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专题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它从生产实践选择研究专题,并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将多门专业课的实验有机地结合统一。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课中是可行的,它改变了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1引言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人格品质的培养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②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我国高校一直以上述目的为任务进行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向前两项倾斜,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工作适应期较长,难以满足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改变上述状况,使大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获得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高分子材料系经过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企业)急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寓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中的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专题性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2专题性教学的内涵及应用
2.1专题性教学的内涵
专题性教学是指教师从专业培养目标着眼,结合教学实验现状,精选实验教学专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学习任务的教学形式。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专业体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验、实训内容及企业生产需求提出研究专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指导学生围绕拟定专题,查阅书籍及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完成专题研究。专题性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实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2专题性教学在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上的改变,而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精选实验课题,以所选专题作为主线和载体,贯穿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中,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
(1)精选实验课专题。经过专业教师到我系校外实习基地及相关高分子材料企业进行调研,近几年来先后选择了如下专题性实验专题:①木粉填充聚丙烯的研究;②无卤阻燃塑料的研究;③纳米金刚石添加在塑料中的应用。教师精选好实验课题后,于专业课开设前的上一学期下达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所选课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综述,并于专业课开设学期初提交给教师。
(2)统一规,建立专题实验课组。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课整体改革方案,整合多门专业课“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高分子性能测试”的实验教学内容,建立3个专题实验课组。合理安排实验时问,由各实验课负责人集体讨论核定每门实验课在该专题中应当承担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各实验课负责人再分别就各自承担的内容进行实验规划,做到每一个专题实验都要有明确、合理、全面的设计思想。各实验课负责人根据各自所承担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实验课组。
“高分子材料与助剂”、“塑料配方设计”实验课为一实验课组,主要根据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的关系、材料的选用和塑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对专题材料进行选料及各种配方设计,制定出多套实验配方方案。如2004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木粉填充聚丙烯课题组,其设计的几个配方中,充分考虑木粉与聚丙烯的极性差异大、相容性差等问题,配方中填加各种份额的接枝材料、相容剂,考虑易于成型加工、增强等方面的问题,配方中填加不同份额的增强剂、内外剂等。尤其在木粉的添加量、粒径方面作了研究。在无卤阻燃材料的研制配方中,选用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红磷等无卤阻燃剂及具有阻燃性能的添加剂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阻燃性能的研究,以及对树脂的力学能和加工性能影响的研究。
“塑料成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2门实验课为同一实验课组,主要研究同一配方下,选用不同的成型加工设备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制出标准样件。在实验过程中,随时都有不可遇见的问题出现。每当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修改工艺参数,而后再进行实验,反复数次,最后加工出较为理想的材料,以便对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高分子性能测试”课为另一课组,综合分析检测各实验课组的各种材料样件的有关性能。综合评价各种配方、各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材料是否符合社会生产需求。这样以精选的研究专题为载体,把相关的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有机地串连起来,使学生较早体验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乐趣。
(3)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在专题性专业实验中,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没有现成的书本照办,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较强,但也显得不知所措。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去掉急于求成的心理,认识到专题性专业实验课题并非1节课、1本书、1门专业课和1种学习方式就能完成的,要注意把长期学习的各门课程知识形成体系。注意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分析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专业基础理论,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寓实验教学于科学研究之中的专题性实验课教学模式,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实验课的内容比较孤立、陈旧,也改变了以往按课程进行各自的专业实验,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会相互重复,导致有限的实验经费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弊端。对专题性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我们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实验内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实验室开放的时间自由选择做实验的时间。
专题性专业实验课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题资料的查找、课题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撰写、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设计、技能的基本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以及毕业论文等诸方面。考核的视角不仅注重结果,而更重视过程。在成绩评定上实行“两紧”,①开题报告的答辩从紧,要求学生对查阅资料进行综述,讲清实验配方及选用工艺条件的依据;②实验所用大型设备的使用技能要求从紧,严格规范按照操作程序操纵大型设备。
3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意义
2004级学生就将专题型教学应用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实践证明:专题性教学由于内容新、措施完善、体系设计科学合理,从而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1)实验课体系科学合理。专题性教学模式将多门专业实验课,统一规划整合,并有机地结合统一,使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更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内在的规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有效地避免了各学科实验的重复和浪费,使有限的教学实验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专题性教学中,每一个专题都从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基本按照科研流程进行;而选题又多来自企业生产的需求,其内容新,科学体系合理,完成这样的专题,既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易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注重实验全过程。由于每一专题是贯穿于学生在学校一年半的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学生集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为一体,不单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以渗透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和不追求功利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严谨的科学方法。
(4)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专题性教学不是单纯的为教而教,它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体现了它的服务性。
(5)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将专题性教学实验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嫁接,较早地引导学生撰写课题综述、开题报告,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移与专业课实验融合贯通这对于解决困饶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无从下手等问题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因此,专题性教学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向产、学、研方向发展,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概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4702
1实施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概论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制约着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概论课的时代性与概论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时代性是“概论”课程的特征之一。概论课程的名称最近一些年几易更改,名称的变化恰恰反映了课程关注现实、面向时代的时代性特征。然而,课程内容作为理论知识,主要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以及前人知识的继承与发展。课程内容的编撰虽尽可能地考虑了实践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社会实践变化与理论创新之快,使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仍然难以跟上变化的形势,其课程内容相对滞后、知识老化也经常为人诟病。这就使很多大学生觉得“概论”教材上这些内容他们都似曾相识,无非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意,因此激发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概论”课程的时代性要求与内容相对滞后之间形成的冲突,要求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适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对党的重大政策、社会重大现象进行解读,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要解决这对矛盾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推行专题式教学。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着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法大胆打破教材体系,在板块设置的基础上,围绕理论热点和难点以及重大社会热点确立专题,从理论与事实两方面加以充分论证并开展教学,既能展示出理论的逻辑魅力,也能反映教师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渊博的学识,还能体现时代性,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实现理论深刻性与教学生动性的和谐统一,提高概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而,推行专题式教学就成为“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必然选择。
2专题式教学的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落实“学理论要少而精,要管用”,在专题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析热点。为此,我们概论教研室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关系和系统完整性,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精心设计专题教学实施方案,确定了专题教学体系的框架和重点。最终将课程分成了八个专题,进行了专题式教学的初步运用。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课堂主体的作用,在每个专题讲述结束之后还为学生设置了一些讨论题目,这些讨论题目都是与现实社会尤其是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相连的,例如,如何看待现在收入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如何看待腐败问题;应该怎么看目前存在的就业难、看病难、房价高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只是学习空洞的理论,而是要解决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又迫切需要理解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这种专题式的教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增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也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教学的开展。
3推进专题式教学必须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概论”课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和标准,这种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能力,很难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一纸试卷根本无法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而且这种考试方式也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愿意去上课,有个别学生甚至一个学期也没上过几次课,但是他们一点也不用担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考前突击背一下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考试就很容易过关。这样的考试方式会直接导致学生上课率和听课率的逐渐下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放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情感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测评上。因此,要保证专题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应当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校在近两年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中,随着“概论”专题式教学的推进,我们对概论课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考核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课前发言、课堂讨论、课堂表现等)和期末成绩,为让学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增强其听课的动力,我们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在理论考核中,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的方式。平时成绩的判定主要是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如是否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讨论发言的情况怎么样,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怎么样,是否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同时还加强了与各班的辅导员的联系,以辅导员那里回馈回来的学生总体表现为划定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之一。在加重平时成绩比重的同时,我们还改革了考试内容,考试不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考试内容的选取主观题的比重加大,这些主观题主要是来自教师与学生平时共同学习、研究和探讨过的问题,同时还会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重大热点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概论”课知识合理进行分析解答。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能从概论课的学习中达到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目的。通过我校这两年来概论课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了这种考试方式既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不再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但又不完全脱离课本,使学生灵活掌握了的观点、方法、原理。
对于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调查题目作参考,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并且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后交给任课教师,据此作为实践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因此,要逐步形成一套闭卷与开卷、课堂考核和课外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理论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要考核学生的平时表现,最重要的要考核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让学生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参与、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并通过一系列制度使“概论”课实践教学常规化。
4实施专题式教学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4.1取得的成效
近两年的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也获得了学生一定的支持和赞赏。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体性。我在每个专题之后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分组发言讨论。有些学生确实做了精心的准备,而且他们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讨论形式,有图片,有歌曲,有课件,有讲稿,有板书,有些还恰当的结合了时事热点,内容丰富,观点明确,也不乏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有个别同学的讲解特别好,发言非常精彩,出乎我的意料。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他们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2缺点和不足
(1)对于教师而言,还应扎实自己的理论功底。
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授课艺术、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必备的。在这几个方面中,对教师制约最大的就是综合知识的欠缺。尤其是概论课更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知识的丰富与否,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有足够大的信息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由于教师本身知识和能力所限,对很多问题研究的不是很深刻,有很多学生比较关切的问题教师却不能深刻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这难免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还需尽可能多的研究多方面的学科知识,扎实自己的理论基础,丰富多方面的知识,并积极进行本学科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科研促教学。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2)对学生而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制约了教学活动的展开。
众所周知,我校的学生相对于其它重点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各方面的能力也有限。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有些同学都一无所知,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我们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很多同学依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在开展讨论课的时候,虽然他们也都做了很认真的准备,也有些个别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但大部分同学依然是对材料的简单照办,这就没有达到我们开展讨论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有时开展的与学生互动环节,也是因为学生知识的有限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更多的去思考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何由简入难,由浅入深,如何去寻找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和讨论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进而逐步改变学生这种懒于思考的习惯,最大限度的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荣,代礼忠,胡同泽.专题式教学法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3).
篇3
一、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面,我们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学期末的课程作业为考察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案例的分析、话题的讨论占50%的分值,凡是参与积极,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较高的分数。学期末的课程作业则要求学生撰写听课心得或针对某个专题撰写调查报告、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占50%的分值。另外,鼓励学生对教师授课、专题设置及其它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意见,并将酌情给予考核加分。总之,在考核方面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提升问题处理能力。
二、教学组专题模式在医科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优势
1.满足学生对高水平教师的渴望
对于喜欢追求个性和新知的大学生来说,教学组专题模式恰好具有“三新”优势,首先是教师新。一学期下来,有16位老师先后授课,学生不仅转益多师,而且对课程保持着新鲜感,避免了听课疲劳。其次是知识新。每个专题均涉及到不同的专业领域,且各专题皆是任课教师的特长所在,授课内容融入了教师的研究所得,增强了专题教学的学术性、前沿性。第三是风格新。教学风格是教师内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的外在展现。良好的教学风格会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组专题模式改变了由一位教师从头至尾上一门课的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领略老师们不同的人格魅力。
2.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术成长
教学组专题模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备课时间,但提高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要求老师将更多时间用于提高课堂的思想性和实效性,将自己最拿手的教学才能展示出来。这一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既是挑战又是激励,鞭策教师不断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能力。在学术上,任课教师不仅要有厚积薄发的资本,也要有深入浅出的本领,通过科研服务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拓展学生视野。最终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3.有利于培养教学团队,推动学科建设
在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的学科建设不可或缺。在遵义医学院,通过为医科学生开设《社会与文化》这类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使不少年轻教师得到教学锻炼和专业成长,找准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方向,加速了人文医学学科的建设步伐。近年来,遵义医学院在该领域已取得不少成就,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研究领域成就突出。总之,教学组专题模式对年轻教师而言,不需要担负整门课程的教学压力,又能在团队中得到锻炼成长,还可以通过教学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一举多得的效果。教学组专题模式的整合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有学者曾说:“教学组是培训教师队伍,特别是培训青年教师队伍的实用而便捷的办法。”
4.有利于学生接触多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自高中以来实行的分科教育使医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文知识明显缺失。而且,无论是医科大学生还是医学教育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片面看重专业课程,忽视人文教育的观念,更使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演绎为对技术的崇尚,而缺乏人性中的敬畏、爱和温暖。通过教学组专题模式开设人文课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广泛的学科知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明确了医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医科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义利观。还将对学生们踏上医务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医者仁心有所帮助。
三、教学组专题模式需要继续完善
教学组专题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已在不少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在我们开设的《社会与文化》课中,这一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一门普通的选修课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知识性和教育性兼备。但要把这一门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继续优化完善。
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专题
在专题设置上我们坚持专业优先原则,虽然这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准的发挥,却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上,忽视了学生的教育诉求,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方是赢得高教质量的法宝。”[2]因此,在专题设置上应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倾听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要求。专题设计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视野,激发想象力,促进自主延展性学习。
2.畅通师生交流渠道
运用教学组专题模式的一个不利之处是师生只有“一面之交”,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障碍。如果学生对某个专题感兴趣,那仅通过一两节课是很难满足求知需要的。因此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和现代通讯工具的优势,便于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学组负责人制,负责本课程的统筹规划,同时负责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个别谈话、书面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师的看法,进而汇总各种意见,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组成员
当这门课的专题设置不再单纯坚持专业优先原则,而同时兼顾学生的需求时,对教学组成员进行局部调整是必要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组成员的调整也有利于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单位里是否有可供挑选的师资,也是一个潜在的困境。因此,如果在教师选任上放眼全校,突破岗位限制,以矩阵式组织结构调配师资,将对一门课程的建设及教学组专题模式的实施有更大的帮助。
4.完善教学管理
篇4
小学生积极好动、活泼上进,在学习中渴望与他人比一比、赛一赛,这样的思想特点能够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帮助。笔者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经常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竞赛活动。竞赛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知识点记忆的竞赛,如生字词默写比赛、课文背诵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第二种属于能力方面的比赛,如演讲比赛、朗读竞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比赛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能力的掌握效果;第三种属于拓展性的比赛,如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感评比等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运用这些竞赛,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让看似枯燥乏味的复习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将竞赛活动融入教学整体设计与规划之中,针对每一阶段学习重难点,以及每一种类型知识点的教学情况,进行竞赛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实现自我能力的最大化提升,这对于增强语文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发挥兴趣小组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兴趣小组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延伸,具有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功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但是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因素制约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将语文教学从课堂向课外进行延伸。首先,在兴趣小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爱好,让兴趣小组成为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拓展环节,如作文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作文写作技巧训练兴趣小组,再比如学生朗读能力不足,教师也可以在课外开设朗读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发音和情感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兴趣小组应当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状况。其次,兴趣小组的活动应当体现学生自主原则。教师帮助学生成立相应的兴趣组织,还要安排专人负责,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内容,拟定活动计划与进度安排,在课余提供充足时间让他们自主开展活动。有了这样的基础,兴趣小组的活动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开展语文知识点的探究和能力的训练,将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三、发挥专题活动阵地对语文教学的促进功能
篇5
一 、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眼光和品位的养成,同时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机会,更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不断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感悟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从全国高校大学语文研究会研究的信息来看,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专题模式,已是许多高校专家、学者的共识,它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对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实施专题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彻底扭转长期以来语篇教学的散、乱、无系统、无规律的现状,有利于打破纯文学的、封闭的课程内容结构,建立起跨学科的开放内容结构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施研究性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我院实施人文素质培养兼及语文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专题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基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院是以培养边消警专业应用性本科人才为主的院校,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而不能是只懂政治而没有人文情怀的冷血动物。学生在离开大学时,应该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应该优先于知识的传授。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认为: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做正派的人,做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人类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文学作品长期表现的一个基本主题,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尽管有些作品流露出了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消极情绪,但珍爱生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放歌却始终是这一主题的最强音。我们大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作品,大多是这一主题的反映。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是中国的国魂,民族的脊梁,也是《大学语文》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
二是基于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实施的教学教育理念。中学语文往往以词、句教学为中心,按照所谓的“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点”四段论的模式组织教学,这是适应应试教育的结果。《大学语文》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教,备课倒是很轻松,但这种教法无法引起学生兴趣,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今天的学校教育正从教师本位走向学生本位,学生本位的教育观,要求老师做引领者,做导游员,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读名著,读经典,进而达到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如果我们把文本看成一个旅游点,教师就是一个导游员,教师引着学生一路介绍,但不要找定性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可以提出来与学生探讨,目的是影响学生形成多侧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就像孔子教育他的学生一样,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从不搞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那么老师和学生就获得了解放,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三是基于“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不拘泥于文本的字、词、句,不纠缠于一大堆死知识,而是从作家作品大处入手来领会一种精神,来思考人生和社会。不拘于课本,不拘于本学科,而是站在人文学科的高度来组织内容,组织教学。这样不但课堂信息量大,学生愿意听,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许多作家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以及自强不息,关注社会民生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报效国家和社会的欲望。
四是基于学科交叉的需要。大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总趋势是正在走向综合化(英、美语文教材是典型的例子)。各国母语教育的综合性表现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健康人格的培养,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习惯结合起来,特别注重语文与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的相互融合。大学语文是一项教育学生懂得“中国人为人的道理”(鲁迅语)的核心课程和系统工程,它应该是包括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写作学、艺术学等各门学科在内的大学阶段的语文总体教学。
当然要实现课程内容的交叉性,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语文老师不光要有语言文学知识背景,更要视野开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形成多学科知识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大语文”的教学任务。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
(一)彻底改变过去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单个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孤立地对作品进行训诂、翻译,再进行思想内容的概括、艺术特色的归纳等老一套教学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来提升课程的文化品位。
(二)专题式教学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不成体系,一学期只教十几篇课文的局面,以增加课程内容含量。专题的设立,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依托,坚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的原则,同时也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又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研究专长,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专题与教材的关系是灵魂与血肉的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说白了在专题式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材就是当例子用。由于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只开设一个学期,设置为36学时,因而可设置6至8个专题(如“青春与爱情”、“感悟生命”、“美的历程”等专题),平均每个专题4课时左右。
三、专题式教学的优点
(一)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既不同于中小学语文,也不同于大学的文学课程。学生既不需要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去掌握基本读写技巧,也不可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去系统掌握大学中文专业应该掌握的东西,更不可能指望其帮助解决专业课程中的具体问题,大学语文课程之用是“无用之用”。这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涵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实现其“精神成人”的教育目的,同时也兼及母语能力提升。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表述说明,大学语文教育侧重于人文素质培养这一目标。
专题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进而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的完善。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人为本的眼光、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胸怀天下的胸襟,能以“人”为出发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部分地克服极端功利的观念,既重文、又求道,既有谋生技能、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实现“精神成人”的目的。但大学语文本质上还是语言与文学,所以提高审美能力和作品解读能力仍然是评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提升学生在高等教育形态下的母语读、思、说、写能力。
(二)有利于教师的学术发展
篇6
一、改编试题――“刚果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读“世界某河流域水系和等高线地形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G河流域的植被特征。
参考答案:热带雨林分布广泛,植被覆盖率高。
(2)描述G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参考答案:盆地地形为主,周围多高原山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起伏大;M地以下河段多河流峡谷地貌,地势高差大。
(3)分析M地至河口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M地以上河段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地区,降水丰沛,流域面积广,流量大;M地至河口段穿越峡谷地形,地势高差大,水流急;M河流域内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MN河段流经盆地地形,流速较慢,泥沙易沉积,导致河流输沙量小;地处热带,无结冰期。
(4)说明G河河口未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
参考答案:从水文特征看:M地以下河段流量大,落差大,流速快,河口泥沙不易沉积;M地以上河段流经盆地地形,流速小,泥沙易沉积,导致M地以下河段输沙量小。从植被特征看:流域内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
改编意图:本组试题在高考试题“说明G河河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设问前,增设G河流域的植被、地形及其M地至河口段的主要水文特征等有关流域自然背景的三道试题,为学生搭建流域自然背景相关联的知识点和思维链,构建解答高考试题(第4个设问)思维导图,降低高考试题难度,引导学生较好地系统分析和解答地理问题。
二、原创试题――“福建闽江流域综合开发”
解读图表材料信息,联系相关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流域水系、城市、水电站、各河段水污染指数(水污染程度越重指数越大)和等年降水量线(单位:mm)的分布图。
材料二:M河流域S测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统计图。
材料三:M河流域A河段建成大型水电站的景观图。
图4
(1)指出M河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参考答案: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多。该流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受东南季风带来充沛水汽和山地丘陵地形层层阻挡抬升(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的影响。
(2)描述M河流域的水系特点。
参考答案:①M河发源于西北部山区;②流向呈西北向东南;③流域面积较大;④支流和水库(人工湖泊)众多(呈格子状水系);⑤河流落差大。
(3)分析M河的水文特征。
参考答案:①流域面积大,气候湿润,流量大;②流经丘陵山地,落差大,流速快;③汛期集中于3~9月,水位季节变化较大;④汛期降水强度大,河流含沙量较大;⑤地处亚热带地区,河流无结冰期。
(4)说明图中M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参考答案:综合开发方向是供水、养殖、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是①(植被保护)中上游山区保护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②(水质保护)限制河流沿岸城市污水排放量;③(土地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林副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或山区发展林业,河谷平原发展种植业)。
(5)简析M河流域大量建设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及其环境意义。
篇7
关键词 专题教学模式 信号与系统 阶梯递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统治了课堂,学生则成了课堂中不动脑筋的看客、笔记员,这严重偏离了教学的本质。为改变这种现状,专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专题教学模式是教师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整合与充实,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指导学生通过专题研究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①专题教学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梳理、组织与创造,它凝聚了教师处理知识重难点的构思,反映了知识创生的过程与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知识点分散,概念深奥,特别是包含了大量复杂的数学推证,使得它不易学习,难于深刻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专题教学法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串接整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专题教学的设计模式
要使专题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设计出优秀的探究专题。在以往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专题设计模式。
1.1 “学新温故”的回返式
知识体系有其内在的联系,有高低层次之分。如果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先前的知识,则会有一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设置一些“学新温故”的回返式专题,即用新方法处理旧问题,就可以以新方法处理旧问题,深入把握问题的实质,建构新视野下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材一般是在定义了冲激函数()后,附带给出几种常用的函数形式。②在学习了傅里叶变换后,可设置由傅里叶变换对1G?()求冲激函数()的专题如下。
已知()G粒?2),由() = 1,可得()= ()/。举一反三可推出()= 1/,()= [( + )]。
1.2 “基础递进拓展”的探究式
按照“基础递进拓展”的阶梯方式设置专题,能够充分体现知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设计的关键是梯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基础要与学生已有知识搭接,梯度应在学生可跨越的范围内,拓展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飞跃。这种模式能够构筑起知识的生长线,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的创新过程与问题求解的思路进程。
比如,设置卷积专题如下。
基础:卷积的物理意义,卷积的图解计算方法。
递进:分段函数的卷积计算方法;主要是积分限的变化与确定方法。
拓展:卷积的应用,时域卷积对应频域乘积滤波;时域乘积对应频域卷积调制;复频域中系统函数的求解与分析等。
1.3 “算法仿真应用”的实践式
理论的归宿是应用,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检验其正确性,也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的起点是算法,桥梁是仿真分析。只有把算法解析清楚,才能编程予以仿真实现,最后再付诸实践。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算法多而复杂,算法解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把解析为流程并把它转化为程序更能进一步显明算法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专题设计时,对主要算法解析为流程图,并用MATLAB编程实现,最后利用此程序处理实际问题。例如,设计FFT算法的流程图,转化为MATLAB程序,在WINDOWS环境下录一段话,分析其频谱,并与MATLAB自带的FFT程序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
2 专题教学的实施方式
2.1 师生角色
专题教学模式实施的好坏,专题设计者——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教师设计出深刻而有创意的专题,才能培养出有深刻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设计专题库,二是指导专题的有效实施。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构思创作能力,能够对教学核心内容有深刻、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对课程体系、重难点了如指掌,对科技发展非常了解;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学组织能力,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的作用也主要有两个:一是学习探究专题,二是创新设计专题。一方面学生要能够以教材、网络等为依托主动研习专题,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答案,撰写研习报告,积极参与课堂研讨,反馈学习感悟,提出改进方案;另一方面,学生要深思专题设计的意图,体会专题包含的创新方法,并能够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处理问题的专题系列。
2.2 实施方式
采用小组方式进行研讨,充分发挥合作互补的优势。按3~5人一组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规定小组成员合作研究,并指派每次可能主导专题研讨的小组。
(1)课前研习。教师在上课前一周把标注有涉及教材知识点的专题发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阅读教材、搜索资料、研究思考与撰写研习报告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研习报告中要记录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与感悟,以便在课堂中讨论分析。
(2)课中研讨。首先由主导小组阐述学习专题的情况,并发表对专题的评论。非主导小组可以提问、反驳、补充与完善。教师则要掌控课堂研讨进程,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遇到障碍时做点睛指导,在学生有创新见解时做精彩点评,最后对课堂研讨进行总结,对学生讨论及回答问题中的表现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后评述。学生根据研讨情况写出专题学习评述报告,提出学习感想,完成与专题相关的作业练习,交给教师批改。教师根据学生报告中反馈的信息以及作业中反映的问题,修正专题设计,完善专题库建设。对学习中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交流,以期同步前进。
2.3 成绩评定
专题教学模式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成绩评定办法。专题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特征。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次考试能够达到目的的,它主要体现在平时的专题实施过程中,因此需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改革期末考试方式。
平时成绩可以占到30%~50%,主要根据研习报告、课堂参与讨论情况、评述报告、自设专题、研究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思路等进行评分。期末考试则采用开卷方式,在考试题目设计上,减少背记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平时就主动增强其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2010-2012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此方法能克服学生平时的懒散习惯,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考试结果也能体现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论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促进教学发展。专题教学模式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它要求教师主动钻研业务,提高自身水平,努力设计出立意深刻、认识独到、分析透彻的专题。专题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它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获取知识与方法,强化其深入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专题教学模式建立了师生智慧交互的网络,教师在通过专题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得到学生探究思想的助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专题性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36-02
阅读是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基本途径。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阅读中获取信息,加以提炼、分析和综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讲求读法,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文本阅读与专题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文本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它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基本环节是:
一、提出专题
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学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这些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收集资料
由学生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合作探究
收集、占有一定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篇9
一、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为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倡导开展专题式教学,通过对课程各章节进行内容整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但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使用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教材,开设课程的门数、课时、面对的学生群体、甚至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却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淡薄,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理论水平偏低以及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使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理论性较低、教学内容设计有知识点遗漏、教学方式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
(一)整体性考虑不足,整合范围狭窄化
课程整合的一个有效形式就是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把存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内容组织起来,设计成一个专题,“由不同学科背景,曾从事新课程相关教学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的教学,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对多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是专题式教学的一个特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整合内容的范围,当然,这不是说整合的学科越多越好、整合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际,使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构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3]。在这一点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是有先天缺陷的,本科院校一共开设五门思政课,彼此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只开设三门思政课,没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两门课程的加持,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确实缺少历史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加之一些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囿于自己的学科限制,仅对自己所讲授学科的内容进行统整,很少考虑把其他学科与其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主题交叉的内容融入相关设计中,专题式教学设计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而没有整体性考量,呈现统整范围狭窄的局面。因此,在进行专题式设计时,不光要有本学科内容的融合,还要思考本门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其他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一体化(高职高专院校为三门)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要研究新课程体系总体要求、目标以及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以把握好专题设置的方向”[4]。
(二)理论深度不够,整合后知识脱节、肤浅化
作为较高层级的课程统整模式,专题式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并联,而是要“复原知识原本联系的面貌或把有联系的知识找出来,使其形成有机的联系,统整的知识之间应该是有机联系而非拼凑,更不能杂乱无章,也不能只从学科出发,把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并列甚至堆积”[5]。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习惯于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专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有的教师设计时将课程分为“理想篇”“人生篇”“爱国篇”“道德篇”“法律篇”几个专题,暂且不说这是否适合被称作专题名称,就是否是专题本身而言,被表述为“模块”更加合理,而这几个模块之间并没有知识上的关联。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道德部分的学习包含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这两部分内容,它涉及国学和党史的知识。有些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深,很难驾驭这样跨学科或需要更深层次理论钻研的教学,因此会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淡化相关内容,产生教学设计内容浮浅、浅尝辄止、知识间脱节的现象。
(三)统整维度单一,缺乏多维度整合
作为一个由多门学科组成的有机体系,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在专题设计时应考虑多维度的统整和兼顾多维度的平衡。课程统整的维度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整合;课程整合是将不同课程依据一个设计原则进行整合;经验的整合是课程的整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以及学习者学习特点的整合;社会的整合是指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学习者校外生活的整合。课程统整应是这四者整合的兼顾与完美结合。当下的情况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会更加重视知识的整合,在设计中却忽视了对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呈现出只关注一维而忽略其他维度的状态。有的老师在专题式设计时从教材体系中归纳出主题,但却没有认真思考这一主题如何与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现实需要等有机联系,比如研讨的话题陈旧、表现的方式呆板等,忽略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维度,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实效性较差。此外,高校思政课不仅包括理论课教学还包含着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有些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对两者做了割裂处理,使原本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分道扬镳,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突破学科界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不能囿于自己的学科,而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专题教学既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又不完全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构建体系意识,研究高职高专院校三门思政课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对教材作全面地贯通式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专题的主题需要,以主题为中心合理选择、组织内容,尤其要把其间的内在逻辑、价值关系等找出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信仰”,就需要历史学的学科知识,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各种思潮在中国大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只有救了中国。再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讲清“四个自信”,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论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来源于中国制度的优势。进而使学生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当然,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关注自己学科所设的专题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还要能把这些内容整合进专题。这不仅是对知识储备的挑战,也是对教学全局把控能力的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通过集体备课来确定各专题的主题,对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由擅长者进行知识内容、范围的确定。这样,既可以使各专题的内容丰富无遗漏,也可使各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平衡,防止教师由于不熟悉知识点而在教学设计中故意淡化相关内容的情况出现。
(二)加强理论深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应潜心学习课程统整的相关理论,认真研究专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设计特点。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要根据专题主题的需要开展。要先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设计这一主题的目的,想让学生从中学到什么,由此来界定主题的内涵与意义。然后从主题出发,以主题为核心来选择、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入选某一专题以这一内容是否与理解主题有关为标准,而不是在选了某一专题后从各门课程的内容里去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把其拼凑起来,这样必然会导致知识脱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理论水平较弱是不争的事实,从学生层面而言,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比本科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政治意识淡薄的倾向,理论知识学习意愿不强,对思政课持“不喜欢”“不认可”“不接受”的态度。为了解除“老师台上讲得辛苦,学生台下睡得辛苦”的尴尬,很多老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穿龙袍上课的,打快板上课的,课堂上演戏的,理论讲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政课教学陷入“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怪圈。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理论深度,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能触动学生心灵,在“拔节孕穗期”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这样,思政课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设计出有理论深度、有历史厚度、有逻辑力度的专题,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
(三)构建多维度统整格局,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目中有人”,将学生放在首位,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0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喜爱新生事物,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挑战权威。所以,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专题设计中,“微信转错账能不能要回”“游戏装备被盗是不是盗窃”这样的案例确实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还要考虑职业特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是技术工人,是总理所说的“工匠”。作为“工匠”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贴近社会生活。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使思政教学“接地气”。学者谭希培针对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式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选取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专题设计的主题,依据以下几个观测点作为选取标准:第一是现实问题,即那些“有助于解答贴近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贴近其生活、贴近其实际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学习理论的切入点,甚至是选择不选择某一概念、范畴与原理的根据”[6]。其次,是那些“大学生迫切需要弄明白的现实问题,是那些逐渐帮助大学生确立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大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的基本原理的问题”[7]。再次,所选择的问题不能是明星绯闻这样的八卦娱乐之事,而是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基础上的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当下,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种价值观念杂陈,多种社会思潮交织,成长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爆炸环境下的大学生又对思想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性和批判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回避社会矛盾,不正视社会问题,会让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在唱赞歌,反而会去相信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唱衰中国的言论。所以,在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介绍取得的成绩,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存在的问题。深化青年学生对我国现实国情和科学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领略和体悟作为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融入地域性内容。首先,专题式教学设计中各主题的选取、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内容,既体现国情,也要体现省情、市情、校情。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现实感”,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感性的知识提升为理性的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看待、分析社会现实。例如,在职业道德专题的教学中,引入了我校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案例,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学生表示,这个模范不是高不可攀,“看得见”“摸得着”,就是给自己上课的老师,跟着这个老师学习,争做“大国工匠”。其次,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的各种资源,让思政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多样,以“行走的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历史遗迹、经济示范区中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体会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实现思政课“大小课堂”的互相促进、知行合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入脑”“入心”、学生“真信”“真懂”“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年12月9日,
[2][3]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4-13.
[4]郭凤志.“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
[5]段俊霞.课程统整中知识统整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科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4):33-35.
篇10
关键词:中职物流;专题讲座;教学途径
物流业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专业在各大高校以及中职学校的设立和发展,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物流教学普遍存在问题和不足。而通过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去改善这些问题成为物流教学目前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中职物流教学现状
1、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开设没有针对性。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都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就显得不够精挑细选,只要跟物流相关的课程都开设,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都只有粗略认识而没有哪个方面是特别在行的,在就业过程中没有竞争力。
2、缺乏专业教师和实用性强的教材。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老师是中职学校的需求,然而现今中职学校的物流老师大多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要么是有一定工作经验而理论不强;要么是物流专业出身而缺乏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常常显得不够全面不够专业。与之相适应的中职物流教材也不统一没有针对性,而由于老师们的专业性有限,大多都只是照本宣科,大大影响了物流教学质量。
3、校内实训场所有限,校外实践基地缺乏。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最大要求就是动手能力强,而由于条件所限,很多中职学校的校内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都不足,课程设置所要求的实训课程开设不足。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多数企业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也不足,校企合作成了仅限于合同合作的空谈。物流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而校内校外的锻炼机会的缺乏让整个专业职能以理论教学为主,中职生对于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导致理论没学好操作没学过的现象,这样的学生就业肯定是不受欢迎的。
二、专题讲座概述
讲座是主讲人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或改善某种能力、心态的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
专题讲座一般由某个院系或研究机构主办,邀请的嘉宾多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而讲座的主题也会围绕领域内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讲座讲座式教学是国外传过来的,因为经研究发现,声像结合的传递信息效率是最高的,可以达到61%,只声音传递只能达到20%多一点,而讲座的这个优点更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三、专题讲座在中职物流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中职物流教学的教学效果,各中职学校都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以促使各种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发挥应有作用。专题讲座作为一种利用校外资源的辅助教学途径发挥了极大的窗口作用,让学生能在学校里面可以了解到本行业的最新动向,同时可以通过行业领军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处事方式学到更多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
1、专题讲座是学生了解物流行业最新动态的窗口。中职物流专题讲座的主讲嘉宾一般都是物流行业内的成功人士,有着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他们都在自己的特定领域给学生带来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动向,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并有机会接触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沿。中职学生一般都没有看报纸杂志的习惯,上网也不会关注本专业的相关内容,除了课堂接触的内容之外,对本专业的了解有限。而这些专题讲座能让他们近距离接触行业翘楚的机会,对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犹如打开了专业学习的另外一个窗口,而这个窗口给他们带来的决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在讲座中,他们能领略到行业名家的个人魅力,能学习不同人的个人发展经历和处事风格,这些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职业规划、道德修养和日常行为,比之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深远。
2、专题讲座可以弥补其他教学途径的缺陷。由于教师和教材的专业性都不够高,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获得的认知也是有限的,而专题讲座由于是行业名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这些特定领域带来专业度和可信度都极高的知识获得。校外实践基地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最真实的要求,而在专题讲座中,他们能从各位行业名家的讲座中了解到一些企业的真实情况,并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和行为习惯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3、专题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交际圈。专题讲座的主讲嘉宾一般都是行业领头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接触到除了亲友和老师之外的其他成人。另外,专题讲座都是由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老师一起聆听,这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在答疑环节,更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专题讲座应注意的问题
专题讲座在行业动态、人生经验方面给中职学生带来了不少的收获,作为一种辅的教学途径也越来越为中职学校接受和使用,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专题讲座的内容要是学生需要并且感兴趣的。目前,也有不少专题讲座是因为各类评价考证的形式,学校为了完成任务随意找人过来,而主讲人也只是走过场。这类讲座只会让学生对这种教学途径产生质疑和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