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2
体育课堂常规是根据对长期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与概括得出来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新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是单纯体育课上的一些常规,同时结合当下校园主题,传达校园精神,成为形式新颖的体育课堂常规。本文对美国奇蒂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案例介绍
活动名称: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其中奇蒂克是美国一所小学的名称,CHAMPION为该学校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
活动目的:确保课堂常规
适用年级:3-5年级
理念描述:这一学年我们学校的校园主题是奇蒂克CHAMPION。因此,我提出一个方式来世学生来了解体育课堂常规的同时也包括了解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我告诉我的学生“在体育课上遵守这些常规,将使我们得到一个奇蒂克CHAMPION”,而at这些具体常规的首字母拼起来恰好是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CHAMPION”。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如下:
C- Cooperation(合作):利用团队合作展示良好的运动员精神
H-Hands(双手):手和身体部位不偏离我们的控制
A-Attention(注意力):达到或者改变一个安静的身体和发声状态
M-Music(音乐):做运动的时候要活泼,停下来的时候要安静
P-Prepared(准备):总是穿着胶底运动鞋和合适的衣服
I-Involvement(参与):总是参与并做出最大努力
O-Others(其它):尊重老师、环境和你的同学
N-Noise(声音):停下,观察和聆听哨声或音乐
评估方式:回顾这些课堂常规之后,我会单独说一个字母或单词(例如,我说C或者Cooperate),然后要求学生来说明这个单词对于课堂常规的意义,以此来进行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并作出评估。
二、案例分析
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案例中,奇蒂克小学的校园主题为英文单词“CHAMPION”,中文意思为“胜利”。这一小学3到5年级的体育课堂常规的制定是与校园主题相结合的,将“CHAMPION”每一个字幕分解开,以每个字母为首字母创造一个单词,并且这些单词符合体育课的要求。
(一)案例内容分析
奇蒂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迎合校园主题“CHAMPION”,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意思。分别为合作、双手、注意力、音乐、准备、参与、其他、声音。这些课堂常规的设计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案例中的教学条件即为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完成课堂常规的学习。“C”代表合作,即在课堂上的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员精神;“H”代表双手,表示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一定的动作;“A”代表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能够根据要求达到一个安静平稳的状态或者改变这种状态;“M”代表音乐,指学生在运动时保持活跃的状态,而在停止活动时马上进入安静的状态;“P”代表准备,意思是要求学生体育课的课前准备要充分,着装要合适;“I”代表参与,指学生应当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付出最大努力;“O”意为其他,指在体育课堂上,还要尊重老师同学,遵守课堂环境;“N”代表声音,表示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关注声音信号,能够辨别开始、停止等不同要求的音乐或哨音。
三、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思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堂常规即课堂常规,校园主题即校园主题,二者没有直接联系。而在案例中,奇蒂克小学的体育教学将课堂常规与校园主题相结合,在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良好地表达了学校的校园主题,这种新颖而巧妙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小学确定每学年校园主题
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前提是学校要确定一个校园主题。小学校中每一学年确定不同的校园主题,有利于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因为小学生具有年龄小、知识局限性、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主题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我过小学中建立校园主题的并不多,但有一些学校会开展一些校园主题活动,以此来优化育人环境,给予每一个学生最有益的涵养;培养广泛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提供充分历练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增长胆识和获得经验1。但是校园主题活动仅仅是众多校园活动之一,并没有上升到指导精神的高度,对校园主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二)体育课堂常规的确定
传统的体育课堂常规内容一般包括: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整理着装,清点人数和出勤,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安排见习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准备活动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能维持一堂正常的体育课程,而且在教学上都具有其各自特殊的意义,但是目前体育课堂仅仅停留在单纯运用这些规则,并没有与校园主题相结合,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课堂内容,而一些小学校并没有校园主题,更谈不上课堂常规与之结合。因此,对于体育课堂常规的确定,要集思广益,积极创新;紧扣小学生的兴趣;教学三维反思;充分结合体育课堂常规。
总结
总体而言,小学校校园主题的确定有助于小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优秀品质的培养。课堂常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课堂常规能够结合学校校园主题,能够更好地实施好课堂教学常规,有效促进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而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文娟.校园主题文化节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7(5)
[2]赵爽.对建立体育课堂规则的研究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0)
[3]庞宇.正确认识体育课堂常规问题[J].体育师友.2012(2)
[4]刘惠清.精致理念打造校园主题文化[J].教书育人,2013(20)
篇3
关键词:激励法;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久影响,教师往往忽视了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占用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有的还敷衍了事,总之,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存在很大的问题。其实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就没有能力投身到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在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中运用激励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率,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用激励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设定体育活动目标,采用目标激励法
小学处于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非常重要,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学生天玩、调皮,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全程集中注意力,这也为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并且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往往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没有任何的目标可言,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设定体育活动目标,帮助学生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有一个目标,这样学生才会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比如,当教师在讲到跳绳比赛技巧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一下简单的跳绳动作,先把跳绳比赛的动作分为简单的几个动作,然后进行分部练习。教师还要给学生规定一定的任务量,让学生在做完几组分步动作之后,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连续跳30个以上。学生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再重新给学生规定另外一个任务量,就像在一分钟之内连续跳40个或者50个,通过这种逐渐加大任务量的方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练习,先给学生定下一个小目标,学生完成之后就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再给学生定一个比较大的目标,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当学生完成小目标之后,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并且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对提升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二、采用小组默契训练,激励学生团队竞争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往往只强调单独个体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甚至只是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简单舒展一下拳脚,这种体育课程的开展方法是违背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师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采用小组训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度,对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另外,教师在学生进行默契训练时还要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肯定小组成员之间默契的配合,增强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信心,从而激励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中来。
比如,教师在讲述篮球运动基本动作要领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讲述和示范,然后把学生简单分成几个训练小组,让每一个组的学生进行传球练习。由第一个学生进行传球,接球的学生要根据教师讲述的动作要领做好接球动作,腿部稍有弯曲,把自己的重心压低,自己的脚步一定要灵活。传球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度,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另外,当小组之间进行传球练习时,教师还可以给予每个小组一些技巧上的建议,对一些表现出色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小组给予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趣味体育活动,进行总结激励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为前提,不断进行体育开阔训练。开展趣味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定期做一下活动总结,一方面,要肯定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创造一个好成绩;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给予学生一些建议。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以小组对抗的形式展开,进一个球记一分,哪个队伍能够率先取得三分则为胜利。这样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积极性更好,还可以练习自己的篮球动作要领,锻炼自己的身体。
总而言之,体育作为一门户外运动课程,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为学生更好地投入下一步的学习工作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正确使用激励教学法,增强学生的运动信心,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篇4
摘 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拥有一个强健体魄的重要性对小学生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方式方法的应用,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使小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充分了解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上的优点与缺点,因材施教,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力争让每位小学生都能喜欢上体育。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体育课堂 教学策略
一、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健全,对于外部事物的变化极为敏感,注意力也很难集中;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思维比较跳跃且灵活多变;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清楚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愿意付出时间去实践。但是,小学生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相比升入小学前,小学生对课程认识的深刻性有所提升,且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比以往更甚,尤其是具有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各种活动或者游戏等。而小学体育课程正是在此阶段进行的课程,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观念,激发小学生对某一体育项目的兴趣,这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骨骼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快速生长与发展,且肌肉中所含水分较高,而蛋白质的含量较低。所以,小学生的肌肉较为松软,在这一过程中,更是需要加强锻炼。另外,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容易兴奋且持续时间长,这就造成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打闹与玩耍。神经系统发育不全会导致小学生仅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好恶做出评判,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判断能力,从而容易出现由于一念之差而犯错的现象,而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其神经系统的全面发育,培养其独立性与思考、判断能力。
二、新课标视角下探索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新策略
(一)改变教学方式
开展体育课程能够让小学生接触到体育,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大多数教学方式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使得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死板,也无法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缺乏交流与互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比如,通过各种动作的演示方式让小学生了解到每个幼鞅澈蟮牧α浚从而激发他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展现出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的优势,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能力。
(二)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使得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有组织地让他们通过团队竞争的方式打球或者参与其他的运动项目,调动其积极性,使得体育活动能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顺利开展。同时,总结此次活动的优缺点,以对下次活动提供借鉴。另外,教师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从当前小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热点话题及健康的时事报告等出发,使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体育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产生体育学习的动力,进而积极、努力地学习,同时还能使小学生发现自己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不足,更好地了解体育这门课程,为其后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游戏、活动等形式,调动小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三)改善教学内容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做好创新工作,而是一直照搬照抄,永远是一些体操和跑步等老一套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小学体育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最终将其推入可有可无的境地。我们的体育教学不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身体质量,这才是我们开设体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所以,为了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也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多花点时间和工夫。例如,以往传统的教学当中我们都有跑步,但是孩子毕竟不是成人,都存在叛逆的心理,所以,为了增加一些趣味性,可以将传统的跑步改为竞技模式,将班级里的男生和女生穿插开,分好小组,以比赛的模式进行跑步,而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同时也增加了体育课的趣味性,可谓一举两得。另外,要因材施教。如男生女生的身体素质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开教学,男生喜欢球类,教师就可以教他们踢足球、打篮球,女生喜欢皮筋、跳绳之类的游戏,所以老师可以指导一下女生跳绳,这样根据学生的情况而确定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也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变成一门真正有意义的学科。
三、结语
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体育是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应注重研究如何让小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为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了解。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体育竞争与团体活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正确理解小学生在该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让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 余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1):60.
篇5
关键词:中小学 课程内容 制约 因素
1、前言
随着我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积极努力研究,和学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的支持下,我省中小学体育教育较之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变。“放羊式”的教学情况明显减少,部分学生也能在体育课中学到一些运动技能,学校的体育竞赛也开展的越来越多。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没有跳出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技术;没有按照学生年龄段来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不强等问题。主要体现在: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都是以,几大球类和跑、跳为主;教师的上课气氛沉闷,达不到运动的效果;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是由体育场地和器材来设定的,还无法实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设课程项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云南省昆明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2.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为全面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学生对云南省中小学实施体育课程一体化的意见和建议,特设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其中发放250份问卷、有效问卷236份、无效问卷14份,回收并认真整理了问卷;访谈法,与云南省有关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负责单位的人员访谈,与云南省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关专家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 制约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因素
对云南省昆明市15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针对制约云南省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相关因素,询问学校的相关领导和教师以及部分学生,总结以下因素: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制约云南省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政府与学校领导不重视,所调查的所有学校都指出了这个问题。其次93%的比率认为目前的学校体育课程缺乏系统化管理、86%的相关人士认为及体育课程衔接不紧密。再次体育资金不足器材欠缺、场地太小、和课程项目单一,学生热情不足。无论是实施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构建,让体育课越来越完善,保证学生能在体育课中,既得到身体锻炼又能拓展兴趣,学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技能。还是只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开心愉快的跑跑跳跳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这个最基本的目标,都要求学校至少要有足够的场地和最简单的器材,以及认真负责认的教师来监督。所以在实施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同时,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的建议也必须一起抓。
3.2 体育课程内容编制忽略中、小学段的衔接
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是指把小学到中学的体育课内容,进行统一的、有计划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安排,使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重复的学习,造成学生的疲劳和厌倦,并保证不会对知识的遗漏,让整个教学体系更系统、更人性。本人针对,是否有必要把中小学里所学的体育课程内容联系、实施一体化问题,咨询了8位体育学专家,得出图1的结果。
其中有1位的回答是,暂时没有考虑到。而另外7位的回答是,他们已经在考虑这一问题,并且现在就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着探索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落实到体育课程中。
笔者检索到:美国威斯康星州体育教学大纲,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段的课程内容联系很紧密,与我国的体育课程形成巨大的反差。根据调查发现我省各学校在使用的体育教材,都是由教育部门推荐,各学校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开展的课本来进行开课。并且各学校所选择的教材目前都没把小学、中学的内容连接起来。由于年级到年级之间的课程内容联系不紧密,特别是小学到中学之间的联系甚少,导致,相同或是相似的教学内容重复充斥在体育课上,使得学生参加体育课之后仍然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3.3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合理及教师的修养不足
3.3.1 目前推广的仍然运动技术教材为主
经过整理了解到目前可供云南省中小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有48本,根据这些教材的编写特点可以分为:第一,以运动项目的技术为核心;第二,以体育运动所涉及的知识和原理为主;第三,以体育运动相关的健身、健康、营养知识。根据每个年级或每个水平要学生要开设些什么项目的教材还没有,具体看图。
从图2可以看出。我省中小学体育课教材主要以运动项目技术为主的教材居多,其次是使用健身、健康、营养知识为主教材,但是关于由初级到中级,适合小学阶段学习的教材,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按照年龄段分的教材还没有。体育运动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中小学时期,是打好基础培养习惯的时期,所以,我们有必针对中小学的兴趣和身体特征来进行体育课程内容的编定,最好是把年级与年级之间,直至小学到中学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难度联系起来,一步步开展体育运动。
3.3.2 w育教师的观念偏激及体育修养不足
经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云南省现在有部分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中还是存在体罚和辱骂学生的例子,甚至还有部分教师的体育课是放羊式的教学,真正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少,认为学生也不想参与运动,自己教太多东西又累,吃力不讨好等等。事实上,学生对体育和体育运动是充满好奇的,并且在繁重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需要愉快的运动来调节身体。但是由于部分体育教师的修养不足和观念的偏差,导致学生错误的理解体育课,甚至把自已的体育课,给其他科目的老师来上课。
3.4 政府观念、学校领导及家长对体育运动观念的影响
3.4.1 政府观念偏差是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重要原因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学校中的体育经费需至少占政府投入经费的百分之一,但从相关学校中了解到,政府的经费经常不能按时拨付,所以体育经费不能按时按量到位。此外,政府跟愿意把城市的土地用于经济开发,修建体育场地则变成一种浪费。
根据图3显示,所调查的学校,就有55%的学校体育设施还非常欠缺,究其原因,有因为我省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城市滞后、学生人数增长过快等因素。但是,接受访问的教育人士大都认为,政府以及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不够,以及大众对体育认识的偏差造成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3.4.2 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对体育的冷漠导致体育课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根据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7-22岁学生肥胖比率分别以:城市男生为13.33%、城市女生5.64%、乡村男生7.83%、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为3.78%的比率持续增加。究其原因,即是学生吃得太好,营养过剩,更是学生运动量太小和没有时间运动的原因造成。在调查发现,学生其实是很喜欢参与体育运动的,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开设的体育课项目他们不太喜欢,其中他们最讨厌的要数枯燥的跑步,其实笔者让学生动起来,跑步是最直接的也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换种方式,比如在游戏中来完成,学生又喜欢又能达到运动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对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做出的统计。详情请参看图4。
根据图4显示,所调查的学生中52%的学生都喜欢参与游泳、网球运动、也非常愿意从小学一直学习,其次喜欢篮球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41.1%。其中游泳作为一项自身必备的自救能力,是非常需要学习和长期学习的项目。但是根据所调查的几个学校吗,没有一个学校开设了游泳课,主要原因是学校都没有游泳馆,租用场馆的话费用太高,并且游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大多数学校直接放弃了这项运动。其次网球课也存在场地严重缺乏的情况。只有篮球的场地才相对充足一些,所调查的几个学校都有在开设。但是不管哪运动项目,想要学习到较好技术,都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练习。而很多项目在学校只是开设一个学期,或是几节课,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要领,所以有必要把学生较喜欢的几个项目,根据学生的年级或是水平来进行系统的设置。让学生系统深入的学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把有趣的时尚的运动方法与大纲结合,创编出让学生喜欢,看着不难但是能达到有效锻炼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把学生当做活动的主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发掘其运动力、创造力,实现教学中的快乐运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1 前言
从1949年建国以来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主要讨论在新课程标准从出台、实施到现在近十年中,对学校体育改革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十二五计划”中学校体育的健康、长效发展提供参考。
2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学校体育的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新课程标准改革大方向是对的。过去很多中小学课程是以学科来建立课程体系的,学科是以科学学的分类原则来建立体系的,而课程必须以教育学的原则来重新组织知识体系。中国过去的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教学的规律,让老师和学生花费了很多无谓的时间。因此这场改革是必要的,是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然而,这场改革在不同的课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的课程较为成功,有的存有缺陷,引起极大争论。体育课怎么样,恐怕有些问题还要讨论。
2.1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存在着一个虚假的立论。
如果说中小学的文史哲、数理化等课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以学科为体系的问题的话,体育课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小学的体育课始终不是学科。为了能挤进这场改革的浪潮,理论家们就把竞技体育的“体系”指定为学科体系,大加挞伐,后来他们自己又不得不做了许多修正,证明了这是一个虚假的立论。如果说竞技体育是一种学科的话,那么竞技体育的最高组合形式——奥林匹克运动会岂不就是按学科体系组合起来的一门学科,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将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门学科。
2.2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理论准备是不足的。
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就仓促上马了,比如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他们之间究竟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分辨清楚。因此至今连这门课程的名称都难以统一。
2.3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必须以身体练习、运动方式组成教材的基本体系。
这场改革的“理念”甚多,包罗万象,唯独忽略了身体练习。体育课程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没有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就不是体育课。现在出现在体育课上的“新鲜”教材,一部分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极限运动、保龄球、橄榄球等,还有一些则是采用了劳动动作和生活动作,如采茶、挑担、搬运等。传统的运动方式,如田径、体操、球类活动等是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的心血,用作体育课的教材相对较为成熟,如果回归于原生态的劳动与生活动作,不能视为文化的进步。新课标出来以后,新理念层出不穷,但三级教材建设未能跟上,很多体育老师无可适从,学生的体质状况未能得到改善。这可能是一些地区出现的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2.4 新体育课程标准中还特别强调学校体育活动应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但事实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同时实现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很难。
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培养的。现在的学生兴趣非常广泛、多变,那么班级制的体育课如何适应每个人的兴趣来组织教学呢,教材又如何选用呢?事实上,还有一批学生对体育根本没有兴趣,难道体育课就可以不上吗?而且世上从来没有抽象的体育兴趣,任何体育兴趣都有某种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技术的指向,一个学生不做身体练习,不提高运动技能,怎么可能会产生体育兴趣呢?体育兴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必须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障碍和经过磨难,在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身体练习是一种艰苦的事情,肯定是要流汗、要肌肉酸痛、要出现“极点”,甚至还要遭遇危险,这个过程不是靠兴趣能支撑下来的。必须把“培养兴趣”和“满足兴趣”这两个概念分清楚。教育是要培养兴趣,并由兴趣发展成习惯,而不是说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 总结
新课标中,我国学校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并由这种转变而引发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学校体育建立了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对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进行了改革,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特别是重视了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三者间联系,反映了学校体育立足于终身体育。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碰到问题。比如这场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存在着一个虚假的立论、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忽视了体育课程是必须以身体练习、运动方式组成教材为基本特征的基本体系。这一系列问题不是单单的一个文件或一项政策就能解决的,要经过体育工作者以及教师、学生这些实践者共同努力才能不断解决、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登篙.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
[2]王庆丰.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
[3]王秉彝,李志方.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 体育学刊,2002,9(3).
[4]刘晓华等. 新世纪的学校体育改革[J]. 体育文化导刊,2002,6.
篇7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教学;合作意识;培养;教学环节
前言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采用分组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完成教学任务,是体育学科的传统优点,也是体育教师经常应用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自身意愿的能力,是一种讲求科学、民主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
在近些年的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大纲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了专门的论述,加以着重的调,并对小学体育教师应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加速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提供应该立足于小学体育教学和学生生理和心理实际,梳理已经在实践中被认可的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合作精神的教学和活动,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的中心环节,在对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合作精神激发等方面进行重点掌握的基础上,实现小学体育课对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培养的任务,以便在形成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前提下,促进小学学生的全面、健康、有规律地发展。
一、确立适合小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小学体育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小学学生身体特点、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准确确立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活动必须指向先期确立的具有发展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目标。同时,体育课堂还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小组活动,灵活运用示范、适度讲授、学生思考、技能实践、考核评价等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体育课堂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堂,让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活动、学有所得、学有所感的过程。只有我们在课前充分 预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及时抓住学生思 维兴奋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地位,体育课程设定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目标才会真正实现。
二、合理激发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根本原则是体育教师必须认清和尊重的要点,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才会产生真实的效果。进行体育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以激发学生主动合作、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欲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和分析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和利用学生潜在优势,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自主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会自然地被激发,合作热情也会自然地迸发出来。除了氛围的营造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展示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可以有步骤、有目标、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社交语言的培养,使学生合作学习时彼此之间能顺利地传达态度和情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倾听,学会做一个会说话的人;培养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等等,以上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又方便体育教师设施的方法,实现对小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合理激发。
三、加强体育教师对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的掌控
小学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中,教师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教师必须体现充分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我们体育课中,教师要宣布本课教学内容、明确课堂目标、适当讲解示范、学生实践训练 时要及时候保护与帮助,小组组织分工与整理恢复的引导等等,这些工作是学生无法替代的。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才清楚什么时点该合作,什么时候该练习,什么时候该恢复,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说好该说的话,做好该做的示范动作,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课堂纪律,体育课堂尤其如此,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看热闹、局外人、借机玩、说笑、发呆”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培 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同时,加强对纪律的掌控和维持,确保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放得开,收得拢”,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和合作精神发展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小学学生身体生长和心理成熟关键时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的学科优势,以各种体育项目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应该让学生了解合作精神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步入社会后必备的品质,要让他们在提高合作精神重要性的前提下,主动接受体育教师安排的分组活动和合作学习,在提高运动成绩、身体素质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朴实的合作精神。同时,体育教师也应该通过优化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贴近体育课堂、贴近小学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发展他们的 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达到在各角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此,体育教师应该争得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的通力配合,形成有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教育的整体实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完成小学教育对广大学生的各项责任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辉.小学体育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析[J].体育博览.2011(10)
[2]叶万青.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探析[J].新课程(教研).2011(05)
[3]肖彩虹.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巧应用[J].考试周刊.2011(40)
篇8
一、小学体育课放松活动有效性的要求
(1)达到调节放松的效果。在体育课结束部分进行有效的放松活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在生理上的紧张状态,还可以对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进行很好的恢复,做到松弛有度,最后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据一些调查显示,把学生在体育课后自发的体育活动和没有进行放松活动的体育课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自发的体育活动的时间里没有任何特殊的表现,而在没有经过放松活动的体育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十分的松散,经常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到突然,在完成作业时也经常心不在焉,出现许多的错误。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分析为,在体育课结束时进行有效的放松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不能只关注身体放松,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放松。
(2)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示范。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一般小学生在运动过后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会更严重,要让学生疲劳的状态参与到放松的活动中,教师就必须学会如何转移学生的兴趣。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讲解加上形象的演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正面的鼓励引导学生的思维,这种方法在放松活动中也被经常运用到。也可以通过反面的方法,运用一些生动的行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运用激将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放松活动中来,在学生经过运动后的疲惫情况下,利用一定的激将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不可以过分地运用这种激将法,要控制好自己的语言不能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3)合理的放松时间。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完成的运动量来设置放松活动中的任务,做到恰到好处,松弛有度。为了合理地分配放松活动的时间,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生理的负荷量进行考虑,对整节体育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合理分配,设置科学的放松时间,一般小学体育课结束部分都在3到5分钟之内,在整个放松活动中,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最多不超过3分钟。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运动过后的变化进行时间安排,观察学生在运动过后的兴奋程度来判断放松所需的时间,如果在上体育课时遇到天气的改变,那么提前设置的运动量就会有所改变,放松活动的内容也要进行改变,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来掌握好时间,有效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二、小学体育课放松活动练习的注意点
(1)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疲劳程度。小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容易感到疲劳,我们在进行体育课教学时要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活动情况。体育课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不同的身体部位是有不一样作用的。比如一些长跑训练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心肺功能,对下肢与呼吸器官有很好的放松作用。通过一些投掷运动就可以对学生的上肢力量进行训练,对下肢就起到了放松的作用。这些运动内容对于学生的身体都有明确的作用部位,还有一些运动内容对学生身体的作用就比较模糊,比如足球等运动项目,这就需要学生调动全身的部位进行运动,所以在进行放松活动时就需要对全身进行有效的放松,进行放松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那些活动过于频繁的身体部位,达到改善疲劳的效果。
(2)对课堂的总结有帮助。因为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所以教师要利用好课程结束时放松活动中的时间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总结,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对体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让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反馈,找出自己薄弱的地方,分析其原因,对运动技术进行改进。
(3)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体育课后的放松活动内容要体现多样性,运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进行放松练习,经常变换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去除重复枯燥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小学体育课放松活动的有效性。
篇9
摘 要 小学生的体育课是,快乐的课堂,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乐学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在学生更加喜欢上体育课上,要更加动脑筋。
关键词:兴趣 自主学习 快乐教学
一、情境教学,激起学生的兴趣。
培养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是体育课的形式,是由“讨厌活”变为“主动乐于学习”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是新课程标准课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二年级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别的依靠和敬仰感情,我们利用他们的“童稚”“儿童话语”“儿童的趣味”来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产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保持注意力集中,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变成“想我学”“快让我试一试”。
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设备,选择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相关的比赛或介绍纪实,播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和一定的引导,加强学生对竞技体育和健向体育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的认识,同时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并提高学生体育课的兴趣。运用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法,在原课程标准条件下,传统教学方法根据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在体育课引入新的空气,让使小学生对体育课充满新鲜感和激趣,以达到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用游戏等多种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多种主式练习,始终吸引学生,使之感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还可以组织各种不同的种游戏,如:跑、跳、投、综合的游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突出其娱乐性、趣味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活感受到愉跃必将学习兴趣浓郁。
二、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有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对体育有
不同的导入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生体育课有效学习,效率提高。因此,在体育课上适时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小伙伴组内互相交流,让学生不仅动脑筋想、多练体验尝试,并与同伴互相帮助,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并能够有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还体现了体育课充满生活力。这就需要作为教师要在实践中多总结,多反思使教学中有更多多变的方法,自如的驾驭,体育老要借鉴的创造运用多变、新颖的教学方法,有变化的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学立定跳远时,我的课堂,比比哪只小青蛙跳的远,学习侧身跑,我说,我们来做螃蟹跑。学生习热情高涨。体育教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要不断在让小学生对体育课充满新鲜感,以达到提高对体育的兴趣。针对高年级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设备,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相关的比赛,播放的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例如,高年级的学生看奥运会游泳比赛。二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模仿走,我让学生在边唱边启发这生模仿各种小动走,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了动作,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教学充满乐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准备利用多种游戏
可以利用游戏等多种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始终吸引学生的兴趣。游戏本身能使人愉悦,更别说是小学生了。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学生能够做到听从老师指挥,认真与小伙伴配合。大多数学生都很争强好胜,因而体育游戏的比赛中,每个同学都力争第一,集体体育游戏中,更能体现学生为集体着想,争取集体“第一”,想尽办法,从而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学生在快乐中达到了竞技目的。宣布游戏名次时,学生的欢呼雀跃、手舞足蹈天真可爱表现的淋淋尽致。
体育课要让学生快参与的同时锻炼身体,并慢慢的渗透一些有关于体育健康的知识和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接受,不需要喋喋不休的专门讲述。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校及现有的资源相结合,老师教给学生的技能是学生平时运用很多的,学生们非常喜欢游戏,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玩得开心,大汗淋漓,通过快乐的游戏活动受到启发与教育。一、二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不能持续长久。因此,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游戏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要有信心上好每一节课,课堂上穿插游戏,同时遵循小学生好动、时间不易太长的,不断地更新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活动时刻保持着新鲜感好奇。运用游戏比赛形式,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多观注每一名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受益,课下多琢磨,多体会,用心的对待工作,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优美的音乐,陶冶情操
一改体育课是反复、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方法,在体育课堂上我们还要享受优美的音乐。让别人以为,你走进的就是让音乐课堂。例如:准备活动,用游戏时,可以配上欢快的音乐,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不放音乐,学生认真的听,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欢快音乐,让学生有点兴奋,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小白船、让我们荡起双浆等音乐做放松活动结束课内容。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课堂的愉快气氛很活跃,我认这是轻松的体育课的必要的。音乐不光是音乐课要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起小学生主动锻炼,积极参与,让学生以最佳的心情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把学生带到富有生活力的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在“玩”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灌输一些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4] 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