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题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专题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专题的特点

篇1

>> “两会”专题 网民的两会 变平的“两会” 我的“两会” 古代的“两会” “两会”专题实战演练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2011年两会新闻的特点 “两会”话题新闻大平台 图片新闻・两会表情 浅谈两会新闻采访创新 细品两会网络盛宴 “两会”上的青联委员 “两会”上的青联人 海洋――“两会”的“热门词汇” 今年两会新的看点 发自“两会”的声音 未被采用的两会提案 两会的企业信号 两会之后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两会”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两会”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次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海量信息,分栏梳理,信息的数字化压缩和存储技术使得网络媒体具备了无限的容量,而且如今,分栏梳理已经咸了新闻信息处理的最基本方式。在这次“两会”报道的专题中,各大网站围绕会议、报告议题、与会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反映等方面,设置了常规栏目(相同或类似的)和自己的特色栏目(独特的、具有不替代性)。

即时刷新,全程跟踪,网络新闻的近乎零时差传递是任何其它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人民网、新华网和南方网都在专题首页上采用了滚动条即时播报新闻的方式。网络新闻专题还采取“跟随”式的报道策略,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贴身”报道,并着重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性和连续性,试图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从而使受众获得完整的信息认知。

文图声像,立体传播,网络新闻专题的“超文本结构”颠覆了传统报道中相对单调的新闻表现形式。“超文本结构”能使文字、声音。图片、表格、动画和影像等多种文本交错互连,并将这些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构成全新的信息网络形态。运用这种超文本结构,网络新闻专题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让新闻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赏。在央视国际的专题里,仅“视听两会”这一个栏目就有50个视频文件,提供给受众在线观看。新华网开设了特色栏目――“互动FLASH闻”。

传受互动,媒体联动.除了选择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留言板和在线调查等方式,受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网络形成互动,参与到网络新闻专题中去,变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为“参与者”。新华网和人民网都采用了手机短信的互动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网络新闻编辑可以知晓受众反馈回来的意见和要求,并加以权衡,适时有明确目标受众群的信息,考虑暂时微调新闻编辑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最新信息的欲求。

篇2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 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 年7 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国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注重独特的设计,风格多样,评选标准多元,特别突出个性特征。钟瑛对此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网络作品具有较明显的同质性,缺乏明显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在统一的评选标准之下,获奖作品更会显得一定程度的雷同。”针对新闻奖网络作品评选标准,她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评奖标准多元化,在基本的标准之上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评选活动注重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鼓励网络作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三是网民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可适当考量网友的意见;四是目前对网络作品设置分类,类目过于宽泛,可细化设置的类目;五是评选标准注意与时俱进,与当下网络作品的发展匹配。

 

网络媒体现在承担着引导主流舆论的责任,詹新惠认为应该围绕着这样一个目标来设计网络新闻奖,比如增加网络新闻原创奖,让网站摒弃简单的拷贝和粘贴,更加注重原创新闻,在原创的过程中体现出网站的思想与态度。比如增加网络新闻策划、整合类的奖项,鼓励网站精编新闻,精确传送新闻;比如增加网络新闻互动类奖项,让网站更多考虑网民的体验,策划更好的与网民互动的活动等。

篇3

在这种环境下的语文专题学习,是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结果。在这种专题学习中,学生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开展自主探索、合作探讨等学习活动,获得对学习专题的深刻认识,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达到拓展知识视野、发展学习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性目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专题学习,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一、利用网络资源,让学习情境生动逼真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将学生引入学习的主题中,由好奇心产生对主题的学习动力。创设的情境要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接近知识应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网络环境下,信息源不仅丰富多彩,同时还提供了最先进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创设情景,让专题教学更具直观性、更富人性化。我们可以以专题为核心,通过网络资源选择与之相关联的信息资料,加工组合后呈现给学生;我们还可以将各种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生动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提供了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激情和创造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学习,经历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承载着知识、技能、情感的“情境之旅”。

二、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查找整理信息,自主学习专题内容

《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网络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学习到某一专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收集整合与本专题相关的资料信息,布置一些与本专题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查找、探究、自主学习。例如在教授“狼”这一专题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狼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让学生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狼文化的内涵,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参与专题的学习活动,获得了体验,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

三、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让专题教学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学生寻找资料过程实际上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大开眼界,拓展了专题的内容空间。针对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主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没有地域,没有时间的限制,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的可能性。如教授“长城”专题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创新。又如教授“汉字”专题,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构造、汉字中蕴藏着的文化,以及电脑时代汉字的生命力等问题。学习时间的开放是由“专题探究”的规律决定的。专题活动通常不可能控制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拘泥于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适当安排好研究专题的周期和时间跨度。

四、通过网络内容的可选择性,提高学生学习专题的积极性

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通常没有时间和机会来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教学则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学习内容。网络的可选择性还可以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把握学习的难度和进度,从而提高学习专题的积极性。如“荷”专题,学生通过网络环境,可以把古今中外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影视作品等都收集起来,再通过他们的自主选择,确定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开展专题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五、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题教学是让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

目前,世界课程改革的明显趋势之一就是课程内容从学科的纵向挖掘走向各学科的渗透和整合。专题教学的设计正体现了这一思想。“专题”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而网络资源的广泛性恰好为学生的综合性探究提供了条件。以“荷”专题为例,通过网络,可以将文学(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又如七年级上册“狼”专题的内容就综合了文学、生物学等学科。

六、借助网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专题探究中的疑惑、观点

借助网络,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BBS讨论区、在线交谈等方式与老师或同学讨论专题探究中的疑惑、观点。例如“长城”专题的“讨论・研究”部分提了六个方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并在深入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可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BBS讨论区、在线交谈等方式寻求帮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教师也可通过参加在线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活动。此外,学生也可通过专业网站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如在讲授“广告多棱镜”专题后,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广告现象作为主题,引发学生的探索。学生将查找到的信息及自己的观点输入课堂讨论区,教师和学生一起,就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在线讨论,并和学生一起探究。

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专题教学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尊重、欣赏学生的个性化成果。在专题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全面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给予一定的个别辅导,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注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在进行语文专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信息,因为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而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强化集体参与意识。在开展语文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强调共同参与。教师要经常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的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

4.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调控。我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网络内容的丰富性,但绝对不是让学生无目的、无计划地在网上“遨游”。我们必须清楚,网络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是一种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师在进行专题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预知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事先做好应对的准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事先设定好的学习主题来开展活动。

参考资料: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篇4

论文摘要: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就形成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对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网络环境下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建设的有关建议。

语文网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和认同。仅就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看,目前所开设的大学语文都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公共课程,主要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或选读课的形式出现。一方面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通常都在一两百人以上,另一方面,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很多高校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以选读课的形式来开设,如《诗经》专题、《三国演义》专题、《红楼梦》专题等等,因而,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本文专门对网络环境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希望此项研究将对广大的语文教师开展语文网络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专题学习网站与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

所谓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的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利用网站提供的功能模块组织学习者使用网站提供的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全面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下(如教学活动、各种问题情境等)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同时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进行知识的重构,创作作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就形成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即围绕特定的语文学习专题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站提供的资源交互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该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专题模块的划分。根据语文课程的属性共划分结构化知识展示、扩展性学习资源、网上协商讨论空间、网上自我评价系统等模块。这些专题模块又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基本专题,来自于教材内容,属于基础性、稳定性内容;其二,拓展专题,是在教材中没有提及或者涉及较浅的内容,反映了研究最新进展或者时下热门话题,如“易中天品三国”、“名师讲堂”等。

2.专题模块的组成。在具体组成上,每个专题模块包括基础资源、拓展资源、活动设计三个部分。基础资源是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基础与必需,包括本专题的简要介绍及植根于教学内容的授课教案与实时教学视频。拓展资源部分则将与此专题相关的资源分成相关报告(报告视频、幻灯片)、论文专著、网站群等多种形式并提供资源下载。该部分资源超越教学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梳理、最新研究及进展,以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该部分素材不是简单的罗列与堆积,而是精选了相关的专家报告、权威论文及相关网站中的焦点话题争锋等。活动设计部分则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各类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启发思考、获得新知、形成理解、加深印象,从而体现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譬如《三国演义》专题设计之一是“热点时评专题”。活动设计的意图是借助易中天等专家学者的三国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发现该专题变化发展的规律;本活动设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学会用直观的方式去欣赏、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从而对专题发展过程形成整体、宏观的把握。

3.确定学习主题和内容。必须遵循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的原则确定学习专题模块的主题;专题模块内容主要来源于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必须立足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它不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具有相关知识特征知识点的集合与延伸,既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又包含扩展性知识。

4.收集材料、分析材料。首先要根据学习专题要求,尽可能收集广泛详实的材料,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材料或者将任务明确,然后分配给每个学生,由学生分工协作、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如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将学生分组,分别承担搜集资料的任务。材料的收集一定要服从网站学习专题的需求,服务于教学目标。

5.搭建网站,保持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内化为网站学习专题的内容,并互相协作将所得的信息制作成网页,上传到指定的目录里,进行整合和完善,搭建起专题网站。同时,要组织、动员和激发学生参与专题网站的各类交互活动。例如,可将学生成果编辑成册,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方便同学的交流、沟通和借鉴,以产生辐射效应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专题为例

(1)师生共商选定专题(定题):或由教师选定专题,充分发挥教师“闻道在先”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的作用。如:人物专题、热点时评专题、另类三国(三国群英传网络游戏)专题、三国歌曲专题、三国影视专题等等。

(2)师生围绕专题迅速收集材料,熟悉上传材料。这既需要较熟练的操作技术(如熟悉后台操作、前台协调配合等),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如检索、捕捉重要信息)。如:《三国演义》完整版、《三国志》完整版、央视《三国演义》电视84集连续剧、三国歌曲等。

(3)师生高效阅读上传材料,研究他人对此专题的研究路径及方向。如易中天等专家学者的三国专题讲座、《易中天品三国》等畅销书籍等。

(4)师生共商确定各自的研究路径及方向(定向)。

(5)师生围绕专题的路径及方向精读材料。一是欣赏、分析、理解他人创新的思想或见解;二是批判性地思考(或置疑,或探究),归纳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三是平等地交流、互换、共享思维成果。

(6)学生写出(即归纳、整理、表达)自己的研究性成果(读书报告或专题论文等)。

(7)教师阅读学生的研究性成果,与学生共商成果的优劣,对有个性、有见解的文章,即便结构欠完整,阐述欠周密,都予以褒奖和鼓励并使之完善;对思想欠成熟、见解尚偏颇的,只要有一闪光处,也予以表扬和激励;对借鉴他人的,只要重组得好、能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的文章,也予以肯定和保护。

(8)修改或重写是作者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包括思想、思路、文体、样式、遣词、造句等)的过程。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环节不容忽视。

(9)学生成果编辑成册或上传网站,通过网上评价系统由教师和学生对其成果进行成绩评定。也有利于相互的交流、沟通、借鉴,以产生辐射效应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语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语文教学的效果

1.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给予了学生百倍于课堂教学的知识量,增加了学习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习兴趣,也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感。据调查,学生对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满意率达到92.3%,高于普通课堂教学模式31.6个百分点。

2.优秀的文章和鲜明的观点。网站里欢迎学生在网上用网名发表文章和观点,所以在网络上所有的学生都是自主的、平等的。在这个网络学习环境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开创教学新局面。语文专题网站的学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结构,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成果明显。据统计,在学校报刊上发表的相关语文学习的诗歌、散文、读书心得、文艺评论等文章2007年较2006年提高了15.8个百分点。

4.提供交流平台。语文专题网站使师生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共同获取、评价、运用信息,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学校组织的评教和网上评教表明,大学语文上课教师的满意率都在98%以上。

五、结论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网络教学环境下,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模式应该突出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要建构起特色化的、切合我国语文教学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切实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培养语文素养。(2)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要拓宽教师的语文网络教学视野,提高现代学习理论水平和网络教学技能。(3)语文专题学习网站教学模式要保证大学生每周有一定的上网学习时间,规定每次学习任务(如阅读量、摘录量)、学习方式(或搜索,或讨论,或写作)、学习区域(或师生讨论区,或具体评论栏)的具体指标和要求。(4)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托学校、省、国家三级《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依托《大学语文》相关的辅助材料和刊物。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黎军.网络学习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艳.BLOG与RSS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教育,2006(1).

[6]陈美芳.Blog在课堂教学辅导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

篇5

应该说本次评奖比较好地坚持了“质量第一,宁缺勿滥”的原则。复评原定评出44个奖,后来根据参评作品数量和质量的情况,调整到了34个。定评则在复评推荐的21件作品中,淘汰了9件,评出了12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新闻媒体发展迅速的情况下,今年参评的网络新闻作品数反倒出现了下降,从2006年的82件下降到了今年的72件,其中的原因值得评奖组织者深入分析。

网络专题:选题是关键

网络新闻专题是最能体现网络新闻特点的评奖奖项,同时,也是评奖大户,占获奖作品总数的2/3。从参评作品来看,今年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些作品更是让人有惊艳之感。

与2006年一样,今年的获奖专题在选题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基本都是以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和重大主题为报道对象。这从获奖专题的题名可以明显看出来,8件公示的获奖专题如下,一等奖:“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中国广播网);二等奖: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新华网)、纪念胜利70周年(人民网)、呵护“中国清水”(大江网);三等奖:主席考察报社(中国军网)、擎起广厦千万间――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东北新闻网)、文明办网 文明上网――网络大兴文明之风(千龙网)、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大河网)。

当然,这并不是说选题的重大意义就等于专题的水平。选题的重大只是获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参评作品中,同主题的作品不少,青藏铁路通车、纪念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主题都有撞车的现象,最后能获奖的是那些制作水平高、特色鲜明的专题。

专题制作水平提高

今年的获奖专题在制作水平上出现了较大的提升,中央新闻网站尤其突出。这说明网络新闻从业者对于网络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到位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互动性增强,对网络的媒介特性和表现力的挖掘更加深入。中国广播网获得一等奖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专题,采用“记者直击、专家解读、编记博客、网络视频、专题社区论坛、听众网友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博客、短信、访谈、论坛等多种互动方式整合起来,别开生面。人民网的“纪念胜利70周年”专题通过flas、地图、幻灯片等多种方式,把游戏、竞猜等互动形式纳入专题,互动手段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整个专题的设计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是近年来少见的内容和形式完美融合的例子。

专题面貌呈多元化趋势。从内容规模来看,既有“大而全”的专题,也有“小而美”的专题。小而美的专题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军网的“主席考察报社”专题,仅用了5篇稿子,多幅图片,整个专题才7000余字,呈现一种简洁大气之美。

从选题来源来看,既有重大事件的直播式报道,又有独辟蹊径的独家策划。前者如新华网的“36小时全程见证青藏铁路通车”专题,大气磅礴,实时直播,动态更新,充分展示新华网在国内重大事件报道中的超强实力。后者如大河网的“中国最美女记者曹爱文”专题,选题线索从论坛中来,从一个论坛帖子出发,把一个网络话题打造成一个弘扬新闻职业道德和人性之美的平台,极富网络特色,获得了诸多评委好评。还有大江网的专题――呵护“中国清水”,围绕鄱阳湖保护的主题,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手段,在内容组织和视觉传达上也颇具匠心。

从主题类型来看,有民生新闻的专题,如东北新闻网的“擎起广厦千万间――辽宁棚户区改造纪实”专题,全面真实深入,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而千龙网的“文明办网 文明上网――网络大兴文明之风”专题,则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编辑敏锐地抓住了当前网络文化建设的关键,自主策划,多方组织材料,引领了文明办网的潮流。

对评奖奖项的讨论

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把网络新闻纳入评奖范围,这获得广泛的好评。这表明网络媒体在新闻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肯定,同时这也体现出了相关管理部门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其积极意义值得大书特书。但这两届评下来,我们也发现,刚出生的网络新闻评奖也面临着不小的难题,最突出的就是评奖奖项。

中国新闻奖目前共设26个评选项目,其中网络作品设评论、专题2项;综合评选的项目有新闻栏目和新闻论文2项,网络作品也可以参加。从网络新闻作品的现有奖项来看,明显包容性不足,独立性不强。

包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新闻现有的评论、专题和专栏3个评奖奖项对网络新闻作品的多样性明显包容不够,远不能涵盖现有网络新闻领域的作品类型和不断涌现的创新。二是对评奖客体的包容性不够。对于参评网络新闻作品的资格,中国新闻奖规定为“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的由新闻单位设立、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刊播登载的新闻作品”。这实际上把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可以登载新闻的商业网站排除在外了。把它们纳入到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对树立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有利的。

独立性不强是针对现有3类评奖奖项来说的。这3类评奖奖项从操作上来讲,更多地考虑了与中国新闻奖传统奖项的对接。这导致了现有的奖项设置独立性不强,不能有效的针对网络媒体的特色。

网络是一个具有超越意义的媒体,它既能包容和吸纳传统媒体的形态,又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新的媒体形态。因此,网络新闻的一些作品可以直接纳入传统奖项的评选,就像现在的新闻专栏就是各种媒体综合评选一样。典型的如评论,实际上现在评选的网络评论和报纸评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形式和标准差别都不大,最根本的差别是看在网上还是在报纸上首发。评论也可以像专栏一样各种媒体综合评选。

网络专题是现有网络新闻评选奖项中比较有网络特色的一类新闻作品。但网络专题到底是什么?根据中国记协的界定,网络新闻专题是指用多媒体手段和多种体裁从不同角度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或同一主题的作品,页面不少于两层。从各地区、各单位选送的作品来看,对专题的认知还存在相当大的模糊之处。有的参评专题作品是某个活动或者某个会议的官方网站,有的专题新闻性并不强,有的是一个论坛的版面,对于它们是否合乎专题的定义,似乎尚存争议。

篇6

关键词:Java;网络课程;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改善和提高,网络课程形式的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非常具有探讨的价值。近几年来,笔者在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和针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各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改革,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收获了很多体会和经验。本文以Java网络课程的建设为例进行相应的阐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初、中级阶段的教学需求,结合Java语言本身的特点,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业界认证辅导等方面进行了Java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以专题学习网站的形式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与课堂内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对教学活动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2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

要建设好一门网络课程,内容的取舍和安排是首先要注意的。Java程序设计的一个特点是虽然语法相对简单,但知识点庞杂。在实际的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践当中反映出来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知识本身的把握不够,这个缺陷导致学生难以动手写程序,从而又影响到对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的学习。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建设。

2.1专题知识建设

Java程序设计中所涉及的、入门阶段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语法概念、常用系统类API、

常用图形界面组件类、异常处理机制、多线程、流与文件等相对简单和基础的方面,针对这些知识点,我们建设了初级专题。对于图形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编程以及J2EE和J2ME等方面,是相对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专题知识点,建设中级层次的专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分别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内容。专题的内容根据需求,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供学生阅读、理解和掌握。专题知识的介绍尤其注重其先后顺序,注重知识点的先后关联,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成为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维护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2.2专题资源库建设

在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中,通过阅读和模仿专题知识本身的同时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作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对用于教学的教材的比较和把握需要重视,为课程内容的安排奠定良好的基础。但Java知识点的庞杂经常成为阻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的难点,学生在实际的程序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知道该用什么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我们所呈现给学生的教学内容,不仅应该是教授他们程序设计的方法,同时应该将Java中众多的基本知识点,潜移默化地在掌握设计方法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课堂内的学时都是有限的。并且课堂教学面向的是所有层次的学生,注重的是课程的一般知识点,不允许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特定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或者对更深层次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多年的理论、实验以及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在教学第一线对学生的指导,基本了解学生在Java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常见的典型问题,以及对知识点理解上所存在的重点难点,为此我们建设了两种类型的专题资源库:

(1) 建设针对初级阶段和实践教学的案例程序库和演示程序库(包括程序源代码的文本、动画、音频、视频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一一进行印证,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研究Java语言本身的语法知识点以及程序的基本结构,例如普通变量和对象的定义、数组(包括Java中比较特殊的不规则数组)的定义、类的定义、Application程序的构成、Applet程序的构成及其生命周期等,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来展现,使学生不仅了解到语法基本知识本身,同时对Java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Java程序的结构等,也有了比较深入的掌握。通过示例问题的解决以及演示,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大纲范围内的Java特定的专题知识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还将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的知识点贯穿在例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知识点的掌握两方面相辅相成,迅速掌握初级入门阶段的各项知识。

(2) 建设针对中级阶段的项目案例库。学生在项目开发的各个过程和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学习,有助于掌握分析设计能力和协作能力。其中主要是建设针对多种具体实际应用问题的项目案例,采用项目驱动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这些项目是对Java专题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锻炼了协作学习能力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项目案例库,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并掌握中型以上项目的程序设计,掌握生产实践中较大型的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乃至在此基础上具备创新性设计能力。克服了被动教学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为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提供支撑。

2.3认证辅导功能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软件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只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欠缺,难以适应行业需求。而Java程序设计的最权威认证为Sun公司推出的SCJP(Sun认证Java程序员)以及SCJD(Sun认证Java开发员)认证,其认证内容是业界需求的一个重要的反映。也是对学习者的能力进行检测的一个有效手段。本课程针对初、中级阶段的学生,开设认证考试介绍和辅导专题,对该认证的知识范围和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辅导。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SCJP等认证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符合业界认证要求,并具备通过该认证考试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认证,以提高学生实际的程序设计水平,并具备良好的就业竞争力。

3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建设

网络资源内容的建设完成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如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则可能事倍而功半。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建设。

3.1专题学习应用工具建设

网络资源内容建设的成果,如果只是简单的放置到网页上,那么相对来说只是一种静态的教学资源。其效果仍然有限。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途径后,我们通过在网站设置有效的分类分区,将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区分,并通过搜索、链接等功能,使得学习者能迅速有效寻找到相应的资源进行学习利用,资源之间建立逻辑关系,随时根据学习者当前的需求,展现最具关联性的内容,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无形的引导和帮助。并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完整的开发环境解决方案。从小型、教学型的BlueJ、JCreator和IntelJ等,到商业性或开源性质的中大型的Eclipse和NetBeans、JBuilder等开发环境,从环境的配置到使用,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在专题知识学习版块中可嵌入编译环境,使学生在专题学习过程中能迅速熟悉开发环境并进行实践,提高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库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针对现有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通过本平台进行预习,并能在预习和后续学习过程中,直接将学习成果生成符合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需格式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前述的建设成果一方面可在学院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BlackBord网络教学平台和其它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产生良好效果。

3.2专题学习评价功能建设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习者进行自我检验、督促学生加强学习、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建设了练习和测试系统,产生测试题供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并提供评价结果,一方面可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时了解自身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能通过此项功能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建设面向计算机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Java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和探索思想,使之能够培养学

生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解决初、中级学习阶段各种典型问题,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介绍和辅导业界认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识本身和传授知识的方式在不断发展之中。如何结合教育学理论与教学实际,做好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目标。网络课程的建设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葛志春,刘志成,聂艳明,等. Java面向对象编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挺,周会平,刘春林,等. 国外“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材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73-75.

[3] 韦海鸣.以案例教学改革为核心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的新探索[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S1): 116-119.

[4] 陈晓兵,张永军,王文豪 .面向学生主体和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12):105-106.

[5] 李雪梅,张振刚. 中英两国高校计算机课程辅助教学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102-104.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Java Course Network Resource

WANG Hua-deng, Deng Zhen-rong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篇7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技术手段

随着互联网网技术和电脑技术的发展,Internet网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网络绝不能仅仅是课堂上的一种新的教学工具或媒体,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平台。两者的整合可形成新的课型――高中语文网络课。高中语文网络课的开展,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保证。语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整合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都有其独特的规律,需要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要对整合课的教学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就更需要制定符合其特点的评课规则。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师生网络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的技术手段也必将进入整合课的课堂。

一、师生共同建设语文专题学习网站

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就是以介绍某一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为内容的网站,重点讲解与语文课文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大容量等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研究,帮助他们将本专题相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系统化,融会贯通地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具体来说,语文专题网站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确定网站主题。一般来说,语文专题教学网站的主题是由教师根据必修或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也可由师生共同探讨后确定。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引导者、启发者和咨询者的作用,和学生平等交流。

2.搜索、整理、加工资料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已经确定的网站主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和网络搜索、整理各种形式的相关资料信息,并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信息进行加工。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分析,研究该专题的研究现状、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发展方向等,对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析和理解搜索到的信息资料,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向教师提交每组的工作成果以及研究心得。

4.专题网站的建设和互动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成果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在课内组织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借鉴,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体验到交流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专题学习网站的BBS就是学生交流的空间。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性作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到相关的课本内容的学习上来。

总之,在专题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主要用来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无论哪种文体,专题教学网站上收集的作家生平、时代背景等材料,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专题教学网站上的与作品相关的,前人的读后感、书评以及论文等材料,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具体从几种常见文体来说,语文专题教学网站对教学的特有的辅助作用如下:

(1)小说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有多篇小说。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可以通过收集与这些小说相关连环画、漫画或电影、电视、课本剧等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课文同题材的连环画、漫画或电影、电视、话剧、课本剧的精彩片断,并将其与小说文本进行对比品评,讨论、分析这些资料与教材文本的内容的异同,以加深对教材文本的认识。

(2)诗歌、散文教学:诗歌、散文作品的教学要强调朗诵。在专题教学网站上应当包括与教材文本内容基本一致的朗诵音频、视频资源,特别是名家示范朗诵的音视资源。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教材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揣摩名家的示范朗诵,进一步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

(3)戏剧教学:在进行话剧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与教材同步的话剧视频,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感悟话剧文本的基础上,欣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网络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由不同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团体,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承担学习任务,既相互合作又积极发挥每个成员积极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模式。

把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与网络技术相融合,能增进学生间彼此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强化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的意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完成相应的小组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又要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强化教学效果,又有利于信息社会所必需的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语文网络课上,学习小组的建立,可通过BBS讨论版或者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来完成,学生在教室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习小组的建立可以完全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服务。

在语文网络课上,学习小组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学习小组要有合适的人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网络课上,小组人数应当在4~6人为宜,教师制定一名学习能力较强,为人热情的学生担任组长。语文网络课上,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下,围绕教师制定的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搜索、加工、整理信息,在BBS讨论版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结论。

二是学习小组合理的组成结构要求有合适的性别比例,最好按男女各半的性别比例组成,男女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差异可以在小组中起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

再次,电子交互白板可以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对电脑的操作,教师可以在课后再次回放,有助于课后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网络课教学水平。

(二)网络互动游戏在语文网络课上的应用

在高中生这个群体当中,网络互动游戏是非常受欢迎的,家长和老师也常常为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焦虑。如果能够利用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兴趣,将语文知识融入网络互动游戏中,则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又能够将学生的兴趣从普通的网络游戏中吸引过来,寓教于乐,一举两得。

目前,将互动游戏引入语文网络课的尝试,还处于假设阶段。网络互动游戏中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笔者设想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网络答题挑战游戏:是最简单的应用形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性内容,用选择或者填空的方式呈现,放在教学服务器上。学生通过答题获得分数,答对题或答错题都配以生动的动画和声音效果。学生以分数的高低排名,分数达到一定标准还可以获得等级晋升。

二、网络寻宝游戏:在相对开放的游戏地图里,设置各种地形,学生通过游戏中提供的各种线索,在地图上寻找宝箱,而宝箱打开后,可以获得新的宝物和新的线索,去寻找新的宝物。这些寻宝的线索,就是高中语文中的知识性内容。

三、双(多)人网络对战:采用对战游戏的方式,两个或多个学生通过答题发出各种对战招数,在短时间内连续正确答题还可以获得“连击”奖励,获得更多的分数。

四、评分挑战升级游戏:每个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游戏中,其他学生在游戏中都可以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评分,学生可以利用得分升级游戏人物的级别,也可以用来购买装备等。每篇上传的文章都有基本得分,加上老师和其他同学在游戏中的评分,就是这篇文章的总得分。上传文章越多,文章得分越高,学生的级别和装备就越高。

五、以上四种模式加以组合,组成综合性、开放性的游戏。

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网络互动游戏在语文网络课上的应用,都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互动游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游戏的设计应当是围绕语文知识进行的,教学性第一,游戏性第二。

二是题目和知识点的更新可以在服务器后台批量进行,操作简便,便于教师经常性地更新题库。

三是游戏中应该混合智力性的解答题、记忆性的知识题,在此基础上加入动作性的游戏因素,做到学习性和娱乐性相结合。

篇8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66-01

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

许多人对网络编辑职业认识存在误区,通过总结发现:一种观点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其同步化、平等化、高速化、裂变性和全民参与性等特性,形成了“全民编辑”的局面,网络编辑已没有存在价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成熟便捷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将编辑流程变压缩并易操作,网络编辑变成了新闻素养不高、只会“复制”、“粘贴”的搬运工,网络编辑的存在价值远低于传统编辑。但笔者持第三种观点,网络编辑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职业,网络编辑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也不是“美化工人”,而是建立在精湛的操作技术、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加坚定的职业操守和敏感的新闻嗅觉之上,对视觉感受、阅读习惯、文学品位的全面策划。

(一)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专业性得以保证。首先,网络编辑应具备传统编辑职业能力及专业素养。“‘把关人’理论这样认为:媒体在传送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对新闻信息和素材进行层层把关、筛选、加工与取舍,以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其次,网络编辑应熟知国家网络政策法规。网络媒体以网络作为载体,对于我国网络法规要了如指掌,对于网络自身携带的病毒要避而远之。再次,网络媒体环境下对网络编辑专业素养要求更高。网络时代,虚假信息大量泛滥,如果弱化舆论把关,后果将不堪设想。网络编辑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同时还要兼具更加强大的新闻内容考证及新闻来源确认能力。综上所述,网络编辑的知识储备不仅要“专”更要“全”,并且依然担任网络新闻的 “把关人”角色,保证了网络新闻的专业性。

(二)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新闻的定义有很多,但是所有的新闻定义都离不开“新”这个特点。时效性就是新闻的一大显著特性。新闻的时效性即“事实变动的时间与新闻报道的时间差。时间越小,新闻的时效性就越强。”②如今的信息时代,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变更加重要,然而网络编辑从技术上成为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必要条件。同一消息放出后,编辑通过已掌握的数字编辑技术及网络设备,跨越与现场记者间的空间障碍,快速接受新闻信息后对其进行过滤、整合、设计,第一时间把新闻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且随时更新、完善。

(三)网络编辑的存在使新闻的价值更加突出。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我们的新闻在群众中所发生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一条新闻的影响力,影响力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新闻价值的影响因素就包括了具体的新闻工作。

作为网络编辑的新闻工作就严重影响新闻价值的体现。记者们通过对新闻信息的发现、挖掘、表现后可实现新闻的价值,但网络编辑对新闻专题的策划可将新闻价值无可限量的扩大化。“专题策划就是对某个关注程度较高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等进行的集合式的报道。”新闻专题需依据网站定位、专题对象的价值、网站技术条件等进行策划。新闻主题策划使得新闻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有效的提高了网民的关注度并调动其积极参与性,新闻价值随之最大化。

(一)加强业务水平。网络编辑不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简单,还要负责网络信息的深度加工、对相关信息进行汇编整理,提供背景信息、有关链接、受众评论等内容,选取独特的视角和编排方法,赋予这些材料新的活力。网络编辑应当全媒体人才,网络传播需要运用文、图、声、像等多种手段增强传播效果。这就要求网络编辑,要会运用多媒体手段,根据稿件特点选择传播方式。因此,网络编辑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编辑作品的质量。

(二)注重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成功之道的秘诀之一,在网络媒体中更是有强烈的需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将新比新,面对同一条消息,“新颖”,已成为各家媒体不谋而合的追求目标。的速度、内容的深度、选题的角度、标题的检索易度以及图片、视频的匹配度等都成为吸引读者眼球,满足信息时代受众摄取信息的特殊要求。

(三)提升职业修养。首先,网络编辑必须坚守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面对网络信息量大、难搜索的时代特性以及鱼目混珠的网络环境缺陷,为了控制好网上的舆论导向,网络编辑更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的过滤及汇总。其次,一名优秀的网络编辑要有为作者、为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作为网络信息的编辑者、者,既要拥有高雅的艺术修养,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最基本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杨令羡.网络论坛谣言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J].青年记者,2008.

篇9

一、对于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理解

“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显著特征是教学研究一切基于学校;一切为了教师,一切在教师中,一切基于教师。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研究策略,中职网络校本教研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来的。

(一)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

教师要在学习型的学校氛围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实现中职网络校本教研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要通过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的学习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二)通过同伴互助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伙伴关系

通过开展“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与互助、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中职网络校本教研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

(三)立足中职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成长

中职网络校本教研必须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重视教师的默会知识和实践智慧,采用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同时必须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和实践体验,以课例反思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模式,把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使教师在研究中完善教学,完善自我,追求成功。

二、网络教研校本化

“教研论坛”是我校开展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主要平台。在论坛栏目的设置上就体现了我校网络教研校本化的具体整合思路。有与日常聊天式教研结合的公共交流栏目;有与教研沙龙结合的专题讨论栏目;有与课堂教学研究结合的课例研究栏目;还有供教师共享、交流教学随笔的栏目;供班主任交流经验的栏目等。

“公共交流”是我校老师的问题交流栏目,哪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把问题发在此栏目,以寻求更多老师的参与和交流。每天栏目的帖子数量都在三十贴左右。当你打开这一栏目的帖子列表,就会看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来自课堂教学、来自老师们日常的教学生活,这些问题也带动了老师们更多的思考与参与。

其次,“教学随笔”、“课例研讨”与“教育教学文摘”等栏目也吸引了老师们的参与热情。网络的对话看似悄无声息,可我们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到了激烈的碰撞。如:对“如何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讨论,对警惕课堂上的“弱视”现象、关注每一个生命的需要两篇文章的学习讨论,对“组织教学”的讨论等。

“专题讨论”栏目则是我校“专题沙龙”的延续。每学期,我校都会组织多场不同主题的“专题沙龙”,但由于参与教师人数较多,而每次沙龙时间又有限,所以,致使多数老师不能在现场发言,对于一些主题的研讨也不透彻。

网络教研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些困惑,并增加了“专题沙龙”的灵活性。如现场沙龙的时间有限,但网上的研讨却没有时间的限制,每次现场研讨结束后,记录员都会及时把研讨记录整理,在论坛上,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空余时间继续上网研讨交流。没有在现场发言的老师、不善于在公众面前发言及还想继续交流的老师,都可以在论坛上继续参与讨论。另外,学校在组织现场专题沙龙之前,都会提前把要研讨的主题在“专题讨论”栏目,让老师们提前查资料、做准备,增强研讨质量及有效性。

“课例研讨”是为研究课例开设的专项栏目。“课例研讨”与每学期的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紧密结合。不论组内研究课、校级公开课,还是教师个人的达标课(展示课),都可以在此栏目中征求大家的意见;而且,每个课例,在课堂中实践后,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均会写出自己的反思贴,以便继续研讨、交流。

“教学随笔”,我校提倡老师们把平时教育教学中的所疑所惑、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记录下来,篇幅可长可短,但一定要有真实体验,一定要有感而发。而且,还要求老师们把自己的随笔发在学校论坛的“教学随笔”栏目,以达到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与其他老师交流智慧、共享经验的目的。

三、激发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回想我校论坛建成初期,“网络教研”对于我校教师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于对新生事物不了解、不熟悉,教师对网络教研还不是很接受,也谈不上热情参与。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我们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鼓励先行

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网络教研是教研论坛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校教研论坛建成之初,我校就制订了《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及《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网络教研奖惩制度》。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教师登录论坛的次数,确保了论坛的正常运行,同时,制度规定:对于参与网络教研次数多、发帖量大,且帖子质量高的会员,学校还将给予适当奖励。期末,学校还要评选网络教研先进教研组、网络教研先进个人、论坛最佳版主、最佳主题、最佳回复等,以此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论坛内容丰富多彩

我校论坛有教育教学的交流,有供各部门通知、文件公告栏目,同时,为给教师提供一个放松、休息的空间,我们在论坛上又设置了的休闲专区,使老师们在工作之余既放松心情,又可增进教师之间的友情交流。

(三)活动推进

在启动网络教研过程中,适时举办一些活动,利用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教师了解网络教研,参与网络教研是非常必要的。

2010年秋季,我校在推进网络教研时,举行了“网上现场互动教研”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为我校论坛做了很好的宣传,让更多的学校和老师了解了网络教研,也吸引了很多老师参与我们的对话交流。

四、收获

篇10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课;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1-03

培养创新人才是振兴国家科技的迫切需求。国内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知识传授教育方式,教师们习惯于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启发思维和引导,教学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难,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反而变弱了。钱学森曾经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研讨式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针对大一新生,19世纪,国外大学就开设了新生教育课,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进行适应性转换,即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1959年,哈佛大学首创“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以完成学生的学术性转换。其他大学之后也纷纷开设了研讨课程。到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两学期共开设了新生研讨课75门,伯克利大学光秋季学期就设立了80门研讨课。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开设了专题研讨课的新型教学方式,但当时多限于小班的、师徒式的研究生教育层次。20世纪初,在美国,小组研讨课普遍用于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这些研讨课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我国近十年来,国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一些重点大学也逐渐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清华大学于2003年9月在国内最早开设新生研讨课,之后国内许多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均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2010年,清华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达到82门,南开大学已突破百门,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国防科技大学最近几年也逐步开设了多门研讨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独立的研讨课毕竟是少数,其可贵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如能贯彻到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教学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以及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最后给出了我们开设的“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和“网络科学览胜”这两门研讨课的实践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的核心思想是研讨式的教学模式。针对课时有限、无法开设多门独立的研讨课的情况,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深刻理解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内涵,即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的运用,达到独立研讨课的相同目的。通过专题研讨内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研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推动本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

1.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的优点。新生研讨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面向新学员研讨式课程的优点有:第一,认知新领域。增强探求知识的兴趣,体验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第二,形成新思维。探索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向研究型教学转变,锻炼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三,接触名教授。拓宽专家教授与新学员沟通的渠道,使学员在大学一年级就能够亲耳聆听专家教授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专家教授的魅力风范;第四,结识新朋友。加强不同专业学员的交流联系,开阔跨学科学术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合作意识和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视野;第五,适应新环境。在学习方式和心理状态上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转换和适应。本科专题研讨课则通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研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充分发挥教员的教学创造性,推动本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其优点是可以创造学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员探求知识的兴趣,锻炼学员合作交流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讨式教学的模式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lient/Server的关系。教师是服务器即内容的产生者,学生是客户机即被动的消费者,把研究看成是对知识点的积累,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难以产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是研究法与讨论法的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授课的过程中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同时也可以从别的学生那里学到独特的见地。因此,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对等(P2P)的关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绝大多数时候学生充当着老师的角色,是知识的生产者和转发者;老师也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学生的领路人和指南针,有时也会充当学生的角色去听学生的讲解。老师是课程网络节点中的一个节点,一个特殊的节点,是课程的组织者、课程的设计者、辩论的主持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者;老师同时又是学员的引导者、研究领域的领路人、疑难问题的指路人,学生工作的批判者。老师和学生没有明显的界限,是对等的,平等的。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许多顾虑,可以和老师还有其他同学畅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方案,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知识水平。综上所述,这种对等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Of the People: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人;By the People:大家共同准备课程,彼此提问,互相打分;For the People: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老师水平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这种P2P模式打破了常规的Client/Service模式,是教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

1.研讨式教学的内容组织。研讨课的内容组织要遵循系统性和专题化的思想。课程内容组织要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要基于统一的框架,强调系统结构和系统方法。因此,教师要负责建立课程内容的框架,研究适当的指导方法,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而学生负责根据课程框架阐释细节,补充分支,物化应用,给出实践的应用案例。课程内容组织要专题化是为了便于强化认识,深化理解,激发创新性。教师负责阐述某一专题的基本原理,理清专题的发展线索,把握内容的根本;学员则负责丰富该专题内容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和新应用下的适应。

2.研讨式教学的形式组织。国内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先由教师先讲课程的框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接着,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进行综述。国外在2012年的ACM通讯上提出一种新的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PeerInstruction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首先给出多个有选择的问题。学生可以首先独立地选择和考虑一个问题并选择答案。然后学生们将在预先分好的组内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投票来决定答案。之后,针对每个问题,对应的小组将推选代表进行阐述,从而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指导教师明确学生的理解难点后深化后续教学。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在标准的教育框架下轻易采用,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多门计算机课程,将近90%的上过课的学生推荐这种教学方法。

三、研讨课的实践和效果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的局势,我们负责开设了“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新生研讨课程和“网络科学览胜”专题研讨课,将之前讨论的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组织方法贯彻其中。对于“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新生研讨课,目前已经进行了3次授课,总的感觉是学生对该课程充满热情、上课专注、勤于思考、反应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看法是有思想的,提的问题是有一定深度的,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程中学生能够提问出很好的问题,能够挖掘出深邃的思想,能够激发出创新的活力,能够从容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网络科学览胜”专题研讨课,参加研讨课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学生兴趣高,参加讨论活跃,纷纷结合各自专业针对专题进行阐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过程考查占20%,现场报告和答疑占40%,集中考查占20%。课程结束后,学生反映收获比较大,促进了其专业课的学习。

本文分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以及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创新性地指出研讨式教学是一种P2P的新型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的Client/Server模式,更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据,将研讨式教学的思想始终贯彻到开设的“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和“网络科学览胜”研讨课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对于国内研讨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2]张根保等.机械工程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3]张文雪,等.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4]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手册[Z].2009.8.

[5]郭汉民,李永春,等.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2006,(5).

[6]Beth Simon,Quintin Cutts. Peer Instruction:A Teaching Method to Foster Deep Understand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