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年教师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题研究是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大多数青年教师是第一次参与,往往会有不少困惑,也会遇到许多问题,为了达成“轰轰烈烈开题,踏踏实实研究,轻轻松松结题”的目标,让课题研究真正成为促进自身发展与学生成长的抓手,现对一些课题研究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策略。
一、课题名称缺乏规范性,建议用语准确、表达简洁
课题名称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通过名称能了解要研究什么,也决定了研究的内容。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的课题名称中可以没有研究方法。课题名称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交代清楚;第二,名称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第三,名称要简洁。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用。课题名称一般不超过20 字。在一些研究题目中常出现比较随意的现象,有的过大,让人把握不住方向。如“职业中学数学分层教学”,从题目知道研究的是数学中的分层教学,但具体研究分层教学中的什么内容,不免让读者难以琢磨,如果要真正了解研究的内容就要看其研究内容了。“ 把握歌曲的二度创作———提高中学生歌唱能力的实践研究”,题目中的破折号不知道作何用途?是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还是起到副标题的作用?如果改成“把握二度创造提高学生歌唱能力的实践研究”是不是更好?题目中的副标题能不用最好不用,让标题更加简洁、有说服力,实在要用,要能起到说明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不够明确,建议条理清晰、内容具体
课题研究内容是对课题所要具体解决的主要问题的描述。研究内容部分要把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内容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课题评审者对课题研究内容有直接的把握。研究内容的写作要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课题一般先看题目,再看研究内容,从研究内容就可以知道你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不少青年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研究内容的重要性,研究内容的设定比较随意,有的不能说明研究什么。其实,研究内容的确定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题目确定了,你要研究什么都应在研究内容中有所体现,研究内容应该明确、具体。如课题“实施差异教学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的研究内容如下:
1.现状研究:学生体能与技能差异状况分析。
2.价值研究:差异教学策略对不同体能与技能类别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作用研究。
3.挖掘差异教学资源,丰富并优化差异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
4.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研究。
这则研究内容的拟定紧扣研究题目,第一条是对现状的调查分析,这是很重要的,基于现实研究很有必要,又不脱离现实。第二是价值研究,最主要、最重要的研究。第三条和第四条也非常明确、具体,让人通过研究内容对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可行性等做出判断。
三、成果不能体现过程,建议过程扎实、追求实效
确定了研究内容,课题组应该按照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扎实的课题研究过程必然会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出现,这种成果是论文还是其他,论文是否发表,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有成果形式表达出来,如研究反思、读书笔记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呈现。这足以证明研究的扎实与有效,未必是发表或获奖了论文才能显示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需要用某种载体或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常见的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有:
1.事实性成果。如各种观察、调查、实验的资料汇集,个案、事例、考察记录等。
2.工具性成果。如规划、方案、制度、标准之类,以及地方性教材、校本教材等。
3.经验性成果。如教师的各种经验总结、反思笔记、教育随笔、典型案例等。
4.理论性成果。如课题研究报告、研究专著、研究论文等。
5.其他形式的成果。从载体的角度,还可以有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教学录像等。
其中,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等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成果。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总结反思、教育教学案例等可进行适当的梳理,上升到学术论文的高度去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比与投稿,还是有很大机会获奖与发表的。在一些课题的中期评估中,因为研究的时间比较短,评比的机会与投稿的时限等因素,可能不会及时获奖与发表,这也没有关系,也能作为研究成果在课题中呈现。这些研究成果足以反映课题研究是否扎实、有效,而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过程应该以全面的资料呈现研究的过程,如围绕某个主题展开了课题研究,研究应有通知、有活动、有总结,并有一定的成果。
四、成果主题衔接不够紧密,建议明确方向、把握关键
大多数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都是课堂,研究的成果的展示往往是通过一些活动或公开课,而不少青年教师错误地认为上公开课就是展示研究成果,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参与研究了,无论是自己开展的校内课还是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公开课,只是研究的形式而已。有青年教师在汇报课题成果时,把一些公开课当成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汇报来展现,能说明什么?研究课只是过程。
对于课题成果一定要明确哪些可以归结为成果,哪些不能归结为成果,明确了这些,在汇报时就不会偏离研究方向。课题的研究成果是课题的衍生物,是与课题紧密联系的,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的所有成绩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有的课题放了不少个人荣誉,有的开了很多公开课,有的发表了与课题并没有关系的论文。我们知道,个人荣誉即使没有课题研究,教师也能获得,它也不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即使是论文也应是课题相关的,而不是什么论文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应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与课题有紧密的联系,有的是直接产生的,可以称之为直接成果,也有的论文是因为教师的理念与意识关系在论文的某个部分涉及相关内容,这也可以作为课题成果,是间接产生的,叫作间接成果或叫派生成果。
五、反思缺乏及时总结,建议深化研究、加强投入
课题研究要靠平时的积累与维护,并要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过程中会不断地有成果出现。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课题就是这样,轰轰烈烈开题,开了题就等着中期评估。在一些课题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课题缺乏内容展现,思考的深度也不够。真正深入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不断有成果出现的,无论是反思还是经验总结,即使没有,通过一些过程性材料也要能看得出来。不少青年教师在汇报时内容空泛,不能展现自己扎实的研究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临时拼凑。
对于课题报告的撰写,对于一些青年教师来说,模仿比较成功的课题研究案例的格式非常重要。无论是课题期评估报告还是结题报告,都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采取的研究措施、取得的研究成果、问题与思考等。在梳理研究过程时,对于研究内容在中期评估时可根据自己的总结与反思进行一定的修改,因为一些情况在开题时思考不够深入,可做适当的调整使之趋于完善,这样写出来的报告更扎实,研究方向与内容也更加准确。
六、网站建设应付差事,建议注重积累、资料翔实
随着课题管理的不断完善,现在的课题研究都需要开通网站,网站建设与课题的研究过程应该是同步的,平时开展了什么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等都应该及时上传网站,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课题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这样的课题研究过程才会是扎实的、有效的。但在一些课题网站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课题都是在课题评估之前搞突击,有的课题的点击率非常低,内容也是东拼西凑,可以看出教师有应付之嫌。完善的研究过程一般有计划或通知,研究课应该有上课简况,再贴上一些上课的照片或文字说明来体现研究过程,与此相关的教案、总结反思等也应及时撰写与上传。这样积累起来的课题过程资料才是丰富的,课题网站建设更符合课题研究与管理规范的。每次活动都有完善的过程,并形成文字上传课题网站,再加上一些平时的反思总结,这样的课题研究才真正做到了资料翔实。
七、课题汇报不着边际,建议明确关键、把握要点
篇2
工科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但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训练,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工科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与速度。而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一个微观的层面,对于我国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诸多因素制约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工科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普遍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训练,而很多高校在晋升加薪等方面都倾向于强调科研成果,使很多青年教师都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造成了工科高等教育的严重质量问题。如何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的特点,研究出适合的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提高工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类院校专业未来的师资水平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我国学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2000年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大量的工科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点:(1)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2)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3)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其中,针对工科青年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是所有研究的目标,一直贯穿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始终,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内对于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少,张明雷等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优势和劣势,但其研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措施。王艳等对工科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给出了四条建议:青年教师导师制,有效发挥传帮带;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内容更新快精心设计备好课,教学效果更精彩;开放视野勤创新,大胆改革学生爱。其建议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对工科青年教师的针对性。
三、提高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特点进行培养和培训
工科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十分陌生,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手段的系统培训,甚至有的所学专业与任教专业不一致。青年教师多为“80后”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维非常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但对待学生可能会有偏激、缺乏耐心的现象;进取心、自信心很强,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但自控力不足,不善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意见;喜欢参与竞争,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往往团结意识不够强。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和日常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把握工科青年教师以上的心理性格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工科青年教师得以健康成长,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
岗前培训对于没有师范基础的工科青年教师尤为重要。岗前培训,就是要使教师了解教师角色对社会、事业、生活及本职工作应持有的态度。某些高校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不能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考核方法松散,造成部分教师的应付心理。岗前培训不能随意化、表面化而流于形式,应从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从青年教师特点出发,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和规程,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效果。
2.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工科青年教师大部分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具有很好的科研素养和科研热情。目前,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不仅要求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还要有教学、科研课题和论文等诸多成果。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二者关系,也是工科青年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工科青年教师可以将本科室及自身的研究课题进展状况充实到课堂教学,还可以增设几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
工科青年教师的共同优势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从事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大部分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缺少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基本修养;由于教师总量不足、现行教师聘用制度的不完善,多数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承担起教学任务,没有做助教的经历,也不能经常得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同事的帮助和指导。所以,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在主观上想把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尽快提升上去,在教学第一线做出成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帮助指导,自己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则为工科青年教师提供一种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锻炼机会、学习机会。通过参加教学竞赛,可使工科青年教师找到自身教学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
4.完善教学监控,加强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史丽君(1977-),女,河北秦皇岛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讲师。(上海 201109)张俊敏(1978-),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海港区教师进修学校,讲师。(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编号:zqz09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89-01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有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专教师,一类是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这些年轻的教师作为教师主力军活跃在教育第一线,他们勤奋上进,工作热情很高,但教学成效还需更大的提高。随着青年教师人数的增加,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思想业务素质,尽早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这一课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青年教师的特点及角色转换中存在的问题[1]
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多数是毕业于正规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长期的求学生涯中接受了和专业相关的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训练,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框架熟悉,但因为缺乏相关行业工作经历,知识体系过于理论化,与专业实践背景对接能力不足,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知识点的讲解力求面面俱到,造成学生接受吃力,教师感到课时紧张的不利局面。事倍功半的后果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很大差距。
这种教学矛盾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举例来讲,对很多高职生来说,高等数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为它不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带来即时效应,不能给自己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和好处;对很多教育的行政领导来说,高等数学只是专业课和实训课的陪衬,它的好与坏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学校的声誉和招生情况。[2]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年轻的高数教师往往也会感到茫然,看不到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和正确地位。
此外,因为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大多数年轻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缺乏基本认识,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领会不深,更谈不上对高职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有效提高青年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1.加强岗前培训
为了使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很多高职院校专门对新教师开展了岗前培训。通过学习,青年教师能够提前了解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性比较大的学情特点;[3]了解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因与本科类院校无缘,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做事缺乏自信的心理特征;了解许多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对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差的行为特点;了解到他们作为90后大学生,[4]自我意识增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意识形态特点等。有了对学情的了解和认知,青年教师在关于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学习中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才能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就能够本着理解、友善、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耐心引导,避免在言谈举止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能够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不失时机给予赏识,逐步打消学生的自卑感,鼓励他们学习。只有对高职教育理念真正理解,青年教师才会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才能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展开教学工作。
2.以老带新培养方式的推行及优势[5]
实践证明,一种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就是通过“以老带新,一帮一结对”方式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公共基础课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和一位业务过硬的老教师结成对子,通过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不断探讨,使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达到迅速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培养方式很容易受到青年教师的青睐,原因在于“一帮一结对”方式确实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第一,老教师们大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6]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也曾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之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认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为人师表,就是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直观的教科书”。青年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道德面貌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提高、发展,并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老教师们大都敬岗爱生,热爱高职教育事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基础课功底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但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论对待什么样水平,什么样性格的学生,老教师大都极具爱心和耐心,悉心指导,鼓励进步,一视同仁。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老教师通过行动对学生表现出的亲近、理解和期望向学生传递了爱的信号。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取得一种肯定体验,而且会使他们获得自我肯定的自信心,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脉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就要正视学生的实际学情,对学生充满信心,只要找到让学生学的方法,学生一定会有进步。
第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和学习习惯差异很大这一学情,几乎每一位基础课老教师都在采用“分层次教学法”。[7]即在同一班级教学中,教师根据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课堂讲解提问分层次、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层次。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方法,虽然增加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压力,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差生防差,优生更优,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因此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第四,老教师们能够带动青年教师一起进行科研活动,所谓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科研能力的提升无疑会极大地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一帮一结对”方式使得青年教师有机会在老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能力迅速提高。
3.基础课教师也应该是“双师型”[8]
通常,“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基础课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意识,即对其所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相对应的行业动态要有所掌握,并能将所教基础课中和行业相关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青年基础课教师明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把基础课的教学和专业课相结合,真正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在保证学科自身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将教授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这样,既能切实地做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以老带新,一帮一结对”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要坚持下去,不仅需要各教研室组织,更需要院系的关注与扶持。一方面,学院要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始终坚持扶持和鼓励为主的原则,鼓励青年教师加强主观学习的能动性,让青年教师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工作,从备、教、改、辅、考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全方位提高自己,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一方面,院里应当定期追踪调查,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这也必将会给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学习动力。
当然,学院可以组织优秀课程教学评选活动。借此平台,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特长,交流切磋,相互提高;有条件的学院也可以把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去进修培训或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在职称评定上,对教学科研成果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破格晋级职称,工资待遇上拉大差距。这都有利于广大青年教师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罗清平,刘璎婷.浅谈高职院校新教师角色的转换[J].医学教育,2011,(15).
[2]李迎春.从数学的特点来谈高职高等数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教师版),2011,(3).
[3]崔铁根.对高职学生的学情调查及教育策略初探[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
[4]杜国青.90后高职学生学习状况探讨[J].科技信息,2011,(20).
[5]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以老带新教师培养工作计划[EB/OL].foreign.ysu.省略/Germ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2005-10-30.
[6]曹常青.论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EB/OL].省略/gjyjs/news_center_zs.asp?ID=79,2011-06-10.
篇4
一、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只有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才便于研究,获得成功,其意义在于:
第一、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找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分解课题研究内容首先要对研究范围进行限定,确定我们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哪些问题,从而聚焦课题研究内容,并由此切入。
第二、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分解是把一个大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由愿望到落实的分解过程,通过这样的分解,可以使研究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更简明,研究内容更清晰、更具体,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第三、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统筹规划,整体安排课题研究的进程。每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与有序的安排。
二、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策略
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没有固有的模式。同一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研究子内容。一般来说,从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入手分解、细化研究内容,是较容易的操作方式。
(一)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每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内部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分析该课题的核心概念来梳理,抓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课题研究的要领。理清核心概念的组成要素,就能够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策略,开展研究活动。核心概念亦称为关键词。一般说来,一个规范的教育科研课题,都能够找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达成目标的关键词,另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实施途径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理清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就可以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分解。
例如,郫县某幼儿园承担的省级课题“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其中“数学素养”是界定课题研究目标的关键词,“民间游戏”是界定课题研究途径的关键词。因此,分别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析,就可以细化为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幼儿数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数的空间及几何素养,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素养,数量及其关系素养,数的集合素养等。因此,本课题研究就是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这几种素养进行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空间及几何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量的比较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量关系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集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民间游戏”入手分解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民间游戏是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施途径。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民间游戏都可以培养幼儿数学素养,也不是民间游戏拿来照搬到课堂上就可以自然地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因此,本课题研究中,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进行合理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选择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改编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运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又如,郫县某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中,关键词“问题意识”界定了本课题研究达成目标,关键词“课堂教学”界定了本课题研究实施途径。因此,本课题核心概念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从不同的核心概念入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化本课题研究内容。
从核心概念“问题意识”着手分解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好奇、怀疑、困惑、探究。由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怀疑精神、困惑分析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对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可以细化形成四个方面的研究子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着手分解研究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很多,本课题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关键词“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分类的逻辑要素很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就会有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着手解读,可以有课前导入、课堂新授、作业练习、课堂小结等,因此可以从不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学科解读,可以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不同学科,因此可以在不同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课型解读,可以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等,因此可以在不同课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着眼点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问题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每一项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都要进行前期调查,了解本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形成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所以,从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是细化课题研究内容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问题归因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归类,不能够把不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列成为研究内容。
例如,郫县某学校开展的省级课题“提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校本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前期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把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得不到领导、同行、学生的认可,缺乏职业归属感;青年教师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与他人相比有些失落,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本课题从解决课题研究的问题着手,可以把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提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成就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其职业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共同的要求:第一、在具体进行分解时,要明确课题总体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二、要明确各项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要使分解以后的具体研究内容适合在研究中操作实施。第四、一个课题内容可以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课题组在具体实施研究时,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
篇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本学期,我们继续将促进教师成长,服务教师发展作为工作重心,在教师培训、教科研、信息技术、教师职评、人事管理等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回顾本学期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紧张、忙碌、压力,成了关键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教师中心的成员间有了更多的信任和默契,踏实肯干成为我们中心成员共有的特色,因此,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比以前多了淡定和从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学期以来,大家将教师中心的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并小有成绩。现对本学期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教师培训
1.校本培训
(1)1358青年教师培训
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促进教师队伍建设,9月11日,XX中心小学在阅览室举行了1358青年教师新学期培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教师发展中心许丽娜老师主持,XX全体1358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会上,老师为大家讲解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详细解读了培养计划评价表上师表形象、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业务进修和教育成效这六条内容,还对粉笔字的考核、微型课题研究做出了指导,许老师鼓励每一位青年教师借助计划的启动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做好认真规划。
在这一学期中,学校的青年教师们能始终按照计划,落实各项要求,在各方面,尤其是粉笔字书写上有了飞速的进步。1358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为教师发展保驾护航!
(2)暑期读书交流活动
9月18日中午,XX中心小学以“书香润泽心灵,阅读丰富人生”为主题,开展了暑期教师读书交流会。XX老师在交流会上分享了她们的宝贵读书心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读书心得交流会不仅有大家熟悉的读书感悟,还安排了XX和XXX两位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论文写作经验,满满的干货让在撰写论文方面还有疑惑的老师受益匪浅。俗话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XX持之以恒的读书交流活动不仅让老师们可以以一颗平静的心沉浸书海更能加速老师们的专业发展。
2.外出学习
为了给老师们创设更优质的学习条件,关注教师学习的质量,注重学习后的反思和交流,本学期教师中心仍然把握好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在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安排和精心组织下,本学期,牛小教师们纷纷走出去参加了“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等多次培训活动,培训覆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班队等多门学科,老师们纷纷赴XX、XX等地充电,回校后又认真反思总结,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以心得的形式上传至校园网与全校教师分享,同时也注意学以致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上级培训
本学期XX区第十四轮数学“送培上门”活动继续在我校开展,教师中心协同课程中心为每次培训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不仅给牛小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也让老师们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专业培训。
在本学期的“送培”活动中,XX、XX、XX、XX、XX、XX等老师纷纷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老师们的课堂扎实、精彩,给参加活动的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素材。另外,区教师发展中心数学教研员XXX主任也在培训活动中为大家作了题为《小学数学课堂转型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主任指出在教学中要发挥试题导向功能,促进过程性目标达成;变“机械灌输”为“学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变“冰冷美丽”为“火热思考”,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专家的讲座让每一位在场学员都深受启迪,得到成长。在“送培”活动中,老师们不仅能观摩到许多深度思考后的课堂展示,享受到导师的专业指导和真知灼见,更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交流,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科研能力。
一次次送培活动,不仅为全体参训学员搭建了成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对于数学教学核心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明确了今后课堂教学的方向。
二、教育科研
1.课题研究
在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下,XX继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校本研修的策略研究》;市级备案课题5个,分别是《交际语境动态建构下的习作教学课型范式的研究》、《用“阅·读”教数学——培养学生数感的实践研究》、《在主题拓展阅读中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素养的研究》、《基于“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基于叶圣陶育人思想的“五小”课程建设研究》。本学期,5个市级备案课题均在平时认真组织研究的基础上参加了区级中期评估,各课题组成员们认真撰写了“中期研究报告”,梳理了中期研究成果,填写了“中期评估表”。非常可喜的是,在中期评估中,牛小的课题研究在全区表现突出,有3个课题成功被推荐参加市级中期评估,这样优异的成绩源于牛小教师们不懈的钻研和执着的研究。除此之外,教师发展中心还通过带领青年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来促进日常教研工作的开展。
一学期以来,XX教师发展中心始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带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及时进行成果巩固,鼓励广大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思考、实践、反思和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收获颇丰,不仅有课题研究和获奖,还纷纷在省、市、区级平台中执教研究课,还在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的评比中感受到课题研究带来的效益。
2.论文撰写
本学期,我们继续积极与各杂志联谊单位联系,争取机会,同时也想方设法鼓励教师主动投稿,教师中心积极做好衔接沟通工作,不厌其烦地组织老师反复修改论文,再次投稿。一学期以来,已有《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等二十多篇文章纷纷在《基础教育研究》等主流期刊上发表。除了,我们还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各项论文评比,现有《回归儿童生活,焕发习作教学新生机》等7篇论文在“蓝天杯”论文评比中获二、三等奖,有《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等十多篇论文在区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同时,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参加了“青语会”、“信息技术”、“区教学学会”等多项论文评比,相信有了辛勤的付出,必将迎来丰硕的成果。
三、信息技术
XX教师中心近年来一直把提升全体教师尤其是广大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一学期中,教师中心不仅利用微信平台等及时普及宣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还积极申报和承办了“XX区信息化能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锻炼能力、展示风采的平台。
1.课堂展示
为了给青年教师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本学期,我们借力于“XX区信息化能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提前谋划,积极争取,承办了“区信息化能手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活动中,我校XXX老师展示了五年级的语文课《父爱之舟》,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攻克难题,取得最佳成绩,教师发展中心迅速组建磨课团队和技术团队,大家群策群力,毫无保留,为了磨课和课件制作经常在学校加班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XXX老师在第一轮的说课比赛中脱颖而出,并在第二轮的课堂展示中呈现出了扎实精彩、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课堂中现代化技术应用巧妙而娴熟。另外,XXX老师也在中一协作片中成功执教信息技术公开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
2.优异成绩
在各项评比中,XX也是捷报频传:区聪明算独竞赛团体一等奖,区学生电脑制作竞赛团体一等奖,区信息技术论文评比陈晓瑜老师获二等奖,区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比XXX、XXX老师获二等奖,XXX老师指导的多名学生在“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中获一、二等奖,XXX老师执教的《鸟语》获“区小学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父爱之舟》获区二等奖,XXX、XXX等5位老师的案例和课件在“区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
除此之外,教师中心还积极利用微信平台宣传我校教师的感人事迹,并以XX老师的教育教学故事为蓝本制作了微信头条并被“XX教育”微信公众号录用,XX老师的感人事迹在区内得以广泛宣传。
四、各项考评
篇6
随着外国语学校品牌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时代和教育形势的需求,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刻体会到:“名师培育名生,名生铸造名校,名校成就名师”,因此,名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名校品牌化建设的保证。外国语学校现有一批享誉油田的各级各类名师,他们是学校品牌化发展的中流砥柱。但是,分析学校的师资结构,近五年进校的大学毕业生30多名,占到学校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强,全校教师平均年龄34岁。整个教师队伍既是一支年轻、有为、灵动、富有激情的团队,也是一支教学经验、案例积累还需加强,教育知识还需尽快转化为教育能力,整体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的教师队伍。
而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和顶梁柱,“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分局职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外国语学校应再造一批名师”的要求。因此,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工作,搭建成长平台,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铺路搭桥,使青年教师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才保证。
总结这几年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的工作,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我们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建设校园文化,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有专家认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场。这是启示学校需要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所需要的环境,要用健康的一流的校园文化去影响教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核心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是教师提升认识,形成凝聚力,践行学校文化思想的过程,是凝炼教师的进取精神和高尚师德,使教师乐于成为一个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气正义,富有责任的外校人的过程。近五年来的30多名年轻教师,虽然毕业于不同的院校,但是到了我校,那种无形的核心文化让他们积极凝练自己,很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争先恐后,迅速站稳了讲台,成长为一个学生喜欢、家长认可、学校欣赏的青年教师,学校两年被评为吐哈油田教育分局“青蓝工程”优秀单位。
二、搭建成长平台,拓宽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
一流的校园文化固然会激励青年教师,但要青年教师能持续快速成长,释放青年教师特有的激情和才华,必须搭建青年教师的成长平台,多渠道,多途径地为青年教师提供用武之地。
作为外国语学校教师,由于承载着家长和社会的厚望,承载着上级领导所给予的期望,很容易导致教师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思想。但是如果因之而不敢让青年教师承担各种岗位的工作,既是对学校的品牌化发展不负责任,更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负责任。所以,学校放手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并积极引导青年教师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养成在各种重要岗位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去积极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指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搭建的平台中成长,在少先队辅导、班主任、部门干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重要岗位的多途径工作中不断成长,悄然成长。
以本学期为例,大队辅导员由青年教师担任,在27个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就占13个,11个教研组长中,青年教师为3个,还有9名备课组长,各部门干事中,青年教师有5个。这些青年教师不愧是外国语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他们尽力工作,努力工作,显示出他们思维敏捷,具有独创精神的特点,不断地用自己新鲜的思想和青春的激情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欣喜。青年教师王,潜心于班主任工作,方法灵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受学生的喜爱。她在分局第十次班主任例会上的主题发言《“o型血&胆汁质”——我的班主任之路何去何从?》从“职业性格“超越“自然性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品人vs读书、做不成“淑女”做“书女”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做班主任的经验,引起了全体班主任老师的共鸣。
三、制定发展目标,明确青年教师成长的方向
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产生,并指引人的活动方向。学校认识到“只有教师会思考了,才能教出会思考的学生。只有教师会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了,才能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建立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学年发展规划,让每—位青年教师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有阶段性个人发展计划。能结合工作实际,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提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个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和学年个人成长目标。个人专业成长现状分析,从优势与不足正反两个角度,可涉及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分析。学年个人成长目标。结合现状分析,可制定一个总目标。然后结合学校确定的青年教师成长具体方案中的要求,从自身素质、教育教学专著研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编制试卷、听课学习(确定自己主要听课学习的导师)教学研究博客、学困生转化、撰写教学反思、评课稿、教学叙事等方面确定具体目标,要求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
学校要求在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更要落实行动,并建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盒。档案盒的建设使青年教师的成长的积淀更加丰厚,体现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有助于青年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思想,为成长为名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档案盒中整理了学科教师课改实验计划、小结,培优补差计划、总结,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总结,语文考试试卷、期末单科成绩表、试卷质量分析、学年个人成长计划、教师个人业务工作总结,课改教案、学习体会、论文、教学反思、听课记录、学生作品等内容,资料翔实,装订规范,很好的显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四、提升专业技能,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速度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很重视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
(一)课题研究体现具体行动
学校特别注重校本教研,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倡导“我的问题,我面对,我解决”的教研思路,要求注重过程,注重实实在在的成效,在研究课题中学校把申请的大课题具体细化为方便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课题,以切实突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在行动中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近几个学期以来,学校专门召开小课题研究交流会,推进小课题的研究。目前学校现有中语会课题一项,自治区教研室课题两项,分局课题四项。学校加强指导培训,营造研究氛围,重视实施过程,重视研究实效。在这些课题研究中,青年教师勇于承担研究任务,30多位青年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其中中小学语文组的孙、王、李、张等教师在自己的“录评课活动和论文交流活动”中,积极展示“积累与创新写作”课题的研究成果,勇于承担研究课,使课题研究和自己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青年教师王和尤,分别是本课题组的组长,两位老师怀着一颗谦虚的心,积极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参加分局课题结题评审活动,提升了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三类课程提倡勇于承担
随着“两基”迎“国检”工作深入进行,分局高瞻远瞩,站在时展需要的高度,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高度,积极主动的开设了“三类课程”。但是,大多数老师对“三类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理念认识阶段,因此,为学校开设该课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校明确“三类课程”的开设,师资力量主要培养青年教师,依靠青年教师来实施教学。所以,广大青年教师纷纷担任劳技课、研学课、国学诵读课,一边教一边学,学课程特点,学教学理念,并积极实施。在分局组织的“三类课程”教学研培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火和李分别承担了研学课《实验教学法》和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两节研讨观摩课,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问题探究意识,赢得了与会专家和听课老师的好评,特别是劳技课《制作环保手提袋》更是得到自治区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研讨交流突出有效教学
近三个学期以来,在教育分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学校想青年教师之所想,急青年教师之所急,成立导师团队,借助录像设备,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举行“夯实各个环节,追求有效教学”的备课、授课、评课、论文交流“四位一体”系列活动。
备课,突出“智慧协同”。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导师引领,同伴讨论,青年教师归纳整理,通过全面读懂教材、全面掌握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设计成为青年教师、导师、同伴的“智慧协同体”。
授课,突出“学生主体”。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老师只起引导、组织、反馈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走进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自主学习体”。
评课,突出“反思成长”。在评课中,导师主评,青年教师反思。既整体观照课堂教学状态,又对照录像微观分析各教学细节,做到充分肯定优点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善意提醒不足防止课堂教学无效。使评课过程成为反思过程、激发优点、再次改进的“成长助推体”。
论文,突出“总结提升”。在论文撰写中,学校特别引导青年教师,既要立足于这节课,从课堂教学中挖掘素材,更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关照自己的课堂教学,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总结提升,使自己的论文写作不仅仅满足于这节课的分析,而应成为自己一段时间以来以这节课为例的“总结提升体”。
一系列的教师专业成长载体的夯实,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和“三类课程”的教学能力有明显提升。授课、授课、评课、反思、论文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名师培育名生,名生铸造名校,名校成就名师”,经过不懈的努力,外国语学校的青年教师专业化迅速成长,盘活了学校人才资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年年创历史新高,办学水平突飞猛进。
篇7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87-02
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是师资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高校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青年教师科研的重要性
目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被实践证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实力和水平成为了大学声誉和社会地位的主要衡量标志。振兴教育,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没有教育科研,学校的发展便缺少生长点,没有活力,不可能持续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知识需要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扩展自己的科学视野和知识领域,以科研带动教学。
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质,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科学、规范表达能力等。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果缺乏科研或不具备科研的能力,绝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科研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它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及学术活动,积极大胆地将科研方法及成果引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目前,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日趋明显,出现了很多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青年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技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经验,科研意识较弱
当前,在青年教师头脑中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论”“教育科研无用论”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也有部分青年教师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文章、发表文章就是稿科研等,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和教师依然以教学经验的多少作为判断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做经验型教师俨然成为许多教师的追求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教师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总之,经验型教师重模仿而轻创新,重积累而轻发展,因而其多数只能成为机械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教书先生”。
青年教师尽管在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过科研工作,但普遍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科研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一是青年教师对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重点缺乏了解,对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不了解,对各种科技计划的特点和要求不了解,往往造成对自身科研定位模糊,影响了科研选题、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青年教师普遍存在选题不够准确,这与掌握的学术动态、学术信息、理论基础及基本技能不多或不够娴熟有关。同时,青年教师也存在着申报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学术地位等不利因素。二是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过分关注自己能否主持科研项目,对参与的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甚至长期游离在团队之外,这种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科研组织形式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从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看,青年教师发表的论文比例虽有一定的提高,但高质量的论文不多。从科研立项看,中标课题比例有提高,但课题层次不高,覆盖比较局限,这一点与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相似,重要课题主要集中在知名学者手中,青年教师承担课题的层次偏低。如果这一状况不能得以及时改变,将影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2 科研配套建设薄弱,科研条件不足
(1)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不足。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有的学校实际师生比早已经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18的红线,教学任务明显增加,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迫使青年教师花大量精力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无暇顾及科研。此外,青年教师通常面临结婚、生子、再深造等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在科研上的精力的投入。
(2)科研项目渠道少且竞争激烈,科研信心不足。当前,竞争激烈、资助率较低也使一部分青年教师申报的项目难以获得资助,从而丧失信心。长此以往,既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因此影响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3 科研梯队的配置不尽合理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引进工作难度较大,造成教师梯队两头大,中间小,即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多,对教学和科研都有一定造诣的中年教师较少。老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以及难以掌握现代技术手段,不可能潜心投入科研。而年轻教师积极上进、精力充沛,思维开阔,但缺乏实践锻炼,缺乏科研指导。有的中年教师作用只是局限在个人的成功与发展上,主动承担科研团队研究的意识不强。
4 缺乏学术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就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教师的责任感是一所高校的精神支撑。有责任感的教师有着严于律己、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执著追求的学术精神。但是,高校青年教师履行其学术责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学术剽窃、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出现,表明高校部分教师的学术责任感的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这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1 青年教师自身要培养科研意识,丰富科研经验
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的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
(1)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往往是教师的弱项,因此教师应该坚持读一些理论书籍或刊物,学习科研方法,广泛地了解有关科研方面的信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国际交流动态。一个教师如果长期不对其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久而久之就可能对教育工作产生疲惫心理,觉得没有变化。而一旦参加到教育科研中来,接触的知识多了,思考的问题深了,每天上课都有新东西,常教常新,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2)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中提出有新意的课题。青年教师要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青年教师应该从自己平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与研究人手,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要尽量避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避免大题目下作小文章,争取小题目下作大文章。同时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教师要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成就,需要确立一个主攻方向,锲而不舍,长期坚持积累知识、收集资料,最后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青年教师应该积极与同行交流,要积极申请参加一些专家组织的重要课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或一个子课题,比自己独立进行一项研究更能取得成果和提高研究水平。
2 加强科研配套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校应对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下任务、定课题,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信心和经验。
一是改革考核政策,减轻教学负担。对于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要减少他们额定的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有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对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适当减免部分教学工作量。
二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宏观科研政策,沟通科研项目计划信息,传授申报经验与技巧等。
三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机制限制,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老教师和名教授申报的科研项目要积极吸收青年教师参加,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之尽早自我定位,确定研究领域和课题方向。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科研素质。
四是支持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或分组报告的青年教师提供部分注册费或国际旅费,对没有科研经验的青年教师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报销部分或全部版面费,并实行奖励。
五是要加强图书馆和资料室的配套建设,满足青年教师及时收录和更新国内国际科学研究的最新方法和成果的需求。
六是学校可以每学年进行论文评选,并对优秀论文进行奖励,让获奖教师交流心得。而对那些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或者抄袭的文章应给予提醒。
3 构建教师科研梯队,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合理配置人才结构和层次,使不同智能水平和特点的人,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这有利于实现人才群体效能。教师的科研梯队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等为标准,建立的以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师以及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的梯形师资队伍结构,保证教师队伍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发展。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需要良好的群体支持和合理梯队的配合。科研管理人员要重视中年教师的作用,发挥他们科研中坚力量的作用,肩负起承上启下的责任。调整人才结构,完善学术梯队,努力培养一批富有进取精神的学术带头人,以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是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333研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5-0058-04
为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精神,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项目。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和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2012年起联合承担了医药卫生类护理、药剂等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工作。近4年来,先后开展了四批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活动,来自9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学校)的45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目前,已有25位青年教师完成了该项目的培训。基地学校、基地企业与学员学校(校-企-校)联手实施“一本手册、两位导师、三方管理、四个阶段、五项考核”,共同建构护理、药剂等相关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333研训”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和引领示范效应,该项目在2013年、2014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优秀项目”。
一、“333研训”模式的依据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是丰富企业经历、强化职业技能、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已成为社会共识,并受到各界高度重视。但是,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薄弱,诸如“企业实践的目标任务不明确,个性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企业与院校联动不够、管理和考核不力,教师企业实践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回馈教学”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333研训”模式从实际出发,以确保培训质量为归宿,充分发挥培训学校、企业单位、送培学校的合力,优化、完善了培训过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三方通力合作是提高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的前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是一项跨界、开放、互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校-企-校三方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真正给力,也需要校-企-校三方管理团队的精诚团结并真正协力,还需要“一徒双师”的教学相长并真正努力,更需要校-企-校三个方面及领导-管理-教学三个层面上交互联动、相互理解、通力合作,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
(二)“三标”连环是提高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针对性的关键。一是示标:校-企-校三方联手共同为参加企业实践的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和考核细则。二是达标:“一徒双师”三方紧紧围绕个性化培训方案,以任务驱动形式开展工学研训系列实践活动。三是测标:校-企-校三方依据考核细则对青年教师实践情况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成果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1]使示标、达标、测标连环合拍。
(三)“三元”贯通是提高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可操作性的保障。建立以目标责任管理为主体,责、权、利“三元”统一的有效执行责任体系,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有效性和长效性的根本保障。在这个体系中,执行主体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措施明确,完成进度明确,考核标准明确,惩奖细则明确。校-企-校三方的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具体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的三级责、权、利高度统一,贯穿于企业实践管理的始终。
二、“333研训”模式的内涵
三方联动。建立由校-企-校三方互动的联合体,共同研制实践方案、共同遴选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实践内容、共同制定实践制度、共同组织实践教学、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研发技术标准、共同评价实践效果、共同分享实践成果。
三维并举。从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三个维度重点培训参加企业实践的青年教师。通过任务驱动、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工学交替、研训一体方式,将微型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贯穿于企业实践的始终,将企业实践资源有效整合为鲜活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能力,在有效提高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同时,提升了创新能力,凸显了企业实践的针对性、应用性、学术性和创新性。
三者共赢。通过“三方联动”和“三维并举”, 促进学员在提高“双师”素质的同时,具有“三能”:能运用理论知识,能进行实践操作,能开展科学研究;指导教师(基地院校和基地企业)在指导学员工学研训一体化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高了带教能力和科研水平。校-企-校三方在共创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成果中,提高了质量效益和社会美誉度,有效实现学员、指导教师及单位(校-企-校)三者共赢。
三、“333研训”模式的实施
(一)一本个性化实践手册。为每一位学员研制了一本个性化专业实践手册,内容包括实践指南、规章制度、培训方案、日程安排、阶段工作记录和考核意见等。其中,培训方案是根据学员学校对学员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结合学员的学历结构、专业背景及课程教学等情况,由校-企-校三方共同研究,量身定制“一人一方案”。方案涵盖了实践技术项目的内容、流程、标准及考核细则,明确和规范师徒教学双边活动,并在实践前一个月发放到学员及其导师手上。以《专业实践手册》为抓手,辅以学员的《专业实践日志》、《专业实践教学记录》以及导师的《专业实践带教手册》等过程性文本材料,科学规范地实施培训项目。
(二)两位导师双重指导。为每一位学员选聘职业素养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临床和教学导师2位。根据学员学校对学员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及学员基本情况,由基地学校和基地企业共同研究,分别为每位学员遴选出能满足个性化培训的双导师,并将导师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学员学校,供学员选择和确认,实现“一徒双导师”。双导师密切沟通与交流,在实践之前为学员量身研制个性化培训方案,在实践全过程中以“师带徒”的形式悉心带教和务实指导,共同开展临床护理新技术的应用、专项课题的研究、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关注学员实践、关心学员生活、关爱学员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三方携手责任管理。校-企-校三方都明确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成立了项目管理联合体,明晰三方的责、权、利,实现“三方共管理”。通过师徒结对、开班典礼、中期汇报、结业典礼、课题开题及结题等活动形式进行定期研讨交流;通过QQ群、电子简报等网络平台开展及时广泛的融会贯通,联合开展指导教师遴选、培训方案研制、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研发、专项课题研究、微型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效果评价及成果分享,积极探索校-企-校融合发展的机制。
(四)四个阶段工学研训。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有机划分为热身、实战、转化、反思四个提升阶段,明确各阶段提升的项目内容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将微型课程开发和专项课题研究贯穿于企业实践的始终,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实现“四段研促训”。第一阶段(1周):学员在基地企业经历开班典礼的洗礼,感悟企业实践的意义;接受职教专家和医院专家临床实践岗前培训,加快角色转变;举行师徒结对仪式,明确和细化临床专业实践、专项课题研究、微型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双边工作任务;参观医院和考察当地城乡情况,用临床工作的严谨态度和“华西精神”勉励自己求实务真,提升职业素养。第二阶段(17周):学员在基地企业的临床导师指导下,根据个性化培训方案的要求分科顶岗轮训,体验医院文化及先进护理理念,熟悉护理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熟练主要岗位操作技能;学习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查找文献,搜集临床护理案例、视频、图文资料;开展中期汇报和课题开题活动等。第三阶段(5周):学员在基地学校通过专家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导师的帮助,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微型课程开发和实施为主线,将在基地企业实践中获得的临床护理情境案例及护理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回馈课堂教学。第四阶段(1周):学员回到各自学校开展实践技能及教学、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成果汇报展示,通过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如何成为优秀的护理职业教育教师,实现自我总结与反思。之后,结合自身教学岗位实际继续在双导师的指导下深化课题研究,做好结题准备工作,结题于下一年度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为后续学员的企业实践提供借鉴和示范。
(五)五项考核评价效果。由校-企-校三方共同对学员的企业实践情况实施综合性评价,突出实践技能、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及专业教学综合能力五个重点,强调过程性、成果性及创新性。第一、二阶段由基地企业根据护理行业标准重点考核学员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占比60%;第三阶段由基地学校重点考核学员的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能力,占比30%;第四阶段由学员学校重点考核学员的专业教学综合能力,占比10%。依据考核成绩,按照10%比例评选出优秀学员。
四、“333研训”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参与“333研训”学员的“双师”素质普遍获得较大幅度提升。课题组分别在学员完成企业实践回到教学岗位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25位学员及其所在学校一致认为,参加国培项目后的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有显著提升,[2]她们很快成长为学校教学团队中的核心力量,并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显然,参训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素养,而是思考、思维能力,尤其是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将受益终身。目前,她们正在各自学校的教学岗位上分享和推广企业实践的成果,积极营造护理工作情境,努力回归护理职教本真,切实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一)建成了优秀的校-企-校联合教学和管理团队。校-企-校三方在联手实施国培项目过程中,积极倡导“责任明确、措施准确、细节精确”的工作作风,精心设计每一项教学和管理流程,精准把握每一个教学和管理细节,精心做好每一项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管三方互为依托、相得益彰,营造了和谐、稳定、有序的互融互动氛围,组建了优秀的校-企-校联合教学和管理团队,有效推进了培训教学和管理的精细化,在提高了培训效果和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
(二)探索了校-企-校融合发展的路径。培训理念、机制、文化的交流、互动和创新,催生了校-企-校联合体的雏形,初步建立了管理共同体、师资共同体、专业共同体、资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与产学研共同体,探索实践了校-企-校“共创培训资源、共享培训成果”的融合发展路径。
校-企-校联合体的基地企业将用人标准、管理文化及医院的发展前景直接传递给职业院校及教师,为其培养符合岗位要求的准护士,同时获得规范管理学校文化,提升了医院教学科研能力和知名度。学员学校不仅获得参培教师的“双师”素质的提升,还通过交流共享平台分享所有教师企业实践的成果。如每个学员已形成的“十个一”物化成果:“个性化”培训手册、临床实践日志、实践教学记录、研究课题、微型课程、前沿护理技术实践教学录像、护理临床情境案例、职业生涯规划书、论文及导师指导手册等,及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用人标准的对接、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的对接,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了学校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基地学校在密切校企-校校合作、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开发共享教学资源库、指导学员转化企业实践成果中积累了宝贵的师资培训工作经验,提升了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产生了示范引领效应。“333研训”模式的建构,切实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质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不仅得到了参培学员及其学校的一致认可,也得到各级领导、众多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及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良性循环态势。2013年以来,该项目连续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优秀项目”,被列为江苏省教育厅重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该成果先后在全省专题工作会议上大会交流4次、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研讨会报告3次、省高职师培基地和项目负责人培训讲座2次。2014年分别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开展的专项工作调研会上主题发言,该模式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认为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333研训”模式的建构有效提高了中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的质量,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为全面推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素质提升探索了有效路径。特别显著的是,参训学员在训练后回到工作岗位后,无论在省“两课”评比、省信息化大赛、专业技能大赛,还是在精品课程建设、教科研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完善中职护理青年教师企业实践“333研训”模式,还需要在政府主导性、企业主动性、职业院校主体性等作用下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提升护理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季宁东.企业实践: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3(4).
[2]赵文平.“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特征分析[J].专业技术教育,2014(19).
The Construction of "333 Training" Mode of Enterprise Practice
for Young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JI Ning-dong & ZHAO Jing & HOU Jie
(Jiangsu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Huai'an 223300, Jiangsu Province)
篇9
一、教师与教师合作研究模式
教师与教师合作指的是新教师与熟练型教师之间的合作。新教师与熟练型教师的合作是通过行动研究来进行的。新教师与熟练型教师的合作行动研究过程如下:确认要研究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策略计划;搜集各种资料以确定行动的有效性;反思行动研究的结果,找出行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行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动态循环过程中,新教师容易成为课堂事件的积极学习者、质疑者和反思者,并在与熟练型教师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专业发展观。在这种模式运作中,参与合作行动计划的所有人都容易从中发现实际教学情境中的自己,更能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理解更具穿透力,对教学情境的特殊性更敏感,从而更容易培养反思意识和增强反思能力,促进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在较短时间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后,学校都会指派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来带,目的是通过一对一的言传身教,使青年教师迅速地掌握实际教学能力,适应我校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这样的安排,不论是刚分配的还是从别校调入的,通常一个学期多则一年就基本适应了我校的教学工作要求,有时甚至可以与别的老师并驾齐驱了。
二、课例研讨型校本研究模式
通常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展开研究,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
学校加强了集体备课,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在教师任课人事安排中都充分考虑到如何发挥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安排上做到新老结合,中青结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备课组统一备课,统一上课内容,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备课,突出“智慧协同”。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导师引领,同伴讨论,青年教师归纳整理,通过全面读懂教材、全面掌握学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设计成为青年教师、导师、同伴的“智慧协同体”。
授课,突出“学生主体”。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教师只起引导、组织、反馈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走进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自主学习体”。
评课,突出“反思成长”。在评课中,导师主评,青年教师反思。既做到充分肯定优点,激发青年教师的发展潜能;又善意提醒不足,防止课堂教学无效。
为确保有效教学的实现,学校通过举办示范课、观摩课、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等,促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教师参加上级的观摩比赛,学校必先成立备课组,对参赛青年教师从选课、听课、试教及编写教案等方面进行充分规划,有经验的教师都会主动帮助,准备教具,制作课件,安抚情绪等。正因为有着集体的力量,使得青年教师参赛时有取胜的信心,在赛中有良好的表现。学校青年教师苏湧老师与教研组长孙泽荣老师结为帮扶关系,在孙老师的帮助下,苏老师迅速成长,在潮州市2009年初中地理科青年教师观摩比赛中获第一名。另外,还有青年教师柯丹妮在潮州市2010年高中语文科青年教师观摩比赛中获一等奖。几年来,学校有15位教师在县级以上观摩比赛获得一等奖。
三、课题推进型校本研究模式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瓶颈、重建教学范式等教育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示范课等,更主要的指标是教育成效的提高。2006年,学校又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智能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中学创新智能教学与课堂模式构建》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模式,有10篇论文获奖。2010年9月,学校与韩山师范学院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开展了《农村中学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依托,学校先后邀请了韩山师范学院孙悦亮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田丽丽教授等专家莅校举行专题讲座,就“教师有效教学的实施”“经验合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展示了研究,浓化了教师之间“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的氛围,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灌输。
篇10
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增强研究、指导、服务的意识,改进和完善教研方式,将区域性教学研究与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新形式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民主、开放、务实、高效的教研机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抓课题的研究,抓教学常规的实施,在教学的实践中,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研究课程与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方向,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提高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主要工作:
1.强化学习,深入实施课改。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改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发展理论素养,提升敬业意识,更新观念,指导课改实践。
专题学习:重点组织“生青会”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有关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和推进的理论和经验。
学习辅导:认真参与常州市组织的邀请课程与教学专家作的新课程与新教材培训。请学有专攻的优秀教师作专题学习辅导讲座。
学习形式:从各类教师的需求出发,采取自学、辅导与交流相结合,增加参与式研讨的机会,精心策划专题学术沙龙,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
总结交流:课改学习体会、实践经验和问题探讨,撰写新课程教学案例。
2.立足校本,开展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改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与评价活动,杜绝形式主义、无主题的研究倾向,继续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课堂教学研究重点,采取“研究课”与“常态课”、“常规课”并存、多元发展的课堂教研思路,探讨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形成个人、教研组和我市生物教学新模式和特色。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生青会为主体,分两个团队,分别实施“民主与教学”课题的研究和本中心的“研训一体化”子课题的研究,重点进行教育教学行动的研究。
完善课题管理工作,积极探究课题网络化管理的有效路径与方法,注重课题研究资源的积累。
课题研究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提倡“过程即成长”的行动理念,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教师。
4.努力建设好队伍,服务于课改。
建设一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高品位(敬业爱岗、热爱学生、团结诚信、勤奋好学)(动力系统)、文化科学业务素质高水平(观念先进、内功过硬、善于反思、不断创新)(操作系统)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不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
⑴教研网络。建立并完善初、高中新课程的研训网络,将区域性教研与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等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交流课改经验体会,探讨自身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式提供条件和机会。
⑵教学技能。引导教师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意识和能力,发挥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增强教师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