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9年3月,海南三亚某五星级酒店宴会厅。大家的目光都汇聚在正在进行德州扑克终极对决的赌桌上。赌桌两侧分别坐着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美国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俨然赌桌上的宠儿,中国人则略显保守,凡是没有胜算的牌都不会跟注,因此激战了4个小时,双方并没有分出明显高下。
中国人面对对手的攻势一如既往的沉默,在发了当局最后一张牌之后,他抬起头透过眼镜片注视了对手一会,然后轻轻地把所有筹码推进了赌池。这一次,胜利的天平偏向了中国人,最终他赢得了赌池中的全部筹码,赢得了这场比赛,也为自己的公司赢得了一笔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这个中国人是舍得网的CEO马健,而美国人是SIG的创始合伙人兼总裁Andrew Frost。马健在玩德州扑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沉着应战不盲目跟进,也许正是Andrew Frost所看重的企业家特质之一。
其实两位早已相熟,早在2008年11月马健就与SIG开始接触,为自己创办的目前已拥有200万会员、累积登记150万件闲置物品、成功交易超过100万笔的C2C闲置物品交易平台舍得网寻求融资,经过不到4个月的时间,2009年2月双方签订了投资意向书。
创业
舍得网这个名字寓意“有舍有得”,“舍家”把闲置物品放到网上,物品被成功索取后,舍家得到相应的“舍得券”,然后凭券就可以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当前中国正处于非常明显的过剩经济时代,大量的闲置物品已经成为阻碍消费的主要原因,因此为闲置物品探索‘最佳处理之道’就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马健这样解释它最初的创意初衷。
不过,2007年10月,马健刚刚提出闲置物品交换这个创意的时候,其他四位合伙人当中,只有一位看好。而且在2008年1月舍得网创建初期,正值国内众多易物网站纷纷倒闭之时。但是,执著的马健还是把舍得网做了起来,面对“前辈”们的悲惨境遇,马健也没有退却,而是利用前车之鉴积极探索生存之道。
“传统的易物网站存在效率低、成功率低、用户层次低的问题。”马健说,舍得网正是针对传统易物网站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基于舍得券的闲置物品交易模式。舍得券其实就是一种交换凭证,由低到高划分为“铜、银、金、白金、钻石”五种级别,分别对应着估价为20-100元、100-500元、500-2000元、2000―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物品。会员之间利用舍得券作为媒介进行闲置物品交换。
舍得券不仅起到了“一般等价物”的交易媒介作用,还因为“一券一物”的交易规则,模糊了闲置物品的价值,从而免去了交易过程中费时费力的讨价还价过程,从根本上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与成功率,同时用户手中的舍得券还能够促进下一笔交易。
创利
2008年6月,在运营半年、拥有超过10万用户以后,舍得网开始了盈利模式的第一次探索――物品预定,即1元钱可以预定一件闲置物品3小时,3小时内交易双方可以充分沟通而不必担心这件物品被别人抢先索取。在舍得网,绝大多数闲置物品仅有一件,因此这项服务一推出,就受到了用户的欢迎。
然而,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这样的模式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大家纷纷质疑:舍得网会不会只赚吆喝不赚钱,最终和它的“前辈们”殊途同归?
舍得网也认识到如果想生存,就不能只靠单一的盈利模式。继推出了物品预定后,舍得网又相继推出了抵押借贷、换券收费、短信服务等7项增值服务。虽然每项服务的收费都不高,但曾经以100多项增值服务为老东家每月赚取上千万元利润的马健却认为,舍得网找到了核心盈利模式,“我们看中的不是单个模式的惊人回报,而是规模效益。”舍得网的增值服务费基本都是1元,积少成多的收费也许正是投资人看好的地方。马健认为舍得网的盈利模式是与交易规模直接挂钩的,交易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使再小的增值服务也可以聚沙成塔。
换券收费是舍得网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虽然由5个铜券换成1个银券只需要交纳5元,但是每天上千笔交易中,有80%是铜券交易,而这80%的人会让自己的舍得券等级往上升,以便能兑换更具价值的闲置物品,这就需要将低级舍得券兑换成高级舍得券,因此在将来,这种需求会转换成与交易规模对应的收入。
据统计,目前舍得网平均每天的换券收入达到3000元,预计今年年底每天将超过10000元,而未来随着舍友规模的增长以及“超值换购”的推广,换券收费的收益不容小觑。
另外,如果看中一件物品而手中的舍得券不够,还可以使用抵押借贷。20元抵押借贷一张铜券、100元抵押借贷一张银券,每天利息都是1元,而任何时候只要有了舍得券,还可以把押金都赎回。
除此之外,舍得网还有站内消息群发等多项增值服务。但对于互联网惯用的广告盈利,舍得网却没有涉及,“其实我们有绝佳的广告位,但是我们不急于在网站上插入广告。”马健说,“舍得网希望给用户提供一个比较安静舒适的环境,打造一个优质的品牌。”
舍得网对增值服务的新尝试还在不断进行,但所有增值服务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和青睐,才是舍得网最终能否实现“积少成多”的关键因素。
创新
马健舍得网账号的签名写着:“创新是一种生活态度”。的确,舍得网一直在不断的创新,连SIG的投资人都说:“舍得网就像兔子,一转眼已经窜出了好远。”这其实是在称赞舍得网创业团队解决问题的速度。
除了发明舍得券模式外,创建21个月来,舍得网大大小小的改进和创新之处就有60余项,平均每个月都会有3次明显的改进。难怪舍得网的员工都感慨道:“我们应该去申请世界上创新最快的企业。”
2009年初,马健发现高端用户出现逐步流失的迹象,而主要原因就是高端客户在“舍”了之后找不到想要“得”的东西,经过几番探索与实践,舍得网在5月正式推出了“超值换购”,即由舍得网出资购买一些全新的商品放在网上,用以吸引高端用户。然而很快舍得网又发现,他们的购买渠道总是没有淘宝便宜,不具有价格优势,因此经过3次改版,最终确定“非卖场”策略,通过与京东、卓越、果皮、当当等众多购物第一站合作,选取“一线品牌、当季热销、标准化、中高档”的商品,采用“凭券换购”的模式,实实在在为消费者省钱,迅速吸引了网民的关注与参与。
篇2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1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1.1 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我国城乡基层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区信息化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重大的挑战。一方面,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对社区发展高度重视,为社区信息化系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
1.2 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符合各类群体的诉求
首先,社区居民希望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带来多项便利,包括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享受社区便民利民及商业服务;进一步扩大社区事务参与和监督等。其次,社区组织和工作人员希望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居民,推进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最后,社区内的企业和商家希望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销售和推广。
2 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构想
2.1 社区便民热线建设
设立便民热线,全面提升社区与居民的信息沟通效率。居民随时拨打都可以自动或人工转接到各个社区有关办事机构的办公电话,或者社区物业、医疗、饮食、购物等服务机构的电话上,实现社区服务"一号通"。此外,社区还可以利用社区总机服务随时以语音或文字短信向所有社区居民的住宅电话、移动电话发送防火防盗、防灾抗灾、社会保障、卫生防疫等重要事务通告,从根本上解决社区事务无法全面、及时、准确通知到所有居民的难题。
2.2 社区信息服务网建设
通过对各类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综合信息交互服务。第一,整合和组织社区服务事项,向社区居民提供就业、社保、计生、民政、卫生、司法等信息的和查询服务。第二,为社区居民提供辖区内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信息的和搜索服务,覆盖吃、住、行、游、购、娱、健等涉及居民日常消费的各个方面。第三,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信息、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电子阅览、远程教育等方面的服务。第四,实现通信业务代办、水电煤气等费用的网上缴纳功能。
2.3 社区便民服务终端建设
建设便民服务终端。根据社区规模,在社区内安装一定数量的便民服务终端,实现快捷高效政府部门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信息,并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务。便民服务终端需具备三方面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包括政府信息、社区信息、物业服务信息以及电子报刊等。二是公共信息查询功能:包括地理位置查询、公交线路查询、电话查询等。三是便民服务功能:提供预约挂号、话费充值、水电煤气费用交纳等服务。
2.4 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社区安防保障
一是建设社区监控系统,加强对社区内楼宇、商铺的日常安全监控,有效防范和打击犯罪行为。二是建设社区报警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即时发出警报,分为周界防范报警系统和家庭报警系统。周界防范报警系统用来防范翻围墙和周边进入社区的非法入侵者;家庭报警系统用来防范窃贼入室盗窃或发生煤气泄漏、火灾、老人急病等紧急事件。
3 有关社区信息化工作的几方面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能局限于某一家单位或某一项业务的范畴,而应是各部门在业务协同的基调上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上下功夫。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确定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对重点方向和项目作出安排,并积极组织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实现统筹规划,有序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
3.2 坚持惠民为民的服务理念
社区信息化工作覆盖面广泛繁杂,很多工作重复交叉,难以梳理和量化,致使很多社区工作机构疲于应对,却得不到居民的认可。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新思维、新手段的引入来逐步解决和完善。因此,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要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要有利于促进政务公开、减少行政审批、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方便人民群众办事、构建和谐社会。有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以服务为中心,需求应用为导向,形成政府与居民的良性互动。
3.3 加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整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现有的信息及网络资源,调动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避免重复建设。此外,还应统一使用较成熟的软件,实行集中管理、信息共享,将最鲜活、与群众需求最紧密的数据实现规范采集和共享。并将这些信息经过分析和提炼后,提供给相关的决策和管理部门,构建更具实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进而便于有关部门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3.4 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结合实际情况,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以社区居民最关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区居民和企业商家积极参与和体验,然后逐步扩大社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地域覆盖和项目覆盖,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在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途径和前提;另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会极大地丰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同时其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没有各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2.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无法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从长远看,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必然会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将为全体国民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内涵--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
3.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地体现。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可对某一专题的相关内容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和发现学习。第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网络资源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各地区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有效应用的关键要素与建议
1.研究并制定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机制,要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设备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实验和课题,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合和辐射,对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相关政策和奖励向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
2.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质量。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首先考虑资源的学科性质,根据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目录来建设资源,形成与当地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其次,提供对教学和学习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既要考虑到所建设的资源是否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的认知促进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通过建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辅助情景、实际应用案例、启发性的探究问题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线索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要注重区域性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地区内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发挥当地教育资源、教师、行政部门的优势,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益,保证资源建设质量。
3.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小学、初中阶段分别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同时,尽可能地开放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有效落实课程内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因此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和网络道德培养并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
4.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切实把握好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方向,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努力促进开放的、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发展,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养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制约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被理解为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能力,而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能力。教师是否有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为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而创造性地采用革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学生层面上则体现为学生是否已经在教师的帮助下成功地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能力。
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的因素是教学实践,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人才结构、机构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等各个因素,通过有效政策与措施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促进信息化资源与环境在学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丰.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4
您好!
近期我发现了我一个严重的问题:每当我走在社区的街道,总会看见一些居民把垃圾随地扔,扔到了外边也不理睬,安然无恙的走了过去。有的时候,人们把垃圾扔到草坪或树下后便逃之夭夭。有的时候,人们带着自家的宠物到处溜达,这些动物们随地大小便后,主人不但不收拾,而且屡教不改。更可气的是,居然有人从楼上往下扔垃圾,垃圾不但不到进垃圾桶里,而且还会“天女散花”,使垃圾在街上到处“飞舞”,如果楼下有人,被砸到了,事情会更严重。
垃圾没有被回收的严重后果是:没有回收的垃圾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XX年;塑料100——2XX年;玻璃10XX年。
垃圾是一种分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的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机挥物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许多含致癌、致畸物。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病的根源。
我认为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是因为小区居民的懒惰、省事和社会公德造成的,为了让我的小区变得整洁、美丽,我倡议:
1.在垃圾桶旁边写上标语;
2.在溜宠物的时候,带上手纸或塑料袋,然后扔到垃圾桶里;
3.加强环保宣传,形成良好的习惯;
4.不乱扔垃圾,仍把垃圾分类处理。
大连市中山区山屏小学六年一班
篇5
关键词:群众舞蹈 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
一、群众舞蹈的现状与特性
群众舞蹈可以称为社会舞蹈,“社会舞蹈活动是在一定舞蹈文化背景下,将参与者的社会性相互行为转变为群体行为的过程。为此,大多以群体形式出现。”
群众舞蹈类型多样,其中有民间舞蹈、社交舞蹈、校园舞蹈、儿童舞蹈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较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文艺的审美心理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舞蹈便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很好的文艺形式之一。目前中国群众舞蹈的发展十分迅速。
1.群众舞蹈的现状
首先,群众舞蹈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从都市到小城、从广场到厅堂、从文艺晚会到节日庆典,都会出现群众舞蹈的身影。在城市的广场和街巷,每天早晚都会有许多和着音乐与节拍,快乐地学着跳着各种舞蹈的人们,他们视舞蹈为自我娱乐和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
其次,群众舞蹈的参与者越来越广。老人、青年、儿童甚至残疾人都广泛参与进来,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千手观音》和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俏夕阳》,都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三,群众舞蹈的样式越来越多。群众舞蹈几乎吸纳了所有舞蹈样式,不同年龄的群体倾向选择不同的舞蹈样式,老人一般喜爱民族民间舞(如秧歌舞)、交谊舞、老年迪斯科,青年人则喜爱体育舞蹈、街舞等。
从目前群众舞蹈的发展现状来看,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的时代风貌和精神追求。
2.群众舞蹈的特性
群众舞蹈最大的特点是自娱性。“群众舞蹈起源于劳动,是以带动娱乐、休息及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追求美的享受,出自自己的爱好,以自我抒感,自我表现等为目的。因而自娱是第一性,让人欣赏表演是第二性”。
此外,群众舞蹈还具有业余性、社会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舞蹈形式和参与者的增多,越来越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这种文化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比如群众舞蹈在当今城市和乡村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功能。
二、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它包括此区域内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思维信仰、历史传统、地域心态、地方语言等文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是关系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建设品位的基础工程。
1.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的城乡发展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也存在许多重视硬件、轻视软环境建设的问题。比如过分重视景观建设,部分社区只考虑路灯、小路、草地、水体、雕塑、喷泉、树种等的规划与选择,还有餐馆、茶社、酒楼的装饰。而中心广场、体育馆等设施则明显不足,没有为群众集体活动做预先的考虑。这使得不可缺少的群众活动场所减少。
另外,缺乏必要的人文组织和规划。很多社区不能把散乱的群众舞蹈活动组织起来,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很少。因此,加强社区文娱活动的组织和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
2.群众舞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首先,群众舞蹈产生于群众文化,原始舞蹈开始就具有纯粹的锻炼性质。在晚间,当一天的劳累得到休息之后,原始人感到需要活动一下自己的肢体,以轻松的形式把心情和感受传达给别人,表达满足、适意和从生存中得来的欢快。这种舞蹈,是原始人在休息时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而此道理对现代人依然适用。所以,社区群众舞蹈最基本的意义还是提高百姓的身心健康。
其次,群众舞蹈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味和文化素质。舞蹈具有审美和健身等多重功能,它与多种学科的关系密切。普及舞蹈文化,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提高舞蹈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升文化艺术水平。舞蹈是群众文化的有机构成,无论是民间社火、广场上的大秧歌,还是各种群众文艺活动中的舞蹈演出,都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群众舞蹈文化活动,可以让舞蹈走进人民生活,使他们的休闲时光更丰富多彩,富有意义。
第三,繁荣群众舞蹈可以促进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多种多样、极具趣味的文娱活动有利于培养居民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社区氛围。
要提高社区建设品位,就必须加强社区文化整体性建设。具体地说,要尊重社区文化的特殊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注重群众的参与性,关注其多层次的需要。此时,大力开展群众舞蹈等文娱形式是比较好的选择,它可以把社区的软硬环境二者联系起来,加速中国现代社区新文化景观的形成。
(作者单位:深圳市群艺馆)
参考文献:
[1]冯碧华.社会舞蹈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2]杨承军.浅论群众舞蹈的特征与作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篇6
一,彻底改变传统社区观,把社区当成社会建设的“大文章”来做
过去“单位制”主导的社会体制下,社区只是主流体制外的补充性社会单元,在社会整体格局中,具有很强边缘性特点。但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尤其是“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成为主流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当前社区建设,仍需以转变传统社区观为前提。
1, 转变传统社区工作“小儿科”理念,树立现代社区观
与社区本身的作用并不显著有关系,在过去政府工作理念中,社区工作是“敲边鼓”的活。改革几十年来,虽然轻视社区工作的情况有了大的转变,但传统惯性思维仍在时时发挥影响。如有些社区发展资金遭挪用、社区政策落实打折扣、居委会人员经济社会地位难以提高,都是具体反映。而为彻底转变这一情形,政府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多形式的、普及现代社区观的公民教育,把社区作为现代居民生活的基本理念,使之扎根于人们思维中。
2, 把社区建设提升到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规划的高度
社区是现代社会重要基层单位,其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把社区建设提升到更重要位置,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应是顺理成章的。如针对社区服务资源分散、基本设施布局不合理、服务主体单一、运作效率低等问题,深圳就制订了《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社区服务列入城市重点规划中。广州 把社区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升到政府发展规划的社区建设,可以更有目的、有计划与有针对性地进行,并有助社区建设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3,把社区建设提升到各级政府公共政策的高度
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履行公共职能,达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的诸多规划,是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推行下去的。在社区已成为居民最重要生活空间之一的前提下,把社区建设上升到公共政策层次,是保证社区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如我国在直面“银发”浪潮的袭击下,各地通过建构与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政策,以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活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活动中,通过实施绿色生态社区的公共政策,以促进社区生活的生态化。诸如此类,还有助树立社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二,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建构现代型社区体制
社区秩序化与良性发展,离不开相应社区管理体制的保障,因此,推动与建立现代型基层社区体制,既是社会改革战略性目标,更是当下社会体制建设的现实选择。
1, 改革传统街道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新型街道管理体制
传统街道管理体制下,面临至大问题是,街道资源分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基层社会变迁的实际。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基层公共事务剧增的“逼迫”下,建立或引入社区工作站,目的是要让政府职能从社区自组织中分离出来。关于这方面,一些走在改革前列的城市,在探索以资源整体合为核心的新管理体制,如广州天园街等进行的改革试点中,就把街道相关机构及人员进行重新协调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队三中心”(综合执法巡查队、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形成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三位一体”体制。这种路径下的街道体制建构,对克服传统基层社区体制下的诸多问题,有方向性意义,值得总结、借鉴与推广。
2,更新改造社区“居委会”,把它打造成社区新体制“龙头”
传统“街居制”体制下,社区是被高度行政化的,其重要原因在社区关键组织的居委会被高度行政化。而理想型现代社区,是个自组织社会单元,政府对社区只发挥指导、协调与监督的功能。为建构现代自治社区,在考虑居委会独特性基础上对其翻新改造,是社区体制改革重要任务。
关于居委会改造,需关注主要内容有:第一,把居委会当传统权威资源加以利用。居委会历史长,与政府关系特殊,权威性超越其他社区组织,且实际已发展为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具备建构为社区新核心优势;第二,要建构成有实质自治内涵的组织。新居委会可通过人事、财务、考核等方面的机制进行改造,促进自治属性的生长;第三,淡化居委会作为行政社区的概念、强化自然生活共同体的本性。尊重社区自发性因素,并以此为主要标准,进行居委会辖区的再调整,给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群众基础;第四,新居委会建构中,需特别关注公民参与性培育。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具有多方激励性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第五,根据不同社区类型,建构不同居委会运作机制。社区已经很分化条件下,新居委会建构应有区别。如单位制社区,因有单位资源作依托,居委会的结构功能可相对简单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社区,则相反,而外国人聚集区、流动人口聚集区,居委会的结构及功能设计又会不同。新居委会体制建构,不仅有传统资源可利用,也有操作的便利性。
三,关注社区多元组织培育与政府职能转移,建构现代型社区组织体系
就居民角度而言,社区是基本生活场所,对它有满足生活需要的诉求,但另一方面,就政府而言,社区是基本社会组成单元,对其有实现公共管理的诉求。但就政府应立足贯彻“人本”精神看,政府诉求是以居民诉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因此,社区管理体制建构上,推动多元社区组织体系的发展,是政府社区建设重要使命。
1,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多元社区组织的发育
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需求必然走向个性化与多样化,促使满足需求的社区机构越来越分化与多元化。这些年来,社区服务类机构,特别是市场化服务性机构,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并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主要依赖。随社区发展,各种社区关系与公共事务大幅增加,相应公共协调与管理机构应运而生,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等同样成为居民生活重要依赖。和谐现代社区,应是既有不同组织在发挥各自的功能,同时,不同组织间又能形成相互协调关系,并由此构成多元一体的社区体系。然而,这种社区体系的形成,却对政府提出很高要求,要求政府积极创造各种社会条件,去推动多元社区组织的培育,诸如降低民间组织的进入“门槛”、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与完善、给予社区服务组织以必要优惠,等等。只有这样,真正现代型社区才能逐步成长起来。
2,理清政府职能,跳出社区职能转移中的“陷阱”
职能关系调整是政府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但面对社区公共管理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就现有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移,很容易陷入“误区”。多年来,政府一直提倡职能下沉,但下沉的这些职能,由于仍缺乏发达社会组织的配套跟进,以致这些转移出来的职能,社会性接力者缺位,而最终真正的职能承接者,主要还是基层政府,特别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街道这些年的机构膨胀,就与此直接相关。此外,社区许多新产生的公共职能,基层政府往往也是循相同路径,通过新增机构或队伍来承担的,这在政府职能关系调整中,甚至成为难以绕开的“陷阱”。
政府退出微观社区领域,转向以规划、制度或政策等间接方式,指导、协调与监督社区发展,是新时期政府社区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走出政府职能越转移、政府性机构及队伍越大困境的关键。其中,如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就属于值得进一步推广的举措,通过这种“政府出资,民间组织运作”的做法,实现了社区服务的非行政化供给,从而让政府退出了社区事务的具体运作领域。学先进经验已先行一步的深圳,就拟在新增公共服务中,只要民间组织能够提供的,则全部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民间组织去具体运作,原则上不再设立新事业单位或增加事业编制。这一路径中,政府职能转移显然有了社会性承接点,有利促进“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的建构。
四,强化制度性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现代社区制度
社区制度是社区建设重要内容。随社区结构与功能的日益复杂多样化,社区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化,其中的多重权力义务关系,如果没有在正式制度层次上给予清晰的规定,社区相关问题的处理就会陷入混乱状态,社区的有秩发展就会成为空话。
1,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地建立或健全各种地方性的社区制度
当前社会转型期,社区处于急剧社会变迁中,许多社区要素仍处发育当中,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变动不居条件下,政府的制度性建设,虽然面临不少问题,但又显得非常迫切。如社区建设经费方面,通过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到年度财政预算中,就可以保障社区建设经费的可持续性供给;如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实践,作为新生事物,并没有多少现成规矩可循,只有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制度,才能把这些活动规范起来,如政府关于购买社区服务经费的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等等的制度,都是现实中急需的。为此,地方政府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完全可以推出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制度,以适应社区需要。并且,这些法规制度推出,不仅要讲究必要性与迫切性,还应该讲究及时性。
2,推动与监督社区组织自身,制订或落实各种制度性规范
目前一些社区乱象,往往体现为有利之事争着做,无利之事躲着走,这不仅与宏观层次的社区制度规范建设滞后有关,也与微观社区中的制度性规范不健全有关。一般而言,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体现均等化分享原则,但在非基本公共服务域,又可适当体现差异化原则,这在制度完善中,都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在社区内部制度建构中,需建立涵盖社区党建、教育、卫生、环境、就业、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完整社区工作制度体系,其中应该包括许多细化的工作制度,如不同社区组织都需制订各自的社区服务目录、服务指引、服务指标、服务规范与标准,建立健全评估监督制度,如服务质量等级制度、服务机构信誉等级制度与资质审查制度,以推动社区服务事业的规范发展。在推动社区自治上,要建立完整自治制度体系,至少就包括如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社区事务决策制度、网络信息共享制度、定期会议制度、来访接待制度、座谈会与交流会制度、联谊会制度,还有第三方评估制度,等等。以自治、便民、利民为宗旨的微观社区制度建设,工作难度绝不亚于其他任何社区实践。
五,政府需加强社区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力度
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社会工程,特别和谐社区、高质量社区的建设,都需付出大量经济社会成本,需要人财物力与组织资源大量投入。并且,也只有这样,社区建设才有充足资源保障。
1,政府需加大社区基础要素建设的力度
在政府启动的基础工程建设上,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相当经验,但按目标要求仍有距离,因此,街道层次“五个一”工程建设、社区层次的“三有”建设需继续推进。在社区基本设施建设上,需进一步加强基本设施的完善。如即使在城镇地区,仍有27%社区没有建立起社区警务室,农村社区警务室缺口更大;再如,社区文化建设上,截止2010年底,全省城乡社区文化室16139个,达到国家“五个有”标准者仅3350个。在社区队伍建设上,为提升社区工作水平,推动社区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打造专业队伍的任务繁重。同时,探索社工与义工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特别关注建立有效激励制度,鼓励居民争当社区志愿者,让社区建设有持续人力资源的保障。在社区做到“有钱办事”方面,需改变活动经费单一依赖政府的现状,积极开拓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可以通过拓展民间渠道,如发动企业或社区居民捐助,筹集活动经费,许多社区该领域还是空白,存在很大发掘空间与潜力。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该项工作本身,就应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篇7
一、园区发展思路及目标
按照“合理布局、功能优良、科学配套”的原则,以清洁、高效、增值为目标,创建交通便捷、物流顺畅、环境优越、具有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园区内打造投资105亿元的生物制药产业、投资120亿元的新型化工产业、投资103亿元的“酸-肥-硅”产业和投资109亿元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等4个投资超百亿产业基地,使工业园区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利税达到60亿元。
二、园区区位及规划布局
园区位于县境东部,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和石武客运专线从园区穿过,交通便利。园区设“一区三园”,总规划面积12.63平方公里,其中南园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主要产业为煤化工和生物制药;中园规划面积4.08平方公里,涵盖了钢及钢制品、装备制造等行业;北园规划面积6.07平方公里,涵盖了化工、水泥建材和纺织服装等行业。
三、扶持政策
1、加大投入。今年县财政初步安排500万元,作为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从明年开始,根据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园区当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20%的专项资金。
2、财政单列。建立健全园区自我发展机制,对园区收益实行财政单列核算。
3、凡入驻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招拍挂出让价格按所在地土地等级工业用地市场价格(9.6万元/亩)执行,超出工业用地最低成本价格(4.6万元/亩)部分,由县财政补贴园区管委会,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4、鼓励内外商采取BT、BOT等多种模式,参与园区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从土地收益中优先安排清偿资金。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政府成立工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宋华章担任,县政府副县长鲁增良、王春喜、挂职副县长王如刚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园区建设的领导、协调、调度等工作。园区入驻项目审查、基础设施招投标等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集体决定。建立园区建设考评奖惩制度,将其纳入年终考评范围。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围绕职能,结合实际,制定扶持园区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加强协调联动,提高办事效率,为园区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可采取BT、BOT等多种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大力推进以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绿化美化、土地平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力争在一两年内使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九通一平”,吸引更多投资商兴办企业。
(三)加大招商力度,提高招商实效。紧紧抓住当前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资本输出的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制定园区招商政策,采取上门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引进更多的科技型、环保型、循环型工业项目入驻园区。
篇8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投资;产业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36-02
一、投资、消费、出口在河南经济社会增长中的作用地位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低,2009年底河南省出进口总额为917亿9 764万元,仅占同期河南省GOD比重的4.71%。进出口一项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显著。从1992—2009年底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进出口有总量低、波动大、发展较慢的特点。
进而分析河南省消费领域的情况。河南省2009年底总人口9 967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 758万,占总人口的37.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 209万,占总人口的62.3%。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72元,消费性支出9 567元,食品支出3 273元,恩格尔系数为34.2%。同期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 807元,生活消费支出3388元,食品支出1 220元,恩格尔系数36%。虽然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由2001年的4 110.17元增加到2009年的9 566.99元,消费者在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总量上都有2倍数以上的增长,但是受制于当前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农村人口比重大以及城镇化步伐较慢的现实,据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城镇化率全国倒数第五。虽然可供河南挖掘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大,但这一结构性问题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有相应的消费能力来配合,消费能力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参照各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来看,只有当城镇化进程进入一定的阶段,农村人口实现向城镇转移,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社会才会真正过渡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省依然应当理性看待扩大内需对本省经济发展的作用,还需要摆正内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纵观传统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几十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统计1985—2007年的河南省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两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证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省内生产总值会增加0.5%(侯晓博,2009)。2009年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0.7%的GDP增速中,投资拉动占8个百分点,而自2000—2009年间,河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消费贡献率由81.9%下降到22.7%。这一方面表明了河南省确实存在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调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河南当前经济发展阶段,通过“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我们有必要认清楚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消费与投资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去思考,投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消费的需求而投资,另一方面投资增加了生产力,增加了商品的供应能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带动了消费的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投资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逻辑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投资与消费的逻辑关系显然是投资产生新的消费,新增消费又拉动投资的追加(李鸿昌,2011)。
二、当前投资领域出现的问题
1.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2005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 378.69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1 970.39百万元,仅此一项就占投资总额的45%。时至2009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 704.645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额为6 980.42百万元,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更是上升到了总体投资份额的51%,拥有了惊人的37%的年增长速度。同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投资额仅从2002年的2 241.73百万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5 962.67百万元年均增速为27%,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51.2%下降到2009年底的43.5%。第三产业不但发展速度慢而且自身内部也存在着问题,河南省的房地产业投资由2002年的884.1百万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 987.51百万元,其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的40%上升到50%。而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缓慢,不仅增速低,总量也少。其中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一项甚至在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较2005年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2%、4.6%和10%的情况。
2.增长方式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2005—2009年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7%不可谓不快,然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实现第二产业在生产效率上的显著提高。自2000—2009年以来,河南省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90%(文春波、闫雷,2011)。大量的投资资金流入高耗能、粗放型、资源指向型、环境不友好型的工业领域,部分行业如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效率底下的情况。一句话总结就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很多产品附加值低。从产业结构上看,“粗、低、重、耗”产品过多,既污染了环境,又增加了未来招商引资的难度,还把更多的利润拱手相让,不利于本省居民收入的增加。
3.通过观察河南省2005—2009年各种分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可发现,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的比例异常之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的比重由2005年的72.6%上升至总体比重的75.1%。而在对外引资方面效果非常不理想,不但绝对量在2009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50.92亿元的总量不但同比2008年下降了47.6%,甚至低于2005年64.36亿元的水平。这就放映了河南投资环境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河南省也存在着人力资本存量低,不能满足引入先进技术的转化要求,以及技术外溢效应在省内不明显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增大了引进外资的难度,缓慢了引进外资的速度。
三、关于中原地区发展农业的现状及区位优势
1.传统区位优势。河南省是传统粮食生产大省,气候适宜,耕作历史悠久,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据统计2010年,河南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 087.4亿斤,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95%,比上年增产9.6亿斤,增幅为0.9%。其中夏粮总产量618.1亿斤,比上年增产5.1亿斤,增长0.8%;秋粮总产量469.3亿斤,比上年增产4.5亿斤,增长1%。实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成绩。
2.政策扶持优势。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在2011年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十项措施。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今天,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可以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或者是突出优势去寻求财税政策支持,可以深挖河南自己在农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立足于这些特殊优势做文章,积极引进中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
3.本省食品企业自身实力增强以及产业集群优势突显。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成果显著,仅在2007年,河南省食品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就有143个,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八个。截至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达4 058.1亿元,工业增加值1 16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7%,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且形成了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集群;以双汇、华英、汇通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白象、、天方等为代表的国内最大面制品产业集群;以健丰、梦想为代表的全国最大饼干类,休闲类食品产业集群,以及以莲花味精、王守义十三香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产业集群。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2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500万人,2 3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
篇9
一、建议把“尚阳堡文化”资源转变为可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
清河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尚阳堡文化”尤为珍贵,这一文化是发展我区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具有其地域特色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开发“尚阳堡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清河区人文历史悠久,特别是从明末到清末近300余年间,明、清两朝的许多历史与这里有着重要的关联。
明末,满族先民女真人“海西女真”哈达部落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中心在这里,这里地处明辽东边墙的边缘,明朝与女真民族商贸活动的繁华地带,哈达部落的王室贵族凭借这里特殊的军事、贸易地位,凭借明王朝的支持,与女真其他部落角逐争斗,迅速壮大,拥有关东大半,称雄女真,成为“海西四部”之盟主,成为“汗国”。清太祖努尔哈赤吞并哈达国之后,这里又成为明朝与后金政权政治、军事、斗争的前沿。
清朝崇德元年,哈达国的重要名城“靖安堡”改为“尚阳堡”,尚阳堡古城成为清朝东北三大流人寓所之一,即犯人监狱。关押在这里的流人有武装反抗清朝统治的朝廷钦犯、也有文人墨客、商人渔夫。在流人当中不乏名流儒士。如湖广道御史、四川巡按郝浴、清进士季开生、中书舍人江南推官张恂、著名诗人学者陆庆曾、清进士河南主考官丁澎、清进士山东巡按刘嗣美、吏部右侍郎、诗人学者何志清、大学士陈梦雷等知名人士。他们的诗、词、书画为尚阳堡文化积淀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各地流人为尚阳堡带来了丰富的异地文化,也带来了近代文明,由于流人子女与当地居民通婚、融合,形成新的居民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尚阳堡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
为更好地把尚阳堡文化资源转变为可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我们建议异地恢复尚阳堡古城原貌(已形成方案),利用这里古朴的建筑,营造良好的尚阳堡文化氛围,依据明、清史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哈达古国历史文化,尚阳堡文化。通过民间实物,复制文物的展览,影视资料的展播,向游人展示尚阳堡文化,全方位介绍尚阳堡文化。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方面,以石家满族民俗村为载体,从民居、饮食、民族歌舞、服装、婚俗、礼节、节庆、说唱艺术等方面让游客走进尚阳堡文化,深刻体会尚阳堡文化。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方面。突出旅游纪念品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纪念品在观赏、收藏等角度展示尚阳堡文化,使尚阳堡文化走向世界,对世界各地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二、建议在清河旅游区全面发展黑土地特色文化
清河区地处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的结合地带,交通便利,早在明朝中期,这里就是商贸重地,各地商客云集这里,在长期的贸易过程中,形成了这里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具有多层面性。在地域文化方面,以满族特色为主体的黑土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辽北文化特色,为当代人们所喜爱,二人转、小品、东北大秧歌、满族歌舞、萨满歌舞等等是人们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小品,已成为中国人春节联欢晚会必有的一道文化大餐,而且被评为“一等奖”。
清河旅游区的“龙泉山庄”、“凤舞山庄”是电视连续剧《刘老根》第二部的拍摄地,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剧中具有清河文化特色的二人转、满族歌舞、萨满艺术远播海内外,被更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和喜爱。为清河旅游区全面发展黑土地特色文化带来更大的商机,这种商机也将成为清河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演职力量,还不能满足游人逐渐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现有龙泉山庄小剧团的基础上,扩大队伍,在石家满族民俗村开设满族文化大舞台,为游人表演二人转、小品、满族秧歌、歌舞、满族服饰展览、萨满表演等表演项目,同时开设其它的具有辽北特色,满族特色的艺术展览,展出享誉海内外的满族剪纸、柳编草编、玉米叶编织、清河水库浪木根雕、石雕、骨雕、角雕、玉器等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术品力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满族特色。在主题思想方面突出民族特色,别具一格。这个工艺品展览既展示了民族文化,又可成为创收途径,又是很好的旅游区广告宣传,可谓一举三得。
三、以清河地热、民俗展览馆、万亩湿地项目为载体为文化旅游搭建平台。
清河旅游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从全国来看,我们还属于中小景区。旅游业作为地方的重要产业之一,如何继续发展壮大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一步挖掘本地区民俗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以项目为载体是做大旅游产业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全球不可再生能源逐步减少,地热这一新型清洁能源被广泛重视。由于目前铁岭地区煤炭资源储量日趋减少,煤炭价格每年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的热水需求量渐年递增,热水的成本在不断增加,所以地下热水这种新型环保能源的开发将节约大量煤炭资源和大幅度地降低热水成本,铁岭市政府非常重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项目提供了优惠政策和资金。同时,辽宁省第九地质大队对清河区进行钻探勘察,也为清河区的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清河旅游业作为本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地热资源的开发将给清河旅游业增加新的内容,也使清河区的温泉旅游成为辽北地区的一大特色。同时,该项目的建设可以与“郎太后传说”历史故事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本地温泉文化,这里的温泉曾经为郎太后沐浴过,以民俗文化为买点吸引游客。
清河是满族聚居地之一,开发建设满族民俗展览馆项目,以实物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融观看与参与相结合,全面展示满族的民俗文化。以此来吸引游客。民俗展览馆可以分为实物展区和民俗风情表演区两部分。实物展区可分为生产生活区、礼仪祭祀区、神话传说区、风物特产区四个展区。生产生活区将展示满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渔猎等活动中使用的生产及生活工具,以此再现满族及先祖在关东地区生产生活的场面。礼仪祭祀区将展示满族传世的神像、神偶、子孙绳;满族的家谱,祖先牌位、金、银、铜质锁、银锡质祭祀用品等,通过这些展品的展览,会使游人领略满族文明的风采,以及满族文明对兄弟民族影响的历史渊源。神话传说区,用图片、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满族人民世代流传经久不衰的神话传说,反映满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反映满族人民的生活向往和追求,折射出满族人民善良的民族心理。风物特产区,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现关东地区满族发祥地物产的丰饶,以及满人对当地物产的开发和利用,对世人的影响。民俗风情表演区主要是表现满族婚俗、歌舞、祭祀礼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求新、参与的心理。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而开发清河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用,可以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篇10
[关键词]区域经济 低碳经济 西部大开发
一、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概况
“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以西安为中心,面积7.9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沿线地带和通向西北的重要门户,主要依托西安、咸阳、宝鸡、铜川、渭南、天水等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充分发挥资源富集、现有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在城市建设、土地管理、人口及劳动力流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发展高技术、装备制造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重点经济区,加快培育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关天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集聚和规模溢出效应不断显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为经济区下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地区以旅游等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引领西部地区前列,拥有高等院校80多所,国家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个,高科技人才达100多万人,拥有21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5个产业孵化基地,3个大学科技园区,富含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资源,区域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西咸特大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周边城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己达到2000多美元,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
二、 加快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关天经济区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快陕西省铁路路网建设,对推动关天经济区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予以重视,始终以适应关天经济区开发需要为第一目标,适度超前发展。欧美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铁路的建设在工业化初期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起着重要的作用。立足先进技术,提高路网质量;提高主要干线运行速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铁路建设的需要。陕西铁路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关天经济区大开发步入了快车道,并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预见,随着陕西“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路网的逐步实施,陕西铁路在关中天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三、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继续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以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工业节能。未来关天经济区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会展业及文化产业。
四、整合企业集团,实现装备制造大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和国内外实践表明,产业集群主要是市场化作用的结果。“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市场体系发育还不完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失效”现象。 “关中-天水经济区”应在大力发展民营装备,不断提高市场化率的前提下,在短、中期装备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还需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和调控,应主要借鉴苏州“政府主导型”的集群模式。“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优势的产业,无疑是装备制造业。只有抓住这个支柱产业做强做大,方能提升整个产业结构水平,以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而“关中-天水经济区” 装备制造业要实施错位发展,就必须突出产业特色。“关中-天水经济区”各类各级开发区必须实行错位发展,明确行业定位。
五、发展旅游产业集群
完善陕西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政府应鼓励关天经济区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旅游产业培训、输送各种专业人才;企业应创造良好的培训机制与用人机制。促进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健康、持续的发展,充分发挥对企业和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关天经济区旅游企业的综合能力。旅游企业应利用各种渠道(如行业协会等)加强企业间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的沟通和交流,从“竞争对手”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氛围。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旅游企业创新包括三个方面:旅游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关天经济区旅游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努力,在国内及国际范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宣传;积极开展突出关天经济区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来增加内外市场需求,拓宽市场。
六、加强对外开发,促进交流合作
在交流合作方面,“关天规划”致力于推动东西部合作和国际投资贸易洽谈。西安有着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先,政府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其次,应大力发展以欧亚经济论坛、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为代表的会展活动,加强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通过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际活动的举办,提高城市参加国际经济社会活动的程度。
参考文献:
[1]郭玉琼.“关天经济区”规划下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2]对关天经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支持的思考[J].
《西部金融》.2011
[3]高立军等.关天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现代阅读.2011
[4]刘晓惠.关天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