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长制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林长制条例

篇1

英雄不问出处!

成绩不好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在校平庸不代表一辈子没有出息!!!

《职业》杂志人肉搜索,找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是校园菜鸟,扔进人群中老师不会多看一眼;他们法号“太平”,学校太平,专业太平,成绩太平。毕业五年后的他们,记者看到的是优秀的职场玉树红花,高职位,高薪酬,高业绩!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短短五年里,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而可以转身为出众的职场达人?是因缘巧合吗?是职场贵人吗?是潜能爆发吗?请看本期特别策划――校园小人物也有春天!

林少波:5年里跳级式的职场道路

“毕业这5年,有的人走错方向,有的人绕了弯路,有的人跌倒了再也没能爬起来,有的人拼命站起来继续前行;有的人坐着飞机,有的人开着小汽车,有的人骑着自行车;有的人一路快跑,有的人步履蹒跚,有的人拖家带口……我们都在路上。只要前进在路上,我们一定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林少波,一个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专业的大众学生、“太平王子”,毕业5年后是身兼出版商、职业规划师、畅销作家多个头衔的焦点人物。学校里的“小草”逐渐成为一棵职场中“大树”,看似惊人的轨迹后,是日渐清晰的职场道路。

校园里的中等生

时间点:2001.9~2003.11 在校期间

身份:在校生

2001年,林少波入学了,读编辑出版专业,在大学林林总总的专业中,“编辑出版”并不是个热门的专业,就业领域也相对狭窄,他只是模糊地知道,自己有天会从事出版这个行业。

大学除了两端的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有着类似的背景:没挂过科,也没有优秀,是会场中的“群体观众”,是统计中的“分母”人群。“有些人确实很厉害,成绩可以考到第一名、第二名;我也就是高数成绩还比较好,100分可以考到98、96分,还有对专业课还比较感兴趣。”林少波笑谈毕业后才被学校当作“优秀毕业生代表”,这是因为毕业后他给很多师弟师妹提供了就业和实习的机会。

机会,往往就在平静中到来,就像黎明前的曙光,来临前的黑夜总是特别的漫长。

小试牛刀的职场积累

时间点:2003.12~2005.8在校期间

身份:小文化公司兼职―部门主管

日子在大三发生了转机,在师兄的推荐下,他来到了一家成立两年多的文化公司做兼职,开始真正接触到出版行业。公司的规模很小,一个人要分担的工作很重,朝五晚九是常有的事,这样辛苦的一个月领到的工资也只有800元。

公司小、工作累、待遇低,这样的环境却在林少波眼里是另一种情况:不怕公司小,这让他有机会了解到公司各个岗位的业务;不怕工作累,他相信“年轻人累不死,但会闲死”;不怕待遇低,被“利用”着却快乐着,他体验到了自己的“使用价值”。

很快,第二个月工资就涨到了1200元,第三个月工资涨到了1500元……在那里,林少波有了第一个没有回家过年的经历,有了7天搞定十一二万字的壮举,那段经历很苦,但是很值得的。凭借着专业的知识背景、师兄师姐的行业资源,加上一个勤奋不停的心态,林少波用两年的时间从兼职做到公司的主管。未出校园,已经可以独当一面。

成熟历练的职业化进程

时间点:2005.8~2009.12 毕业后1~4年

身份:中国纺织出版社策划编辑

毕业临近,此时的林少波面临着在原有环境继续稳步发展还是到新的大环境里从头再来的选择,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事实证明,到中国纺织出版社是正确的,这不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他真正职业化道路的开始。

在中国纺织出版社的日子,林少波全面系统接触到出版行业的运作,依旧保持着勤奋学习的态度。他有句信条“白天图生存,晚上谋发展”, 白天忙着出版社的工作,晚上则给自己忙着充电,管理、人力、职业规划,只要是相关的知识就留心学习,潜心积累工作能力和职场人脉。

林少波分析了自己的优势:熟悉文化市场和出版流程,作为部门策划,他将接触的工作领域拓展到了媒体宣传、定制、发行,还常常协助领导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这时候的林少波,一面是出版行业日渐成熟的业务精英,一面又在思考着自己的职业方向,他一直相信“可以被定位但不要被定型”,他是一个出版商,但是绝不仅仅是一个出版商,他同时可以出书、可以做培训,可以有更多的未知的可能。

唯一确定的是,他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尽管这里的风景很美好,可是前面的未知,总是更有吸引力的。

林少波形容第一份工作“就像一个人初恋,让人成长最多、收获最多,也许有点青涩,但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会觉得刻骨铭心。但是我的梦想以及身上肩负的责任催促自己必须努力。我必须使劲拍动翅膀,不敢停歇。”

新征程中的完美转身

时间点:2010.1至今 毕业后第5年

身份:北京唐人易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博汇天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同时任多家公司执行总监与顾问

工作到了第5年,林少波从国企跳槽到民企,从崭露头角的学生转变为文化公司的副总,这次跳槽源自对新的职业目标的追求,凭借与新东家惺惺相惜的缘分,林少波投身到了这里:有自己的团队和一个被充分支持的发展空间。如果说中国纺织出版社是一个让他规范化成长的地方,那么选择到唐人易和则是为了寻觅一个让自己大展拳脚的地方。

跨入了经理级别,主抓生产和推广,林少波的出版道路可谓一路向前。多年出版行业的工作经历,已经让他可以游刃有余地洞察这些工作,洞察出版市场。谈到自己的职业梦想,林少波的目标是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出版商。他始终记得他的毕业论文导师朱宇当年告诉他的一句话: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商人比做一个迂腐的文人更难能可贵。

在校潜质VS职场特长

过来人说:

1.一定要找一家“好”的公司

毕业5年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学习,应该找一个好公司,不是要压榨你的劳动力,让你马上给它赚钱,而是有足够的培训、学习、成长的空间。同样,你也不能期望公司只是培养你、给你学习的机会,你大部分时间还是要把份内的工作做好。

“好公司”的标准不一定就是知名企业。有这么一个说法:小企业看老板,中企业看制度,大企业看文化。第一份工作能进大企业当然是最好,进了中企业、小公司也没关系,关键在于你要学习,要从中收获薪水之外更重要的东西――个人的心智成长与职业理念。

2.职业目标要坚定

做规划最好是三年之内的,人生目标要可执行,否则再大也是飘渺的。一旦确定,就坚持。一心朝自己梦想奔跑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我可以修正我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方式,但是3年内的目标一定不会轻易改变!

3.树立两个职业学习榜样

一个是比较遥远的,但是一定是要同一个时代的,拿破仑不能成为你的偶像,没有可比性;另一个必须是唾手可及的,最好是你同个单位的或者某个圈子中比你优秀的。比如我的职业榜样,一个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一个是中国纺织出版社的前社长李陵申,他曾经是我的领导。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崇拜和学习的对象,我们愿意崇拜和学习那些离我们遥远的伟人,却往往忽略了近在身边的智者――老板。注意留心老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观察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你就会发现,他们有着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向老板学习,你就可以变得更加优秀,就可以更快地走向成功。

4.差异化竞争,带着解决方案去找老板

只会提建议的人叫挑刺的人,这类人往往会让老板讨厌。老板对既能提出问题又能提出解决方案的人会有好感,但一般不会重用。而老板最信任的则是,除了做到前面两点,还能论证出方案可行性的人。

我们每天都会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成了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最直接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自己勇于解决问题,不仅是你的职责,更是你展示自己才干的最佳机会,毕竟,晋升的机会总是由那些能够出色解决问题的人获得的。

5.要懂得搏出位

低调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你是宇宙中力量最强大的发射台!不想被出局,就要会出位!确定自己的个性标签,形成自己的魅力气场,让别人了解一个正面的你,让别人知道一个有影响力的你。要勇敢地为自己贴上个性标签,这个个性标签有一天也许就会真正成为你的品牌!这样的品牌能够给别人一个明确的形象,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起来,要相信这样的形象总有一天能影响到别人。

6.毕业后的大学同班同学聚会不要太频繁

篇2

为切实加强全区各级河道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综合效益,有效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省和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现就建立全区河道管护“河长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河道生态健康为目标,以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全面建立河道管护“河长制”为抓手,统筹河道功能管理、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建立河道管护长效机制,严格河道管理监督考核,着力构建“互联互通、引排顺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的河网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建立河道长效管护保洁责任制,及时组织打捞以水花生为重点的水面漂浮物,清理沿河垃圾,保持河道水清流畅;严格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全面禁止河道管理范围内各类违章设施、建筑物和行洪障碍物,保证河道沿线整洁美观。

三、主要任务

1.明确各级河道管护“河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全区各级河道管护“河长”。区级河道由区副局级领导干部担任“河长”;村级河道(包括生产河)由村“两委会”成员担任“河长”。“河长”的主要职责是:督促落实河道管护保洁队伍和管护制度,协调落实河道管护经费;督查河道水环境治理实施情况;督促查处各类侵害河道的违法行为。

2.建立河道管护保洁长效机制。按照“建立管护机构、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经费、统一管护标准、严格管护考核”的要求,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全面落实河道管护保洁单位和责任,实行全覆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区级河道管护保洁责任主体为管委会,村级河道管护保洁责任主体为河道属地村民委员会。市、区、村三级河道管护保洁工作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由区、村整体或分片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管护保洁公司或自然人,并通过公开栏、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公示各级河道的管护标准、管护公司和自然人、管护资金,接受群众监督。区、村机关部门和单位集体一律不得参加投标。市财政对各级河道管护保洁实行以奖代补。

3.建立河道管护保洁考核验收制度。各级河道“河长”每月组织一次河道管护保洁情况的考核验收,区督查考核小组每季组织一次区、村河道保洁情况的考核验收,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按季兑付河道管护保洁经费、区级奖补资金(附河道管护保洁考核评分表)。平均得分(或得分)在50分及以上的为合格,全额兑现当季河道保洁经费、区奖补资金;低于50分、高于45分的为基本合格,减半兑付当季河道保洁经费;低于45分的为不合格,全额扣发当季河道管护保洁经费。凡河道管护保洁未能实现全覆盖或区、村、机关部门、单位集体参加河道管护保洁招标的,实行一票否决,一律视为不合格。

4.建立“河长制”考核制度。区将把“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全区综合考评范畴,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给予以奖代补资金总额10%的奖励。河道“河长制”落实情况由“河长制”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统一考核。区督查验收小组每季度组织一次各级河道“河长制”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附“河长制”落实情况考核评分表),并及时通报督查考核结果。年度4次督查考核平均得分在45分以上的为合格,低于45分的为不合格。对年终经考核被评定为不合格的责任人,将全部扣除该项综合考评得分,取消奖励资金,并在全区进行通报。

篇3

我市上下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探索管理新机制,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逐步成熟、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处置能力不断完善、全民意识初步培育、工作职责划分明确,垃圾分类工作基础得到了全方位夯实。截止9月,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86%,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为85.8%,各项指标均已完成今年工作目标。

一、今年特色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探索三大管理措施。一是运行模式全力打造。以“互联网+物业”为抓手,打造“政府统筹、党建引领,部门指导、镇街主推,市场示范、物业联动,社区发动、群众自治”,即“政府+社会、物业+专企”的“四轮驱动”垃圾分类台州模式,实现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全面推动“四轮驱动”模式在各县市区的复制和推广。二是标准规范逐步建立。出台了《台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台州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评价标准》、《台州市垃圾分类“四轮驱动”模式实施方案》等文件,《台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列入2020年立法计划项目。三是督查考核全面落实。会同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对市级机关单位、国企、医院、金融机构、宾馆、学校等各线开展专项督查,并要求各县(市、区)联动开展;同时积极配合同创办、城管委、美丽办、健康办、环保督察整改办等部门开展全市联动的各类考核。

(二)夯实分类基础,开展三大攻坚行动。一是垃圾处置能力三年攻坚行动。目前,全市新扩建焚烧厂7座,新增焚烧处理能力5450吨/日,新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6个,新增餐厨处理能力570吨/日。此外,全市现有建筑垃圾消纳场5个、建筑泥浆固化基地8个、装修垃圾分拣场38个、大件垃圾处理厂2个。二是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攻坚行动。在40个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10条“定时定点”投运商业街、10个“定时定点”投运小区的创建任务基础上,自加压力,创建市级示范小区50个、市级示范单位50个、市级示范学校50个、市级示范市场9个、市级餐饮示范点50个。目前,各地陆续完成招投标服务,同时加大创建工作监管,确保成效。三是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攻坚行动。依托台州再生资源产业优势,筹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扶持金属再生园区规模企业转型。联合支付宝公司,共同打造全品类全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的“互联网+”平台——智慧预约回收平台(台州系国内第三个、省内第一个签约城市),助力我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平台已覆盖椒江、临海、温岭等地

个住宅小区。

(三)加大宣传引导,推动三项创新举措。一是营造全民“拉风氛围”。设计“台州垃圾分类”log、吉祥物、配套宣传口号及视觉识别系统(VIS),向全社会传达统一鲜明的工作形象,多媒体多平台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逐步提升群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率。二是国内首创“拉风学院”。7月1日创办国内首个垃圾分类公众教育学院,打造集培训策划宣传研究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性平台。学院实施“三大计划”分别是培训“涟漪计划”、宣传“浸润计划”及科研“深蓝计划”,推出并实施万名督导员轮训计划和百名精英讲师培养考评体系。三是策划系列“拉风活动”。以“家、校、社”联动为载体,策划开展“垃圾去哪儿了”“毕业季,我为垃圾分类代言”“森林的呼唤”等各类主题活动;联合台州银行推出国内首张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联名信用卡——“拉风”白金卡,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使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短板

(一)工作成效仍有不足,分类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街道社区发动不理想,相关责任并未敲定落实,层层传递,致使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足。

(二)设施建设周期长,短期内处置能力存在缺口。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个别县滞后,处置能力缺口较大,建设进度有待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能力目前是短板,临海和北三县要到明年年底才能建成。

(三)分类意识培养难,前端投放效果有待提高。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的氛围和配套的惩处措施,相关配套政策长期缺位、难落地,群众意识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前端分类效果需要逐步提高。

三、明年工作部署

2020年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基层责任落实为主线,明确将垃圾分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真正纳入街道、社区工作范畴,纳入县(市、区)政府对街道的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接下来,我市要着力抓好机制落地,积极优化督查考核,稳步开展宣教工作,大力跟进常态执法,统筹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全域全覆盖。

一是工作机制要加快形成。深化已基本形成的“四轮驱动”运行模式,在“桶长制”的基础上,升级推出“三长制”工作机制,即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桶长+室长+总长”、公共街区推行“桶长+街长+片长”、社区(小区)推行“桶长+楼长+社长”,逐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强高效”的基层责任体系。同时,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表率作用,借助万名督导员力量,发挥志愿者服务精神,强力推动“三长制”工作机制和“四轮驱动”运行模式的真正落地实施。

二是督查考核要严抓落实。出台街道社区考核排名办法,每月对9个县(市、区)开展工作督查,抽查街道、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并在市级媒体设立“红黑榜”予以通报。联合市级各主管部门,继续开展对公共场馆等各线的垃圾分类工作专项督查,将垃圾分类工作逐步覆盖全市各地、各行、各系统。

篇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严守生态底线,是贵州改革发展进程与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任务。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层探索中,贵州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涌现出不少好的经验与做法,赤水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便是突出一例。

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是赤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赤水“国家生态市”创建自2008年启动,至2015年7月,历经8年,终获国家环保部专家组考核验收。赤水市成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市。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说,赤水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是对“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第一政治责任”理念的生动检验。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建设,制度先行。早在2007年11月,赤水市委托贵州省环科院编制了《赤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年3月,赤水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该规划。这份规划,成为赤水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决策的科学依据”,成为指导赤水市建设现代生态经济强市的“纲领性文件”。

“纲领性文件”通过4个月后,赤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国家级生态市创建目标,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督查通报制等多项保障机制,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部门和乡镇(办)的年度考核。

赤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赤水河环境治理。目前,赤水河流域治理已经上升到云南、四川和贵州“数据共享、信息互通、联防联治”层面,可见治污之艰难。赤水市已与13个相邻县市建立了联动保护机制,在环境执法、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11年7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赤水市也及时制定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意见》和《赤水河流域(赤水段)环境保护规划》,投入2000万元新建环境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增加人员编制,设立环保宣教中心、信息中心,形成了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综合执法体系。

保护与治理赤水河,需要“横下一条心”,对污染项目说“不”。赤水市对引进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群众反应强烈的项目,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并建立了空气质量与水质监测系统以及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定期监测信息。

赤水河流域要“率先开生态文明改革先河”。2014年4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出台,提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制度,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保护考评机制。目前,赤水市正在划定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试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探索建立赤水河流域资源管理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行政执法体制、投融资制度、保护考评机制等制度。

赤水的“优势是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生态立市”是赤水1990年撤县建市以来始终坚持的“主战略”。

环境整治是赤水“生态立市”的重要内容。据赤水市生态办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赤水已累计投入资金165 亿元,实施与生态建设有关的项目75个;关停矿山企业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17平方公里,完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15处;建成赤水河增殖放流站等生态保护设施,每年投放鱼苗200万尾;城镇集中式供水监测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粪便进行集中处理、利用建筑弃土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也已经初见成效。

竹子、竹林,对赤水生态建设而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1年以来,赤水结合自身实际实施退耕还竹工程。目前全市森林面积219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30万亩。大面积退耕还竹带来的成效,是赤水河出境段泥沙含量比10年前降低了70%,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减少近400万吨。

近年来,“赤水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赤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始终没有变”。赤水市森林覆盖率已达80.17%,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100%。2015年4月,赤水被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11个部委命名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环保部专家组认为,多年来,赤水市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区域生态经济水平明显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坚持生态经济引领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水“生态立市”战略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也赢得了金山银山。

在生态经济的引领下,赤水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增长18.5%。

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美丽乡村带、特色产业带、绿色城镇带、生态文化带,省级层面的“四河四带”规划勾勒了赤水河流域建设的美好愿景;丹霞城、竹城、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城、大数据建康城,建设“世界知名的‘四城’”,是赤水市立足区域优势的发展战略。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把生态与旅游、工业、农业、城镇化深度融合。

生态旅游业是赤水的金字招牌。赤水确立的目标,是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载体,完善、优化市内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将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线,推动赤水旅游的转型跨越。

赤水市有3万多名旅游从业人员,2014年游客接待量450万人次,单日接待游客最高突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赤水将全面引入PPP模式,高标准打造大同、丙安、复兴古镇,挖掘展示赤水文化,开发古镇文化产品,丰富赤水旅游业态。按照规划,到2020年,年游客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赤水生态工业的必由之路。目前,赤水市正按照竹循环经济、白酒、特色食药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等“一区五园”产业功能布局,着力引进和发展竹木、石斛、乌骨鸡等特色加工业和白酒、醋等特色酿造业。

为加快推进工业聚集发展、循环发展,赤水市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新型工业发展基金,并实施了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供排水设施集中处理工程。赤水以竹闻名,竹子在为生态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是生态产业生力军,赤水“黔北20万吨/年竹桨林纸一体化项目”已纳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竹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竹根、竹枝、竹叶全部加工转化运用。

竹业也成为赤水市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的重要特色农业产业。“十百千”指到2016年全市发展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高产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目前赤水市农民人均竹林面积居全国第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钗石斛6万余亩、乌骨鸡年出栏500万羽,都有较强“品牌优势”。赤水市将着力打造金钗石斛、竹业、乌骨鸡三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使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成为生态工业的“绿色原料”。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64

由于护士职业的性质、特殊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社会给予不公平的待遇等给护士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正确了解和分析影响护士心理的因素,探讨其对策,让护理人员保持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去面对护理工作,是保证高质量护理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之一[1]。ICU集中着各种病种的危重患者,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测和治疗仪器,也集中了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ICU护士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ICU的护理质量,由于ICU的特殊性,ICU护士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压力。

本文采取适当措施减轻ICU护士的心理压力,以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造成ICU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

怕出医疗差错事故: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服务已纳入法制化轨道,新的护患关系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ICU护士基本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工作,经常配合各种重症、急症及抢救,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偏差便酿成大的医疗差错事故。ICU护士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这不仅会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自己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风险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中:大量文献表明,甲醛、戊二醛、臭氧等不仅有很强的刺激性,而且容易致癌、致畸、致肺纤维化等。而ICU护士却每日工作在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的环境中。在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日益增加的今天,ICU护士却每天直接、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和排泄物等各种传染源,加上各种监护仪、抢救仪器报警的噪声、利器伤害和透视辐射等,都对ICU护士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工作劳动强度大:ICU护士是一个在特殊的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大部分ICU在人员缺编的情况下,工作性质的需要迫使ICU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完成工作时间和工作范围内的所有任务。急诊和抢救工作使ICU护士随时处于应激状态,以致昼夜颠倒,三餐无规律,人体生物钟被打乱,这些都给她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社会和工作待遇低: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将护士置于组织底层,护理工作虽然繁杂而辛苦,技术性强,风险性大,但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患者及家属也往往认为治好患者是医生的手术刀,而忽略了护士抢救过程中的作用,因而对ICU护士不理解、不尊重,部分领导对ICU护理工作也不了解、不重视,从而产生了待遇和分配上的不公,这些都给ICU护士造成了心理压力

ICU护士心理压力的调适

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加强护士职业意识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塑造健康的职业心态,提高工作兴趣,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对护士要采取引导和培养的方式,使得护士树立护理工作正确的价值观。

强化防护意识,优化工作环境:针对有害因素,ICU护士应加强防护意识。在接触有害物品时戴手套;注意各种仪器维修,减少噪声产生;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防止利器损伤;改善ICU内通风,尽量将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挥发气体和麻醉废气排放至室外;患者需照X线片时,穿防护铅衣,为ICU护士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工作环境,势必能减小她们的心理压力。

合理的休息和锻炼:当个体遭受压力时,休息是保存能量的重要方法,因此当感受到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身心不适时,应适当的休息。同时保持活动和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的反应。ICU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应合理,以保证繁重工作后的休息。

改善护士待遇,提高护士地位:国外护理专家认为,物质及精神奖励对提高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的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因此,管理者应适当增加护士晋升及深造的机会,改善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激发她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做好宣传教育,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认同护士的工作,增加对护士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使护士从心理上感到满足。

管理者要重视护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增加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在重视护士对患者“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应注意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长制定工作标准的素质及表率素质、指导工作的素质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护士所感受到的压力呈高度负相关。根据ICU的压力特点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制订合理的人员配备和科学的工作流程,科学合理的排班方法,培养和谐的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休息环境,提供心理培训和咨询。正确对待护患矛盾和冲突,维护患者的同时,也要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黄丽婷,刘晓红.我国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现状和思考.护理杂志,2002,19:(6).

2 谢文.护士工作疲惫感与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62.

3 钟华.ICU护士心理压力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48.

4 杨义,解永林,赵莉.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分析[B].吉林医学,2005,9:938-939.

5 黄秀兰.ICU护士心身耗竭综合症的预防[J].当代护士,2006,2.

6 尹敏敏,赵君,王萍.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J].护理杂志,2005,9.

7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3.

8 高敏,刘勉.浅谈干部病房护士工作中的心理压力与调节措施[C].中华医学杂志,2008,9:839.

9 梁柳梅,梁琼好.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探讨.吉林医学,2004,5.

10 闫莉.护士的心理压力应对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6,10.

11 胡军.新时期护士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现代护理,2005,10.

篇6

水环境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安全意味着有清洁、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严重的水环境不安全将会引发经济不安全和社会不稳定。安徽省肥西县地处安徽中部,濒临巢湖,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南北两侧分别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县内分布五条河流,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地表水总体保持稳定,在丰水、枯水季节局部地区地表水质有波动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养殖规模化快速推进,以及农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城乡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日趋加剧,使水环境保护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为成功化解县域内水污染风险,肥西县委、县政府不断强化水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地表水、饮用水安全,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落实责任主体

 

肥西县政府下发《关于印发肥西县三河镇等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的通知》。该通知按照《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的7个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为:在河流取水的,取水点起上游5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一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河道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 米内的陆域为准保护区。在湖泊、水库取水的,以取水点为中心,半径500米范围内的水域陆域为一级保护区(水库坝下除外);一级保护区以外的水域和正常畜水线以上200米内的陆域,以及从流入湖泊、水库的河流的入口上溯3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内的陆域为二级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河道上界起上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内的陆域为准保护区。2010年以来完成了保护区规定界桩、标志牌设立,制定了配套保护制度与措施,使饮用水保护工作步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

 

第二、河道定期开展巡查,及时清除隐患

 

肥西县政府精心组织,迅速行动,成立了塘西河、派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水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对桃花镇、桃花工业园涉及派河流域水环境问题逐一开展整治。主要做法是:1、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对流域划分网格,县建设局、环保局,桃花工业园、桃花镇抽调人员,成立6个排查组,对每段管道,每个窨井盖、每个小区、每个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不放过每一个窨井,不漏掉每一个排水口,并明确专人做好排查记录,写好排查日志,建立排查档案。 2、制定措施,全面整改。桃花工业园、桃花镇对排查复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跟踪督办,“办结一处,验收一处,销号一处”,直至发现问题得到全面整改。通过水环境排查整改,肥西县桃花镇、桃花工业园辖区涉及派河流域排污单位、小区、企业基本完成污水接管,并进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处理。

 

第三、开展断面监测巡查,争取掌握主动

 

肥西县县环境监测站每月定期对全县地表水、饮用水源进行监测,主要监测河、渠富营养化程度,酸碱度等指标,并据此判定水质级别和变化动态,如出现异常,及时查明根源,并采取措施整治解决。有关监测结果均及时定期上报县政府。县环保局对自来水厂确保居民用水安全等做了严格要求,实行以月调度,监控自来水厂水质质量,确保全县人民饮上放心安全优质的自来水。

 

第四、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大治理投入

 

肥西县在省市范围率先建成了三河、紫蓬两座乡镇污水处理厂。三河污水处理厂总投资4000多万元,日处理能力5000吨;紫蓬污水处理厂总投资3000多万元,日处理能力5000吨;筹建县城中派污水处理厂,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120亩,日处理能力20万吨,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概念性规划、项目建议书、可研等前期工作。同时,2013年按照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启动了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为彻底根治乡镇污水污染乡村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求企业排水实行雨污分流,外排水达标排放并进入市政雨污管网。加强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业基本做到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处理做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境。肥西县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在“强行入轨、超高对接”的发展形势下,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存在着不少问题:1、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带来环境污染的加剧。近年来肥西县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水环境质量也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多而变差。2、产业结构趋于重型化,排放控制压力大增。根据肥西县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汽车、家电、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发展迅速,产业链低端,结构性污染严重。3、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不配套,污水处理设施不足。肥西县老城区合流制管段较多,新城区污水管道覆盖率不足,造成污水收集率低。部分县城污水处理厂没有预留备用地,远期难以扩建。现有污水处理厂规模不能满足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需求。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现代农业和农村工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的改善会导致农村面源污染加剧。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带来河流水环境污染加重。当前肥西县正处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应下大力气抓生态文明建设,做好水文章,实现肥西县山青、水秀、城美。

 

1 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巢湖水质

 

为进一步健全肥西县水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根据《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应在全县范围内的河流和饮用水源地实行“河长”管理责任制。“河长制”实行属地管理、辖区负责的工作机制。列入国控、省控的派河、丰乐河以及入湖河流杭埠河(由市级进行考核),河长由县长担任,副县长、环保局长担任河长助理,流经乡镇(园区)的书记、乡镇长担任段长。县内其他主要河流(干渠),河长由乡镇书记担任、副河长由乡镇长、人大主席担任,村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段长。其它与主要河道相关的水库、饮用水源地责任人由所属乡镇书记担任。明确职责,实行责任追究。

 

2 实施全面监控,做好水污染治理

 

要不断加强水污染监督的软、硬件实施建设,在主要河流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候对水质进行监控,采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增强保护主动权。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项目,完成全县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并本着因地制宜、一企一策措施,切实做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建设,确保全县水环境稳定趋好。同时,突出做好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

 

3 规划养殖区域,消除农业面污染

 

为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水平,防止和遏制畜禽养殖污染恶化的趋势,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要求,调整优化全县畜禽养殖业生产布局,确保畜牧业生态环境安全。肥西县制定了肥西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定方案,即在肥西县行政辖区内,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三大类。禁养区不得兴办新的养殖项目,已有养殖场限期迁移和关停,限养区不得扩大生产,并按要求搞好综合环境治理,确保达标排放,可养区可适度发展,养殖三区划定,为解决养殖污染打下基础。

 

4 严查污染隐患,加大非法排污管控

 

为防止水污染事件发生,县环保局要加大水环境监察力度,工业企业违法排放废水,做到防患于未然。尤其对涉水企业、规模养殖业以及城乡生活污水排放,细致严查排污隐患,依法查处打击违法行为,把问题解决在初始期,确保水环境安全。要不断健全农村水环境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农村

 

水环境管理队伍的执法能力。目前,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无法实现对大量而分散的村庄的有效管理,因此,农村水环境保护管理应该在现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分管部门齐抓共管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行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制度,即在各乡镇建立乡镇环保所,作为县环保局的派出单位,其建制为副科级。乡镇环保所和原有乡镇所属的水利站、林业站、畜牧站、渔业站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当前,水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政府承担着水环境治理的重大责任,同时也要学会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民主参与,政府与社会组织、民众共同治理水环境是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肥西县的水环境治理,应借鉴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寻找适合自己水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河道堤防整治管理;防治措施;重要性;分析

1 河道堤防整治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河道堤防及里下河圩堤是防御洪涝灾害的第一道屏障。治水离不开“堵、疏”两字。“疏”就是疏深拓宽原有河道,加大河道承载下泄洪水的能力;“堵”就是加高加固河道堤防,把洪水堵在堤防外侧。只有河道堤防坚固耐用,抵挡得住洪水冲刷,才不致于堤身坍塌,只有堤防顶高程超过最高洪水位一定的高度,洪水才不会漫过堤顶冲向圩内,才能保住堤防内侧的农田、村庄、企业等等。

(2)河道堤防及里下河圩堤是行洪泄洪的重要保障。《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都对河道堤防性质、管护等作了明确规定,河道堤防是行洪泄洪的重要保障。小雨量高水位局面的出现,高水位长时间持续局面的出现,突显了河道堤防和里下河圩堤抗御洪水的功能。频繁的行洪泄洪,自然对堤防的要求也格外的高。只有高标准的堤防才能挡住长历时的洪水过境,堤内万物才能得到保障。

(3)建设堤防是保护水土资源的必要手段。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堤防塌损、土地面积减少,进一步带来河道淤积、流水不畅、水质恶化,以及防洪能力降低。因而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是我们河道堤防建设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头等大事。我们能做并且已经在做,是进行水土流失治理。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必要的手段是以加固加高圩堤为主的河道堤防建设,建设后即时进行管护的地方,呈现堤防坚固,土地保牢的局面,是成效最为显著的。

(4)堤防是绿化美化环境的有效载体。管好用好河道堤防历来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面广量大的河道堤防上结合水土保持措施,植树种草,大力推广植物型护岸,村庄整治点附近,重视农村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的修复、营造与保护。整治后河道及堤防水清岸绿,环境美观,显然已真正成为绿化美化环境的有效载体。

2 河道堤防整治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意识不强,广大干部群众对河道题防管护的主观意识还不强。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认识是:河道是天然形成的,根本不考虑对其进行养护。虽然通过近几年大力整治,水环境改善了,堤防标准提高了,但对整治的河道及堤防的后期养护依然没有重视起来,沿河部分居民、企业水法意识、环境意识、清洁意识薄弱,把河道当成天然垃圾场,有什么倒什么,造成河道污染、河床淤积、水流不畅,蓄水过流能力下降。

(2)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区没有专门的河道管理机构,各乡镇对河道堤防的管理也是重建设、轻管理,没有专门机构、人员、经费进行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实行“六位一体”后,作为事实上的管护单位村民委员会,由于与农户之间缺乏直接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还做不到对河道堤防一类公益性设施实现制约性的有效管理。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搞好工程维护,发挥工程的最大运营效益。

(3)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堤防工程管理主要局限于涉河工程审批、堤防管理范围违法案件的处理,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对于堤防工程的日常巡查、维护力度还不够。更不要说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如卫星定位、实时监控等,对河道堤防进行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

3 河道堤防整治管理的防治措施分析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河道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应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到河道整治是加快推进民生水利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科学发展观、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现代生态资源水利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稳步推进河道整治工作,对市级河道特别是市与市之间、镇与镇之间的交界河道整治要加强协调和督促,要真正落实“河长制”,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全力支持河道整治工作。河道整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拓展思路,抓难点订方案,将清淤、固堤、护岸、水生态建设作为河道整治的关键来抓。积极探索建立起河道整治运作新机制,要与圩堤加高加固相结合,与还桑肥田相结合,与利用淤泥制砖相结合,与植树造成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河道承载渲泄水体能力,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提高水环境的活力,努力做到整治一条河道,清淤一条河道,加固一条堤防,营造一条绿色长廊,改善一方水环境。

(2)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建立堤防管护制度是科学规范做好河道堤防养护工作的前提。首先,制定专人负责的日常检查制度,做到“定人员、定河堤、定责任、定报酬”,堤防隐患早发现早处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在防汛时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其次,提高管护人员业务素质,每年要不定期的组织水利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从而大大的提高基层水利职工的业务水平,为真正实现科学防汛创条件。

(3)加大投入,有序推进。河道堤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道管理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各级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拨款解决管护维修费用。一是建立河道堤防管理基金,用于河道管理。“政府应将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到的经费集中起来,建立“河道堤防管理保洁基金”,专款专用。二是适时组织社会力量,进行集中整治。各镇街道要坚持把河道管理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还可利用农闲季节,积极指导协助行政村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区域内的河道堤防进行集中整治,保持河道始终“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三、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河道堤防管理虽是地方各级政府的事,但也离不开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水利部门应积极地、经常地、主动地向省和市有关部门汇报河道管理工作情况及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争取上级的重视和理解,并从资金上给予更大更多的支持。四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多方筹措经费。由于河道堤防管理是全民的事,各镇、街道政府可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向辖区内的厂矿企业、单位部门捐助、村民、市民资助,“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钱出钱”的办法,筹措资金,缓解管理经费不足。

篇8

XX县按照《市“四控”行动一个意见和四个办法》要求,综合施策,出台方案,有序推进。制定并印发《XX“四控”行动实施方案》。坚持政府主导、典型带动、综合施策、全民动员的原则,结合地方实际,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工作。

一、“四控”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控肥增效采取的措施: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一是开展土样调查。借助盐碱化耕地的普查和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完成我县土壤普查工作,建设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内推广使用有机肥、掺混肥、复合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二是加快智能配肥的推进。引进推动肥料企业建设“液体加肥站”和“固体配肥站”,为农民开展个性化的配肥服务,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用量。2019年建设   个智能配肥站,测土配方施肥达到  万亩以上。

2、提高耕地质量。一是大力推广有机肥。引进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引导农民使用,培肥土壤。开展商品有机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扩大施用面积,推广有机替代无机。2018年使用有机肥达到  万亩,2019年达到  万亩。二是加大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力度。依托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配合耕地机械深松旋耕,辐射带动农民开展向日葵、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2018年小麦、玉米、向日葵秸秆还田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  %,2019年达到  %。推广麦后绿肥还田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三是实施工程提升地力。大力争取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深耕深松等项目,全力推进改盐增草(饲)兴牧等工程,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化肥使用量的减少。

3、转变施肥方式。一是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在农业科技产业园、示范园内建设种肥同播、机械深施肥技术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转变农民施肥方式。二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依托项目,引导、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较农民常规施肥方式亩均减少氮肥  kg,节肥  %,氮肥利用率提高到  %。

4、推广应用新型肥料。建立有机肥、掺混肥、复合肥、缓控释肥等肥料生产、销售的奖补机制,加快我县肥料减量增效步伐。在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全面推广示范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引领带动新型肥料的使用,逐步替代传统肥料。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施肥观念,以项目、惠农政策等对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补贴,引导农民使用缓控释、水溶性等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5、建设试点示范带动。整合项目和资金,由各苏木镇、农场和农业部门联合开展示范园区建设,集成推广以上多项技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6、坚持源头控制。严格执行《市化肥减量增效实施办法》,根据我县化肥施用量较大、肥料品种较多的实际情况,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其他各相关单位配合,完成县内化肥生产企业和销售点登记备案库建设并进行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肥料销售登记备案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坚决杜绝假化肥、劣质化肥的生产销售,动态监测全县化肥生产和销售情况。

(二)控药减害工作采取的措施:

1、加强农药监管。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对高毒、高残留农药不许生产、销售、使用的规定,对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按照相关法规条例,追究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严格管理限用农药。对国家农业部限用农药分类准入,实施定点销售制度,全县设立  个销售点。限用农药进货时必须到县农药管理部门备案,建立全程可追溯平台,采用实名制购药,实现购药、使用全程可追溯。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农药经营、使用监管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执法检查,对违法经营、使用农药行为严厉查处。鼓励广大群众进行举报,鼓励农林牧水综合执法监督执法局监督举报电话   。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强农贸市场内农残检测室的建设,加大农产品农残抽检力度。

2、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农业部“农作物疫情田间监测点”建设项目和资金,完善重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力争监测预警体系实现重点乡镇全覆盖。

3、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一是扶持发展装备精良、服务高效、规模适度的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对统防统治作业费给予一定补贴,统防统治面积达到  万亩,力争达到  万亩。二是鼓励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提升装备水平,所需统防统治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三是利用高效施药机械减量,避免农药“跑、冒、滴、漏”等现象。推广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高效常温烟雾机,采用低容量喷雾、扇形喷头、静电喷雾施药技术,降低药效飘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

4、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率先在科技示范园区、合作社基地等实施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并以此进行展示示范,以点带面,提高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  万亩。以物理、生物防控代替化学防控。物理防治方面大力推广杀虫灯、黄板、蓝板,性诱剂等物理方式诱杀害虫,减轻病虫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化学防控方面一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二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三是合理使用助剂,提高药效,减少药液流失。

5、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针对农民意识淡薄、对农药安全使用知识一知半解等问题,通过发放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手册,并加强对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的培训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加强现场指导,引导农民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并重,在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的基础上,根据病虫发生期及农药作用特点,选择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三)控膜提效工作采取的措施:

1、加强农膜市场监管。市场监督管理和农牧业综合执法等执法单位负责从生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加大监督检查处罚力度。严格执行《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国家标准,根据《  市农用地膜管理办法》,从2018年5月1日开始执行,禁止在我县生产、销售、使用厚度低于0.01mm的非国标农用地膜。农用地膜生产企业、销售者应当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农用地膜生产应符合国家政策。政府鼓励和支持农用地膜生产企业研发生产高标准、长寿命及按需求定制的农用地膜产品。农用地膜新产品须由生产企业或生产企业委托有关部门进行2年以上的多点田间应用试验,经农牧业环境保护部门评估确认达到国家标准后,方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2、加大废旧残膜回收力度。本着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鼓励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积极回收废旧残膜;鼓励农民自发收集废旧残膜,以旧换新,实现废旧农膜资源再利用。农膜回收机械全部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回收站点,政府对回收企业予以补贴,具体补贴办法参考《  市农用地膜管理办法(暂行)》。农膜回收机械全部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争取上级资金  万元,每个回收网点补贴  万元,主要用于回收场所建设、设施设备购置等。开展废旧地膜残留定位监测,共设置监测点  个,按年度采集数据。推广“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技术  万亩,减少地膜投入,实现控膜提效。制定和报送了《XX县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与处置实施方案》,有关事宜正在落实中。推广新国标地膜  吨,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  亩。

3、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在农业科技产业园、示范园内推广可降解地膜,并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

4、推广节约型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达到一膜多用、重复利用的目的,减少地膜投入,实现控膜提效。

(四)控水降耗工作采取的措施:

1、切实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灌溉利用效率。严格执行《   市农业用水“控水降耗”实施办法》,全面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灌溉管理制度,坚持“早浇、节水、保墒”,坚持总量分配、用水管理、用水计量、水费计收“四到直口”的用水制度和“指标到渠,供够关口”的供水原则,严控秋浇用水量、春灌用水定额和井渠双灌提取地下水总量。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对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秋浇实行统浇、包浇,推行“一把锹”浇地统一秋浇灌水标准等措施,严禁深浇复浇,提高灌溉效率。严控井渠双灌提取地下水总量,实现采补平衡。将灌区内井渠双灌区纳入统一调度管理,正常年份利用井灌用于青苗灌溉,春灌干地和秋浇用水采取引黄灌溉,实现采补平衡。

2、积极改变用水方式,加快工程措施节水。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土等部门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水权转换、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大破大立工程,倒逼农民土地按照“一户一田”的模式规模化经营,为高效节水创造先决条件。一是继续实施渠道衬砌工程,推进工程节水源头减量。二是在科技示范园区、设施农业、露天瓜菜、玉米生产上配套水肥一体化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井黄双灌”技术,推进农艺节水过程减量。三是利用各类水产养殖区等储水池塘湖泊,试验应用黄河水二次澄清后水肥一体化技术,扶持鼓励生产者通过渠道取水、机械运水等“土办法”,在农作物果实膨大的关键时期适时补水,推进“鱼农互补”二次利用措施减量。四是有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与优势农作物轮作倒茬,发挥好“河长制”的作用,推进管理节水终端减量。水利部门负责积极争取国家节水改造资金投入,重点要做好骨干渠道的节水改造与维修养护,减少输配水过程损失,同时加快推进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强化已建成的高效节水项目的管理,提高节水效果。

3、注重农艺措施节水,不断调优种植结构。加大推广立体种植技术力度,推广小麦套葵花、小麦套玉米和瓜类、葫芦等经济作物间种葵花等立体栽培模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实现节水降耗  %。引导、鼓励合作社、农企等社会化组织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收获,确保作物生育期内高效利用水资源。严格执行《  市农业用水“控水降耗”实施办法》,全面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灌溉管理制度,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小麦套葵花、小麦套玉米等立体栽培模式,全年实现节水  多万立方米。

二、“四控”工作取得的效果

(一)控肥增效的效果:逐步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有机肥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  万亩以上;机械深施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以上;逐步增加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  %以上。

(二)控药减害的效果: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绿色防控面积达到  万亩以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  %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

篇9

一、基本情况

我市从*年开始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产业开发为主线,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全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2.31亿元,实施土地治理83.1万亩,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46个。项目涉及七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县区的80个乡镇,613个村,受益农民达160多万人,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多元。

在土地治理项目方面:累计衬砌支、斗、分、引渠道2919公里,开挖疏浚渠道359公里,修建排灌站100座,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668眼,新建扩建小型蓄水工程24处,采用深翻改土、测土施肥、秸杆还田等方法改良土壤87.15万亩,补贴购置农业机械638台套,新修和拓宽整修机耕路93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经济林、水保林9.33万亩,培训农民43.7万人次,装备乡镇农技服务站67个,实施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53.48万亩。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3.5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55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4亿公斤,新增油菜籽生产能力1353万公斤。

在产业化经营项目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种植项目20个,建成蚕、茶、果、药、菜生产基地3.87万亩。重点扶持了*县、*区的蚕桑生产基地;*县、*县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县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县药用玫瑰、*县西洋参、*区丹皮、*县红豆杉、*县茯苓等中药材种植;*区和*县蔬菜种植基地等项目。二是建成产业化经营加工项目和流通设施项目19个。主要扶持了*县*、*、*茶叶加工厂;*区过街楼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莲藕精深加工厂;*县张蓦丝绸厂、植物淀粉加工厂、博望镇蔬菜加工和柑桔光电分选线;*县万吨大米加工厂和*县种子加工厂;*县春光油脂厂2万吨高档双低菜籽油生产线等项目。三是建成产业化养殖项目7个。扶持了*县堰口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县特种水产养殖场、劳武水产养殖场;*县白龙镇良种猪繁育、市乳业总场奶牛养殖和*县三合乡无公害猪养殖等项目。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年新增总产值5.5亿元,新增利税6285万元。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中省的高度肯定,多次受到中省的表彰奖励,省政府先后两次在汉中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市的经验;在省上组织的检查验收中,我市有5个县区的开发项目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奖励土地治理规模2.5万亩,财政投资750万元;20*年我市在接受国家三年一次的验收考评中,受到了国家验收考评组的好评,并奖励*县土地治理开发规模0.5万亩,财政投资156万元。调查中委员们对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振奋,对长年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第一线的干部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表示由衷的钦佩。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到验收等,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了申报、立项、竞争制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制和重点工程招投标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

2、有完善的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并每年有所增加,同时,规定了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和项目区农民自筹投入比例。我市也把配套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使资金投入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制,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3、有一套科学的综合治理措施。农业综合开发重在开发,贵在“综合”。一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推广等治理措施配套实施,综合治理效益显著;另一方面注重与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当中。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导向作用。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规模较小。我市的产粮核心区有169万亩水田,纳入开发项目的仅仅只有100万亩左右。丘陵山区的中低产田面积更大,亟待开发。国家下拨的土地治理项目规模每年仅有7万多亩,产业化经营项目5个左右,财政投资3000多万元,很难满足农民群众急待开发的需要。全市还有*、*、*、*四个县至今还没有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不能申报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区域差异较大。按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的原则,前几年的开发重点大部分在自然条件好的*乡镇,经过这些年的项目实施,这些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而尚未实施开发的丘陵山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仍然很差,和项目开发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四个尚未纳入综合开发的县和已经实施开发的县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差距也已经逐步显现。这种区域差异的存在与全市农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3、涉农资金投向较散。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一直采用部门分块管理的办法,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金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和协调,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4、投资标准较低。随着开发建设逐步向浅山丘陵区域推进,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浅山丘陵区需要架桥修路的工程要比*区多,砼U型渠的衬砌改造和灌溉站、机电井建设都会因为山区沟壑纵横、水势比降落差大,而使得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再加上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丘陵山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实力、村组和群众的自筹资金能力都比*地区差,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

5、自筹资金落实较难。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项目区农民配套投入的自筹资金及投工投劳应占财政投资的三分之一,我市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为25%。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不发达,村组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可支配收入不高,农民自筹资金落实难度很大。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方,群众的投工集资不能到位,形成空账,致使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建设速度缓慢,质量难以保证。

6、建后管护较差。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管护主体虚设,建后管护的约束机制和管护资金缺位,项目区干部群众管护意识淡薄,乡镇、村组缺乏严格的管护制度和管护措施,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户侵蚀渠坎路肩,导致U型板被水冲翻,路边树木被折、被拔,标志牌被毁等多种人为损毁工程设施的现象。

7、龙头企业较弱。近年来,我市的龙头企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综合实力都相对较弱。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选择实行竞争立项、择优立项的政策前提下,对我市申报、立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及时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

三、几点建议

1、整合涉农资金,提高开发整体效益。一方面要做好同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整体要效益。根据省上统一要求,建议在不改变投向的前提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农业开发资金与扶贫、粮食生产、农业科技推广、林业和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以有效解决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建设交叉布置,重复检查,多头管理,资金分散,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效益等问题,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内部运筹和投向的整合文章,向投资结构要效益。应根据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总体目标,对投资结构和投入重点作适当调整,由过去主要扶持粮食主产区改为扶持粮食生产和扶持高效经济作物相结合。各开发项目县应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开发片区调整到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的丘陵山区,以缩小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别,提高我市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2、做好项目储备,扩大开发规模。积极做好后续项目的储备工作,要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和优质粮油加工,认真调研,严格筛选,从项目入库、申报、评审、到立项的各个关口都要严格把关,真正实行公开、公平竞争立项的制度,对那些开发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产业项目在经过专家论证后优先申报,争取立项。对镇乡、村组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够足额落实、产业开发有条件的地方项目给于优先立项。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选项立项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以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好项目、大项目争取国家投入。要切实做好*、*、*、*四个县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的申报工作,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加大争跑力度,争取早日批准,以扩大我市的农业综合开发规模。

3、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下达计划和行业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项目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渠、路、井、树、桥、涵等设施布局相配套,田间治理要与村容村貌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要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相结合。达到满足生产需要,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技术规程,规范组织实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要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以县级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坚持按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坚持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建设的前、中、后期,都要公示项目的建设内容、任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项目实施主体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以及投资安全负全责,市县区对建设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实行奖优罚劣,动态管理。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筹资投劳难题。长期以来,农民筹资投劳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制约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这一难题。第一,适当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研中,农民筹资投劳比例偏高的反映较为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拿出具体数额逐级上报,力争能够降低硬性比例。第二,在筹资投劳的方式上,可以采取以清晰的收益对象筹集。例如对机井工程、电管站实行业主负责制,发放使用权证。首先选定业主,业主自身先自筹一定数量的资金,据此获得工程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次由业主牵头组织筹资投劳,业主根据受益范围与群众协商,签订合同,落实筹资投劳。还可以采取“一次计划,分年筹集”及“分类筹集,自筹自用”等办法,这样农民承担的起,能够调动农民积极性,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第三,加强筹资投劳的管理。要制定统一的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的收、用、领、销制度,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实行专项管理,专款(工)专用,并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以资代劳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并办理书面签字手续,严禁强迫农民以资代劳。

5、重视建后管护,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第一,要通过宣传,增强群众管护意识。项目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建设的成效,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的区别以及项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对比,用事实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在项目区形成一个爱护工程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管理。第二,将项目的建后管护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各县区每年应按时上报项目管护计划,经市上审批并编制管护实施方案后组织实施。同时定期对各项目区管护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做到奖优罚劣。第三,因地制宜,创新管护模式。项目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管护模式。例如,对道路、排水沟、桥涵、林网等公益性项目可实行乡镇统一管理。对林网树木统一进行采伐更新,收益作为管护资金;对水利设施可实行井长制加协会的管理模式,以灌溉区为单位成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收费标准,由井长负责本井片范围内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对一些已建成的林网还可以实行划片拍卖,落实产权主体,由产权人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维护,乡镇政府负责监督。第四,建议尽快制定农业综合开发的管理工作条例,明确项目运行管护条款。对于破坏项目设施的行为依法严肃进行追究查处;对改变项目区土地使用用途的,由建设单位依法给于赔偿;对项目监管不力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发展。继续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种养业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重点支持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奖励支持发展快、成长好、贡献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继续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让农民在扶龙头、建基地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运行质态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农民增收强的企业,坚持重点扶持、连续扶持,实现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响品牌的目的。

篇10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

一是以训促学,以考促学,抓好国家公职人员普法教育。县委普法办牵头,从行政执法机关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在法律法规的熟知和应用上有相当水平的同志组建普法宣传讲师团,每年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新近颁布以及经常适用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讲座。以全国“五五”普法统编教材《干部法律知识读本》为主教材,组织全县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对读本中的法律法规进行专题辅导讲座。对新提拔录用和招考录用的乡科级干部实行任前普法学习考试。规范统一实施国家在职在编工作人员年度普法考试。二是以教促学,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按照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全县28所中小学校按计划开设法制课,并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每年从政法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讲师团在每个学期开学期间分赴各乡(镇)、各学校举办法制巡回讲座。同时推行法制副校长制度,主动与政法部门和教育部门联系,从政法部门选派和聘请了28名法制副校长到中小学校任职,协助学校抓好法制课教育,每学期组织青少年学生作法制报告、上法制课等“法律进校园”和编印法律法规资料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活动。三是以宣促学,抓好农村群众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村两委换届,“两校进村”和调解人员集中培训学习,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制宣传讲座,把法制宣传中心户建设作为农村群众学法的窗口,以查阅相关资料、请法律专业人员讲课、组织村民讲解法律知识等形式组织村民开展学法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采取“联合互助”的方式下乡进村与群众面对面开展培训讲座、以案释法、印发资料、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通过合法正规途径反映利益诉求。四是以进促学,送法进单位入社区,以巡回授课、集中学习辅导、组织演讲、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专业法部门法的宣传普及和提高。五是以帮促学,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集中组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教育,与公安、劳动社会保障、工商、人口计生等部门联动配合,建立健全外来人员普法讲师团、流动法制学校等组织,到外来人员比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工矿企业、大型超市等单位上门举办法制讲座,利用乡村集市,以发放宣传资料、流动广播,咨询解答等形式送法到基层,送法到外来务工人员手中,同时开通外出和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对一些情况特殊经济比较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中心及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方面的帮助。六是以送促学,提高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和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紧紧围绕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企业厂矿生产经营、厂矿职工合法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企业厂矿的不同情况采取举办讲座、散发法制宣传资料、流动巡回广播、送法律法规小册子、召开职工会议讲法、咨询解答等多种形式,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厂矿活动。七是以讲促学,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和法制讲座,提高了他们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和水平。八是创新载体,突出重点,深入扎实开展法制宣传“进乡村入农户、进单位入社区、进学校入课堂、进企业入车间、进矿山入班组、进林场入林区”为主要载体的“六进六入”活动。通过全方位多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力度,全县每年受教育人数达20多万人次。

(二)抓实基层,打牢基础,创新机制,狠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近年来,*县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巩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保障措施来抓,在建立健全调解组织、落实办公场所、选优配强调解人员的基础上,按照“预防为主、调解结合、教育并重”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一是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切实加强基层调解室建设,做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印鉴、有桌椅,调解制度、程序、纪律规范上墙,在调解室醒目位置设立温馨提示语,卷宗文书格式化、规范化,卷宗档案实行一案一卷,相关材料完整,手续完备,台账表册齐全,各村调委会制作的卷宗档案报乡(镇)人民调委会审查把关后统一管理统一存查;二是因地制宜,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重点围绕“调”字作文章,在“防”字上下功夫,健立健全矛盾纠纷集中统一排查、信息联络反馈、领导接待、疑难复杂纠纷联合调处、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和责任追究等六个方面的长效机制;三是抓死基层一线情报信息掌控工作,依托和发挥当地村组干部、调解人员人缘地缘和情况熟悉的优势,摸排清查各地矛盾纠纷发生规律及其特点,注意随时发现新情况,掌握新动向,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信息情报,按照及时准确、客观真实的原则,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为预见、预防和化解消除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四是采取散发资料、广播标语、法制讲座、咨询解答、进村入户讲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从根本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五是创新人民调解激励机制,20*年对全县人民调解组织实行“以案定补”把解决调解员报酬与调处矛盾纠纷案件结合起来,按照“谁调解补偿谁”的原则,打破吃大锅饭思想,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标准为简易纠纷每件定补5元,疑难复杂纠纷每件定补50元,热点纠纷每件100元,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200元,特别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300元的标准进行以案定补,“以案定补”的落实兑现,激活了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案件数量大幅上升,20*年与20*年相比上幅近70%,人民调解员报酬从根本上得到落实,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满意度上升;六是挖掘人民调解文化,把法制宣传与人民调解结合起来,在群众中采取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形式把人民调解融于法制宣传当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民间法制文艺节目使群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预防遏制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七是依托基层调解组织、开展部门联合行动、加强接边衔接沟通、开辟法律济困通道,狠抓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和调处工作,20*年,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受理调处矛盾纠纷4700余件,调处成功4580件,调处成功率达97.4%,最大限度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维稳保障功能,基本达到了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愁的工作目的。

(三)关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落实法律援助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在加强业务学习、注重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援助条例》和《云南省法律援助办法》,认真落实《曲靖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则》,严格执行案件受理、案件审批、案件指派、质量跟踪反馈等各项规章制度,在全县8个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和残疾人法律援助无障碍通道,在劳动保障、民政、残联、老龄、工会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切实为老、弱、病、残、贫和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使社会弱势群体不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无法享有法律服务的权利。20*年以来,*县法律援助机构共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经济困难家庭以及其他援助对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68件,为384名弱势群体提供了法律方面的帮助,接听电话咨询解答2000多人次,为社会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提供了法律服务保障。

(四)创新载体,搞好服务,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我县始终把安置帮教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积极争取上级重视支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对刑释解教人员和服刑劳教人员开展“五个接触”帮教工程。即:与刑释解教人员相接触,开展经常性回访教育和走访谈心,掌握其思想动态和活动情况,防止刑释解教人员思想滑坡,行为走样;与服刑人员相接触,把帮教工作延伸进监狱、劳教所,对*籍服刑人员开展送法律、送书籍、送文艺、上法律课形式多样的帮教活动;与监狱、劳教警察相接触,听取监管人员对服刑人员改造情况的意见反馈,沟通了解服刑人员情况,预防服刑人员走极端出现脱逃脱管的现象;与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相接触,沟通掌握刑释解教人员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实施亲情感化帮教;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相接触,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寻求各方面对帮教工作的理解和帮助,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和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20*年以来,我县共接受刑释解教人员230人,230人都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了妥善安置,没有发生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重新劳教和脱管的情况。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对矫正对象进行了摸底调查,目前我县有矫正对象259人,该项工作在我县已全面展开。

(五)立足基层,面向群众,认真抓好法律服务维权工作。

加强公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法律法规和理论业务学习,从执业执法、办证办案、服务群众等方面理顺和规范执业执法行为,进一步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扎实抓好维权工作。20*年以来,公证处办理各类公证862件,律师事务所办理案件386件,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办理民事和刑事自诉案件1036件,调解复杂疑难纠纷826件,协办公证36件,办理见证189件,写作法律文书1796份,解答法律咨询7000余人次,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二、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为保障,抓实基层基础设施建设。

在抓好队伍建设、履行维护社会稳定职能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帮助,积极向县委政府和市司法局请求汇报,主动与乡(镇)党委政府、计划、财政、土地、城建等部门协调沟通,做到了8个司法所的建设用地均由乡(镇)党委政府无偿划拨提供,土地房产手续在严格执行政策的前提下简化程序办理,县级建设配套资金按每建1个所配套4万元的标准进行配套,全县8个司法所建设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队伍整体活力充分凝聚和调动。

一是以公开栏的形式对司法行政职能、工作职责和办事程序进行公开,明确各自岗位目标和工作职责,避免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和不负责任的情况发生,同时签订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一级对一级负责,放手放权发挥司法行政干警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调动科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事前广泛征求意见,集体研究决定,民主科学决策;三是在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制定和落实《*县司法行政人员行为守则》等十四项内部管理制度和司法行政队伍三项暂行管理规定;四是为从源头上遏制司法行政干警在公务和执法活动中违法违纪,制定了*县司法行政队伍党风廉政建设“五个实行”“六个禁止”;五是强化对制度的检查和落实,注重对队伍的管理和约束,司法行政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