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受教育背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校所拥有的硬件资源为依托,制定的适合本学校本专业的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以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而是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电子技术专业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授课方法上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最后考核方式以试卷加上平时出勤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学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以后并不能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电子产品了。目前,社会上所需要的为实践应用型人才,以此为培养目标,需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结合学院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的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要求,密切关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行业技术的发展进行跟进,把职业教育的特色凸显突出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实践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法,为提升学生技能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综合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突出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吉林省经济管理学院积极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吉林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分别与一汽大众、一汽轿车、希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大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灯泡电线厂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企业培训和工作实践的机会,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专业技能,加深了专业认识,同时也为学生赢得了就业机会。学生通过去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培训和毕业实习,提升了专业技能,顺利实现了学院学习和社会就业之间的岗位对接。

2课程设置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确定了企业所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所要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检验、安装、调试、维护等就业岗位。学生可从事的具体工作为生产电子产品时的工艺过程检验、成品检验及品质统计分析;对电子产品进行装配、对设备进行操作与维护;对电子产品进行开发等技术;对产品的现场生产过程与品质进行管理;对电子类产品进行营销与售后服务;对电路工程进行施工等工作以及对贴片机进行操作或编写程序等工作。学生所要从事就业岗位时需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根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核心,校企合作为依托,职业素养和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构建基于工作任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3考核方式

本专业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一是实践技能考核,此考核方式主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方式,二是理论知识考核,此考核方式是以最终考试试卷的形式出现,为理论考核方式。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课程,适当调整分值所占比例。职业基础课总成绩中理论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职业技能课中实践技能考核占50%,理论考试占20%,平时成绩占30%;实践教学考核以实习实训报告、课程设计、小组互评打分等形式,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协调能力等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考查可采用随堂考核的形式,成绩按优,良,中等,及格评定。

篇2

Abstract: 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key of the link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and structuring integrated course system.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3 + 3 sectionalized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basic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of the main course.

P键词: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3+3 sectionalized training;electrical automatic technology;talent cultivation pla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169-02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高[2012]5号)的精神,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选择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进行试点,由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对接,2013年至今,根据省教育厅最新文件要求,两校试点模式改为中高职“3+3”分段培养。经过近五年的合作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已初步达到了办学目标实、培养模式活、课程体系新、实践效果好的预期目标。

1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分析各类调查问卷和麦可思公司的关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基本情况如下:①电气自动化技术就业口径宽、企业需求大;②企业需要操作、维护和检修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③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控制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为稀缺;④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旺盛;⑤电气技术类班组管理岗位大部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承担。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

1.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在校企共建的平台上,按照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要求,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所示。

2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从职业面向分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因此中职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在新知识、新技术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安排见表3,表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和开设学期。

3 结语

从13年开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3+3中高职分段培养,就重点着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一方面自动化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繁红.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37-40.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国内市场正迎来国际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改革带来的新机遇,这就意味着国内市场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帮助自己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发展实力,为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是为OEM企业工作的,这类企业实际上就是进行原始设备制造的企业,它们的本质是为ODM企业进行服务的。这种产业结构上的调整对国内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要。所以,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内电子专业的发展关键。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

国内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市场调研与论证不足,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根本没有办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的要求。这种差距一方面导致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的该专业实际上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它有着将强的工程性以及基础性,它有着较广大岗位覆盖范围,发展的非常迅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也更高。但是现在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对市场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这就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素养很难得到充分的培养。最后,国内高职院校大多专业教师长期在校园内从事教学活动,他们并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缺少在企业中工作的实际经验。

1.2产业技术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发展份额,但是这个产业的发展依旧在较为初级的阶段,高精尖技术大多由外国企业所掌握。为了为企业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动力,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不少地区都创建了专门的产业研发平台,为关键性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和经济支持,相应的是,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不能依旧保持“流水线式的人才装配”,而要进行多专业,多方向的高技术人才培养。

1.3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电子产品检测等专业型人才

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并没有针对当前电子行业需要的产品检测试验类人才进行相关的专业设置。大多数企业在招聘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的再次培训,而在较为有限的时间里,企业很难实现理想的人才培训效果。这种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上的双重限制将会对电子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对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2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将国内电子信息等专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吸引电子类企业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建立起市场需求指引教学,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专业教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建立起“素质全过程,能力四递进”的新型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将学制改为“2+1”或者“1+2”,使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扩展到实训室和创新工作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识岗、习岗以及顶岗进行教学的重点,利用任务进行学习推动,利用项目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1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需要为切入点,对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将企业的人才招聘标准加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以及专业创新能力。利用这样的学生能力培养切入点,高职院校能够形成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历教育和认证培训真正融入到日产的教学活动中去。

2.2创建工学交替的新型培训模式

高职院校要建立“2+1”的学年制度,“1+2”的学期制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将“教室”和“实训室”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创新工作室”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把“识岗”“习岗”“顶岗”等三种类型进行教学,实现实践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完成入学后第一年的学习后就可以安排他们到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两个月的“识岗”学习,利用这样的机会,认识到自己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和相关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2.3探索新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对企业的人才需要进行及时充分的了解,根据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上的改革和创新。根据电子产品的生产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对专业能力考核标准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技能要求对教学方式等进行必要的创新。学校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应该以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树立“能力核心”的新型观念,对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3小结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行业的实际需要,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促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实现进一步的教学内容创新,实现院校和企业的良性互动,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引导,为电子行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论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新规划[J].电子制作.2013(08):2

[2]陈江东.浅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08):56

篇4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0-02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范红,施伟华,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篇5

关键词 中职 电子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也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职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领域。近年来,电子类专业受到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电子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重点发展的教学专业之一。但是要想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就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全面分析电子类专业发展的前景和发展趋势,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进行电子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功底,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才,这也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

1中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缺陷分析

1.1电子类专业教学内容比较落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市场需要的不断变化,各个企业对电子类电子类专业的实际需要与具体要求也在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符。但是在目前来看,中职学校在电子类专业课程的选择与开设上,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基础的课程,教学内容上缺乏新颖性,即使在更新,速度也很慢,甚至对更改的内容把握不够准确,不了解市场实际需要,不能够全面认识到电子类专业的新领域、新内容、新技术。致使电子类专业教学内容非常滞后,实际应用性不高。

1.2重理论轻实践

在中职电子类专业教学中,从课时安排上来说,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课时明显多于实践教学课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一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基础理论授课上,还是对于实践课程安排上,都注重讲授的效果和原理的阐述、验证。而不是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电子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更没有关注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应用掌握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有哪些新的电子元件需要了解,相关仪器设备的具体应用等等,对社会实际需要,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也不够了解,致使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不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低,不能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

1.3教学方法不科学

在中电子类专业教学上,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落后传统,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只不过是把粉笔黑板的形式改成了多媒体课件,但是却没有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的授课优势,仍然是以教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实践课程教学上,还是以实验箱为主,没有真正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教学效率非常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得到开发和扩展,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4考核评价方法不合理

在中职电子类专业考核评价中,评价方法和内容都比较单一,不利于全面、客观、综合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等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实际评价中,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考核的知识和内容也比较传统,不能综合、客观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往往都是为了考试而突击性学习,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个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

1.5中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不正确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没有客观分析市场发展规律,不能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制定出完整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思路没有突出创新与发展的特点,也没有制定出高技术、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不合理。

2中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2.1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电子类专业教学内容的缺陷与不足,要进行创新与改革。电子类专业在社会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前沿性的研究与课题逐渐出现,与传统专业相比,电子类专业的发展与更新速度较快,很多新的理论、概念、技术等都需要及时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要加深度这些内容的了解,及时调证就教学内容,增减教学课程,保证课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除了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要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跟上时展的步伐。

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电子类专业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要把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形象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力,扩展学生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例如:在电子电器技术应用与维修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设计相关教学问题,针对某一电器的故障,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结合所学内容,提出具体的维修方案预测达到的具体效果。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创设轻松的而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讨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校企合作,是中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也是重要发展趋势。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提供一定的支持,共同作出人才培养全面规划。例如:学效与企业加强合作,让企业为学生同专业的实训基地,而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专业性人才。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完善的教W体系,把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与企业实训、素质拓展、技能培训、综合训练有效统一起来。提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而把企业、人才、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4注重学生就业指导

中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学校应该深入市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把专业学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发展目标不明确。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就业辅导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掌握就业动向,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和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做好职规划。提高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

3结论

综上所述,中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对中职学校和学生,对社会实际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中职学校发展进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贾圣算.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与复杂特性的分析[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2] 李勋. 现代学徒制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7):440.

[3] 杨成全,卢玉和,石云龙,王振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79-81+84.

篇6

目前,全国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电子类的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1.1竞赛的主要技术体系

纵观浙江省和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制作竞赛,竞赛的技术体系主要包含理论知识测试、电路识图、元件选型与参数计算、原理图绘制、PCB设计、PCB板制作、电子工艺焊接、单片机软件程序编写、电路调试、软件调试、电子产品的结构与安装工艺、电子产品的工艺文件编写、电子产品的技术文件编写、技术答辩等技术考核内容。整个竞赛过程贴近生产、工艺、注重质量,以企业实际要求出发。

1.2原课程体系与竞赛的融合情况

通过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电子竞赛的宗旨是一致的,竞赛促进了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以电子竞赛的实践来促进教学改革,形成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传统的电子类基础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整合为《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单元电子电路分析与测试》和《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按照竞赛的要求,通过《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专门训练学生的技能,并在后续的课程里不断反复应用,以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简易智能产品编程》、《微控制器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创新设计与制作》和《嵌入式系统应用》等课程的相辅相成,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技能的培养。

2竞赛引领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

根据前面对竞赛的深度剖析,我们对原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组织做了相应调整。将竞赛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融入日常课程的教学,并重新梳理了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上下承接的关联部分的内容。参照企业中的技术开发部与生产部管理模式,课程中实训项目来自于竞赛题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产品等方面。教学开展的具体步骤:(1)在《简易智能产品编程》课程中,以竞赛项目为例,培养学生的C语言编程技巧,要求学生能够消化吸收。(2)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课程中,以《微控制器应用》课程教学案例为例,培养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利用Protel软件,遵循国际和行业规范,依据国家标准,完成原理图的设计与绘制,在符合PCB布局和布线要求的基础上完成PCB设计,并制作出相应PCB板。(3)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中,以后续课程所选教学案例为例,培养学生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材料和工具的使用知识、电子产品的装配准备工艺、线路基板焊接工艺、电子产品总装和调试工艺、电子产品检验和包装工艺、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企业实际条件决定生产工艺方案的管理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和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4)在《微控制器应用》课程中,以竞赛项目为例,培养学生能设计一个完整的、简单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从单片机选型、接口电路搭建、内部资源分配、程序编写以及下载调试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单片机应用的基础能力。(5)《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创新设计与制作》和《嵌入式系统应用》的课程教学中,以竞赛项目及企业项目为例,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控制器,从设计方案、成本核算、电路设计、工艺设计、程序设计及系统联调、产品装配、工艺文件编写及使用说明书撰写到项目总结与创新,完整的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升。(6)在《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中,让学生亲临企业一线,切身感受工作中的压力、努力和兴奋等感受,促进其快速成长。

3结论

篇7

Abstract: Recently, Internet of Things is called as the third wav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order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personnel training, each university should apply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or set the training direction which is relied on other relevant professions. To train compet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making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s vita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ett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rofession relying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in the way of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the formation of course system and so on, expecting to provide others who intend to star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profession with some references.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人才培养方案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RFID;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36-02

0引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相关产业研讨和学术交流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总理09年8月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到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1]。

物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比如射频技术、分布式计算、传感器、嵌入式智能、无线传输及实时数据交换和互联网都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并在相关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物联网的新颖之处在于利用这些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一个物物相连的网络,从而完成远程实时数据交换与控制,方便人们生产生活。据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2],到2020年,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与人的通信业务比例将达到30:1,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亿万级”产业。

由于2010年教育部只批准了部分211学校申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因此,对于大多数没有获批的学校可以在传统专业下设置物联网培养方向。目前,各高校与IT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此培养方向更适合[3]。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培养方向)各高校都刚涉及,没有一个成熟的培养模式,都处在探索阶段,所以,研究“平台+模块”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1培养方案

1.1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宽口径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物联网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

1.2 规格和基本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②具有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相关领域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更新能力。③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④具有物联网领域所需要的绘图、运算、实验、测试、表达及工艺设计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1.3 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基础平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高数和工程数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必须开足,其中,场论与复变函数是为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做铺垫。电路分析及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为电路设计奠定了基础,系统底层设计需要C语言做支撑。

专业基础平台: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是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考研的专业统考科目就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则是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网络编程语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也是部分学校的考研初试或复试科目,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的地位。

方向模块: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传感器技术、RFID系统应用、嵌入式系统。以上课程为实现射频识别系统即设计电子标签、读写器及天线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从70年代末,国外已开始从事RFID系统应用研究,主要应用予自动车辆管理系统、公路收费系统、码头车站集装箱管理系统、防盗系统和门禁系统等,到90年代此项技术已很成熟,国内相关企业可以生产和销售全部国产化的射频识别技术产品(读写器、电子标签)。今年年初,笔者到台湾几所高校做学术交流访问,从这些学校的资讯科技系、电脑与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都开设有RFID系统概论、RFID系统应用、RFID天线设计等课程,说明境外学校也很注重培养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人才。

专业选修课:DSP原理及应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初步、FPGA设计技术与应用、oracle数据库、网络安全、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概论等。这些课程是为进一步拓宽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学科及物联网工程应用而设置的。

1.4 实践体系建设在集中实践环节中,包含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设计(第二课堂)、硬件课程设计、软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此外,要保证相关课的实验要求,需要建立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ARM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EDA实验室、FPGA实验室、DSP实验室等。当然,如果一次性建设这么多实验室,投资是很大的,实际上没有必要重复建设,因为各理工科高校大都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其实验室资源可以共享。

2师资建设

2.1 大力引进人才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由于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领域,除需要计算机学科外还需要引进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具有高职称或高学历的人才,同时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与实训工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形成企业和相关产业领域专家到高校和高校教师到企业的双向互动的机制和模式。

2.2 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等专业的现有教师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软件资源共享。

2.3 走出去进修或请进来培训对于有些未开过的课程,可以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修,或外请教师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3探索实践

我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等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该专业又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及2011年教育部先后批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及西安理工大学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同时陕西省成立了由多个高校及企业参加的“物联网产业联盟”,这是陕西省大力扶持物联网产业的又一重要举措,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提升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这些外部有利的环境下,我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修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并计划在2011年招生中实施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物联网人才做有益的探索。

4结束语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广泛的调研,制定尽可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整合其他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资源,为社会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篇8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0-03

一、引言

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到2008年增加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毕业生、家长和各高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由于是新办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在随后的几年中,对一些专业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整个课程体系还是不够完整。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调研,从我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完成了新的专业课程设置。从本专业5届毕业生的考研率和就业率来看,课程体系改革对本专业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起了积极作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进步,这就要求电子信息人才要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此,国家人事部、信息产业部,于2006年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目的在于及时更新各类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以顺应我国经济建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03年成立的新专业,在专业开办之初,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设备缺乏等问题,这就势必导致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1)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学时偏少。(2)专业实验课时不足。(3)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4)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过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服务,修订专业培养计划,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落实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多学科性大学,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湖北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校教务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形成了此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1)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3)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与先进性;(4)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2006年在学校教务处和理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分布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依据湖北工业大学课程体系结构框架(见表1),修订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此次修订主要对原课程设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调整。(1)取消了几门课程。按学校规定本科阶段课内学时2500学时,本着“以有限的课程覆盖日益增长的知识面,不求全、细,重在精、新”的原则,取消了与专业方向关联程度不高的课程:软件工程、数据库概论。取消了与大学物理内容有重复的课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2)增加了几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为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3)增加了专业实验课的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学时。(4)适当地将课程前移。按照我校的本科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学生在第八学期只安排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第七学期有部分学生要为考研做准备,也有部分学生开始找工作,所以很难有太多的精力用在第七学期安排的课程上,导致这学期的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新计划将二门课程前移。(5)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在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之初,由于培养计划尚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对课程的设置有所调整,导致部分学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先后顺序颠倒,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此次修订基本理顺了课程的先后顺序。

四、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完成后,从2005级开始按新培养计划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新培养计划从我校的目标定位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较好地解决了原培养计划中的绝大部分问题。目前,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按新培养计划已培养了2009~2011三届毕业生。这三届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总体情况明显好于2007~2008届毕业生。由于就业情况与当年的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不好进行对比。因此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历届毕业生的考研情况(见表2)进行对比。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2007~2008届。可见本次课程体系改革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考研、就业都起了积极作用。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以来,已有五届毕业生。其中2009~2011届毕业生是按修订后的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的,而2009~2011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和毕业生考取211学校的比例明显高于前两届,这说明新的培养计划对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证明笔者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比较成功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计划也应及时更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将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方见树,廖湘萍,李雪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5):89-92.

[2]杨成全,卢玉和,石云龙,王振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79-84.

[3]雷学堂,冯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0):149-151.

[4]乔闹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J].科技教育,2011.

[5]刘东,卢进军,卢超.新形势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教育,2011.

篇9

独立学院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型“IE”要素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子商务的日益创新,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 3.88亿,互联网普及率39.9%。随着各行业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必将让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势头得以延续。

2014年,国家开始进行教育转型尝试,即从学术性转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独立学院也不例外。如何构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及问题

1.电子商务专业现状

2001年电子商务本科院校13所,2010年本科院校339所,专科院校则高达800多所。课程内容主要以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为主。尽管在校学生达到数十万,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企业需求。特别是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岗位需要存在着差距,造成了人才供需的进一步脱节。

2.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无区域特征.多数院校定位于培养“多能一专”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因为没有专业特色,比如没有地方经济特色、没有清晰的产业链定位等,导致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与区域企业需求不符。

(2)课程体系与时展脱节.电子商务是门新学科,课程体系本身还有待完善,加上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更新又快,所以目前多数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核心课程不清楚。

(3)缺乏双师型教学队伍.多数电子商务教师不仅本身没有从事过电子商务行业,而且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转聘教师不在少数。重理论、轻应用成为了必然。

(4)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目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机房模拟软件为主,类似产、学、研和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很少或几乎没有,不能完全满足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电子商务是电子环境下的商务,其课程设置应该突出“电子技术”与“商务”,课程内容则以创新实践环节为重点,无论是“电子技术”创新还是“商务”创新。

“IE”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创新(Innovation)和创业(Entrepreneurship)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创新能力,就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是最适合创业的专业之一,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功。这就要强化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对新技术、新市场的敏感反应,从而抓住机会。具体而言就是以下的“一、二、三、四”。一个核心:创新能力为核心;两个能力:创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转化能力;三个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商务运营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培养;四个一工程:一个网店,一个网站,一次创业,一门网络技术。

三、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1.明确电子商务的专业定位

目前独立学院面临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其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电子商务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细分行业,从产业链上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应该与当地区域岗位能力和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2.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转变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偏商务和偏技术的争论,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提炼出电子商务的核心课程与内容。

(1)邀请行业专家、高校学者根据电子商务本身的特点和岗位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地方特色,将计算机、商务、管理三方面知识进行融合,体现专业的跨学科及创新特征;

(2)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教学和学工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创业的条件,强调学生创新理念、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尤其需要注意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商务运营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结构;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4)注重选修课设置。选修课形式分为任选课和限选课,内容上除了专业选修课以外,还包括公共选修课。特别是公共选修课,除思政课程外,应有针对性的多设些人文和竞赛的课程。人文素课在第一学期就应该开设。

2013年4月份报纸《参考消息》资料显示,2013年年初,韩国延世大学要求全体新生在“住宿学院”生活一个学期,一天24小时都要与教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目的是通过共同生活来培养学生的领导素质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能力。英国牛津、美国耶鲁等国外著名大学,在数十年前就已开始。

3.建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认知型实践、创新专业型实践、创业实战型实践三部分构成。实践教学安排贯穿大学全程。内容相应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课程实验、专业实践和综合实习。基础认知型实践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和各课程实验,时间可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创新专业型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习、管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时间可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创业实战型实践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业实践、创业竞赛等,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

参考文献:

[1]第3O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CNNIC.2O12.7.19.

篇10

关键词:CDIO;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文初(1971-),男,湖南攸县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谢永超(198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湖南 株洲 41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教改项目(项目编号:KXJ08083)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项目(项目编号:2010ZYK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21-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为载体,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CDIO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分为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三个层面达到目标。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能力等级培养、全面地实施指引以及实施考核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行业的需求,实现专业对接行业的目标。本文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分析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探讨在中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相关问题。[1]

一、CDIO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胜任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1.以职业为导向

由于不同专业的就业面向不同,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和服务对象,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的企业调研,分析专业面向岗位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共性。CDIO 理念说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优化的。由于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企业调研,定期进行更新和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需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深入参与,分析岗位能力。同时,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2.理实一体化

“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使得高职要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衔接,需要构建“功能多样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的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通过操作真实设备,参与真实项目,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效果和学习成功评价环节,应吸纳职业岗位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可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实际进行学习,把现场专家的现场经验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毕业后不但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环境,同时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连接。

3.重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既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技能;既包括个体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体系,也包括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机结合的价值理念。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教学内容要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与考核工作过程结合,强调专业课项目教学,提高“双师型”的比例,满足CDIO理念的教学需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秉承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宗旨。主动服务电子装配、设计、制造业、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主动服务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质量的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培养思想素质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电子及信息工程领域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能力及一般设计开发能力的,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的,能直接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真实环境的“车间+公司”为载体(车间:电子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公司),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实现零距离上岗。教师在“车间+公司”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

依据就业岗位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了融教学方法组合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材、考核方式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性标志。

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的“三、四、五”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政府、行业、学院三联互动,携手共建校内外应用电子实训基地,实现了行业与区域共享,多方共赢。

三、融入CDIO理念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方案

根据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

1.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定岗位面向,分析岗位能力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小组成员通过对电子行业社会、珠海伟创力、南车时代制作中心、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车时代株洲电力电子事业部等行业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到了该专业的岗位面向、主要工作任务和相应的岗位能力,如图1所示。

2.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根据专业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岗位能力,将专业与产业的岗位能力深度融合,对接CDIO 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能够实现产业和专业完美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以及师资配备。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能力,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类出了满足CDIO 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围绕基于工作过程这个核心,培养和训练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并将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由学校、企业双方按照工程技术标准、技能要求共同制定,根据经多方专家认证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对人才需求和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其结果作为课程规划和整合、教与学的实践以及目标评价建立的依据。

四、结论

专业建设是构筑学校品牌的基础,专业改革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CDIO是国外的工程教育模式,将其教育理念引入高职教育,是“本土化”CDIO教育理念的大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