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能力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能力培养

篇1

1 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找准病因)

1.1 学生对待计算的不良原因。

影响学生计算错误(或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质。长期以来,经过本人的观察与研究,这种不良心态有两种:一是畏惧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无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数字大时,就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二是轻视心理。即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等不良倾向。从而困惑所有的人:都知道“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却往往出错,错的一塌糊涂。

1.2 知识技能不熟练。

一是对法则、运算顺序、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理解不充分,掌握不牢固。二是口算能力不过关,造成计算失误。

1.3 具有不良的计算习惯。一是计算后不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二是计算书写马虎潦草;三是不愿意动笔演算,一看就算,想想就写。很多学生不用演草纸,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对计算不重视。造成计算失误。

2 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训练(对症下药)

2.1 充分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只有基本的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坚持让孩子每天进行口算练习,内容包括本册的和以前学过的基本的口算内容。让孩子进行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的程度。值得强调的是要区分易错、易混淆的口算题目。如“24*5”与“25*4”或“125*8”与“125*4”等。

2.2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循序渐进)

3.1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要做到一看、二划、三想、四算、五查,即先看清体重的数字和符号,然后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再想怎样算简便,寻求简捷的方法。而后动笔计算,最后要自我检查,做到殊途同归,力求追确无误。

3.2 培养认真演题的习惯。训练学生做题时要有耐心,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试题也要谨慎。题量再大,时间再紧也要沉着。演题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即使在草纸上计算也要求写清楚,方便检验。

3.3 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要耐心细致的检验。

3.4 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以判断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4 正确对待错误的出现(防微杜渐)

篇2

关键词:培养审题;认真演算;自觉检验;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九年制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从小要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这不仅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应有之举。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学生平时做题时,经常是拿到题目不假思索提笔就算,特别是做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往往忽视审题这一环节。因此,计算结果不是错误多就是计算不合理。为此,本人平时要求学生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动笔。一看就是要看清算式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想一想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什么地方可用简算。在看清题目、想好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开始动笔计算。

二、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在计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较大、计算较繁琐的题目,要做到不急不躁,耐心计算。遇到较难的题目要冷静思考、切忌烦躁。即使遇到简单的计算,也不要掉以轻心,草率从事。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训练学生每做一题都要认真、工整、规范地书写数字及运算符号。同时运用激励措施,对细心演算或在这方面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对粗心大意,计算马虎的学生要加以批评教育。

三、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要教育学生认识到计算中出错有时是难免的,计算出结果后进行检查验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计算步骤,从而做到自觉检查和验算。检查时要做到耐心细致,一步一步地检查:检查数字、运算符号是否写错,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发现差错及时改正。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四、培养估算的能力和习惯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在计算中同样作用很大,运用估算能迅速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如整数除法中可估算商有几位数或估算出他的近似值,整数乘法中可估算出它的近似积:小数乘法中可估计积的小数位数等。关于四则运算结果的估算,更有规律可循。加法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减法中减数和差分别小于被减数,乘法中(因数不为0),一个因数大于(或小于)1,积就大于(或小于)另一个因数,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不为0),除数大于(或小于)1,商小于(或大于)被除数等等。

篇3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是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敏捷性、深刻性、严谨性,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和严谨学习态度的有效载体与重要手段。然而,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调查显示,学生计算题错误多数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针对调查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规范地打草稿

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学生不管数字大小,也不管是否熟练,一律喜欢口算,不愿意动笔打草稿,即使打草稿也不用草稿本,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书角边沿上打草稿。针对以上情况,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备规范的草稿本,作业时认真打草稿,并按作业题号规则排列,便于检查时查对。教师在巡视辅导学生作业中,顺带检查学生的草稿是否规范。并且开展草稿本的评比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草稿习惯帮助学生减少了不必要的失误,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仔细审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常常忽视了对题目的分析,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来就做,这样就容易抄错数字、符号,以及搞错运算顺序等,导致计算时错误多。

针对这些情况我平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一看:学生每做一道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运算符号(尤其是有无括号);其次要看清楚题中的每一个数字。二想:第一要思考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二要思考题目完成时所需要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第三要思考题中的数与数之间有无特殊的关系,耐心观察数字与符号的内在联系,灵活选择合理的方法。三算:就是要求学生认真书 写、计算。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

三、及时检验

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了事。所以我强调学生算完一步就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性。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验算的方法,如:学生在做好解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争取使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得到提高,甚至正确率能达到100%;竖式计算中让学生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只要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就能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

四、及时订正

学生对计算中的错误不重视。当学生计算产生错误时,并没有找到真正错误的原因,以便今后改正,而是将错题立即擦掉。因此,我要求学生不应绕过错误,要保留错题,分析错题,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找到原因后在旁边订正。

五、认真书写

做题过程中书写不工整。学生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经常出现乱涂乱画的现象。书写认真,可减少因书写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觉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家庭作业,我都要求学生字迹端正,书写规范,特别是0和8、0和6的收笔,学生尤其不能草率待之。此外,通过开展书写竞赛,促使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事实表明,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培养了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学生受益终生。

六、开展数学活动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计算机基础在任何教育阶段都属于重要的教学课程,在教学质量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对于技术的掌握以及应用方面,所以这一课程属于专业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专业类的学校当中,计算机专业也是一门非常火热的课程,但是在非计算机专业中也会涉及到许多的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必然出现的课程之一。计算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计算思维应用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对此,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具备显著教育意义。

1、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属于素质教育当中的基础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涵主要是体现在时代的特征以及需求等方面[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便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解决思路、解决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综合性素质提供一定的推动。对此,目前许多学校都习惯性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当做是计算机课程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入到了关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环节当中[2]。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发展而衍生出来的重点内容,计算思维主要是表现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方面,借助程序设计的需求以及对人行为的分析,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广度含义上的思维活动与过程,抽象、自动化属于计算思维的关键性内容。计算思维能力首次出现是在2006年时,由美国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关于计算思维这一个理念,同时计算思维这一种思维模式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的本质,就好似人必须具备阅读、写作以及表达能力[3]。对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保障教学实效性,有必要在计算思维能力方面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

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2.1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完善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必然是按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作为参考进行充足,对于知识点给予重新的整理,同时设计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或主线的教学框架内容,并突出其中的重点,根据课程课时适当的删减内容[4]。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向作为指导,这一方面需要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概述、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的硬件内容、程序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操作系统的应用、数据结构和基本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以及计算机新技术等多个教学模块为主,教学内容需要涉及到大多数的计算机技术,不仅需要涉及到计算机原理与技术,同时还需要涉及到计算机历史与发展新动态,在注重理论性教学的同时需要突出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时、学生层次以及班级规模等因素调整最佳的教学内容方案,从而最大程度满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

2.2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当根据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按照教学内容应用你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开放式的自主实践操作、辐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在教学当中应用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在专业学习中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例如,教师在应用辐射教学法时,在授课内容的选择方面便是重点,教学中以点带面的进行辐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其他的基础性知识,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教师也可以按照具体状况应用开放性的自主实验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当前的实验项目基础上逐渐掌握相应的技能技巧。另外,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根据课堂内容以及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任务后,便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以及尝试机会,引导学生自己借助对计算机的操作以及对教材的阅读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逐渐完成任务。但是,这一教学方式教师在任务设计方面做好准备与规划,确保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资料的查阅、方案的设计以及上机调试和操作等步骤,进而实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人们所必须朱具备的技能工具,其无所不在,属于人们生活、工作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与此同时,在学校教育当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最为根本的计算机课程,这一课程也应当担任起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任务,在教学课程方面不断的改革创新,不断的尝试创新从而实现对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谢鹏,张红梅.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38(a01):245-247.

[2]雷晓莉,王晓丹,路艳丽.军队院校士官学员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以计算思维为导向[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38(a01):334-337.

[3]岳强,胡中玉,李玲,等.融入计算思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微型电脑应用,2016,32(2):36-38.

[4]闫丽.关于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评《大学计算机基础》[J].中国教育学刊,2017,23(3):233-234.

篇5

一、巧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尤其是计算教学,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并及时给与恰当的评价,保护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在学生愿学,乐学的心态下,教师顺水推舟向学生传授计算方法及注意点,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力争算得更准、更快。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七星瓢虫背上的七个点来引入课题,探究课题时再采用童话故事7个小矮人吃苹果、橘子等来进行巩固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又及时巩固了口诀的应用及口诀计算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口诀的记忆,从而提高口诀计算的正确率。

二、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的良好手段。实践表明: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大部分运用口算解决。如:在生活中购物、买菜等多种买卖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口算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笔算是重点,口算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础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每节课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练,并把此项训练当作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每次检测中,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存在审题、书写、验算、计算粗心等不良习惯的错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审题,反复读题,准确理解题目要求,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书写,并自觉检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意志,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

篇6

关键词:计算 正确率 能力 习惯 兴趣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没有计算就没有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不足,对计算更是觉得枯燥,这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乐学、乐算。

1、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一提到计算,学生马上会与枯燥联系起来,简单的符号、枯燥的运算。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2、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如视算、听算、抢答、开火车、小组竞赛、闯关、游戏等,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3、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就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计算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之心动,继而行动。

二、注重学生算理的掌握

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的结果,学生首先要思考的是计算的方法、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只有夯实算理这个基石,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式题的意义。如在教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时,出示:阿姨带了500元钱,买电视机368元,买电水壶132元,还剩多少元?学生列出两种算式500-368-132和500-(368+132),根据题意学生明白可以一件一件地付钱,也可以把电视机和电水壶的钱合在一起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减法的运算定律,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利用知识正迁移,促进算理的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前面的知识能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有时它能促进后续学习,但有时也能阻碍后续的学习。如:在教学《简便运算》这一单元,刚开始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学生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的错误率明显上升。如(125×25)×8,学生往往做成原式=125×8+25×8,而(20+25)×4,学生又做成了原式=20×(25×4)。又如:278-89+11,学生受到减法简便计算的负迁移,往往做成:原式=278-(89+11)=178。这时,教师应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如同时出示用(125×25)×8、(125+25)×8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同时强化计算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计算题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但学习习惯不好是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过程。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一看、二想、三计算",计算是严谨的,不允许半点马虎,但却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有时甚至"一望知数",这样能不出错吗?

2、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

3、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象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了就行,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检查,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数字写错了没有等,无法口算的还应该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自主检查、验算的习惯了。

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习惯的培养需要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抓起。好的习惯成能就人的一生,因此,习惯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一朝一夕,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持之以恒地练习,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会很远。

参考文献

[1]王金发.《计算教学要学会"算计"》

[2]吴烈.《浅析小学口算能力下降的成因与对策》

[3]洪小琴.《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篇7

【关键词】计算 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准确、迅速、灵活的基本要求。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现将二十年的教学心得与大家分享。

1.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还可用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

2.严要求

2.1 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做题时提醒他们要认真仔细,看清题目以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准确性。在书写格式方面,也同样要求学生们一丝不苟、工工整整地完成。

2.2 认真审题、分析。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学生们经常容易看错,盲目地进行计算,影响正确率。对学生提出“两看,两想,再计算”的程序,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由几个部分组成,想一想一般方法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殊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

2.3 要求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 验算能够有效地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即使学生具备了比较强的口算和笔算能力也依然要靠验算来确保计算正确。因此,我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有效地使计算的正确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练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3.1 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 ,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2 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3 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 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50×300、120×60。又如103与68相乘积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103×68=(100+3)×68=6800+204 =7004。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强训练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4.1 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乘法的重点是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是小数点位置的处理,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

4.2 打好基础。口算是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也不应忽略。

4.3 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4 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 ,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5.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5.1 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5.2 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

5.3 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篇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审题、认真书写、打草稿、验算这几种习惯。很多小学生在初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了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在学习的时候省一两个学习步骤没有关系、字写潦草一点没有关系,就算是犯了错误,这些学生也会觉得自己只是学习马虎了,下次学习时不马虎就不会犯错了。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养成以后,他们再认识到错误,想纠正错误时,已经形成行为惯性,那时再纠正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初学数学时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数学教师要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现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习题1为例:现在要为零食制作包装,该零食盒为圆柱体,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1米,请问要在零食盒上贴包装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材料?学生的错解:2×3.14×3×1=18.84(平方米)。从学生的错误解答可以看得到,学生虽然了解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但是却没正确审题,没有在计算前统一计算单位,导致计算出错。

由此可见,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能提高计算能力。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让学生定期分析错题集中出错的问题比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它与计算能力有线性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创意的思维方法

部分学生对计算的理解有误,他们认为计算的意思就是遇到数学问题,就要找相应的数学公式来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然后依公式的计算方法计算数学问题。但是在实际计算的时候,学生发现有时根本没有相应的公式对应这一数学问题,于是无法计算数学问题,这一数学计算现状就是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的体现。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引导学生从数学思想的角度想问题,让学生能以数学思想为基础,灵活的创造各种公式,找到计算数学问题的方式。

现在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习题2为例:现在A、B、C、D、E、F六个人参加一次会议,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现在每两人要握一次手。目前A握了五次手、B握了四次手、C握了三次手、D握了两次手、E握了一次手,请问F已经握了几次手?很多小学生看到这一个数学问题,会认为:“这道题没有现成的公式呀,怎么计算?”教师可引导学生画表来计算这道题:教师可令学生看到,从下表上能看到F已经握了三次手。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形结合、类比推理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能够把这类数学思想当作计算数学问题的利器。

三、培养学生自主的积累经验

有些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会犯下很多错误,很多教师将学生的错误简单归类于“学生做题不用心”,然后严厉斥责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挫折,不愿意积极地精进计算能力。有时小学生犯的计算错误是由于他们知识积累不足、生活经验不足而产生的,教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而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错误,积累计算经验。比如以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做以下的习题为例:现要做一个圆柱形汽油桶,该桶的高为5米,底面直径为4米,请问做一个水桶需要应用多少铁皮材料?有一名学生做的习题如下:R=d÷2=4÷2=2(米);S表=2S底+S侧=2πR2+πdh=2×3.14+22+3.14×4×5=25.12+62.8=87.92(平方米)。这一名学生显然掌握了圆柱形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却没有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水桶的形状,即学生没有发现在不制作水桶盖的前提下,水桶只有一个底。教师可应用这一道数学习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开始重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后遇到数学问题时,能正确应用公式,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难免会犯下各种类型的错误,数学教师要意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当学生犯了错误以后,学生要学会反思错误的类型,从中吸取计算经验,通过积累经验找到“数学感觉”。

篇9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计算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而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学习活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你知道吗?”这一内容时,巧妙地提出:“你知道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怎么计算1+2+3+…+99+100的故事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简便计算方法吗?”当学生急切想知道小高斯的计算方法时,进一步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咱们班也一定有现代版的小高斯,看看谁能超过小高斯?现在就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动笔算一算。”学生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结果几分钟后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能很快算出1+2+3+…+99+100的和,即1+2+3+…+99+100=(1+99)+(2+98)+…+(49+51)+100+50=100×49+100+50=100×50+50=5050”;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即1+2+3+…+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多么合理、简洁的运算啊!这个教学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计算能力。

二、讲清算理,让学生理解算法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的概念、意义、性质和运算定律等构成的。计算法则是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是计算的基本程序、规则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算理为法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根据算理与法则的关系,在计算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会简算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以“计算145×12”为例结合竖式,首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与145相乘的结果是290个一,所以2乘145得数末尾的“0”要与个位上的“2”对齐;而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与145相乘的结果是145个十,所以1乘145得数末尾的“5”要与十位上的“1”对齐。其次用竖式呈现“145×12”的笔算过程:先算2个145得290,再算10个145得1450,最后把290和1450相加得1740。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一般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十位去乘,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的积相加。这样的计算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算理,又使学生以理驭法,掌握了计算方法,从而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灵活计算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思考。数学教学应教给学生如何思考,学生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掌握了数学思考方法,才能增长聪明才智,才能学好数学。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或四则混合运算,都要遵循一定的计算法则,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需要灵活运用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借助某些数字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特征,才能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和简便。因此,计算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计算25×48”时,指导学生利用“拆、分、凑、合”的方法,运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运算定律或性质,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结果出现多种简便计算方法。

生1:25×48 生2:25×48 生3:25×48

=25×(40+8) =25×(50-2) =(20+5)×48

=25×40+25×8 =25×50-25×2 =20×48+5×48

=1000+200 =1250-50 =960+240

=1200 =1200 =1200

生4:25×48 生5:25×48 生6:25×48

=25×4×12 =25×8×6 =(25×4)×(48÷4)

=100×12 =200×6 =100×12

=1200 =1200 =1200

这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法则,突破习惯的运算方法和规则的束缚,对式题进行恒等变形,谋求新的简便运算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口算水平,又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口算,让学生熟练计算

口算也称心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是简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学会简算,提高计算速度,首先要从加强口算训练入手,让学生练好口算基本功。

一是基本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以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二是常用的数据要熟记。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就有利于进行简算,能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让学生有意识地熟记以下这些常用数据:4个25是100,4个75是300,8个125是1000,16个625是10000; 是0.5, 是0.25, 是0.75, 是0.125, 是0.375, 是0.625, 是0.875, 是0.05, 是0.15, 是0.35;1个π是3.14,2个π是6.28,3个π是9.42,4个π是12.56,5个π是15.7……

三是利用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计算速度。如有关“0”的运算:任何数加(或减)0都得原数;0乘(或除以)任何数(除数不为0)都得0。有关“1”的运算:任何数乘(或除以)1都得原数。有关“同数”的运算:同数相加,和为原数的2倍;同数相减,差为0;同数(0除外)相除,商为1;同数相乘,积为原数的平方。

五、培养习惯,让学生正确计算

《数学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和心理,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难受,而是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不少学生做错题并非不会算,而是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正确计算的保障。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探索研究

一、立足课堂,科学指导

(1)关注问题情境。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背景材料,是产生数学概念、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条件。数的运算教学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数学地描述问题、数学地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有关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规律,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的运算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使学生的运算能力、数学思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2)重视基本口算。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学笔算之前,都会安排一些口算作为笔算的铺垫。教师也应该把口算训练贯穿于计算单元教学的始终,这是从时间上考虑的。从形式上来说,口算训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如“开火车”、“接力赛”、“抢答”等等,努力做到不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3)算法、算理并重。在计算过程中,算理和算法是相辅相成的,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相关研究表明,算法是自动化的,即使在不知道其背后原理的情况下,仍可以掌握和使用。但算理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算法、掌握算法,还因为计算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运算技能的形成,更应探讨并努力实践如何将“基本技能”变成发展学生各种“过程能力”基础。

(4)放大题组效应。苏教版教材中经常出现一些题组,既有口算题组,也有体现算法迁移的题组。通过题组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在联系、渗透以及比较中放大题组关联的特征,使题组中的每一题在训练中“增值”。

(5)适时适当记忆。口算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计算则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领域。课堂上,在关注问题解决的同时,不可忽视相机的计算能力训练。让学生熟记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熟记乘法口诀,几乎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认可的事,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数值、公式、计算结果往往重视不够。像小学阶段常见的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结果、20以内自然数的平方数、圆周率的一至九倍值,甚至常见的圆周长和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结果等,我们都可以安排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整理与记忆。

二、课外练习,精心设计

(1)把握体系,在孕伏上下功夫。从四年级开始学习的倍数、因数知识,到五年级学习的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化简比、第三学段解方程组等知识的必要孕伏,是教师要花大力气教好、学生要努力学好的内容。

(2)精练勤练,提高练习实效性。计算技能的形成,除了计算教学的科学指导以外,还有赖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进行巩固。在计算教学为主的单元,宜采用化整为零的训练策略,坚持天天练。

(3)适时反馈,解决好个性问题。计算问题相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应该说难度不是太大,但是,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计算上体现得也极为明显。像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内容的竖式计算,还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简比等,计算步骤比较多,计算过程也较为复杂,少部分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也不易掌握计算的规范格式。我们发现问题后,都会找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学生当面订正做错的题目。这样可以发现学生是在计算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基本计算没过关,还是不理解算理?还有是不是算法当中有不必要的步骤?要是发生错误的学生较多,就在课前让学生板演,再逐一检查和纠正。

三、自主学习,评价跟进

(1)了解学情,为掌握而教。我们研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都能完成任何学习任务,并非只有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完成高级的学习任务。现实中出现学习上的个别差异,是由于该学生所需的学习时间量与实际学习时间量的差异造成的,学生学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接受了理想的教学、是否得到了必要的学习时间。这是一种关于教与学的乐观主义的教学理论,也是我们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