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病例1:听诊右下肺局限性、粗大湿啰音
患者,男,45岁。4天前无明显诱因咯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入院,无发热、胸痛和呼吸困难。无反复咳嗽、咳痰史及类似咯血病史。
查体:身体无力体型,口唇无明显发绀,胸廓无畸形,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闻及局限性粗大湿口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听诊发现右下肺固定性、粗大湿啰音,这种改变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引起的局部支气管管腔畸形、扩张,胸部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右下肺囊状支气管扩张症。该病例虽无典型的反复咳嗽、间断咯血、复发性肺炎等支气管扩张表现,但肺部听诊异常,为明确咯血病因提供了第一手临床资料和诊断线索。胸部阳性体征可初步排除肺栓塞、肺结核、肺癌等其他引起咯血的疾病,为及时诊治争取了宝贵时间。病例2: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Velcro音)
患者,女,65岁。因进行性气促伴咳嗽3年,加重1个月入院。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余年,近3年来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并呈渐进性加重。1个月前因受凉咳嗽加重,咳白色黏痰,出现呼吸困难,胸闷。
查体:口唇发绀,杵状指明显,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两肺触诊语颤轻度减弱,叩诊清音,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心率10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分析结合患者既往史及查体,支持“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
肺部听诊可帮助医生对患者缺氧体征进行鉴别诊断,举例如下:①两下肺细湿哕音伴双下肢浮肿,提示心力衰竭可能;②两肺弥漫性吸气相哮鸣音,提示哮喘可能;③两肺弥漫性哮鸣音伴两下肺细湿哕音,提示急性肺水肿;④两下肺背部的Velcro音,则强烈提示肺间质纤维化;⑤肺部肿瘤,无论是原发还是转移,常无特征性肺部体征,更常见的则是晚期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体征。病例3:叩诊音左下肺稍浊。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
患者,男,68岁。因慢性咳嗽、咳痰20余年,伴左侧胸部持续痛3周入院。无出汗、心悸、咯血及发热等症状。既往40余年吸烟史。
查体:呼吸平稳,口唇轻度发绀,气管居中。桶状胸,左下肺叩诊音稍浊,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少量湿口罗音。心界缩小,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病史和体征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出现左侧胸痛。体征主要表现以左肺为主的变化,心音、心律无异常,听诊亦无心脏杂音,提示左侧胸痛可能来源于肺部疾病。叩诊音左下肺稍浊,排除气胸诊断。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且气管居中,可排除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
篇2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治疗;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气胸发生时,症状易被原发病掩盖,易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现对我院自2000年1月~2008年1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36例的治疗和护理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老年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71±2.32岁)。全部病例均经胸片或胸部CT及/或诊断性穿刺确诊。
1.2 气胸分类标准
用5 mL玻璃注射器在局麻时抽吸胸腔内气体1 mL,如针管内气体随呼吸回入胸膜腔为闭合性;针栓随呼吸来回移动为交通性,针栓随呼吸外退为张力性。
2 结果
2.1 基础疾病
支气管哮喘5例,肺结核1例,支气管扩张7例,肺心病24例,冠心病5例,高血压病7例。
2.2 诱发因素
呼吸道感染20例,阵发性剧烈咳嗽10例,打喷嚏及用力大便6例,无明显诱因4例。
2.3 诊断
共有30例患者在发病初期即获得确诊,其中28例(占77.8%)行普通X线片即获确诊,2例因为病情严重行X线C臂检查确诊,4例行胸部CT检查方诊断明确[1]。2例延误诊断,因为病情加重进行穿刺才获得确诊。
2.4 气胸资料
气胸类型:闭合性4例,交通性25例,张力性7例;气胸部位:左侧20例,右侧15例,双侧1例;肺压缩程度:<20% 4例,20%~40% 20例,>40% 12例。
2.5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X线胸片示气胸消失;好转:症状、体征改善,X线胸片示气胸明显减少,肺基本复张;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X线胸片示气胸无减少。
2.6 治疗与转归
诊断明确后,嘱卧床休息,抗感染、吸氧、排气减压及对症治疗。4例肺压缩<20%者,因临床症状经吸氧后减轻,仅治疗原发病而未抽气治疗9~11 d后气胸治愈出院。3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其中1例双侧插管排气,1例双侧胸腔穿刺排气,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死亡2例,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1例死于张力性气胸伴纵隔气肿所致呼吸衰竭。所有气胸患者治疗离不开及时正确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重点是专科护理[2]。专科护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有效咳嗽,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利排痰,鼓励患者深呼吸,增强肺泡张力和肺活量,促进肺复张,尽快排除胸腔残余气体;(2)胸腔引流管的护理,由于手术切口小,放置的引流管较细,易被压迫、扭曲或阻塞,发生胸腔积液或积气,应保持引流管连接及通畅;(3)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4)出院指导,吸烟者劝其务必戒烟。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用力提拉等动作。适量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定期复诊。经过积极的治疗,24例在10~15 d气胸治愈出院,10例因为基础疾病严重,治疗时间超过20 d,其中7例气胸治愈,基础疾病好转出院,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因为呼吸道严重感染,同时合并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经过积极抢救仍治疗无效死亡。
3 讨论
老年人自发性气胸大多继发于肺部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首位。非外伤性的自发性气胸,多为COPD的并发症[35]。老年性COPD并发症多,早期易并发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常合并有胸膜黏连、支气管胸膜瘘、营养不良、血桨白蛋白偏低,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同时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后难以控制,造成肺复张时间延长,伤口难以愈合,影响疗效,故不主张手术治疗。老年人并发自发性气胸时应尽快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笔者认为,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而不是肺压缩程度,只要病人呼吸困难明显,尽管肺压缩程度不大,也应尽快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不主张反复多次抽气,失败率较高,反复胸穿易引起皮下气肿,增加痛苦和感染的机会,且对交通性、张力性气胸无效。对于肺压缩小于20%症状不明显者,可予常规治疗,同时必须重视氧疗,吸入高浓度氧疗法,可使肺完全复张时间明显缩短[8]。负压引流术,虽可促进排气,但负压过大,易致肺水肿或胸膜裂口复张,故宜慎用。对气胸的治疗实施必要科学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必不可少。对持续漏气10 d者建议行胸腔镜或手术治疗[9]。
参考文献
[1]裴福恩,朱灿宏,孙顺喜,等.CT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5,18(6):378.
[2]蔡焕英,李 杰.电视胸腔镜术治疗难治性气胸21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35.
[3]雷月贞.老年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2005,8(7):853.
[4]邓伟晋,主编.实用临床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909.
[5]金美娟,卢 火.老年自发性气胸24例治疗分析[J].哈尔滨医药,2000,20(2):36.
[6]Weissberg D,Refaely Y.Pneumothorax:experience with 1199 patients[J].chest,2000,117(5):1279.
[7]郭晓明.严重肺气肿并发自发性气胸23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0):596.
篇3
关键词: 急性气管炎 支气管炎 护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二)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三)诊断要点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四)治疗原则
此病一般无需住院。如有合并症或有其他慢性病史的病人可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剧烈者,可用止咳祛痰药物治疗,但需慎重使用镇咳药;对有支气管痉挛喘息症状者可适当应用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对有发热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要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否则不宜作为常规使用药物。
(五)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询问病人健康史,发病原因、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帮助病人识别疾病的危险因素。
(2)病情评估 主要是对病人呼吸道症状、体征,如咳嗽、咳痰、头痛、乏力、胸闷、气短和发热等,以便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咳嗽性质,如干咳、阵发性或持续性,伴随的症状及影响因素等。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视程度,评估是否掌握疾病预防及注意事项,同时,注意病人所伴随的相应的心理反应,如呼吸道症状导致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胸闷、气短所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改变。
2.护理诊断 病人可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常见护理诊断基本相似,但与个体差异有关。护士可根据病人不同相关因素提出确切的护理诊断。
篇4
目前,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越来越常见[1],是一种受气流特征的肺部疾病,气道不畅以及呼吸道的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后期生存质量。在我国,由于老年患者抵抗力低下,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呼吸道感染后极易初夏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也逐渐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第四位。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受到控制并且疾病可以好转,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其中,对患者进行排痰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者患的治疗效果。临床上排痰护理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可以提高患者的后期生存质量,有效调节患者局部缺氧及呼吸不畅[2]。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对患者进行排痰护理干预,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并患者病情得到满意控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12月年收治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诊断均符合2007 年01 期中华呼吸和结核杂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及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3.8岁。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呼吸科常规治疗,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强心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注意患者电解质平衡以及有无酸解中毒症状,对两组患者给予持续吸氧,防止患者出现突发疾病等。对照组则采用上述支持常规治疗,护理进行呼吸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不太程度的排痰护理。观察患者在进行排痰后,生活质量的改变以及患者进行运动的耐受能力,针对此结果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在。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排痰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一般护理 保持病房内环境整洁、安静、通风、恒温、湿度适中,每天对患者的床铺进行更换,保证患者每日翻身,防止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褥疮形成。患者在疾病恢复期间,应保持所穿衣物宽松,被褥宜松软,这样对患者的呼吸运动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患者应该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嘱咐患者进行戒烟,保证饮食清淡。
1.3.2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心理上存在恐惧感,临床护理人员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对于讲话困难,可以通过手势来与患者沟通;其次,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临床上会出现出突况,此时,便要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处理。
1.3.3排痰护理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并指导患者深呼吸后有意识地咳嗽,以促进排痰,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在排痰时指导患者保持正确。
1.3.4氧疗护理 如果临床上出现了呼吸困难患者,对患者进行氧疗,方法为保持持续性的低氧吸入,流量一般控制在1~2L/min,持续10~15h/d[3],吸氧期间,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患者呼吸道有无异物排出,如果发现患者痰声加重,对患者进行排痰护理,方法同上。
1.3观察项目 评价应用SGRQ量表,其内容主要包括 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及平均住院天数。评分越低,说明生活质量就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5.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s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运动耐受能力、以及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等各项指标经过统计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根据SGRQ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日常生活及住院天数评分越低,效果越好,运动耐受能力评分越高越好,由此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治疗和运动耐受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其常见的病因是阻塞性通气障碍,正是由于通气障碍,COPD会引起呼吸衰竭,最后导致心肺衰竭。临床上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是改善患者的通气障碍,经过多年临床研究,表明使用BiPAP通气机可明显改善患者后期的生活治疗以及病情控制,通气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患者坐卧位姿势,使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来进行治疗。
篇5
1 提供可靠的依据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饮食,二便情况,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听取患者的主诉症状,对确诊提供可靠的依据,医生护士可立即为患者作出有关临床诊断的各项检查,及时诊断及时处理,一旦误诊导致失去及时手术或非手术内科治疗的机会,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临床上应提高对急腹症的明确诊断水平。
2 常见疾病分类
大多分为以下几种:①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②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结石,胆道蛔虫;③胃十二指肠穿孔,胃痉挛等;④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肠痉挛等;⑤宫外孕,肝脾破裂,胰腺炎等;⑥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
3 临床护理观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如何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何识别患者腹痛的特点,对急性腹痛的患者不仅仅是医生的高超医疗技术,早期做出明确诊断,同时也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医生不在的同时护士应立即为患者做些对症处理,能为患者减轻痛苦,缓解症状,要明确急性腹痛的病因和诊断,要与内科急性腹痛相区别。护士首先询问病史、腹痛时间、是阵发性疼痛、还是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绞痛,并详细记录内科疾病需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做出明确诊断后必须内科保守治疗,同时可给予解痉药物,或者给予腹部热敷,疼痛可逐渐减轻者,如果诊断不明确,盲目为患者做手术,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给患者带来心身伤害和经济损失,更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但外科急腹症是某一脏器突发器质性病变,急需手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要早期诊断及时实施手术。时间就是生命,不得有半点延误和马虎,内科疾病引起的脏器没有器质性病变,是功能性或神经反射性引起的疼痛,如胃痉挛,或者说仅有黏膜层表浅炎性反应,如急性胃肠炎等。这些病症引起的腹痛的特点疼痛没有明确定位和固定点,表现为时轻时重,时左时右游移不定,腹壁柔软,压之无腹肌紧张,不见加重,给对症热敷或给予解痉药物反而感到疼痛减轻,逐渐缓解,继续内科保守治疗。但外科急腹症起病急,发病快,腹痛症状则和内科腹痛完全不同,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绞痛,同时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或胆汁。但内科疾病也常伴有胃脘不适,轻度恶心、呕吐,外科腹痛特点腹肌紧张较为明显,一般上腹部疼痛多为急性阑尾炎早期,数小时后脐周围疼痛,最后转移到右下腹疼痛,胃溃疡急性胃肠炎等。右上腹疼痛多为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急性期,持续时间略长,放射右肩及背部疼痛难忍;左上腹疼痛则为胰腺炎、脾破裂、胃溃疡、胃十二指肠穿孔,胃穿孔最明显压痛点为脐上偏右三横指,左下腹疼痛。输尿管结石多呈绞痛,尤如刀割,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患者可出现大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疼痛时向和外放射,感染性腹痛的特色是钝痛,急起但非突然,疼痛持续而无间歇,呈进行性加重,腹肌紧张有压痛,腹痛症状也较也严重,可出现休克。腹部外伤进行性出血,腹痛的患者常见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
篇6
【关键词】 循证护理;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86
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憋、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上述症状突然加剧, 严重者出现哮喘持续状态甚至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进而危及生命[1]。研究发现, 临床上系统高效的护理方法可提高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治疗效果, 降低临床死亡率[1]。近年来, 作者通过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采取循证护理措施,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5年1月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65例患儿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入选患儿均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4例;年龄1.5~8岁, 平均年龄(2.9±1.7)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1~8岁, 平均年龄(2.7±1.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采用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雾化吸入等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治疗。
1. 2.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具体方法:实施疾病宣教、吸氧及心电监护护理, 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等。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2. 2. 1 确立循证问题 ①患儿家属缺乏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断治疗和康复等相关知识;②患儿心理、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和治疗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出院指导等问题。
1. 2. 2. 2 循证支持 根据循证问题, 查阅相关文献, 同时收集查阅教科书以及百度百科相关资料, 并且通过咨询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者进一步获得循证支持。
1. 2. 2. 3 循证应用 ①健康教育:对患儿家属进行小儿支气管哮喘相关知识的宣教, 以便配合患儿临床治疗与开展护理工作。②环境护理: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可能由花粉、粉尘等因素诱发, 因此要给患儿创造一个整洁和空气温度、湿度合适的病房环境。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热情、细心、耐心的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④监护及吸氧护理: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病情变化快, 因此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症状、体征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吸氧时应该注意呼吸道是否有痰液堵塞, 注意吸氧浓度、血氧饱和度。⑤排痰护理:急性发作期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不能起床者协助翻身、叩背, 以促进痰液咳出, 痰液黏稠者给予氧气雾化吸入, 稀释痰液以利于将痰液咳出或用吸痰器将痰液吸出。⑥用药护理:解痉平喘等药物可能会出现心动过速、胸痛不适、头痛等副作用, 因此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及心率、心律变化。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情况、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平均住院时间。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94.3%(33/35), 疾病知识掌握率为88.6%(31/35), 患儿及家属满意率为97.1%(满意34例, 不满意1例);对照组患儿症状改善率为73.3%(22/30), 疾病知识掌握率为66.7%(20/30), 患儿及家属满意率为70.0%(满意21例, 不满意9例), 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率、疾病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疾病, 主要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性反应。在急性发作期, 患儿症状较重, 病情变化较快, 除需要及时正规的用药抢救外, 尚需要高效护理的配合, 以便快速缓解症状, 减轻痛苦,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作者体会到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患儿家属缺乏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诊断、治疗和康复等相关知识, 护理人员对患儿心理、外部环境的反应不够重视等问题, 既往的常规护理由于护理模式很难满足临床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中寻求新的思路和新方法, 循证护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和要求下应运而生。循证护理是将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完美结合的一种护理方式, 能最大限度节约医疗资源, 以实际循证问题为导向, 以科学理论及经验成果为依据, 以患者不同特点为出发点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从而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救治中效果满意, 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菊. 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的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7):565-566.
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5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它是一种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1]。COPD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诱发因素主要为感染、吸烟、大气污染、肺部病变等。临床上表现为长期反复咳嗽、咳痰和喘息,随着COP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令人堪忧。本文对2012 年6月至2013 年6 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60- 92 岁,平均75 岁。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患病时间10-35 年,平均18年。
2 护理方法
2.1 一般护理:保持居住清洁、干净的环境,室内空气进行定期消毒,保持空气温暖、湿润、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春季和冬季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吸入冷空气。急性期患者保持卧床休息,久病无力患者多取端坐位或半坐位,晚期采取上身前倾位,以利于呼吸。缓解期可行全身运动锻炼结合呼吸锻炼,可进行慢步行走、慢骑自行车、气功、太极拳、轻微家庭劳动等,具体锻炼方式、速度及距离根据身体状况而定,根据患者自己情况以不感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由于运动量的增加引起呼吸功的增加可导致热量和蛋白质消耗增多。因此,应鼓励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少量多餐,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供给足够的营养,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无心、肾功能不全时鼓励多饮水,以稀释痰液、补充水分。腹胀患者适合软食,细嚼慢咽,避免进食如汽水、啤酒、豆类、马铃薯和胡萝卜等产气食物,避免摄入如油煎物、干果、坚果等易致便秘的食物,餐后避免平卧,以利于消化。
2.2 住院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和神志变化,尤其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呼吸困难程度等变化,除监测生命体征外,应着重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情况,如患者出现狂躁或表情淡漠、神志恍惚、昼睡夜醒、精神错乱等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抢救。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包括痰液的颜色、量、性状,以及咳痰是否通畅,是否痰中带血等,注意有无并发症发生。
2.3 用药护理:有效抗感染治疗,控制呼吸道感染; 按医嘱合理使用祛痰、超声雾化吸入解痉平喘药,必要时或痰量少时可适当予以止咳,密切观察,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禁止随意使用安眠、镇静、强镇咳、止痛和麻醉等药,以免抑制呼吸或抑制咳嗽反射[2]。对于冠心病或严重心血管病患者应慎用β2受体激动药,因为它们具有包括手部震颤、心悸等不良反应,抗胆碱药不良反应较轻,如口干甚至尿储留等,对于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
2.4 对症护理
2.4.1 氧疗护理: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长期缺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主要依靠缺氧来兴奋呼吸中枢,因此需要低流量给氧,如吸入较高浓度氧,解除了缺氧对中枢的兴奋作用,可导致呼吸受抑制,甚至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2.4.2 促进排痰:进行有效咳嗽时,必须保证呼吸道通畅,神志清醒且能自主咳嗽的患者,让患者坐位或立位,身体稍前倾,先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于深吸气末屏气几秒,继而咳嗽2-3 次,使痰到咽部附近,再用力咳嗽将痰排出,用力咳嗽时收缩腹肌,腹壁回缩。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痰。同时注意经常变换有利于痰液咳出。对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的患者采取胸部叩击与胸壁震荡[2],操作过程宜用薄层布保护胸廓部位,避免直接叩击引起皮肤发红。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肺部听诊,以明确痰鸣音或湿音的部位和性质,胸部叩击法为患者取侧卧位,操作者手指和拇指并拢,手背隆起,指关节微屈,以手腕力量,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拍胸壁,振动气道,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以促进痰液排出,每侧肺叶反复叩击1-3 min。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先行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再叩击排痰。
2.4.3 呼吸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吸气阻力器、缩唇呼吸等呼吸锻炼,以加强胸、腹呼吸肌的肌力和以及活动耐力,改善呼吸功能。因为此类患者常通过需要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呼吸,这种代偿多有赖于辅助呼吸肌的参与,患者容易出现肌疲劳加重呼吸衰竭的发生。
3 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病程长、年老体弱、饱受疾病折磨,因此常常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入院时由于缺氧、感染,情绪紧张、失眠、焦虑甚至烦躁从而加重缺氧,因此,应体贴和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烦躁和恐惧心理,在精神上安慰患者,使患者充分认识疾病,了解治疗、护理的相关措施,,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更好地配合。
4 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因素、治疗方法、护理重点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患者对COPD的认识,使其认识到戒烟、有害颗粒吸入、减少有害气体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嘱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老年患者;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complications through studying on senile patients with CT-guided transthoracic needle pneumocentesis.Methods We report 22 senile cases of transthoracic needle pneumocentesis with lung biopsy from 2008 January to 2009 December, We analy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mplications and preoperative guide, during-operative co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nursing.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was 81.8% in 22 senile cases of transthoracic needle pneumocentesis. Though patients were with bad lung and other systemic diseases(4 patients with emphysema), only one with pneumothorax(4.55%), two cases with slight and brief emptysis(9.1%), the others were without serious complications.Conclusion Communications and interventions with operators and patients, observa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can help to release the psycho-logical burde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in puncture, prevent and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in the patients with CT-guided transthoracic needle pneumocentesis.
[Key words] senile;transthoracic needle pneumocentesis;nursing
老年人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部分患者肺部病变临床和影像学诊断定性困难,特别是对于外周肺靠近胸壁、纤维支气管镜直视范围难以见到的病灶及痰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transthoracic needle pneumocentesis,TNP)作为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一种安全、高效的诊断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1,2]。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基础病变多,耐受性相对较差,各器官功能减退及认知功能的退行性变,导致老年人较青壮年患者容易出现TNP并发症。
我院开展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对纵隔 病变的诊断工作已有20余年,穿刺活检正确率、灵 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2%和100%,且安全可行[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呼吸内科病房22例CT引导下经皮TNP病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0.1岁),均为X线或CT检查发现肺内病变、经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者,部分患者伴有其他疾病,其中肺气肿4例[2例肺内含多个肺大泡,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另有1例伴有肺气肿),间断咯血3例,心包积液1例,3年内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心律失常8例,风心病2例,低氧血症4例,糖尿病4例。
1.2 定位及穿刺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和深度(胸膜与病灶间的距离)让患者取合适卧位,常规行病灶区CT扫描,选择合适层面、皮肤进针点和进针路径,于预定皮肤进针点处放置金属标志物,穿刺部位见表1。重复CT扫描确定无误后局部消毒麻醉,将穿刺针自皮肤进针点按预定进针路径进针。进入皮下组织,重复CT扫描确定进针路径无误后,进一步进针达病灶,穿刺取病理组织,拔针后重复CT扫描,见有无气胸发生,完成后患者返回病房,病理组织送病理科做相关活检或相他检查表1 22例肺内病变患者穿刺部位
2 结果
2.1 穿刺结果 见表2。22例患者经TNP明确诊断病例18例,确诊率为81.8%,确诊肺癌11例(鳞状细胞癌5例,腺癌6例),炎性病变7例(间质性肺炎2例,肺隐球菌病2例,炎性假瘤1例,肺脓肿1例,右下肺炎1例);未明确诊断结果4例(未检出率18.2%)。 其中15例占位性肿块病变入院时疑为肺癌者13例(13例中明确诊为肺癌11例),确诊率为84.62%。 表2 22例肺内病变患者穿刺结果
2.2 并发症 CT引导下经皮TNP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咯血和气胸。1例肺大泡患者(肺内有多个肺大泡)为明确诊断而做TNP,在术者谨慎操作后返回病房,1h内出现渐进性加重呼吸困难,测指尖血氧饱和度从86%下降至70%,急查血气分析示:氧分压51.9mmHg,急拍床旁胸片示:肺压缩﹤50%,诊为张力性气胸,立即协助医生行胸腔闭式引流,并给予周密细致的护理,第7天症状消失拔管。1例炎性假瘤患者出现间断咯血约5ml/d,给予卡络璜钠静点、立止血静脉注射,3天后症状消失。1例肺腺癌患者仅1次咯血痰,未经特殊处理。其余患者未发生明显并发症。 22例患者均未因TNP出现原有肺部疾病及肺外疾病加重迹象。
3 护理
3.1 术前干预 (1)评估患者的病情、一般状况、自理能力、合作程度、既往史、有无胸闷、憋气、咳嗽、咯血,有无认知功能减退及语言交流障碍等。(2)心理护理。因肺穿刺是有创性操作,对肺组织有轻微损害,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有些家属和患者担心手术失败、产生并发症,害怕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医生术前谈话、签字等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要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细致地简单介绍目的与操作过程,术中感受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解决措施,介绍同类患者成功的事例,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知情同意,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此外,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症状,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及时诊断、护理。(3)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完善各项检查,如CT平扫、血常规、凝血功能,训练患者的呼吸配合,用患者可以理解的语言并做示范,平静呼吸,相同呼吸幅度下屏气5s,屏气训练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必要时重复多次并加以指导练习,肺功能不良的患者要观察患者能否耐受,并达到自行调整呼吸的频率和深度的程度,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耐受性差,要与医生协商能否手术。若呼吸幅度时大时小可造成定位困难、延长操作时间、增加穿刺次数。咳嗽剧烈的患者应服止咳剂。
3.2 术中护理 手术操作术者的重视、认真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一环。术中与术者沟通,让术者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耐受性、特殊患者要交待清楚。如肺大泡的患者尤应引起术者的警惕。取材时嘱患者屏气,应尽可能避免多次穿刺脏层胸膜及叶间胸膜。对年老患者,尤其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者,术前仔细观察训练患者屏气,穿刺针尽可能避开肺大泡和局限性肺气肿[1]。穿刺定位时嘱患者用相同呼吸幅度呼吸,进针、拔针屏气。若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应通知医生,必要时停止操作。
由于医、护、患者配合默契,22例患者穿刺过程顺利,均配合良好、一次穿刺成功。
3.3 术后干预 (1)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生命体征、有无胸闷、胸痛、咯血症状,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测指尖氧饱和度,听诊患肺呼吸音的变化,必 要时吸氧。(2)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2~4h,24h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伤口干燥、无汗,轻度胸痛的患者给予安慰,指导放松训练,剧烈胸痛者给予止痛剂,1h巡视1次,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3)再次留取痰做细胞学检查,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4 并发症的护理 (1)咯血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为痰中带血,1~3天后可消失;大咯血较少见,一般与凝血机制差,病变部位血管丰富,较大血管与支气管相通有关。术后要注意患者的咳嗽、咳痰的量、色有无活动性出血,有无咯血先兆,如咽痒、胸闷、咳嗽,一旦出现大咯血立即通知医生,做好以下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头偏一侧,吸出口鼻内的血块,予中流量吸氧。②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止血剂或垂体后叶素。③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情绪。④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发绀、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等窒息先兆,一旦出现应立即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2)气胸也是常见的并发症,气胸一般发生在1h后,也有发生在12~24h内,小量气胸,肺压缩30%以内且无明显呼吸困难可不必处理,嘱患者卧床休息。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动作,给予吸氧,促进肺复张。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指尖血氧饱和度下降,急拍床旁胸片,协助医生抽气或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做好引流术后护理。①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由于胸部异物刺激带来的不适或疼痛。②保持闭式引流管的密闭与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患者取半卧位,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阻塞、扭曲、受压,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以利胸腔内气体的排出促进肺复张,观察引流管水注有无波动(一般4~6cm),若无波动嘱患者咳嗽,若仍无波动,特别是胸闷气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怀疑引流管滑脱或阻塞,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若引流管自胸腔滑脱应立即用手捏住伤口处皮肤,消毒后协助医生做下一步处理。③防止逆行感染,引流装置保持无菌,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瓶应低于胸腔引流口平面60~100cm以防瓶内液体逆流入胸膜腔,按规定时间更换引流瓶。④引流瓶装置安全合理,应放在低于胸腔且不易踢到的地方,妥善固定引流管于床旁长度适宜防止翻身活动时受压、打折、脱出。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走动。⑤观察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及量,插管后由于异物刺激或液体刺激胸膜可有少量液体渗出物或损伤血管后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及引流物的性质、量。⑥拔管护理。拔管指征:如引流管无气体溢出1~2天后,夹闭管路24h后患者无气急、呼吸困难,床旁胸片显示肺组织完全复张,可拔除引流管并注意观察拔管后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伤口处有无渗血、皮下气肿等情况。
4 讨论
CT引导下TNP对于临床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应用的穿刺针主要有两类[2,4],即抽吸针和切割针,两者都可以得到细胞学和组织学标本, 前者取得的标本较小且不完整,易被挤压而影响病理学观察;而切割针可获取直径为0.1cm、长0.5cm~2.0cm的长条组织标本,其组织标本比较完整,有利于观察病变病理类型(由于创伤相对较大,可能更易产生并发症)。TNP对常规检查不能确诊的周围型肺占位病变的精确诊断率达74%~99%,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一般在90%以上[5,6]。 本组病例由于操作认真、得当,取得了很好的诊断效果,22例患者通过TNP能明确诊断18例,确诊率达到81.8%。 影响并发症相关因素[1~11]:(1)病灶因素,与病灶大小、深度、部位有关,肺下野活动度大(本文中肺下野病变就有10例),增加定位的难度,从而增加穿刺次数,延长穿刺时间。咯血的发生与病灶血流丰富或有基础凝血功能障碍有关。(2)基础肺部疾病。COPD由于肺组织弹性降低、肺泡不断扩张,肺回缩功能差,穿刺时极易导致肺大泡形成,继而导致气胸。气胸的发生与进针次数、操作时间和穿刺针的粗细呈正相关。有COPD患者发生率高,而本文中肺气肿患者就有4例。为了预防和减少气胸的发生,应该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操作轻柔,做到准确、快速进针。 (3)患者的自身状况。高龄、体质差、穿刺过程中配合不佳、呼吸幅度时大时小、造成定位困难。如果穿刺过程中出现呼吸或咳嗽,很容易导致胸膜的撕裂出血。 (4)穿刺次数。次数的增加引起穿刺道病灶及病灶周围血管损伤的机会增加,也使胸膜肺泡损伤的可能性增加,提高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病灶的大小、深度、部位、自身状况及操作者的穿刺技术都有可能对穿刺次数产生影响。 TNP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咯血,文献报道气胸的发生率为9.8%~40%[7,9,10],咯血(或肺出血)的发生率为26%~33%[9,11]。引起老年CT引导下TNP并发症的因素很多,而病灶因素、疾病因素以及操作因素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然而护士娴熟的护理与患者默契配合也是促进成功的关键,尽管本组有些患者的自身状态不佳、基础病变多(本文22例患者中仅肺气肿就有4例,另有心包积液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但是,由于我们做到术前、术中、术后的有效干预和沟通,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呼吸训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术中及时与术者沟通,使术者对患者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也尤为重要;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预见并发症,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使得并发症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 本组病例气胸和咯血的发病率分别为4.55%和9.1%,其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充分说明术前、术中沟通与干预、术后护理评估与干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代向党,潘正常. 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切割活检对肺部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1):51-52.
2 朱元珏.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88-492.
3 张雪哲,王存利.CT导引穿刺活检对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09):611-614.
4 Kitagawa M, Hayashi N, Sakai T, et al .CT-guided biopsy of small lung nodules: usefulness of frozen section pathologic diagnosis. Nippon Ignkn Hoshasen Gakkai Zasshi. 1997, 57(7):407-411.
5 邹良能,柯明耀.CT引导下胸穿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临床肺科杂志,2006,11(5):625.
6 陈杰,刘铁,李海良.影响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诊断准确性的因素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5):317.
7 顾爱琴,熊丽纹,韩宝慧,等.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癌症杂志,2005,15(1):90-91.
8 黄剑锋,黄昌杰,湛永磁,等.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中国肺癌杂志,2002,5(1):58-60.
9 Yankelevitz DF,Vazquez M,Henschke CI.Special Techniques in 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 of Pulmonarynodules.Radiol Clin North Am,2000,38(2):267-279.
篇9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预防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上述时期在本院住院的79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CT/MRI检查证实,符合脑卒中诊断。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情况:性别、年龄、意识状态、、吞咽功能、鼻饲、吸痰、咳嗽无力及伴发基础疾病;采取的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评估患者、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控制感染等。
1.3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发热(T≥38.0℃)。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1.4结果796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70.1±9.8)岁。下呼吸道感染与高龄、长期卧床、合并基础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吞咽功能障碍、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侵入性操作、探视陪伴多、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有关。
2原因分析
2.1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呼吸器官老化,支气管黏膜运动功能低下,呼吸道清除及防御功能低下。
2.2长期卧床,使支气管分泌物随重力流向肺底,细菌生长繁殖产生坠积性肺炎。
2.3出血性卒中患者限制绝对卧床2周以上,避免用力咳嗽、咳痰,不能有效地把痰液排出体外。
2.4各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或切开、吸痰等,损伤了呼吸道黏膜,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系统。
2.5探视陪伴多,由于病情重,生活不能自理,探视陪护多,易使病室内各种细菌病毒增多,大大增加了感染机会。
3预防性护理措施
3.1评估患者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脑卒中的类型、年龄大小、基础疾病情况,有无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肢体偏瘫被动卧床、语言障碍、忧郁等等,偏瘫的程度,卧床时间的长短,营养状况怎么样,生活是否能自理,有无合并其他感染;了解患者家属对本病的认知情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力度等。据此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实施护理计划。
3.2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突然患病,偏瘫,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很容易产生急躁、抑郁、焦虑、甚至悲观厌世而拒绝治疗的心理,而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绝然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心理康复也是促进机能康复的重要保证;相反,心理状态不佳,则起反作用。因此,护士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善于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思想波动,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鼓励、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到温暖、关怀、受尊重从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3密切观察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出入量的变化。如发现瞳孔不等大、针尖样瞳孔、瞳孔散大等应考虑脑疝发生的可能;如体温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应考虑有感染加重或继发感染的可能;如体温过低、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则有休克的可能;如呼吸变慢、不规则、叹息样呼吸则提示颅内压升高、脑干受压,病情危重;如脉搏细弱则有循环衰竭的可能,如脉搏加快时有血压升高的可能,脉搏变缓有颅内压升高的趋势等等[1]。通过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感染及存在的感染隐患,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
3.4预防、控制感染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防治下呼吸道感染,首先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使患者从危重昏迷状态缓解,同时需经常进行肺部听诊,掌握下呼吸道感染进展、转归情况。医务人员要提高预防感染的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在接触病人前后做好手卫生,注意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合理使用,及时送微生物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感染和二重感染的发生。加强护理,对意识障碍、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清醒患者鼓励主动咳嗽,指导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痰液粘稠时行雾化吸入,适当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吸痰并严格无菌操作;采取半卧位,头部抬高30o-45o角,可活动时鼓励患者端坐或起床,尽量减少卧床时间;由于吞咽障碍容易发生误吸,致吸入性肺炎,吞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摄取导致低蛋白血症及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有吞咽困难者应及早鼻饲,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避免发生误吸[2];如有体温升高、痰多、肺部音等感染征象,应用合理的和足量的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探视,病室每天通风2-3次,15-20min/次,注意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60%。
4小结
脑卒中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常见原因,积极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康复,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而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患者的病情、年龄、卧床时间以及吞咽功能障碍等有关,早期及时的预防护理能明显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细小的下呼吸道感染信号,积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才能减少脑卒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及早进行康复训练,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秀菊,刘军艳.糖尿病并脑梗塞的护理[J].中原医刊,2000,22(27):64.
篇10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继发性呼吸暂停新生儿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均46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方式,观察并分析患儿的病因,比较两组患儿经不同护理方式后的护理效果,调查患儿家属对两种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程度。
结果:因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儿疾病较因呼吸系统引起疾病的可能性大,经综合性护理方式护理的A组患儿的护理效果较经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的B组患儿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无效率低,P
结论:通过对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病因分析,对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儿进行及时的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以此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 继发性 呼吸暂停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08-02
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是指新生儿呼吸停止超过20s,心率减慢等一系列的危险征象,可发生于任何胎龄的新生儿。通常由不同疾病或其他附加因素引起,主要是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所引起,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通常以继发性为主,严重危害了患儿的健康,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将会因为长时间缺氧而导致脑细胞的死亡,甚至危及了患儿的生命[1]。临床发现,患儿的护理措施与患儿的病情与康复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我院自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继发性呼吸暂停新生儿92例,所有患儿经临床确诊,均排除原发性呼吸暂停的可能。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有患儿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为3~15d,平均年龄为(7.1±4.3)d。B组为对照组,有患儿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龄为2~17d,平均年龄为(6.9±4.5)d。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治疗,A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而B组患儿给以综合护理方式,具体的护理方式如下[2]:①因新生儿体温过低时,可诱发呼吸暂停,对此类患儿到医院就诊时,采用保温箱对患儿进行保温恢复,时时采用人工检测系统对患儿进行监测。②当患儿的血糖过低时,可抑制患儿的呼吸中枢,使患儿的脑细胞代谢发生障碍,故在护理患儿时,当患儿出现低血糖情况后,适量适时的及时为患儿注射葡萄糖溶液,控制流速,保证患儿体内的葡萄糖含量达到正常标准。③当患儿的肺部功能受损时,使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患儿体内的氧供应减少,为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适时为患儿吸入超声雾化的药物,保证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50~70mmHg。④新生儿的喂养情况也是一类容易忽视的问题,喂奶时,注意喂奶的速度,配合腹部按摩,减少患儿呕吐情况的发生。临床诊断分析患儿的病因,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经不同护理方式护理后的康复效果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
1.3 观察指标。经临床诊断观察并分析92例患儿的病因,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分为以下几种:①痊愈:患儿症状消失,健康状况恢复趋于正常。②有效:患儿症状得到缓解,健康状况恢复趋于正常。③总有效:总有效=痊愈+有效。④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而患儿家属对不同护理方式的满意程度采用百分制来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儿因不同疾病引起继发性呼吸暂停的例数见表1。表1结果显示,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儿42例,所占比例为45.65%,因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儿50例,所占比例为54.35%。
2.3 患儿家属对两组患儿经不同护理方式护理后的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平均评分为(97.8±0.6)分,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平均评分为(92.3±0.4)分,观察组的评分较对照组高,P
3 讨论
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是一类新生儿常见病,此病往往伴随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极易发生恶化,严重威胁到了患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危[3]。引起新生儿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疾病分为呼吸系统类疾病和其他系统类疾病,其中以硬肿症、胃食管反流、败血症、纵膈气胸引起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及时防治及治疗新生儿发生继发性呼吸暂停,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患儿进行全方位的护理[4]。表1结果显示,因呼吸系统疾病引发的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儿较因其他系统疾病引发的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新生儿少。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吸入综合症、湿肺、新生儿肺炎、肺出血、乳糜胸、纵膈气胸、先天性肺囊肿等,其他系统疾病包括:HIE、颅内出血、化脑、先天性心脏病、坏死性小肠、胃食管反流、贫血等。表2结果显示,经综合性护理方式护理的患儿的护理效果较经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的患儿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无效率低,并且患儿家属的满意度也因护理方式的改变而提高。此外,还应该严格遵守消毒和无菌技术原则,防止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其他类疾病的感染。一旦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时,应及时给予患儿及时的抢救措施,具体做法如下[5]:①清理患儿的呼吸道;②给予必要的氧供应;③病情严重时采取插管抢救。尽力尽早的帮助患儿脱离生命危险,防治因缺氧缺血产生的新生儿脑损害,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总结以上所述,临床医疗工作者应给予患儿正确的病情判断,对患儿进行全面的综合式护理,帮助患儿康复,提高患儿的康复率,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崔艳芳.不同病因致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716-1717
[2] 幸娟.婴儿抚触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6):381.
[3] 崔艳芳.不同病因致新生儿继发性呼吸暂停的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2009,24(18):17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