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产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下简称农转资金)是中央财政为加速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前期性开发、中试、熟化阶段,于2001年设立的专项引导资金。资金设立以来,支持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具备产业化前景、成长性好的农业科技项目,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3]。
1 农转资金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天津市自国家农转资金设立至今,共承担111个项目,获得资助经费7 600万元,涉及种植、畜牧、水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保鲜、农业资源环境、食品安全、植物保护、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等领域。已完成79个农转资金项目的监理验收工作。据统计,79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37亿元(含农转资金7 6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91亿元,实现净利润3.15亿元,税收0.34万元;开发农业新产品107个,开发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62个,新设备8 300台(套),新技术(新工艺)231项,建立了91条生产线和1 335个试验示范区(基地),新增就业人数18 509人。通过农转项目的实施,天津的农业项目获得 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农转资金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2.1熟化一批成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农转资金项目的设立,为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研制的最新成果提供了转化平台,加快了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承担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共使优质黄瓜、菜花、大白菜、西甜瓜及茄果类29个蔬菜新品种得到转化,新品种示范面积达到17.9万hm2。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通过项目的实施,重点解决了种子繁育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制种产量,降低了杂交种的生产成本,配套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技术。企业商品种子销售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内进行大面积示范,使得新品种的推广面积大幅增加,产品年销售额达7 600万元。培育的黄瓜新品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培育的菜花新品种在我国北方市场占有率达40%。
2.2 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通过承担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天津市有72家单位在成果转化范围上有所扩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有明显的提高。
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企业从一家养殖面积不过百余亩,鱼虾产量不足几万斤的小型个体水产养殖场,发展成为集水产苗种培育、淡水养殖、饲料加工、水产品销售为主营业务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现拥有266.7 hm2养殖基地、2 000 m2种苗车间、1 000 m2的培训中心。2009年公司养殖业的鱼虾总产量达1 791 t,实现销售收入2 227万元,当年公司总资产达4 129万元,总收入7 002万元。
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国家农转项目,熟化了玉米收获机的不对行收获、自行开道、行进间高位双向卸粮等技术与功能,完成各功能部件功能性与可靠性试验,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形成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2006年9月在全国21种玉米收获机作业效果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技术优势明显。如今产品已累计销售3 800多台,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完成机收面积46.7万hm2。
2.3 开发一批新产品,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项目的实施带动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示范推广,据对验收项目的统计,开发新产品达107个,并建立91条生产线。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了企业的销售市场,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天津市尖峰天然产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从葡萄籽、苹果皮中提取活性物质的中试生产”项目,首次利用柱色谱技术大量富集OPCs含量高而高聚体含量低的优质葡萄籽提取物;同时以苹果皮渣和果树枝为原料,通过提取、纯化、喷雾至粉工艺过程而得到苹果多酚,苹果多酚富含儿茶素、表儿茶素、根皮苷以及原花青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该项目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抗氧化剂、抗诱变剂、抗变态反应药剂中。项目具有原料易得、变废为宝、成本低廉、提取工艺简单、耗能低,产品中有害溶剂的残留很少等特点。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地,出口创汇381万美元。2007年该项目开始建设到现在已形成年可处理葡萄籽600 t的产业化能力;年处理苹果皮渣1 250 t的产业化能力。利用酒厂和罐头加工厂下脚料葡萄籽1 200 t、苹果皮渣1 250 t,已为农业增收1 460万元。
天津南开大学蓖麻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OW/50生物降解高性能长寿命通用发动机油中试”项目,产品具有良好的低温启动性、高温氧化安定性、超长换油周期和生物降解性。经中国人民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和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检测及科学论证,产品在油品质量、生物降解性、环境相容性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省燃料、性价比好,具有先进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性能指标符合美国石油协会(API)相关质量级别要求。公司还制定了22个产品标准,开发出46种延伸产品,实现了产品系列化生产。与其它植物油类原料相比,项目产品还具有“不与人争油”、原料来源可再生。对油行业来讲,实现了替代石油资源这一突破,意义重大而深远。
2.4 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农转资金项目的实施为天津市培养高水平农业人才93人,通过开办培训班等形式,累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科技示范户114 527人次,提高了天津市农业的科技水平。
“花椰菜育种新技术研究及优质、抗病和高产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负责人孙德岭通过实施农转项目创建了高效的花椰菜育种新技术体系;育成五大系列1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椰菜优良杂交新品种,年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亿元;部分良种已出口东南亚地区。孙德岭获天津市“花椰菜育种”授衔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列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获第四届天津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天津市劳动模范,被天津市列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
“新型农田作业机械-‘4YLG-2.0型悬挂式玉米收获机’产品中试及应用示范”项目负责人郭玉富,通过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专利技术13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从玉米地走到大会堂的农民一线代表,同时是天津市第一个“工人农民技术创新奖”的获得者。
2.5 致富一方农民,提升成果转化速度
天津市为提升成果转化速度,促进农民致富,安排500万元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对有关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中的科技项目、科技培训活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等给予扶持。选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外的农业技术人才,突出科技特派员“不为我有、但为我用”,“高位嫁接”,“市场化运作”等特点。截止到2010年5月,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16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 043个,示范面积9万余 hm2;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及合作社54个,吸纳会员8 858人;形成利益共同体46个,领办龙头示范企业18个,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3个;培训农民135 610人; 吸引社会资金24 323万元,创直接经济效益8 383万元,受益农户达14 993户,人均增加收入1 300元。
2.6 建立一套管理流程,提高地方科研管理水平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从组织申报开始就有一套完善的管理规程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严格的项目监理及验收,对经费使用和经济效益执行财务审计制度。随着网络的发展,2006年国家农转资金项目实行网上在线申报。如今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直接面向社会和项目申报单位开展申报工作,在促进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申报管理机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时实现网络化申报与管理,优化了工作流程,建立了集成化、分级管理的工作平台和部门分工明确、沟通协作良好的工作机制,明显提高了各项目承担单位和各省市的科技管理水平[4-6]。
3 项目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对农转资金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把握项目申报、实施、监理和验收的各个环节。项目申报前,根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申报须知以及项目指南要求举办培训班,有重点地组织农业科技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学习国家转化资金管理办法和申报须知以及项目指南支持的重点,结合本单位成果优势申报项目。
项目申报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推荐项目,委托天津市成果转化中心负责项目受理及形式审查工作,委托天津市国际科技咨询公司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工作,按照专家打分排序进行项目推荐。对于准备推荐的项目,根据专家预评审时对项目材料提出的修改建议指导申报单位修改申报材料,保证申报材料符合国家农转资金的申报要求。
项目立项后,作为监理单位对项目监理和验收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项目监理验收前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调研,帮助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执行科技部、财政部监理验收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
3.2 完善配套扶持政策,确保成果顺利转化
天津市科委在“十五”期间每年通过其它计划对国家农转项目的承担单位进行资金配套。2006年天津市科委设立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培育国家项目或为国家项目匹配资金,部分项目被列入到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进行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开发。天津开发区对区内注册企业争取到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进行100%的配套支持。
天津市科委为了配合科技部农业科技转化资金专项,每年拿出400万元设立了天津市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制定了天津市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申报须知,每年安排20个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自2006年至今,列入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的项目有101项,共安排经费2 065万元,吸引社会资金49 951万元。
3.3 加强宣传与培训,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成果转化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现场会、科技大集、科技大蓬车、区县联盟广播、短信服务、科技信息报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与宣传,将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推介给广大农民,使农民充分了解和认识新成果,为成果的转化奠定了基础[7-9]。同时,天津市科委总结转化资金实施经验与成效,安排专项经费委托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电视部为天津市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制作电视片,通过媒体进行项目总结与宣传。使社会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取得的显著成就及在农业农村经济中产生的巨大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敬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与管理[J].中国禽业导报,2008 (16):22-23.
[2] 任龙梅,张立华,张颖力,等.依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6):7-8.
[3] 时飚,其日格,杨新宇,等.发挥科技优势 寻找市场突破口 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新机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16-17,61.
[4] ,张景娥, 张铁桦.做好项目管理,促进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通讯,2013(9):13-16.
[5] 李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矛盾和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8):191-193.
[6] 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等.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48-151.
[7] 王欣.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中的几点体会[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6(4):30-31.
篇2
第一条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循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或者依照合同的约定,享受利益,承担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计划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管理、指导和协调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第二章组织实施
第五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协调实施有关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定期科技成果目录和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指南,优先安排和支持下列项目的实施:
(一)明显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
(二)形成产业规模,具有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
(四)促进高产、优产、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五)加速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
第七条国家通过制定政策措施,提倡和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不断改进、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以由有关部门组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实施转化。有关部门应当对中标单位提供招标时确定的资助或者其他条件。
第九条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二)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三)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四)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五)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第十条企业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生产新产品,可以自行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者。
第十一条企业依法有权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合作者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联合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可以参与政府有关部门或者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招标投标活动。
第十三条国家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试验示范单位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研机构为推进其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依法经营其独立研究开发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并经过审定的优良品种。
第十四条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所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职务科技成果,本单位未能适时地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享有协议规定的权益。该单位对上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予以支持。
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课题负责人,不得阻碍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及其技术资料和数据占为己有,侵犯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单位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单位,就科技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生产经营进行合作,应当签订合同,约定各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风险。
第十六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对科技成果进行检测和价值评估,必须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不得提供虚假的检测结果或者评估证明。
篇3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融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知识密集性的内在本质要求。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明晰了各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为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知识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内外众多专家都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出了大胆的预测。科技成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介质,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保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遵循知识运动的客观规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研究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力保证。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学者和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傅家骥J、武春友J、GiorgioPetronii等根据研究的背景不同分别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如下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管理。近年来,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郁义鸿、金吾伦、IkujiroNona.ka等分别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综合以上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如下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具体来说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将它组织起来,目的是让想拥有知识的人拥有通过内部化和中介化而获得的知识;内部化和中介化所关注的分别主要是可表述知识和隐含类知识(或称为意会知识)的转移;而认知化则是将通过上述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
3.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阶段划分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和过程研究,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小试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即为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进行试验,是成果转化方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生产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市场开发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在其三阶段转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开发、生产及推向市场,知识在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现其配套组合的组织者之间流动着,创新的思维范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经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外化和内化后,经过实践操作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连续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
3.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一个产生有价值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有价值知识的过程,它是对所积累知识的延续与创新。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小试和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由于知识流运动所产生的知识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域的确立,本文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成果小试和中试阶段的各种检测、工艺设计、信息化设计的知识管理;成果生产阶段中的先进制造技术、标准工艺、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管理;成果市场开发阶段中的市场定位、营销规划、客户与市场、团队协作的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中,科技成果转化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理;在成果转化三阶段之间,通过成果转化过程各部门的衔接,使研发知识、生产知识和市场知识形成成果知识的转化流和创新流,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3.2.1科技成果转化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是学习、掌握、吸纳已有的科技成果知识,并初步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及生产设备适应性改造建设的综合过程。
从时间维度上来分析,小试和中试阶段是成果转化的一段过程,知识在不断地转变、融合、合并。从这个意义出发,待转化的成果知识既是静态的实体,又是动态的过程,是“实体”和“过程”的统一体。当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测度时,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实体性,即成果样品;当关注知识的创造、传播、学习和应用时,所涉及的是知识的过程,可以引入知识的存量和知识的流量(知识流)。当知识流产生时,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都必然会改变,通过以下两种知识流通的渠道:一是成果转化试验方与其外部成果转化方之间的知识流动;二是成果转化各方内部的知识流动。
在这一反复试验过程中,知识流的表现形式既是外生的(专业化),又是内生的(干中生)。所谓知识流的“外生”,是成果试验方(主要是需方)通过接受其他转化方知识的传播与外溢效应,来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如通过技术交易等获得新的知识;所谓知识流的“内生”,是成果试验方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等活动,在自己的实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进而将感性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化的知识,并通过这类过程不断进行知识积累。
3.2.2科技成果转化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经过小试和中试阶段,己经趋于完善和成熟,这样就可以进人成果需求方企业生产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婀生产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经过小试和中试的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是运用新知识进行生产的阶段。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通过检测、调试设备、实施经营性批量化生产来寻求实现最低生产成本的生产规模。由于这一过程将改善的知识成果与调整后的生产设备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这个设备与软件知识结合的过程经常出现预料外的问题,所以,此过程也是完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一环。科技成果被需求方引进以后,通常要引起需求方企业技术条件、装备水平、人员乃至组织方面的变动,以创造科技成果生长的条件,这就将引起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在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生产过程的本质是知识管理和创新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项活动都包含着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技术知识创新,工艺知识创新,组织知识管理;当然,也有包含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管理内容。科技成果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新的组织管理理念,这是生产阶段的指导思想之所在,因此,其作用是中坚性的,领导和引导性的,它往往决定着整个生产项目小组的领导特点、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等管理理念,组织知识创新对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知识创新具有协调和引导作用。生产技术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两者的作用不可小觑,两者从基本技术细节上起到支持性、促进性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2.3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开发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是进行市场开发、信息反馈与改进的阶段,也是对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预测的一个检验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调查市场、分析客户需求、不断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和创新活动这些知识管理活动来源于市场或者客户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进而形成有关市场或者客户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形成科学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建立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市场,以此来保证规模化生产的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阶段的知识管理,是为达到开辟新市场目的而进行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个阶段中,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市场开发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
4.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分析知识管理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全面、客观的数据指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本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目标下构造3个子指标系统,它们分别是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
(1)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小试中试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把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并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的过程。下列指标用来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知识流动水平、成果知识积累水平、成果结构性创新水平、内外部信息沟通能力。
(2)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生产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工艺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性创造性开发和应用新制造工艺技术的能力)、成果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成果产品生产安装等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控制的水平)、R&D员工和生产员工的知识管理水平。
(3)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市场开发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客户与市场知识吸收能力、营销人员知识管理水平、售后服务知识管理水平、营销体系的适应度(针对新成果产品投入市场的营销组织体系对产品销售的适应程度)、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营销创新策略的响应速度。
4.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对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是对知识管理状况的模糊描述,其优劣程度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人为地用特定的分级标准去评价会很不确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1)建立评价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层次,则评价集可以记为如果将绩效等级用1_5的尺度来表示,则评价等级
(2)建立评价隶属度矩阵R,表示对于第i个指标,专家认为其属于第j个等级的可能程度;Sij表示认为指标i属于等级j的人数;N为参加评估的专家总数。
(3)计算综合模糊评价矩阵B,B表示被评价指标从整体上看对V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最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优劣。
4.3应用分析
在模型应用过程中,首先,根据所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管理状况进行评价,获取相关评价值;最后根据评价值确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知识管理状态优劣。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评价,可以反映出该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管理水平。
篇4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十二五”期间,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作用,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学化水平,是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性环节。
1 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综合运用计划等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发展
设立实施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计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计划,建立对科技成果所有者和转化实施者给予重奖的制度等,改革科技计划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推动企业成为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承担主体。据了解,目前全省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企业产学研技术联盟达到535家,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沈阳、大连、抚顺、盘锦等市每年安排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超过科技计划资金总量的60%以上。
1.2 创新观念和作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辽宁省先后创建了中科院沈阳技术转移中心、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7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并以沈阳、大连两大技术交易市场为主体,带动全省各市技术交易市场实现融合共赢发展,组建了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初步建立起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1.3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化效果进一步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省本级财政投入各类促进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近3亿元,引导100亿元的各类资金投入产学研项目,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3000多项,完成产学研合作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过4000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逐年稳步提升,仅以中科院系统为例,2010年其在辽宁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03.7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位。
2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内在动力和能力不强
一是吸呐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不足。绝大多数企业尚未摆脱外延式简单扩大再生产的路径依赖,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内在动力。二是吸呐科技成果的技术能力不足。2010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和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14.4%、15.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创新文化和观念落后。许多企业不愿意承担风险进行博弈,很多好的项目因此流向省外。
2.2 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观念与能力有待引导和提升
一是科研评价偏差导致科技成果转化观念淡薄。院校在科研评价上以学术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对应用技术研究及科研成果转化热情不高。二是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院校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强。三是部分科技成果难以满足产业化的要求。很多院所“生产”的成果通常只是科学形态知识或是实验室技术,在技术层面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还需继续研究
攻关。
2.3 社会金融体系和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
一是社会金融体系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辽宁省产学研投入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来自企业和政府。风险投资机构少,省会沈阳只有各类风投机构38家(天津市仅2006年底就达68家);私募股权基金起步较晚,全省只有两到三家私募股权基金,且规模都不大。二是科技中介组织发育不够成熟。三是科技中介人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省财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市、县(区)要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型骨干企业要提高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三是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更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设立科技银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股权转让、股权融资、上市等办法,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3.2 提升企业参与动力和能力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对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进行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理念,引导企业创新行为和社会投资方向。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院校设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探索形成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提成等为主要合作形式的合作机制。三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研发机构或研发平台。实施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力争用4年时间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选派千名科技人员担任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辐射带动5000家企业发展。
3.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继续推进服务机构建设,发展中介组织,制定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二是大力加强高新区孵化器、公共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等创新体系建设,引进重大项目和国际知名企业与研发团队,在产学研结合和科技金融上进行创新和试点。三是完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网上技术市场。四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定期举办洽谈对接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平台。
4 结语
针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内在动力和能力不强,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观念与能力欠缺,和社会金融体系和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成熟等问题,该文提出了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提升企业参与动力和能力,以及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相关的对策建议,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朝阳.试析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法律调整[J].科学学研究,2010(4):530-534.
[2] 秦军.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1):79-87.
[3] 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22-27.
[4] 陈志刚.张维华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2(6):47-51.
篇5
关键词: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5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33-03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行业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要实现上述战略任务,最关键的是依靠科技创新,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实践途径,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作为生产力要素核心的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产品和产业,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1.发挥工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主体作用的现实需要。工业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力军。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工业行业众多,部属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强,“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的带动下,通过加强工业自主创新,开展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集成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取得大量的科技成果,迫切需要加大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
2.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的迫切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发挥科技创新对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必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推广应用和转化。通过大力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组织实施先进适用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各类成果推广转化服务平台、组织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等工作,可加速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适合各行业特点的两化融合技术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结合,从而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履行科技公共服务职能,为行业提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的迫切需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是涉及多个主体、多种要素和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围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全过程,在成果信息服务、成果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交易、融资、专家咨询等方面存在强烈的科技公共服务需求,目前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多依托地方省市建立,迫切需要加强工业领域专业性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为行业提供综合集成的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
二、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工业领域产学研用结合不断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体制障碍逐渐消除。一方面企业已成为技术研发主体,面向市场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据统计2010年全国科技研发和试验经费近700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约占74%;企业获得的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已超过60%,86.6%的技术输出和77.3%技术吸纳由企业实现。另一方面各工业行业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已全面转为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钢铁、有色、汽车、农机、矿山机械等行业的转制院所已经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通过改革和产学研结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可直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决策和面向市场进行成果转化,从源头上实现了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
2.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高。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开放实验室、共建技术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多种方式,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参与到产业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一些高校科技园已形成了较大产值的新兴产业集群。
3.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基金和计划项目中对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有一定比例的扶持。自2010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还专门设立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4.促进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化工、兵器等一些行业设立了专门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机构,行业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成果推广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各类高新区、示范基地等成为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基地。
虽然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行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非常薄弱,能够吸纳科技成果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问题影响了工业领域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三、加强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1.健全工业行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体系。目前,各行业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机构经历多次机构改革后,多已转为企业面向市场,公共服务能力不强,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要在现有工业领域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扩充和整合相关职能,形成覆盖全行业的、权威性、公益性的成果管理与推广应用支撑服务机构,牵头协调各行业力量,构建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网络,统筹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服务合力。
2.设立工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和专项计划。整合工业和信息化政府主管部门的各渠道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财政资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编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指南,选择在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中具有关键性、示范性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支持行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同时,探索基金的多种使用方式,包括直接财政拨款、权益投资、设立投资子基金、贷款风险补偿、绩效奖励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基金使用效益。
3.以重大科技成果和行业共性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为重点和抓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等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以及行业共性技术成果具有技术水平先进、对产业带动辐射性强等特点,是工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对重大科技成果,要组织宣传展示活动,及时重大科技成果,通过组织产业化政策培训辅导、重大项目落户对接等活动,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计划产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行业共性技术成果,一是组织召开行业专家研讨会,调研分析行业技术需求现状,编制行业技术推广目录;二是依托有关行业协会,围绕企业信息化、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提高等方面,筛选技术成熟、先进、适用的行业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成果推广应用试点和示范;三是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两化融合技术成果展会、交易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推广推介技术新、应用效果与推广前景好、能满足行业实际需求的新技术与新成果,搭建成果交流、交易平台。
4.开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建立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制度,遴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能力强、产业化效益显著、具有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的园区为示范基地,遴选技术创新能力强、持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具有示范作用的企业为示范企业,发挥科技成果资源聚集、辐射和成果推广转化示范作用。
5.搭建工业领域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成果推广转化全过程的公共服务需求,全方位汇集各类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政策法规、技术资讯、科技人才、技术需求、中介机构、技术市场、专家、会展活动等科技资源信息,建设覆盖工业行业的综合性、权威性和公益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成果供需、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技术交易、专家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
6.搭建省部合作平台,促进行业技术成果向地方省市转移。根据地方省市的产业发展和需求,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行业参与地方招商引资、展示交易活动等形式,推进行业先进技术向地方相关产业、企业转移,为地方工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信息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产业,2010,(12).
[2] 郭明伟、黄伟、王立勇.中国公共财政支持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和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2).
[3] 苗圩.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J].求是,2012,(03).
[4] 李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发展[N].中国电子报,2009-09-22.
[5] 郭晓岩、邵武杰、姜昕.国内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建设探析[J].今日科苑,2007,(12).
[6] 唐静.工业和信息化自主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N].中国工业报,2011-05-24.
[7] 万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求是,2011,(13).
篇6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转化;转化评估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6—0174—04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旨在把握科技成果发展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以期提高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设计评价体系时往往忽略科技成果是否已经转化成功,而直接对效果进行衡量,从而影响评价体系应有的衡量、激励等效用。
科技成果价值的实现在于科技成果得到快速、有效的应用、普及和转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不能仅仅围绕所取得的可衡量性效益或是否已生产出有形产品来进行,必须考虑科技成果是否得到相应范围的扩散与一定程度的认可。因此,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应该从转化与否(对应用情况的评价)与转化程度(对普及情况的评价)两个层面进行。
一、文献综述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对科技成果转化内涵的准确认识不仅是对科技成果转化与否及转化程度作出准确评价的基础,而且还是对寻求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基础。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起源于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扩散理论。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这一概念,开创了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先河。国外研究者一般使用技术创新/转化(Technology innovation&transformation)代替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这是因为国外的科技成果转化一般由企业独立承担,这里的科技成果通常指技术,故而使用技术创新/转化一词来表述科技成果“嫁接物化”的过程。在国内,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是基本等同的概念,强调的是发明-开发-设计-试制-商品化的阶段动态过程。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主要存在技术创新说、商品化产业化说、形态转化说、后续开发说等几种代表性观念。
“技术创新说”认为,成果转化问题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或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创新的产出是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生产方式,以创造市场价值,来达到满足创新需求的要求。
“商品化产业化说”认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它与技术创新说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成果的新颖性为导向,以技术水平为中心,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该定义强调了科技成果存在的经济意义。
远德玉(1995)等人则从“形态转化”的方面提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既是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也是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即科学形态由“科学原理技术原理技术发明”的转化过程与技术形态由“技术原理技术发明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的统一。该定义认为科技成果既包括科学成果又包括技术成果,强调基础科学成果与应用价值成果的重要性,而对两者间成果转化的评价标准差别亦较大。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则是所谓的“后继开发说”,它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如下: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上述这些定义,除了“商业化”说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成果的经济价值,其他定义都只是从形式、形态或所有者的变化来看待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体形式的描述。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总是会伴随着权属转移或者形式、形态上的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是要强调成果转化后的特征,包括盈利性、产业化、商业化等,是能使科技成果发挥作用和意义的过程。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必须能够总结凝练出其价值实现的本质。
(二)科技成果转化类型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必然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类型。对科技成果转化类型的归纳提炼,是通过寻求同一类科技成果转化的共性,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评估提供可行性与操作性支撑。
国内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类型研究较少,主要有三类代表性观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研究上存在不足。
1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成果从理论证明到实践应用的跳跃,这个过程是决定科技成果价值的重要环节。石善冲提出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转化过程可以分为科技(成果)源、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目的三个环节。
2 基于转化主体。由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出发,一般意义上成果的输出是由技术创新主体提供,成果的输入是采用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间环节由中介机构完成。但是根据各主体发挥效用的大小区分,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招标型、研究主体供给型、跨国资金资助型、企业自主研发型五类。
3 基于成果转化方式。根据对成果转化双方的利益关系和风险大小,刘希宋等学者将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分为转让转化、合作转化、自行转化三种方式,他们认为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下知识对接的特征是不同的。
上述三种分类的分歧在于研究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后的评估侧重点不同,即其选择的评估对象究竟是针对转化中的各个环节、转化主体的目的还是转化方式的特性。依据转化主体的不同目的进行评估,能够从主观的角度反映相关评价标准。从转化方式人手,某项科技成果采取哪种转化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与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也便于评价转化程度和效果的指标的选择和建立。但是,研究者并未将评估标准与转化主体、转化方式密切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后续研究。
通过对上述代表性定义的研究评述,本文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是使科技成果发挥其作用和意义的过程。即已有科技成果的商业化、社会化,是科技成果发挥其对技术进步、社会和谐与稳定、生态环境改善和精神文明提高等推动作用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其价值的实现,对价值的全面认识和对价值实现的强调是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的基础。基于不同价值的考量,才能设定不同的定量评价标准和指标,用以确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应用与普及状况。因此,本文将从主体和方式两个层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用以确定转化后的评定对象与相关指标。
二、基于转化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
不同的转化主体的转化目的不同,有些转化主体看重经济效益,有些转化主体注重声望。按照转化主体的分类,能够比较方便地从转化主体的主观角度反映出科技成果转化与否与程度的评价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般存在完成者(高校、科研院所等)、资助者(中介机构、政府等)、应用者(企业等)三类角色。因此,根据主导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分为以下三种:
(一)以完成者为主导的成果转化
完成者主导是指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完成者对于科技成果的交易过程和转化效果起主导作用。此类成果的表现形式为一般性理论、原理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完善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完成者通常比较看重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能够在权威期刊或者获得级别较高的奖项、成果和本人取得较大的知名度,对于完成者来说就是非常成功的转化。
(二)以资助者为主导的成果转化
资助者主导是指对科研活动的赞助者对于科技成果的交易过程和转化效果起支配作用。这类成果的表现形式为新产品、新工艺的原理、原型,如样品、图纸、说明等,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革新产品或工艺的原理,促使科技进步,从而更好地获得生产的可行性与规律性。资助者常常强调社会声誉,而不要求直接经济回报。
(三)以应用者为主导的成果转化
应用者主导是指科技成果交易的买方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和效果起主要作用,表现形式为新产品(包括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实物或者图纸、说明等技术资料、精神建设方案、管理方案这三类,其价值体现为对成果转化后所能带来的广泛社会效益。应用者通常是通过交易,从科技成果的所有者处获得成果的使用权,也可以自身就是开发者,但开发的目的就是实践。因此,应用者为获得成果使用权付出或投入资金,必定希望得到回报。
三、基于转化方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
转化方式不同,评价转化的标准自然不同。某项科技成果采取哪种转化方式,其实已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种成果转化应该采取何种评价标准。所以,针对转化方式的分类既能够清楚地体现出每一类科技成果转化与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也便于评价转化程度和效果的指标的选择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按转化方式可分为公开发表、提交报告、合作生产、转让和自主研发五类。
(一)公开发表
对于一般性科学理论,如原理、公式、定律、假说、模型等,通常以公开发表为转化方式,表现为在各种期刊上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发表。
(二)提交报告
精神建设方案和管理方案一般以提交报告为转化方式。此类科技成果以报告的提交与验收作为评价其是否转化的标准。这种转化方式强调的是收益,因此采用成果的机构的规模,以及采用机构使用成果后产生的效益是评价其转化程度效果的标准。
(三)合作生产
合作生产的表现形式为产学研联合体、校企联合等,是目前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模式内各主体的内在差异性、相互需要和相互作用,促进了知识、信息、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管理在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等角色之间的流动。因此,是否产生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是评价其转化与否的标准,而产业化程度、成果收益与成果投入的比值等是评价其转化效果的主要标准。
(四)转让
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等成果完成在在科技成果的开发和经营上存在人力、能力、机制等局限性,使得成果完成者将成果转让给应用者成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该种转化表现为在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成果交易,即成果完成者将成果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转让给受让方,交易双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收益。因此,成果供需双方是否实现成果转让的交易成为评价转让与否的标准,而评价其转化程度与效果,则可以采用成果交易次数、成果收益/成果投入等指标。
(五)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主体依靠自身研究能力形成某个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将所研发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践,通过其推广应用从而产生实际收益。因此,自主研发的表现形式为成果的研究、开发、产业化或社会化,转化程度的评价强调推广后的实际收益。
四、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式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归纳,在科技成果转化与转化评价之间构建了桥梁,有利于转化评价的高效实施。第二,确定了转化与否的评价标准,若科技成果的应有效应或潜在效应中的某一项得到实现,如论文得到发表、报告提交、方案实施等某一项指标得以满足,就可以判定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第三,对于转化后的效果衡量选取适当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与广泛的社会效应。
基于转化主体与方式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是为了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其现实意义体现在理论及实践两方面。
(一)理论展望
现有的研究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实施操作提供了大量的开创性和累积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未来的研究还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相关的结论仍然存在一定分歧。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未来学者们应当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以达到统一的认识,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更具有操作性与指示性。
其次,从现有研究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分类将是研究重点。未来的研究应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分类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使研究结论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维度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转化与否的评价及转化程度上的评价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实践启示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主体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成果的完成者可以借此了解科研工作的实际价值,以便及时修改研究方向,最大程度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对资助者而言,了解科技成果的具体效用,能够避免盲目上项目,杜绝资金浪费,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项目上。对应用者而言,可以了解科技成果的实际状态,对未来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体制需要各参与主体群策群力,在审核机制及激励机制上能够遵循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和方式的特性,将是整体构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篇7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bette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ngle of supply and demand information docking mechanism, policy implementation, fund support, assessment system and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P键词: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评价机制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02-02
1 问题的提出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实验、开发,使其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来看,近80%的科技成果是由企业进行转化和吸纳的,而在人才和设备等方面均占优势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占有率却远低于企业。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2016年3月颁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消除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障碍。学术界也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较为广泛、持续和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仍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寻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路径。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2.1 高校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信息交流渠道不畅 我国高校市场化配置科技资源水平低,科技成果的供求对接机制亟待完善。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在于研发与生产相脱节,从研发到转化再到应用推广的体制机制不完善[1]。高校和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是高校的研究人员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分析;二是许多企业也对高校的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尤其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前期的市场化目标分析直接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市场化前景。具有市场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如何推向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仍需要后续开发。
2.2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尚未完全落到实处 近些年,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围绕科技资源统筹、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与金融融合等问题,陆续出台了不少文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但落实情况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需要较长的周期,相关政策的效应发挥有一定的时滞[2];另一方面也因为多数主管部门尚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并不到位。
2.3 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相对滞后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另一大障碍是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制度改革没有跟上高校科技创新的步伐。一些管理部门对高校成果使用、处置事项的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一方面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性,另一方面也极大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对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收益的分配也不尽合理。一些地方政府要求科技成果处置收益统一上缴国库,但用于人员奖励的资金却要进入单位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研究人员不能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相应的收益,长此以往,其研究热情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2.4 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不足 科技成果的转化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一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通过中试阶段,这样其产业转化成功率才可以达到80%,否则产业转化成功率仅为30%。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中,中试环节不可或缺。中试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单纯依靠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投入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高校经费有限无力投入,企业畏惧风险不敢投入,政府的经费支持又极为有限。这些因素致使中试经费短缺,并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瓶颈制约。
2.5 未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评价考核体系 我国高校按照其功能定位划分为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两大类。教学型大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研究型大学则旨在提升创新能力和培养研究型人才。虽然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但多数高校的创新活动与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与地方企业、行业的联系和沟通还不够广泛和深入。许多地方政府虽然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考核原则、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但没有强调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点纳入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和办学水平评价考核体系,致使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足[3]。
2.6 科技分类评价机制还不完善 高校科技分类评价机制不完善,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在高校的职称评定和创新水平评价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评价标准均为的数量和等级,“重论文轻成果转化”倾向较为严重。大量研究论文多数在实验室“闭门造车”而成,虽然发表在高级别期刊(如SCI),但这些成果往往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并不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4]。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是“论文大国”,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这些研究成果却并没有很好地推动我国走向创新大国的行列。
3 高校科技成果D化的机制路径
3.1 完善高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供求信息对接机制 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结合,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供求信息对接机制。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每年确定的重点产业急需破解的重大技术难题及时送往对口高校的相关技术创新团队,同时由财政配置资金对承担攻关任务的创新团队给予优先支持,以实际行动推动校企对接和产学研一体化。另一方面,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导作用,以市场力量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对接。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高校与企业技术创新供求信息的对接。对网上技术市场交易活动实行补贴制度,最终实现技术市场线上与线下联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也要打破创新人才在高校和企业间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支持高校和企业技术人才互相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深度发展。
3.2 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应将近5年来出台的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加强工作监督和执行力度,使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围绕科技创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做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应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并建立完善的考核问责机制,对于执行不力的部门,应追查领导责任。同时,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应以盘活科技资源、减少行政干预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为主要目标。
3.3 建立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 各级管理部门要赋予高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和处置权。首先,需要建立完备、专业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以“产权交易中心”等第三方机构身份明确科技成果的评估价值、研发人员转化的收益分成和国有资产的界定。其次,对高校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高校均可自主决定采用科技成果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化活动,不再上报审批或备案。响应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2016年3月颁布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可由高校自主处置和分配,处置收益不再上缴财政。
3.4 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体系 要突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资金短缺这一薄弱环节。首先,应进一步盘活各类创投资金、专项资金以及建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应吸引更多由政府引导性资金入股的各类产业基金、风险基金、天使基金的投资和支持。其次,要积极引导和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增强社会带动效应。第三,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股权众筹、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推进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
3.5 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办学水平评价考核体系 各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产业转型的需要,自觉提升高校服务创新、促进区域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纳入高校办学水平评价考核体系,积极探索高校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相应的考评体系,引导高校研发活动重视研究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全方位搭建高校创新成果与地方发展需求对接的有效形式和快捷通道。
3.6 稳步推进高校科技分类评价制度改革 科技进步和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推进高校科技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应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按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建立不同类别、科学合理、各有侧重和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办法。进一步完善人才分类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的试点经验,为高校全面推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创造条件。鼓励从事不同类别研究的科研人员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开发符合社会实践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
4 研究结论
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多渠道、多种方式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但是也要看到,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各个环节。要做好联系地方经济与高校科技成果的纽带工作,将高校科技成果尽可能地市场化,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雪,龙云凤.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7(4).
[2]徐杰,周德廉,张婕.《转化法》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1).
篇8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能力和贡献是高校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仅能够避免科研成果大量浪费,而且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同时,农业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科教兴农”的强大生力军,这里人才密集、学科齐全、信息灵通,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成果面世。加快农业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对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吉林农业大学近几年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实践,对农业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我国目前农业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1立项推广
是指高校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以现有政策和环境为依托,选择影响面大、增产增收效益高的技术和产品,经过申报与论证,并经上一级批准,定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这类项目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有各省、地市、县级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广项目。如农业部提出的《丰收计划》、《跨越计划》、《公益性科研专项》;科技部提出的《星火计划》;还有教育部的《燎原计划》都属于全国性的推广计划。一般做法就是高校科技人员申请立项,争取国家经费支持,建立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带动企业和农户发展。如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培育的一些玉米、水稻新品种、果树、蔬菜新品种等许多是通过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地,“十一”期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22项,如“滞育赤眼蜂生物防螟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与示范”、“高产、优质、抗逆大豆新品种示范转化”、“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吉农大23号、27号中试与示范”、“人参新品种繁育与示范”、“鹅规范化养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蓝莓加工专用品种中试与示范”、“产业化养猪综合技术体系应用示范”、“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及种稻生产关键技术示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农业部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立项2项,如“小浆果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人参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另外还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等形式,通过这种形式高校科研成果推广后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推广模式的方法是:由国家、省、市各级管理部门立项计划,高校根据自身科研实施,最后是各级管理部门组织项目验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转化速度快、耗时短,并且能申请立项申报,各级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论证确定立项项目,高校科研团队进行项目实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后续开发;缺点是生产资金短缺、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
1.2合作转化
是指技术成果的拥有方与合作的企业以合股或利润分成(或产权部分转让,部分合股等)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个现成的企业进行生产,形成“龙头企业+成果+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合作转化中的核心问题,是双方(或几方)在合作过程中风险分摊和利益分成问题,因此,合同中要明确各方在各个具体环节上承担的义务和权利。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科技成果提供方只提供成果和生产建议,其他生产条件由合作企业提供,经营策略也以企业方针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科技成果提供方的风险小、转化速度快;缺点是不利于成果的后续开发,而且由于该成果并非按企业要求开发,所以产品的市场接受情况不一定令人满意。如近年来蓝莓在我国发展迅速,栽培面积由2005年的3000亩发展到2012年的30万亩,增加了100倍,这其中主要是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所用的品种和技术多是来自高校的科研成果,而且发展前期主要是与高校合作,将高校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近些年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广东、河南、辽宁、江苏、安徽等省的多家企业合作进行蓝莓优良品种推广及示范基地的建立,使蓝莓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快的果树树种。
1.3成果转让
是指科技成果拥有者通过技术市场把科研成果一次性地以部分或全部或特许权等形式转卖给企业。采用这种转化形式的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一般都比较高。这种模式量大面广,高校将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有两种做法:单项科技成果转让;企业委托高校设计或科研。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过程简单,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弥补;缺点是买卖双方都要花费信息搜索成本,如果成果的成熟度不高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以上3种模式的科技成果都应该是应用型的科技成果,但是3种模式下的科技成果又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分标志是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专用性程度。通常情况下,科技成果专用性越强,则产品也相对成熟;反之,科技成果的通用性越强,则产品的成熟度低,需进一步研发工作。成果转让虽然不是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模式,但是能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使科技成果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
成功率有巨大的帮助。如吉林农业大学“十一五”期间转让成果9项,将培育的一些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白鹅的三个品系及人参皂苷脂肪酸酯类化合物等科研成果转卖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品种繁育推广和产品生产,实现了成果转化。
1.4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模式
是指高效科研人员通过各种形式将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民,也能迅速反馈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保证科研成果符合农民的需求。科研院所直接面对农户的需求,信息、科技得以直接交流,减少了中间环节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误导、失灵,提高了传递效率;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科技成果的时效问题,使农户的信息成本极大地减少,适用科技成果的获取成本也得以下降。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选题、立项就缺乏这样的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研与生产脱节。因此,必须有的放矢使科研面向市场和农业生产,使科技成果更快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我校从事种植和养殖的专家、教授每年应邀到村镇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500余人次,有5人为吉林广播电台12316热线专家,随时接听农民的技术咨询电话,有60人为各地区镇的农业技术特派员,定期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高效的科研人员通过这些形式,将自己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研成果传授给农民,使农民最直接的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获得经济收益,也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1.5产学研推广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大力推进多种模式的产学研紧密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互相结合、取长补短。产学研合作方式可有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科研项目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另外,还可以采取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奖教金、奖学金、资助办学,而高校则为企业提供人才与成果等模式。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与国内多家企业开展蓝莓、中药材、玉米的种植和加工合作,同时在全国各地建立校外试验实习基地及示范基地120余个,这些产学研合作示范中心和试验示范基地,为行业、企业的发展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成为企业的重要技术开发基地,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办出各自的特色。同时,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合作中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需。
1.6建立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的重要组织形式。通过园区的示范作用,诱发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长春市政府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力量建立的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占地106公顷,展示了我国目前种植、养殖、畜牧、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园区通过生产与展示相结合、培训与贸易相结合、质量认证与物流相结合,真正打造了一个完善的“三农”服务体系;每年吸引国内外许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农民到园区展示科研成果和参观。大批农业高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为规模生产,产生规模效益,然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 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2.1在大学内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
为了承担起“技术创新”的作用,国外大学内部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如美国各高校都设有技术转让办公室或者类似的部门;芬兰所有的高校都设有的“技术咨询部”或“技术服务部”,负责将本校的科技成果向社会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德国西部50%以上的技术学院建立了类似机构的约占25%。这些机构一方面为高校教师、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的经营动态给学校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牵线”、“搭桥”作用。在我国,大学还很少有类似的相对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因此,在我国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来支撑的专门机构甚为必要。
2.2发展风险投资业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与高收益的而且周期长的活动,这就决定了难以从常规商业渠道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美国科研成果转化最快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风险投资业非常发达。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我国高校的科研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应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引入市场机制,加速高科技成果即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3健全高校科技成果中介服务体系。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社会扩散要保证信息畅通,使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科技中介应发挥更重要的桥梁作用。科技中介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中介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在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职能
自1980年开始,美国政府把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相关部门的职责中,制定了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进一步推动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3]。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创新系统工程,外部环境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推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政策环境等。具体来讲,政府可从三方面着手:①制定法规和鼓励政策,尤其是需要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②制定和实施各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计划;③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
2.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无形资产的特性,其价格难以准确合理地得以确定,具体操作过程中又缺乏对科技成果价值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原则,并且合作中还会牵扯到许多具体问题,如技术转让允许的地区范围、时间长短、付款方式、合作形式、知识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造成供需双方在价值和利益分配上的认识不同,产生分歧,导致成果转化过程漫长,甚至失败。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高校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具有对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作用,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阶段高等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模式转化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应当承认,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状况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转化模式问题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并没有一种模式是适合所有高校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有利于自身成果转化的模式。此外,还必须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根据不同的科技成果类型选择不同的转化模式,方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孙卫,肖红,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6,(3):114~l17
[2]程波.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D].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22
[3]石军,蒋晨.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管窥[J].世界电信,2006,(9):15~17
[4]麦均洪,马强,张乐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73~77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科技档案;农业成果;转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26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1 科技档案在促进农业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
1.1 科技档案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的主体为不同类别的农业科研单位,当前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受到传统思想长期影响,普遍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现象。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完成后,科研成果就放在档案部门保管,没有建立相关转化与推广机制,大部分科研人员、档案管理工作者均不够重视成果转化。
1.2 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档案工作部门和科研部门之间互相独立,两者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通常情况下,档案部门仅是等待科研人员上门送入档案,单纯体现了档案存储作用,没有考虑档案质量问题,没有认真检查档案内容有无缺失、档案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这就造成部分档案信息缺乏完整性,降低了档案资源质量及科技档案资源转化率。
1.3 科技档案开发与利用不充分
档案管理部门仍具有“就档案管档案”单纯的业务理念,没有贴近社会,在有人查阅时提供档案,无人查阅时档案保管于库房,是一种封闭式服务管理,缺乏管理主动性。没有让科技档案真正得到推广,忽视对科技档案信息实施开发与应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被埋没。现今很多单位科技档案信息化程度较低,仍采用实体档案管理模式为主,只是将信息化应用在目录检索方面,服务手段缺乏先进性,没有根据社会需要转化科技成果。
2 利用科技档案促进农业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档案的完整性
应充分按照农业科研工作特征,完善有关档案各项规范制度,包括档案建立、收集、整理、归档、分类、编目与检阅等各个环节。提升档案管理有序性,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保证各项程序不出现偏差。还要建立与完善档案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使科技档案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提高,对档案质量实施全方位评价,提高评价系统性,从而提高科研档案转化农业成果的效率。在建设制度上,应该遵守科技档案规章制度,充分考虑单位现状,在多个方面建立推动科技档案转化农业成果的工作机制,在组织管理模式、评价标准等基础上对档案知识产权实施有效保护。对科技人员、档案工作者进行激励,让其积极投入科技档案成果转化工作中,为现代农业实业发展提供服务。
2.2 合理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科技档案质量
科研管理和档案管理之间应该相互渗透,科研档案管理可以作为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步建成项目管理与档案管理统一化管理体系,为促进农业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支持。可以将项目作为单位,确定项目组中有专门档案人员对项目形成材料进行管理,在项目结题后由课题负责人实施审核,然后确认送入档案部门保存及管理。档案管理由课题立项最初就介入,同时融入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对档案资料进行及时收集与整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性,确保档案工作日常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制定对科技人员奖惩制度,对其进行年终考核,加强科技人员对档案的认识,逐渐提升科技档案的准确性与系统性。
2.3 保证科技档案资料编研水平,为科技档案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实用资源
科技档案的编制与研究属于科技档案管理的关键内容,也是科技档案开发及利用的必要方式。农业科技档案本身具有一定经济与情报价值,由于在实际中长期存放在档案部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档案的价值。这就要求必须强调有效管理档案载体,同时注重整理、加工与传播档案资源,进而凸显档案本身价值。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目前农业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对档案中潜在的价值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结合使用者需要归纳分析、加工档案信息,使分散和原始信息转换成具有实用性的体系化编研成果。
2.4 建立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开发符合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程序的信息处理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与保管。档案信息在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形成档案科技成果资料数据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建成一个科技档案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档案自动化、实时化控制,为农业科技信息交流提供条件,为用户搭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科技档案资料、检索、信息导出、信息在线咨询与中介服务等,不断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充分结合档案管理与使用,推动科技成果交流、转化与利用,以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科技档案安全保障工作,为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水平提供法制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做好保密工作,让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在保证国家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下,使农业科技档案资料充分得到交流与推广,实现科技档案信息共享。
有效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就必须逐渐改变传统档案管理观念,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充分结合现今科学技术,深入挖掘农业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促进科技档案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肖芹.农业科技档案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中的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10).
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献综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把无形抽象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具体可见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并通过相关生产实践环节实现此转化的过程。现阶段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等都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成果总量基数较大,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现状、科技困境等制约着科技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成果转化率较低,不到5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面临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需求想脱轨、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疑难杂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此类“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
一、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为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特色院校和相关科研单位应提升科研实力,精简在编科研人员,强化对外交流,加大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科研研讨会等;同时集中力量促进农业科技主导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物力、人力投入,定期对中介服务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还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建设农业科研基地,从而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经济性。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力度,强化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科技成果不但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潜力,创造出更多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有法律保障,有条不紊地前进。一是开展法律讲堂进农村的活动,向大众宣传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修订、补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农业主导型企业及相关单位机构定期开展员工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加大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端行为,依法保护农业科研人员的利益,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依法有序转化并安全推广到农村。
三、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负责农业科技信息的上传下达,将科技成果加工组装推广到农户手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应优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收集农户关于科技成果的需求,向科研机构传达农户需求,科研机构生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后向农户传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中介通过农民反馈评估农业科技成果,根据农户的最新需求预测农业市场走向,协调农业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关系,后期跟踪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为农户提供相关的资金借贷等服务。
四、调整农业科技钻研重点,改革农业科技投资立项方式
农业科研机构应适时改变研究目标,从注重科技成果数量转变到注重成果质量,从注重科技成果回报率到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提高农业高校农业生产技术,重视符合可持续发展型的技术开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资方式,逐步向政府投入带动机构投入,个人和社会团体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校农业的角度确定农业科研目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定科研项目负责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五、建立完善的科技市场体系,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运行
农业科研院所应时刻关注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农业科技市场,完善科技市场体系,解决现今市场体系的相关问题,充分促使农民最大限度地应用科技成果,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单位要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将转化速度快的科技成果于第一时间推向市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多、推广难度大的科技成果,采取政府扶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市场,使农户第一时间应用科技成果。
六、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开展宏观战略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建议,农业部门应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财政部门加大财物投入,高薪聘请业界权威专家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出谋划策,权威专家紧密围绕当下农业发展局势,以国家农业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为依据,与农业科研机构专业人员商讨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规划纲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规划纲要坚持高效、实用、新颖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当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准农业发展重点,早日实现绿色农业。
七、推进农科教与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加速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前政府组织各行各业专家评估此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回报率等,预测此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农户满意度等,而后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确定合作伙伴,促使农业高校、涉农企业包括政府机构合作完成成果转化任务。农业主导型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等为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出台相应鼓励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对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使个人付出得到相应回报,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良性循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
八、鼓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农业领域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的竞争和合作。首先,在各部门各自努力的前提下,涉外机构为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提供国际农业协会的最新动态,全球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随时准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提供吸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机会,完善农业装备,创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高薪聘请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华侨回国兴办涉农企业,为中国的农业大事贡献一份力量。再次,国内农技企业与海外先进农机企业强强联合,在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合资兴办农业科技企业,海外先进企业的引进可确保国内农机企业接触国际消息,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
[2]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03).
[3]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5]刘文超,赵增锋,杨海芬,田东良.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主体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08).
[6]吕令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通讯,2009(04).
[7]王治中.农业推广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4(05).
[8]莫小香,孔令孜,覃泽林.浅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9]陈势,郑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作物研究,2007(04).
[10]高山,范兴奎,肖扬书,夏文胜.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07(01).
[11]谭华,刘学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09).
[12]陈志兴,王云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01).
- 上一篇:科研经费的管理
- 下一篇: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