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建议和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 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以下简称技术建议)和推行工厂现代化管理,是企业革新挖潜、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 创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配方,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及开发新产品,节约原材料等。?
第三条 对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技术、工、夹、量具、试验方法、计算技术、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运输及储藏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
第四条 对医疗卫生技术、教育、保育以及利用自然条件等方面的改进或建议。?
第五条 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革新以及长期未解决的技术关键和质量关键等。?
第六条 对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企业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建议或改进。?
组织领导和职责范围?
第七条 技术建议与现代管理优秀成果评定小组成员由:厂长××、××、××、××等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
第八条 技术建议是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进行工作,由××归口统一管理,技术建议管理员具体负责。基层单位设技术建议联络员。?
第九条 技术建议管理员职责:?
1.汇编全厂技术改进措施计划,掌握并督促其实施情况,收集资料,在适当的时候提请评定小组进行评定,总结上报重大技术成果。?
2.负责全厂技术建议资料处理,收集并推广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配方、新结构的应用与交流。?
3.负责接待外单位有关技术改进方面的参观学习,并建立咨询业务关系。?
4.协助领导组织对厂内重要的非标设备设计方案的论证及会审,并办理下达设计任务书。?
5.负责厂内技术攻关或招标的具体组织工作。?
6.定期召开基层技术建议联络员工作会议,安排与检查该方面的工作。?
第十条 基层技术建议联络员职责:?
1.编制上报本单位年度、季度技术建议计划项目,经批准后协助实施。?
2.对本单位实施的技术建议项目验证、考核、分析和预鉴定,组织整理有关资料上报总师办。? 3.总结推广技术建议成果,协助实施人员解决有关问题。?
第十一条 经营管理与合理化建议(以下简称管理建议)由××统一归口管理,全厂各管理系统(不含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实现的现代管理优秀成果均需报××,由××审查并定期提请厂评定小组进行评定(具体组织工作参照第九条,第十条进行)。?
第十二条 厂科协组织实施的管理建议由科协归口提请厂评定小组评定,并报××备案,具体工作参照第九条,第十条。?
第十三条 属全面质量管理的tqc成果,由全质办归口管理,并报××备案。?
审查和处理?
第十四条 技术建议项目必须做到:?
1.经过试验和应用,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图纸资料和技术总结。?
2.按照技术建议(现代化优秀管理)成果报表逐项填写,并经单位主管和受益单位签证。?
3.凡属于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改进设备(备件)、新的非标设计等必须要有相应的工时定额员、质量管理部门、材料定额员、设备动力部门和使用单位等签署的效果证明。? 1
4.一般项目经所在单位考察后签署意见,报总师办。较大项目须经3个月的生产试用验证,连同有关资料上报总师办。重大项目须经6个月的生产验证,整理全套资料上报,由××组织,××主持经厂评定小组评定后,报上级主管机关。?
第十五条 凡经鉴定的技术建议和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其鉴定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能否纳入正式技术文件用于生产或经营管理工作。?
2.能否进行推广应用与交流。?
3.详细分析与核算经济效果,对无法计算出经济效果的应提出结论性意见,并由有关领导签字。
? 第十六条 凡纳入正式工艺规范的技术建议项目,由有关部门与车间进行工时或材料定额的修改,并考核实施情况。对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的项目,根据产品图纸审批程序办理更改手续,并考核其批量生产情况。?
奖励与审批程序?
第十七条 凡申请技术建议成果或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奖励的集体(个人),应由实施者提出申请,填报项目成果申报表,并附第十四条所规定具备的材料(管理优秀成果须附论文或文字总结)报归口单位立案,交财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最后由归口单位组织厂评定小组进行评定审查,厂长签字,需要上报的则逐级办理报批手续。?
第十八条 凡成功且投产(或用于管理)的项目,以修改技术文件的日期作为该项目的投产日期,以连续12个月为计算经济效益的有效期。实际年节约额计算公式为:? 年节约价值=(改进前成本?改进后成本)×年产量?(一次性投资费用+报废损失费用+时间费用)?
第十九条 凡被采用的技术建议和现代管理优秀成果,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予荣誉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第二十条 技术建议项目和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原则上每年××月、××月各评定一次。?
第二十一条 对借鉴已经应用的科技(或管理)成果,应降低一个等级奖励。?
第二十二条 奖金的分配应按参与实施工作人员贡献的大小合理分配,落实到人,各单位不得留成克扣。?
第二十三条 获奖项目不得重复得奖,如项目在如下名目下均可获奖(技术建议成果奖、现代化管理优秀成果奖、tqc成果奖、节约奖等),则以获其中金额最高的一种奖励。?
第二十四条 获奖项目如果经再次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时,可补发差额部分的奖金。?
第二十五条 对弄虚作假骗取荣誉与奖金者,一经查出,应撤销其荣誉,收回全部所得奖金,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附 则
篇2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意义
在工商企业管理中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下对企业发展的必要要求。因此,企业建立相关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的前提,是工商企业进行生存的基本。
一、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因素
(一)企业缺少相关的法律约束。企业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工商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时,一定的法律支持十分重要,保障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是目前阶段,企业中建立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还不是特别成熟,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也需要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因此,在其基础上,企业构建与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相结合的法律支持体系,提高企业中部门工作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中的信用水平发展,对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二)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之外,还需要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合作。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进行互相合作十分发展企业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工作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不同,因此导致部门的工作职责也不尽相同,现在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部门之间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工作的同时忽略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导致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缺乏,限制了企业中的工商管理的发展。
(三)企业中的信息化程度限制了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同时,由于其过程繁琐,导致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所需要的信息数据也十分庞大,因此在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同时,给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在,企业中的信息化程度发展问题并不能作为阻碍企业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主要原因。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针对信息化程度的相关问题,可以采取制定工作计划的方式,解决企业中因为信息化程度的原因,导致的限制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问题。
二、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关注度, 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企业的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关注,充分发挥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对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进行有效保障。同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员工进行信用评价等相关措施,促进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比如企业可以强化与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在相关政策上取得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让企业中部门之间对各自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二)促进部门之间有效的合作沟通。企业在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因为其过程的复杂性,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成立不同的管理部门,同时要求部门之间提高合作精神,在工作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合作。现阶段,企业中部门之间进行团结有效的合作,是发展企业经济的前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部门之间进行团结协作,对企业中因为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的不同,造成的所需信息短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的同时缺乏相关信息。面对相关情况,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其中出现的管理性问题,以及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进一步体现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沟通,对企业的日常发展,以及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企业中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现阶段企业中因为相关管理人员在建立各个体系中的重视程度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信用程度造成影响,企业在进行构建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对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目前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在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同时,因为没有相应的评价体制进行约束,导致在进行构建体系的过程中,管理模式不一致。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制,正确的评价系统对企业的信用程度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工商企业管理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意义
工商企业进行企业信用管理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身企业管理诚信度的认可,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不断竞争的有效前提,是企业不断进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缺乏一定的信用度,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不断竞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的位置,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实力,将企业的产品从质量以及价格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树立企业的优秀形象,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信用是企业发展的支持动力,企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适用于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提高企业相对竞争实力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结束语:由此可见,文章中针对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相关路径进行分析,从而发掘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因此,工商管理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任瑞全,张合振. 工商企业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浅析[J]. 前沿,2012,24:103-104.
篇3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由于对物资管理不够重视,在相应的人才配备方面也不完善。部分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相关的法律、采购、储备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充分,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企业在对员工培训、再教育方面贯彻力度不够,这也导致物资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低下,当物资发生变化时无法进行专业分析和解决,物资管理意识不强,远远不能满足物资管理的工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物资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工作不严谨,为了谋求私利,在领导者示意下钻漏洞,粉饰、隐匿、篡改物资资料,贪污、受贿现象频发,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物资采购重视程度不够物资采购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企业物资质量的高低,也影响着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经济利润。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对物资采购管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物资采购准备不充分,采购计划制定不科学,主观随意性较大,采购质量不达标,吃回扣现象不断,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物资采购价格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一旦采购价格制定不合理,可能会增加采购成本,加大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此外,物资采购信息获取不足,对市场的灵敏度不高,也不利于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
二、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对物资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现代化物资管理要求运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技术手段,对企业物资采购、储运、库存管理等方面进行合理组织、计划和控制。加强物资管理,合理协调物资在各个生产环节的配置管理,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强企业成本控制,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努力学习物资管理相关管理理念和法律法规,树立现代化、整体性的物资管理意识。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物资管理贯彻于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协调,管理者应该以加强物资管理质量为中心,从整体上不断完善物资管理体系,加大物资管理宣传力度,为加强物资管理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
(二)规范物资档案管理,提高信息质量
物资管理以有效的物质信息为基础,物资档案管理关系到各个工作流程,资料保管的越全面,越明晰,越有利于进行问题溯源,能够更为集中、真实地反映企业物资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督,规范上至领导层,下至员工整体的工作作风,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而言,首先应该根据国家物资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在物资资料的收集、分类、保管立卷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工作标准和业务流程指导书,公示物资档案管理岗位职责,使权责明晰,规范员工工作态度。其次,信息是物资管理的重要支撑,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高效、共享的物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提供高效的信息检索和查阅,方便、快捷地辅助企业物资管理活动。最后应该将物资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以指标的形式来体现,将物资档案管理的完整度、归档率和准确度纳入考核范围,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入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物资管理提供更为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信息。
(三)加强物资管理人员人才选拔和再教育,提高素质水平
物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配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人员选拔、培养、职位升迁、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都要明确、具体,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过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应该严格人才选拔标准,择优录取。构建后期人员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物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分层次、分类加强培训,宣传学习现代物资管理知识和最新的法律法规,强化员工对电脑计算程序、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的物资管理控制技术,尤其是对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即MIS的学习和掌握,促进物资管理信息化、高效化,节约管理成本。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公示规范的行为幅度、行为导向,对于优秀的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整体的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物资管理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精细管理物资采购,加大重视程度
在物资采购之前,将物资招标采购的信息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和数据分析,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明确采购标准和权限,全面公开采购信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信用状况较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供应商,认真审核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品种、价格、规格等基础信息。选择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有利于限制采购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规范采购行为。落实内部责任制度,辅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在物资采购平台操作、采购知识、项目管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员工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鼓励研发物资招标采购平台等信息系统,增强员工的权责意识和危机意识,严厉惩处牟取私利、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推进物资管理工作的优化。此外,企业应该修订和完善物资采购规章制度,尤其是要进一步明确物资采购预算、招标方式和标准、供应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相关信息,进一步统一对物资采购的思想认识,按照规定的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物资采购管理,及时进行汇总分析物资采购信息和资料,为进一步强化物资采购管理奠定基础。
三、结论
篇4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企业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是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其在总公司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取消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银行账号,统一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与会计人员,并为每个项目安排报账会计,负责相关财务资料的收集。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成效。
(一)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前,各项目部的会计人员既负责账目整理,又负责会计核算工作。加上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质水平有所差距,有些会计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偏好设置会计科目,会计工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会计核算的质量参差不齐,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会计集中核算采用统一的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随意性的产生,统一核算也降低了分散核算带来的误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此外,会计集中核算也增加了会计人员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促进了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
(二)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具有施工单位部门多、机构与资产规模大等特点。较多的施工单位部门会导致资金的分散程度大,不利于资金的集中管理,造成资金的闲置。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一方面可以将各部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投资重点项目,扩大投资收益,有效避免了资金的分散与闲置,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将各部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各种贪污挪用公司资金的概率。在对各部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各部门发现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控措施,提高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提升会计核算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将决策职能与核算能力分离,有助于实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的目标。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在实现战略决策性职能与财务操作性职能分离的基础上,实现财务处理工作与实际核算工作的分离,有利于实现会计核算的集中与财务管理职能的强化。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面临挑战
作为特殊的财务管理模式,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对提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作为“新生事物”,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给建筑施工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带来了以下挑战。
(一)集中核算缺乏监督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最终只剩下事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的职能。其次,会计核算中心的人员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工程项目数量众多与会计核算中心人员有限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很难保证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进行合理有效的会计监督。再次,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财务人员更多的侧重记账等具体事务,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化,监督管理职能也未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最后,目前部分会计核算中心尚未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没有形成有关员工的绩效考评标准,员工考核缺乏科学的方法与定量的指标。不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财务管理有效性的目标。
(二)集中核算切断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联系
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收回各个工程项目部会计核算职能,由总公司的财务部执行核算职能。而财务管理工作仍然由各个工程项目部负责。这种安排必然会切断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联系,造成二者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两者联系的切断容易给相关人员造成一种“假象”:会计核算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会计核算,部门报账会计认为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现金出纳与整理会计凭证,并没有将自身置于财务管理的高度。而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会认为,会计人员能够对公司财产物资实行严格审查。这种“假象”会对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性造成威胁。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脱节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三)集中核算影响了项目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资金的集中管理具有降低资金管理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等优点。然而对于各项目部来说,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使得自身持有的资金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投资,打击部门投资的积极性。另外,由于采用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各个项目部的盈亏状况都会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账面上,财务的透明一方面会帮助部门发现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控。但另一方面,为了保持部门收益的稳定性以及财务数字在会计核算中心账面上的表现,各部门在拓展业务时,可能会由于这些顾虑而表现过于保守,不利于部门内部的改革与创新,制约部门的成长与发展。此外,部门的各种事项都需要向总公司反映,无形中加重了公司管理的难度与负担。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则不再属于项目部门直接管理,出于部门归属感等方面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对策
作为“新事物”,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建筑施工企业应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正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职能,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这一模式后,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财务的监督力度。“没有規矩不成方圆”,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如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检查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将会计人员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联系起来,努力建成完整的监督体系;加强财务监督力度,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不依附任何部门且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赋予其可以核查企业一切业务领域的权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效益;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了解各部门资金使用情况、会计核算情况等内容,以达到随时监控的目的。
此外,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标准,使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做到有章可循,将财务人员的业绩与升职加薪挂钩,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水平,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成效的目的。
(二)加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联系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后,切断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两者之间的联系,导致部门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保证财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如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制度,使报账员认识自己的工作职责不仅是报账,还充当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桥梁。通过增加对报账人员的培训与业务指导,可以间接地使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两者的联系进行连接。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合同管理;企业合同
前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属于法制社会,也是合同和契约经济的社会;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现代社会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合同社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受到企业合同管理的影响。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了WTO以后,中国的建筑市场逐渐步入国际轨道,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对建筑市场的秩序的整顿工作。然而,我国不完善的法律体系,较为淡薄的法律和合同意识,导致很多建筑市场不依照法律办事、不严格执行法律现象的发生。所以,建筑施工企业须紧抓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降低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而增加企业收入。
合同的管理是指合同的审批、签订、执行、变动、休止以及违约的相关处理等过程,并对全过程的计划组织与调节控制以及诉讼和督查的总称。然而,企业合同的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潜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建筑施工的企业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风险,因此,在建筑施工的企业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而且加以识别合同管理中的潜在法律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尽可能地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以最大限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建筑市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行的是首先进行定价然后成交的期货式交易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建筑行业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同时,因为建筑工程一般投资量大、施工周期长、材料设备损耗多、质量要求较高、产品的地点固定、受自然和环境影响等特点,在关系复杂的市场中,发包方与承包方在进行市场交易时,责、权、利三方面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市场中关于约束业主的规范法规还是比较少的,合同常出现仅对单方面有约束力的现象,把施工的承包方置于劣势地位。目前,建筑市场的法制环境逐渐趋于规范化,且当事人具有自治原则,在这种新形势下,怎样强化企业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并有效防止和避免市场中的合同风险,保障企业在自身保护和科学化管理中的效益最大化,这是目前施工企业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常见存在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
在建筑施工企业合同中,经常出现的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合同自身所产生的风险,另一种是潜藏于合同条款中的“陷阱”。
(一)工程款中支付条款存在的风险
按照时间进行划分,支付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工程款一般按照预定款、工程进度款以及尾款和退还保质金来进行。目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工程款的拖欠问题一直是困扰施工企业的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很多施工企业带资施工或垫资施工,严重扰乱了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与运营,以此同时,很多“烂尾楼”现象也随之出现,导致施工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合同前后不一带来的风险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中,工程的变更和洽商等多方书面文件与协议在众多合同文件中是最具有法律效益的,而且,后来补充的签署文件与协议与之前签署的相比,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在展开工程施工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若工程管理人员在执行合同时,遇到签署的文件和协议与之前遇到的不一致,且存在对自身的不利因素,那么就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三)合同中采用固定价格的风险
合同中将价格固定,即在双方签署合同时,应该在专用的条款内容中把合同的价格条款事先约定好,具体包括风险费用与风险波及范围的有关计算方法,且不再调整那些在约定风险范围内的合同条款。这种合同方式,使建筑施工企业承受了最大的风险。若合同采用总价固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减少双方的价格争议,承包商便不再有那么多索赔机会,同时承包商承担了更大的价格风险和工作量风险。承包商市场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虽具有较高的工作量预算却没有很具竞争力的报价,中标难度大,若降低工作量预算,势必会使自己承担更大的亏损风险。
(四)工程变更时带来的风险
工程项目一般具有较长的施工时间和较大的项目复杂性,因此,在执行合同过程中,时常会涉及到工程变更的有关问题。若是承包商在施工中,对施工的有关设计提出更改意见或者提议更换设备材料等合理建议时,须经过业主双方的同意才能进行变更。否则,若进行擅自变更,即使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要让承包商来赔偿因此带来的损失,且还要延长工期,导致业主的反索赔。
二、防范和规避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风险的措施
在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相关合同时,要探索该怎样降低和避免风险,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一)采用合同担保的方式避免欠款的风险
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许多承包商应开发商要求自行垫资或不付预付款等方式,直接进行施工,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风险。为了能够保证施工且可以收回自行垫资,承包商要要求业主给出书面担保,且在合同条款中对担保的期限和范围给出明确的规定,让业主出示支付担保,以保障工程款可以如期付给承包商。合同担保这一形式的实施,可以很好地避免拖欠工程款现象的出现。
(二)减少避免合同中的矛盾和文字的二义性解释
施工企业的合同一般条款很多,因此合同的矛盾与文字的二义性在所难免。尤其在国际工程中,因为不同的语言和国家的工程惯例之间存在差异,对同一条款的理解却不同。根据一般惯例,承包商要对合同的理解负责。所以,若承包商对合同的意义和标准理解不是特别透彻,而且对于那些出现前后矛盾的地方,应向业主征询以彻底搞清楚。若业主没有给出及时回复,那么承包商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争取对自身最有利的解释。
(三)做好调研工作,完善专用的条款
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投标之前,要及时发现并分析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在工程中标后进行合同谈判时,必须用专业条款切实对风险范围作出规定,这个规定的范围越明确详细,施工企业在执行合同的管理时担受的风险越小。
(四)在施工过程中全方位的实行合同管理制度
在对合同实施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管理时,必须找准合同这个核心,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所以,承包商要在签合同时检查合同的内容,保证合同文件齐全、内容和条款完整性、公平合理性以及准确清晰性。检查合同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完整,将合同文本和标准的合同结构与文本进行对比,以做到为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提供决策指南。在执行合同时,应严格遵照施工合同的有关规定,对施工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坚决杜绝违反合同的有关条约与规定现象的出现,将合同的风险最低化。
小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施工企业单位管理的一个核心,这项工作具有十分繁重且复杂,贯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始终,与企业管理工作的中的风险的防止与规避息息相关。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是企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可以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保持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市场中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朱建生. 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问题的思考[J]. 中国经贸. 2011,(22).
[2]余光秀. 建筑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分析及预防[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34).
篇6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体系;业绩考核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杜邦、通用汽车等公司应用开始,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推动和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企业引入预算管理概念。但直到21世纪初,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才逐步被我国大多数企业所接受,并开始广泛应用。部分企业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成立各层级预算责任中心,设置预算管理流程,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建立预算评价体系,甚至构建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战略规划—目标设立—预算编制—监控调整的全过程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管理为企业有效资源配置,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随着预算管理工作在企业各个层面的深入,预算管理过程的漏洞被部分参与其中的人员所利用,其局限性也被逐步放大,从而导致部分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出现较大偏差,不仅造成企业资源浪费,影响企业战略的实现,甚至危害企业发展。美国通用电气前CEO韦尔奇曾这样评价预算:预算是美国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应该彻底地放弃预算,预算根本不应该存在,制定预算就等于追求低绩效。预算管理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松弛”造成业绩低下
预算责任中心为了顺利通过以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考核,同时取得更多的成本费用预算额度,在预算编制环节会利用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漏洞,采取有利于责任中心的行为。“预算松弛”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其具体表现就是责任中心会在上报预算中低估收入、高估成本。而上级预算管理人员,因为自身未能掌握更多的业务数据和成本信息,只能借鉴历史资料等信息,对责任中心上报的收入预算进行一定程度的调高,对成本预算进行一定程度的核减。一番博弈之后,上级下达给责任中心的预算,只是挤掉了“部分”水分,实际上仍存在“预算松弛”的问题。“预算松弛”会到导致责任中心在经营过程中,只会追求一个低的经营业绩的实现,尽量合适的完成收入预算,尽量多的支出成本预算,也就是韦尔奇所说的“制定预算就等于追求低绩效”。这种行为将直接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企业后续发展。
(二)不科学的预算管理手段损害企业价值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传统的预算管理因为其手段和方法的不科学,可能会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导致企业价值受到损害。没有科学的投资评价理论支撑预算资源配置,可能会导致企业错失有利的投资机会,影响企业发展。没有科学的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可能会导致责任中心成本预算资源的浪费。没有科学的预算考核评价方法,可能导致不能公允的评价每个责任中心的业绩,更加无法引导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始终围绕企业战略开展。
(三)不能及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预算年度通常为一个完整的公历年度。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预算的下达和调整通常分别只有一次,部分企业预算的下达需要到预算年度的2、3月份,而预算调整工作开展要到每年7、8月份。预算下达时间的滞后,势必会影响整个年度预算的执行。预算调整时间和次数的僵化,又会影响到企业不能及时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解决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引入预算管理审计机制
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预算松弛”,以及由此引发的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在当前预算管控体系不能够完全遏制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引入预算管理审计制度,或许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预算管理审计主要是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并和企业日常经营审计工作相结合。利用同一项业务达到两项甚至更多的目的,也减少预算管理审计成本支出。对于修理、技改和基建等工程项目,可将工程结算审计和预算审计相结合,在审定工程结算造价的同时,进一步查找预算和结算之间差异的原因,并将审计结果应用到预算执行考核中;针对物资采购过程合规性的审计,同样可以掌握专项物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公允,可将审计结果应用到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审查过程中去。
(二)优化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预算周期和会计周期是相匹配的,这样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企业的经营决策,都要去匹配预算周期,造成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发生,甚至造成预算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够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以12个月作为固定的预算区间,连续不断的组织开展预算管理的各类活动,势必会使得预算的下达和调整更加及时,预算的执行和监控更加有效。“增量预算法”因为其编制简单、省时省力,为很多企业所采用,但增量预算法所认为合理的历史数据和业务量是否真的合理,预算管理人员可能会不以为然。而作业成本预算,通过建立产品-作业-资源三者关联关系,让企业资源分配更具合理性,进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预算编制环节的“松弛”问题。
(三)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各责任中心出现的种种违背企业战略总体思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主要根源还是在于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预算考核机制。所以说科学的预算考核机制的建立,会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大局。预算考核应该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等工具,建立囊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考评体系,从而引导责任中心的经营行为始终围绕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来开展。预算责任中心指标的设计,可以分两种形式,和其关系密切的考核指标,建议结合预算以定量指标为主,而辅助指标则以定性指标为主。预算考核的结果应当与各责任中心以及员工的薪酬职位进行挂钩,并根据各责任中心所处的不同环节和所面对的不同环境,合理确定奖惩级次,做到公平合理、奖罚并举。
(四)建立科学预算管控体系
科学的预算管控体系,需要根植于预算编制、下达、执行和分析各环节中。在预算编制环节,可以利用“真实导向(Truth-Inducing)预算激励制度”、“联合确定基数理论”以及“精炼贝叶斯均衡”等工具和手段,控制预算责任中心出现“预算松弛”情况。在预算下达环节,可以通过建立成本费用、工程投资“项目库”的模式,提高预算下达的时效性,在管控预算的同时,能及时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在预算执行环节,可以利用“月度预算执行标准差”等统计工具,衡量预算执行的均衡性,避免预算年度成本支出的不均衡,从而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在预算分析环节,需要从多纬度反映企业预算执行情况,不要停留在数据层面的分析,而需要深挖数据背后的原因,同时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反馈机制,将预算分析成果和企业经营战略调整黏合在一起,保障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
三、结语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日新月异,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工具,必须始终围绕着企业总体战略,不断修复自身存在的漏洞,丰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及时适应企业管理需求,为企业创造价值,才能不让自己陷入“困局”。
参考文献:
[1]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价值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JimBrimson,JohnAntos,许燕.作业成本预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梁星.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7
摘要: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基于战略管理的企业管理框架,其中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各个企业因为其本身性质不同,所要进行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这中间,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如何改善这种局面,构建出合于本企业的管理框架,为企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基础。本文拟从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企业战略管理的策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关键词:战备管理;企业发展;管理框架
一个企业的存在是有他的生命周期的,作为企业的领导组织与管理者,应该具备大局意识,短期内怎样经营,长期怎样发展,领导核心要具备总体的计划。细分到企业管理这一方面,则要求管理者,以战略管理为核心,制定出周密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应该包括短期的实施方案与长期的发展方向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制定得不完善,企业的健康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1 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
战略管理是定位,要把握企业的生存方向;战略管理是计划,要指引企业如何发展;战略管理是模式,要记录企业发展历史;战略管理是计谋,要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基础能力、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推动等四个方面。
1.1 战略管理在企业组织形式上的作用。在各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形形的经营活动里面,科学、完善的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以战略管理为核心,就是通过企业发展战略的细化和实施,来促进企业组织机构的完善与有效作用。它可以起到精简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组织能力、加强部门联系等诸多方面的核心指导作用。
1.2 战略管理在确认企业基础能力上的作用。一个合格的企业,在自身发展与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就必然要明确企业的基础能力,意即本企业主要是做什么的,靠什么进行发展壮大,如果涉及到多个经营领域,应该明确何者为主,何者为从,这需要企业组织领导者有明确的认识。而基于战略管理的企业管理框架,要为这种基础能力的确认提供决策性的保障。
1.3 战略管理在确认企业发展方向上的作用。企业的基础能力会一直向前发展,甚至出现结构性的转变,这种发展与转变绝对不可以盲目随意。盲目随意的发展必将把企业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战略管理的前瞻性能为企业基础能力的发展转变提供现实的方向。
1.4 战略管理在企业文化推动上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注重企业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战略管理可以为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与保障性作用。使员工能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增强企业员工的集体凝聚力与竞争力,战略管理下的企业文化也同时应该起到对外宣传与窗口示范作用,使企业文化真正做到为企业效益提高服务。
2 战略管理核心体系的原则
2.1 适应环境: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一定要基于适应企业内部现实状况与外部生存环境而作出正确的部署。
2.2 不能存在盲点:战略管理一定要全程参与进入企业管理中,不能有漏洞。在任何一个方案的制定、计划的实施上,都要保证符合战略管理的基本准则。
2.3 全员参与;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它不是领导者个人的事,也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的工作,战略管理一定要让企业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可以集体讨论制定,也可以由领导者先行制定,再由全体员工进行协商改正。
3 企业战略管理的模式与策略
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框架构建的核心,它是企业管理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属于计划和决策范围内的工作。它是否完善、是否科学,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质量,继而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地位,基于理性客观的考虑,权衡利弊得失,运用优势,规避风险,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握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的管理框架。
3.1 正确认识本企业管理框架。企业管理框架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完善过程当中,战略管理要始终伴随,不能分离,要根据战略管理的基本决策,制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明确企业管理框架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要把好的继承发扬下去,对于框架下的失误与不足之处。要求基本战略管理的核心,加以分析,原因是什么,怎么改,改动的成本怎样。都要加以认识与总结。
3.2 帮助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细节方面的东西,企业的规章制度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经营制度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也要本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决策进行制定。
3.3 扩大企业经营规模。这点很重要,经营规模基本可以决定企业利益。战略管理核心要为企业管理提供企业长远发展的助力保障。要做好对企业的现实情况的摸底、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评估。以期达到企业远景目标的实现。
3.4 为员工的鼓励机制提供决策性支持。良性发展的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一定是积极的。这种积极性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也要有科学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员工鼓励机制如何制定,战略管理要率先作出决策。战略管理的决策要能使员工鼓励机制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合理发挥所有员工的优势,使得人尽其才。二是公平的分配制度,使员工的努力得到适当回报。三是合理设置员工数量与工作强度。
5 总结
在当代企业管理构建框架的过程中,一定要认清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核心地位。要在摸清企业内部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情况,经济情况,设施情况等等)、科学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条件下,基于战略管理的核心取向,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管理框架体系,使之更好地为企业生存服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新军.战略管理目标下企业管理框架建立与完善的探讨[N].中华新闻报,2007-06-08
[2] 马涵宇.战略管理对于私营企业管理环境的重要性分析[N].吉林日报,2006-08-15
篇8
关键词: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隐患,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各行业的发展,铁路施工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本就很迅速。因而资金的安全管理也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些铁路施工企业资金的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资金安全管理。
一、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以保持施工生产各环节资金供求的动态平衡。施工项目应将资金合理安排到采购、生产、上缴等各环节,做到实物流和资金流的相互协调、资金收支在数量及时间上相互协调。施工项目的资金由于流动性很强,出现错弊的可能性更大,保护资金安全的要求更迫切。
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以资金收付业务为基础,所有的资金收付均应有真实的业务发生,不能凭空付款或收款。收款业务主要是向客户收取工程款,同时向客户开具发票,不得有收款不入账的情形。付款业务涉及公司经济利益流出,是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集团公司要求各分子公司严格履行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业务流程。
二:
三、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上存在的安全隐患
通过对话交流,检查管理流程,抽查工程合同、翻阅会计凭证、核对大额联签审批单等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了铁路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资金安全管理意识不强。某些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安全重视不够,资金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失控,监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尤其是车务系统的进款窗口单位,日常现金量较大,部分职工,甚至领导对资金安全防范的意识淡薄,资金安全风险较大。
2. 银行账户清理进度有待提高。
铁路运输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数额较大,尤其是长年累积的未提账单的清理及三年以上的对路外单位形成的应收账款的清理是当前企业的难题,一方面营运资金短缺,应付账款不能及时支付,造成企业的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了资金的风险;另一方面,铁路企业由于经历多次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整合、撤并,遗留很多尚未注销的企业和待撤销的银行账户,大大增大了银行账户的资金风险。
3. 工程款项回收效率低下,垫资施工现象普遍,现金流占用情况严重。
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成功承接建设项目,相互大打价格战,甚至愿意以垫付工程款进行施工的条件来赢得客户。这样的恶性竞争方式,一方面加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同时也损害了整个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承接的工程项目,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盈利,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资金紧张,这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4. 资金使用未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数虽然制定了相关的预算编制制度,每年也能按时编制资金预算计划,但是这项工作往往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项目主管人员没有认识到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业务流程中,不按计划支取资金、随意修改资金用途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规范的操作不仅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还会导致计划金额与实际金额产生严重偏差,大额的超支会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失控,建设项目亏损。
5. 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引发的安全隐患各铁路运输企业,特别是机务、车辆系统,为机车、车辆运行、检修储备的一般材料、机车配件、燃油等存货资金超储现象严重由于机车、车辆转型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积压等占用大量资金,导致资金流动性差,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6、法律诉讼引发资金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日常资金管理工作中,有不少项目负责人的法律意识还十分淡薄,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在项目进行前签订确立经济责任的法律文书中,负责人对于合同各项条款的严谨性、规范性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甚至连付款条件、违约责任这些对于建筑施工单位来说至关重要的保护条款都没有明确界定;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快速承接项目,签订合同前不仔细考察业主的信誉和能力,结果导致工程款的恶意拖欠。这样的盲目签约十分容易引起纠纷甚至法律诉讼,大大增加企业资金回笼的难度,威胁企业的资金安全。同时,因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造成不能及时偿付各类债务,与供货商、分包商的诉讼时有发生,经常出现银行账户被冻结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资金安全监管,防范资金管理风险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范资金流向的合理性。
首先,对外支付款项必须从本项目临时账户或公司基本账户支付,不能借用其他单位账户支付。比如,某项目在支付所欠分包单位款项时,没有通过本项目临时账户支付,而是通过与项目有资金往来的材料供应商账户支付,事后,与该分包单位发生经济纠纷,分包单位拒不承认收到该笔代付的款项,就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其次,对外支付款项必须支付到发票列明的销货单位的银行账户。支付时要确保三个“一致”,一是发票上的销货单位必须与购销合同上的销货单位一致,有些时候,合同时跟“甲公司”签订的,而提供的发票却是“乙公司”的,即借用发票问题,这是不允许的。另一个“一致”是资金的去向必须与发票上的销货单位一致,要严格按照发票上的销货单位的账户付款,且不能支付现金。第三个“一致”就是资金的去向和购销合同上的销货单位一致。
最后,用转账支票付款要取得银行进账单的回单联。很多施工企业用转账支票形式付款时,只用转账支票的票根作为付款凭据,银行资金的真正去向无法掌握。
2.资金审批环节是关键控制点,对大额资金严格把关。
把资金审批环节作为关键点,是为了控制资金的流出,施工项目的资金使用必须与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财务部门应对申请支付的款项是否超合同、超验工进行审核;对工程进度款和结算款的支付方式、时限、额度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对工程质保金是否按规定或合同约定比例和时限预留和返还进行审核。
3.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实行集团公司资金监控管理模式。
银行账户的开立应当符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禁止施工项目自行开立账户、随意开立多个账户。施工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清理各施工项目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发现未经审批擅自开立银行账户或者不按规定及时清理撤销账户等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资金监控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存量和流量的监控,是集团公司对分子公司资金管理的核心。资金监控的目标归根结底是提高资金效用,使资金在可控范围内快速流动,实现效率和效益双方面的均衡。集团公司对各分子公司银行账户实施了账户余额监控的措施,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每日监控各分子公司账户资金流入流出情况,详细掌握资金动态,通过拨付往来资金实现资金统筹管理。
4. 加强合同管理,强化合同订立前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应注意防范工程施工合同订立前的法律风险,加强市场调研和对招标文件和施工协议的审查,认真核查对方的主体资质,明确约定违约责任等,订立完备规范、切实可行的债权合同。
优化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既需要对当前经济形势、行业状况宏观考虑与把握,同时也需要系统筹划,从细节着眼,逐步改善。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来看,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以完善的内部控制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当中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流程制定出适合自身的资金管理制度,同时运用监督制约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差错,杜绝舞弊,保护资产安全,优化资产结构,从而提高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资本。
5. 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各财务资金结算中心要进一步加大资金集中拨付、管理和监控力度。财务资金结算中心要建立严密的规范、高效安全的资金管理业务流程,堵塞管理漏洞。并要建立健全资金安全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铁路施工企业的资金拨付管理,监督资金的运用,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拨付机制。6. 严格规范和加强银行账户管理铁路施工企业必须按铁道部、铁路局要求,规范银行账户管理,按规定程序在结算中心开立账户,严禁在结算中心以外的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已经开设的要按规定予以清理,严格落实统一归口管理要求,改变资金支付管理不规范、资金运行管理链条短、潜在资金安全风险点多的状况。7.加强资金预算管理铁路施工企业要按照实际生产需求编制资金预算,并与企业的全面预算相衔接,指定专人监督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严格控制各项资金的使用不超预算,杜绝不合理支出,加强资金安全的管理,防范资金风险。
结束语:综上所述,铁路施工企业资金管理虽然面临着诸多隐患问题,但资金安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生命线,所以只有不断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的资金安全管理,保证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张继玉,铁路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探析[J]经济生活文摘,2012,12(3):13一15
[2]段明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开展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15):7一8
篇9
关键词:融和;企业管理;效益;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2(C)-0138-02
融合式管理的产生是基于塔里木油田二十多年来在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新技术、新体制”“高水平”,“标准”的工作指导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五湖四海”的三种精神,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低成本科学发展战略和巩固甲乙方良好的合作的基础上。它是塔里木油田在迈向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标志。
一、融合式管理的作用
(一)持续推进融合式管理,有利于高效管理油田,提高油田整体管理水平
目标统一,战略联盟,互赢互利的甲乙方融合式管理是塔里木油田两新两高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是实施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有效途径。塔里木油田轮南作业区有12支乙方运行服务队伍与作业区长期合作,由于这些队伍组成不同、地域不同、管理理念不同,所以在工作方法、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追求利润产量和成本的目标上也不一致,影响工作效果,工作中存在着互相推诿、扯皮、误会、碰撞等现象,给管理带来难度,给工作带来影响,不利于油田科学管理和油田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目标统一、战略联盟、双赢互利、结构优化、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一是规范了组织机构。甲乙方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管理理念及工作方式等根据本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征进行择优融合。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机制,使甲乙方共同处在一种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要求的良性管理状态。比如HSE管理系统、HSE责任区的建立,材料物品领取发放程序,改变了过去那种各自为政、不规范的局面。二是规范基础工作标准,重点强化了“三基”(即基层、基础、基本功)工作,规范了各单位的应急预案、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促进了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转变,员工的安全素质得到了提高。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作业区连续两年顺利通过油田公司HSE内审,并被评为油田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油田实现安全生产。
(二)持续推进融合管理,有利于形成资源优势,提高甲乙方队伍的综合素质
随着油田的发展和各项机制的建立,大协作、大融合必然导致,集中资源统筹利用,形成作业区的核心优势,提高整体力量。
整体协调、优化配置,融合甲乙方人力资源。将乙方单位优秀的具有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充实到甲方的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将甲方管理人员的业务范围扩展到现场,发扬专业优势,既弥补甲方管理人员不足,又使各自的技术优势得到互补,还可以带动乙方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轮一联合站、轮二转油站充分发挥泵修、抢修、塔运司负责人当兼职设备管理员、安全员的作用,即提高了设备的管理水平,也使乙方管理者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持续推进融合管理,坚持和完善“三五”管理法,有利于完成业绩指标,实现双赢互利
“三五”管理法是融合式管理的核心内容。即将乙方项目合同总额的15%,分别于产量、成本、日常管理指标以各占5%的比例与甲方绩效考核指标中的产量、成本、安全捆在一起,假如甲方三项指标其中一项指标没有完成,那么就相对扣除乙方项目合同总额的5%。实施这项措施的目的就是通过控制乙方项目合同资金和甲方的绩效考核指标,达到甲乙双方在总体工作目标的约束下,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经过工作实践,起到了形成甲乙双方利益共同体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乙方项目合同的工作性质不同,所涉及产量、成本、安全管理指标的责任比重也不同。如有的单位工作性质是生产运行队伍,如400万原稳则涉及产量指标的比例大一些,而有的单位工作性质是道路维护队伍,涉及产量指标小一些,安全指标比例则大一些。为此,我们将“三五”管理法根据乙方合同项目的工作性质将指标调整为“八四三”,使其更加有利于乙方项目合同的合理考核,调动乙方员工的积极作用,促进作业区绩效指标的全面完成。
“三五”管理法已经有效地将甲方的绩效考核指标与乙方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压力传递的利益共同体,结束了甲乙方管理上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战略联盟的统一体”。几年来轮南作业区的液化气、轻质油产量一直非常主动,始终保持在计划线以上运行,装置检修提前完工,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87%,为原油生产赢得了主动。
(四)持续推进融合管理,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企业文化和双文明建设
由于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工作,甲乙双方已经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基础。感情的融合能使大家消除抵触情绪,把不自觉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为,把消极的因素变成积极的因素,实现人本管理。因此,作业区经常在节假日期间将甲乙方员工组织在一起,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举办联欢会,还经常举办甲乙方联席会、征求乙方的意见和建议,交流感情达成共识。实行思想上融合,形成认识统一、目标一致的团队,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环境。
保持政治思想上的统一。将塔里木油田党工委、开发事业部党委的号召作为甲乙方的中心工作和工作目标。对上级的指示一同传达、一同落实,并以此为标准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地增进了甲乙方员工的思想素质,促使双方经常换位思考,甲方增强服务意识、淡化命令意识,乙方增强主人翁意识、克服消极怠工、不负责任现象。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和过组织生活,有效地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在工作中都能发挥骨干作用。
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乙方排忧解难。针对乙方队伍不稳定状况,作业区帮助分析原因,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有利于队伍稳定的激励机制,利用作业区的文体活动设施共同组织文体活动,解决乙方员工业余文体生活单调的问题;建议按其技能水平增加技术骨干的工资稳定骨干队伍;同时,还为乙方员工提供学习资料,学习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向乙方单位的上级反映食宿、劳保用品存在的问题,督促其解决。
2010年是实现塔里木油田新目标的第一年,也是开发事业部发展更快的任务更加艰巨的一年,作为一名油田管理者,我按照油田公司和开发事业部两会的号召和工作部署带领轮南作业区甲乙方员工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为全面完成各项业绩指标和工作任务做好以下工作:
1、以规范管理、科学管理为标准,是战略联盟为基础,完善甲乙方融合式管理体系。为完成轮南油田原油生产任务及各项指标而奋斗。
2、以落实QHSE管理系统文件为重点,强三基、反三违、确保油田安全生产。
3、以油藏描述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采取率为目标,管理好油藏。
4、以精细管理年为契机,加强以轮西产能建设为龙头的重点工程建设,力争达到工程速度、质量、效益、全优。
二、对融合式管理的认识
1、企业甲乙方事例式管理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融合,而是一定意义上的融合,而有此情况下有分有合,具体上说是总体目标上融合,具体任务上分;管理机制上融合,责任上分;思想上融合,帐目上分。
2、通过融合式管理建立了甲乙方系统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实现了甲乙方一体化管理。对于融合式管理我们只是从工作实际出发探索性地一些作法,还有待于不断实践和探索完善。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开发事业部人事科
参考文献:
[1]徐宏斯,鲁光杰,王梦思.运用“融合管理”创新管理理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
篇10
【关键词】 施工企业;审核方案;认证管理
一、认证申请与合同评审
1. 认证申请的基本条件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认证由委托方或受审核方自愿申请,除满足GB/T 19001标准认证申请条件之外,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申请企业声明已按GB/T 50430-2007标准建立了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能够提供所需的文件和资料以及开展GB/T 50430标准审核所需要的基本信息。
(2)若申请企业为认证机构在监督阶段和再认证阶段的获证客户(原GB/T 19001-2008认证证书在有效期内),应确保按照GB/T 50430-2007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3个月以上,并实施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
(3)若申请企业为认证机构的新客户,则应确保按照GB/T 50430-2007和GB/T 19001-2008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至少6个月以上,并实施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如满足上述附加申请条件,认证机构可接受其申请,按照GB/T 50430-2007标准开展认证审核活动。
2. 合同评审
认证机构在收到申请资料后,应确认申请人是否提供了管理手册及所需的相关文件,体系覆盖组织机构及分支机构、活动及固定场所、临时场所的名称、地址等一般信息。认证机构在确认申请方提供了以上信息后,在与申请方签订合同或实施审核之前,应组织合同评审人员对认证申请及认证合同进行评审。
注意:实施GB/T 50430标准认证合同评审的人员也应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并符合CNAS-SC15文件的要求。当合同评审人员专业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由技术专家或专业技术负责人对GB/T 50430标准认证合同评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评审,确定认证机构具备给该组织实施审核所需的专业能力,方可签订认证合同并开展认证审核活动。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核
文件审核作为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在实施现场审核前全部完成,以确保申请认证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全部满足GB/T 19001-2008和GB/T 50430-2007标准的要求。
认证机构需收集企业文件,安排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人员对申请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审查,以确保申请方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同时满足GB/T 19001-2008和GB/T 50430-2007标准的要求。按照GB/T 50430标准进行文件审核,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说明(质量管理手册)是否涵盖企业主要的施工质量管理过程。
2. 企业是否按GB/T50430标准条款对主要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分解和确认,是否形成清晰的职能分配表。
3.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包括GB/T 50430标准所明示的16个质量管理制度。
三、审核组的组建
认证机构应按照审核方案策划的结果组建审核组,实施GB/T 50430标准认证审核的审核组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审核组长应具备级别审核员资格,审核组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审核员,还需确保审核组各成员分工及整个审核组的专业能力,非专业审核员不能审核专业过程。
2 .审核组成员除满足 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册资格要求外,审核组还必须配备按CNCA规定完成GB/T50430标准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专业审核员,且审核组的非专业审核员也应按CNCA规定完成GB/T 50430标准的培训,并考试合格。
四、审核人日的策划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认证审核是采取1+1的方式实施,即在一次现场审核过程中,既要对GB/T 19001标准的符合性进行审核,同时也要对GB/T 50430标准的符合性进行审核。虽然两个管理标准在审核过程中有一定的共同要求,但GB/T 50430标准也提出了许多以往GB/T 19001标准所没有强调的、体现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特点和相关建设领域法规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实施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认证审核活动审核人日的安排上,要给予充分的考虑。
在审核人日的策划过程中,认证机构应该考虑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否结合审核、认证专业范围、人员、分支机构和临时现场的数量、临时现场(工程项目部)所处的施工阶段、专业范围以及人员数量,据此确定审核人日及所需审核人员专业资源。
五、现场审核的实施
GB/T50430标准认证现场审核的实施过程与GB/T 19001标准审核实施过程基本一致。审核组长接到审核任务后,应通过文件审核或调阅组织的管理体系文件、与受审核方充分沟通等方式,核实组织的管理结构、管理方针和现行管理文件的修订状态等信息,并确认能否满足有关认证范围的所有要求。
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是审核组长在编制《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审核计划》时,在明确对GB/T19001标准主要的管理过程的审核安排时,也应同时注明对GB/T50430标准相关管理过程的审核任务安排。如果企业申请认证的专业范围包括除28大类有关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类别时,审核组长应确保所有28大类专业内相应的标准条款要求、职能部门和工程项目由具备GB/T 50430标准审核资格的审核员来实施审核任务。
六、认证决定
GB/T 50430标准审核的认证决定过程与GB/T19001标准审核的认证决定过程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应确保每个GB/T50430标准认证审核项目的认证决定人员中至少有一名为该专业的认证决定人员,应满足GB/T 50430标准认证决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
七、认证证书的管理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符合认证标准要求且经审定批准,由认证机构核实认证范围、名称和地址等证书内容,无误后打印证书并将审核报告和印有CNAS认可标志和认证机构认证标志的认证证书报认证机构负责人签发。如果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认证申请范围除28大类外还包括其他非28大类的专业时,应在认证证书中加以区别,对于非28大类专业范围的认证审核准则只有GB/T 19001标准。
认证证书的起始时间以认证机构技术委员会审定批准的时间为准,初次认证及再认证的有效期从做出认证决定日期算起为三年。通过监督审核方式进行的新引入GB/T 50430:2007审核,其认证有效期等同于原GB/T 19001-2008证书有效期。从其他认可的认证机构转换来的认证项目GB/T50430+ GB/T19001,其认证有效期等同于原证书有效期。认证机构按照要求将数据库信息按时上报CNAS。
参考文献
[1] CNAS-SC15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方案》.(认可委15号)
- 上一篇:教师职业价值
- 下一篇:经营管理的建议和意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