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管理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管理研究

篇1

【关键词】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前言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与流通的时代,对信息数据是否能够实行高效的搜集、提取以及管理等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保证企业更好、更有效的的运行,就必须实行计算机管理,并且研发一个对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以便加强对信息的高效管理[1]。

1、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所谓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支撑科技组织运作、决策以及管理,且依靠计算机管理的由一个或者是多个运算系统而构成的人机系统。在对信息数据实行收集、储存、查找以及传送等,向有关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依据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以及系统分析的原则办法,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在科技管理部门的自身业务特点与职能的基础上,必须具备高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功能进行高效的设计。可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是构建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的,是包含了各个业务的管理模块、数据库、系统监控、维护以及外联等作用的一种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进而达到科技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化。

2、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1科技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系统在启动的过程中,必须对身份进行验证,因此在应用程序初始化的过程中,设定一个登录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包含对整体布尔变量值的变化,按照这个变量值,确定应用程序能否进入系统。按照对用户需要进行的分析,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为:系统维护、基本信息管理、查询、数据的输出以及统计等。

2.2科技管理系统的功能

(1)系统维护,在这一功能中包含四个模块,分别是用户管理、数据的备份、密码修改以及日志文件。其中用户管理是对用户的增加进行管理;而数据的备份是对系统中的各种信息数据加以备份处理,预防系统数据信息的丢失;密码修改是对系统用户的密码修改权限进行控制,进而避免密码的丢失或泄露[2];日志文件,是对系统内数据库中的数据用户加以登记,并且用户的使用情况登记在数据库的日志文件内,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可以使数据复原。

(2)基本信息管理,该功能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录入、删除以及修改。

(3)查询,该功能是实现用户对数据库的查找,其中包含工作量的查找、综合查找以及随机查找。其中工作量的查找主要是提供给科技工作人员工作量的查找;综合查找通常是对常用的信息实行综合的查找;而随机查找是针对用户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查找[3]。

(4)数据的输出,该功能含有三个部分,即数据表的打印、成果表的输出以及项目表的输出。其中数据表的打印主要是对所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打印处理。成果表的输出,即针对成果库内的各种记录,给予迅速的查找与阅览。项目表的输出,是对项目库内的所有记录,提供浏览的功能。

2.3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结构的设计

信息系统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数据,并且协助人们对信息数据加以有效的控制,进而做出决策的一个系统。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依据一定的模型,数据库将大量的信息数据组织在一起,进而给予存储、检索以及维护等功能,进而让信息系统能够更加便捷、更加准确的由数据库中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与上述的信息系统一样,其基础也是数据库,并且对其结构进行研发与设计。要想研究并开发出一个健全且有效的信息系统,首先就必须对数据库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设计时,一般采取由顶至下的数据分析对策。数据分析抽象指的就是通过现实的人、事、物以及概念,实行人工的处理,对人们所关注的、相同的特性加以抽取,而将并非本质的细节给忽视,之后再对这些特性进行准确、真实的描述,针对需求分析阶段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加以处理,进行分析与组织,并且构成实体,标注出实体的编码,明确实体与实体间相连的种类,例如一对一、一对多等等。

进行所有数据的抽象分析,就能获得各种实体,并且了解实体的特性,具体的实体如下:

(1)科研项目,该实体的特性含有:项目的编号、名称、种类、担任的部门、任务的来源、起始时间与结束时间、研究的内容、参与的人员、负责人、费用来源等等。

(2)项目年度,该实体的特性包有:项目的编号、年度、进度要求、年度费用以及总结等。

(3)成果奖励,该实体的特性包有:项目的编号、奖励的编号、项目、年度、授奖部门、获奖人等等。

(4)科研成果,该实体的特性包有:项目的编号、成果编号、重要参与人员、成果等级、成果申报时间、鉴定时间等等。

(5)成果专利,该实体的特性包有:项目的编号、专利的编号、专利的名称、类别、专利权人等等。

E-R图是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最佳的工具,通过对抽象的分析能够获得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具体见下图1。在对其E-R图进行设计时,采取标准化的理论去除数据库中所存在的冲突,并且去除其中不需要的冗余,进而对数据库的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最终获得科学合理、有效的数据库。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单位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信息数据需求的加大,使得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以及使用是极为必要的。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科学技术管理的工作水平,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极大的提高科技信息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唐维燕.基于Web的科技信息管理系统[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9(07)

篇2

1科学管理信息化内涵

科技信息管理基础的管理信息叫做科技管理信息。重新整理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科技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等处理,让科技管理自动化,给科技管理创造了信息管理技术模式。在实施过程当中,科技人员进行网络会,将科技政策并及时的更新,社会各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把科技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在一起,在各个环节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建立并优化管理系统,并且要不断地提高高科技的管理效率。

2科技管理息化的作用

它的作用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助于实现管理规范和科学化,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还能节约成本。为追求科技的进步,各单位都要重视,怎样管理好这些项目是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技管理信息化成为了必然的信息要求,为其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手段,这种改变模式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办事效果,更有利于提高行政能力。信息技术作为灵魂和手段,有规范工作的作用,大大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资源可以共享,间接地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科技管理信息化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各个部门都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管理和流程的组合,从而提高了管理以及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还能节约成本。

3科技管理建设存在问题

3.1对管理认识不足

有意识才会有行动,很多科技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所在,管理意识欠缺,管理部门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较轻,更加缺乏科学的规划,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2缺乏管理人才

科技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才能使管理信息化更快的发展,但是现在管理部门远远缺少管理人才,虽然有对计算机精通的人,还不足以达到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科技关系信息化无法正常进行就是缺少了这种人才。

3.3设施不齐全、软件开发力不够

科技管理信息化要有先进的配置和硬件设施,要提高软件的开发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人员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最终使设施不健全,不能开发出所需要的软件,使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顺利的进行。

4转变管理意识

管理的意识可以推进科技化管理信息的发展。领导作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意识直接影响到了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由于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使领导对建设的热情度不高,重视度不够大,所以改变领导的管理意识,能提高对建设的重要程度,是顺利发展的前提。还要不断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这需要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精通和掌握,要具备较强的写作水平,还会通过网上处理系统处理相关事物。还要积极地开展培训,让他们能更快的掌握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网上的处理能力,从而来提高综合素质。建设安全管理体系也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当前已经解决了网络安全的问题,但是内部隐患还存在,这也影响了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系统,给科技管理信息化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避免了系统资源风险带来的一系列危害。

5结语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信息技术所提出的重要要求。要不断地加强互动型合作,更快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总之,树立现代化的办公理念可以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管理时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深深体现管理的意识,才能更快的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当今时代的产物是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也是不可终结的潮流,需要科技人员在实践中研究进步,信息化建设是松散的,没有固定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来提升管理水平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作者:冯笑 单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敏.浅谈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2).

[2]章力.关于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5(5).

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管理;科学技术;定位研究;自然科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26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130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要逐渐走上创新型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在对之前我国学者就政府对自然科学的管理中,我国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研究主要以科研活动为主要出发点,从而扩展到科学管理的探讨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有一定偏差的,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对科学技术管理过于狭隘的看法,难以全面地进行认识。就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极大的推动力来看,我们需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宏观角度去看待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第一,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对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对其有高度的重视;第二,政府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当下对科学技术关系的问题,例如管理的内容应该有所拓宽,管理的方式应该改变为服务型的管理,将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管理,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政府自然科学管理

2.1 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就是对社会公共事物、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行为。公共管理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成员范围内对社会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过程,公共管理是一项公共性的活动,社会性的事务。简单概括来说就是,社会公共组织或是其他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进行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管理,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对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具有社会型、动态性、层次性三个特点。

2.2 公共管理方面就政府对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的理解

在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必须改革管理方式,从原先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而使得政府的管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从而提高我的综合国力,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转型。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军事、国防实力,加强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我国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社会文明建设、农业建设、工业建设、国防建设、教育事业建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政府对其管理就越具有难度。政府作为公共事物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使得科学技术的贡献向经济、文化、国防的方面发展,所以正确引导科学技术的功能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政府管理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核心内容。

3 正确理性定位政府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管理

3.1 政府和市场二者之间对科学技术管理的平衡

在我国的国情下,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和私人企业,因此政府在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时,需要找准正确的切入点才能促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对自然科学技术进行管理时,我们需要就科技本身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私人性;另一类为公共产品型。公共产品型的自然科技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投入时间和研究成本较大,取得的收益较少,并且进行的研究规模也较私人的要大,所以公共产品型的科学技术是由公共资源投资而产生的,对于这一类科技产品政府就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保证管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对于私人性的科学技术产品,其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收益,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类科学技术产品中大多包含专利性产品,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一定保护。因为不同科学技术研究的特点、目的不同,所以采取的管理方式也不能一刀切。在管理中,必须要政府、市场两只手结合,对各自管理范围、内容、方式做出明确的划分。政府在管理中要做到不错位、不超位,对于政府可管可不管的方面就交由市场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活力,使得科学技术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发展,从而促进其进步。

3.2 充分理解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

就我国之前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来看,其地位主要被看作是类似于医疗卫生或者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地位,把科学技术管理归纳到社会事业管理范围内。如今,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科研时间不断缩短,与其相关的利益链接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科学技术不如原先的纯粹,难以和地区经济发展相融合。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了发展的推动力,加快了社会财富积累的过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变了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政府需要对其加强管理。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其研究范围,其在经济、工业、农业、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机制,这种发展机制对政府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一定挑战,所以我们在改革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中,必须对科学技术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政府需要在宏观经济、财政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改变原先单一的管理方式。在政府中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从产业、社会方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3.3 确定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在之前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主要是将其归纳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认为其和这些公共事物可以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管理被纳入社会事业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周期逐渐缩短,其利益相关者也逐渐扩大,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之间的影响度和融合度也越碓礁摺H缃瘢科学技术已经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国防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这些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其不仅仅为这些领域提供智力支持,还促进了管理方式的改变和革新,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分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政府需要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监督,但是科学技术对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也逐渐增大,尤其是对我国的国防方面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特殊性注定其不同于农业、工业、卫生等领域可以独立存在,其逐渐发展为具有复杂的、综合性、社会性的领域,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技术

发展的要求。

所以,要对科学技术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要明确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第一,科学技术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政府的管理中需要把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提升到和经济、财政管理等同的地位,而不是将其等同于教育、卫生、社会等方面的管理;第二,政府下辖的各个机关单位,比如卫生、交通、教育、经济管理等部门,都需要将科学技术管理作为单位的管理重点,需要把科学技术融入到产业发展,区域进步来实行技能型管理;第三,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需要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和各个部门的科学技术管理部门相协调进行管理,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完善的科学技术管理体系。

3.4 强调政府科学技术管理的区域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发展速度、发展特色不同,其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国在进行科学技术的管理不能一刀切,应该就每个地方的发展特色来进行管理。但是我国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并没有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不同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死板,难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不断提高,中央对于地方的发展、变化难以及时进行了解,国家就科学技术管理出台的管理措施难以同地区发展相适应,难以满足地区的发展需要。并且地方科学技术管理大多复制中央的管理方式,使得地方缺乏自身特色,没有就自身情况进行分析,难以最大化地利用地方资源来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从而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政府管理要对科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必须要重视地方的特色,从自身实际来对科学技术进行管理,不能做一刀切。

4 结语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体现的重要性都是不容质疑的,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必须加快对科学技术管理的改革,需要从科学技术在公共管理的地位,其体现的作用来重新定位自然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进行服务型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焕祥,段学民.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述评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2] 曹丽燕,马宪民,蔡齐祥.关于公共科技及其管理的

几个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3] 孙斐,韩伟.自主创新导向型公共科技管理理论研

究综述――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1,(3).

[4] 刘太刚.对传统公共物品理论的破与立――兼论后

公共物品时代的政府职能定位理论[J].北京行政学院

学报,2011,(3).

[5] 王焕祥,孙斐.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科技管理制度

的演变与启示――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科学学与

科学技术管理,2009,(11).

篇4

关键词: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人才激励

0 引言

科研院所作为进行科技研发的核心机构,是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柱力量,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技人才是科研院所发展的核心力量,科研院所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激励人才能够积极发挥自身的才华和潜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最终促进科研院所的长期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整体的科技进步。

1 科研院所在人才管理和人才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过度重视学历,忽视了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科研院所在招聘科研人才时都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还要通过英语六级或托福证书等一系列资历证明,认为这些证书是人才能力高低的证明,而对其科研能力却缺乏必要的考核,忽视了他们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导致很多科研院所招收的科研人才都是只会学习、不会科研的“考试人才”,无法很好地适应科研工作,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容易出现失误等,甚至给科研院所造成很大的损失。

1.2 人才结构不合理

科研院所的人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人才的学历、行业、地域和能力等方面的不合理,科研院所的人才主要是从事科技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等工作,有时候一个科研课题需要不同背景、来自不同地域、专攻不同领域的科研人才来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结构一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人才队伍在专业、行业、区域等方面的分布比例不平衡,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缺乏协调性,导致人才队伍的整体科研质量和水平有所下降,极不利于科研院所的持续性发展。

1.3 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院所只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人才的激励和培养,这不利于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薪酬分配制度不合理,激励手段单一。现阶段,我国还有很多科研院所没有形成科学的薪酬制度,薪酬的制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于奖励的项目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相关的配套绩效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薪酬激励制度难以发挥效用。另外,在薪酬激励方面手段比较单一,除了必要的工资绩效之外,对科研人才没有提供必要的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利于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缺乏必要的精神激励制度,没有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受当今社会形势的影响,部分科研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挣钱或者拿到较高的职称,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挖掘,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主要是由于科研院所缺乏对科研人才的有效激励,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型科研环境,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过程中太过注重研究成果,而没有对人才给予肯定,导致人才失去科研的积极性。

2 加强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的意义

加强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有助于提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管理者的正确引导和适当激励,可以在满足科研人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之外,还可以激发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去,使院所的科研队伍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科研院所通过完善科学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能够将公平、按劳分配等思想充分体现出来,避免不正之风的盛行,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人才的约束作用,从而净化整个社会的学术研究环境。

3 加强科研院所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人才管理制度建设

由于缺乏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导致我国的科研院所不能很好地凝聚和吸引科技人才,研究水平不能快速得到提高。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全面的人才观,提高对能力型人才的重视,加强人才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进而培养出一批顶尖的大型科研项目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服务。

3.2 优化人才组织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科研院所人才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科研院所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合理地对人才的数量和类型进行配置,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效用。通过结合实际需求来配备人才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科研院所实现人才结构的动态平衡,优化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提高人才队伍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最终实现科研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保持科研院所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创新性。

3.3 完善激励机制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研院所在建立人才激励制度时要转变人才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人才的主体地位,将人才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工具去管理,加强对人才的激励和引导,积极挖掘科技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良好的人才激励制度是为科技人才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对人才产生约束力;激励制度是为了鼓励人才进行科研创新,而不是督促人才进行科研工作。科学的、人性化的人才激励制度强调的是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培养科技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个人目标与科研院所目标的协调统一,从而使人才更高效的为院所开展科研服务工作。

第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首先,在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薪酬是保证科技人才物质需要的前提条件,也是科技人才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前提与基础,更是对科技人才工作绩效的一种肯定。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来让科技人才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同时还可以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科研团队,为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科研院所要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可以根据科研任务的强度和获取的科研成果,建立更为公正透明的工资制度。在进行职称评定、确定工资水平时对科研人才进行全面的考察和量化评估,比如工作态度、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科研课题难度等,保证薪酬激励的公平性。物质激励还可以通过发放适当的奖金、福利、股权等多种形象来实施,使科研人才能够安心地进行科研工作。其次是精神激励,在这方面,科研院所领导要对表现优秀的科研人才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看到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同。加强与科研人才的沟通,帮助他们减轻来自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及时帮他们解决困难,减少精神压力,进而可以安心地进行科研工作。对于有能力的人才,领导可以给他们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科研项目,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充足的发展空间,让科研人才在自我挑战、自我价值实现上得到满足,同时也使精神激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三,营造自主创新的激励氛围。

自主创新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主要的发展目标,科研院所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科研氛围来激励人才进行自主创新,帮助人才实现个人价值。

首先,科研院所的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做好科技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构建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增加他们的归属感,让科技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任务中,激发创造激情。

其次,科研院所在构建人才激励机制时要实现管理的柔性化,注重人才的主体地位,营造自主创新的科研氛围,最大限度的为科技人才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进而使科研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另外,科研院所为了提高科研人才的创新水平,还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根据科研项目的要求将科研人才进行合理的分组,为每个项目组制定一定的目标,力营造团队“紧迫感”和“荣誉感”,在竞争中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创造更大的科研成果。

科研院所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有必要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优化科研院所的人才组织结构,使科研人才队伍保持活力和创新性;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坚持以人才为本,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效结合,为人才营造自主创新的科研氛围,从而激发人才进行科研创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艳艳.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2]吴林妃,陈丽君,庄俐,符建荣.从激励机制视角探析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4(04):84-88.

[3]王丽.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商,2015(24):16.

篇5

关键词 商业智能 智能科研系统 知识发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在局限于对“静态”信息的获取、管理和使用,而是在追求更高一个层次的知识管理和智能决策支持。科研管理也是如此,科研是项目申请、管理、结项、成果鉴定和获奖、专利申请等一系列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有效地管理、使用这些数据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高效的智能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在完成传统的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的基本管理功能同时又能更深层次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找出这些基本数据之间的联系,为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有效”数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人员需求。这时,智能性能就成为新一代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考虑过的一个重要属性。

1基本概念简述

1.1智能科研系统

智能科研系统是相对传统科研系统来说的,与传统管理系统在区别在于:智能科研系统能通过感知、学习、推理、判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推理,而这些新形成的知识和推理,会成为新一轮处理的对象,从而形成更高级的知识,进而协助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对科研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1.2商业智能(BI, Business Intelligence)

商业智能又名商务智能,英文为Business Intelligence,简写为BI,是企业对商业数据进行搜集、管理和分析的系统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预测能力”,帮助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BI是包含一系列数据整理、分析、挖掘、展现等部分组成的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技术及其应用。

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然后经过抽取(Extrac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和装载(Load),即ETL过程,合并到一个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海量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1) 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虽然是从传统数据库系统发展而来,但是数据仓库区别于传统数据库系统还是有较大区别。从存储内容来看,数据库只存放当前值,而数据仓库存放的历史值,通俗的讲数据库存储的是“点”,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线”。另外,目标也不尽相同,数据库的目标是面向操作人员及其日常操作,而数据仓库的目标是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为其提供决策支持。在智能科研系统中建立数据仓库的目的也是为辅助决策支持提供处理对象。

(2)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即数据挖掘是要发现那些未曾预料到的,不能靠直觉发现的信息或知识,甚至是违背直觉的信息或知识。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前摄的、基于知识的决策。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

(3) 联机分析处理(OLAP)。OLAP使得数据分析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一致、快速、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OLAP的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者在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实现维度变化、旋转、数据切片和数据钻取等,帮助决策做出正确的判断等功能。

2智能科研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科研决策者和管理人员为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不仅需要对科研事务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服务的质量,更需要的是建立科研管理知识发现系统来支持管理者的科学决策。

2.1智能科研系统为科研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持

智能科研管理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和推理,针对关键的科研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和预测;然后再对数据进行模型化、可视化和综述化,向管理者提供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指导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孤立点挖掘等方法与专家咨询动态结合,在数据仓库进行挖掘,可以判断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资助方向。

2.2智能科研系统是科研立项工作的决策提供保障

由于科研立项的多因素性和项目的数量庞大,导致许多科研项目重复研究,研究效果和水平也不能较好地体现立项的初衷。通过智能科研系统,对课题申请所涉及的申请者、申请单位、研究内容、领域等诸多因素进行数据挖掘,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规范的项目遴选方法,减少不合理因素对项目立项的影响,有效、准确、合理地选择确实需要资助的项目给予资助。

2.3智能科研系统为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支持

科研项目管理对于课题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需要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得到支持管理及决策的数据。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可以发现课题承担人、承担单位、经费分配、科研仪器使用等多种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提高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智能科研系统可以对科研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存在于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根据专家评议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和孤立点分析发现评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专家库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基于BI的智能科研系统

系统总体由数据层、数据仓库层、数据分析层、表现层、高级应用层五层构成。结构示意如下图所示:

数据层:数据层由源数据和ETL功能构成。数据源数据主要由各个业务系统产生,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是当前主流的数据库系统,如:Ms SqlServer、Oracle、DB2等,也可是其他非结构性数据库,如:文本文件。但是数据的质量会影响后期的分析,所以建议使用标准规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数据抽取主要完成数据抽取、转换、加载,主要目的是为后期的数据挖掘、分析准备符合要求的数据。

数据仓库层: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是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决策过程。数据仓库作为一个集成的数据库,把数据从各个信息源中提取出来,将不同类型数据经过标准化成统一格式、净化过滤、加上时间标志和来源后,按时间分割、集成后存入数据仓库。

数据分析层:该层是数据仓库和前端表现工具的桥梁,它包括 OLAP 分析引擎、安全控制机制、数据挖掘工具等,按照科研系统管理的需要进行具有多主题、多维度的分析,并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现趋势,该层主要响应表现层和高级应用层的分析请求,并将多维数据传递给前端的表现工具。

表现层:表现层是用户和系统之间交流的接口,为用户提供简洁、快速的访问系统的方式,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数据进一步进行钻取,进一步获得不同层次的数据。该层的主要任务:将数据转变成信息,而后通过发现,将信息转变成知识;或者直接将信息转变成知识,即完成知识发现。

高级应用层:高级应用层严格来说,也是属于表现层,但与表现层又有着区别,表现层属于战术级层面,而高级应用层则是战略级的体现。该层将信息或知识应用在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上;企业建模等。

3.1 数据仓库的建立

数据仓库的设计应该使得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准确地掌握本单位的科研进展状况、立项情况、科研经费,为制定一个较长期的科研计划及管理策略,组织决策者需要进行的分析主要有:(1)课题来源渠道和课题的类型变化及发展趋势;(2)科研合同的执行进度变化与趋势,以及影响合同执行的因素;(3) 本单位的对科研的技术实力和研究能力;(4)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5)省内、省外乃至国内、国际目前科研的热点、重点、难点内容。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智能科研管理系统中,为实现对科研立项、管理、申报以及经费的分析、预测。需要建立以下几个主题:课题、合同、经费、科研人员,根据主题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相应数据。为更好地分析数据,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定义。这样,当数据仓库执行某个查询时,并不直接查询事实数据,而是从维度数据入手,在维度数据的指导下对事实数据进行查询。

另外,在数据仓库建立中还要考虑以下因素:跟踪数据的更新;数据质量检查;管理和更新元数据;审计和报告数据仓库的使用和状态;删除数据;复制、分割和分发数据;备份和恢复;存储管理。

3.2 数据挖掘(DM,Data Mining)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设计

数据挖掘的任务主要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通常所说的数据挖掘会通过这些任务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来对数据进行处理。选择数据挖掘工具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可产生的模式种类的数量,分类,聚类,关联等;(2)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操作性能;(4)数据存取能力;(5)和其他产品的接口。

OLAP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原则:(1)模型必须提供多维概念视图;(2) 透明性准则;(3)存取能力推测;(4)稳定的报表能力;(5)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6)维度的等同性准则;(7) 动态的稀疏矩阵处理;(8) 多用户支持能力准则;(9)非受限的跨维操作;(10)直观的数据操纵;(11)灵活的报表生成;(12)不受限的维与聚集层次。

4总结与展望

本文仅从商业智能的概念、所涉及的技术以及架构体系进行了介绍,并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的新需求、新挑战,将商业智能引入到科研管理系统中,形成智能科研系统的一个雏形,实际上还有许多功能以及技术亟待进一步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智能科研系统必然会在高校、企业等单位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商业智能在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4).

[2] 蒋伟,张弦.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2013(20).

[3] 刘业政,胡剑.商业智能的核心技术及体系结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8).

[4] 郑世良.商业智能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研究;实施路径

在社会经济取得较大进展的今天,有计划性的进行管理方法的改进也显得十分必要,部分科技创新园一改往日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理念来进行园区日常的管理。麒麟科技创新园开发建设管委园科研载体项目则由规划建设处直接管理,从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存在较大的不足,现有管理者需要处理较多的繁杂的事物,人员安排上较为紧凑,因此,亟需通过科技创新管模式来进行改进,以便于提升其整体的管理质量及运营效果。

一、科技创新管理模式要素和模型

1、政策管理

政策的目的是引导一项技术或者决策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所以科技创新管理离不开相关政策的管理。科技水平的强弱是事关一个国家经济竞争水平的能力,所以国家应该在政策管理上注重科技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政策体系,推进科技法制建设的力度,从而保证科技决策的合理性与执行性。国家应该结合科技发展的现状,制定出适合科技发展的政策,比如科学技术投资政策、科学技术成果专利政策、科学技术人员激励政策等。以政策为依托,建立合理的科技体制与科技布局。

2、主观层管理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所以企业的发展需要结合现实的状况和市场经济的相关要求和规律进行。科技管理也不例外,需要将科技创新管理纳入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来进行。能够结合科技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找准科技资源在社会中应该所在的位置,切不可是科技资源在不适合的位置或者使用环境之中,以免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将科技作为一项重要的与社会经济相关的资源,那么要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做好主管层的管理。如需要考虑合理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物资条件结构等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合理的科技制度与法规政策,确保相关工作人员遵循,也确保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能够有所依据,从而更好的进行科技成果理论与方法的评价。加强内部结构的优化,打通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以及地区之间的科研成果能够及时的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分享科技成果和交流经验的桥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这样有利于各部门和不同的地区与企业之间放宽视野,扩大科研的格局,而不是仅仅局限与小格局的科研研究。此外,科技创新管理模式的构建在主观层方面还应该创建良好有序的环境,确保科技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能,努力将自己的科研才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推进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一个企业必然要面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项管理要素,科技创新管理也不例外。要做好科技创新管理的工作需要在经营管理方面下足功夫,因为科技创新方面所涉及的管理内容非常的丰富,并且管理的对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特征。比如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工艺的质量、技术标准和技术设备等方面都是经营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所以要做好科技创新的经营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变管理方法,因为科技管理所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的宽泛,所以需要改变传统的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方面的粗放式管理方式,而应该将经营管理的各项环节纳入其中,实现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科技创新管理的经营管理中使用一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科技发展现状和涉及内容宽泛所决定的。其次要转变管理的观念。一切的管理都应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运行,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控好市场的科技需求目标,充分调动人才资源,转变运行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流通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统筹安排,从而建立起灵活、高效、有序的科技管理体系。

4、加强群体行为管理

一切的管理都是人在运作,是人管理人的一种模式,所以重视科技创新管理中的群体行为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科技创新管理中的群体行为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通过环境的改善来提高就职人员的对于科技园的归属感,同时可以帮助就业人员快速的融入到工作氛围中;其次,以人本主义来进行日常的管理,尊重和重视人才的综合价值,并坚持以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为重心,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第三,强化合作意识,有计划性的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从整体上带动科技产业园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的管理中营造良性竞争意识,为人们施展各自的才华提供公平的环境;第四,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并以此为基础约束和管理人们的日常行为。

5、重视预测管理

预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制定出科技、经济政策、规划,使科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测管理是结合科技创新目前的发展现状,从现状中找寻规律,从而将找寻的规律用于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推测之中。所以这种预测管理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此外,预测管理是一种客观分析,也是一种涉及规律的主观判读。

二、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途径

1、建立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

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关乎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技术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建立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也离不开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因为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促进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力开展,从而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形成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合作机制

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合作机制是将大专相关院校与社会科研机构以及技术企业结合起来的良好模式,这种合作形式有利于开拓技术企业的视野,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与人才,是一种实现双赢的良好合作模式。要形成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合作机制需要做到:一要三者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联合研究开发科技创新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二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科技人才,特别是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的科技人才。

3、适当的借鉴他国经验

我国的科技创新模式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些许的滞后,虽然也制定出了一些管理措施,但是在发展较为快捷的今天需要得到应有的改进。如适当的提高政府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于新型产业的扶持力度等,都是非常可取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

总结:

创新是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质之一,作为地区科研事业发展的核心区域――科技创新园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得到重视和改进。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在长期的发展中已得到了细化和革新,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推广和运用。因此,在麒麟科技创新园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有意识的引进科技创新管理模式,以此来改善当前管理中的不足,同时可以缩短其管理中各项工作的处理程序,将麒麟科技创新园打造成高效、规范的科技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罗珊.政府财政创新投入:基于国际视角的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11(07)

篇7

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该机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思想意识、标准规范、管理模式、经费投入等,为了完善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就应该将提高意识为主要前提,其次优化组织体系与管理模式。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问题:1.档案管理思想意识比较落后。相关单位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只有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在现实工作中有很多部门与工作人员都保持传统的观念,往往比较重视纸质的档案而轻视电子档案。2.运行机制缺乏科学性。要想使管理制度更好的实行还需要专业主管机关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3.科技档案收集管理难度较大。由于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他人侵害,因此在完成相关科研项目之后都会将自己的成果据为已有,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对该领域的知识也比较缺乏,因此档案管理制度始终得不到落实。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就对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过程以及完善路径进行详细阐述。

2 科技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完善路径

2.1 树立新型的科技档案观

做好科技档案工作的前提就是增强档案意识,国家与各部门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加强宣传教育,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同时还要将科技档案归入到实际日程中,让各部门与员工共同进步,真正从行动上重视科技档案工作。在过去,人们提到档案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凭证,该凭证是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的,由于不同的档案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应该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科技档案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是国家相关部门最重要的资产。我国科技领域以及档案领域正在努力树立起档案资产观念,将此档案纳入到国家资源管理中便于以后档案的登记、查找等。科技档案可以通过开发来实现其价值,而科技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科技生产、管理方面。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技档案的开发中,充分满足不同工作者的需求程度,也使科技档案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已经将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之一。对电子档案的信任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信息的易变性与识读性,电子档案也可以与纸质档案一样作为证据被保存下来,因此我国应该进一步修改完善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最终验收其成果。

2.2 健全档案工作制度体系

为了配合我国科技档案法律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国家档案局以及相关部门,例如教育部、卫生部、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等,共同联合起来制定或修改各专业领域的规章制度。科技档案是科技管理的重要产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技管理的基础工作,应该将其纳入到科技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中按照专业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例如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由建设部门直接管理,国家档案局也应该根据档案法来实施相应的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改?橛晒?务院进行监督主管之后,国家还有职责与权利来管理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各专业主管部门应接受国家档案局的指示与检查,积极配合档案局的工作共同促进本专业系统档案工作的发展。

2.3 建立科技档案管理的纳入机制

首先应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将各类科技资源、科技文献以及科学数据等条件平台建设,同时加快健全共享的服务管理模式,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与奖惩方法,构建起国家财政与资金配置方法,利用这些资金可以购置更多更好的科研仪器设备,防止出现重复购置以及闲置浪费的现象发生,对加快建立统一管理数据库与科技报告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将科技档案列入到科技资源的范围之内,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21世纪是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信息与知识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各个行业都在加快推进信息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档案管理自完成以来经历了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从知识管理到知识服务的相应过渡,将科技档案库逐渐打造成本单位的知识库与思想库。

2.4 建立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机制

要想构建科技档案资源共享机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科技档案的所有权。科技档案的所有权如果不明确就会对档案资源共享造成困难,因此在法律规定上要确定党政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归国家所有,科技项目产生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科技档案,获得出资人的权利也是承担方的义务,在中央档案馆主要就是接受了国家机关的文书档案,国家科技部有很多大量的档案,也没有对外服务的责任导致大量的科技档案都没有办法进行开发与利用。国家档案馆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利用不同的国家机关保存档案资源,例如,利用国家档案馆与中央企业达成协议,还可以利用中国科学院或者中国气象局档案馆进行专业方面档案的管理,对于科技部门保存的永久档案应该直接收入到科技分馆保存,依法根据法律法规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标准化是人们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它包含有统一化、简单化、最优化的原则,是提高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在数字化、网络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是基础。

篇8

【关键词】科研项目 项目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46

近年来, 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推动下, 高学科技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高校承担了一大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活动的全过程, 渗透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验收鉴定每一环节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产生一定的影响[1]。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未把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对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申报科研项目数量,争取科研奖励上[2]。基于此,我们就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整个过程可分为申报立项、执行控制、结题验收三个重要环节。由于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管理机制陈旧,管理理念落后,长官意志严重,违反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3]。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陈旧理念,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组织实施、成果鉴定到申报奖励等,科研管理充当的只是“传话筒”的作用。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各期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所处的作用不同, 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重前期项目申请而轻中后期管理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2.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科研评审体系在公开性和透明度方面存在一些弊端,项目评审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受高校自身体制的影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对许多项目的验收和鉴定都流于形式,很难对科研成果进行实质性的审核,对于不能按时完成项目的科研人员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条款。另外,高校科研管理中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目前,一些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题时无成果,或成果水平低,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项目,结题时拿几篇水平不高的论文充数, 一些应用研究课题,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由于缺乏科研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无法得出有力的数据来说明项目的经费绩效,因此也就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科研的效益,造成科研经费的效益低下[2]。

3.对科研项目重考核而轻监督。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科研实行量化考核管理,以、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造成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的科研倾向[3]。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研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师搞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经费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必要的财务监督,导致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对项目实施是否有效监管, 是项目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 是整个项目的重要环节。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科研人员日常任务比较重, 如果没有定期检查, 有些科研人员可能会出现拖拉的情况。同时,项目检查之后的通报工作也是项目检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报结果能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 利于大家监督。

二、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工作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校加强科研工作,还能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提高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应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的管理,保证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重要的一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在平时多了解项目的运行和经费的运用,强化科研项目的跟踪管理,消除科研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

2.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4 ]。学校在激励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在竞争机制上实行绩效考评,优胜劣汰;在监督机制上完善审批程序和经费使用审计;在项目类型上强调纵向横向均衡发展[5]。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和科研政策, 尽可能地满足科研所需的条件,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从而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6]。还应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人员按任务书要求实施科研项目, 按时、高质完成项目。完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制度, 激发并保护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3、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对项目实施定期检查,有利于项目更好的完成。对项目经费的使用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管,要切实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将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纳入学校的审核监督之下, 既要尊重课题负责人的经费使用审核的自,又要明确规定经费报销的项目范围,从而保证经费使用合理。

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切实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才能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保证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义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09(12): 229.

[2]袁坤. 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若干思考[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4): 11.

[3]徐德永.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 经济师, 2011(5): 112.

[4]边颉等. 实施项目管理改革带动科研管理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 17): 17- 18.

篇9

关键词: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弹性机制;梯度管理

一、引言

科技领先是国家经济领先的先决条件。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做好科技工作是快速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各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得到了迅速增长。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科研项目按照计划有力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果,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计划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项目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往往采用“项目”的形式。而计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支持系统,在项目管理中,计划提供了实现项目目标的系统的线路图,将项目战略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在制定项目计划的过程中,需首先分析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判断现有的技术水平,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分析拥有的资源(人、机、料、法、环等),提出在项目周期内各层级的目标及实现的关键措施,并合理地预测、干预风险,最终实现项目目标。项目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资源聚焦在项目进行的关键环节,降低管理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实现管理过程的协调和优化。可以将项目承担者的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实施人员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完成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追踪,对完成情况进行有依据的考核。

三、国内科研院所项目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科技和创新的重视和加大投入,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项目规模提升,研究内容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二是项目数量增加,形成了多项目并行、多任务交叉的情况。这种趋势下的项目计划管理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科研项目都要经历论证、方案、研制、评审、验收等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其研究过程有其不确定的特殊性,其计划管理方式也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线管理,从制定计划、实施到考核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项目规模扩大,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也不仅限于单维度的研究工作进度管理,还必须伴随着过程中的经费、资源、成果等相关管理过程,形成覆盖全角度的项目管理框架。对于科研院所承担的多项目群,各项目类型、成熟度要求和经费规模迥异,如果平等对待,不采取分层分类的方法,必然导致计划任务冗繁,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另外,各项目研究过程都涉及单位人员、经费和物资配备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和管理调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然出现共享上的冲突,可能导致有些项目研究的进度滞后、研究过程出现偏差、项目之间共用物资的紧缺或浪费等一系列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情况发生。

四、科研项目计划管理方法的一些探讨

(一)建立适度的弹性计划管理机制

当前各科研院所一般按照项目的研制周期,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方案评审时,提交项目按照年度为节点的研究工作进度表,这个进度会落实在项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或任务书中,成为客户及上级管理部门考核项目过程的依据。科研项目有别于生产任务,其过程带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成分。创新带有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研项目的企业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和承担风险的准备。特别是一些偏重探索的科研项目,由于前期技术积累的不足,其研究过程常需要很大的创造性,进行数轮的反复迭代,调整方案,其过程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非线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所制定的计划仅依据时间进度和里程碑节点的单一维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往往会与项目研究过程的实际运行产生矛盾,导致计划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实际阻碍实际工作。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要形成一定的弹性机制。弹性计划管理要求在计划制定和执行中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项目的方案论证阶段,基于同方向同类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和客观条件,对科研工作可能产生的反复性风险充分预测,计算试验工作的迭代周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储备,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展项目的阶段计划划分时,考虑滚动计划方法,采用“近细远粗”的原则。最近的一期计划为实施计划,后面的各期计划为预测计划。对于一个五年周期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制定研究工作最后一年的月度计划意义不大。近期的实施计划应尽量明确细致,以可能的最短时间段为单位,比如以周甚至日为单位,落实工作内容。预测计划则以月或半年为单位即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预测计划逐步转化为实施计划。科研项目的工作量和时间以及研究工作的条目并不线性相关,例如一个科研项目有10项研究内容,但是前三项研究内容的涉及项目的关键技术,需要用项目70%的时间和资源去攻关和突破。对于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方式,而是在计划制定时将项目关键考核点设定在70%的位置,综合考量项目实际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对项目进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二)实行分层分类的梯度计划管理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和强调,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整体呈现出多渠道、多类型的特点。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针对目标和管理要求迥异。对于科研计划管理部门,以同一计划管理方式对所有项目进行管理,不但工作量巨大,且抓不住重点,易形成管理的盲点和误区。因此,对项目的分层分类的梯度管理很有必要。对项目分类的依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项目来源,一般包括国家、省部、地方、与企业、高校合作;项目性质,一般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经费规模:一般分重大、重点、一般类。在制定项目计划时,要将以上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计划的制定要根据项目来源,以满足不同上级/客户的输入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基于研究院所定位的不同,项目性质相对重要、经费规模大的项目,应对计划进行多级分解。例如:一级计划面向单位管理层,考虑项目的总体阶段,以项目里程碑节点为标志。二级计划基于一级计划,面向项目组,将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内容。三级计划面向操作现场,将工作内容分解到执行工序。计划分级层次不宜过多,每一层级应有明确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实现全局把控、利于协调、执行有据的目的。对于经费规模小、周期短、且探索性强的项目,则不宜过度分解,使用里程碑一级计划考核往往也可以满足要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差异化计划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将更多的管理资源聚焦对单位发展有长远和重要意义的项目。

(三)形成自动对接的项目计划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的科研院所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单位基于项目完成情况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项目负责人的收入及岗位晋升与科研任务承担和完成情况直接相关。因此项目负责人会为自己的项目团队争取最大范围的资源来确保项目的实施,这一需求往往与单位有限的资源条件形成矛盾。项目计划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项目研究内容的管理,应当将项目研究所需的人员、设备、材料等多方面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在计划中设置全面的接口,与单位的其它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对接,共同形成计划框架,把复杂的项目群有机地组织起来,保证单位一阶段承担的各项目均能实现任务目标。计划部门应通过质量体系文件等将计划形成机制,减少协调工作对项目负责人自身能动性的依赖,帮助计划工作的自主运转。在项目计划制定阶段,由人员调度、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和审核。在项目开始运行阶段,由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合同要求,将项目人员、物资、设备、经费需求推送至各归口管理部门,由其分别制定独立的单类计划。再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收集统筹各单类计划,形成针对项目群的计划群。由于各类资源的主管权利掌握在各归口部门,计划群建立过程中已基本预测和解决了各类资源内部的矛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各归口部门的单类计划将分别独立运行,计划部门负责随时协调各类资源间的需求和变化。

(四)开展项目全周期的经费计划管理

随着政府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加大,科研项目经费计划已成为项目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从立法层面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要求,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财政部门应当依法对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断加严,将严格的项目审计作为项目验收的前提。如何做好经费计划,管好用好项目经费,是项目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项目经费预算是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第一步,一般在论证阶段开始编制,在项目实施方案评审阶段进行确定和批复。预算是项目经费审计的依据。科研项目负责人虽然擅长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但一般对财务制度和要求并不熟悉。因此要获得规范、合理的预算,需要形成在论证阶段由项目计划管理部门牵头,单位价格管理或财务部门参加,与项目组一起编制预算的机制,使预算符合国家各项财经政策、财务规章制度以及项目实际研究工作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审计要求为准绳,开展项目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和管控。当前科研项目的经费都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群,各个科研院所已逐步利用高效的经费管理软件来进行经费计划的管理。不论何种类型的管理软件和手段,都应以实现以下功能为基本目标:依据批复的经费预算,逐笔审批经费的使用计划、记录经费的执行过程、统计分析经费的使用结果。对于国家财政类的项目,由于各阶段对经费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应当在经费计划中强调经费的执行率目标,明确地将经费计划分解到每一笔支出明细、完成时间、执行操作人。可借助软件功能将这些信息形成看板,有利于计划管理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和责任落实。

五、结论

当下我国科研与创新工作不断得到重视,科研院所项目管理的实际现状也随之变化,新问题持续涌现。实现有效的计划管理需要不断思考和完善具体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在计划管理中建立适度的弹性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全面框架并重视经费管理,可使计划管理过程有活力、可操作、无盲点,有助于计划管理成为科研项目实现预期目标,取得丰富成果的重要保障与推力。

参考文献:

[1]刘东,杜占元.课题制:我国研究与开发组织管理模式的重要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6)

[2]笛德.本珊特.帕维特.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很多都采用人力资源外包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然而,作为先进管理方式的人力资源外包在促进小型企业带发展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风险。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加强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概述

人力资源外包即是企业为了节约管理成本,把一些人力资源的职能或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其他服务机构,让其他外包机构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能够使企业把优势集中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绩效;能够为有效地帮助企业完成招聘、培训业务,企业可以裁减相关招聘、培训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企业可以获得更加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不断提高职员的满意度,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特有的环境和核心竞争力,在进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时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导致人力资源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达不到人力资源外包的预期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往往具有特定的根源,存着普遍性和多样性,并且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整个过程中。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外包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以及资金的限制等原因,往往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中小企业直接没有人事管理制度,无法为就职员工提供完善的业务培训机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导致人事管理混乱,企业员工满意度不高,企业核心员工不断流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形成原因

(一)外包商选择不合理

我国现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商主要有国内外包商和国外外包商。我国的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虽然比较了解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运营实际情况,但其规模往往都比较小,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虽然具备较大的规模以及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然而却又不了解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现目前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选择既具备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又了解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外包商十分困难。

(二)企业内部沟通不到位

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往往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涉及到一些利益再分配问题,有的企业甚至会辞退部分人事部门的员工或者直接关闭人事部门。企业的一系列流程的重新构建,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引起员工恐慌,大大降低员工业绩。此外,一些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政策比较陌生,可能误解企业的经营计划,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三)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沟通不到位

现目前,我国很多的外包商在与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合作时,往往存在沟通协调不当的现象,很难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及要求,导致合作的失败。此外,一些人力资源外包商为了降低成本,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无法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及要求,无法制定符合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市场发展仍未成熟,在规范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运作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运作混乱,无章可循,给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发展。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应对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应当尽量规避各类风险,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规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能解决中小型企业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若将企业的全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外包,不仅外包成本非常高,而且会泄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信息,此外,还会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缺乏存在意义。因此,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应当合理选择外包业务,把一些不涉及企业的核心职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出去,将精力投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以及战略制定中来,在保证企业核心技术和经营信息安全的同时,尽量规避一些人力资源风险。

(二)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计划

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前应当制定合理的外包计划,计划内用应当包括以下几点:①对企业员工做好人力资源外包的宣传工作,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企业预期的人力资源外包效果。②企业应当优化自身内部流程,现实与人力资源外包的有效衔接。③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管理监督方案,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正常进行。

(三)合理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商

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应当合理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企业应当首先考虑外包商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格,其次是了解外包公司的整体实力,考察外包商是否具备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能力。此外还应当考虑外包商的客户口碑。企业可以通过与外包商曾经合作过的客户进行交流,客观了解外包商的整体实力、是否具备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能力以及信誉程度。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一些中小型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市场和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现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会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泄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业务,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规避,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正常开展,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1】刘清华,徐枞巍.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风险识别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2):141-146.

【2】李志红,和金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仿真研究[J].软科学,2010,24(10):102-105.

【3】郑彤彤,唐文伟,王谦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2):85-87.

【4】蒋海萍,许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156-15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