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的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干部的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__年××月,××*乡接收了5名大学生村干部。近一年来,乡党委结合实际,努力为大学生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和管理,提高了大学生村干部的技能和水平,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了我乡基层组织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思路越来越明晰。现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乡党政领导一班人认为大学生村干部是党和国家为农村工作增添的重要力量,始终把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并结合本乡实际,明确主管党务的副书记负责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由组织委员具体抓好大学生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乡党政班子坚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乡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关于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教育培养情况的汇报,及时提出新要求,并就大学生村干部的待遇进行督导落实。在新一届农村两委换届后,乡党委及时在全乡农村干部大会上,重新明确了大学生村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农村两委干部要支持大学生村干部的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做好教育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知识优势,提升基层组织工作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
二、强化管理
在乡党委的要求和指导下,各村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干部深入开展入户走访调研活动,力所能及的多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参与民事纠纷调解,帮助代办各项事务等,树立大学生村干部的良好形象。乡党委组织科坚持不定期的走访,听取村干部和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督促检查。村党支部书记对大学生村干部到岗考勤认真负责,对工作日志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发现不良表象坚持原则进行批评教育,对乡内各部门借调要求能够婉转拒绝,保证了大学生村干部正常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对“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动态、所分配每项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表现、工作实绩、服务态度和工作改进等方面情况,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还坚持定期与乡组织科进行沟通,不断改进管理方式。
三、帮带培养
由于大学生村干部刚步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农村工作经验。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早日进入工作状态、进入角色,按照区委组织部关于对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干部的帮带要求,我乡安排一名包村的乡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大学生村干部的具体结对帮带培养人,明确了帮带责任,并结合大学生村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确定不同时期的方向和目标。在结对帮扶培养过程中,乡包村干部坚持在每月下村督导工作的同时,主动与村帮带干部配合,教育引导他们谦虚地向农村干部学习,向广大村民学习,并向大学生村干部介绍当前形势和全乡中心工作,灌输建设科学发展示范乡的工作思路,帮助他们把握农村工作的方向,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使他们不仅在村干的稳,而且受到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四、注重培训
乡党委坚持对大学生村干部负责的指导思想,始终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把大学生村干部培训纳入乡干部教育培训的计划,不断提高其能力素质。自大学生村干部到我乡各村任职以来,一是对他们统一进行了岗前培训,让他们初步了解了农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特点,讲授了农村基本政策,使他们较快进入了农村工作角色;二是在年前全乡开展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让他们每次都参加对村干部和选举委员会成员进行的培训,使他们在参加换届选举的各项工作中,很快对国家扩大农村民主的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提升了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民意意识;三是组织他们参加各期的新一届农村两委干部培训班,特别是参加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培训班,增强农村工作综合能力,增强依法执政和廉政意识;四是定期安排大学生到乡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办公室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训,普遍提高了他们的 业务知识和为村民代办事务的能力;五是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知识竞赛、演讲、征文等活动,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提高意识。
五、定期点评
为了切实了解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督促他们搞好工作谋划,乡党委每月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上报;乡领导与包村干部坚持每月到村与党员和村民代表走访座谈,每半年后还在乡里听取一次到村任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汇报,乡领导认真负责地对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点评,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他们,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不断完善工作计划和措施,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以更好地整改提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身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的积极性。
我乡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虽然比较到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村干部有对大学生村干部不安程序分配工作现象;二是创新工作有待提高;三是在大学生[:请记住我站域名/]村干部教育管理方面需要更多丰富多彩活动。因此,我乡在区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将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干部队伍,加快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乡进程。
篇2
1、结构日趋合理。在农村积极推行的党支部换届“两推一选”和村委会换届依法“海选”,使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年龄结构看,班子成员年轻化的程度越来越大,45岁以下的村干部占了将近半数,60岁以上的占很少比例,还涌现了一批20来岁的年轻“村官”。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的村干部达到7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开始逐步增加。从性别结构看,我们提出了“一村一名女干部”的配备要求,全县70%以上的村有女性进入支部、村委会班子,100%的村配备了女性计划生育专干。结构的不断优化,提高了班子的整体合力,基层组织的发展意识、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素质日趋提高。通过大力实施“亮创奔”活动,着力把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经济能人、把党员中的经济能人培养成村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中懂技术、会经营的干部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具有“双带”能力的村干部越来越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提高在职村干部素质和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我们积极实施“一村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计划,三年来招收人数已达到500余名。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县很多党员干部掌握了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
3、管理日趋规范。近年来,我县逐步开展了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我们制订下发了《关于建立激发农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干事创业、待遇保障、考评奖惩五个机制,进一步激发村干部的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联创态势。这一作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并在《**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推介。激励机制的出台,如招聘优秀村干部为公务员、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对离职村干部按标准实行补贴、重视并探索为村干部解决社保问题等,较好地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面促进了村级工作“村为主”的落实。
各乡镇建立了各自的村干部管理1000分制考核办法和细则,使得村干部工作考核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并最终分解到村各项工作中去。考核结果也直接和村干部的报酬相挂钩,通过奖优罚劣,拉大差距,进一步调动和提高了村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队伍日趋稳定。村干部待遇、报酬有所提高,并基本得到保障。全县村干部工资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主职村干部(支部书记、村主任)约为2000元至2800元,其中“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村干部要适当高点;二是非主职村干部工资约为1600元至2000元;三是聘用制村干部(如一部分村的会计、出纳等)工资按实际出勤时间计算工资,日工资约15元。各乡镇各村因经济条件不同,村干部工资标准不尽相同,但差别悬殊不是太大,浮动范围在1000元以内。村干部待遇、报酬除工资以外,主要是乡镇对村的目标管理考核及工作奖励,每年总数在2000元以内,发放到村,由各村根据村干部工作情况发放到人,平均每名村干部可获500元左右。由此可见,我县村干部工作一年所得经济报酬,主职村干部约2500至3000元左右,非主职村干部约1800至2300元左右。我们建立了离职村干部生活待遇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拔付20万元专项资金,对离职村干部进行补助,同时建立了正常增长机制,逐年按比例增加拨付数额。
5、作用日趋强化。我县实施的党员民主评议、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充分调动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农村党员干部找准了工作差距,带领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推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倡导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为,为确保农村的稳定、基层政权的稳固起到了中坚的作用。
从总体上,我县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村干部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这几年拓宽了用人范围,但由于村内优秀人才多数外出从事
二、三产业,加上回乡高中生、复退军人等能任职者寥寥无几,导致村干部选择余地较少,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干部缺少活力和战斗力。长期以来村干部的选拔面偏窄,后备干部不足,造成了目前村干部结构不尽合理,呈现出年龄结构偏老,文化程度偏低,男性多、女性少,懂种植会养殖的多、懂管理会经营的少,等等。
2、村干部能力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村干部存在缺少学习,忙于事务、家务的现象,缺乏岗位所需的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剖析问题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常常是束手无策,也不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从发展上看,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显得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步子不快。村干部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村干部的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培训很多,但是存在着不够系统、扎实的现象。一方面,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村干部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村干部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
3、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村干部心难稳、人难留。一些村特别是一些特困村,存在没有人想当村干部的现象,即使是在任的村干部,也是经乡镇党委反复做工作才勉强留任。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当前,农村各项工作实行“村为主”,不少乡镇还把各项工作分解指标落实到村级,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村干部事多利少。村级集体经济普通较为薄弱,不少地方还是经济“空壳”村,开展工作基本上“无米下锅”或靠“垫米下锅”。而村干部普遍待遇较低,一些村干部不但多年领不到误工补贴,还要自己垫钱为村里办事。他们觉得经济上没有甜头,政治上也没有奔头,生活上没有想头,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工作保障堪忧。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村干部为党和群众工作多年,老了只有标准不高的微薄补助,有的甚至没有。此外,村干部在工作中难免得罪人,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事也有发生,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干部无法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村干部心难稳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村的村干部任职“昙花一现”,一有门路,就丢下沙帽走人,给村级管理及工作的落实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待遇,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去年向省党代会建言献策时,毛绍武部长提出了关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得到省委重视。该建议包括:政治上给奔头。建立择优录用村干部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每年拿出一定指标,在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村干部中,通过组织推荐、公开考试的办法优先录用为公务员。经济上给想头。实行村干部固定待遇补贴制度,采取财政拨专款措施,保障村干部待遇补贴标准每月不低于300元;采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撤组并村等措施,大力精减村组干部职数;采取上级支持一点、有集体经济来源的村级补助一点、本人出一点的措施,大力完善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上给靠头。实行离职村干部固定生活补贴制度,省、市出台相应政策,对累计任职10年以上、15年以上、20年以上的离职村干部,分别按每年不少于200元、3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省委10号文件的出台,已经解决了很多政策性问题,但市县配套实施还要加大力度,落到实处。通过建立村干部定额补贴规范化管理、村干部正常进入养老保险和农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制度,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工作生活都有盼头,因而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同时,使得村干部岗位吸引更多有志青年的目光,从而使村干部选拔范围进一步拓宽,为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农村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2、创新制度,优化村干部选任机制。一是推进村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在村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在村党支部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在村委会成员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真正将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素质过硬,群众信任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村干部选拔范围。积极采取招考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关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村干部后备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大从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科技示范户、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中选拔后备人才的力度,建立村干部后备人才库;要以党员发展来带动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将优秀的青年通过政治培养的方式来加快成长;要健全完善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机制,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列入村党支部年终考核内容;要加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推优力度,注重从优秀青年、工人和妇女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建立村干部资格准入制度。从村干部的年龄、学历和培训入手,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村干部资格标准体系,建立资格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村干部的质量关,切实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3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根本在组织,加强农民工回引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复盛乡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做细农民工回引培育工作。通过全乡广泛宣传、完善政策、搭建平台等方法,努力实现让优秀农民工能回得来、留得住、站得稳,有发展。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前期摸排,我乡优秀农民工XX人,在外务工人数XX人,已回引农民工XX人,其中党员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农民工村干部XX人,农民工后备干部XX人,有入党意愿的XX人,有担任村干部意愿的XX人,40岁以下优秀农民工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XX人,占优秀农民工总数的XX%。
二、工作措施
(一)全面摸排,完善台账。一是通过摸排,筛选确定一批回乡意愿强、创业基础好、个人素质高的重点人员,精准对接,采取结对帮带、政策宣讲等方式,加强跟踪。二是确定培养对象,建立优秀农民工信息台账,乡村干部开展结对联系培养,提升农民工的政治素养和回乡意愿。实现农民工党员发展计划,今年已发展农民工党员XX名。三是注重将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头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返乡农民工,建立“一卡一策”,专人跟进,支持其投入XX乡都市近郊游计划,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二)深入开展调研,做好宣传引导。由各村联系领导带队,组织村两委人员到村入户开展农民工回引工作专项调研,与返乡农民工召开座谈会,加强交流、搭建平台、宣传政策,组织召开全乡农民工党建工作推进会,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实际困难与需求,为返乡农名工提供支持并解决后顾之忧。
(三)做好回引对接,培养中坚力量。全乡组织后备干部帮带责任人落实到位,采取把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为党员、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对有回村任村干部意愿的,采取一人一策一卡,加强跟踪培养,把优秀农民工选拔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目前XX村已由返乡优秀农民工担任村支部书记,实行一肩挑,1人为副书记考察对象。
三、存在问题
(一)村两委班子及后备力量队伍建设不够,村级后备干部缺乏,真正愿意服务农村,扎根农村的人少。
(二)宣传力度还不够。对返乡政策、项目优惠条件的宣传还未全面到位,很多优秀农民工对返乡创业信心不足,不够了解复盛乡发展现状,不愿返乡。
四、下一步打算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提升对农民工党建工作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乡干部包村联系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回引工作的认识、责任、措施、工作的“四到位”,从而形成全乡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细化台账,重点培养。细化农民工回引台账,从优秀农民工中选拔政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为村干部、村级后备力量,科学规划、努力把有入党意愿的优秀农民工培养成党员,把村干部培养成能带领村级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提高农村党员发展经济的能力。
篇4
1•1高产高效益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由于农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我国总体上农产品市场供给小于需求的客观事实,致使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的。这种生产虽然获得了高产,但忽视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后再继续增加投入的经济学上的得不偿失性,违背了土地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增产而不增收。与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不同,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这种生产严格按照边际平衡原理来组织农业资源的投入,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当前并存的上述两种农业生产类型,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或自主创业的时候,既应该具有根据生物学原理获得最高生物学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又应该具有根据经济学原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农业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
1•2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也为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同时也为了通过土地流转以方便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在不发生土地流转情况下的户户联合、村村联合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情形,出现了很多家庭遵照国家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把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的情形。这就为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这种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要有指导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的农业技术知识。
1•3设施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我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在这些地方,或是投资建设高标准的畜牧饲养场所,或是建造塑料大棚,或是发展喷灌或滴灌设施等。这些设施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可控制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物产量的产出和农业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时候,有时面对的是设施农业条件的现代农业生产,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具备指导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知识要求
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在我国农村的诸多地方发展起来。这种生产的最大特点是把产前订单、产中产量与质量、产后销售和加工三阶段进行系统性组织,以获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所以快速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来讲,产前订单非常重要,以及产后销售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非常之高。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既得具备生产性的农业技术,还得具备农产品市场销售和深层加工方面的农业技术知识。
1•5循环利用农业资源技术知识要求
把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以达到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很多地方发展很快。例如,把种植业生产产生的秸秆作为动物养殖生产的饲料,又把动物养殖生产产生的粪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再把沼气生产产生的废渣作为种植业生产的肥料。如此多种生产过程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目的。把各种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以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代表着未来农业生产的科学方向。作为肩负指导农业生产的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学习、掌握循环农业的科学技术知识。
1•6反季节生产供应农产品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反季节供应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以保证不同季节对各种鲜活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例如,在我国北方冬季,人们对新鲜蔬菜仍然有很大的需求,在春节期间这种需求更大。但由于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寒冷,不能进行正常的露天蔬菜种植,以至于新鲜蔬菜的冬季供应出现了极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我国北方的冬季进行塑料大棚(或玻璃大棚)蔬菜生产,以解决市场蔬菜供应问题。再如,在早春通过塑料地膜覆盖等技术种植玉米,以在6、7月份反季节供应鲜嫩玉米。反季节农业生产虽然投资多、难度高,但经济效益往往较大,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大学生村干部具备反季节农产品供应的生产技术,对其今后负责指导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7高品质型农产品生产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上,而且还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品质上。高营养品质、高加工品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以高营养品质和高加工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不仅应具有获得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获得高品质产品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2大学生村干部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分析
2•1大学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1)农业类专业毕业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大学生村干部中,大学期间所学农业类专业的仅占5%左右。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有农学、畜牧、林业、农业机械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由于大学期间受到了专门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使得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具有明显的农业技术知识优势。当然,这类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是他们所学的农业技术知识理论性较强,实践性欠缺,距离手把手指导农民尚有差距。
(2)所学专业与农业有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虽然所学的不是农业类专业,但所学的是与农业比较接近的专业,如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和动物医学等。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些是农业知识的基础,如生物化学、微生物等,有些可直接用于农业,如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由于所学专业与农业相近,就可以经过较短时间、有针对性的培训,获得工作所需的农业技术知识。
(3)所学专业与农业无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要么就读的不是农业院校,要么就读的是农业院校的非农业类专业,加上非农村家庭出身,故对农业技术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即使这类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部分出身农村家庭,但由于他们仅在假期期间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对农业知识没有专门的学习,因此对农业知识也知之甚浅。此类和上述第二类大学生村干部,占大学生村干部总数的95%左右。
2•2大学毕业在农村有一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团中央在2003年牵头组织实施了“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在组织实施上述两个计划的过程中,已经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进行工作。与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相比,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农业技术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具有从事“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基层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就是从具有“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的。具有支农和农村扶贫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都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
(2)具有从事“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志愿精神,鼓励优秀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计划,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工作,有些是与农业具有密切联系的。具有这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积累了不少的农业技术知识,这对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非常有益。
3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教育的建议
3•1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把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国家及各省市区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快速发展的农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干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并非是一项权宜之计。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将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任职。这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要高度认识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2)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
既然今后一定会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成为村干部,且这些毕业生的工作又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这种时代性的要求,制定一个能够指导各高等学校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应对与农业教育有关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配备和实验条件建设等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
3•2对高等学校的建议
(1)对高等学校领导者的建议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形势的需要,不仅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而且非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到村任职。作为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应该认识到这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需要较高水平农业技术知识的。如果学校能够对这类大学生在其上大学期间,就进行较好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那么必将给这类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基于如此原因,学校领导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给此类大学生提供接受农业教育的条件。
(2)对高等学校教学部门的建议
高等学校的教务处及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要努力把学校所制定的对有志于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教学部署,落实到实处。一旦学校作出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总体部署,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就要积极地把这种安排细化、量化。从课程开设类型、教材选购,到教师配备、实验实习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落实,并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督促检查。
3•3对高等教育研究部门的建议
由于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历时较短,致使围绕如何对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的研究,既不全面又不深入。尤其对非农业院校来讲,如何对占毕业生比例很小的此类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是一个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对上述这些比较特殊的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并进一步地改进、提高,确实是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建议高等教育研究部门应该深入农村基层,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农业技术知识的需要程度,同时,到高等学校调查了解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情况,然后结合大学生村干部未来工作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新需求,围绕高等学校如何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以便为我国高等学校今后更加科学地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3•4对大学生村干部管理部门的建议
鉴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不是农业专业,不具备农业技术知识,故管理大学生村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使他们达到应有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
篇5
XX市“村为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思考
一、XX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
(一)“村为主”建设发展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发生了新变化,农民负担由重变轻,农村村组干部由多变少,村组干部待遇由低变稳,村级组织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得到加强,“村为主”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呈星火燎原之势。到目前止,共有620个村、54个居委会(其中城区居委会28个,乡镇居委会26个),除去城区28个经济势力雄厚的居委会外,乡镇646个村(居委会)中,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为主”程度较高的村17个,占总村数2.64;集体收入情况较好、能为群众办些实事、能够运行“村为主”的村109个,占总数的16.87;收支大体平衡、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村为主”运转不畅的村340个,占总数的52.63;村级集体收入不高、难以开展“村为主”的村180个,占总数的27.86。总观我市“村为主”建设发展现状,尚处于自发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自发性。从我市发动“村为主”的领导层面看,具有明显的自发性。我市大多数“村为主”运行模式,不是自上而下安排部署的,而是从基层自发产生的,是农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过去,村干部在一段时期内仅仅扮演着“三要干部”(要钱、要人、要物)的急先锋,与村民距离越拉越远,村干部难当、干部没人想当的思想曾一度在广大农村占有较大比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负担不断减轻,计划生育工作不断规范,村级以“村为主”治理村的愿望日益强烈,于是,一些乡镇因势利导对村级实行“村为主”管理,如导子乡20__年就探索“村为主”管理模式,20__年正式启动,20__年“村为主”各项管理制度已基本完善。可以说,“村为主”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弱化的大反思、大纠正。
非典型性。从实行“村为主”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我市“村为主”具有明显的非典型性,即“村为主”仅仅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的被动局面,仅仅停留在税费上缴、计划生育等几个有硬性指标的主要工作上,计划生育工作“村为主”达到85以上,税费上缴工作“村为主”达到70以上,而发展公益事业和村级经济则明显滞后,公益事业实行“村为主”的还不到15,发展村级经济实行“村为主”的不足30,甚至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开展公益事业,没有发展村级经济,村级组织在引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不平衡性。从“村为主”建设发展布局看,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村为主”建设发展情况与乡镇富裕程度、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离城区远近、交通便利情况等有密切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离城区较近、交通较为方便、集镇较为发达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好些,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集镇相对落后的乡镇,“村为主”发展相对差些。比较富裕的乡镇,特别是产煤强镇,“村为主”发展相对较好。贫困乡镇“村为主”发展困难较多,难度很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相对较好。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较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慢的乡镇,“村为主”发展得较差些。
(二)“村为主”管理后的新变化
尽管我市“村为主”运行模式是自发的,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村为主”运行后的成效十分明显,变化相当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变“要你当”为“我要当”。推行“村为主”管理以前,因干部待遇难以保障,普遍存在不愿当村干部的现象,村干部的上任往往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即使上任了,多数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不安心,有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不辞而别,到外地务工经商,进了村级班子能够留下来的,多数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素质不高的,农村中有本事、有能力的年轻人,特别是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等各类优秀分子难以吸引到村干部工作岗位上来。试行“村为主”后,村干部经济待遇提高了,不少人原来不愿当村干部,现在是争着当村干部,乡镇也因势利导,对村级干部进行了精简优化,一些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也被吸引到村干部中来。如南阳镇实行“村为主”前,30个村共有干部196个,实行“村为主”后,根据各村人口数量定职定编,小的村为3人,中村一般为4—5人,最大的村也不过7人,通过精简,全镇现有村干部116个,精简村干部80个,同时,该镇的经济能人、政治强人、社会名人所占村干部比例明显提高,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9。
变“被动抓”为“主动抓”。过去,村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热情不高、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工作被动的问题,严重的甚至根本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村干部成了“维持会长”。实行“村为主”后,乡镇对“村为主”的村干部定工资,并建立了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制和诱人的奖励激励制,原先工资没保障、工作没有动力的状况明显改观,村干部焕发出一种争先恐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如导子乡今年粮税入库,8月5日召开粮税入库动员大会,开会当天,7个“村为主”的村干部与乡财税所结好帐,还有3个不是“村为主”的村在他们的带领下,第二天即与财税所结好帐。
变“家为主”为“村为主”。过去,村干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以“家”为主,主营自家的“自留地”,兼营村里的“责任田”,有的对村里的事务,如果不是上级硬性指派或群众找上门,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村为主”实行后,村干部将60以上的时间用于抓村级工作。尤其可喜的是,“村级发展我发展”已成为村干部的共识,抓农业结构调整成了村干部的“主菜单”,抓经济谋发展成了村干部的主要目标。如哲桥镇的石仙村,村干部带头种植烤烟,并坚持为烤烟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优质服务,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还当销售员。在“村为主”管理模式的推动下,各乡镇形成了抓调整、促经济的新,有的乡镇形成了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的新格局。同时,村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识进一步强化,水、电、路等公益事业过去无人问津的现象明显改观。如大义乡东坪村过去一直未通公路,村民饱尝交通闭塞之苦,今年村干部抢抓国家实施通村公路的机遇,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率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靠炸药炸,靠锄子镢头挖,靠肩挑手提,经过近6个月的艰苦拼搏,最终开出了一条5米宽的公路,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市无论是在制种、种烤烟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村级经济中,还是在修马路、修渠道等村公益事业中,到处可见村干部的身影,村干部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感情更加深厚,群众基础更加厚实。
二、影响和制约“村为主”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空壳村问题
当前XX农村存在两大空壳现象,制约
着“村为主”的实施。一是人员空壳现象。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人员高达30多万人,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有的甚至举家外迁,长年不回,一部分农民洗脚上岸,虽然保留农村户口,但已移居、暂住城市。许多村组人去楼空,留守人员大多是“386061”部队。如三都镇早禾田村6组,户籍人口有100多人,但常年居住村中仅30余人,其中青壮年劳力不足10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应予大力鼓励和支持,但青壮年劳动力的单向外流,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导致了土地抛荒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给农村税收征收、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二是集体经济空壳现象。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和收入途径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实力没有同步发展,反而逐渐萎缩和减弱,这种发展的不对称性和不协调性,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据初步统计,646个村(居委会)有集体经济收入的511个,其中,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14个,占2.17;20-50万元47个,占7.28;10-20万元的84个,占13;5-10万元的212个,占32.82;5万元以下的154个,占23.84,而集体经济呈“空壳”的村则高达135个,占20.9。这些集体经济呈空壳的村,由于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普遍存在办公经费紧张,村组干部报酬较低,工作积极性受挫,村级组织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的现象。
(二)遗留债务问题
遗留债务问题由于时间长,矛盾多,一般很难解决,成了制约“村为主”实施的重要因素。一是工资债务久悬未决。拖欠村干部工资一方面是由于乡镇运转困难,没有发给村干部,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是村干部为完成农业税费而垫交工资形成的,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具有普遍性,少的村几千元,多的村近10万元。历年村干部垫交农业税费难以偿还,拖欠村干部的工资无法兑现,不仅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使一些村干部担心工资没着落,不愿放弃村干部职务,造成了村干部职数难以精简,由此带来了新的潜在债务隐患。二是政府性债务难以化解。如我市某乡镇一个村煤矿上世纪90年代被乡政府卖给私人,30多万元的拍卖款至今尚未返还村集体,村干部的工资大量拖欠,几任村干部不愿离职,导致该村干部职数偏多,1000人左右的村干部达到8人之多,严重影响“村为主”工作的推行。由于村级历年遗留债务难以消化,村级欠账太多,大多数的村级组织仍陷于“无钱办事”的困难境地。即使有的村干部有心办事,但无力办事,作出的办实事、谋实惠的承诺往往成了“空头支票”。村级组织“经济无实力,发展无财力,服务无能力”,“说话无人听,办事没人跟”,农村全面工作“村为主”成了一句空话。
(三)干部待遇问题
干部待遇问题是“村为主”建设成败与否的根本所在。一是政治待遇不高。目前,由于公务员体制改革,推行逢进必考,村干部选拔机制没有形成,提拔通道不畅,即使再优秀的村干部也难以进乡镇任职,一直对村干部实行身份锁定——农民,使干部普遍感到政治上没奔头,村干部的职位对农民缺少吸引力。加之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横行、歪风邪气盛行,有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而村干部生长在农村,与村民同乡本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开展工作有后顾之忧,不敢触及矛盾。二是经济待遇难保障。不少村干部感到经济上没甜头,全市村干部经济待遇差距悬殊,苦乐不均,一些富裕乡镇、富裕村的村干部收入有保证,有的年收入甚至达到4000元以上,而一些贫困村的村干部工资不仅不能正常发放,甚至还要村干部自己垫付农业税,村干部需要发展“副业”来养家糊口,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影响了村组织的战斗力。此外,村干部养老保障没着落,辛辛苦苦在农村工作几十年,离任后即刻出现“断电”效应,即政治上解除权力、经济上取消工资、生活上无人过问。总之,村干部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难保障,尽管许多村干部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但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成绩得不到上级肯定、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辛苦得不到家庭的理解,村干部三头受气,让村干部感到寒心,制约了“村为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实行“村为主”,干部是关键。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实际上是上述三个问题的衍生,由于空壳村大量存在,遗留债务难消化,干部待遇难保障,又影响了我市村干部队伍建设。从调查看,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和年龄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导子乡23个村,村干部总数89人,其中30岁以下10人,占11.2,30-40岁18人,占20,40-50岁58人,占65,50岁以上3人,占0.3;高中、中专生28人,占31,初中60人,占67,小学1人,占0.1。老龄化和低文化导致缺乏创新农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更导致农村基层党员难发展,村官难选,村务难管,一些村几乎找不着合适的村干部人选,甚至一部分村干部也外出务工,导致村级班子不稳定。有的村支书唯恐别人夺权,故意长期不发展党员,或者“近亲繁殖”,大量培养自己的亲属进村领导班子。这些因素的存在,一方面造成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选拔村干部范围受限,另一方面致使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弱化。从目前我市村干部现状看,有的村干部思想落后,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化,宗派思想严重,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在一些村出现了村民“有田有粮不找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赚钱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工作能力难以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相当一部分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能力不强,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思路窄、办法少,“等靠要”思想太浓,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现有村干部素质偏低,后备干部缺乏,导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削弱了村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农民群众对村组织的依赖程度、信任度下降,影响了“村为主”建设。
三、对全面推行“村为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农村全面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对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工作全面发展,引导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我市农村工作实践与经济发展实际看,我市已基本具备在农村全面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的条件。一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有强烈要求。村级组织职能弱化,农村公用事业、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几近瘫痪,农民急盼有一个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坚强组织和领导;广大农村干部也期盼能从政治、经济上改善待遇,提高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二是有比较现实的、可供支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均递增率达12,20__年 财政总收入有望突破3亿元。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快速增加,为全面实施“村为主”奠定了经济基础。三是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1994年我市在全市乡镇办事处实行计生工作“村为主”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责权明确、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工作机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20__年,我市在部分乡镇率先推行“村为主”工作,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市实施“村为主”工作起了示范带头作用。
实施“村为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精心准备,稳步推进,在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全面推进,在基础条件薄弱的乡镇选择典型试点,逐步推进。“村为主”是一项工作重心下移的工作机制,建议按照实事求是、积极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对“村为主”的村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即比照国家公职人员有关管理办法,规定村干部的岗位设置、选拨任用、报酬保障、考勤考核、教育培训等事项,对村级组织实行规范化管理,对村级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从操作层面上讲,实施“村为主”工作机制应做到“六定”:
1、定类型——科学划分行政村类别。我市行政村设置没有统一标准,经济状况各异,村级干部配置大而全,小而全,人员繁冗,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迫切需要科学划分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的类别,因类施策,因类设置职务、配置干部。南阳等已推行“村为主”的乡镇,根据人口和面积把全乡行政村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别,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建议在实施“村为主”中,参照南阳镇做法,全市统一分类标准,科学划分行政村类别,按照人口数量占60,国土面积占20,村级总收入占20的比例测算行政村所得分值,根据测算分值,将行政村划分为特大村、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和特小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行政村的类别每三年核定一次。对特小村、特大村可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对于人口小、面积小、村级政权组织不稳固的村定为特小村,由包片包村的乡镇党员干部暂时兼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创新村级政权组织领导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村难题,引导特小村向三类村过渡。除特小村外,其它类别村原则上乡镇干部不得兼任村支书或村主任,以避免乡镇过多干预村级事务,增加一层隐性领导体系和“影子领导”,真正实现“村为主”目的。人口数量达2500人以上,村级集体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定为特大村,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配大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扶持其发展成为“村为主”的样板村。
2、定编制——合理确定村干部编制。对村干部定编,一是简化干部职数,提高村干部待遇,增强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实现减员增效、竞争上岗。二是对村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对村干部实行身份锁定的缺陷,为村干部正名,使村干部能够放心大胆工作。综合各试点乡镇的经验,建议在“村为主”工作机制中,要定死村级干部编制,不允许超编。专职村干部编制的确定,以行政村的分类为依据。一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5名;二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4名;三类村专职村干部编制3名;特大村专职村干部编制5-7名。特小村干部编制2名,乡镇干部兼职不占编制。编制要体现不同类别行政村工作量的大小和精简高效、有利工作的原则。
3、定职位——科学设置村干部职位。目前,我市农村干部职位设置中,过于精细、繁琐,不仅有党支部、村委会,还有青年、妇联等群团组织,纪检、治安、民调组织,各种协会、中心等经济服务组织,这种叠床架屋、臃肿庞杂的机构设置,不仅导致人浮于事、遇事扯皮现象不断发生,人为地增加了摩擦系数,而且增加了农民负担,影响了党群关系,同时也不符合农村基层工作实际,如民兵营长一职,平时基本闲置在家,仅在征兵时才发挥作用,完全可以兼任。因此,实施“村为主”工作,要科学设置村干部职数,并尽可能多实行交叉任职。村干部职位设置以村干部编制为依据。一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秘书、支委和村委委员(分管计生)、支委或村委委员等共5个职位;二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秘书、支委或村委委员(分管计生)等共4个职位;三类村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秘书)、支委或村委委员(分管计生)等共3个职位。特大村、特小村分别比照一类村、三类村标准,根据“村为主”工作需要确定,但必须坚持精简高效原则。纳入公职化管理的专职村干部中原则上要有一名女同志。
4、定工资——确保村干部经济待遇。当前我市村干部经济待遇普遍偏低,从调查看,村干部人平每月工资不足150元,有的村甚至发不出工资。由于经济待遇差,卸职后养老无保证,许多村干部不愿任职,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为确保村干部经济待遇,使他们在经济上有甜头,工作上有劲头,建议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对村干部实行工薪制,参照国家工职人员薪金制,按月按职位由市财政给村干部统发工资,切实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同时,积极探索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为长期从事村级工作的村干部解决后顾之忧。按照略高于全市农民人平纯收入水平和能够承担养老保险负担为原则,确定专职村干部的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人每月360元,其他职务每人每月300元;二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人每月320元,其他职务每人每月260元;三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人每月260元,其他职务每人每月200元。特小村乡镇兼职干部不纳入统发范围,由乡镇出台政策,鼓励乡镇干部到村任职。特大村干部待遇比照一类标准统发,在村集体经济实力允许的前提下,由乡镇给政策,适当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其高出部分由村自行解决。村干部工资按市60、乡30、村10的比例分级负担,纳入市、乡(镇、街道)财政预算。20__年上级拨给我市村级转移支付433万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补助村级支出274万元,新增农业税返还159万元),按全市646个村,村均4个村干部,人均每年3000元工资计算,全市约需700余万元,扣除上级转移支付的400多万元,全市村级支付还有200多万元的缺口。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市、乡、村三级负担的原则,完成这200多万元的缺口应该问题不大,专职村干部 经济待遇应该能够保障。
篇6
[关键词]村干部;素质提升;市场需求;培训
当前,村干部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发展经济能力不强、化解社会矛盾不力等问题,其整体素质和能力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根本原因在于村干部素质提升的主办方与广大农村基层之间的供求不一致,培训主办方还未完全深入地分析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需求与要求是什么。
1河源市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市场的需求与要求分析
(1)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在问及“您认为是否需要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时,受访者中认为急需的占27%,认为一般需要的占34%,认为无所谓的占37%,认为不需要的占2%。在问及“您认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对村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是否有帮助?”时,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9%,认为有帮助的占35%,认为一般的占37%,认为没有帮助的占9%。
(2)对培训困难因素的认识。在问及“您参加村干部素质提升是否存在困难?”时,几乎全部受访者的回答都是存在困难,同时认为存在的困难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在问及“您参加村干部素质提升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时,认为是时间问题的占24%,认为是精力问题的占21%,认为是金钱问题的占19%,认为是个人思想认识和积极性问题的占36%。主要因素依序是多头工学矛盾、重复抽调学习难以应付、培训内容缺乏吸引力、培训方式单一、领导重视不够。
(3)对培训现状的评价。调查发现,对当地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总体评价很满意的占17%,满意的占24%,认为一般的占36%,认为不满意的占10%,认为不了解的占13%。受访者对村干部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认为很满意的占15%,满意的占30%,认为一般的占41%,认为不满意的占14%。村干部素质提升的学习考核管理方面,认为很严格的占8%,认为严格的占25%,认为一般的占37%,认为不严格的占23%,认为没有考核的占7%。
(4)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在问及“您认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如何?”时,认为针对性很强的占8%,认为强的占26%,认为一般的占59%,认为差的占7%。在问及“您认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如何?”时,认为实效性很强的占7%,认为强的占22%,认为一般的占63%,认为差的占8%。受访者认为目前最希望培训的内容依序是工作实务技能、村务管理技巧、经济管理、组织建设方法、政策法规知识、热点问题透析、基本市情、当地文化与农村教育、政治素养、农业科技等。
(5)对培训方式的要求。在问及“您在工作时间之外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方式是?”时,选择读书、读报的占24%,选择听广播、看电视的占38%,选择听讲座的占6%,选择上网的占14%,选择学习文件的占9%,其他方式的占9%。调查发现,村干部认为素质提升培训应该采取的主要方式依序是专题讲座、单位集中学习、脱产学习、学位学历教育、网络在线学习和自学。在问及“您最感兴趣的学习培训载体是?”时,排在前两位的是体验式教学、讲座辅导,其次是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和网上在线学习。
(6)对培训学风管理的要求。受调查者认为当前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学风很好的占6%,认为较好的占17%,认为一般的占33%,认为较差的占36%,认为不了解的占8%。
(7)对培训工作的建议。在问及“您认为提高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质量,着重应解决哪些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是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严格教学质量考核评估,此外就是加强教学管理、加强需求调研、严格学员考核制度、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受访者认为加强和改进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排在前三位的是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其次是保证经费投入、严格考核评估、领导重视、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在问及“您认为脱产学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时,认为3天以内的占25%,认为3至7天的占21%,认为15天的占10%,认为1个月的占33%,认为2个月的占11%。
(8)对培训师资的要求。在问及“您认为本地主体班次外请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本地教师比?”时,认为高的占54%,认为较高的占20%,认为差不多的占24%,认为低的占2%。受访者对素质提升培训教师授课的主要要求依序是有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数据翔实和案例新鲜、深入浅出信息量大、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理论新颖。受访者认为提高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要做到建立兼职师资库实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外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到培训班讲课制度、加大现有专职教师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教学评估和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
2河源市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调查的数据及实际情况分析来看,河源市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识不足。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7%的受访者认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非常必要和急需,也只有19%的受访者认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很有帮助,充分表明大家对自觉参加素质提升培训的认识的欠缺和不足,对参加培训的主观意识不强。
(2)困难不少。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村干部参加素质提升培训困难重重,这些困难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时间、精力和金钱方面的,还有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这些主客观的因素综合在一起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开展。
(3)开展不力。调查显示,当前河源市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无论是总体满意度还是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不高,满意度均不超过50%;考核管理方面也认为不够严格,同时认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在机制体制建设、管理考核、学风管理、教学执行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4)内容不佳。受访者认为河源市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内容不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续培训的内容和提升的能力培训没有开展;二是认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三是认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不强。
(5)方式不新。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方式不新主要表现在主要依赖传统学习培训媒介上,报纸、电视等方式依然是村干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新式媒介如微信微博、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等应用推广不够普及。此外,培训内容、培训媒介的自主选择上缺乏灵活性,培训载体和培训教学方法也不能较好地满足村干部的需求与要求。
(6)管理不严。管理不严被认为是导致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学风不好的主要和根本原因,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的培训管理不严,但矛盾的是受访者知道管理不严培训就达不到目的和预期效果,但内心却希望自己参加的培训管理不要太严格。
(7)师资不强。受访者认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中本地师资一般只重视政策、制度、文件等的解读和讲解,教师授课无论在理论深度、实践经验还是视野、视角上都达不到学员的预期要求。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本地师资力量不强,外地培训师资难请,就是请了成本也高,因此,师资问题是制约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瓶颈。
(8)质量不高。上述诸多问题和不足共同导致了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受访者同时认为质量不高是综合教学、管理、服务、政策、制度、考核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调查同时显示,地方高校和党校组织开展的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质量评价优于行业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
3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市场优化对策分析
科学分析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市场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深入挖掘和分析问题的原因,这是优化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市场质量和提升培训效果的必由之路。根据调查数据和河源实际,做好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市场优化工作应采取以下科学举措。
(1)提高各方认识。做好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首先要提高各方认识和形成共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村干部要转变思想认识,全面、科学认识素质提升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树立积极参加培训的理念。
(2)剖析市场需求。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组织方、主办方要加强开展调研,通过深入实际尤其是深入农村基层调查和了解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难题、村干部的期望与要求、培训发展的趋势等问题,全面掌握情况,为有效开展培训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健全机制体制。当前,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要着手解决机制体制建设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强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二是要加大对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后盾保障;三是要强化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科学纳入各级部门工作考核和村干部个人考核中。
(4)夯实工作开展。重视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开展要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以提高村干部素质能力为目标,全面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通过制订详细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明确各级部门的培训任务、确定素质提升培训的层次和培训类型等夯实培训工作,切实推动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有章可循、有人落实、有案可查。
(5)创新内容方式。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培训内容模块,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培训内容体系是促进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开展的核心;而创新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的方式、模式,使培训有趣、有益,活跃培训课堂,提高学员参与培训积极性和学习的专注度,这是促进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
(6)强化师资建设。强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工作开展的关键,要加大本地培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提升本地培训师资的培训水平;要引进和整合培训资源,把外地优质培训师资资源引进当地开展培训,同时本地培训教师在外地师资资源利用和经验学习中融会贯通和转化,做到不断自我提升。
(7)科学规范管理。规范管理要结合实情创新符合村干部需求和要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整合各部门、单位的力量开展综合管理和明确管理职责,确保管理到位;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推动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进程;要引进最新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促进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宗平.强化村干部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J].清江论坛,2011(4).
篇7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乡干部二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压担子”。乡党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二是异岗锻炼。为增进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
篇8
偌大的地图上,长治市屯留县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地方,但就在这片神话之地,激荡起几多绚烂的浪花。
出县城西南,“嶷山卧龙”云腾雾罩,奇幻美丽。在嶷神岭脚下,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地——美人秧园艺绿化有限公司,公司有一位年轻的总经理,他便是屯留县大学生村干部李翔。
提起李翔,在县里可是小有名气。年仅26岁的他比同龄的大学生村干部经历了更多,付出了更多。他创办的屯留县美人秧园艺绿化有限公司是屯留县第一个由大学生村干部独资注册的绿化公司;他也是屯留县大学生村干部麟绛春风文艺团的文艺骨干,会编剧,会表演;在所服务的老军庄村,他建大棚、搞绿化、发展特色产业,为村里申请设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深得村民的信任与爱戴。因其工作出色,今年7月,他被县委组织部任命为“老军庄村党支部书记”。
年,大学毕业,初入社会
与许多80后一样,李翔在家里倍受宠爱,不受约束。成长的年轮驶过,他越来越喜欢自由,喜欢自主创业,渴望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闯一闯。在太原理工大学长治学院,李翔的专业是数控,实习时,他毅然选择了能带给自己自由与激情的导游。经过一年的历练,他不再单纯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潇洒,而是多了几分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对老百姓生活的真切体验。他变得成熟了。
大学毕业后,他参加了长治市大学生村干部考试,并被录用为屯留县大学生村干部。他被屯留县委组织部分配到路村乡老军庄村,报到那天,县委组织部领导专门把他送到乡里,又送到村里,并一再叮嘱乡领导、村干部,要对李翔等大学生村干部多指导、多培养、多压担子、多锻炼。
新的人生篇章开始了。那年他23岁。
年,熟悉业务,渐入角色
老军庄村是移民村,村民大多是山东移民,信仰天主教,以种地、屠宰为生。这个“硬朗”的村子迎来了李翔这个文质彬彬的大学生。
初到老军庄村,写材料、做版面、完善资料、整理档案……真正实质性的工作还没有接触,便让李翔这位刚入村工作的孩子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篇9
由于我镇地处县城,对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要求尤其突出,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县城的改造开发,我镇大量的土地被征租用,土地矛盾、村级财务矛盾、失地农民就业矛盾短时间内大量涌现,带来了较多的困难。**镇历届党委、政府面对困难,立足实际,始终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做为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连续四年被县委评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乡镇”,2004年被市委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下面我将我镇的主要工作向各位领导做简要汇报。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镇党委近几年来一直把强化村级班子、健全奖惩机制、实现后进村转化升级做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突破点。一是村级班子上配齐配强。利用上次村两委换届的机会,对全镇的农村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人员结构进行了大面积调整,目前,全镇376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41岁;其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70人,占70%以上,致富能手型干部占到73%,双高双强型干部占到85%。同时,着重从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致富能人中选拔村后备干部,进行着重培养,及时充实到干部队伍中去,全镇各村长期保持有2-3名后备干部。二是奖惩机制上逐步完善。根据农业税取消后农村工作重点的变化,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并根据不同村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使内容重点突出,目标责任明确,并把目标考核与实际工资挂钩,在村干部中达到前有目标后有压力的效果。同时,对村干部的工资结构进行较大调整,突出对实效工资的奖罚,将重点放在维护稳定、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等方面上,严明奖罚,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抓好典型村培养和后进村转化。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确定了“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对“无人可选”的支部班子,通过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回请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任职等途径解决;每年按照20%的比例,倒排出一批后进村,派驻由科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按照“查、建、树、帮、管”五个环节进行集中整顿。同时,实行了镇直部门包扶联系后进村制度,对后进村进行重点帮扶;结合“小康文明村”的创建,搞好典型村的培养,通过政策倾斜、重点帮扶等方式,全面提升典型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村级文明程度和村级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档次,着力培养出一批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都均衡发展的“双强村”。
(二)加大转移支付,保障村级正常运转
根据农业税取消后,财政收入少,村级运转难的问题,我镇采取多项措施,减少机关财政支出、加大村级财政支付,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保证了村级正常的运转。一是进行机关内部机构改革,压缩财政支出。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在全镇机关内部实行了机构合并和改革,将全镇原有的30多个部门、单位合并为两委、六办、十个农工商公司,分流精减了部分人员,压缩了镇级财政支出。二是提高村“两委”兼职率,减少村干部工资支出。结合村“两委”换届,提高村干部的兼职率,缩减村干部职数。全镇农村“两委”班子经过换届由原来的736人,减少到418人,减少43%,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94%和91%。大大减少了村干部工资支出。同时在全镇实行农村会计制,取消原来的村会计和保管员,只设一名报帐员,仅此一项就减少干部职数318人。三是加大资金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村干部工资发放。针对税费改革后针对全镇有75个规模较小,村干部工资难以保障的村集体积累薄弱村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村的干部工资实行镇级统筹,统一核发,2002年镇财政转移支付25.5万元。2003年转移支付资金56.5万元。2004年,转移支付资金133.4万元。
(三)创新工作思路,规范村级事务管理
我镇几年来把健全村级制度,扩大村级民主,提高村务透明,融合干群关系做为规范村级管理的主要措施,在工作做法上力求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实行村务管理程序化。根据以往在村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广饶镇村级工作程序》,内容包括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党员发展、土地调整、印鉴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印发到各村,同时向村民公开,要求村干部必须依照“程序”管理村级事务,使村级工作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二是实行村务决策双向化。根据过去在村务决策中出现的部分村干部一人说了算,大搞“一言堂”,群众对村务的决策权、监督权、参与权无法保障的情况,在全镇深入推行了村务“双向决策”工作法,通过提出议题、制定草案、上报审核、民主表决、公布结果等步骤的严格实施,使村务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公开转变,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使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融入到村务执行的全过程,使村级工作更加规范、民主、透明、公开,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管理,借此赢得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融合干群关系,夯实群众基础。三是实行村级财务透明化。针对个别村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部分村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我镇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农村会计制,在镇经管站设立了中心,在全镇各公司设置了专门的会计网长,每周到所辖的村中现场办公3-4次,对各项财务管理做到日清月结,一月一公开。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使用收款收据;统一收支手续;统一张榜时间;统一资金账户。通过会计制的实行,加强了镇级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使村务公开真正的落到实处。
(四)拓宽增收渠道,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我镇在几年的基层建设工作中注重搞好村级组织在产业调整、劳动力转移和村级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一是发挥组织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发展。根据部分村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按照支部领办、支部联合、支部介入、支部带动四种模式,在全镇部分村探索建立了以村党支部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中介协会。各中介组织联系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签订农业订单,大大降低了农民生产的风险,保障了农民收入增加。二是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根据我镇失地村多,失地农民增收难,就业难的问题。我镇在全镇建立了“广饶镇人力资源库”,将全镇各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年龄、学历、特长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发挥政府在协调方面的优势,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和用人企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发挥区域优势,搞好房地产开发增加集体收入。利用地处县城的优势,在搞好旧村改造的同时搞好城中村沿街商品房的开发和专业市场建设。在近几年中已经组织一村、七村、八村、南三里等村成功开发了迎宾路商品房、广饶商贸城、南三里批发市场、乐园商贸广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今年也在五村和十九村的改造开发中取得了突破,旧村改造开发将成为增加城中村集体积累,增加城中村农民收入,繁荣城中区商贸的主要途径。
二、几点体会
篇10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
调查时间:2008年7月至12月
调查地点:山西省高平市北诗镇拥万村、北诗午村、神农镇庄里村、大同市浑源县西留村、青瓷窑村、水磨町村、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村、锁簧镇前锁簧村、冠山镇南关村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大学生村官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民主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可以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系统工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选举方面,80%的农村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选举,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个别村庄存在贿选问题,一些村干部利用在村里面的势力,再加上一些金钱的诱惑,使村民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动,村民的选举权受到了极大地侵害;在民主管理方面,一些村官独立专行,我行我素,目无政策法律;在民主监督方面,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置,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出现了“监督空白”,使村官在有时候就像村里的“土皇帝”,自行其是,盲目蛮干,由于监督的缺失,使村里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将近23%的村没有认真落实村务定期公开制度,只是上级监督一阵子,下面公开一下子,不监督不公开,不反映不公开,在一些村里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农民民主意识越来越高,表达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机制体制的制度上,未能建立起充分表达这一愿望的平台;在民主决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一些村里有许多硬性任务需要完成,如土地征用、计划生育、退耕护还林,这些都涉及到农民的切实利益,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村委会在处理此类事宜时,往往不考虑农民的感受,而是一味的迎合上级领导,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倾听农民的声音,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目前山西省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了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的政策,这项政策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农村的经济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向落后的农村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不仅帮助了农村,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目前山西省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展顺利,2006年和2007年山西省已经选聘的9748名大学生“村官”中,目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2人,担任副书记的有1038人,依法选举成为村委会副主任的有4人,担任主任助理的有8704人。2008年选聘人数更是达到10000人。2009年再次选聘近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提前实现全省“一村一社区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有助于提升基层组织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学生村官为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在高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打破了农村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处理者。这就要求村干部在解决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由此导致工作方式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和突破,而大学生村官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
(三)有利于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新农村和谐稳定。在我们的调查和对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过程中,有65%的村庄在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下,已经真正实现了村务公开、逢大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村干部,实现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等。在调查过程中一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这样和我们说;“大学生到村工作确实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的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的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这时充分发挥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从山西省整体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欢迎和充分的肯定。但是,随着此计划的大范围实施,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在工作方面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不够融合。一些村官到村任职后,和村委会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调查发现有38%的大学生村官面临工作着难以深入的问题,如感到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和村委会携手管理村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没有引起村委会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的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大学生村官“发配”到村小学代课去,或者有的大学生村官因为无事可做另找一份兼职,他们多数时间不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参与对村里的管理工作,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农村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钱”途和从中能够得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只是单纯的把农村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一块跳板,没有长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发展的想法,没有与挫折长期作斗争的决心,遇到一点困难便放弃自己的目标。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无奈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25%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
(四)专业不对口,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无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专业技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选聘过程中,对报名大学生的专业没有任何限制,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9%的大学生因专业不对口难以在村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核电子工程这种专业,专业知识在农村根本用不到,包括金融、物理电子工程等专业,这样的大学生不是不能当村官,而是这样的话大学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大学生没有用到真正的地方,人力资源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配置,而在走访过程中,农民最希望农林类的、法律类的大学生服务农村。
(五)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不能和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所招募的大学生大都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从大学校园出来后直接步入社会,在社会经验方面略有不
足,缺乏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心应手。
五、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新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我们课小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民主建设大局,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做到这点,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适当限制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引导更适合农村的大学生到农村去,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四是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于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后,予以辞退。五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民主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一是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民主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是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是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四要充分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民主建设进程。
(三)深入务实不懈的普法,诚信正确有效的执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普法长期以来徒具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致使农民对法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律在农民眼中就是一空架子,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故而,就必须要改变现在的普法形式。首先,使普法者对即将下乡的的法律进行揣摩研习,使其对相关法条的规范意义价值原则等一系列的整体观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农村进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普法。其次,结合农村当地实际,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送法下乡,其目的只有一个:使农民对法律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使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农村扎根开花。再次,普法要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比如可以先从一些在农村德高望重者、取得一定成就者等人开始,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扩大普法的效果。最后,发展教育。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人接受新事物的快慢。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村干部普法效果是他们这样说,农村教育太落后,新的政策不能被农民很好的理解,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所以只要教育跟上,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诚信有效正确的执法,也可达到一定的普法效果。
(四)注重对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大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农民是基层民主的主体,村委会是行使基层民力最主要的实践组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民主政治文化的理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中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加强村民和村干部的民主政治素质,就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全面营造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氛围,构建社会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激励机制,不断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范围,使村民能够切实享受到新农村民主建设的伟大成果。
结语: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没有先进的知识做支撑,新农村的建设就不可能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我们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编号080027)
作者简介:
秦飞(1988--),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
庞成文(1986--),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