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化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农民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瓦房店东马屯村是我国著名的苹果种植基地,果树栽植面积达8000亩,全村98%的农户以苹果种植为生。东马屯专业果品合作社是经工商注册成立的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它专门从事苹果的运输、仓储和销售。社员全部为当地农民,合作社的带头人从农村经纪人转变而来,合作社以推进社员增收为任务,定期组织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倡导绿色、有机、精品意识,同时还承担起市场分析、行业咨询的角色,指导社员种植、经营。合作社施行“十统一分”的管理模式,即在统一技术、品种、供应、标准、品牌、防害、收购、价格、贮藏和销售的前提下,分户经营,对农资施行统一赊销、秋后结算的方式统一供应,充分调动了社员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社员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生产组织关系。
二、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情况
东马屯专业果品合作社对果品种植施行统一管理与监督,但从经营角度讲,合作社与社员之间是互助、买卖关系,合作社要从果农手中收购果品,首先要筹措大笔资金,金融机构在此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我们了解,为支持东马屯果品合作社的运营,2013年大连农商行一次性向其提供了2000万元无抵押贷款,用于及时收购社员苹果,保证了社员的利益。合作社则采取分批方式偿还贷款,随着果品的销售,售出一笔,偿还一笔。
三、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情况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国家财政补贴的陆续发放,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国农民居住比较分散,有些村落较为偏远,尤其是广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基本空白,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农民存取款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大连农商行专门开展了助农取款业务,通过在行政村委员会、小超市、小卖店布放自助终端服务设备“农金通”,为周边农村居民提供小额自助存取款、转账、支付、查询、充值、缴费等业务。
以小卖店为例,只要小卖店店主持有具有一定现金余额的银行卡,作为银行与店主结算的工具,通过协议,银行便可在该小卖店中布放“农金通”。与自动存取款机不同,“农金通”内并不存储现金,当持卡人利用“农金通”存取款时,设备只是记录交易详情并传输给银行,小卖店店主则根据交易明细向取款人提供现金或代收存款人现金。一段时间之后,小卖店店主统一与银行结算,银行将以“农金通”上记录的交易行为和金额为依据,向通过“农金通”交易的银行卡和店主所持卡内转入或转出相应金额。依照此模式,“农金通”还提供水电、社保缴费,以及手机、宽带充值等服务。同时,持卡人在小卖店购买商品时,还可以通过“农金通”进行刷卡交易,如持卡人在小卖店购买100元商品,只需在自助终端设备上刷卡便可,无需现金交易。
三、基于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市场建设情况的几点感想
(一)农民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值得大规模推广。我们曾到日本、韩国等国考察,对当地农民合作组织模式十分认可,我国农产品流通情况与日本、韩国类似,因此我们一直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模式是非常值得我国尝试的,而且生产流通合作社的金融功能在实践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良性结合,将使商品流通得到极大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创新,有赖于金融机构的支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并不是无本买卖,需要专业的组织经营,更需要资金周转,农产品有其特殊属性,产业化经营意味着会有大批果蔬在同一时间进入收获期,财政补贴要实现如此大量、灵活的资金拨放是有难度的,而金融机构的业务支持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类问题。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巧妙创新,是推动市场繁荣的重要动力。上述“农金通”与小卖店的结合,相当于银行在农村布放了一台智能自动存取款、缴费、充值、刷卡消费一体机,利用最小的成本增加了银行的业务覆盖范围,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丰富完善了小型商业网点功能,吸引了农村客流聚集,优化了农民消费环境,有效推动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篇2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奋进,镇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全市就业工作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中期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九,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全省最低。统筹城乡就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形成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级创业服务中心全国全省一流,四级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促进创业的服务体系日趋成熟。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持续74个月实现动态清零。
未来十年,是镇江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镇江就业事业再创新辉煌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镇江已提出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创新战略。但目前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之间仍有差距。突出表现为: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长期并存,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到2020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综合指标继续位列全省或全国前列,将镇江打造成“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市、更加充分就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就业先行区”。
未来五至十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将紧紧围绕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就业重点工程,率先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工程
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1)完善投资项目带动就业机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安排政府投资、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充分考虑就业变化因素,做到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预测、项目实施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运行与就业服务、项目验收与促进就业效果评估同步进行。将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人数、技能人才需求等情况纳入项目规划,对同等条件下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予以优先立项、审批。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实现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
(2)实施重点行业岗位开发计划。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重点产业升级、服务业提速、现代农业绿色”就业岗位开发计划。注重在培育“5+X”新兴产业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注重在机械、化工等重点产业上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注重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中有升;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力,驱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提速增长;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绿色农业,挖掘一产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绿色就业机会。
(3)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贷款及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不断完善并促进就业创业的税费减免和各项补贴政策,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着力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对劳动者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
2.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工程
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要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到2020年形成就业管理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城乡统一、就业服务城乡均等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新格局。
(1)完善城乡就业一体化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将农民就业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面向城乡的就业专项资金,逐年适当提高用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支出比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实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均等、就业机体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
(2)创新城乡就业一体化普惠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统一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现“同城同策”。对城乡登记失业的人员给予职介补贴、培训补贴,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农民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全额贴息。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到农村,对象扩大到农民。全面实行凭证报销、直补到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3)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建设。推进“充分就业城市”建设提升工程,通过建设一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全面提升“充分就业城市”层次,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工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等,着力将丹阳打造成全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
3.创业促进就业品牌工程
突出文化引领,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将镇江打造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市和示范区。
(1)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创业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市、县级每年按照10%的递增速度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实施创业集成激励政策,完善并落实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和基层平台扶持创业奖励政策,将创业贷款贴息政策拓展到农民、平台奖励政策延伸到农村。建立创业项目以奖代补政策,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的项目提供者和征集者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实施创业明星表彰激励政策,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业明星,激发全民创业。
(2)实施创业重点工程。推进“一镇一品”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建设。确定5~10个产业集聚高、带动就业效果好、具有特色和特点的乡镇,通过主动服务、落实政策,打造一批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实施创业项目转化计划,健全市、县两级创业项目库,完善创业项目征集评价、推介、转化扶持和跟踪提升的机制,帮助创业者成功转化一批创业项目成果。
(3)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建立三级联创机制,开展创建型辖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15年7个辖市区、80%以上的街道(镇)、6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国家和省创建标准;完善创业培训提升机制,依托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深入开展“万人创业普训、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分层分类开展以绿色商业选择、创业模拟实训为重点的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省级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超市化保姆式服务,着力提高帮扶对象创业成功率。
4.重点人群充分就业工程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形成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
(1)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实施岗位拓展计划。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通过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和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实施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2)创新重点人群充分就业政策。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对招收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优先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三新”企业每引进一名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补贴。对当年新招用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的私营和个体企业,给予奖励,并可享受社保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给予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并逐步提高公益性岗位中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标准。
(3)完善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制度。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城乡就业援助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做到“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镇江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工程
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及创业培训计划。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推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就业有机结合。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职业培训网络,完善职业培训机构认定评估制度,引导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完善培训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的比例,科学合理地提高培训补贴标准。
(2)实施分类培训模式。紧紧围绕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设置培训专业,积极适应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训需求。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强化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实行校企联合,建立较为稳定的培训协作关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培训后直接就业的比例。
(3)全力打造培训品牌。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的示范作用,选择一批“叫得响、记得住、有内涵”的培训品牌,提供优质高效的品牌培训项目。加强培训品牌创新工作,争取每年推出3~5个新的品牌项目,满足培训需求。
6.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工程
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均等、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整合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加快整合市县两级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着力推进所辖市区和乡镇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统一规范、运行灵活的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标准,科学确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以及提供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就业信息采集形式创新试点”工作,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现代服务手段,建立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延伸拓展无形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为用人单位和各类就业群体搭建更加便捷的信息渠道。
(3)推进就业服务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定期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帮助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网”,按照“平台建设、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准则”标准化建设要求,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15分钟就业服务网”覆盖全市、直达到村社区;建立“就业E图”信息平台,推进“五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示范工程。
7.失业调控稳定就业工程
切实加强劳动力供给、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监测,进一步提高就业失业调控水平。
(1)加强劳动力供给监测。积极应对各种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快推进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和就业信息市级数据库。建立人口流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改进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全面掌握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就业扶持政策享受、跨区域流动以及企业用工等方面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监测内容拓展到企业岗位流失、用工需求和职工录用等方面。落实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缺工数量、工种和原因的统计分析。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样本,实行动态跟踪,主动把握企业用工数量、时间、要求、待遇及招工进度,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直报制度,依托一线服务机构设立职业供求信息监测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快速调查,定期做好职业供求状况分析,着力化解市场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市场信息制度,及时职业供求、工资指导价位和职业培训等信息,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服务,促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8.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促进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1)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强化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地内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为重点,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制度,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实施万户企业劳动关系A、B、C动态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覆盖市、县和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全面开展劳动监察网格劳资隐患排查监控,定期对劳资纠纷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排查,认真梳理,建立台账,加强稳控,避免矛盾激化或发生。
(3)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篇3
关键词 贵州农村;商业网络体系;双向流通系统;流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F25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421(2012)01-111-01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制约,贵州农村商业基础设施薄弱,业态结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商业网络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方式和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消费。2005年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推进,贵州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贵州城乡商贸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尽快建设和完善贵州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既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强城市商贸发展后劲,促进城乡商贸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贵州在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商贸一体化进程中,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
1.1 以县城为中心,充分发挥县城在商品流通中的轴心作用,完善商业设施建设,规范商业业态和建设标准重点发展连锁综合超市、百货店、品牌专买店和生产资料专业店,积极发展生鲜超市,推进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培育具有地方风味、乡土风情的特色餐饮服务,发展家政、洗染、废旧物资回收、典当等新型服务业。
1.2 以乡镇为基础,建设特色商业中心针对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中心镇可建设相对独立型镇区商业中心,从政策优惠上,引导具有规模和实力的连锁企业下伸到县域重点镇开设连锁超市,兴建规范的室内集贸市场,发展专卖店、便利店、餐饮、修理、旧货调剂、休闲娱乐等业态业种。
1.3 以村社为切入点,扩大连锁农家店的覆盖面推动农家店以“一网多用”为目标,发展多种经营,拓展服务功能,逐渐搭建起一个集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电信、邮政等中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农民多种服务要求。加强农村商品配送能力建设,建立起以都市区为后盾,以县城商业为中心,以乡镇为基础,以村社为切入点的统筹城乡的农村商业网络空间布局结构体系。
2 构建和完善农村商业网络体系
2.1 构建日用消费品销售网络继续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农村市场开发力度,以大中型连锁企业为依托,支持各类中小商业企业通过加盟连锁、自愿连锁等形式,以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建立农家店,提高农家店统一配送率。构建以区县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级农家店为基础,两级配送、三级销售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网络体系。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和安全的消费品以及更加完善的服务,提高农民消费欲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2.2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发挥大型农资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县级农资配送中心骨干作用及村级综合服务社的终端作用,构建以规模联购为基础,配送服务为支撑,横向联合、纵向对接,上联工厂、下联农民,幅射能力强,网络覆盖面广的新型农资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区域性农资连锁企业集团,允许农资生产企业建立销售网络,展开有效竞争。农资流通企业应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各级农资企业之间应联合合作,发挥农资流通企业主渠道作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2.3 构建农产品购销网络通过专业合作社连接企业和农户,形成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为终端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模式;通过“农超对接”模式建立农产品直销网络,把农产品直接配送到城市的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将农产品营销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组织超市、食品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屠宰等企业到农产品产地实行产地直采,建立无公害、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销售模式;构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集散平台的“批发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带动农业生产。
2.4 发展农村“二手市场”,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随着农村农机和城乡家电存量的增加,发展农村农机、家电等“二手市场”,可以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加大城乡二手家电的流转,满足低收入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减少资源浪费。对于无法使用,有回收价值的废旧物品,建设绿色回收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村社标准回收站、片区分拣中心以及废旧物资集散交易市场。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以集散交易市场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3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提升服务功能
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相结合的农副产品、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及果蔬、水产品、肉类、花类等专业批发市场。积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对传统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促进农产品市场从现货交易方式向展示、订单和网上交易拓展,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优势互动。在巩固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市场信息、价格形成、外商采购、物流配送等功能,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变和提升。依托贵州畜牧、蔬菜、辣椒、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品资源,加快建设具有较强集散功能,连接城乡、幅射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群。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档次,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建设购销信息平台、物流配送网络、质量检验检测及低温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探索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增强交易功能,扩大交易幅射范围,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
4 推动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建设
4.1 探索构建以大型零售企业为主导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大型零售企业应当成为构建此系统的主体。通过将其店铺网络从城市向农村市场延伸,或者通过特许连锁等方式整合农村现有零售网点,逐步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零售网络,共享消费品的采购和配送系统。零售企业在城市中的零售网络和配送系统可以与其农产品采购系统紧密衔接,高效地将农产品输送到城市市场。农产品和消费品通过共享零售企业的采购和配送系统,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从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以零售企业连接点的城市与农村流通系统的双向互动。
4.2 探索构建以批发企业为主导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一方面批发企业可以通过发展自由连锁的形式,建立农村零售网络,通过其消费品采购和配送系统将消费品输送到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批发企业还可以利用农村采购和配送系统将农产品输送到城市。批发企业通过农村零售网络的消费品供应商和城市零售商的农产品供应商(或同时兼有消费品供应商)的双重角色,实现以批发企业为连接点的城市与农村流通系统的双向互动。
4.3 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商对接”模式,直接将大型流通企业纳入农产品的产业链商务主管部门应积极发挥“农商对接”中的桥梁与中介作用,通过召开农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农商对接”区域协作会等形式为流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生产组织搭建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各种形式的“农商对接”。强化流通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牵动作用,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和生产的规模化,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
篇4
关键词 电梯 智能化 Linux 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化服务系统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体,软件是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在软件设计这部分包括数据采集软件功能的设计、无线通信软件部分的设计、数据分析与上传软件功能的设计。Linux上的涉及3G网络驱动软件、数据采集软件、分析软件与打包发送软件,基本流程是应用程序打开485接口,从485接口接收到数据包,然后解析判断,并重新打包,通过TCP协议,经由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上的一整套的应用程序。
1数据采集软件功能的实现
嵌入式Linux中需要编写一个应用程序,用于从板子的硬件接口获得采集数据,本课题研究中,具体采用RS485接口采集数据。霍尔传感器采集的电梯运行数据可以通过RS485接口输出,那么嵌入式Linux系统板即可使用板子上的485接口与电梯数据采集单元相连。
系统进入RS485通信子程序后,先检测是否接收到字符到MAX,没有则继续检测,接收到的话则填充IP地址并发送字符,然后清空接收器,延时一段时间后接收数据,接着继续发送电梯查询命令,延时后检查发送的字符串。比如485通信的波特率为9600,8位,停止位1。
2 3G通信软件部分的设计
3G功能主要包括嵌入式arm硬件板(支持USB Host接口)、3G通信模块及软件部分(AT指令、拨号脚本)。3G通信模块不管是哪家生产的,与嵌入式arm硬件板之间的通信接口基本均是USB接口,当3G模块上电之后,arm硬件板中的Linux操作系统会通过USB驱动检测到3G模块的USB信号,在Linux系统中是一个USB设备,然后系统再经过软件将3G模块转换成三个UART接口,这三个UART接口分别被系统用于AT接口命令的发送与接收、网络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备用。所以软件部分主要包括USB驱动、AT指令、拨号脚本。
本设计采用华为EM770W UMTS M2M模块。
2.1 USB转串口驱动
USB转串口驱动是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让Linux系统识别到USB设备,并通过驱动实现对设备的操作,以及向应用程序提供操作函数接口。针对Linux版本的不同,3G模块的驱动在更改上就不同,低版本如2.6,需要手动在相应的USB驱动文件中增加E1750 WCDMA模块的厂家ID与设备ID,并使用usb_modeswith软件包将USB设备转换成UART设备。对于高版本的Linux内核,则不需增加ID与使用usb_modeswith软件包,本身高版本的Linux内核就已经包含了华为模块的驱动已经自动转换成UART设备的功能。
2.2 AT指令
嵌入式Linux与3G模块之间的命令交换采用AT指令,即Linux系统通过串口将需要完成的命令通过AT指令发给3G模块。详细的说明,请查看3G模块生产厂家的模块AT Command Datasheet。
2.3移植pppd与chat命令
pppd和chat是在向移动运营商拨号时需要使用的拨号命令,这两个命令均包含在ppp开源包中,可以自行交叉编译ppp包,移植到嵌入式Linux系统中。拨号所用到的是pppd和ppp-2.4.4/chat下chat可执行程序,将这两个应用程序拷贝到/usr/sbin目录下,属性改为可执行文件。成功移植完成后,在/usr/sbin/下会有pppd和chat命令出现,另外,在/etc/目录下会有ppp的文件目录产生,其中包括拨号脚本实例、pppd的配置文件、APN的配置文件等。
3数据分析与上传功能的设计
电梯前端采集的数据的接收已经完成,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直观地展示给用户,那么就需要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并发送到服务器,最后转换为用户便于理解的文字、图形等供用户查看。这个过程经过两个步骤:解析、发送。
(1)解析过程由嵌入式Linux板完成。
如果解析过程由嵌入式Linux板完成的话,那么流程即为:解析(嵌入式Linux板) 发送(到服务器) 显示(服务器);
(2)解析过程由服务器完成。
如果解析过程由服务器完成的话,那么流程即为:发送(到服务器) 解析(服务器) 显示(服务器)。
本课题选用在嵌入式Linux中解析。
4小结
系统实现嵌入式Linux上的涉及3G网络驱动软件、数据采集软件、分析软件与打包发送软件,基本流程是应用程序打开485接口,从485接口接收到数据包,然后解析判断,并重新打包,通过TCP协议,经由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上的一整套的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1] 邓力,江渝,郑群英.DSP原理及电机控制应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2] 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编.电梯安全技术.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8.9.
篇5
[摘 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飞速发展,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随着EDI、ERP、GPS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业进入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但物流信息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以塘沽基地为例,主要分析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2
[中图分类号]F259.2;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目前,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循序渐进,物流信息化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从企业到行业,从区域到全国全面推进发展的势头。例如,制造业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进行管理,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实行一体化运作,推进了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不仅可以整合物流园区各类信息资源,还能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1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现代物流中,信息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构建了现代物流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流动,可使企业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因此,信息化建设是保证物流园区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条件。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基地物流的作业效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对基地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2)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促进标准的统一。根据基地业务的特点,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经验,能够加快我国物流行业技术标准的形成。
(3)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由于基地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2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以及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目前,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的主要业务有仓储及配送、港口管理与服务、基地后勤附加服务范围等。现有的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客户业务受理存在问题
在业务受理、业务进程反馈和业务结果确认中,尚未建立可以与客户及时、有效沟通的平台,导致订单驱动方式,无法顺畅贯穿于整个物流生产环节,妨碍了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具体表现为:目前,业务受理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真和电话接收委托,与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局限于电话和邮件,没有相应的信息平台受理业务,处理速度较慢。
2.2 生产指挥调度存在问题
目前,对设备资源只能实现静态管理,缺少对设备资源的实时状态采集、可视化展示和交互手段,无法将设备资源与生产结合,进行动态管理,妨碍了进一步整合设备资源、提高资源利用合理性,以提升生产效率。
具体表现为:调度人员目前只能通过电话询问方式获取叉车、拖车、吊车等作业机具和作业的状态。
2.3 生产作业方面存在问题
缺少对生产节点完成状态和数量的采集工具、传输手段,难以提高作业进度以及作业量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既妨碍了客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又难以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具体表现为:如输油量、输灰量、输水量、输电量等,大部分依靠手工抄表,二次录入的方式,增加了现场作业的工作量,数据采集时间较长,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2.4 相关系统和设施整体应用问题
客户无法及时跟踪获知委托单的作业状态;资源数据采集时间长,无法实时展示;生产数据采用人工抄表、二次录入;在作业数据中没有关联到机具人力和设施,无法实现机具作业效率核算。
3 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基地物流园区信息化的设计和构建中,要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交互功能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衔接。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业务受理、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等信息服务,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即时、高效、准确地采集资源信息、生产作业等信息,从委托单的接收、调度执行、完工结单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跟踪管理。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物流信息化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
3.1 制定科学可行的基地信息化发展规划
基地明确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在于构建信息优势和集成物流的“整体合力”,加快物流组织向“便于信息快速流动和开发利用”转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物流的整体需求,借鉴国外物流信息化规划的成功经验,制定基地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确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3.2 采用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技术
为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基地必须开发适合自身需求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海陆一体化展示平台、客户业务受理、调度管理与资源展示、作业管理、经营管理、权限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系统的功能构架如图2所示。
3.3 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以往,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十分看重硬件投入,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日显重要。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也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通过物流信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各种物流活动与物流平台所提供的物流环境能够有效兼容,促进物流活动更高效、更流畅,使物流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被各级政府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能源物流公司塘沽基地业务量大、服务类型齐全、设施种类多,按照“以信息化建设为主,促进产业转型,打造现代物流” 的发展战略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基地物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安基.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2]韩勇.物流园区系统规划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3]郑润萍.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篇6
【关键词】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
0.引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前途,更关系着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安全。有效的企业管理能够保证职工的利益,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烟草行业中要建立起符合烟草行业特点的、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1.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概念
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安全的实现企业的生产目标,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管理人员的技能、知识和方法等来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进行控制,制定计划、组织协调。
所谓的体系是一个舶来词,一般意义下指的是一些要素的互相结合,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赖、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安全管理体系是在企业中人为建立的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金、物力、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中既包括安全器材、设施等硬件,也包括管理技术、科学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等软件。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较高的人员安全素质、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科技、先进的安全设备和器材的基础上。要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就要结合烟草行业的具体情况,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和设备,加大对安全体系中设备、物资、信息、资金、人力、资讯等一些要素的建设,并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安全管理的理念对其进行规划和规范。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有序的、规范的体系,能够保障烟草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
2.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结构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烟草行业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角度可以将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接受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和信息输出部分。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主体是信息流,并以此来控制烟草行业中的物流和人力资源流。烟草行业的组织分为四级,分别是烟草总公司、省级烟草公司、地市级烟草公司及工厂、县级烟草公司。这些体系呈总分结构,分体系包含于总体系之中,同时分体系之中还有子体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网络。从总体上来看,每个烟草企业都包含了接受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和信息输出部分的功能。
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不同层次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任务。简言之,由上而下分为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每个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都可以分为这三个层次。决策层制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目标制定出安全管理计划。执行层主要是执行和传达安全管理的目标,执行安全管理的计划。操作层主要是对安全管理计划进行执行和操作,例如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对职工不安全行为的查处和纠正、对机器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对有安全问题的设备进行及时的发现和修理等等。三个层次的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烟草行业的安全生产。
3.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
烟草行业的现代化安全管理系统是结合了烟草行业的特殊地位和生产模式而设定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动态性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一个动态化的体系,体系必须处于一个积极的、活动的状态,在一定的时间段中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活动,否则整个安全管理体系就会僵化,失去生命力的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对烟草行业的安全生产起到应有的作用。
3.2整体性
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由各层次、各子体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中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数量和位置,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挥作用。
3.3开放性
烟草行业中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整个体系都在不断的运动,随时与社会进行联系,交换信息、资金和能量。如果烟草行业将安全管理体系与整个社会割裂开来,安全管理体系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4交互性
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环节和要素都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各要素和环节的联系和作用形成了整个安全管理体系。
4.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烟草行业具有一些特殊性,因此烟草行业的安全管理体系也要符合烟草企业的生产体系,安全生产体系是隶属于烟草行业管理体系范畴内的。烟草行业是一种政企合一的特殊体制,对行业内的人财物、农工商、产供销等都实行集中管理。烟草行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以安全为首位,以预防安全事故位为主要工作任务的,烟草行业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体现出烟草行业的特点,发挥烟草行业的优势,提高全行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好全行业的安全管理。
5.建设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措施
5.1完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环节
烟草行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有安全组织机构、立体管理机构、安全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基础设施安全管理。要对这些环节进行建设和完善,保障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5.2完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安全机构和管理网络,例如安全委员会、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管理干部等等。建立立体的安全管理模式,确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全行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落实到烟草行业的每个部门和职工。定时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活动,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对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制度认真落实。
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作用。将约束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发动全体职工对安全管理的执行进行监督。
第三,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做好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的配置和培养,加强安全人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特别是对安全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全行业营造安全生产的氛围。
第四,重视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保养,加大对安全设备的投入,重视基建、消防、技改等方面的投入。对于已有的安全设施,要及时检修和更新,排除故障,使之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最后,加大安全管理的科技投入比例,及时引进最新的安全设施和管理理念,提高烟草行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6.结语
烟草行业是我国重要政企一体化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烟草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在烟草行业中建立起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设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烟草行业的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烟草行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郑中义,潘家财,吴兆麟.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报,2003(04).
[2]徐峰,王会义.基于OHSMS标准的施工工地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建筑施工,2006(03).
[3]李忠平.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烟草行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5).
篇7
关键词:国有林场;问题;对策;宁夏西吉
国有林场是森林资源的重要基地,也是维护林区生态的重要屏障。多年来,西吉县林场职工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工作,为林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绿化和改善生态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天然林保护、国有林场扶贫等项目资金的投入和建设,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变,场部办公及职工宿舍、林区道路、生活用水、场区硬化绿化等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国有林场扶贫、危房改造、林区通水电路工程等项目都为西吉国有林场的改革与进步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1西吉县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顺
西吉县国有林场大多数都分布在生态区位十分脆弱的地区,主要承担着造林、林木管护、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造林苗木等任务,从事的是公益性生产经营。由于多年来国有林场实行生产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财政实行差额拨款,致使原本收入有限的国有林场,背负发展与生存的双重压力,部分林场陷入生产停止、生存危机的局面,致使管理经费和苗木生产资金始终存在缺口,严重制约了林场的发展[1]。
1.2经营机制不活
西吉县国有林场分布在边远山区,尽管近年来在土地承包、内部用工分配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但由于其发展基础较差,缺乏开发资金,多种经营缺乏技术和资金,加之事业单位进行企业管理,使林场事企不分,经营机制未完全放开、搞活。
1.3人员超编严重
目前,全县国有林场职工按编办核定的事业编制226人,而实有在职职工305人。
1.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国家投资不足,林场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致使目前该县林场仍有2 146 m2危房得不到及时改造,有6个林场没有通上自来水或饮用水未达到安全饮水标准,部分场区路面得不到改建,供电线路老化。落后的基础条件严重阻碍了林场的发展,亟需更新建设。
1.5外部发展环境差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为改善该县生态、美化环境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国有林场所发挥的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引起社会和决策部门的重视,赋予林场的社会地位不高。同时,因为配套政策不健全,林场本应享有的权益无法落实[2]。
2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2.1科学分类界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国有林场都是以面向生态建设、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因此,改革中应科学定位为生态公益型事业单位。
2.2深化人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
国有林场作为公益事业单位,要按照“因事设岗,因岗定人” 的原则,实行定编定岗,从严设置林场内设机构,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对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改革。加强职工科技教育,鼓励职工自学,以不断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3]。
2.3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多种经营
国有林场要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化内部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按照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鼓励职工以林为主,大力发展育苗、花卉、养殖等多种经营,积极从事第三产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强场富民,形成多种经营反哺林业和林业建设支撑多种经营的良性循环。
2.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对国有林场以事业单位性质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将全县国有林场职工全部纳入地方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国有林场职工的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按照自愿的原则进入社会统筹[4]。
2.5建立投资体制和持续发展政策
要根据国有林场森林培育发展规划目标和森林经营的长周期、连续性特点,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对林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的经营管护森林资源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林业建设投资,列入同级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统一安排,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由于国有林场处在农村或条件更艰苦的地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各地政府部门要把
国有林场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实施危房、电网、水利设施改造等政策,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国有林场的发展。
2.6加强班子建设和职工培训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实行年度政绩考核制度,为国有林场配备年轻有为、懂经营、善管理的场长,把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敢抓敢闯的优秀分子充实到林场班子中。同时,加入对领导班子的考核力度,对政绩突出、职工拥护的班子给予表彰奖励,对不思进取及“软、懒、散”的班子应及时调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形成促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巨大合力。
2.7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大型国有林场
结合西吉县实际,对面积小、起不到调节生态作用、效益低微、机构复杂的国有林场,要通过撤、并等手段精简机构,整合资源,建立跨区域的大型国有林场,将就近的荒山荒地或退耕林地划归国有林场管理,做强、做大国有林场,增强其发展潜力。
3参考文献
[1] 张永栋.广西市县国有林场建设和发展的几点思考[j].广西林业,2007(13):10-11.
[2] 叶君花,唐隆校,唐昌贻,等.遂昌县国有林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绿色大世界:绿色科技,2009(10):56,58.
[3] 谢复明.对社会主义新林场建设的思考[j].湖南林业,2006(12):16-17.
篇8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明确指出,综合交通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的基本前提是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跃升,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交通运输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运输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具备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4万公里,高铁2.2万公里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469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221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1.19万公里。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18个,通用机场300余个。全国邮政快递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超过80%,城市标准化网点达到4.1万个。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进一步完善,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效率进一步提升,对国家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
从运输服务能力水平来看,2016年,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分别达192亿人次和433亿吨,稳居世界前列。其中,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3.3亿吨、旅客发送量28.1亿人次,其中单日发送旅客最高达1442.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公路全年完成客、货运量156亿人次、336亿吨,公共汽电车和轨道交通年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5%。水运承担了国内大宗物资调运和90%以上外贸进出口物资运输,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民航全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959亿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量4.8亿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2.6%、11%。快递业务量完成313.5亿件,同比增长51.7%,居世界首位。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快速发展,综合运输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治理体系完善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为统领,由铁路、民航、邮政3个子规划和公路、水运等16个专项规划等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了由3500余项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的技术标准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与政策体系。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已经基本建立,在地方层面也在逐步加快建立和完善。这些都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进入黄金时期
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是对交通运输发展形势的深刻把握,对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将是现代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成网的黄金时期。经过多年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都具备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正进入衔接成网的重要时期。“十三五”仍然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扩大规模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成网、优化结构的关键时期。预计“十三五”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高位运行,高速铁路将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将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将基本建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将全部通硬化路,城市轨道交通营运里程将增长一倍,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将基本形成。
这将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结构优化的黄金时期。主要体现在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为降本增效提供支撑。客运方面,铁路、民航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承担更多中长途客运量;公路客运将逐步从中长途转向中短途,转向对铁路、民航的接驳运输以及城乡客运等方面,运输结构将更加合理。货运方面,大宗物资铁路、水运货物周转量占比将上升;公路货运将从大规模大宗逐步转向小批次、多品种,从长距离跨域运输转向中短距离分拨集散;小批量、快速化和高附加值的货运需求将快速增长,快递业务量将保持高增长态势,各种运输方式将各展其长,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综合运输格局将基本形成,社会物流成本也将有效降低。
这将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主要体现在各种运输的组合效率将大幅提高,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出行“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和“门到门”服务等要求越来越高,融合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解决了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合发展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交通运输部等18个部门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标志着多式联运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融合发展具备有利的政策基础。国家和地方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为融合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在多方面积极因素推动下,各种运输方式将加快从竞争、独立发展转向融合、协同发展。预计“十三五”时期,空铁、公铁、空巴等旅客联程服务模式将加快发展,旅客出行将更加便捷,选择性更强。铁水、公铁、公水、陆空等联运模式将有序发展,集装箱铁路联运比重将明显上升,运输一体化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指出,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支撑经济的发展,支撑民生不断改善,在各个方面发挥先行作用。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社会再生产大循环中,交通运输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推动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形成新的更加安全、绿色、高效、便捷、经济的运输服务产品,促进交通运输业提质降本增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升级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有利于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市场经济是成本经济。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保持我国经济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货物多式联运,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促进大宗货运从公路运输向成本更低的铁路和水路运输合理回归,提升货物换装转运效率和运输链综合效率,以更小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更大限度地满足运输需求,是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最大潜力空间,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利于促进客运提质升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出行需求。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跨区域、跨方式出行日益增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旅客联程运输,有利于推动实现一票制出行、零距离换乘,提升公众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增进民生福祉。
有利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城乡区域内外发展结构。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础和前提是形成内畅外联的基础设施网络。这有利于加快形成高品质快速交通网、高效率普通干线网、广覆盖基础服务网,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有利于补齐城乡间、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城乡空间开发和布局优化,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发展结构;有利于推动我国与世界互联互通,国内与国外市场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解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关键环节
指出,在体制机制上、方式方法上、工作措施上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各种运输方式都要融合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准了关键环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各种运输方式自身建设的问题,也有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问题,但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都是融合发展的问题。必须紧紧抓住融合发展这个关键环节,开拓创新、持续用劲、久久为功。
促进基础设施联网。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以“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着力打造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为主体的高品质快速交通网,以普速铁路、普通国道、港口、航道等为主体的高效率普通干线网,以普通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等为主体和通用航空为补充的广覆盖基础服务网,不断强化交通运输对国家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加快形成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化格局。
促进综合枢纽衔接。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着力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分层次打造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及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口岸枢纽。着力推进综合客运枢纽零距离换乘,重点打造约150个开放式、立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着力促进货运枢纽站场“无缝化衔接”,重点建设一批具备多式联运功能以及线上线下结合、干支衔接的货运枢纽。着力促进枢纽站场的有效衔接,实施重要客运枢纽的轨道交通引入工程,推进重要港区、物流园区等直通铁路,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
促进联程联运发展。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推进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统筹运输方式间运力、班次对接。推广普及电子客票、联网售票,鼓励发展“一票制”客运服务,推动实现旅客出行一次购票、无缝衔接、全程服务。着力推动货物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重点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
促进治理体系协调。这是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着力推进战略协同,协同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协同谋划推进交通强国战略。着力推进规划衔接,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估机制。着力推进法规协调,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着力推进标准统一,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以标准为突破口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着力推进政策协调,研究综合运输产业政策,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形成合理比价关系。
篇9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创新金融品种;差别化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7-008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7.20
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海南农业发展要处理好基地、机制和体系三者关系,实现向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1]。笔者认为,基地主要解决农产品生产问题,机制主要解决基地生产动力、生产保障问题,体系主要解决农产品物流问题。笔者也对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做了初步观察思考。
一、农业现代化实践的启示
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物质材料、生产组织方式、生产经营机制等武装起来的农业,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农业的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精细化、生态化等“五化”的生产经营。美国、以色列、日本、荷兰等国在实现农业“五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产品物流的链条化和网络化(类似于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鲜活农产品从产地到达销地的冷链工程与物流体系),它们共同支撑起农业现代化。国内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使业界达成广泛共识:运用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组织经营机制等要素全程装备农业产业是现代农业应有之义,包括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两大产业板块。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不可偏废。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固然重要,也是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但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还须仰仗流通板块。物流生产力的大小、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农业水平高低、生产力大小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践
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有许多可资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如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它为龙头带动或推进农业现代化。又如,凭借城市公共服务、生产技术资源优势,发展城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扩展除农产品生产之外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活参与体验功能[2];凭借独特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等。在诸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中,有一条可资推广的经验就是运用现代物流手段或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抓手,拉动农业生产走向市场,促使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对接,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而发展现代物流一般采取以下物流业态模式:
一是临港经济模式(亦称临港园区经济模式)。主要是依托江、河、海港口航运业,以与港口相连的陆地区域为载体,布局和发展现代物流业态以及以物流业引擎相关产业向港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农产品物流融入其中并凭借它到达销地,如上海临港产业区、山东济南物流园区等。目前,港口航运业依然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之一。
二是临空经济模式(亦称临空园区经济模式)。其运作机制类同于临港经济模式,但它主要凭借航空器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达销地的流通。有些比较高档的农产品,如水产品,鲜活期往往很短,储运条件要求很高,产销两地距离遥远,大多情况下运用航空器这种储运方式。海南高档鲜活水产品80%主要通过海口、三亚机场储运出岛。
三是临产经济模式(亦称基地经济模式)。如山东寿光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业态发展,最初动力源于蔬菜生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物流发展,促进了相关生产要素和相关产业向蔬菜生产基地集聚。经过近30年发展,寿光市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呈现出突出的“临产经济”特征。一是实现了蔬菜的区域化、基地化、规格化、设施化生产,是国内颇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该市蔬菜种植面积90万亩,蔬菜品种发展到200多个,目前有10多个乡镇、500多个村、8万多个农户专业从事蔬菜生产,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二是实现了相关生产要素向蔬菜生产集聚并形成相关产业。寿光市三友温室骨架加工厂主要面对全国研发、推广大棚骨架、钢架大棚、温室骨架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提供蔬菜温室资材类信息和技术咨询。寿光市三益现代农业公司集经营、科研、销售于一体,采用企业化经营机制推广良种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商品化等蔬菜生产模式,开展种苗选、引、育、繁及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种苗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科普教育、游览观光等。三是实现了“寿光蔬菜卖全国”和“寿光买全国菜”。该市先后组建了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电子收费结算中心、蔬菜配送中心,配套建设化肥、种子、农膜、农药等生产要素的大型农资市场,在批发市场专辟“放心菜”专营区和蔬菜电子拍卖中心。该市场现货年交易量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跻身于全国十大农贸市场行列。
截止2010年,全国拥有产地、销地和集散地等三个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家,形成了点面互动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我国农产品70%以上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或渠道进入消费市场和百姓的菜篮子。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直至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引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
因此,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理所当然地上升为国家经济建设战略,诸多组合型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和付诸实施。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中央2007年1号文件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0号)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流通业态,要靠产业化龙头企业来推动。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二是国家部委层面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为多部门共同出台和实施的组合型政策措施与各部门出台和实施的行业政策措施。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的专项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等政策;商务部组织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农超对接”工程;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供销总社提出和实施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所有这些,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海南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实践
海南农业有两点显著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农业:一是属于岛屿型农业经济,产地在岛内,销地主要在岛外。二是我国唯一一个热带农业省份。热带地区农产品往往代谢旺盛,鲜活期较短,物流条件要求较高,有的甚至近乎苛刻。海南农业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显而易见,建立物流渠道和保障渠道顺畅已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甚至是先决条件。尤其是国际旅游岛上升国家战略之后,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主体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南繁育种和水产等随之被确立为“五大”国家生产基地。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事重体大,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对推进海南热带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近年来,海南从自己省情出发,分别从三个路径殊推进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实现基地化生产。主要根据天然禀赋,划分区域引导组织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全省已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区带,如琼海、文昌沿海的对虾等海水产种苗生产基地,三亚、陵水、乐东等南部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文昌、琼海、万宁等三市所形成的胡椒、菠萝种植带,海南农垦和民营企业、种植户共同形成的天然橡胶种植区等。此外,强力推进养殖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起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578个,生猪和家禽规模化养殖场4300家,生猪规模化生产达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3]。二是实现产业化组织经营。相继建立起农产品加工园区11个,以加工园区为平台带动热带农业走向产业化组织经营。前几年海南实施的“一条鱼”工程,成为海南热带农业产业化组织经营的一道风景线。海南翔泰渔业是产业化龙头,上游是近7000户为它加工生产提供罗非鱼生产原料,下游坐拥北京、上海、广州以北美、北欧、南非近20个境外销售商,形成比较稳定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一条鱼”工程的实施使海南跃居我国罗非鱼生产加工出口第二位,海南翔泰成为全国同行老大。三是实现链条化、网络化物流。推进50家区域性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改造面积8.6万平方米,改造摊位9000个,超四成以上农贸市场建立起农产品自产自销区,农超对接市场28家。全面推进农产品冷链工程建设,全省建成预冷库141个,总库容21万吨,年处理瓜果菜420万吨,与冷链工程相配套的田头预冷系统库容体系相继建成,实现了瓜果菜生产与预冷零距离对接,初步建立起网点基本覆盖全省各市县的田头——产地——港口码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地等预冷处理链条。目前,全省每个市县至少拥有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重镇实现了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布点。
农业政策性金融主动参与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实施,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一是支持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在区域性大宗热带农业生产重镇支持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南部陵水庆隆达、陵水汇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西部乐东晨晖、乐东大铭、乐东迎福等农产品批发市场,保亭中部岭南优质水果、屯昌中发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有东部正在建设中的聚龙现代农村物流园区等。二是主动融入临港经济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凭借园区发展农产品物流。如儋州白马井西部农产品批发市场、儋州益联水产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中的大印老城开发区天然橡胶保税物流园区。三是积极支持企业挺进临空经济园区做大做强。如已经投入运营的北部南北水果批发市场、三亚海源果蔬供港基地等,已成为海南南北两头农产品物流龙头,尤其是高档鲜活农产品出岛出境的重要通道。此外,还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辟了保税、非保税农产品物流平台。近几年来,海南农发行先后投放近6亿元支持海南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已大体完成了区域性布点,形成了农产品物流网络。它们与原有项目一道共同担当起海南农产品出岛出境以及省外农产品、农资入岛进村的光荣使命。
四、金融支持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路径选择
农产品物流主动融入和形成现代物流业态,金融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
从2007年银监会批复农发行开办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至2012年末,全国农发行系统累放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400亿元,支持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影响的贷款客户近200家。贷款坚持和突出了两大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农产品冷链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中心,农业生产资料仓储、运输及码头,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等基础设施。二是支持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农村新型流通业态建设。主要包括超市、连锁配送中心及其他各类流通企业开展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购销、农产品配送、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以及订单农业、电子商务等。
除了提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外,农发行还在推进“三农”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层面相继推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镇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建设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金融品种。截至2012年9月末,这些贷款累放额已超万亿,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内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
开发性金融是国开行开办的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原理特别是与资本市场原理有机结合起来的金融产品。该行在行业、产业和地区层面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方式对包括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在内的“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作出开发性金融制度安排,并付诸实施。2005年5月,国开行与商务部签订了《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议定国开行将在5年合作期内提供500亿元政策性贷款。其中:10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万村千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三)商业性金融支持
商业性金融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是在遵循商业性金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做出制度安排的,一般以具体项目为单元获得贷款支持。2007年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达成了一项重要银政合作协议,农行对农业部实施的“双百市场”工程涉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的重点项目提供信用支持。除了农行外,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以批发市场为项目单元对其提供信贷支持。
上述三类金融介入和鼎力推进,使“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网点数量比“十五”末期成倍增长,网点联系度显著增强,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经营规模显著扩大,农村流通产业显著提升,功能显著拓展,农产品与涉农物资双向流通更加顺畅,农村流通新型业态初步建立[4]。
鉴于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肩负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的历史使命,农业政策性金融应把握以下未来信贷支持重点:
一是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产业升级与功能拓展,加大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统筹优化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度推进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型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广泛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
二是支持推广“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加大加快“农超对接”步伐。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从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的流通产业链上推进实现农村流通体系主体多元化,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三是支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工程建设,加大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全面实行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四是支持建设和推广严格的商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加快农产品“身份证”、“通行证”建设步伐。把农产品安全认证上升为制度,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卫生、质量安全可追溯、检验检测、物流等设施建设。全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和检验检测制度。
五是支持在现代农业视角下,各项政策措施互动、组合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流通体系、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互动融合以及实现一体化和主体多元化。
鉴于农产品物流建设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需求亦呈多样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有针对性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金融支持。但就支持对象而言,经济欠发达和正在实现崛起地区,支持对象属于区域性“补缺补漏”项目,旨在扫除农产品物流生产力区域布局上的盲点盲区。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支持农产品物流功能升级和拓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
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和推广新的金融品种。建议对产业或地区均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农产品物流建设项目,提供“先期流动贷款+投资+项目建设贷款+项目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复合型贷款支持。一是流动资金贷款对项目先期介入。主要支持项目规划、项目勘探设计、项目可研等实施前期各项准备。另外,鉴于项目前期准备时间较长,创建3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品种。二是鼓励投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发行债券,一般由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出面操作,作为政府对平台公司注资而转化为政府持有项目股权。还有银行投资业务板块介入,享有投资相对应的权益。三是项目建设直至营运的组合贷款。包括固定资产贷款,之后跟进的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贷款。四是对在建工程、项目未来收益抵质押贷款做出制度安排。五是对采取BOT模式(建设-经营-移交)、BT模式(建设-移交)、BOOT模式(建设-拥有-经营-移交)、BTO模式(建设-转让-经营)、DBOT模式(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投融资建设项目的承建主体予以信贷支持。六是支持央企、上市公司对涉农项目实行兼并、购买、资产重组,对涉农企业或项目实行投贷一体化或投贷款结合支持。
参考文献:
[1]擦亮热带特色农业这张“王牌”——七论学习贯彻视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N].海南日报,2013-05-03.
[2]唐园结,宁启文,李庆国,高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代农业[N].农民日报,2013-03-20.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思考
近年来,各级政府机关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被逐步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来,高度重视探讨与研究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与应用实践,以期能够全面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测绘事业的科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一)现代城市测绘基准体系
目前,我国各地的很多城市仍然采用的是早期颁布实施的北京坐标系、西安坐标系或本地独立坐标系,这些过时或者不规范的土地坐标系不利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无法保障国家地理信息的定位、采集以及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开始建立现代城市测绘基准体系,并于2000年由国家测绘局颁布了新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当前,各大城市测绘部门普遍关注的就是拟采用的新的坐标系统与当前正在使用的坐标系统之间的成果转换问题,还有不同城市之间的坐标系统转换和大比例尺用图的投影变形问题,并为新坐标系统的全面启动做着全方位的技术准备工作。现代城市测绘基准体系是在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城市群建设的需求基础上面发展起来的,改变了传统平面测量方式,对于提高测绘效率和质量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
(二)地理信息实时获取和快速处理体系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支持,现代测绘科技发展成果的应用为我国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城市数据系统提供了技术帮助。地理信息实时获取系统的建立应用了诸多高新技术成果,比如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是替代传统摄影测绘方法的新兴地形测量手段;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和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可以全方位获取国家土地地理信息和实时监控;地面信息采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面弥补传统测绘技术的缺点,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应用形成高精度和多分辨率的地理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地理信息实时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的高速智能化的数据处理系统与之配套,采用了地图自动综合缩编、遥感影像快速处理与自动变化检测以及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绘成图技术的地理信息快速处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满足迅速增长的地理信息数据量的及时处理需求。
(三)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及应用服务体系
城市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这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和相关行业的需要,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具有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同时加强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研究开发公开GIS数据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化的发展,还要加强测绘档案的保管及数字化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城市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相关企业、部门和市民等各类用户群体的地理信息服务需求,提供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地形图信息服务以及地图信息和国家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服务,保证进一步实现全国各地的地理信息资源共享,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的发生。
二、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实践探讨
(一)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及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各地建立了一批具有区域性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比如武汉市勘测院建立的武汉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重庆市勘测院建立的重庆市GPS综合服务系统等服务体系和系统,同时国家建设部等相关城市建设部门在原有地理数据信息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地理信息数据标准化工作,为构建城市现代化测绘基础体系及数据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预示着我国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实践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体系的建设,我国将重点深化和推广CORS系统的应用,将这些CORS系统真正应用于全国各地的空间信息测绘中,实现各省区域CORS系统的无缝衔接和各个与地理信息相关的行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二)测绘档案保管与地理测绘信息数字化转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在测绘档案保管与地理测绘信息数字化转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应用实践性。在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测绘档案的存放与管理工作逐渐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机关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由于测绘档案记录和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状况、人文社会信息、重要的地理数据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作为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各地各级地理信息测绘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测绘信息档案的保管,运用先进性、现代化的保存技术来保管测绘档案,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测绘信息的电子档案建设,将测绘信息成果档案向着数字化、信息化转变,建立和完善电子档案的生成、采集、验收和归档工作流程,达到科学规范管理的目的。
(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服务建设
近年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服务建设成为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实践探讨的重要举措。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建成了一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而且还成立了初具规模的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形,保证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共享性与实时更新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数字化物联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空间信息的创新服务也是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一大特色。通过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构建出具有可视化的地理信息共享机制与系统,能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地自然景观、城市建设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现象,将进一步深化地理信息的服务领域与应用层次,以独特的视角再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宣传、了解城市发展变化的信息媒介,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熟知自己所在城市的发展现状,在思想认识和技术上实现从数据服务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巨大转变。
三、结语
众所周知,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是一项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综合性工程,是实现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测绘行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必由之路。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展,我国已逐步进入到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未来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发展前景也是颇为广阔的,在城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及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测绘档案保管与地理测绘信息数字化转化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服务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会不断地增强测绘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测绘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贤,唐新明,翟亮.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的思考[J].测绘通报,2008,(05).
[2]王莺.福建省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建设现状、思考及对策[J].城市勘测,2010,(03).
[3]张淑红,莫益.对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4).
[4]黄云海.城市测绘行业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