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道德评价;行为习惯;培养
1 建立小学生行为评价目标体系
对小学生良好行为的评价,是目前教育科研中的一个难题,几年来,结合我校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正教育行动,我作为学校一个品德课教师,一个学校分管德育的工作者,在对小学生行为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激励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方法可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结合《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守则》,制定《学生行为年级序列要求》,“序列要求”体现小学阶段各年级儿童心理、知识层次、行为发展的特点。接着,根据“序列要求”建立“高、中、低各年级学生行为规范量化考核目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学习、礼貌、纪律、卫生、互助、爱校等行为组成,考核目标的内容体现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各年级内容既有一定的重复,又有适度的化,体现出对学生行为评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的要求。同时,针对学生易出差错的行为,制定了《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分学习、纪律、礼仪、卫生四个方面,25个考核细目,列为“班级周评比”,这样,学生行为考核做到长、短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激励对学生起一种增强和巩固的作用。如果学生的某一行为能获得学校、老师、家长、同学的承认,并受到了赞扬,就会有一种强化作用,他就会反复出现和保持这种行为;如果学生的行为得不到赞扬,他就会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甚至消退。因此,必须重视评价过程激励。
每学期班里开展“十花”竞赛活动,每一行为学生达到一定分数值时在“红花栏”上挂一朵花,每学期获“红花少年”。半学期开展一次由家长、学校评选“文明孩子”活动,评上的在全校学生会上给戴上大红花。每月一次诸如“学《规范》,做文明孩子”、“行为规范量化、目标知识抢答赛”、“学《规范》动作操作表演能力赛”、“学《规范》美术作品赛”等竞赛活动。每天由红领巾广播站表扬好人好事一次,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使之形成习惯。
2 拓宽道德行为评价途径,进行行为习惯培养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它是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动作的行为方式。行为有好有坏,一种稳定的好习惯实际上就是一种好品质的表现。如:认真读书、写字、独立思考的习惯,守纪律的习惯,节俭的习惯、爱劳动讲卫生的习惯等。习惯虽不是智力因素,一旦一种好的习惯参与了工作学习或劳动,便具有定向、动力,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好习惯受用终身,是成人成才必备的素质。纵观古今中外,有成就者,开拓者无不具备有几方面或多方面的好习惯。
“思考-行动-习惯-品质”是道德形成的规律,而“习惯”在从“行为”到“品质”的转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行为能不能转化成良好品质,关键在于对“习惯”这一环节的强化。因此,好习惯的培养成了少年教育的主攻方向。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于关键时期。孩子们生活在人群中,大千世界,好的坏的、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同时在影响他们。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根据神经系统“最在可塑性”强调指出:“只要实施相应的影响,一切都可以使之向最好的方向转变。”“即使是一般的学生,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了不起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良好行为的活动方式对大脑皮层连续进行定向刺激,就会形成“行为定势”这种行为定势表现出的便是“习惯”。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途径的设计,评价考核的改革等。教育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颁布,为我们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一步很好的教材。我认为,采取形式多样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是加快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养成的有力措施。
根据少年儿童认识事物、领悟道德的规律,评价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明素质的培养,对低年级(七八岁的孩子)凭借《行为规范》拟定校内、家庭、社会考察细则,分段确定重点,提出“小目标”,如:课堂常规小目标、纪律小目标、劳动卫生小目标等等。提出一个,指导、落实一个,检查、总结一个,抓好典型评选、树标。接着再要求、再训练。训练时教师要有清晰的教育轮廓,寓教育于比赛之中,如:爱护书簿评比、个人卫生评比、说话评比等。通过比赛和评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坚持正面教育,不谴责,不惩罚,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进步”、“完成”、“高分”,受表扬、夸奖的喜悦,这种“成功的乐趣”是学生行为的内驱力。教师要以等待、宽容之心对待暂时后进的学生,教育全体学生从小“想好、向好、争好”。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对低年级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可轻易下结论。应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规律,循循善诱。
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学生文明素质基础不同,对《行为规范》领悟水平也有差异。据调查,学生中能做到和基本做到《行为规范》要求的占55%以上,表现为积极、自觉;需要经常指导、检查,才能做到的占35%,表现为不能自理、自控、自制,但都愿意去做;道德素质差些的约占10%;表现为粗鲁、懒、好吃、厌学、冷漠、自以为是,这部分人虽然不多,但影响校风建设。今日表现在校内的不文明行为,弄不好明天到社会上去,就会成为新的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一刀切”、“齐步走”。从教育的层次可分为“普遍教育”、“典型教育”、和“跟踪教育”。普遍教育就是我们平时实施的“会议教育”、“课堂教育”、“统一号召要求式的混合教育”等,普遍教育对前面部分90%以上的同学有效果。访查表明,普遍教育对文明素质差的学生效果则不好,对这部分同学要按照道德评价教育的要求和程序进行典型性专题教育。选择发生在学生中间的好、坏典型,发挥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让全班学生参与,人人讲,面面讲,讲好处,讲危害。要让表现好的学生光光彩彩,伸张正义;让表现一般的学生跃跃欲试,鼓舞士气;使表现差的羞羞答答,平平邪气,进而配合常规教育的检查、评比,使表现差的学生产生危机感,促使他们以后“行为”前认真选择。对为数不多的“名角”要跟踪教育。进行跟踪教育,首先要淡化教育者的角色痕迹,不要把你是受教育者,我是教育者分得那么清楚,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忘记角色的教育。要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接触,让他没有考虑地同你想谈什么就谈什么,适时地进行情感渗透,从关心入手,从他认为可以告诉你的“事情”开始,理清他的“行为过程”,当“教师”不能当“法官”,把“尊重事实”、“个人与集体”、“得与失”等编成“故事”,让他耐心的听下去,听进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充分填补道德素质反面的空白,增强“行为”前的判断选择能力。“认错”一般说是比较容易的,不必过分追求“口头上的认错”。“认错”只是改错学好的开始,关键是“认错”以后的导行,真正地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判断是非,选择“行为”的能力,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地构思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
篇2
关键词:道德品质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10
1 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1.1 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1]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等方面。
1.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1.3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自主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于行动、实践的过程。
1.4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2]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在道德发展结构中,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的,彼此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不可偏废其一。
2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或层次。
一是社会规范的遵从。这一阶段的道德行为具有很强的被动性,盲目性。只是迫于外界威胁或压力才勉强遵从社会规范,这是社会规范内化的最初也是最低阶段。二是社会规范的认同。该阶段个体已比遵从阶段表现出了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个体对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已有了深入理解,而且行为很少再受外界权威的胁迫。三是社会规范的内化。这时外部社会规范与内部个体道德认识、情感、行为已达到了高度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道德教育不能仅从外部约束来控制开始,任学生的道德行为仅停留在表面上的遵从水平。道德品质是学生具有的自觉自主能动的品质,而不是对规范的敷衍与填塞,更不是阳奉阴违。必须引导学生对规范原则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促进其对规范的认同与内化。
3 高中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提高高中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3.1.1 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
首先,应多提供形象的事件、感性的经验。提供具体的事例和示范,增加品德教育的生动性、感染性和趣味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其次,培养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教师一定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清晰理解有关道德知识及其意义。再次,加深学生对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的理解。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理解道德意义的特点出发,不仅要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而且要让他们了解到为什么要这么做,即明白做的目的和意义。
3.1.2 引导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
教师应巧妙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另外,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反面的经验与体验,防止反面体验削弱道德要求的说服力。
3.1.3 发展高中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教师要尊重高中生的道德发展水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有效运用言语说服和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经常通过言语讲解和说服来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注意巧妙运用正面论据与反面论据。同时,还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情境运用。
3.2 激发高中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教师应采取正确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增强不同表情的感染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激起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通过美感教育,给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稳定的审美情操,以达到以美储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情感体验,是一种潜代性的情绪,情感反映,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3]可通过表情识别、情境理解、情绪追忆等方法来加以培养。
3.3 加强高中生的道德意志锻炼
为高中生提供道德意志坚强的道德榜样,激发锻炼的自觉性。教师应通过一些生动的范例,强化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主动地锻炼道德意志。科学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教师应抓住各种实践来锻炼学生不同层次的道德意志。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难情境,并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解决条件,引起学生意志行为上的努力。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避免引起学生厌恶、烦恼的情绪,让高中生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3.4 注重高中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外部显现,只有道德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其品质才可具有社会价值。首先,有意识地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榜样应贴近生活,具有高尚品质,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监督学生对榜样的品质模仿。其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再次,及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让其深刻理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利用各种影响力量适当、及时地帮助学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最后,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水平,使其能够按照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规范约束自己做应该做的事,避免自己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省的确是通向完美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2]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3,21.
篇3
关键词:经济人;道德人;道德判断;自利道德动机;公益道德动机
一、引言
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四个素质:“服务责任心、正直、客观和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发表的《职业会计师道德手册》中规定了所有职业会计师必须遵守道德守则,公平、诚实并超脱于利益冲突;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于1996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独立、公正以及客观要求注册会计师摒弃绝对自私的商业观和时刻牢记社会公众利益,体现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期望与要求,也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对自身道德素质的一个设定。
诚信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什么原因致使注册会计师作出这种不道德行为?根据本文所涉猎的研究文献,制度问题是学者们寻求到的第一个原因。具体而言,第一,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并且缺乏高质量审计报告需求,这使得审计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注册会计师的诚信遇到挑战。第二,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者的合一使得审计委托关系被扭曲,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第三,会计师事务所的有限责任使得注册会计师风险和收益不相称。第四,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注册会计师的违约成本较低。除此之外,张鸣,王俊秋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及财务报告披露方面的缺陷、公司治理的缺陷也是诚信缺失的原因。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因此仅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可能无法完全解决审计的诚信危机问题。考虑到注册会计师个体因素,学者们从“人”的立场来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一定制度背景下注册会计师的经济人立场可能是导致审计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从会计师事务所角度来说,事务所具有“经济人”天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果诚信的收益与不讲诚信状态下获得的收益相同,事务所自然选择诚信而不选择失信。基于注册会计师的理性经济人立场,要解决审计诚信危机,很多学者认为需要从制约“人”的利益机制出发,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如通过法律规定将诚信的外部性收益和成本内部化,让作假者承担作假成本。
那么,注册会计师是否仅仅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征?其是否存在自我道德约束?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的实质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但他同时也在其《道德情操论》中表明,人性中也具有同情心、正义感和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同时,同情心也会左右人们的行为。在国外,学者们已经在审计师行为研究中引入了道德理论。我国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叶陈刚通过对323位注册会计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注册会计师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保证职业中的独立性,但此认知却与“要与客户搞好关系”的现实相矛盾。这说明,注册会计师作为理性经济人,也存在道德立场,但是其道德立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叶陈刚认为,“乱世用重典”反而使得独立审计的失信度越来越严重,在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环境时还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教育。苏孜也认为应该构建以审计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职业道德,吴建友则提出了面临道德困境时基于认知的道德决策五要素模型,以作为对现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缺失部分的补充。具体包括:获得理解、辨识影响、判断备选方案、分析其他因素和做最终决策。根据该模型,在判断备选方案前注册会计师需辨识各备选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在行为目标上,经济人逐利,而道德人逐义;行为动机上,经济人利己而道德人利他;行为约束方面,经济人主要是他律而道德人则是自律。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具有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双重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其道德观念来促进其自发的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通过利益机制来进行约束;但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利己倾向将会很大程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决策。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注册会计师道德行为决策模式,探讨如何解决注册会计师的诚信危机问题。
二、构建注册会计师行为决策模型的几个基本问题界定
Rest提出一个四阶段的道德行为模型:识别道德问题、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参考Rest的模型,我们认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也基本遵循这个逻辑,但我们将引入环境因素。在分析注册会计师的决策模式前,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1.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应把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是职业团体为减少注册会计师个体进行道德判断的困难和不同个人可能出现的偏差而制定的一个普遍化的原则规范。职业道德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具有自愿性和强制性。这说明,职业道德准则可以也应当作为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道德判断时的标准。假定注册会计师将遵守道德准则作为道德判断标准,则隐含着两个潜在假设:所有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都是一致的;并且审计师主观上愿意遵循道德准则,运用道德准则规避风险。随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在道德判断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职业道德准则空白或是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相对模糊的地方(可能是一些非结构性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制定原则性的职业道德准则来解决。但是这同时意味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可能会受到个体道德水平的影响。例如,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包括形式上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但由于实质上独立要求注册会计师能够恪守其内心的独立和客观,而这种独立和客观没有办法通过具体的条款条例来指导注册会计师,因此,是否遵循内心的独立和客观,以及内心独立和客观的程度取决于不同个体的道德水平(主要是个体对道德判断标准的把握)。
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期望差的存在,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观念与公众期望值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比如,审计抽样方法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审计的固有风险。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审计抽样则可能是注册会计师的原罪。然而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抽样方法的使用并不涉及到道德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往往容易陷入道德困境。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对道德判断标准的把握影响其道德判断能力(包括其走出道德困境的能力),而对判断标准的把握受到个体道德水平的影响,并受到行业环境的制约。如当注册会计师没办法直接依赖道德准则进行判断时,其可能会进行同行讨论或是参考同行业的做法,即“如果行业中的人都是这样做的,那我也不会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道德的。”
2.注册会计师一定会遵循道德判断的结果吗?――基于道
德动机的分析
在Rest提出的模型中,个体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并不一定导致道德行为,在真正的道德行动发生前还必须建立道德动机。经济主体在建立道德动机时可能同时具备自利的道德动机和公益的道德动机。这一点建立在个体同时具备经济人与道德人属性基础上。较之自利的经济动机,公益的道德动机处于弱势地位,它取决于主体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和主体对道德规则的恪守。这表明,环境因素在道德动机中被视为一个重要变量。那么,个体什么时候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什么时候建立公益的道德动机?本文认为,这与注册会计师所处的环境相关。
3.道德动机中的环境因素
个体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动机。如吴建友所界定的环境因素包括注册会计师工作环境和组织环境。本文主要从注册会计师所处的制度环境来界定环境因素:包括审计市场的竞争程度、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被审计者的公司治理水平等。本文分析认为,制度环境对注册会计师建立道德动机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其行为的成本收益上。收益可分为道德收益与不道德收益:当大部分人的人都不讲道德,那么讲道德的人将会获得道德行为的额外收益(这种收益可能在长期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反映出来);反之,当大部分的人都讲道德,那么不讲道德的人将会获得不道德行为的额外收益。此外,成本也可区分为道德行为的成本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道德行为的成本主要是不道德行为所取得的收益以及道德行为的损失,如失去客户。不道德行为的成本体现在两个方面:显性的制度惩罚成本,即注册会计师违背道德准则和相关法律后,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惩罚;隐性的成本,主要指注册会计师不道德行为带来的长期信誉损失。
我们认为,当环境因素使得个体判断出道德行为的收益大于行为的成本时,个体会通过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来促成道德行为;当道德行为的收益小于成本的时候,道德水平较高的个体将会建立公益的道德动机从而促成道德行为,相反,道德水平较低的个体则可能没有办法建立起道德动机。
三、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应该遵循这样一个逻辑:问题识别、道德判断、收益成本衡量、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其中,收益成本衡量代表注册会计师对于当前环境的判断,两种道德动机的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和公益的道德动机)决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最终产生道德行为。
首先,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所遇到的具体情况,即问题识别,进而才能进行道德判断。其次,衡量行为的成本收益。最后,注册会计师通过建立道德动机并最终决策是否选择道德行为。如下图所示四种情况:
1.第一种情况:行为是道德的且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亚当斯密认为,自利是主导的,而利他是次要的,因此,当行为是道德的且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优先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这种自利的道德动机最终使得注册会计师选择道德行为。
2.第二种情况,行为是道德的但收益小于成本。此时自利的道德动机将不会产生,而公益的道德动机是“纯粹真正的他利”,公益道德动机的建立将使注册会计师选择道德行为。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公益道德动机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一个内在的道德约束机制。
3.第三种情况,行为是不道德的但收益大于成本。此时,显然不能通过建立自利的道德动机使注册会计师摒弃不道德行为,只能通过公益道德动机来促使注册会计师选择道德行为。
4.第四种情况,行为是不道德的且行为收益小于成本。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出于自利的道德动机,注册会计师不会选择不道德行为。
从上述四种情况来看,第一种和第四种为最佳的境况。对于第二或第三种情况,公益道德动机的建立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基于此,本文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促使其更多的选择道德行为:其一,通过制度安排(即改变环境变量)来改善成本收益,使第二种情况成为第一种,第三种情况变为第四种;其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鼓励其建立公益的道德动机。
四、关于改善注册会计师诚信危机问题的思考
上文对注册会计师的道德行为决策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笔者就如何解决注册会计师的诚信危机问题,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思考:
1.激励道德行为,关键是帮助注册会计师建立起公益的道德动机,即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上的道德同一性给予了我们启示。道德同一性的作用机理是人们通过思考我想要成为什么人来达到道德行为的一致性。我们可以据此得出合理假设,当个人集中于公益道德时,这种集中将激励他的道德行为。因此,激发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同一性可能会是一个改善注册会计师行为决策的手段。那么,如何激发注册会计师的道德同一性?笔者认为,可通过树立行业榜样,帮助注册会计师形成正确的道德标杆,从而激发其道德同一性,提高其道德水平。
篇4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而目前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章按照行业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从强化职业道德认知、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转向自律,养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三阶段探讨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的是。”在第四届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表彰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这表明了企业很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为主,在重视对学生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所谓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实践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Ⅷ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落实到职业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根据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内化规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需要经过“基于感性认识的功利需要和他律、基于理性道德认识的道德自律、自由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无律’三个发展阶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接受某种理论,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同、同化和内化。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高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的内化最初是基于道德对自身有利的感性认识,出于对道德的表面认识,出于对道德的畏惧和功利的需要而讲道德,把社会道德作为外在的道德主体的异己力量,道德还停留在外在的约束或强制阶段,以“必须”“服从”的形式来实现,属于道德他律阶段。这时,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眼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
(一)高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思想品德课程。这两门课程涉及了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所讲的只是共性的、普遍的、放之诸业皆准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而且所占篇幅较少,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渗透,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挖掘、开发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如营销专业在讲到培养职业经营风格时,应结合营销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强调诚信经营;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学生顾客至上的服务态度。
(二)专业课教学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是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职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职业技能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编排教学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c4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熟悉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课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关于仓储管理知识的同时应渗透有关吃苦耐劳、工作细心的职业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变为职业道德行为,进而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见习和实习活动深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养成职业道德行为
除了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讲解外,学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是因为“践行某一思想道德观念或信念的次数越多,它的固化程度也就越深,久而久之便转化为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信念就是通过反复的践行而固化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中,形成一种道德思维定式,从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的”。@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如果没有直接的道德体验,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就可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从2006年开始,利用暑假组织学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中带队教师要时时注意学生的见习、实习状况,尤其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学生在见习、实习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体验,达到认识专业、走进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情感的目的,明确道德规范,发现自己的不足,分析原因,从而促进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在见习、实习中,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二、内因、外因双管齐下,促进职业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要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行,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识,使道德主体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道德对公民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从理『生上认同社会道德,从情感上真诚地接受社会道德,愿意践行社会道德,并在意志上能够坚持持久,道德从他律阶段转向自律阶段。《根据这些特点,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其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而不是教育者灌输和模仿的结果。”⑦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包含着内隐活动和外显活动两个方面。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也可以通过Et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要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维果茨基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是通过同化、顺应、慎独、反省、体验、交往等形式得以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方面:
1.经常自觉地进行自省。自省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其基本含义是在个人遇到道德矛盾或自己出现道德过错时,应先从自己主观动机上寻找原因,并责求自己承担道德责任,自觉自愿地修正自己的错误。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都说明白省的重要性,对于现在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目前,许多高职生责任意识不强,出现差错时很少寻找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千方百计从客观上寻找原因,推卸责任。为此,应该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针对已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行自我批评。通过反反复复的活动,学生的品德得到了提高,责任意识得到了加强。
2.树立榜样,努力做到慎独。慎独的主要含义是指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机会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行事,而不做任何坏事。有些高职学生就不能做到慎独,如有人监督时表现良好,无人监督时表现较差。心理学家詹姆士说得好:“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为此,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人物,使其不断鞭策自己,自觉进行慎独,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营造有利于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职业道德氛围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活的物质条件。”⑨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一定物质生活条件而存在,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总是要被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即环境造就人。优良的环境有利于人的发展,不良的环境会阻碍人的发展。高职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校园,学校的校风、学风、教师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等因素对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具有导向、熏陶、激励的作用。学校应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里健康成长。
1.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三是通过网络、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请已毕业的学生与在校生进行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爱岗敬业、乐业勤业、艰苦创业的意识。
2.抓好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美国学者麦金太尔和奥黑尔指出:“可以确定的是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而你的学生也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你与教学环境、学生、其他教师的交流方式,你说的笑话、你带进教室的个人习惯无一不成为学生的行为示范。”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们要让每位教职员工都树立“我是学生的榜样”的观念。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管理人员,管理育人;服务人员,服务育人,形成全员育人的大局面,时时以一个优秀从业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鼓励。
三、加强职业理想、事业信念教育,促进自由自觉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所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必须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如杜威所言,“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足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道德教育应从日常生活开始,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也是如此。高职院校应以日常生活为切人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应引导学生做到以下两方面:
1.从小事做,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靠某个阶段的教育或强化就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人生连续不断的许许多多个日子有意识的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即“不以善小而不为”。在积善的同时,要防微杜渐,即“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任何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言行,都应该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施教者与被教者共同重视“小节”,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我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行为规范入手,从行为习惯训练抓起,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道德信念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个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行一致的主要标志。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职业道德信念,因为道德信念是道德行为的最基本推动力,职业道德的自由自觉是道德主体基于对职业道德认识上的理智自觉、情感上的真诚自愿、意志上的强烈持久、信念上的坚定不移,根据职业道德必然性自觉行动,不再把职业道德视为一种自我约束,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道德信念的教育。
篇5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107-03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倾向,表现为个体品德构成中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感定势。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道德情感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虽然他们在生理上达到成熟,但是在心理上特别在社会性方面还没有成熟,因此他们在确立正确的道德情感时,往往会有一些消极、不健康的道德情感。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正确引导大学生道德情感健康发展。
一、道德情感培养在德育中的作用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具有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任何一种道德的形成,都必然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4个心理过程。在这4个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意志是保障,道德行为是目标,而道德情感则是桥梁,起关键性作用,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作用。休谟认为,道德唤起了激情并产生或阻止了行为,而理性自身在这里完全是无能为力的。“理性既然永不能借着反对或赞美任何行为、直接阻止或引生那种行为,所以它就不能是道德上善恶的源泉。”[1]因为“一切的道德都依赖于我们的情感”。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任何行为的源泉都是感情,而任何行为的全部善或恶最终都取决于这种感情,因为感情真正解释了行为的动机。道德情感比道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稳定力量,保证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完成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既作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为道德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作为道德的有机构成,成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自觉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其二,可以固化和调节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促使他们自愿地去履行道德义务;其三,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与完善。因此,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是高校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分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来说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特点,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文化素质高、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注重实际,开放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成长意识等思想观念日趋强化。但是,也存在着“道德危机”,一些学生身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我们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责任感、正义感、良心感、感恩感等具体道德情感。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感恩意识淡漠,缺乏感恩情感,如在问及“你有没有帮助父母做过什么事情”时,有31%的学生选择没有帮父母做过任何事情,这其中选择“没有想到过”的占到了46%,54%的大学生虽想到过,但没有做,其理由是“没有时间”、“没有机会”等。在“你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你会怎样做?”的问卷中,选择“有能力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帮助他”的只占到47%,而选择“关系好才帮”、“心情好才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却占53%。“当你遇到有人行凶、抢劫、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时,你会怎么办?”仅有24.6%学生选择了“上前制止”,有17.2%学生选择“求助警察或他人”,而58.2%学生选择“看事态发展再决定自己怎么做”或“想管但怕自己吃亏”,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惹麻烦”的占48%。有73%的大学生表示良心不足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6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过违背良心的行为。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又有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中缺乏应有的定向功能,从而使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易变、无序的特性。90后大学生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享受着所有家庭成员的爱,造成了他们自我意识较强等特性。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道德知识和认知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他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2]由于德育教育诸环节中情感因素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感和道德素质的滑坡。
三、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篇6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校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篇7
关键词 道德态度 行为 影响因素 协调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1 道德态度与行为
中国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国家。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道德的血液已经奔涌流淌了五千年。从古至今,一代文人志士都宣扬传承中国的道德文化,古代圣贤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明清时代流行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民国之初,中山先生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当代,提出的“八荣八耻”道德荣辱观。受过教育的人在此环境的感染下,每个人对道德都保持着正面的态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态度决定着他的行为,而规律性的行为又形成了他的性格,最终一个人的性格也就决定着他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看,心态决定着人的一切。但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道德问题却不像我们宣扬的那样,积极正面的态度并没有引起正面行为,反而这些年每每谈及道德问题,人们往往叹气连连。“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楼倒倒事件”等等,一桩桩涉及行业暴利、食品安全、医疗安全、建筑安全的恶性道德事件像一把把利刃,划出道道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引得人们牢骚满腹 ,“小悦悦”事件中的“十八罗汉”让世人感叹这个社会的凄凉。人们总是在吹捧着道德至上的理念,总是赞美完美的道德,似乎在内心深处是坚信不疑的。可是在很多时候人们似乎也没有顺着自己的内心。在道德面前是考验我们每一个的最佳时候。其实每个人对道德的态度都是积极的,只不过他们心中有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更善于背叛人的内心。
“知行合一,非常人能之”看到这句话,不知道是否为道德态度行为不一致有了一个合适的借口,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太多时候自己的行为并不是自己内心态度的真实体现。人的内心本就是矛盾的,有时候会做出许多和自己内心态度真实的想法相反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伪善”。人们一边使自己坚信并努力传承中国的道德文化,对道德呈现最积极一面,而一边又在面对道德选择时候,违背了自己的态度,表现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使自己出现矛盾焦虑与不安心理。
2 社会道德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现状
目前研究表明,在面对这种不一致状态时候,人们整体呈现的是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在努力调和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并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显得富有理性,言行一致。人们在行为中倾向表现一致性,人们内心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够一致,表里如一,这样自我内心也会愉悦。当我们态度消极的时候,就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情绪。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与行为重新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人们采用的办法是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
但是当人们的一致性根本没有办法协调这两者关系的时候,人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为这种不一致找到一种合理的理由。烟草公司的经营者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些烟草工作的员工面对吸烟与不良的健康结果关系的资料,是如何冲破层层阻力,他们如何对吸烟与肺癌之间已经定型的明确的因果关系予以否认?什么力量使他们依旧从事这种工作?他们有一个强劲的借口——他们通过不断地阐述烟草业的利润而给自己洗脑,他们承认吸烟的不良结果,但把它合理化地解释为:人们都可以吸烟,烟草公司给人们提供的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他们可以接受研究证据并积极地从事健康香烟的生产。当然,如果这种不一致与不协调过大,为了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那么他们可能会辞去这份工作。这种行为的某些成分通过态度表现出来,现在我们如果回过头看这些态度,我们就会发现它引起各种反应。社会态度是道德行为的起点的,是对外界的刺激以态度的方式做出第一反应,并且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的类型。人的道德行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经过深思熟虑型的道德行为,二是非理性的、冲动型的道德行为,三是启发感染、培养训练型的道德行为。①
3 道德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道德态度与行为有时候一致,有时候又不一致呢? 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来看,影响因素有以下三方面:态度因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②态度的成分和强度决定人们的行为与态度是否一致。在中国古老文化中,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我们道德观念教育的基础。当我们的认知和我们的情感一致时,即我们既认可这种美德,那么我们对于老师的行为就会与态度表现一致,学生喜欢老师或者将来希望从事教师工作。其次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冲突,外显态度与行为很可能不一致,在老人摔倒之后是不是该扶的道德问题中,根据现实经验教训来看,我们为求自保,我们的外显态度大部分都是不去管理“闲事”,但是人内心都是善良,他们渴望去帮助别人。所以在实际情况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发生冲突,人们更倾向表现内隐态度,而与外显态度不一致。
另一个原因便是个人因素,当涉及的意义重大时候,我们会表现态度与行为一致,但是若代价太大时,我们则会表现出不一致。由于个人不同而表现不同。人们对于见义勇为的道德持肯定态度,与这态度一致的行为是助人行为,但当某次助人行为需要以自身的人身安全为代价时,有的人就会退缩。有时候在态度消极的时候,这种个人差异就会表现得更为明显。有些人会果断地表现与态度一致的行为,我不愿意去做一件事情,那么不论什么硬性要求,我都不愿意。但是一些人则会被环境约束,表现出与自己态度相违背的行为,从而影响自己的心理,甚至会产生不安与焦虑。
最后便是环境因素,在社会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的约束下,在其他人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的外在参照标准下,在一些社会舆论、个体、群体和情境的外界压力下,人们的道德态度与行为就会表现出一致可能性就非常大。因此在很多方面,我们的道德态度需要进一步强化,从而产生与态度相一致性的行为。
4 协调道德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方法
4.1 加强道德观念的教育
态度成分对于行为与态度是否一致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社会教育加强道德态度观念,使得道德态度成分对于行为的影响力增强,态度达到一定的强度,便会产生态度对应的行为。特别是依旧接受教育的学生,利用学校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观念教育,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道德形成一个坚定而又积极的态度,便于在社会工作中,做出与道德态度一致的行为。中国的“80后”、“90后”及现在的中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总体上似乎要好于更年长的人。他们更快地适应着“陌生人社会”的公德规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这些“小节”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中国道德观念的加强,从而使得更多与态度一致的行为出现。
4.2 重视社会舆论宣传的道德建设
社会道德舆论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在对某一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评价性的看法和态度。③社会道德舆论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支持功能。处在社会环境中,生活中的事情评价和看法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因此社会道德舆论不仅要注重道德建设,而且需要注意宣传内容。一方面要对正面案例进行宣传和赞美、对于“拾金不昧”“无私帮扶路人”等高尚道德品质的事件加大宣传力度,并给以积极舆论评价,使得人们强化道德态度,并进行模仿。另一方面对于不良道德行为进行批评与教育,使得人们避免不一致的产生。但社会道德舆论功能的发挥不是自发的,需要人们积极地去努力运作。
4.3 建立完善的道德行为保障机制
对于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现象,可能态度成分不足够引发行为,也有可能是由于一致性的行为后果的不良影响。 “路边摔倒老人是否去扶”这一道德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我们的道德态度总是积极地认为对于有困难的人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但是相应行为会带来很多问题,一些不分青红皂白的人总是冤枉好人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这就使得与道德态度一致性的行为减少。因此,针对此我们应该加强道德行为保障,不仅是对于与道德态度一致的行为进行表彰或者奖励,更要对于那些不正当的污蔑行为进行打击,甚至是可以使用法律来进行强制与约束。这样才能正面树立道德行为,并且鼓励一致的出现。
康德(Immanuel Kant)说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④道德是约束我们社会行为的一个美好约定,加强道德观念的教育使得我们对于道德态度积极而且正面,协调自己行为,表现与态度一致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要求。
注释
① 邓全福.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社会心态的起点作用[J].甘肃理论学刊,2012(1):109-113.
② 佐斌.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8-131.
篇8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辈患欠郑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主要方法是:
1、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2、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3、歌唱促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广对课又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篇9
一、加强师生互动,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大胆热情,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能主动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道德意识不强和周围不良情况的影响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情感进行教育。在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教育的切入点进行教育,使教育工作能有效开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及时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实现高效的德育管理工作。
二、以人为本,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学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教育主体的位置上,引导他们发挥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提高道德素质,规范道德行为。在设计德育教育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设计,使德育工作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对于活泼、调皮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认真的做事态度,使他们能坚持完成每一件事。对于情绪暴躁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制能力,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和事。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关爱他们,用耐心和爱心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他们敢于表现自己,主动帮助同学,促使他们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让他们能根据自己道德意识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实现高效的教学效率。
三、精心设计德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还要精心设计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并反映到行为上,使他们的道德综合素质获得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献爱心活动,让他们学会尊敬老人,培养他们敬老、爱老的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具有德育教育的影片,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受到感触,让他们从内心意识到德育教育的作用,促使他们道德行为的养成。在丰富的道德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影响和感染,推动道德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要设计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受到教育,使他们的道德素质获得有效提高,使道德教育在活动中获得实效。
四、结合实例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改变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教育,让他们获得深刻体验的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自觉地树立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和学习中用道德试蜃魑标尺,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意识到嘲笑同学的行为、自私自利的行为是错误的,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学会主动帮助他人,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同学。同时要把这种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拓展到生活中,如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中,学生的道德素质能不断提高,使德育教育获得实效。
五、用爱作为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出现不良的道德行为时,经常采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在严厉的训斥下,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要用爱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在教师的关爱下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他人、关心班集体,并为维护班级体的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的工作做出自己的努力,把班集体的荣誉作为自己的荣誉,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在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都获得发展和提高,使道德教育在爱的氛围中进行,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家校合力,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篇10
一、情感陶冶法
中学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场所是班级和学校,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班风和校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可以使每个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二、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时,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产生负效应。所以,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有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个别谈话等都是常用的方式方法。
在实施教育说服法的过程中,教育者既不能使用讽刺挖苦的言词,也不能使用粗暴惩罚的态度,而是要耐心的说服,真诚的沟通,热情的帮助。应该体现鲜明的时代生活特色,做到与时俱进。用科学的观点去丰富学生,用火热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用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实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生活德育理念。
三、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就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拥有实践活动的主动权和表现空间。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及时表达与总结自己的感受,并将其渗透到日常学习态度与生活行为中。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道德习惯的认识,还是道德行为的掌握,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符合他们的兴趣。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
实践锻炼法是新课标下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德育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意义重大。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形象和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
为了模仿英雄形象,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宫、展览馆等。节假日到烈士陵园、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使学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榜样模仿法不是简单地“克隆”,而应以高尚的情感,通过创造性的形式和手段来表现。从而拼发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为班主任,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情操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教,努力做学生品德修养的表率。
五、奖励与惩罚法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