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项计划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专项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专项计划

篇1

【关键词】地市级电大 “双师型”教师 转化难点 对策

电大是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它是由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电大组成的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系统。承担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由于电大的学生几乎都有工作,有时带着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请教老师,电大这种教师、学生及教学的特殊性,急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地市级电大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难点

1、领导重视不够

目前,成人教育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取足够的生源,各地市级电大领导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招生上,全员招生,没有学生,谈不上教学,生源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有些领导相应忽视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虽对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但并未对电大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使电大领导对此重视度不够。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地市级电大普遍人员短缺,几乎每个教师都身兼数职,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写论文、申请课题参加职称评选,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还要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导致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

目前大多数电大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缺少实践经验。有时从校外直接聘用教师,大多数也是从高校聘用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只有极个别直接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作人员,这样导致教师 “双师型”教师数量普遍不足,严重制约着电大的发展。

3、教师缺乏自我提升平台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但学校的条件有限,虽然会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但时间短,缺少系统长期的培训,教师受益不明显。尤其是年轻教师想增加社会阅历,但是与社会企业联系较少,地市级电大又没有产、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不能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企业单位,一毕业就上讲台的专业教师无工作实践过程,难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4、缺乏健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许多地市级电大在制定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时,并未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双师型”教师还是按照教师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忽视了他们所具备的技能与技术资格。实际工作中,学校在福利待遇上也没有将“双师型”教师特殊对待,“双师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待遇没有太大区别。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双师型”教师处于业绩大小一个样、能力强弱无区别的尴尬状态,既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又无法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积极性。

二、地市级电大教师向“双师型”转化的对策

1、领导高度重视

为了立足地市级电大的长远发展,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或制度,在设计实践方案时,应当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路径选择,遵循不同职业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递进式企业实践模式,从而实现教师企业实践的“自觉性”,形成自我驱动、良性运作的动力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增加新鲜血液,优化电大教师结构

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一些电大紧缺或者急需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加快教师队伍转型速度。“双师型”教师本身已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极强的业务能力,既可短时间内满足日常教学工作,又可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同时引进的“双师型”教师,也可以使地市级电大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定期到企业实践充电、参加不定期专业技术培训等等

3、地市级电大可建立联合企事业单位,建立若干个产、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合理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脱产学习或进修,逐步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进入大学进修班进行学习,防止知识结构老化,提高学科科研水平。此外可组织教师外出进行考察,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经验,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速度。

4、建立科学规范的奖惩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地加强地市级电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更多教师更好的做好“双师型”教师,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和依据,纳入学校绩效评估考核体系,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应设立教师企业实践专项经费,落实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待遇,除给予交通和食宿补助外,应保障企业实践的教师待遇不低于校内教学的教师待遇。还应对业务水平能力高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物质鼓励和精神肯定,加大奖励力度。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双师型”教师应予以提拔,拓宽他们的职业道路,引导教师实现人生价值。这样既为教师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物质支持,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地市级电大想要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只教育观念新、结构合理、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电大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沈丽新. 基层电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对策探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9)

篇2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 基础英语 转向

一、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即低年级的英语精读或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一直以来该课程都被视为英语专业学生基础学习阶段中的基础,其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技能,授课内容主要就是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分析讲解。“基础英语”教学常常变为“词汇与语法”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语言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忽略了对不同文化的探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当今语言学界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简单而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既然如此,“基础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语言课程,怎么能脱离文化而进行呢?笔者认为,文化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英语学习基础阶段就应该把文化知识与基本语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对文本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如何实现“基础英语”的跨文化转向。

二、跨文化教学及其发展

跨文化教学正是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关系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依托。每一种语言的使用和风格都反映其背后独特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文化决定论”的首创者――萨披尔(Sapir)早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因而语言教学也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语言根植于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的每个方面,语言教学的跨文化转向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跨文化教学不单纯是在课堂上教授另一种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另一种文化中举止得体的能力,而是通过强调对一种文化特有的历史、文学、艺术、习俗、观点、社团和成员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感,通过强调对文化的普遍性概念的深刻理解,包括对重大事件的分析、文化模拟等,培养学生获取理解文化的特有性和普遍性的综合能力[1]。跨文化语言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避免对非本族语文化持模式化态度。

跨文化教学是在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是当代日益加剧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努力倡导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一文件,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跨文化教育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人们对其他文化的积极态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共同健康发展。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其中阐述了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标准,并对跨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美国早已在1996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在欧洲,欧洲委员会的语言政策部2003年颁布《从语言多元化到多元语教育:欧洲语言教育政策发展指南》;我国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提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教学发展现状反映了国际外语教学所面临的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转向。笔者正是受这些研究的启发,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如何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实践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深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全面了解。

三、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探索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顺应了当今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广大英语专业教师经常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当然具体的模式现在并不统一固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探索跨文化教学模式时应该借鉴几个原则:1. 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决不能顾此失彼;2. 跨文化教学应该采取“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3. 跨文化教学应当“因人制宜”;4. 跨文化教学应采用对比分析法。[2]简而言之,跨文化教学模式并不是孤立的、死板的,而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导向,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并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而做出灵活的变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综合教程(修订版)》系列是比较流行的基础英语教程,在下面的探讨中,笔者将以第二册,Unit 10, Text I,“The Jeaning of American”为例,加以详细阐述。

《综合英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核心,围绕篇章展开的。跨文化教学认为篇章讲解涵盖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仅包括句子、段落、结构、主旨等传统教学所强调的理解重点,也包括语言之后的文化背景。以课文“The Jeaning of American”为例,该课文题目就是一个语言与文化的结合点。这个题目一般被理解为《美国牛仔服简史》或者《美国牛仔服史话》。在解释这个题目时,首先从语言层面“Jeaning”这个词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临时“创造”的一个词汇。“Jean”原本是个名词,指牛仔布/服,这里作者首先把它作为一个动词(“使牛仔服化、使牛仔服流行化”),再加“-ing”形式使“Jeaning”成为一个名词(“牛仔服化、牛仔服流行化”)。那么题目可以理解为“美国牛仔服流行化”,然而这样的解释比较生硬。如果联系前期阶段对牛仔服、牛仔服文化符号的讨论,教师再介绍一番美国的牛仔服文化,那么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题目可解释为《美国牛仔服简史》。

在上述的知识点中,很明显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类似的知识点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例如在课文第四、第五小节,Levi Strauss在姐姐的资助下去了美国西部,并成功的把帆布做成牛仔裤卖给了一位矿工。这些内容不难理解,但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去美国西部呢?”“为什么把牛仔裤卖给一位矿工呢?”一切都是巧合吗?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解释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加利福尼亚淘金热(The California Gold Rush)”。唯有对时代背景有了了解,才能全面理解相关的课文内容。

笔者之前一直强调,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跨文化教学要求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这是可能也是必需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课堂教学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而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所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以文化知识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英语文本的背景文化的了解,进而加深对课程文本的全面认识。

毫无疑问,跨文化教育导向“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构想是面对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转向”的整体趋势,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较新的尝试。可以预见它将会是“基础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oran P 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oston: Heinle & Heinle, 2001.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1921.

[3]常晓梅,赵玉珊.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J]. 外语界,2012(2).

[4]何兆熊. 综合教程2(修订版)[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孔德亮,栾述文.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J]. 外语界,2012(2).

篇3

关键词:机电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

职业教育就是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学生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教学为重点,教学的重点必须以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又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就是要像在企业里一样,只给你作业要求说明或样板,自己就要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完成作业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以此为主线来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学的好,做的更好。

一、制定适合教学的项目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

实施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牵扯面很广,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为此,在教师层面,我校首先要展开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充分认识到职校教学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改革怎么改?一体化教学是方向。

通过研讨,教师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项目化、一体化教学使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该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综合实训场所,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项目化、一体化”的教学标准。

二、建设项目化、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

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我校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有二十多名骨干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参观学习,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学校采取优化师资配置,将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师充实到实习教学中去,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让教师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另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技能。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在加大。

三、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讲义、校本教材

过去,职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大纲、教学计划、教材。

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从根本上扭转理论与实习脱节的现象,开展一体化教学。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就自己制定,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职业中学学生教育教学的教材,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提倡“先讲义,后教材,成熟一门,编写一门”的教材建设方法,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每一个科组都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相信定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建设项目化、一体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项目化、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评估,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可行的检查、评价制度,并通过学生、教师及其他有关途径,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

五、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困扰所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瓶颈问题,国外,特别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关键在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如果要等待好的政策,显然是不现实的。其实,校企合作不理想的关键并在于企业不想合作,而在于学校、专业老师对企业不够了解,不知如何争取企业支持,企业对学校的教育不够了解,不知如何支持学校。校企企合作模式,就是从建设机制上确保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有效。

我院应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校企班实训基地,直接开设社会所需求紧缺人才的专业,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也可以进行“订单式教育”。学生毕业后会做事,能做事,直接走向市场。校企合作做到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希望的明天。

六、结语

实施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师层面,要充分认识到职校教学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活力。通过研讨,教师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⒖嘉南祝

篇4

关键词:卓越计划;专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94-02

一、引言

专利是指受法律规范保护的发明创造,这是一个技术与法律相结合的系统。《实用专利基础》课程是一门与法律、技术有关的技能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提高其创新保护的能力,该课程既要兼顾专利法律知识,也要兼顾技术问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专利申请、审批及利用的知识、专利信息收集和利用的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利申请文件撰写、阅读、分析及利用,并能够利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工程类学生加强专利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和拓展,有助于实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幸被批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第一批实施高校。自2008年9月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实用专利基础》课程以来,至2014年6月已有6个学年,共有近400人选修了这门课程。为了顺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我们在充分理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关于人才培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用专利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并针对我校《实用专利基础》课程的现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各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建立起适应“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二、理工科大学生专利基础知识教育的现状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对工程类大学生进行专利基础知识教育,并且开设的课程也比较系统。美国所有主要的大学都开设有与专利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涉及专利申请、专利分析、专利实务、创意设计与专利突破等各个方面。日本则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开设相关的创新教育课程,从幼儿直到成人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推行的是实务能力的训练,以工业产权《专利篇》作为标准教材,以职业高中(工业)和理工大学工学课业的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目的是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日常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有可成为专利的技术,掌握从专利申请文件的制作直至专利权利取得的整个过程中的实务能力。此外我国台湾地区也有16所大学开设了与专利相关的课程。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受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这一点也反映在专利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涉及的主要内容与美国大学非常类似。

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施专利制度以来,至今已有30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实施,国内不少大学纷纷开设了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目前各大学基本上把《知识产权概论》作为通识课,然而开设与专利相关课程的学校还是不多,对专利知识的普及以及专利知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不够重视。有文献披露:通过对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1所高校的专利基础知识教育状况进行网络调查,仅有不到半数的学校开设专利相关课程,大多还是选修课。事实上,针对工程类学生必须侧重讲授专利制度、专利文献的分析与利用、专利申请实务、专利战略等内容。专利申请实务是国内工程类学生专利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专利说明书的撰写,这是一种法律与技术相结合的文件,既要精通法律,又要能够准确把握技术核心,所以这类课程学习对目前国内工程类学生也是一个挑战。

三、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实用专利基础》不仅注重专利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系统掌握专利申请审批及利用的知识、专利信息收集和利用的知识,能够熟练进行专利申请文件撰写、阅读、分析及利用,并能够利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因此,基于“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出发点,提出了如下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1.理论教学:系统讲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基本知识。

2.案例教学:主要提供与专利申请、审批、专利权保护相关的案例,案例选取根据每章教授内容的需要。部分案例配有相关图片,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论交流: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对专利基础知识的理解。

4.模拟申请: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或者其相关实践课题,模拟撰写专利申请文件。

我们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从事科研和教学水平高、力量强的师资队伍,进而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长期稳定性;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现专利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而且能够形成独特的适合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具体实施方法

1.设计思想。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运用专利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2.具体实施方法。实用专利基础是一门与法律、技术有关的技能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提高其创新保护的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该重视启发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专利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例如通过让学生撰写简单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不仅使学生了解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还能够让学生明白针对这个技术问题所给出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解决方案正是创新所在,正是可以主张的权利要求所在。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方案

本课程每章向学生推荐了相关的阅读资料,并布置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对每章内容有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同时,在网络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电子书、电子期刊和学科导航服务。

(三)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方案

教学团队积极建设课程网站,将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日历、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习题库、参考文献、案例汇编)上传到网络课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课堂的资源进行预习和复习,了解课程的进度和安排。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与之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本课程不仅要通过课堂传授教给学生基本的专利基础知识,更注重在实践中解答学生的疑问。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课堂讲授。在课堂上,老师把基本专利法律条文和较难理解的专利撰写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利法律知识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方法。

2.指导式学习。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在理解专利法律知识的同时展开课堂讨论,通过完成课堂讨论来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利法律知识。教师负责现场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案例教学:主要提供与专利申请、审批、专利权保护相关的案例,案例选取根据每章教授内容的需要。部分案例配有相关图片,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考核,考核形式有开卷考试、案例撰写、平时作业、平时考核,一般来说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余案例撰写占40%,平时作业占10%,平时考核占10%。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案

本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离不开计算机及网络,因此本课程十分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具体如下。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课程教师的全部教学内容采用PowerPoint制作,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知识的信息量,并将制作好的课件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对全校学生的开放。

2.建设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扩充性资料,鼓励自主学习。建设本课程的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专利基础知识学习的网络平台。在网络课堂中设立资料库(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政府文献等)、学科导航(包括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检索、知识产权网站、相关知识产权电子杂志网站、相关知识产权在线学习网站、政府网站等)、案例库、习题库、成果展示、师生互动区等。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课堂,能够自主获取所需要的专利基础知识,开阔眼界,逐步建构起关于专利基础知识的框架,形成自主的思维和判断的能力与习惯。

六、结语

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中,学生的实用专利基础知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利知识,建立起基本的专利意识,从而在从事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提升创新发明的设计水平,能够将头脑中的构思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者设计,通过提交专利申请文件获得专利权。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将专利基础知识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期待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能够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欣,何立民,池晓波.“卓越计划”唤醒工程类学生专利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6):99-102.

篇5

【关键词】 车工实训 项目化教学 一体化 基于工作过程

自从我校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以来,根据辽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实践探索不断推进和完善,在一些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践课程《车工实训》,作为我校最早开展课改的课程,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项目设计

“项目化”教学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能否有效的进行,离不开对项目的初步设计。我校《车工实训》课程的项目设计从项目的来源、简化和结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项目化”教学的基础是“项目”,换句话说没有“项目”“项目化”教学就无从谈起。车工实训在“项目”选择中克服了随意性。我们提倡项目来源于企业,但不是没有选择的为我所用。选择中要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提升学生相应能力为标准。同时我们不是把企业的工作任务完全的照搬,还要对项目进行必要的简化处理,以适应学生的自身能力。最后我们还要考虑课程全部项目的结构是否合理,我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项目的编排,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学习。

二、项目实施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融“教、学、做”一体。我校《车工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中心,从教学情境的设计、项目化教材开发、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

“项目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的行动模式。指导思想就是将项目或任务交给一组学生去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设计、实施再到相互评价都是要由W生完成,而老师再整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评价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每一个环节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在项目设计时除了要考虑难度适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车工实训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有意识的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情境设计是真实工厂生产的模拟,有角色和责任定位。教师首先下发任务单,说明任务要求和工作期限,并且做出必要提示。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小组完全仿照企业的生产基本单位,接到任务后由小组讨论制定生产方案、计划、工作量计量和工作规范,并且进行工作任务分配。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构建起企业服务和岗位角色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课程项目化处理后,如何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的结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处理后使知识体系打乱,如果整合不好,可能造成项目中知识的消失,甚至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只要提高技能,知识就可有可无,能不讲的就不讲了,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专业理论的欠缺,也影响到学生的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学院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项目化教材,教材以一个项目为基本单元。项目化教材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还包括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情景和考核评价,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指南。

项目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包含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这些环节是基于项目施工过程的。教师在教学组织时,合理分配时间,每个工作环节都要按项目标准要求完成,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应逐渐的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际工作能力。

三、项目考核评价

项目课程的考核区别于传统笔试的考核方式,它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性考核。根据不同的项目、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才能有效综合的反应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情况。《车工实训》课程通过多年的实践,评价中克服了评价目的、主体单一、评价只是侧重于知识评价、评价缺乏针对性等缺陷,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项目化“教学法是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它既不是可以照搬照抄的万能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是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等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这种方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徐锋. 谈高职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03).

[2] 胡春芳. 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 职教论坛. 2012(05).

篇6

【关键词】学校管理 年级组组长负责制 教师专业化 相关性分析

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年级组组长负责制在实践中发挥着强大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在教师管理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安排,教师教学任务的分配、督促和检查,班主任工作的督导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年级组组长负责制对教师专业化是具有促进作用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年级组组长负责制是以横向的年级组管理出发,不利于各学科教师的交流,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1] 文章将教师专业化分为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包括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情操、专业理想、专业自我等)[2] ,具体对年级组组长负责制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讨年级组组长负责制对教师专业化的相关性。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市SSQ中学的292名教师作为研究总体,采用非概率抽样的偶遇抽样,抽取了122名教师作为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该问卷分为封闭题和开放题两种题型,划分为三个维度:年级组对教师专业知识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年级组对教师专业技能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年级组对教师专业情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偶遇抽样。本问卷采用Cronbachα信度系数(内部一致性)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指标。研究发现,教师专业化问卷的30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在0.83~0.90之间,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87。而且本研究中的各维度的内部信度在0.70以上,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在0.8以上,说明该问卷有良好的信度。

二、研究分析

(一)年级组与教师专业化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及归因

年级组作为一个基层的行政管理组织,有管理和考核学校教师、给教师安排教学任务等职责。[3] 下面具体分析年级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之间的相关关系。

1.年级组对教师专业知识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年级组与教师专业知识的三个方面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年级组与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概念、原理框架等熟悉程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8**,说明年级组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之间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年级组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作用越大,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就越高。同时,也反映了年级组对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年级组下设备课组,年级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学科知识概念、原理框架的探讨和研究是比较常见的。第二,在年级组内也组织了一些相互学习和探讨学科知识的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有促进作用也是预期目标。第三,年级组根据自己的权限,也会请知名专家来进行讲座指导,这对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年级组对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2)从年级组对教师关于课程组织、设计、编制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来看,二者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181**,说明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化方面起的作用越积极,教师关于课程组织、设计、编制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就越好。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四点:第一,年级组对备课组直接进行组织和管理,组织教师进行备课,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学科课程组织、设计、编排方面的知识的探讨和研究是比较常见的。第二,在年级组内也组织了一些相互学习和探讨课程组织的活动(如听课、评课、赛课等),对教师课程组织方面的知识也是有促进作用的。第三,年级组在一定的权限内,也会请知名专家来进行指导讲座,这对提升教师的学科课程知识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第四,年级组还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学案,并进行评选,督促教师学习的同时,也对教师课程组织设计、编排上进行指导,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教案、学案,进行集体学习和研讨。这对教师在课程组织、设计、编排方面起着很积极的作用,因此,二者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是科学合理的。

(3)年级组与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社会背景知识及相关趣事的了解情况之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198*,表明二者存在相关关系,证明了年级组在教师专业化方面的影响越大,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社会背景知识及相关趣事了解的程度就越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年级组会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有时也会组织校际之 间的交流合作,无形中就加深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学习、理解和思考。在这种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就会增加自己学科的专业敏感度,多少都会听到、了解到与自己所教学科的趣闻趣事。第二,年级组根据自己的权限,也会请知名专家来进行指导讲座,这对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是其中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因此,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作用很大,也表明了年级组对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2.年级组对教师专业技能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年级组对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管理能力上,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年级组对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或工作程序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99**,表明二者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同时反映了年级组在影响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作用越积极,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或工作程序的制定和实施的能力就越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年级组作为一个基层行政管理组织,在实施年级组组长负责制的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需要组内教师的支持和参与,正因为这样,年级组的工作才得以开展,而当年级组的管理面不断扩大时,教师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去,同时,教师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就得到了锻炼。第二,教师参与管理还可体现在对班级的管理,年级组是直接管理班主任工作的,并对其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与评价等,而且年级组每学期或每年都会举办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因此,年级组对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或工作程序的制定和实施的能力存在高的正相关关系。

(2)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教师专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考察年级组对教师专业技能的相关性,可以从年级组对教师参加培训这个方面进行,而年级组对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年级组与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22**,表明年级组在促进教师参加教育培训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年级组的管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起促进作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四点:第一,在年级组组长负责制下,年级组对教师参加有关的教育培训是给予支持和鼓励的。第二,学校每年提供少数教师可以参加教师培训的名额,基本上也是由年级组进行筛选和推荐。第三,对于教师参加培训后的结果检验,也是由年级组来进行考核,例如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后,会举行汇报、讲课和交流培训心得等一系列措施来对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考核。第四,根据相关的规定,不论是对于教师个人还是教师团体参加培训,可以给予教师部分的经费支持,如果是年级组举行的培训活动,绝大多数或全部费用都是由年级组负责。

3.年级组对教师专业情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年级组对教师专业情意的影响,主要是考察年级组组长负责制的管理是否与教师的专业情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教师向老教师、学科负责人、教育专家学习的频率高,说明教师自己对教育事业有很高的热情,或者是对教育工作有很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又或者是教师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需求等。[4] 总之,反映出教师为了使自己更专业而不断努力学习。

根据本研究调查,在年级组组长负责之下的管理,对教师向老教师、学科负责人或教育专家学习的频率间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243**,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同时说明了在年级组组长负责制下,年级组在专业化方面的影响作用越高,教师向老教师、学科负责人或教育专家学习的频率就越高。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在年级组组长负责制下,年级组会给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相互之间可以充分进行交流和学习,因此,年级组在这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年级组下设备课组,由年级组直接组织和管理,为了使备课效率更高,每个备课组内都会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很高学科研究水平的老教师或学科负责人。第三,年级组内实行“老带新”活动,因此,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因此,年级组对教师向老教师、学科负责人或教育专家学习的频率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

(2)年级组与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61**,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说明了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越积极,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就越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年级组组长负责制下,年级组是教师的归宿,是教师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阵地,因此,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化的积极影响,直接会促使教师各方面的发展或提升,教师在年级组内也可以得到成长,而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是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而当教师的各项能力在年级组内得到发展了,一般情况下,教师自然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3)在本研究中,教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情况,反映了教师对工作是否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教师职业操守的情况,因此,考察教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情况,就是考察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的一个方面,属于教师专业情意的一个方面。

在年级组与教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中,可知二者的相关系数是0.191*,表明年级组与教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情况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说明了年级组对教师是否认真批改作业有影响,当年级组的职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时,教师就会很认真地批改作业,同时,也说明年级组对教师的专业情意有一定的影响。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在年级组组长负责制下,年级组的一项常规工作就是定期抽查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对于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督促、评价和指导。当年级组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后,年级组就会采用各种方法对教师专业化进行推动,而其中对教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督促、评价和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年级组对教师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的情况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二)开放题分析结果及原因

在谈论到“您认为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化是否有促进作用?如果有,表现在哪些方面或做了哪些工作”时,有0.8%的教师认为没有促进作用,有99.2%的教师认为是有促进作用的。而其中84.4%的教师认为促进作用很大,有14.8%的教师认为促进作用不大。但是在谈到年级组做了哪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工作时,也能客观地举例说明。这说明年级组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促进效果良好。

在开放题中,回答“您认为年级组应该从哪些方面帮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或是你最想得到年级组的哪些帮助”时,教师的观点或需求各异,将教师的回答总结成以下几个观点。

1.经费支持

根据调查内容整理出以下结果,有30%的教师想得到经费上的支持和帮助。很多教师都说参加培训的费用其实还是不小的数目,对于教师来说,收入不高,因此,说明在教师专业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希望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以满足教师在专业培训或教师专业化相关方面的需求。另外,有14%的教师希望年级组能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特别希望学校能提供有关高考参考辅助资料和有关教育类的书籍以及有关课外知识扩展的书籍。

2.培训或专家指导机会少

有22%的教师最想得到的是相关的培训机会或专家的指导。这些教师反映,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太有限,根本满足不了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化需求,再加上名额有限,就只有极少数教师可以享受这样的机会,因此需要扩大参加教师培训的人数,而不是极少数人的特权。然而,就在这少数能参加教师培训的教师中,有一些教师却因一些工作上的缘故不能参加培训,浪费了难得的培训机会。

3.心理辅导

有一位教师认为自己想得到心理辅导,认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感觉自己的压力大,学生、家长不理解,希望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很多高三教师说:“高考在考学生的同时,也在考教师。”而有部分教师则说:“高考,考的不是学生,而是在考教师,那些每年都教高三的教师,就每年都在高考。”尽管只有一位教师提到需要心理辅导,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教师经常说压力大,身心疲惫,却不寻求心理帮助,这说明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疏导也不够重视。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年级组对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年级组组长负责制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起积极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据调查数据分析,在年级组组长负责制下,年级组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某些因子甚至还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年级组对用于教师专业化方面的资金不足。教师教育培训或专家指导机会少,且教师培训安排不尽合理。年级组对教师心理健康不够重视。

(二)研究建议

1.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各项职能

正因为年级组组长负责制对教师专业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更要重视年级组组长负责制功能的发挥,将年级组的各项职权发挥到最佳,特别是年级组的管理、组织、考评、督导、奖励等功能,坚持贯彻年级组目前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各项措施(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赛课、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学案、“老带新”等),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与各处室的工作关系,充分考虑组内教师的各方面情况,合理安排教师教学任务,根据教师工作时间科学组织活动,调动组内教师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化氛围,等等。

2.加大教师专业化专项资金的投入

教师在专业化方面的书籍欠缺,其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资金的支持,因此,只要学校为年级组增加资金,就可以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各种有关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书籍,并能组织教师参与相关的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活动,对于在教师专业化方面取得成效、有较大进步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表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相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定然会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3.增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质量

首先,年级组应扩大教师专业化培训机会,让想参加专业化培训的教师都能参加。同时注意实行假期培训,这样既不影响教师参加培训,也不影响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另外,对于那些不能参加假期培训的教师,年级组可以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指导和培训。

其次,年级组还须提高培训质量,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年级组应对实施培训的单位做充分的了解,在教师专业化培训方面是否有一定的权威,应考察教师参与培训后的效果。第二,年级组内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需要提升的专业内容等也不尽相同,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需求和意愿,让每次培训都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培训的质量。

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

年级组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第一,年级组应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资源,组织和安排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特别是对于压力大的教师、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和工作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的教师,他们更需要心理健康疏导。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才能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全面发展,从而有利于健康科学的学生教育,最终达到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第二,年级组应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围,适当举办轻松的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沟通,缓解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作者单位:罗华秀,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沙坪坝,401331;郑睿,重庆市南华中学,重庆 渝北,401120)

参考文献:

[1]柯登地.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存管理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30-02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Zhang Yumei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be widely us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modern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ode, especiall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o the computer network for the teaching mode transform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henyang, China 110034

1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转变

教育专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有效整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的优长,建构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1]这是基于网络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考虑。对于教师来说,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只是增强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角色。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交流使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在单纯的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力量被削弱了,教学往往会因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思想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这是网络教学难以替代的。好教师可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而网络教学却不能代替好的教师,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高新科学技术这一元素作为教学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也是必然趋势。可是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加上粗浅线条式的应试考核方式,都与教学初衷相悖,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载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1 传统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学生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主体性加强

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资源的掌握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有些情况下甚至优先于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课程学习、下载学习软件、上网搜寻有关资料、发送电子邮件或BBS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途径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和协作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更加自由,对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也有更大的自主性。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提升和拓展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资源的组织、建设、维护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指导等方面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2 传统教学媒体发生变革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多种获取途径,使教学内容的表现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更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为传统教学媒体的更新奠定了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教材、粉笔等载体和手段,正在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信息学习系统、资源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所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呈现方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立体化、集成式教材体系正在形成。

1.3 传统教学资源发生变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超越时空性、资源更新的及时性和快捷性是网络化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课程及时提供极大容量的教学资源,为教学内容的及时补充和更新提供支持。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迅速而广泛的信息传播使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2]。

2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征

2.1 处理数字化

它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2 存储光盘化

光盘存储数字信息容量大,且体积小,一张光盘可以存储A4纸文体65万页,全屏动态图像1小时12分钟,调频立体声5个小时。

2.3 显示信息

这是指利用信息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2.4 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2.5 学习资源系列化

它是指对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提供各种形式的系列教学软件。

2.6 教学过程智能化

它包括教学软件的专家系统对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资源使用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提供帮助等机制。

3 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3.1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网络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量,通过多种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量,使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为学习者创设了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提高学习效率。

3.2 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引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究。

3.3 可以自主化学习,学生在意义建构的环境中有选择性地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了个别化学习的可能,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

3.4 信息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学习上互助互动,培养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知识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局域网可以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

总之,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媒体呈现、真实的环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马宁.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设计的整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4):97-101.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 项目化教学法 教学实施

2012年上半年,笔者所在学校应用技术系成立了项目化教学小组,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首次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法,通过小组老师共同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效果,在随后举办的教学教研教改成果展示会上,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市级电视台进行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笔者作为项目化教学教研小组的成员,现就项目化教学法及其实施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一、实施项目化教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1.有利于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度重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努力使职业教育从政府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为更好地贯彻主管部门的会议精神,为国家创造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学校积极改革实施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使学生顺应当前的就业形势,胜任当前的工作岗位要求。

2.体现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宗旨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职教育要积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设置课程,促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对此,学校改变了职业教育闭门造车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在“做中学”的机会,赢得了企业的认同和支持。

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新型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指导方针,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是国家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项目化教学法的内涵

1.项目化教学法的含义

这一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企业实际的“工作项目”为对象,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转化为若干个“工作项目”,围绕着给定的“工作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全程参与项目教学的始终,充分体验工作环境,感悟工作过程,论证工作绩效,最终共同完成工作项目,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和学的新型模式。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融合了当前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整合了某专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旨在把学生融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学生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为最高成就目标。

(2)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体验为中心。

3.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协助作用。

(2)选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发项目课程是学习的关键。

(3)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

(4)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三、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在IT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项目化教学小组教师采用走访IT企业、问卷调查等手段,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要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列出IT企业所做的项目,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让学生感兴趣、乐意钻研。调查结果还充分显示出社会缺乏大量的设计制作人员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

2.分析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初步的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要具备从事计算机应用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具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知识更新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

3.工作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在了解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毕业生的需求之后,根据中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与IT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置与优化项目,确定项目教学任务。在选择与优化工作项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项目要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们在选择项目时打破各门学科的界线,整合工作项目所需的各科知识,根据市场调研中对人才的需求,将实际工作中的项目融入到项目化教学中来。比如在企业VI设计中,我们选择一个面向某企业实际的项目,如企业LOGO设计、名片、工作证、稿纸、信封、工作服等,将企业LOGO设计涉及的Photoshop与写作、美术、设计理念的知识融入项目,而没有按传统教学分为多门课程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设计一个企业的整套项目掌握了工作岗位中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4.工作项目的具体实施

(1)情景设置。创设当前所学内容与IT企业工作情况相近的情境,把学生引入到解决IT企业现实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清醒的认识,使学生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并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带着任务学习,让学生产生兴趣,从应用者的角度来了解项目功能,最终进入情景。

(2)操作示范。教师展示制作好的示范项目,讲授企业VI中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示范完成项目制作的大体步骤。

(3)独立探索。教师讲解完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工作项目打下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4)确定项目。大家解决项目制作中的问题后,教师提供制作好的示范项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的兴趣,提出自己想要制作的企业VI构想。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开始制作。

(5)协作学习。在项目制作过程中,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合理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项目。

(6)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工作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学习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分组讨论、设计方案,进行自我评价和分组交叉评价,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7)成绩评定。教师按照效果与项目主体的契合度、标志、色彩搭配、合理性、项目的统一性、完整度、创意发挥、原创性程度等进行成绩评定。

5.工作项目的总结

在完成项目以后,教师与学生要对项目进行总结,分析项目,进行知识点梳理,强化训练,形成技能,增强职业能力,同时注重技能迁移,结合企业进行实际项目的训练。

四、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评价

一是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在做项目中学习,学习中做项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逐渐构建起知识与能力体系。

篇9

摘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1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 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 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 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 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 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 “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越来越完善,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婉身,马恒东.面向21世纪农林院校生物学系列课程结构设计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增刊):64-67.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范式;话语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30-02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青年网络化生活已成为普遍共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接受、加工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融入网络社会的程度也较深。作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网络中兴起的“求异”风潮使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于话语权出现了转移和重新分配等。“尽管他们还在不断言语,但无人聆听,没有对话……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集体失语状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摆脱现实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对于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追问,必须由话语范式转换来回答。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释义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认的工作话语概念、本质的共同约定,以及教育施与过程中的理论、观点、方法的共有信念,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定范式,包括对“说什么”“为什么说”“如何说”等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在一定时期内,每个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都以其独特的形态稳定存在着,但任何一定时期的范式都有一些因无法解决而堆积的问题。网络咨询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已经堆积到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程度,这一现实困境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式转换,其理论自觉也正在自动重构新的话语范式体系。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

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内容,本体存在论视域下的语言观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人的感性意识和实践意识决定人的存在体验和领悟意识,而体验与领悟是话语经验的必然通道。在话语经验中,事物不是一个语言规范的描述对象,也不是客观科学判断对象(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只能压制而不能抵消来自网络社会的话语经验所产生的真实体验),而是人的“在场性”。现代西方哲学的有关学者在谈及话语范式转向的时候,也不约而同地反对离开对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就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不进行创新和发展,完全有可能在话语信息的传递中形成交流障碍和沟通障碍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读现实的敏感性趋于弱化,更不用说拆解扑面而来的各类思潮了。我们被自己构建起来的话语范式束缚,无法延伸到被教育对象所在的场域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与广大高职学生的感性存在与感性活动紧密结合,以哲学中感性活动的存在论为出发点探讨教育话语,是我们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理论依据。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基本内容

(一)内容选择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以立场分析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问题,构建中国化理论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纲领性。

(二)内容依据

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为支撑和依据,对社会教育资源、舆论素材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感性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语言。

(三)内容来源

广泛倾听社会发展实际所产生的各种思潮,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提炼加工,在现代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融入更多公民社会理念,创构出具有时代价值和符合当代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工作机制

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多数教育话语只是作为知识而不是作为思想被受教育者接受,多数学生生活在网络社会影响下的真实或虚拟场景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话语范式和语言内容上进行创新,同时对这个创新提出一定的良性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一)移植机制

横向采纳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的新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的转换主要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换,横向移植心理学话语、伦理学话语、美学话语,发挥其现代性、时效性,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但前提要深刻了解被移植话语的指涉,找到话语之间转换的契合点,否则会导致混淆概念的话语系统混乱。

(二)中转机制

建立不同话语之间的中转场所,将书面文件话语、理论学术话语、政策指导话语经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技术加工和处理,转换为具有一定现实语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抽象为具体、变共性所指为个体共鸣。但要注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否则会造成教育与认知的冲突,出现“话语断裂”,给被教育者带来指导思想的混乱。

(三)分流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不是来自于话语表意系统本身,而是受单独个体在社会权力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支配的,是不以教育工作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建立强势话语引导、弱势话语为主的“分散对话”工作范式,师生在话语交往中相互尊重,分流强势话语的传播霸权,消解“话语强迫”“话语替代”“话语单一化”造成的非良性话语共生造成的影响。

(四)互补机制

促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成要素间的互补,就是使话语语境、话语预设、话语内容、话语间性之间合理布局、相互作用。可以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在场”的话语语境,基于适当的话语预设,选择一个或多个话语内容,以合适的话语形式明确话语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与各自立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有效协调和良性互动。

(五)平衡机制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经济话语、道德话语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占比例是不平衡的。如革命时期,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占有大片空间。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正负两面的各种观点和意识概念扁平化扩张而来,且自身流变较快,不易警觉,在话语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他们的理想诉求,但要注意的是,平衡不是均等,要将各种话语按比例划定发展空间,使其合理竞争、协同发展,以期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断地进行对撞反思。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网络社会带来的教育环境重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场域向网络场域过渡的必然性。网络时代作为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必然主动放大与其相适应的感性愉悦空间,这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型带来紧迫感。如何理解、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环境、完成话语范式的转换,对于兼具学科性与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言,无疑是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性任务。

参考文献:

[1]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