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It is also the basis to cultivate the research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and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on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hesis has provided feasible method for cultivation of the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关键词:实践;创新;科学研究
Key words:practice;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9-01
0引言
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场所。跨入21世纪的高校必须建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验室,特别是理工科高校,更要不断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改革实验教学体制,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1]。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就离不开实验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研究与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探索实践,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需要努力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2]。
1什么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影响他们的一生。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养成大学生广泛能力的基础,也是形成大学生广泛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进行[3]。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2亲历实验过程,真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要通过大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来实现的。在亲历实验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课本以外实际的东西,包括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操作方法,工具的基本使用,以及各种实验方法的应用,从而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进一步开阔思维方式。所以,一定要让大学生亲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3实验与理论知识遥相呼应
大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包括两个方面:为了证明课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为了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或设计)性实验。这两个方面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在培养层次上有所区别,他们都可以让大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飞跃。
4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使大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一定的科学研究思路,使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组织科学研究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成果表达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得到提升,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入手和解决问题。
5采用主动式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主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验教学和实验过程,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以促进学术和智力环境的健康发展。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以期学生尽早、尽多地感受科研氛围、树立科学创新意识、接受科研方法及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严格培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6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开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实验室开放不是简单意义上空间、时间的开放,它的实施涉及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教学思想的转变,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建设等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主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实验室开放进行系统思考和综合分析,对于保持实验室开放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4]。在对实验室开放过程中,教学单位要给教师全方位的支持,教师要在各方面给予大学生全力配合。
7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
注重教师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训练和培养;加强教师实践教学意识,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对实践基地规范化管理,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力度,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使大学生能不断了解本学科的现状,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才能有助于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克明,梁宪生.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
[2]周凡.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
[3]殷淑华.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4]李勇,付庆玖,柳中海.实验室开放的系统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
篇2
关键词:自学能力 学习积极性 大学生 教学方法
进入大学以后,课本知识已经不能完全的概括本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大量的去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教师也不再是泛泛的讲课本,会引用一些专家的著作、论文,作为学生,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行的,需要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因此,自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学习的成败,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如果把教学仅仅停在这种从属关系上,学生将成为书本的接收器。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播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种手段和媒介,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学会学习。任何写在书本上的东西要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能力水平,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要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来完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目前的大学生大多贪玩,自制力差,教师更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许多高新技术需要学生以后自己去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是“授人以渔”的重要方面,这就给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恰当地通过教的过程强调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发现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良好的教学方法应把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介绍给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不言而喻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使我们必须实现观念上的更新。根据这种将培养自学能力渗透在教与学的全过程的思想,应从下面几个环节入手:
1.以学为重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控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课前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学每一节的内容,教师帮助启发并鼓励学生提问题,有问题比没问题好,多提问题比少提问题好,如果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就更好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直接回答,或启发、诱导学生回答,或指出方向,让学生通过翻阅有关书籍自已解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学的方法,而且锻炼了能力。
2.注意归纳总结及典型案例的讲与练。每门课都有自已的特点,在讲解时注意对每次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传授给学生的是本质的、核心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而非孤立的知识点,能使学生在理解、掌握课程核心内容的同时发现已有知识的不足和知识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知识主动探求的欲望。归纳后,可通过典型题目的讲解与练习,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加深理解、记忆与巩固,并熟练化。
3.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能力传递过程。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和好动的特点,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人机对话,实现了教与学双向交互,促使学生耳、眼、手、脑并用;学、思、练结合。由于屏幕画面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就意味着学生自己控制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节奏加快。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反过来又使得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思考新的知识,并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再次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强调的是教、学、做一体化,包括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以及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熟悉专业工作现场要求,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的技能)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专业工作能力,主要反映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和专业的熟悉程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也说过:“能力的长进得靠训练,能力的保持得靠熟习,其间都有个条理、步骤,不能马马虎虎一读了之”。可见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更为活泼生动,永驻心田,是仅靠被动接受无法企及的。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其状况如何,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包括社会道德知识、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价值观的困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对教育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影响、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等。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道德认知的不足。这表现为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即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这是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认知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问题。2.社会道德感情的缺陷。道德感情既表现为对人的感情,也表现为对有关道德问题产生的道德焦虑。对人感情的淡薄和道德焦虑的缺失致使部份大学生发生较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3.社会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薄弱也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看,对一些简单的道理他们并非不懂,但却愿意采取对个人较有利、个人感到更舒服、更痛快的方式而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比如一些学生并非蓄意影响他人的利益,更不愿损害他人的利益,但在个人的愉悦需要和特定环境的作用下,也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缺陷产生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与德育分离,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忽视认知能力的提高;注重知的培养,忽略行的训练。2.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这一代大学生,复杂的道德环境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某些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的家长,以其不健康的言行,在子女道德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即使是道德素质较高,但忽视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条件受到家庭具体情况限制的家庭,对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会形成不利的影响。3.个人成长特征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很多都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性格较为脆弱、怀疑、孤独、自我封闭。这种特定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中国是一个道德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在培养道德能力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继承已有传统方法的同时进行创新,赋予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新的时代内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确立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大学生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像其他能力一样,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理知识,同时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把握用价值原则来解决道德问题的方式。第三,注重实践的原则。必须从道德认知做起,教育大学生以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使道德实践为道德意识的升华提供丰富的养料,持续不断地将道德实践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把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篇4
【关键词】职场英语 能力 培养
一、概述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越发频繁。这让很多国内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的时候更加注重大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同时对大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甚至有些岗位要求大学生能够将英语与所应聘的岗位相结合,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职场英语运用能力是目前很多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对于一些有着较扎实的英语基础、有计划去外企工作的学生,更需要不断提高职场英语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职场英语能力的现实性意义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文化的不断对外传播,不仅仅是外企需要职场英语较好的人才,而且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的人才来扩大其发展,与世界接轨。从普通意义上来讲,具有良好的英语运用能力意味着更加国际化,意味着高薪以及广阔的职业生涯,因此,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培养大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流利地进行英语表达,显得迫在眉睫。现实生活中的英语沟通与职场英语沟通有着很大的区别,职场英语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英语能力是大学生恰当表达自己想法和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实保障。
其次,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中,职场英语能力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甚至直接决定大学生就业起点的好与坏,以及大学生薪酬待遇的高低。从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英语能力高的学生往往能够在薪酬待遇相对较高的名企中有比较大的优势,尤其是在外资企业中,英语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聘用与否以及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考虑因素。此外,职场英语能力高的院校学生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会有较大的优势,使得相应院校的就业率以及声誉大增,也会反过来促进职场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职场英语相较课堂英语而言,更加与现实联系紧密。职场英语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更加有用,职场英语会使大学生在以后的求职、工作等现实情境下使用英语更加得心应手,使得英语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职场英语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被动性,使得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增强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职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景模拟、任务式的英语培训等有效手段,可以使得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得以发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职场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突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基本功
教育部2004年推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培养大学生职场英语能力的过程中,就是要进一步突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为大学生积极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要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听力和口语的突击式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英语听说能力提高的前提是要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基本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也将会事倍功半。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发地去学习和训练。此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对异国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思维,从而使大学生对英语的应用更加的灵活和得心应手,使得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以整体提高。
(二)突出职场英语针对性训练,完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培养大学生职场英语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性,将大学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沟通、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方面的能力培养,而且还应当让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实际业务有一定的掌握。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增加社会及就业市场所需求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职场技能训练,比如英文简历撰写、英文面试模拟、工作英语应用、职场英语写作等方面的具体的、专门的训练。
(三)突出职场英语综合能力培养,探索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大学生职场英语能力,要改变旧的知识传授性的英语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职场英语实践中,体验式英语教学和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是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体验式应用教学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亲身参与体验和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化地提升体验感,有效促进英语知识的内化吸收,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创设有效的体验场景,体验场景的设置要重点关注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体验学习内容的实用性,重视学生对跨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思维的养成,尽可能地为学生模拟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利用当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英语的听、说、读、写等融为一体,有效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和实效性,将英语教学从抽象转化为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灵活、开放、交互的学习环境,并且增加英语学习的个性化,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卢艳, 张晓松.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J].林区教学, 2008(1).
篇5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与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分析社会现实需求与自我价值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地加强自身的能力。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在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素养
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涵盖内容广泛,在丰富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很好地锻炼了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三下乡”、扶贫类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可以很好地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抗压的能力、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并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以适应未知的将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前接受的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再发展,因此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精神,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需要接触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也需要得到校内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共同完成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社会实践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是大学职能的核心,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纲领。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总是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如何设置理论课程、如何设置课程顺序和课程学时、如何进行课程考核等方面,而对于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的考虑严重不足。实践类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总课程数中占比极低,即使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课程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质量低
大部分高校课程仍然采用满堂灌式的传授性教学,严重忽视将科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直接省略某些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不利影响。
3.素质能力平台建设不足,缺乏规范
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保质保量的平台,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等素质能力发展平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这些往往是学生亟须加强的素质。各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比较模糊,没有形成体系,往往只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度量,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也没有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文件纲领,无法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缺乏支持度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社情、国情的主要途径,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支持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不太愿意接收和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此外,大学生自身也没有充分理解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积极性、参与性、配合度不高,导致社会实践仅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实践缺乏规范的组织制度
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要进行细致周密的组织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大部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组织形式枯燥、单一,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展情况缺乏有效指导和科学监督,考评机制尚未形成,这进一步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仅停留在表面。
3.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缺乏实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高校、学生层面都不受重视,导致实践活动主体的针对性、适当性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对接。同时,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性指导,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不规范情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基本局限于假期的短期实践,这类社会实践难以得到各方支持,无法达到培养的效果。
4.社会实践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属于系统的教学环节,仅依赖于经费、人员、场所等客觀因素的影响时断时续地开展,没有形成稳定、有效且能够被社会、高校、学生三方共同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学习生态。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和高校指导教师数量有巨大差距,社会实践不能在人员、制度、经费等方面得到保障,且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组织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对策
1.提高各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要求企事业单位应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足够的重视,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社区共建、教学实习等各类活动日益常态化。高校也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并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素质能力。高校教师也应当深刻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实行全员重视、支持、参与,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规范素质能力发展体系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中加以体现,从而得到制度保障。在制订社会实践的整体教学方案时,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对接,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进行学时和学分认定,从而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保障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激励管理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总结、表彰,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
3.完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素质能力的場地保障
社会实践需要长期有效地开展,才能使其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高校要不断开拓社会实践基地,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协调各方,保障大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场地。同时,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要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同时,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将自身成长与企业和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4.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全面发展素质能力
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教学功能,必须加强设计,使其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多样,促进实践成果的多样化。除了设计和大学生理论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还应当设计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系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课程学习后成为拥有良好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合格的服务者和建设者,也使社会得到一批高素质的实践者,从而有效促进和推进专业领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5.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素质能力指导专业化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钻研、敢创造的教师队伍,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深入、扎实、有效。指导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仔细规划、全面评估、经验总结,不断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不断结合社会实际、企事业单位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决策,满足各方需求。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了能满足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实践体制研究生,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对其活动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贞琪.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性激励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3-214.
[2]刘兼唐,沈伯秀.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
[3]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4]张志伟,安静,李炳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26-228.
[5]杨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75-76.
[6]李宏宇.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7]刘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 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但事实表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女性创新型人才尚为不足,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缺乏的不是女大学生,而是优秀的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女大学生。因此,把培养当代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这对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代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1]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所提高,她们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能力,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不愿被社会视为弱势群体,多数女生也能够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对自我成长成才的作用。但是根据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科技展的科技成果统计,我们发现女大学生的创新成果远远落后于男大学生。通过邓德球等人对广州、河源等地的十所大学的5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创新能力优秀的学生中男性大学生占89%,女性大学生只有11%,在这些女大学生中理工类专业的女大学生占93%,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只有7%。[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创新能力远远低于男大学生。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女性高级人才主要来源的女大学生们,她们的创新能力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问题意识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创新思维能力较差等主要问题。
二、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1、女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制约
事实表明,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常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情绪情感比较脆弱、依赖感强、对新事物的积极主动性不够、抗挫折能力较差等。情绪波动大,常常使女大学生心神不宁、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进入严密的思维状态,因而也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及创造性的活动;部分女大学生思考问题时总是优柔寡断、患得患失、不敢挑战“权威”、害怕失败,因此就抑制了她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很多女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就意识淡薄,往往满足于现实生活与工作的安定,而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她们对成就的追求,降低了成就目标,从而阻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在思维方向方面,女大学生偏向于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相对薄弱,因而思维的选择性较少,很难做到灵活变通各种办法;在逻辑思维方面,往往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较弱;在思维空间方面,女大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比较习惯于定向思维,这就是她们的思维空间往往局限于条条框框之中。
2、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缺乏创新教育,教师比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了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对知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为主。教师在教授中,重照文理解,轻怀疑求新;重逻辑推理,轻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重知识积累,轻心理素质;重师道尊严,轻环境培育。[3]这种教育模式使女大学生们增长知识的同时,使她们的思维机械化,也降低了她们的创新欲望而不愿主动去探索,最终导致毕业论文水平不高,创新成果贫乏。另外,我国高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无差别教育,而很少有适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并且缺乏创造性思维训练。从家庭教育来说,家庭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个场所,女孩子却是父母最容易呵护、溺爱的对象,因而使部分女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依赖他人、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甚至有一些家长认为女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的好”,根本不会重视对她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3、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形成了一系列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等观念早已根植于很多人的头脑中,许多女大学生深受此影响,这不仅不利于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淡化了她们的创新意识。其次,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角色期望过低,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比女性聪明,进行创造性活动是男人的事,而女性应该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贤妻良母,“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可以说是社会对女性最典型的角色期待了。这种角色定位往往使她们表现出温顺、依赖、柔弱的性格特点,无形中就会导致现代女性的成就动机受到压抑,造成部分女大学生成就意识淡薄,从而影响了创新潜能的挖掘,阻碍了她们的成长成才。
三、加强当代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切入点,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型女大学生就是要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越强,创新思维越活跃,然而,创新思维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训练而形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女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当代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一方面,要开设《思维科学》、《创造学》、《科学史》等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她们的创新潜能,不断培养其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批判思维及逆向思维;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把教学看作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互动过程,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体发现、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需要和价值取向、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能动地对认识客体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客体吸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来的过程。[4]这就要求女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怀有质疑精神并不断尝试、探索,善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敢于质疑前人已有的结论,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此外,要善于观察,注意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同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得弄虚作假,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死记硬背和对教师讲解的过分依赖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我国当代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以弘扬“四自”精神为着力点,完善女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四自”精神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所谓自尊,是指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这就要求当代女大学生珍爱自己,不卑不亢,敢于向“权威”挑战,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创新型人格;所谓自信,就是女大学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妄自菲薄。它激励女大学生摒除“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优女劣”的错误思想,确立男女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真正成为社会的“半边天”。只有自信,当代女大学生才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所谓自立,是指树立独立意识,反对依附顺从。女大学生只有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才能真正自立于人群;所谓自强,是指顽强拼搏,锐意进取,是一种自励自进的精神气质。作为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具有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弘扬“四自”精神有利于当代女大学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成才观,从而达到超越自我。
3、以参加各种活动为突破点,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要培养当代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创新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她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我们要为女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开展学术讲座、女大学生研讨会、女大学生修养、女大学生成才知识讲座、女大学生创业竞赛等以女大学生为主体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她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与新见解,并邀请一些女性专家与学者来给她们做学术讲座与经验交流,这不仅可以激发当代女大学生的创新热情,还可以锻炼她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为了调动女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我们要对有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的女大学生给予奖励;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而我们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实践观教育,使她们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女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投身于社会调查、自主创业、科技文化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当中,让其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4、以优化环境为增长点,营造女大学生创新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潜在创新能力形成及充分发挥的客观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在基础。[5]当代女大学生是我国女性创新型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对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女大学生的创新,必须为女大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开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更有利于使女大学生产生创新欲望,敢于探索新知,正如陶行先生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6]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校园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氛围;其次,学校要开设与女性相关的课程,将男女平等观引入各类教学中,帮助女大学生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认识女性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与成才观;再次,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女大学生创新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的创新素质不高则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平等地对待和信任女大学生,经常与她们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其想法和意见,并有意识地培养她们的兴趣。实践证明,成长于民主、和谐、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中的女大学生,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成就欲望较强。
【参考文献】
[1] 彭宗样,徐卫,徐国权.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Z].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邓德秋.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4(14).
[3] 吴永光.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4] 胡龙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赵艳红,张海钰,周燕.女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6]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755.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创新创业 弹性教学 创业大学
美国大学经历了一个教学、研究、创业的线性发展过程,即从教学型院校发展到研究型大学再到创业型大学。这两次重要变化被概括为第一次大学革命和第二次大学革命。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大学已摆脱远离“世俗”的“象牙塔”形象,使大学从次要的社会支撑机构发展为促进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社会主要机构。这不仅表征了大学社会地位的提高,而且意味着一个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形成。美国创业型大学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衍生新公司和新产业的母体,同时是合作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美国创业型大学发展历程,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型大学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有的放矢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大学教学状况
大学的使命正是生产、传承、扩散和利用知识。大学的未来及大学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的角色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重要的知识生产机构,一些大学在未来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以至于成为创新系统的领先性机构,具有组织创新活动的条件和能力。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创新,但各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的一种创新模式。美国大学的进化使社会创新朝这一理想的模式发展,给中国大学很多启示。
1.1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5年800多万毕业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社会经济下由于压力较大,国际经济形势欠佳,公招性岗位招聘数量大量缩减等原因,2015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出措施,运用职能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与“企业抱团过冬”稳定就业队伍,但是职能性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创新制度,是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效应的必由之路。
2006-2015近十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数据来自互联网)
大学生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潜能,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是知识创业的生力军。然而,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不高,与创业“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多”不无关系。大学生自主经营创业失误的主要原因包括:(1)创业项目选择失误;(2)创业项目资金不足;(3)合作伙伴内部矛盾;(4)不良创业项目侵害;(5)缺乏持之以恒精神。总结经验教训,提前培养创业能力。
1.2校企合作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大学生从头至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创新性地运用有效管理手段,引入现代管理中的QC小组模式,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虽然只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却为整个难题的攻克作出重要的贡献。要认识到最大的收获是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科研能力的逐步形成。
创新研究梯队的组建,是为了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得以持续进行,也为保证研究项目的延续性。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探索欲望,特别是当他们发现本专业有许多可以研究,可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时候,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相当强劲,加上已经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上具备科研创新所需的条件。学校出台良好政策,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帮助,细心指导学生,学生就可以逐渐走上科研之路,优秀者还可以成为老师的帮手。
1.3具有科研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武汉轻工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常青科技文化艺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和“基础实、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良好素质,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在学校学分制建设上下工夫。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学习过程的成才环境和运作机制,具有个性化灵活性可选性等特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条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将创业者成功的经历的视频影片作为教学资料,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创业意识,真正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武汉轻工大学一名大三学生自主创办武汉无穷大公司,拥有一个勤奋工作创业团队,经营范围:出售笔记本电脑等。经营规模已经达到100万资金,毕业后即在武汉买房。创业者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敢于迈出创新实践的步伐,是一个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业的典范。
2.建立科研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2.1上海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2.1.1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和见习的力度。
各高校要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引导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积极落实有关创业培训的费用补贴。
2.1.2加强对有创业意向{校毕业生的咨询指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所在地区高校的合作,积极组织开业专家在高校开设创业专题讲座,开展创业主题咨询活动,努力营造高校良好的创业氛围。
2.1.3加大对自主创业{校毕业生的扶持力度。
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和小额贷款担保对从事科技、创意等各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前的融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扩大到毕业两年之内的高校毕业生。
2.1.4成功创业的{校毕业生优惠政策。
在18个月的初创期内,符合条件的给予有关房租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贷款担保及贴息的扶持。对从事农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吸纳就业情况,给予专项创业补贴。
2.1.5大学生注册公司零首付政策。
上海毕业两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带上身份证和大学毕业证,就可以到上海市各区县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零首付”的方式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2.1.6创业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将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三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最高为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并根据创业组织在贷款期间吸纳本市劳动力的情况,给予贷款贴息的扶持。
2.2国家对大学生科研创业的政策
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潜能。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绿色通道。
2.2.1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激励。
要全面梳理现有创业、就业有关政策,把扶持政策统一到“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导向上,把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把创业项目开发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把毕业生创业与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相结合的创业机制。
2.2.2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
一是培养创业精神。让毕业生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强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丰富创业知识。三是加强创业心理辅导。通过培训树立创业自信心。四是提高创业能力。通过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如何把握商机、如何组织创业团队、如何充分发挥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
2.2.3建设创业基地,加强创业扶持。
政府要鼓励多方投资,充分利用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理清创业思路,提高创业技能。通过聘请知名企业家、毕业生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组建自主创业导师队伍,根据自主创业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咨询、技术、管理、政务等项指导和服务。
2.2.4规范执法行为,创造创业环境。
要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工程,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打破行业垄断,凡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的行业,都要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让各种所有制经济获得平等竞争的权利,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3.结语
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潜质,需要学校的指导,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只有将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好,才有可能真正见到实效,解决目前大学生岗位少、薪水低、就业难等问题,积极响应政府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为祖国经济的中高速持续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静.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及管理体制探讨[J].科教文汇,2009(01):38.
[2]周立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40.
[3]李文阳.浅谈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160.
篇8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展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神圣使命,培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从以上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学习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 产学研 人力资源管理
一、概述
教育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满足目前全球背景下国家竞争力转移到智力资源的竞争、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上的急切需要。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是培养具有发展性、创新性和开拓能力的现代人才的重要平台。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展赋予高等教育的一项神圣使命。2007年,教育部文件(教高2号文件)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学习能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了一个有益的探讨。
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1.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斯(Barth,1997)指出,半个世纪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约有70%的所学知识一直可以在其退休前运用;而在当今时代,这个数字缩减为2%。这意味着,当今大学生在毕业后从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有98%需要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因此,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学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革新技术和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由传统型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它们要求每一位成员对自己的继续学习负责,分清自己的学习要求,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取学习资源,高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学习型组织理念的产生,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逐渐成为组织高层的战略伙伴并推动公司成长,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扩张和融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意识,尤其是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现在,每个人都在寻求着自我价值、自我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来说,运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创新的思维,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将是证明自己最好的
方式。而创造者必须独立思考,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才会有自己的创造成果。同时,一定的学习能力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职业发展,都要求个体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来不断掌握和更新知识技能。拥有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比拥有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更重要,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实现自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起步较晚,理论与实践都在不断发展着的专业,因此,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扩展和演变,以及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探索性,二十岁左右的年龄,正是一个人思维最敏捷、逻辑性最强的时期,这段时间每个人的探索欲望都很强,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
(1)端正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证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环境。因此,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观唤醒。”因此,大学生意识到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就会端正学习动机,发自内心的遵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与意识。
(2)学会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以致用
“会自主学习”应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主客观条件,计划、调控、评价学习并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自己进一步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自主的选择选修课的课程、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等。
灵活的应用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不断丰富和深化学到的知识,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样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的学科,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以致用。 我们所学的公共基础知识,乃至专业课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应该注意融会贯通。
深刻理解了学习能力的同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涉及面之广,即获取人员、培训人员、评价绩效和给付报酬的过程,同时也关注劳资关系、工作安全以及公平的事务等,我们应该反思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和措施。
(3)注重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能力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有两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探索。”这就是学习方法在学习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所在。在当代信息社会,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善于搜集需要的各类学习资源,并且将这些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后组合成有用信息的能力。大学里的学习有两种形式:师授和自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指出:“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而自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所以我们最应该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能。在学校里,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读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了解德鲁克、马克思?韦伯等,更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经典著作,比如人大博学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套图书,以及《人力资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外管理》等期刊杂志。了解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每个大学生应该予以更多的时间到图书馆去,学会:使用工具、查阅文献资料、记学习笔记、积累整理资料、归纳分析总结知识、运用电脑网络查阅知识难点等。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三、开发“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理念
1.开发“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
高校是基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一门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对于组织设计、薪酬设计、绩效评估方法的重新审视方面都需要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分析方法,所以,立足于学生的创新理念,探讨开发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2.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法分析
(1)加强高校科研硬件建设,改善学生科技创新条件
设备和场所的投入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物质载体,首先,学校应多建立一些开放的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师资、场地、设备等条件,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要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大学生专业教学创新基地,比如人员素质测评、招聘模拟实验室等,学生不仅要会使用,更要深入分析结果,提出创新性的对策。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一些科技活动区,包括报告厅、展厅、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使大学生能够获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信息、技能和示范经验,并形成相互交流的机制。最后,还要关注于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文献索引的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实验室,接触尽可能多的专业网站、模拟软件、文案资料。创新人才的出现,既要靠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发现、扶持。所以,学校要以务实为原则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经费的支持,用于相关器材、书籍、资料等的购买,以及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硬件条件的建设,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2)完善学校科技创新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东南大学学生优秀的科技创新能力一直被教育界熟知,“挑战杯”大赛上的屡次得奖更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榜样,东南大学的成绩不仅得益于大学生的优秀,更得益于学校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和合理的组织结构,《东南大学素质教育实践指南》、《东南大学学生竞赛鼓励奖实施细则》、《东南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资助方案》、《东南大学优秀生培养办法》等,从实施到奖励到推广一切制度化。同时,学校还组织成立了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其主要工作是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及规划,各院系相应成立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场地、实验仪器设备、指导教师、资金等提供保障。可见要想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保障机制,就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建立大学生申报、立项、经费、指导、评审、验收、转化等制度,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
(3)丰富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高品位的学术活动是高校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校应该在听取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挑选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邀请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者为大学生做讲座,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启迪其创新意识,开阔创新思路,同时,鼓励各专业大学生交叉渗透。
还要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文化节以及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术科技含量,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校外竞赛要选择好参赛项目,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培育一批创新性强的大学生科技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比如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等每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校园模拟招聘,不仅扩大了影响力,更使学生的招聘、应聘等活动形成了有组织的专业流程安排,并且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现场指导,为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等,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社团建设,强化社团的载体功能。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对应的社会实践社团,更要注重相关专业信息的传递,在模拟招聘、素质测评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劳动法》、劳动关系、面试技巧等的专题讲座,使大学生更贴近现实,也就更能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
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通常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三方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中介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延伸了课堂教学,拓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继续。
1.我国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第二课堂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正式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教育开始,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育人、产学研合作就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多种有效方式,到目前已经形成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等多种。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目前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产学研结合单一零散,层次较低,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二是产学研各方对彼此的“角色”认识不到位,责任不够明确,结构不够紧密,从全社会来看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三是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多,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有待提高,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这样的新兴学科,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及成功的案例就更少了,这需要引起高校与社会的极大关注。
2.建立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较新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的转变,对高校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首先,学校可以采取实体组织、虚拟组织和市场中介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来构建产学研合作组织机制。有实力的高校,可以组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同时,可将产学研结合纳入教师考核体制,把产学研合作进行的科技创新、专利的拥有及每年从企业得到的资金支持作为重要内容,引导高校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其次,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坚持互惠互利的合作原则,才能保证企业与学校之间长期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不同于理工科的科技创新成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成果需要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样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势必造成一定的麻烦,这就更需要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和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的正常运行。
3.多方合作,共促产学研一体化第二课堂的建设
产学研结合的第二课堂建设需要多方合作,这必然需要主管教育部门、科研和产业的主管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考核评价体制、保障机制,同时需要加大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专项经费的投入。企业要树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要敢于进行创新投资,为高等学校提供市场最新消息,以获得最佳的合作效益,促使产学研合作办学良好的发展。而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服务的意识,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要积极进行自主学习,珍惜学校提供给的实习实践机会,在科技创新团队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产学研一体化的第二课堂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办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校积极主动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有利于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成果推广示范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产学研的办学模式,带动了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为社会创造知识价值、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既能接触到科研,又能接触到真正的企业项目,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自己的创新思维和个人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人员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管理等方面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以后的就业与科研找到兴趣点。因此,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第二课堂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屈林岩:推动学习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1-42
[2]陈德静 禾 平: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J],江苏高教,2007,1:117-119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谁能创新,谁就掌握了世界的主动权。而要实现创新,则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义不容辞地担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转型的关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是重要的创新力量。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发展良好,但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我国大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逻辑推理的运用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以致灵感即使在头脑中闪现,也不能及时发现和把握;即使发现灵感,也不善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
(二)没有兴趣追求,创新人格欠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没有兴趣追求。因为缺乏兴趣追求,他们在业余时间便无所事事,形成恶性循环。事实上,我国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非常刻苦,但都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进行的,是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压制下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大都缺乏个性、好奇心、批判精神和探究精神等。
(三)希望能够创新,但创新意志不够坚定。在激烈的竞争中,虽然部分大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想进行创新活动,但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本身就是一项前所未有或者与众不同的开拓性活动,必然困难重重,以致在实际行动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开始退缩,最终放弃。
(四)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因为过于看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导致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上,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学习刻苦认真、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蕴藏巨大的创新潜能,但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不强烈、创新意志不坚定、创新人格欠缺、动手能力不强。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下,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汉代以来,董仲舒宣传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后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儒家思想中的某些观念对社会的创造性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如“重视传统和权威”、“宣传‘中庸’之道”、“重视整体,忽视个体”等,这些思想固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它过于强调整体的协调性,忽视个人主体性,压制个性张扬,抑制个人主动性,导致整体都缺乏生机活力和竞争意识。
(二)我国的创新教育研究比较滞后。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非常晚,美国对人才创新能力的研究早在独立战争之时就开始了,通过对洪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吸收,美国大学建立了研究为先的办学模式,开始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创新能力的研究,经过多年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但并没有引起全国性的重视,直到2009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因病去世,因“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国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才在一时之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争论。
(三)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身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没有足够重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孩童时代就向其灌输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识记知识,记住越多代表成绩越好,成绩越好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前途,对学生的评价只看成绩和知识量,而不是学生理解、吸收和掌握的知识。因为整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可能向追求创新的方向发展。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建立的,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开发的。其次,知识来源渠道单一,教材依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知识被看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再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但长期以来,受教育经费的影响,学校在学生创新设备的购置上受到局限,根本无力购买足够的硬件设备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现在有相对有限的实验设备,也不能对所有学生开放。教育者本身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社会层面。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陶冶和影响。因此,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才能催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1.强化科技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已经被世界所证明了的真理。社会要继续加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强化,形成全社会人人、处处、时时关注创新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社会要加强文化引导,宣传发展创新文化,鼓励人们张扬个性,进行创新活动,消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2.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意识的宣传,建立创新成果激励机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大突出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就是动手能力不强。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的同时却仍然只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语过级情况作为重要条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用人单位首先要转变这种自我矛盾的用人方略,坚持录用的人才在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拥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此激励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学校层面。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经过多年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本身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高校应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教育理念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大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学生接受知识量,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统一的、同一的教育理念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理念遗留的弊端,改善一切不利于学生创新的设施和环境,实现由内而外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创新的基本保证,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材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手段,了解最新科学研究动态,自行获取知识;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内容精炼而又有价值的专业课程,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健全而又合理的非专业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而且要注重实践操作练习。合理的课程体系能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成为博专兼具的现代性新型复合人才。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性,导致学生自己不善于思考,遇到问题不经思索就喜欢向老师请教。老师往往喜欢主导学生的学习,不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堂上师生间是平等的,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学会适时使用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形成独立发现,提高独立创新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因材施教,人都是有个性的,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它们中的构成部分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遵循差别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任务,营造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学生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物质环境,舒适和谐、干净卫生的食宿环境,强身健体、丰富生活的娱乐运动环境,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休闲环境,温馨安静、醉心读书的学习环境;其次,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引导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鼓励和支持社团发展,让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兴趣相投的团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团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展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再次,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仅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更要有所突破,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相关条例,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5.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多方式结合的评价体系。彻底改革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注重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并且重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可以采取试卷考试和小论文结合的形式,把课堂讨论加入对学生的测评中,评价过程尤其要加大对创新成果的重视,以此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另外,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评价要寻求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最佳评价方式。
(三)家庭层面。家长必须改变那种“唯分数”的观念,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支持他们的创新思想和行动,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民主的家庭是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对待的,家庭的大小事务,学生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父母一般都会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时也会支持孩子的创新活动,在关注孩子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孩子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不管外部环境有多好,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欲望,就不可能实现创新目标。因此,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时时刻刻准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身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大学生要积极发挥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等优势,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参与团队合作,汲取他人长处;要掌握信息检索技能,不断拓宽知识、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科研成果;要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2]王晶宇,孙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3]贾佳,张硕.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1).
[4]黄燕萍,祝汉营.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131-02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HEN Ke1,HUANG Yin2,YANG Zheng3*,ZHANG Xiao3
(1.Undergraduate courseofPharmacology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2. Nursing Department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3.The Experiment Technique Teaching Section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610081,Chin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upon the educational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tries to investigate several approaches about development interests and capability in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apability of scientific thinking;Cultivation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大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方面,而忽视了对在校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之当前部分院校沿用的“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上逐渐形成一种依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自主获取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使当代大学生尽早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进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新型科研人才,以下笔者即从如何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出发,对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方法做一简单概括。
1开设《科学研究基础》等相关选修课程
可向有科研兴趣的低年级大学生开设《科学研究基础》等相关科研基础选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激发其进入科研领域的热情。课上,老师可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使他们对其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科研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这门选修课的开设,可使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初步具备科研的价值理念,产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的动机,引领我们进入真正的科研领域。
2重视默会知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
默会知识即非显性知识,指不能被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与能被清晰反思和陈述的显性知识相对。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多于我们能言传的,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默会知识的存在,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
就科学研究的过程而言,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分析和最后的解决,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默会知识的存在,并且可能起到比显性知识更大的作用。正如波兰尼所言,科学发现不能通过明确的推论来获得,其正确主张也不能明确地加以陈述。科学发现只能由思想的默会能力来达到,其内容,就其不确定的而言,只能默会地加以认识。
笔者从科研过程的几个方面概述默会知识的作用,使大学师生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
2.1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问题
一个有新意、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往往处于已知和未知的中间地带,其提出的过程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文字等显性知识,因此,发现事物内部隐藏的规律或问题并提出来的过程只能大多由默会知识来参与。只有合理地运用默会知识,清楚地评价将要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及可行性等各方面,才能确定一个真正的科研课题。
具体对大学生来说,一个新颖的并且具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很少来源于书本或其他显性资料,而往往是在一次实验,一个现象的个人观察中产生的一种灵感,然后对该问题加以细细推敲,再试图通过实验等科研基本方法找出其解决途径。可见,由个人的观察产生灵感发现一个有新意有研究价值的科研问题的过程离不开默会知识的参与。
2.2尝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后,研究者会尽可能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或是证实自己的猜想。这一过程中,尽管前人留下的科研方法技巧等显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由于研究问题的新颖性,实验中很可能出现一系列研究人员以前从没遇到过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且一般不可被完全预测,所以仅仅凭靠前人的记录或是书本的信息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波兰尼提出,研究者如果想要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必须形成许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科学技巧,或者说,必须将那些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如观察、记录、描述、资料分析等等个性化、实践化,转变为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使之成为他自己科学实践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一种缄默的过程。即由于科研工作大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没有很多经验可循,研究者必须运用以往科研中形成的直觉、洞察力等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找出真正的解决之道[1]。
可见,在科研领域,默会知识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踏入科研殿堂,且默会知识严重缺乏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2.3默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提出和最后解决的过程,不仅仅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也是我们大学生们对默会知识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的过程。实验老师和同伴的实验态度和研究方式等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对话,观察与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总结,利于我们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治学精神的传承。
3合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媒介,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其独特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对我们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不仅可以拓宽专业口径,扩展我们的视野,完善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还能在阅读他人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间接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思维能力,为以后的科研活动提供基本保证[2]。
网络作为21世纪应用范围最广的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基本实现了部分资源共享。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熟练掌握基本的文献信息的检索与收集方法,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文献检索时间,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我们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条件。
4加强师资队伍和科学实验室设施的建设
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等院校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还必须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综合科学实验室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综合性专业化教师队伍。学生在课堂之余除了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外,固定而专业的实验室老师可对实验的相应环节进行适当地指导,这样可以减少因仪器故障而导致的实验停止时间,提高试验效率,利于我们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再者,老师可注意尽量以启迪式的教育方式来指导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这样更利于我们科研思维的培养[3]。
就我院的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为例,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现了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从“验证实验为主”向“综合、设计实验和探索实验”的基本转变。自从采取集中授课、小班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来,共有12个本科班学生撰写了探索实验设计200余篇,并录入成都医学院实验设计汇编。1 000余名学生完成探索实验设计并撰写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12篇已发表,14篇已被相关杂志录用。
5注重实习教学中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理论基础好,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具有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如在实习教学中注意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敏锐的学术嗅觉,增强其在临床实践中捕捉科学研究方向的能力。实习中,带教老师可在强化基本操作和各种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启发其科研思维,训练其科研能力,在实习点创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启发我们的科研选题意识,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觅食”能力。另外,教授专家的学术讲座也可拓宽实习学生的学术视野,而通过实验则可培养其忠于原始记录、尊重科学事实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实验事实进行严密论证并用论文形式与他人交流的方法。相信在这一科研旅程后,他们基本可消除浮而不实的作风,开始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科学,科研思维能力也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实践证明,只有努力创造条件,将大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育科研的门槛前,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并对其实践加以合理指导,激发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才是培养大学生获得基本科研思维能力的最佳策略措施。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喜人景象,也说明了对在校大学生实施科研能力培养的创新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高耀丽.从默会知识的维度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26-29.
[2]姚毓武.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再认识――兼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78-80.
[3]周志平,尹丽娟,王什,等.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68-72.
[4]蒋天伦.检验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科研思维与能力的培养[J].医学检验教育,20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