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师型教师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师型教师建设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企业练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22-02

一、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其根本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就能上岗独立工作。因此,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设置;从工作过程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到师资队伍,都要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因此,对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掌握职业教育规律,教风严谨,既能讲理论又能进行实践指导,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是学校进步、发展最根本的保证,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培养规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是学校最基本的内涵建设之一。

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因此,可以这样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职业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职业学校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

追溯历史,该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历经多次整合后,紧抓机遇,开拓进取,如浴火凤凰,一跃而成为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公办学校之一,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如今的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办学实力也大大提升。在哈尔滨市乃至全省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内容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职业学校根据多年来校企合作的办学经验,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环境、新形势的挑战,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对怎样建设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有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现已形成了一支数量足、结构优、业务精、技能强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21名,其中专业教师149人,有135位教师通过各级各类培训、考核取得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90.6%。高级职称教师68人;从哈飞集团、和鑫集团、华旗饭店、黑龙江省旅游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黑龙江省森工总局等聘请的兼职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11.95%。

三、职业学校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执教师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许多高新企业的高级自动化操作员工的培养还缺乏良好的师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那么,如何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该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以教师到企业锻炼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为突破口,将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培训学习有机融为一体,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有力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一)注重下企业前的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为使教师到企业锻炼更加有效,哈尔滨市现代应用技术职业学校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一是利用每年的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派出7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近30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实训基地培训,学效提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二是实行派前集中培训,对即将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进行思想、纪律、安全、技术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适应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文化,提高了适应企业的工作能力。

篇2

教学、科研和服务企业是高职院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职院校基本职能的实现所依赖的主体就是教师,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没有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师是立校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更需要教师同心同德地劳动。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数量偏多,教学部门力量薄弱,教师严重缺乏,某些学院专职教师占在职教工人数的三分之一。此种现象致使学院的工作并不是以教学为中心,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时,特别是比较敏感的奖金分配制度时,向人数较多的行政部门倾斜,全院上下没有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正是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一些骨干教师严重流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阻,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愿望和要求降低,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是决定高职院校生存以及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二、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展高职教育教学的根本,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技校、成人学校、干培学校、普通大专教育院校改制而来的,其师资的主要力量是八二年毕业的大学生;其次是一部分早期的大专毕业生;还有一小部分是现场调过来的技术人员。师资队伍中不同层次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实践技能不同,在教学中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应根据教师层次的不同,帮助他们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安排他们的进修、学习、培训、再教育等,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相应措施。

三、依托“校企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校企结合”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双向参与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能够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实现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因此校企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在此办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融合、推进作用。依托高职“校企结合”的办学特色,是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又一途径。

四、积极开展科研、教研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业务素质

科研工作是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首先要求教师的科研素养有一个大的改观。如果一名教师不搞科研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实践来锻炼、发现和培养的。只有教师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提高了,才能带动并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设立教师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基金和科研基金;建立教师科研与项目开发的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等。通过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让每个教师在此氛围的熏陶下学会创造,学会科研,进而积极开展科研,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

篇3

关键词:双师型 职业教育 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技术工人短缺的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西方发达国家达到40%),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只能讲不能练、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此必须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教育部周济部长今年三月二日在全国职教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指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重点是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继续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在高职院校内部仍有部分同志对此认识不足,在实践中仍习惯于沿用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量的扩张和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注重不够、研究不多、投入不足,其生存和发展充满着内忧外患。唯有抓紧加快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尽快树立“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大品牌,其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1.

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理解上的误区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例,各院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制定“双师型”素质的标准。当前对“双师型”内涵的认识主要有二个误区:

“双证”即双师。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理解,认为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从形式上表明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忽视了在职业资历格认证不健全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水平是否等价,以此为依据作为是否是“双师型”教师认证的标准值得商榷。在现实生活中,为拿证而考证甚至于以钱买证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培训机构,利用办学水平评估对“双师型”教师有要求之机,搞所谓的速成培训,这大大地削弱了职业资格考证的严肃性,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双师”即教师+工程师。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简单地理解为既具备教师的能力,又具备工程师的能力。从工作对象看,工程师面对的是物,而“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知识和能力方面来看,工程师要熟悉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并能解决生产现场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双师型”教师是两者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和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从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差;师生比过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有的甚至高达1:30以上;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高职称、高学历和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下教师比例过大;师资培训培养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人事部门的人事政策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传统观念作祟。我国自古把技术、技能看成是雕虫小技,掌握一定技艺的人只能被称为工匠,地位卑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大多是从普通高校选调,学科教育的背景较深。

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高职院校还规定本科生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应该看到的是,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

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一般周课时都接近20节课,而且各高校编制太紧,编制审批部门不是按高校相应师生比来批编制,仅是逐年略有增加,编制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数的增加,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待遇偏低。许多高职院校非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比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要低一个档次,使得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容易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大。“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更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的费用较高,目前高校普遍在建新校区,资金缺口本来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突出。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脱离不了普通高等教育的阴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说起来并重,但实际上实践教学还是比较薄弱。这既有是囿于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和认识的问题,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也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所在的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如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证。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由于他们都来自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因此,要对教师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职业技能培训之中。

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可参照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到科研设计单位兼职和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毕业实践课题。要办好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我院数控加工中心承接了徐州驻军炮架生产任务,结合学生实习,既锻炼了教师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为学校创收40余万元。

“访问工程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几年来,我院与苏州工业园区旭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已连续四年安排教师到旭电公司手机生产线顶岗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教师回来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教师工作室”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好方法。让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负责一个实验或实训室,可以将这样的实验或实训室直接命名为某教师工作室,既改善了教师的教科研条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我院计算机系将网页制作实训室命名为“万辉网页制作工作室”,刘万辉老师利用指导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和实训的机会,指导学生先后为院招生就业处、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和部分系部精心设计制作了网站,并负责一些网站的日常管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于2001年底在天津成立,该基地在进行硕士等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该类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也应当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来源地。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工程硕士要求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才能报考,应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企业里也不乏博学善辩之才,要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我院通讯工程系聘请了市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的多位技术部门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并将这些企业建成院外实践基地,安排师生到生产一线现场实践。

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尽快出台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我院近几年申报的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都是“双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比较复杂,因时间、因专业和因人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还涉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能套用一种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要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熊熙.加快实施高职两年学制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4(27)

[2]覃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

篇4

关键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的条例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这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教育部早已提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技术资格或者职业资格的人数应该达到50%以上。所以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加强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科技发展的水平,还是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者的素质也相应有很大的提高。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除了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据调查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问题由其严重的专业领域有护理、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在这种形势下,历史赋予了职业教育重大的历史使命,即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特色,不论是经济建设、社会现代化还是教育发展,都急需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二、本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本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了向社会建设输送人才,导致职业教育行业异常发达。但是近些年来,虽然在实施特聘岗位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方面,已经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成绩,但是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现有教师队伍状况还不能达到。师资现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编制因素制约

由于编制的原因,职业教师的师资严重不足,继而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难以达到标准。截止2013,我市共有职业学校273所,在校学生共45万,生师比为30.8:1,相对于同阶段的普通学校的生师比19.2:1,差距太过于悬殊。在现有职业教育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仅占了30.88%。如果按照国家关于20:1的生师比的标准,我是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有10000左右的缺口,在这其中,双师型教师的缺口也是很大的。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2.各职业学校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

虽然本市职业教育的历史已有多年,但是部分学校并不能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还没认清形势,所以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认识不足。部分学校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也不能认识到教师对专业的规模性建设的重要性,根本上是对学校健康发展的认识不足。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就是因为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学校的领导重视不够、投入的培训资金不足等。

3.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职业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在寻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内动力不足。这些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此外再加之学校对专业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还有所保留,这正是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的原因,所以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很难提高。据统计,在我市的职业教师中,本科文化程度者仅占77.69%,与阶段普通学校相比,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此外,不少学校错误的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使得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错误,让双师型教师的价值减重不少,影响建设质量。

三、探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方法

1.制定双师型教师的统一标准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必须要统一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必须按照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制定专业技能型教师的申报评审第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执行统一的认证政策与管理方法。这样就能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定标准之时,应考量教师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层次做出规划,以达到激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都有其目标和方向的目的。

2.强化管理制度

目前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还处于分割状态,普通的职业学校管理权在市级,技工学校的管理权在劳社局,职高的管理权则在教育系统。这些管理权限不一致的现象,使得无法统一的规划全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理顺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方法,是使得我市职业教育走上战略化道路的重中之重。

3.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鉴于现状,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与各职业学校联合制定教师目标考核体系。将各区县的职业学校全部纳入考核监督范围之内,为其制定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对于不能完成目标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进而使得各职业学校重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准。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应该联合制定职业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激励机制,让各学校提高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各学校也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不断提高自己、寻求专业发展、工作认真的老师要加以奖励,而对于那些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业务停滞不前的教师,可对其作出适当的惩罚。这样一来,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进而整个职业教育的水平也随着提高。

5.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计划

各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水平、师资水平、师资质量等方面出发,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对重点教师进行培养,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取外地培训学习,联合企业单位,让部分教师在基层锻炼,将生产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引入学校担任教师等手段。灵活多变的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结束语

职业教育之关键是教师质量,只有具备了一直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教育事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才能将教育和生产紧紧地链接起来。再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将迎来越来越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

【中国分类号】G64

高等教育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部队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已制约了高职教育的更快发展,解决好高等教育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职教师学历结构偏低。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专业课专职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远未达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达50%”的合格等级。

(二)教师来源渠道不畅。现任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后即投入教学工作,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很少。教师的来源不畅,缺乏实践锻炼,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短。

(三)教师实践能力差。教师大部分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缺乏实践经验,有资格证书、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少之又少。教师实践能力的严重欠缺,造成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现状,能力本位教学无法开展。

(四)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科技开发以及工程技术、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成果也不多,科研课题较少。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认识不足;二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较重,精力不够;三是在院校里未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四是院校的科研经费有限。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勇于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操作能力。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技术规范,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能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亲自动手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并使之应用实践的能力等。

(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熟悉教育理论与实践,了解本行业岗位群对人才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能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内容。

(三)教育科研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注重科研与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职业道德素质。“双师型”教师除应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做出榜样。

另外,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优质课程建设、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产业的开发等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团体的广泛合作,个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挥群体优势,才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三、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狠抓教师培训。强化对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应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避免因脱离实践时间较长,使双师素质下降。

2、加强对教师的资格培养。基地院校要重视培训内容和方式,及时推出有吸引力的培训项目,开通有效渠道,形成一定的联系机制,促使基地院校教师到学校去,主动了解学校要求,找准突破口,将教师培养和学校要求结合起来,避免基地院校提供的培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

3、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养。当前社会处于科学的迅速发展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工具、手段日新月异,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更替和应用,加强在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定有力措施。必要的措施是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措施得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教师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全员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积极自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提高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力,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加大教师“走出去”教研交流学习力度。近年来,我校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让教师开阔视野,吸纳新知,增强科研意识。

3.认真实施“名师工程”,全面打造优质教师队伍。要分别利用讲授示范课、观摩课、教研、座谈等方式,开展了学科培训和业务辅导工作,让新教师早入门,早日提高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建立新老教师结队帮助等操作机制,加强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强化传帮带,加强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督查与指导,实现共同提高,积极引领广大教师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4.倡导教育科研之风,教育科研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培养科研型学者型教师,鼓励更多地教师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

综上所述,院校的教育特点、教育改革和科技发展,决定了院校只有采用合理的途径和措施,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技能的培训,让专业教师不断充实知识,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90—02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起,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十几年里,一些具有较好办学基础和实力的高等专科院校通过各种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新建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诸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大部分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当地都是办学实践较长,有一定办学经验和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转化而来的。在这些院校中,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没有能够及时转换办学思想,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条件。升本后,此类院校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缺乏办本科院校的经验,师资力量层次低,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1],加之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纷纷设立了与市场需求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这一类专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对实践和教师经验要求较高。但由于前期缺乏该专业的办学经验,其教师队伍也往往是由以前相关专业的教师转化而来,更多的则是引入刚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扩充队伍。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的弱点就表现得较为明显。以前的教师没有经过新专业的系统培养,理论基础和知识的系统性较弱,刚刚毕业的新进教师则在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上较为欠缺。教师队伍的不完善,往往影响到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缺乏竞争力。作为十分强调实践性在的旅游管理专业,其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就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主要为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旅游教育更应考虑旅游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大方向[2],因此,提升旅游管理人才的竞争力就必须在其培养过程中重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建设一支理论知识过硬,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目前,我国对“双师型”教师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标准。但很多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却十分急迫。一般来说,“双师型”教师应该是通过专业系统学习、具有专业教育教学经验、具备从事高等教育教学资格,又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和相关行业技术资格认证的教师。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在知识、素质、能力方面都应有较高要求。由这样一类教师构成的教学队伍是一支理论出众、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复合型群体。该类队伍的建设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近年来,很多新建高校已经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虽然,每个高校在具体教师队伍的需求方面存在差异,但一般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除了通常的专业知识外,还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能力方面

在该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次,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广、知识庞杂、贯通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再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活动较多,课程实践比例较大,教师还应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最后,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加之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体验性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日常教学。

(二)行业实践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与行业联系非常紧密,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相关教学不同于一般传统学科授课,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行业现状与发展有所了解。教师需要进入行业实践或是通过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保持对行业信息的更新。一般要求教师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资格证、职业经理人证书,等等。同时必须要求教师服务于地方旅游企业,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双师型”教师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其前身是高职高专类院校,而“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被看作是教学的主体。当该类院校成功提升为本科院校之后,其观念发生了改变,认为继续培养和提升“双师型”教师失去了实际意义。然而,“双师型”教师却是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队伍。这支队伍有严格的资质标准,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它的存在和所提供的教学服务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对该类教师队伍的构建。

(二)重视自我培养,提供多种平台

新建本科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一般会开设一些与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而这样一类专业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复合型人才往往比较紧缺,市场需求量大。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应届毕业的高学历人才缺乏相应的行业实践经验,而社会从业人员又往往不具备本科教学的专业知识要求。这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兴建校办企业、专业工作室、推荐教师进入企业挂靠等途径,一方面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能为教师提供一个结合行业实际的平台,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动态管理

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资金,以竞争选优的方式,分批精选国家级、省(部)级、院校三级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点培养对象,实行优上劣下的动态跟踪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重点培养对象的骨干作用和辐射作用[3],缩短培养周期。

(四)资格认证纳入考评,鼓励考取行业认证

要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就要求从教教师必须具备与这一专业相适应的条件,这就要求从资格管理入手,设定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条件,建立严格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国外在这一方面已经规定了具体要求,但我国目前规定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过于笼统,缺少操作性和严肃性,带来了认证上的困惑,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进程[4]。因此,可以将行业资格认证纳入到教师考评体系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培训中去,从而提升教师与行业的结合度。

(五)丰富培养机制,重视激励措施

建立有效的培养运行机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双师型”进行培养。如有学者提到的全脱产参与社会实践模式、教学和生产兼顾模式、校外挂职锻炼模式等[5]。同时,还应重视激励制度的设计,通过对实施社会实践的教师发放一定的津贴和补助,或是将实践转化为课时;奖励取得相关资质认证的教师;着重奖励较好转化为地方旅游服务成果的科研项目主持人;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与培养等措施,提高教师联系行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及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赵亮,李洪娜.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辽宁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网络财富,2009,(22).

[3]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J].高教探索,2006,(4).

篇7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标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当前“双师型”教师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导致双师型教师严重缺少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的高职院校还规定本科生只要211高校的毕业生。应该看到的是,越是办学水平高的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就越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理论课教学而为之。

2.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太快,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一般周课时都接近20节课,各高职院校编制太紧,编制审批部门不是按高校相应师生比来批编制,仅是逐年略有增加,编制增长速度严重滞后于学生数的增加,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3.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待遇偏低

许多高职院校非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比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教师的津贴要低一个档次,使得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觉得地位低人一等,容易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投入不够

“双师型”教师既要提高基本素质,又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还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培训的费用较高,而目前高校普遍在建新校区,资金缺口本来较大,更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自然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

5.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不突出

现行的职称评审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仍然偏重学术要求,而对技能考核则没有要求,这与高职教育的本质不相适应。

“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

1.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专业院校

现有的传统师范教育和普通大学教育,要系统整合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继续发挥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综合素质的优势。此外,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适当建立培养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的特色教育专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专业院校应综合借鉴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以不断完善我国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主干培养体系。

2.加强校企合作

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要加大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工程硕士要求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才能报考,应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计划地聘请本地区、本行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就业,而且对教师实践知识的提升都有较大的益处。

3.配套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一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师法》的基本精神,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以保证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属于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既要根据基础指标(如教龄、学历等),也要根据绩效指标(如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在各高职高专院校应强调“双师型”教师资格与“双师型素质”为教师上岗所必备。

二是制定优惠政策,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高专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切身利益,制定优惠政策,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研究、进修(提供国外进修机会)和生活环境,从各方面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三是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现代社会终身教育已成为常识,为了有效地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合理结构,必须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制度,详细规定进修、交流、研究以及自学的方向、内容,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当前知识、技能、方法等的培养,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以落实终身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篇8

关键词: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双师型培养途径

199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提出了职业教育师资的资格要求和培养培训渠道。该意见指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教师总数的80%。”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者们正在不断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高职教师意识到高职教育惟有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把握历史发展机遇,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而能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精通业务、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 师资队伍,则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成败的关键。为此,本文是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探讨了双师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1.1 “双师型”教师概念

国家教育部1998年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何为“双师型”教师,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规定是:“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老师:

(1)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

(2)既有讲师及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的专业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此规定从理论上概括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完备性。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含义是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教师。

从高等职业教育属性而言,其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是一种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其人才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类构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出来的学生跟社会零距离,到企业上岗零距离。”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定位的这种特殊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工作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以,“双师型”教师仍然是一名教师,作为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跟踪当前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把握教育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善于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创新、处世、做人。

2.2加强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每项培训活动进行之前,由师资培训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地方政府和各高职院校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对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综合考察,在充分认识院校发展战略、发展状态和教师情况的前提下,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及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确定针对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所需内容的培训。

其次,要进行专业分析和教师分析。所谓专业分析指对专业教师的数量、质量、专业在学校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分析专业现在以及将来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数量等。所谓教师分析是指对教师个体的个性、特长、知识及能力结构及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其从事具体工作,发现其优势和不足、据此确定教师个体的培训目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和课程建设及教师实际,确定培养教师的数量和类型,要全面掌握和研究分析“双师”教师队伍的现状,包括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性别、以及现场经历、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等方面。

3.3 “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在走特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然会从学校服务对象的行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角度出发,注重自身精品专业建设,寻求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以彰显自身特色,进而会加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力度。其中,除了与之相关的硬件条件改善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抓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而职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却一直重视不够。据调查显示,62%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连续工作五年中没有外出学习或进修过,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资金困难等原因,使得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如果这种情况一直存在的话,这部分教师的知识就会老化,上课都是靠吃“老本”,不能够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前沿知识,教学质量怎么提高?因此,学院领导要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在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并且借鉴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1.实施校内培训

教师优先在校内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组织新老教师结对,以老带新,要求新教师在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习管理等方面向老教师全面学习。通过传、帮、带,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合理开放图书馆、微机室、实训基地为青年教师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提供便利条件。并且在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求并鼓励教师深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基地建设,以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高等职院校应关注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于本校教师队伍现状,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专长,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培训激励教师。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状况不如人意的情况还相当普遍,教师工作量不满,这时恰恰就是大力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大好时机,可以大大降低因教师外出培训给教学工作带来的冲击。

2.派教师到合作企业专业实践

现在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合作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可作为师资培养的基地,将专业课教师派到这些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不仅提高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合作企业,而且意义重大。

其一,教师对于企业对员工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要求有了具体的认识,可以就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改进意见,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了解该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

其二,许多科班出来的专业课青年教师,惟有在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才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和掌握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其教学和操作技能才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其三,教师在适当时间去合作企业实践提高自己素质的同时,也达到了回访的目的。一方面,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另一方面,在该单位上班的学生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可以很方便的和自己老师沟通解决,而且老师把学生的工作情况、工作体会、思想状况反馈到学校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指导、人格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增强学习动力。

其四,有些原本从企业的技师或高工岗位上进人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虽成为比较典型的“双师型”教师,但若干年以后,随着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改进,这些“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实践经验已经过时,也很有必要让他们到合作企业去“充电”。

3.鼓励专业教师继续深造

选拔学历合格、理论基础好、有操作基本功的优秀青年教师,到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工业大学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更新教师知识和技能结构,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专业交叉互补性好、学术水平高等优势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针对专业教师学历不高的现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研究生进修,并限期达标,对于硕士学历的鼓励并支持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带头人。

重点专业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存在之基发展之源,学校必须将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显著的位置上,鼓励教师向更高的学历、更高的学术、技能水平冲刺,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将师资队伍做强,以个人的学术、技术成就带动专业的建设,产生名人效应。

4.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奖励措施

科学、客观、公正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采取管理措施的基础,关系到教师的合理使用、晋升、降职、奖惩等,事关教师个人切身利益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大局,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教师考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等多个方面。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考核和奖励制度,在职称聘任、业务培训、表彰奖励、课时津贴、福利待遇、提高工资等方面给予倾斜,这也是稳定师资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把双师型教师安排在学校的关键教学岗位,成为所有教师自觉追求的目标,努力为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发展环境,营造能使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三 、对新进教师的素质严格把关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这一途径时间短,见效快,但大多数是补偿教育,从长远来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来带动专业建设,虽然对提升师资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只是点而非面,不能起到主流的作用[3,4]。真正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从源头上把好新进教师的的入口关,吸收那些已经具备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并且经过一定的专业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将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本身也会不断地更新,将会有大量高校毕业生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学院可以通过把好入口关而对原有的师资队伍进行改善和提高,反之,将使教师队伍造成恶性循环的状态,更增加了建设合格师资队伍的难度。把好关,首先要规范进口渠道,绝大部分教师要由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输送,因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学制与普通高校里相关专业的学制相同,教学内容以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高等师范教育为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毕业的学生经过1―2年的实习期,经考核合格后一般都能独立执教。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教师基木能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对由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而进入学院的师资应经过严格地考核,只能允许“理论扎实、技能过硬、胜任教学”的复合型师资到校从教。对于由普通高校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师范素质的培训和实践锻炼取得教师资格才能到校从教。总之,对不管什么渠道进到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都要严格把关,做到进入的都是符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要求的,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朝着良性循环的态势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白兆盈. 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 中国成人教育, 2002 (2):21-23

[2]刘剑虹. 师资培训新论― ― 多视角研究[M]. 成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姚责平. 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6):34-36

[4]王荣成, 丁训言, 伍学雷. 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30-32

[5]宋梦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课题类别:重庆市职业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名称: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批准号:2009-zjxh-016学科分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负责人:彭克发 教授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主要成员:彭丽娟、许诗康、陈学平、冀云、唐继勇、李权、蔺玉珂、于鲁冀、张华敏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83-02

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职业教育领域,它主要是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执教理 念[1]。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双师型”教师实质上就是指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即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要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能胜任实践教学。二是从教师群体的角度 ,“双师型”指的是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要求教师队伍中具有“双师素质 ”的教师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在整体上形成优势上的互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强调二者的统一[2]。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较为模糊

目前,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总体上参照的是高职院校的标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内涵解析》中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1)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这种解释实质上还是沿袭了教育部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16号)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没有体现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显然,由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双师型”教师职业标准无论在学历、职称上,还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应比高职院校有着更高的要求[3]。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和权威的认定标准,同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各校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加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面临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任务,因而各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普遍较为宽松,往往满足于数量上的达标,结果造成“双师型”教师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发挥不够,整体素质不高,有的甚至名不副实,“双师型”教师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受到质疑,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2.“双师型”教师队伍构成较为单一

大多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专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成的,专业教师无论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实践能力上,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近年来,通过采取引进和培养等措施,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一些高学历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坚力量。但这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理论研究水平较高但应用与研究开发水平较低,因而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背景或工程背景的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来自企业或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所占比例极小,能承担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的教师严重缺乏。这种状况反应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构成还较为单一,教师所具备的实践及创新能力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难以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尚不健全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正处于转型中,虽然各校在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养方面均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但培训仍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为目的,因而偏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师资培训的主体主要是高等学校,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尚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整体上还处于一种自发、零散的状态。面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尴尬处境,一些高校为了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只能顺势而为,有的甚至陷入了追求“双证”教师数量增长的误区,没有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升为学校的自觉行为。

4.“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缺乏

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使得高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师比普遍偏高,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与科研的任务十分繁重,“双师型”教师需要承担比普通教师更多的实践教学任务。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中“崇尚学术、轻视技术”的倾向根深蒂固,表现在教师职称评定及业务水平评价上过分强调科研成果,在教师引进中过于强调高学历、高职称,对教师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则缺乏明确具体的要求[4]。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使得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享受不到比普通教师更优厚的待遇,也看不出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导致普通教师缺乏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利于激发已有 “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增强教师的“双师”意识

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标准,有利于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增强教师的“双师”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双师型”教师是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律、特点、培养目标而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所在。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宜简单地套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应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准确把握和理解“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认定标准,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将教师的实践经历以及教师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的相关研究项目结合起来综合进行考察,使认定标准能够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2.拓宽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为地方高校,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更为匮乏。现有教师接受的多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理论有余而实践经验不足,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学校应改变以学历、职称来衡量人才的传统做法,善于打破行业界限,积极拓宽师资的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师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不仅应从相关高校引进一些专业对口、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高学历人才,还要拓宽视野,善于从社会相关行业和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并已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一线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优势互补,促进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完善续续教育制度,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学校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地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构建多元开放式的培养模式,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加快自我发展,不断丰富行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应用能力。首先,应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采用传帮带、互帮互学、参与课题研究等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好校本培训工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其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同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此外,产学研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在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模式,学校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采取合作培养的方式,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4.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过分强调学术研究成果的等级或获奖级别等,忽视了教师的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已成为“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桎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依据培养目标和“双师型”教师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评价制度,将专业经验、实践应用能力、教学实绩、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聘、晋升评优、专业带头人选拔的重要指标。对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出国培训和项目开发等方面予以扶持,使他们享受相对优厚的待遇。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挂职、兼职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到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实践工作和研究工作,把“双师型”教师变为专业教师自觉的追求,突出“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

[1]康艳. 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 教育与职 业,2011(4):120-122.

[2]李晓霞.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J]. 中国地质教育,2010(4):59-62.

[3]陶卫平.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 思考[J]. 黄山学院学报,2011(4):91-94.

[4]刘振天. 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透视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 养的五大矛盾[N]. 中国教育报,2012-05-28(8).

收稿日期:2012-10-20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先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在素质教育推广过程中,本科院校也逐渐推出双师型教师建设模式,希望能够提升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就是不仅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水平,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发挥双重功效的复合型教师。近年来,应用型本科持续扩招,给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义

应用型本科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普通本科而言,体现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类型,主要以应用为基本导向,结合市场需求,坚持生产、管理、建设为一体,致力于对人才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双师型由双元制演变而来,最先出现在职业教育领域,之后迅速在整个教育领域蔓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基本的内涵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对学生实习、实训等能力都是一种变相的提升。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兴起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院校教育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目前的总体水平来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符合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的教师数量较少,教师结构明显不合理。一方面,在符合双师型标准的教师队伍中,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年轻教师很少;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同时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较少,不能满足新时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2.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第一,很多教师对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之间的区别理解不深,这主要是应用型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加上很多教师不能掌握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准确地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太明显。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数量相对较少,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局面下,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进修,更谈不上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因此,很多教师不能及时获得前沿的生产知识,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学要求。第三,一些教师缺少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活力有限,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很难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3.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统一

在全国大力推广双师型教师建设过程中,关于双师型教师要求、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定。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拿到资格证,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定位、发展方向等,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相违背。另外,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拥有深厚的理论教育背景,往往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方法,对于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些教学观念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相违背,应用型本科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

2.调整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结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加大对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从相关行业、企业中引入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充实学院的教师力量,改变原有的师资队伍结构,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院还可以面向全社会,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招聘更多具有技术经验,同时从事实践教学的人才。

3.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方面也同样具有较高的造诣,在教学工作中承担的工作量也相对较大。因此,为了激发教师的进修激情,提高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需要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双师型教师,在奖金、工资、职位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都可以为其提供有利的条件,这样不仅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还能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避免优秀师资流失。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进修,提供带薪学术假期,便于其参与实践学习。

4.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规范科学的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师培养机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是其中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德国、美国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借鉴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基础上,根据我国教育情况,结合本院校师资力量的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5.强化校企合作,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修

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学习先进的实践技术,了解行业发展情况,熟悉工作环境等,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在一线工作中,不仅能对社会发展环境更为了解,还能将先进的工艺、技术带到课堂中,提升教学效果。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包括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不统一、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需要教师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途径,为用型本科院校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力量,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启涛.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基于许昌学院的探索实践[J].决策探索月刊,2015,23(2):99-100.

[2]刘英杰.应用技术型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三所本科转型院校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2015,20(12):125-126.

[3]杨磊.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4,14(1):85-86.

[4]刘岩.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大众文艺,2016,32(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