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篇1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模式,成为高校进行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当前国家不断重视工程实践的形势下,本文在分析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阐述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方式。

1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涵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从学校方面讲,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产学研”过渡到“产学研用”,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军训、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上机操作、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主要环节。遵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科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明确规定了金工实习(3 周) 、认识实习( 1周) 、课程设计(2 周) 、学年论文( 2周) 、科研训练( 3周) 、生产实习(34周) 和毕业设计( 16 周) 等环节,确保了实习、实训时间。在校内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综合实验室,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看,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建立了 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可采取以专业为单位集中安排,为专业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很多教师从事各种科研任务,其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可能只是生产实际中的某一细小环节,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如黑龙江省安达市安达龙新化工有限公司,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因此,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多家合作企业为顺利完成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努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是拓展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学是“产学研用”的基石,只有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好动手操作能力,才能为后续的专业工程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加强管理,不断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力度,是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为企业、社会服务能力,做好产学研用工作的基本前提。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训,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四年的实践环节串联,环环相扣,从基础实验到认识实习,从产品的设计到制备,从生产实习到毕业设计,共分8大环节,统筹安排这些实践环节,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和生产应用的桥梁纽带。除了集中实践基地外,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积极利用这些平台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服务。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企事业人才向高校聚集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利用此机会走出去,实现互动。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良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正确的人才评价体系密不可分。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审查,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2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践行方式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优化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产学研用合作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把供需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因此,在产学研用背景下,我们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我院自身的发展状况来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我们要继续推进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扩大外聘企事业单位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加入外单位培养环节,扩展人才培养空间。课程体系不应只包括培养计划、大纲等“软”的部分,还应包含实验场所、工程实践中心等“硬”的部分,明确学生开展实践的校内外场所,这样才能相互制约和规范管理,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组成教师科研团队,以他们的科研任务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进而建立师生科研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步骤,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大一的认识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见习阶段)、大二的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检索阶段)、大三的科研训练(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阶段)、大四的材料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方案制定与探讨阶段)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采用这样的做法就是希望通过一个串联性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各门专业课知识的重要性及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完整工程意识及学习的使命感。

教师利用教学科研成果成立企业,吸引学生参与。这种模式能使学生不仅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专业技能,锻炼从事现代企业生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而且能亲身体验市场运作的规则,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压力等,真正体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中“用”的内涵。建设校内企业可以加速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良性循环。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 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转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学” 功夫转变为 “练”功夫。要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的渠道,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拓展高校育人空间,实现“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和基础实践学习后,到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摆脱走马观花的实习方式,真正投入生产实际,也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工作定位,为自身就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员工来校进修培训,进行人才力量的流动交流,有利于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考核制度,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3结束语

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关键性问题有两个:一是师生科研团队、各种实践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二是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以用代学,学以致用。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遵循实践环节的相关性,系统规划各实践环节细则;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送学生到企业去,请企业里的人员做客座教师,实现“双导师”制。通过反馈,优化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指标,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了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全面运行。

参考文献:

[1] 尤祖明,迟 强,潘明财,谢绪磊.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5(4): 108-112.

[2] 崔凌霄. 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物流科技, 2012, (10): 51-53.

篇2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官产学合作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强调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创业型人才的培育需求,使得现阶段市场经济潮流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合适引导,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大学生创业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仍然偏低,究其根源则是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创业支持政策的乏力。因此,加强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动机,对于促进创业教育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观战略具有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创业教育研究力量单薄、专职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等,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训实践环节的薄弱。

1 创业教育中建立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所谓创业实训,是创业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即采取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的模式,按照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项目实战或采用模拟仿真软件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技术能力和心智技能培养的教学过程。

然而,由于创业是一项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本身需要拥有全面的素质能力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要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并不容易。一方面,对信息敏感性(市场直觉)的培养要历经长期的磨练,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创业者本人“悟”得;另一方面,处理信息、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则需要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趋势分析的知识和技巧。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后者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直接获取,而前者则需要创业者在“干中学”。

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实训环节既符合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又符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规律,教学效果是一般课堂教育所达不到的。创业实训把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平台,是课堂教育有效的辅助教育形式。

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训实践环节,建立一整套着眼于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从国外应用型人才官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中获得启示。事实上,官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2 国外官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官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事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国外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存在共性,但又具有各自的特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宝贵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实践环节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2.1 政府和高校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业人才建立保障机制

国外经验的分析表明,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有力推动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实施。通过(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37页)设立一定数目的专项基金,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激励措施等相关机制为推动这种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美国社区学院可以从“院校发展”资金中获得一定份额,用于推进合作培养活动;有些国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各自担负的费用,政府对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日本采用法律手段硬性规定企业承担一定的教育经费并接受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保障。这些举措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的加强。

2.2 高校应加强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建设力度

我国传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远远不够,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与创业过程总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这使得毕业生在进入创业实践这一环节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要求。

国外较多高校以实践教育为导向作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面向行业、企业与社区搭建真实的创业项目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因而其课程设置更多地强调“实战性”。同时,课程的设置不仅关注实践的导向作用,而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美国很多社区的学院,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注重与实训相结合,并根据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划分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比例,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能够满足社区或社会相关企业的用人需要。

2.3 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丰富多样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也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产学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受现行的人事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等院校仍过多地追求教师的拥有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师的使用上。教师的在职进修缺少立法的保障与资金的支持,进修形式与内容有待完善。尽管兼职教师的整体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法律较为欠缺,运行机制、保障机制需进一步的完善。纵观国外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首先,各国极为重视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教师应具有的学历、教师资格证书以外,尤为关注教师是否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篇3

关键词:职院校;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47-02

职业教育有其特定的指向性,从其产生的那天开始,与基础普通教育就存在了明显的差别,它不仅承载了促进人们基本素质的教育功能,还承担了社会广泛就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责任,技术性与职业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从当前的情况分析来看,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其自身的就业率比较低,除了人们对职业院校存在观念偏差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产学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可以为各个职业院校的成功开学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为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这条道路,让更多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尽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一、产学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

职业教育的办学与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创新需要充分发挥高职自身的功能,这项功能的发挥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密切合作与联系,可以说,促进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就是寻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最新突破点。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产学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产学合作是完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教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可以说,实践教育环节的成功与否对高职教育顺利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最先进的操作设备、最良好的仿真环境、最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敬业精神,通过这样的途径,加强了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这是符合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在社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立足。(2)产学合作是职业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的自我培养和对外引进是难以长远发展的,产学合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选派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实践,企业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的机会,选择优秀的高级技工和技术专家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这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促进了学校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改项目的有效发展。(3)产业合作对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在岗培训的机会及学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引发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深刻变革,提高了学校在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教材选取、课程安排等方面的针对性,降低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盲目性,再加上学校对企业职工的上岗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功能。

二、产学合作的基本途径

1.加强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从培养高职特色人才出发,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更新办学观念,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让企业产生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充当真正的办学主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另外,职业院校还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有效地梳理和辨析关于产学合作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关于产前合作模式、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尽量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的理论,从而为职业院校产学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2.更新产学合作理念。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考虑到自身办学的条件,从院校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充分意识到产学合作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的重要作用。企业从人力是第一资源的角度分析,认识到产学合作的必要性,将产学合作作为提升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战略来实施,将合作思路和产学合作内容更加广泛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服务意识,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紧密合作关系。

3.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将合作领域逐渐拓展,从浅层合作到全面合作,最终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将企业生产要素与学校有关资源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开发服务和职工培训、研究的机会,真正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培训基地,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有效因素。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校期间认识到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提高毕业后学生的就业能力。企业合作通过股份制形式,企业可以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办学,享受办学效益,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学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是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的一个成功的典范――联想学院,联想集团是一个名列世界前500强的大企业。我院能够过五关斩六将与入世界500强企业成功合作,靠的正是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于2007年5月开始校企合作,至今已组建了八届联想订单班,共培养联想服务工程师700余名。

4.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高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产学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联想集团合作为案例:(1)课程开发产学结合。自2007年与联想校企合作以来,与联想集团一起开发《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规范》省级精品课程,与联想集团一同开发《计算机维护与服务规范》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开发实训教材8套,公开出版两本。(2)创新产学合作模式。从2007年开始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3)更新产学合作理念。与全球500强大型IT设备集团共同合作及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已长达8年,这8年中企业一线工程师进入学校课程教学达50余人次,有利于高职院校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4)产学结合培养高质量人才。在与企业合作8年的过程中,我们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5)产学结合以市场为依托。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以市场发展为依托,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目前我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面向全国一、二线城市,学生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才,并且待遇较好,有利于职业院校提高办学效益及学校声誉。(6)产学合作实现双赢。联想企业将服务站建到学校,所有上班的工程师都是我们的学生,学生在学校就如在企业,学生实践的同时还有收入,学校在实践场所上节约了成本,并还有收益,也扩大了学校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对招生起了很大的作用。联想企业的受益在于学生毕业后进行联想直接上岗,节约了大量的岗前培养费用。学生在学校服务站实践同时也为企业创收不少。(7)完善产学合作的保障机制。校企双方成立联想学院理事会。联想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三、结语

除了以上措施,在产学合作的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指导,政府要对职业院校的人事制度开展进一步的深化改革,采用开放式的用人机制,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企事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引导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培训中,通过互帮互助,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另外,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如产品开发上提供技术指导、对与职业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股份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明确建立企业在职业院校中的责任和义务等,吸引更多的企业走产学合作的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校企联动、合作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健.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3,(11).

[2]刘玉强.政府引导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2,(5).

[3]刘俐.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办学模式探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篇4

产学合作是一种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步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最近十年,我国的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呈跨越式增长,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在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尤其适用于保险学专业。

一、国内外高校产学合作模式经验借鉴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与企业共同搭建产学合作模式。

(一)美国

产学合作在美国的体现方式为: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利用其具备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培训所需的人才,而企业一方面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设备资源,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设计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并委派工作人员辅导学生实践。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付薪酬,与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社区大学的教师配比更有利于产学合作的进行,兼职教师的比例至少为50%,其余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负责讲授应用性的课程。[1]

(二)英国

产学合作在英国的体现方式为:工读交替制度。工读交替制度即为学生在校学习与校外工作实践交替进行。根据薪金发放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学生的薪金完全由企业给付,不考虑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的薪金来自学校的资助,而在企业工作期间,则由企业提供工资。[1]

(三)加拿大

产学合作在加拿大的体现方式为:带薪实习项目。带薪实习项目是指学生是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其中工作实践学时应占理论学习学时的三分之一。不同于英国的产学合作模式,加拿大的院校建立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职责是确保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匹配融合。同时,建立互相评价的考评机制――学生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是否接受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与院校则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学生参与产学合作的资格和学分的获得。[2]

(四)德国

产学合作在德国的体现方式为:双元制。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全程参与合作教育。产学合作中,由企业提供办学资金和实践工作的条件,并参与专业培养和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均成立企业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价企业的产学参与资格、学生参加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30%至4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其余课程均在企业进行,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与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相同的是,师资主要来源于企业――绝大多数教师是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3]

(五)法国

产学合作在法国的体现方式为:精英教育模式。法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严格升学选拔制度,即只招收少量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等数个环节的考核,才能获得学位,并且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成绩不合格的则会被淘汰,一定的淘汰率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3]

(六)韩国

产学合作在韩国的体现方式为:进行订单式教育。大学根据区域特色,专门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这种应用型教育模式就是订单式教育。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流程如下:首先由学校进行先期专业特色的深入研究;然后结合对企业的访问,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及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界人士共同对订单式教育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经过细致的分析后,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落实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方向,同时开发专业课程及对应的应用型教材;最后建立对订单式教育成果和效率进行判断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制订下一期的订单式教育实施方案。[4]

二、民办高校保险学产学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计不适用于产学合作

很多民办高校在设计保险学专业时并没有考虑产学合作这方面,因此在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择及师资的安排上还是遵循传统理论授课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配合产学合作,部分高校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课时,强行安排一些实践课时,使理论课时缩减,导致学生在没有扎实保险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操作。可见,产学合作仅仅流于形式,高校保险学教育未与企业真正融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实践效果差,受益少。

(二)校内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一直以来,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局限于理论授课及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薄弱,从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过分强调学术论文与纵向课题。很多保险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就职,毫无在保险机构的社会实践或工作经验,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从未有机会到相关的企业进修学习,导致与保险行业实际脱轨,因而不具备独立承担产学合作项目的能力。

(三)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保险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产学合作的目的在于高校借助企业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企业则借助高校获得技能型人力资源。保险行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于保险商品开发、营销、核保、理赔、投资及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广泛人才需求,但现实是产学合作模式也很难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岗位零距离”的人才要求[5],学生毕业后上岗往往需要企业再次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雇佣成本。同时,在产学合作中,保险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几乎无依赖性,导致产学合作成为高校单方面收益,而保险企业收益甚微的“冷门”项目,产学合作的目的没有得到实现。

(四)缺乏产学合作评价体系

目前,民办高校还未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评价体系,对于学校、企业、学生等参与主体的表现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参与实践如何考核,企业在合作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收获无法量化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计划

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进行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后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求高校能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达到互利共赢目标的合作计划,以此来吸引合作企业。下面就以保险学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一下合作计划的相关内容。

保险学的产学合作计划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专业知识的认知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三这个学年。根据保险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学生会在大三学年学习专业主干课,至少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两门课程。在设计以上两门课的教学大纲时,应该将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为实践课时。同时,学生还会涉及其他专业限选课的学习,这些课程也应安排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实践课时。上述实践课时应该在理论课时完成后进行。实践课时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的部分主要是由校内老师以进行,主要帮助学生梳理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在模拟仿真实验室进行专业软件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为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外的实践课时做准备;校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合作的保险企业负责,学生在其经营场所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带领,先熟悉各部门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然后在每个部门进行见习或是实践操作。通过校内与校外的实践课,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保险业的性质,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第二阶段是以学生自主选择金融机构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四这个学年。学生结合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和第一阶段进行的实践课程,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是兴趣特长,选择保险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进行为期2~3个月的专项实践。如果有同学对未来并不想从事保险行业,学校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安排他去其他领域的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达到产学合作的真正目的。

四、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注意事项

根据上述产学合作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国外产学合作模式的借鉴,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奠定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的基础

民办高校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应用性,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课程大纲,选用或编写教材时要将实践课程或课时考虑在内,奠定产学合作的坚实基础。因此,学校需要产学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使培养方案更贴近实际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竞争力,课程大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适当,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感。作为保险学专业,就是要在寿险和非寿险两个领域分别涉及的保险商品(包含市场分析、险种的开发、合同的制定、营销、核保、理赔)和公司管理(包含计划、统计、投资、财务、偿付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评价、再保险)两大模块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包含的内容对大模块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使教师易于传授,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应的知识点,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进行产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并参与相关企业的从业资格考试,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企业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对于保险学专业的教师而言,除了在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外,还可以选择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机构,如果有机会进入地方保监会学习,更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对于资金较雄厚、资源较丰富的民办高校,还可以将教师送到国外优秀的应用型财经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能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保险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希望获得的利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希望从产学合作中发掘实践型保险人才日后为企业服务;二是通过与民办高校的产学合作,提高保险企业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保险形象;三是借助民办高校的学术平台和学术能力,进行保险新产品的研发。[6]鉴于目前企业在产学合作中“无利可图”的局面,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应共同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即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长期效益为契合点,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提供的差异性的保险环境和保险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适应未来保险行业发展的综合型实践人才。[5]

(四)建立产学合作评价体系

建立产学合作评价体系是保障产学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民办高校应专门设立产学合作监督评价小组,小组的成员应由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针对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监督评价小组而言,政府成员可以从地方保监会或是省市社会保障厅进行聘请,他们要对校方和企业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校方成员应由对教学和管理都非常了解的教研室主任或院长组成;企业成员应由参与产学合作的保险企业或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他们与校方共同对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成员则由参与产学合作的学生推选的代表组成,他们要对学校和企业提供的产学合作项目进行评价。综上所述,评价的对象包括校方、企业和学生。监督评价小组每学年都要进行全方位评估,因此评价标准涉及的内容较多。最后还要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突出的主体给予表扬奖励,对表现不佳的一方提出整改意见。

篇5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和局限。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技术和教学管理以及校园科技化、信息化、人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利于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更不符合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高校科研能力增强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科研、产业化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和完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成为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产学研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目的难以达成一致。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而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和市场的需要,以增长效益为根本目的来营销产品或服务。前者的核心是教育,后者的核心是利益。

2.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第一,政府未能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教育中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缺乏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教育法律规定。第二,政府对高校进行产学研模式人才培养教育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第三,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缺乏统一的、灵活多变的协调。

3.高校产学研教育基础薄弱。第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体质缺乏至上而下的统一布署,只有极少的高校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管理机构;第二,受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在教材、教法、教辅等方面存在极大不足。第三,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奖惩管理机制,导致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第四,高校设立专门用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专项基金极少,几乎没有。

4.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社会效应没有得到认同。第一,一些社会人士不认同。有人认为,高等院校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根本内容,对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持否定态度;第二,就业单位不认同。某些企业在招聘时,以学生的学术评分作为审核是否参加面试的标准。

三、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措施、方法和途径

1.考核模式多样化。设立多样的考核模式,如实施综合考核标准,即将工作量考核、技术转移考核、专利考核、产学研合作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实施多种组合激励方式,如专利共有激励、股权激励、工作量考核激励、受益分配激励、技术经纪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都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主动性和信心。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在企业中提供实践和操作中提升其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或科研论文,从而提升其创新素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帮助社会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又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岗位,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3.校企双方转变思想,更新合作观念。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与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一致,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也应当认识到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向高等院校开放,与高校建立长久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汲取高校先进的理论经验、科研成果及先进知识文化,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做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4.健全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提供坚实的平台。第一,设立专门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管理部门;第二,抓好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制度建设,在技术转移、股权激励、专项资金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让产学研模式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制定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评价跟踪体系和优势对比体系。

5.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优化产学研合作外部环境建设。第一,建立健全地方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合作的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纳入地方教育法规之中;第二,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经费保障体系,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发展资金,对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企业、高校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三,实施明确的赏罚分明制度,对于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第四,积极协调区域其他单位和部门。

6.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设立创业苗圃,用来培育大学生好项目、好创意。

参考文献:

[1]刘光杰.产学研合作有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比较[J].商业视角,2012(697):80-81.

篇6

关键词: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34-0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则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1.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需求。而培养具有独创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1]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相契合。

2.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意味着失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成功和持续发展。即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在毕业后不但能够进行自主创业,而且能到企业及公司顺利就业。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的问题

1.高校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全面深刻领会其内涵精神,同时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所制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例如开设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不匹配,在企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高校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认识层面的问题,使得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管理体系都没有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水准。

2.企业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主动性不强。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进行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时企业更关心的是能否从这种合作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由于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因此企业更喜欢从人才市场上引进仅需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的人才,而忽视了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能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并为企业未来发展带来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动性不强。

3.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产学研用校企合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制度保障。政府在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方面没有出台具体的资金支持政策、顶岗实习政策等,致使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仅流于表面,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没有发挥出政府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应尽的职责。

4.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方面均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方面,过分强调按学科分专业,按专业设置课程,学生专业面较窄,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形式方面,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讲授的内容主要是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体系方面,对学生的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以课本知识为重,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考核评价机制欠缺,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应从顶层设计开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校制定为主,企业参与为辅,同时要求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

1.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1)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通过对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充足的依据。(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紧紧围绕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进行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调整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各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保障。(3)增设必修创新学分。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学生必须获得的创新学分。必修创新学分可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听报告、参加学科竞赛、、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发明专利等方式获得,必修创新学分的设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按照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差异,构建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重点、以培养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与理论体系相结合的教学系统。(1)专业课程实验实习。在学习专业课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实验实习。让学生亲自实践每一个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2)综合性实习。校企通过协商,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习模式,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或暑期实习,对于大四的学生则应组织其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通过不同类型的综合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我校已有多个专业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协议,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可以学到很多新的实践知识,同时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规程、管理理念。学生在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企业也选拔了优秀毕业生。(3)建立开放性实验教学。通过到企业调研,把企业需要用到的专业技能经过筛选和整合开设成多项开放性实验项目。由于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少学时、重创新、多应用”的特点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大量的应用知识,并把学生从一种束缚、封闭、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一种自由、开放、主动的学习状态。开放性实验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特定专业技能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效率。

3.校企合作开辟创新培养的第二课堂渠道。(1)聘请企业骨干来校讲座。聘请企业骨干给学生讲授专业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及就业需求,使学生能对自身做出正确的定位。通过生产案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应的专业知识,这种通过深度融合专业知识、生产案例、实践应用于一体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学校提供科技和人才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资源,共建研发中心,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平台,学生通过参与研发项目,即推进研发项目进程,又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3)校企联合开展技能大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联合相关企业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定期举办技能大赛。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深入研究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建立一套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学校传统的自主评价方式,转变成由学校、企业、社会多方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考核应体现出“理论联系实践,知识与能力并举”的特点,在考核内容上应重点考查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考核方式应尽量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灵活采取考核方法,避免一次考试定结果的做法。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使学生能发挥自身优势,促使学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深入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建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府保障体系。首先要提高政府推动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战略思想。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大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高校、企业对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理解,促进企业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其次政府要提供政策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政府应重视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拨款,促使高校增添实验设备,改善实习实训教学环境。政府应尽快制定出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有关法规和制度,明晰高校、企业在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作用、责任、权利,促使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入开展并健康稳定发展。

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将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

篇7

论文摘要:通过“产、毕、研合作的模式”培养动漫人才,是动漫教育的行业特点和毕科特点的必然要术。欧美、日本的经验值得我国在探索动漫教育过程中借鉴,扣工作室制度、校企联动制定教育大纲、自主的产研服务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意识等。

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是动漫教育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上采取这种模式走在前列的主要有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对这一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就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作一番梳理。

1、日本模式

日本在动漫教育方面拥有将学校、市场和政策等三方面有机联合的较完善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传统的“工作室”制度;(2)自主服务于“产、学、研”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首先,日本传统的动漫教育采取“工作室”制度有点类似于我国传统作坊的“学徒”模式,师傅带徒弟在实践中学习。日本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动漫专业之前要通过人学考试,考试科目以美术基础为主,进入大学后学习课程也主要以提高美术和文化素养为主。之后,动漫专业学生很快就会被安排进动画工作室进行实战式历练。在日本的动漫工作室,特别强调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其次,较强的服务产业意识和知识产权开发意识。一方面,日本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将传统的动漫技能教育上升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层面,纷纷在研究生院开设动漫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专门从事动漫文化、动漫产业、动漫技术、动漫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发。如东京艺术大学是日本国立大学中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院校,动漫专业隶属于研究生院的影像研究科,设三维动漫、二维动漫、故事构成等方向,仅招收16名学生。大阪电气通讯大学则是日本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非国立大学。亚细亚大学还新开设了“市场文化课”,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如今,日本院校在服务动漫企业、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2、欧美模式

欧美模式包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相似,其中以加拿大为强。加拿大60年代就已经在全球首家培养动漫人才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欧美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实施的:(1)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2)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3)技术与创意并重。

首先来看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欧美在制定动漫人才的培养要求时重点考虑是否和行业标淮相一致。如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动漫绘画专业的主要科目即是由业界人士参与编纂,为的是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行业的需要。再如加拿大有个“行业部落委员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部落委员会”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纲要。

其次,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欧美的动漫教学除了课堂教学模拟真实的专业工作环境布置外,学生在一定的阶段还会被安排进企业的工作室实习或参加实际项目的练习。与日本小作坊式的工作室培养模式相比,北美的动漫教育更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气息。加拿大的谢尔丹学院在工作室教育模式中,完全按照好莱坞动漫生产的模式组织教学,连实验室布置都尽力摹仿好莱坞动漫工作室的格局、氛围。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欧美工作室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开发。在工作室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设计自己的工作空间。

再次,技术与创意并重。欧美的动漫教育在长期与企业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如果学生只注重掌握maya等软件技术,而不去学习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动画师。因此,北美动漫教育还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细节中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意潜能。除了工作室尽量尊重学生的创意进行布置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创意训练课程,老师会把平时看起来不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联系起来,创造一个有创意的环境启发学生去联想。

3、国际动漫人才“产、学、研”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日本在长期的动漫人才培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借鉴一:“工作室制度”。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大都采取“工作室”制度。我国目前动漫人才培养还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对学生进行的是规模化、程式化的统一培养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对理论,不利于学生实战经验的积累,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被掩没。“工作室’制度,将学生分成小组,各有分工。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可以与项目组中每位同学充分交流沟通。而且,通过“工作室”培养模式,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上手工作。不必像现在这样,需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才能上岗。

篇8

关键词:电子工艺;“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实现资源优势整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多样性,从短期、单一、临时性的项目合作到长期、综合、战略性项目合作发展;从双向交流高校和长期校企点线合作向全面合作、工业园模式发展。“产学研”结合既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国内高校”产学研”的总体分析,主要对相关研究现状与动向、现存问题及障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

从本质上看,“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研究所和政府等三类技术创新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和科研的良性循环的一种形式。总体来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以产促教,以教促学。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独立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和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来选择”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是新时期分类分层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电子工艺实习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电子工艺实习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电子工艺已成为一门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生机,并产生着重大影响,其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在我国进入WTO后,电子工艺实习教育不仅要面对中国市场,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因此,电子工艺应在教育模式上,由教育规范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在教育内容重知识、重能力,更重素质;在教育手段上,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转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现代人才的标准,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四者结合的体现,也是信息素质教育为之服务的目标。因此,电子工艺实习教育自然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改革的步伐以适应新世纪的挑战。

2、培养电子技术工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它是理工科各相关专业实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过程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电子工艺实习是工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它主要以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检测为载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等实践能力。

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热点研究问题。

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实践意识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的教育核心就是实践育人。学生良好的能力与品德要在实践中培养与形成。电子工艺教学过程就是在培养好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个学生如果认清了电子工艺的精神实质,具有较高的实践意识,则他不仅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根据将来发展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知识体系。

2、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扶持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引导扶持,对其良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应该对”产学研”教育由形式上的扶持转为内涵上的帮扶,保障学校在市场中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增大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中的自,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更为便利和良好的条件。

3、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和内容,加强实践能力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内容的设置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

4、优化学科设置,打造特色专业

我国各地高校应该着力于对行业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查,着眼于本学校固有特色和基础,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置本校的专业课程。例如设计培养方案,我们首先应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体现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专业的特点;其次,以加强基础为目标,尽可能设置有效夯实基础的课程;再次,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的打造方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正突出本校亮点,实现”产学研”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

5、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实践兴趣

良好的实践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过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整个实践过程轻松自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对于概论、安全、先进制造与工业应用技术采取大课集中讲授,利用图文并茂的电子演示课件,丰富多彩的焊接技术、插入式封装技术(ThroughHoleTechnology,THT)和SMT生产工艺电影的视频教学片,形象生动的教学挂图与展板,电子产品发展历程的实物展台,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传统与现代电子工艺的精妙,加深对电子工艺探索的渴望。通过观摩SMT工艺流程与生产设备现场,印制电路板制作,学生亲自实践,贴近现代电子生产现场。在实习产品的工艺设计与组装、调试过程中,容许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让工程实践处于一种融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实践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资源,如学习PCB设计规范及软件使用,进行EDA实践,电子工艺相关知识学习,增强实践基础和动力。

6、严格实习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效果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检验。采取实践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型考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特别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实习过程中,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实习态度,没有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实践者。为了检验学生实践效果,要现场考核学生对实习内容完成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面前当场通电试验、调试,教师当场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设置故障让学生查找,对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要给予激励和关注。例如做充电器时,发现电流过大或过小,问题可能处于什么地方,怎么解决;收音机收不到台,如何检测相关电路等。有的学生能够通过对电路原理、实际线路的分析找出相应的原因,可以给该项考核内容加分。实践操作占考核内容的70%,这样就杜绝考生重视理论课学习与考试,轻视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认真完成实习报告也是实习合格的前提之一。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实习报告既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作为教师今后工作改进提供依据。通过严格的考核,学生实践效果明显,实习完了普遍觉得实践能力提高了不少。

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加薪而科研,功利化思想严重,这对人才的培样是极为不利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加以表扬并传承,特别是在创新精神和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三是加强校本培训,通过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师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四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通过科研引领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尽快走出低谷。

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应该立足经济的发展,着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突破,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切实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广生.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01):11.

[2] 申纪云.激活产学研结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3] 王瑞兰.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45.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22-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模式,不是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涉及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1],必须要有社会的广泛参与。产学研合作,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2],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也是当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3]。它最早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耐德提出,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以提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主要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美国职业教育学会后来正式界定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理念”[4]。

(二)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当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在学习和摸索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概括起来,其基本模式主要如下。

1.学习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此种模式学生的培养主要在学校进行。在学生培养方案中,除了特定的理论学习以外,还嵌入了实习实训教学模块。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来进行学习,如工程制图、精工实习等;另一方面,可将企业的特定需求模块加入到教学环节中,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负责进行讲解和培训,培养学生特定的知识,其核心是理论学习中加入特定的实训模块,由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

2.参与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参与式产学研合作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即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参加由企业冠名或赞助的带有一定企业需求的各种项目比赛、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创新来完成相应项目,从而得到能力的锻炼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一种模式。其核心在于学生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3.体验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体验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此种模式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现场或工程实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包括认知参观、顶岗锻炼、带薪实习,以及“3+1”分段式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等。此种模式能够给予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有着直观的感受和亲自的体验,从而能够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此种模式又受到众多条件如实习时间、场地等的限制,往往不能够深入。

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国外进行了很多年,其中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加拿大的“三结合”模式最具有典型性,但又各有侧重,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技能。相比国外,国内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以完成任务为主的“三为主”状态,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案系统性设计不足,动力机制缺乏,存在着时间分散、针对性不强、深入程度不够、考核困难等众多问题。

1.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性不足。当前,各大高校包括职业院校在进行大学生培养时,都把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一个方面加入到了培养方案中去,但实施效果却并不明显。对学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停留在参观了解、顶岗实习的初级阶段,参观了解和顶岗实习也都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实践时间长短不一,实践的内容大同小异,不具有个人针对性,没有相应的考核和效果评估,学生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2.产学研合作教育动力机制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理论上讲可以三方互利共赢,但实际操作中,合作的动力机机制往往不足。特别是作为合作教育中的企业方,因其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这种合作又往往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在合作中的动力不足。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虽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但限于经费、安全等问题,并且随着扩招带来的影响,根本不能组织那么多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同时很多指导教师本身就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导致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作为直接受益人,也想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能力的提升,但往往缺少相应的机会,同时习惯了学校相对轻松的学生生活,心态和投入不足,导致最终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产学研合作教育考核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考核,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产学院合作模式,也没有一个规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考核范式,效果评估体系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导致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注重过程,考核易流于形式。考核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对学校、企业没有相应的考核任务。对学生的考核也主要以学校为主,企业缺乏对学生有效考核的激励(责任),往往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就匆匆了事。

三、“三位一体四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综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来看,美国的CBE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英国的“三明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追求,德国的“二元制”注重职业教育,均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国内学习式、参与式和体验式三种类型的合作模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培养,有很多与国外有共通的地方,学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应结合各个模式的优势,通过“三位一体”“四结合”来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

1.三位结合系统性设计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案。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性设计,可参照国外先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综合各种模式所具有的优点,并结合各个学校的教学实际,设计从学生入学到离校各个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内容,从认知到了解到参与到体验到创新的阶段式成长过程,并针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培养内容和考核方式,把学习、参与与体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生学习成长档案。通过在资源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时间上保证、在内容上深入、在效果上反馈,真正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

2.四方联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在国外得到了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奖励等方式来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和企业则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加强合作,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整合各自资源投入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真正做到产学研参与的各方各得其所、各有获益。高校要建立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教育培养模式,要切实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定学生的培养方案;企业也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学生个人要充分利用好实习实践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将所学和所用无缝对接,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

3.建立绩效反馈的闭环系统。除了做好产学研合作的规划系统外,在实施层面,还要加大对过程的管理和考核,要通过绩效的管理和反馈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增加教师工程化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企业应建立学生实践班导师制度,认可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业绩,并给与相应的奖励和补助;学生的考核要注重全过程的量化和跟踪,并注重反馈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对学校和企业主体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和企业有动力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

结束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多方参与、具有显著实践性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前的职业性准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的合作参与,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需要将学生的所学与应用联系起来,需要将实验室、实训室与以后的工作室、操作室联系起来,做到产学结合、学用结合,真正成为到用人单位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的“人民满意教育”。

参考文献:

[1] 隋幸华,刘理.简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J].云梦学刊,2013,(1).

[2] 郭广银.产学研合作: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J].求是杂志,2012,(1).

篇10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引厂入校 人才培养模式

1、产学研合作的背景

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一个国家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也表明经济发展必须依赖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必须依赖教育的发展。《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曾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根本是实现双赢,建立一种稳定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关系,其中心是协作和互动。只有结合特定专业与使用该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确立人才培养是为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才能确立符合生产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1]。

1.1 产学研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产学研合作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合作主体为了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对技术、资金、设备、场所、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的合理分配。具体地说,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是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融合[2]。

产学研合作教育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学校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使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企业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场地,向学校推荐技术工程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知识的培训,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各有特色。目前国外较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归纳为科技园区、网络中心、英国教学公司、德国费朗霍夫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五种模式。德国产学研合作模式起源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育”,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堪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属于起步阶段,既有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的典型模式,也有独具我国特色的创新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市场引导的短期合作模式,其中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二是政府宏观指引型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大学科技园模式、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和工程技术中心模式等。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多元化新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和广大企业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做支撑。

(2)校企双方优势和利益关系不对等。现阶段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多是院校有求于企业,高职院校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院校方希望利用企业生产技术优势,获得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部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薄弱,教学资源也难以用于实际生产。

(3)企业重当前而轻长远,不愿在人才培养上做长线投入。

(4)校企双方沟通不畅。人才供求信息交流不畅;高职院校对于企业新技术、新装备缺乏了解,无法在教学中传达给学生;人才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企业认可度较低。

2.2 问题的分析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职院校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要想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地开展下去,只有政府出台相应保障机制,院校搞好内涵建设,企业从长远利益与社会效益出发,把关注点从“用人”转移到“育人”,从“短期利益”转移到“长远发展”上,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发展。

2.3 解决问题的对策

分析对比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寻求一种利益的最大化和基本的平衡关系,从根本上提高双方特别是企业合作的热情;建立一个专业机构,由双方人员组成,从组织协调到双方责、权、利的相互约束等方面进行协调。基本思路应是:组织健全,决策、管理及执行机构齐备;职责清楚,任务明确;管理到位,合作中涉及的各环节工作均有具体的管理者和执行者[3]。

3、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实践

石家庄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近年来,积极发展机械、汽车、电子、石化、建筑业等支柱产业,为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1 引厂入校,探索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5月,我校与石家庄东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引厂入校,迈出了产学研合作之路的第一步。该企业主要业务是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冷冲模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拥有稳定的业务关系,设备先进,具有较高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水平。双方进行了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双向互动、相互约束的运营机制。根据企业规模和产品,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主进行产学研合作。经过几年的磨合及共同努力,在校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生产实训环境。

3.2 教学与生产的组织实施

3.2.1 资源共享,校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