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言艺术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的语言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然而又最难用好的一种工具,它用声音再现人的思想和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大都借助教师的语言来实现。因此,加强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趣味性
优秀教师语言的特点不仅简洁有力,明确无误,委婉动情,还要充满幽默和风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要把抽象的要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要做到趣味性,就必须密切结合教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富有文采,饶有情趣,吸引学生。科学上给人以启迪,艺术上给人以享受。特别是医疗实践中那些成功的范例,无不扣人心弦,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极大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性
启发性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结构,力求每堂课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充实丰富,结尾留有余味。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阐明,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和提出问题,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发智力,积极思维,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俗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化,把理论的东西实际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要做到寓理于事,深入浅出,举例得当,生动有趣,要善于应用心理学中的联想作用,把比喻、比拟、对偶、对照等修辞手法与科学语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如《病理学》中的“槟榔肝”“绒毛心”“大红肾”就通俗、易懂、形象。教师语言的通俗性往往和直观性相联系,所谓“直观性”就是应当形象、逼真、必要时辅以手势、表情和姿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如讲“舞蹈病”时,教师将患者的表情、步态、姿势等特征性改变,逼真地用手势表达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和记忆,从而能提高讲授效果。
4 节奏性
教师讲课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也是教师语言艺术的表现之一。教师讲课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使之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要运用语言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唤起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地方,教师的语言应慢,语气加重,有高低或停顿,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教师可有意变换声调,压低嗓门,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讲课的内容上来。
5 激励性
篇2
课堂语言艺术的分类根据教学课程、教学对象以及教学目的进行划分。教学课程不同,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也会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年龄、学历、知识掌握不同,也应该使用不同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教学目的不同,教师使用的专业词汇和讲授方式也不同。
2课程语言艺术课程
语言艺术是教师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使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模式。课程特点彰显课程的内涵,讲授的语言艺术体现教师的水平修养。比如几何学中的马鞍图、超立方体,学生很难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研究图中内在的性质,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将图形学、美术学、计算机等技术融入到数学概念的解释中,通过计算机构建动态图像或绘制仿真模拟图形,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不仅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目的差别
语言艺术教学目的差别也要求教师使用符合目的教育的课堂语言艺术。比如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就是教育目的差别非常明显的两种教育。成人教育基本上跟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人们认识能力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面授、函授、电视、广播、多媒体、实践、自学考试等既广泛又灵活,而且越来越成熟,适应了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需求的人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同时注意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在验证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不但动脑,而且动手。教学结果有一定的成果或标准做参考,因此,其教学形式比较简单。因此,课堂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就使得两者在相同的教学形式上交叉。
4教学对象
语言艺术教学对象不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素养、教学表达方式,遵循的语言规则也会有所不同。根据教育对象的教育的目的划分,有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研究生、博士教育等等,这种教育性质的划分,也就将教育对象清楚的划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根据对象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执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另外,由于男生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可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在实施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提问语气,照顾学生的情感状态,尽可能使教学达到最好的状态。
5课堂语言的艺术内涵
有关课堂语言的艺术内涵,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见解。王莉颖等人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五大特点。孙利认为教学语言艺术应该注意:情感艺术、表达艺术、提问艺术和情感艺术。丁敏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征是:形象性、审美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而钱威认为教学语言应具备一般语言的共性要求,更应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教学语言要具有高效的教育性;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具有专业知识性;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应有灵活的启发性。
6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课堂语言的准确、精炼和流畅性上。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用词恰当、发音准确、语言流畅、言简意赅。用词恰当,就是要求教师在讲授科学事实时,必须尊重科学研究结果,用准确的词汇和语言向学生解释相关的概念和内涵,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无中生有。发音准确和语言流畅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保证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教师教授内容的基础,如果教师带有严重的口音或者说话结结巴巴,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热情。有些乡村教师习惯于使用方言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言的正确发展,甚至导致有些学生也不会讲普通话,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言简意赅,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教课时不要说一些废话、空话和大话。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教师,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却引用一大套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这样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因此,课堂语言必须建立在规范性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必须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提高教学质量。
7课堂语言的系统性
课堂语言系统性要求教学语言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重点、难点突出。系统性包含逻辑性,可以说逻辑性和系统性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坚实有力的整体,使得教学富有立体感。怎样才能让教学具有系统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一是讲课之前必须要做好有条理性的备课,讲课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构建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讲课内容;二是对于交叉学科,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衔接和拓展,构建知识层次树,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同一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思考;三是教师讲课过程中遇到计算、推理、归纳问题,要做到概念清晰,判断准确,推理合乎规则。
8课堂语言的启发性
讲课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师生之间碰撞思想的火花,讲课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应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教师教学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设置疑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对结果从不同角度做出评价。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时机施教,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优美,还要充满激情,充满活力,教师的热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教学必须要融入感情,使师生之间既有知识上的共鸣,也有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都有极大的影响,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设置合适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9课堂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语言是教师知识、涵养、品德的集中体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地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生动、形象的情景,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听课更加有精神,精力更加集中。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因而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老师如果语言呆板、无力、抽象、缺乏吸引力,学生听课也会有气无力,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也压抑,沉闷。有人说,幽默的人可以唤起心灵的共鸣,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讲课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幽默语言不仅可以将事物穷形尽相,而且能够入木三分,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促进探究性、挑战性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体现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体现教师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引导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10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里都是高大的,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则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性作用。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回答,努力做到通过合适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正能量,精神振奋,干劲十足;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感情流露方式,与学生之间融洽的交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有一种理念,不管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要给他们鼓励,选择合适的表扬方式,特别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更要懂得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3
关键词:师范美术教育;语言艺术
一、美术课堂教师导入语言——别出心裁
美术课堂导入语是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舒适的学习氛围,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让教师能更好地开展和进行美术课堂教学工作。因此,在美术课堂里,教师在导入语课环节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课堂导入语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节课的开始部分,也是美术课堂构建好教学师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的开始。要注意的是,在课程导入的部分,美术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悬念式的导入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让其对即将讲授的美术课堂充满了向往和渴求的欲望。美术教师也可以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引出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例如,课堂上运用我国著名作家郑板桥的《板桥题画竹石》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十茹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教师可以通过文中郑板桥的园林的设计描述,展开中国的美术设计艺术的悠久历史,打开学生对于中国美术设计历史的兴趣。因此,通过从上面的美术课堂教师导入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别出心裁的课堂导入语会起到先声夺人和先声服人的艺术效果。这会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因此,美术课堂别出心裁的导入语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和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找准切入点,适当运用好会起到别出心裁的效果,使教学语言有的放矢,让课堂每一句话都能入学生耳、脑、心。只有教师教学轻松、愉快,学生才会听得心倾神往。
二、美术课堂教师提问语言——独具匠心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互动尤为重要,教师不仅传递了所要教授的学习信息,了解学生把握教学的情况,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快乐的教学中有所收益。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提问,培养了学生思维、语言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的提问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提问语言的选择时,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言要生动形象。做到人人都能参与课堂的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参与课堂成功的喜悦。
三、美术课堂教师的评价语言——暖意融融
在师范美术课堂上,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的评价,常常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应该以激励为主,通过一种评价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可以的、是最棒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会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所以,在美术课堂上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美术教师课堂上经常使用“亲爱的同学们”“真棒”“真厉害真好”等这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无不体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也能看到学生脸上那自信的微笑和其他学生羡慕默许的目光,因此,这一言一语又引发了学生的智慧与想象,这样的课堂语言,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美术的海洋,环环紧扣美术逻辑,引人入胜。也会使美术课堂的气氛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四、结束语
一个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语言的艺术。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正确的方法探索美术教育中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美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师范类美术生更好地适应当今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
作者:冯晓莉 单位: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
参考文献:
篇4
1.教师语言要有准确性
因为教师内在的意向和拥有的知识是通过语言传送给学生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语言,才能理解和领悟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才能正确无误地掌握知识,故此教师语言必须要做到表意准确,吐字清晰。比如“数”与“数字”、“时间”与“时刻”等概念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而“任何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同时,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编硬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平移”讲成“平行移动”,不能把“三千六百(3600)”说成“三六零零”。像这样的语言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
2.教师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从而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有味,以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乐学”、“好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老师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出1/2,可有个学生却折出了1/4,老师并没有责骂她,而是借题发挥,积极地评价了这个学生:老师要感谢你呀,你的想法真是太有创意了!你不仅想到了用折纸的方法可以表示1/2,还超前学会了如何表示1/4,真不错!其他小朋友想不想学学她·来,动手试试你们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这里巧妙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也鼓励了所有的学生去思考。
3.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
教师语言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富有哲理,会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也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如“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同时,数学教学语言还应有幽默感,以增加语言的吸引力。有时也可以穿插小故事、顺口溜、歌谣、谜语等,使数学教学妙趣横生。再比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在介绍“分子”和“分母”这两个数学名词的时候,插入猜谜语的环节。“再见了,妈妈。请说出一个数学名词”,“再见了,儿子。也请说出一个数学名词。”教学语言的首要前提是动情,然后有趣。趣味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4.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
篇5
【关键词】语言 语言艺术 肢体语言 幽默 生动 抑扬顿挫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22-01
语文教育是一种语言艺术。所谓语言艺术就是指教师要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富于感染性的语气和语调,运用丰富的“有声或无声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课堂以至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艺术。一个老师学问再高,但是表达不好或者表达不清,他的教育教学成果必定会受到影响。教学的途径主要靠语言,教学过程也就是语言艺术化的过程。所以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锤炼自己的语言。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可见教师的语言对教育教学有多重要。
1、充满爱心.柔和亲切
每个为人父为人母的对自己孩子说话时,声音都充满了温柔。那是一种天性使然。毋须刻意,毋须做作。当教师的只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声音自然就会柔和亲切。没有哪个学生会喜欢说话凶巴巴的老师的。把爱心融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亲其师,爱其科,信其道”。学生喜不喜欢那门学科,跟喜不喜欢那科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声音柔和亲切是教师必需具备的态度与能力。
2、机智灵活,幽默生动
教师在课堂上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灵活的头脑,用睿智的语言去解决各种问题。有些求知欲强的学生会提出一些比较深刻或有疑惑的问题想求得教师的讲解;有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想以此来难倒老师;还有些平时喜欢“插嘴”的学生说出一些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语来……这时教师就要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及时调整课堂上的变化去处理这些问题。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作为语文教师,幽默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诙谐融洽、妙越横生。我在《三国演义》名著阅读时,分析诸葛亮和周瑜人物形象时,故意提了个问题:你们知道诸葛亮和周瑜的母亲各是谁吗?学生半天答不上来。我说: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周瑜的母亲姓“纪”。学生不解。我说:周瑜死时不是哀叹过“既(纪)生瑜,何生亮”吗。全班同学明白过来后,哈哈大笑。我便趁此轻松气氛下进行下面的教学。
3、抑扬顿挫.语速适中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听说读写”。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尽量用饱满深情的声音去熟读课文。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随着美妙的声音、丰富的文章内涵去感受语言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学生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一个说话平淡呆板的教师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讲课时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要平辅直叙。当讲到菜处重点时,可把声量加大,音速放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索,也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提示延伸开去。当有学生思想开小差或搞小动作时,可故意停顿说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受到教师的关注或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4、表情丰富,肢体配合
语言有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无声语言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
俗话说“言传身教”。除了用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外,还要用“身教”即是运用身体语言去影响教育学生。罗曼・罗兰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千百倍的语言。”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起到传达信息,交流信号的作用。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教师的眼神对教学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从眼神体现了来的。当学生表现好时,教师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表现不好时,教师投去严厉的目光;学生上课不专心时,有目光及时阻止;在执行目光投射的同时,配合面部表情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平时要和霭可亲,笑容可掬,让学生感觉师如慈母,如沐春风。
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说话时,适当配合手势,头势。如夸奖学生时,伸出大拇指;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招手示意学生坐下;还有点头摇头都能向学生传递信息。适当运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对语文教学起到极好的作用。
5、更新信息,与时俱进
篇6
【关键词】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 表达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篇7
【关键词】政治教师 语言艺术 人格魅力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和严格。除了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所谓人格魅力,就是教师模范的言行表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语言修养,还要铸造一个有魅力的人格。现将时代对教师在这方面的要求阐述如下:
一、语言艺术要讲究
(一)科学性要严密
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的教育,因此,政治课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精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 规范使用政治专业术语。对教师来讲,规范地使用专业术语,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反之,如果一味强调通俗易懂或趣味性,就会将政治术语任意简单化,造成概念混淆、用语不确切的现象。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不是“通俗”的政治,甚至可能是一堆“垃圾”政治。对学生来说,同样也要有专业表述的要求,才能在考试中不丢分。为此,我多次强调,中考的主观题答卷,必须是专业的表述,切忌没有理论表述基础的自我语言。在课堂练习或提问中,我绝不允许学生用太多的自我语言,而要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术语或直接引用课本的专业句子来表达。如果学生结合实际来分析问题,那当然除外。
2. 掌握与专业有关的新语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涌现出一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群,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及时汲取新的“营养”,确保教师的“思维机器”既能“有米可炊”,又能给学生提供一股“活水”。
据此,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常给学生设置课前5分钟的语言训练活动,内容是对当前时政进行点评。学生经过精心准备,常为点评带来最新、最受人关注的时政热点。教师在点评中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提升对时政的认识、抨击和分析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需要刻苦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政治营养成份,如:信息不对称、犯罪成本等跨学科概念,否则就跟不上时代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二)逻辑性要合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所以,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思路清晰,敏锐把握问题的本质,破题简洁明快,入题新颖独特,论题精辟深刻,联系实际合情合理,并且要讲究表达上的启承转合,遵循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样”的思路,都要讲究逻辑。这是当好政治教师的前提。
(三)生动性要加强
1. 语速适度,加强感情交融。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起带进去。”教学语言应尽量如此,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精华,语气要时轻时重,语速要时缓时急,声调要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这样的语言才和谐动听、赏心悦目,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在听课。相反,平铺直叙的语调,一潭死水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晕晕欲睡。
2. 感情充沛,激励学生上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衷而言于表”,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充满感情,让感情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从而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励学生上进。
3. 运用修辞,增强语言表现力。妥帖的比喻,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的反问,能启发学生穷根究底,积极探索;强烈的对比,能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以鲜明的例子或时政热点为载体,以修辞为手段,把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修辞,或故事、格言、成语、民间谚语、歇后语等引入课堂,并随心所欲地运用,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堂原来也有那么的新奇有趣。
(四)启发性要注重
教学实践表明:思维的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启发学生怎样“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果实。
二、人格魅力不可无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才艺、和蔼的态度、慈善的笑容、宽容的胸怀,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去猎取知识,享受成功。
(一)全面关注学生
课堂是一个心理场,里面有不同的心理镜像在课堂中活动。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的语言、体态,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优美的姿态、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同样能增强政治课的魅力。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能以期待的眼神回望学生;在学生进行列举的时候,能做到扳手指给他们盘点。实践证明,教师细微的动作,不仅能传达尊重、关爱的信息,还能给学生无言的鼓励。
(二)语言要言之有物
篇8
关键词 高中教学 思想政治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准确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且术语较多,对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严密,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自相矛盾。比如对“民主”的概念的讲解,必须准确到位,民主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只属于统治阶级(今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再比如公民与人民,这两组概念是学生最易弄混的。首先,要指出这两组概念的区别。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凡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的公民,公民与外国人对应,而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人民仅指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居于主人翁地位的那一部分公民,人民与敌人对应。其次,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即一国的人民永远是一国的公民。通过这样的讲授,使学生知道该用“公民”时,用公民,该用“人民”时,用人民,绝不能混用。因此,只有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2简洁性
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练、简洁,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时不分重点、难点,不分学生懂不懂,不厌其烦地讲,殊不知,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政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反复推敲、琢磨语言,能用一句话概括的就不要用两句话,能用一个字概括的就不要用两个字。做到能简不繁,恰到好处。例如,在讲政府的职能概括为:第一个职能是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即政治职能,第二个职能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即经济职能,第三个职能是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即文化职能,第四个职能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即公共服务职能。这样简洁的概括,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清楚明白,一目了然。
3逻辑性
政治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学习了哲学以后,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必须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那种嗦,自相矛盾,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例如,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说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里有一个前后顺序,一定要看准谁在前,谁在后。这一知识点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可以从具体到抽象,进行类比,深入浅出。例如,水果和苹果、香蕉、桃子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样从逻辑上用辨析语言的表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4幽默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政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新知识。例如,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笔者用“脚”比喻生产力,用“鞋”比喻生产关系,指出“一个人穿多大的鞋,从根本上说是由脚的大小决定的;同时,鞋对脚又有反作用,当鞋适应脚时,走起路来就轻松自如,当鞋不适应时,走起路来就会摔跟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犹如脚与鞋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用幽默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生硬的理论变得有趣,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教学质量。
5激励性
篇9
其实不仅是历史语言,所有语言要想达到一定的传递信息的目的,语言的使用一定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倘若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逻辑混乱,讲话颠三倒四,即使所说的语句中包含华丽的辞藻、生动的句子,也无法使得语言发挥应有作用。在历史教学中,要想达到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让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应该是首要的前提条件。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具有逻辑性呢?简单来说,就是语言既要有理又要有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都要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切不可信口开河,教师说了一句错误的话,可能自己没有什么感受,但是这种错误的印象往往会影响学生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是终生。因此,教师的每句话都一定要有理有据。除了有理外,有序也是对于教学语言逻辑性所提出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学科,但同时,在历史学科中往往包罗万象,各种知识错综复杂,倘若教师在讲课时,所使用的语言处于无序状态,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错乱、繁杂的感觉。因此,语言有序是历史语言的逻辑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二、语言要准确严谨
历史在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同时,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种历史知识、历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人们的篡改和杜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所用的语言一定要非常准确严谨。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概念往往因为一字之差,所表现的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在历史中,“秦”和“秦朝”、“清”和“清朝”就是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果弄错了,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又如,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和“列宁主义”合起来并称为“马列主义”,像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一课的内容时,往往有时候不注意就会说:“以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句话乍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当时发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因此这种说法不但是不准确的,反而是不科学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历史教学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言的准确严谨性是多么重要。
三、让语言赋予情感
语言不仅是用来传递信息的,通过语言还能够传达人们之间的情感。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努力激发学生情感,使得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时,教师要注意带着悲愤的情感讲述,用充满愤怒的语音语调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从而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绝对要好于教师用平淡无奇的语言阐述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富于情感,把对于历史学科的真情实感融入教学语言中,再通过语言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情感的洗礼,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语言要具有历史特色
每个学科的语言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知识,为了尽量还原历史原貌,教师在讲课时,在语言上一定要突出历史特色,像是一些历史人物的原话,或者是一些诗词歌赋,如非必要,就不用把他们翻译成现代文。例如在古代中国,习惯把今天的税费说成是“赋税”,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千万不要用“交公粮”“缴税费”这样过于现代的词汇,而是要尽量贴近当时的语言习惯,这样既能够还原历史原貌,又有利于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五、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任何学科,通俗易懂都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语言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这些知识,倘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味强调语言的艺术性,而忽视了其通俗易懂性,就会让整个教学内容变得晦涩难懂。例如,教师在上历史课时为了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就采用了大量文言文,这样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困难,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在讲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尤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达到理想效果。
六、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对口头语言的补充作用
篇10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实质上是语言的交际、思想的熏陶、情趣的感染。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准则要求教师所说的话语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说假话或缺乏根据的话。在人们日常交往中,说真话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人们一般都会努力去实践这条准则,说话人会努力使听话人相信所听到的话是真实的。就课堂教学而言,真实是一个没有定性标准的概念,出自内心的感受是真实,但这种主观上的真实未必就是切合教材实际的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是教师心中领悟的切合教程实际的真实。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不真实,必然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致使学生理解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否则再精彩的言辞、再激情的发挥也只是人强马壮的南辕北辙。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在课堂上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
二、适量性原则
适量原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应当含有与当前交谈目的相关的信息内容,并且所说的话不多不少,既不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使人感到重复嗦。研究表明,任何交际主体都是以特定的角色进入交际的,说话人由于场所不同,角色不同,其语言都带有个人的常量,讲台上的教师作为一个语言特定角色要求他不停地说话,而作为被语言支配的学生角色又会要求他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在很多情况之下,位尊权重的教师不一定需要说很多话,廖廖数语却能更好地制约和影响着语言支配角色的情感。课堂中要善用最简明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含义,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造成无重点,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适量,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炼的语言中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学生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用适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绝大多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感触特深的就是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担心学生的方言基础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总是不厌其烦地逐句逐字翻译给学生,学生只会呆呆地做笔记,呆滞的双眼中丝毫看不到思考的灵光,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之中,我们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思、去悟,而教师只用作最简明扼要的适量点拨则可。
三、趣味性原则
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具有含蓄幽默的语言风格。譬如,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或者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是直言不讳地批评还是以其他方式去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含蓄的批评,往往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除含蓄外,幽默也助于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平时的授课中我力求语言幽默风趣。讲读《春天》,我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春天,有一学生就说到春天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李子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满山遍野的野。当时我只是笑着纠正说:“是吗?我们都很想看到你培育出春天开放的野。”开始同学们没太在意,待回过神来,全场顿时欢笑雀跃起来,后面的课堂都一直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 上一篇:校园安全工作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幼小衔接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