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就业指导意见

篇1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业是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增加。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二)明确指导思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创业领域。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劳动者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基本形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

二、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四)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对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五)改善行政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私有财产,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按有关规定,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细化操作办法。多渠道筹集安排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展开。要针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兼顾行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创业企业扩大就业规模。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劳务输出地区要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七)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贷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模式,积极做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三、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八)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其按规定享受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开支。

(九)提高培训质量。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育水平。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推广创业培训技术,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十)建立孵化基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优先保障创业场地。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或利用原有经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十一)健全服务组织。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责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

(十二)完善服务内容。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建立政府支持并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注重对创业失败者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再创新业。

(十三)提供用工服务。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指导创业企业结合生产经营需要,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做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符合条件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吸引人才去新创办企业工作,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规模。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十四)强化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就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推广经验典型,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重点指导推动工作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在组织领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

篇2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职业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一问题,希望了解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是否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即在进行工作搜寻时其职业认知度如何?对受调查者回答的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19.84%的学生“很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45.71%的学生“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而31.89%的学生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说不清”,甚至还有2.57%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更将无法谈及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概括而言,超过30%的被调查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茫然,就业意向不明确,职业认知度较低,直接影响其就业结果。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职业认知度较低的原因是高等院校本身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少一定的市场导向,而且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难以匹配,欠缺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使得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搜寻的硕士毕业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更无从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2.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北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对本校的就业指导不太满意所占比例相当高,其中45.30%的被调查者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的回答是“说不清”,在整个就业满意度水平中所占比例最高。还有9.40%的学生对就业指导回答“不满意”。而回答“满意”的被调查者比例为33.70%,回答“很满意”的被调查者占11.60%,两者之和明显低于回答“说不清”和“不满意”的比例总和,“说不清”与“不满意”都可以归为就业满意度低。因此,笔者发现北京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都存在着问题,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显得相对薄弱。同时,下图的调查统计结果还表明,被调查者中有36.12%的硕士研究生“不知道”能否很快适应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变化,还有3.38%的被调查学生回答“不能适应”,两者都可以视为“适应能力差”,比例总和将近40%,所占比例较高。统计结果同样反映出北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将北京的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的调查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表3,我们发现:部属院校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要高于市属院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下面通过对就业指导满意度和就读院校的交叉列联表来进行检验。部属院校的被调查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满意度低的水平上,所占比例低于市属院校,因此,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要高于市属院校。在就业满意度高的水平上,部属院校所占比例高于市属院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部属院校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高于市属院校的就业满意度。分别观察部属院校和市属院校对就业满意度的统计结果,就业指导满意度低的比例都要高于就业指导满意度高的比例。但是,无论部属院校还是市属院校都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其中市属院校尤为迫切。

3.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信心度分析硕士研究生就业成功信心度的统计结果,同样会反映出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图6统计结果表明,47.1%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有信心”,16.3%的被调查者对就业“非常有信心”,而31.2%的被调查者就业信心度“一般”,4.6%的被调查者“没有信心”,还有0.8%的被调查硕士研究生表示对未来的就业前景“非常没有信心”。总体来看,超过35%的被调查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感到一定程度的担忧。笔者分析,高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就业指导不够充分,就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以及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有限等问题,学生在自己实践能力较弱,对就业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恐惧的情况下进入劳动力市场择业,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是必然的。鉴于职业认知度和就业信心度以及就业指导的满意度都属于定序变量,笔者为了考察就业指导与就业信心度和职业认知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了斯皮尔曼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相关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关系的强度和关系的方向。关系的强度用相关系数的数值大小表示,取值范围为0~1.0(1.0为最强),相关系数的数值是关系强度的最好指标,一般而言,系数低于0.2或0.3表示弱相关,系数为0.3~0.6表示中相关,系数为0.6~0.8表示强相关,系数在0.8以上表示高强相关;关系的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其中正号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变化方向相同,即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负号表示两个变量存在负相关,变化方向相反,即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增加而减少。因此,通过观察表4的统计结果,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就业指导满意度与就业信心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系数为正,但是系数值低于0.3,属于弱相关。显著性水平为Sig<0.001,表明相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双侧),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和就业信心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具有某种联系。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越高,则就信心度也会随之提高。见表3。再观察表4的统计结果,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就业指导满意度与职业认知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两个变量间存在正相关。系数值高于0.3,属于中相关,显著性水平为Sig<0.001,表明相关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双侧),可见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和就业信心度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关性更强。因此,依据以上的统计分析结果,笔者分析认为只有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就业教育和完善就业指导制度改革,才能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认知度、就业信心度和就业满意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①就业认知度和就业信心度不高,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就业指导缺少市场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难以匹配;②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就业指导环节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就业教育内容不够充分;④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缺少同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的密切联系;⑤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相关知识匮乏,就业教育的体系有待完善。有鉴于此,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适应能力较弱,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容忽视。

二、政策建议与改革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指导需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首先建议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原因在于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能够紧密结合劳动生产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重视教学与科研同实践相结合,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可以说是美国大学发展和改革的核心。因为美国的教育认识到知识的发现、传播和应用是一个整体,如果缺少应用的环节,就无从验证他们科研的发现,科研成果也就无从谈起,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不完整的。建议要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和加以完善。具体政策建议如下:实行硕士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实行专门学术型人才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或者以学术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便是基于此种理念。我们应该把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技术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目前虽然已经将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应该加强执行力,除了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的研究生都应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研究生资源的配置能力,提高其处理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状态的能力,使就业指导的目标更加明确、清晰,最终才能达到人才与就业岗位的合理匹配。

2.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环节,着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就业指导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大背景下,有效改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提高就业指导的效度是十分必要的。在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笔者建议继续增加就业指导的相关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尽快适应市场的能力,尽快适应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角色转换,这也是衡量培养高层次人才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而且更能体现学生配置能力的高低。以上的统计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必要性。那么,就业指导应从何时开始较为合适呢?学生期望什么样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呢?通过考察相关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观察图4,统计结果显示,46.80%的被试希望在研一就应该开始就业指导,45.60%的被试希望研二开始就业指导,只有4.90%的被试希望从研三开始就业指导。因此,笔者建议北京高校硕士研究生应从研一开始接受就业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搜寻的能力。关于就业指导的内容如何加以确定更为合理呢?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观察图5,其所占比例高达被调查总数的50.66%。后面依次排序为“就业程序与技巧”、“就业心理指导”、“就业需求信息”,最后是“就业需求政策”。当然,在实际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同时,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基于以上统计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完善就业指导部门的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最终使其在工作搜寻的过程中,配置能力得以提高。并建议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中应该着重强调其重要性,对其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以完善培养制度的内容,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成为一个不断改进的有效制度。

3.加大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加强校企合作,以及与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联系参考前文被调查硕士研究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中选择“通过社会实践”为主要求职手段和途径的比例较高(18.11%)。我们建议,高等院校应该加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部分,增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开发和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育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和学习平台,同时,还要与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密切联系,结合劳动力市场,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教育,从而构建一个良性的就业循环系统。

4.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教育制度鉴于国家不断出台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政策,以及我们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考察学生想去什么样性质的单位进行工作的选择取向时,我们发现被调查学生选择其他(主要指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07%,超过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部队的比例。因此,从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的角度来考量,高校应该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和勇于冒险精神,以及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增设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管理的相关教育课程。因为大学阶段如果忽略了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可能失去了许多潜在企业家的发现和培养(Scott,1988),建议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体系,形成有效而完整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系统。

篇3

就业指导是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判断。目前,由于重视程度不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明显的缺陷。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指导部门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率低下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就业指导部门的设置并不完善,校内对于该部门的成立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业指导部门多由经验少的后勤人员组成,导致一些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无法发挥积极作用。就业指导局限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讲解,并且多以集体讲解的方式出现,既不能贯穿始终,又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和自身能力的正确评价,不利于其就业,因此就业指导实效性低下。

(二)专业指导队伍缺失

就业指导教师往往由学校的非在编教师组成,既缺少专业教学人员、又缺少社会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这使得其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同时,就业指导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参与,职业规划能力差,针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较少,严重影响了高职就业指导。

(三)就业指导部门无法发挥其桥梁作用

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企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从而在高职阶段做好准备。而目前,就业指导部门缺乏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企业无法认识到高职毕业生的重要性,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始终面临找工作难,适应工作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专业知识的认识上,未及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作为独立部门存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二、关于增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效性的几条建议

就业指导在高职就业率提高上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实效性低下问题,文章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就业指导部门应处于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其功能

为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就业部门为指导,就业部门应与专业的教学人员沟通,并积极获得企业认可就业指导机制。首先:在高职内部建立企业调研机构,正确了解企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建立课程指导教研室,提高专业设置合理性。招聘并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指导教师,确保指导的正确性、及时性和专业性。另外,就业指导部门还应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需求引导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发挥。基于此,高职就业指导部门应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调研体系,相关部门要提高对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视程度,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促进其专业性的建立。

(二)建立完善的薪资管理制度,优化就业指导环境

就业指导教师的薪资微薄,与专业之间的连接不紧密。这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解决就业指导的时效性不强问题,首先应从满足就业指导教师需求出发。为其提供完善的薪资发放制度,将个人业绩与薪资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高职院校内部,组织指导教师参与专业教师授课,提高其对专业知识、专业形式的认识,从而提高指导的现实意义。在就业指导中要始终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功能充分挖掘出来。

(三)创新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实现“工学结合”的指导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作为高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就业指导部门应在就业实践基地的建立中出谋划策,积极与系部门、专业教学教师之间进行沟通。确保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具有实际作用。同时,通过自身努力,积极为学生提供企业顶岗实习机会。另外,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对就业形势过分悲观或过分乐观点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并逐渐增强自身能力,适应工作需求。总之,就业指导部门并非独立存在,其应在专业就业、企业以及学生之间构建隐形桥梁,确保其时效性的发挥。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对已参加工作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其适应能力、跳槽频率等,从而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影射现有学生,积极修改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合理环节。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具有变化大等特。就业指导应基于企业需求,构建动态的就业指导过程,时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前提实施就业指导策略。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全程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明确地将高职教育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必须客观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引进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探索新的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科学的全程化工作体系。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模式,主要表现在:

一是从就业指导的主体来看,力量明显不足,素质不高。一方面,多数高等学校没有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每500名毕业生配备1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院系还没有设立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另一方面,多数就业指导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和专业训练,就业指导水平和能力明显不足。

二是从就业指导的机构设置现状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挂靠在学校的其他部门,以招生就业办公室设置为多。只有少数学校设立了独立的机构如“就业指导中心”。

三是从就业指导的内容来看,过于狭窄。现有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择业指导方面,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写自荐书、如何应对面试等,没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综合素质、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

四是从就业指导的对象来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高年级,大多数学校主要针对毕业年级,在低年级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较少。

五是从就业指导的目标来看,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影响,现阶段的就业指导仍然停留在柏森斯式的“就业安置”阶段,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工作岗位,至于这份工作、这个工作岗位对学生来讲是否合适,是否感兴趣,是否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的就业指导人员则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没有作为就业指导的目标来追求。

六是从就业指导的途径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主要集中于行政事务的处理和就业流程的咨询,而有特色的职业规划服务比较少。从调查数据看,现阶段职业指导讲座与课程教学成为就业指导最普遍的两种途径。有近2/3的高职院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的近1/3,大多为选修课;还有1/3的学校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

二、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后的近几年,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已显现弊端。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没有全面深入地展开,大多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上,许多学生对学院提供的人才与职业发展服务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很茫然。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是很不完善的,也难以得到高职学生很高的满意度。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强烈的渴望,但同时又对它感到陌生。有不少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就业指导,更多的同学认为心理测验与职业生涯规划无关。

(二)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识模糊。由于不能清晰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造成了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识模糊。

(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途径较少。高职院校把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与普通大学相比其职业色彩更加浓郁。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非常关注,千方百计要提高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往往会提供相应的人才与职业发展服务,但很多院校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就业给予一定帮助,比如联系实习或工作单位等,缺少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指导,更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网络中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

(四)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队伍。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除了在软件方面存在不足外,在相关的硬件方面也同样存在问题:缺乏模拟场地、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机构等。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从内容上来讲,全程化就业指导是由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方面构成的完整体系。①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求职择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就业成就的评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利用自我激励法、词语暗示法、迁移法、行为补偿法等引导大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战胜逆境的意识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③升学指导。即为大学生报考专升本提供政策咨询,并参考学生的职业思想、个性特点、智能水平、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等,指导学生选择升学的院校和专业。④创业指导。我们必须加强创业指导,教育学生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该模式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培养“两个意识,一个能力”。即树立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就业自主能力。帮助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

全程化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的阶段性内容具体为:

一年级:探索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主要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指导的内容有:介绍就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年级:准备期,转入专业学习阶段,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主要是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指导。指导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

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年级:冲刺期,进入毕业阶段,主要是进行就业政策法律、就业技巧等指导。指导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创业知识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全程化就业指导管理层面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统筹规划层: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领导机构,校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职能部门,负有对“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部署、专业支持及考评等具体职责;二是具体操作层:“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必须由基层的院系具体组织实施。基层院系作为具体操作层,其对“体系“的执行能力至关重要,三是辅助层: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可以在“体系”的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另外,校外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和专业机构的教育培训资源也是很重要的补充。

四、高职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实施对策

就业指导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一项系统的工程。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它应该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素质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创新理念,建立“五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实现教育部“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首先,要创新现有的工作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形成新的工作模式。要保证全程化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必须转变过去的以管理为主的理念,建立以服务为主的新的工作机制和体系,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使就业指导转变为职业指导,建立集服务、指导、咨询、教学、研究五位一体的新的工作模式,通过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全新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目标。

2、加强对职业指导专职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培训,二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三是建立专业咨询室。

3、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加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力度,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教学效果,是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重要途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将与生涯发展有关的活动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无疑是高校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根据全程化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各专业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设置阶段性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把就业指导纳入高职教学计划,并加强教材建设,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编写实用的教材。

4、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从学生就业出发,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转变观念,协调好各种关系

一是从就业指导观向职业生涯指导观的转变,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二是从以群体指导为主向个体指导为主的转变,建立健全学生个性生涯档案;三是从讲授型指导向实践型指导的转变,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途径并举。

在推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过程中,要协调好六个方面的关系,坚持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二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加强学风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素质相结合;四是坚持就业指导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相结合;五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六是坚持就业指导与拓展就业渠道相结合。

(三)全员参与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

全员参与是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基础。必须树立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观念,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从管理机构、活动载体、课程建设、实施目标、途径、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体系,并以就业为导向,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到全程化就业指导中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人人参与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保证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有效实施。

(四)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大纲及培养方案中,从学生入校起组织和规划对学生的生涯辅导,并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从指导学生了解自我、职业探索、职业定位、职业准备、评估反馈五大模块来构建全程化高职生生涯规划指导模式,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5

关键词:市场导向;创业教育;质量监控;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212-02

2006年教育部颁布文件要求高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以来,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风生水起。我们在数所高校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详细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校生就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就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依据国家政策和形式变化,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一些具体意见。

一、高校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2014年初,我们围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开始对北京的几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旨在了解高校毕业生最真实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指导需求,尤其关注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开展及实效。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理念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导向与学术育人导向冲突,没有必要开设。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有部分领导或老师认为,高校旨在培养学术和技能人才,而不能把人才培养降为迎合市场需求,专业课程建设决不能以就业为第一导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开设就业课程完全没有必要。实际上,这种观念具有片面性,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普遍目标,就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素质提高并没有根本分歧。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而提高就业能力是为发挥专业素养的应用价值找寻平台。

误区2: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理论体系,无法独立成为专门课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普遍有老师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独立的学术内核和规范体系,教材内容也大都只是政策解读和信息传达,完全无法撑起专门课程所需要的理论体系。这个误区是看到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现存的主要缺陷,但没有看到就业课程建设的广阔前景和发展方向。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个艰难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今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是要在理论研究方面多下工夫,深入挖掘可之借鉴的理论成果,尽快形成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建设。

误区3:高校授课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无法完成创业教育任务。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教课任务的老师很少能够有足够丰富的创业经历和经验,由他们来给学生开展创业指导无疑是难以奏效。但正如并不是只有成功的商人才能担任经济学教师,也并不是只有成功的政治家才能担任政治学教师。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和价值能够被客观认识、科学研究。因此,只要开展对创业的专门研究,形成科学的理论成果,高校教师是能够很好地完成创业指导教育任务的。

误区4:高校就业工作重在行政,没必要专门建设师资队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归属高校内专设的行政部门,授课一并由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完成,这是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的现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选择多元化和个性化,只是由行政方面的老师讲解就业流程、户口档案等等这些固定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因此,根据学生专业、就业形式等不同状况,建立一支熟悉学科专业、了解就业市场、懂政策会管理的师资队伍非常必要。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原则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上具有公共课的特点,与“两课”教育和形势教育课程有相似性,但也有独特性。在课程建设中除坚持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普遍性原则之外,还要坚持课程的特殊性原则,即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导向、专业导向、能力导向三项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求职市场的结构性矛盾都将长期存在。如何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让毕业生的求职取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牢牢把握就业市场的形势变化规律和趋势,针对性地安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二)专业导向原则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以及招生专业规模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生就业的选择大多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这既是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的目的。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要能够紧密结合专业导向,指导学生加速专业知识的应用转化,在指导学生求职就业时,分门别类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既能够让学生在择业时有的放矢,也能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尽快适应,找到方向。

(三)能力导向原则

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提升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因此在就业指导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始终牢记提升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正式的课堂讲授外,还必须与开展个别指导、典型剖析(示范)、心理咨询等活动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建设的建议

(一)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理论研讨

在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探讨中有两个偏向:一是职业发展理论代替就业理论;二是政策叙述代替就业理论。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就业指导课充斥着枯燥和应付的教学内容设计,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效果受损,反而导致学生对就业的退缩、排斥,造成适得其反的开课效果。高等院校并非一般的技术岗位培训,担负着理论研究的深度挖掘和前瞻引导职责。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具有顶层设计式的理论化成果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就业指导的价值,丰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实现设置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追求。

(二)及时吸纳相近学科研究成果

就业指导课程与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职业发展心理学、人生哲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中,对相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吸纳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内容设计方面显得肤浅、单薄,缺乏深度和吸引力。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要吸纳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附加值,形成就业指导课程的独特价值和吸引力。

(三)规范就业实践教学设置论证

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有着特殊需求。首先,目前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不管是创业案例的选择还是在求职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只注重典型案例、成功案例,反而对普遍性的案例关注不多,这往往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其次,实操教学的设置内容单一,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这些常规的实操教学,既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变化。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学合理性设置的研究和论证,形成实践教学的成熟意见,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设置。

(四)加强创业教育指导研究

创业作为就业的最好形式,在指导学生就业选择时,就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还离不开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校不仅要实际参与到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具体指导,更要利用有利的形势,开展对创业行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以更加高效、更加科学地帮助学生创业。

四、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优质化

1999年以来,我国逐渐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但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比例还很低,高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的老师从数量和质量上远未达到相关要求。由于目前就业课程的教师主体多为学生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已经非常忙碌和琐碎,对就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更难能谈得上开展专门的科学研究,钻研教学理论问题。因此打造一支优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对每个高校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完善质量监控全程化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和要求。为此,在就业课程的管理方面一是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定期检查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二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考核。

(三)教学效果反馈体系化

如何评价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不能用学生是否成功求职就业为标杆,更不能用就业率来衡量。在很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高校,普遍反映无法准确衡量教学效果,缺乏学生反馈,更无法直接通过用人单位的评价来测算就业指导课程的真实价值。因此,如何在合理的前提下,做好教学效果评价与监督,是保证就业指导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效果评价要始终贯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建设,形成严格有序的前期导入和后期反馈的完整体系。

五、余论

就业指导课程应时而生,既是新生事物,也将会长久的存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论从大学生现有的就业观还是影响就业的外在诸种因素看;不论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还是从国家的定位看,都足以证明其必须朝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必须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体系。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能力导向、专业导向,在内容建设方面始终要注重开展就业理论的研讨、及时吸纳相近学科的成果,以及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构建完备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要在师资建设、质量控制、效果反馈等方面下功夫,为推动高校育人、学生就业方面形成合力,最终为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以及整体的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

[2] 史广政.探索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21).

[3] 谭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篇6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就像一盏明灯,其正确性直接决定着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的质量。因此,就业指导的首要内容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以积极的心态去择业和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非常高,具体表现为幻想在毕业之后能迅速找到一份清闲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可是当今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年轻人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竞争与挑战。其次,要帮助学生走出职业误区。笔者在调查中偶然发现,就业指导中心很多的就业信息后就石沉大海,后经访谈了解到这些就业岗位因专业不对口以及就业地域偏远等原因,无法吸引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就业指导应当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骑马找马”的就业思想,与其等待不如先上岗积累工作经验,为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增加筹码,同时还要让学生真正懂得“360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专业不对口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的空间,要坚定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的信念。

二、重视学生就业期的心理状态

对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得到反映。技工院校的毕业生第一次进入就业环节,在择业与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惑,这些困惑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便会影响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是毕业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所以处于就业期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应当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活动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等形式来进行疏导。同时,也要特别注意由于个体差异所导致的个性心理问题,技工院校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时,对于个性化的心理问题要开展一对一且有针对性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疏导问题学生的心理,达到树立自信、增强自主意识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访谈室,组建包括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专家在内的专业队伍,将就业期学生的心理状态作为专项工作来开展,切实帮助准毕业生走出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的误区,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保驾护航。

三、丰富就业指导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开设的目的在于延伸理论课堂,通过实践将课堂内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同样,就业指导本身就包括丰富的理论知识,要达到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借助第二课堂开设实践性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首先,要加大第二课堂的比例。目前技工院校的就业指导很多时候还停留在理论层次,即使开展第二课堂活樱也会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要发挥第二堂课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进而加大其在整个就业指导环节中的比重,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提供充裕的时间保障。其次,深化就业指导的效果。就业指导中心每开展一次讲座或者报告,相关部门及学生社团都要积极跟进,趁热打铁地开展相应的活动,巩固就业指导的效果,同时也提供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最后,古人云“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学生在校内获得的经验依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与实训基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个不足。因此,学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寻找优质的基地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需要制订详细的计划,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进入实习与实训基地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真正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目标。

四、保证就业指导的社会参与度

就业指导是一种社会程度很高的工作,必须时刻把握社会与市场的动态,与时俱进地调整就业指导的内容,以达到与市场需求同步的目的,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都能够顺利就业。因此,技工院校要改变闭门造车的被动局面,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邀请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事业单位参与进来,从宏观的层次为技工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技工院校也要主动出击,走进社会和用人单位,去倾听企业的意见,去了解行业的需求,在实践中检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开展座谈会,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通过校内校外的共同配合,技工院校可以更加科学地开展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工作,并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适时调整就业指导的内容,努力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近些年来,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导致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毕业生无法按时就业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多途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家开始有针对性地引导有能力的学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并通过倍增效应带动一部分的学生甚至是社会人员就业。创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定义为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指导模式,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帮助学生成为岗位的原始创造者。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结合这一特色,应注重并加大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应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要求达到一定的教学时数,同时安排专业的教师或者聘请有经验的创业导师授课,保证教学质量。其次,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开展如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高峰论坛等有关创业的活动,在浓厚的氛围中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创业的动力。对于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优秀学生,可以成立创业团队,参加诸如“创青春学生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各级别的创业比赛,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工作,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最后,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可以创办“创业孵化园”等项目,在学校层面为有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创业园也可以作为学校宣传创业思想的主阵地,使全校学生都能受到浓厚创业氛围的感染。单纯强调指导的就业工作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规则。

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语文 ;研究与实践

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是就业,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师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让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专业课,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未来能够顺利就业。为了适应中职教育这一发展需求,我们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一)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有效的口语教学

许多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而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却是就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说的动力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实效。为此,在接手新学生的初期,我总是讲一些职场就业的故事或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就职面试的录相,让学生认识到口语表达能力在他们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说的动力和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的方法与途径

开口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找到语感;课前三分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理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生开学之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我设计了“职校杰出校友访谈”专题实践活动。首先是让学生选择本专业的杰出学长作为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成功之路;然后整理资料,为访谈人物写传记。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在记录学长们的成功经验时,也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道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汲取经典文化,提升素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课应在实践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其人格品质。通过开展古诗实践活动训练,增加学生的古诗积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形成良好个性。

(三)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大多都离不开应用文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使其为学生的专业课服务。

二、以就业为导向 ,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应用

项目教法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把繁复的知识或课文规整化,简单化。

1.备课环节

教师在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选择、补充,要选择或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与专业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从选择的内容中,提炼出几个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专业等,扩展成几个面,增添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技能,增添一些趣味性强,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故事、名言等,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等。

2.教学环节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几个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发挥积极性,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情况,谈感受,谈心得。

3.课堂练习环节

围绕教学目标分层练习,反复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掌握和提高。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开放性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语文在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因此语文教学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狭小的课堂上,而应该实行开放性教学,打破时空限制,从而达到拓宽语文教学领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1.注重学生差异,彰显学生个性,营造开放性学习氛围

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性格、学习习惯和知识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并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模拟职业场景,创设特定情境,应用开放性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职场英语 就业向导 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我国与国际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国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样也是我国语言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保障人才培养的时效性c时代性,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准确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想要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精准定位高校英语教育,要保障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以培养学生职场英语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商务英语与传统英语有一定的出入,不仅涉及英语基础知识,同时也涉及很多职场英语思维与专业性语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增添一些职场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场英语思维,让学生掌握职场英语学习方法。职场英语教育必须要做到“实用为主、基础为辅”,实现英语知识与英语应用相结合。职场英语要求学生能够流畅表达职场英语内容,并实现商务沟通,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通过英语实现交流。

二、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完善课程主体。对于传统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改革,重新界定职场英语范围人,以培养学生职场英语观念,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职场英语作为特定范围英语,因此,加强学生基础英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需要立足于企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适当调整职场英语教学内容,保障职场英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避免英语教育与专业不对口。

在职场英语教育体系中,要保障职场英语教育的阶梯性,即先展开基础英语教学与应用、再展开专业英语教学与应用、最后在实施职场英语教学与应用。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职场英语能力,保障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基础。此外,高息职场英语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职场英语,并能够充分利用职场英语实现交流,符合岗位英语标准。

由于职场英语具备“说大于写”的特点,因此,高校必须要合理控制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课时比例。并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在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基于此,在职场英语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1:2:1”的形式展开英语教育,即英语应用教育要占据总课时的一半时间,基础知识学习和写作学和占据一半总课时时间。课堂教学之初要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进而趁热打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最后通过随堂写作提高巩固知识(也可以将随堂写作改为职场英语课堂活动,例如情景演练等。)

三、创新高校职场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要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职场英语教学质量与学生接收程度。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大学英语教学思想,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理念”,将多种教学模式应用到职场英语课堂中。如想要提高习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式,通过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学生展开讨论学习。小组学习模式下,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场英语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就业中,即职场英语教育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校必须要根据学生专业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灵活运用职场英语,进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五、结束语

高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基地,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是当今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高校必须要构建以就业为向导的职场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慈.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实践教学体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7(5):80.

[2]李永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15):74.

篇9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体 制的进一步健全和高校逐年扩招,深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简要介绍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的基拙上,论述了适应形势,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相关就业指导工作,深入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当前高校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形势

    近 年来,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再加上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 峻,在整体严峻就业形势下,土建类学科作为热门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仍然位居各专业前列,但已经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 往年相比也逐年下降:

(一)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逐年下降。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共同反映了就业的整体态势,与就业率不同的是就业质量主要从质上评价就业的状况。大学生就业质量应该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工作收人、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虽然这些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下,土建行业发展迅速,包括房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行业对高层次的土建人才需求很大,但是随着高校本科教育和研究生中的硕士教育的持续扩招,在人才供求关系上也仍然存在买方市场,从整体上讲买方市场的出现导致了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逐年下降。

(二)就业中性别差异严重。性别差异在土建类毕业生就业中非常明显,这一性别差异体现包括在用人单位的性质、发展的前景和工作收人上。施工单位是土建类 毕业生毕业后的主要流向单位,但是由于受到施工单位工作性质的影响,施工单位主要在野外工作,女生进人施工单位受限很大,在工种、工作地域和工作发展上都 不同程度的受到制约。因此,在同等条件男生的就业机会比女生大的多。部分女生由于性别歧视在毕业后选择了与专业无关的职业。

    二、影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因素较多,既受到大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也与自身专业特色相关: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主要从两方面对土建类学生就业。造成影响。一方面,自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土建类招生规模持续扩 大,在整个人才供需上形成买方市场,导致毕业生行业进人门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目前国家政策对土建类毕业生主要毕业去向之一的房地 产行业支持力度下降,在另一个层面上影响了土建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二)就业认知偏差的影响。就业认知偏差在各个专业毕业学 生中都存在,现今的高等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成本较高,往往培养一个大学生就要耗费一个家庭大半的积蓄,因此普遍家长、学生择业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目前 的高等教育中的本科阶段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但是整个就业观念依旧没有转变过来,广大家长和学生仍然根据以往的就业状况择业,就业期望值居高 不下,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三)相关课程设置的影响。目前土建类毕业生毕业去向基本上已经呈现 多元化,特别是转向技术服务领域,目前土建就业市场的主要新增岗位都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土建相关服务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上,这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 要求,要求补充这方面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落后阻碍了学生向新增就业岗位的流动。

(四)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土建类专业是一项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施工单位还要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实践教学欠缺,绝大部分的土建类毕业生在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校期间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十分的有限,进人单位后还需要进行上岗再培训,大部分 的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收有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

    三、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观、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与市场结合起来,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

(一)建立完备的就业数据库,整理各年数据的变化,归纳分析其中的规律性,掌握市场的动向,对学生积极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就业形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包括就业的大小年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态势。因此要积极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就业形势观。

(二)以市场为导向,降低学生就业期望值。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直接对学生就业造成冲击,目前土建类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正在逐渐从科研设计单位向施工 单位特别是向土建服务行业转移,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仍然不愿意从事土建行业服务工作,甚至有部分学生如果不能进人科研设计单位,宁愿待业 也不会选择其它类的工作。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让学生了解目前市场的主要土建类紧缺岗位是什么,目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土建类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 观。

篇10

【关键词】重庆高校;体育;就业;管理模式

近年来,在“健康重庆”逐步实施进程中,重庆市各中小学面向社会通过招考引进了大量体育教师,给应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机会,但仍解决不了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一是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性格特点辅助其制定职业规划,实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出口问题。根据近年来重庆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衡量人才标准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为: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公务员、警察、报考研究生、自主创业、企业员工。基于此,本课题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分类指导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有共同职业倾向的学生相对集中,有组织有计划分类别地对学生实施职业意识及职业素养培训,将学生的职业定位与社会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庆市开设体育教育专业院校的体育院系学工部及200名2010届毕业生和200名2011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设计问卷调查18项,经专家审查筛选12项指标为问卷调查内容。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向2010届毕业生发放200份,收回问卷182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91%;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200份,回收问卷193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96.5%。

2.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整体状况分析

根据近年来学生就业渠道分析,学生就业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完全按照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有效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立足完成培养学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必须开设和举办能胜任其他工种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出口的质量问题(见表1)。

从表1中显示,以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和素养实现就业的渠道为体育教师、考研和体育指导员。近3年所占总比例分别为40.38%、49.8%和49.22%。数据显示,近50%的毕业生须跨专业求职,这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接受相应工种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训将是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

2.2 重庆市高校体育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拓展情况

根据走访调查显示,重庆市高校体育院校几乎没有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大多开展的都是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没有形成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如此一来,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形成只能处于自我摸索状态,学生得不到系统的思想洗礼,得不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馈途径和机制,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可预知,这就严重背离了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

2.3 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在岗的182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岗位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从事体育本专业的毕业生对岗位的满意度比跨专业求职的学生满意度高出将近45个百分点。究其根本原因,说明跨专业求职的毕业生不是主动就业,在校期间缺乏对相关职业的了解及知识能力上的储备,无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与社会接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导致对当前岗位的不适应。

2.4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途径分析

对2011届的193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途径呈现多元化,没有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线的现状,反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之外的途径居多。不难看出学校在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教育上不成系统,还是按照单一的培养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后果是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定位指导和培养,在毕业后不能从事本专业时,就业方向盲目,心理状态不稳定,在择业时就很少考虑自身能否胜任岗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入到陌生的工作岗位上。

3.结论与建议

3.1 围绕就业工作全程教育规划,探索一种新的班级学生管理模式

即将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与班级管理融为一体,实行学生管理与就业工作有效结合的全程就业教育管理模式。这也是一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的形成,使得就业教育和就业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内在推动力,也使得在就业工作中学生参与就业能力训练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3.2 分类指导管理模式的构建

图1

3.2.1 按照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分类指导管理模式的第一步是学生实现自我评价阶段,如图1所示。即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实行宏观层面的就业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心理测试以及相关活动,使学生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学识、性格、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3.2.2 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分类确立职业规划目标,如图1二所示。即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择业倾向和就业目标分类形成四个小班。分类的依据是以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导向,以学生初步职业定位为前提。因此,分类的目标为:将就业志向指向公务员、警察和村官的学生分类为行政管理班;将立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分类为考研班;将就业志向指向个人创业和企业的学生分类为创业班;将立志本专业学学校教师、社会指导员及健身教练的学生分类为教育班。

3.2.3 分类制定学生系统职业发展规划,强化落实分类干预措施,如图1三所示。各班学生根据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完成体育教育专业各项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第二、第三课堂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自己就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学院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将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渗透到二、三、四年级的辅助教学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培训计划进度,负责组织落实相应的培训活动和实践活动。

3.2.4 关注分类个体的发展情况,建立系统的效果评价体系。在实施分类指导管理过程中,贯彻和执行各项措施具有阶段性和交互性,学生在培训及实践中能否得到提高,除了具有科学系统的干预体系外,配套的信息反馈机制必不可少。

3.2.4.1 定期开展理论及实践能力测试。根据不同的培训和实践内容,制定测试方案,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通过分析学生测试情况,了解每位学生的信息,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3.2.4.2 坚持以赛代练的培训策略。在分类指导管理过程中,有效推行竞争机制,每一次培训和实践训练都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枯燥性。

3.2.4.3 注重反馈就业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及人才标准。采用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典型事例教育、用人单位回访等形式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强化学生在分类指导中的定位及角色意识。

4.结束语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映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标准,要改变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广质量差”的局面,高校应在建立“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紧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培养目标定位入手,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分类指导,构建以系统的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培养体系为主线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章铭,张俊涛.从高等教育看大学生就业[J].消费导刊,2008,12:152-154.

[2]梁文芳.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9(5).

[3]刘胜,王超英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8,1(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