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科技投入;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黑龙江省是我国资源密集型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举措的提出,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保障,所以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技投入。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中的两个重要指标——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分析。
1黑龙江省科技投入现状
1.1 R&D经费支出情况
R&D活动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R&D活动能力的强弱,因此,R&D经费投入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1列出了2000-2008年黑龙江省和全国的R&D经费支出数据。
2000-2008年R&D经费支出在绝对值上是递增的,但增长速度不稳定,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R&D经费名义增长率总体上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这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为这样能够使一个地区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实力得以长期保持和不断加强[1]。但不容忽视的是,黑龙江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远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美国2007年为2.68,日本2006年为3.39,德国2007年为2.53,这充分反映了黑龙江省R&D强度不足。
1.2 科技人员状况
科技活动人员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是科技活动中最直接、最积极的因素。科技人员潜力的发挥程度,关系到一个地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程度[2]。
如图1所示,2000-2008年黑龙江省科技人员投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仅于2001年略有下降),2000年为9.2万人,2008年增长到11.58万人,但此规模不仅和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52.75万人)相差甚远,而且低于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16.02万人),更为突出的是,黑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06年开始出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稳定的,而且,除了2003年和2005年以外,其他年份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2006年以后,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2008年达到最大。科技活动人员是科技投入要素中流动性很强的因素,在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优惠政策,留住并吸引科技人才,保证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稳定大幅增长,是地处中国北疆的黑龙江省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黑龙江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从而可以判断引起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灰色关联分析具体步骤为:
(1)确定分析序列。选取参考序列x0′和比较序列xi′(t)。
(2)变量的无量纲化。为保证建模的质量与系统分析的正确结果,对收集来的原始数据必须进行数据变换和处理,使其消除量纲和具有可比性。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均值法、初值法等,本文采用初值法。处理后相应的母序列与子序列分别为x0(t)和xi(t)。
(3)计算关联系数。
2.2 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2.1 科技投入总量与经济总量的灰色关联度
以黑龙江省2000-2008年的名义GDP为参考序列x0′(t),分别以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为比较序列x1′(t)和x2′(t),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计算得:
r1=0.629,r2=0.779
2.2.2R&D经费与经济总量的灰色关联度
以黑龙江省2000-2008年的名义GDP为参考序列x0′(t),分别以政府部门直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比较序列x1′(t)、x2′(t)和x3′(t),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计算得:
r1=0.796,r2=0.528,r3=0.664
2.2.3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但不同科技投入的影响不同。
首先,在科技投入总量方面,R&D经费和科技活动人员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关联度不同,科技活动人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R&D经费支出大,说明黑龙江省R&D经费支出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在R&D经费投入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强,其次是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等学校R&D经费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前两者的研发经费产生的成果具有技术转化的便利[4],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如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科学研究成果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其成果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是黑龙江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结论和建议
第一,黑龙江省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无论是R&D强度,还是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通过提高R&D强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防止人才流失,并吸引外部人才,大幅度地增加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在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两个主要的科技投入总量中,科技活动人员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更强,要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多渠道地筹集科技资金投入,加大科技经费支出额,大幅度地增加R&D经费支出,实现其对经济更大的拉动作用。
第三,在R&D经费投入中,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强,高等学校R&D经费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小。黑龙江省应该加强大学和企业及独立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的结合。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之间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流动机制;其次,要积极发展产学研合作网络;最后,要加强黑龙江省技术市场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从而使科技成果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5]。
需要说明的是,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随着比较序列数目的增多,可能会改变灰色关联度的数值,但其排序是稳定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喆喆,郗永勤.福建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8).
[2]马丽,张前进.宁夏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9):100-102.
[3]付会霞,张彦明,魏景柱.黑龙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2-134.
篇2
摘 要 随着国家“十一五”计划的推进,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单位越来越多,为此,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制定了一系列经费管理办法。按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课题结束时,在进行课题任务验收前,必须先对课题进行财务验收。因此,如何按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来管理和核算课题经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家科技经费核算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可以采取的相关措施,以期提高课题承担单位对科技经费的核算及管理水平。
关键词 科技经费 核算 管理
科技经费是指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科技活动所耗费的经费支出,也叫科技资金或科技支出。科技经费的来源一般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科研单位自行组织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企业投入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银行的科技信贷资金等。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如何按照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合理、规范地核算及管理科技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科技经费的核算及管理。
一、 科技经费核算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200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06]56号文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又制定和修订了“973”、“86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经费管理办法,科技部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初步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新体系。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程序。然而,大多数课题承担单位都是第一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在课题经费的核算及管理方面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题经费核算方面的问题
1.对课题经费没有进行单独核算。单独核算要求单位在财务系统中对课题专项经费及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或在财务系统中设辅助账进行核算,如果只是在系统外以表格形式记录的课题经费支出明细则属于未单独核算。以下几种形式均属于未达到“分别进行单独核算”:(1)单位未设置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课题经费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将课题经费与单位经济性支出混同核算;(2)单位设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课题经费进行了单独核算,但未将专项经费与自筹经费分别单独核算;(3)单位设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专项经费进行了单独核算,但未对自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4)单位单设会计科目或辅助账对自筹经费进行了单独核算,但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2.费用的归集比较混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燃料动力费: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单位会对课题耗用的水、电、气、燃料做到单独计量,如果无法单独计量的话,则应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摊。另外,有少数单位在燃料动力费中列支了汽油费。
(2)会议费: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议费的归集五花八门,有把参加国外会议发生的费用列入会议费的,有把外出参加会议的差旅费、住宿费和会费等列入会议费的,还有的在会议费中列支了招待费。按经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国内参加会议的差旅费、会议注册费都应列入差旅费,国外参加会议的差旅费及会议注册费应列入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招待费严禁在课题经费中列支。
(3)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目前,绝大多数单位在核算时将办公费及手机通讯费列入了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4)劳务费: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同时劳务费不得突破预算。但是有不少单位在劳务费中列支公司员工的工资,有的单位还将公司员工的社保列入了其中,还有的单位将研究生培养费、过节费也列入了劳务费,导致实际列支的劳务费远远高于预算。
(5)专家咨询费: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可见,专家咨询费的支付对象是个人,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单位在专家咨询费中列支的是支付给信息中心等单位的咨询服务费。
(二)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
1.经费使用超预算情况突出。主要原因有:(1)大部分单位的预算在编制时只是由技术部门或科研部门单独完成,有的甚至是由个人完成,缺乏和财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导致整个预算与实际脱节。(2)课题承担单位对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的不了解,致使有部分不能列入的费用也由课题经费来支付,从而使整体经费支出超过预算。(3)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和管理费超支现象严重。
篇3
【关键词】中职;能力;经济管理
一、中职教育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在部分中职学校占据地利、人和取得良好发展的情况下,更多的职校面临着危及生存发展的困境,这有政策、社会认知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教学思维束缚的因素。
首先,普遍存在同级不同等的社会认知。各地政府和群众看重重点初高中甚至普通初高中,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思想认同上呈“重普轻职”的倾向,以致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其次,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脱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一线需求的初中级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实训设备的短缺成为制约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短板”,更有甚者,部分私立职校热衷于短训,以赢利为目的,使职业教育变味成混文凭的地方。再次,高质量就业难度大。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就业,而事实上,残酷的人才市场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预期下挫至历史最低点,“零工资”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中职毕业生能否被企事业单位录用,就业质量能否保持并提升,都是中职教育能否继续存在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二、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就业导向问题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块
1.构建职业综合性、项目化课程。职业教育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职业性”特征。职业教育的一切教学都要从职业性特征出发,围绕市场对中低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定位。在经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理论教学应融合并服从于实践,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要从“课本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借鉴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项目化教学等,将教学目标细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课后实践中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2.教材选择切合实际。目前,中职教学多采用面向21世纪中等专业学校系列教材,教材的编排符合当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但无疑书本知识的更新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教材更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符合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的实际水平和就业方向的要求,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评析的匮乏使课本更缺乏时代感和时效性。因此,中职经济管理教材的选择要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选择性地使用甚至编发教学资料或教材,侧重于学生未来就业领域中的经济管理应用能力培养。
3.强化就业导向,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经济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口号式的宣传,最重要的是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实际教学目标。针对于社会人才招聘中对应聘人员就业资格的需求,中职教育在经济管理教学方面可适当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课程,将职业资格证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专业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在督促学生技能训练、圆满结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完成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实践证明、双证甚至多证在手,切实提升中职毕业生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道路,实现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就业如前文所言,职业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早已在高专高职院校中推行多年,部分中职学校的半工半读也是这种模式的演化,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在总结他校教学经验得失的情况下,注意保持学生理论性、实践性环节的平衡,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锻炼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成为合格“职业人”的有效方法。经济管理课程是人文学科,但与工科一样,必要的实践教学是使毕业生具备与高职高专、乃至本科生一样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管理课程的实践不能再以单纯的模拟实践为主,要通过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磨练,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工作的复杂性、真实性,最大程度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零过渡”。
具体而言,第一,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依赖于政府、社会、学校乃至家庭的全面长期的合作努力,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人才“出口”环节的重视都是实践性教学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实现初中级专门性岗位人员的定点培养。通过校、企联系的加强,实现专业师资、实训设备的更新流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硬件需求。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本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所设专业适应性的加强。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的加强,实现校、企将长期稳固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的形成,使学生在企业成长、在企业发展,在使校外实习基地在获取大量具备实践经验、对企业熟悉有感情的员工的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渠道得到更大程度的扩展。
(三)就业能力考核办法多元化
考核是手段不是目标,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考核是为针对学生个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有针对性和整体性的纠正弥补。
1.基础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考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企业对实习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这就要求成绩考核从传统的卷面测试向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转变,强调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齐抓共管”,摆脱应试学习模式的束缚。尤其对参与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学生,企业对学生经济管理技能和工作表现的评价应占据更高的比例。
2.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中职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知识和素质能力健全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就业素质的考核不应仅仅包括经济管理的专业技能掌握,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得体的社交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同样是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加强素质教育评价,将就业能力综合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
篇4
关键词: 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大鼠;脑干
摘 要:目的 研究大鼠脑干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对一侧胫腓骨骨折的即刻应激反应及相互关系. 方法 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观察脑干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Fos蛋白、酪氨酸羟化酶(TH)在左侧胫腓骨骨折后15,45,90,180和360min的表达变化. 结果 ①一侧胫腓骨骨折后,脑干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表达有明显的核团定位.在延髓内脏带(MVZ)、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外侧楔束核(Ecu)、中缝大核(RMg)、蓝斑(LC)、臂旁外侧核(LPB)、中缝背核(DR)、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IPAG)等脑区内的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而F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此分布基本一致;②MVZ,LC等部位有大量Fos及TH双标阳性神经元,周围有密集的GFAP阳性细胞;③时间点上GFAP与Fos阳性产物的表达均先升高后又降低,前者表达高峰期在骨折后45min,而后者在90min,即前者表达高峰略为提前. 结论 上述核团的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下肢骨折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及其调节过程,且其反应早于神经元,可能主动地影响神经元的活动.
Abstract:AIM To observe the instant stress reaction of as-trocytes and neurons in rat brain stems after the unilateral tibia and fibula bone fracture.METHODS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triple staining method,the expression of Fos-pro-tein,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and tyrosine hydroxydase was observed.RESULTS ①After the nociception of the treatment,GFAP-like immunoreactive astrocytes exhibited clear nuclei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in medullary visceral zone(MVZ),raphe magnus nucleus(RMg),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locus nucleus(LC),dorsal raphe nucleus(DR),lateral ventral part of periaqueductal gray(vlPAG).Fos-like immunoreactive neurons had the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②There were many Fos and TH immunoreactive double labelled neurons in MVZ,LC,vl-PAG,DR,surrounded by GFAP-like astrocytes.③Fos-like(Fos-LI)and GFAP-like(GFAP-LI)immunoreactivity both were increased firstly,and then decreased after the peak time.The peak time of GFAP-LI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Fos-LI.CONCLUSION The astrocytes as well as neurons of the above nuclei or region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adjustme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bone fracture nociception simultaneously.
0 引言
传统观点认为痛觉是由神经元介导的,胶质细胞只起辅助作用.然而随研究不断深入,现已证实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能够接受神经元的信息,在AS之间传递,并通过释放谷氨酸反作用于神经元从而对其功能发挥影响[1,2] .目前有关胶质细胞对痛觉反应的研究开始有较多报道,但多采用sc化学刺激物的模型进行研究[3,4] ,对外伤引起的即刻应激反应中AS对痛觉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则未见报道.我们采用一侧胫腓骨骨折模型,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对刺激后AS和神经元反应的时间、空间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SD成年雄性大鼠32只,体质量200~250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在温暖(20℃)、安静的环境中饲养48h,注意避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的发生.
1.2 方法
1.2.1 实验组 将大鼠在清醒状态下造成一侧胫腓骨骨折,分别存活15,45,90,180和360min(n=6)后,用过量戊巴比妥钠(80mg kg-1 ,ip.)麻醉,迅速开胸经左心室至升主动脉插管,以100mL生理盐水冲去血液,4℃含40g L-1 多聚甲醛的0.1mol L-1 磷酸盐缓冲液(PB,pH7.4)先快后慢灌流固定2h,取脑干置于300g L-1 蔗糖中(4℃)直至组织沉底.冰冻切片机连续冠状切片,片厚30μm,分为4组,置于0.01mol L-1 PBS中存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如下:每只大鼠的切片按先后次序分为4组,分别行抗Fos、抗GFAP、Fos/GFAP双标及Fos/GFAP/TH三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面以三标为例简述染色过程.切片在0.01mol L-1 PBS中漂洗后,入含3g L-1 Tri-ton X-100的0.01mol L-1 PBS中浸泡30min(室温).依次入①兔抗Fos抗体稀释液(1 3000,Santa Cruz),孵育48h(室温);②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1 500,Sigma)放置2h(室温);③生物素-卵白素-HRP复合物(ABC,1 500,Sigma)浸泡2h(室温).用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法呈色.以上每一步骤之后均用0.01mol L-1 PBS液充分漂洗3次,每次10min(下同).显色后,切片继续用ABC法进行抗GFAP染色:①兔抗GFAP抗体稀释液(1 3000,Dako)孵育24h(室温);②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1 500,Sigma)放置2h(室温);③生物素-卵白素-HRP复合物(ABC,1 500,Sigma)浸泡2h(室温).用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法呈色.双标后的切片再进行抗TH的第三重染色:①小鼠抗TH mAb稀释液(1 5000Calblochem)中室温孵育24h;②生物素标记的驴抗小鼠IgG(1 500,Sigma)中室温孵育2h;③ABC复合物中室温孵育2h;④DAB-H2 O2 溶液中进行棕色反应.结束3次染色的切片经漂洗后裱片、晾干、脱水、透明,封固后在光镜下观察并照相.抗Fos、抗GFAP单标和Fos/GFAP双标的程序为上述三标法相应的一部分.
1.2.2 空白对照组 大鼠2只,不给予骨折刺激,仅行灌流固定、取材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1.2.3 替代实验组 取实验组切片,用0.01mol L-1 PBS分别替代抗Fos、抗GFAP以及抗TH抗体稀释液,按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为阴性.
2 结果
2.1 动物的行为学变化 左下肢骨折后大鼠立即表 现痛苦,活动能力受限,并出现躁动不安,呼吸加快加深等表现.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无上述改变.
2.2 光镜观察
2.2.1 GFAP单标切片 ①对照组:GFAP呈散在分布,阳性细胞的胞体小、突起细、染色浅淡.仅延髓内脏带(MVZ)、蓝斑(LC)、臂旁核(PB)有少量GFAP阳性细胞;②实验组:GFAP阳性细胞胞体肥大,颜色深染,突起变粗变长,主要集中分布于MVZ内的孤束核(NTS)(Fig1)、腹外侧延髓(VLM)(Fig2)、以及两者之间的中间带上(IRt).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Fig3)、外侧楔束核(Ecu)、蓝斑(LC)(Fig4)、臂旁外侧核(LPB)(Fig5)、中缝大核(RMg)、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Fig6)等部位也出现一定数量的GFAP阳性细胞.
2.2.2 Fos单标切片 ①对照组:对照组仅MVZ,LC有颜色浅淡的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散在分布;②实验组:Fos阳性神经元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蓝黑色.其分布与GFAP阳性细胞基本一致,主要也集中在MVZ的NTS和VLM(Fig1,2),在Vc(Fig3),Ecu,LC(Fig4),LPB(Fig5),RMg,vlPAG(Fig6),中缝背核(DR)也有较多表达.
2.2.3 Fos/GFAP双标切片 在上述MVZ(Fig1,2),Vc(Fig3),Ecu,LC(Fig4),LPB(Fig5),RMg,vlPAG(Fig6)和DR可看到蓝黑色的GFAP阳性胞体和纤维密集分布于蓝黑色的Fos阳性胞体及血管的周围,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2.2.4 Fos/GFAP/TH三标切片 可观察到以下几种结构:①Fos+/TH+/GFAP+三标记结构:神经元的圆形或卵圆型胞核呈蓝黑色,周围充满棕黄色的胞质,被GFAP阳性纤维包绕.此种结构集中分布在MVZ的NTS和VLM区;②Fos-/TH+/GFAP+二标记结构:神经元胞核Fos呈阴性,胞质TH染色阳性,周围也有GFAP阳性纤维分布,但比较稀疏.分布于MVZ的NTS和VLM(Fig1,2);③Fos+/TH-/GFAP+二标记结构:深染的胞核周围也可见GFAP阳性纤维.该类型数量最多,在MVZ,Vc,LC,LPB,RMg,vlPAG密集分布(Fig1~6),DR也有散在分布.
2.2.5 阳性产物表达时间的变化规律 对同一部位各个时间点的切片中GFAP阳性产物进行图像分析,发现灰度阈值相同的条件下,阳性产物面积大小(即反应强弱)的顺序为:45min>90min>180min>15min>360min.计数同一部位各个时间点Fos阳性细胞核的个数,则发现同样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情况,但最高峰时间推迟到90min.即反应强弱的顺序为:90min>45min>180min>15min>360 min.以NTS为例,统计结果见Fig7.
图1 - 图7 略
3 讨论
3.1 脑干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反应的意义 骨折位于下肢,而脑干内许多核团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都明显表现反应状态,这可能有以下意义:①激活的神经元和AS参与痛觉信息传导.脑干内许多核团都参与躯体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导及调制.例如传导下肢伤害性刺激的二级神经元胞体就位于Ecu,而Vc与NTS是内脏与躯体伤害性刺激信息传入与汇聚的部位;②作为应激反应调节中枢.MVZ,LC,vl-PAG等核团与心血管活动及应激反应调节关系密切,而骨折时有失血(可导致血容量降低和渗透压升高)和心理应激,故相应核团也会有一定的表达;③相关镇痛中枢的激活.在脑干以中线结构为中心(主要由PAG,DR和RMg组成),是重要的痛觉调制结构,与镇痛关系密切,而本实验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胶质细胞分布与上述中线结构基本吻合.
3.2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反应的时间规律及意义 本实验结果显示Fos表达以骨折后90min为最高峰,GFAP虽也有相似的升降变化,但高峰时间却早于神经元,用AS增生显然难以解释.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AS兴奋后GFAP发生去磷酸化改变,分子结构由聚合状态解聚,导致GFAP抗体结合位点暴露所致,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既然AS兴奋的标志物表达峰值时间早于神经元,表明未必只有传统认为的神经元兴奋后再激活胶质细胞,可能还存在神经元与胶质细胞同时兴奋,甚至胶质细胞兴奋后激活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模式.
3.3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密切关系及意义 Re-ichenbach等[7] 发现在视网膜存在以Müller细胞(一种胶质细胞)为中心,与周围神经元密切相连组成的柱状复合体结构,并认为这是视网膜的代谢-功能单位.Grosche等[8] 证实在小脑Bergmann氏细胞突起上存在神经元-胶质细胞交流的结构 mi-crodomain.我们也在电镜水平证实AS突起与神经元胞体、树突或轴突终末之间发生接触,其接触区有膜电子密度增高点,可能就是信息交流的部位,因为在刺激后这种高密度点数目明显增多(将另文报道).另有学者报道在LC自然状态下记录到的AS膜电位与神经元活动是同步的,并相互影响[9] ,因此我们认为以神经元为中心,周围包绕星形胶质细胞,共同构成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euron-astro-cyte comples,N-ASC).N-ASC能够通过神经元的树突或AS的胶质突从其他N-ASC接受传入信息,另外也可能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接受信息.而各种信息在N-ASC内部的神经元与AS之间交流整合后,可进一步经由轴突传至相应靶区的N-ASC,这就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由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组成,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将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和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参考文献:
[1]Pastil L,Volterra A,Pozzan T,Carmignoto G.Intracellular calcium oscillations in astrocytes:A highly plastic,bidirectional for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neurons and astrocytes in situ [J].J Neurosci,1997;17(20):7817-7830.
[2]Verkhratsky A,Kettenmann H.Calcium signaling in glial cells [J].Trends Neurosci,1996;19:346-352.
[3]Fang XY,Hu HT,Lu SG,Wang WX.Influence of peripheral noxious stimulation on rat hippocampal neurons [J].Shenjing Jiepouxue Zazhi(Chin J Neuroanat),1998;14(4):385-388.
[4]Wu SX,Wang YY,Li YQ,Shi JW.Preprotachykinin A mRNA expression changes and colocalization with fos-like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neurons of caudal 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follow-ing orofacial inflammation [J].Shenjing Jiepouxue Zazhi(Chin J Neuroanat),1998;14(4):359-362.
[5]Eliasson C,Sahlgren C,Berthold CH,Stakeberg J,Celis JE,Betsholtz C,Eriksson JE,Pekny M.Intermediate filament pro-tein partnership in astrocytes [J].J Biol Chem,1999;274:23996-24006.
[6]Eddleston M,Mucke L.Molecular profile of reactive astro-cytes-implications for their role in neurologic disease [J].Neu-roscience,1993;54:15-36.
[7]Reichenbach A,Stolzenburg JU,Eberhardt W.What do retinal muller(glial)cells do for their neuronal `small siblings`?[J].J Chem Neuroanat,1993;6:201-213.
篇5
论文摘要: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大举措。可重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知识管理视野下的SCORM规范,结合J2EE分布式环境框架,设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库。
1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规模进行精品课程及其网络化建设。然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复用性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分散且孤立,严重阻碍课程资源在高层次、大尺度上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出系统内部的资源描述格式或者使用己有的资源格式,并以不同方式组合,直接导致现有的精品课程可移植性差,造成教育资源重复建设、开发的局面。
因此,要想在最大限度上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必须在共享资源的制作和管理上遵循标准化原则,实现资源复用和协同操作。基于知识管理的SCORM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标准及相关技术为实现此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知识管理视野下的SCORM规范
Jerenmy Galbreath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就是应用技术工具和程序来处理数字化存储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使整个教育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传播、共享和访问。
SCORM是在己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fa7。通过对学习内容单元的元数据在开放系统进行登记,允许人们通过开放机制对其进行搜索、链接、组合、交换,以支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学习系统自动智能地发现、组建、共享和扩展教育资源,方便地实现知识的管理。
3系统设计
3. 1课程设计及制作
1)课程学习对象的制作。学习对象的制作包含学习内容的制作和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描述。许多软件已经具备将课程资源制作成学习对象元数据的功能,如Thesis (它支持Microsoft Office. Flash. DreamWeaver) 3,ReloadEditor2004等应用软件,不仅可以用来创建和配置符合SCORM标准的多媒体学习内容,而且内容可以在任何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管理系统上运行。
2)课程学习对象开发。课程学习对象开发包括交互代码嵌入和学习对象包装。交互代码包括AP工,提供学习者交互信息的表单和传递JavaScript的函数。学习对象的包装主要为学习对象创建元数据文件、内容清单文件和包交换文件。学习者可以从其中提取必要信息注册到学习资源注册系统,而学习对象本身则存储在某个LMS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学习管理系统)的学习资源库中。
3)课程包装。课程包装是把整个网络课程看作一个学习对象,为其构建元数据文件、内容清单文件和包装交换文件。课程包装的操作可以参照上述学习对象包装,但是在构建内容清单时最好采用子内容清单的方法构建。
4)课程与LMS集成(图1)。LMS提供学习内容传送,跟踪、报告、管理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进度、学生交互等一整套功能}4a o SCORM中LMS被看做是一个智能化服务端,由它决定传送什么课程资源,何时传送以及进行学习管理。将精品课程与支持学习对象标准的LMS集成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需要以及跨平台等特性。集成时可以将整个网络课程的包交换文件直接导入,也可以分学习对象逐个导入,LMS通过解析内容清单文件即可生成课程目录。
3.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3,分为3大部分,即基本信息库、XML数据库和课程库。基本信息库用来存储课程和用户的基本信息;XML数据库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记录的数据库,其中每门课程、课程的每个SCO都有自己的XML文件;课程库则存储所有的课程。
3. 3系统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资源库系统采用B/S多层模式结构,软件层采用J2EE平台及JSP}--Servlet十JavaBean的开发结构,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4关键技术的实现
4. 1 SCO与LMS间接口的技术实现在对SCO进行Wrapper时,建立APIWrapper. js这样一个JavaScript文件,分别对应上述API Adapter的API函数建立相应的function,示例如下:
Function doLMSInitialize(){Varapi=getAPIHandle();
If (api==nul l) {Alert“无法完成LMS的API启动”);
Return "false";}
Var result=api.LMSInitialize(““);//此处调用Adapter和LMS间的通信
If(result .toString()!=”true”){Var
err=ErrorHandler();}
Return result.toString();}
在建立好相应的AP工Wrapper. j s后,就可以在制作的学习对象中实现对这些function的调用,以完成SCO与Adapter间的通信。例如,在可执行学习对象中加入这样一段JavaScript:
Javascript:……
Var result=doLMSInitialize();
If(result!一true){..…}
Result:=ReadURL(“javascript:
doLMSInitialize()”,100)
这样就初步实现SCO与APIAdapter间的通信,也为LMS的Launch工作做了初始化。但是对于LMS还是无法使用和显示,因为APIWrapper.js只是对SCO的一个打包过程,使它符合Data Model,并没有实现与Server端的LMS进行通信。要实现这一步,需要在Server端建立一个APIAdapter.java来完成Adapter与ServerLMS的通信,实现Data ModelSCE的数据传送。
4. 2学习对象显示
接口的技术实现APIAdapterApplet.java是一个严格按照标准制定的类,通过编写该类实现sco在LMS中的通信和共享所需要的符合SCORM规范的API。该Applet在LMS启动时自动启动,在该类中实现全部的API函数,以LMSInitialize为例:
Public String LMSInitialize(String param) //SCO调用的第一个且唯一调用的API
{String result;
Result =cmiBooleanFalse;//初始化为未启动
String tempParm =String.value0f (param);
If((tempParm. equals("null”)日tempParm.
equals(“”))!二true){
Thi s. 1msErrorManager.
SetCurrentErrorCode("201");
Return result;}
篇6
关键词: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劳动经济学;学科;
作者简介:江永众,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例如2010年南海本田工人罢工事件、富士康事件等。如何正确处理劳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急迫政治任务。[1]劳动关系在西方通常称为劳资关系或产业关系。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都对其进行了解释,而这些学科在价值观、基本前提假定、信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差异,远未达成共识。劳动关系学在我国属于“舶来品”,尚处于创设阶段,理论界对于该学科基本概念、学科性质认识模糊,研究非常缺乏。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都将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作为其研究核心,是与劳动关系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但是人们对这些学科关于劳动关系的研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关系理论对我国劳资实践的指导作用。[2]因此,厘清这些学科的基本术语、基本概念和学科性质,对于我国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
一、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假定
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的学科范式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不同的人对同一领域的现象———尽管可能不是完全相同的具体现象,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描述和解释”。[3]劳动关系学的学派抗争和方法论的多样性恰好折射了这门学科的不成熟性,因此劳动关系学尚处于常规学科的前科学阶段。但是西方劳资关系学通常采用正统多元论,属于狭义的劳动关系学。相对于学派林立的广义劳动关系学而言,西方劳资关系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为解释劳资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参照框架和起点。基本概念和核心假定是其理论发展和衍生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
作为一门成熟的理论研究学科,西方劳资关系学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者、雇主、劳动合同、劳动就业、工资、集体协商、集体行动、三方机制、劳动争议与冲突、劳动权利等是劳动关系学科的基本概念。[4]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劳资关系的基本概念,例如工作场所规则,规则网络,劳工标准,工会,集体谈判,雇佣关系的公平、效率和发言权目标,[5]结构化对立的雇佣关系,政府规制等。[6]其中,工作场所规则是最基本的概念,是由劳资双方谈判来决定,是劳资关系的焦点,因为工作场所规则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方的组织战略实施,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7]
(二)核心假定
劳动力附属于人类身上,不是简单的商品,这一思想是西方劳资关系理论产生的动因和基础,是西方劳资关系学的核心前提。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劳工与产业关系学院院长Katz看来,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基本假定包括以下方面:[8]
1.劳动力不是商品。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资关系的研究缺陷是将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例如资本、土地、技术等)等同起来,缺少伦理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关怀,很难解释和解决社会劳动问题。劳资关系学科的前提假定是劳动力不是商品,具有与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不同的性质。劳动者在企业中是雇员,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人力资源或者生产要素。劳动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成员,必须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而这些角色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劳资关系学认为劳动力不是简单的商品,劳动者通过劳资关系来满足社会公正、平等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来实现劳资关系的社会福利功能。这一命题是劳资关系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依据。
2.冲突是劳资关系的本质特征。
从劳资关系的性质来看,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基本社会经济关系。雇员为企业提供劳动,服从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安排和权威,并且以此作为获得薪酬和社会利益,他们要求参与管理决策,得到公平的工资,权益受到保障。雇主雇佣劳动者来进行生产,通过为社会提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利润。雇主追求的目标包括管理控制、生产效率、灵活使用劳动力、工人不罢工、经济利润等。显然,由于企业利润等于企业收入减去劳动者工资等成本,员工的工资与雇主的利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劳动者和雇主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根本的冲突。
3.劳资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
劳资双方通过契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组织,因此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组织目标和共同利益,例如组织的生存发展、竞争力、经济效益等。[9]因为组织是由个体、群体等组成,当组织目标实现时,个体和群体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例如当企业的总收入增加时,通常员工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反之,当企业总收入下降甚至破产时,员工的收入必然会减少,严重时员工还会失业。劳资关系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在解决劳资冲突的基础上,实现劳资双方的共同目标。因此,劳资双方虽然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但是双方也存在一些共同利益(见图1)。
4.劳动者有自由选择工会作为其利益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
根据西方产业民主理论,产业民主要求建立一种劳动者能够表达其所关注事务的有效代表制度,劳动者应该拥有集体发言权。因此,自由的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制度是劳资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和雇主可以不通过第三方的干预自行解决双方的争议和冲突。政府的目标就是为劳动者和雇主创造公平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保障劳动者权益,使得劳动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选择工会作为其代表,并且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劳资争议和冲突。
5.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利益相关者的目标。
劳资关系是一个社会子系统,其涉及雇员、工会、雇主、政府、公众等诸多社会成员。劳资关系政策将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劳资关系政策的目标至少应该兼顾效率、公平和发言权的平衡。[10]效率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雇主最重要的经济目标。公平由一系列就业的最低标准、程序性公平和分配性公平等标准构成,这些标准与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物质待遇相关,而且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对劳动者人性尊严和人性自由的尊重。发言权是劳动者在雇佣关系中参与工作决策的能力,它强调对劳动者的人性尊严和民主参与,包括个人发言权和集体发言权两个方面。因此,劳资关系研究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在这些带有冲突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
二、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比较
由于劳动关系领域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综合性,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劳资关系学科的创始人康芒斯身上得到体现。康芒斯既是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奠基者。在早期,劳资关系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工会、集体谈判、人事管理、劳动法等内容。二战后,西方劳资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工会和集体谈判。近年来,劳资关系学科主要研究与工作有关的雇佣关系,其研究范围又逐渐扩大化,与早期的研究范围相似。因此,劳动关系的研究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其中,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与西方劳资关系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这些学科都试图对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进行解释(见图2),但是这些学科在基本假定、概念、研究目标和解决途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11]
(一)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学
劳动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主要研究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其理论前提包括企业、劳动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劳动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劳动是同质的商品以及一般均衡等。为了研究劳动资源的最优配置,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家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生产函数,劳动是与资本、土地相似的生产要素,主张由供求力量来决定劳动的价格———即工资,他们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当劳动的价格等于企业雇佣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劳动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率。近年来,劳动经济学开始关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在现实世界中,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并不是全部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的,相反,许多劳动力资源是通过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的,因此劳动经济学试图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特征、方式等进行解释。例如Lazear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采取一种富有效率的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但他不赞成对企业内部雇佣关系进行制度干预。[12]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劳资关系问题进行了解释。传统劳动经济学将劳动视为商品,这必然带来资方单边主导劳资关系,以及劳资关系冲突的紧张状态,因此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劳动雇佣问题。
根据西方劳资关系理论的前提假定,劳动不是商品,因此将不能将劳动视为同质商品,这样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模型就不能成立。劳动者的工资———即劳动的价格就不能仅仅由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虽然劳动市场力量对个人和企业存在影响,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劳动合同,需要通过劳资双方的个别和集体协商来实现。劳资关系理论摒弃了劳动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工资和工作条件能够达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理想假说。
劳资关系学不是将劳动视为简单的商品以及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同质生产要素,而是将劳动看成是雇佣关系中人类劳动力的交换和使用,这种雇佣关系是嵌入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层级制企业之中的。劳资关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道德规范、历史文化和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然,西方劳资关系理论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实用主义思想,主张通过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进行增量改革,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进行改良和重组,以建立充满效率、公平、人性的雇佣关系,从而为资本主义体制进行辩护。基于劳资关系学的基本假定,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学在劳动的性质、生产效率的决定机制、工资决定机制、劳动契约的完备性、交易成本假定、外部性、政府或者制度的角色以及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
(二)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劳资关系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发端于科学管理时代。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将劳动者视为由雇主操纵的机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劳动,因此主张通过工作标准化以实现工厂生产效率最优,通过为工人提供计件工资来对劳动者进行经济激励。但是,EltonMayo的霍桑实验发现工人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还有社会需求,由此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人际关系学派强调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要素,认为雇佣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学派后来发展成为西方劳资关系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个分支。随后的行为科学理论从个体、群体、组织心理、工作、技术等方面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二战后,人力资源被视为有助于国家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管理学从劳资关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与劳资关系学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独立学科。[13]
人力资源管理学关于员工与管理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14]和诱因—贡献理论。[15]这些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管理权威来协调员工关系,促进员工的合作和竞争,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源配置最大化。根据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16]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内部优势资源,而不是外部优势资源或者环境,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基本命题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越完善,企业绩效就越高。[17]一些学者的研究检验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8]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派的基本逻辑,企业应该不断扩大规模,取代市场。显然这个推论与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性质和边界的解释相矛盾。在现代企业理论学者看来,企业边界是由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共同决定,存在一个最优的企业边界。
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西方劳资关系学从产生之初就联系紧密。在二战之前两者都研究雇佣关系,以及与工作相关的领域。二战后,劳资关系研究范围缩小,主要聚焦工会和集体谈判。而人力资源管理学派则转向组织内部,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本,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开发。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工会运动的衰败,劳资关系理论研究也明显进入衰退期。到了21世纪,劳资关系学将员工关系、市场、制度、组织策略和公共政策都纳入其研究范围,试图扩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联系,以建立一个包括劳资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HRIR)领域,实现建立基于市场的人性化雇佣关系的目标。[21]这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有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都赞同“劳动力不是简单的商品”的基本假定,并且寻求解决工作场所的劳动和雇佣问题。但是,两者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性程度、冲突的性质、研究目标、研究视角以及管理者、工会和政府的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三)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比较
劳动关系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个中性术语,这避免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论战。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4]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情景下,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常用术语还包括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员工关系和产业关系等。人们对这些术语的含义和使用存在许多分歧。从学科性质来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关于“劳动关系”相关术语的使用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体现了不同学科对于劳动问题的理论分析差异。
1.劳资关系学。
西方劳资关系学或者产业关系学是以劳动者受雇于资本的所有者,即雇佣关系为前提。狭义的产业关系就是集体雇佣关系,是劳动者集体与雇主之间发生的与劳动条件有关的关系。广义的产业关系可以使用公式来表示:产业关系=雇佣关系+工会和政府干预,即强调工会和政府对雇佣关系的调节和治理。[25]劳资关系学否定劳动者是商品的简单假设,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是一种政治性的结构安排,它决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由于雇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资强劳弱),劳动者需要工会或其他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其权益,而政府作为任何社会必须具备的一个主体,需要通过立法、政策来指导、规制、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以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劳资关系理论本质上是社会劳动经济学,[26]强调社会和制度的因素。劳资关系学认为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企业组织特征、劳动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率。经济效率因劳动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经济系统与劳动关系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的社会系统。
2.人力资源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认为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可以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且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企业内部劳资双方合作程度高时,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员工流动性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灵活雇佣实践,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学一般使用“雇佣关系”术语,雇佣关系是雇员与雇主之间建立的与劳动有关的法律关系。(1)雇佣关系包括市场关系和管理关系。市场关系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管理关系是指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直接沟通和管理权威来进行工作场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更关注雇佣关系的内部管理关系。[27]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学通常也使用雇员关系一词,这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关系,从一体化视角出发,将雇员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其整合到一个雇佣组织中,主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来调整雇佣关系。
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家通常使用“劳资关系”术语,例如劳资关系具有超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内涵的广义含义,是各类盈利(营利)性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以劳动合同为纽带所形成的基本经济关系。[28]劳动经济学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扭曲了市场机制,必然带来降低经济效率,因此主张应该尽量实行市场化,即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由于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劳动和工作场所的雇佣关系,因此这三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交叉发展,相互影响,但是这三门学科在通常使用的术语、研究对象、基本观点、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性质、人性假设、契约的性质、交易成本和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3)。
三、结论与启示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正是劳资双方充满合作与冲突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为解释和治理因劳动关系运动而产生的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作出了不同视角的贡献。其中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西方劳资关系学是与劳动关系问题研究最密切的学科。
(一)基本结论
劳动经济学从劳动力是商品的基本假设出发,主张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机制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往往导致资方单边控制的劳资对立状态。人力资源管理学意识到劳动者需求的层次性,认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完善程度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因此主张企业应该不断改进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扩大规模,但是这种观点的逻辑延伸是整个经济将合并成为一个企业,这显然与现实和现代企业理论相悖。
针对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不足,西方劳资关系学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基本信念出发,以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的解决为学科目标,兼收并蓄多学科的理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嬗变,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劳资关系学的范围突破了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集体雇佣关系界限,涵盖了所有与劳动、雇佣关系和工作场所有关的各个方面,以及由劳动关系而带来的相关行为和结果,例如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
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所以具有商品性质;但是劳动与其他商品不同之处在于劳动有灵魂,劳动关系具有人性化特征、具有社会福利功能,这是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劳动关系的人性化特征决定了劳动关系学的多学科和多目标性质。劳动关系首先必须关注雇主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率;劳动关系也要追求劳动者的利益,强调社会和人文价值关怀。劳动关系政策的目标需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管理的程序和分配公平、工作场所的民主参与、禁止使用童工、劳动歧视、强制性劳动、重视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机会等,必须平衡企业、劳动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二)政策含义
首先,政府需要用公权力介入劳动关系调整。劳资关系学的基本预设是“劳动力不是商品”,这要求建立人性化的雇佣关系。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工人是领导阶级,是主人翁。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特点的集中体现。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转型,企业劳资冲突日益增加。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重新反思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地位。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商品,其在与资方的谈判中天生地处于不平等地位。为了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政府公权力必须介入其中。另外,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应该通过工会的民主化和群众化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劳动者的集体代表,逐步建立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通过工作场所规则网络的制定和完善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篇7
关键词:电力经济学 发展 前景
电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它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电力资源作为很重要的能源,为了满足人们的供求需要,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要根据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能够意识到我国电力经济学学科的落后现状,同时能够看到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加大力度落实电力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一、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力和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因此,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两方面来说。
1、从宇宙观角度来说
(1)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来说,电力经济学以电力规划方向为主,主要研究电力生产和供求环节以及电力建设方面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2)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来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微观角度的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3)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着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了微观角度以及中观角度的所有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关系问题。
(4)宇宙观角度
从整个宇宙观来讲,电力经济学不仅研究前面提到的微观、中观、宏观角度的一些问题,还研究全球电力产业中碰到的一些经济问题。
2、从传统和现代角度来说
(1)传统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研究电力生产中电力与经济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合理的运用资源促进电力经济的发展。
(2)现代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用于处理和研究这些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既需要相对的科技支持,有需要稳定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如下图1所示,表述了现代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图1 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如今,电力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今的科技方法,化解实际研究对象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使得电力与经济共同发展。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包含微观、中观、宏观到宇宙观的发展,还包括从传统到现代的延伸。发展电力经济学科促使了电力科学的进步,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研究内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用于处理电力和经济的关系使其稳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电力和经济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发展规律找到最优的发展条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这三方面。
三、研究方法
电力经济学不但含有电力学科的特点,而且还与经济学科相关。总的来说,电力经济学可以分成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前者研究的是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后者研究的是电力部门自身的经济问题。
四、与其他学科关系
从电力经济学的自身特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可以看出,电力经济学跟好多学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和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有关,还和其学科体系有联系。
1、和经济学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电力经济学是电力和经济学相融合而衍生的一种经济学学科,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作为靠垄断企业,电力工业发展电力经济学能够保护能源环境,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很好的前景。
2、与热力学的关系
电力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其与电能的转换是一种物理化学的过程,需要遵循热力学的原理和相关定律。
3、与决策科学的关系。
电力经济学与电力决策相互影响,电力经济学是决策的基础,而电力决策又能对电力经济学进行指导作用。发展电力经济学具有良好的前景,是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
4、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以人为主体的一项学科,主要负责一些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它的有些理论能够指导电力经济学的发展。
通过这些其他学科和电力经济学的相互融合,使得电力经济学的理论更为丰富,其方法更加科学和完善,其发展的前景也就更大。
五、总结
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保护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也有着很好前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楚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2年
[2]缪峰;会计准则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与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篇8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地位对策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一、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篇9
关键词:能源资源开发;煤炭消费;经济增长;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2
能源是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存在的,煤炭在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煤炭资源的消费不但会对国家的安全产生影响,还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联,找到这些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发展经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其中尤以煤炭需求的增长最为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煤炭产业的发展如何支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正在成为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配置,使对有限的资源利用能够产生最为理想的效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2]。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经济增长,实际GDP的增幅在多年间都保持了较高的速度增长。一方面,高速的经济增长推动了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另一方面,煤炭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是工业生产更进一步――两者彼此印证,相互促进。可见,煤炭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发展都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作为煤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的地位一直未变,煤炭资源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文章以此为视角,对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讨论,首先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和消费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最后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煤炭消费对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
(一)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变
煤炭资源的额开发和使用不但会影响到生态经济环境,还会经济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作用。从表面上看,生态经济环境与经济生态环境无甚区别,但是前者指的是基于生态的环境,后者则注重对经济层面的影响。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将化石能源提升一个台阶,在工业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加明显。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化石能源(包括煤炭资源在内)的使用或者利用,定会向外部环境中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这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作用是长期积累并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显现的[3]。而实际上,这种破坏需要人类的自行解除和排解,而解除和排解的过程必要的通过要动用经济手段,这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较为荒唐的――通过一种发展模式获得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再通过另一种经济手段消除该发展模式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一张一弛之中,凸显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二)生态经济环境的改变
煤炭消费对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其中的“一面”便是全社会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和消费改变了人类所居住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对生态环境改变还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全人类的福利。这是因为,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和使用直接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但是当这样的环境遭到破坏之后,人们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间接但是一定深远的影响。当然,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但与开采和使用的规模与强度有关,还与矿区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直接相关[4]。在我国,有些地区的恢复能力较强,而在绝大部分地区,这种能力是极为微弱的,而一旦对生态经济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要在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甚至是不可逆的。
二、煤炭消费与国民经济的关联
(一)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的关联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煤炭资源消费和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主要表现为协整和双向因果关系。按照“投入-产出”的视角,煤炭能源在生产生活中是以投入要素的形式存在的,通过这种要素的投入会增加经济产出,增加社会福利[5]。当然,如果生产技术未能得到改进,停留在原始的位置,经济总量的扩大同样会对煤炭能源产生引致需求,而这些引致需求一定会在将来变成现实需求。可见煤炭消费和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一方面能够表明大量的煤炭投入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样能够促进对煤炭资源的消费力度。
(二)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从历史发展的经验看,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均衡的关系。煤炭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在煤炭消费(也可以是煤炭的价格)的短期波动中,其消费量的微小变化会对本期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等比例的影响,如果从长期的角度看,因煤炭消费的变化所引起的本期国民经济的改变会超过原有水平[6]。当然,煤炭消费的波动也是两方面的――短期波动的影响与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比如,当煤炭消费的短期波动明显偏离长期均衡时,要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使之回到初始状态,保证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合理开发煤炭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健发展
(一)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度
在当前情况下,煤炭资源的供求出现了一个紧张的局面,这一现状的出现有行业自身的原因,也与国际社会的经济状况存在关联。在煤炭进口规模不断增加而进口价格不断下降的当下,煤炭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正在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度。比如,最大限度的降低煤炭企业的政策性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转嫁到煤炭消费行业上的各种“税负”;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提升煤炭行业为出发点,通过重组、整合等方式,将煤炭行业的经济增长势头拉动起来,防止炒卖资源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对煤炭能源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二)促使煤炭价格市场化和透明化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煤炭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和深化。其中,除了那些重点电煤企业外,其他煤炭品种应该全部依据市场化的需求对资源进行重新、有效配置,促使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取得新的突破。时下,电煤供需紧张的矛盾长期存在,无论是盛夏南方的用电高峰期,还是严冬北方用煤的高峰期,供求之间的失衡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需要弱化煤炭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促使煤炭价格市场化和透明化,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坑口价),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逐渐理顺各种关系,使国家、煤炭企业、社会公众都能够从中获利。
(三)加快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
煤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能源资源,煤炭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大支撑。而从长期来看,煤炭价格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联是存在的。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政策倾斜的时期,加快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扩大企业和行业规模,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品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适时的将一些大型的煤炭企业、大集团和中小企业进行合并,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益和经济社会的利益。
四、结束语
能源的战略资源地位在当今世界中得到了重点的关注,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能源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明显。在我国,能源资源以煤为主,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为辅,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近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和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都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局面。及时的改变这一局面,使煤炭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是下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罗小明.煤炭价格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价格月刊,2012(8):32-34.
[2]武普照,李广泳.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40-142.
[3]张炎涛,李伟.中国煤炭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 资源与产业,2007(1):89-92.
[4]王鉴雪,宁云才.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9-12.
篇10
1研究的方法介绍
本实验主要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资源进行一定的关系论证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运用ADF的方式来记录分析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农业总产值,通常情况下,农业、牧业,以及林业和渔业等方面的总产值构成了农业的总产值,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时期的农牧业的生产的总成果以及所达到的总规模,从而能够代表农业发展的某方面领域。通过有效的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的稳定性,确定其单整阶数;第二,在检测结果过程中,若四个序列显示出有相同的阶数单整性时,那么就利用E——G两步的方法对农业科技资源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均衡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在二者协整关系之后,建立一个对误差进行修正的有效模型,通过对二者短期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最后,通过Grange的因果关系来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另外,因为对数的变换难以实现对原始变量之间相互的协整关系产生影响,因而对农牧总产值、科研经费的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科技分析人员这4个变量分别进行自然对数的取舍,就能够得到经过对数变换之后新的变量。
2二者分析的结果
如果对时间序列上的数据直接进行回归,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缪误回归的状况,从而使得后续的推论不符合实际,而且只有当变量的序列都是同阶单整的序列时访客协整分析,因而在此之前,需要对验LNH、LNM、LNRD和LNY这四个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LNY、LNH、LNM、LNRD都是二阶单整变量,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以验证LNY与LNH、LNM、LNRD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原因。同时,Granger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由此可见,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Grange原因并不是农业经济发展,从而能够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尚未完善,还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