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篇1

一、目标任务

(一)基本目标

到年底,按照先导区要求全面完成、河环境综合治理任务。

(二)具体任务

1、河道清污。完成34公里、河流域60.8公里,总共94.8公里河道垃圾清理工作。

2、流域两厢畜禽养殖退出。、河流域两厢200米范围内20头以上养殖场(户)关闭退出。其中两厢200米范围内20头以上养殖场(户)应退出栏舍面积为64211平方米;河两厢200米范围内20头以上养殖场(户)应退出栏舍面积为38098平方米,总计102309平方米。

3、生活污水处理。以四格化粪池、小湿地等形式完成、河流域两厢200米范围内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其中有建设任务1057户,有建设任务909户,总计1966户。

4、涉水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完成、河流域沿线湖南合创新材料有限公司等涉水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和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二、项目范围

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范围为含浦、两镇21个村,其中镇为等13个村(社区);含浦镇为等8个村(社区)。

三、工程投资

环境治理四大主体工程总投资约1060万元,其中按流域划分为流域约580万元,河流域约480万元;按工程内容划分为河道垃圾清理约190万元,流域两厢畜禽养殖户退出约515万元,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约355万元(工程量和投资明细详见表1、2)。根据《先导区年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拨”资金支持办法》(先管发[]27号)补助标准,先导区将提供“以奖代拨”补助约800万元,余下260万元资金缺口由区财政予以保障。

四、实施步骤

(一)方案制定。含浦、两镇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联系各镇实际,分别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成立工作机构主抓项目实施,明确责任到人。

(二)宣传发动。印发《关于市区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通告》,明确整治内容、方法、步骤、时间和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三)项目实施。在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两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其中河道垃圾清理由镇政府组织专业队伍实施,进行全面清污并加强日常维护,确保全年河道清洁;畜禽养殖退出由镇政府与村组签订责任书,村组与养殖签订合同,确保在年底关闭退出;农户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由区环保局统一设计,镇政府组织实施,确保年月30日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务。

(四)总结验收。年12月初由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预验收后报先导区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结算经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项目实施统筹调度,含浦、两镇要建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各村、社区要由书记主任亲自抓,确保按时按质完成项目建设工作。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宣传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既有成果,引导居民切实履行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把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作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主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为:Think.Eat.Save.——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国家环境保护部确定的中国宣传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中国主题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同时突出当前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希望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行动,积极参与到防治大气污染的行动中来,从人人参与、注重节约和环保的角度呼应世界主题。

三、活动时间

2013年5月下旬——6月30日

四、活动内容

1、“你我携手环保共享一片蓝天”知识图片展。

为了增加公众对环境大气污染、PM2.5治理、污染减排、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开展的一系列重点工程,以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六五”环境宣传月期间,特意制作“你我携手环保共享一片蓝天”知识图片展,内容涵盖油气回收、高污染禁燃区整治、蓝天工程、污染减排以及百姓关注的PM2.5、大气雾霾、危险废物、低碳举措等相关内容。6月“宣传月”活动期间,知识展板在基层板块、区机关大院、相关社区展出,扩大宣传覆盖面。

2、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

6月份,在众合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举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模拟企业运送危废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在厂区发生侧翻导致废乳化液泄露事故,通过企业自救和环保局协助共同做好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事故危害。举行应急演练活动当天,邀请市、区主流媒体宣传报导现场活动开展情况。

3、媒体宣传活动

6月4日在《新》上刊登一个专版,全面展示我区蓝天工程、污染减排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宣传月”活动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在《新》报上陆续刊登“六·五”宣传活动报道。

4、开展“绿色低碳进社区学校”活动

6月5日,联合荣巷街道开展环保宣传服务活动,走进梁溪社区介绍低碳知识,接受环保咨询,发放“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议书,同时向居民发放环保书籍、环保袋等宣传品。活动当天,现场拉开“你我携手环保共享一片蓝天”签名横幅,让居民签名。此外,再有针对性选择1至2个社区开展“绿色低碳进社区”服务活动。

为配合5月份的科普宣传周活动,在5月下旬,选择蠡湖街道美湖社区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活家庭行动”为主题的知识讲座,选择市太湖格致中学开展以“环境与人类生存”为主题的知识讲座,进一步增加居民和学生的低碳环保知识,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为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5、举行“环保开放日”活动

在“六·五”宣传日期间,组织开展“环保开放日”活动。30位市民可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报名参与到开放日的活动中来。开放日当天,市民听取近年来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参观在线监控中心、环境监测站实验室。旨在通过活动,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我区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保护水源水质的措施和企业污水排放等情况。

6、做好“美丽行”板块宣传

“六五”环境宣传月期间,配合市委宣传部和市环保局做好“美丽行”板块宣传工作。届时,省市级媒体将对我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进行宣传报道。结合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将太湖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作为亮点进行宣传,重点拍摄长广溪和环太湖生态防护林。

7、开展环保局党员干部下社区活动

根据区环保局机关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服务联系基层)活动要求,全局党员、干部在“环境月”活动期间,要结合本职工作、社区特点、“六·五”宣传主题到挂钩联系的社区指导、帮助、并参加“环境月”宣传活动,当1天志愿者或者参加1次环保公益活动。

8、继续推进湖滨商业街“低碳餐饮示范街”创建活动

在去年湖滨商业街创建“低碳餐饮示范街”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低碳餐饮示范店”的创建和评比活动,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的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选择绿色产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各镇、开发区、街道、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环境月”宣传活动的意义,高度重视环境月的宣传工作,把组织开展好这一活动作为助推经济转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创新举措,落实责任,精心安排,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镇、街道要结合辖区特点,至少策划一项与今年环境主题相关的特色活动,在5月24日前把宣传活动方案报区环保局宣教法制科。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创建落实

为使生态文明机关创建顺利进行,我院成立了以党组书记、检察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宣传及督导检查。将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纳入我院《2015年度工作计划》及《贯彻落实高检院<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的实施方案》中,建立了生态文明机关创建的长效机制。拟定《南明区人民检察院创建生态文明机关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将生态文明机关创建的五大项44小项工作细化分解到各部门,由部门负责人具体抓好落实,做到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具体。为使全院干部职工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院党组采取全院大会的形式对生态文明机关创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同时,建立了《车辆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两房”空调使用暂行规定》、《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调查与分析机制》、《生态文明机关创建经费保障与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督管理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强化宣传教育,践行低碳行为

一是组织全院干部职工就贵阳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知晓情况、参与我院创建贵阳市生态文明机关情况及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增强干部职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二是由全院干部职工组建我院生态文明建设志愿者队伍并举办“美丽南明、从我做起”绿丝带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宣传小分队深入社区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整治“脏乱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文明交通”和不文明行为劝道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美丽南明 从我做起”环境清洁志愿服务。三是坚持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干部职工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气候变化科学理论的学习,共开展了培训活动5次,道德讲堂4次,促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同时,我院生态保护检察局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生态文明相关理论文章及创建经验,并在多家市级以上媒体刊发。四是制定《办公用品使用管理制度》,要求各部门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努力降低消耗,纸张原则上应双面利用,充分发挥各种办公用品的最大使用效率。制定《节能减排制度》、《两房空调使用暂行管理规定》、《水电工岗位职责》等,分别对减少用能设备的浪费进行了规定。落实网络办公应用,实现信息、网上公文流转、电子邮件、法律法规查询,现在各类通知、文件、信息简报等,都在网上进行传输、,推进无纸化办公。开展植树等碳中和活动,并组织志愿者开展节能宣传活动,积极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始终保持浓厚的创建氛围。

三、完善基础建设,维护信息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每个楼层的LED显示屏、生态文明知识手册、内网平台向干部职工宣传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各支部定期组织支部党员在读书屋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传;二是在我院官方网站上开设生态文明建设专栏,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对目前正在使用的设备设施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完好率达100%;同时,干部职工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平台,取得市级以上计算机培训资格认证的人员达80%。

四、开展综合治理,打造优美环境

一是我院从2013年至今,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工作纪律严明,无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内部治安状况良好;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活动;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二是健全完善了卫生管理、清扫、检查、评比制度,实行机关环境卫生集中清扫和科室卫生自扫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劝烟禁烟”、加强巡查、加强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等方式,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卫生安全的办公环境。三是加大外部环境整治改造力度,我院自有绿化面积达3100平方米,包括大楼外环境花园、三楼平台花园、七楼平台花园三大区域,同时聘请专人对公共区域的植物、草坪、树木进行修整,形成良好的绿化景观;在走廊、大厅摆放绿色植物,悬挂名家书画,时刻保持内外环境优美整洁、秩序井然。

篇4

[摘要]生态文化是各个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作为中原经济区的西南板块,南阳市必须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密切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为此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构建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法制教育体系,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推进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关键词]南阳市; 生态文化建设; 问题与对策;

生态文化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新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必须大力弘扬和建设生态文化。近几年来,生态文化建设已成为众多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工程,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一大批城市纷纷出台生态文明发展规划,以生态文化塑造城市新形象,打造“城市生态文化符号”,这已成为今天城市的发展主题。早在2004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三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生态文化建设被确立为南阳打造“文化名市”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养生条件独特,渠首战略地位凸显。这一切都为发展生态文化,打造“养生之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然,南阳生态文化建设也面临着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快,发展理念有待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不足等问题。

2011年国务院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南阳作为中原经济区的西南板块,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创建国家生物质能示范区。河南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支持南阳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南阳市建成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战略任务。面对着这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南阳市如何密切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生态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深入研究、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建立健全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协调机制。由南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宣传、文化、林业、环保、人口、教育、城建、商业等相关部门,成立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督促、考核评议等工作,重点就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进行协调合作,防止因种种原因而导致生态文化建设的不一致。

二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各有关部门和人员要具体落实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并对群众举报的具体问题做出明确答复。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大力弘扬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批评,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舆论氛围。

三是建立有效的生态文化建设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公众信息和意见的反馈渠道和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及时便捷地反馈到有关部门,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信息双向交流,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制定执行生态保护政策和法规。生态文明建设在措施上,必须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加大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近几年南阳市先后出台了《南阳市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南阳市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质保护实施方案》、《南阳市生态功能区规划》、《南阳市生态保护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及汇水区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及汇水区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实施方案》等规划、措施。当然,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按照指定的标准和规划严格执法,对环境污染和环境评价不达标的工业企业实行零容忍。

二、广泛宣传,构建公民生态意识和生态法制教育体系

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受益面最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宣传和教育,形成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审美观,使其转化为外在的生态行为。

要加强生态知识和法制意识教育。以青少年、工人、农民、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一是社会公益教育体系。政府动用一切社会公共宣传资源,诸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电台、电视台、公益广告、文艺作品、互联网等广泛开展生态环境知识和意识的宣传,建立起公共宣传网络体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觉和听觉,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

二是企业教育体系。企业生态文化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重要领域。在企业中,通过各种渠道,对企业职工进行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意识的教育;开展创建“绿色企业”的活动,或结合企业的生态化设计和建设的理念,结合企业的清洁生产,或通过采用环保先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的活动,对企业职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进行企业生态文化的形象设计,在企业建筑外观、办公用品、交通工具、衣着制服、产品包装、广告展示等各方面,进行生态宣传;建立企业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制度,培养与确立企业员工的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

三是生态社区教育体系。在传统社区构建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贯彻到社区建设过程中,营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区。围绕生态建设广泛组织各类健康有益的社区公益活动,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家庭、文明居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制定居民公约,倡导和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社区居民要强化自觉保护城市人文环境的伦理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社区组织要把城市社区的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增强社区居民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是生态消费教育体系。倡导生态消费必须从普通市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着手,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生物质能及风能等新能源;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新的环保产品;提倡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倡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徒步;提倡使用生态的建筑材料,进行适度装修;提倡食用有机绿色食品,杜绝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提倡适度消费,不购买和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和危险品。

三、彰显特色,全力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要立足于南阳深厚、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相交融的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树立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文化品牌和产业。不断推进南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既定的“文化名市”战略目标。

一是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创建生态型支柱产业。根据南阳的资源条件、区域布局和行业特点,以生态环保、高效利用资源为目标,科学调整工业企业和产业结构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配置、体制创新形成生态工业园区经济。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以粮食、林产品加工、中医药生产为一体的“南阳生态工业园区”;以碱化工系列产品深加工和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桐柏天然碱生态工业园区”;以热电、建材为一体的“蒲电、鸭电区域循环产业园区”;以中草药种植、加工为一体的“西峡中成药生态工业园区”等。

二是以发展生态农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为手段,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转化增值。一方面要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入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畜牧、中草药、林果三大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优质粮、棉、药、果、菜、水产等产业基地,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南阳是河南第一农业大市,2006年粮食产量已突破500万吨,仅仅依靠农村和农民本身对于农业的崛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积极构建生态化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的多级转化增值。比如以河南天冠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玉米和脱毒红薯生产酒精、饲料、燃料乙醇等一体化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设计年可转化粮食300万吨,从原粮到经济产品增值达10倍以上。以宛西四县(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为主的20万亩中草药生产基地,使20万粮农变为药农,为宛西制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地道中药材,宛西制药也因此打响了“药材好、药才好”的品牌。

三是突出南阳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特色旅游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又一个支撑点。要充分发挥南阳市山川秀美、名胜众多的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人文与自然资源开发并重,“开发”与“保护”并重,逐步形成以生态建设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局面。同时,加强景点、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型旅游推介和促销活动,集中打造“一山(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一水(丹江口水库)一恐龙(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三个世界级旅游品牌,建设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使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高起点发展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南阳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公害”的原则,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从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统筹推进,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组织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废物利用产业链。

四、强化培养,推进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以养生为主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生态文化建设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环境,提供人才保障。

积极宣传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业绩,营造尊重生态文化成果、尊重生态文化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南阳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研究中心,可以在这些文化研究中心基础上设立专门生态文化研究机构。另外,必须建立专门的研究生态文化的基地,综合研究南阳地方生态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规律。研究队伍可涉及农、林、理、工、人文等各学科,定期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承担省市重大课题和项目。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为建设生态大市战略提供可行性论证,为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是传播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新闻出版、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所有这些设施都是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统筹推进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文化场馆和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财政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助政策,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南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创新思路,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突出特色,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生态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树立起“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观念。

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通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促进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的共同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赢。

二是开展生态城市的创建活动。要结合城市的地域特点、产业特色等方面,进行周密规划和定位,确定生态城市创建的主基调,大力开展生态城市创建活动,树立强烈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突出人文素质培育,构建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力求体现生态城市功能的综合要求,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塑造新的生态与文化、生态与民生、生态与发展相融合的城市形象、文化形象和精神形象,全方位增强发展竞争力,增强软实力。

三是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地域特色或个性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社区要建设基本能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中心,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要善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娱乐与生态知识传授、生态理念灌输、生态意识强化的有机结合,努力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贺健.倾力建设生态大市[N].南阳日报,2008,6,27(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N].南阳日报,2011,10,10(2)

[3]杨凌.省政府出台意见支持南阳发展[N].河南日报,2011,2,10(1)

篇5

2008年5月国家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6个市县,并同时印发《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此后,第二批、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陆续开展,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尽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广泛推进,但其建设程度如何衡量和评估仍无明确规定,缺乏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我国对生态省、市、县建设已经颁布了相应指标,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市相比,内涵更为丰富,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经尝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许多前期成果和资料。本文在充分考察和借鉴国内各省市政府及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经验、研究报道的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征和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 包含4个准则层、37项指标的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该体系下对深圳2001~2010年时序数据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09年截面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到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年变动趋势和我国4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研究结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评价体系的构建特点、原则与思路

1.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2009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了我国首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排名均处前列,按报告划分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6种类型,北京、上海、天津均属社会发达型,东南沿海省份则属于均衡发展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值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率高、社会发展程度普遍较好[4],即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其他地区已经发生明显分异,经济发达城市亟需一套更具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应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点出发:(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国内地区,水平更高、进程更快,已进入到相对高级阶段,因此虽然指标设置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指标值应严于其他城市要求。(2)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对其生态经济方面指标的考核应更侧重产业结构、资源绩效、科技创新方面的考核,充分突出个性,如“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生态市评价的常规指标在本文评价体系中并未列入。(3)生态环境类指标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特别是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方面的指标应考虑国际通用或国家要求,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而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映其“环境—经济”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即将或预期走向拐点,生态环境类指标较之国内其他城市通常优势明显,因此其更注重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软实力建设,在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对这两方面的指标设计应更为慎重。

1.2指标选取的原则(1)共性与特色相结合原则。在选取国内外普遍涵盖且有实践意义的指标的同时,突出经济发达城市特点,形成这一类型区域评价的特色。(2)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保留传统的国家、各部委及其他省市已有的“科学发展观”、“生态市”等指标体系中的精华指标,并对相关指标和相关标准予以提升,并针对生态文明的特有内涵提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指标。(3)可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指标、标准值的要求在目前的社会水平和技术水平下可以实现;又要预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指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4)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简单罗列和过度相关导致重叠;同时,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既要具备可约束性,即要有社会动员能力,又要具备可分解性,可从城市层面分解到行业、企业、社区、家庭各个层面,此外指标的可考核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也要兼具。(5)分步实施和分段评估的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通常将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分阶段来实施,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指标应便于设置分布实施目标,并实施分阶段评估。

1.3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本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分解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保障4个方面。其中,生态经济是环境和经济协调的根本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体现和物质保障;生态文化通过文化理念影响社会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制度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规范、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因此,本研究从上述4个方面归集各类指标,并遵循如下设计思路:(1)按照内在逻辑对四大类指标进行设置。生态经济类指标以资源、能源节约和产业绿度为核心,并提出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科技贡献;生态环境类指标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内在逻辑[5],重点评估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情况;生态文化类指标以“意识-行为”为逻辑,重点反应公众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生态制 度则考察了现行相关的7项主要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2)按照指标性质将评价体系分为四层。顶层为目标层,即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指数;第三层和第四层为指标层,第三层是对准则层的分解和延伸,主要反应结构变化情况,第四层即为具体指标,将第三层指标进一步细化到可操作的层面。(3)按照指标特征将指标分为控制型、预期型和引导型指标。控制型指标是通过一定工程、项目、制度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应达到的约束性指标;预期型指标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时间推移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单纯从客观上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难以控制的指标;引导型指标是指难以量化或量化意义不大,但从长期来看,指标的规定是具有行为引导意义的趋势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案例中仅涉及经济发达城市历史和现状对比情况,对具体城市未来某时间段的控制型指标数值确定并未讨论,所有类型指标均仅进行了用于数据归一化的高低值确定分析。

2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基本介于20~40项之间,大部分均从国家生态市指标衍生而来,如张家港市30项指标中有11项,无锡市42项指标中有15项,昆山市37项指标中有19项,吴江市37项指标中有15项指标与生态市指标相同。本文梳理、比对了生态市指标和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相关和差异性指标,按前文所述的指标设计特点、原则、思路,基于AHP法,构建了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涵盖18项控制型、5项预期型和14项引导型,总计37项单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所示。

2.2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与权重的确定表1中各个指标量纲不同难以直接进行评分比较,本文依据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1990~2010年各指标变动区间和未来规划目标,以及前人研究成果[6~7],确定了上述各项指标的高低值,其中涉及经济类数据按不变价调整,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设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i的对应的高值水平为Mi,低值水平为mi,则归一化后的指标为Ri,对不同性质的指标归一化公式为[8]:其中Cij表示评价某项评价目标时,第i个指标的重要性对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的比值,一般采用1~9标度法表示Cij的值,Cij的取值从1/9到9依次代表在评价某项目标时,i指标较j指标的重要性从极端不重要到极端重要,并通过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9]。本研究中分别对四个准则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和各准则层下指标的权重在矩阵实验室(MATLAB)下进行了测算,对于超过7项具体指标的生态环境类指标(AHP法判断矩阵不应超过7项指标)在各个三级指标下分别计算,并通过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各具体指标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

3案例研究为了检验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挑选了我国4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案例研究对象,这4个城市均属经济发达且生态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具有相近的建设目标和较好的参照效果。其中,深圳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文明6个试点城市之一,在2008年即出台《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此后又制定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因此选择深圳市时序数据,利用本文评价体系对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史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而北京、上海、广州由于数据收集原因仅暂与深圳进行2009年横截面数据的横向对比研究。

3.1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动趋势分析按照前文所述归一化方法,对深圳市2001~2010年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对生态制度类指标采用[0.9,0.7,0.5,0.3,0.1]赋值对应制度建立和执行程度的[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采用线性插值法填补部分缺失数据,对历史数据难以考证的部分指标未列入指数计算,并对由此引起的综合权重变化作平衡调整,得到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和4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数如图1和表2所示。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由2001年的0.23稳步上升至2010年的0.79,年增速高,这说明近十年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大、成效显着,已经跃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进入到纵深推进时期。剖析这一总评指数变化的原因,4个准则层分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得分的大幅度提升是总评指数升高的重要贡献源,深圳市近年来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的铁线管理政策,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性环保投资经费也高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以“四个难以为继”为背景开展政府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其次是生态文化分指数升高的贡献,而生态经济由于2001年背景值起点较高、地均产出、能耗、水耗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因此相对提升速度较慢,潜力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图1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变动图(2001~2010年)

3.2北上广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比较分析受数据采集条件所限,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间的对比研究采用评价体系中涉及的均已收集到2009年数据的共21个指标,对指标权重作同比增大,这样计算的深圳市综合评价指数

篇6

(一)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优势形势喜人湖南山清水秀、水资源比较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7.34%,14个市州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是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重大突破。目前,长株潭、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各个市州“两型社会”建设已经进入纵深推进阶段。国家批准湘南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地区31个县(市)列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已经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成为今后很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湘东6个县(市)列入国家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初步探索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融资规划“四规合一”。近年来,湖南围绕“天蓝、地绿、水净”,以治土、治水、治气为重点,建立全省环境质量平台和重度污染应急机制,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大力实施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氮氧化物减排、重点湖库水环境保护、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等十大环保工程。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和湘江水污染整治取得实质性进展,湘江风光带长株潭段建设顺利完成。加快清洁低碳推广技术的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了300个重点项目,建立绿色信贷机制,科技创新和清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长沙获得“全球绿色城市”,株洲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湖南经济产业链条长,市场潜力发展空间大,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比较成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加大。近年来,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日趋合理,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2013年湖南呈现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经济发展质量稳中向好,民生保障持续改善。[1]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统计表明,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千亿产业,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5%,占GDP的比重约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从2008年起,湖南省经济总量连续六年、工业增加值连续四年进入全国十强。[2]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湖南各地推行效能革命,先后淘汰了一批落后的产能和设备,着力打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版。全省新增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省级森林公园,全省森林旅游产业增长31%。

(三)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洼地逐渐形成湖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潜力大,人才资源储备量较大,劳动力素质较高,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较大影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才日益增多,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逐渐增多,人才结构逐渐合理优化,增强了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持续发展的竞争力。目前,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均成立了生态学、生命科学二级学院,设立了林学、生态学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对于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了门类较全、初具规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梯次队伍,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高等院校,聚集了全省90%的科研人员,全省80%的高层次人才。这无疑为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助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步伐明显加大湖南颁布实施《湘江保护条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等20多部法规规章,出台了16个两型标准、23个节能减排标准和43项两型地方标准,探索形成了两型标准体系。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机制改革,《2013年湖南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和企业名单》,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推广绿色建筑机制改革,出台《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湖南《关于开展城市绿荫行动的通知》,规划2年内7成县市道路建成林荫路。完成了《湖南省水功能区划》修订工作,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绿色湖南”建设全面铺开,26个省直涉绿部门相继推出十大绿色行动、十大环保行动、十大低碳技术等。探索建立一套全新的两型社会综合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目前长沙县和长沙市望城区建立了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推行绿色采购改革,《湖南两型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引导和推动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上述政策措施为湖南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全省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可以说,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仍然是制约湖南两型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衔接不够湖南城乡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支柱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单位GDP能耗较高。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低,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难以支撑环境资源承载力。2013年,全省人均GDP为36763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在全国处于第19位,排在中部地区第2位。[3]二元分割的城乡体制加剧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长期以来,湖南形成了以重化工型、资源加工型、投资主导型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全省大中型企业中60%分布在重化工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化工业增加值超过60%,产业结构处于U型微笑曲线的底端。[4]目前,湖南对林业产业资源管理缺乏长期的林业生态战略规划,即只有对林业3-5年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而缺少对林业长时段综合生态效益进行充分评估。林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尽合理,林业的综合效益有待提高,林业生产低效利用明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将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治理环境和减排任务十分艰巨。[5]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繁重,湖南省还有2000多万亩的石漠化地和200多万亩重金属污染地需要治理,900多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由于城市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不少城市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忽视当地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一些新建的城市公共建筑、商业场所、住宅小区缺乏适量的公共绿地和必要的地下停车场,行人过道被车辆挤占,城市居民缺乏绿色安全。一些老城区商业中心地段高楼林立,交通拥挤,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过分追求硬质景观建设,却忽视对乡土植物的种植和推广,导致城市建设缺乏地域景观特色。不少老城区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文物风貌特色遭到严重破坏。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湖南能源资源储存量约束日趋紧张湖南自身能源资源禀赋不足,能源消耗总体较高、能源供需缺口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等,导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或者超过极限。湖南在资源约束方面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生态能源紧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32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淡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也存在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水灾增多等问题,区域性、季节性缺水问题凸显。有的风景区生态旅游服务功能布局不合理,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未能跟上,干扰和破坏了风景区地域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环境约束方面,湖南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有限。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以上,超过26%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60%的人口、70%的经济总量,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比如,株洲化工厂重金属污染程度深,面源污染广,污染治理的任务艰巨。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法律制度保障不足对于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法律措施,有的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立法滞后,脱离实际情况,造成司法不力,有的立法缺位,成为不法犯罪分子寻求法律保护的“港湾”。环境保护、林业执法部门对破坏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的行为存有渎职行为,个别执法人员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选择性执法有时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常态。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不够畅通,部分行政执法机关往往对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降格处理,以罚代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城市规划部门因利益驱动,随意变更、修改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有的人为扩大公共建筑物和商业住宅楼的容积率,有的将本应种植园林植物的公共园林面积变成房地产开发商的商业用地。有的园林管理单位随意砍伐城市道路风景林、公园植物等,引发了城市“热岛效应”和硬质景观。司法机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惩治力度亟需加大。林业生态补贴及生态建设基金制度保障尚未真正落实到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衔接配套措施亟待加强生态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畅通、科学化程度不高,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综合决策机制不健全。现行的环保体制导致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督能力不强,环保监督效果不明显。部分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体制机制仍需理顺,特别是在项目申报、政策支持、资金扶助、经济指标统计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具体困难。有的地方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本质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功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制度建构等缺乏系统思考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对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的项目设计存在主观臆断,随意决策等问题,有的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策略缺乏充分论证。有的地方对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缺乏前瞻性研究和实证调研,因而采取的措施不力,破坏了整个地域景观的文化特征。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对生态文明的准确把握,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三、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弘扬生态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绿色湖南。

(一)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弘扬生态文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当前,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广泛宣传和讲解生态知识、生态理念,深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弘扬生态伦理道德,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在党政机关、学校、社区等单位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打造以政府为主,社区、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格局,把生态环保、低碳消费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人,增强全民生态正义感和生态伦理责任感,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政府和企业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担负起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责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代际公平和永续发展。

(二)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重点,提升“绿色湖南”绿化美化水平要严格划定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管好国有林和生态公益林,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候鸟保护,巩固和扩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成果,重点建设好3处国际重要湿地、10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18处省级重要湿地。[6]重点加强以湘江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实现对涉重企业、行业和重点区域的规范化管理。把林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尽快构建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采伐管理新机制,保护好林地和林业。统筹考虑湿地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社区,多建湿地、公园,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示范带。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资源规划编制等管理措施,实施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标准。推进湘江风光带建设,把湘江风光带建设成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设秀美村庄。

(三)以促进转型升级为主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过剩产能化解,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节能、土地、环保、安全等指标约束,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上项目。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主攻方向,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壮大绿色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加工、现代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支撑和带动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与清洁生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株潭周边城市要围绕产业布局特点,加快实施工业对接和配套,湘南地区要进一步加大珠三角相关产业转移力度,打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新洼地。大力推广十大清洁低碳技术,强化绿色发展,将环境容量作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将环境标准作为企业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将环境管理作为推动湖南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湖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民族风情文化体验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康疗养生和农业休闲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会展等绿色服务业。大湘西地区在保护本地生态资源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特色工艺品、绿色食品等产业,促进旅游与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山区农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推行节约、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

(四)以健全制度体系为根本,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两型改革试验相关规划,推进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完善,完善城乡环境同治、交通互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快洞庭湖保护立法步伐,落实《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在全省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着力抓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修复工程,提高森林碳汇功能。制定完善两型社会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生态建设、简政放权等重点领域的配套政策,加大对两型产品、技术、产业、标准等发展和推广的引导支持力度。二是建立健全经济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体现生态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和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三是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改变过去唯GDP论的主要考核指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将机关事业单位节能考核纳入机关事务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全过程节约管理,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篇7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城乡一体、“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统筹安排、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巩固和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加强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公共服务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改善民生,着力提升城乡品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二、工作目标

各支部、村(居)委、乡级各单位做好自己辖区内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将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齐全、环境质量优良、生态良性循环、城乡整洁优美、生活健康文明的新型乡镇。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解决扬尘污染重、污水直排难排、道路难走、车辆难行、垃圾乱扔、广告乱贴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难点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停车场、洗车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维护和管理。

(三)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建筑物风貌塑造及城镇绿化、亮化工程。

(四)加强对街道居民、村民和单位职工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着力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人们的文明生活习惯,增强全社会爱护环境的自觉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乡党委、政府调整了“五创联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五创联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于副乡长办公室,由副乡长兼任“五创联动”办公室主任,负责“五创联动”的统筹协调和日常工作;各支部、村(居)委、乡级各单位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密切配合,联动推进。

篇8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区为目标,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开展国土绿化活动的号召,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辖区国土绿化等活动,进一步加快全区国土绿化步伐,为我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二、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街道城管办,邢凯胜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绿化任务的协调、衔接跟踪。

三、主要工作

(一)根据年区绿化办召开全区绿化工作会议精神,我街道制定了绿化工作实施方案,各社区要严格按照方案安排,尽早准备动员,精心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充分动员辖区单位、物业公司,把工作逐一落实,为市民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二)抓好辖区国土绿化工作。一是各社区要对各自辖区内单位准备开展的绿化工作进行全面摸底,积极动员各单位因地制宜地进行盆花造景、植树播绿、垂直绿化、破墙透绿和屋顶绿化,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完成绿化任务。二是对单位自建绿化带的情况进行摸底,并对各个绿化带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协调各自建单位加强对绿化带的管护力度,社区书记、主任、城管专干、综治专干要对单位自建绿化带进行日巡查,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篇9

关键词:生态经济;建设;新建区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获批列入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标志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新建区作为江西省第一批进入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建设,能够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一、新建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基础

新建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江西省中部偏北。新建既是南昌市的城乡结合带,又是南昌市城区的主要拓展区,所在地长僬蛴牒旃忍残虑联为一体,全区有70余平方公里面积在南昌市城市规划区内。近几年来,新建区一直致力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建设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较好的基础。现状基础具体如下:

(一)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2014年,新建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81亿元,增长10.2%,分别高于全省、全市0.5和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总量为64.36万人,人均GDP为50468元/人,远远高于全省人均GDP 34737元/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2014年,新建区始终坚持以保障民生为根本,最大限度将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全区民生资金总投入21.8亿元,增长24.7%,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65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为2.17,与同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的比值为0.9,群众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2014年,新建区经济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55.7:30.3。

2014年以来,各项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氛围良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29亿元,同比增长8.3%。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46.29亿元,同比增长5.3%。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步推进的发展势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152.63亿元,同比增长12.8%。工业贡献率为39.5%,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98.44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0.3%,较去年提升了0.9个百分点。

二、进一步加快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措施建议

在新建区原有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上,为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应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生态经济产业格局。主要措施建议如下:

(一)完善生态工业体系

立足现有基础,加快改造提升,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壮大整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出版印刷、节能环保等优势特色产业,完善生态工业体系,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工业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吸纳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产业转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着力提高设计、零部件制造和成套水平,完善区域内的产业链、产品链、废物链,推动产业向生态化、国际化、集群化、创新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和产品,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绿色食品产业。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立足点,依靠龙头企业和项目带动,扩大基地规模、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和品牌效应,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3、出版印刷产业。培育优势企业,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引导产业绿色转型,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国际印刷、数字印刷、高档印刷和特色印刷,加快传统印刷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激光照排、CTP、数码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为代表的数字网络技术,加快动漫相关产业项目引进,逐步形成以绿色印刷为支点的,以文化创意为载体,集印刷复制、出版发行、广告、影视制作、动漫一体的新产业模式。

4、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建区着力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能源环保产业,充分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新能源和环保设备生产规模,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产业开发、辅配件生产企业,引进上、中、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从基地到制造,从零配件到成品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二)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经营为基本途径,推广种植无公害、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的农产品,以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推广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南昌市农业科研基地为依托,进行高科技基本农田的提升改造,采用农业新技术,发展喷灌、科技温室大棚、自动化增施肥料、反季节种养殖等技术,推广优良新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业特色突出的优势,实施特色农业优先发展战略,围绕畜牧、水产、果业、蔬菜四大优势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培植优势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区域块状农业经济格局。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现代商贸物流。按照“区城大商贸、城郊大物流、社区特色街、农村便民店”的发展思路,创新业态,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整合资源,逐步建成“核心商务区、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农村商业点”的商贸体系,形成发达的属地型商业;依托昌北机场、南昌西客站、赣江深水港码头,着力打造“临空经济圈”和“城郊物流圈”。

2、生态旅游。以“生态家园、休闲绿洲”为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发展旅游业,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形成红色、古色、绿色、金色和特色“五色”旅游格局,在市场开拓上实施“远交近攻”战略,把主要景点纳入全省、全市旅游路线。

3、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完善金融平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

4、信息科技。鼓励开发增值信息服务和专项信息服务,全面提升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重点加快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行业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积极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和评估、科技培训等服务业,支持科技、创意企业园区建设,创建一批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Z].发改环资[2013]2420号,2013.

[2] 2016年新建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3.

[3] 陶表红,焦庚英.江西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分析[J].求实,2010(1).

篇10

近年来,光泽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紧紧围绕“中国生态食品城”要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关乎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一项百姓拥护、全民积极参与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成为全省首批列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5个县市之一,并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在此基础上,光泽县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经过3年的巩固提升,目前我县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要求。现将光泽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保障先行,夯实创建基础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环保、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重点工程、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规划引领机制。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我县编制印发了《福建省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定位和划分,明确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

(三)健全全民参与机制。为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围绕创建、投身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我县采取层层动员、层层造势的方式,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和平台,以“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月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基地”为契机,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条件、方法步骤,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上举措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创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全面推进,强化创建举措

(一)突出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生态食品业加速扩张。2018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武夷)生态食品博览会暨生态食品产业发展之路研讨会,在同行业率先制定生态食品团体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生态食品公共品牌效应加快显现。圣农集团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肉鸡饲养规模继续领跑亚洲,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圣维兽药疫苗、肉鸡加工五厂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圣农首次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新突破。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承天金岭药业成为全省首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合作共建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中药炮制生产项目顺利投产。其他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武夷山”矿泉水连续三年入选厦门“9·8”投洽会唯一指定用水,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稳步推进,酒、茶、油、粮等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产值94.2亿元,增长18.8%。

2.产业支撑逐步显现。认真落实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规划,现代农业继续领跑,生物产业厚积薄发,健康养生产业欣欣向荣,先进制造业、旅游产业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从无到有,2018年绿色产业实现产值103.89亿元,增长18.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绿色产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124.83亿元;推动企业技改升级,4家省级工业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85亿元。推进园区开放开发,金岭污水处理厂建成,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入驻企业9家,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在省级开发区中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

(二)开展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实行“双河长”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抽调相关部门19位业务骨干作为专职人员,全县共有县、乡河长、副河长40名。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电鱼、毒鱼和采砂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二是推行“绿水维护补偿”机制。16座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已投入运行,实现水质监测数据24小时联网传输和预警,2018年底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各乡(镇)管水护水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这项新机制推行以来,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管水护水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改善,也多次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被央视一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三是强化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项目建设,建成投运后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至3万吨,将极大提高我县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日常管护,全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5%。四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行动,对上级通报的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分解下达至有关乡(镇)和部门,逐一落实、整改到位。完成西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网修复、警示牌设立和监控安装,完成全年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开展饮用水源及备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和划定,肖家坑水库饮用水源及供水管网已全面完成,并实现城区供水。五是加强企业废水污染治理。督促中联纸业投入近300万元完成造纸废水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和顺工业园、金岭工业园工业废水均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2.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开展燃煤锅炉提升改造。2018年完成圣农饲料五厂25吨燃煤锅炉集中连片供热项目,配套脱硫、脱硝和在线监控设施,取缔原有4台燃煤小锅炉,实现圣农饲料四、五厂连片供热。中联纸业、佳和纸业完成锅炉技改,新上布袋除尘及脱硫设施,泽农生物完成生物质小锅炉改造,确保锅炉废气达标排放。二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全面排查全县范围内油气污染排放情况,督促加油站配套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目前,全县17家加油站已全面完成油气回收装置安装使用工作,13家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程。三是实施工业废气污染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2018年共查处万桂荣塑料加工厂、一枝花有机肥厂、上官石材店、万顺石材店和春成鸡毛加工厂等5家涉及“散乱污”废气排放企业,并全部关闭取缔。督促圣农及下游产业链10余家重点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对运输、仓储、生产、治污等环节异味开展全过程治理,有效减轻我县城区及周边空气中异味。同时,圣农小镇和城区两座恶臭气体自动监测站建成投用。四是整治城市面源大气污染。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督促武林路和火车站重点区域23家餐饮店配套油烟治理设施,推行联审会商机制,督促新开办的120余家餐饮店按要求完善油烟治理设施。加强建筑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排查在建工程项目,督促落实洗车台、喷淋和雾炮机等抑尘设施,规范渣土清运。同时,加大城市道路保洁力度,严控道路扬尘污染。五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传统燃油公交车更新,2018年更新22辆新能源公交车,全县88辆出租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油气双燃料动力车型,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建成机动车尾气自动检测站,推进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货运车辆的年检、年审和环检实施“三检合一”, 严厉查处柴油货车等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

3.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积极配合市环保部门完成3家重点企业用地调查和信息采集。根据省厅要求,协助闽北地质大队完成全县29个农用地土壤采样点位核查和25个点位水稻采样送检,完成率达100%。二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制定了《光泽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光泽县农药使用零增长2018年工作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等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业危险废物方面,县污水处理厂、圣农公司、美迪化工及凯圣生物质发电等4家公司和县环境监测站及疾控中心实验室都已按要求做好危废暂存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医疗废物监管方面,辖区内159个医疗机构及保留的16家养猪场医疗废物均按要求做好暂存与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

(三)注重建管并举,提升城乡生态品质

1.城市品质更优越。“水美城市”建设点线铺开,新增梅树湾、砂坪溪、西溪、和顺片区滨水景观带5公里,水城交融的生态线加快形成。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头,实验小学圣农分校投入使用,卫生院、派出所、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停车场、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上榜“中国特色小镇50强”。市政便民体系更加完善,2018年北溪水厂投入使用,改扩建老旧供水管网8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207个、公厕6座;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砂坪溪南路实现通车,中山南路、坪山路“白改黑”有序实施,新汽车客运站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中山台公园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卫生保洁扩面提质,“随手拍”广泛使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县城。

2.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生日宴”问题专项治理经验在全市推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深化“万人保洁”机制,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2018年新改建三格化粪池2100户、农村公厕14座,10个村通过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验收,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县7个涉农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县有省级以上生态村45个、市级生态村3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8.8%。

    (四)积极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实践富有成果。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平台,改革经验成效受到中央深改办、国家审计署、央视等国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率先建立“绿水维护补偿”机制,推行全流域水质考核管理,从源头保护水资源成为全县共识。完成全国首个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总体方案编制,特色水文化品牌加快树立。“河长制”组织网络覆盖全县大小河流,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入选全国唯一“无废城市”试点县。

三、坚持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深度

一是壮大规模促集聚。突出做强做优生态食品产业,促进生态食品产业与“七大产业”互促共融,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推进生态食品产业发展协作,加快打造集生态食品展示、交易、科研、检测、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易平台,促进生态食品产业“品质化、品牌化、多元化、快捷化”。按照全产业链标准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支持圣农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肉鸡深加工比率和熟食品产能,加快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肉鸡加工五厂、日圣熟食加工项目建设,为更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推动农产品生产与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武夷山水新上二期项目并扩大市场覆盖面,推动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酒、茶、粮、笋、菌等精深加工水平,延伸食品仓储、包装、配送等产业链,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按照品牌化、规模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推进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承天中药提取车间项目,加快建设中药配方颗粒制剂项目;建成圣维兽药疫苗厂,推进实施恒杰生物科技项目,扩大蛇类养殖加工规模,加强生物质提取研发,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按照构建全域健康网络的理念,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引导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养身、中医药养身、健康养老等业态,积极开发健康食品、健康医药,树立区域大健康产业品牌。按照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快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推广“互联网+生态食品”模式,推进生态食品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整合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校园、“雪亮工程”“随手拍”等信息化资源,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修补城市、修复生态”的原则,加快实施“四大工程”,完善公共设施,补齐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实施“水美城市”攻坚工程,推动“水美城市”建设与城市开发、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实施坪山片区、十里铺滨水景观带,新增滨水景观带6公里以上,推进滨水景观互联互通,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水美城市”,带动“水美经济”加快发展。实施城市生态修补工程,加强城市片林建设,开工建设九龙峰公园、城北山地公园、城西山地公园、卧牛山公园二期,提升圣农大道沿线绿化景观,推进城市绿化向园艺转变;实施城区“三溪六岸”河道综合治理,完善雨污分流管网,提升餐饮、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强化背街小巷卫生治理,进一步美化城区生态环境。实施便民设施提升工程,开工建设城南社会停车场及城北、城西货车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50个,新改建城区公厕6座;启动城区燃气管网建设,新改建供水管网8公里、排水管网8公里,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