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经济研究

篇1

关键词:期货市场;国民经济;价格发现;风险转移

一、引言

我国期货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以来。经历了不平常的发展道路。经过数年的整顿规范,我国期货市场的市场环境、内部结构、市场规模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期货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近来出现了持续的恢复性增长。

值此期货市场蓬勃发展之机,我们更应该在反思中国期货市场走过的曲折道路的基础上,借鉴国际期货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人地探讨,客观认识我国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揭示期货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这样才能够为促进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关于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即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理论分析。据其对期货市场经济功能强调重点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大观点:首先是传统的观点,即认为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风险转移,如Samuelson(1965)首先将商品期货界定为“票据”,然后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价格的两种形式的分析,指出商品期货市场具有稳定价格(价格熨平)的功能,同时还具有风险分摊(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次是期货市场的流动性理论,Working(1962)和Telser(1981,1986)认为,就风险转移而言远期比期货更有效。所以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风险转移,而在于为市场参与者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而Williams(1986)则提出了隐性借贷理论。他认为套期保值实质上是一隐性借贷行为,所以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综合上述观点,Hieronymus(1993)指出,最接近自由竞争的期货市场,其主要功能在于确定投机价格,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建立公平的融资渠道等几方面。

在国内,由于期货市场长期处于试点、整顿阶段,故而关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探讨一直都未停止,但这些探讨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实践总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常清(1999)提出,应在反思10年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对诸如经济发展与期货市场建设;期货市场建立与市场经济改革;期货市场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期货市场会否制造泡沫经济等有关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陈述云(2001)指出期货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改善内部经营管理,避免价格风险。提高经营效益;(2)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提供价格决策信息;(3)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与市场价格形成机制;(4)有利于建立各种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关系。姜洋(2005)认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有助于确立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推进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机制,并且有助于健全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田源(2005)亦指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决定了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家化解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利益。而马文胜(2005)则将新形势下期货市场的功能归结为:(1)宏观功能,包括保护国民经济安全与国家利益、对产业调整起宏观调控作用和联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三方面;(2)微观功能,包括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和形成良好投资渠道两方面。曹和平(2005)也提出:期货行业是一个能够直接为GDP带来增长的实物性产业。期货市场不仅能够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而且由于它自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比其它的银证期保类产业要快,这就使它能够成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剂。

综述国内外有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期货市场作为高级的市场组织形式,具有形成价格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根本作用。故而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就在于:(1)风险转移功能,也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能够有效的转移价格风险,其实质就是期货市场通过形成合理的风险价格(套保费用),将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之间进行有效转移。(2)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是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公开性、预期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及时地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供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在两大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期货市场可衍生出一系列具体的派生功能。首先是期货市场的宏观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2)平稳经济波动;(3)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其次是期货市场的微观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转移价格风险,锁定生产成本,保障经营收益。事实上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也就在于此。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但前期文献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前期文献的理论探讨多为局部均衡分析或简单经验判断,尚未发现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金融经济学基本理论对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进行规范分析的成果;同时全面系统地理论研究期货市场功能发挥状况的具体文献也几近于无。这就说明国内外在这两方面的工作实际尚未展开,而这种状况既与目前国内期货市场高速增长的现状不相适应,更会阻碍未来我国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

所以,下面我们即对期货市场的两个基本经济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

三、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优化资源配置

这部分的研究我们主要从微观角度人手,讨论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期货市场没有出现以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承担来自于季节性的变化、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政治因素的影响的全部价格波动的风险,这种风险会给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期货市场出现以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有偿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这就是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

我们认为,期货市场通过风险转移功能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这一点可以通过下面的局部均衡分析来证明。

不确定的价格会影响到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对于这一点,理论界早有研究。早在1971年,AgnarSandmo就在模型中严格证明了,风险厌恶的厂商在面对不确定的价格的时候会减小自己的产出(Sandmo1971)。但是一旦存在远期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等这些可以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市场的时候,厂商可以将自己面临的价格风险转移给金融市场中的买方和其他投机。Holthausen(1979)及Lapan等人(Lapanet.a1.1991)也证明了当期货价格与未来现货价格的期望相等时,也就是所谓的期货价格是无偏的时候.厂商的产量与它面对一个等于未来现货价格期望的确定的价格下所选择的产量一样。这也就是说。通过包括期货市场这些金融市场的引入,可以提高厂商的产量(相对没有这些市场时而言)。

在现有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主要对不存在期货市场和存在期货市场两种情况下风险厌恶的厂商的生产决策研究,以此发现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对市场参与者的福利的影响情况,从而证明期货市场的确能够通过风险转移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1.无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在这部分中,我们遵循Sandmo(1971)的框架,分析没有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我们假设:

(1)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2)厂商从其利润中获得效用。其效用函数为一个以

2.存在期货市场时的厂商决策。

此处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期货市场,并研究这一市场的引入对厂商生产的影响。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这里借用Hohhausen的假设,即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是像现实中那样在期货合约到期之前平仓,而是持有期货合约一直到期并履行合约。因此,实际上这里讨论的更像是远期市场。但是只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无套利关系能够始终成立,这里的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真实期货市场的状况。

假设厂商在期货市场上有总量为h的套期保值头寸。期货合约的当期价格为f,未来价格为b。则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为

由(10)式可以得出结论:当存在期货市场时,厂商的生产决策只受期货价格b的影响。当期货的价格等于未来现货市场的价格的期望时(b=E[P]=μ),厂商的行为与完全竞争条件下面对确定价格时的行为一样,即而厂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仅仅影响厂商在期货市场的头寸。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的情况,期货市场的引入能提高厂商的产量(),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产量。

进一步,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低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此时期货市场的引入是否会增加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没有期货市场,而价格又是不确定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具体要依期货价格而定。而当期货的价格b>μ时,厂商的产出高于价格为确定时的产出。这就说明,如果期货市场非有效,则其对现货市场乃至资源配置的作用很可能是负面的。

基于微观角度,我们发现在不确定的情形下,有效率的期货市场确实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即其通过转移厂商面对的价格风险,促使风险厌恶的厂商做出有效率的产量决策,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四、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作为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所谓价格发现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公平竞争、高度透明和集中交易的方式所形成的,最接近市场真实需要,能够反映当前和未来供求关系,指导现实生产和经营的价格水平。

由于现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的时滞性、分散性和更重要的信息不对称性,其价格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其作为市场信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形成高昂的交易成本。而由于规则公平,买家和卖家众多,期货市场积聚了各方面广泛信息。由此信息集中过滤所形成的期货价格,必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供求状况及其未来价格变动趋势,形成正确的价格信号。这样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就显著地降低了相关商品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乃至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根本作用就是显著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Williams(1986)则从另一角度论证了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作用。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一种商品和服务都应有一个市场,但为了降低整个交易成本,市场的数目应在满易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有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必要在有形的市场中交易,而可以在隐性市场上进行交易。两个有形的市场交易一般就可以衍生出一个隐性(市场)交易。事实上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借贷市场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所谓套期保值,就是期货交易和现货交易的结合,其实质包含着一种隐性的商品借贷交易。所以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市场是一种隐性借贷市场。故而期货市场的重要作用应是规避信用风险,减低交易成本。

下面我们采用Yang和Borland(1991)建立的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研究期货市场是如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促进经济增长的。

由上可见,交易条件越好,交易成本越低,则分工的演进就越快,专业化经济优势就越强,从而经济增长也就越快。

而期货市场恰恰就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我们可以延续上述思路具体分析一下:

在t=O时,分工水平很低,每种贸易品均有多个生产者。因而购买者可以选择其中任一,即使购买者在这一生产领域已停止人力资本积累。所以此时存在一个瓦尔拉斯机制。然而可以证明,由于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经济可能演进到极端分工的状态:每种产品只有极少生产者,每个人作为他的专业产品的出售者就是一个垄断者,而作为其它产品的购买者,相对其中的生产者而言是没有竞争力的(因为此人已停止在此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所以在t很大时,存在一个对称的多边垄断机制,垄断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阻止专业化经济优势被充分利用的内生交易成本,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而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长期合约制度安排,可用于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内生交易成本。如前假设,所有交易都是通过一个合约系统和一个期货市场来进行谈判。在t=O时期的一个瓦尔拉斯机制决定所有的长期合约。这些长期合约不能在以后重新谈判。t=-O时期任何人都没有生产活动的经验,因而人们事前完全相同并无“专家”与“外行”之分。因为所有的交易通过合约系统被在t=O时期运作的期货市场完全决定,因此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者会从熟能生巧中获得垄断权力,但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没有垄断权力存在。与所有人的理性预期假设结合,t=O期的瓦尔拉斯机制是可行的。因此期货市场的功能就是消除由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内生交易成本。如果没有期货市场,由熟能生巧和专业化经济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根据新兴古典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我们发现期货市场能够降低经济体系的内生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分工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篇2

【关键词】建筑市场;经济研究;施工企业

深化建筑企业的改革,促进我国建筑业稳定发展,是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要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引入,促进了建筑市场的形成。本文试图应用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建筑市场的内在规律,探讨对我国建筑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以供建筑企业管理者参考。

1、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组成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业处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向投标招制过渡的阶段。在当时来说,实行招标投标制的建筑市场只是个雏形, 主要存在的间题有许多建筑市场尚未开放,仍以实行指令性计划的承包方式为主,名义上实行投标招标,实际上大多仍按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建设单位利用建筑市场呈买方市场的有利条件,只顾眼前利益, 无科学根据地压低标价,不合理地缩短工期,施工单位为了得到工程合同,过份夸大和渲染自己的施工实力,有些正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工程的施工单位,为在其它招标工程中能中标,不合理地将国家指令性计划重点工程的国家统配物资转用到其它投标工程中,作为投标的优厚条件,从而使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损。

在国家指令性计划状态下,建筑业与外界的关系,严格说来不能构成市场关系,它呈现了一种僵化的硬性摊买的关系。实行招标投标制的最件下,市场买卖双方平等,双向有互选的权利,双方都注重质量。市场内实行公平竞争,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竞争的建筑市场。可以说,全面实行招标投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下开放型建筑市场的必要条件, 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从理沦上说,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规律相适应的。

2、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特点

建筑市场的生产能力是由诸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施工工艺水平、企业全员素质、资本有机构成、施工人数等因素所制约, 在建筑市场基本完善条件下企业竞争胜利的标志是中标。施工人数是由市场容量调节下自动变化的。在施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宏观调节,就须先对该时期内,整个建筑业施工能力增长情况进行预测, 作为主观调控的数据。表现为建筑市场的购买力一投资的来源分为国家贷款、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个人或企业筹资买商品房三大类。国家贷款的投资额是根据国家经济三大平衡关系( 即财政、信贷、物资)确定的;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仍以企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关系为根本依据。这两类投资额对建筑市场来说是先有确定性投资,再要求施工能力与其匹配。在决定今后某时期内,某部份投资投入时点时, 就应把建筑市场承受能力因素也作同步考虑。第三类购买力作为独立因素,其资金来源是社会上的流动消费资金,对国民经济财政和信贷平衡无破坏作用;该资金数额可以通过宏观引导和调节筹集, 受建筑市场影响相对大些;该资金的投入市场可以对我国部份商品的供需矛盾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当建筑市场的供需关系是供远大于需情况下,将该资金引导到建筑市场,使购买力转移,可以缓解各自商品市场的供小于需的矛盾。

3、施工企业管理特点

施工企业管理直接关系人员的安全以及施工的质量,所以,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加强施工企业自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企业自律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内在需要,是实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要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大力加强企业内部建设,理顺内部机制,强化自律意识,及时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2)制定并组织实施施工企业职业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活动中行为要求的准则,也是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道德准则与法律规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职业道德有着事前防范功能的优势。各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建设行业的特点,以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为目标,主动建立企业自身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人力推动职业道德准则的组织实施工作。从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力度入手,使职业道德准则成为企业及全体员工自觉遵循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规范。

(3)建立完善企业自律约束机制。企业自律工作的着力点在于落实。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律工作数据平台。对遵守自律管理制度、格守职业道德、坚持诚信经营等方面的基础性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要完善自律的奖惩机制。通过网站、企业报刊等企业媒体平台及时公布自律工作开展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联动,对经营活动中模范遵守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表扬,对违反自律管理制度的市场参与者予以警示;要注重与协会、与政府沟通协调,增强从全局上对企业自律管理约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4、施工企业管理新方式

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方面,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3个因素:①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 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②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 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 有利于分工合作。③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 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 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可发挥其作用。

4.1 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 网络计划,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许多网络计划,往往编的时候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仅凭经验,过程控制也只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配置计划也不清晰; 钢筋翻样; 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 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过程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设备配置; 合同管理; 图纸管理。

4.2 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涉及财务统计报表、档案管理、办公信息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作用包括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对于大量的信息沟通、交换及共享的需要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应该包含办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的沟通、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需要建设一个高可扩充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网络通讯平台。

4.3 企业管理数字化

企业管理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 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5、结束语

在宏观调控中,为完善建筑经济市场机制,应考虑社会大市场基本同步趋于完善,并在该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我国建筑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我们应加强施工单位的施工管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10):转变发展方式与提高发展质量[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篇3

关键词:商品市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190-0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中国各省区间自然条件、历史和社会方面的差异等影响,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在这种不均衡发展中,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市场分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地方保护主义通过人力、资本、资源等要素市场的作用,从生产领域扩张传递到商贸流通领域,影响了商品市场建设,形成了商品市场区域分割的状况,而区域商品市场的分割又反作用于要素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阻碍了中国整体的、统一的大市场格局的形成。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商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不但促进和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增进了国民福利,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柳思维,2009)[1],商品市场的整合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宦洪云,2007)[2];商品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商品流通的重要组织形式(王克臣、李敏,2009)[3]。对于商品市场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者们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发育成熟为整体的、统一的、开放的全国大市场的格局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目前中国商品市场由于受地方政府控制(Young,2000)[4]、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影响(poncet,2003、2005)[5~6]、市场分割导师效率损失增大(郑毓盛、李崇高,2003)[7]等影响而处于分割的状态。随着对商品市场认识程度的加深,一些地区加快了商品市场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Naughton(1999)[8]认为虽然中国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但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在上升;Bai 等人(2004)[9]发现,1985―1997 年期间各省产业结构的雷同程度有所降低,这表明地区专业化分工的加强和市场分割程度的降低。

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从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及市场扭曲(蔡,2001)[10]、工业化进程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沈坤荣、马俊,2002)[11]、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储蓄率、外资流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口增长的差异(张胜、郭军,2001)[12]、自然、历史、社会制度差异(暴元,2008)[13]、资本流动、资本供给(赵志耘、吕冰洋,2007)[14]、区域贸易差异(花俊、顾朝林,2001;李国柱、马树才,2007)[15~16]等因素考虑,并认为这些因素是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商品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文献很少研究商品市场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区域差异和非均衡发展、区域间贸易壁垒和商品市场的协调与分割之间的内在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导致的结果,都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中国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研究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重要表现是要素市场的区域分割,资本、劳动、技术要素受到人为的限制,区域市场信息不完全,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受到影响。根据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一定的要素组合,生产一定的产品,对区域经济来说,一定区域的生产要素组合,同样决定这个区域的产品市场。由于区域要素市场是割裂的,那么由这个割裂的要素市场决定的商品市场也是割裂的。而这个过程(见下页图):

(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商品市场分割

1.区域商品市场由相互开放转为封锁与分割。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无序竞争,地方保护现象开始盛行,区域遭受封锁,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受到了较严重的分割。Sandra Ponect(2003)[5]使用“边界效应”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国内的市场一体化,结果显示,国内省际间的贸易强度不仅低,而且从1987―1997年还在下降。中国省际间的贸易障碍比一些国家(如美国或加拿大)内部各地区之间的贸易障碍要严重,中国各省更接近于欧盟国家之间或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情况。这表明,尽管在文化、语言、货币和制度等方面不存在差异,省际边界仍像一个统一的国家的国界一样阻碍着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中国国内市场有被分割为众多子市场的趋势。

2.市场化程度有明显的区域差距。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实现经济市场化为导向的,目的是通过逐步推行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鉴于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影响重大,所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渐进式的区域推进模式,即先在沿海地区进行个别试点,取得经验,然后再向内地省市推进。这样,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海南等地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实验区。它们率先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逐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迅速释放,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张教富、覃成林,2001)19]。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迟缓,所有制结构转换能力弱,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快,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在众多的领域里,计划经济体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僵化的计划模式的束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明显地不如沿海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验区。中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差异,最终就表现为区域商品市场化程度的巨大差异。

(二)商品市场分割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1.阻碍劳动力的转移。长期以来,中西部后发区域的人口与劳动力并不能够完全自由地流动到东部先发区域并落户,从而不能平等的分享东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换言之,在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并没有伴随人口比重的相应提高(李国平、范红密,2003)[20]。例如,东部地区11省、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5―2003年由49.1%上升到71%,但人口比重从1985年以来基本维持在37%左右。

2.延缓产业转移。中国目前的户籍制度、省际间的贸易壁垒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东部先发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工资水平的适应性上从而延缓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存在典型的制度分层现象,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依据其户籍关系而分别占据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使用的是外来劳动力,而这些部门有很多又是所谓的非正规部门零工资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法定最小工资政策在此无法奏效。另一方面,在现行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下,流入发达地区的外来劳动力由于不具有当地户口,只被当做暂住人口或流动人口来对待,当地政府并不法定的负有向其提供社会保障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责任,再加上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强,个体差异大,没有自己的工会,难以形成与资方讨价还价的合力,这使发达地区的厂商能够更容易地在社保费用交纳、劳工报酬的确定。

(三)商品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促进区域经济聚集。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商品市场以其定位合理、交易方式灵活、价格低廉、商品多、种类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日益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城乡居民重要的购物场所,特别是在临近商品交易市场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立足本地区,不断向外辐射,商品销售影响到周边多个地区,有的商品价格成为区域内商品交易的指导价。一些地区的商品交易市场环境优良、服务优质,能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到本地区投资,给当地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本地区商品进人流通领域提供了便利 。

2.商品市场吸纳大量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商品市场作为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目前中国拥有总多的商品市场,吸纳了上亿的从业人员从事商品流通,并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信息产业等。形成了以物流为中心,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相互交汇的中枢,为促进区域经济特别是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信息,同时也为本地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逐步形成了“投资―回报―再投资”的市场建设的良性循环。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商品市场一体化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为商品市场创造相对宽松环境。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转变,从均衡发展战略转向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建国后曾一度缩小了的区域经济差距重新扩大,而且越来越大,已经越过了警戒线。1979―1995年的十七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全国为9.8%,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比为12.8∶9.3∶8.7,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的人口比重在十七年内几乎没有明显的变化(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略高于东部地区),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商品市场难以形成。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为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铺平道路。从中国商品市场发育的轨迹来看,商品市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而出现的。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不断受到冲击中逐步解体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因而商品市场的发育以开放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为起点。1983―1984年国家陆续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放开蔬菜、水果、水产品和小商品的经营及价格。1985年,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的指令性计划,改农产品收购为合同定购,同时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要求。

三、促进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商品经济的发展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带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下面就促进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加强商品市场区域规划布局。要加强对区域商品市场的统筹规划,强化对各级商业中心、重要商业街和商业设施、物流中心规划、规模、布局的管理,形成逐步辐射的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商品市场商圈,促进区域商品市场的转型与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品牌创新。加快区域商品市场的改造升级,实施分类指导,依法调整关闭一批农贸市场;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应根据当地城市建设规划和周边经济现状和产业状况、人口密集程度等情况合理分布、科学规划、有效整合;鼓励品牌市场利用现有市场品牌效应进行品牌输出。

3.加强中心城市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围绕各级中心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区域扩散能力的中心批发市场;形成特色鲜明、多样化的工业品与生产资料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商品集散与辐射能力;特别要加强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西部商业中心的建设,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能力。

4.依托小城镇,形成农产品商品汇聚与集散中心。加大商业流通设施的建设,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多样化的商品经营形式;在小城镇兴建一批能服务于农产品的商业市场,形成农产品交易与集散中心,让农产品更好地进入大中城市销售。

参考文献:

[1]柳思维,唐红涛.中国商品市场发展前沿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09,(3):61-64.

[2]宦洪云.关于提高商品市场运行质量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3]王克臣,李敏,刘晓燕.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09,(34).

[4]Young,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2000,115(4):1091-1135.

[5]Poncet,S..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1):1-21.

[6]Poncet,S..A Fragmented China: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J].Review 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5,1(3):409-430.

[7]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8]Naughton,B..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s[R].Paper presented for the Conference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1999.

[9]Bai,Chong-En,Du,Yingjuan,Tao,Zhigang and Tong,Sarah Y..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120(11):18-41.

[10]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11]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

[13]暴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4]赵志耘,吕冰洋.资本流动、资金冬季和区域经济部平衡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7,(12).

[15]花俊,顾朝林,庄林德.外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1,(6).

[16]李国柱,马树才.区域贸易差异与区域不平衡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7,(8).

[17]白永秀,马小勇.建国六十年中国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贵州社会科学,2009,(7).

[18]陈乐一.对当前中国商品市场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1-6.

篇4

包装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包括了商标元素、图形元素、文字元素。商标是指公司、企业、厂商、产品或服务等使用的具有商业行为的特殊标志。它象征企业的精神与面貌,是企业信誉及品质的保证,起着保护企业信誉,维护消费者利益,美化、宣传产品的作用。知名商标如同一种承诺和保证,成为创造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的基础。在包装设计中,商标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在画面中也起到一定的装饰审美作用,它一般被放置在主展示面上较醒目的位置。

由于商品的种类多种多样,因此它的包装也是异彩纷呈的。面对不同类别的包装,统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图形语言加以表现。无论何种图形形式,都不外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大类,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商品信息,继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具象图形是对自然物象的直接描绘,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它是真实、直接、写实地再现原有物象的特征,是有原型可循的一类图形。这类图形运用到包装装潢设计中是直观而一目了然的,它通过具体描绘的手法直接将内容物的形象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使人通过已有的经验即可识别商品的确切类别。依据表现手法和描绘手法不同,具象图形又可分为摄影和绘画两种。而抽象图形通常是指经过概括提取、人工雕琢的图形样式。在包装装潢的图形设计中,抽象图形大致可分为文字符号、几何形及偶发形。

在商品包装上可以没有图形,但不可以没有文字。根据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功能作用,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品牌形象文字、广告宣传文字和功能说明文字。品牌形象文字包括品牌名称、商品品名、企业标识名称和企业名称。这些文字代表产品形象,一般被安排在主展示面上和较醒目的位置,要求精心设计使其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与视觉表现力,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好感。广告宣传文字一般也被安排在主展示面,但视觉表现力不能超过品牌名称,避免喧宾夺主。功能说明文字是商品的功能与使用内容的详细说明,其中有些文字是相关行业的标准和规定,具有强制性,不是由设计师和企业决定的。功能说明文字的内容主要有:产品用途、使用方法、功效、成分、重量、体积、型号、规格、保质期、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地址、电话、注意事项等。这些文字通常采用可读性较强的印刷字体,主要安排在包装侧面或背面,一般是在包装的次要位置。

二、包装设计的系列化

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精神食粮塑造价值观念

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企业道德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的主要要素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和企业的市场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同时,企业员工的文化底蕴的发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功能、融合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在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不同的社会渠道对社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员工看起来活动在本企业,但是他还可以通过同学、朋友、家庭成员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交流,他们在社会的交流中就会反应出所在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这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将带动其它企业竞相效仿,甚至提高整个宏观管理水平和改变企业的微观世界,使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改变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使他们协调地融合于企业文化之中;使全体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我国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就开始形成,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就在于尽可能地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因此在评价这个企业的实力时,就要看它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的总量。这一条件在工业革命时期确实得到了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快速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个性。在工业革命时期从企业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占有和支配为中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上要尽可能地独占自然资源,因而企业就会从社会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实施的是平均主义,这就促使企业产生膨胀的资源占有意识,因而抢计划、增项目、要资金、拼资源,这就是当时企业争取发展的现状。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步入市场经济时发现企业这样得经营模式得到的结果是亏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思维定式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沿袭,反应在企业文化上,一方面没有从计划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向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也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适应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转变的规律。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企业文化观念,它必然与当今市场条件下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不能较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整合与发展,使企业文化得以重新塑造成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和深入考察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企业文化都有异于传统工业经济中的企业文化模式。这会使企业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商战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企业的速度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信息网络相关,现代信息网络可以用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与其相关的信息,它可以使企业的经济节奏加快,也可以使企业的产品老化加快,因而创新周期的缩短是必然的,它使传统的竞争因素得以减弱,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成为一种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这就使企业认识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需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所遵循的不再是大吃小的传统规律,而是快吃慢的新型模式。

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的创新来自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创造性发挥。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文化已经得到发展和加强,创新文化的发展将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泉,那时候,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创新意识。

企业的学习和文化。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新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得以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受到市场竞争的挑战。成本——市场学派的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企业的融合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企业文化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要讲文化和企业融合在一起。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世界,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是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全球化,这使经济贸易的竞争更加复杂,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在全球的许多企业内所进行的兼并或行业间的联盟都有过鲜明的例证,只要把握好企业与文化的关系,更好地获得各种信息,使企业中的人才和资源共享。就可以使企业形成跨文化的优秀群体组织,它会使企业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同时,全球新经济的到来为企业文化铺平了道路。近年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就是通过全球性的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的。

二、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

l、企业文化要突出中国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新经济的春天,经济全球化,经济无国界使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理性对待和吸取世界各民族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与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以创新为主,要有独创的精神,不要沿着别人的老路走,要形成自主独创的产品、创造名牌企业效应,才能占领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企业发展依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更要注重企业文化要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注重培养从事本行业的研究开发与企业管理的中、高级人员,为他们提供竞争力的机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要加强企业员工可塑性的发展空间,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工作环境,这样企业员工就可将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全面的提升。

3、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是管理制度、人事干部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制定和谐的制度,可以保障员工的权利,也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它可以成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员工的活动合理进行,同时也是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一个优秀的制度文化必然是人性、科学、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发展得到大的发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必须摆脱狭隘的闭关意识、地方主义,主动参与全球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在发展中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使我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魅力,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背景、会计统计、措施

引言: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可能。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能够减少会计和统计人员的负担,减少一些重复的工作,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喜欢。本文将在讨论会计与统计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实现会计与统计协调发展的意义,从而探讨如何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

一、会计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1、统计在会计中的运用

统计是指数据的汇总和数据的分析,会计是指财务的预算、收入支出费用 的核算、利润的结算和各种税务上报等等。在会计方法中,广泛地运用了一些统计的方法。首先,统计方法在财务会计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会计核算涉及到的静态三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体现的就是统计中的时点指标,会计核算涉及到的动态三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体现的就是统计中的时期指标。其次,在会计中的财务管理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方面,统计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在混合成本分析中使用的成本预测和销售预测的趋势分析预测的模型和相关回归分析等都是统计的内容。最后,在会计的其他领域,如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预期和资本结构等,都有统计方法的运用。

2、会计在统计中的运用

会计在统计中的运用是指一些统计工作,特别是统计指标,必须从会计方面获取。统计中的价值量指标需要从会计核算的结果中获取有用信息。其次,一些会计的方法也逐渐地运用到统计中来,比如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循环账户核算,都有运用到会计的方法。最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因此,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统计的修正同时也引起了会计核算的改变。

二、实现会计与统计协调发展的意义

1、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如果会计和统计相互孤立,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做很多重复的工作,这样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办事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减少企业的一些重复工作,增强数据的可分析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从而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为现代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会计和统计运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然而它们都是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会计提供的是财务方面的数据信息,统计提供的是统计方面的信息,这两种信息都是最基础的信息,他们为企业的其他信息提供信息来源。因此,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3、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各种信息都在不断地变换,企业只有掌握不断变幻的市场信息,才能及时地做出科学准确的经营决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可靠科学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准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会计与统计协调发展的对策

1、制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统一指标口径

会计与统计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所以要本着的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做出规范。如果是相同的指标,那么就要保持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在计算方法、口径和指标含义上一致;如果是不同的指标,那么就要加以区别对待和详细说明,避免两者被混淆,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从技术上保障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

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同样,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为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统计核算功能提供可能,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和提高企业的数据处理效益。其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使表处理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从而使让会计数据生成统计表变成一种可能,这样会更加促进会计与统计的统一协调发展。

3、建立增加值会计,真正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

在会计中建立增加值,就能够反映债权人、股东、职工和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为企业提供一项综合的权益指标,将企业的宏观国民经济核算和微观核算、分配核算和经营核算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地实现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从而促进会计和统计的协调发展。会计核算不仅要加强微观的核算,而且也要加强宏观的核算,从而实现企业会计固有职能和增值会计的统一,更加促进会计和统计的发展。

四、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

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

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结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会计和统计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实现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要求。因为企业会计和统计有着很强的联系,所以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是有可能的。由于实现企业会计和统计的一体化能够实现巨大的效益,所以企业等要采取措施加快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00

篇7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思想意识问题是一切问题发展的根源,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也不例外,其思想意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很多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这就导致相关的管理工作并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经常是临时选择的人员来进行管理,这样就导致管理十分混乱,而且管理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1]。其次,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经济管理部门,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这些管理人员并没有认真的行使职权,反倒是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岗位的职责十分的淡薄。这些思想意识淡薄都影响着经济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二)缺乏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

虽然我国在不断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理论的研究,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不长,再加上研究不足,导致了一些理论不符合实践的需要[2]。西方经济管理的发展时间较长,取得的成果较多,所以我国的研究内容上,很多都是借鉴了西方的理论,对我国的实际研究还比较少,还没有可以切实指导我国企业实践的完整的理论研究。目前,我国建设经济管理理论的步伐还比较慢,还没有形成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三)管理人员的问题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作用,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以及相关的专业水平,都会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3]。因为在现场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导致各项工作有时会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影响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同时,企业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措施,导致很多员工丧失积极性,影响工作的进展。

(四)内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还有很多企业缺乏内控意识,相关的内控制度也没有完善,而且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缺乏积极性。很多企业没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因为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疏忽,缺乏执行力,这也就导致很多经济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还有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一定的管理制度,但是因为时间较长,内容已经过于陈旧,并不能满足当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导致管理制度无法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企业的思想认识

创新企业的思想认识,首先要从领导入手,先提高领导的思想认识,让领导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以身作则,同时加强内部宣传,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风气,保证经济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然后,提高管理队伍的思想认识,定期组织管理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经济管理的意识。最后,对基层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基层人员是直接参与企业各项工作的人员,其思想认识对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很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更应该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服从经济管理的意识。

(二)创新内部监督机制

通过内部监督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开展经济管理的自我评估,让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自查自纠以及互查互纠。查出的问题要进行整改以及追踪,在经济管理落实中发现的空白一定要及时进行完善。如果遇到敏感问题,可以请求更高一级的上司来进行检查,企业的高层领导也应该安排专门的部门,并且给员工提供举报反馈的渠道,确保监督机制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创新团队建设和激励方式

公司里,人是第一生产力,核心岗位的人才,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被投资者寄托无限希望,由于公司委托关系的存在,留住人、用好人,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攻坚克难,关乎公司根本。要做到这一点,股权激励是一种好办法。

(四)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

根据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加大相关的人力物力投入,使得各项工作都可以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工作内容,对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各项职责进行明确,落实责任制,保证各级人员可以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通过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并且适当的借鉴他人的优秀管理模式。一方面,现代管理系统可以给经济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和标准。

篇8

【关键词】: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城市环境设计而言,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 比如,自然生态环境、水资源及其保护、防止空气污染等都隶属于城市环境设计的范围内。然而,在城市的实际发展中,城市环境设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不够、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等。对此,文中结合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策略进行了详细探究,为西昌市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一)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

对西昌市自然生态环境来说,应充分和城市环境设计相互结合,尽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

境的破坏,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之前,应对整个西昌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从而达到城市和环境共生的目的。然而,在西昌市城市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依然显得远远不足,不能够满足西昌市实际发展需求,比如,建筑逐渐增多,河水遭到污染,就连西昌市素有“明珠”之称的邛海,其周围自然环境也遭到大量破坏,使邛海和泸山的自然环境受到一定损害。因此,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二)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弱

就拿攀钢钒钛基地来说,攀钢钒钛基地迁往西昌,造成了工业化污染,由于攀钢钒钛基地与西昌市区之间没有山岭阻挡,生态防护的作用相当薄弱,工厂排出的高污染气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除此之外,还有工业废水的排除,又加上西昌市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场,污水很容易污染农田,尤其是引入河道后,极易形成臭水沟,造成环境的恶化。

(三)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

通常情况下,绿色的景观能够带给人不同的直观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往往忽视绿化的生态价值。比如,西昌市不少地区提倡种植大面积草坪,却忽视了草坪只可进行远观,不能进入,这主要由于草坪的日常维护费用耗资较高,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大缩小。另外,西昌市四周群山的绿化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少近山、矮山依然用作耕地,尤其在冬季,几乎形成一种光山秃岭,景象十分冷清,和城市很不对称,给西昌市的外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二、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策略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应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因地制宜,从顺应自然发展的态势,降低人工操作的痕迹,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创造出和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比如,在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当地气候、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作出动态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保护。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工业污染的处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保护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不断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比如攀钢钒钛基地,应加大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采用高效的收尘和净化设施,避免废弃污染城市空气。还可以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在节省水资源的基础上,提高重复用水率。厂中所生产的废水,要经综合处理后进行回用,作为再生利用水,尤其像焦化酚氰废水等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才可使用,而对于生活污水,应经处理后作为厂中水回用于冲洗和绿化等。只有让每个人树立起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才能够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三)充分利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由于绿色植物是其他生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而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调节空气湿

度,同时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由此可见,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西昌市城市环境设计中,要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绿化的覆盖率,只有充分发展绿化,才能促使城市及其所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比如,在西昌市长安区应加强对天王山等绿化美化,确保城市环境优质质量,推动了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绿色植物来说,都需要进行合理灌溉,针对此,应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城市绿化环境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三)加大创造经济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为了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应尽量通过节水,合理利用土地资

源等,降低对土地的使用率,增加绿地面积,从而使居住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比如,城市月城广场和公共空间,它对创造美好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西昌市中心建筑密集的情况下,月城广场占有关键作用,能够为疏散提供最佳场所。对于街区或居住区而言,其环境设计应建立在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动态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比如,西昌市已经开始建立复式住宅,不仅改善了住宅建筑的单调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住条件,这主要由于复式住宅可以提供多个平台,同时还可以进行屋顶的绿化工作,大大改善了西昌市城市居住环境的条件,使整个城市体现出一种亲切、自由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城市又是人们生存的

物质基础,属于一个空间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优势,确保满足人们需求,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新.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122-124.

[2]黄碧武.试论西昌市的城市环境设计[J].四川建筑,2000,(Z1):40-41.

篇9

1.做好环境工程保护的宣传工作

由于人们对自然过度索取和破坏造成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和温室效应[2]。现如今我国城市中的垃圾污染愈来愈严重,各种建筑工业垃圾和开采矿物所产生的废弃物未经处理便随意投放,这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对于环境工程的管理研究便额外的重要,对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的管理,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对我国的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生态环境的构建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对市场发展检测的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我国在环境工程的管理中的检测方面体系不够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各个部门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信息的机会,不能够发挥出环境检测的作用。近年来,人才的储备相比于之前的匮乏知识时代下,改善了很多,对于环境检测工作的任务,需要专业人才才可胜任。但在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人员严重不足,使得许多本应该做的管理事项没有落实,导致环境工程的整体质量下降。在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的管理人才的选用,使最为关键的,并且能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措施活动,完成任务。对于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需要踏实的将内容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综合性方面去对城市的建设体系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将管理目标制定出来,以此保证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发挥的效果。

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受更多人的关注,人民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许多人们还是缺乏啊保护环境的意识,缺乏环境意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践意识的不足需要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引导进一步的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环境工程管理多存在着环境监测系统不够健全,我国在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大局观的策划时,需要全体环境保护部门参与决策,将管理的措施细致到边边角角,加强注重环境的保护意识。在进行环境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规定,积极的使各个部门交流起来,使得信息达到了共享,以此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完成目标。环境工程的管理进去需要领导者去时刻注意,时刻关心人们群众的想法,得到人民群众的配合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3.健全环境工程管理规定

环境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夙瑶所有人的努力,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使环境尽可能的减少被污染的机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环境工程管理,全面开展环境工程管理活动,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需要具有大局观。环境工程管理涉猎的问题众多,因此必须要完善各种工程管理对策,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分析,结合实际现状,使环境工程管理规定更加健全。在环境工程的管理中,对于管理制度的设定,需要从管理的机制出发,政府的有关部门需要大力配合,进行环境管理机构的优化,制定出优化方案,全方位引入环境管理先进技术。奠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基础,完善环境综合管理的效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不断配合,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目标,解决不同的问题。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服装色彩;陈列设计;展示设计

[DOI]10.13939/ki.zgsc.2016.31.287

1前言

商家们在进行卖场规划时,都不想学习烦琐的色彩原理。总希望能够利用一些万能的模板来进行卖场陈列设计。其实这些万能的模板都存在缺陷,只能解决临时的部分问题,不能结合实际,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应当科学的看待色彩陈列,在学习卖场色彩陈列时,首先要学习色彩的基本原理,其次要结合卖场实际情况,最后要不断地积累实际经验,只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真正的做好卖场色彩规划解决根本问题。

2卖场色彩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1色彩的基本原理

色彩的变化规律是建立在色彩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只有扎实地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才能根据卖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色彩的属性:包括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的对比:是指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等方面的差异程度。我们在实际的卖场色彩规划运用中,一般把色彩的对比分成两类,类似色对比和对比色对比。类似色是指在色相环上60°之内的色彩关系,类似色的搭配大多用于卖场的货架的陈列上,给人一种柔和、秩序、和谐的感觉。对比色是指在色相环上110°~180°的色彩关系,对比色的搭配一般用于橱窗的陈列上,对比色的色彩搭配视觉冲击力强,可以起到吸引消费者、调节消费者情绪的作用。

色彩的心理感应:由于色彩在色相、明度、纯度上的不同,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应主要的表现包括冷暖感、轻重感、空间感、强弱感、软硬感等。

2.2服装卖场的色彩特点

服装跟其他商品不同,它是时尚流行的产物,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既包含物质层面的,也包含精神层面的。只有充分理解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更好地对服装卖场进行色彩的规划。

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多样性是服装卖场的主要特点之一。因为每一个服装品牌都会根据自身的品牌文化、风格特点、消费群体以及当前的流行趋势,推出多个不同的风格系列,这些系列在色彩和款式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卖场中就会呈现多样性的风格特点。

(2)变化性:因为服装的季节性非常强,色彩随季节的变化非常大,所以在卖场中经常会出现两个不同季节的服装,这就造成卖场色彩非常混乱,搭配非常复杂。因此陈列师应该具备调整安排不断变化的季节性服装色彩的技能。

(3)流行性:因为服装是时尚的产物,其流行性非常强,每年每季都会有各种不同的流行色。因此陈列师还要学会分析了解服装时尚流行趋势特别是色彩流行趋势,然后结合实际推出新的卖场色彩规划方案,使卖场的色彩搭配适合当前的服装流行趋势。

3服装卖场色彩的规划

成功的卖场色彩规划既要抓住整体,又要重视局部细节,既要使整个卖场有层次感、节奏感,还要做到各方面和谐统一,能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愉悦的购物环境,通过色彩来吸引消费者进店,诱导消费者购买。而一个没有精心规划过的卖场通常是混乱无序的,各方面都没有任何新意的,容易使消费者视觉疲劳,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无法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卖场的色彩规划要遵循从大到小的设计规律,先从卖场的整体色彩规划开始,再到卖场的单个陈列面以及单个的橱柜,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好卖场的色彩方向,同时又可以兼顾到具体的色彩细节。

卖场色彩规划的方法:

(1)分析卖场服装的分类特点:在做卖场色彩规划之前,先要了解分析该品牌的品牌特点、消费群体、分类方法等,然后根据其特点确定采用的手法,再进行具体的色彩规划。

(2)把握卖场的色彩平衡感:一个卖场通常有四个陈列面组成,在进行色彩规划的时候要利用色彩的特征如明度、色相、冷暖关系等进行规划,使卖场在色彩上达到协调平衡。

(3)制造卖场色彩的节奏感:卖场在色彩规划的时候,应当注意整体的节奏感。卖场的节奏感通常是通过色彩的搭配方式实现的,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改变卖场平稳的局面,使整个卖场充满生气、活力。

(4)卖场色彩的基本陈列方式:卖场的色彩有很多的陈列方式,这些陈列方式都是根据色彩的基本原理,再结合实际的操作要求变化而成的。主要是将各种色彩根据色彩的基本原理进行重组和排序,使之变得有秩序化,使卖场的主次分开,便于消费者挑选购买。

①对比色搭配法:在橱窗陈列设计中对比色搭配方式经常出现,其特点是色相对比非常强烈、视觉冲击力强。

②类似色搭配法:类似色搭配方式的特点是色相对比柔和自然、秩序感非常强,在卖场中经常被运用在服装的搭配上或者卖场背景与环境上。

③明度排列法:明度排列法是把色彩按照明度进行有序的排列,能够很好地增强卖场的秩序感和空间感,一般常用在服装的侧挂和叠放中。

常用的明度排列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上浅下深法。通常情况下人的视觉都遵循一种稳定的状态。因此,我们一般在卖场的陈列面及卖场的货架色彩规划上,通常都是将明度高的色彩放在上面,明度底的色彩放置到下面,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视觉的稳定性。当然有些情况下为了增强卖场的运动感,也可以采用上深下浅的方式。

第二,右深左浅或者左深右浅法。这种排列方式在服装的侧挂上运用较多,一般在一杆货架中,把服装按照明度的不同来进行有秩序的挂放,使人的视觉上有一种秩序感。

第三,前浅后深法。色彩明度的变化会给人产生一种前进感或者后退感。我们在进行卖场规划的时候可以利用这种色彩规律,将明度高的色彩放在前面,明度低的色彩放在后面,增加整个卖场的空间感。当然整个卖场的色彩规划,也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将高明度的系列放在卖场的前半部分,低明度的系列放在卖场的后半部分。

(4)彩虹排列法:彩虹排列是指按照服装的色相进行有序的排列,其最大的特点是对比柔和自然、亲切和谐感强。

(5)间隔排列法:在卖场陈列中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间隔排列法,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①间隔排列法是指通过多种色彩进行重复间隔排列,使色彩之间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

②卖场中的服装色彩都是非常多样的,尤其是女式服装,色彩款式都非常多样,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系列中很难找出它们色彩之间的关联性,没办法使用其他的排列方式,但是间隔排列法正好可以弥补这种问题。

间隔排列法因其多样的排列方式、广阔的应用面使其在服装陈列中应用广泛。

5结论

和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服装陈列的色彩搭配亦是如此。在卖场陈列中我们不仅要做到服装色彩之间的和谐,还要做到使服装色彩跟卖场的整体规划、营销策略等各种因素建立起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这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本文介绍的这些色彩陈列方式,在卖场陈列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还要根据自身的品牌文化、品牌风格、款式特点等多种因素进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陈炜.服装展示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毛春义.服装展示[M].武汉:湖北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3]韩阳.卖场陈列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