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篇1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完善措施

目前,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推进,最终使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得到有效建立。本文对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以及现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提出。

1 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

1.1 员工的流动性强

科技型企业员工的一大特点就是流动意愿强。科技人员一方面拥有过硬的技术,一方面还掌握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员工的流失就会使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甚至使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得到增长。

1.2 员工看重个人成长

在科技型企业中,大部分员工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工作的同时也为自己定下了较高的学习目标,并定期参与培训学习。所以,企业管理者需对传统的激励制度进行革新,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合适的培训机会提供给他们,并对员工的自主性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能运用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完成工作。

1.3 员工团队合作经验缺乏

在技术层面上,技术人员往往会追求完美,但在团队合作方面,他们却不具备充足的经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就需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并协助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领导完成合作交流。

2 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对当前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分析可知,考勤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奖惩激励制度、工作规范等为该机制的主要内容。制度多以规章的形式对员工进行限制,而没有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因此,在工作中,员工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就无法得到调动。另外,针对企业各岗位以及各员工的工作范围,企业人事部门也并未进行规范和明确,因此员工往往无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以及负责内容,而这对科技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2 未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当前,科技型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认识。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而言,技术创新是唯一动力,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资源,所以最终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依旧为人力资源管理。因此,科技型企业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3 人才培训机制的缺乏

在科技型企业中,科技人员都承担着较重的科研业务,因此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班。另外,针对人力资源战略,科技型企业也并未进行科学规划,即使为员工们开设了培训班,培训机制也不具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因此,员工就很难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

2.4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具科学合理性

当前,科技型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往往未进行完整规划。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存在着一些缺失和漏洞,员工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另外,在员工的知识、技能更新上,科技型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就导致了在“快进”和“快出”问题上,科技人员往往无法进行充分思考。当前,科技型企业开始对战略管理进行引进,但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制定时,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企业仍旧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5 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一般而言,科技型企业的激励制度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具科学合理性。因此,企业员工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完成自我定位。在科技型企业中,对课题进行研发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完成研发以后,也不一定会获得成果。而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研发的积极性,企业就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但对当前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是普遍缺乏的。

2.6 人员招聘工作不具系统性

众所周知,科技型企业所需人才要求较其他企业严格一些,所以受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的影响,科技型企业的招聘工作往往不具系统性,即随机性较大,因此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3 加强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措施

3.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进行明确

首先,科技型企业需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深刻认识,并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地位。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及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提升。再次,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时,企业需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进行保证。所以,科技型企业倘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地位进行明确。

3.2 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进行建立

在科技型企业中,员工大多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技能。一般而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因此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在一个集体里面,倘若多数人有此倾向,那么集体里面的其他人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由此可知,在科技型企业里面,员工更乐于进行自主性工作,进而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实现。因此,企业就需对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并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另外,对科技型企业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可知,在施行激励机制时,单纯的物质激励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只有制定出健全的激励体制。例如系统的培训机制、优厚的福利制度等,才能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使员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3.3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健全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科技水平竞争的核心在于管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取得的成效因素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在什么时期,企业管理制度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以及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使企业管理制度具备有效性、科学性以及先进性。所以,科技型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需先对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完善。

3.4 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

创新发展为科技型企业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员工的创新性进行培养,才可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另外,在科技型企业中,员工多为科技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能,他们有着很大的渴求度。因此,企业为了留住优秀的科技人才,继而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就需按时开设培训班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对员工的发展规划进行充分尊重,并为员工提供深入发展的机会,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一方面可推进员工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使他们实现知识互补、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促进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员工的不满情绪得到释放。

3.5 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建设

对于企业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灵魂,也是企业稳步发展的无形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涵以及企业精神,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以及发展状态。因此,为了留住人才,并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就需首先对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建设和完善,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另外,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互相推进、共生共存的关系。受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会有所差异。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在人才导向、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以及人才约束等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般而言,科技型企业的技术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长时期处于聚精会神、埋头苦干的状态。因此,他们往往没有精力和时间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健康状态以及家庭情况进行关注。所以,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就可从员工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出发,定期开展户外游乐、知识问答、歌舞晚会等娱乐活动,为员工创建一个温馨有趣的工作环境,使其身心舒畅、劳逸结合。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还需对员工的身体状态以及家庭生活进行高度重视,并给予温暖的关怀。之后,科技型企业还可积极鼓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在工作之余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对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稳步飞速发展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是极其重要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型企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因此,为了使科技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就需从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战略地位明确、管理机制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完善以及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使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有效革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毕凯.和谐社会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3(10)

篇2

关键词:科技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系统 外包 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 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 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 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篇3

关键词:科技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系统 外包 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

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 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 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篇4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在农业领域实际从事或潜力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其规模大小、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农业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在国家总体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中的比重”“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比重”等数据可发现,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吸引到足够人才资源支持,农业科技管理结构限制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就业机制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难以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就业。对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改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尽可能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面临的困境,以便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科技的创新。由左停、旷宗仁、高晓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资源发展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色。

一、研究方法多样,解说到位

当前我国各界对农业科技人员资源的重要性、素质特点等认识不深,不能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该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问题,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的规模与特点,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以便为解决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问题提供对策,也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具体而言,该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该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理清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构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要素与特征,如引用了《管理科学文摘》上面的《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一文解说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构成。其二该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生成数据报告,再如应用个案访谈、机构访谈、小组访谈等方法探讨了解决方案。其三该书采用案例分析法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如引用“宁夏创新农业案例调查”解读了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对农业科技应用阶段潜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其四该书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差异情况。

二、图表丰富多元,指导性强

图表丰富多元不仅体现在图表的数量,也体现在图表的种类。从图表数量来讲,该书在第二章引用了6张图表,在第三章“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开发与管理”部分采用了30多张图表,第四章“发展趋势与地区比较”采用了十几张图表,既有力地支持编者的观点,也充实了书本的内容。从图表种类来看,有饼图、树状条形图、横向条形图、横向折线图,也有表格和结构图,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际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分析”采用5张饼图说明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结构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职称结构,全国科研机构农业与非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职称、学历结构。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情况”则运用表格与树状条形图的方法,指明了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按行业与管理分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构成,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性年份性别、学历结构,以及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年份职称结构,这种多图表方法的运用,既有利于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总而言之,该书研究方法多样,图表丰富,观点解说详细,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其中,该书关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对探析互联网时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知识交换与组合 企业绩效

一、引言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企业的成功将不再单纯地依赖由规模经济、技术、专利、资本这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而更多地是利用创新、速度以及适应性这些方面所形成的竞争优势(Pfeffer,1994,1998),这一点对高科技企业尤其适用。Pfeffer又进一步指出创新、速度以及适应性方面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与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密切相关。基于这一观点,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已将可供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交易的HR实践,这类实践强调个体短期的交换关系;另一类是基于承诺的HR实践,这类实践关注互惠、长期的交换关系(Arthur, 1992; Tsui, Pearce,Porter, & Hite, 1995)。因此,企业如何选择和实施能够有效促进组织绩效的HR实践就成为组织的核心议题。

尽管基于承诺的HR实践已被证明与企业绩效相关,但实证探索这些HR实践导致企业绩效提高的作用机制(Becker & Gerhart, 1996;Wright et al., 2001)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表明基于承诺的HR实践能够创建一种激励员工以组织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只关注他们自身利益的组织社会氛围(Rousseau,1995; Tsui et al., 1995)。这一观点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研究视角相吻合,表明了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通过创建一种有助于企业竞争优势提高的员工行为和能力的组织社会氛围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Bowen & Ostroff, 2004; Collins &Clark, 2003)。一些最初的实证研究表明积极的员工关系通过创建积极的员工态度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Fulmer, Gerhart, & Scott, 2003),然而有必要检验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如何影响范围更广的社会情境例如一个企业的社会气候。

大多数基于承诺的HR实践的研究关注的是低层次的员工(例如呼叫中心操作工、制造业的一线员工),忽视了这些HR实践是如何影响其他类型的员工(Lepak & Snell, 1999)。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企业是由不同类型的员工组成的,企业对这些员工的管理方式是有差异的并且他们能够以不同方式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Lepak & Snell, 1999)。所有的员工都可能创造相同的价值,但是在动态行业环境中的企业可能尤其要依赖像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类知识型员工以新型方式交换和组合信息的能力(Grant, 1996; Huber, 2004)。本文详细阐述了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如何通过影响知识的交换与组合进而影响企业绩效这一理论模型。

图1 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

Wright and McMahan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定义为:“意图在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不同于先前HR的研究在于战略研究者检验HR实践对组织层面绩效的影响,例如这些HR实践对企业的产量或成长的影响(Becker & Huselid, 1998; Wright et al.,2001)。这类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企业能够通过实施以承诺为导向的HR实践来管理雇佣关系并激励员工(Rousseau, 1995; Tsui et al., 1997)。这类以承诺为基础的方法强调一系列HR实践的实施,这些HR实践共同作用来激励员工自觉地将组织利益与员工自身利益统一起来并创建一种相互加强的高水平的雇佣关系(Arthur, 1992;Tsui et al., 1997)。一个组织可以通过实施HR实践去创建这种雇佣关系。这类HR实践具体包括: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的选拔实践、识别外部候选人是否与企业相匹配的招聘实践(Delery & Doty,1996; Tsui et al., 1997)、能够提高员工知识共享和组织承诺水平的以组织或团队为基础的薪酬设计(Delaney & Huselid, 1996; Delery & Doty, 1996)、能够促使员工成长、发展和构造企业专有知识体系的培训和绩效评估实践(Arthur, 1992;Youndt et al., 1996)。通过对员工进行高水平的投资,以承诺为基础的HR实践提高了员工为组织做贡献并获取支持企业战略发展所要求的企业专有性知识的动机水平(Rousseau, 1995)。

三、研究假设

1.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与知识交换与组合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提供了关于以承诺为基础的HR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关系的证据。但是其中只有少量的研究探讨了HR实践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Wright et al., 2001)。然而,研究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不会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而是通过培育促进员工能力发展(例如员工组合和交换信息去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社会气候进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Bowen & Ostroff, 2004; Collins &Clark, 2003)。近来的实证研究似乎也支持了HR实践通过员工态度(Fulmer et al., 2003)和能力(Collins & Clark, 2003)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这一观点。通过本研究,我们检验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如何促进企业范围的社会气候形成进而鼓励知识型员工间知识的交换与组合这一理论模型。

随着以技术为基础的企业间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些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已从有形资源和市场势力转向知识和知识的利用(Grant, 1996; Huber, 2004)。另外,一个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属于企业专有性资源,这种资源能够产生新的收入来源并使企业有效地回应快速变化的环境(DeCarolis & Deeds,1999; Grant, 1996)。在强调知识创造重要性的前提条件下,学者们已开始研究企业如何发展这种独特能力(Argote,McEvily, & Reagans, 2003)。Nahapiet and Ghoshal(1998)认为组织内知识的创造可以通过员工间知识的交换与组合这一过程加以实现。这一观点隐含的意思就是知识的交换与组合创造新知识是通过将先前无关联的创意与知识连接起来或以一种新奇的方式重新组合先前存在关联的创意与知识(Kogut & Zander,1992; Nahapiet & Ghoshal, 1998)。

此外,一个企业的社会氛围是员工关于组织规范和价值观共有的信念,当员工执行工作任务时,这些信念能够支配他们之间的互动(Ashkanasy, Wilderom, & Peterson,2000)。企业的社会氛围能够影响员工交换与组合知识的态度、动机以及时机(Argote et al., 2003; Kogut &Zander, 1992)。尤其是组织社会氛围的关系方面,例如信任、合作和共享语言是员工进行知识交换和重组知识的关键机制(Nahapiet & Ghoshal, 1998; Smith et al.,2005)。

创造一种能够促进知识共享的社会氛围对高技术企业尤其重要,因为这些企业的员工总是将知识看作是权力和工作安全的来源,这样的认识使他们不愿意与其他员工分享隐性知识(Davenport & Prusak, 1998)。尤其是研究者认为企业的社会氛围可以鼓励员工去关注组织更大的团体利益而不是只盯着他们的一己私利,因此,社会氛围促进了知识的交换与组合(e.g., Nahapiet & Ghoshal, 1998; Reagans &McEvily, 2003)。因此,本文假设1: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与知识交换与组合正相关。

2.知识交换与企业绩效

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让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下去创新和超越竞争对手(Grant, 1996;Kogut & Zander, 1992),这种能力来自员工整体的知识交换与组合能力(Nahapiet & Ghoshal, 1998)。此外,企业社会氛围的特性能够促使知识交换与组合(Kogut & Zander,1992; Nahapiet & Ghoshal, 1998)。接下来,我们概述一下本研究的知识交换与组合以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特定关系。因此,知识员工间共享符号和语言的水平越高将会促进他们间的知识交换与组合进而对高科技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假设2:知识交换与组合的作用对企业绩效(新产品和服务的收入以及年销售增长率)产生积极影响。

3.基于承诺的HR实践对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

如上所讨论的,SHRM研究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基于承诺的HR实践不会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当这些HR实践培育了有利于组织知识交换与组合的社会氛围并发展了对企业绩效有重要作用的员工能力,它们就能产生更高的绩效(Bowen & Ostroff,2004; Collins & Clark, 2003)。我们认为基于承诺的HR实践是通过对组织社会氛围和知识型员工间知识交换与组合的作用而影响企业绩效的。然而,基于承诺的HR实践可能以其他的方式来影响企业绩效(Delery & Doty, 1996)。例如,Huselid (1995)认为HR实践通过吸引或发展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以及激发员工动机来影响企业绩效。因此,我们预测知识交换与组合将只是部分中介HR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假设3:基于承诺的HR实践部分中介员工的知识交换与组合并导致随后的企业绩效。

希望本研究的理论发现会引发更多的关于在动态的环境下企业如何能够创造与知识相关的优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feffer, J. 1994.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 Pfeffer, J. 1998. The human equation: Building profits by putting people first,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3] Huselid, M. A., & Becker, B. E. 2000. Comment on “Measurement error on research on human resour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How much error is there and does it influence effect size estimat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835-854

[4] Huselid, M. A. 1995.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635-672

[5] Tsui, A. S., Pearce, J. L., Porter, L. W., & Tripoli, A. M.1997.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 Does investment in employees pay off?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1089-1121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科学;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计算机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方式已经被社会和单位沿用并推行。无论在科技成果的应用上,还是在知识的更新上,劳动创造再次超过资本增值。按照费罗姆的理论,怎样把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并富有创造性,获得最佳的人力资源利用率,这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所在,是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进行持续竞争的优势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以前的老方法、老手段、小米加步枪式的旧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与过去相比较,现代资源管理要求我们更深入地领会和掌握现有资源现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管理资源信息,用科学先进的方法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不光是平常的人事信息管理、工资管理等,它更应该成为支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成为现代新型管理的信息技术核心。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资源信息的管理,我们已迈入了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方面,信息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资源,它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占绝对的作用。应用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在现代经济管理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从现在的企业管理可以看出信息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经济是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济形式。数字革命、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在这种新经济形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器。

信息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和数字化革命,把当今泛滥成灾、杂乱无章的信息计算机化,变成有用、有序、有经济价值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推行,企业资本慢慢失去了它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知识逐步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要素和生产资源。在以后的企业经营中,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知识含量将越来越大。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讲将逐步由依赖于劳动力的数量和自然资源与价格转移到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上来。

在新的经济模式下,很多人提出信息技术应作为区别于资本、劳动之外的独立生产要素;通常看来,经济系统活动过程中都有以下三股流:一是能量流:由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组成;二是物流: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等组成;三是信息流:由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管理等组成。在这里信息发挥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用,因为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可以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进行调节。信息流可控制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规则的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类。所谓定性的工作主要是指制度的制定、业务流程的设计、面试、员工沟通、人力资源分析报告等,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需要经过深入的主观思考与判断才能完成;所谓定量的工作主要是指根据既定制度与流程完成对客观事务的处理,比如根据薪资制度计算本月员工工资等,这类工作的特点一般缺乏创造性,但又是需要日常处理的重复性工作,往往占据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降低了的整体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是作为工具来应用,它可以用来处理所有定量的问题,比如员工考勤、薪资计算等等,较之手工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例行性工作占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时间的比例,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战略层次的问题。这些都是靠基于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来实现的。

一套合理而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将为管理者带来另外一个好处:由于数据库完整地记录了机构所有员工的人事、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等各方面信息,系统将能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机构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

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其他管理人员及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比如高层经理可以在网上查看机构人力资源的配置、重要员工的状况、人力资源成本的分析、员工绩效等等;对一线管理者而言,可以在网上管理自己部门的员工,比如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修改属下员工的考勤记录、审批休假申请、进行绩效考核等等;对于普通员工,可以在网上查看本月薪资明细、累计福利、内部股票价值、内部招聘信息、各种人事政策、个人考勤休假情况、注册内部培训课程等等。自助服务的提供,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这些好处无疑可以改善人力资源部门对机构最高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使得机构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来。

篇7

1.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单单提高学科的专业性,还能进一步带动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度,树立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自主观,更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要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进行融合,学校还应鼓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使用优秀的教材,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学习性①。所以,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刻不容缓的。

2.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现状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从教师到学生、从教材到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涉及广泛。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核心是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该课程的内容建设问题,而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则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以及共享和应用后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然而,要想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重要的核心课程,则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学校和任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每一个环节,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和教学动态。但由于受现实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存在一定困难,其主要问题表现有如下:

2.1教材使用落后,与企业需求不符

有的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品牌效应,未将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系统化的工程进行管理,仅仅当成一项荣誉,利用其座位学校的招牌,对课程的教学不加重视,教材选择监控不高,所选择的教材也是没有结合企业实际的需求,更是不能根据学生需求以及课程自身特色来及时选取、更新教材,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教材,导致教材的更新与教学实践要求出现严重不符的情况。

2.2理论教学居多,实践教学缺乏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人才偏重于实践技能型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当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现阶段中,我国精品课程创建和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调、课程教学学时设置不合理等不良问题,忽略了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使得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调、落后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其的建设不是一时半刻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化的、系统化的工程。但是在走访调查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调和落后,与现代网络信息化的教学由一定的差距。

2.4专业化师资队伍严重缺乏

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都肩负比较重的教学任务,且教师人数完全更不上学生增长的人数,在高负荷的工作负担下,教师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及时调整师资结构,在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知识结构相对不够完善,大部分教师的职称学历比较偏低等等这些都对精品课程建设起着一定的阻碍。

3.对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3.1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学生的特点选用教材

教师在进行选择使用教材的时候,应该从企业实际所需人才以及从学生的特点两个角度出发,选用的教学应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贯穿项目,将传统教材请项目开发、重知识讲解的不足有效弥补。同时担任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出发,编制适合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教材,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3.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互融合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里,单调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更是无法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担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互融合,根据教学对象不同的特点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3.3 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性,给学生营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却又不失真实的企业管理环境,教师可以创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以“赛、评、做、学、教”五位一体教学,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真实项目以及真实案例作为任务驱动和案例演练,让学生融入案例扮演案例中的每个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为了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灵活应用和消化只是,学校还应该建立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在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平时表现、理论知识、项目评审、案例演示等强化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培养。

3.4 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必须要有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加大对精品课程经费的投入,并要及时完善人事制度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高职院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双师化的教师队伍的培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

篇8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内企业发展在吸取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并且也逐步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进行考虑。我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身特色,对引进的管理观念和模式都进行了本地化,本地化的摸索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随时都可能发生各种变革,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借助高科技。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比较早,而且各方面比较成熟。伴随着企业的蓬勃发展,管理理论也不断更新发展,与国内的相比,其设计思路蕴涵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起步也比较早,完整性和成熟度高,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他一些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WFM(工作流管理)等在开发过程中预留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使得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今后的扩展难度降低[1]。

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产品在成熟度上要比国内产品好。但我国本土企业在其长期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引入国外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时候,不能全部照抄,导致了国外的产品水土不服,而且其价格也比较昂贵,让国内企业难以接受。我国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上更多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或者依赖制度。也就给国外软件开发商提出了难题[1]。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一些大型的企业为提高管理效率,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满足本企业个性化需求,而且成本较低。事业单位作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存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也需要与企业一样参与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由于设立的目的不同,因此其管理也与企业不同,有必要开发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 基层应用型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

我国事业单位具有与企业不同的特点,事业单位是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服务事业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

2.1旧观念根深蒂固

事业单位作为担负一定社会职能的公益性部门,其人员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的机关人事管理模式,虽然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下事业单位论资排辈、旱涝保收、干或不干都一样的人员身份管理模式已被打破,但这些观念的剔除还需要时间。

2.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具有其特点

顺应国内经济发展下需求,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需要顺应改革的发展,做出一系列的变革来适应经济发展。目前事业单位改革主要包括以聘用制改革、职称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岗位设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使事业单位人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外,事业单位所担负的社会职能要逐步走向市场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对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再也不能一切依赖组织安排,也需要不断地自发学习、自我规划。这一系列变化都对现有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发出了挑战,因此需要在管理上进行改革创新[2]。

3 基?邮乱档ノ蝗肆ψ试垂芾淼奈侍?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不是单凭经验和常识就可以运行自如的,必须配合科学知识及其手段的应用,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科研机构,为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准确和全面地掌握内部人力资源情况,需要一种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具。

目前基层科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条理化、清晰化。存在的问题是,涉及全所在职职工人员信息管理、聘用合同到期管理(合同到期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本人)、干部聘用与管理(中层干部上一次聘任到期,需提前召开所务会确定是否续聘)、十多种人才资助项目进度管理、继续教育统计、各种信息年报等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依靠通用办公软件如Excel和word等完成,所有的更新都靠人工梳理,很少使用数据库管理,导致工作工作量增加,工作效率下降。

鉴于此,需开发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检索、传输、加工、维护、分析决策,从而提高工作准确度和效率,同时实行实时统一管理。

3.1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足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采用了一些办公软件,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的梳理、核对工作还是依靠人工,尤其是出现错误时,为找到问题所在,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对于成立超过50年的事业单位,经历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各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政策不同,人员构成复杂,给管理更是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进行统计和记录,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误差,而且统计效率也很低。

3.2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招聘、培训、薪酬、职称、合同、聘任等是相互关联的,目前的管理还是主要靠员工之间的当面交接,依赖于人的时候容易出错,也容易使各个环节脱节。一个人只负责一个管理模块,对自己负责的模块很熟悉,信息更新也只关注自己管理的模块,因此很容易形成信息碎片,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3.3上级单位各个口径的统计频繁

上级单位以及单位内部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都涉及人员数据信息的沟通,不能的需求和口径所需的数据不同,但都是在基础数据上做加工,因此日常的基础数据维护就非常重要,如果不做好基础数据维护,每次统计都要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导致管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琐事,而无法思考提交管理效率。

3.4相关存档文件电子化程度地

传统的人事档案和技术档案以及一些政策文件都以纸质版存放。每次使用都需要查找翻阅,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时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将一些材料存档后,并建立其电子档案,借助电脑的高速度信息处理能力帮助查阅一些材料,在必要的情况下再去翻阅原件。

4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发

4.1以某单位为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设计

针对笔者以上阐述的问题,笔者以自己所在单位为例,设计了一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见图1。

4.1.1用户管理模块

权限设置,分为三类,高级用户(所领导),普通用户(单位员工),管理员(人力资源部人员)。针对本单位内部的需求,所领导需要纵观全局,了解目前的人力资源情况,为单位的未来发展做规划;普通用户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相关材料,而不用到人事了解情况;管理人员,主要是人事的相关人员对人员信息进行更新以及各种统计。

4.1.2合同管理模块

合同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之一。第一,需要实现合同的电子化管理,招投标以及资质的审核等都需要员工的合同的复印件,因此实现电子化,员工可以直接打印,而不必须找原件。第二,合同到期提前提醒,国家劳动法规定提前一个月通知,由于签订合同的时间各不相同,因此为提高工作效率,需要一个提醒。

4.1.3人员管理模块

人员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基础工作,及时录入新入职人员信息、移除退休和离职人员信息,并对人员信息的变更进行更新,都是有效保证其他工作不出错的基础。

4.1.4人才资助管理模块

主要针对人才项目资助的管理,通过人才项目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申报人才课题也是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对于挖掘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1.5继续教育管理模块

继续教育及培训模块,继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是进入职场后,主要的学习形式,针对科研人员的具体需求,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跟踪记录培训内容,为以后的培训计划制定形成参考依据,以及对人才培养进行考核的依据。

4.1.6统计分析模块

从各种角度统计分析数据,可以有效考量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并能够为下一步工作知名方向。做好基础数据工作,借助软件分析系统和相应的算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7干部聘任管理模块

方便干部聘任管理,做好干部聘任和续聘,升迁等的管理工作。干部聘任一般都有试用期,因此,需要及时提醒管理人员办理好相关程序。

综上各个模块,都是从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体使用中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对各个模块进行调整。也可以根据部门职责的调整增加管理模块。

4.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的管理就是对数据的管理,数据库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数据库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执行效率。在本系统设计中设计的几个数据库内容如表1~4所示。

5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科研机构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以及科学管理的制度、程序、法令和方法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组织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人力资源的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以及合理配置和使用,及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

1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科研机构中的意义

1.1有助于改善运行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

通过施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科研岗位设研究岗和技术岗,岗位设计、按岗计酬,打破了原来的大锅饭,拉大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责任心。使得人才价值得以提升,从而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人才内部培养机制完善使工作分工更加明确,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科研机构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使其呈现良好的全局规划,统一领导和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体系,用工终身制的消除才能真正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只有赋予院、所长相应的决策权和人、财、物的调配权,才能真正负起责。对项目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是主持人组合院、所内外的有关资源经过创造性劳动争取,良好督促科研能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当前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职称评定制度滞后性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仍是以行政控制为主的职称评定体制,使得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重视形式价值、轻视创新价值、轻视实绩贡献;注重和著作的数量,不注重论文和著作质量;注重工作资历,不注重实际贡献和工作能力;注重成果,不重视人才。而且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存在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越多,学术水平就越高的认识倾向。而科研成果只是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体现,不能完全代表学术水平。

2.2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不完善

由于科研人员思维的创造和劳动过程是无形的,只根据最终研究的成果或者所发表的科研来确定其绩效,是不合理的。认真做研究,但没有出成果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付出,有些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很快就能得出的科研成果,可是成果的质量并不高。当前大多数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与工作绩效不匹配,严重打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助长了绩效差的工作人员无所谓的工作作风,增长了道德风险。

2.3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人才培养不仅有助于改善组织的绩效、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还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满足感。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主要表现在为了留住引进的科研人才,一般采用只能攻读本所研究生的方式,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培养,制约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并在机构管理体制中规定,科研人员要继续深造需通过直属课题组组长以及本所最高领导的同意,这就导致了人才的成长周期变长和抑制了科研机构快速发展所需人才的配备,同时还因科研人才的研究思想得不到扩展,使得一些正在研究的项目因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的进入而仍然停留在起步水平。

3解决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3.1完善科研机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制度

通过建立必要的知识考试制度,使科研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拟晋升的科研人员,进行一定范围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考试,考查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必备知识上的熟练程度。构建人才评价创新机制,可以打破制约和影响人才成长的一切不利因素,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尽快建立起新形势下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新机制,促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快速成长。并加强职称后续管理工作。针对职称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力度相对薄弱、竞争聘任和聘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

3.2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个性化、全方位绩效管理体系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适用的绩效指标考核指标体系。这就要求制定绩效考核标准时多采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尽量减少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要用事实说话,切忌主观武断。在操作环节,采取360度绩效考核方法,把上级考核、同级评定、下级评议、自评等主体的考核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层次的分类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绩效反馈,体现绩效管理的灵活性和弹性。

3.3重视人才的利用与开发, 树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科学的培训系统的建立是保证培训效果,是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创建不断突破自我的学习型组织, 才能满足公众对其部门服务质量的要求。加强对培训的管理,以完成科研机构的任务、实现组织目标、提高其业绩为中心来组织和开展培训,把培训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培训信息,评估培训效果,改进培训质量,真正实现培训的作用。而对本机构所缺人才可采用在社会上公开招聘;从其他科研机构引进所需的重要人才;从其他科研机构“暂借”或“互换”人才和利用与国外科研机构互访、研讨、以及课题合作研究等的机会吸引外籍人才和留学生;通过定向培养,借助一些高校的教学优势培养本机构有前途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借助政策引导,鼓励科研人员自学等方式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亢海燕,杜丽娟,刘淑玲.当前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07(02).

[3] 黄薇.对我国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若干探讨[J].经济天地,2010(12).

[4] 玉馨元,刘俏君,凌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应对[J].管理纵横,2010(11).

篇10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及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源与性质

通过2008-2009年两年的专业调查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意见,我们得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再依据职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的需要,构造行动领域。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学习领域和教学情境,从而形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参加全国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其专业基础课:企业管理方法、公关运作;其前置课程为:生产作业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和仓储运输管理;其后续课程为:商务谈判、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有: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掌握员工招聘、配置、培训、考评的方法、掌握薪酬调查与薪酬设计、掌握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管理、掌握劳资关系管理;能力目标有: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正确进行员工岗位配置、编制培训计划并合理组织培训、设计绩效考评方案、设计工资、奖金、福利分配方案、起草和签订劳动合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素质目标有:依法管理的法制观念、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善于沟通与协调。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标准设计及学时安排(见表1)

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整个课程教学以上海法华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为背景,以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设置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并组织学生深入黄冈格林、伊梨、太子奶等企业观摩与训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确保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这门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工作过程为线、技能培养为重”的课堂教学观来组织进行的,是坚持融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价值观形成三位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导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仿真模拟、分组讨论、方案设计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为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送到黄冈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观察,接触企业一线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真正做到将教室搬到企业、搬到车间,坚持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1)提出任务(目标)。

(2)介绍背景资料(用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资料)。

(3)学生讨论与动手操作(根据工作流程来操作,主动探求知识)。

(4)教师演示及点评讲解(疑难解答、分析错误)。

(5)学生完善操作。

(6)检查、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4.《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依托的资源

(1)现已建成人力资源管理院级精品课程网站。

(2)黄冈格林制衣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3)与中国管理科学院开展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资源共享。

(4)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客座教授,企业骨干为实习指导教师。

5.《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保障设计

(1)条件保障:学校有符合要求的多媒体教室;现有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室、erp实训室、沙盘实训室可进行校内实训;开辟了校外实习基地,如黄冈格林制衣有限公司、黄商集团、成都心连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鸿基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深圳铭兴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学校图书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报刊、书籍为学生提供了图书资料;与中国管理科学院共建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实现了资源共享;中国人力资源网与大型企业网站为为教学提供了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