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与设计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后浇带;设计要点;施工方法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相关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技术应用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为进一步促进建筑工程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常常会涉及到后浇带施工问题,高质量的后浇带施工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混凝土施工裂缝,从而避免混凝土裂缝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后浇带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后浇带施工与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所以,笔者将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实例调查与分析,对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问题进行探讨,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一、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的设置是主要的工作之一,它对解决混凝土收缩变形以及混凝土温度应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后浇带施工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后浇带作用的有效发挥。

(1)后浇带结构中,最为重要的即是钢筋构件,对钢筋构件类型的选择关系到后浇带施工的质量。但是,一些施工人员为了节省施工成本、缩短工期而统一采用贯通钢筋方法,钢筋不断开,则会导致钢筋附近的砼收缩受到制约,产生拉应力,严重时候将导致砼开裂,降低结构稳定性与可靠性;(2)后浇带施工中,工程养护也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后浇带第一次浇筑留设后,更是需要充足的养护以保证后浇带的质量。但是,有些建筑工程忽视了养护的重要性,未进行适时养护,从而给后浇带的进一步施工带来难度。

二、建筑工程后浇带的设计要点

建筑工程超长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通常都是以良好的后浇带施工作保障的。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将后浇带分成收缩后浇带与沉降后浇带两种,起到不同的作用。收缩后浇带主要是利用增大混凝土裂缝间距的方法,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变形,但是它不能代替伸缩缝,需要施工人员区别对待;沉降后浇带则主要应用在建筑主体与地下室之间沉降量较小的情况,起到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与可靠性的作用。

对后浇带的设计,可以根据相关设计规范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1)综合考虑后浇带结构的位置。后浇带是一种辅助结构,主要起到降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收缩的作用,但是由于后浇带本身承载力降低,因此,后浇带应该设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受力较小的位置,并设置适宜的间隔,以保证后浇带作用的充分发挥。一般来说,后浇带主要设置在梁板跨度内1/3处,以提高后浇带的性能;(2)高层建筑后浇带设计。对于高层建筑与地下室之间的沉降问题,通常需要施工人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土质情况、建筑结构等,以便针对具体情况考虑是设置后浇带还是设置变形缝。通常,当高层建筑地基的厚底较小、且持力层收缩性不大,后者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的情况,则可以通过设置后浇带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以提高高层建筑的荷载。

三、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建筑工程设计人员根据相关设计规范等,对后浇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后浇带的施工提供了参考。施工人员在后浇带施工设计图纸的指导下,全面考虑建筑工程施工情况,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以便达到提高后浇带施工质量,促进建筑工程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的目的。

(1)施工前期清理工作。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设置后浇带,是提高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后浇带施工之前,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洁、对钢筋进行除锈拉直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后浇带施工中不会留下缝隙,增加后浇带结构的有效截面积,保证后浇带施工的质量;(2)施工技巧的运用。后浇带施工中,对于支模、钢筋绑扎、防水等施工都有一定的技巧,需要施工人员提高重视。对于后浇带的支模施工,可以采用在后浇带两侧设置同向独立支模的方法来保证后浇带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在后浇带强度达到标准之后,可以再将支模拆除,以保证混凝土机构的安全性;对于后浇带钢筋绑扎,则需要根据设计图纸与实际需求,选择适宜规格的钢筋进行等间距的绑扎,并加设加强筋,以便提高钢筋的质量与应用效率;后浇带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防水处理,可以采用设置集水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加设防水层等方法来保证后浇带的防水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效果;(3)后浇带的养护。后浇带第一次浇筑留设后,需要一定时间的养护,以达到提高后浇带强度的目的。一般来说,后浇带养护时间可以分成不同类型,这个与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有关。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对后浇带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后浇带作用的充分发挥。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后浇带施工中,相关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必须提高重视,并针对实际建筑施工情况,科学合理设计后浇带,并运用适宜的施工技术,以促进后浇带弥补混凝土裂缝作用的有效发挥。虽然现阶段,我国后浇带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随着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研究与探讨,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水平必将得到有效提高,从而避免混凝土裂缝,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杰雄. 后浇带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设计和施工[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7,75(09):190-192 .

[2] 朱晓忠,孙建安. 主楼裙房结构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浅析[J]. 陕西建筑, 2009,37(10):26-28 .

[3] 杨斌.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设计和施工浅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89(11):126-129 .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防震;改进措施

【 abstract 】 :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shockproof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shockproof theory,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design of the earthquake the problems and the insufficiency, the author own work experience gives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structure vibration resistance.

【 key words 】 : building engineering; Shock;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要求的提高和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工程的结构防震分析和设计已变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大,地震多发区比较多,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地方,建筑工程的防震依旧是建筑物安全考虑的核心问题。

1 建筑防震理论分析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规范是指导建筑工程防震设计的法定性文件,它是各国在建筑防震经验权威性的总结,它一方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防震实际经验。它以有关防震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为具体的防震施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使这份规范向着使用性方面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建筑防震设计的理论主要有三种,这是在不同的年代上根据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采用的设计理论,第一种是拟静力理论,在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第二种是反应谱理论,在20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第三种是动力理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目前而言,现代建筑工程防震设计的理论都是采用的第三种动力理论,这种理论的发展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人们对地震的深入理解,采用实验模型演示地震发生的情形,为防震设计提供理论的数据支持[1]。

2 建筑工程防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2.1 抗震设防烈度低

就目前来讲,现在应用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偏低,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国情的需要,近几年,地震的频发,这段建筑物安全性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应该大幅度的提升[2]。国内现行的防震标准中,中震相当于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放松了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这是使得建筑物的安全性大大的降低。

2.2 地基的选取不合理

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地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好的地基可以增加建筑物的防震能力,所以地基选取时应选择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远离河岸,尽量是选取的地基在一类土壤上,避开复杂地形,尽量采用人工地基不采用震陷土作天然地基,避免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地基的选取之前一定要进行实地的采样分析。

2.3 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由于我国自身的国情所决定,现在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这样就对建筑结构防震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在某个确定的设防烈度和结构型式下,采用钢筋混凝土技术的高层建筑都有一个合适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以内,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还是比较有保证,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很多建筑物都超过合适的限定高度。超过高度限制后,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性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就导致建筑物的防震能力下降,影响因素也变得复杂多变,这样就会对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工程预算带来很大的难度[3]。

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3.1 重视建筑工程结构的规则性

建筑工程设计时必须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不规则比较严重的设计方案不应该采用,不要只重视建筑物的外形而不重视建筑物的安全性,建造工程设计时要把安全性放到首位,采用平面或立面简单的对称。这是由于地震发生时,相互的对称的建筑物在地震时抗震能力比较强,不容易遭到破换,而且对于它的加固和防护也比较容易实现。

3.2 防震概念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防震结构设计时采用的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结构构件设计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 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墙(柱)”的原则;

 对结构中抗震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 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尽量不要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3.3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3.1 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时一般都是采用延性结构体系(传统抗震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是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地震发生时,允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消耗地震产生的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使建筑物出现裂缝但对整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产生,在传统抗震结构体系中加入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改变结构构件的力学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

3.3.2 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建筑工程结构防震设计时,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这样可以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设计时要进行定量分析,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定量分析的变形要求。定量分析师不仅要验算构件的承载力,还要控制结构在地震震感很强的作用下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坚硬的场地作为地基建造的高层建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错开地震的活跃周期,防止地震余震与结构产生的共振破坏。

3.3.3 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的选用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如果结构设计的很完善,同时也符合防震的要求,但是如果结构材料的选用不当,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防震效果。在防震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结构材料参数随机性的防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这与以往的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不同,以往的研究中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而不考虑别的因素。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地震烈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烈度等级界限的模糊性等因素,确保设计时考虑因素的全面性。

3.3.4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对于增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地基承载力来看,如果是相同的地基条件,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减轻结构自重意味着可以增加建造层数,对于软土地基影响更为明显。地震效应与建筑物的重量成正比,建筑物结构重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地震力的增大,建筑物的结构中惯性较大,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危害性较高。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尽量采用自重比较轻的结构构件[4]。

3.3.5 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物为了提高防震性能可以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三道防线能抵挡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提高建筑物的防震能力。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发的也同样在不断的进步,这些新技术和材料的应用是建筑工程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防震结构的设计和结构材料的改进,这是建筑工程防震设计的新方向,这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陆文强,陈瑛.几种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33(6):82-86.

[2] 蒋山.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10):195-196.

[3] 广宽云.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15-16.

篇3

在工业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握好设计环节,在设计环节中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保证工业建筑工程能够体现出功能性和实效性。从目前工业建筑工程来看,要想在设计环节提高实效性,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设计环节中要重点把握结构设计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我们首先要根据用户需要和实际的工况条件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目前工业建筑工程主要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2种结构可以选择。钢结构的优点在于整体承载力强、投资小、成本低、并且适合机械制造企业的高大厂房。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在于整体结构坚固,建筑物使用寿命长,抗震能力较强,主要适合普通工业企业的厂房。因此,在设计环节中,我们要重点把握结构设计,要选择好工业建筑的结构形式,保证结构设计满足用户实际需要。

1.2设计环节中要把握工业建筑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设计环节中,要想保证设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就要遵守工业建筑工程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钢材选择需要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并且要对钢材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

2)焊接过程和螺栓使用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焊接主要以手工焊为主,螺栓选择要选择高强螺栓,螺栓的使用要满足紧固要求。

3)混凝土的配比要满足建筑总体强度要求,混凝土结构形式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而确定。

4)设计过程要以用户需求为主,要充分了解用户实际的工况条件。

1.3设计环节中要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

在设计环节中,不但需要用户提供基础的设计参数,还需要对现场参数进行测绘,保证设计数据的全面性。为了提高设计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只有设计数据准确了,才能使设计方案充分满足用户的需要,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工业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环节处于指导工程建设实践的地位,如果设计方案出现失误,将会给工程实际建设带来较大影响和损失。因此在工业建筑工程设计环节中,我们要保证设计数据的准确性,从根本上保证建筑工程取得实效。

2工业建筑工程如何在施工环节提高实用性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是2个主要阶段,在完成了完整的设计方案之后,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将全面展开。相对于设计过程,工程的施工环节对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施工环节中要保证按图施工

在工业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中为了保证建筑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严格按图纸施工,要严格贯彻设计精神,要按照设计图纸实现建筑功能,保证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完全处于图纸的指导下。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不同,施工环节较复杂,如果不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不但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建筑物功能的实现,因此,为了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施工环节中必须要保证按图施工。

2.2施工环节中要按照工序施工

工业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有正常的施工流程,我们必须要按照工序进行顺序施工,部分子项工程可以采取预制的方式进行,但是在组装过程中必须与整体工程的工序配套,严禁违反工艺流程不按工序施工的情况出现。从目前工业建筑工程的实际过程来看只有按照工序施工,才能保证工厂整体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所以,我们在施工环节中必须要按照工序施工。

2.3施工环节中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临时变更

考虑到工业建筑工程的建设目的是满足用户的实际生产需要,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用户的意见,如果用户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对建筑结构提出合理更改要求,并且在施工中可以实现的话,我们应该满足客户的要求,根据用户需要进行临时变更,增加客户所需功能,使工业建筑工程的实用性得以提高。

3结论

篇4

【关键词】施工后浇带;设计;主要问题;功能;做法;施工质量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中超长结构,大底盘多塔式结构或形体不规则结构的建筑不断涌现。特别是对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超大面积地下建筑的不断出现。广大建筑师为了建筑立面及空间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往往希望结构工程师不留变形缝。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考虑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后浇带。

一、后浇带概述及分类

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刚性接缝。适用于不宜留置柔性变形缝的结构部位, 以及后期变形缝趋于稳定的结构部位。后浇带可以避免柔性变形缝的施工繁琐、费用大, 不易保证接缝质量等缺点, 而且施工简单易行。但必须认识其特点, 合理地设置后浇带与正确组织, 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负责会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危及结构安全。在建筑物底部, 其基础的沉降, 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及建筑造型对建筑物结构均有一定影响。在一般结构中可采用沉降缝及伸缩缝等来分段, 将房屋结构分开, 成为相对独立的的部分。但在某些大型设备基础、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及防空地下室以一些后期结构变形缝趋于稳定的结构中, 从结构要求以及材料费用、施工难易程度、防水要求、接缝质量等因素考虑, 均不宜设置柔性变形缝, 而适用设置后浇带的方法来解决, 而且后浇带还可与施工缝结合起来, 使施工更简单。但对地下室等有防水要求的后浇带的施工应周全考虑相应的结构特点, 采取不同技术措施, 以保证质量。为保证后浇带施工完毕的结构整体性, 具有缓解变形和防水的功能, 应保证其变形中的界面接合完好, 在变形过程中有良好的密闭性能即具备沉降及伸缩变形等性能, 后浇带按其作用可分三类: 一是用于解决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之沉降差为后浇沉降带, 二是用于解决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温度应力为后浇温度带, 三是用于解决混凝土收缩变形, 为后浇收缩缝。

二、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后浇带能够克服因温度差引起的构件收缩,对于各种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如果是在温度较低的季节施工建造的,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就会产生温度的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混凝土构件中就会出现裂缝。预留一定时间(混凝土大部分收缩完毕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就可以做到保护构件整体性的作用。

后浇带的设置能够解决高层建筑和裙房不均匀的问题。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和基础设计时是一个整体,但是考虑高层建筑和裙房基底不均匀附加应力影响引起的沉降,可考虑设置后浇带。用后浇带将这两个部分分开,通过沉降量计算预估后浇带的浇筑时间。一般的施工顺序是先对建筑的主楼施工,再进行裙房的施工,最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

三、后浇带的结构设计

由于地面以上结构受环境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因此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不能超出混凝土规范限值太多。当建筑的结构尺寸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应考虑设置后浇带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并且还应采取其他构造对策。必要阐明的是,后浇带只可以处理施工期间混凝土的自收缩的问题,却不能处理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应力集中问题,不能以后浇带代替伸缩缝。在设计后浇带的过程,要根据其不同作用而设计与施工。处理高层建筑塔楼与裙房间的沉降差的后浇带的设计要按“沉降后浇带”要求进行设计;防止混凝土在凝结过程的自收缩开裂的后浇施工缝的设计应严格按“收缩后浇带”设计;防止建筑物的混凝土施工因温差而产生的拉伸裂缝而设置的后浇带的设计应明确按“温度后浇带”进行;为处理建筑结构因温差而产生的混凝土收缩开裂难题的后浇施工缝的设计应明确按“伸缩后浇带”进行设计。

四、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

建筑物的后浇带是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措施来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或伸缩的调整办法。除设计规定外,在施工期间必须根据规范及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后浇带,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后浇带的施工质量。

1、后浇带位置的确定

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2、浇筑时间控制

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一般为60天。沉降后浇带应根据后浇带两侧结构沉降稳定后浇带对其进行混凝土浇筑。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前应清洗施工缝,严格控制其湿润程度,一般保持在24h。

3、材料选择

后浇带浇筑前要将裂缝全面清理,排除积水,保持后浇带两边的构件表面湿润24小时以上。施工缝界面处理应采用的水泥砂浆或专用界面剂,而且后浇带的混凝土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膨胀水泥或添加膨胀外加剂的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为了使后浇带的强度高于所连接的构件,施工前必须加入早强减水剂,对混凝土进行认真的配置和振捣。

4、对浇筑的质量控制

在浇筑前应对两侧的接缝进行提前清理并湿润、刷素水泥浆,清除积存的建筑垃圾、积水、松动石子及浮浆等。对钢筋锈蚀的应用钢丝刷进行除锈。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在浇筑现场留置试块,具体包括标养试块、同条件试块以及有掺剂的抗渗试块等等,以验证混凝土强度。振捣时在两侧接缝处不能过振,以免引起已浇筑混凝土与钢筋脱裂。

结束语

现代的工程建筑既要追求工程的质量又要追求速度,裂缝的产生则给施工质量和进度带来了不良影响。通过后浇带的技术控制可以有效缓解因混凝土结构出现的施工裂缝。后浇带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不仅用于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处,对于超长、平面较复杂等结构,虽不存在差异沉降问题,但为解决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也常采用后浇收缩带,因此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杨贻彬,后浇带施工的重要作用和技术手段浅析[J]科技资讯,2009(14)

[2]董木旺;翟昊飞;;后浇带施工质量的控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3]周英梅;;结构后浇带的施工工艺[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0年Z1期

篇5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优化是指在各种影响变量中择取主要参数,构建函数模型,继而以最合理的方法寻求最优解。在此过程中,模型的建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合理选取设计变量。一般情况下,将对设计要求影响最大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而影响不大的参数则可设定为预定参数。二是确定目标函数。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计算出满足既定条件的最优解。三是确定约束条件。四是运用拉氏乘子法、Powell等方法,在多个变量和约束条件设定下完成建筑工程方案的设定计算。五是在完成计算方案的设定后,编制合适的运算程序以获取最优化的结果。

二、加入必要的污染防治设计

依据建筑工程的特性,其污染防治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扬尘控制切实考察现实的施工环境,依照现场的场地特点,设置建筑施工保护“墙”,从而进行封闭施工。其次,请专人进行施工道路清扫工作,在道路上摆放“禁止堆放易扬尘建筑材料”的标示,对垃圾进行封闭式管理,选用清洁型的燃料等。2、噪声控制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都有不同的噪声限制值,因此,施工设计时应尽量选择噪声小的施工设备。白天应尽量将噪声控制在85dB范围以内,其他各施工阶段则应将噪声控制在55dB范围以内。3、固体废弃物控制首先,合理设计、规划施工的每一个阶段和细节,尽量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其次,对于已经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仓储管理,禁止乱扔乱放的行为,继而予以回收利用,主要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入手。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人员管理

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主要分为监督与被监督两类,因此,加强人员管理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监督人员的管理。随着技术革新与科学管理的日益提升,现代建筑行业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及时的更新自身的职业技能以及认知范畴。因此,监督机构应注重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适当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以保证相关监督人员的思想先进性以及技能的专业性。意识引导行为,加强监督人员的意识建设是实现工程质量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相关人员的意识教育,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指导方针,注重监督机构内部人员的行为管理,树立监督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意识,继而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监督队伍,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奠定良好的人员基础。另一方面,加强被监督人员的管理。这就要求监管机构依照相关管理规定,切实加强被监督人员的执行力度。严格考核每一位被监管人员的行为,做到奖优惩劣,同时应重点监督现场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以保证建筑工程人员的安全质量,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人文关怀,继而构造建筑工程中的和谐环境。

(二)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的制度约束才能有效的推进工程质量监督行为的有效开展。监管制度的制定应包括质量标准、监管职责划定、奖惩制度、考核标准、返工申请流程等多方面的内容。监督机构连同其与工程施工各部门以及业主方,就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质量环节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以国家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制定符合自身建设要求的监管制度,形成书面文件,下发到各级主管部门,并进行一定的讲解与说明,以为下阶段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在此过程中,监管机构还应依据现场施工人员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以指导操作人员形成正确的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绩效考核”制度,即监管人员或各部门管理人员,就相关人员的日常行为进行考核,月末做出总结,主管人员予以一定的绩效档位划分,继而鼓励、督促相关人员正确、积极行为的产生。与此同时,组织各工程项目人员之间的技术夺杯活动,对于获取一定名次的人员予以相应的奖励,以此来激励施工人员对自身技术水准的提升,一定的动力基础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

(三)形成各部门之间的联动监管机制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分析;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及信息的全球化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因此,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当中,我们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计算机技术引用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当中。计算机作为一种不断更新的现代化管理工具,它究竟能为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预(结)算等工作发挥多大的威力、提供多少先进的处理手段,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介绍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指对建筑工程各环节费用进行计算分析、评估,从而为领导层提供辅助决策,对工程信息,设备材料信息进行传递、储存、维护和科学调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涉及到设计、预算、工程、设备、材料采购等多个部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大致可分以下三个阶段: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

施工阶段、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

在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需要进行招标报价工作,此阶段则需要使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在这个阶段,投标人需要认真的分析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招标文件,因为其中很多的条款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和控制,是管理不同阶段工程造价工作的主要依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预算定额等依据计价报价。在工程量清单中,招标人按《计价规范》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设计新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数量和施工措施项目的名称,施工企业只需进行相应的计价报价工作即可。而对于投标报价而言,需要根据招标文件当中的工程量清单的要求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方案等来设计,并且依据施工企业定额的市场价格信息,或者参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平均消耗量定额来进行编制。此阶段的系统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整个造价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阶段。

(二)工程项目施工阶段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强化已经确定好的造价控制目标和造价控制的计划,并且严格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原则和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增减工程量的签证工作。在工程量进行签证之前,需要区分出签证的内容和项目是否在合同范围内;工作内容是否已经在投标单位中包含签证量等等。另外,其他部分的分项工程量清单则只需要;罗列出主体的工程项目即可,附属的项目信息则随着主体项目名称一起反映出来,构成组合并计算综合单价的依据。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在项目描述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不完整或不准确的情况。如果在投标报价之前发现这种问题,应及时与招标人澄清,否则双方会因部分清单项目的“工程内容”是否已经包含在主体项目的报价之中存在异议,从而发生不必要的结算纠纷。在设计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时,系统应当提供数据的动态修改功能。

(三)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

在工程项目竣工阶段实行造价控制工作的重点就是核算实际完成的工程量,

核实各分项工程使用的综合单价是否与投标时或合同签订时的综合单价一一对应,审核竣工结算汇总金额。这个阶段的造价工作也是整个工程的决算阶段,也是对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预算合理性的验证,从而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二、系统可行性分析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管理越来越方便、成熟,建筑工程信息管理也逐渐使用计算机代替纸质材料,并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本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采用当前流行的B/S模式进行开发,并结合了Internet/Intranet技术。数据库服务器选用Microsoft的SQLServer2005数据库,它能够处理大量数据,同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并提供许多高级管理功能。因此,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是成熟可行的。硬件方面,计算机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内存越来越高,可靠性越来越好,硬件平台也完全能满足此系统的要求。

经济可行性

本系统发经费成本较低,只需少量的经费就可以完成并实现,并且本系统

实施后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的人工成本,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更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工程造价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操作可行性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各种数据和价格进行管理,避免大量繁琐容

易出错的数据处理工作,这样方便统计和计算,系统中更多的是增删查改的操作,对于使用者的技术要求比较低,只需要掌握文本的输入,数据的编辑即可,因此操作起来也是可行的。

系统总体设计

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中,项目部、造价部、财务部、采购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等都是通过浏览器方式进行各项操作的,系统选用B/S模式。这些部门虽然在行政上相互独立的,但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共同为工程建设服务。它们通过网络共享数据,相互联系,例如造价部门的材料目录、材料预算价格以及施工合同、材料计划是采购部门进行材料采购和材料出库的依据,而采购部门的出库信息又是造价部门进行进度款束批和工程结算的依据之一,材料部门的采购信

息和出库信息又是预算部门对其进行材料价差调整的依据等等。建筑工程造价管

理系统中各个部门通过网络进行联系,系统结构图如下

图1建筑管理造价系统图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进行发,其中第一层是客户端,即各个部门用来访问数据的浏览器,第二层是中间层即Web服务器,用户处理具体业务逻辑,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向Tomcat服务器发送请求,当需要访问数据库时,都会通过统一的接口组件DAO来访问数据库。这样的结构程序层次性比较清晰,比用纯JSP实现的程序可读性和可复用性都会更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应该包含用户管理、造价管理、工程信息管理、材料设备管理、査询统计以及系统辅助功能7个子系统。

(一)用户管理子系统

用户管理子系统主要是用来管理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所有人员信息,包括添加用户(有新的成员加入)、修改用户信息、为不同的用户设置权限,当用户离开该工程项目后,删除用户。

造价管理子系统

造价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程建设中的资金进行管理,包括进度款审批、施工进度统计、工程资金计划管理、材料计划审批、预结算审核、造价分析等。

工程信息管理子系统

工程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程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工程项目的添加、修、删除、项目划分,工程量统计。

材料设备管理子系统

材料设备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进行管理,包括采购

计划的编写,招标管理、采购合同管理、材料的入库登记和出库登记。

定额管理子系统

定额管理主要是对建筑工程中的各种费用的管理,包括人工工日单击、材料

单击、设备单价等,主要包括添加定额、修改定额、删除定额以及定额分析等,

查询统计子系统

査询统计子系统主要是为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查询、统计功能,不同权限的用户査询的内容和权限有所+同,查询系统后,可生成相应的报表,并提供打印报表的功能。

系统辅助功能子系统

系统辅助功能主要用于辅助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数据备份,主要包括初始参数设置、数据备份、系统维护和用户登录。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可以有效的控制造价成本,降低投资,为施工企业带来极大的利益收获。因此,我们应不断强化技术知识,不断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不断提升使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能力。从而在控制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工程造价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雅琳.建筑工程造价项目管理信息系统[D].山东大学,2012.

[2]赵辉.工程造价信息管理web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后浇带;设计;施工

按后浇带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硅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硅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后浇带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就其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的阐述。

1 后浇带法的设计

1)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2)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3)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 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时,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2 后浇带法的施工

1)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2)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3)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 %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4)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5)底板后浇带施工。底板后浇带采用钢筋作骨架,铺设3 层钢丝网作侧模支护。有些工程则采用快易收口网代替钢丝网,但浇灌硅时,同样要防止大量漏浆影响硅质量的问题。为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后浇带钢筋骨架不得焊于底板钢筋上。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被水浸泡并便于清除杂物,浇筑底板时在后浇带处浇一条硷带。底板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杂物污水进入,可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在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12 cm宽、12 cm 高的砖带;砖为MU10 ,砂浆用M5 ;砖带与底板面转角处用1∶2 水泥砂浆抹成圆弧,上部用胶合板封闭。

3 后浇带施工流程中的一些具体要求

3.1 对后浇带混凝土及施工的要求

1)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的混凝土灌实。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与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的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级。2)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应采取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采用不同的浇灌时间。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

3.2 对施工后浇带的具体要求

1)后浇带的接缝形式,必需严格按施工图施工,施工缝施工时要用堵头板,根据接口形式在堵头板上装凸条。在后浇混凝土前要进行认真清理、洗刷、凿毛,对该处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达到设计的强度等级标准。2)后浇带的先浇混凝土完成后,应进行设法防护,顶部应遮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围护砌体围护,防止后浇带内垃圾堆积、难以清理,在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踩踏。3)后浇带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定要用无收缩混凝土,有条件的最好掺入一些早强减水剂,施工前应试配比,拌制要认真,精心浇捣密实,事后还要注意浇水养护。4)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混凝土尚未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待后浇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其强度值的75 %后,按由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拆除。在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同整个沉降观测记录在案。

4 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2)后浇带两侧硅浇筑后,应进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有些工地后浇带不设围护,致使钢筋被严重踩弯、钢筋杂乱、建筑垃圾较多,不易清理。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 %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总之,后浇带的设计、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使用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滔.房屋建筑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彭伟.房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D] .成都:西南交大,2006.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 设计与施工 防雷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197-1

目前,我国的防雷措施大致分为三级。从一级到三级防雷措施逐渐严格。就现在我国大多数的建筑物来说,一级防雷标准和二级防雷标准都基本上能够达到,唯独三级防雷标准达标率参差不一,这也直接导致了最终实际的防雷效果问题。这是由于我国现在建筑行业放雷措施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我们广大建筑业工作者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必须对这一防雷问题引起注意。

1雷击灾害概述

从古到今,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不得不不停与各类自然灾害做斗争。洪涝、干旱、冰雹、雷击……每一个都曾在人类的历史上划下过记忆深刻的伤痕。而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的灾害之一――雷击,主要毁坏的对象就是人类的各种高层建筑物。因为现代建筑物越建越高,加上现在建筑物多用各种导电的金属制成,直接使得现代各类建筑物更易遭到雷击等自然灾害的伤害。为了制定出合理的现代建筑业的放雷措施,首先,我们必须要对雷电的产生过程有着大致的了解:雷电的产生是由于大气层中的云朵摩擦所产生的静电,各类电荷离子聚集在一起,一直超过一定限度值之后,造成直接由天空像地面出现放电等现象的过程。由于雷电产生的过程的特殊性,直接导致雷电的伤害极大,雷电所带的电荷数极高,甚至可以高达几百万伏和几千万伏,经常对高层建筑物造成不可想象的损伤。

2常见的雷击灾害

(1)直击雷

直击雷是最为常见的放电模式。直击雷的产生原理如下:由于大气层中的云朵不断摩擦,所产生的静电值也越来越大,直接导致云层中所累积的电荷数也越来越多,当遇到更高的、和云朵更为贴近的物体接近时,就会发生直接从大气层向地面各种物体例如建筑物等进行放电和雷击的现象,这就是直击雷的发生机制。直击雷中所含的电能极高,在放电的一瞬间传递给其他地面上物体的时候,容易从电能转变为热能,造成建筑物的爆炸等各种附加伤害,导致最终所受的损伤巨大。

(2)感应雷

感应雷,顾名思义,主要是由闪电发生后激发的金属的电磁感应所造成的雷电反应。此反应主要继发于闪电发生后的闪电发生地周围的各类金属制品,尤其是各类弱电金属物更易受感应雷的影响。感应雷对金属制品的影响极为巨大,一方面,感应雷可以对各类建筑物中已经存在的闭合电路造成影响,在闭合电路中形成电流额定值大、突然出现的强大电流,这样的电流不仅会烧毁原有路线,同时极有可能对现有电路已经存在的各类用电器直接通电,造成用电器的损耗甚至报废,尤其是各种精密珍贵的用电器,更容易受到这种感应雷的影响;另一方面,感应雷还可以对建筑物中的各种单纯金属物造成影响,虽然不能形成明确的闭合回路,但是会在这样具体的金属物中形成危害极大的感应电流,在瞬间感应电流会转变为极大的热能,最终烧毁这些金属物,甚至引发火灾等,造成进一步更大的损失。

3建筑物防雷设计和施工的具体措施

(1)防雷装置的组成。接闪器一般位于建筑物的最高处,视建筑物的具体高度设计接闪器的具体高度,确保能够保护到整个建筑物。接闪器通常在一定范围内越高越好,这样既能够接到建筑物接纳范围内的全部闪电,又不会接受过多的闪电超过其本身对于闪电的接受阈值,造成漏电的损伤。接闪器通常由一根镀锌合金金属圆柱长条线传导,然后一直接入建筑物的底部,接口处经常采用结构性焊接,确保焊接牢固可靠,不会出现漏电等现象,接闪器所导电线通常直接埋入建筑物的地步,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应该埋在较为隐蔽的无人区,并且在埋入处要立好标记。

(2)建筑物防雷接地与地下引线。建筑物的接地系统也要特别引起注意,建筑物的接地系统一般分为三个部位,即接入分流器,地内分流器和钢筋咬合处。首先是接入分流器,接入分流器的主要作用是将从接闪器传下来的电流用多根导线进行支分电流,让的导线和大地接触面积尽可能的大一些,以便电流更为均匀的分散到接入处的各个部分,防止电荷数聚积在一处发生地入式电击的现象,造成二次伤害;然后是地内分流器,地内分流器是位于地底的另一个分流器,这个分流器的作用和上述的接入分流器的作用极为类似,但主要区别在于接入分流器主要位于接地处空气和地面的接壤处,而地内分流器主要位于大地内部,分散于大地内部的各个部位,在地内分流器的布置之前,应该对具体地内分流器的安放部位进行合理科学的计算,大致描绘出电荷的分布和分散方式,严禁乱摆乱放;最后是钢筋咬合处,这个部分主要是借助建筑物本来的内置钢筋的导电作用,可以达到迅速传递电流,分散雷击电流量的作用,除此之外,利用建筑物内部的钢筋传流作用还可以减少建筑成本,节省建筑材料。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个装置在具体连接和安置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演算和推理,防止因为放置部位的问题而导致错误放电最后形成安全隐患,各个装置的衔接处必须用电焊器认真焊接。

(3)接闪分流。接闪分流装置通常所指是接闪杆外部的具体金属物,通常由各种易导电金属焊接而成,围绕在接闪杆外有吸收接闪杆漏掉的雷电和预防感应雷的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接闪杆外部的金属物吸收雷电,并且形成较大的感应雷,通过接闪杆的传导雷电的装置一起传入地下,防止感应雷对建筑物内部的金属设备造成影响。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造价;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主要内容

1.1、方案设计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方案设计是设计阶段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占据着设计阶段的核心位置。在此阶段,需要做的工作是做出造价估算书,估价的做出需要参考建筑工程说明书以及设计的图纸等资料。

1.2、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方案设计完成之后的又一环节,在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工作是做好工程规模的初定和布局的安排。这一阶段的工程造价计算方法是在已经计算完成的概算定额的基础上,初步计算出设计的总概算。总概算对整个工程建设意义重大,一旦总概算得到认可,那么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总概算就成为了该建筑工程的最高造价限额,对整个工程建设发挥目标限制作用。

1.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完成之后的扩大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工作就是对总概算进行修正。依据的资料就是技术设计阶段的图纸和相关说明书,这一环节对那些技术相对复杂"工程大的项目来说更有必要性。

1.4、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对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仍然要以施工图纸"说明书及预算定额为基本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判断,是否已将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在已获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之内。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设计阶段的造价%占算"概算"预算&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共同组成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系统。

2、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现状分析

2.1、设计单位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

经济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工作不能紧密相结合,各做各的事,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涉及造价超标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责、权、利不明晰,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积极性不高。

2.2、设计招标不彻底

只注重了方案设计阶段的招标,忽略了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一旦方案中标,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就成为方案中标单位一揽子工程,由于在后面的设计中缺少竞争机制,设计单位没有压力,控制造价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2.3、发包方式欠妥当

传统的发包方式是勘察、设计与施工平行发包,使勘察、设计与施工脱节,人为地给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4、现行设计取费方式不合理

设计费的多少取决于工程总造价的高低或建筑面积的大小,致使有的设计单位为追求利润,盲目扩大工程规模,随意提高设计标准,设计方案可以优化的不进行优化,甚至有的设计人员随意加大梁柱截面,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加配筋量,结果出现了不少的“肥梁、胖柱、深基础”等设计不合理现象,从而人为地提高工程造价。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价控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投资失控非常严重,有的大中型项目的实际投资竟超过概算的30%,严重影响了投资的使用效率。为此,笔者认为,设计阶段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对现有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加以完善和创新。

3、强化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探讨

3.1、充分认识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设计人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以至于在设计阶段只考虑了技术方而的问题,而忽略了对工程造价的把控。因此,建设单位在项日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就要重视工程造价的控制,注重品质与成本的有机统一,以高成本去追求品质或牺牲功能去降低成本都是不可取的,要与设计人员不断沟通构想及方案,多方听取技术、经济方而专家的意见,从宏观上控制好工程的造价。设计人员也要建立经济意识,树立效益理念,改变以往一味追求技术的观念,兼顾技术、成本两方而的因素,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项日的设计中,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现整个项日的性价比最高。

3.2、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

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工作的龙头,也是整个设计过程的灵魂,所有后续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都是围绕着设计方案展开的,是对设计方案的细化、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约60%以上,因此设计方案对工程项日的造价控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方案的优劣及其所采用的工艺、材料决定着工程成本的高低。设计方案能否实现功能优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不仅关系到建设项日能否实现预期的功能,而且决定着建设项日投资的多少,对项目投资回收期及项日运行后的经济效益也存在着巨人的影响。很显然,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一步,设计单位要重视方案的优化设计,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等各项指标,合理布置总平面图、有效利用建筑空间,运用成熟、先进的设计理念,力争使设计方案实现最优化。建设单位要十分重视方案的选择,对多个方案进行充分的对比、分析,选择适用、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

3.3、提高设计人员的经济水平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设计人员为了迎合建设单位进度的需要,赶进度、赶图纸,出现设计深度不足、精度不够的状况,导致后续的设计变更频繁,设计预算与实际造价偏差严重,工程造价居高不下。因此,为了加强工程造价和工程量的控制,设计人员在重视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经济理念,技术满足使用的条件下,如何降低整个工程及项日的成本也应该成为设计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建设单位对于那些既注重技术,又重视成本控制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予以适当的奖励,以提高设计人员对于工程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3.4、积极有效地推行限额设计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日标的实现是通过限额设计来完成的,采取限额设计是控制项日投资总额的重要措施,限额设计采取的是逐层控制的原则,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概算,用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来控制施工图设计,将成本控制指标层层落实,各专业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制定双赢策略,实现使用功能合理及技术指标先进的双重效果,将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预算融为一体,合理分解、合理使用投资限额,规范设计过程的不合理变更,严格控制项日投资总额。通过推行限额设计,使设计人员在重视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的高低,使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设计人员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力求满足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中进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也有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情况。而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实现对其各个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在设计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设计招投标管理、强化设计变更控制,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和标准化设计等等,以此最大限度地实现市政工程项目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施魏.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研究[J].江西建材,2014,07:235.

[2]谢健峰.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途径解析[J].城市建筑,2014,06:190.

[3]俞娟.浅初探建筑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有效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391.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基础设计;研究

1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设计环节,特别是在地质环境比较复杂的区域实施建筑工程基础设计的时候,通过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设计部门获得了比较理想的设计成果。然而,总体看来,地质勘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水平比较低,实际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时间也比较短,这也就必然导致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之间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

1.1 较差的地质勘察市场环境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尤其是当前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在为地质勘察单位提供优良发展前景的同时,又使其不得不面临竞争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地质勘察单位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相关管理制度仍然不完善,这也直接导致了地质勘察市场中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等问题的出现,不仅不利于单个单位的发展,更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1.2 陈旧的基础设计理念和设计

相对于欧美先进国家,我国建筑行业的基础设计理念与设计技术均较为落后,同时,设计部门一般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地质勘察协助机制或者缺乏与地质勘查相互协作的经验,这些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当前的基础设计水平不能够达到当代建筑工程基础设计的相关标准。当前,陈旧的基础设计理念和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第一,基础设计的整体理念没有充分展现出发展性和创新性,进行基础设计的综合技术水平较低;第二,熟练掌握基础设计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指标的能力尤其是实际运用能力均稍显不足;第三,地质勘察工作缺乏应用的深度,没有充分应用专业软件对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相关处理。

1.3 较短的地质勘察和基础设计周期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是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作内容,勘察人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际勘探,以及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同时了解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岩土层构造等,才能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的地质勘察报告,并为设计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意见与方案。但是又由于受到建筑工程工期的限制,前期设计阶段的时间相对较短,而设计单位只有获取地质勘察报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与优化方案,所以导致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出现周期偏短的弊端与问题。

1.4 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缺乏有效的结合与互补

现有基础设计技术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与局限,使得基础设计人员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即地质勘察报告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参考,并且只是关系进行基础设计时自己所需要的各项水文资料和地质报告,却常常忽略地质勘察报告中的专业技术参数或者相关技术建议。同样,地质勘察单位为设计单位提供相关数据服务的时候,大多关注勘察报告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由此导致的实用性与可行性较低则常常造成设计人员的在阅读障碍或者设计应用时的技术障碍。地质勘察单位和基础设计单位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补,使得两者的本质功用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更在一定程度上面浪费了财力、人力和物力。

2 基于实例的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的关系分析

2.1 工程概述

本实例为广东罗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二期建设工程。广东罗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总用地11.3公顷,总建筑面积322083,共分三期实施,一期为商业,二期为综合楼,三期为配套项目。二期工程是集商业、办公、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层建筑,塔楼为地上43层,地下室2层,裙房地上10层,地下室2层,建筑高度为199.5m,总用地面积7540m2,总建筑面积139258m2,塔楼建筑结构为框架核心筒结构。

总平面布局上,建筑塔楼位于基地的北面,南边为建筑裙楼,与首期的多层建筑紧密相连,形成新旧建筑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场地东面设置商业裙楼的人行主入口,南边首层设置裙楼的紧急疏散通道,二层至六层设置联系通道与首期商场相通。场地北边为办公、酒店等功能区的人行主入口。场地西边为地下停车场的机动车入口,以及后勤货物流线出入口。

本工程基础拟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为摩擦型桩。桩长初步预计:塔楼55-63m,裙房42-50m(自现地面起算)。

2.2 基坑设计参数建议值

2.2.1 考虑抗浮桩或抗浮锚杆的设计,抗浮设计水位取建筑物±0.000标高;

2.2.2 基坑设计参数建议值如下表:

2.3 基础施工的相关注意事项

2.3.1采用桩基础时应考虑填土、淤泥等软弱土层的负摩擦作用;

2.3.2基坑开挖时必须进行适当的监测,监测项目按《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98表10.3.4和表10.3.5进行,监测单位应及时将监测成果反馈给各有关部门;

2.3.3采用大直径冲孔桩时,若按持力层埋深考虑,部分地段相邻桩长差异较大,请设计注意调整;

2.3.4场区内软弱夹层较多,稳定的中微风化岩面较难确定,采用大直径冲孔桩基础时,必须进行桩位超前钻。

2.4 基于实例的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的关系分析

以本建设项目为例,工程项目设计人员通过参阅地质勘察报告,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项目所在地的基本地质及水文信息,并根据建筑物的建设要求及抗震要求,分别进行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有效保证了基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而促进各地及部分施工作业的有序进行与完成。因此,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对于基础设计具有辅助的作用和意义。

2.5 相关体会和对策

2.5.1 相关体会。鉴于我国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关系的现状,同时结合广东罗浮宫国际家具博览中心二期建设工程的实际经验,笔者认识到密切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5.2 相关对策。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并参考了相关文献,提出了以下对策。

(1)完善地质勘察市场环境。各级政府要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来规范与完善地质勘察市场环境,同时,地质勘查单位要加强行业自律,为自己和本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2)勘察编制纲要。编制纲要是每个建筑工程勘察项目必须进行的工作,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项目情况,不仅要详细阐述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项目概况、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方法、工作范围、技术要求,还要对勘察工作参与的人员、投入的设备及质量保证措施有明确的说明。

(3)工程勘察质量控制。严格执行 ISO9001 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关规定,并根据该体系的相关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总体质量。认真实施设计质量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及设计质量责任追究制,最后从根本上面提升勘察设计的整体质量。勘察设计单位要认真调查和收集基础资料,尤其是加强与工程相关的地质与水文地质的调查与勘探工作;同时,要高度重视综合验证影响工程环境的地质调查与地质勘察的相关成果。

(4)科学选择工程勘察方法。因为进行地质勘察测试的方法非常多,正确选择合理、经济、可行的勘察方法非常必要,是有效实施建筑工程勘察的重要节点。选择合理、经济、可行的勘察方法应当详细了解工程场地现有的地质资料、周围建筑与附近沿线构造物情况、与基础设计人员进行深入地交流和沟通、确定工程面对和应该解决的地质问题,最后确定最佳的工程勘察方法。

总之,结合工程实例以及相关论述,我们发现,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单位与基础设计单位的有效沟通和密切合作是做好优质工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飞,王延辉.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测试和地下水监测的重要性[J].湖北建工,2006(5):29-30.

[2]孙宝生.论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内蒙古建筑资讯,2008(9):13-15.

[3]王旭,李晓明,吴航建.国内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情况分析[J].山西建筑,2006(10):22-23.

[4]金淑华.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探讨

[J].建设者,2008(4):30-32.

[5]马德文,胡浩天.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关系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6):16-18.

[6]董新民.探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中水文地质问题[J].建筑科技创新,2009(11):26-28.

[7]李梦迪,刘敏.浅谈地质勘察工作在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