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设计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04 13:1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设计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题设计与研究

篇1

关键词:四课法;毕业设计;空天作战;卫星测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0-02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受到指导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创新研究了各种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1-3]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基于多年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不同的特点,考虑到大范畴下单个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专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基于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为促进空天作战力量建设和“天战”优秀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基于空天作战背景,设计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另外,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双重训练,设计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通过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研究与实践,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专题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经验,对后续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1.军事指挥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上发生了几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便是空天领域的军事应用,空天作战的概念应运而生。空天作战是指以航空航天力量为主,在其他有关力量的配合下,为达成一定的作战目的,根据统一计划和统一指挥,在空天战场共同进行的以空天威慑、空天支援和空天攻防为主要方式的作战行动。[4]未来战争,谁能够掌握空天的“制高点”,谁必将掌握战争的主导权。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争先发展空天作战力量,太空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空天战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将首先从外层空间开始,空天战场将成为敌对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高地。

为了保卫国家的空天安全,有效防御军事强国的空天威胁,需要科学深入地研究空天作战问题,理解和系统掌握空天作战的有关理论,对空天作战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前沿探索。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笔者所在的指导团队结合空天作战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确定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因此,本毕业设计专题不仅具有很强的军事应用背景,而且具有明确的研究意义。

以空天作战为背景,从争夺制天权的基本手段、空间信息的获取及在空天作战中的应用、空间环境监测、美国空天作战相关研究对我军的启示、空天作战系统中的目标选择、攻击和防御等方面展开研究,精心设计了14个子课题以供14名军事指挥类学生选择,每个子课题都是空天作战背景下相关问题的具体描述。专题包含的14个子课题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和探讨,群策群力,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2.工程技术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课题组所指导的工程技术类学生来自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该专业一直被学生称为“万精油”专业。因为测控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宽,它集计算机、软件、网路、传感、电子、机械、光学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控制管理、信号获取、传输和处理等一系列问题。[5]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测控”成为测控专业学生耳熟能详的领域,更愿意将本专业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同等看待。航天测控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领域之一,航天测控涉及天文、天体力学、空间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数值计算等多个尖端学科。作为测控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迫切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更深入地了解航天测控相关的技术细节。

针对5名测控专业学生,以卫星测控为背景,确定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从卫星测控星载仪器电路原理与设计、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设计与合成、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接收与处理、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捕获技术研究、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跟踪技术研究,精心设计了5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都是卫星测控信号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测控实验平台。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将卫星测控领域的技术细节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实践

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与传统的“一对一”本科毕业设计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从给定的子课题中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所有学生要了解专题的整体情况,同时要求每人独立完成一题。所有子课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指导团队通过开展相应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完成优秀的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包括10名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由负责人协调进行全面指导工作,同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确定具体指导的子课题。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在四个重要阶段集中指导,以确保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的更加高效。

1.下达任务课:明确任务,充分交代

在学生选定相应的子课题之后,教师将下发《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简称《任务书》)。在学生初步理解《任务书》的基础上,给学生们上第一课:下达任务课。

对于学生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前三年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任何之前进行过的教学、实验等单一训练,它是一个综合的“项目”,所以学生在拿到《任务书》后会非常困惑,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如何做。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疑问,逐一解答他们的困惑。在下达任务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难题,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课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充分交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任务书》的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需要哪些基础知识,需要补充学习哪些新知识,任务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各个过程环节该如何实施?每一个方面都要交代清楚,让学生彻底打消疑虑,给他们建立自信心,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题报告课:确定方向,引导思维

学生在充分理解《任务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将各个任务进一步细化,提炼出课题的关键问题,提出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简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实质性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毕业设计环节第一次由学生主导,向教师提交撰写材料。开题报告课作为毕业设计指导的第二堂课,教师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协助他们确定明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可行的计划。

(1)对专题及子课题的认识:学生针对不太熟悉的专题领域,要了解自己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必须要全面认识子课题所在的大专题背景。所以开题报告中,要简要介绍自己对专题及课题的认识。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明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首先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梳理,准确分析它的发展趋势,找准课题的研究方向。

(3)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学生选择一个子课题,最初对课题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通过开题报告课,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点评相关的内容,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明确方向。

(4)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一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必须把握的内容,也是开题报告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开题报告》的内容分析他们的思路,从各子课题展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顺课题的关键问题。

(5)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并估计在进行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措施:明确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后,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教师要客观分析研究内容的工作量和学生有效投入时间等因素,评价其可行性,及时修正不合理部分。此外,教师还要对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探讨,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6)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一般而言,时间较为紧张,通过制定详细的研究进展计划,划分重要的检查节点,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开题报告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论文研究进展计划,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考核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3.中期检查课:查看方法与思路,细致指导,广泛讨论

在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实施“中期检查课”。开题报告课上,已经对整个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中期检查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是有明确计划的。因此在中期检查课上,教师首先要查看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在更细节的方面加强指导,为后半部分的毕业设计定下方向。其次多个学生做同一个专题,有很多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是可以提前进行资源共享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取长补短,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另外,还要给每个学生吃下“定心丸”:大家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需要稍稍调整心态,更加投入,按照《任务书》中的任务需要,对照《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思路,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

4.论文成稿课:查看内容与数据,规定格式

在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简称《论文》)初稿时,开设“论文成稿课”。事实上,从毕业设计之初,大部分学生就开始着手为撰写毕业论文储备有用的素材,认真思考,形成新的观点进行论述。在论文成稿课上,教师要查看论文的内容是否是学生独自完成的,是否是带有自己新观点的论述;检查相关的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考证;其他方面也要严格把握,如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等,都要进行全面的指导;另外,还要查看论文格式是否完全符合规定。

除了以上重要的“四课”之外,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由指导团队负责人统一安排和部署,每周都有2~3名教师进行全面的指导;指导教师针对各自具体负责的子课题,定期和学生见面,了解毕业设计进展,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指导教师每周联络一次,学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以确保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三、感想与总结

在本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中,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均创新性地提出了“大专题”模式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方案。对于选定该专题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论文就是最终的成果形式。事实上,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成果之外,还能在每次讨论及最终答辩中汲取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学到其他的新知识,达到知识共享。这就是专题式毕业设计最大的意义所在。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发现:第一,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都是全新的毕业设计课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两专题可以作为固定课题以供后续的学生继续研究和学习。第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提问,又能促进教师更多的思考,师生间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使学生学到更多新知识。第三,“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是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应用成效显著。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后,学生能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进度,学生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分析和总结相关经验,在后续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教师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熊艳,刘国福.初探军校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7-58.

[2]王正杰.基于团队设计项目的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2):105-110.

[3]范兴明,张鑫,王荣,等.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1):22-23.

[4]王万春.空天作战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

[5]冯旭哲,陈建云,明德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湖北八所高校(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长江大学、三峡大学、黄冈师院、襄樊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献资料法从教育部相关部门获取有关全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些数据;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查阅了近7年来国内体育类期刊,查阅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30篇,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1.2.2.1、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针对3种不同对象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在设计上采用了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形式。1.2.2.2、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八所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69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30份,有效率为90%;向担任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发放问卷70份,回收53份,有效问卷为48,有效率为90.57%;向院系领导发放问卷14份,回收14份,有效份数是14,有效率达到100%。根据“回复率至少在50%,对分析与研究才适足的”,本调查的回收率和有效回答率均满足这一要求。

1.2.3、专家访谈法对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的知名教授领导进行调研、访问。

1.2.4、问卷信效度检验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分析法。通过请10位专家对所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可行性评价,得出问卷调查的有效度为89%,同时对一些得分值较低的项目进行修改或删除,确定好调查内容的具体项目。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客观检验法主要是采取稳定可靠性检测,抽取湖北省八所高校的160名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两次时间间隔为30天的问卷调查。最后认真检查其回收率和有效率,对两次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系数的测试,得出信度r的值(=0.8)。

1.2.5、数理统计法对湖北八所高校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数理统计,调查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制图。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专业设置时间与规模

2.1.1、专业设置时间湖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是在1998年该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列为正式专业之后开始。1999年,湖北大学预测到在未来几年湖北省和国内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多,在学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成为湖北省范围内首家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在此之后,三峡大学、武汉体育学院、长江大学、湖北民族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黄冈师范学院、襄樊学院共8所普通高校依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生,具体设置历程(见表1)。他们开设该专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近年来省内社会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旺盛;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体育专业内结构调整或学校内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向多学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需求。截止2008年9月,湖北省目前已有八所高校设有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它的社会体育专业点数的增加情况是:1999年1个,2002年1个,2003年1个,2004年2个,2005年1个,2007年2个。

2.1.2、专业规模专业的规模,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一般是指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即一国或一个地区某专业的总体容量,其代表指标是该专业在校生总数。微观是指某专业的办学规模,即高等院校某专业学生的培养容量。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不少院校招生未满4届,所以研究该专业的规模时应该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点数、在校生规模、年招生规模。截止2008年9月,湖北省共有8所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其中,2009年将有湖北师范学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江汉大学开办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生。除黄冈师范学院和襄樊学院外,其他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历史都超过四年,专业点都已招生满4年。(见图1、图2)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的在校生规模都达到了140人以上,年招生规模平均在45人以上;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的在校生规模达到120人以上,年招生规模平均达到40人左右;黄冈师范学院、襄樊学院因办学只有两年,在校生规模达到65人左右,年招生规模平均有30人左右;随着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与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将开始扩大招生规模。

2.2、生源状况

2.2.1、生源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生源质量密切相关,学生入学前的运动技术及文化课水平无论对大学生个体还是对于一个专业、一所体育院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湖北省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通过高考文化课与体育考核录取。文化考核包括文史类和理工类,体育考核包括100米、15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原地推铅球男子5公斤、原地推铅球女子4公斤、绕杆跑五项素质测试。录取办法是在划定文化成绩后取文化成绩和体育测试成绩按规定的折算方法和一定的比例折算成总分再择优录取。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即由于湖北省体育专业高考不加试专项,考生缺乏系统的训练,训练年限少、训练水平低许多学生本来不想考体育,但报考其他专业无望,这部分学生又具有一定的文化课优势,经过短期的训练突击便可顺利考入大学结果是文化和体育冒尖的人进不来,招进来的学生大多是“两头”都不突出。造成不少学生入学后,专业学习困难,特别是在一些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学习中,如生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课程,因而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与能力整体薄弱,进而在毕业后难以胜任较高层次的体育指导工作,影响了就业时的选择。这一问题在对毕业生访谈和毕业班学生的调查中反映都较为突出,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

2.2.2、专业思想专业思想,这里主要指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观点、态度和是否安心学习社会体育专业。调点包括入学动机、入学前后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认识、学习态度和就业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从图3显示,湖北省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选择报考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此专业适合自己”的,占29.05%,其次是“发展前景好和就业面广”,占22.21%和22.10%,通过调剂占8.84%,其他原因的合计5%。另外调查发现(见图4),入学前,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了解程度很低,“了解”的仅占2.42%,也就是说在入学前根本不知道有社会体育这个专业的。“有些了解”的约占40.16%,“不太了解”的占45.97%,而“一无所知”的则到11.45%。可见多数学生在选择社会体育专业时,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

3、结论与建议

3.1、随着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与市场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将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最近几年,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数量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篇3

一、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现状

当前在我国许多开设动画专业院校中,毕业设计往往是专业教育最后一年的主干课程。院系领导与师生普遍高度重视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一般在大四学期开始前就积极布局毕设工作,组织毕设开题报告会,并采用多位老师联合指导,集中评审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效保证了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从整体效果层面来看,也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表现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内容主要是动画艺术短片的创作,主张个人化艺术创作,注重动画短片内容创作的艺术性,讲究形式上的非主流创新和突破,但在专业成果实践性层面却相对薄弱,许多毕设作品既不能有效对接企业项目,也不能形成系列化的商业化开发;造成这一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受“学院派”教学思维的影响。相较于其他影视类专业,我国动画专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大规模兴办动画专业也不过是十多年的事,许多高校动画专业以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影视院校为参考标准,以“学院式”电影导演创作范式为基调定位动画专业毕业设计。事实上,国内动漫市场对于动画人才的需要日趋多元,动画专业就业也呈现多渠道、多方向特点,如游戏公司需要动漫原画、创意设计师;新媒体视频公司需要动画广告创意人员;玩具公司需要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师等等;动画毕业设计如果仅仅局限于艺术短片类型创作,势必会局限学生对动画专业的实践性认知,也会影响学生就业面的选择。

其次,动画毕业设计跨学科合作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欠缺。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逐渐加快,融媒体设计、数字动画广告、VR交互视频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也变得日趋频繁,在影视动画与设计学科领域,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颇受市场欢迎,正成为主宰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新宠儿;而在我国当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跨学科合作、学科交叉创作现象异常少见,创新技术应用的新兴毕业设计作品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动画同班级学生们的小组合作,甚至还有许多是个人毕设创作的“单打独斗”,这势必影响到动画专业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创作质量,在小范围的创作与固有思维模式下,学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了解,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不愿做过多创新性尝试,从而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提升较为困难。

二、融媒体语境下高校动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创新理念,完善动画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与模式

教育创新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也是动画专业教育前行的基本动力。作为高校教学环节中重要部分的动画毕业设计则是大学生创新性和实践性最好的检验。[2]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与内容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动画毕业设计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及时调整、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动画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

首先,对动画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创新定位。我们不仅要培养掌握动画专业技能的人才,也要培养具有新媒体媒介素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动画创新人才。

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动画专业毕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动画艺术短片创作,而应形成多元化的创作生态,可以是微电影、动漫绘本、动画艺术短片、游戏设计、动画交互视频等,在具体类别的毕设创作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注重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可开发性,为后续进一步拓展打下基础。

再次,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教学团队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课程化辅导的教学模式,采用更为积极的项目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动画毕业设计创作。

(二)加强校企联合与跨学科合作,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特色与应用性

如前所述,融媒体时代专业领域的交叉互融对动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动画专业院校要积极开展跨界合作,既要大力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动画毕业设计,也要大力鼓励本校跨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动画毕业设计合作,进一步强化动画毕业设计的实践应用性。就校企联合而言,首先需要学校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引进企业项目,及时企业项目信息,为学生毕业设计创设各种条件。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构思之初就要有意识对接企业项目,以企业需求与问题引领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并主动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就跨学科合作而言,同样,院校要首先要创设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平台,通过设立跨学科平台交流中心,牵线搭桥,将不同学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诉求集中呈现,同时,在学分评价上向跨界合作毕业设计倾斜,营造跨界合作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对接项目,积极与不同学科同学进行思想碰撞,开展交流合作,形成创新毕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向,并在多学科合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动画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借势新媒体营销渠道,打造动画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新通路

长期以来,高校动画毕业设计与毕业生就业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尴尬处境,用心做毕业设计,却没时间实习就业;专心实习就业,却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兼顾二者,形成良性学习就业良性过渡,是动画毕业设计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融媒体时代下,多元化的新媒体网络平台与线下传播生态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动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不同于普通的专业课程作业,它是学生面对市场的重要成果汇报过程,不能简单地交作业、在学校办个展览给个成绩就完事。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线上线下互动,整合自己与班级同学毕业设计作品,形成毕设作品创意矩阵。一方面借助图书馆、公共展览馆的展览优势,增加作品在传统媒体层面的曝光度;另一方面,借助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开设新媒体网络毕业设计展销区,积极推广、展销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将毕设作品与企业商品会、各种营销案例绑定在一起,为毕业设计后续开发与企业就业创造各种机会,变毕业设计创作、展览为就业实习的推介会。事实上,这种有效的自我推介与作品包装往往是优质企业认识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更能提升高校学生就业效率。

篇4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现状,结合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提出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方法,并进行改革效果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曾思通

1前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别于一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在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各方面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因而如何实施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历来是各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的重点和难点。

台湾技职教育在毕业设计特别是实务专题制作上颇有建树。2017年,笔者赴台进行为期33天的教学改革学习,深入了解了台北城市科技大学毕业设计(实务专题)的设计及制作过程,观摩了台湾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等电机工程系的专题成果展;再通过对大陆相关院校的调研,以及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经验,总结目前高职院校毕业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法。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以毕业论文取代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位资格而撰写的学术性较强的研究论文,是衡量可否毕业及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要求在一定的研究方向内选择论题或课题,对相应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论证[1]。针对本科教育的毕业设计(论文)并不适合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要求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沿用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势必不能达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以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终结材料有些院校考虑到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理论水平不够,无法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于是索性放弃毕业设计环节,直接让学生提交一份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作为毕业设计材料。这些综合性实验报告或说明书往往又有教材、网络资料可查阅、参考,于是一部分学生有恃无恐,很少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最终提交的材料质量往往让人大失所望。

以下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设计以毕业顶岗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的高职院校也不在少数。通过调研和下企业检查,毕业顶岗实习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和目标。企业鉴于自身经济效益、管理模式以及实习学生能力的考虑,往往让学生从事相对简单,重复性、专业性不高的工作。在毕业顶岗实习还不尽如人意之际,简单地让毕业生全部以实习报告顶替毕业设计,往往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虚构实习内容或网络抄袭相关实习报告。

以实务专题形式开展毕业设计以实务专题的形式开展毕业设计是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采取的方式。实务专题是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各学科专业普遍推行的专题制作课程,通过专题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整合应用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还能提升团队合作、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论文撰写与口头报告等诸多能力[2]。实务专题环节主要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工作实际情况,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确定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选题;提交方案的可行性报告、实施计划、耗材清单预算、采购方案、预期成效;按计划开展实务专题制作;提交设计说明书、答辩PPT、视频;展示产品的功能等。

实务专题制作相比于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一定的优势,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目前实务专题面临的主要瓶颈有选题难度逐年增大、专题工作量差异大、考核标准不统一、教师指导工作量大、资金有限等。

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通过广泛调研,不少高职院校存在毕业答辩不规范、流于形式,毕业设计通过率百分百甚至没有毕业答辩环节的现象。于是不少学生心存侥幸心理,简单随意应付毕业设计,在学生中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对于这样的现象难以遏制,对学生越来越没信心,最终使毕业答辩越来越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作用。

3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提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特殊性,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理念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降低理论要求、精选设计内容、加强基础技能训练、突出应用实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培养。

4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各级管理毕业设计工作涉及学校培养目标、科研水平、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在所有教学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校应建立职责清晰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明确相关管理机构、系部、教研室及相关人员职责;各系部、教研室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和实施方案,并上报相关管理机构审批。相关规章制度应包括:选题审批制度;开题报告环节,建立过程考核特别是中期检查制度;答辩资格审查制度;答辩制度等。

将技能大赛与毕业设计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旨在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3]。相关高职院校都在机电一体化竞赛仪器设备上做了大量投入,而很多机电一体化竞赛平台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质上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省级、国家级相关的技能竞赛主要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机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各院校的硬件设备都较为丰富,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综合性硬件平台,可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多年的摸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通过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利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平台开展毕业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福建省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基地,拥有多套不同系列自动化生产线平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较为系统地应用所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基于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设计与实现的、学生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有: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动化生产线相关背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学习和掌握亚龙三菱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涉及PLC技术、传感器技术、气液动技术、变频器技术、组态技术和电机驱动等;根据生产实践案例,设计基于亚龙335B平台的仿真实践系统,自行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目标和控制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细节,并展示系统功能;查阅相关技术手册,整理归纳亚龙335B自动化生产线平台西门子和三菱系列的区别,最后将完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相关的控制器、变频器等由三菱系统改造为西门子系列;完成毕业设计过程的设计说明书、相关视频、答辩PPT等。

将创新融入毕业设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在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越来越重视创新创意的教学与实践。毕业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完成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应大力提倡创新设计、创新意识,逐渐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首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始终贯穿创新性原则;其次是允许老题新做,追求在某些环节、机构、功能上突出变化,不断提升专业专题设计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后要积极鼓励学生就毕业设计中设计并完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参加相关成果展、创新创业比赛以及申请相关专利等。

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型激光雕刻机毕业设计专题为例,该作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机电创新专题”DIY作品。学生利用数控知识,借鉴3D打印机的相关原理,设计了激光雕刻机的机构、控制电路并编写了控制程序。激光雕刻机设计并实现后,学生利用该作品免费给广大师生在U盘、手机、纪念品等物品上雕刻姓名、图案等,取得很好的影响。该作品参加了2016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暨两岸教育成果展并荣获一等奖,在学院首届黄炎培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申请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多数院校将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六学期,难免造成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就业的冲突。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期教学安排以及毕业设计的特点,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做了调整,主要有:

1)实行导师制,在第四学期初为学生安排毕业设计导师,并于第四学期末完成选题,汇总教研室;

2)第五学期前两周完成开题报告;

3)第五学期期末完成实务制作,并开展中期检查,要求学生在中期检查前完成实物制作并展示作品功能,中期检查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

4)第六学期期末完成实务专题设计说明书、答辩PPT,参加毕业答辩。

5毕业设计改革实践成效

首先,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完善了学校、系部的教学管理体系,强化了师生的质量意识。

其次,通过技能竞赛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有效利用了技能竞赛设备平台,也缓解了毕业设计选题难的局面,同时活跃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氛围和热情,提升了学校技能竞赛的成绩。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获奖名单,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获奖数量达57个,位居全国第二名。

再次,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学校的科研创新水平得到提升。在毕业设计环节大力提倡科研、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相关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

最后,毕业设计改革提升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提高了企业、社会对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分析与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4):104-105.

[2]张丽霞.高职院校实务专题制作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6):136-138.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体育游戏课程;教学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院率要达到95%[1]。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在2012年国家教育部特批的试办硕士专业,其目的是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鞍山师范学院是教育部特批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硕士招生单位,近几年我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本题目是鞍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的子项目研究内容。体育游戏作为学前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定位。体育游戏作为一门课程更是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中健康是第一位的,健康的目标四中提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2]。所以体育游戏课程是实现儿童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儿童的活动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我们对儿童的体育游戏的编排与设计,体育游戏的教学与运用等一定要进行专门的研究,科学地指导儿童进行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为儿童服务,使我们的少年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

一、了解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编排与设计要求

1、要符合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是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身体的各器官、系统、组织都没有发育完全,与成年人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所以要了解儿童的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与规律,才能科学地设计儿童体育游戏。比如学前儿童的呼吸系统的特征是组织娇嫩,呼吸道粘膜容易受到损伤,在粘膜上有血管和淋巴管[3]。在儿童的常见病种,呼吸系统的感染占很大的比重,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所以要让儿童在空气新鲜的户外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不能安排时间长、运动量过大的体育游戏。

2、要符合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特征。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和谐、整体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二条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我们在设计儿童体育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不仅是实现了体育活动的目的,更多的是实现了儿童的身心全面的发展,让他们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健康。比如我们设计的一些合作类的体育游戏,孩子们需要配合、合作,进行竞赛的形式。这时他们都希望完成的又快又好,都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会动脑筋,手脚配合,激发了他们的大脑、身体、精神的全部参与,对于他们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3、要符合学前儿童的体育运动规律。

体育运动是一个身体的活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要符合身体机能的规律,要遵循负荷适应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体育运动的规律。学前儿童的身体是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运动系统的特点是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于弹性,易变形;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所以在安排体育游戏的时候要考虑运动量、负荷等,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体育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身体的锻炼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在安排体育游戏的时候,要有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计划和安排,要符合体育运动和儿童身体发展的规律。

二、掌握学前儿童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

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高级神经活动抑制过程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而不好静。所以,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尽量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运动,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事物、感受情感、感受技能,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同时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把一些体育游戏安排的情境性,故事性强一些,让孩子在运动中要动脑、动手、动身体,全面地感受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教育性。

2、全面发展原则。

这个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全面,一个是身心全面发展;另一个是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是指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不仅要发展儿童的身体技能,而且让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动脑、学会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体育游戏的魅力所在。儿童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指让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发展走、跑、跳、投等基本的技能,同时要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平衡、协调等身体素质。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充分综合运用各类体育游戏,不要只发展某一身体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儿童在身体素质的发展方面往往被忽视,其实,儿童期的身体素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安全保障原则。

在运动中保障儿童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面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障儿童身体的安全;二是保障体育游戏场地器材的安全。儿童身体的安全是因为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不能做过于激烈的、时间较长的运动,以免疲劳受伤。场地器材的安全要注意场地硬度,周围的防护等,儿童的自我防护意识很差,我们要考虑到;还有器材的大小、高低、软硬等都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去安排,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体育游戏作为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根据教育、体育的规律去研究和设计课程,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去安排课程,这样才能让体育游戏这个课程为学前儿童更好地服务。

作者:郑玉霞 王旭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

篇6

[论文关键词]地域性 环境空间设计 专业教学框架

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教授在其著作《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一书中将“建构”(tectonic)解释为具有文化性的建造或称为“诗意的建造”,其本意是关于木、石材等材料的结合问题。它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包含构造材料的内容和要求考虑人加工的因素。中国的建筑理论体系很早就认识了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技术与形式的高度有机结合,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造型全然得益于结构的本体,这原本是完全符合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的极为积极的因素,理应成为我们所继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架构中,体现出将设计的技能训练分成几个独立的知识加以传授,割裂了其中的有机联系,也割裂了空间和建构。我们应当研究中国建筑的空间和建构内涵,发展营造学社和先辈建筑家的追求,将对空间的认知和建构思想贯彻到设计教学中补充和完善以往的教学。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岭南建筑从建构特征与方式上具有建筑与环境空间本质性的特征,从其民居与祠堂的空间构成上和岭南地域的人文、气候、地理、生活方式、当地材料与构造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建构特征,我校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迅速成长,环境空间的设计教学体系也摸索走出地域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一、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目的与方法

与纯艺术不同,建筑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它是真实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符号。建筑与环境空间是与技术、建造方式以及应用的材料密切相关的,在材料的外部表现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追求真实。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是以地域性空间设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岭南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地域化材料和技术,在既定的基地内创造出符合内外使用需求的空间和形式。在一年级空间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中贯穿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构成建筑设计中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二、三年级教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学中强调功能解剖及组织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建构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启动、推进及整合设计的程序方法。

培养岭南地域建构空间建构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岭南建筑空间类型与要素的认知训练、岭南园林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解读训练、岭南地域主义概念设计与功能的构思训练、岭南地域化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的组织训练、岭南地域性技术材料与空间的建构训练和地域性理念构思与设计的综合训练。

二、岭南地域性建构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建构教学的主线是环境的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为场地和场所。在这条线中,四个层次设置了景观限定、街区限定、坡地以及街道限定四个场地条件。

第二条线是空间的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类型简化为单一功能空间、单一功能组合空间、简单综合空间以及复杂综合空间。

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质和建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中强调的应是材质而不是材料,材质强调的质感、形象以及表现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物理性能。设计师的建构活动是通过设计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地域性的空间建构方法与地域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补充验证设计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地域性建构理论研究是研究地域传统的营造体系理论或者说是传统构件的建构关系与建造过程的原理课程,环境空间设计一年级在整个空间设计教学体系中被定位为空间形态设计入门阶段,可以将空间设计形式分为空间与体积、场地与场所和材料与建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解释了建筑和景观环境存在的基本含义,即使用空间的要求、场地的几何特征和场所的肌理感、材质与材质运用的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岭南的建筑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六个层级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设计内在与外延的逻辑关联性,掌握通过设计分析来形成设计成果表达的设计专业工作方法,实现以建构为主线的设计作品的多样性,实现空间建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与反思,将现有的设计教学框架进行调整与完善,以单元教学为组织单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单元分为四个。在一年级时进行功能认知与形式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形态与材料建构单元和空间类型与组织单元,在三年级教授综合设计课题单元。

2.基础课程单元分为五个。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历史理论研究单元,同时在一年级时进行工程制图与模型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计算机设计表达单元。另外,一、二年级时还应进行设计案例分析单元和设计专业英语单元。

3.“回归本源”的教学思路构想。即让环境空间设计回归至最初的解决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等问题的方法与思考。正如张永和在《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谈到的:“建筑的基本功能在于掌握设计的技能,即分析、综合、组织建造、基地、空间、使用诸方面条件和可能性的能力。”因此,对建筑设计的基础训练,应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空间概念的认知,一直到设计构思、真实建构。传统的建筑教育最终成果是图纸和模型,教师根据图面内容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也就到此为止。空间建构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空间认知到设计到建构的完整训练过程。

篇7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DOI]10.13939/ki.zgsc.2016.03.020

中国长久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但是由于人口较多因而实际人均土地较少,而随着我国与世界成功接轨,国家整体发展成为时代趋势,而基于发展形势下怎样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了国家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土地流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将土地给予有效性的流转进而加速了农业年生产产量同时更将我国的农业推向了新的发展。但是土地流转在为农民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农民无地可种,其社保问题逐渐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 初探土地流转给农村带来的影响

长久以来,我国在实行双层经营的体制之下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对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也逐渐提高,但是在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家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先进的生产设备来实现,而以往分散形式的家庭生产经济就使得先进设备无法真正的推广应用起来,一方面由于设备费用高昂,大部分农民无力承担;另一方面农民也无意于对土地给予长期性的生产投资。生产设备跟不上农民的收入也无法持续增长进而也就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在这种背景下土地流转的实施则为我国农业长久发展注入了一股新泉。而土地流转给农村带来的实际影响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有效提高土地实际利用率。我国在进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很多的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外出打工进而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而部分耕种能手想要扩充土地或者是投资土地却苦于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针对这种状况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能够较好地被一些耕种能手有效利用起来。[1]这些耕种能手对足够的土地资源给予整体性的规划,通过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地种植新型农业品种,实现了农业结构的良好调整和较好优化,综合性地提高了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率。

其二是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水平。土地可以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农民的宝贵财富。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一些荒废的土地集中、统一性的开发利用,流出土地一方农民可以获得相应的租金,而流入土地一方农民则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更新生产方式等来实际增加自身收入。

2 探析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社保实际存在的问题

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土地流转虽然能够带给农村以及农业的双丰收,但是也会造成部分农民在流转土地之后生活出现一定的困难。通常来讲农民在没有较为固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时候还是需要以耕种土地作为最主要的基本生活载体,对于外出务工的农民来讲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作用下,农民作为社保体系之外的成员,一旦土地流转就会陷入较大的困境中,这种困境主要是体现在“种田没有资源,社保没有机会,创业没有资金”。[2]而这种困境的存在可以说与农村实际社保机制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

2.1 农村社保范围较窄同时保障程度较低

一般而言,将社保体系给予较好的健全不仅仅是有利于社会公平日渐实现,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我国现今社保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来讲的,也就是说只有上述这些企业员工才能够享受到社保福利,而对于农民来讲既不属于国有企业又不属于事业单位,因而也就被排除到了社保之外。而农村的实际社保又是现今社保建设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项实施内容,既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又影响到了农村的长远性发展。我国在长久的农村社保实施方面,在具体社保范围上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相关社会救助以及养老保险等都还处于较窄的发展阶段。

2.2 农村社保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通常在国外其他国家对于社保的资金支持往往是由国家政府直接给予支持,可以是直接性的进行地方拨款还可以是个体与国家共同来承担,对于后一种状况个体仅仅是需要承担较小一部分的资金,而国家则是承担主要资金投入。但是我国社保的实际实施方式却正好和国外国家相背离,对于农村社保而言主要是依靠广大农民个体来进行资金缴纳筹集,而国家仅仅是作为补充身份来给予一定资金补充。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讲社保资金支出占到财政总支出最高的为加拿大,占比为39%;其次是日本,占比为37%;而我国实际社保占比仅仅是12%。[3]而这12%还主要是用来给予城镇资金支持,由此农村实际得到的社保资金就少之又少。此外在长久建设农村社保的过程中,农民个体责任过于凸显,而集体以及国家责任则过于隐化。农民由于本身收入有限因而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可能担负起社保支出的,因而长期发展之下就形成了农村社保缺乏较为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不得不将社保标准进行层层化的降低。最终影响到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产生种种社保障碍。

2.3 农村社保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现今可以说农村的社保主要还是以民政作为主要建设依据。其主要承担着社会优抚以及社会救济等方面相关业务。其中医疗保障业务主要是由卫生部门进行负责和管理,而农村保险等业务则主要是由扶贫办以及相关农业局等部门进行主要负责和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村的社会保障实施工作是通过多个部门进行良好协作而完成的,但是现实中多个部门负责也会使得合作出现意见分歧,不同部分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不同视角看到社保问题,因而也就导致了在部门合作过程中互相扯皮互相攀比现象较多发生,进而严重影响到社保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多个部门进行共同协作还会出现一定的短期行为现象,也就是说实际社保管理仅仅是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并没有将社保的长远性发展给予充分性的考虑。

3 探析土地流转背景下完善农民社保的构想

对在农村实施土地流转的背景下现今农村社保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从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给予有效的问题解决。既要继续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经济以及我国农业的长久性良好发展,同时又要切实考虑到农民的实际利益,不能仅仅是看到耕种能手型农民的良好发展,还要看到土地被流转之后的农民以及外出务工的农民的根本社保问题。

3.1 拓宽农村社保范围同时加大力度

对于农村社保以往范围较为狭窄同时保障度较低的状况应该不断地将其保障范围给予大力拓宽,同时将实际保障力度进行有效提升。具体来讲,需要首先从社保实际范围上应该除了包含一定的救济对象之外还要将农事经营不善农民纳入其中,以及规定流转农民或者是其他农民只要是愿意参保则采取低门槛纳入标准。整个社保范围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动态性,即社保对象可以有出有进,提高土地流转实施之后的社保覆盖力度。

3.2 多形式渠道化给予农村社保资金的大力筹集

任何制度的良好推行都离不开有利资金的支持,而农村社保更不例外,农村社保关系着千千万万农民的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救济等,因而缺少了有利的资金支持也就不能谈农村社保的良好建设。针对该种资金短缺的状况可以采取多形式渠道化的筹集方式。具体来讲,首先,现今我国实际财政能力还不足够完全承担农村全部社保,因而在这种实际环境下需要我国将社保资金支出所占财政总支出的实际比例进行一定的提升,同时将增加的资金比例划分到农村社保上,进而缩短农村与城镇社保实际资金的较大差距。其次,可以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发行的国债和减持国有股等中的一部分资金用来投入到农村社保上。最后,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手段将部分地方政府高卖低买获取的差级地租大头移到农村社保上,进而增加农村社保的实际资金来源。

3.3 构建科学化的农村社保管理机制

现今国家政府已经将农村社保逐渐重视起来,强调社保要摒除多部门短暂利益考虑,从农村社保的长远性发展入手。并且在财政方面更是加大了支持力度,目的是要对农村社保给予较好的健全和完善。主抓农民的医疗保障以及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三方面。下面就该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从农村的生活保障来讲,主要是指“最低的生活保障”,而该项保障也是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维护每一个公民最后的生存防线,因而生活保障对象应该是将农村中每一个因病或者是因残、灾、孤而造成贫困的农民纳入其中,进而方便农村进行建立统一性的救济标准和程序,此外各地农村依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适当调整最低的生活保障界限,进而避免保障现过低无法实际保障农民生活,同时又避免保障过高增加地方社保压力。

其次,从农村的医疗保障来讲,我国农民之所以不想流转土地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医疗没有保障,因而想要真正的推动土地流转的良好发展就需要给予农村居民真正的医疗保障。具体来讲,建立相关大病统筹医疗制度,依据农村实际经济能力以及农民收入实际状况等制定较为合理科学缴费标准。集中农村现有的资金财力用集体的缴费资金来帮助农村的一些大病农民,通过该种大病统筹的互助医疗制度来给予广大农民患者较好的医疗保障。

最后,从农村的养老保障来讲,地方政府需要在该方面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将农村的养老和城市养老给予有效性的结合,对于一些农村中无劳动力同时无依靠的孤寡老人进行重点养老支持。主要采取家庭养老以及社会养老方式来帮助农村居民逐渐实现养老方面的最大化保障。

4 结 论

综上分析可知,土地流转能够最大化将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提高起来,加速了农业发展。而土地流转在为农民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保问题日益凸显,因而较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地促进农业以及农民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学喜.对于现今农民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三者之间问题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7):34-44.

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数学类专业;教育研究;理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07-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数学类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科研素养、提高本科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数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不到应有的培养、锻炼,这必然会影响到数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已有一些文献考虑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相关问题。[1][2]等探讨了如何改进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3][4]等分析了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构成。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设计为例,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设本科毕设课、毕业论文部分盲审等改进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以多年来指导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近年来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作者发现(理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指导教师不够重视本科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再深造关系不大,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过关即可,没有认真对待。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不严格,也是学生、指导教师忽视该环节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的基础不扎实

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因此要想学好必须付出努力。然而,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觉得可以完全放松了,没有目标,学习懒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从而没有学好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至于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文献看不懂,理论分析、数值实验都有困难。

(三)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时间冲突

本科毕业设计大多从第七、八学期开始,此时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间。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四)选题不适合学生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太难或太简单,太难的题目学生很难完成,太简单的题目不能有效地培养、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毕业设计的题目大多是导师指定的,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不感兴趣。

三、改进措施

针对数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

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科学性,因此要想较好地完成数学系本科毕业论文,必须尽早做好前期准备与积累。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授课时,要加强对课程背景、应用的介绍,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做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2.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中文、英文数据库查阅所需的资料与文献。

3.在某些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设置Project环节,锻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4.第五学期开设关于毕业设计的介绍说明会,向学生说明毕业设计的意义,基本步骤,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等,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也可以早做准备。

(二)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大部分从第七或第八学期开始,此时正值学生考研、找工作,严重占用了毕业论文的时间。因此,可以适当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时间,在第四学期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开始毕业论文。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努力将教学与科研结合,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问题以及研究状况,上课期间多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适的问题。如果学生有兴趣,则可以此为基础,开展毕业设计。

2.在三年级开设学术讲座,请各位老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介绍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及研究现状,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加入老师的研究小组,尽早开始毕业设计。

3.多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或数学建模活动,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设计。

(三)在第七、第八学期开设毕业设计课程

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无统一管理,如一盘散沙,是毕业论文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如果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加强平时管理,会大大改善学生平时不努力,答辩前临时粘贴拼凑论文的现象。

由于毕业设计选题的任意性,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依据学科方向,每个方向选择1个老师,由这些老师共同任课。作者认为,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包括:毕业设计的意义,撰写数学论文的方法,常见的英文数学词汇,学生轮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

(四)完善毕业论文的选题模式、健全评阅与答辩制度,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管

以华东理工大学数学系为例,毕业论文的选题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通常首先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往往对所给题目的方向不了解,只是稀里糊涂地选择。因此,在选题前最好由老师对自己的题目进行介绍,便于学生选择,也会有利于后续的毕业设计工作。此外,为了保证毕业设计题目难度适中,各教研室应对本教研室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审核,依据理工科院校数学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去掉太难或太简单的题目。

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评分的公平、公正,毕业论文的评阅应由院系统一按照学生的论文方向指定教师,还需要在制度上约束评审老师,杜绝应付行为。此外,要严肃评阅、答辩纪律,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应延缓答辩。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应加强。虽然多数学校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查,但往往仅限于检查论文的格式。为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最好每年抽查一部分毕业论文进行校外盲审。

参考文献:

[1]刘小松.高师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论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54-55.

[2]栾庆芳.关于高师数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26(3):25-28.

[3]李开慧.关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引起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1):93-95.

篇9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纺织品设计 人才培养

一、前言

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促使了市场对人才的升级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长三角纺织企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有必要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思考。

2.长三角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我国纺织工业正处于新的产业发展战略转型期,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和比较优势,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将继续深化,并逐步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梯度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优势突出,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管理成本大幅上升,采用新材料、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成为必然。虽经产业布局调整后,东部地区的纺织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研发水平、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的大部分纺织企业仍然停留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力密集、初步加工制造、依赖外单的发展模式;与中部、西部企业相比,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消耗成本等都处于劣势;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在高技术纤维的采用、高附加值的功能纺织材料的开发上做得远远不够;江苏的少数几个企业如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海澜集团等虽具备一定的研发实力,进行了一系列研发工作,而大多数企业的生存风险很大,行业的发展还得“靠订单吃饭”。因此,江苏的纺织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率先进行功能性纺织材料与制品的研发,必然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二、长三角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对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纺织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装备设计能力、创意设计能力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纺织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纺织教育实施校企联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已是势在必行。以前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只要具备单一艺术设计能力或工艺设计能力即可,而随着纺织品时尚化、功能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更需兼具纺织品艺术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生产实践问题解决能力、产品市场推广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等于一身的高素质纺织品设计人才。

三、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品设计专业是江苏省同类专业唯一的特色专业。从1989年至今为社会输送了1800多名优秀的纺织品设计人才。专业建设过程中探索了以纺织面料设计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了“产品引领、技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引入课程体系,建立了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站点;与常州三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湖塘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联合初步共建了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参加了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面料技能大赛,5次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团队教师共同获得了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虽然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但是面对纺织产业升级、招生现状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从近三年的就业和企业需求来看,学生一次就业率很高为98%~100%,但毕业后半年的专业对口率稍低,比例为75%~82%;中小型纺织企业对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很高。在对学生满意度评价中,均认为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较好,但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表达能力欠缺。其次,从招生情况来看,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这可以从近三年的报到人数中体现:2012年,100人;2013年52人;2014年46人。另外,在招生填报志愿时绝大多数人对纺织品设计不了解,仅从名称上给予简单的预估与评述;多数人对纺织品设计专业现代化的设计需求和环境还不熟悉,还停留在纺织工业环境“苦、累、差”的认知上。最后,从专业学生和教师的兴致度层面来看,学生虽然很清楚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但是多数同学对现有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兴趣度不高;多数同学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专业教师总是觉得面对这样的学材,沿用原来的方法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去教,面对原有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越教越没有自信。

面对产业升级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策略

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纺织品设计专业针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出了新的举措。

3.1服务区域,满足需求,定位培养新目标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向长三角纺织企业及贸易公司,就业地区主要是上海、江苏常州、吴江盛泽、江苏苏州、江苏南通、浙江嘉兴、浙江海宁。从事的主要岗位为纺织品新产品研发、化纤面料分析、色织面料工艺设计、大提花工艺设计、床上用品花型设计、面料检测、面料跟单、面料销售。

因此,结合专业人才需求和社会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纺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机织物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具备纺织品设计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能的,能够从事面料设计、面料跟单、面料设计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技艺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2联合育人,多元合作,建立长效机制

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围绕“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三大核心技能,构建“技术、艺术融合,应用、创新并重,就业、创业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向企业开放办专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政校企社”四位一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共同制定纺织品设计专业动态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

3.3 转变方式,工学结合,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全体专业老师应统一思想,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应不断提高自身“双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提升。专业团队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作用,外聘企业专家、设计师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共同确定项目任务并承担教学任务。拚弃原有强调学科性的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需求,参照国家纺织面料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技术与创意融合,教学与产业互动,“设计创造价值”,以真实的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为学生学习型工作任务,设立企业设计部课堂,聘请企业设计师现场指导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形成“产品引领+任务先导+学训交替+技艺结合”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和“项目驱动+大赛促练+课证融通”的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和网络共享共建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自信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致;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设计技术与创意创优结合的职业发展潜力,让学生深刻体验知识应用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面料设计师”的职业梦想,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4整合资源,建好平台,集约发展

以“常州市新型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为平台,建设具有“开放+服务”产业特色的研发中心或技术工程中心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双重属性的纺织品科技贸易有限公司,完善校内外职业实境的实践教学基地。

确立纺织品设计工作室运行模式,实施“模拟设计部、典型案例、角色体验、项目团队、大赛引领、创业实践、信息咨询、网络学习、市场导航、成果测评”的多维立体交叉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教师与学生通过产学研实战项目技术攻关,充分体验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实现教学实践和职业实践的“双重实践”交融,建立厚基础、高素质、强适应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从而加强专业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5文化育人,职教育人,丰富素养

实现人才素质教育与培养方案高度融合,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行为规范为重点,将现代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风建设月、创新创业大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阳光心态、善于沟通、诚信协作的良好素养和品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人发展的需求。

3.6质量保障,过程监控,服务带动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政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完善专门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通过持续开展毕业顶岗实习期间的“百名教师下百企”活动,适时跟踪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动态提升打好基础。

搭建积极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积极为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研发,师生、企业专家共同组建项目攻关团队,实现专业建设成果与企业发展共享,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责任意识。

四、结语

面对纺织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传统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根据长三角地区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校企联合,实现人才培养新定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运用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将企业文化理念环境引入课堂等,最终培养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是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苏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人才培养[J].江苏丝绸,2012,(6):30-32.

篇10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

1.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普通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就业问题。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大学生毕业就业体制的改革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了多种机遇和广阔的市场,但是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都应在思想、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在这种形势下,由于体育院、系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使体育院、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各类院校中不理想,就业领域狭窄。同样这也是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使我院的毕业生摆脱困境,提高就业率,除了完善教学体制,加强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之外,就业准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学生主体面临就业应该有自己的准备,了解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识以及思想、能力、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就业准备是衡量和把握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课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6、2007、2008、2009级学生就业准备问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并阅读有关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方面论著4部、学术论文20余篇。

2.2.2 问卷调查法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6、2007、2008、2009级共有学生335人,抽取122人为样本,采取等距抽样法,按照学生学号,以“3”为抽样间隔,取“1”为第一个样本个体,则“4”为第二个样本个体。如此7、10、13、16……依次顺序抽出,全部取足样本。实际发放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为74.6%。调查内容见附件。

2.2.3 数理统计法

把数据输入EXSEL系统中运用百分比、求和方法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准备

3.1.1 学生就业动机

学生在择业之前应该明确择业意向。这是人们基于对某种职业岗位等方面的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心理认同倾向。择业意向的核心问题是就业动机问题,即一个人为什么要去从事某种职业,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见表1)

表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择业意向调查结果统计表 N=91

表1结果表明,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只有8.8%的学生择业对象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未来职业的报酬要求也不是很高,60%的学生认为在1500-3000元(含)即可,但学生希望找到能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而且想到大城市就业的比率很大。总体看学生在就业动机上基本保持主观而现实的态度,但是在择业对象和择业地点的选择上存在问题。

3.1.2 思想准备

从就业准备的情况看,思想准备是就业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择业的路标。本研究对学生的就业思想准备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2)

表2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思想准备调查结果统计表 N=91(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大学就读期间以及在面对职业竞争时,所表现的就业思想是不一样的,总体表现出思想准备程度不高,存在主体性缺失的因素。在是否应该读研究生的问题上四个年级比较均衡,人数在50%左右。

3.1.3 知识准备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准备是择业的基础。学生就业知识准备情况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知识准备调查结果统计表 N=91

从表3调查结果看,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准备不充分,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和未来的工作联系到一起,只有4%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可以充分发挥,7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部分可以得到发挥,1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不会得到发挥,由此可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没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具有盲目性。

3.1.4 能力准备

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能力准备是就业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学生能力准备情况调查结果见表4(按重要程度对各能力打分最重要的是10分,最次要的是1分,表中的分数为平均分,分数高重要程度高)。表5利用加权法得到分数,平均分数高能力越缺乏。

表4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准备调查结果统计表 N=91(单位:分)

表5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最缺乏的就业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单位:分)

表4调查结果显示,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具有最基本的能力认识程度,人际交往能力最受重视。

表5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缺乏的是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说明学生在能力准备上不足。

3.1.5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大四学生面临就业的准备

本研究对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准备情况从就业信心,就业途径、面试准备的方面进行了调查。(见表6)

表6 社会体育专业大四学生就业准备调查结果统计表 N=23(单位:%)

表6调查结果显示,有9%的学生竞争就业岗位的信心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参与竞争。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主要以自己寻找和社会关系的方式进行,首都体育学院对学生就业的信息提供不足,只有9%的学生通过首都体育学院提供的就业信息去寻找工作,与学生通过网络找工作的比例相当。另外学生在面试的准备上也存在问题,只有9%的学生完全做好心理准备,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还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1/2以上的大四学生在当时入学时的就业志向与现在的就业志向发生了改变。

3.1.6 认为应该考研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职业的差别,用人单位对学生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呈现出本科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问题上出现分歧,可以说在几年前考研还不是什么普遍现象,但是如今学历和就业已经密不可分了。本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见表7)

表7 应该考研意向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表 N=91(单位:%)

从表7的结果可见,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大四的学生有48%的学生认为应该考研,大三学生有52%,大二学生有42%,而大一新生有55%,这说明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和就业难的问题有所认识。虽然高年级学生没有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及时,但是还有1/2的学生认为应该考研,说明考研已经成为今后毕业生选择的一个方向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和就业的严峻性。如果我们抓住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对提高我院学生就业率是非常有益的。

3.2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准备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择业方向与培养目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社会体育学科知识,在社会体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社会体育健身指导的研究和实践等多方面有所建树的专门人才;以及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中等或中等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课余体育管理的专门人才。俗话说就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而学生的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反差。(见表8)

表8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调查结果同就表 N=91(单位:%)

从表8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择业方向与我们所培养的目标存在着很大差异,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面临毕业的学生选择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4%,大三、大二、大一学生分别是9.5%、8%、18.3%,整体虽然没有固定趋势,但是可以看出是逐年递减趋势,与此相反想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却成递增趋势,学生从入学就没有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定位。大二、大一学生进1/3想考公务员,大四学生1/5左右想考公务员。值得注意的是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刚入学的新生对就业的定位已走入误区,脱离了培养目标,这将对以后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3.2.2 对就业区域的期望值

就业区域的选择是每个学生就业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通过调查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区域选择上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见表9)

表9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择业地区选择调查结果统计表 N=91

表9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择业的地区问题上存在弊端,有33%的学生想去特大城市,有54%的学生想去大城市,相反选择农村的人数却少之又少,调查结果为0。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相对工作环境非常好,农村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多,但目前虽然全民体育意识有所提高可是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未成为社会所认可的职业。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健身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体育师资力量也十分缺乏,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更新观念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提高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将受到阻碍。

3.2.3 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所谓就业信息是指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在求职谋业的过程中,就业信息关系到求职谋业的成败,对一个求职者来说,能及时掌握大量可靠的就业信息就能目光敏锐、行动果断,从信息中把握机会,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而缺乏信息就会行动迟缓,纵有好的机遇也会擦身而过。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大四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的调查结果见表10。

表10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四年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的调查结果统计表 N =23(单位:%)

从表10的结果可见,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是多方面的,学生的信息越广泛,求职的把握性就越大成功率越高,所以要高度重视和珍惜各类渠道传来的信息。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依靠自身寻找和社会关系寻找工作的比例稍大,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从学校获取就业信息的学生只有9%,说明学院在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上还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应该是最可靠,最直接的,也是最及时的。假如学院在这一环节上做得不够细致、全面,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不便,因此我院应高度重视对就业信息的提供。

3.2.4 学生面试准备情况

面试是求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求职的成功与否。在人才招聘上,面试作用不容忽视,会直接影响到求职的结果。大四学生面试准备工作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1。

表11 大四学生面试工作准备情况调查结果统计表 N=23

表11显示,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大四学生在求职面试准备环节上存在缺失,面试完全做好准备只有9%,有准备的占65%,而没有准备的占22%,还有4%的人根本没想过面试的事情,表明学生在有了就业机会后,却很容易在最后的环节失败。学校在面试的准备上没有传授学生面试的技巧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讲座或说明,使学生没有在这方面做好准备,给求职带来麻烦。这是今后加强毕业生指导工作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无准备的学生中,有80%的学生都是有社会关系的,他们依仗自己的家庭条件逐渐对工作学习产生惰性。这就要求我院要重视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杜绝这种思想泛滥。

3.3 提高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专业学生就业率的对策分析

3.3.1 在入学教育中加强就业思想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入学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院对这项工作也很重视,但是对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比重很小,没有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意识,导致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对今后择业方向没有目标,脱离了主线。因此学院应根据这一特点加大入学教育中就业指导思想的比重,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在职业素质和技能上都有倾向性,这将会使学生在就业的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变向提高我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

3.3.2 增加毕业生实习时间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实习的时间大约在12-18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因此应该增加实习时间。让学生毕业前有较长的时间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有较长的时间在社会收集就业需求信息,联系接收单位,通过实习接受用人单位考察、挑选。这样有部分学生实习结束了接收单位也落实了,学生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经验也提高了,这对提高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有一定的作用。

3.3.3 以人为本,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的准备主体性缺失,缺少充分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竞争观念和就业意识,更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择业中深感困惑。针对这些情况应实施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育的全程化,而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的指导:一年级重视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着重基本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择业指导的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引用: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36.)

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增加毕业生指导课的课时,提高课时的质量和实用性,真正重视这一环节。因为学生在对就业的相关知识很模糊的情况下,就不能很好的选择工作,也不能有正确的择业观念。因此应该从就业信息渠道上下功夫,多与其他的学校沟通,提供的用人信息要有时效性,让学生获得学校的择业信息再多一些,这些都是今后提高我院就业率的途径,应引起重视。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看,首都体育学院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思想准备程度不高、知识准备不充分、能力准备存在部分缺失,尤其是面临毕业学生在准备就业方面不是很充分。

4.2.2 首都体育学院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部分学生择业方向与培养目标相脱离,对就业区域的期望值过高,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很多,但学生面试准备不充分。

4.2 建议

4.2.1 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2 学院的职能部门应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加强入学教育中就业思想教育,增强毕业生实习时间,为提高我院学生就业率发挥积极的作用。

附件:

首都体育学院学院社会体育系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同学:

你好!为了了解首都体育学院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动机,就业思想,就业知识,就业能力,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进行此次问卷调查。希望你能够配合我的工作,抽出宝贵的几分钟时间完成此次调查。对你的合作与支持我表示深深的感谢。

(注:以下问题无注明均为单项选择,请在合适的答案上画“√”)

1.你是社会体育系哪级学生?

a 2006级b 2007级

c 2008级d 2009级

2.性别

A 男b 女

3 毕业后你希望在哪个领域工作?

a 教师

b 健身房私教

c 健身房其他部门(汇集部,人事部)等

d 社区,街道

e 国家机关

f 体育相关部门

g 其他非体育行业

h 继续读书

4.你喜欢哪些职业?(选择其它在横线上写出兴趣爱好)

a 教师b 运动队教练员

c 公务员 d 社会体育指导员e 健身俱乐部

f 警察g 公司职员

h 其他

5.根据你自身条件,在就业时你首选哪个职业?

a 教师b 运动队教练员

c 公务员d 社会体育指导员

e 健身俱乐部f 警察

g 非体育行业h 其他

6.工作后希望的月收入?

a 1500(含)以下

b 1500―3000(含)

c 3000―5000(含)

d 5000以上

7.你会去哪个领域工作?

a 特大城市 b 大城市

c 小城市 d 农村e 出国

8.作为一名社会体育系的学生,你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是否有信心?

a 非常有信心b 有信心

c 一般d 信心不大

e 根本没有信心

9.作为一名社会体育系的学生,你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a 完全做好准备b 有准备

c 一般 d 无准备

e 根本没想过

10.你认为是否应该攻读研究生?

a 是b 否

11.你认为在你将要从事或希望从事的工作中,你所学的专业是否得到发挥?

a 完全得到发挥

b 部分发挥

c 不会得到发挥

d 没想过

12.你认为考取证书对就业有作用吗?

a 有 b 没有

13.你认为你的能力是否可以帮助你顺利择业?

a 是 b 否c 说不清

14.在择业就业的道路上需要很多能力,请按重要程度对下列各能力打分,最重要的是10分,最次要的是1分。

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 表达能力 开拓创新 动手能力 组织管理 随机应变 领导能力

15.你认为在择业就业的道路上你最缺乏的能力是

(选择三项并排序,在横线上写出字母顺序即可,选择其他在上写出你最缺乏的能力 )

a 适应能力b 人际交往能力

c 表达能力d 开拓创新能力

e 动手能力f 组织管理能力

g 随机应变能力h 领导能力

I 其他

16.你认为培养择业所需能力的最佳途径是

(选择三项并排序,在横线上写出字母顺序即可,选择其他在上写出你认为的最佳途径)

a 看书

b 上网

c 参加社会实践

d 在学校担任某方面的工作

e 长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f 外出考察

g 其他

17.你会选择的就业途径有

(选择三项并排序,在横线上写出字母顺序即可,选择其他在上写出你认为的最佳途径)

a 自己寻找 b 报刊杂志

c 介机构 d 人才交流

e 社会关系 f 学校就业信息

g 网络 h 其他

18.就业中往往会碰到面试的情况,对于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a 完全做好准备

b 有准备

c 无准备

d 我根本没有想过

最后我再一次对你抽出宝贵的时间认真完成调查问卷表示感谢,祝你身体健康,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小丽,郑旗,于智华.高师院校体育院系学生就业状况及就业前景的研究[J].曲阜:山西师大体育学院院报,2005(3):15-17.

[2]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34-36.

[3]谢毅飞等.论高等师范体育院系学生就业指导策略[J].曲阜:山东体育科技,2003,3.

[4]白文飞,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2002.

[5]陈洪建.高校构建新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6]刘伟春.对21世纪体育院系大学生培养就业意识的思考[J].桂林: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