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业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职业价值

篇1

论文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本文从教师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反思教师职业价值,探讨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教师职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在我国古代,*fN认为教师的文化学识最渊博,国学教师被称为“博学”;道德观念上被视作“道”的化身;行为规范上被公认为世人的楷模;而物质生活则最清贫,能做到“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到了现代,人们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基本上是在继承传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把教师誉为“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托起太阳的人”等。不可否认,“春蚕”、“蜡烛”和“园丁”这种纯粹奉献式的教师观以及我们为教师所设计出的种种规定与规范,都具有充分的社会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却产生了教师的被动性、工具性,限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向积极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强调主体性教师观,才能解放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在专业化的平台下,确立自己的教育理想。获得创造和成功带来的生命价值的充盈,获得专业人员应有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发展尊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对教师专业本质的理论研究,研究主要从“特质模式”和“权力模式”两个维度,试图自上而下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来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合理模式。但是,这种研究带有浓厚的群体专业化思路,带有很强的应然判断的色彩,希望通过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来为教师构造谋取社会承认的价值蓝图。但教师的工作是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范式也应该重视对体现教师主体价值的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另外,传统的教学论仅把教师看作是课程的实践者,认为教师个体与课程的研发之间是一种分化的关系,教师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课程所阐述的知识,并把它合理、全面地复制给学生,就可被认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这种专家型课程体系开发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它排斥普通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实际上也暗示了教师专业评定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在这样的专业化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具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个别教师来说,这样的专业化明显带有“被动”的烙印。

二、问题的出路

以上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启发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让个体的专业发展在主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一)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

如前所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职业体验和职业认同问题,教师作为人,也存在意义定位问题。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不能激发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而只有让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也才能够使教师具有在其职业生活过程中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气、信心和动力。对此,应转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只有通过树立教师职业美的观念,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等途径,才能促使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转变观念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应该重构一种主体性的教师观。

(二)职业价值的完全实现:个体专业动态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缺失及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受滞,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教育过程中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自由,导致教育目的、方法、过程等方面教育意义的失落和蒙蔽,失去了教育概念应有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在教育场域中压力大,无专业自,无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很多教师远离了“愉悦、快乐、发展、激动、自豪、幸福”等诸多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应有的才智和热情。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它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全积起了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坚实基础,因而这样的专业发展进程显得更为牢固、可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确定主体性教师观

主体性教师观的确立就是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确立主体性教师观应做到:第一,应当把教师确立为“自觉主体”。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的主体,即成为对教育充满反思和研究的自觉主体——“反思性实践者”。第二,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生活世界的反思、探究和创新,不断发现教育生活的问题、发现教育生活的意义,并不断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方式,形成解决教育新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第三,应从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实际、教师的利益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选择和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

篇2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 E. 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篇3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为广博、扎实的美术知识,同时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在教育发展中,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输美术知识,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积极性和欲望,使学生懂得为人之道和处事之理。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价值等进行分析,提出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依法教学,爱岗敬业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相关法律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教学义务和权力。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通过认真备课和扎实上课,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不断培养出高素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同时,教师要清晰了解爱岗敬业的基本内涵,它不是教师不眠不休的拼命工作,不是不顾亲人朋友,不是生病也要工作,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喜欢和热爱自己的教育职业,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逐渐向更深、更高的领域发展,要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伟大性的重要体现。

2.关爱学生,认真教诲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关爱,进行爱的教育,这样可以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为人处世的能力。爱的教育是教师高尚品德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尽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地关爱学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在日常交流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内心情绪的变化情况,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谈心,深入班级集体,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保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所提的问题和建议应该包括所有学生,在注重基础美术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认真对待和解决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激情。

3.注意言行,树立榜样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是学生生活和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标杆,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社会层面看,教师所具有的素养应该要处于一个更高的层次,要做遵守法纪、社会公德的带头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口语的文明儒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精准的语言形式将知识讲授出来,保证口齿清晰,规范用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教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仪表要自然朴素,穿衣打扮要整洁,不在校园里穿一些花枝招展的衣服;用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人和事物,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要树立勤勤恳恳、开拓创新的精神,每一项教学任务都到做到一丝不苟。此外,在操守品行方面,教师要表里如一、是非分明,在要求学生做某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求自己先做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带头作用。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要结合高师美术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德育思想,进行不断地拓展和延伸,尽可能地将其体现在教案中,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不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思想。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美术知识和道德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提升美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

2.有利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样学生会更加乐于听取教师所教授的美术知识和德育内容,在具体学习中会变得更加轻松,会喜欢将自己的烦恼讲给教师听。美术教学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创设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避免呈现一张非常严肃、死板的面孔,给学生带来紧张感。同时,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坦诚相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便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对他们的关爱和肯定,逐渐引导他们改掉缺点,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全面学习美术知识。

3.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

当前,高师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高师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塑造,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中正确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在影响着学生,甚至会改变学生的未来。高师学生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人生阅历相对较浅,他们的思想较为简单。在当前这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不良信息发展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偏差。这时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职业道德价值,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意识和道德观念。

4.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了解教学责任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断探讨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而不是采取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知识强塞给学生。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术知识中的趣味性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结合美术内容的特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美术知识,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

5.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示范出自身所具有的良好品质、道德素养,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够随意的徜徉的知识海洋中,游刃有余,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独特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要能够成为学生的一块垫脚石,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攀上人生巅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认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在交流中要时刻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楷模。

三、培养高师美术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1.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良好的奉献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前提是“热爱教育,甘为人梯”。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专业性、示范性、艺术性等特点。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责任。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虽然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有一些教师为了增加收入另谋出路,在教学任务中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增强美术教师的责任心,提升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教师甘愿为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教师只有对教育有着强烈的追求,才会不在乎名利,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奉献。

2.提升对学生的尊重思想和关爱思想

师爱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核心,同时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学家认为:爱是相互的,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谁,只有那些关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爱,使学生运用这种爱去关心教师、关心家人、关心集体等。同时,教师的爱要针对每一位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面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问和建议要认真思考,做出合理的回应和解释,将爱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发展,在教育中既要严格规范又要耐心引导,发现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优点,在尊重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智力等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大爱精神,面向所有的高师学生。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爱来教育学生、关心学生,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尽可能成为学生所依赖和信任的人。

3.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

有关学者表明,成功需要具备敬业、忠诚、热情、进取、勤奋等态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发展中的引导者,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的美术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逐渐让自己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涌现出来,为人们带来各种新的理论、知识以及世界。所以,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要树立进取的精神,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学生、工作,要乐观地迎接每一天。只有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保证其不断进取、学习,认真做好每一项教学任务,从而使美术教师更好地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4.树立良好的艺德

艺德主要包括艺术信仰、创作态度、艺术追求、审美品格等,是美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的重要部分。教师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美术知识和创造精神,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培养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的过程,有助于形成完美的人格。在当前网络环境背景下,各种信息不断涌现,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和技能指导之外,要利用课外时间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营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环境。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公正、客观地评价各种艺术所具有的风格、形式、流派以及内容表现形式,逐渐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体验艺术,感悟到艺术的真正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由此我们可知,美术教师树立良好的艺德,可以提升自身个人修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总而言之,美术教学作为高师教育发展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当前高师学校的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其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我们在高师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内容,不断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良好的奉献精神;提升对学生的尊重思想和关爱思想;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提升自身的艺德水平,全面提升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关爱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华.论中职美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D].重庆师范大学,2012

[2]刘利敏.高师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型美术教师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篇4

【关 键 词】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82-03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该职业的评价,意即该职业对教师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对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等。国内外很多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具有导向性。中老年教师在农村担任教学工作时间较长,熟悉教育环境,适应当地文化,教学技能较为熟练,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出现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也对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当代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现状

根据教师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主客体关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本文将以上五个方面中出现不同程度相反表现的教师定义为价值观危机教师,并将以上五个方面具体化为五个方便于研究者观察的教师行动特征,即教学特征、科研特征、学生管理特征、个人生活特征、人际关系特征。

本人对云南省某市1区、1县共6所农村中小学的40岁以上教师进行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参与调查102名中老年教师中,有35名教师出现不同程度职业价值观危机,占被试总体的34.3%,超过中老年教师群体的一半。这些教师的行为特征可概括为教学方面:缺乏活力,得过且过;科研方面,惰性严重,反感抵触;学生管理方面,推卸责任;个人生活方面:贪图物质享受;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与学生和家长的合理沟通。调查结果证明,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已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倘若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将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此外,结果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中老年男性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危机比女性教师程度严重,究其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对于女性而言,教师是较好的职业,而男性则不然;乡镇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与村小中老年价值观危机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教师行为特征方面,科研、学生管理、个人生活方面价值观危机较为严重,价值观危机在中度和严重度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8、26、31,可能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教师较为认可。

二、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出现原因探究

(一)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存在职业价值观危机的中老年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认为在教育界奋斗多年,一直默默无闻,所教学生之中少有成就突出者,而自己一生也未获得任何值得自豪的荣誉。

其次,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的发展已经定型,目前工作生活不能提供发展的机会,这就造成农村中老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已无职业上的发展空间。比如,学校的很多发展机会已经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去县城参加的培训次数都少的可怜,更不用提出国这些奢侈的机会了,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该职业阻碍了自己以前可能在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三,中老年教师认为该职业竞争机制不公平。一是新课改以来,各项改革措施更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教育理论相对青年教师陈旧,而且在性格上较传统保守,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二是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的地域环境、硬件设备都与之相差甚远,所培养学生学业水平与城市学生相比遥不可及,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职业对于个人生活意义的态度

从调查中得知,很多中老年教师对职业持负面评价。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业压力较大。第一,体现在工作任务繁重上,在被调查教师中有80%的教师每周承担课程20节以上,此外还要批改作业,应付各级各类检查,而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精力已大不如前,身心疲惫。第二,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难度上,中老年教师从事教学时间较长,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模式化了的教学被中老年教师视为经验,而频繁的课改与教改却与自己的经验相冲突,适应新课改较为困难。第三,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加重使得教师心灵疲惫。社会的不良风气、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而家庭教育缺失都使得中老年教师倍感学生难教,教化难行。

其次,工作与生活难以和谐。第一,农村中小学教材与城市保持一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相脱节,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学,生活是生活,教学工作机械单调,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无法从教学中找到乐趣。第二,人到中老年家庭事务繁杂,教师下班后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家访,占用了太多业余时间,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较难处理。

第三,教师职业物质报酬低下。我国学者袁立新的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农村中老年教师最不满意的就是现在的经济收入与物质条件,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甚至不如农民工打工的收入;福利与一些企业也无法相比,唯独可以认可的是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在此次调查中,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很多教师追求物质享受。35名价值观危机教师中有31名在个人生活方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程度为中度到严重。

(三)职业的社会地位

中老年教师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评价较低。

首先,在农村,由于生存条件较差,很多年青教师来了不久就又离开,流动性大;另外一些善于钻营的老师想法设法跳出学校,从事其他部门工作,比如借调到乡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崇尚权力、崇拜金钱的现状下,中老年教师自认为是没有本事,没有能力,安于现状的庸人。

其次,目前我国社会舆论导向有偏差,学校中的暴力事件、教师的不良行径成为媒体的关注 焦点,而农村中小学,教师辛苦工作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造成的负面效应是大众误解了一大批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农村中老年教师比较注重教师的声望,这些以偏概全的不公正的评价严重伤害了中老年教师的感情。

第三,新课改使得学生地位上升,教师权威地位下降,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不尊重现象严重,对教师职业苛求,造成教师自信心跌落,对教师职业评价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第四,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拜金主义流行,经济地位成为评判社会地位的标准,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使得教师地位处于难堪境地。

三、提升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建议

加强对中老年教师的关爱,改变中老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层面

1. 提高中老年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增加工龄工资,对于坚持在教育战线上10年以上的教师应设立特别津贴,使中老年教师认识到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与价值,更加坚定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信心。

2. 改革农村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应建构适应本地学生发展的本土课程,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本土社会中的课程资源,消除学生与课程、教育与生活、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使学生学有所用,对知识产生敬畏感。

3. 加强教育立法和舆论宣传。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教师、学生、家长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同时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教师在社会中的高尚地位。

4.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良好氛围,加大力度致力于教师成长的科学研究,既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对教师情感、意志的培养,使教师有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二)学校层面

1. 区别对待。学校制度可根据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两个层面区别对待。比如,在工作量的界定上,对于体弱多病的中老年教师或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就可以给予适当的照顾;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有关听课、写教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宜都搞一刀切,可以根据老、中、青的不同对象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这样既切合实际,又体现对中老年教师的关怀。

2. 搭建发展平台。学校尝试为中老年教师搭建新的进步平台,加以正确引导。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中老年教师“人老不中用”的思想,使他们积极学习,与时俱进。中老年教师经过多年教育教学的积累,一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学校可以让他们做某一方面的模范。比如,有的在做班主任方面是很成功的,可让他们传授班级管理经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工作;有的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应有意识地多让他们带教些年轻教师。

3. 做好思想管理。学校要按排一定的时间让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通过学校、支部、科室、教研组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肩上重任,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建立合理的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做到奖勤罚懒,实施目标管理,为教师创建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

5. 给与家庭关怀。中老年教师的家庭事务繁多,学校可给与其人文关怀,婚丧嫁娶学校都应关心、过问,并给与一定的帮助。适当时候可调动青年教师积极帮助中老年教师。

(三)教师个人层面

1. 要完善职业价值观。教师要将个人的心理需要导向学校和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自觉调整心态,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完善自我,改进教学,才能在其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教师职业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在欢乐,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

2. 重新树立教师权威。新一轮课改走向深入的今天,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冲击在所难免,教师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重塑崭新的教师权威。任何时候,即使是人到中老年,也不应该放弃努力与梦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老年教师应利用自己经验、阅历丰富的优势继续努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授课艺术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必将重新树立教师权威。

综上所述,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转变至关重要且势必可行,职业价值观的转变将直接作用于教育价值观,使得农村教育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凝练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7.

[2]张传学,李皓瑜.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3]张佩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略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8.

篇5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个体所持职业价值观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其职业行为选择?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初步尝试,就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与其教师职业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进行比较研究职业价值观调查采用Super编制,经修订的中文《职业价值观量表》,本量表共52题,每4题组成一个职业价值因子,共计13个职业价值因子,要求被试对每个题目做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五种判断,分别用5、4、3、2、1 五个值表示。。

一、研究结果分析

1.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般特点。先计算每个被试在各价值因子上的重视程度,其值由各因子所包含的四个题目的得分和除以4得来,以此为基础做进一步的统计。以4、3.5两个值为分界线,可以将各价值因子均值分为三级,处于第一级的是成就需求、关系需求、独立需求,他们都达到或超过比较重要水平;处于第二级的是智力刺激需求、经济需求、地位需求、利他需求;而对安全需求、舒适需求、管理需求、变化需求、交际需求、美感需求等六项价值的评定刚刚超过一般水平。

2.喜欢教师工作和不喜欢教师工作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喜欢教师工作”和“对教师工作有兴趣”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想到教师职业就觉得心烦”组的各价值因子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在经济需求、交际需求、舒适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1.927、-2.673、-1.957、-4.338;显著水平分别为0.056、0.008、0.052、0.000。

3.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比较。先将选择“毕业后就去当教师”和“立志终生从教”的合并为一组,将其13个价值因子得分与选择“毕业后,先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工作,实在不行,再考虑当教师”组各项得分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毕业后就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在成就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才选择当老师”的师范生群体(T值为2.875,Sig.为0.005)。而在管理需求、交际需求、变化需求方面是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显著高于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T值分别为-2.633、-2.579、-3.175,显著水平分别为0.005、0.009、0.011、0.002。

4. 不同职业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群体的教师职业认知比较

统计方法与对职业价值观的统计相同,比较“喜欢教师职业”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表明,在13个价值因素中只有两个因素得分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成就价值,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成就价值评价明显高于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22);二是经济价值,其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不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经济价值评价反而高于喜欢教师职业的群体(Sig.=.039)。

比较“愿意选择教师职业”和“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只有两个因素的得分在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是成就价值,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成就价值评价明显高于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 Sig.=.008);二是美感价值,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对教师职业的美感价值评价也明显高于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 Sig.=.044)。

二、讨论

根据我们的测试,这些大学生首先将工作视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肯定的有效途径。其次,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干扰,同时,大学生也认为工作中能和领导、同事愉快相处是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事情。

根据对“喜欢教师职业”和“不喜欢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比较,说明教师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各界联系广度、工作的轻松、自由及工作的客观环境、工作内容的变化性不能满足部分大学生的需求。对“你的工作比较轻松,精神上也不紧张。”得分差异并不显著,说明这些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只是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对工作的高收入和低压力并不存在不合理的期望。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更好的工作客观环境及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是积极的,无可厚非的,他们不喜欢教师职业并不表示他们的价值观存在问题。

根据对“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和“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两类群体比较,发现倾向于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群体更希望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物的管理支配权,能指挥和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更希望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更追求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但不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较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成就需要更少。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篇6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社会环境、高校体制、成长环境等因素,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不够,奉献意识不浓,业务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冲击。近二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正是社会转型加快引发的矛盾冲突,为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今年来出现了多起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教育和学术腐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知识分子因发现真理、传授真理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也基于这种尊敬而获得雄厚的心理支持。作为世俗化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金钱主义等人生观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突出,教师职业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高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管理中引入了一系列竞争机制,这对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有的高校在考核中,过分强调了科研经费、研究项目、获奖成果、的数量,将这些量化为硬指标,而将个体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育人状况视作软任务,没有衡量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常常被忽略。这样的政策杠杆让一些教师只注重硬指标的实现,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而将师德修养视作可有可无,将不计量的工作或公益活动视作额外负担而不愿意承担。

3.教师自身因素。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不能从自己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的角度认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当前的教师主体大都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多数人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炼,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按照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与教师职业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道德活动,同时也是一个接受他律并经过内在良心调整达到自律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带有教育工作职业特点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有其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教育工作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从高校整体建设的特殊性出发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要求,从履行教书育人的角度研究高校教师品德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努力学习道德理论,树立高校教师道德的理想人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认知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并使之与自己的观点、信念融合,从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以作用于社会。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与教育部门组织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但由于受个人理论水平、理想觉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育部门组织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学中的不利因素。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确立教师的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修养中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作为自己思想行为的楷模,鼓励自己,在思想道德中凝聚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常以祟高的道德品质作为自己的目标,正确处理好理想信念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修养的高校教师。

2.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以条文的形式,对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做出的规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若没有规章制度,学校管理就无从谈起。然而,规章制度不是摆设,要重在实施和落实。高校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纪律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明确无故迟到、早退、缺旷如何处罚;挖苦辱骂学生,体罚学生,以不适当的方法处理学生而影响上课如何处罚等等。而后组织全校教师学习,让他们都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些是与之相悖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营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一个时期以来,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之所以职业道德水平下滑,行为失范,除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个人放松了对自己的修养和要求以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内部承袭多年的人事、分配、考核评价制度,缺乏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客观上提供了不良现象继续存在的土壤。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选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实际的人事、分配、考核、奖惩制度上,真正做到在用人制度上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分子进得来、留得住,不适合从教或者师德缺乏者出得去;在分配制度上改变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干好与干坏都一个样的做法,实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考核评价制度上,通过务实、公正、公开的考核评价,营造“恪守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形成对教师行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完善的教师道德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它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师德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就是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应当成为最直接的道德评价标准。其次,学校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应成为评价依据。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师师德修养的有关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这样便于教师经常调整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断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目的。对教师师德修养的评价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动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高校现有的自我评价仅限于一年一度年终考核时的工作总结,且多侧重于教学总结。在这类评价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评价都是偏高的,甚至少数人的自我评价有虚高的倾向。要想教师的自我评价尽可能客观、真实,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如制定比较客观、详细的自我评价表。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为自己准确地定位,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从而获得成功。(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评价教师,教师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生不能胜任对师德的评定。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本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或者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专题信箱,还可以设计师德修养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3)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对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在一张评定表上记分或作书面的描述等等。(4)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在一个学期中,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领导、教师、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能有效提高学校和评价者的道德水平和评价水平,保证评价结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篇7

关键词:高校;职业素养;提升;瑜伽教师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义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高等教育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塔尖部分,其不仅肩负着培养专业化高级人才、发展创新性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推向世界教育舞台最为有力的推手。高校体育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不仅是专业化体育人才的孵化基地,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体育领域的延伸与渗透。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与组织者,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应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的整体发展特点并迎合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的主题需求。瑜伽作为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中最具美学价值及艺术欣赏特征的科目,其不仅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更是大多数公体学生较为青睐的选修课,而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不容乐观,较大限制了瑜伽课程功能的发挥及异化了课程本身内在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的构建,旨在更加全面的认识瑜伽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以期为提高瑜伽老师职业素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于多种因素,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存在较大的缺陷与短板,且不管是专业知识水平、多学科知识融合或是品行道德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一是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平不够,部分老师仅能胜任公体学生体育瑜伽教学,尚无法完全胜任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化瑜伽教学;二是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多数瑜伽老师组织教学时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四是教师品行道德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往往导致教师品行道德的缺失。

二、高校瑜伽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

(一)了解体育瑜伽的运动特点及功能价值

对于每一运动项目的专任老师,若想有效的组织教学及合理的运动教学手段,必须要了解该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及运动项目的功能价值,唯有如此,方可开展教学。瑜伽是在音乐的伴奏和引导下规律性、有序化的运动,其具有节省运动场地、安全、简单等特点,长期从事瑜伽运动练习可较好的改善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长期进行瑜伽运动对机体的各个系统均能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如调节呼吸使气体在体内充分交换,增加氧气的利用率,加快机体物质代谢的更新尤其是代谢废物的排除及使机体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强,降低安静时心率,使心脏和大脑得到休息,进而缓解疲劳,提高机体的生理机能;二是长期进行瑜伽运动可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形成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三是从事瑜伽运动可为练习者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交友平台与空间。

(二)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作为瑜伽老师最为重要的职业素养之一,如同一座大厦的根基对整体大厦起着至关重要的稳固作用,那么对于教学而言,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高度则是决定教学效果及成败的关键所在。对于当前高校瑜伽教师而言,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其次高校瑜伽老师要拥有较为标准的示范动作,以美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此外,授课中动作讲解要正确、简练、通俗易懂,注意正面示范、侧面示范和背面示范的合理使用,保证技术示范动作的完美性。

(三)具备一定的运动科学专业知识

任何运动技能的外部表象输出都必须以一定的身体机能变化作为基础。换言之,人体生理,解剖及力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运动技能的外部表征,因此若想获得完美的外部技术特征,了解运动项目内在生物学表象尤为重要。此外,从运动损伤预防及机体防护视角而言,唯有懂得并掌握一定的运动科学类知识方可。瑜伽作为一种高度形体化的运动项目,其对练习者身体动作形态尤其是关节的灵活性,韧带的柔韧性有着较高要求,若不慎,练习中就较易发生拉伤等运动损伤。因此作为一名瑜伽老师,掌握一定的符合运动项目专项特点的运动人体学科专业的知识尤为必要,如此方能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开展教学。

(四)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能力

1.注重教学过程多种反馈信息的整合与利用。反馈可分为固有反馈与非固有反馈,其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作用有提供信息、强化与激发学习动机。作为开式运动技能,正确瑜伽技能的形成实质是刺激、反应、反馈、刺激的一个循环过程,其具体输出过程可表现为:示范动作及语言等固有反馈或非固有反馈信息被学生接收后经过肌肉本体感受器将相关信息传入到小脑,经过小脑的耦合并调整后产生一个新的信息,然后再经过新的反馈通道去纠正错误动作,从而提高动作质量、消除错误及多余动作,进而使学习者做出正确动作的应答反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教学过程中多种反馈信息的整合与利用,不仅可对学生技术的掌握有着一个准确的把握度,同时也可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2.认真履行教学实践。履行教学实践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其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准确把握教学实践过程并有效实施尤为重要。瑜伽教学的实施可分为课堂构建、角色扮演、过程记录三个环节,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是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并合力完成的,尤其是角色扮演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教练、裁判应是瑜伽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主体地位且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起到加强学生间交流的作用。

3.提高个人道德素养与修养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高尚的人格魅力及道德修养都是其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土壤。而在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主要使命的教师教育行业更是如此。高校教师作为当前教师行业塔尖部分,其不仅代表着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伟大形象,更承载着培育新一代中小学教师的使命,故对于当前高校教师而言,崇高的道德修养及人格魅力是其所必备的特质。瑜伽作为一种高度美感化的现代运动,其美感不仅仅源于瑜伽本身运动的映射,而在某种意义上更是瑜伽从业者纯洁心灵在瑜伽运动上的映射,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瑜伽老师,较高的品行道德素养与个人修养尤为重要。

三、Y语

作为体育学科中最具美学价值与艺术欣赏的瑜伽课程,其教师职业素养的立体化构建尤为必要。了解体育瑜伽的运动特点及功能价值、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掌握一定的运动科学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能力、一定的科研水平及科研素养及较高的品行道德素养与个人修养等职业素养应是瑜伽教师立体化职业素养的重要构筑部分,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瑜伽老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能力标准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47-02

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快,现已经由规模扩张过渡到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阶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类型,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并根据相应的体系进行教师的选拔、考核、激励、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内容与建设建议

(一)内容

1.示范、传授职业道德能力。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贯彻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学生的想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耐心倾听学生的建议,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此项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能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其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高职教师一定要具备因地制宜的素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高职教师除了上好课之外,一定要具备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这主要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与任务进行合理的计划与规划,让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3)教学研究能力。在高职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教师的敏锐性,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技能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综合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3.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此项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其形式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演示操作、现场讲评等。在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高职教师一定要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并且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运用,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学习,创新思维,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3)课堂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管理,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在开展管理工作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进行了解,这样才可以有效落实相关的管理策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

4.实践操作能力。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和专业水平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很好的转化。

(二)建设建议

1.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活动的开展,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培养教师实训演练与理论教学的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可以安排其到企业中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针对一些具有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教师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加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与原理,进而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2.教企轮岗。高职教育阶段,应更加重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相关的学习,了解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转换。同时,聘请一些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这样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当教师在企业中参与实际工作之后,也就更加了解教材内容与理论知识,再进行相关讲解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

二、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现状与建议

(一)现状

1.评价标准较为主观。在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时候,针对学历、任职年限等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且具有较强的原则性。通常情况下,英语能力、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水平等方面非常容易通过,最关键的就是一些主观评价标准,如师德、学风等方面。同时,科研水平评价也非常重要,其主要就是论文与科研项目,论文看的是期刊发表等级、转载、引用等情况,而现阶段论文抄袭等情况非常严重,这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使得评价无法有效、全面的展开。

2.评价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内容。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体系。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要求教师也具有相应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时候,要求教师具备六个月以上的实践经验。这只是提出了条件要求,并没有对教师实践结果进行要求,结果导致大部分教师的实践活动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除此之外,在高职教育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教师对职业要求有所了解,并在教师专业技能评价中引入教师资格证书。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一般只重视资格证书的获取,不重视其考核内容,导致其成为了一种形式,没有实现教师能力的提高。

3.评价方法不足。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是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现阶段,在考核教师教学效果的时候,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教。但是,这样一方面无法对学生的评教进行全面量化,评教指标的选取、课程差异等因素均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分数进行精确统计后,按照均分对教师进行排名。在此过程中,因为教师教学态度、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在评价的时候,带有严重的主观性,进而评分差异非常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而降低教学质量与水平。

(二)建议

1.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为了避免一些不合格教师利用现行评价制度的缺陷进入中高级层次,一定要增加设定一些客观评价标准。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专业岗位职称评价形式,通过分层次考试和考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保证教师的真才实学。在进行笔试的时候,可以按照专业大类进行统一的命题,制定统一的标准,以能力测试为主,采用开卷或者闭卷的方式。在通过初级考试之后,才可以进行中级申请,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高级申请,这样逐层考核,并且对考试有效期进行规定,通过笔试之后,进行面试,最后进行评定。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可以有效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构建科学、可量化的教学工作业绩评价标准。因为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是评价教师专业能力资格的重要指标,一定要保证其科学合理、可量化、可操作。在进行考核的时候,一定要树立分类、分层的考核思想。在进行各级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围绕教师教学工作水平、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保证其全面、客观、公平的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在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建立健全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度,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客观性。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实施教学改革,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宏岳.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内涵和理论依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 张晓冬.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研究探微[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4).

[3] 姜荣,丛迎九,曲桂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

篇9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问题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高校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除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之外,高校青年教师更是肩负着重任。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言行举止等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王卓,2011)。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高校青年教师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纵观当前中国高校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认识较模糊。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李太平,2006)。由于青年教师进校时间短,甚至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在心理等各方面并没有完全准备好,更无从谈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在他们的意识中,职业道德是一个模糊概念,并没有许多硬指标。因此,就导致在高校青年教师的群体中,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出现了困难。

第二,有些青年教师事业心不强,缺乏职业理想和追求。部分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并不感兴趣,把教师这个有着特殊要求和神圣职责的岗位仅当做谋生的手段,把教育工作等同于一般的职业(王卓,2011)。他们往往将工作重心摆在工资待遇等方面,而忽视了职业理想和追求,马虎对待工作,这也是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相违背的。

第三,部分青年教师育人意识退化。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青年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把知识讲清楚了,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许多青年教师没有利用自己年龄与学生差距相对较小、易沟通交流等优势,平时与学生接触交流少,也不愿意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也就造成青年教师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不少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首先,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不断发展,许多青年教师受到极大的压力,一些不健康思潮伴随而来,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青年教师,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观念功利化等(高政华,2009)。这些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广大高校教师,让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在利益面前显出其道德修养的弱点。

第二,教师考核标准的误导。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有些高校过分强调科研、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教师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育人意识等方面的可操行性考核,这就使得广大青年教师也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与提高。

第三,缺乏有效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培训系统。高校教师岗位培训是每位新进教师必须参加的培训,但青年教师在参加学习时,只是把知识作为通过考核的一种手段,因此,这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3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办法

面对存在的问题,除了要分析其原因之外,更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首先,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都是自主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良心来调节的。因此,道德修养中的“慎独”,对教师来说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贵。而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做到:能在无人在场、无人监督、无人评价的情况下,仍然自觉严格约束自己、检查自己(高政华,2009)。因此,对于可塑造性强的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自我教育应该是最重要、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第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道德建设相关活动,并对优秀教师的典范进行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鼓励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并选拔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青年教师。做好表率工作,特别是典型人物宣传工作,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注重个人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把教学与职业道德建设做到有机的统一。

第三,建立健全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在青年教师考核评比机制中,要加大职业道德的分量和比重,职业道德考评要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成准确、量化的标准;要定期开展职业道德考评活动,加强职业道德考婆娘刚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马波,2009)。此外岗前培训也要有所创新,更多征集广大青年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意见,为今后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带来新鲜思路,更好地促进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波.加强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

[2] 高政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高教前沿,2009(11).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 专业发展 动力 认知评价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5-03

一、认知评价论概述

认知评价论(Cognitive Evalution Theory)是当代重要的动机理论之一。认知评价论认为,虽然人们可以分别被内在、外在因素激励,但这两个因素并不是毫无影响的。当对某种工作结果和过程进行外部奖励或控制时,那种因喜欢做这种工作而产生的内在激励作用便会降低。当前认知评价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决策权和内部动机。早期的研究发现,金钱、奖品等外部奖励均会使内部动机下降。这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任务的各种研究中,得出的结论都是如此。因为以这些外部促动因素来控制人,使人们感到自我决策权丧失,受到内部动机的激发将更少,一旦外部奖励失去吸引力或难以得到,就可能不再有动力。

选择权和内部动机。祖科曼等人曾探讨了选择权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给一些被试提供选择问题和分配时间的决策权,他们的内部动机则有所提高,而无选择权的人,其内部动机则没有提高。认知评价论认为,如果某一事件增强了一个人进行自我决策的感觉和直觉,主观上的因果关系控制点则偏向于内部,内部动机也会提高。

能力感和内部动机。认知评价论认为,如果某一事件的信息性很突出,内部动机将随着人们对能力的感受和直觉而变化:能力感的提高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增强,能力感的下降会导致内部动机的减弱③。费希尔的一项研究对此提供了直接支持,如果被试感到无法自我决定自己的操作水平,那么能力水平和内部动机无关。

自我一致性与内部动机。认知评价论的最新成果是自我一致性理论,该理论探讨人们追求目标的理由与其兴趣和核心价值的一致性程度。例如,当人们追求目标的理由是其内在的兴趣时,他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则更大,而且即使目标没有实现,他们也会很高兴,因为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相反,因为外部原因而追求目标,其成功的可能性则更小。即使获得成功,幸福感也不高,因为目标对于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综上所述,认知评价论从人的内部动机出发,强调人的自我控制感、决策感、兴趣感、选择权等对人的激励作用,尤其适用于那些本身有一定乐趣和内在激励的工作,而高校教师职业正是这样一种工作。运用认知评价论反思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问题,对于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知评价论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从认知评价论的视角看,现行的课题选拔制度、学术评奖制度、量化评价制度是造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不足的三大重要因素。

(一)各级各类课题的选拔

当今,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课题选拔已经充斥了高校教师的整个工作和生活。从课题分类看,有各层次的自然科学、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政、党建及人才项目等;从课题的层次来看,有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校级;从课题来源来看,有横向课题、纵向课题;从课题重要程度看,有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还有星火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工程项目、青年课题等各种各样的专项课题。而且“课题制度”的覆盖范围还在不断扩散,例如一些市、县也开始每年进行各类课题立项。几乎所有高校都将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和拿到课题项目的等级、数量挂钩,高校教师不得不陷入每年不断申报、等待立项、结题的怪圈。在课题制度不断泛化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的选择权越来越小,主要表现在:在时间上无选择权,教师得在各式各样的表格和大量的申报材料上花费很多时间,有些课题申报前还召开“动员会”、批准后召开“培训会”,结题时又要准备大量材料,还要到处请专家鉴定成果,真正用来做课题的时间可能1/3都不到;在研究内容上缺乏选择权,各类课题立项一般都有课题指南或范围,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高校教师想进行自己感兴趣、原创性或耗时长的研究就很可能得不到课题支持。根据认知评价论,高校教师缺乏选择权将会导致其专业发展内部动机的下降。

(二)形形的学术评奖

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术奖励也呈现出过多、过滥的局面。除了国家的科技奖、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合作奖等重大奖项之外,还有各类工程奖、优秀成果奖、项目优秀奖、青年成果奖、学者成就奖、终身成就奖、优秀图书奖、千百工程、政府特殊津贴,等等。近些年还增加了“精品课程”、“资深教授”等选拔奖项。学术评奖的范围涉及各个学科专业,其来源和级别也和课题项目一样各种各样、无所不包。并且,学术评奖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例如,最近人社部宣布2012年将启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规划”,又是一项新的人才选拔及奖励活动。然而,这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综观之,这些年在各种学术评奖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同时,学术泡沫也与日剧增,原创性成果更少。根据认知评价论,太多的外部奖励使高校教师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方向,他们为各类评奖活动所控制,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评奖而学术,学术成了评奖的奴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降低,学风浮躁,争名夺利,“板凳甘做十年冷、文章不言半句空”的学者所剩无几。更严重的是,学术评奖中出现了学阀垄断、弄虚作假、黑箱操作等腐败现象,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善于运作的教师或行政人员更容易获得成功,有真才实学却不善运作的教师往往落选。这使扎扎实实、埋头做事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一步丧失了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过度量化的评价制度

我国高校普遍实施量化考核和评价制度。在科研方面,将某种既定级别的论文与著作、科研项目、课题经费、数量、专著字数、论文引用率等赋予等次分明的分值,来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绩效;而教学方面,对各种教学活动也是分门别类赋予特定分值,如上一门课多少分值、带一个研究生多少分值、带一个班的学生实习多少分值、辅导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多少分值、担任学术带头人多少分值、担任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又多少分值等等。而且,评价标准大多简单划一,不论教师的年龄、学科专业、兴趣专长及发展阶段,都用一把尺子来量。很多高校的考核评价已经简化为按照标准计算分数的工作。而教学相长的快乐、学生敬仰的满足、执着求知的乐趣、灵感进发的激动、思想自由翱翔的愉悦、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以及由这些带来的职业幸福感都被过度量化的考核制度拒之门外。从认知评价论来看,简单化、刚性化的量化

评价制度使高校教师工作的目的首先要满足数量要求,至于自我发展的目标、兴趣等只能放在一边,这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动机大大降低。

三、运用认知评价论,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一)改革课题选拔制度,扩大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权

当前的课题选拔制度缩小了高校教师的选择权,进而减少了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要提高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必须改革现行课题选拔制度。首先,淡化课题的重要性,考核、评价、选拔教师不能以是否立项、立项课题的级别等为标准,而应以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原创性为标准,有价值的成果即使没有课题立项,也应该公平对待。其次,减少课题的数目和种类,营造宽容、自由的学术环境,避免过多的课题选拔干扰高校教师的学术生活。再次,建立自由选题和申报制度,组建或设立长期受理高校教师申报课题的机构,不限制申报教师的年龄、资历等,允许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学术积累等自主决定申报课题的时间、内容以及结题时间。最后,建立学术成果后期资助制度。就是对高校教师自主选题、已经进行了中前期大量研究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成果进行扶持和资助。目前我国教育部等已有这方面的相关措施,应大力倡导。

(二)规范学术评奖,激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过多、过滥的学术评奖抑制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为此,必须规范学术评奖,激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首先,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减少评奖的数量和种类,保留比较重大的评奖,还给高校教师一个比较清静的工作环境。其次,要拉开两次评奖之间的时间间隔。学术成果的创新程度、价值及效益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为学术界和社会所评判、确定,拉长评奖时间间隔能够促进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挥奖励的作用。再次,严把评审关,保证评比的公正性,避免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增强有真才实学、脚踏实地工作的高校教师的能力感。第四,引入推荐制。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奖就是以推荐制方式实行的,由德高望重的同行专家来推荐的创新成果或优秀学者,可能比“杂家评专家”、“官员评学者”的各类评比更有公信力和说服力。最后,改革学术评比和奖励制度,使评奖为学术服务,使高校教师不再为评比和奖励所禁锢、所扭曲,能够充分发扬他们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和学术创新的精神。

(三)淡化量化评价,重视高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职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