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编制过程中,通过总结已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及调研相关资料,分析航海保障中心各个业务系统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探讨通用的技术与管理标准,理清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架构,同时编制各个信息标准化文件。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从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制定的团队成员,既要有一定的标准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航海保障专业知识及必要的文字撰写水平。在标准制定之后,还应采取措施加大贯彻实施力度,并随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 制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原则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应放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全球信息化标准化的框架内,结合航海保障业务系统的特点提出具有该行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标准,并据此形成指导全国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指导性文件。
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制过程中,应结合我国信息化标准的有关成果和发展趋势,认真贯彻“有国标,采用国标,无国标,采用行标”的基本方针,在“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标准制修订原则的基础上,突出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特点和需求,探索航海保障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确定其信息化标准体系。
在编制过程中,应按照GB/T13016-1991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既要注重与现有行业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互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航海保障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对标准提出的更新、拓展和延伸的要求。
标准编制过程中为了便于编写、审查和使用,应参考和使用国际标准机构对编写标准的基本规定,使用统一的编写方法。如ISO/IEC技术工作导则,BS 0.3《英国标准导则制订标准用标准第3部分英国标准的起草和编排》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等。编制内容应表达准确、简明、通俗易懂,并做到与国家法规、有关标准协调一致。
具体来说,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标准编写的基础原则。该标准的内容、格式应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标准的统一规定和要求。(2)标准体系一致的原则。该标准的编制采用我国标准体系的要求,在与相关标准体系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和转化。(3)满足使用要求的原则。在前期以中心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参照国内外先进的标准,满足使用要求。(4)引用基础标准的原则。在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内,尽量引用基础标准,发挥基础标准的功能。
4 结语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是根据航海保障中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律、需求而开展的。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为航海保障信息化总体标准、基础环境及设施标准、信息与数据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信息化管理标准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对规范信息化建设以及实现各个系统的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道琦.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 李建涛.航海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海事,2017(1):46-47.
[3] 李慧敏.保障标准化建设与国际标准化研究[J].中国海事, 2016(8):49-52.
篇7
关键词: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20世纪90年代,高新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使全球实现了信息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比较热门的话题就是怎样将信息技术使用好、管理好,让信息技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传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借助信息系统的安全设备实现的,比如认证系统、防病毒系统、入侵检测系统、VPN和防火墙等。现实生活中信息安全借助技术保障是无法取得最佳效果的,要想使信息安全得到高效的保障,就要从法制、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着手。如今铁路已经逐渐的实现了信息化和现代化,这就使得信息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1铁路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
1.1缺少完善的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
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最基本机制就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机制,只有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落实好,才能确保信息化朝着更加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如今,铁路信息系统没有创建明确的管理目标、没有突出的工作重点、信息安全监管缺少必要的根据,信息监管体系还在初步建设中。铁路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在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基础上,探究铁路信息体系安全等级保障的准则,从而得出完善的铁路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
1.2缺少健全的信息安全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手段不到位、执行力比较差,导致铁路信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所以铁路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维护和管理。铁路行业体系的安全生产理念和运营形式比较陈旧,使其无法与信息化建设相协调,依靠手工式作业和人员意识来对铁路信息进行管理,这就急需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2创建完善的铁路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铁路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规模比较庞大,内容非常多,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各个业务单位和部门需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铁路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在建设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执行:(1)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范围进行确定,对整个系统、单位和部门都要进行全部覆盖,从而实现对重点部位的监管。要将人员、财务管理与配置工作做好,认真分析目前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2)对信息安全管理的现实情况和风险进行预测,以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标准为基础,对信息存储、传输和处理进行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评价和调研,对发生安全事故导致的严重后果、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进行认真分析。(3)将信息安全管理的框架建设好,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系统进行完整的规划和设计。以技术条件、信息资产现实情况、组织特点和业务性质为基础,创建详细的信息资产清单。在确定安全解决策略和安全系统的时候,一定要以安全控制技术、需求分析和风险分析为依据。(4)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要以ISO/IEC27001:2005标准为基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文件编写的时候,一定要将文档资料进行全面的包含,比如适用性声明、实施与控制、风险评估、适用范围以及安全方针等。(5)对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不断的改进,以系统文件的控制标准为依据开展审批、和组织实施等活动。在系统运行的时候,一定要将系统的性能进行较好的发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系统完善时要以PDCA模型为基础。(5)在审核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时候,要以审核证据为基础,从而实现对信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判断,审核有两种形式,即外部审核和内部审核,具有完整的认证资质的独立机构,才能进行外部审核。
3结束语
铁路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铁路要想实现现代化,就要先实现信息化,铁路的快速发展与铁路现代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使信息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铁路系统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受内部因素所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个可靠性的问题,需要从安全性技术和管理上下功夫,创建完善的铁路信息安全管理标准系统,使信息系统的运行更加的安全、规范。
作者:张蕾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电务段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字】调控一体;电网监控信号;标准化管理
引言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大运行”业务深入开展,地区调控中心扁平化、专业化管理需求日益突显,电网监控信号的不规范及大量干扰、错漏、冗余信号逐渐成为监控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地区电网调控中心制定了异常缺陷的内外部闭环管理制度,使得监控范围内变电站日均信号量大幅降低,误报、频报信号占比显著下降,有效信号占比明显提高。福州地区调控中心因地制宜,形成了一套以CC-2000A综合调控一体平台和信号管理制度为基础的监控信号标准化管理建设理念。本文主要介绍福州地区电网设备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及具体实施。
1、电网设备监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调控一体化”模式是构建大运行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网公司推进“三集五大”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保障先进管理模式的优势和效率,精简的信号量和较高的信号分析水平必不可少。地区电网调控中心主要在监控信号规范整治、制定信号削减方案、信号日、周、月分析与建立“调控运行信号分析周例会”制度4个方面开展电网监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信号分析管理流程,从而实现全过程闭环管控的信号分析与管理。具体流程见图1。
2、监控信号的规范整治
1)成立局监控信号管理小组。由局分管生产领导担任组长,调控中心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本单位运检部、检修公司、调控中心的技术能手组成。负责局监控信号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考核等,以确保监控信号的真实可靠。
2)点表层层审核。建立设备异动审核流程,对新、改、扩建设备信号,在OMS系统上建立多级多部门闭环审核机制,由基建提供一、二次设备信息表,检修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整合后交由调控中心审核入库,层层把关,确保异动信号入网的准确可靠和安全规范。
3)建立典型信号库。对局属及县域变电站信号进行统一规范,实现遥测信号准确规范,建立试点站(鼓山变)信号典型库。为从源头根治厂家多且不同厂家对信号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规范统一调度、检修、变电各部门对信号的选取、分类,特制定一二次信号典型库。
一次设备信号典型库涵盖福州电业局现有的各类主变、断路器、隔离开关、直流系统、逆变电源、CT、PT、消弧线圈、站用变、消防系统等变电站内一次设备信号。保护装置信号典型库由各类保护装置的标准化信息表组成,标准化的保护信息表由装置的开出硬接点和软报文信息组成。信息表以EXCEL表格形式填写。
3、信号削减方案
1)信号延时过滤。采用30秒过滤原则,即屏蔽动作后30秒(时间可设)内能自动复归(以动作为起点,复归为终点)的信号自动过滤。
2)站端防抖处理。在信号延时过滤的基础上,采用站端防抖处理,采用硬件施密特消抖电路、软件延时判别消抖、提高遥信输入回路电压等措施有效过滤抖动信号。防抖前后信号量对比见图2。
3)挂牌屏蔽。在日常工作中采用挂牌屏蔽的方式,屏蔽调试信号和频发的缺陷信号,减少频报信号对正常运行工作的干扰。
4、监控信号日、周、月分析
1)信号在线、后台分析。一方面对信号进行在线分析,包括每日统计分析和每周统计,通过调控一体化系统及时发现事故跳闸和设备缺陷或系统缺陷,以便于故障点排查和缺陷消除。另一方面由监控管理专责进行调控中心后台分析,对调控中心负责监控的所有信号进行综合评价,排查监控系统中的信号抖动、干扰、错漏等情况,为监控系统的信号规范、方式优化提供建议。
2)信号周报、月报编制。由监控管理专责进行监控信号周报、月报的编制工作,从而对在线信号分析进行提炼和升华,通过对信号量构成的剖析,为削减抖动、干扰、错漏、冗余等缺陷信号提供依据。
3)事故信号专项分析。针对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和设备故障或大风、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造成较多线路跳闸,对事故信号进行专项分析,重点分析事故跳闸和缺陷情况,排查漏、误报信号,分析缺陷信号产生原因。
5、调控运行信号分析周例会
1)各部门沟通协商。调控中心每周组织召开信号分析协调会,调控中心、运检部、安监部相关专责参与,对经常性或呈规律性出现的设备缺陷进行专项分析,分析缺陷信号来源,排查家族性缺陷,提出处理方案予以解决。
2)内部闭环管理。完善内部闭环管理,优化监控信号构成,提高设备消缺率,实现监控信号管理工作流程常态、有序。
3)环外监督消缺。利用调控运行信号分析周例会,通告监督消缺情况,尽可能缩短缺陷信号的跟踪周期,以减少缺陷信号对监控安全的威胁,为现场设备运行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篇9
一是必须注重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职工全员参与性为基础。
职工是既安全生产的主体,又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主力军,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其生命价值更应该得到尊重,为此,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更应引起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煤炭企业着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离不开职工这个安全生产主体,即使有完善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也要职工去践行,否则也是一纸空文。目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将要我安全生产标准化,改为我要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是彰显了职工安全生产这个主体的作用。
因此,煤矿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必须以职工全员参与为基础。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参与煤矿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根源。不断强化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职工安全责任意识,提升职工操作技能,发挥每个职工的创造性,才能整体推进煤矿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是必须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督促落实。
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进程中,作为企业的决策者也深知其重要性,纷纷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对推进此项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能够更好地统一推进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工作中,注重形式化的现象也尤为突出,再好的机制,没有考核、检查、评比、督促落实也可谓是“天方夜谭”。
重在督促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把好班前安全确认,推行班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展班后安全质量标准化评估,是一条有效途径。
而作为安全生产管理者的监督管理必须到位,对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评估环节更显重要,高标准、严要求,推行精细化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切实强化安全生产流程中的现场督导,逐步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行为,并形成督促与监管约束机制,才能有效提升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水平。
三是必须着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化管理。
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矿井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为此着力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重在标准化,关键在落实,既有严格标准,就必须时时处处按标准进行考核与督促,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充分掌握标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标准化知识普及与运用推广,让职工了解掌握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标准,养成规范自作的行为。
规范化管理必须体现标准一律化,检查、考核公开、公平、公正,贯彻落实上务实求真,形成班评估、旬检查、月考核奖罚兑现的激励机制。
规范化管理必须形成整体配合、协调一致的态势,在注重对安全生产现场践行标准化的同时,必须做实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切实做到考评做到依数据说话,奖罚重业绩。
规范化管理必须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标准是衡量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敢于坚持标准,才能规范职工行为,逐步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促进矿井安全生产顺利运行,从而有效保障矿井“大安全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是必须以发展、创新为手段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入持续开展。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对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进程中,必须以发展、创新为手段,保障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探索追求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新境界。
发展是动力和源泉,只有坚持发展,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才会生机勃勃、永葆生机与活力;只有坚持创新,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成果才会日新月异、硕果累累。
以发展的眼光衡量矿井安全生产,用创新意识总结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新成果,并在实践中深入推广,矿井安全生产活力才会魅力四射。
篇10
关键词:一体化 安全 管理 标准化 体系
中图分类号:X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89-02
随着太钢热连轧厂项目体量越来越大,项目管理的复杂难度越来越高,太钢热连轧厂管理存在了一些隐患。
(1)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人员大多是临时用工,安全意识差、安全技能低。一个队伍同时承包多项目工程,人员流动性大,难以管理。施工人员长期在外想家,生理、心理因素对安全极为不利。
(2)施工环境差、设备设施和工器具存在大量隐患。施工机具不少为租赁,质量难以保证。施工机具移动频繁,存在大量隐患露天酷暑、严冬,雨、雪、大风,粉尘。坑洞、临边无防护。基坑、脚手架可能造成坍塌事故。大量高处作业,可能造成高处坠落。几个施工单位(或专业)交叉作业。施工与生产交叉作业,起重吊运,设备转动,电气,有毒有害介质等危险性大。设备安装、调试可能造成机械伤害等。
(3)监理方管理水平有限。监理人员多为退休职工,年龄偏大,现场工作体力跟不上。工资偏低,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受到一定影响。监理工程师多为原单位一线工人,管理经验少。
(4)设计方、设备厂家不熟悉现场
(5)建设方管理安全难点。工期紧张,给项目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建设方项目专业配合人员,为临时抽调的作业区点检员,对项目管理不熟悉。多个项目同时展开,分属多个分项目部,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设备厂家安全管理自成体系,统一管理存在很大难度。
1 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
1.1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实现轻伤以上事故为零,百万工时损失工作日低于100 d。杜绝重大设备、火灾事故。
1.2 组织机构和职责
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项目安全管理层、专业安全管理层、作业安全管理层。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层。由工程项目部经理、副经理、各专业部部长、监理公司总监、主要施工单位的领导等组成。
专业安全管理层。由安全部,设计部、施工部、技术工艺部、保供部,综合部、保卫部、监理部、施工单位安全管理部门等组成。
作业安全管理层。按照施工项目和设备区域建立区域安全管理网。
施工单位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网络,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项目安全工作,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制定、完善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系统全面的项目安全责任制体系。
将项目职业健康、安全、消防三者责任制整合为一体,使部门、岗位职业健康安全消防责任制,更具有统一性和可操作性。
责任制致力于将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管理体系一体化、标准化[1]。
1.3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由建设方牵头,施工方参加,全面收集、辨识工程项目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程,以及典型事故案例和安全管理经验。形成较为完整的资料库。在这基础上,对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形成系统全面的项目安全制度管理体系。制定整套《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在厂内网公示、发给监理方、施工方[2]。
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工程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工程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工程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工程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交叉作业管理制度、工程项目事故应急预案、工程试车安全管理规定、工程安全考核办法、工程监理管理办法、工程安全监理实施细则、项目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项目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项目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项目部特种设备与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项目部易燃易爆有管理制度、项目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项目部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项目部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项目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报告、调查处理制度等。每年修订完善,执行现行版本[3]。
1.4 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的落实
1.4.1 专业安全管理体系
(1)安全责任制编写、学习。每个分项目开始前,依据安全组织机构,安排各专业员编制自身项目岗位责任制,由安全专业负责人把关,使其边编写、边修改、边学习自身安全责任制。项目开始初,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对项目专业配合人集中进行责任制、制度、事故案例的培训教育,考试合格后上岗。
(2)施工方案、单项的审查、完善、落实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督促建设方专业配合人员管理施工方相应专业的安全,从施工方案、单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共同讨论、完善、审批,直至过程管控。
作业区在项目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作业区技改管理网络,明确各区域、各项目在停车前与停车后的责任人。形成生产过程的设备管理人员融入技改施工,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模式[4]。
1.4.2 专业监理安全体系
对全体监理人员进行安全专业培训教育,内容:有关安全施工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责任制》,《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监理考核细则》,常见违章、隐患、事故案例,好的管理经验等。要求专业监理、安全监理、总监严格审批单项安全技术措施。每周检查一次监理工作日志,查是否对现场安全问题检查、安排。对专业监理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意见,对情节严重者考核。
1.4.3 施工方安全体系
监理要求施工方安全员原则上不离现场。对大型吊运、设备调试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监理事先要求施工方负责人、技术员、安全员现场指导监护。监理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告知现场施工负责人安排处理。
1.5 体系实施步骤
(1)教育培训。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将需报验资料列出清单,实行“菜单式”管理,一次性说明报验明细,各报验项具体要求,提供必要的电子或书面样本。对施工安全管理人员书面交底,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4]。
(2)交叉作业安全互保协议签订。对危及对方安全的交叉作业,按区域签订《交叉施工安全互保协议》,由建设方专业安全负责人审查后,下发所有相关方,由相关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签字执行。编制《安全交叉协议》标准模板,主要内容:交叉各方单位名称、交叉项目、交叉区域、各方作业危及对方的危险有害因素、按工序辨识对可能造成对方危险的因素、制定出安全措施(硬件措施优先),说明“变更协议内容,必须由双方原审批负责人重新审查同意”。对危险性较大的交叉作业,把交叉各方视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来按标准管理。
(3)单项安全措施审批。在建设方安全交底基础上,施工方按工序开展危险辨识,制定针对性安全措施,硬件措施优先。建设方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负责技术把关,确保安全措施的可靠性。对重点、难点大的项目,组织,建设方技术人员、施工方技术员、安全员、领导参加,讨论安全方案,完善《单项安全措施》或《作业指导书》。
(4)施工过程控制和隐患排查和治理。建设方各专业每周向项目安全专业负责人交自己一周内安全检查记录(统一表格),对检查不力者纳入考核。
(5)设备安装、调试。下发《工程试车安全管理规定》,对施工方、建设方、监理方,在试车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分析,明确三方的安全责任和工作。施工方、各作业区专业在共同制定《试车方案》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危险源(点)辨识》与《单项安全技术措施》。
2 应用效果
自2004年至2013年,热连轧厂十五个项目(含技改)全面实现:轻伤以上事故为零。杜绝重大设备、火灾事故(2004年-2006年太钢150万t不锈钢工程2250 mm热轧项目投资41.3亿,2012年大小8项目同时展开)。
每周对项目部内部检查,每月对工管部拉网,及每季集团安全评价查出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安全管控能力。
3 结语
热连轧厂组建切实、有效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及全部,一体化的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保证热连轧厂项目的质量、工期、成本等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全国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办法(安监总管四〔2011〕84号).
[2] 赵晓明,韩丽粉,石磊,等.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