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学历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学历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有效措施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医院要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医疗技术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更好的为医院服务。高学历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强、思想开放等优势,但也存在临床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缺点,为此医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高学历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使用计划,让高学历人员真正成为高学历人才,人尽其才,推动医院医疗水平和科研研究进一步发展,促进医院全面可持续发展。

1.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建设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医院市场竞争逐渐由单一的医疗水平逐渐向临床技术、科研研究、服务水平等多方向转变,这就对医院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要根据自身发展水平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多种手段。

具体来说,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是:充分发挥高学历人员学习接收能力强、思维开放等优势,加强高学历人员临床实践、管理、科研等培训,将其打造成医疗技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养高、临床诊断水平高等综合型高学历人才,同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形成一支集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临床型人才于一体的医疗队伍,推动医院进一步向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科研开发能力强、优质服务水平等综合管理方向转变,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1.2 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医院人才选拨制度

要想真正使用医院高学历人才,充分发挥其在临床技术、科研开发等的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医院人才选拨制度。具体来说,医院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人才选拨工作流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能者居上,选取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高、学术科研能力强的高学历青年才俊为医院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职位晋升等多种手段激励高学历人员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根据高学历人员的岗位业绩、贡献大小等给以相应的激励。此外,医院要加大对科研、学术、医疗等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让高学历人员在竞争中成为综合型人才,为医院服务。

2.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使用模式建设

2.1 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医院高学历人员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学习吸收能力强,缺点是临床实践少。针对这一情况,要理论联系实践,加强高学历人才临床实践培训,切实提高高学历人员临床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具体来说,在进行临床实践培训时,要以高学历人员的临床实践水平、实践时间等作为判断临床能力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其学历高低,然后根据不同人员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但方案都包括培训时间、轮转科室、疑难重点等,切实提高每一个人的临床综合实践能力。

此外要打破过去以学历文凭为主的职称晋升制度――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两年以上可升职为主治医师,博士毕业参加工作两年以上可升职为副主任医师[2],而要根据高学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包括临床基础知识和实践、急症患者处理、病历书写、手术等内容)、学术以及科研能力、品德等来进行职称评定,不仅可以激发高学历人员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为医院培养名副其实的高学历人才。

2.2 实行“名师带教”培养模式

医院要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专业人才(如高级医疗技术专家),实行“名师带教”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专家带几个人,如科室主任与专业技术超过三级的主任医师至少要带领一名医院高学历人员,并实行考核制度,把“名师带教”实际效果纳入个人和科室考核及评价体系中,提高教者和学者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作用,让高学历人员从专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同时还可以从专家身上学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为其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

2.3 实行科学的考核及激励机制

高学历人才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真正发挥人才作用,首先要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实行科学的考核及激励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2.2.1 考核内容全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院越来越多的将精力放在科研、临床实践、学术、服务等综合管理上,因此对高学历人员的考核不能片面的看其科研能力或者临床实践能力,而是要综合考虑其科研能力、临床能力、品德等诸方面因素,提高高学历人员的综合素养。

2.2.2 考核指标合理 在设置考核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到高学历人员的理论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而且要根据医院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保证考核质量。

2.2.3 实行激励制度 在公平、公开、公正考核基础上,充分利用考核结果,采取职位晋升、提高福利待遇以及降职、辞退等激励机制,对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以奖励,对表现一般差的人员给以一定的惩罚,且开除表现很差且长时间不改的人员,保证医院高学历人员的整体素质。

2.4 创造良好的医院工作环境,鼓励高学历人才创新

2.4.1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医院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不以工作年限压人,也不以学历为唯一标准,创造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同时医院要加大对实验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投入,为高学历人员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2.4.2 实行创新激励机制 对高学历人员在重大科技成果、学术等上面取得的成就给以一定的奖励,鼓励其继续创新。

2.4.3 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医院要不断与时俱进,通过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座、指导和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医院的沟通合作,不断完善医学相关知识结构[4]。

3.结论

医院高学历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且复杂的过程,医院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制定长期与短期结合、引进和培养结合、连续性与间断性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医院高学历人才选拨制度、明确高学历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采取“名师带教”培养模式、实行考核及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几个方面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高学历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医院储备人才,推动医院科研、临床技术、服务水平等进一步发展,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云.浅谈医学高学历人员的培养[J].中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6):5280-5281

[2]韩滢滢.关于医院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交通医学,2012(4):398-400

篇2

关键词: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对武昌理工学院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原有办学特色的简析

(一)专业简介

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2002年,原属文法学院,几经变化后,现隶属于文法与外语学院。法学专业现有教师8名,其中教授1名,具有副高职称者4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1名。行政管理专业现有教师4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在鼎盛时期,法学专业在校学生近千人,行政管理专业在校学生也曾超过200人。近年,由于招生规模缩小,目前法学专业在校学生已不足200人,行政管理专业目前在校学生也降到百名左右。两个专业现有规模的确很小,但它们在学校的地位却很重要。因为作为一所大学,不能毫无人文气息,法学和行政管理专业则成为体现学校人文气息的重要载体。

(二)“特色教育”是两个专业既往的最主要办学特色

两个专业成立伊始,就开始了对特色教育的探索。首先是鼓励具有潜质的学生报考研究生,安排专职教师作为负责人,对考研学生进行辅导,并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便利。因此,首开组织学生考研之风,为当时的文法学院在学校赢得了声誉。此后,法学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先后组织了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与司法考试辅导班,利用课余时间安排专职教师为学生上课,学生也积极参加辅导班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组织学生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始于文法学院。文法学院组织该活动的初衷是督促学生多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服务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法学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将这一活动一直坚持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特色教育的组成部分,取得了一定实效。活动中,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列出读书清单,保障所读书目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学生读后写出读书日记,由素质导师对读书日记进行批改、评分,记入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学分中。

文法学院开展特色教育的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暑假,大部分学生在家乡就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记活动日记,并撰写相关的专题实践报告,开学后,将实践日志和实践报告提交给专业教师批阅。小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社会开展专题调查,让学生直面社会问题,待取得第一手调查材料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写出调查报告。

二、法学、行政管理两个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办学规模缩小等诸多问题

(一)两个专业因招生规模缩小而面临生存危机

近年,因法学、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率偏低,两个专业招生规模在逐渐缩小,学生规模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两个专业已有多名优秀教师流失了。招生规模缩小已成为学校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问题,由此,也引发一些其他问题。

(二)在现有特色教育难以完全维持的情况下,两个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两个专业特色教育的主干部分是考研、考公务员,法学专业加上一个司法考试。往年,考生们的成绩之所以突出,离不开学院组织辅导班,让专业教师开课讲解。如今,招生规模缩小,两个专业每届各自只有一个班级时,学校再也无力组织起考试辅导班了。可以说,维持两个专业发展的支柱已不复存在,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今后靠什么去维系自身的发展呢?置身于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它们不仅要与国内同类的专业竞争,也要与校内、院内的其他科系竞争,没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就难以立足于“强手之林”,更谈不上发展自己了。所以,为了生存和发展,当以往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时,建立自己新的竞争优势就是必然的选择。

(三)实践环节的教学比较薄弱

如何做好实践环节教学是两个专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两个专业作为文科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尤其是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像理工科那样,可以通过逻辑的推演或实验室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际操作知识并提高能力,而必须通过真实的场景或模拟的场景进行演练,才能锻炼实践操作技能。

在我国,高校同类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课时被理论教学所挤占,毕业实习走过场的现象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这两个专业以往在认识和实际操作上没有摆脱该现象的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突出。

在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现存的问题时,两个专业遇到的最大困难可能是:改变毕业实习走过场的现象。

三、对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更新专业发展之路的探讨

(一)实施三阶段发展战略

第一阶段侧重于拓展生存空间,保存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第二阶段聚集实力,扩大招生规模。第三阶段争取硕士招生权。这一规划可能被质疑为不切实际。我们认为,既然是规划,就应当将眼光放长远一些,只要是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就不妨先规划进来,这样也可为奋斗者提供更大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再过若干年,如果两个专业达不到这一目标,恐怕即使不被市场所淘汰,也会被学校所淘汰。所以提出这一渐进性的规划有一定的必然性。

第一阶段所需时间与两个专业同类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有较大关系。经过一个周期后,如果两个专业同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好转,则这一阶段就可能结束。当然,若两个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也会使第一阶段所需时间缩短。预期该阶段所需时间为三年或更长一些。

第二阶段到来的标志是招生规模开始扩大,法学专业逐渐扩大到三四个班,行政管理专业扩大至两三个班。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个专业可以吸收若干高学历、高职称、有经验的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组成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为取得硕士招生权做准备。这一阶段预期为三年。

第三阶段两个专业开始通过学校申报硕士点,从开始申报到获得批准,预期不会少于两年。

从此开始,励精图治,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发展,需六至八年,最终获得硕士招生权。到那时,硕士招生权也许不再象征专业的强大,而只能作为某专业存续下去的通行证了,届时,两个专业中若有达不到目标者,或许会被淘汰。

(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需求导向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策略。

1.在招生方面,如果政策允许,有两点值得考虑:第一,向西部生源倾斜。对于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西部是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但中东部生源的毕业生往往不愿到西部去。显然,两个专业若多招收一些西部学生,待毕业时一般不会不愿回家乡就业,这将降低就业压力。第二,可招收一部分理科生,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招收一定数量理科背景的学生,能影响和帮助其他学生。如果全是文科学生,易形成逻辑分析上的盲区。

2.在教育培养方面,可完成“一个转向”“三个结合”,即由过去的“特色教育理念”转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理念”,常规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单个专业内知识面广的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一个转向”:原来两个专业特色教育的支柱即组织“三考班”,现已不再可能。为此,在原专业发展理念整体上失去存在基础时,必须建立新的理念,使其发展获得支撑。这一新理念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个结合”:首先是常规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常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其特点是传授知识快捷,比较适合应试教育,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案例教学法,在这里我们特指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围绕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追问,这样一种教学过程和方法,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指导,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素质,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做到对某个专业知识点的深入体察,故适合素质教育。由于对单个知识点用时较多,使传授知识的广度不够,不太适合应试教育。法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做到本专业就业,就不能绕过应试教育。他们要通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在这些考试的内容要求点多面广的情况下,就不能在单个知识点上花费太多时间,所以不能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倡导案例教学法。可以专设一门案例分析课,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开设一门案例分析课,由它将各主干课程的知识串通起来,专门采用案例教学法授课,以调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兼收两者之效。采取常规教学法教学时,要贯彻学校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其次是“培养单个专业内知识面广的人才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相结合”,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作出适当调整。法学专业可以充实税法、公司法等课程,开设证券法与房地产法等课程,压缩实用性不强的专业选修课,拓宽实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毕业生能在大中城市开辟新的法律服务项目或胜任新的法律服务项目。法学专业也可利用现有条件,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或开设外语类课程。行政管理专业可在现有开设的行政法、合同法、公务员法等法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宪法与法理学等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打通两个专业,由知识的复合跨向人才的复合。

再次是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需对等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当实践技能训练课时本身就很少时,如何保证毕业实习不走形式?最好是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可是,武昌理工学院两个专业的几个实习基地都已建立多年,均分布在武汉市城区或郊区,它们不仅接纳我们的学生实习,还接纳其他学校的学生实习,一到毕业实习季节,各校学生大量进入基地实习,学生基本上学不到真正的实践技能,许多学生干脆将毕业实习时间当成了寻找工作的时间,毕业实习一定程度上走了过场。我们倒不如换一个思路,请有实践经验的法律从业人员、国家公务人员进校园指导学生实习,以上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实践技能,在此期间由指导教师将学生带出去进行几次实地观摩,如旁听庭审等,这样做,哪怕只用一半的时间——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找工作,效果可能更好。

3.在考试考核方面,要保证成绩的真实性。有三个环节需把关:出卷、监考与改卷。对出卷的把关,可由教师提供试题,学院建立试题库,考试由学院统一命题,开考前试卷对任课教师保密,在许多课程只有一个任课教师的情况下,这样做可避免任课教师考前对学生泄题。对监考的把关,不能让本系的教师监考本系的学生,更不能由任课教师监考所任课程,可由院内系与系之间交叉监考,最好的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安排,院与院之间交叉监考。对改卷的把关,可改由任课教师外的其他人批改。为了使这种方法可行,考卷可全采用客观题——客观题也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宪丹.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将会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有自卑心理。他们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败,总认为低人一等,很容易导致进取心不强、自觉性差、学习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以下具体环节着手。

一、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1)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学习环境。学习环境,通常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其影响的外部条件和主体对外部条件的感觉。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学习更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没有一个优良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想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当前职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良因素:缺乏人性化的学校规章制度、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浮躁的学习风气等。为此,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学习环境。它应包括:拥有开明、创新、魄力风范、学者型的校领导,有效的管理机制,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氛围,完善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和评估。

(2)营造活泼互动的课堂环境。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相互交流、师生相互交流的环境,对每一个教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应该有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亲切的态度、规范生动的语言,创设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变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观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高涨,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二、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短期学习目标

学习主动性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十分重要。目标明确、适当,容易实现,而达到目标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师生评价高,受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

三、用爱唤起学生的进取心

晕轮效应指的是: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楚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被称为晕轮效应。这就是说,我们既会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太优秀而忽视他不优秀或恶劣的一面,也会因为某方面极差而忽视了他的闪光点。苏姆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学生,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虽然职业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老师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学生,要经常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关注。要和他们的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来自家庭的爱,使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加强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指导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定期请资深的专业教师或聘请行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专业的前景及今后要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相关课程、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所学专业。另外,学校也可开设创业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真正清楚职业教育的目的,给自己准确定位,懂得职业道德的意义。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并为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不断下降成了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学生管理 辅导员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教育管理者、教师、辅导员、全体教职工肩负着培养人的重要责任。在学生管理方面,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参与者,直接面对学生;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教育者,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思想等管理工作;肩负着引导,培养学生的法治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职业素质。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出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辅导员的工作的重要性。多年担任辅导员诸多体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班级管理,加强法治纪律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新生入学由院、系、辅导员分别进行入学教育,通过学习,让学生有初步体会;在分好班级后,学生守则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组织学生在班级学习院部的学生管理手册,带领学生认真学习并分析说明;就社会上各种违法事件、以及曾发生过违反学校规定的事例告知所有的同学,引以为戒。后由院组织全体新生进行考核竞赛,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各班级开学后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可比性较强的的班级制度。经常开主题班会,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有章可循,克服随意性、盲目性,使学习和生活规范化,养成好的习惯。

二、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锻炼学生的领导和管理能力

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得力助手,以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让学生们选出他们信得过、组织能力强、做事认真的同学组成班委会、团支部。然后辅导员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特长进行分工,让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特长有用武之地。要求他们分工不分家,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共同管理班级事务,成为辅导员的助手和参谋。辅导员自已也通过管理他们,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且每学期都进行一次选拔,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一方面在班干带领下,学生参与管理,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从而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初步学到了一些管理的方法,领导和管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三、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提高

通过班委会、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和家长电话联系等形式,熟悉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动态,开展教学评议,完善班级班规,树立起“团结、勤奋、遵纪、文明、健美”的好班风。要经常性做好班级阶段总结,及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做到多鼓励、少批评,使鼓励成为一种外界的良性刺激,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多找他们谈心,耐心说明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在各班级没课的时候多去学生宿舍,和每一个学生聊天谈心,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的情况,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写好困难申请和在家乡办好困难证明,认真和班干部评出家庭最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得到国家的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然后能安心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感觉到班级的关心,辅导员的关怀,这样才能在班级发挥他们的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体现一个班级好的的班风和班貌!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力

在课余时间,辅导员还可以和班干们一起组织同学们去郊游,去烈士陵园扫墓,在游玩和纪念活动中,既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全身心的放松,同时也受到教育,并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情谊。另外各班在班干的组织下,进行了演讲会比赛、象棋、足球、篮球等各种比赛,并决定名次,用班费颁奖鼓励。笔者所带的大一、大二几个班还经常进行篮球,足球友谊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大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增加了同学的友情。在各节假日,各班的同学们还开展师生联欢会,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举小组,第二课堂,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交际能力和活动能得到锻炼。

五、言传身教奉献爱心,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培养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辅导员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学生才能对我们辅导员尊重和热爱,真诚是溶化雪的春风,是连通感情的纽带。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辅导员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工作中的失误,勇于承担责任,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要敲当面鼓,下及时雨。但在动机上要与人为善,既要态度严肃,又要增强人情味,在方法上采取启发式、商讨式。不要训斥、责问。其次,辅导员和学生的交往是一项双边交往关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是畅通交往的桥梁。我们辅导员必须与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的融洽的交往关系。这才是一个辅导员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其次,宽容是每一个辅导员的美德。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为什么犯错,心平气和的和他们谈心,分析前因后果,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以一个母亲的心怀来对待犯错的学生。例如,笔者现在带的12级学生中有一个学生经常请假不爱上课,有时还旷课,我先是准假,然后找班长以及他们宿舍同学询问,了解请假或者旷课去哪里,做什么事,并和家长电话联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来他再请假,再旷课,我就及时找他谈心,希望他能静下心学习,把他父母的期望以及我的要求告知他,因为他每学期都有几门课补考,劝他不要因为爱旅游以及别的琐事影响学习,真的家里有事,是可以和我请假的,并要求班长多和他聊天,多关心他,在我和班长关心下,这个学生现在上课认真,不随便缺课,家里有事提前和我请假,专业课学得很好,代课老师多次夸他。所以我们辅导员对学生要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大度的胸怀。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教育学生,使宽容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和社责任感。

篇5

学习能力 培养 提高 职业教育

未来的市场经济时代,需要的是一种知识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传统的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无疑是一大冲击,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从观念上和培养目标上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发展性”,为学生接受适合自己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服务和支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紧跟时代、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紧迫而又首要关注的问题。所以职业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和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对社会发展和职业变更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他们受教育时期得到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明确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因而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知识传授”向“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发展;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转为“宽基础多实践”的新型教育思想;将知识教学向知识构建发展。努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并将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古人曾说过:“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些谈的都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比学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重视学法指导。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主要可采用以下措施。

1.通过各学科、各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各科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就要求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渠道,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该学科、该专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

2.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或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系。开设学习方法指导课或专题讲座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从理论上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学习方法体系,介绍成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使他们对学习方法有全面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互相探讨学习方法。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各自的学习经验,并进行交流,把感性的点滴经验提供到理性上来认识。这样他们就能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掌握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正确掌握学习方法的前提。这就要首先摸清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认真加以督促检查,帮助其改正。

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进行目的性教育,在于使学生明白学好专业知识及每门功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上直接的近景性的动机,向间接的远景性动机转化。这种比较深刻的学习动机,将会有力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提高教学艺术,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新鲜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教师必须调动多种手段,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样,才能让学生富有激情地主动探求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学习能力也自然得到培养。

3.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激励学生的进取心。适当运用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它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并提供成功后的喜悦情绪。但是,过多的进行竞赛,甚至滥用竞赛,反而会产生不良后果,损害学生健康。因此,必须慎重、适量,自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赛后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防止产生优越感或自卑感。

4.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和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一般说来,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四、走进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应体现出师生双向的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其次,要敢于放下架子,乐于走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创造一种宽松、理解、和谐的民主气氛,建立一种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用这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1.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开好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咨询活动。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利用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此外,任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克服焦虑,摒弃嫉妒,让学生在心理及个性品质上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为积极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身体素质好是学习的前提,也是将来就业的基础。但有的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精神状态不佳,由此不能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保证锻炼时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加强督促,使学生能以健康的身体保证学习。

培养和提供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努力探索和研究,力争培养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职业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海清,施福新.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篇6

关键词:高等数学 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73-02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科学,蕴藏着强大的创新教育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观是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和对教学的主张。依据教学观,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因此,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更新和重建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保证。在现代数学教学观的指导下,构建高等数学的创新教学理念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传统数学教学观及其表现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直沿袭传统教育教学观,将教育视为机械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影响和阻挠了创新教育的实施及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传授知识,轻视能力培养。长期以来,高等数学教育中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定义、定理、推导、计算与证明。多数教师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已有的数学知识,忽视能力培养,使得学用脱节。

(2)重视知识的结论,轻视知识的探索过程。现行教科书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呈现为由“概念——公式(定理)——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看不到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3)重视学生共性,轻视个体差异。多年来,我国高等数学教育偏重学生的共性,不论学生的禀赋如何,所有学生一律齐步走,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无法很好的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手段单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明显落后。数学教学,依然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课堂互动的形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5)人才培养理念的陈旧,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急功近利的育人观念,人才选拔机制的运行,致使高等数学教学简约化和形式化,挫伤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积极性,抑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何尽快改变高等数学的教学观念,恢复高等数学应有的活力和魅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现代数学教学观及其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改革,数学教学观念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知识传授向数学应用转化。数学教学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和继承向强调数学的应用转化,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解决实践和理论问题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从注重演绎思维到发展多元智能。数学教育的注重点从注重演绎思维、逻辑证明向发展多元智能转变。在培养演绎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猜测和推断能力及非智力因素。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用演绎思维证明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学会猜测问题;不但要教正规的演绎推理,而且要教非正规的合情推理。爱因斯坦也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3)从解题教学到思想方法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转变,数学教育也由单纯注重解题教学,向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把解题教学、数学建模和思想方法的渗透结合进行。

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言,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数学,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不同的数学教学观是从不同的角度上阐述了数学教学的问题。数学的学习和教学是一个包含着尝试、改正与改进过程。我们应该综合不同的数学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数学教育,在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不同的数学教学观,为实现数学创新教育的价值和目标,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3 创新型数学教学观的构建

融合中外教学理念、数学观和现代数学教学观,结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新的高等数学教学理念。

3.1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数学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灵感,使他们从新的角度,按照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大学阶段的数学创新教育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出什么发明,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各方面发现、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将来的创新活动打下基础。为此,要树立以下几个关键理念:(1)知识是建构的,不是灌输的;(2)思维模式变化缓慢;(3)提问非常关键;(4)专注至关重要。

3.2 营造创新环境

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学习生活环境,一个善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前提;同时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灵活、开放、好奇、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的创新人格。

3.3 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数学的知识、方法、技巧与数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神奇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现代数学教学观念。他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已发现的现成的数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活动。

3.4 在探索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高等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之中,在探索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改进传统教学内容,增加现代数学中应用广泛的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各行业各方向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工作中处处充满数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

3.5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数学交流

教学中由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自觉努力掌握的东西,才能成为有效的东西;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数学交流,数学交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系统,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3.6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随着数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数学上的突破性发展往往是伴随着数学思想方法的变革。Hilbert指出:“数学中每一步真正的进展都与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简单的方法的发现密切联系着,这些工具和方法同时会有助于理解已有的理论并把陈旧的、复杂的东西抛到一边,数学科学发展的这种特点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理论启发点和思想框架,从而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进行方法的创新。

4 结束语

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导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渗透和突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高等数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创新教育环节,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zhjy1154))

参考文献:

[1] 陈敏辉,赵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信息,2009(34):163.

[2] Ken Bain.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挺雄,彭汉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31.

篇7

论文摘 要: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攀升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毕业生为旅游市场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但是较高的失业率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据统计,2010年我国旅游客源的输出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吸引游客最多的国家。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可是纵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一方面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另一方面失业率又居高不下。这就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教学提出了研究课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仅2008~2009年,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就达到了145.02%,但是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向社会输出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造成旅游专业就业率低的现状。如近三年来,河南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流失率竟高达90%。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

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宽广的知识、多种能力复合在一起的人才。所以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校首先要了解具备什么素质才能称之为人才,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根据目前形势,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四大特征,分别是综合性、适应性、实用性以及国际性,他们要懂经济、善沟通、会管理、强应用,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构建

(一)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理念对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前世界上职教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来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就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而言,也可以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请一些旅游业权威人士评估当前旅游市场所需管理人才的群体特征,给出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向,然后打照一流的旅游师资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人才培养规划。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旅游教育事业虽然现在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所以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国高校旅游教育中有“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提法,即建设一支集教学名师、实践能师、育人高师于一身的教师队伍,反映出高校对旅游教育师资水平的要求。

那么如何构建“三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安排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以及经济形势分析等方面的讲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②聘请行内专业人士参与教育活动,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③积极鼓励本校专业教师深造或外出学习,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学识水平与素养。

(三)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单一,须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1)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教育专家项家祥指出:“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时,需要加快设置社会急迫需要的前沿的、新兴的专业,但也不能‘一阵风’把基础、传统学科全部抛开。” 只有让学生掌握雄厚的基础科学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其他技能,所以要保证基础性课程设置比例。

(2)要增加实践课程设置比例。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所以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践课的教学。

(3)加大选修课设置比例。要成为新时代的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不能只知道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信息。所以高校一定要加大选修课设置的比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自主选择各门课程,从而优化整体的知识结构。

(4)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了让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尽快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必须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可以包括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咨询等。

(四)教学方法要创新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能满足于课堂讲授法,要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或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精神。因为旅游专业有涉外的特性,所以还要有双语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适应更高层面的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培养途径要多样化

1.让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高校要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创建一些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旅游专业的技能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情景模拟表演等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2.让学生参与旅游专业实习

实习途径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室模拟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可以设置成多功能导游厅、餐饮技能训练室、旅游管理仿真训练室、客房技能训练室和礼仪训练室等。校内实训室模拟主要是结合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训项目包括;导游技能、旅游礼仪、客房技能、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餐饮技能训练等。

高校可与当地的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共建“旅游教学实践基地”,即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在工作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同时,通过实习,也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要建立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体系,包括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和采用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只有建立了这个体系,教师明晰了教学的主体方向,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代红.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研究[j].中国商贸,2010(3).

[2]米 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及培养途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12).

[3]黄国庆.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31).

篇8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时学生权利不够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怪化单一,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存在“千人一面”的现象及严重的依附性人格等异端。今天,新时期新形势时期下,其造成的并端更加明显,因此高校息常转变观念,从学生权利角度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即实行“2+1+1”式与“金字塔型”分层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生权利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离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完全按政府的指令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由国家统招统分。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教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为获取知识来到学校,学生几乎无发言权,没有什么权利可言。在培养模式上,高校只注重“继承式”教育,学生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全面弄佳背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忽视学生创新索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进行单一僵化的培养模式,难以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未能体现学校专业、学科的多样性与特色化以及杜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呼唤直视学生权利,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以创新为首要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其弊端更为凸现,具有依附性人格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今天,大学已经普遍实行收费制度,高校仍然对交费上学的学生实行“家长式”的作派,专业的选择、课程的设置、乃至宿舍的安排等都由学校统一“裁定”。高校仍以“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自居,如此无视学生权利,僵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背,将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尤其是中国加人WTO以后,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市场上的生源、资源等的竞争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受高等教育的人呈上升趋势。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有学生将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就业竞争,学生就业压力巨大。高校如果不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权利和改革人才培养及办学模式,其自身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强势地位,有的甚至面临关门的危险。

三、保障学生权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学生权利的内涵。高等学校通过教育收费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有权利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因此,可以将“学生权利”定位于高校权利结构中内生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具体内容包括:(1)选择权。即学生有权自主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自由选择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及学习棋式;选择自己的学业进程等。(2)知情权。学生有权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各项规章制度、教师资历、教育培养经费的使用情况及其他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情况。(3)参与权。学生可派代表参与校务管理及教学、培养计划等的制定。(4)监督、评价权。学生有权监督学校的政策、制度实施情况及教师的学术行为和学校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行政行为;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衡及教师的授课水平进行评价监督。(5)申诉权。学生对学校的处理如果不满意可以申诉。

2.保障学生权利的惫义及举措。保障学生权利不仅仅是实行收费制度后的一个管理变革措施,也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体现,并且还是学生主体性在高校管理中的必然反映。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体系中,既是管理的对象、被服务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休,要依命学生自己进行管理。重视学生权利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施行民主管理。当今西方各国所推祟的“学生参与”观念,正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主流和特色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赋予学生权利也是培养现代社会急需的独立性创新人才的保障。因此,我国高校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

(1)办学者应转变观念,树立学生利益至上,为学生服务的办学理念;管理者应加强学生的权利意识、自我管理的思想;学生应树立自我维权、主体性管理的意识。

(2)进行机构建设。成立学生联合会和系、部学生会,及学生权益维护中心、学生事务仲裁委员会等机构,赋予学生权力。

(3)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学生权力行使。目前《高等教育法》中还没有学生权力的内容,《教育法》对学生权利规定也不够具体,因此必须在法律及规章方面对学生权利以加强完善。3。尊重学生权利,实行“2+1+1”式与“金字塔型”分层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如今,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及来自高等教育市场上得激烈竟争,许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有关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但效果不佳。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创新教育和创业徽育,如果不顾学生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单纯一味追求培养创新人才、创业人才,是有失偏颇地。笔者认为高校应以尊重学生权利为前提,从实际出发,实行“2+1+1”式与“金字塔型”分层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1图所示。

此创新的培养模式即:高校把培养学生的过程基本分为三阶段大一、大二(第一至第四学期)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大三这一学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大四(第七至第八学期)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目标人才培养。来取的具体措施为。

(1)高校应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尊重学生权利为前提,从实际出发制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教育”,尊重个性,保护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改变以前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潜能挖掘不够的缺陷,树立起“通识教育,分层培养,引导创新”的理念,在招生、日常教学、专长培养等教学组织的全过程,都强调尊重学生权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在招生方面。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实行大类学科招生。学生人学后的两年,不按具体专业安排教学计划。而是进行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到大三(第五学期开始),在学校指导下,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社会需求确定具体的专业方向。这样就打破了过去学生一人学就固定专业。四年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给学生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也有权申请转专业学校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考核,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定专业。

(3)在教学方面,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选择科任教师、上课时间和授课方式,还可以选择学习年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可提前或延期毕业。大三这一年在专业培养方面,学校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注重突出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职能由辅导学生向引导学生创新转变把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变,将综合性实验、设计实验和学生自主创新实践引人实验课堂。

(4)在个人专长培养方面,学校根据学生毕业去向不同的实际情况及本人申请志愿,在大四的上学期(第七学期)实行“分层次目标人才培养”,即“金字塔型”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具休内容如下:

第一层:精英型人才培养为鼓励学习竞争,拉开差距,学校每年选拔I%的优秀学生,集中学校中的优势资源,对这部分“帅才’,进行强化培优,这部分学生是由个人申请与组织推荐相结合,学校选拔考核的方式选定。这部分学生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都是学习优异、品行端正,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优秀学生。他们要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科学知识培训。学生可对学籍、课程等方面提出个性化的要求,学校提供物质、资源、知识等全方位的支持,并且要求他们进行实践锻炼,派他们到革命老区、沿海开放城市、重点工程及大型企业参观考察,甚至到某些机构挂职锻炼,使之具备“领导能力”,更加出类拔萃,成为高校品牌的人才代言人。

篇9

(一)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学校到企业无缝对接

当前酒店业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是,一方面是酒店一线管理服务极度缺乏人才,但另一方面企业又指出,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受到实训环节的限制,仍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没有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训锻炼,缺乏酒店管理的实践能力及相关素质,所以导致上岗时遇事手足无措,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指明方向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一线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进入管理岗位,这是其职业生涯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对以酒店为代表的服务业认识都存在着误区,认为学生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就是去做“端盘子、叠被子”一系列服务,没有什么就业门槛和技术含量。这也导致了大多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招生近年来持续下滑,很多学校只能维持1个班左右的招生规模的局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开展校企合作,在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授课等方面开展了更加深度的合作。但是,由于校企双方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并且没有相关的政策约束机制,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高职酒店专业实行的都是“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和少量的实践课程,大三学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一线实习了6个月到一年后大部分流失,转向其他行业。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源流失及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难题,就必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学生1/2或1/3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1/2或2/3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培训,三年的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职业教育的过程,从培养计划制订到教学再到评价和考核,全程通力合作,打造出双方都满意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这样既完成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节省了企业对应届生进行入职培训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使学生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大大缩短了学生基层锻炼的时间,为学生尽快走上管理岗位提供了可能,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

(一)政府政策的支持

国家及教育部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件和(教职成司函[2015]2号)《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都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持支持态度。

(二)学校的重视

我国高职院校各大专业都在探索如何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学校更为主动积极联系企业,开展相关合作。一名优秀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心理素质。这些能力的取得是很难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完成,必须经过企业的锻炼。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更加倾向学生在企业经过“学徒制”的学习能够很快习得这些能力,为以后顺利胜任工作打好基础。

(三)企业热衷于校企合作

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一线服务和高级管理人才。一方面我国酒店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酒店都面临“员工难找,流失率高”的问题。企业急需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方面,很多企业甚至愿意以提供奖助学金、提供实训设备和实训场地等措施,吸引学校和学生加入“订单班”。这从需求方面保障了“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可能。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联合招生招工方式

校企双方共同商讨人才需求规格并制做招生简章,将企业招生纳入招生简章中。在应往届普高、中职、中技及同等学力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招生中,采用企业面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学徒,通过学徒、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实现学徒双重身份。

(二)共同制定教学方案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实行交互授课的教学方式。学校教师以开展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基本技能,协助实践教学;企业教师以开展实践教学为主,负责培训岗位技能,协助进行理论教学。

(三)联合开发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与酒店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托,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入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

(四)共商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学年,以学院为主体,进行理论教学为主,辅以课程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基础专业技能。第一学年末后2个月的时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一线的服务顶岗,企业指派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一线服务技能。第二学年开展专业课,理论课程由学校教师承担,企业负责企业文化课程及实训、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最后2个月在企业进行,学生进入企业走上基层管理岗进行锻炼,企业指派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基层管理技能。第三学年,在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学生经过基层管理岗位的锻炼,担任中级管理助理,学习中层管理技能,企业选派优秀的中级管理人员进行专门指导,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中层管理技能。经过三年的交互培养和在岗培训,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酒店中层管理者,优秀的学徒可以晋升为高级管理助理。

(五)共建培养标准和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标准方面,建立学校、酒店、行业三方评价机制。将职业认证考核标准与岗位晋升等级考核标准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实行课程考核与岗位资格考核的对接,工作业绩考核、导师评价与学习成绩的互认。制度建设方面,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育人标准和相关制度,如《学徒管理办法》、《学制管理办法》等,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的监控机制。

(六)共商证书获取机制

建立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职业岗位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并重的三证书制,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三种证书:大学毕业证书,酒店服务师、酒店管理师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企业岗位培训证书。

四、相关支持政策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每年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一定经费的投入。包括企业教师到学校授课、学校教师进入企业为企业员工授课的课酬等。企业对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的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为在企业实践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对带学徒的企业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补贴,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岗位津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10

在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下,部分学院开始侧重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2000年我国教育部批准北京一所学院可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开始,至2013年12月我国各大高校相继有1500多所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正是各大高校教学方法快速发展时期,但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一个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同时,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比教学设施相对较差,因而必须探求一些更适合新时代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物流管理课程的专业特点

1.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物流管理所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它主要涉及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包装、运输、配送、流通等方面。这就使它成为技术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的理论和方法是在多重学科的基本理论上实现的。在组织物流管理工作时,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经济效益与技术的可行性两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要对各方面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充分熟识自然科学和物流运输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经济管理以及商品学方面的知识。

2.系统性强、程序繁琐。一般由运送、配送、仓库储存等7个分部组成一整套的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性较大的系统。由于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下属的子系统产生较强的效益背反现象。因而在组织物流管理工作时,在宏观上进行综合性的考量是极有必要的,可达到优化物流系统整体配置的效果,避免局部最优产生资源浪费。

3.应用性强、灵活度高。物流管理收集整理专业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在课题研究以及数据采集方面多源于商品生产和流通,它的研究成果也是来应用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物流管理立足于宏观上的发展规划,经济利益以及物流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在物流的运作过程中,其环节操作的灵活性较强,导致了其标准化成都偏低。这就需要从事物流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操作流程的掌握。

二、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新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计划。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预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为办学目的。在教学大纲的,学科的基础是建立在管理学的角度上以经济学位辅助,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应包含物流管理的技术、方法以及理论知识。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高校可加入物流实践课程,在考核中进行独立考核,实践时间设置范围在1年~4年之间。由此可见,教学大纲编写的重要性,在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中,教材的选择必须贴合实际,课时量课程的制定必须明确,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必须坚决实行以确保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

2.“递进式”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岗位和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性教学为原则。分三个层面进行递进式教学,分别为岗位认识、岗位实训、顶岗实习。可与企业实行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让去也员工兼职教师在校内担任实践课导师进行教学指导工作。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物流信息处理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提升学生的事物处理能力、职业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岗位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我的发展能力和专业性。在第1学期学习物流的基础知识,在2~3学期进行岗位技能的模拟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创新能力。在4~5学期进行轮岗制实践训练。学生在第6学期进行物流专业体验学习以及一些相关证件的考取。随继安排顶岗实行工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3.实行顶岗实训,项目教学法。顶岗实训法是一种新型的实训模式,它指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校外的实训基地中,或者直接顶班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性学习。可聘用物流企业中的技术精英、专家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提升自我专业技能,充实教学的实践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物流管理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物流管理中的各项学科知识。为了更新教师的专业能力,可实行“双师型”的教学模式,派遣部分教师与实践基地人员护换,进行岗位的实践训练,实践时间半年至一年为佳。项目教学的实施可帮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整个项目的处理实践,是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项目教学仍然属于一个新的课题,还处于不断的尝试和磨合中。在两年一届的全国物流设计比赛为各高校实行项目教学提供了基础。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积极的参与物流设计比赛。在在物流管理之间的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大赛中的一些真实案例布置课题让学生完成。在课题的完成中提高学生的各项物流管理能力,比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仓库管理与库存量的把握等等都能在物流设计比赛课题中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